浅析激励的注意事项

2024-09-04

浅析激励的注意事项(精选8篇)

1.浅析激励的注意事项 篇一

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企业长远的成败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好你的员工,激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有些细节须谨慎,

一、营造融洽的氛围

索尼公司的高级主管没有自己的办公室,甚至连分厂的厂长也没有办公室,这也是索尼公司期望大家消除等级隔膜,融为一体,互相接受和尊重的一种措施。

索尼公司希望每个管理人员都能和员工一道,使用同样的设施。为了进一步融洽上下级关系,总裁盛田昭夫经常身体力行。有一段时间,盛田昭夫几乎每个晚上都和中下级主管一起吃晚饭,有说有笑,一直聊到很晚。

二、放下“官架子”

有架子的人,即便你很有学问,很有权势,很有本事,人家对你最多是“敬”,但却“远”之。远则疏,亲则近。管理者与员工是舟与水的关系,若管理者只知上谄而不知下尊,只知作威而不知心疼下属,只知让下级尊重自己,而不知尊重下级,只能批评下级而不容许下级批语自己,则必舟覆业败。

三、让下属无后顾之忧

“爱你的员工吧!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关爱下属,解决下属的后顾之忧是调动下属积极性的重要方法。要善于摸情况,对于下属,尤其是生活较困难的下属,其家庭情况要心中有数,时时给他们以安慰、鼓励和帮助,

知恩图报是人之常情,在员工危难之时伸一下援手,员工必将以百倍的努力回报你。

四、不要随意发“火”

一次发火往往胜过10次降低工资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一些管理者却意识不到这一点,容易对员工大发脾气,把员工当成出气筒。一旦祸从口出,伤害了员工的情感,想挽回是很难的。

五、忌乱“奖”滥“罚”

管理者都习惯用惩罚来使员工改正错误,但事实上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明显。严厉的语言惩罚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制止员工的某些不良行为,但已对员工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久而久之,员工与领导对抗,从而变成真正难管的人。

赏罚要出于公心,对自己所憎恶的,有功也一定要奖赏:对自己所喜欢的,犯了错误也一定要惩罚,这样才能使大家心服口服。并且赏罚要讲明原因,这样,赏才能使大家见其功而心悦诚服,罚则会使大家及本人真正受到教育。

六、给下属面子

管理者应当切记,不要在客人或第三者面前指责下属,也就是要给下属留面子,这一点对于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七、宽容和理解下属

对人的宽容品质,说到底是领导者如何管人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之道,常常是无法言传的,管人者和被管理者之间也会存在惊心动魄的较量,而在较量当中只有掌握了高超的管人技巧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同时也会赢得下属的敬佩。

2.浅析激励的注意事项 篇二

随着公司股权的日益分散和管理技术的日益复杂化, 国际型企业纷纷推行股权激励机制来吸引人才, 留住高管。股权激励是企业赋予管理者的一种经济权利, 同时也通过承担风险、分享利润等方式, 将高水平人才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捆绑, 约束并引导高管行为, 其实质是一种权利与责任的高度统一。实践证明, 股权激励制度的推广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降低代理成本, 提升管理效率, 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企业会计准则将股权激励计划纳入《股份支付准则》规范范畴, 分“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与“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两种会计核算模式。“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给予激励对象的是股票 (或股份) , “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给予激励对象的是现金。这两种会计处理模式从确认计量依据到账务处理方法明显不同, 但囊括了所有的股权激励方式的核算, 其中“股票期权”及“股票增值权”又是这两种会计核算模式的典型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案例阐述股权激励的两种会计处理模式。假设以下案例中实施股权激励的条件、激励对象的范围、标的股票来源与数量、激励计划的时间要素等, 全部符合财政部、证监委及国资委等相关部门的要求。

一、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 (典型方式:股票期权)

案例:ABC公司是一家网络上市公司, 2010年1月1日, 经股东大会批准, 对高级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激励对象为50名, 已全部与公司签署股份支付协议。协议规定: (1) ABC公司授予50名高管人员每人10万股股票期权, 行权条件为高管人员从授予股票期权之日起连续服务3年, 公司3年平均净利润增长率达到12%; (2) 符合行权条件的高管人员, 自2013年1月1日起1年内, 每1股以5元的价格购买ABC公司1股普通股股票;行权期间未行权的股票期权将过期失效; (3) 公司估计授予日每股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为15元。假设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 ABC公司与股票期权有关的资料如下图: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支付准则》规定, 企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除了立即可行权外, 授予日一般不作会计处理;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 应当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 按照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 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ABC公司2010年至2013年期间股权激励计划的确认计量与账务处理为:

(1) 2010年1月1日, 授予日不作会计分录;

(2) 2010年5月回购本公司股票时, 应当作为库存股处理, 同时进行备查登记:

(3) 2010年年末应计入当期的费用为:

(4) 2011年年末应计入当期的费用为:

(5) 2012年年末应计入当期的费用为:

(6) 2013年3月48名高管全部行权时:

在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的账务处理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与计量准则》的规定, 权益工具是不需要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 因此,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确认各期费用时均依据“权益工具授予日公允价值”。 (2) 可行权权益工具的数量在可行权日之前是不能准确确认的, 是预计的, 并且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均需重新预计, 重新确认当年的费用。 (3) 可行权日之后不再对已确认的成本费用和所有者权益总额进行调整。

二、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 (典型方式:股票增值权)

案例:LZB公司是一家通讯科技企业, 2009年初实现境外上市, 于2010年1月1日经股东大会批准, 推出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LZB公司授予100名高管人员每人100份现金股票增值权, 只要高管人员自2010年1月1日起在LZB公司连续服务3年, 即从2012年12月31日起根据股价的增长幅度可获得现金, 该权利在2014年12月31日前行使完毕。以下是LZB公司估计的与股权支付相关的资料: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支付准则》的规定, 企业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除了立即可行权外, 股票期权授予日一般不作会计处理;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 应当以对可行权情况的最佳估计为基础, 按照企业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金额, 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成本或费用和相应的负债;并在相关负债结算前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以及结算日, 对负债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 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LZB公司2010年至2014年期间股权激励计划的会计计量与账务处理为:

(1) 2010年1月1日, 授予日不作会计分录;

(2) 2010年年末应计入当期的费用:

(3) 2011年年末应计入当期的费用:

(4) 2012年年末高管人员有40人行权时:

(5) 2013年高管人员有30人行权, 公司应确认的股份支付费用:

2013年属于可行权日之后, 按企业《股份支付准则》规定, 可行权日之后企业不再确认费用, 金融负债 (应付职工薪酬)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13年应确定的当期损益=当期应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余额+当期公司应确认的股份支付费用-“应付职工薪酬”期初余额=20× (100-10-6-4-40-30) ×100+54000-[ (32800+40000+51200) -64000]=14000元。

(6) 2014年高管人员有10人行权, 公司应确认的股份支付费用:

在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的账务处理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与计量准则》的规定, 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应以权益工具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确认各期费用和“应付职工薪酬”; (2) 可行权日之后企业不再确认费用, 金融负债 (应付职工薪酬)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我国是从2005年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制度, 由于当时股价较低, 大部分公司采用的是股票期权激励方式。实施股票期权方式有两个显著的优点:一是该模式下激励对象的收益全部来自于上市公司股价对于授予价格的溢价。二是可以避免公司因股权激励计划导致现金流出, 激励对象行权时, 还能为公司带来现金的流入。随着其后几年的股市行情上涨, 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层因实施该种股权激励方式受惠甚丰。到2007年前后, 股价已经大幅度上涨, 股票期权带来的激励额度变得非常有限, 甚至可能出现不具备行权条件的情况, 因此, 一些上市公司又推出了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业绩股票等等各种激励方式, 甚至将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使用。但无论怎样的组合, 其确认计量与账务处理都遵循以上两种会计模式, 万变不离其宗。因此, 股份支付费用的正确计量与账务处理虽然是基础性的工作, 但对促进股权激励制度的全球化推广仍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2006-02-15.

3.国有股权激励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三

一、澄清国有股权激励的含义

我们注意到在新闻媒体的宣传上,有人对国有股权激励做以下分析:以我国上海和深圳A股市场1400多家上市公司为例,一共拥有32800多亿元的总市值,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约为23亿元,由此推测,如果按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的激励措施,以每个激励对象获得1%的最高股权激励比例计算,我国A股上市公司全部进行股权激励计划之后,我国1400多家上市公司理论上会新增加14000多个身家2300万元的千万富翁,这个《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不就成了“一场快速而大规模的造富运动?”我们认为,这是对股权激励的误解,是把股权激励错误地理解成为是对上市公司现有的存量资产进行分割转让和赠送的结果。如果真的如此,这就是当今国有资产最大规模的流失,而且是合法化的流失。千万不可把这么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的慷慨损失,随便说成是“不要心疼的‘钓鱼诱饵”!

股权激励的实质是对未来增值收益的一种公平分配,而不是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不公平的分割转让和赠送,这种股权激励分配制度在国际上通常叫做——期权。“期权”原本是一种金融延伸证券,它与股票有联系并与股票的数量有关,但绝对不能误认为就是股票的本身。否则,误认为就是股票的本身,则成了对上市公司现有存量资产进行不公平的分割转让和赠送,必然导致国有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的严重流失。所以,我们希望一定不要因为“一场快速而大规模的造富运动”这样的误解和宣传,影响国有股权激励的顺利实施,造成严重的不公平分配,损害国有利益,引发人们的仇富情绪,将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股权激励(或称期权)到底能不能为经营者“造富”,“造富”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期权的授予数量和公司未来中长期绩效的提升情况。在期权的授予数量既定的情况下,相对于公司、行业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情况,如果经营者提升了公司未来的中长期绩效,在对公司未来增值收益进行个人分配时,那时经营者(或已成为原经营者)对手中的期权行权是可以“造富”的;如果经营者没有提升公司未来的中长期绩效,在期权到期行权时,那时经营者(或已成为原经营者)只能放弃手中的期权行权的权力,不会有任何期权行权的收益,是无法“造富”的。

二、股权激励是当前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比较有效的实现形式

国有企业在中长期激励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曾做出过种种尝试都不尽人意。一是有的学者主张通过私有化、民营化解决国企负责人中长期激励问题,这其实是一种误区,经营者中长期激励当初恰恰是在国外的私营股份公司提出来的,说明私有化、民营化不能代替经营者长期激励。换言之,国有企业要搞中长期激励不是靠私有化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在国内民营企业的调研中发现,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的股东对经营者的中长期激励同样有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股权也同样是惜让的。这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对国有企业不能靠私有化解决中长期激励问题的判断是正确的。二是通过经营者购买(MBO)或变种的经营者购买,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缺少可操作性。三是年薪制和企业年金实际上是一种短期激励加延期兑付的分配机制,反而强化了“短期行为”,它们虽然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相应的积极作用,然而,从根本上讲,它们都不是中长期激励。总之,在解决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的问题上,上述种种尝试都不能够令人满意,就如同隔靴搔痒。

股权激励(期权)是当前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比较有效的实现形式和较好的选择。

第一,能较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股权激励(期权)是在企业未来业绩提升的同时,对企业负责人及技术人员等的未来贡献进行分配,不仅是对“人力资本”理论上的承认,而且是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资本”要素独立出来,参与企业未来中长期收益的分配。

第二,能避免经营者短期行为。股权激励(期权)从分配机制上保证了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不仅要着眼于企业当前的发展,获取当前较可观的年薪,他们更要注重考虑企业的中长期战略和中长期绩效,让个人中长期利益和企业中长期绩效同时最大化,使出资人或股东与经营者等相关人员实现双赢。

第三,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股权激励(期权)将个人中长期利益与企业的中长期绩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企业决策者和相关人员就不会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感觉,就不会在离开重要岗位之前把企业吃光分净,不会导致“富了方丈,穷了庙”这种恶性现象的发生。

第四,能较有效地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股权激励(期权)只是对企业未来增值收益的分配,当企业有未来增值收益时,才有期权未来的行权收益;当企业无未来增值收益时,則无期权未来的行权收益,从而较有效地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非上市公司和企业也应有平等机会建立期权机制

国外公司实行的是上市公司股票期权,传统的期权理论也是关于股票期权现期交易的定价理论。然而,根据我国国情,仅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搞股票期权,并用传统的股票期权现期交易的定价理论指导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实践,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我国各类上市公司一共只有1400多家,而国有的工商企业是138000户,其中,中央企业是169户。如果仅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搞股票期权,就会在上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与众多的非上市国有企业、非上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之间,在上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与非上市母体国有企业集团、非上市母体国有公司之间,人为地造成不平等的分配激励机制,这将会挫伤非上市国有企业负责人、非上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经营者,以及挫伤非上市母体国有企业集团负责人、非上市国有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有损于国有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整体的长期发展。

所以,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建立期权机制的同时,其它各类国有企业(集团)、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也都要有平等的机会,建立起自己的期权机制,以解决其它各类国有企业(集团)负责人、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经营者短期行为问题,提升国有企业(集团)、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整体长期绩效,增强整体竞争力,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目前,传统的股票期权现期交易的定价理论模型已经取得突破,新的期权定价收益理论模型和操作系统不仅可以指导上市公司对股票期权进行现期定价,而且对包括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和各企业在内的所有公司和企业,都可以实施利润期权和所有者权益期权。新的期权定价收益理论模型和操作系统为各类国有企业(集团)、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建立起平等的期权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科学合理地确定期权的授予数量和中长期激励的力度

建立期权机制对公司经营者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中长期激励一定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过度激励,也不能激励不足。过度激励会侵害出资人的利益;激励不足,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经营短期行为,有害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必须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期权的授予数量,准确地估计出中长期激励力度的大小,这是当前建立期权机制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新的期权定价收益理论模型和操作系统恰好能够帮助解决这样的难点问题,其主要功能有:不仅能像传统的期权定价理论模型一样对期权现期的价值进行定价,而且能对期权未来的收益(价值)和获取未来任意收益的可能性大小进行精确估计;与公司长期绩效联系紧密;变量选取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参数取值根据实际经济过程进行控制;遇熊市行情照样有效可行;股票期权、利润期权、所有者权益期权三者被统一在同一个数学模型之中,使期权激励成为各类公司都普遍适用的中长期激励基础工具。特别是利润期权和所有者权益期权定价理论模型的提出,使期权与公司未来的真实业绩联系更加紧密,能真正起到企业负责人提升企业中长期绩效的导向作用,而且避免了股市幕后交易、恶意炒作及其它非正常波动对期权机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根据新的期权定价收益理论模型和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就能够比较科学合理地确定期权的授予数量和中长期激励的力度。

4.浅析薪酬激励作用的发挥 篇四

一、薪酬公平与薪酬的激励作用

在企业的薪酬设计中,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是薪酬的公平性,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员工之间总不免相互比较,跟自己同等级比较,跟不同等级比较,跟外界同业者比较,当发觉自己的付出量与收入量不对称时,便会产生不满,积极而有条件之人另谋高就,未能及时谋得新职位者,留在原岗位上,也只是敷衍度日,态度散漫。由于薪酬极大地影响着招聘、士气和人员流动,薪酬发放带来的不公平会极大地影响员工工作的热情,因而一个能够发挥激励作用的薪酬体系必须以薪酬公平为前提条件。

对于企业来说,在进行薪酬设计时,首先要保证企业内部薪酬的公平性,它包括企业内部横向上的公平和纵向上的公平。其中,横向上的公平是指同一等级的员工所得的薪酬具有公平性,特定个体的投入报酬比与同一级其他个体的相应比例关系应该相等,同等级的、资历大体相等、业绩贡献大体相当的员工,就应该得到大体相等的报酬;而企业内部纵向上的公平性是指企业内部不同等级的员工在薪酬上的合理的差异,不同等级的员工,其投入报酬比也应该基本相等。企业薪酬的内部公平是保证员工正常工作,积极合作的基本条件。此外,企业还应考虑其薪酬水平与企业外同行业之间的公平性,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薪酬水平策略,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可以采用比同行业其他企业高的薪酬支付水平来吸引人才,对于该行业大部分企业来说,至少应与同类企业相当,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安心在本企业工作。

为了使薪酬发放尽可能保证公平,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进行职位评价

职位评价是指组织基于职位分析的结果,系统地确定职位之间的相对价值从而为组织建立一个职位结构的过程,它是以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对组织的贡献以及外部市场等为综合依据的。职位评价在职位说明书的基础上,根据若干报酬要素对企业的若干基准职位进行评估,然后再将其它职位与这些基准相对照来建立起涵盖组织中所有职位的等级序列,并根据职位等级确定薪酬等级,从而建立起体现内部公平的薪酬体系。

(二)进行薪酬调查

薪酬调查使企业能了解市场薪酬状况,对相关职位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本企业薪酬水平与市场的差别,从而为薪酬制度的设计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薪酬调查一般委托专业咨询公司进行,调查对象可选择竞争对手或同行业类似企业,考虑员工的流失取向和招聘来源。

二、薪酬结构与薪酬的激励作用

薪酬的结构是薪酬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在薪酬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企业员工的薪酬构成来看,基本包括了以下部分:基本薪酬、激励薪酬、附加薪酬和福利薪酬。各部分薪酬的功能不同,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有大有小,而采用何种比例组合这些薪酬同样影响着薪酬的激励效应。

(一)薪酬各组成部分的激励作用

1、基本薪酬

基本薪酬是指员工较稳定的那一部分基本收入,包括工资、固定津贴、社会强制性福利、企业内部统一的福利项目等。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条件,是员工维持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它可使员工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对预测风险的心理保障意识,从而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也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基本保障。但是基本薪酬主要体现的是薪酬的保障功能,其数额相对固定,对员工激励作用不大。

2、激励薪酬

激励薪酬是对超额或出色完成任务的确认。它主要与业绩挂钩,通常是可变的、一次性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可以与个人业绩挂钩,也可以与团队和整体的业绩挂钩。激励薪酬的形式包括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也包括股权、期权、利润分享等长期激励薪酬。激励薪酬对员工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激励薪酬是额外的薪酬给付,同时不具有普遍性,当激励薪酬增加的时候,员工的积极性通常会因受到激励而提高。

3、附加薪酬

附加薪酬是对基本薪酬等难以全面、准确反映的劳动条件、劳动环境、社会评价等对员工身心造成某种不利影响的补偿,或者是为保证员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而支付的一种补偿,一般包括津贴和补贴。附加薪酬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作用与基本薪酬的作用相似。

4、福利薪酬

福利是企业以非货币的实物或服务形式支付给员工的一种报酬形式,如社会保险、带薪休假、子女入托服务和免费交通等等。福利包括法定福利和补充福利。法定福利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必须由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福利基金;补充福利是各个企业在法定福利之外,为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而追加的福利项目。法定福利属于基本薪酬的范围,我们这里说的福利薪酬主要指补充福利。从支付对象上看,福利薪酬可分为全员性福利和只供某一特殊群体享受的特种福利(如给予特殊贡献的人员高级住宅津贴、股票优惠购买权和对有特殊困难的员工提供的工伤补助等等)。由于各个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福利措施,每个企业又可以针对个人进行不同的福利发放,因此福利薪酬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对员工的积极性的促进作用也比较显著。

(二)薪酬组合的激励性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薪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而企业的薪酬往往是这些部分以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薪酬体系,由于各部分所占比例不同,企业的薪酬组合的激励作用也不尽相同。从薪酬的组合模式看,一般有高弹性薪酬模式、高稳定薪酬模式和调和型薪酬模式。

1、高弹性薪酬模式

这种模式中激励薪酬是主要组成部分,基本薪酬等处于次要的地位,所占比例非常低。由于激励薪酬占比较大,一定时期内员工的薪酬起伏可能较大,员工能获得多少薪酬完全依赖于工作绩效的好坏,当员工的绩效非常优秀时,薪酬非常高,而当绩效非常差时,薪酬则

非常低甚至为零,因此这种薪酬模式激励性很强,但是它也可能使员工缺乏安全感。企业在选择高弹性模式时应该根据员工的特点,根据他们对风险的偏好程度有针对性的选用。

2、高稳定薪酬模式

这是一种稳定性很强的薪酬模型,基本薪酬是这种薪酬结构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激励薪酬等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所占的比例非常低(甚至为零)。这种薪酬模型,员工的收入非常稳定,几乎不用努力就能获得全额的薪酬,因此其激励作用很小。

3、调和性模式

这是一种既有激励性又有稳定性的薪酬模式,它结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因此为大多数企业所钟爱。但要同时达到这两点,并不是简单的调整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就能实现的,有时需要增加薪酬的绝对数量,而这会使企业成本增加,同时,这种薪酬方案的设计和管理也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财力。

由于各种薪酬结构模式都有其优缺点,适用的人群也不尽相同,如收入水平较低、家庭负担较重的员工可能偏爱稳定性的薪酬模式,高弹性的模式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相反可能使员工缺乏安全感,产生离开企业的念头;而富于挑战,追求自我展现和自身价值实现的员工可能偏爱高弹性的薪酬,所以,企业应该根据不同员工的特点决定其模式的采用。同时,在选择薪酬模式时,企业还应考虑本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三、薪酬支付方式与薪酬的激励作用

过去我们在薪酬设计时,往往只注重薪酬的总量,而实际上,在薪酬总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的薪酬发放方式同样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对于薪酬究竟应该采取保密支付的方式还是公开支付的方式,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是比较来看,采取公开支付的方式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更大。

首先,如果企业的薪酬是公平的,公开发放将会使员工感到自己的成绩得到了承认,薪酬作为激励机制显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报酬与付出的相关,每个人都必须靠付出获取报酬,这就激励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对企业也随之产生了信任,避免了由秘密发放带来的不信任感、模糊心理和身处局外的感觉。

其次,让优秀员工当众领取高薪的形式比单纯的拿钱要多一份可观的精神奖励,满足了他们对荣誉的需要。一项有关不同激励方式效果的实验显示:在不同方式(公开和私下)的奖励和惩罚中,公开奖励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

最后,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对其成员的行为、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积极的、相互信任和友爱的气氛,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内聚力,使其能够团结一致地实现目标。薪酬的透明就有利于建立组织中相互信任的气氛,减少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猜忌,鼓励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彼此的坦诚相对。

保密的发放方式似乎维持了表面的和谐,但更可能引起员工之间,员工对管理者的猜忌,与公开发放所产生的外化的冲突相比,秘密发放所带来的冲突往往是隐晦的和更加棘手的。事实上,冲突在企业中是不可避免的,并可划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冲突,建设性的冲突可以增进决策的品质,在决策中,问题被揭发,情绪被宣泄,并且给员工提供了一个自我评价及观念改变的机会;冲突提供了所有观念呈现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不被大多数人支持的意见。而破坏性的冲突会导致成员之间相互争斗,阻碍团体沟通,甚至会影响到团体的生存。就公开发放和秘密发放造成的冲突而言,公开发放可以更多涵盖的是建设性的冲突,就这一点来说,公开发放还是占有相对优势的。

当然,公开发放薪酬的方式也有它的弊端,最难处理的就是无法避免的主观上的“不公平感”,人们在认知上常常会高估自己,低估他人,这给工作评估带来了难度。对于公开发

放能否取其利,去其弊,充分发挥这种机制的有效作用,是由企业的工作性质、文化传统、管理风格、人员构成等许多因素限制和约束的。在不适合这种机制的企业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折中的方式,如部分公开的方式。部分公开可以有多种操作的方式,比如,在发放薪酬时不公开每一个职员的具体薪金数额,只公布各个不同数额范围的职员人数以及薪金的平均值,如果职员想要了解其它职员的薪金数额可有专门的程序申请供查询。总之,只有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采取合适的薪酬发放方式才能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加里·德勒斯.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美]乔治·T·米尔科维奇,杰里·M·纽曼.薪酬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凌云,张龙.国外薪酬研究述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2).

4、王琳,沈进.中国企业薪酬体系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5(1).

5、于冬梅.企业薪酬体系设计探讨[J].学术交流.2004(4).

6、刘正利,杨倩.现代企业薪酬设计探究[J].经济师.2004(5).

7、任惠娟.浅析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激励组合[J].企业活力,2006(9).

5.浅析我国旅游企业的薪酬激励制度 篇五

作者: 王海娟

出版日期:2005年 S1期

出处: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研究背景: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旅游企业员工密切相关。建立旅游企业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

研究目的:对于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研究发法,实证研究法

论文观点(结论):薪酬激励机制是现代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也很容易为管理者运用的激励方法,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薪酬对激励员工的重要意义。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发挥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以造就一支高效、稳定的员工队伍,从而实现我国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6.浅析激励的注意事项 篇六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绩效 激励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的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的发展动力管理。文章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原则的运用,指出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真正运用好激励原则,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出贡献。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载体的全新时代。企业、国家间的竞争,已由产品的竞争、资本的竞争发展成为智力资本的竞争,激烈竞争的焦点当然就是智力与知识载体的人。因此,竞争则主要是针对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将来谁能拥有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各类人才,谁就掌握了国际竞争的先机和主动。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人又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第一资源因素”。因此,怎样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是任何企事业单位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一、常用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1.绩效考核系统。绩效考核是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它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使企业按其远景规划与价值来制定公司的经营策略,并将企业的经营目标转换成可操作的具体工作计划,以制定出部门与个人的工作目标。作为一个有效的沟通工具,绩效考核系统也为企业创造了健康和透明的沟通环境,令企业自上而下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作为人事决策时重要的参考指标,该系统可将员工的具体表现记录下来,并与薪酬、福利与奖励结合在一起,鼓励员工发展自我。同时,该系统也为企业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提供了可靠依据。这一系统的应用和实施对企业管理和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它可以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一个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工具”。笔者所在的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实业总公司于几年前制定的绩效考核细则已逐步实施,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2.个人能力测评系统。此系统是为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能力测评及人才储备而设。目前国内企业对个人能力的评估往往是由上司对下属从感性上的判断,或是通过对具体工作实施后的结果作出判断。这种评估往往并不准确,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害,也就是我们所戏称的“交学费”。它常常使对人才的评估工作流于形式,甚至造成矛盾,导致人才流失。这是不科学和缺乏理性的。个人能力测评系统则是将被测评者置于测评中心,不但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评估和量化被测评者个人的性格、特点、优势、缺点及潜能,还要根据被测评者所处的工作特性和工作环境,进行更大范围的全方位测评,具极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因此,个人能力的测评方式可以为人力资源的测评提供一个很好的工具,也能够为企业各类管理人才的招聘、使用、开发、储备,提供一个完善的帮助。

二、激励原则的运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员工在企业中努力工作可能是为了丰厚的奖酬,为了舒适的工作环境,也可能因为工作具有挑战性、有很多晋升的机会或是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激励来实现。可见,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是指科学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在生产、劳动、工作和学习中的积极性,鼓励人们发奋努力,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简单地讲,激励就是帮助人们寻找或为他们创造努力工作目标的过程,是人们朝向某一选定目标行动的倾向,将影响职工适应一个组织。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物质激励是提高员工积极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温饱问题才基本解决,奔小康正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员工考虑组织给予的物质待遇是十分正常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珠海市重奖科技有功人员,高校重金引进特聘教授、按不同的岗位给教师不同的年薪等等。从这些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物质激励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邓小平同志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时期不行。革命精神是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①我们可以把物质生产简单理解为人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奉献精神甚至牺牲精神则反映了人们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人们可以为组织牺牲个人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例如,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解放军的抗洪救灾等,但不能把这些情况看作是普遍的规律。

当然仅有物质激励显然是不够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物质是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当这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重视其他方面的需要,希望得到社会和组织的尊重、重视和认可。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后有一批富起来的私营企业家,虽然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多,但他们却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物质生活丰富了以后,他们那种需要得到社会承认,要求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愿望变得日益强烈。有的人渴望成为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参政议政,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企业内部也是如此,员工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精神需求。如公司对员工的公开表扬、授予各种荣誉证书,让其在重要岗位上担当重任,对其工作和生活给予关心和照顾,这些措施对员工来说都是重要的激励方式。

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沈阳机床厂,对各部门年青人组成的新产品开发团队的激励就包括两种:一是物质金钱激励,小组成员的奖金是一般员工的2~3倍,而且是逐月发放,达到指定任务就可以给予奖励,任务全部完成后还要追加。二是精神激励,主要是厂领导对这些年青人给予充分重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促其早日成才。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厂里新产品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原则。正激励指的是用某种正面的激励手段,例如,认可、赞赏、增加工资、或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环境,以表示对员工的奖励和肯定。而负激励指的是对员工不良的行为或业绩,采用某种负面的手段。如批评、扣发或少发工资、降级、处分等等,以表示对员工的惩罚或批评。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实行所谓“奖惩结合”、“奖罚分明”、“批评与教育结合”的制度。因此,对于员工好的工作成绩和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使之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继续发扬下去。对于有破坏性倾向的不良行为,必须严格按企业的制度进行查处,避免再次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教师上课不能迟到,学生考试不能作弊等等。在运用负激励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员工的年龄、性别、个性特点、地位、心理需要和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当企业有时不得不使用惩罚方式时,一定要告诉员工事情的原因和真相,让其心服口服,还要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并将惩罚和二者结合起来。当员工出现有所改进的表现时,应及时给予肯定,使好的行为得到巩固。总之,只有从正负两个相反的角度同时对员工的工作和行为进行评价和反馈,才能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随着“人”的因素在组织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发现作为组织生命力和创造力源泉的“人”的状态往往直接影响着组织的面貌。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来源,需求的满足既是行为的出发点,又是行为的最终归宿。人们有了需求之后就要选择和寻找满足需求的目标,进而产生满足需求的行为。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紧张和不安就会消除,即激励状态解除。但随后会产生新的需求,从而导致新的行为。如此周而复始,直至生命的终结。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激励过程。总之,激励与组织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激励就没有稳定、努力而忠诚的员工队伍。因此,企业领导者一定要重视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努力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维迎,李其.管理与竞争力.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孙健.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7.作文评语的激励性浅析 篇七

一、作文评语的主要内容

作文评语的内容包括题目、字迹、内容、语句、层次、 详略、标点、中心思想 等方面的 评价,题目是否 准确新颖,字迹是否工整,语句包括各类修辞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层次的划分与归纳是否恰当,描写的详略是否合理,中心思想是否突出和得到彰显。此外,作文评语 还包含了教师本身对作文的鉴赏。从以上几个内容中分析出作文的优点与不足,并给予简短的评价。因此,评语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对自己写作水平的评价,也是对自己综合素质的评价。

二、作文评语的激励性

(一)作文评语对人生态度的激励

作文评语不仅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评价,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作文评语的激励作用也不仅仅是在写作上,而是在很多方面都能够起到激励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一件小事》的评语是这样的:“通过这件小事,展示了你善良的内心和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如果每个人都和你一样的处理事情,我们的社会将充满阳光。”通过这样激励性的评语,肯定了学生对事物的处理方法,激励了学生积极向上、善良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作文评语对道德观的激励

初中阶段也是学生道德观的形成阶段,作文评语对学生的道德观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学生的作文 《摔倒的老人》,描写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老人摔倒在马路上,所有的人都围观或者绕行,而一个捡垃圾的人把他扶起来,自己也帮助捡垃圾的人把老人扶到人行道上并拨打了110和120。教师的评语是:“其实,这个世界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老师以前没有发现你这么有爱心,又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只要千千万万个你出现,我们的这个世 界就将充 满温暖和 爱了。”赞美的话 语,无限的激励,对学生道德观的肯定,是激励学生提升道德观的动力之源。

(三)作文评语对写作能力的激励

作文评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激励是最常见的,很多时候教师都会用很准确的语言对学生的作文给出激励性的评语,比如:“文章标题新颖别致,让人耳目 一新。” “文章条理清晰,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具有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将来有希望发展成作家。”“你的用词如此的准确,看来你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再这样下去恐怕以后老师要用什么词语得向你请教了。”如此激励的语言会让学生对自 己的写作 充满了自 信,并积极努 力写得更 好,以得到教师更高的评价。

(四)作文评语对学习兴趣的激励

作文评语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评语是这样的:“你的文章里涉猎的知识真丰富,看来你是个能够触类旁通且能够融会贯通的人,这一点就比老师强得多,老师只会教语文,其他学科就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了。看来你是个学习天才。”这样的评语,就给学生无限的激励,学生因此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为之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激励性作文评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激励性作文评语所存在的不足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激励 而写激励 评语,语气生硬 达不到激 励效果,比如“你的文章写得比以前好多了,继续努力”;第二个方面是激励的语言过于夸大,没有真实感,失去了激励的作用,比如“你在写作上是一个天才,比韩寒更有天赋成为文学家”;第三个方面是缺乏诚恳,比如“文章总体还不错,感觉你是下了些功夫的,好像比上一篇有所提高”。激励性评语教师必须以真诚的态度,柔美的语言,亲切的口吻进行激励,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够发挥激励的作用。

8.浅析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 篇八

摘 要:员工激励机制,也称员工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员工与企业相互作用的体现。员工激励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针对企业自身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和方法,制定各种激励措施和规章制度,从而持续激发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员工激励;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为我所用,同时必须对进入企业的人才实施科学合理的激励才能实现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双赢。

一、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激励机制执行力度不够

首先,企业管理层尤其是中低层的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够,没有真正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观念,这也从一个层面反应出企业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够重视,中低层的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很多管理人员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员工出勤、奖励、工资分配等方面加以限制和管理,而在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认识不到位,工作不扎实,配套的培训、激励措施不及时,绩效考核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1.2 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企业目前在绩效考核上重视不够,绩效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将绩效考核的相关规定落在实处,切实发挥绩效考核在员工激励机制中的基础作用。在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上存在问题。企业没有将考核结果作为员工“奖金分配、薪酬调整、职位晋升、岗位调动”等的重要参考,使员工对绩效考核缺乏信任感,从而也不能发挥绩效考核的重要激励作用,影响了员工工作积极性。

1.3 薪酬激励水平不高,激励形式过于单一

激励形式过于单一也是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从激励的形式和方式来看,员工激励一般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在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要有适合本企业自身情况和员工需求的激励方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层次是从低到高发展的,但低层次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等)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追求高层次(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的需要。换句话说,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

1.4 不重视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激励是精神激励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人文环境和对员工成长的关怀与重视。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社会组织。企业与员工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经济利益关系,还存在情感归属的的社会关系。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2、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相关问题对策分析

2.1提高激励机制执行力度

针对企业中低层的管理对现有激励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关键是要加强中低层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使其尽快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意识。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责机制,促使员工激励机制的有关措施全面落实执行,执行不力的有关责任人要进行企业内部问责处理。再次,对企业员工激励制度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企业职工准确了解企业的激励制度。最后,对现有管理队伍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估,对明显不胜任不称职的人员进行职位调整。

2.2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

要将绩效考核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加以运用,绩效考核是达成激励目标 的驱动器,它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员工快速成长。在绩效考核中要以员工的客观业绩为基础,坚持差异化原则,严格遵照绩效考核的操作流程。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强调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其次,以绩效为中心,建立有效的业绩指导、业绩评价和业绩辅导改进体系。最后,针对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应当定期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形成完整的激励机制效果反馈机制,吸取员工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改进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2.3进行薪酬制度改革,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

通过在公司内部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及个人资历、身份等传统的分配机制,完全按照职位、能力、业绩贡献获取报酬,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并让其树立“工资不是靠公司给,也不是靠领导给,而是靠自己挣”的分配观念,使公司形成与市场接轨的内外公平的价值分配体系。包括:1.建立竞争的用工机制。2.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3.优化薪酬结构。

2.4增强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和灵魂,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凝聚在一起,使每个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同时也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形象包装和塑造的重要举措。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员工们共同的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就无法作出决策或难于在决策上达成一致:而在具有强大公司文化的公司中,员工无须被告之如何去做,他们自己便能自觉去行动。

参考文献:

[1] 宋昶.浅谈激励方法与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2)。

[2] 娄勤.探索如何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上海商业,2009(10)。

[3] 徐丽.探讨企业员工激励方法开掘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J].环渤海经济瞭 望,2007(10)

上一篇: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与监督工作责任书下一篇:论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