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论文范文(精选8篇)
1.旅游发展论文范文 篇一
保护红色文物 发展红色旅游
编辑: 陈宁 来源: 江西政协新闻网 : 2008-11-18 11:15
最近结合机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参加了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的关于我省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调研,感到江西是红色资源强省,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策源地、人民军队摇篮南昌、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人民共和国摇篮瑞金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革命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保”单位中有9处、“省保”单位中有76处为革命旧址。全省有19个革命纪念馆,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67个,其中国家级的9个。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中涉及江西的有4条,保护红色文物,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实践证明,依托红色文物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大大促进革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
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增强全民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
保护文物最关键是提高全民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思想意识,使保护文物成为全民自觉的行动和日常行为。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并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而且对提高干部、群众的文物、文化意识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上饶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上饶集中营、闽浙赣省委机关、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长期驻扎于此,方志敏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长期生活和战斗,红色文物可以说遍布全市,红色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过去由于观念滞后,旅游、文化意识淡漠,红色文物保护工作相当薄弱,挖掘利用革命文物发展红色旅游更是缺乏概念。近几年上饶市及所属县、区大力倡导发展红色旅游,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完善交通设施,改善参观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短短的几年就在当地形成了一道红色旅游亮丽的风景。2007年仅上饶集中营红色旅游仅门票收入一项就达600多万,一扫过去门可罗雀的冷落景况。红色旅游的繁荣发展,外地观众的络绎不绝,使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也大大发生了转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来自己身边习以为常的革命旧居、革命遗址竟能引领这么多的外地游客来这里参观瞻仰,更能给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和实惠。干部的思想观念变了,从抓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到重视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群众的观念变了,视野更开阔了,从经营土地的精耕细作,到尝试旅游接待的各种服务。更主要的是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进一步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也激发了他们爱护革命文物、保护革命文物的极大热情和积极性。事实充分说明,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能促进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历史和奋斗历程,重新认识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培育全民保护革命文物的法制意识和行动意识。
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促进红色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红色旅游”是一项重大的文物保护工程,是国家文物保护的新重点,许多景区在编制红色旅游细则时都充分考虑到如何去保护革命文化遗产。现有的状况是目前纳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旅游”资源还不多,许多遗址、旧居等革命文物还没有得到有力保护,并且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历史资料往往散见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加以发掘、保护和很好的利用,这就造成了文物资源的浪费和消失。就拿横峰葛源来说,这里曾经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区,革命遗迹遗址星罗棋布,革命文物资料相当丰富,但目前仅有闽浙赣省委机关、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红军操场司令台等旧址得以保护,其他如少共委、团省委、邮局旧址等红色文物由于经费缺乏、人力所限等诸方面原因,较长时间无人问津,有的甚至受到极大的人为破坏,红色旅游是以革命历史文物为资源,以红色历史为内核开展的旅游参观活动和传统教育活动,是寓教于游,是更时尚、更现代、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老百姓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红色旅游要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深入挖掘红色文物的精神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充实宣传教育内容才能永葆青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加强红色文物保护,两者并行不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旅游产业,改善参观环境,配套服务设施是使红色文物充分发挥效益的根本保证。红色旅游产品的展示必须在深入研究革命历史、红色文物的基础上汲取灵感,从而获得技术手段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和设计理念的创新。实践证明,红色旅游不仅为红色文物保护事业拓展了空间,而且为红色文物的陈列展示、宣传教育、保护研究探索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好经验和方法。比如陈列展示,许多成功的红色旅游景区现在大都采用声、光、电、雕塑、绘画等现代陈列手段来吸引观众,采用多媒体情景剧、多媒体历史场景等现代展示手法再现革命历史和革命英雄人物;在展陈红色文物资料方面通过烘托气氛、再现原貌等艺术夸张等展陈手段增强红色文物魅力。宣传教育方面,红色旅游的宣传促销,为红色文物从“深闺”走向社会,从“神坛”走向人民创造了条件,架起了桥梁,开辟了道路。红色旅游建设的过程,同样是革命纪念文物的征集过程、研究过程和保存的过程。做好红色文物的登记、注册、入藏和保管,为红色旅游提供文物基础,有了更多的文物展品,陈列展览才有历史感,红色旅游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不可否认的是,发展红色旅游同样对传统红色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增加了不少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工作经验,从而为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红色旅游激活了革命文物保护事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我省目前大部分的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的发展并不是很理想,用旅游、市场的机制来激活它、带动它,这对革命纪念馆建设,对红色文物保护事业是一个极大的推动。现在我省红色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是完全靠政府扶持、大包大揽的一种形式,由于政府经费所限,直接影响事业发展和工作开展。“红色旅游”的兴起,门票和其它收入成为十分重要的资金来源,对解决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地等单位资金困难和改善其宣传、展示、保护、管理状况发挥了明显的作用。虽然博物馆、纪念馆不以盈利为目的,但适当地增加服务渠道,取得一定的费用,也是红色旅游中必不可少的创收措施。比如红色图书、红色歌曲、红色旅游商品的销售;红色电影、节庆专题活动的组织和举办;红色文物的相互交流,文物图片资料的复制、拓印等。另外红色文物可以培育一些非物质文化,一些实景式文化载体,都可拓宽我们革命文物事业的服务空间,收取一定的费用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红色旅游注重市场营销、产品包装,同样值得我们红色文物单位加以借鉴。现在不少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地在管理体制上除原有的专门机构外,另设市场营销部和社会公关部、商业服务部等大大增强为社会为普通观众服务功能,同时也拓展了业务,增加了收入。
总之,红色文物与旅游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促进红色文物保护;加强红色文物保护,红色旅游会越来越火,越做越强。
(作者系省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陈国华)
红色旅游发展遇难题红色文物保护亟待加强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8 月25 日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当看到红色革命遗迹被当作猪圈和杂货铺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引起更多人的重视!”手里拿着日记和随行笔录,端坐在椅子上的张勇昂着头,一脸严肃地对记者说。
张勇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3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8月1日,他与河大“河南省红色旅游调研服务团”的100多名师生一道,来到豫东南的确山、新县、罗山、光山等地,通过发放问卷、采访、座谈等形式,对这里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专题调研。8月18日,身为团长的张勇与同伴刚回到学校,就投入到紧张的数据分析和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中。张勇和同伴们感慨地说:“保护红色旅游资源,刻不容缓,人人有责!” 遗迹受损严重急需修缮
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鄂豫皖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旧址大门,各种“烧烤、卤乳鸡”的招牌赫然醒目,而雕满花纹的墙上,蜘蛛网似的电线纵横交错。在许世友故居,部分地面建筑已经损坏,墙上的泥坯已经脱落,地面上堆放着杂物,一旁还晾晒着衣物。其他国家级革命遗迹如新县首府路的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旧址、军委旧址、军委航空局旧址、省税务总局旧址,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破坏和损毁。
在新县箭河乡,不少当年红军使用过的房屋倒塌了,一些红军题材字画面临脱落。由于白蚁蛀蚀等原因,许多革命圣地的木质结构房屋已经岌岌可危,急需抢修。
在箭河乡二洼村的红军被服厂旧址,只见污垢满地,窗户被破报纸塞住,青苔一直长到房檐上。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周围,许多革命遗迹无人照管,杂物堆放很多,有的还养猪喂羊,地面上一片狼藉。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所见场景同样令人痛心———中国共产党第一架战斗机“列宁号”和红军当年使用过的榴弹炮,被置放在露天广场,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在豫东南红色旅游区,许多遗址、遗物、遗迹都能反映、折射战争年月鲜活的历史。然而,这些„红色文物‟历经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坏,失去了原生态的历史质感和文化韵味。”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文物保护专家程遂营教授无奈地说。
红色旅游区面临难题
豫东南的大别山地区,有着479处革命历史遗址和178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拥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红色遗迹、遗址。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及烈士陵园、新县首府路和航空路革命旧址、确山竹沟“小延安”革命纪念馆、罗山县铁铺乡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商城县金刚台红军洞群、许世友故居、杨靖宇故居,等等。然而,这些红色旅游资源目前已经启用的还不到20%,红色旅游收入只占到区域旅游收入的3%。以新县为例,红色旅游区多达360多处,但规划建设的只有70处左右,可接待游人的不足40处。
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新兴旅游事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资金问题解决不了,发展旅游难度较大。确山竹沟烈士陵园园长刘杰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去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但门票收入只有1.6万多元,而当年支付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就达1.5万多元,陵园日常开支都难以维持……”
在调查中,师生们发现,红色旅游区的管理体制也存在弊端,如陵园、纪念馆、水库、林地,分归民政局、文化局、水利局、林业局管辖,多个部门都来搞红色旅游,“多龙治水”、“各自为战”,造成旅游局协调工作难以开展。
此次调查还发现,红色旅游区面临最多的困惑仍是“免门票”和“接待旅游”问题。确山县竹沟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经常遇到一些开了“证明”和“介绍信”或上级“打过招呼”的单位,他们想尽办法免交门票费,以学习党史为由,带上妻儿老小参观游玩,由此也就出现了“人气旺,但收入少得可怜”的怪现象。
保护“红色文物”人人有责
“红色文物”集中了现代珍稀典籍、文献资料、革命文物等记述历史文化、文明进程的文化传播实物,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加紧抢救搜集革命文物,修缮保护现存的革命遗迹,已是刻不容缓。”程遂营说。
现在的问题是,“红色文物”不像历史文物那样可以集中展示。它们多散落民间,如一幅标语,可能就写在农户院子的墙上;一个重大决议,可能就在一所民居中形成。同时,多数农民对“红色文物”重视不够,甚至不把“红色文物”当回事。怎么办?调研服务团的师生认为,保护红色旅游资源,首先要引导和教育群众,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红色文物”的意义和价值。
河南大学团委书记周保平说:我们在调研中受到很大触动,保护“红色文物”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工程,不仅农民群众要增强保护意识,积极行动起来,城市居民、广大青年学生也要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关爱、保护“红色文物”的环境和氛围。
河南省社科院有关专家则从另一层面阐述了如何保护红色旅游区的“红色文物”。他们认为,到目前为止,红色旅游区的文物保护并没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因此,要从产权体制、管理机制和投入机制等方面入手来保护“红色文物”。其中,搜集、整理、恢复历史遗迹原貌等工程更需要制度和机制作保障。(王明浩、郭文强)
保护革命文物 建设精神家园 ——江西省保护革命文物纪实
江西是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文物强省。以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人民共和国摇篮瑞金、人民军队诞生地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安源、血染的丰碑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等为代表的著名革命圣地,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目前,全省文物系统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址1936余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558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108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4余处,市县保445处,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1378处;以革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纪念馆30余座,馆藏红色文物数万件。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文物,成为江西文物工作的显著特点和一大优势。近几年来,江西省文物局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充分利用全国、全省大力发展红色文物旅游的契机,以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为着力点,以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为着眼点,以发展红色文物旅游为增长点,把红色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列为全省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红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好人们的精神家园。
一、创新思路,有效保护革命文物
革命文物是江西辉煌灿烂革命史的载体和实物体现。目前,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编制或正在编制保护规划,有107处编制了编修方案,共筹集资金11090万元,对164处文物点进行了维修。
第一,积极探索革命文物的保护模式。一是以井冈山为代表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模式。二是以瑞金为代表的文物保护与基地建设并举模式。先后动员全国总工会、最高人民法院、新华社、解放军总参等41个单位前来寻“根”问“祖”,续红色家谱,并投资对其前身的旧址进行修复,资金总计约达5000多万元,全市已登记“认护”的中小学生班级有150个,“认护”单位70多个,“认护”市民300多人。
第二,抓好革命旧址的抢救维修。一是广泛筹集资金,争取上级拨一点,请求财政挤一点,发动群众捐一点;二是集中财力,统一部署,确定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革命旧址为重点项目,优先立项安排,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兼顾一般;三是发挥省与县(市)两个积极性,坚持省和当地政府共同负担红色文物保护维修经费的原则;四是为配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工作,对包括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瑞金中央苏区、八一南昌起义、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新余罗坊会议旧址等在内的革命旧居旧址进行全面维修;五是围绕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三个“80周年”纪念活动,广筹资金,积极开展革命旧居旧址维修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我们共争取资金11090万元,对164处革命旧居旧址进行维修。
第三,做好革命旧址的保护规划。严格遵循工作程序,切实加强革命旧居旧址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不仅注重文物本体的保护,而且把保护理念扩展到文物本体周边环境和历史风貌的保护。目前,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的保护规划已通过国家评审,瑞金革命遗址、上饶集中营旧址、井冈山革命遗址、罗坊会议旧址等已经或正在制订全面的保护规划。
第四,加强红色文物的调查征集工作。开展对流散红色文物的调查征集。拓宽征集面,组织人员走村串户细致普查,走访参加过革命斗争的老同志及其后代,抢救了大量的活资料,还重新发掘、恢复了大批重要的遗址、旧居。
第五,加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围绕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三个“80周年”纪念活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工作,全省掀起了革命纪念馆建设新高潮。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开放,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重新开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和铜鼓纪念馆经过重新布展也相继开放,井冈山“一号工程”主体建设项目——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隆重开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方志敏纪念馆等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率先向公众免费开放,社会反响强烈,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十分显著。
二、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江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发展江西省旅游的突破口。2004年12月,江西省政府批转了《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2006年5月,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若干意见》。“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旅游主题形象已成为响亮的品牌和江西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成为推动全国红色旅游进程的重要生力军。2007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28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44%,红色旅游综合收入18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8.43%,相当于全省GDP的3.42%,直接吸纳就业人数15.2万人,比上年增长20%。作为全省红色资源的保护者和管理者,我们把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红色文物资源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江西省发展红色旅游的最主要的生力军。
一是加强了红色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打造经典品牌景区。对全省红色文物资源进行整合和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报了《2005-2007年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重点建设井冈山、南昌、瑞金、萍乡市秋收起义、上饶集中营烈士陵园、中央苏区政府根据地红色旅游系列六大精品景区。
二是突出特色,精心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井冈山为龙头,以南昌、瑞金、萍乡、上饶为基点,深度开发红色文化研习游、革命摇篮访习游、红色古都寻访游、长征之路体验游、人民军队寻根游、秋收起义探访游等红色文物旅游主题,精心打造省内、省际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三是再现艺术魅力,增强红色旅游文化感召力。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结合独特的革命历史,把红色旅游与历史结合起来,把红色旅游与艺术表现结合起来,极大地增强了红色旅游文化感召力与艺术魅力。井冈山景区推出“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烈士墓”等六个一活动模式,深受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瑞金各红色景点深表演唱《十送红军》歌曲,把游客带入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开展长征的历史场景。省文化厅隆重推出气势恢弘的大型红色情景歌舞剧《井冈山》,赴全省各地和省外巡回演出,反响强烈。
四是紧扣时代主题,拓展红色旅游影响力。2005年,将发展红色旅游与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红色旅游发展。2006年将发展红色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75周年紧密结合起来,保护了红色文物资源,促进红色旅游再兴热潮。2007年又牢牢把握南昌八一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三个80周年的契机,与中央有关部委和兄弟省市联合,举办红色旅游系列活动,共开行红色旅游包机80架次、红色旅游专列80列、组织红色旅游团队800个,推动红色旅游蓬勃发展。2005年、2006年、2007年又配合省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旅游局共同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以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宏大的规模、活泼的形式,使江西红色旅游在全国影响深远。同时,还积极参与“放歌井冈”和中国红歌会活动,使江西红色文物资源通过歌声响彻大江南北。
五是强化队伍培训,提高讲解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加强了讲解员队伍的培训力度,举办了多期全省讲解员培训班,邀请全国知名老师前来讲课,积极参加全国讲解员比赛。2001年8月,江西省代表队荣获了“延安杯”全国讲解员大赛团体二等奖的佳绩;2004年,荣获了“雷锋杯”全国讲解员大赛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举办培训班和参加全国、全省讲解员比赛,全面提高了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各博物馆、纪念馆和讲解员对讲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讲解员对讲解工作的钻研精神,提高了讲解员的讲解水平。
三、进一步做好红色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路
保护红色文物,发挥红色文物资源优势,是当前和今后江西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为进一步做好江西省红色文物保护工作,我们的思路是:
一是加大对红色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江西省的红色文物资源,基本上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距今已有70到80年的历史。这些红色文物几乎全部为干打垒或砖木建筑,建筑物正常寿命也就几十年,加之江西省地处江南,多雨潮湿,四季和昼夜温差大,更影响建筑物的寿命。江西省现存的红色文物,已过了它们的自然寿命,编制保护规划、及时的维修和日常保养成为红色文物保存至今的关键。从目前江西省红色文物资源保存的现状来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最好,其次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和新发现尚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点保护现状不理想,维修保护任务还相当艰巨。
二是加大红色文物资源保护规划力度。科学的保护规划,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红色文物资源保护规划先行,既是国家文物局的要求,也是江西省红色文物资源保护的实际需要。当前,江西省红色文物资源保护规划工作还待加强,目前只有八一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7处旧居旧址正在编制或准备编制,其他旧居旧址还未编制,下一步的重点应是编制保护规划,在保护规划通过国家评审后,再根据保护规划来实施具体的维修项目。
三是做好红色文物的维修保护工作。鉴于江西省红色文物点多面广、维修任务重的实际,在做好红色文物日常维护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红色文物的全面维修工作。我们的思路一是积极宣传,争取各级政府特别是市、县政府加大对文物工作投入的力度,把红色文物维修与农村建设、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紧密结合;二是在江西省基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向红色文物倾斜;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加大对江西省红色文物维修经费的投入,着力把红色文物保护与利用打造成江西文物工作靓丽品牌。
四是大力开发红色旅游文化产业。江西省红色文化资源独具优势,大力开发红色旅游文化产业是红色旅游向纵深发展的必要条件。精心打造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江西是个好地方》,继续完善实景演出《井冈山》,让游客在享受艺术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各革命旧居旧址根据当地红色文物资源特色策划、推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编排新颖、表演水准高的大型红色文艺节目,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大力开发反映当地红色历史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使旅游产业链得到延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业功能得到强化,产业效益得到提高。
红色文物是中国人民血与火革命斗争历史的见证物,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实际证明,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来说,红色文物是一笔得天独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红色文物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江西省人民的共识,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将继续努力,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力促全省红色文物保护与利用取得双丰收。
2.旅游发展论文范文 篇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外界条件日益成熟, 使人们在克服自然条件的影响、利用旅游资源、享受自然和历史遗产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在这种背景之下, 旅游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并表现出新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旅游是少数人才能享受得起的权利, 二战后, 大众阶层才真正成为旅游队伍的主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 机械化生产的生活使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 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到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快节奏、程序化和数字化, 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迅速异化, 人们普遍感到日常生活中的新鲜感和自豪感少了, 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没有因为现代交通工具与传媒的进步而缩小, 反而是成反比例的拉大了。于是, 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经很难让旅游者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 人们转而追求更加深入、体贴的旅游方式, 于是各种各样的主题旅游应运而生。
主题旅游是指对某项专题或某一目的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体验。作为传统大众旅游的升级版, 从游客的不同身份、切身需求、独特体验、消费心理出发, 为其量身订制旅游线路。比如心灵旅游、朝圣旅游、亲子旅游、游艇旅游、潜水旅游、自驾旅游、徒步旅游、摄影旅游、骑行旅游、漂流旅游、温泉旅游、美食旅游、滑雪旅游等各种主题旅游。
二、主题旅游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出门旅行成为越来越多人首选的放松、休闲方式。伴随着旅游市场的逐年火爆, 无论独行者还是群游, 人们都开始逐渐走出有组织的形式, 摒弃“上车睡觉, 下车拍照”的传统观光模式, 走向主题旅行的私人定制模式。主题旅行不仅主题鲜明, 线路产品设计的出发点立足于游客体验, 价格定位面向大众, 对比同等价位其他线路, 主题旅行产品拥有全面的优势。
1. 主题旅游行程特色突出, 细节100%完全透明。
打消了不少消费者在旅途中担忧的问题, 提供了消费者一个绿色健康的旅行消费体验。每一个主题旅游都是由旅行社仔细考察市场、综合目标消费人群消费特点、心理, 研究旅游资源特色后精心设计的。旅行社可以为每一个有特殊需求的旅游者量身定做自己的主题旅游线路, 所有消费都可以一目了然, 明确做到“让消费者放心”。
2. 主题旅行是当下时尚的新兴旅游方式, 它迎合了消费者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的消费心理。
各种运动主题旅游是时尚人群的主要吸引源。当代社会人们对刺激、挑战等运动有一定的追求心理, 尤其是男性消费者更是会对游艇旅游、潜水旅游、骑行旅游、漂流旅游、温泉旅游、滑雪旅游等各种主题旅游情有独钟。相信主题旅行将要成为未来旅游的主旋律。
三、从当代旅游者的家庭状况分析发展亲子旅游的可行性——从《爸爸去哪儿》看主题旅游
2013年10月份, 湖南卫视推出一档大型真人体验式旅游节目《爸爸去哪儿》, 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到现在为止, 该栏目创下了“零差评”的记录。随着节目的播出, 北京灵水村、宁夏沙坝头、云南普者黑、山东鸡鸣岛等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旅游地也逐渐火爆起来。节目中各位爸爸和宝宝的亲子互动也催发了主题旅游中“亲子旅游”的逐步火热。
影响旅游者需求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其中一个人所处的家庭人口状况也是影响旅游者需求的客观因素之一。我们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快速增长, 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由于这一政策的推行, 现代社会家庭中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生活压力、客观条件等影响因素, 现代家庭中, 父母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普遍不多。就像《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各个宝宝的“童言无忌”一样, 每个孩子都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多陪自己一会儿, 多和自己在一起一会儿一样, 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 孩子的愿望就是那么简单、单纯。面对这样的需求, 推出并推广亲子旅游将成为大势所趋。
亲子游作为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出游方式, 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已不仅仅停留在学习、生活起居方面。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素质的全面培养, 积极乐观的心态塑造。父母们不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同时也希望带给孩子一个缤纷、欢乐的童年。家长是孩子的导师, 同时更希望做孩子的朋友。因此, 亲子游应运而生。亲子游不同于常规的旅游, 其着重在于给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在于给孩子一个开阔眼界、提升素质的机会。亲子游, 不仅体现了旅游的特点, 更包含了浓浓的亲情。父母希望利用和孩子出游的机会, 联络感情, 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 寓教于乐, 乃为亲子游之真谛。亲子旅行是家长与宝宝间的良好交流渠道, 能凝聚家庭的亲和力, 也是实施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宝宝们在旅游过程中, 可了解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知识, 还能增强体质、磨炼意志;让宝宝在娱乐游戏中、亲近自然中, 接受语言、动作、感官和品德等多方面教育。
四、结论
由此可见, 当今旅游业的发展新趋势将是各种各样的主题旅游。各个旅行社要想在今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必须要注意对各种主题旅游的开发。
参考文献
[1]程良珍.浅谈旅游体验中的教育体验[J].鄂州大学学报, 2007年第14卷第2期.
[2]潘小其.旅游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发展探析 篇三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发展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对发展全域旅游给予充分肯定,其中“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在当前的旅游行业之中,全域旅游是当前的研究焦点和热点,也是旅游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产物。所以,对全域旅游加以了解,这样才能够对未来的旅游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一、全域旅游概念解析
在全域旅游概念迅速火热的前提下,引起了学术的热潮。不少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全域旅游从提出到发展经历的时间很短,所以,也仅仅局限于理论方面的研究[1]。
所谓的全域旅游,就是在一定区域之中,以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之中的经济社会资源,如相关产业、旅游资源、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优化提升,这样就可以实现区域资源的整合,实现社会的共建共享,促进产生的融合发展,这样就可以形成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协调发展模式与理念。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发展路径
(一)旅游观念更新。更新旅游观念,就是需要将协调、绿色、创新、共享、开放的五大发展理念,依托自身的优势,做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顶层设计,并且邀请专家,立足于产业现状和资源实际情况,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全域旅游是集娱乐、观光、购物、休闲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主要包含了休闲养生、文化旅游、商贸购物、主题娱乐等多种业态的全域式旅游。这一种模式在于树立出全域的优质形象,这样才可以为旅游发展挂上全域的品牌,不过这样的旅游不得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创新思路:启动“多规合一”工作,即:以全域旅游规划为主导,将旅游景点规划、生态旅游环境规划、县城古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所有规划合成一套整体规划。谁来干,就要破解资金“瓶颈”。引进战略投资伙伴,抓紧机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投资+运营,推进旅游基础设施、高端服务设施、精品旅游项目建设。
如何分配,要让社会资本和政府实现双赢。
(二)创建三体系,转型升级。第一,要创建三体系:全域化景观体系、‘快进慢游’交通体系和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这是全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第二,“快进”:对内对外,加快县城到其他城市、县城到景区通畅路网建设、改造升级。第三,“慢游”:在加快推进景观慢行系统建设。就要游客所到之處有景观可看,也有景色可游。
(三)产业体系完善。旅游发展中,应该将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创建的契机,做好全域基础设施的统筹,做好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制定相配套的旅游服务标准,这样才可以形成全域的旅游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化推进于一体的全面发展和良性互动新局面。
做好“产品体系、品牌体系、新引力体系、保障体系”的协调创新,就应该实现多元化的主题投资,能够形成政府投资和外商投资、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并且可以借鉴BTO、BOOT和PFI等模式,提升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水平[2]。
(四)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全域旅游在进行全域谋划时,应该根据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及需求的侧刚性需求来进行,配置点不能放置在景点景区或者是宾馆饭店等方面,而是要注意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的公共服务以及各种资料的有效再配置。如,在为城市道路管理与交通建设方面,就应该在城镇交通各种需求满足的前提下,将道路建设成为风景道,让游客能够移步观察;城市公共服务方面,就可以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以及厕所服务体系,全域致力于打造具有渗透力和感染力的环境,这样才能让城镇在方便居住的同时还能促进旅游,进而形成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的氛围,让游客可以停留在休闲与放松之中。
(五)发展全域旅游景区建设,形成旅游发展主体功能区。旅游的发展可以借鉴部分城市发展的一核、两带、四板块的模式。一核指的是以经济开发区、城区建设作为中心的城市中心集散核;两代指的是两条旅游发展带,如沿着江海旅游带和滨河旅游带进行发展;四大板块指的是基于农业园区的生态板块,基于古镇发展的人文板块,基于小镇、公园、广场的活力板块以及基于乡镇的风情板块。在这样的板块模式建设中,就可以利用点、线、面相互结合的发展思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旅游基础服务所配套的设施完善,支撑特色产业发展,再配合上公共服务方面的保障,就能够将区域建设成为空间有序、资源优化、产业发达以及产品丰富的全域旅游景区[3]。
(六)提升服务质量,注重行业规范。针对这一点,我们以乡村为例,第一,扎实推广民宿及农家乐星级评定,规范乡村旅游服务,提高整体的产品质量和旅游管理水平,引导民宿、农家乐朝着特色化、规范化以及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第二,完善旅游要素行业的组织体系,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拥有条件的乡镇成立旅游协会。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等专业性的合作组织,就可以将其带头作用发挥出来,同时也可以增强行业的自律功能,进而推动旅游产业的健康运行,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第三,强化旅游市场的检查和监督,不断加大旅游综合执法力度,将涉及到旅游经营的行为加以规范,妥善处理游客的投诉,依法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做到规范经营与诚信经营,进而优化旅游环境。
结语:总而言之,构建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发展模式,就应该将传统的旅游发展局限性打破,能够站在全域的视角下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推动新型旅游发展,为今后的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崔莹.吉林全域旅游发展方向选择[J].开放导报,2016(06):94-96.
[2]本报记者付小惠张家华.全域视角下的旅游之变[N].乐山日报,2016(01):26001.
[3]温州市旅游局规划发展处处长胡念望.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具备七个“体系”[N].中国商报,2016(09):23A03.
4.关于包头市特色旅游发展(范文) 篇四
一、特色旅游的含义及要求
(一)特色旅游的概念
所谓特色旅游是指,特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因此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特色旅游活动产品。“特色旅游”,这一概念,通常也被称为“专题旅游”、“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等等。
特色旅游作为旅游形式的一个类别,它除了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都具有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服务的共性之外,它的最主要物质是要与旅游者共同参与旅行, 并在参与中提供服务和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旅游者实现其旅游目标。此种旅游活动面大,常常涉及边远、人迹罕见的地域以及旅游活动方式超乎寻常,难度极大。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地区跨度大、使用汽车、自行车、摩托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的旅行和非赛事的滑雪、攀岩、漂流、热气球、滑翔等体育旅行;到高山、峡 谷、沙漠、洞穴、人迹罕至区域的探险旅行,以及短期观赏、踏勘、参观为主要旅游形式的自然、人文景观科考旅游等均可列入特色旅游的范围。
当前,旅游经济发展迅猛,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积极总量已占到全球GDP的10﹪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人数8﹪以上,在这个全球化的旅游时代,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必然成为影响旅游产业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成为衡量我国现代化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科学合理开发。科学合理的开发就必须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的中国文化原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
全方位开发各种特色旅游项目,将自然风光、历史名胜古迹、趣味娱乐、有机结合,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将当地特色与 民间娱乐艺术等民俗表演融为一体,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开发特色产品。必须认真分析特色旅游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特色发展的文脉、生活习俗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特色旅游不能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不能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效应,而应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
建好基础设施。要加强区域内的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食宿设施建设方面,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原则下,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设计专门的、与当地环境相协调的旅店、娱乐场、购物场所等。
保护文化环境。在特色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宣传,激发当地居民对所在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树立文化景观真实的再现理念,让游客大开眼界、陶冶情操,享受文化的滋养和润泽。
二、包头市特色旅游发展现状
(一)包头的区域位置
包头市国土总面积约27691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41平方千米,包头市地处华北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恰位于环渤海经济开发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的交汇处,包头东距首都北京700千米,距自治区首府150千米,北依阴山与蒙古国相接壤,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相邻,西连河套平原,东接土默川,黄河过境214千米,为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提供了丰沛的水源。
包头是联接华北、西北重要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的交通枢纽。京包铁路和包兰铁路横贯祖国北疆,210国道北起包头,南抵北海,纵穿祖国南北,110国道穿城而过,东连北京、西接银川,高速公路与晋、陕、宁、冀、京、津连成网,交通十分便捷。
(二)包头地形地貌的特点及气候
包头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中部稍西部位。所以其基本地貌是高原特征。横亘中国北部的阴山山脉中,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从包头中部东西向穿过,使包头地貌明显形成北部高原草原、中部山岳横亘、南部平原广阔的地貌单元,形成
了局部上是中间高、南北低,总体上是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征。
包头市属于中温带干早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少雨雪。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春季干早风沙大,秋季凉爽且日照时间长,具体表现冬长而寒冷,夏短而炎热,春末与夏末吸引南方人来包头避暑、是浏览的最好季节,人们可以驰骋在草原,举目四望,蓝天、白云、绿草、畜群,感受到一番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景色。
(三)包头市旅游开发现状
1.包头市旅游产品简介
梅力更(蒙语“聪慧”意)自然生态风景区依偎在阴山山脉乌拉山南麓,包头西30公里(九路车终点站),南眺九曲黄河,西接巴彦淖尔盟。是以众多的巨型球状的花岗岩高山、瀑布和植物景观为主的自然风景区。景区内有梅力更沟、石包克图沟、西沟等奇峻峡谷,山体雄伟奇特、深幽险峭,主峰大桦背海拔2324米。景区保护面积56.7平方公里。
梅力更以“林海奇松、瀑布潭泉、云海幻景、奇峰异石”四绝而著称。景区内峰峦绵延、巍峨雄浑、有似骆驼的骆驼峰,有神态逼真的“寿龟石”、“双猩守更”、“女娲一现”等奇景。山石间无数飞瀑流泉奔腾倾泻,串联其间,景色秀丽奇特。梅力更雨量充沛,林木繁茂。云蒸雾涌,自然景色变化莫测,年平均气温5℃,气候凉爽宜人,其景色四季殊异,春日鸟语花香,夏日云海飞泉,金秋红叶满山,隆冬冰柱成林。
五当召位于没蒙古包头市东北约70公里的五当沟内。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庙,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召为“庙宇”之意。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是第一世**罗布桑加拉错在此兴建的,逐步扩大始具今日规模。因召庙建在五当沟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人们通称其名五当召。五当召依地势面南而建。它是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显得十分雄浑壮观。
五当召是中国三大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也是自治区西部著名的国线旅游景点。每年来此观光的游人达10万人次,是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周边牧民朝拜的圣地。五当召后根皮沟森林茂密,松涛泉韵,沁人心脾,翠柏参天,流水潺潺,已封山保护,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总投资2400万元人民币,年收入1275万元人民币。
美岱召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朝廷赐名福化城。西藏迈达里胡图克图于万历三十四年来此传教,所以又叫做迈达里庙、迈大力庙或美岱召。寺周围筑有围墙,土筑石块包砌,平面呈长方形,周长681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四角筑有外伸约11米的墩台,上有角楼。进入泰和门,迎面就是“大雄宝殿”,佛殿的墙壁上,有色彩斑斓的壁画,生动逼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南墙正中开设城门,并建有城楼,城门上嵌有明代扩建寺庙时刻的石匾额,上题“泰和门”。城内有顺义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楼院,还有供奉传为储藏三娘子骨灰的太后殿,骨灰储藏在殿内的檀香木塔中。殿内有明代绘制的壁画,画面上蒙古服饰的人物像中,有传为阿勒坦汗及夫人三娘子的画像,为内蒙古召庙壁画中独有的一处。“玻璃殿”为3层楼房,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接受朝拜的地方。
2.包头市的开发优势
(1)良好的自然资源、工业基础
包头市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开发建设的工业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有全国著名的大型钢铁公司、铝业公司、军工厂矿、火电发电厂、大型煤矿公司等,具备良好的工业旅游开发潜力,各种工业企业特色十分鲜明,内涵十分丰富,同时包头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草原,沙漠等。
(2)便利的交通设施
包头是连接我国华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中国西部重要的邮电通信中心。现已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综合交通网络。其中贯通华北、西北地区的大动脉京包、包兰铁路和包白、包神铁路在包交汇,东行可达北京,西行可达兰州,南行可达太原、西安、上海、宁波等地。
110、210国道穿越市区,呼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公路干线通向全国各地,形成了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和临近省、市、自治区的公路网络,密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现代化的民航机场实现了全国微机联网信息,机场达到了4L级标准,波音737等大型飞机可安全起降,现 已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海南等地的航班,基本形成覆盖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等较为完善的支线航空运输网络。
(3)丰富的文化资源
我市文化底蕴十分浓厚,既有晋商文化也有蒙元文化以及古代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也有现代工业文明,各种文化交织相应,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工业旅游的延伸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3.包头市的开发现状
作为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旅游资源较丰富,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包头市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包头市在城市基础设、绿化美化、园林广场、风景寺庙等旅游投资的加快,2005年,全国首批十个文明城市,包头市是中西部惟一荣获该荣誉的城市。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82家,其中出境组团社2家,导游从业人员1100人,星级饭店38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17家,星级饭店共有客房4310间,床位7937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景区(点)达到30多处,国家A级景区20家,其中4A级5家、3A级5,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家,5处红色旅游景区列入自治区红色旅游规划经典景点。
根据《包头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预计2015年,包头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到969万人次,年均增长1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9亿元,年均增长18%,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7500人次,年均增长8%,入境旅游创汇1554万美元,年均增长8%,实现旅游总收入为251亿元,年均增长18%,2015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30万人。全市星级饭店达到50家,其中高星级达到10家,A级景区20家,形成3-5家规模较大的旅游集团。
三、包头市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大力发展旅游业认识不够
包头市的旅游业发展较晚,人民和政府对他的认识还不够深,例如像美国最为世界上发达国家,也是一个旅游大国,旅游收入稳居世界第一,美国在联邦和州层面都非常重视景区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充分考虑市场供给
与需求,市场与可达性,住宿价格,基础设施,季节因素,同时美国比较注重当地人的意见,认为只有当地人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才能真正的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由应该出头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一方面能是当地人的收入增加,另一方面还要像一些发达的城市取经。
(二)旅游管理体制混乱
当前包头市许多旅游资源属于不同行政管理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多家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力,制约了景区景点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一些基础条件好、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景点多年来投资缺乏,设施落后,发展缓慢,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体制落后,部门利益难以协调。由于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给旅游资源开发和招商引资带来很大的困难,致使这些景区在旅游开发建设方面始终停滞不前,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旅游文化产业挖掘不够
对来包头市旅游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游客对包头的历史文化知道的非常有限,谈到包头了解最多的可能就是有个包钢,甚至有些外地人以为包头就是到处是牛羊的草原。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可悲的,一个没有文化的旅游产业是短命的。包头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挖掘还远远不够,旅游景区景点布景单调空乏,人造景观不足,总体上缺树缺水(河湖、水库、湿地等),缺乏人类文明纪念性标志建筑。景区与景区之间交通不便,景区内道路不畅。基础设施落后、陈旧,配套服务尚处于低水平状态。在对旅游文化投入方面远远不够,特别是对一些有潜在力的景区景点如秦长城、赵长城、赵王城、麻池古城、阿善文化遗址、荒漠草原、阴山岩画等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开发不足而难以成为有知名度和吸引力的精品,这对包头市旅游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四)缺乏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拳头产品
虽然包头市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城市景观、山水田园、寺庙古迹、黄河湿地、军品工业游是包头市旅游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目前这些特色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挖掘,还缺乏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核心景区,现有的许多景区规模小,基础设施陈旧,接待能力不足,游客可参与娱乐的项目少,特别是尚未形成具有包头特色的、国内外知名的具有较大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五)尚未建成整合周边旅游资源的有效联动机制
虽然包头市拥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游客来包头市旅游是因为到周边旅游顺便到包头观光。包头周边地区有诸多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包头东行至土左旗,可达树木葱笼、波光粼粼的哈素海;继续东行至呼和浩特市南,有名扬海内的昭君墓;由包头南行越过黄河,始则有白日擂鼓的响沙湾,继则达伊金霍洛旗境内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这就需要我们紧密联系周边旅游管理部门,建议成立呼包鄂区域旅游联动机制委员会,协调三地旅游资源,将三地资源加以整合形成具有土默特、鄂尔多斯高原、八百里河套的特色旅游产品,为我市及呼包鄂三地旅游业做大做强创造机制保障。
四、包头市特色旅游发展对策
包头市是全国较大的城市所以发展旅游业是未来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一步,一个城市不能光靠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包头市应该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并且扩大包头市的旅游经济圈,要辐射周边乡、镇,城市。
(一)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包头是连接我国华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中国西部重要的邮电通信中心。现已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综合交通网络。东行可达北京,西行可达兰州,南行可达太原、西安、上海、宁波等地。
110、210国道穿越市区,呼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公路干线通向全国各地,形成了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和临近省、市、自治区的公路网络,密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加强交通投资,解决瓶颈制约:争取多方筹集资金,改变以往的投资模式,制定积极的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大力吸引民间资本,与政府部门、企业合资办交通;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运输方式的管理,提高旅游水平;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和设施建设,提高游客的便利性和满意度。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在旅游景区景点的投入,解决好民营资本的投资收益问题,调动各方投资的积极性,我市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努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并逐步向旅游业延伸。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包头建成华北地区重要的航空、铁路、公路枢纽港。
(二)大力培养引进旅游专业人才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当地旅游院校,重点扶持旅游业,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有针对,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而且对实习学生应该不能当他们为廉价劳动力,而是应该帮助他们到各个旅游企业中去进行培养,既要能培养人才,也要能留住人才。还应该引进一些高级的旅游管理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能留得住,发挥他们的才能。
(三)利用工业资源,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包头市是我国“一五”期间发展起来的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像包钢,北方重工工业城,燕京啤酒工业园等,政府可以发展工业旅游,普及工业知识,让人们认识到钢铁是如何炼造出来的,包头的工业进程是怎样的,工业的发展对人们的重要性等,并且工业旅游在全国尚数少数,包头也可以用它来进行大力宣传。
(四)加大对特色旅游和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
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苍白的,没有鉴赏力和吸引力。当我们到乔家大院就会想到晋商文化,当我们来到苏州园林就会联想到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国文化底韵。这就是文化景观的魅力所在。包头的文化古迹也是有其丰富内涵的。比如,秦长城与秦始皇、蒙恬、昆都仑沟与王昭君,九原与吕布,固阳与北魏巾帼英雄花木兰,土默川与《敕勒歌》,白云与李绩,东河与康熙,东河与李智洛、王若飞、乌兰夫,达茂旗草原与玉荣、龙梅等关系。当然如果组织游客进行考古之旅,或用艺术形式再现或表现历史,其效果必定显著,必将提高包头旅游文化的品位。如今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很好的宣传外人就不了解你。由此,利用现代媒体如电视广告、网络平台、报纸软文、举办专题活动等形式多样,多推出时效性强,游客喜闻乐见的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加强包头文化旅游产品的包装与宣传,提高包头的知名度,美誉度,使人们一来到包头就会想到很多对包头的标签。
(五)加大对市民的旅游道德宣传力度
包头作为内蒙古第一大城市应该提高市民对发展旅游重要性的认识,政府应该积极组织活动,大力宣传培养市民的道德素,使外地来的游客可以感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总体而言包头应该发挥其具有特色的民俗旅游依托草原,历史建筑等为基础,并且结合可以工业旅游,使人们在欣赏自然风景的同时还能够了解工业的知识。一方面可以怀念历史,另一方面看到未来中国工业的发展,让来到包头的游客感到和别的城市不一样,让这些游客们可以融入包头人的生活中去,我们因该一方面加大景区建设的力度,另一方面应该宣传市民道德让大家体会到把包头建设成一个旅游城市是多么的重要。另外重视差异化服务当地应该按照游客的特点进行有针对的景点组合,对于老年游客可以以观赏和缅怀历史为主,而年轻的游客可以以娱乐性为主。综上所述,包头市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我们应根据包头旅游类型的优势,开发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特色旅游.走出一条具有包头市旅游风格的开发之路,同时要保护好我们现有旅游资源,扩大现有旅游资源价值,使其吸引更多游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唐万鹏.内蒙古导游基础知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7.[2] 张和增.包头年鉴2000[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3] 王文雪;关于包头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2006年12期 [4]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资源》编辑委员会.蒙内古经济资源1999.[5] 张卫.旅游消费行为分析[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6] 包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内蒙古统计局;2010年9月 [7] 李逢春.在包头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关于全市旅游工作的报告》,2009。
目 录
一、特色旅游的含义及要求............................................1
(一)特色旅游的概念............................................1
(二)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
二、包头市特色旅游发展现状..........................................2
(一)包头的区域位置............................................2
(二)包头地形地貌的特点及气候..................................2
(三)包头市旅游开发现状........................................3
三、包头市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
(一)对大力发展旅游业认识不够..................................5
(二)旅游管理体制混乱..........................................6
(三)旅游文化产业挖掘不够......................................6
(四)缺乏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拳头产品..............................6
(五)尚未建成整合周边旅游资源的有效联动机制....................7
四、包头市特色旅游发展对策..........................................7
(一)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7
(二)大力培养引进旅游专业人才..................................7
(三)利用工业资源,大力发展工业旅游............................8
(四)加大对特色旅游和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8
(五)加大对市民的旅游道德宣传力度..............................8 参 考 文 献........................................................9
关于包头市特色旅游发展
[摘要] 旅游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民族特色了,它在满足旅游的心理需求,增加地区经济收入,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虽然包头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希拉穆仁草原,梅力更景区,秦长城遗址,成吉思汗陵,五当召(它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抗卜楞寺齐名,是我国喇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但是提到包头人们更多想到的是从草原钢城”到“世界稀土之都”,现在的旅游已从过去的纯观光旅游已经演变到了现在的体验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等,简单的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们的需求一个城市要想发展旅游业就应该深入进行探究,满足顾客的心理,将一个地方的特色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 旅游地理环境;旅游类型
About Baotou tourism development
5.县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与思考范文 篇五
我县自进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广大林农经济收入增加了,思想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县林业经济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林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森林旅游业也异军突起,发展提速,成为全县生态旅游业的开路先锋。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兴起的生态旅游大县,我们如何应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把握好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变化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我县森林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已经成为全县生态旅游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1、森林旅游资源环境日益看好。2004年林改前,全县年造林面积不到2万亩,2005年和2006年,全县年造林面积迅速提高到4.5万亩和6.7万亩。到2006年,全县公益林面积也增加到94万亩。广大群众造林积极性的提高和森林保护意识的增强,极大地改善了我县森林旅游的资源环境。据调查统计,我县森林覆盖率达64.19%以上,如今在不经意间,你可能会发现身边走过一群群自发来我县林区登山探险的森林旅游爱好者。我县森林旅游的资源环境已经越来越被各路客商所看好。
2、森林旅游景点建设初见成效。短短几年间,我县已建成开放神雾山、九岭狩猎休闲中心、武陵岩峡谷漂流、长墅源峡谷漂流、武陵岩山庄等10余个森林旅游景点。2006年11月,我县九岭山森林公园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如今,我县各个森林旅游景点已经串成线、连成片,共同把**建设成为一个新兴的风景旅游区。一些旅游景点在周边省区还小有名气,如武陵岩峡谷漂流、神雾山等景点,不仅在南昌、九江等地拥有较为广泛的客源市场,在武汉、黄石等周边省区的大中城市也有较高的知名度。据统计,2006年,我县森林旅游景点共计接待游客29万人次,占全县旅游景点接待游客的70%。
3、森林旅游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我县越来越被看好的森林旅游资源和山水竞秀的自然条件,已经成为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到目前为止,全县共签约旅游开发项目56个,其中依托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山野观光、漂流休闲、避暑度假的森林旅游项目就达40余个,森林旅游开发可谓不断升温。近两年来,宋溪后山景区、杨洲云头洞景区、鲁溪洞景区二期工程、武陵岩山庄二期工程等一大批投资规模较大、品味档次较高的森林旅游开发项目相继落户**。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开路先锋。
二、挑战
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我县森林旅游业发展的新一轮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林改后,对森林旅游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百姓对森林资源期望值明显增加,森林价值观念取向开始逐渐转变。特别是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老百姓开始由过去以林木采伐为主转向以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这一森林价值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刺激了我县森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然而,在我县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在森林旅游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还较少的时期,由于林改后分山到户,涉及森林旅游开发的林地流转难度提高,森林旅游开发成本随之增加,这就对森林旅游的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林改后,森林旅游资源保护面临严峻考验。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几年内就遍地开花,一触而蹴。就目前而言,我县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还只能以资源保护为主。然而,由于采伐林木带来的经济效益来得更直接、更快捷,一小部分百姓仍然倾向于通过采伐林木来获得短期经济效益。加之林改后,所有山林确权到户,百姓对山林开发利用的自主权提高了,山林竹木的采伐量可能会继续居高不下。从过去两年我县的林木采伐量来看,每年都在7-10万立方米左右。如果要更好地进行森林旅游开发,就必须加强这些有丰富旅游资源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
三、思考
森林旅游一般来说就是以森林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吸引物和场所,通过人们在森林中观赏自然风光景色、开展娱乐活动、享用林木产品等行为,达到旅游休闲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我县的森林旅游业还仅仅是刚刚起步,森林旅游景点的开发档次还比较低,森林旅游交通的进入性还比较差,森林旅游的吸引内核还没有形成。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我县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住这一新的发展机遇,以推动森林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是要加强发展森林旅游业引导。森林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农在林木资源使用取向上将发生重大改变,在面临林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林木资源的采伐利用两重选择时,林农将越来越趋向于选择林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而不再追求采伐林木的短期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走出传统林业思维定势,积极鼓励广大百姓通过以山林入股等方式参与森林旅游开发,或者参与森林旅游
工艺品的开发生产等。要把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销售,作为我县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领广大林农走开发森林旅游之路,实现我县林业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重要转变。
二是要加紧森林旅游资源保护。我县有着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九岭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伊山自然保护区、庐山西海等等,这些地方
森林茂密、环境优雅、夏季凉爽、远离闹市,是开展山地旅游、滨湖旅游、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县林木风景资源优势,提早规划,大力宣传,重点保护。要积极鼓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发展公益林,推动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培育和改造。要有选择地在滨湖地区和其他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起一批森林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区等,逐年减少我县林木采伐量,为我县森林旅游积聚发展后劲。
6.旅游发展论文范文 篇六
朱德贵
〔内容摘要〕 发展六盘水旅游要做好规划,找准定位,打造精品,加强宣传,大力开发,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 旅游 规划 对策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旅游局 副局长
六盘水文化古老多元,气候凉爽舒适,交通四通八达,群山逶迤,峡谷幽深,风景奇绝,民风淳朴。既有古老神秘的史前古人类文化和古夜郎文化,又有“三线建设”带来的多元的现代工业文化;既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又有自然天成的喀斯特山水文化,凉爽舒适的气候资源享誉全国,有“中国凉都”的美称;境内铁路公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造就了六盘水一流的地质地貌,“国家地质公园”名至实归。六盘水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禀赋极高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理应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旅游并没有取得相应的地位。
六盘水已经制订了《六盘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中国凉都、夜郎古地、运动城市”的总体形象定位,做了许许多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有利条件。但是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六盘水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和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而无暇顾及旅游业的缘故,旅游业未能真正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盘子,对旅游业投入少、重视不够,使得旅游发展起点低、步子缓慢。
第二,对六盘水的旅游资源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六盘水即使有一些旅游资源,也多在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开发建设难度大,目前还无力顾及,旅游市场也不明朗。
第三,对六盘水的旅游发展缺少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可行的总体策划思路,在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上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走一步算一步。许多品位、禀赋很高、具有潜在的旅游资源还藏在深山人未识,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拓展。
第四,六盘水至今仍没有一个能够吸引人的旅游精品,现有的景点犹如散落的珍珠,缺乏一根串起来的主线。
因此,六盘水的旅游产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艰苦细致的工作,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向《六盘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努力。
要大力发展六盘水的旅游产业,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发展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六盘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策划、思考、宣传、规划、建设各个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打造旅游精品,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炼这一发展理念呢?结合六盘水的实际,笔者认为,“咫尺秘境·中国凉都”较为准确。
把“咫尺秘境·中国凉都”作为六盘水旅游业发展理念的定位,理由有三:其一,这种表述给人以神秘、向往、易达、舒适的感觉。其二,这种表述符合六盘水旅游资源的状况,可以为宣传、规划、建设、营销统一认识,利于今后的工作部署,若能够一以贯之,加大力度,不出几年,六盘水的旅游业将会呈现后来居上的局面。其三,这个定位内涵丰富。“咫尺”,强调交通便利,来去方便。六盘水境内铁路公路纵横交错,作为西南地区的铁路枢纽,东进贵阳,西至昆明,北上四川,南下广西均十分方便,有四省立交桥的美誉;“秘境”所包含的,既有历史、文化、景观、地形地貌方面的内容,也有少数民族文化、风情、习俗的内容,集“稀·奇·古·怪”于一身。“稀”、“奇”:凉爽舒适、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是为“稀”、“奇”之一;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和三线工业文化,是为“稀”、“奇”之二;在不足一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保存了喀斯特地质现象、典型地质剖面、大地构造形迹、山原地貌景观、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古人类遗迹等丰富的内容,而且又比较集中地出现在3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是为“稀”、“奇”之三。
“古”在六盘水的体现更为充分,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古人类遗迹、古夜郎文化、古建筑、古植物等等,种类繁多,丰富多彩。
“怪”,主要指六盘水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怪异奇绝的峡谷风光,如峰丛、峰林、石芽、石林、坡立谷、天坑、竖井、峡谷等等,也包括比较集中地出现在3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保存的喀斯特地质现象、典型地质剖面、大地构造形迹、山原地貌景观、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古人类遗迹等丰富的内容。
“中国凉都”的“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辐射适中”的气候特点已经权威认可和为世人所公认,既是六盘水的城市品牌,更是六盘水的旅游品牌。
从这一定位往外延伸,六盘水旅游业的灵魂是什么?毫无疑问,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六盘水的旅游文化可谓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史前古人类文化、古夜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三线工业文化、喀斯特山水文化等等,发掘整理后都是六盘水的宝贵财富,更是发展六盘水旅游的宝贵财富。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目前,发掘整理古夜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三线工业文化是当务之急。
紧接着的问题是,六盘水有些什么旅游景点、景区?可以形成规模吗?答案是:有!而且是天然的、原生态的、多种多样的、高品位的、成规模的。
六盘水的旅游景点多而散,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发掘工作的深入,浑然天成、没有人工雕琢痕迹的天然美景和原生态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逐渐展现在世界面前,而且都是吸引游客的绝佳亮点。这就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只要用一条条主线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六盘水美丽迷人的风光就会呈现在世界面前。
光照电站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极佳的首选主线——北盘江。光照电站大坝蓄水,自然抬升了北盘江的水位,形成一条天然的观景水道。从市中心区出发,抵发耳或营盘后乘船沿江而下,美境尽收眼底,到毛口上岸,沿水黄线返回市中心区,形成一条环线。游客还可以在环线上的多处景点逗留游览,回头路很少。在这条环线上,有“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大部内容,如苍翠欲滴的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美丽迷人的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其中有红九军团渡江地点虎跳石,可开辟具有体验、探险性质的红色旅游支线),奇险峥嵘的北盘江峡谷风光、令人留连忘返的格所河峡谷风光、撼人心魄的花嘎“溶斗”、飞天图腾等,沿途还有古朴神秘的陇脚·月亮河布依生态文化园以及将要沿水黄线建设的景点。我们可将这条旅游线命名为“凉都秘境游”,并设计为一日游、两日游、三日体验游、五日体验游等多种形式,用天然美景留住游客,展现“凉都秘境”的国家地质公园风采。游客也可从黄果树到郎岱古镇,然后从毛口溯流而上,尽览“凉都秘境”风光后西上昆明或东下贵阳,北至四川或南抵广西。
环线上公路铁路皆宜,只需修建几个码头和不长的连接公路或步道;水路蜿蜒曲折,乐趣奇妙无穷。主线的建设可与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密切结合,从形成环线入手,有侧重地逐步建设精品景点。这样,六盘水旅游落后的局面就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环线的建设和开发同时也能够大大加快沿线深山区和少数民族村寨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因此,我们还可以利用扶贫资金,把旅游基础设施、基本条件建设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大幅度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益。
这条主线建成后,其他分县(区)或跨县(区)的主线可作为后续建设的内容。
六盘水旅游发展的方向如何确定呢?一般而言,旅游大体上可分为景观旅游、休闲旅游、体验旅游三种类型。虽然景观旅游还在方兴未艾,但“休闲旅游、体验旅游”已经开始成为旅游的主流。而六盘水的旅游资源正好与这一主流相契合。凉爽舒适的气候、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令人神往的古生物化石群和古人类遗迹、建设在坡立谷地形上的已具雏形的现代化城市、种类繁多的工业区,无一不是“休闲旅游、体验旅游”的最好注解。因此,六盘水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确定为“休闲旅游、体验旅游”,按照这一方向在《总规》的指导下制作《详规》,选择景点,建设景点,打造精品,做好营销工作。“休闲旅游、体验旅游”的主要方向确定以后,紧接着就需要充实四个内容——“乡村(城郊)旅游、工业旅游、民族风情、夜郎古地”。一是通过充实这四个内容,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为城郊农民提供脱贫致富的手段,丰富凉都旅游的内容,拓展游客的食、住场所,缓解夏季高峰期的食、住矛盾;二是通过充实这四个内容,不断打造六盘水的旅游精品,提升六盘水的旅游品位,提高农民、市民的素质,加快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三是通过充实这四个内容并与“休闲旅游、体验旅游”紧密结合,可大大提升游客的旅游兴致;四是通过充实这四个内容,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开辟贵州西线旅游局面,打造西线旅游品牌,吸引贵州东线、中线旅游和过境旅游的游客。第五,我市的工业旅游是一个特色和亮点,基础好、受欢迎、易建设、品种多、见效快,融休闲、娱乐、科普于一体,至少在省内是一大创新。当然,其他内容如红色旅游、会展旅游、有条件的高品位景点旅游(如风电场上马后的坡上草原风光游)等也应该考虑,但属于一有条件就上的类型。而以上四个方面则属于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类型。
六盘水较高的旅游资源禀赋由于历史的原因,外界并不知晓或知之甚少,甚至误将六盘水当作六盘山的不在少数。因此,我们还必须继续加大宣传和建设的力度,笔者谓之为“两全”“奇”美措施——全方位宣传,全社会动员,以收“奇”美之效。
全方位宣传,就是统一宣传理念,精心组织,围绕“咫尺秘境·中国凉都”加大宣传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多渠道、多角度地展现“咫尺秘境·中国凉都”的魅力。全社会动员,就是要继续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运用政府组织协调的强大作用,推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的进程。除了已经采取的十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外,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激励措施,在总方案的指导下,采取“多渠道投入、多方位建设、总方案整合”的多赢方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在建设和打造“民族风情”、“三线建设”、“乡村旅游”、“煤炭文化”等旅游精品上发挥重大作用。在这方面,成都打造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和攀枝花打造“三线建设”旅游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7.旅游发展论文范文 篇七
一、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一) 国家层面旅游发展的政策机遇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2009年41号) , 首次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的战略目标。并且在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推进节能环保、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 为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性机遇。
(二) 省域层面旅游发展的政策机遇
2010年《安徽旅游“十二五”规划方案》 (讨论稿) 规定, 未来5年, 安徽旅游中心城市将由“双城”变成“三城”, 在原合肥与黄山为安徽旅游中心城市的基础上, 又新增芜湖为安徽旅游中心城市。其中, 黄山依然定位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合肥则定位为现代化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集散中心;新增的芜湖市则将朝着“东方奥兰多”的方向, 打造主题公园集中区和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成为长江沿线旅游中心城市、全国有代表性的主题公园集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
(三) 发展旅游业是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的时代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深度调整, 给我国带来历史性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世界经济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 应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旅游业, 降低资源消耗, 扩大就业, 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 旅游需求持续增长的市场机遇
“十二五”时期, 随着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 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 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持续提高, 旅游将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受益领域, 巨大的旅游需求将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国外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表明,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 进入国内旅游的需求增长期, 此时的旅游形态主要是观光旅游;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 旅游形态多元化并开始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化, 进入出国旅游的增长期;达到5000美元则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旅游和体验旅游阶段。
二、芜湖县域旅游资源现状
芜湖县位于芜湖市东南部, 土地总面积为660.4平方公里, 总人口为34.2万人, 辖花桥、湾址、红杨、六郎、陶辛5个镇 (见图1) 。芜湖县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之一。近几年, 依靠招商引资, 发展机械零部件工业, 经济实力连续八年居安徽省十强县前列。全县旅游资源丰富, 现有旅游资源共67处 (见图2—6) 。有“江南周庄”之称的“陶辛水韵风景区”, 有诗仙李白游历时醒酒的“清凉渡”, 有李自成藏兵的“闯王沟”, 有“唐王渡”、“和尚桥”、“牌坊庙”、“果老坝”、“珍珠泉”、“强盗墩”、“胡氏祠堂”等一些景点, 有“和平生态公园”、珩琅自然风景区, 有保存较好西河老街;有集官窑文化、道教文化、古楚越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地方戏文化于一身的花桥东门渡宣州官窑遗址、楚王城、九十殿道教寺庙、九女墩历史遗迹。芜湖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四、五千年前, 这里就居住着皋夷人、山越人。唐代的杜牧、宋代的苏辙、沈括, 元代的欧阳玄, 清代的汤显祖、吴敬梓等涉足芜湖县, 并留下许多珍贵的诗词、题咏和书画。
三、县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旅游资源丰富, 保护开发力度不够
芜湖县地处长江南岸, 北靠长江, 南接皖南山区黄山余脉, 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称, 历来交通发达, 商贾云集, 为中国四大米市之首。芜湖县自然景观优美, 历史人文景观丰富。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注重发展农业和工业, 加上经济实力不足, 可用财政有限, 旅游业发展滞后, 一些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如芜湖十景之一“陶辛水韵”十纵十横人工水运工程, 除镇区部分保存较好外, 其他部分堵塞填埋较多;花桥东门渡宣州官窑遗址、楚王城保护投入不足, 杂草丛生;南部和平生态公园开发利用失效, 西和古镇年久失修等等 (见图7、图8) 。
(二) 旅游品牌效应有所提升, 旅游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芜湖县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 经济快速发展。利用芜湖市“方特欢乐世界”的轰动效应, 打造一批旅游产品, 如陶辛水韵荷花岛, 阳光半岛休闲中心, 怡龙生态观光园等景点建设, 旅游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但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建设滞后, 道路等次低, 联系不畅, 甚至部分景点未通道路, 还依靠渡船通行, 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旅游发展需求。同时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 接待能力不足。
(三) 城乡旅游发展迅速, 旅游产业要素有待进一步整合
芜湖县充分利用市郊县的交通和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乡村农业观光旅游、自然生态和历史古迹及古镇旅游, 旅游业全方位的融入整个城乡结构之中。但目前城乡的旅游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 旅游形象模糊, 凝聚人气不足, 旅游产业要素整合力度不够, 亲旅友善的旅游氛围尚未形成。旅游与交通、规划、城建、文化、园林、宗教、宣传、教育、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旅游横向联系不足, 与安徽“两山一湖”旅游景区协调机制尚未形成, 与长三角其他旅游城市互动联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 旅游景点品比较丰富, 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不突出
依托芜湖市域的方特欢乐世界、镜湖风景区、马仁奇峰、天门山、王稼祥纪念园等代表性景区景点的带动, 芜湖县除陶辛水韵, 阳光半岛小有知名度和吸引力外, 其他大多数景区景点只有景名, 未有景点, 且档次偏低, 影响较小, 尚待开发。高端旅游产品更少, 缺乏全国一流的精品景区和服务设施, 竞争能力相对偏弱, 需大力引进知名的旅游项目, 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形成从都市休闲到乡村观光, 从现代主题公园到历史人文景区, 从水乡游乐到山区体验多层次、立体旅游结构体系, 提升整体景区层次和品位。
四、县域旅游发展总体框架
(一) 旅游发展目标
以山水为构架、以文化为底蕴, 以青弋江为发展主轴、以乡村腹地为依托, 积极引进国内外极具潜力的旅游项目, 将芜湖县建设成为高标准、多层次的新兴旅游基地。
(二) 旅游发展定位
全国的水乡示范区;长三角的休闲度假地和后花园;安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芜湖市东翼旅游新名片。
(三) 旅游发展总体布局框架
以县城湾沚为中心依托地, 陶辛镇、花桥镇为东西两翼, 六郎镇、红杨镇为南北两极的“四星拱月”形布局。以芜湖十景之一的陶辛水韵为突破口, 东西呼应、南北拓展, 形成以青弋江为彩带, 几个中心镇为珍珠的“彩带串珠”式旅游发展总体框架。
(四) 县域旅游空间布局结构
根据芜湖县旅游空间总体布局的安排, 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心、一带、三区、18个主要旅游节点”。一心:县城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综合功能区, 打造“一线串四湖”的景观特色;一带:青弋江风景旅游带——旅游发展轴;三区:东部文化民俗旅游功能区, 西部水乡休闲旅游功能区, 南部生态度假旅游功能区;18节点:东湖公园、南湖湿地公园、芜湖县机械工业园区、市民广场、五凤滩、八仙岛、猫耳滩、相思岛、大港、陶辛水韵、和平生态园、西河古镇、弋江漂流、老梁山庄、天地人生态园、楚王城、东门渡、新丰林场 (见图9) 。
五、芜湖县域旅游发展的实践对策
(一) 加强区域协作, 整体联动发展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区建设的良好机遇, 高起点承接现代服务业, 进一步引进与“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类似的国内国际大型化主题公园和文化产业项目, 呈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并联合周边地区旅游资源, 如加强与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线路一体化的对接, 信息共享, 构筑不同层次和特点的旅游协作区。同时结合本市旅游资源优势, 巩固安徽省旅游目的地城市地位, 充分利用县域旅游资源, 推动旅游项目空间上向县城延伸, 增加旅游线路节点, 市县整体打捆, 抱团取暖, 实现联动发展, 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 发挥品牌带动效应, 打造县域旅游新名片
充分利用“两山一湖”国际旅游品牌和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的轰动效应, 积极培育其他主题公园类和文化休闲类旅游产品, 根据现代理念与国际标准, 重点围绕都市观光、休闲度假和乡村主题旅游等旅游产品, 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的建设。目前我县已建成了阳光半岛度假区、怡龙生态园、陶辛水韵等一批初具规模的景区, 正在建设和筹划蟠龙农业观光园、南湖现代主体公园、阳光半岛影视文化基地、青弋江养生园等一批专业性的旅游园区, 同时青弋江滨江景观带、西河古镇、和平生态公园、绗琅山风景区等风景区也在积极招商推介中, 通过打造旅游新品牌, 扩大规模, 集聚人气, 促进区域旅游产品提档升级。
(三) 注重产业融合, 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 深度挖掘、依托、吸纳、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 将旅游产业与商业、农业、文化等其它产业、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无缝对接, 实现交通、农业、商贸业、房地产开发及城乡建设的结合。在各大产业中融入旅游要素, 从纵向与横向培育延长旅游的产业链, 调动相关行业部门和地方共同发展旅游业, 真正形成合力, 以弥补旅游投资大, 回报期长的不足。我县操作较好的是房地产与景区建设捆绑模式, 如阳光半岛度假区是利用水面特点, 通过建设度假村, 积聚人气, 周围人工造景, 形成都市休闲度假基地, 城市公园——东湖公园是利用周边土地开发BT代建的形式等等。
(四) 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 发挥地方旅游特色
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其旅游资源的特色, 而特色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应加强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芜湖县在历史传承、古镇街巷、历史古迹、自然山水和近郊乡村旅游上做文章, 通过引进上海一家资本启动了西和古镇保护更新项目, 并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如已初步形成了陶辛青虾生产养殖基地、六郎草莓、葡萄绿色观光基地。
(五) 以旅游发展规划为先导, 不断完善旅游网络
体系
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 确定旅游发展目标, 发展定位, 发展思路;完善旅游网络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芜湖县一贯重视规划编制工作, 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2008年在全省率先编制了城乡总体规划, 实现了“城乡一张图, 规划全覆盖”, 并把城乡旅游作为了规划的重要内容, 实时编制了芜湖县旅游发展规划、陶辛水韵旅游战略规划, 蟠龙生态园规划、阳光半岛影视基地概念规划、南湖主题公园概念规划, 和平生态公园总体规划等专业规划。通过规划, 加强总体规划与各景区详细规划的衔接, 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做好旅游资源的合理调控, 以不断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 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 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六、结语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也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旅游业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扩大城乡就业发挥重要作用。发展旅游要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提高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水平, 提高旅游新产品的引进、开发层次;同时要加强旅游市场的宣传、策划和信息平台等软件建设。紧紧把握当前旅游发展新机遇, 通过加大旅游资金的投入, 打造一批旅游新产品, 塑造县域旅游新亮点、新名片, 构筑县域旅游新框架, 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大发展。
摘要:旅游业产业关联度高, 就业空间大, 资源消耗少, 已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安徽省十强县芜湖县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为例, 提出应紧紧把握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打造一批旅游新产品, 塑造县域旅游新亮点、新名片, 积极构筑县域旅游新框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2009.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2010.
[3]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旅游“十二五”规划方案, 2010.
[4]芜湖市人民政府.芜湖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2010.
[5]芜湖县人民政府.芜湖县城乡总体规划, 2009.
8.旅游购物:不是旅游发展中的末节 篇八
在世界旅游大军中还有那么一批人,购物是他们旅游的重要目的,他们会定期、不定期地到一些地方进行个人采购,他们的旅游目的地就是他们心目中的“购物天堂”,或者是因为那里可以找到适合他们口味和身份的商品,或者是他们认为那里的商品价格合理,还有的是看中了目的地的购物环境和服务。这个群体有点特殊,但在不断扩大。当然,这里还不包括把出境旅游作为商业采购的经营性活动。
其实,对很多旅游者来说,购物也是一种旅游经历和体验,成为旅游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到访北京的外国人来说,不去秀水街、红桥商场逛一逛就像没吃烤鸭一样,似乎不完美。对很多外国人来说,在那种“江湖式”的购物场所,和那些操着多种“非常实用”的洋话的摊贩们讨价还价,会留下难忘的印象,这种印象可能比对某些景点的印象还深。对到访北京的外地人来说,不去王府井、前门的大栅栏,也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在那里买到的东西,也许不比家乡便宜,或者质量也未必多么高,但这些购物活动可以满足他们某些心理要求。
如此说来,无论是旅游目的地,还是旅游经营者,似乎没有不重视旅游购物的理由。然而,遗憾的是,在今天,无论是在国内旅游,还是出境旅游,旅游购物又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实在是爱之深,恨之切。
原因之一是有些人利用它,设置了陷阱,给人留下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惧症。大多数参加旅游团到东南亚旅游的人,或者是参与国内一些热点城市的旅游团的人,似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种被胁迫的购物恐惧挥之不去:不花钱显得小气,受歧视;花了钱觉得上当,被愚弄。旅游过程中很多美好的心情经常被那些讨厌的购物活动所干扰。虽然心中也有购物的欲望和计划,碰到这种境况一种逆反心理油然而生,想买的东西不买了,原本可以花的钱也不花了。这是目前国内旅游经营活动中的一个顽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由来已久,蔓延广泛,根治很难。
原因之二是作为旅游纪念品能让游客眼睛一亮的很少。除了那些以购物为目的的旅游者外,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离家之后,都想带回一些东西作为一次独特旅游的纪念。作为纪念品,自然是因地而异,质地、价格、种类可以是多种多样,但最为突出的特质应当是目的地信息的载体,它能够激起旅游者对旅游过程的回忆。然而,从国内目前主要景区内外或者目的地所谓的旅游商店或旅游纪念品商店来看,大多数商品往往是“千佛一面”,好像都可以编入“Made in China”的系列。在北京可以买到印有“北戴河留念”的背心,全国到处都在兜售玉石的“弥勒佛”,名茶产地可以自己挑选茶叶,而带有统一说明的包装袋、包装盒可以自由配对,反正都是“顶级”“极品”……从商品流通的角度看,这是改革开放后的一大进步,而从旅游纪念品来说,却是一大悲哀,正常的思维都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与其从大老远的地方费劲巴力地背回一件可以在家门口方便地买到的东西,何必非要给旅游目的地做贡献?有一种颇为奇怪的普遍现象,不少地方可以评出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大奖、珍品,这些获奖作品往往只是在画报上、某些特殊场所或机构的百宝架上陈列、展览,却很难出现在市场上。诚然,旅游商品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由来已久,十分普遍。面对现状,大家无非是大声吆喝、削价竞争、以假乱真,以期赢得一点薄利,或不义之财。
仔细研究,旅游购物远比以上所说的范围、问题和原因复杂得多。旅游购物经常被看作是旅游发展中的小事、末节,其实不然,旅游商品和购物活动的经济、文化意义绝不可小视。实事求是的说,在这方面也并非一无是处,国内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起来是困难,但也不是根本不能解决。也许北京奥运会纪念品的设计、销售和管理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一些做法应当引进到常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销售管理之中。美国迪斯尼公司的一些做法也非常值得借鉴。总而言之,在这方面,政府管理与引导职能的发挥是关键所在。
首先要提高认识,将保护国家和地方名牌产品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来对待。应当制定计划,摆脱目前我国名产、特产只有产品没有品牌的状况,尤其是像茶叶、丝绸、瓷器等具有国家形象的产品和商品,要制定专门的政策进行保护。
其二,加强对重要旅游购物场所的管理。在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应当在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的监督下,推行旅游购物场所推荐制。这一做法已经在许多国家实施,效果很好。推荐制不同于原来的定点制,是在公开透明的统一规则下,对诚信的经营商进行公开推荐,颁发专门的标识,列入国家旅游部门官方旅游促销宣传品和网站上。对违反规则者,不仅取消推荐,还要通过媒体广泛地曝光,通报相关的国内外旅游经营商。
其三,鼓励和奖励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国家和地方政府将其列入创意产业,给以启动资金,或设立类似孵化器的机构,鼓励和支持这些原创者的专利权保护。
其四,加强对旅行社经营的管理,在旅游购物方面,新的《旅行社条例》有了明确的规定,应当下大力气,认真贯彻执行。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推荐阅读: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09-11
旅游发展口号06-27
旅游发展思路07-13
提高旅游翻译质量促进旅游经济发展10-03
旅游发展大会方案07-09
大力发展海洋旅游07-26
南田镇旅游发展情况06-16
村级旅游发展规划06-18
农业旅游发展趋势09-19
资兴旅游发展规划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