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名著心得

2024-07-01

读教育名著心得(精选12篇)

1.读教育名著心得 篇一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坎市中心小学 林春燕

本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专心阅读了福建省首批中青年教学学科带头人陈敬文的《动态.跟进.生成(数学课堂教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这两本书。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读了陈敬文的《动态.跟进.生成(数学课堂教学)》,让我知道了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其成长和潜能开发相适应的教育,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创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新建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尝试创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此,在当下数学新课堂教学中,我觉得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关注学生与媒体间的互动

先进的多媒体环境,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生动的画面、精彩的演示、直观的感受,给学生不同感官的体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规律美,学生惊叹不已,创造出许多不同的有规律的图案。但在应用多媒体时,不能过多过滥,不能顾此失彼。要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真正的整合,即:就是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存在;没有觉得多媒体多余;没有为多媒体过多吸引自身的注意力;没有觉得课堂知识与多媒体不相一致的时候。

二、留足思考空间,引发学生质疑

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也没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开始时,教师要做好示范,注意提问题的“言传身教”;接着要使学生明确在哪里寻找疑点,再来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表达。比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清各条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及其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找到提出问题的突破口。

三、正确处理好课堂中的“冷场”现象

课堂上有时候当问题提出来,下面鸦雀无声或一两个好的学生回答了,其他学生无语,仿佛全班学生的思维都是一致的。这时教师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保持愉悦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和谐自然;再走下去摸摸学生的手、拍拍他们的肩,接着配以幽默风趣、鼓励性的语言。比如:你们的坐姿真端正,都在积极思考中,现在老师遇到一个难题,谁来帮帮忙等语言。

四、关注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感情,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二

关键词:书籍 历史 现代 融合

一、书籍的演化史

自人类第一本图书著作《管子》诞生至今,人生有图书的历史就被追溯到春秋初期,至今已有大约3000年。图书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论语·宪问》对管子的功绩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由此可见,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管子·戒》说:“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书本产生的第一要务是将所知道的事情,陈述成牍,其中更多的是记录圣贤的言论,以便彰显其思想的宏大和警戒后人。其后,便有了孔子的《左氏春秋》,及弟子们整理成著的《论语》。由此,后人可由书牍中感悟圣贤的教诲,体悟前人的阅历。

那时候,书籍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狭窄,文字生涩,显现了智慧的高深,却缺乏了这一经验累积品的平易近人。书籍发展到现代,历经数度改革,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此期间,书籍,这一人类的精神食粮进行了细致的分门别类,迈入了专业化的进程中。

二、专业化书籍的应用和发展

术业有专攻。人类科学发展至今,要求一切工作,一切事物的发展遵循精细化分工的要求。由此,人类社会也产生了更加细腻的职业化的倾向。上层的高科技研发人员,中层次的管理协调人员,基础层次的社会服务人员。社会分工的细化,就必然要求图书也达到同步的水平。由此,科学专刊著作,管理体系方法,社会科学等等都有了自己的相应内容。对此,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多读可医愚”。只是读书也须如药,对症才好。比如,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书平平常常的”。读书,正像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三、教育书籍的专业性

从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现代教育著作越来越专业化,在注重学校的社会化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儿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健康。而这一切的著作,一切的教育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都在职业化的教育施加者——教师的身上。这就要求面临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侧重点的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全面、专业的提升。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身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无止境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承接的东西太多了。单单中国,就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涛涛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如尘埃的名师大儒给出后人无穷的启示和教导。这些包含了社会性、知识性和文艺性的思想结晶转化成了不断变迁的教材,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代又一代新生命体的心中,使“学生”一词,不再只是知识的“受体”,还让他们变成了强大的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身上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身为这所有前人经验的传播者的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作为能够“斗转星移”的知识的转化、发酵、传播者,教师首先要发展的必然是身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素养,即教育教学理论。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就要求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此付诸于实践。于我个人而言,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先后涉猎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颗灵魂献孩子》、杜威的《儿童与课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等教育教学名著,对专业知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出和研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美国著名作家、活动家、教师帕克·帕尔默说:“与导师和学科的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启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科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人类知识在经年累月的积累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被进行着重新的融合和发展,以至于在经验本身又衍生出许多的不同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内心思想和理论方向直接决定孩子的思想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将持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时代进行有效地融合、再创造,进行有效的权衡,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真正实现教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总之,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理论起到基石的作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书籍起到记录、融合、生发的作用。在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过程中,书又是媒介。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书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对于后来者而言,我们听“百家之言”,生本我思想。最后,引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过去的十年里,各种教育名著给我启示,催我上进,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将乘教育东风,以书籍为基石,成就自己的教育教学天地!

参考文献:

[1]图书馆说基础.

[2]陶行知教育名篇.

3.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三

——读《贝多芬》有感

最近几天,我十分热衷于“名人”,比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拿破仑、莫扎特、贝多芬等等。也许有人要问了,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些名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前几天我借了一套书,其中就有一本《名人传》,我一看,立刻被它吸引了,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尤其是《贝多芬传》更使我爱不释手,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以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一九七五年,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但就在贝多芬初尝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叩门。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楚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的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卜看到了未来的天才的目光:从那日光,人们又可以窥探到他未来的悲剧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子一天不如„-天。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该用多大的毅力呀!

贝多芬的种种事件都能告诉人们深刻的真理。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不肯相信他面临的是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渴望幸福,他对付未来充满着希望!那么想想我们这么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何心里不装满阳光,非要悲观行事呢?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很差,但那不代表今后的岁月中你依然是“蠢才”。要相信自己的实力,这一点贝多芬比我做得好很多。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那么我们也该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之外也是道德。道德,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它可以挽救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当然也可以教育我们助人为乐。

4.读《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四

单位:李家台学校姓名:黄生军性别:男职称:中一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

5.读教育名著心得 篇五

单位:李家台学校姓名:蔡山春性别:男职称:中二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书中的第八十六条“致未来的教师”:未来的教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段引起我深刻的反思。

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充满稚气。和他们接触久了,经常会发生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情,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讲究个性,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如班上一位学生,令我特别烦心。我在班上布置作业,通知事情,安排工作等等,她总喜欢在底下顶嘴,借机挑刺,有时候安排做大扫除工作,她也挑三拣四,拈轻怕重。这一系列行为,使我对她印象特别不好。一个偶然的机会,事情出现了转机。这天下午,我临时有事情,班级自习课上很吵闹,我让同学们先安静地在班级自习,并要求这位女同学临时帮忙负责看好班级,果然班级的纪律很好。我在心底也开始改变对这位学生的看法。

我回想起有些时候和班级孩子们有说有笑,甚至会在学生面前拿她开玩笑,久而久之,学生心里也会有自己的一个认识,老师在她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慢慢减弱,以致敢在老师面前直言不讳,让我觉得这学生很不尊重我,原来是

我一直没有身正为范,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6.读名著,悟人生 篇六

我在品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我给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令我有着最深刻感悟的,不是宝玉和黛玉这对封建叛逆者以悲剧收场的爱情,也不是贾府由盛转衰的巨大变迁,而是薛宝钗作为一个传统的古典女性形象,却可以在思想上给我们现代人带来无限启迪,可以说,这是我读罢红楼,最为欣赏的人物。

虽然薛宝钗在书中并未获得圆满的爱情,但是不难看出她是受到作者深深喜爱的一个人物,在曹雪芹先生的笔下,薛宝钗是一个在性格和智慧上都无懈可击,充满魅力的少女,她的一言一行、待人处事的态度、稳重得体的表现,其中都蕴含着极高的情商,除去时代给予其的局限后,她的每一处闪光点都值得现代的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学习和借鉴。周锡山先生在《红楼梦的人生智慧·德智双全的完美女性薛宝钗》一书中,就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存在意义进行了这样的说明:在遇到不平之事而生气发怒之时,可以看一段宝钗的描写;遇到不如意之事,感到抑郁愤懑之时,可以看一段宝钗的描写,甚至在遭逢厄运厄运或是与亲人生死别离之时,都可以看一段宝钗的描写,无论你是何种性别,在细细读过关于宝钗的描写后,这位足智多谋、灵活通达的姐姐都会给予你新的目标和方向,劝慰你、安抚你、指导你。

除了可以作为初出茅庐的青年人的学习榜样之外,对于饱经风霜、历尽人生艰难险阻的中年人而言,她的博学广知,她的温厚敦实,或是她的愤世精神、出事理想,亦可以引起相当广泛的共鸣。那么,薛宝钗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教育意义,或者说,从薛宝钗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人生和社会意义呢?对于社会上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的人们又具有怎样的参考价值呢?

1.假若你的身份是一个徘徊于是非旋涡周围的职场(官场)中人,与各色人等周旋是你的生活常态,万事皆需要小心谨慎,当你无法处理好周遭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宝钗的八面玲珑就可以给予你启迪,让你懂礼节知分寸,懂得如何游刃有余地平衡与各方势力或是亲朋好友的关系。林妹妹性子里有些孤傲和刻薄,多次借事讥讽她,但是她均以装愚守拙的态度忽略,或是不起正面冲突巧妙地化解掉了,在四十五回,了解到黛玉病情需要多滋补,考虑到黛玉高傲的脾性,于是便说“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这样宽厚豁达的处事风格,更有利于拉拢人心,获得全范围的人缘。

2.假若你的身份是一个苦读多年,希望尽情徜徉于书山学海的求知者,当你感慨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浩如烟海而望洋兴叹时,宝钗的博学多识亦可以对你起到勉励的效果。

诗词才学自不用说,第十八回提凝晖钟瑞的匾额并作诗云: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着宸游夕,孝化应隆遍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或是第三十七回的《白海棠咏》: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从这两首诗中就可见一斑。

薛宝钗既是大家闺秀,当然饱读诗书,知书达理,同时她出身商贾之家,自然比其他只处于深闺中的贵族小姐涉猎更加广泛,接触更多的世面,虽然在诗词歌赋上的才情与林妹妹不分伯仲,但是杂学方面,是略胜她一筹的。例如在第五十七回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史湘云手里拿了一张票子笑道: “这是什么混账票子?”黛玉瞧了,表示不认得。宝钗一把接了过来,说是张当票。湘云继续问什么是当票子,在座的众人和婆子都表示不清楚,薛姨妈又问是从哪里拾的,宝钗连忙回答道:“是一张死了没用的,不知哪年勾了账的。”当票实际上是下层人民经常接触的东西,贾府里金枝玉叶的小姐不知道是很正常的,但是从薛宝钗却知道,并懂得此物的规则类型,足以见识到她的博学多才。

3.假若你是一个人生道路上历经艰难险阻而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者,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时,宝钗的坚强镇定也可以给予你极大的的信息,激励你用于迎接挑战。“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告诉你,时间易逝应该珍惜,在风云变幻间泰然处之;“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告诉你,看淡时间一切变化,初心依旧不改;“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告诉你,及时身处富贵之家,享受钟鸣鼎食的生活,但是唯有始终保持朴素淡雅的情操,才是真的的荣华富贵。

4.假若你是一个具备了独立精神的思索者,满怀激情想要在凡尘浊世中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是却被残酷的社会现实刺痛得体无完肤,被各种阴沉与晦暗逼得快要窒息时,宝钗的出世于淡泊也可以指导你继续前行,让你了解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人的一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间,眼前的尔虞我诈就像是蜗牛角上的触蛮之战,她说道:“虽离别亦能自安”、“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这样的豁达与开朗,绝不是受到挫折之后的消极避世,而是超越了限制的高贵品格,是在对世间一切肮脏丑恶皆了然于心后,让存有积极应对信念的大智慧,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更需要强大厚实的内心精神作为支撑!

简而言之,在我看来,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在《红楼梦》这本书之外,超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对我当代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经历、不同性别的读者,均具有相当重要的教育意义,显示出了隽永的魅力,我通过阅读红楼梦,寻觅到了一种精神的慰藉,汲取到了思想的营养,获得了丰富的人生感悟。我们应该以薛宝钗为人生榜样,在生活中做到多一份宽厚、少一分戾气,多一份警惕心、少一分无所谓,少一分固执之念,多一分慈悲之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一份真我。

7.读名著读书心得 篇七

比如这次我从这部书里对《呼啸山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呼啸山庄》。我合上书,不禁惊叹,这个久居深山,几乎从不和外界接触的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说呢?这个一生都活在不幸的世界中,孤独凄凉,没有笑声,没有朋友的女子,怎么能写成这样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呢?其实不管怎么样,不管是因为什么这部极其富有内涵的奇书,已经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谛了。

《呼啸山庄》到底凭借什么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没有受到城市里大众化的影响和控制,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们领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这些长期受到传统礼仪的约束的人们看来就显得非常特别,非常有新鲜感。有人说《呼啸山庄》是“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要我说这都要归功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极丰富想象力;极强烈的激情;极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她那把主题升华的才华和能力。我认为这些也就是为什么《呼啸山庄》能如此畅销的原因了。 当我回味着这本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时,我发现在《呼啸山庄》中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其中另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教会了我保持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无论我们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或是多么残酷的考验,我们都应该向往自由。

8.读名著心得体会 篇八

玉岗一中 穆桂芝

读了名著《爱的教育》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臶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自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伟大,是神。”此时此刻,我内心闪现出的这一句话,不由得让我相信老师的伟大的。

很多时候,我也常在内心对自己说:要爱孩子,和孩子平等地进行交流,心与心地交流。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却又变卦了。没有了耐心!或许是因为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规律没有吃透,也或许是自己的魅力还不够吧;或许是自己缺少理论的指导,没有实践的恒心吧。如何育人,如何去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捕捉学生的一举一动,成为“孩子王”,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读了《爱的教育》后使我豁然开朗,真心地“蹲”下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想他们所想,思他们所思,忧他们所忧。真诚地孩子们打成一片,怎么会看不到孩子心中的世界!古人云:“信其师,亲其道。”

爱工作、爱自己的职业同样非常重要。经常听老师抱怨“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学校布臵的一些额外工作任务,他们都以没有时间来推托。还有很多老师怕上公开课,究其原因之一:忙啊!一节公开课得准备几个小时;原因之二:怕啊!精心准备几个小时还不一定能上好,一见有人听课心里就紧张害怕。所谓的“忙”“怕”,也许是自己的文化底蕴不足,对自己的工作还不是那么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那位有30年教年的历史老师课上得那样精彩,以致视导员都听得入迷忘了记录。当别的老师问他花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时,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我们的老师能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吗?能用15分钟的现场时间准备出一节好课吗?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如果刚毕业时这桶水还是满的,假如不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我们的知识就会忘记一些,这桶水就会漏掉一些,当时间过去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时,我们的知识也许只限于教科书那些了,比学生多不了多少,这样怎么能上好课?怎么能不怕上课?如果我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的补充知识,那时间每过去一年,我们的知识就会增添一些,一桶水也许会变成一缸水,一河水,量变可以引起质变。“那我们上课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了。”还会怕上课吗?还会嫌时间不够用吗?“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们真正爱上学习。“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物质条件,这一点众人皆知也无需多说。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的方式使自己开心、满足,这就是艺术在发挥其作用,因为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境地,使人获得幸福感。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作为教师,如有艺术的眼光与心灵,那你会发现,面对学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希望老师能造起幸福的二层楼,丰富生活,享受生活,永葆年轻之心。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一个人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应该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惟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对教师来说,思想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可以思考关于自己的工作,怎样努力,怎样干得更好,怎样从工作中发现和获得乐趣。教师要迈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就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经常思考教育问题,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通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9.读红楼名著,学艺术技巧 篇九

一、经纬交织的结构艺术

一部《红楼梦》,全书共有一百二十回,讲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然而我们读来却并不感到凌乱,原因就是作者巧妙运用了经纬交织的网格状设计:无论站在哪个点上,都能使人物左右逢源,使故事有因有果。具体来说,整部作品经线为社会悲剧。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回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以贾府为例,前5回是概说,也就是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六回至第五十五回是全盛时期,第六十六回至第一百零四回由盛而衰,走下坡路,第一百零五回至第一百二十回彻底衰落。这条主线同时穿插宝黛爱情悲剧,共同支撑起整部作品的骨架。而故事中众多的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各有故事,与经线编织,形成了整部作品的纬线,经纬交织,便构成网格状的叙事结构。有了这种结构,竖看,作品讲述的是一部封建社会的兴衰史,横看,则是人物的生活史,横竖交织,构成一篇庞大而不凌乱的叙事体系。

二、画笔写人的人物塑造

一部《红楼梦》,就是一幅千姿百态、色彩绚烂的人物长轴。曹雪芹擅长丹青,熟谙画论,因而作品中刻画人物,自然也会深得现实主义绘画之妙。例如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林黛玉,她不仅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而且在她的身上集中了许多不幸。作者便抓住她的柔弱、纯美来构筑画意。但作者又故意不去写她的美,而是借他人之言,来写她的美。先是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读者在头脑中就完全是一幅画,一幅“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形象便会产生。

脂砚斋曾评曹雪芹能“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人物,他之所以能把一个个人物写得逼真活跳,就在于他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地写出其声、其态、其神、其貌、其情、其性,这样写出的人物才会有立体感,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一部《红楼梦》,讲述的是封建家族的兴衰史,事件庞杂,人物众多。据有人统计,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732个,有妃子、王爷、兵丁、老爷、太太、小姐、丫环、仆人、村女、村妪、尼姑、道士……显示了纷繁丰富的封建社会的人生图景。这么多的事件和人物,作者调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最突出的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这也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即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其次是通过对立人物的对比、相类人物的相互映衬来显示人物性格、思想的特点和差异。如思想倾向不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晴雯和袭人,就是通过她们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的对比,显示她们的对立,黛玉与晴雯,宝钗与袭人,她们的思想倾向有相同的一面,在互相映衬中,其思想性格收到了相得益彰之效。第三是将人物安插在大场面、大事件、大冲突中,表现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如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贾政、贾宝玉、贾母、王夫人、林黛玉、薛宝钗以及那些婆子们的不同言语、神态,便能窥见他们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第四是巧用诗词韵文来表现人物。《红楼梦》的诗词韵文,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主要的是大都符合人物的身份、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成为表现人物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如同是咏柳絮,薛宝钗表现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而林黛玉则是“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表现出的是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既抒发红颜(年华)易逝又抒发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

当然,《红楼梦》艺术手法还有很多,这里仅作举例,以帮助同学们来揣摩探究。

四、独具风格的语言文字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它的语言特色。小说语言精粹,简洁文雅,精练准确,字字皆玉,在语言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作品最擅长写人物的对话,通过生动的语言叙写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的个性。例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宝玉生气后道:“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就写出了贾宝玉说话毫无遮拦,似傻如狂的个性。二是注重炼字造句,推陈出新,趣味盎然。例如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贾府,见平儿进来,“众人忙都站起来了”,刘姥姥“忙跳下地来”,这里跳字非常传神,写出姥姥坐得太深不免椅高腿短所致。第四十一回,写刘姥姥的“吃茄鲞”,凤姐笑道:“……也尝尝我们这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一个“跑”字一个“哄”字用得十分生动,也能显示出作者用字的精妙。三是善于对俗谚改造,让语言生动,生出无穷趣味。例如第六回,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前,与姑爷狗儿的一段对话,“这倒也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如今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就和他,才疏远起来。……只要他发点好心,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呢。”这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俗语,“拉硬屎”是俗语,“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则是对俗语的改造。这些语言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宝玉叹气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只是下半截疼的很,你瞧瞧,打坏了那里?”袭人听说,便轻轻的伸手进去,将中衣脱下,略动一动,宝玉便咬着牙叫嗳哟,袭人连忙停住手:如此三四次,才褪下来了。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阔的僵痕高起来。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分儿。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递与袭人。又问:“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

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摘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节选的部分主要通过何种方法塑造人物,袭人、宝钗和黛玉、表现了她们怎样的形象特征?

3.同样是看到宝玉挨打,袭人、宝钗和黛玉各有怎样的表现?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宝玉挨打,众人看望。

2.袭人:动作、语言描写,刻画出袭人的谨慎小心、心直口快、心地善良的个性。

宝钗: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她举止娴雅、含而不露、心善矫情的个性。

黛玉: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她自尊自爱、多愁善感、含蓄深沉的个性。

10.读世界名著读书心得 篇十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作品,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的故事:

鲁滨逊在1632年出生于英国约克布,他有一个不错的家庭,他的父亲希望他在法律行业中出人头地。然而他却不听父亲的教诲执意出海,最后他十分悲惨地流落到了一座荒岛,不过,比起其他水手他却幸运了许多,至少他还活着而且那条船也在,上面有许多货物,可以帮他度过一段时间。他开始寻找住的地方,把一些横生的树枝做为房子,并且找到了淡水。之后,他开始了正式的孤岛生活,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建造房子,制作陶器(虽不雅观但很耐用),铲子和开垦田地。在播种下去的第四年终于有了收获,他还捉些羊回来圈养,时不时还可以喝点羊奶,吃点奶酪。他还独自抵抗过病魔。他已经习惯了孤岛生活,直到他发现了野人脚印以及大把人骨头之后,他就更注重防御,在安全前提下他又过得快乐起来。到后来,他还收留了一个食人族的人取名星期五,并教他说英语,做事······而且做得非常好,最后他帮助一个船长夺回了船,就搭他的船回到了英国。

鲁滨逊荒岛的故事到这就结束了,但他无比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还有那百折不挠的精神却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在生活中,不能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放弃,要努力拼搏思考,答案也许就出来了,正是那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鲁滨逊的故事中也能看出,为了见到“彩虹”,让我们努力拼搏。

11.读名著心得体会作文 篇十一

……

情感不会过时,过时的是情感方式。每个时代都有悲剧,不尽相同的是悲剧的性质。从这层意义上来讲,现代人需要有总结他们情感史的巨著,有的已经出现,有的仍在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静悄悄的孕育着。谁知道呢?未知的一切对创造者构成巨大的挑战和诱惑,奋斗的最终也许只是一个不完美的句号,但他们毕竟已经展开了一幅相对和谐和完整的新生活图卷。

12.我教初中生这样读名著 篇十二

一、激发名著阅读兴趣

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会自主地寻找阅读资源,才会积极地探索名著的奥妙,才会主动地接受名著的熏陶。名著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其经典性、科学性、丰富性、代表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为中学生推荐、帮助筛选适合他们的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坚守阅读的原则

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著名哲学散文家周国平说:“常常有人问我,学习哲学有什么捷径?我的回答永远是:有的,就是直接去读大哲学家的原著。”那么,读原著的前提是读经典,还要注意读最好的版本,只有好的版本才是精品,坏的版本可能是垃圾。

三、组建名著阅读小组

每学期,我们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四人,每组中挑选一名阅读能力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如果全班学生阅读的作品有所不同,我们就可以将阅读的作品作为分组的依据,这样,不同小组的学生可以阅读不同的作品。组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但必须完成规定篇目的阅读。组长制定阅读进度表,并对组员提出阅读要求。要求进行阶段性检查,小组长检查汇报,教师抽查,至少每三周向全班同学反馈一次。要求组员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

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名著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义性。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一本名著,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发现和体会。我们要让学生自主去读、思考、发现,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比如,我让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在学生通读作品之后,提问:“你们从作品中读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读出了封建军阀的斗争,有的说看到了一群性格各异的人物,有的说学到了诸葛亮的智慧……答案丰富多彩,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个性的光芒。我想,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详细地解读文本,向学生灌输诸如作品的主题等内容,学生就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体验和感受。当然,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使得交流成了学生自主阅读中必需和重要的手段。

五、适当讲名著阅读方法

茅盾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我在教学中将名著阅读制定为三步:初步浏览法,快速阅读名著,了解名著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名著基本内容;二次略读法,能初步欣赏名著的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语段作简单分析。这属于“理解”能力层级,是阅读的中级阶段。第三步,再次精读法,品味名著的精彩片断,能具体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能就作品具体内容发表看法,体味名著给自己的人生启示。这属于“运用”能力层级,是阅读的高级阶段。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和理解整部作品的精髓。

六、用课文的学习带动、辐射名著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如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红色经典”时,我们就读《狱中书简》《绞刑架下报告》《红岩》等作品,从读节选部分变为阅读整本名著,有助于更深入、更有高度地理解课文,真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名著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七、展示名著阅读成果

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成果展示活动,一举多得,既能让老师从中掌握学生阅读的情况,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产生读书的成就感,还能在交流中互相促进,让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并为应对中考打下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1.展示交流读书笔记等。摘抄积累,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这样的摘抄既可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又可以作为不定期对名著阅读的检查的一个有效的依据。勾画圈点,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做上记号留作课堂讨论时用。写批注,读到精彩的词语、句子可以写上简短的批注。

2.上名著阅读交流课。常言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思想。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宽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读书交流课可半月举行一次,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根据需要定好话题,学生提前做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阅读《西游记》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人物形象”为题的读书报告会,活动的举办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审美素养,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多以前不喜欢阅读的同学为了参与到活动中,也主动阅读名著,从而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班级时尚,甚至成为一种学习生活的必需品。

3.举办班级名著阅读节。我们结合学校举办的“书香校园读书节”,将每年的五月定为“班级名著阅读节”,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1)进行专题性读书活动:如“我心目中的革命英雄”等,专题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读书、查阅资料、积累。最后,全班交流读书成果;并评出最佳组织奖。(2)组织专题的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涉及作家、作品、人物、情节及按情节猜人物等题目内容,并评出最佳个人奖。(3)读后感交流活动:每学期每人任选几本名著的一个角度写几篇读后感,全班交流后并张贴供同学们参考,并评出最佳作品奖。

上一篇:爱画画的小女孩下一篇:《种子的传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