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言十二五活动汇报

2024-10-13

畅言十二五活动汇报(共8篇)

1.畅言十二五活动汇报 篇一

学习思想汇报

汇报人:付洪波 汇报时间:2010年11月

敬爱的党组织:

在党小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中,我认为这次会议是我们党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它制定了 “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了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这些有利于我们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在“十一五”即将结束之际,五中全会的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国在继改革开放之后再次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我们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对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同时,我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精神提出了我们自己的十二五发展战略,为兵团的经济发展及长治久安打下了基础。兵团在规划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充分考虑中央关于新疆发展和稳定的总体部署,充分考虑要素资源支撑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和体制机制战略性突破,注重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兵团特殊体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切实履行好屯垦戍边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树立空间均衡的规划理念、树立统筹发展的规划理念、树立可持续的规划理念。

我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应该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党的纲领。在以后的学生工作中,我会向广大大学生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和国家的发展方案。同时认真学习,深刻了解会议主要思想,在学习中快速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服务精神。

高中毕业:我对中国农业和农民生活改善的前景非常悲观,几乎就是绝望。同时,我也在自己身上体会到人性的激烈冲突,理解了许多宗教信徒内心世界的矛盾,理解了许多心理防御和升华机制。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从声誉来说,人大是最高水准的社会科学和文科学府之一,但是我在死板教条的正规教育中受益很少。

我在农民日报工作时的一位老领导拉我去《炎黄春秋》杂志,这种历史杂志正合我读史的心思,于是就在历史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至今已经七年了。

这七年除了办杂志编稿子之外,写了两本关于历史的随笔,一本是《潜规则》,一本是《血酬定律》。现在,我还看不出读史写史的尽头,兴致正浓,未来数年大概不会有什么变化,说不定这辈子就要全搭进去了。

其实这就是后来人们见惯不怪的利用双轨制牟利问题,当然违反国家的正式规定,只是禁止不住。当时我刚从大学毕业不到一年,见到这等坏事,立刻像堂吉诃德见了风车一样亢奋起来,在想像中编织出大量的丑恶交易,编排出自己追根寻源、智斗邪恶、锄暴安良的英雄故事。我急不可耐地邀了两位同事下去调查。

使我惊讶的是,那些我以为应该掩藏起来的类似贼赃的条子,居然都保存完好,就像机关衙门里的公文档案,内部人似乎也没有见不得人的担心--你想看吗?请吧,这有一大摞呢。而且,哪一层可以批出多少“条子肥”,每一层中谁有权力批多少条子,圈子之外的哪个领导的条子有效,哪个领导的条子不灵,这一切都是有规矩的。这些显然不符合明文规定的事情,内部人竟安之若素,视为理所当然。在采访将近结束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

“不同动物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透过不同眼镜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

民不和官斗。出头的椽子先烂。屈死不告状。

无论哪朝哪代,人的一生必定要做平一个等式;一生总收入等于一生总开支。节余的是遗产,亏损的为债务。官员们要努力把这个等式做平,最好还要做出节余来恩泽子孙。人总会留意自己的相对地位的,都有“不比别人差”的好胜心。,从经济方面考虑,清官是很难当的。那时的正式制度惩罚清官,淘汰清官。硬要当清官的人,在经济上必定是一个失败者。当然,这里算的都是经济账,没有重视道德操守。道德操守是官僚集团自始至终卖力挥舞的一面大旗,它翻滚得如此夺目,根本就不容你不重视。我完全承认,道德的力量是有效的,海瑞的刚直不阿可以为证。但道德的力量又是有限的,海瑞的罕见和盛名也可以为证。

2.“十二五”审计工作规划(汇报) 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年是“十一五”工作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应对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同时又是谋划“十二五”工作规划的重要之年。这个新规划将是今后五年审计工作发展和前进的方向,是构建审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框架。下面,我将我们盐湖区审计局的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一、“十一五”审计规划完成情况即2005—2010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我们盐湖区审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有效监督下,在上级机关的帮助指导下,经过全局上下一致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发展规划和上级各级及法定职责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五年来,共完成审计项目164个,审计单位364个(次),查处违规违纪金额19837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39153万元,归还原渠道资金374万元,调账处理1219万元,应上缴财政14006万元,已上缴财政13847万元,其中罚没款应缴已缴29.5万元,向纪检和检察机关移送案件5起,涉案人员8人,追回社保基金利息13万元,提交各种审计报告和信息456篇,其中被市级以上刊物采用28篇。

习紧密结合,坚持每次审计前学习和强调廉政纪律,审计中严格按法规廉洁办事,审计后向被审单位印发《审计组人员遵守纪律征求意见卡》。同时通过组织参观廉政警示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召开民主生活会,创先争优,倡导文明等形式,时刻绷紧廉政弦,积极营造和谐氛围,使全局自本届班子上任以来,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规违纪案件,没有发生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班子团结,上下齐心,内部关系和谐融洽,风气正,作风硬,干劲足,进取心强,各项审计任务完成出色。

我局连续7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干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后被区委授予红旗党支部、人才管理服务先进集体,被依法治区领导组授予依法治理先进单位,被区妇联评为妇女工作先进集体,被市政府办公厅评为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和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被市文明委授予市级文明和谐单位。

(二)存在问题

1、审计力量薄弱,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审计人员素质和需具备的审计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3、审计建议层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4、涉及体制机制层面的建议难以落实;

5、审计建议整改措施落实不够到位;

6、审计成果利用还不尽如人意。

(三)工作建议

1、人才结构、人员调整;

2、规范经济责任审计;

3、规范整

审计模式。

五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依托,“横审到边,纵深到底”,促进财政体制改革。

六是探索环境资源审计。利用外聘专家、内审、社会审计资源,积极探索区域环境资源审计模式。

(二)推进审计法制化建设

一是加大审计法制宣传,增强依法审计意识和审计监督力度。努力把《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山西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渗透到审计工作和审计建议当中去,全面增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远离职务犯罪的思想意识。

二是提高审计成效。努力把审计质量、审计公告、审计整改摆上重要位置。

三是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突出重点,服务发展,自觉把全局工作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建设大局。

四是积极推动人大、政府制定和完善政府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环境资源审计以及审计整改的规章制度和机制体制,促进我区地方性审计规章建设。

(三)加大审计结果利用和审计宣传力度

一是推进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重视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

等相关专业人员的比例。

四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依法廉洁从审教育,弘扬“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是加强廉政建设,强化对审计权利行使全过程的监督和对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继续实行“廉政跟着项目走,审计跟着资金走”的审计方针。

六是努力完善审计管理体制,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以解决组织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七是加强审计机关基础建设,依法保障审计事业稳固发展。以上规划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其中多有不妥,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多多给予指点和矫正。

二〇一〇年十月三十日

3.水城县“十二五”发展情况汇报 篇三

我县的土壤土层深厚,雨量充沛,热量充足,云雾较多,漫射光富裕,所生产的名优绿茶纤维素少,氨基酸、咖啡碱等有效成份高,含硒丰富,色泽鲜嫩,香味持久,品质优良,在省内的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品质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县茶园发展速度缓慢,未能形成有效规模,严重制约了我县茶产业的发展。因此,“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我县发展优质茶园10万亩,并配套建成相应的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茶产业建设平台,使茶产业成为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我县已完成了2.1万亩的茶园新建面积,“十二五”期间还需新建茶园7.9万亩,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2013年前,我县2011、2012、2013年平均每年需要完成 2.64万亩的优质茶园建设目标,县茶产业工作组一定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工作,快速促进“十二五”期间茶产业10万亩建设目标提早完成,使我县的茶产业尽早成规模、上档次、成品牌,成为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产业。

但是,在我县的茶产业建设工作中,依然存在以下急须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一)资金投入不足。建设一亩高标准茶园仅建园的第一年就需要1200元的各项土壤整理、有机肥深施、购苗、种植、中耕除草、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资金(即土壤整理费200元、购苗费350元、种植费200元、有机肥购买和深施费250元、中耕除草费150元、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费50元),加上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的中耕除草、施肥、修枝整形、防虫防病等各年田间管护费用,建成一亩茶园总计需要3000-4000元的建园资金,导致种植农户茶园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建设茶园的积极性降低,或个别承包大户有建园资金,却无后期管护资金,造成建园标准不高,成园质量差,茶青产量低的不良现象。

(二)自然灾害频繁,给我县的茶产业建设带来重重困难。近年来,我县极易遭受严重的冰冻雨雪和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危害,不仅影响了我县的茶园建设速度,还冻死、冻伤和干死了部分新种茶苗,损毁了茶叶苗圃拱棚,推迟了可采摘茶园的叶片萌发速度,降到了我县的清明前茶青产量,严重影响了我县茶叶加工企业的优质茶叶生产产量和经济效益,给我县的茶产业建设带来重重困难。

(三)部分新增茶园生产基地土地流转困难,影响茶园建设进度。个别乡规划为新增茶园建设的地块部分是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地,存在分散经营、土地流转困难、建园标准与质量难以提高、或与种植大户在土地流转资金上出现高低争议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茶园建设进度与质量。(四)生产与加工发展步伐不一致。

当前,龙、顺场即将成为茶产业生产的核心区域,现有茶园2012年前可进行初采,急需建立高标准、高起点的加工厂和茶青交易市场,在统一使用“水城春”品牌的前提下,2011年需建成2个茶青交易市场和2-3家加工企业。

(五)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市场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根本,面对贵州绿茶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形势,在大力发展基地规模的同时,必须有协会和以“水城春”为品牌的龙头企业提前做好、做足品牌推广工作,为将来的产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市场基础,这就需要政府在品牌对外推广,销售网络的建立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六)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人才队伍严重匮乏。

由于过去我县茶叶生产基地建设规模扩大缓慢,发展资金短缺,科技投入不够,配套设施程度差,抗灾害性气候能力弱、机械化修剪、采摘率不高,种植品种单一,良种化普及率低,茶园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不强,精、深加工企业不多,茶叶生产、经营机制不健全、茶文化挖掘、宣传不到位,形成了我县“一流茶叶、二流品牌、三流产量,”的低水平发展格局,同时,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在生产技术、加工环节、市场营销上缺乏创新型的各类人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县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七)部分乡(镇)职工认识不足,迟滞了我县茶产业的发展。少数干部职工缺乏做强、做大茶叶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之部分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还存在陈旧的传统观念,给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八)茶园建设面积不足,可采摘茶园面积小,严重影响我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县的新、老茶园建设总面积已经达到了4万亩,但可采摘茶园面积只有1万亩左右,茶园建设规模和可采摘面积远远满足不了我县茶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对策

(一)、加强领导,做好服务

建立、健全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发挥好茶叶产业工作组引导、协调、督促、服务的各项职能,为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户热情参与茶叶产业建设。

(二)、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核心,实施好“三优双精”工程,促进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优良的品种和特优的自然资源造就了水城县茶叶的优秀品质,精细的加工工艺加之精良的市场营销就能确保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抓好我县原建茶园和新建茶园基地的“三品”认证工作(即有机茶叶产品、绿色茶叶产品、无公害茶叶产品认证),大范围推广普及无公害和有机茶生产技术,建立健全我县的茶叶产品卫生安全质量监管体系。

(四)、建立县、乡、村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共同发展茶叶产业的四级联创机制,采用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强强联合,降低茶叶产业发展风险,增强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后劲。

(五)、加强我县的茶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县2015年茶园建设面积达到13万亩以上,投产面积达到8万亩时,茶园建设形成“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区域布局。同时,建成年加工能力平均在180吨以上的清洁、连续、自动化生产、标准化设计的茶叶精、深加工厂5-8个,新建茶青交易市场10-15个,以满足我县的名优茶叶生产和茶青交易。

(六)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全县茶农的建园水平和素质。

继续加强茶叶栽培技术的理论和现场种植培训,全面提高我县茶农的茶苗栽培技术水平,使全县的新建茶园向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七)抓好田间管理,保证茶园建设质量。抓好中耕除草,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等茶园田间管理措施的落实,保证我县新建茶园的成园率。

(八)推行茶产业资金兑现与茶苗成活率、田间管护、规范化程度相挂钩的奖惩机制,使每个茶叶种植乡能积极抓好已建茶园的管理工作。

(九)增加茶园建设投入,提高全县茶农的建园积极性。将原来的每亩600元补助标准提高到1000元,分三年进行资金拨付,在建园后的第一年每亩补助农户建园资金600元;第二年每亩补助农户建园管护资金200元;第三年每亩补助农户建园管护资金200元,使茶园建设得到资金投入保障,提高全县茶农的建园积极性。

4.畅言十二五活动汇报 篇四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这一切,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近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我深受鼓舞,我决心努力学习,紧跟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努力工作,更好的发挥一个大学生预备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为贯彻和落实”十二五"规划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5.松河中学十二五继教汇报材料 篇五

工程汇报材料

松河中学位于盘县北部,占地三十八亩,自一九九二年拆并建以来新建的一所带帽中学,一九九九年八月正式成为九年制初级中学义务教育学校。盘县松河彝族乡现有常驻人口3万人,松河中学是松河乡唯一一所初级中学,教育覆盖半径5公里,服务人口3万余人,原有教学楼2栋3600平方米,学生宿舍3栋3300平方米。校园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现有教职员工58人,教学班18个班级,共计 1157人,外县外乡籍学生 320人,住校生 1157人,其中七年级6个班 322人,八年级6个班423人,九年级6个412人。拥有班班通教室18间,电子白板6套、网络教室1间,理化生保管室、实验室各一间,图书室一间,拥有图书25919册,生均藏书21册。

近年来松河中学教学质量直线攀升:2012年上盘县一二中分数线52人;2013年82人;2014年中考成绩居全县均分第九名,450分以上人数居全县第十四名(数据来源于《六盘水市2014年教育质量检测》)办学理念:厚德 博学 立志 创新 ;办学宗旨: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风: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质量强校。教风:严谨、博爱、善教、爱生:学风:诚实、刻苦、尊师、守纪。校训:以 质量强校求生存 以教研兴校谋发展!

在学校的发展中有许多的经验和教训,但是力求管理更完善,制度更合理。全体教职员工精诚团结在“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旗帜下努力奋斗!

一、松河中学“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材料如下:

1、组织管理:(1)组织领导,A、2011年以来我校设立有以校长为中小继教工程领导机构的小组长、工作机构,有教务处副主任瞿俊具体负责;B、松河中学从2011年中小继教启动以来、有实施、检查验收等各阶段,有部署工作的相关文件、会议纪要、简报等;C、松河中心校自2011年以来分别与各校签订《松河想中心校教育管理责任书》将中小继教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至今已经考核五年之久;D、为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列为各级骨干教师、教学名师、职称评聘晋级的考核标准,为此制定《松河彝族乡中心校岗位设置考核细则》。

(2)、计划措施:A、松河中学制定“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规划方案和相应的细则,开展了“361”课改、EEPO有效教育、三维度有效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B、学校有培训课程计划,培训要覆盖省工程方案规定的所有内容及中小学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学科;C、学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并与时俱进不断删减增补规章制度,学校有章可循,培训及考试考核、考勤、奖惩严格按照制度考评。D、学校把教师参训情况纳入对教师个人考核,必须完成规定学时时数。

(3)经费保障,认真落实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学校保证公用经费总额中高于5%的比例用于教师培训,如全校英语教师参加北大提高培训花费10万余元、北大远程研修培训、网络培训、EEPO培训等。(4)、基地与培训队伍建设:A、学校积极整合地方教师培训资源,建立具有特色和影响的教师培训基地;B、开展了松河中学“361”课改、EEPO有效教育、三维度有效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有效引导学校的教学改革。C、建有专兼职培训者队伍,其中专职教师数达到本地区中小学在职教师总数的5‰,承担本地教师培训课程人数比例达96%以上,专兼职培训者参加上一级培训五年不少于240学时;D、建有教师培训资源中心或网站,形成以校本研修为基础,县级培训为主导的教师培训体系,积极利用网站资源或网络研修平台开展校本研修与指导和教师远程培训。

(4)档案管理:A、有专人管理,但是现因搬迁没设展示场地,B、档案资料有查阅的编号、目录或索引,装订规范,分类合理,档案齐全。C、用电子档案管理,有图片音像资料。

2、培养培训

(1)、国培计划:A、学校由教务处瞿俊专门负责B、学校按照参训条件和要求,完成每年下达的“国培计划”参训指标和任务,参训教师培训中遵守培训纪律,认真完成培训课程,6人获得优秀学员,松河中学获得“远程研修优秀学校”称号,参训学员全部合格。B、学校参训学员回来后辐射带动作用发挥良好,有二级培训或其它培训成 效转化运用,有具体的培训方案或成果转化体现,有过程性记录。C、制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积极开展培训,市、县骨干教师6人数达学校教师总数达10%。D、制定有适合学校的骨干教师、名师评选标准或管理办法,发挥骨干教师和名师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传帮带及指导青年教师,以及参与各种教科研活动,有方案和过程性记录,E、认真选拔、完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市级2名、县级4名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培养选拔任务,完成率100%;

(2)、新教师培训:A、新教师上岗培训有付风林、朱克常两位,全部参加培训,并完成学时120个。B、制定有新教师培训计划或培训实施方案,培训内容覆盖师德、教育技术、新课改、学校建设与管理、班主任工作等

(3)、班主任培训:开展有班主任专项培训,培训学时不少于24-30学时,按规定选派学员参加并完成各级骨干班主任培训任务(4)校园长培训:A新任校园长文静、余家平均取得校长资格证,分别参加国家、省级、市级培训参训率100%。B、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培训,建有学校骨干教师、名师、队伍。

(5)学历提升培训: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到80%以上,2011年至2015年14名教师获得本科文凭。

(6)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A、学校制定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或方案,B、学校开展PPT运用与制作、现行开展微课制作培训;C、选派教师余家平、周小佳参加昆明组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完成率达100%(7)校本研修:A、“361”课改、EEPO有效教育、三维度有效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B、建设校本研修示范学校,2013年争取省级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C、各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开展“标杆学校打造”、普古、松河水塘校际联谊、“卓越教学送教、送培到校”市十三中“名校扶百校”送课到校活动。(8)其他培训:A、有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实验教师或管理人员、寄宿制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室理人员等专项培训B、开展“标杆学校打造”、普古、松河水塘校际联谊、“卓越教学送教、送培到校”市十三中“名校扶百校”送课到校活动。

(9)培训学时: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力度,完成五年一周期每位教师360学时的培训,县级以上集中培训240学时,覆盖率达100%,校本研修不少于120学时,全校2名新调入的教师不足卢丹棠2013年从威宁调入,胡兴义14年调入门卫工作。

(10)教师个人档案:A、建有教师个人学习计划、教师成长档案等培训佐证材料B、按照《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等要求,规范填写《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证》等表册,登记规范,内容完整、齐全

3、创新与培训特色:

(1)工作创新与培训特色:A、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建有独立编制的教师工作机构(在中心校)(2)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五年人均达200元的1分;五年人均每增加100元(中心校统计)

6.畅言十二五活动汇报 篇六

敬爱的党组织:

近期在新闻上媒体上得知“十二五”规划已经全面启动了,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时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思想汇报(左林)。

在2010年的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全体通知后,“十二五”规划落实了下来,“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在我的眼中,中国现在应该发展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保。现在科技发展迅速,许多地方的空气已经大不如从前,我们不能讲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上。虽然政府三申五令,地方人民不得随意砍伐树木,可是,现在的树木数量热任然在不断缩减。其实,在1979年全国人大以原则通过和试行的形式通过的我国首部的环保法开始,就有了环评,思想汇报《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思想汇报(左林)》。环评,简单地说就是环境评价。做的是主要就是看你干一些事实对环境生态有什么好或坏的影响,从而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规范,实现和谐发展。中国的环评等于没有,要是这次五年计划没有对这一点下大力度的话,以后什么良性发展,低碳经济都会大打折扣。这将严重影响到以后的经济发展。我认为现如今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立法,加强法律制度。

二、法制。上一个环保的问题也谈到了法制问题,现如今,中国的法律制度任然有很多漏洞的存在。修正法律制度,中国应该也下了许多力气,那么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加强立法效率和质量。当然,最重要的是依法行政的问题。所以,在我眼中,中国的法制的不健全是一方面,但是效率是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提高立法的效率和质量才是对于法制问题最大的帮助。

三、教育。国家有钱了,应该在好好的教育上改革,在教育上投资,教育应该成为我们的宗教,使孩子辍学或者不接受教育,将会受到法律严惩。我们要在很久一段时间内为打造一个学习的民族,我们要在教育中关心心灵,我们要在教育中谋求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只有青少年一代教育地出色,才会有更加成功的未来。

“十二五”规划也谈到了其他方面的事情,但是在我眼中,以上三项是基础措施,我们所要求的科技发展,是既要巩固,发展已有的发展成果,同时又要解决过五遗留问题的发展,是在“好”的前提下“快”发展。

以上便是我对“十二五”规划的部分认识。

此致

敬礼!

汇报人:左林

二0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7.畅言十二五活动汇报 篇七

调研情况汇报

区民政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十三五”调研情况汇报

一、执行“十二五”规划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区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出台的各项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民政事业得到不断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十二五期间,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实行自然增长机制,连续5年提高保障标准,分别由的每人每月340元、210元提高到2015年的490元、370元,城乡低保对象分别由初的3102人、22081人调整为2015年提标后的1037人、17958人,累计发放保障金亿元。每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共建成各类养老床位数4456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为张。其中,居家养老床位数为1198张,养老机构床位数为3258张。养老机构中,公办养老机构26个,床位数2741张;民办养老机构10家,床位数517张。今年以来,社会力量举办和经营的养老机构床位250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护理型床位150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60%。“十二五”期间,福利彩票销售额总计亿元,资助公益事业项目20个。社会治理创新协调推进。建立孤儿养育费自然增长机制并按时足额发放孤儿生活补助费,截止2015年9月,全区共有

孤儿125名,均为社会散居孤儿。顺利完成全区10个城市社区第五届社区居委会、249个农村社区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结合南陈集镇乔庄村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承办了全市换届选举现场会,创新性地采取设立秘密写票处和投票站等方式,受到了市局的充分肯定。共有45个社区获市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称号,全区村、居民依法自治率为100%,6个乡镇被命名为“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乡镇、29个社区被命名为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14个社区被命名为“淮安市和谐示范社区”。注册登记社会组织360家,每万人拥有注册登记社会组织个,较好完成“十二五”社会组织数量发展指标。优抚安置政策落实到位。积极做好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安置。自以来,全区共接收退役士兵1896人,自谋职业1896人,共计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3970余万元。安置率100%。完成转业士官岗位安置。至2015年共接收转业士官53人,岗位安置34人,自谋职业19人,安置率保持在100%。扎实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五年来共接收退役士兵1896人,动员参训1807人,总体参训率达%。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行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化大救助工作格局,“十二五”期间,成立了我区流浪乞讨救助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工作机制,出台了我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专人负责的区、乡、村三级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或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督导站;其共救助流浪人员约600名。基本殡葬费用免除的惠民政策全面实施,最高免除标准为1000元/人,全区火化率连年保持在100%。八十二陵园建设实现新发展。“十二五”期间,投入5000余万元,新建了八十二烈士纪念馆、“红星广场”、主题雕塑、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陵园占地面积由147亩扩大到1480亩。精心组织各类活动的准备和接待工作,2014年八十二烈士陵园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

念设施、遗址名录;2015年获批4a级旅游景区荣誉。“十二五”期间,我区民政事业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不足,现有养老机构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空置床位较多。二是各级财政对民政事业投入还显不足,尤其是社会救助需求量大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矛盾依然突显。三是民政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大,资金筹措困难,建设数量、配套设施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四是基层民政工作力量薄弱,全区绝大部分乡镇民政办公室力量不足,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二、“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总体思路:以服务大局为根本,以惠民生、促改革、强服务、夯基础为基本思路,重点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养老事业健全化、救灾体系全面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有利条件与有效平台。

在“四个全面”战略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各界将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迈上新台阶为目标,扎实推进“两个率先”,将民政事业放入“建设宜商宜业宜居的新淮阴”大局中考量。

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1、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江苏省社会救助办法》,严格按照《江苏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低保家庭申报听证和收入核查办法,规范申请、审批程序,科学制定保障标准,适时提高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坚持“一户一档”和动态管理。落实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淮安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城乡低保将实现一体化。完善低保信息系统管理,完善低保对象

在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

2、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力争到2015年末,人均年供养标准达到4000元以上。巩固五保供养成果,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改扩建21所农村敬老院,力争五保对象集中入院供养率率达到75%以上。广泛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省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4个,省级文明敬老院6个,市级三星级敬老院10个。

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十三五”期间,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组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

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细化灾情统计标准,完善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在减灾委综合协调下,建立完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和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机制,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及发布平台,加强对灾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和应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有效发挥灾害信息员在传递信息、组织群众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依托公安、消防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灾民生活救助快速有效,倒房重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冬春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会动员能力明显提高。

到2020年,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响应、救助有力,当年需恢复灾民倒房重建率达100%。

3、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企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完成20个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80%以上居民了解掌握灾害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灾害信息传播覆盖面达到应接受信息人群的95%以上。进一步修定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结合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

合防御灾害的能力。

4、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建设。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优化电视、广播、报刊、电话、互联网等传媒在灾害信息的传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的作用。设置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科普基地。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推动减灾防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

5、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保险实现全覆盖。继续扩大,并巩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提倡和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参加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

体、红十字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6、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计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适量储备救灾物资,保证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协议储备等救灾物资储备方式。

7、规范救灾资金使用,加强减灾救灾资金投入。督促乡镇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建立区、乡自然灾害救助经费分担机制,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提升救灾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1、儿童福利。进一步完善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鼓励公民收养,推进家庭寄养,加强亲属监护,提倡社会助养,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大有效投入,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使困境儿童的生活保障更加有力,医疗康复保障更加健全,教育保障政策更加完善,监督保护制度更加科学。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区、乡、村三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或儿童福利指导站,构建困境儿童保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和组织功能,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临时照料、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监护指导、政策咨询、履职能力培训等服务。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

2、残疾人福利。认真落实福利企业减免税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拓展福利企业兴办渠道,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兴办福利企业,研究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

利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兴办小微型福利企业,多种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

3、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按照到2020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40的目标,留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加大养老服务业资金投入。要将福彩公益金留成部分的50%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

4、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立养老机构日常运营补贴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补助制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

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进军休管理和服务创新,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

1、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巩固双拥创建成果,2017年,力争再创省级双拥模范区“五连冠”。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改扩建,计划再投入1700万元,实施陵园景观及绿化提升工程,将陵园打造成苏北一流褒烈育人基地。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确保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安置率继续保持在100%。严格按照《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及省市有关安置法规政策继续做好转业士官岗位安置工作,确保安置率100%。积极动员符合参训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保持十

二五期间平均95%的参训率基础上有突破,争取达到95%以上的参训率,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复退军人信访问题的指示精神,以稳定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稳控工作,把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我区涉军群体的总体平稳。

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好城市第六、第七届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第十一、第十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以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为基础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民主自治的透明度,强化村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全面推进“政社互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加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力度,增强其承接社

区各项事务的能力。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城乡社区依法自治率均确保100%。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居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细化、精化,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各项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0年底,注册社区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18%。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加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力度。全面提升区、乡镇、社区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底,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率达到80%。普遍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实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城乡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支持,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办公条件,确保每个村居办公经费每年平均不低于10万元。

4、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力度。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较快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区登记社会组织力争达到每万人8个以上。设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提供资金保

障。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机制。编制发布年度《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目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将政府部门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定向委托等方式转移给评估等级高、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机制,重点围绕养老服务、心理慰藉服务、助残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服务及其他公益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与此相关的公益创投项目,培育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质公益项目品牌。

5、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能力。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强化监事会职能,发挥好监事会作用,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机制。健全以《民间非营利

组织会计制度》为重点的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对社会组织业务开展、工作成效、财务状况、诚信自律等进行第三方评估。到“十三五”末60%以上社会组织获得等级评估。发挥等级评估的导向作用,将社会组织的评估等级作为政府向其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建立政府监管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完善民政、经信、财政、税务、审计、物价、市场监督管理、公安、司法等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工作机制。将社会组织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诚信档案,实施社会组织诚信公示和黑名单等制度。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社会组织公共信息披露平台,及时披露社会组织重要信息,推进社会组织阳光运作、社务公

开。完善社会公众投诉举报机制,畅通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组织的渠道。

6、做好婚姻登记工作。按照江苏省民政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开展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力争早日创成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

8.畅言十二五活动汇报 篇八

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

按照省财政厅、住房和建设厅关于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专项资金平谷核查的通知要求,现将河西堡镇污水管网“十二五”规划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河西堡镇污水管网建设的现状

河西堡镇处于金昌市委、市政府“一线三点”战略中心位置,是金昌市的计划单列镇,是国家建设部、发改委等六部委确定的全国1887个重点镇之一,是甘肃省发展改革试点镇,是全省第一工业大镇。镇域面积664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9平方公里。全镇辖12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94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736人,城镇化率达66.8%。中央、省、市、县驻地企事业单位84家,中小企业416家。2008年镇域生产总值达按15.8亿元,上缴税收2亿元,镇级达到2268万元。

河西堡镇污水管网从上世纪年代开始逐步,但发展一直缓慢。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污水管网建设逐步加速,先后实施了广河路、玉河路、河雅路、金昌路、车站路、银河路、金河路、鸳鸯路等污水主干管网工程,总长约14公里,镇区管网覆盖率达到70%。目前,镇区排水系

统采用分流制。雨水经道路就近排入河流。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初步沉淀后排入城区污水管道,生产废水要求自行处理达到污水排放标准后排入城区污水管道。由于目前镇区未建成污水处理厂,污水经主干管收集后,直接排入金川河及城外农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镇区现有排水管网覆盖率仅70%,部分新开发建设区域尚未配套完善污水管网,已经影响到新开发建设建区域项目的建设。二是部分管网属2000年前建成,管径不能满足符合要求,出现瓶径现象;同时管网存在老化和渗漏现象。三是镇区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初步沉淀,未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直接排入金川河或灌溉农田,污染水体和环境。四是河西堡镇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加快河西堡镇污水管网建设的必要性

(一)、发展工业经济需要完善的城镇污水管网体系。近年来,永昌发电公司“上大压小”(2×330MW)改扩建、金铁集团450立方米二号高炉扩能改造、金化集团35万吨纯碱改扩建、22万吨合成氨装置填平补齐、甘肃瓮福公司20万吨粉状磷酸一氨节能减排新工艺技改、金泥集团2500T/D电石渣制水泥熟料新型干法带低温余热发电生产线等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6平方公里,总投资120亿元。目前鑫华100万吨捣固焦、熔凯20万吨电石、金化30万吨合成氨、金泥20万

吨电石、华瑞120万吨兰炭等项目已开工建设。未来全镇将形成以河雅路化工、电力、建材等支柱产业为主轴,以中小工业园区和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两翼的“一轴两翼”工业发展格局,预计在两至三年河西堡镇域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元,并创造条件向200亿元迈进。这些大型工业项目的实施建设后产生的生产废水,需要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收集管网,实现达标排放。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需要综合配套建设城镇污水管网体系。镇党委、政府立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委托西北大学区域规划与研究中心对河西堡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新一版河西堡镇总体规划确定了河西堡“两区两轴双心六片区”的城镇发展总体布局,到2020年,城镇人口将达到6万人,建设用地面积将达到15平方公里。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先后实施了金河路、永电大道、河雅路等14条主次道路工程建设,总长度20公里,基本形成了目前“三纵七横”的城市道路框架和内外衔接、方便快捷的城镇交通网络。布局建设了文化休憩园、六中、二小、永电家园、兴盛家园、兴民家园、馨河家园等公共建设项目和房地产项目。在十二五期间,还将按照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和镇总体规划继续推进各项城镇建设。这些在建和即将规划建设的项目,迫切需要先期配套建设完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

二、“十二五”期间污水管网建设规划主要内容

城镇污水管网系统是重要的城镇基础设施之一,直接关系到生产生活和城镇正常运转。作好“十二五”期间河西堡镇污水管网建设,对于落实镇党委、政府“发展工业经济,推进城乡一体”总体思路,推动全镇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各项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河西堡镇总体规划和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河西堡镇污水管网建设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 期末,建成镇区和化工循环经济园区两座污水处理厂,建成配套完善的镇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污水管网系统,全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85%。

(一)、镇区污水管网建设规划

(1)污水系统

污水处理厂:规划在金川河边阶地上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一座,占地4公顷。近期规模1万米3/日,远期规模 2.5万米3 /日,收集城区全部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金川河或用于城市绿化和灌溉农田。

(2)雨水系统

逐步改善雨水明渠排放的状况,新建区配套建设雨水管,雨水就近排入金川河及防洪沟内。

(3)管网系统

“十二五“期间按照总体规划和各项建设的总体要求,配套建设镇区污水主干管网10公里。

以上三项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管网投资1000万元。

(二)、化工循环园区污水管网建设规划

(1)园区排水体制

园区排水实行零排放。园区生产废水要求企业自行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三级标准后方可排入园区污水管道,再进入园区内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回用。初期雨水收集至污水处理厂雨水调节池后再行处理,中后期雨水及回用富裕水量排入设在产业园南端的园区管理中心(公共设施区,地块④)的人工景观湖。人工湖作为中水回用的调蓄池及消防水池,面积约为1.5hm2。

(2)园区排水量及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

①园区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量

园区近期排水量总计约为668m3/h,远期排水量总计为2640m3/h。

②园区雨水量

近期初期雨水处理量为1130.25m3/d,远期初期雨水处理量为1695.38 m3/d。

(3)、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

园区污水处理厂规划选址在园区公用工程设施区(地块

(14))内,近期水处理量约为668m3/h,远期水处理量约为2640m3/h。

(3)排水系统。十二五期间按照循环经济产业园总体规划和各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配套建设园区污水主干管网24公里。

上一篇:保安员招聘录用方案下一篇:单位参政议政情况介绍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