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9-09

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8篇)

1.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为全面摸清铸造行业发展情况,加快机电泵业配套产业发展,提升壮大机电泵业主导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区中小企业局深入镇办、企业进行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铸造工业是获得机械产品毛坯的主要方法,是机械制造工业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之一。我区铸造产品广泛应用于泵业、减速机、其他机械设备等领域,铸件在许多机械产品中所占比例较大,铸件重量占整机重量的比例很高,在泵类机械中达50%-60%。根植于老工业基地的铸造业,随着老工业区的转型,近年来我区铸造业也在发生着悄然的转变,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截止底,全区配套泵业、减速机、其他机械企业132家,从业人员3500余人,总资产4.7亿元,固定资产原值2.亿元。,全区铸造业铸件产量为14万吨,产值为7.3亿元,利润4700万元,上交税金2750万元。其中铸铁件11.8万吨,铸钢件1.8万吨,铸合金件吨。

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配套能力逐步增强。近几年来,我区的铸造业依托配套机电泵业,特别是在泵业集群的带动下,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加快了产业聚集发展。目前全区铸造行业,配套泵业企业达33家,配套减速机企业55家,配套电机及其他机械设备企业44家。从产值来推算,估计全区泵业集群配套率在50%左右,减速机集群配套率在80%以上。我区铸造产品总量的80%以上提供给本区泵类、减速机及其他机械设备厂家,近20%的其他铸造产品,除了满足本省市需求外,还销售到上海等省市区。

(二)铸件生产企业规模比较小。我区规模以上铸造企业29家,占总数的20%,而产值却占66%。产值过1000万元以上企业8家,实现产值3亿元,占整个行业40%以上,总资产1.85亿元,占行业总资产的38%。年产在5000吨以上的铸造企业仅有5家,占企业总数的4%,年产在1000吨以上的铸造企业有30家,占企业总数的23%,人均年生产铸件40吨,与整个行业人均年生产铸件相比有较大差距。(附:全区1000万元以上铸造企业汇总表)

(三)板块发展特征明显。从铸造企业分布来看,我区铸造业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白塔、域城、开发区、八陡、崮山等镇域,其中白塔镇有27家,域城镇有36家,开发区有17家,八陡镇有9家,崮山镇有16家,特别是发展比较集中的域城镇大域口村铸造生产企业达12家,铸造业有力地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配套情况来看,白塔镇主要配套泵业,域城、开发区主要配套减速机,八陡主要配套其他机械,崮山主要配套泵及其他机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铸造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企业效益增长。从铸件成本构成来看,原材料占45%左右,能源、燃料占10%左右,受宏观大环境的影响,废铁、废钢等铸件材质价格增长30%以上,焦炭等燃料价格增长幅度也较大,而产品售价增长较小,导致企业利润下滑。

二是产品档次不高,品种较少。大多数铸造产品是初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少,不能满足大型铸造产品的需求,我区泵业龙头骨干企业博泵、华成等所需大型铸件主要依靠外协提供,与我区做大做强机电泵业的要求相比,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相比,差距很大。从品种来看,我区铸造产品品种不够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与行业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我区大部分铸造企业都属小企业,竞争能力不强,没有能力进行先进工艺技术水平的改造,多年来仍用传统技术,由于熔炼设备、检测设备的简陋,精密铸造发展滞后,废品率比较高。

四是节能降耗与环境污染压力较大。通过技术改造,部分企业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改观,但总体来说,我区铸件能耗较高,估计在900kg标煤/吨铸件。中小铸造企业排放出来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三、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制造业强区目标,抓住产业链配套这条主线,依托重点企业,依靠技术进步,突出泵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形成配套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品种较齐全的铸造业体系,不断壮大主导优势产业。

目标:十一五末,基于全区泵类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的发展目标,全区铸造业实现产值过20亿元,年均递增40%,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0家,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4亿元,泵业集群配套率达到80%,减速机及其他机械设备配套率达到90%以上。

四、措施建议

总的来看,我区铸造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及时把握机遇,完善措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促进铸造生产向优质、精化、高性能、多品种、低消耗、低成本和低污染的方向发展,使铸件质量与水平大大提高,努力膨胀产业规模,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一)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培植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积极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利用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限制新建在生产规模、环境保护及劳动保障等方面不达标的企业。鼓励引导骨干铸造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或联合等方式,着力培植壮大腾龙泵阀有限公司、龙友铸造厂等骨干企业,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全区机电配套协作能力,带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

(二)加大科技投入,切实推动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工艺水平,新上技术设备,大力发展精密铸造,提高行业发展水平。以企业为主体,联合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扶持大型专业铸造企业尽快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加强项目建设。围绕产业集群产业链上、下延伸,着力策划建设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突出抓好铸造专业化协作配套项目及“专精特新”项目建设,拓展产业集聚发展空间。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大企业零部件本地配套率。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劳动生产环境。积极引导行业企业为开展岗位培训创造条件,通过组织开展行业技术培训、加强行业交流等措施,提高铸造行业人员素质与水平,特别要加大铸造行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通过提高人员待遇、优化作业环境、加强劳动保护等措施,改善劳动条件,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模式。通过适时成立铸造行业协会,加强信息沟通,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打造服务平台,为铸造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通过发展模具制造、质量检验、原辅材料加工中心等机构,为铸造企业提供业务信息、技术及咨询服务,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准确把握区域工业发展趋势,接受机电泵业、大企业的辐射作用,实现共同发展。

(六)抓好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选树一批铸造行业节能、节材典型,引领行业企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大力加强节能、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宣传推广,加大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力度,实现行业节能、节材目标,为全区节能降耗做出贡献。

2.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1. 定点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 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等九部门, 联合在全国开展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工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标准, 对全国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 和小型生猪屠宰场点进行了审核清理。全国屠宰企业总数由19 938家下降至14 720家, 减少了5 218家, 降幅达26.2%。其中, 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 由5 919家减至4 585家, 减少了1 334家, 削减幅度达22.5%;小型生猪屠宰场点由14 019家减至10 135家, 减少了3 884家, 削减幅度达27.7%。

分地区看, 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陕西减幅超过40%, 山西、大连、四川、重庆、青海、浙江、吉林、湖北、海南、兵团减幅超过20%。其中, 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 减幅超过20%的地方共有9个, 分别是安徽、江苏、重庆、青海、西藏、湖南、浙江、陕西、河南;小型生猪屠宰场点减幅超过20%的地方共有16个, 分别是陕西、河南、山西、安徽、山东、新疆、大连、四川、宁夏、兵团、吉林、海南、湖北、浙江、厦门、重庆。

削减后仅有三个地区定点屠宰企业数量超过1 000家, 其中四川稳居第一, 保留的企业数量有2 436家, 广东、广西位居其次, 分别有1 697家和1 054家;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南企业数则从上年的1 200家以上降至1 000家以下;上海、北京两个主销区分别保留了13家和12家定点屠宰企业。

2. 定点屠宰量同比小幅增长

2012年生猪供给过剩, 价格高位回落, 全国生猪定点屠宰量小幅增长。商务部生猪等畜禽屠宰统计监测系统年报数据显示, 2012年全部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3.55亿头, 同比增长4.1%;规模以上企业生猪屠宰量达2.77亿头, 同比增长7.4%。全国屠宰量前50名企业 (未按集团排名) 中, 30个企业生猪屠宰量同比增长, 20个下降。

从规模以上企业月度走势看, 季节性变化规律依然明显, 1月份、9-12月份消费旺季屠宰量高于其他月份。2012年1月份屠宰量为2 014.2万头, 较2010年1月份、2011年1月份分别下降5.4%、18.4%, 原因是2012年春节在1月份, 2010年和2011年春节均在2月份, 一般春节前屠宰及食品加工企业大量备货, 生猪屠宰量大幅增长, 春节期间及春节后终端需求下降, 屠宰量大幅回落。2012年生猪供给显著增多, 2月—11月各月屠宰量同比均增加, 累计同比增幅为7.7%;11月以后, 猪价止跌反弹, 部分养殖户压栏惜售, 12月份屠宰量2 212.6万头, 同比微降0.9%。

分地区看, 32个监测地区中, 25个地区定点屠宰企业的生猪屠宰量增加, 7个地区减少。其中, 江西、湖北、西藏、青海、宁夏、广东和福建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增幅明显, 同比增幅均超过10%;甘肃、新疆、河南、安徽、陕西、黑龙江和江苏屠宰量同比下降, 甘肃降幅最大, 超过10%。海南、兵团、山西、重庆、陕西、湖北以及江西等9个地区规模以上企业生猪屠宰量增幅明显高于当地全部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增幅。

3. 资产总额增速放缓

受2012年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工作影响, 全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资产总额增速同比小幅回落。商务部生猪等畜禽屠宰统计监测系统年报数据显示, 2012年末全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资产总额合计达1 068.37亿元, 同比增长11.9%, 较2011年下降6.5个百分点。其中, 规模以上屠宰企业资产总额953.14亿元, 同比增长13.7%, 较2011年下降4.9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 32个监测地区中, 山东、四川、河南3个养猪大省定点屠宰企业资产总额均超过100亿元, 其中山东最高, 为164.05亿元;江苏、辽宁、安徽、黑龙江和湖南定点屠宰企业资产总额分别在40~70亿元之间;北京、湖北、吉林、广东、浙江、河北和陕西在20~40亿元之间。从变化幅度看, 2012年屠宰企业资产总额增幅超过20%的地区只有新疆、福建两个地区, 少于2011年的11个;天津、西藏两地区屠宰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分别下降6.0%、1.1%。

二、行业结构分析

1. 规模化程度提高

审核清理后, 屠宰行业规模化程度小幅提高。2012年屠宰厂 (场) 占全部屠宰企业数量的31.1%, 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分地区看, 江苏、上海和北京规模化程度最高, 保留的定点屠宰企业全部为大型屠宰厂 (场) , 新疆、甘肃、天津、宁夏、内蒙古、陕西、青海和广东定点屠宰企业的规模化程度也比较高, 50%以上的企业为大型屠宰厂 (场) ;广西、四川、辽宁、海南、湖北、重庆、兵团、江西和吉林规模化程度较低, 大型屠宰厂 (场) 的比重不到20%。从变化情况看, 屠宰企业削减以后, 陕西、山西和河南大型屠宰厂 (场) 的比重大幅提高, 与上年同期比分别提高24个、14个和14个百分点。

商务部生猪等畜禽屠宰统计监测系统年报数据显示, 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 (年屠宰量2万头以上) 屠宰量占全部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的78.0%, 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全国屠宰量前50名企业 (未按集团排名) 生猪屠宰量合计占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的比重为14.8%, 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 屠宰量超过100万头的企业有20个, 高于上年同期的15个。

2. 区域集中度基本稳定

商务部生猪等畜禽屠宰统计监测系统年报数据显示, 2012年全国生猪屠宰量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是四川、山东、广东、河南、江苏、浙江、湖南、广西、黑龙江和安徽, 屠宰量合计占全国生猪定点屠宰量的68.3%, 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四川和山东屠宰量分别超过4 000万头, 广东、河南和江苏屠宰量在2 000~4 000万头之间, 浙江、湖南、广西、黑龙江、安徽、河北和湖北位于第三梯队, 屠宰量在1 000~2 000万头之间。

从企业分布看, 山东依然是我国大型屠宰厂较为集中的地区, 全国屠宰量前50名企业中, 山东省入围企业有12家, 与2011年持平;北京有12家定点屠宰厂 (场) , 入围企业达5家;河南入围5家, 较2011年增加1家;辽宁入围4家, 浙江、江苏和湖北分别入围3家。

三、行业效益分析

1. 生猪及猪肉价格高位回落

在生猪存栏持续高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 2012年国内生猪供过于求, 价格高位回落。商务部生猪等畜禽屠宰统计监测系统月报数据显示, 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15.73元/kg, 同比下跌8.1%;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20.68元/kg, 同比下跌7.2%。

从年内走势看, 生猪收购价格与白条肉出厂价格走势一致, 总体呈下降态势。其中, 1月份受春节需求增加拉动, 生猪收购价格和白条肉出厂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7%和2.9%;2月以后, 猪肉需求下降, 生猪存栏增多, 生猪收购价格连跌6个月, 7月跌至年内最低点14.63元/kg, 累计下跌18.5%, 白条肉出厂价格连跌5个月, 6月跌至年内最低点19.26元/kg, 累计下跌18.5%;8月—12月, 生猪收购价格和白条肉出厂价格震荡上行, 12月份分别涨至16.38元/kg、21.42元/kg, 环比涨幅达到年内最大, 分别为6.2%、5.5%, 较年内低点分别上涨12.0%、11.2%, 但仍未超过1月份的价格水平。

从同比变化看, 受翘尾因素影响, 2012年1月—3月生猪收购均价和白条肉出厂均价同比涨幅分别为19.1%、19.7%;2月份以后, 猪价环比连续下降, 7月份生猪收购价格和白条肉出厂价格同比跌幅达到最大, 分别为24.4%、23.1%。

分地区看, 西藏、兵团、贵州、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云南、上海和北京等十个省 (市、自治区) 全年生猪收购均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河南、广西和山西价格较低, 平均在15元/kg以下。从价格变化情况看, 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及华北地区生猪收购价格跌幅较为显着, 广西和海南同比跌幅最大, 分别为13.0%和12.0%, 西北地区跌幅最小。

2. 营业收入增幅大幅回落

2012年, 全国生猪定点企业生猪屠宰量小幅增长, 但白条肉价格高位回落, 并持续在低位徘徊, 导致屠宰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大幅回落。商务部生猪等畜禽屠宰统计监测系统年报数据显示, 2012年全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为2 709.69亿元, 同比增长2.8%, 增幅较2011年回落23.6个百分点。其中, 规模以上屠宰企业营业收入2 358.39亿元, 同比增长5.7%, 回落21.8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 32个监测地区中, 24个地区定点屠宰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8个地区下降。其中, 宁夏、江西、福建、兵团和海南增幅较为显著, 分别增长63.0%、39.2%、26.0%、23.1%和21.5%;辽宁、江苏、安徽和新疆下降幅度较为明显, 分别下降12.5%、8.4%、7.5%和7.1%。从总额看, 与资产总额排名一致, 山东、四川和河南定点屠宰企业营业收入位居前三位, 分别为519.38亿元、368.45亿元、259.46亿元, 其中山东、四川同比分别增长1.4%、7.7%, 河南下降3.2%。

3. 盈利能力小幅下降

2012年生猪及猪肉价格高位回落, 加上人力及水电煤等经营成本持续上升, 国内生猪屠宰行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数据显示, 2012年全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利润率为1.85%, 同比下降0.38个百分点。监测的32个地区中, 13个地区盈利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广西最高, 利润率达到4.79%, 同比上升1.66个百分点。从营业收入排名前50强企业看, 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屠宰企业有30个, 其中有10个屠宰企业利润总额为负。

毛白价差反映出同样变化趋势。数据显示, 2012年规模以上屠宰企业毛白差为4.95元/kg, 与2011年比, 每1 kg下降0.22元, 降幅为4.3%。从年内变化趋势来看, 上半年毛白差降幅比较明显, 从1月份5.68元/kg降至6月份4.61元/kg, 降幅为18.8%;下半年有所好转, 12月份升至5.04元/kg, 较6月份低点增长9.3%, 但仍低于一季度平均水平。

分地区看, 全国32个监测地区中, 15个地区毛白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 西藏、新疆、海南较高, 分别为7.15元/kg、6.17元/kg和6.08元/kg;北京、重庆较低, 分别为3.88元/kg、3.70元/kg。从变化幅度来看, 在32个监测地区中, 24个地区毛白差同比下降, 8个地区上升。其中, 重庆、宁夏、青海同比降幅较大, 分别下降20.2%、17.3%和16.1%;海南、上海、新疆增幅较大, 分别增长24.2%、18.3%和12.2%。

注:毛白差=白条肉出厂价格-生猪收购价格, 可以粗略反映屠宰企业的毛利。

3.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成都物流产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物流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近年来,我市中职物流专业处于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期,目前成都市现代物流专业职教集团内9所学校物流专业在校生规模已达到2800余人,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各学校的物流专业建设与教学处于一种不规范的状态,从而制约了我市中职物流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为了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标准,项目组依据专业方向进行了前期调研工作。我们主要对快递企业关于行业标准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

二、调研的方法

资料收集法、实地调查法。

三、企业背景资料

(一)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

中外运敦豪于1986年由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和敦豪环球快递各注资一半成立。合资公司成功地将DHL环球快递作为国际快递业领导者的丰富经验和中国外运集团总公司在中国外贸运输市场的经营优势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国各主要城市提供文件、包裹、货物的航空快递服务。中外运敦豪成立19年来,已在中国建立了最大的合资快递服务网络,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开设有56家分公司和163间办公设施,覆盖全国318个城市,拥有超过5,000名经过培训的高素质员工。

(二)申通快递有限公司

申通快递品牌创建于1993年,是国内最早经营快递业务的品牌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申通快递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完善、流畅的自营速递网络,基本覆盖到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发达地区县级以上城市,尤其是在江浙沪地区,基本实现了派送无盲区。申通快递在全国各省市有六百多个一级加盟商(包括西藏拉萨等偏远地區)和两千多个二级加盟商、四千多个门店,50多个分拨中心,全国共有从业人员四万多名,上万辆干线和支线网络车,日均业务量近百万票,年营业额超过40亿元,成为国内快递网络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营快递体系。

申通快递主要提供跨区域快递业务,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十,使公司成为国内快递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随着国内快递需求的多样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第三方物流和仓储服务、代收货款业务、贵重物品通道服务等,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电子商务物流供应商。

四、本次调研收集到如下资料

1、《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

由国家邮政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行业标准——快递服务》(以下简称《快递服务》标准)已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适用所有经营快递业务的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包括跨行业经营多种不同业务的快递企业,共6大章35节,包括附录166条。

2、《快递服务》国家标准

该标准正在制定阶段。该标准的制定背景是:国家邮政局发布的《快递服务》行业标准实施近两年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规范和促进了快递市场的发展。但是,该项行业标准是在新《邮政法》还未出台的背景下制定的,由于缺乏相应政策性文件的指导,标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缺憾,比如条款还不够细致、内容不够全面等。

制定《快递服务》国家标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完善:一是由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比,国家标准具有更稳定、适用范围更广的优点,能够有效提升标准的权威性;二是对行业标准进行细化,增加了国际快递、代收货款等内容,使标准更符合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的需要,从而提高标准的适用性。

3、快递物品的包装标准:

GB/T 1416-2003 信封

GB/T 16606.1-2009 快递封装用品第1部分:封套

GB/T 16606.2-2009 快递封装用品第2部分:包装箱

GB/T 16606.3-2009 快递封装用品第3部分:包装袋

GB/T 16606-2002 邮政特快专递封套

GB/T 22585-2008 透明窗口信封

GB/T 22657.1-2008 邮件封面书写规范第1部分:国内

GB/T 24295-2009 住宅信报箱

4、禁寄物品指导目录及处理办法

5、从申通快递成都分公司收集到如下资料:

(1)《快递服务标准手册》

(2)《业务员派送操作流程》

(3)《业务操作规范》

五、《快递服务》行业标准在企业的实施情况分析

我们这次通过对DHL和申通两家不同性质的快递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虽然两家企业在性质、业务范围和顾客群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行业标准的实施方面还是基本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标准》里对企业人员资质进行了具体规定,“快递服务组织的岗位应根据快递作业组织和生产环节科学合理地进行设置,生产人员应符合相应的资格条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就这一条规定来看,两家企业都是按照要求进行了严格执行的,基本上90%的员工都取得了快递员从业资格证书。

2、对于《标准》里关于操作流程和服务方面的规定,两家企业都表示没有完全执行,而是在不违反《标准》宗旨的前提下,以《标准》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适合于本企业的操作和服务规范。究其原因,通过与企业相关负责人的交流,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两点:

(1)从《标准》本身来看,由于该标准是在新《邮政法》还未出台的背景下制定的,某些条款还不够细致,存在一定的缺憾,企业为了更加规范自己的操作流程,就只能从本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对《标准》进行一定的补充,以使自己的操作和服务流程更加完善。

(2)从快递行业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的快递市场主要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构成,企业数量多,竞争激烈。快递企业是服务性质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在服务质量上,所以各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能从操作流程和服务流程上下功夫,制定出一套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服务标准,而这又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

六、关于制定教学标准的建议

1、制定教学标准时,应考虑四川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的标准应具有地区特色。

2、制定的教学标准应具有一定的依据。目前处于起草阶段的国家标准,对正在实行的行业标准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建议参照国家标准的草案制定教学标准。

3、制定的教学标准应体现基础性、普遍性的特点。学生在校学到的应该是最基本的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等他们将来进入企业以后,企业都会对新员工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教给适合于本企业的作业流程,经过培训,学生都能独立操作。

4.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一、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劳动力资源富余。现有劳力32万人,占总人口的45%。我县劳务输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劳务经济萌发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民开始走出“山门”,外出探寻治穷致富门路。二是劳务经济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大批的富余劳力转向城市务工,务工人员逐年递增。三是劳务经济较为成熟阶段。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从宏观加以正确引导,从微观搞好服务,使全县劳务输出人员逐年增多,队伍不断壮大,劳务经济份额逐年攀升,劳务经济总量逐年增大,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稳定在15万人左右。XX年第一季度,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7万人。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已形成庞大的就业群体。XX年,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资金8.3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极大地改善了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就业观念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务经济呈稳定、有序发展态势。

⒈人员构成及务工地点分布状况

据初步普查结果表明,截止今年2月底,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68475人,其中:男性115345人,占68.5%,女性53130人,占31.5%。主要务工地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唐经济圈,分布在本省和其它省区仅占25%左右。

从行业分布看,建筑装修行业占38%,进企业务工占32%,商业贸易、餐饮服务及其它行业分别各占10%。其中,在民营、私企的占75%,外资企业的占20%,在国有、集体企业或出国务工者总数占5%。职业主要以简单和重复劳动为主,大部分是从事一线的普通工和辅助工。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占79.09%,36岁—45岁的占19.73%,46岁以上的占1.18%。从文化层次上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11.25%,初中占52.6%,高中(含中专)占25.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75%。

⒉外出的组织形式

从全县情况看,外出的组织形式正在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发外出逐步发展到有组织、有计划、成建制的输出。据统计,县、乡、村有组织、成建制的输出人员占外出人员的37.4%(已登记有组织组建的公司、队共142个,其中100人以上的公司、队34个);由“领军人物”带出的占29.1%;由用人企业(单位)到各乡镇招聘外出的占5%;由亲友介绍,以亲情为联系,互相结伴外出的占17%;通过务工地劳务市场介绍的占6.5%;自由谋职的占5%。

⒊外出务工收入

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工种熟练程度、地区差异等因素限制,其收入差距较大,年收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占11.05%;年收入在6000元至1万元的占63.95%;在1万元以上的占23.02%;年收入在10万以上或仅只能保住来往车旅费的占1.98%。

⒋农民外出务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

据农经年报统计,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1.71亿元,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家收入为8.3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2%。全县15.7万农户中,有3万多户翻建新房,其中盖楼房的达2万余户。

二、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做法

⒈加强领导,搞好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商城县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维护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二是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落实外出务工人员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加强维权的通知》等,对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维权网络,为农民务工提供服务组织保障。目前,全县各乡镇都成立有“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有296个行政村(占总数的80%)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四是在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济南、合肥、苏州、杭州等城市建立了4个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展及时便捷服务;在外出人员最为集中的苏州市,设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五是不断加强纵、横向劳务合作,与上海、深圳、东莞、郑州、新疆等地的劳务中心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全县各乡镇都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做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初步形成了县委重视、政府支持、部门协作、网络健全的农民进城务工服务机制,为促进劳务产业的发展做了有效的尝试。

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树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当地政府政绩的目标任务之一来考核,确立了“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搞好服务,抓好维权,健全网络,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把商城建成高水平的劳务输出基地”的劳务经济理念,树立劳务输出“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形象好,讲诚信”的品牌意识,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农民工外出务工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如XX年,我县在江苏宜兴务工人员中,有159人患上了矽肺病,导致6人先后死亡。事件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矽肺病事件处理的方案和解决办法。然后,通过法律途径,责成对方赔偿440万元,为农民工讨回了公道。

⒊齐抓共管,切实抓好劳务输出服务工作

为方便农民外出务工,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清理、废除限制外出务工的不合理规定,扎实、真诚的为劳务输出服好务。县公安局及时为务工人员办理身份证和户口迁移手续,提供各种证卡。年春节期间办理临时身份证3000余份、边境通行证1000余份。交通运输部门为外出人员开设绿色通道。工商、城建、税务部门积极为成建制到外地地务工、经商的人员提供相关证件、证明等。经贸、技术监督部门及时发放特种行业从业人员操作证。计生部门与输入地计生部门配合,共同搞好外出人员计划生育的合同化管理。司法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为外出人员务工、创业搞好服务。县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维权,及时处理较有影响力的外出妇女务工人员维权案件3起。县劳保局在每年春节期间、农忙之后,组织专人将最新用工信息发送到乡、村、车站。农业部门及各乡政府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及时研究耕地流转问题,防止因农民外出打工而出现耕地撂荒。县新闻单位及时刊播劳务信息、宣传好的经验,营造务工致事光荣的良氛围。去年,共外出录制商城在外创业人员突出业绩专题片12部。县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农业税征收以及下岗失业人员人事档案关系管理、养老保障等都作了具体安排,使广大进城务工人员走的放心、创业安心、回乡安心。

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

为了实现劳务输出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确保农民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拿钱、形象好,在组织劳务输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劳务输出培训规划,积极实施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务工人员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XX年县农开扶贫办,开展了贫困农民技能培训,参训人员免交学杂费,学制设一年长训班、3--6个月短训班,专业设置七大类型,首批选送150余人,现已毕业就业,实现了“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培训,全家脱贫”的效果。今年又选300余人参加技能中长期培训。县劳保局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培训缝纫工、电工、焊工等共4000多人次;县建设局举办青工技能培训班17期,受训农民工3000余人次;县、乡工会(工委)共举办培训班26期,培训3400多人,向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发放《农民工维权百问》1000本;县、乡妇联举办法律培训班23期,培训1170人。各乡镇先后举办各种职业技能以及劳动保护、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劳动合同、就业指导等培训,通过培训教育,提高了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自身素质,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⒌典型引路,加强引导,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随着外出务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社会发展对务工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县总工会提出并推行了“农民工合法权益双向维护机制”(简称“双向维权”,就是输出地党政工组织与输入地党政工组织互相联动,携手维权),受到了上级工会的肯定和推广。如去年12月中旬,县工会驻合肥市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在合肥市总工会的帮助下,在短短二天的时间内就为我县四个乡127名务工人员讨回了拖欠工资款398600元。县委、县政府制订优惠政策,动员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家乡经济发展。一些农民外出务工学到了技术,扩大了视野,回乡创业,带富了一方百姓。如:李集乡农民刘怀同在武汉三镇多年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XX年投资1000多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达权店乡在苏州务工人员楚德生在苏州学会了水暖制品生产技术,去年6月回本乡投资60万元创办“升辉水暖制品厂”,招收近百名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进厂务工。去年,全县务工回乡人员投资办企业的有396个,年收入近7000万元,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解决了11000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就业,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转变,初步探索出一条“组织输出——维权成才——积累创业——共奔小康”的成功之路。

三、劳务输出带来的几点启示

我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平均达15万余人。近年来,开放的政策、市场的拉动、政府的组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我县劳务输出规模与日俱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农村劳力输出走的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的路子。农村大量劳动力投入市场竞争,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希望。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二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以我县为例,全县至少有6万农村人口通过改变户籍或在城镇经商、办厂等,由农村到城镇落户,成为城镇居民。作为现代城市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三是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XX年,商城县出现近万户“耕地代管户”,代管农田面积近10万亩。外出务工人员将闲置耕地经营权全托或租赁给种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托管费,或种田能手向外出务工人员交少量的耕地租赁费,各种税费由外出务工经商户承担,此举不仅发挥了闲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也促进了产业化经营。

四是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劳务输出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输出掌握了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进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被侵害时有发生。主要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交纳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劳动安全措施不健全;工资不能及时、足额兑现;任意延长劳动时间(有些是采取计件工资制,工人被迫“主动”增加劳动时间);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权利未能完全落实等等。

⑵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没跟上,一部分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政策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

⑶地方保护性歧视仍然存在。输入地的户籍管理仍然是“关卡”,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尚未得到真正解决,外地儿童入学交高费等。

⑷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国家执行“两个确保”政策不涵盖进城务工人员,多数企业未为农民工交纳养老保险费用,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交纳“三金”。

2、几点建议

⑴营造保护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的良好环境

完善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法律和政策,转变农民工思想观念,给农民进城务工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⑵建立健全完备的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政策体系

废除或修改妨碍农民进城务工权益的有关政策性规定,特别是一些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文件。建立完善的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政策体系。

⑶构建依法维护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的法律平台

建议在《宪法》指导下,制定《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劳务输出与输入地对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的权利与责任等。

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

一、劳务 经济 发体现状

我县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 农业县,劳动力资源富余。现有劳力32万人,占总人口的45%。我县劳务输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劳务 经济萌发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 提升,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民开始走出“山门”,外出探寻治穷致富门路。二是劳务 经济 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 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大批的富余劳力转向城市务工,务工人员逐年递增。三是劳务 经济较为成熟阶段。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政府职能从宏观加以准确引导,从微观搞好服务,使全县劳务输出人员逐年增多,队伍持续壮大,劳务 经济份额逐年攀升,劳务 经济总量逐年增大,成为农村 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稳定在15万人左右。XX年第一季度,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7万人。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已形成庞大的就业群体。XX年,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资金8.3亿元,占全县农村 经济总收入的38%,极大地改善了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动全县 经济 发展、社会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就业观点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务 经济呈稳定、有序 发展态势。

⒈人员构成及务工地点分布状况

据初步普查结果表明,截止今年2月底,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68475人,其中:男性115345人,占68.5%,女性53130人,占31.5%。主要务工地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唐 经济圈,分布在本省和其它省区仅占25%左右。

从行业分布看,建筑装修行业占38%,进企业务工占32%,商业贸易、餐饮服务及其它行业分别各占10%。其中,在民营、私企的占75%,外资企业的占20%,在国有、集体企业或出国务工者总数占5%。职业主要以简单和重复劳动为主,绝大部分是从事一线的普通工和辅助工。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占79.09%,36岁—45岁的占19.73%,46岁以上的占1.18%。从文化层次上看,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准占11.25%,初中占52.6%,高中(含中专)占25.4%,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准占10.75%。

⒉外出的 组织形式

从全县情况看,外出的 组织形式正在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发外出逐步 发展到有 组织、有 计划、成建制的输出。据统计,县、乡、村有 组织、成建制的输出人员占外出人员的37.4%(已登记有 组织组建的公司、队共142个,其中100人以上的公司、队34个);由“领军人物”带出的占29.1%;由用人企业(单位)到各乡镇招聘外出的占5%;由亲友介绍,以亲情为联系,互相结伴外出的占17%;通过务工地劳务市场介绍的占6.5%;自由谋职的占5%。

⒊外出务工收入

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因为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工种熟练水准、地区差异等因素限制,其收入差别较大,年收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占11.05%;年收入在6000元至1万元的占63.95%;在1万元以上的占23.02%;年收入在10万以上或仅只能保住来往车旅费的占1.98%。

⒋农民外出务工在社会 经济 发展中所占的比重

据农经年报统计,XX年,全县农村 经济总收入为21.71亿元,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家收入为8.3亿元,占农村 经济总收入的38.2%。全县15.7万农户中,有3万多户翻建新房,其中盖楼房的达2万余户。

二、发展劳务 经济的主要做法

⒈增强领导,搞好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商城县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维护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二是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 管理服务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落实外出务工人员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增强维权的通知》等,对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促动作用。三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维权网络,为农民务工提供服务 组织保障。当前,全县各乡镇都成立有“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有296个行政村(占总数的80%)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四是在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济南、合肥、苏州、杭州等城市建立了4个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展开即时便捷服务;在外出人员最为集中的苏州市,设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五是持续增强纵、横向劳务合作,与上海、深圳、东莞、郑州、新疆等地的劳务中心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全县各乡镇都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做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初步形成了县委重视、政府支持、部门协作、网络健全的农民进城务工服务机制,为促动劳务产业的 发展做了有效的尝试。

⒉大力 发展劳务 经济,树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作为衡量当地 经济 发展、当地政府政绩的目标任务之一来考核,确立了“增强培训,提升素质,搞好服务,抓好维权,健络,持续 提升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把商 城建成高水平的劳务输出基地”的劳务 经济理念,树立劳务输出“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形象好,讲诚信”的品牌意识,促动劳务 经济健康 发展。特别是在农民工外出务工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 积极有益的工作,如XX年,我县在江苏宜兴务工人员中,有159人患上了矽肺病,导致6人先后死亡。事件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矽肺病事件处理的 方案和解决办法。然后,通过法律途径,责成对方赔偿440万元,为农民工讨回了公道。

⒊齐抓共管,切实抓好劳务输出服务工作

为方便农民外出务工,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清理、废除限制外出务工的不合理规定,扎实、真诚的为劳务输出服好务。县 公安局即时为务工人员办理身份证和户口迁移手续,提供各种证卡。年春节期间办理临时身份证3000余份、边境通行证1000余份。交通运输部门为外出人员开设绿色通道。工商、城建、税务部门 积极为成建制到外地地务工、经商的人员提供相关证件、证明等。经贸、技术监督部门即时发放特种行业从业人员操作证。计生部门与输入地计生部门配合,共同搞好外出人员 计划生育的合同化 管理。司法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工会、妇联等群团 组织,积极为外出人员务工、创业搞好服务。县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维权,即时处理较有影响力的外出 妇女务工人员维权案件3起。县劳保局在每年春节期间、农忙之后,组织专人将最新用工信息发送到乡、村、车站。农业部门及各乡政府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即时 研究耕地流转问题,防止因农民外出打工而出现耕地撂荒。县新闻单位即时刊播劳务信息、宣传好的经验,营造务工致事光荣的良氛围。去年,共外出录制商城在外创业人员突出业绩专题片12部。县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农业税征收以及下岗失业人员 人事档案关系 管理、养老保障等都作了具体安排,使广大进城务工人员走的放心、创业安心、回乡安心。

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

为了实现劳务输出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确保农民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拿钱、形象好,在 组织劳务输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劳务输出培训规划,积极实施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全面 提升务工人员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XX年县农开扶贫办,展开了贫困农民技能培训,参训人员免交学杂费,学制设一年长训班、3--6个月短训班,专业设置七大类型,首批选送150余人,现已 毕业就业,实现了“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培训,全家脱贫”的效果。今年又选300余人参加技能中长期培训。县劳保局适时展开有针对性的 专业技术培训,培训缝纫工、电工、焊工等共4000多人次;县建设局举办青工技能培训班17期,受训农民工3000余人次;县、乡工会(工委)共举办培训班26期,培训3400多人,向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发放《农民工维权百问》1000本;县、乡妇联举办法律培训班23期,培训1170人。各乡镇先后举办各种职业技能以及劳动保护、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劳动合同、就业指导等培训,通过培训 教育,提升了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自身素质,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⒌典型引路,增强引导,促动全县 经济社会事业全面 发展

随着外出务工队伍的持续壮大和社会 发展对务工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县总工会提出并推行了“农民工合法权益双向维护机制”(简称“双向维权”,就是输出地党政工 组织与输入地党政工 组织互相联动,携手维权),受到了上级工会的肯定和推广。如去年12月中旬,县工会驻合肥市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在合肥市总工会的协助下,在短短二天的时间内就为我县四个乡127名务工人员讨回了拖欠工资款398600元。县委、县政府制订优惠政策,动员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家乡 经济 发展。一些农民外出务工学到了技术,扩大了视野,回乡创业,带富了一方百姓。如:李集乡农民刘怀同在武汉三镇多年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XX年投资1000多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达权店乡在苏州务工人员楚德生在苏州学会了水暖制品生产技术,去年6月回本乡投资60万元创办“升辉水暖制品厂”,招收近百名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进厂务工。去年,全县务工回乡人员投资办企业的有396个,年收入近7000万元,不但产生了巨大的 经济效益,还解决了11000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就业,有力地推动了当地 经济 发展。实现了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转变,初步探索出一条“ 组织输出——维权成才——积累创业——共奔小康”的成功之路。

三、劳务输出带来的几点启示

我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平均达15万余人。近年来,开放的政策、市场的拉动、政府的 组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我县劳务输出规模与日俱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农村劳力输出走的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的路子。农村大量劳动力投入市场竞争,找到了新的 发展空间和希望。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二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促动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持续 发展。以我县为例,全县至少有6万农村人口通过改变户籍或在城镇经商、办厂等,由农村到城镇落户,成为城镇居民。作为现代城市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城镇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促动作用。

三是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促动 农业产业化进程。XX年,商城县出现近万户“耕地代管户”,代管农田面积近10万亩。外出务工人员将闲置耕地经营权全托或租赁给种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托管费,或种田能手向外出务工人员交少量的耕地租赁费,各种税费由外出务工经商户承担,此举不但发挥了闲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也促动了产业化经营。

四是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农民素质持续 提升的过程。农村劳务输出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输出掌握了新 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点,进而促动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 提升。

四、存有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1、存有的主要问题

⑴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被侵害时有发生。主要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交纳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劳动安全措施不健全;工资不能即时、足额兑现;任意延长劳动时间(有些是采取计件工资制,工人被迫“主动”增加劳动时间);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权利未能完全落实等等。

⑵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 教育培训工作没跟上,一部分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政策观点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

⑶地方保护性歧视仍然存有。输入地的户籍 管理仍然是“关卡”,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尚未得到真正解决,外地 儿童入学交高费等。

⑷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国家执行“两个确保”政策不涵盖进城务工人员,多数企业未为农民工交纳养老保险费用,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交纳“三金”。

2、几点建议

⑴营造保护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的良好环境

完善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法律和政策,转变农民工思想观点,给农民进城务工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⑵建立健全完备的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政策体系

废除或修改妨碍农民进城务工权益的相关政策性规定,特别是一些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文件。建立完善的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政策体系。

⑶构建依法维护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的法律平台

建议在《宪法》指导下,制定《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劳务输出与输入地对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的权利与责任等。

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3

一、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劳动力资源富余。现有劳力32万人,占总人口的45%。我县劳务输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劳务经济萌发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民开始走出“山门”,外出探寻治穷致富门路。二是劳务经济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秘书网网址: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大批的富余劳力转向城市务工,务工人员逐年递增。三是劳务经济较为成熟阶段。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从宏观加以正确引导,从微观搞好服务,使全县劳务输出人员逐年增多,队伍不断壮大,劳务经济份额逐年攀升,劳务经济总量逐年增大,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稳定在15万人左右。2004年第一季度,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7万人。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已形成庞大的就业群体。2003年,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资金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极大地改善了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就业观念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务经济呈稳定、有序发展态势。

⒈人员构成及务工地点分布状况

据初步普查结果表明,截止今年2月底,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68475人,其中:男性115345人,占%,女性53130人,占%。主要务工地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唐经济圈,分布在本省和其它省区仅占25%左右。

从行业分布看,建筑装修行业占38%,进企业务工占32%,商业贸易、餐饮服务及其它行业分别各占10%。其中,在民营、私企的占75%,外资企业的占20%,在国有、集体企业或出国务工者总数占5%。职业主要以简单和重复劳动为主,大部分是从事一线的普通工和辅助工。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占%,36岁—45岁的占%,46岁以上的占%。从文化层次上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初中占%,高中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⒉外出的组织形式

从全县情况看,外出的组织形式正在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发外出逐步发展到有组织、有计划、成建制的输出。据统计,县、乡、村有组织、成建制的输出人员占外出人员的%;由“领军人物”带出的占%;由用人企业到各乡镇招聘外出的占5%;由亲友介绍,以亲情为联系,互相结伴外出的占17%;通过务工地劳务市场介绍的占%;自由谋职的占5%。

⒊外出务工收入

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工种熟练程度、地区差异等因素限制,其收入差距较大,年收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占%;年收入在6000元至1万元的占%;在1万元以上的占%;年收入在10万以上或仅只能保住来往车旅费的占%。

⒋农民外出务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

据农经年报统计,2003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为亿元,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家收入为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全县万农户中,有3万多户翻建新房,其中盖楼房的达2万余户。

二、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做法

⒈加强领导,搞好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

5.车船零部件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行业发展基础情况

xx现有车船零部件企业50余户,其中7户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余户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xx年安徽省政府确认xx市为安徽省汽车零部件(xx)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认定atg活塞环公司、百协精密锻造公司、金光机械股份公司等为基地首批骨干企业。20xx年,xx进一步获批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

现有产品品种200余类,按系统分类有:

汽车发动机关键零件:活塞环、缸套、压铸活塞、钢质模锻活塞、内燃机凸轮轴、活塞销。

发动机进排系统:气门座圈、气门导管、气门。

转向系统:转向节、叉车转向桥、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悬架系统:汽车钢板弹簧、稳定杆、纽杆、汽车减振器。

传动系统:变速箱齿轮轴、精锻齿轮。

电源系统:蓄电池、电源设备。

中速船用柴油机。

围绕省内汽车配套,近年企业数、产品类别呈迅速放大之势,象油箱、仪表、座椅、随车工具、车内饰件及各种橡塑件、冲压件等,产品类别丰富。20xx年即有8户车船零部件企业进入全市工业50强,当年实现销售收入接近35亿元,利税超6亿元。20xx年效益虽下滑,但销售收入同比仍保持增长。

产品在进入领域有一定竞争力。产品结构上、活塞环、缸套、活塞、凸轮轴、转向节等都是关键零部件,有较高技术含量,汽(摩托)车活塞环,多(单)缸凸轮轴、气门座圈、叉车转向桥等产品,在国内有较大市场占有率。如活塞环占有率45%、凸轮轴占有率35%、叉车转向桥占有率50%以上。

从产业发展看,目前具备以下优势:

1、区位优势。xx的地理位置,南北适中,位于北京至九龙,上海到成都中国交通大动脉的十字交叉区域,国内生产汽车排名前20位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我市周边范围内。上海汽车工业公司、江西昌河工业公司、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江淮有限公司、奇瑞汽车公司、江铃汽车集团公司、富康及东风汽车公司,这些xx汽车零部件企业配套的公司基本在xx方圆300-500公里范围内。其中:江淮有限公司、奇瑞汽车公司,xx与其距离均在200公里半径内。

2、产业基础优势。xx汽车零部件企业大都从农机配件逐步发展而来,企业在长久的坚持中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在专业生产中形成了宝贵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人才、技术储备。

xx汽车零部件主体是内燃机零部件。内燃机配套广泛,产品既为汽车配套,也为摩托车、农用车和船舶、工程机械配套,因此内燃机零部件从深度上说具有多层次,从广度上说具有国内国际配套和售后市场,量大面广,适宜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市场回旋余地很大,企业有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技术上合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合肥工业大学汽车技术的研究在业界具有重要地位。事实上,xx汽车零部件企业也一直注重与国内一些著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合作,技术支持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3、资源优势。xx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xx人的聪慧灵敏,善于学习和创造精神。xx市平均每年为全国各名牌大学培养输送万名以上的大学本科学生,这些人才成就学业后,随时可以为xx的建设效力。xx技工资源丰富,人员素质高。近年不断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高级技能人才可保证企业发展需要。

汽车零部件既是劳动密集型也是技术密集性产业,较高的人员素质、较合理的劳动力价格对提高企业竞争力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对于沿海地区和发达的大城市,xx的自然资源已形成独特的产业发展优势。

4、投资软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车船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早在几年前,就在开发区专辟了5.2平方公里建立汽车零部件工业园,枞阳、岳西、桐城等也都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建立专门园区,促进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市委、市政府还注重发挥行政优势,邀请汽车界领导、专家及汽车集团老总到xx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零部件企业与主机厂建立战略联盟关系。

二、行业发展空间状况

1、安徽汽车工业崛起将有利于零部件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化

《十一五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及国务院新近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都将促进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作为一个重点,特别是汽车购置税、燃油税政策调整后,以自主品牌为主的我省汽车工业很快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市场回升迅速,占有率逐步提高,随着汽车下乡等政策进一步发力,相信安徽汽车工业将会有更好的前景。省委、省政府重视奇端、江淮这两大自主品牌的发展,着力整合区域资源,打造汽车安徽。一是大力扶持奇端、江淮扩大规模。江淮集团从商用车领域进入商务车、suv,又切入轿车,今年三月已实现月销乘用车万台以上水平。奇瑞轿车在业内已形成一定的势力,目前登陆资本市场也是一切就绪。这些都为江淮、奇端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促进整车配套和产业集聚,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合肥、芜湖两市都雄心勃勃地表示在2010年将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到300亿元。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合肥已超过100家,集聚芜湖在400家左右。三是产业技术市场的完善。为修补自主创新中汽车电子产品的短板,20xx年,由奇端公司、江淮公司、中电集团38所、合肥工业大学、省汽车工业协会等签约成立安徽汽车电子联盟,目标是推进汽车电子技术的创新,共同研发、生产和经营汽车工业最急需的关键电子系统和部件。可以预见,在政府推动下,随安徽汽车工业的崛起,省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将在集群效应下走上良性循环道路,相关技术、信息服务、产业配套、物流等都会得到较好改善。

2、安徽汽车产业崛起将进一步有利于xx发挥区域优势

汽车企业为了发展混流装配、柔性生产,零部件短物流、准时化的要求更加严格,模块化供货配套是一种趋势。江淮、奇端的发展其意义一在本省,二在自主品牌。本土零部件进入自主品牌配套,相对进入外资品牌障碍要小,而就地配套的需要将有利于本省零部件产业的集群。xx处于芜湖、合肥之间,如同时为两户企业配套,xx是理想的选择地。江淮、奇端的发展有利于我市相关园区吸引更多江浙零部件企业落户。

3、船舶工业高增长将促进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

近年,中国船舶工业迅猛发展,xx船用柴油机公司抓住机遇,引进技术开发中速柴油机,成为行业重要的发展亮点,企业产销连年成倍增长,产品供不应求,合同交货期已排到2012年。计划2010年生产800台,销售收入将达18亿元。船用柴油机的发展显示了船用配套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船用柴油机本身的配套产业潜力,我市在船用零部件产业上大有文章可做。

4、产业竞争将更加白热化

我市车船零部件产业未来几年的压力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芜湖、合肥汽车零部件的强势发展,有可能边缘我市多年形成的影响力。两市除具有就近配套优势外,还具有更多的科教资源,产业园区上,都有国家级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还有信息产业部设立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园,合肥则在长丰设立岗集汽车配件工业园,引进与江淮配套的江浙企业。二是大量引进投资者,部分产品可能面临同质化竞争,本地企业将面临江浙企业低成本的挑战。三是地区产业环境优势不突出,招商引资引力不足。亟需发展产业集聚,加强技术、信息、资金等现代制造服务业平台建设。

三、加快发展xx车船零部件产业的建议

1、把握省内汽车企业整合机遇,积极参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重组

国务院新近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奇瑞进行区域性重组,奇瑞、江淮整合的呼声很高。江淮汽车公司董事长左延安认为整合可从制造资源、配套资源合作开始。整车企业在产品平台、发动机、零部件采购方面发展合作也是当前国际汽车工业合作的新潮流。奇瑞、江淮很可能先从零部件采购平台开始合作。对此,我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早作谋划,以应对由此带来的零部件配套企业重组局面。从产业集聚上看,我市枞阳汽车零部件工业园距奇瑞、江淮总装线都在百公里左右,是零部件企业比较理想的集聚地。政府应重视这一工业园的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全市资源的汇聚。借此扩大我市汽车零部件在省内配套的份额,尤其是扩大奇瑞汽车的配套品种。

2、把握国家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发展电动车配套产业

市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安达尔电动车发展,零部件配套应紧紧跟上。一是围绕安达尔电动车配套,在望江县周边发展电动车零部件产业集聚。二是大力支持迅启蓄电池公司的发展,以蓄电池为重点,发展电动车关键零部件,延伸电动车产业链。

3、强化园区功能平台建设,创造集聚引力

相关工业园以特定目标客户或产品集聚,建设相对应的功能平台,如枞阳突出省内汽车厂配套为重点,市开发区发挥环新集团、船用柴油机公司龙头作用,以内燃机配套为重点,建设与之配套的销售、物流、技术开发、信息等功能平台,为园区企业服务,增强园区企业竞争力。

4、进一步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集群

招商引资的重点一是进一步利用环新集团合资平台,引进新的投资,延长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围绕内燃机动力系统,进一步发展高端产品,扩大品种,并逐步向模块化供货发展;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出口,进入国际汽车集团采购配套系统。二是有征对性地引进江浙为省内汽车配套的企业,加快我市零部件产业集聚的步伐。三是重点吸引现代制造服务企业进园区,建设园区产业服务平台。

5、加强产业研究和规划,围绕发展战略开展产业指导和服务

6.曹县农机维修行业发展情况调研 篇六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曹县农业机械保有量迅速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19万千瓦,全县拖拉机保有量13970台,拖拉机配套机具20866台,小麦联合收获机2079台,玉米联合收获机666台,农用运输机械122990辆。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拥有量的大幅增加,农机维修点也随之增长。目前,曹县共有农机维修网点154个。其中,一级维修网点1个,二级维修网点2个,三级维修网点149个,专业维修网点2个,从业人员421人,获得职业技能鉴定书的修理工132人。但是由于受经营者业务素质、经济条件、自然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一部分农机维修网点仍存在着管理工作跟不上、配件质量差、维修水平低、投诉率高等问题,不仅损害了广大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影响了农机作业质量的提高和农机效能的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刻不容缓。

目前,曹县的农机维修网点从人员构成上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原国有、集体农机维修企业改制解体出的下岗技术工人承办经营。如:原县拖拉机站解体后产生的7个农机维修点;二是由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老农机”自行创办经营,乡村大部分农机维修网点即属于这一类型;三是由农机生产企业与当地较有实力的农机经销企业联办的农机售后服务维修站点,县农机公司附近的6个维修点,就是这样的联办维修网点。

总的来说,曹县农机维修行业有如下特点:一是农机维修与农机产品营销等结合经营,具有综合服务性。维修从业单位的规模有大有小,基础条件有强有弱,经营服务和运营模式不尽相同,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综合经营服务。基本是农机维修与汽车特别是农用车修理结合,同时经营配件供应,维修能力较强,关键部位的维修由高级工主修,修理质量可靠,业务量较大。二是农机维修资源分布及其业务开展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农机维修单位基本分布在县城、乡镇、村居三级地带。其中乡镇分布居多;维修能力较强的维修单位多设立在县城,维修能力一般的主要分布在乡村和县城边缘地带。农机维修单位分布与农机保有量分布基本一致。从维修业务的季节性看,全年春秋两季业务量较大,占到70%左右;夏季业务量较小,占到20%左右;冬季业务寥寥,占到不足10%。三是不同等级维修单位适应市场需要,自然形成市场分工。普通农机具维修主要依靠就近解决问题,维修内容主要是换件、修整、校油泵等,在营业淡季承揽加工一些零活,少数维修单位兼做简易农机具;有一定规模的维修企业占居市场主导;一些高性能、高价值的大型国产农机具出现故障,主要依靠生产厂家维修。近年来,我县新增高性能联合收获机、大功率拖拉

机较多,发展潜力较大,这部分机械维修有专门对口单位,主要依靠其在国内的代理商来进行维修等售后服务。四是维修方式呈随机性、多样化。主机在“三包”期限内出现问题,大部分由销售企业通过售后服务解决。超出“三包”期限,常规性问题多数是农机手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农机驾驶操作的经验自行解决;少量不能自行解决的就近交维修门市部进行维修。

二、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普遍向“三农”倾斜的形势下,农机维修行业尚未得到有效的政策支持,缺乏必要的调控,随着农机技术进步的加快,农机维修行业的落后状况与农机化发展不协调,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机化和现农业代化的发展。

1、农机维修网点整体效益偏低,生存发展艰难。维修行业规模小、单位实力不强、技术水平低和维修质量差等因素,直接影响维修经营效益,影响其发展壮大的能力。

2、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合理

目前,曹县现有的154个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均匀,城区农机维修网点较多,并且维修能力较强。乡镇交通便利的村,一个村有二三家农机维修网点;交通不方便的边远村,农机维修点很少,农机出现故障,农民机手要跑到很远的路去修理,有的甚至跑到县城来请人修理,造成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的局面。

3、农机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

农机维修网点设备老化。必要的技术改造会增加成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大多数农村农机维修点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改造设备,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导致一些维修网点无专门修理设备,或设备陈旧简陋,不能达到维修所要求的标准。维修人员技术差。这些来自农村机手队伍的维修工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凭感觉,靠经验维修农机,其结果可想而知,特别是那些无任何证照的“黑店”存在使得修理质量无保障,因修理质量引起的纠纷也时常发生。

4、缺乏强有力的质量监督管理

基层专职管理人员短缺,缺乏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无活动经费等是造成基层农机维修网点专职管理人员短缺的原因。职能弱化,更谈不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点多、面广是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的又一大特点。一方面是缺乏人手,另一方面是如此众多的网点,这就给管理带来难度,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管理部门职权界定不明,很多部门都有权管理农机维修网点,农机部门、工商、技术监督、公安、安检部门,如何界定各自具体职权需要进一步明确。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对维修网点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存在管理上的死角,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的结果是制约着维修网点管理向纵深层次发展,部门间管理职权界定的不明确,交叉管理现象严重,谁也能管,谁都不管,导致农机维修网点始终徘徊在低层次面上。如果以上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下去,不仅仅是农机维修行业不能做大、做强,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农机化的健康发展。

三、措施和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农机维修和销售市场的监管力度,统筹各部门管理,确定农机主管部门在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相关部门行使职能应从属并服务于农机主管部门的产业发展政策,集中体现促进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核心精神,有效地规范农机维修销售市场的经营秩序,促进市场健康和谐发展。

2、建立扶持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税收、投资、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管理方面加以规范。要重点扶持一级维修企业充当产业龙头,引导其通过兼并或者重组,统领二级维修、三级维修和专修点形成一定区域的维修服务网络。

3、大力开展农机服务工作,通过服务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培育和引导市场发展,促进农机维修市场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4、认真抓好农机维修销售市场的技术监督、治理整顿和打假工作,规范农机维修销售市场的经营秩序,全面提高农机维修销售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平。抓好“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的创建工作,树立优质服务品牌,培育和引导农机维修销售市场良性发展。

5、加强对农机维修市场的社会监督,同时加强与农机生产、维修、销售企业的联系,支持优势名牌,扶持信誉好的维修销售企业,帮助有条件的农机维修企业承担名牌产品的经营和特约维修服务工作,帮助企业创造规模效益。

7.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七

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建设是搞好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促进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 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先后下发了《关于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 并由市政府牵头, 市人社局、市编办、市畜牧局密切配合, 在全市全面开展了县乡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目前, 全市除高新区、临港区正在积极筹备, 兰山区已下发文件外, 其余县区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已经完成。通过这次改革, 一是理顺了管理体制。县区畜牧局均按乡镇或区域设立了新的基层动物防疫机构, 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并将新设机构作为县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 人员、业务、经费等三权全部上收划归县区畜牧局管理。二是健全了管理机构。县区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全部改名为“畜牧局或畜牧兽医局”, 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全额财政拨款单位, 直属于县区政府。平邑、沂水、莒南、沂南、临沭、河东、费县、苍山、郯城和兰山10个县区的畜牧局为适应畜产品安全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还分别增设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平邑、沂水、莒南、沂南、临沭、河东、罗庄和兰山8个县区推行了综合执法;平邑、沂水、莒南、沂南、苍山、河东和临沭7个县区的乡镇完成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加挂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所) 牌子;河东、平邑、沂水、沂南、莒南、经济开发区6个县区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畜牧兽医总站) 升格或新设为副科级单位, 增加了人员编制, 费县在保留县兽医站的基础上增设了动物疫病控制中心;河东、平邑、沂水、沂南、苍山、莒南、罗庄7个县区都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加挂了畜牧兽医检测中心牌子, 临沭县增设了股级全额预算的畜牧兽医检测中心, 莒南县增设了副科级全额预算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三是解决了工作经费。改革之后的绝大多数县乡畜牧部门已由自收自支或差额补助事业单位改为全额事业单位, 较好地解决了技术人员工资和正常的业务工作经费。近几年的实践证明, 通过改革, 健全了服务体系, 提高了工作质量, 稳定了基层队伍, 基本解决了基层畜牧兽医服务“无人干事、无钱干事、干不好事”的问题, 促进了各项工作效能的提升。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通过深化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提升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水平

首先是工作意识的提升。在改革前的资金来源体制下, “留病养医”、“重收费轻服务”等现象屡禁不绝, 改革后, 工作目的由“生存”变为“服务”、工作要求由数量向质量转变, 在既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追究制”, 又无自筹经费的压力的背景下, “干好事情”成为了基层全体职工的共识。其次是工作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主要表现为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如, 改革之后, 全市每年的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工作, 均比省规定的时间提前10天以上完成任务;去年8月份, 本市发现一起输入性疑似肉牛炭疽病疫情之后, 由于防检疫网络健全, 监管到位, 相关基层防疫技术人员于第一时间就查清了这期疫情的来龙去脉, 并迅速按照省市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的部署要求, 彻底扑灭了这起输入性突发疫情, 得到了省政府、市委的重要批示和省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的通报表彰;在2013年上半年H7N9流感防控工作中, 充分发挥网络作用, 迅速在全市全面实行了H7N9流感日报告制度, 严格落实了24h专人值班、领导带班和疫情报告、举报疫情核查制度, 全面开展了动物流感疫情排查、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效控制力疫情的传入。

1.2 通过深化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提升了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

今年上半年, 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充分发挥网络化的强大功能作用, 发动基层人员全员参加, 在全市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活动, 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活动期间, 全市共进行电视宣传33次, 报纸宣传40次, 向监管人员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牲畜贩运经纪人发送手机短信息70165条;编印发放养殖环节畜产品安全生产告知书、饲料兽药等投入品质量安全告知书、屠宰环节畜产品安全生产告知书、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告知书、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鉴别方法、动物及其产品卫生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摘录小册子、明白纸等宣传材料89260份;出动宣传车137辆, 接受群众现场咨询9965人次, 设置宣传展板123块, 宣传橱窗31个, 制作悬挂宣传横幅340条, 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和执法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36次, 培训人员3014人次。同时, 按照《2013年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的要求, 深入开展了“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饲料、畜禽产地检疫、蜂产品、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八项专项整治活动。上半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5万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企业1.4万家, 全市共查出问题241起, 其中责令整改207起, 立案查处34起, 涉及金额61万元, 取缔无证照企业10家, 吊销证照4家, 因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当移交司法机关1起;抽检饲料、兽药、牲畜尿样、肉肝、生鲜乳等样品1.5万份, 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通过加大执法和检测力度, 取得了全市无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可喜成绩, 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1.3 通过深化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提升了科技服务水平

(1) 强化了技术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市县区乡各级畜牧部门普遍成立了畜牧科技服务指导小组或专家服务团, 全市形成了规模大覆盖面广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网络服务体系。科技人员根据实际需要, 与广大养殖场户“结亲连心”, 不定期深入养殖场户, 从场区规划布局、圈舍建造、饲料配方、饲养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 (2) 强化了科技培训工作。今年上半年, 全市共举办各类畜牧兽医技术培训班50多期, 受训人数达10000余人次, 有效提高了专业队伍及从业人员素质。莒南县把每月16日设为固定养殖技术培训日, 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免费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 累计举办50余期, 参训人员1.5万余人次, 深受广大养殖户欢迎。 (3) 强化了市场信息服务。发挥科技服务网络作用, 坚持对全市六种主要畜产品价格实行每周调度汇总, 以《畜牧简报》和局网站形式发布, 为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 在全市推广了畜产品电子交易销售方式, 全市16家生猪饲养场在中国生猪交易中心办理相关手续, 可在网上进行方便快捷交易。 (4) 强化了疫病检测服务网络建设。市里建了省内一流的市畜牧兽医检测中心, 县区和乡镇也都加大投入, 加强了化验室的设施建设。市畜牧兽医检测中心、12个县区化验室、180个乡镇兽医站和7242个村防疫员, 密切配合, 形成了全市全覆盖的疫情监测网络, 定期到场到户开展疫情监测服务, 实行了无缝隙监管监视疫情动态, 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目前, 全市畜牧业收入已占农民收入的30%以上, 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 存在的问题

2.1 个别地方改革不到位

从全市整体情况看, 目前全市仍有部分县区的改革工作没有到位, 仍存在着“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到位”的现象。

2.2 基层技术人员老化, 人员不足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各类畜禽养殖数量的迅速增多, 现有基层技术人员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 人员老化。改革后, 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三权上收归县区畜牧局管理, 但原有人员年龄处于老龄化。2012年末, 全市基层实有专业技术人员1846人, 年龄在35岁以下401人占22%、36至45岁826人占45%、46岁以上619人占33.5%。 (2) 人员不足。改革完的12个县区县乡机构共有人员编制2388个, 实有2246人, 缺142人。而且现有人员中从业人员偏少, 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少, 知识老化。

2.3 部分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差, 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全市除前几年对70个乡镇兽医站进行标准化建设外, 其余的部分乡镇兽医站都处于办公场所简陋、防检疫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 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服务水平的发挥。

2.4 部分单位的业务工作经费和人员工作经费保障尚需完善

据调查, 目前仍有个别单位业务工作经费仍未有列于财政预算。基本改革完的县区新设的局属事业单位仍有差额拨款的, 全市现有的乡镇人员共1341人, 其中556人是差额拨款, 47人是自收自支。

3 下一步的工作措施及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建设

(1) 继续搞好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尽快全面完成全市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任务, 彻底解决好部分县区基层单位业务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待遇问题。 (2) 探索成立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大队, 市县两级畜牧部门密切配合, 共同推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工作。 (3) 强化对基层站所的管理工作, 保障县乡管理机制高效运行。建立健全学习、工作等制度, 加强量化考核, 切实提高工作效能。实行畜牧兽医工作目标管理制度, 制定工作考核标准和办法, 并签订相应的责任书, 严格兑现奖惩。

3.2 进一步加强基层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基层技术人员队伍数量建设, 积极争取编办、人社等有关部门的支持, 通过考录、考聘等形式充实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站所中来, 增加基层人员数量、优化基层人员结构。切实加强基层技术人员队伍素质建设, 对现有人员不定期的举办培训班, 重点搞好有关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 同时采取分层次组织派员外出学习与进修等形式, 搞好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 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技能。

3.3 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畜牧兽医站所的扶持力度

8.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八

一、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5.85万个。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范围,已由早期的单一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发展,并向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统一储存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正在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组织模式,出现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涉农服务更为专业,利益链接更为紧密,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受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尚不完备、农业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理念亟待提升。一是农民认知程度不够。二是部分乡镇干部观念因循守旧。三是一些基层政府急躁冒进。

(二)融资瓶颈亟待突破。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前期资金持续注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有限,由于信贷融资困难,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普遍感到束手无策。信贷资金来源受限和持续巨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农业比较效益亟待提高。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由于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农民参与者少、规模小、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模式单一、收入少、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仅开展了农业生产的耕、种、植保、收获、养殖、防疫等农产品生产及服务,还很少有能力扩展到收购、仓储、加工、运销等农产品增值环节。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除了进行农业生产需要支付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费用,耕、种、浇、管、收费用,雇佣劳动力支付工资外,还要支付土地租金,致使其利益空间狭小,增值收益空间不大,使他们处于保本微利经营状态,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二是流转土地“非粮”比例日益加重。由于种粮经济效益低,部分土地流入方基于经济利益诱惑,驱使他们在流转到手的耕地上从事“非粮”活动,有的基层改变耕地的用途,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完全背离了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的宗旨。

(四)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目前,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机制不完善。许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没有在主管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组织者、经营者对本组织的运行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考虑,导致其发展、运行不够规范,制约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二是管理不规范;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虽然我省的土地流转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成员数量少,业务范围窄,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技术服务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由于缺乏专业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人才,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达不到规模化、组织化的要求,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运作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营管理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强化服务引导,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一是加大投入。要充分整合各部门涉及到农业、林业、交通、国土、能源等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土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二是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晰产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要求。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三是建立县、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支持流转整合土地、山林、设施等资源。

(二)破解融资瓶颈,加大金融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一是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新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二是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探索开发直接融资工具,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切实破解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鼓励农户联保贷款。采取由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进行小额信用贷款。

(三)加大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保险支持方式。鼓励保险机构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二是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和理赔标准,通过各类保险制度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政策。三是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完善相关权益机制,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上一篇:2024年半年工作小结下一篇:读《自动自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