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共10篇)
1.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一
旺业甸学校王晓慧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数与形结合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高效地学好这一部分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根据条件先找关键句,如: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确定单位“1”的量;自己画出线段图,在图中标出已知和未知的数量;接着根据图中的已知的、未知的量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是:体重×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体内水分的重量;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方法归纳为:(1)画线段图, 不仅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还让学生说说线段图的意思,即加深学生对题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2)找等量关系式,由于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找等量关系式的方法,所以学生不仅能很快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还能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写出另一个等量关系式;(3)解决问题,通过老师的鼓励与引导,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不用列方程解,还可以怎样计算?水分的重量和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是已知的,体重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然后要求学生用算术方法来解答例1。做完后,让学生对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进形比较。它们都是根据数量的相等关系来列式的。算术法是按照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来解答的;方程解法是先设未知数,然后按照数量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来解答的。这节课,学生们的思路都打开了,课堂的积极性明显高,从课后作业情况看,学习效果比较满意。
2.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二
在传统应用题和新课程“解决问题”的讨论中,数量关系无疑成为教师需要讨论的热点。下面笔者围绕数量关系在新课程“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和价值,通过人教版新旧教材中有关“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案例的对比,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传统的课堂]
教师出示例题:红旗奶牛场今年养奶牛1848头,比去年增加,红旗奶牛场去年养奶牛多少头?
(在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后,教师开始讲解思考过程)
师:同学们,这是一道分数应用题,我们可以怎样来解呢?大家先找到有分率的这个条件,是哪一句呀?
生:比去年增加。
师:找到有分率的这个条件后,再想一想谁是标准量。
生:去年养奶牛的头数。
师:我们已经知道标准量是去年的头数,再来找一找,这个标准量有没有告诉我们?
生:没有。
师:那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生:标准量已知,用乘法计算;标准量未知,用除法计算。
师(满意):是呀,标准量未知我们就用除法算,用比较量÷对应分率=标准量来计算。(师板书关系式)
师:同学们能根据这个关系式和刚才的分析来列式计算吗?(学生计算并反馈,绝大部分正确)
师:那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学生说思考的过程,基本和教师讲解的一样)
(点评:教师以学生解题为唯一目标,完全省略了提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拒绝学生介入自主的、个性化的、富有创意的思考和参与。这种教学方法,从形成解题技巧的角度进行分析(尤其对学困生来说),确实简单有效,在类似情境出现时,学生能迅速地提取出相应的解题模式。但这是建立在单一题型的基础上,学生所掌握的无非是一定数量的静态知识。这些知识是缺乏迁移性的,若问题情境稍有变化,学生就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机械的模式化教学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产生惰性,缺乏个体主导下的分析、思考,不利于学生发展。)
[今天的课堂]
(一)教学例2,出示主题图。(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39页)
提问: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美术小组共有学生25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自由将信息和问题读一读)
(二)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你能试着画线段图表示出两个小组人数的关系吗?自己先画一画,然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图)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演示线段图的画法。重点讲清:先画出单位“1”的量,因为它是比较的标准;再画出表示美术小组人数的线段,在画比航模小组多时,要先把航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4份,多出其中的1份。
(点评:画线段图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先让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尝试用图表示数量关系,再重点讲解画图时要注意的地方,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理解题意的难度,有助于他们正确解答。)
(三)讨论。
师:根据线段图,你能说说航模小组和美术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
2.。
3.。
(点评:针对等量关系这一难点,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发现美术小组和航模小组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适当点拨,体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合作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四)解答。
师:你能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吗?先自己独立思考,列方程后,再与同桌交流。
(师巡视,指导学生解答,并有意识地请学生板书)
(五)交流评价。
让学生看书上的解题过程,并完成书上的填空。
(点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教学例2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信息,放手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列出方程。练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与交流时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改变了传统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后对比与思考]
传统应用题是以现实问题为原型加工而成的,呈现形式以文字叙述为主。而新教材则采用了“美术小组和航模小组人数”这一情境,不仅重视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而且呈现形式也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老教材上的应用题教学在教学方式上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倡导以“学习活动”为教学主线,这种学习活动应该在课堂中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样一个过程。可见,新教材中并没有完全忽视数量关系的教学,只是摒弃了死记硬背,更加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理解和感悟,重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策略选择。
纵观新课程下解决问题教学的课堂,教师往往忽视了“建立模型”这一重要环节,学生只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比较、分析、综合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更好地引领学生提炼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呢?
(一)抓分数除法的意义
人教版教材倡导计算与应用不分家,并体现在各个教学内容中,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因此在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上述四则运算意义的本质,让学生从数量关系分析的角度去构建运算意义和解决问题之间的桥梁。
如教学人教版教材六上第37页例1,在解决“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一数学问题时,部分学生列出,教师提问:“28是什么?是什么?观察它们对应吗?”这样的提问只注重学生对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意义的理解,而忽视了从整体去把握整个算式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用28去除以?”从而结合数量关系和分数除法的意义,即已知小明体重的是28,使学生很自然地考虑到按分数除法的意义应该用除法,从而在具体情境中想到这里的数量关系是“”。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感知并建构初步模型的过程。尽管没有将这个模型抽象出来,但学生可以凭借在分析与操作中建立起来的具体模型来解决类似问题。
(二)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1.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
老教材有应用题教学的单元,系统性强,学生容易掌握一类应用题的数量结构或形成一种数学模型。而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是分散出现的,如果教师把握不当,就容易出现就题论题的教学现象。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紧扣基本的数量关系,让一道题变成一类题,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问题模型。更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各种数学问题,概括常用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如教学上述内容时,我们力求在对比梳理训练中构建数量关系的策略性,通过变式来进行知识的建构。根据“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我们变体重由已知到未知,儿童体内的水分由未知到已知,不变的是数量关系式:。同时也不难发现,求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也存在着共通之处,都是与“标准量”(单位“1”)相关的问题。因而注重把教学的知识穿线织网,有机地组成一个系统知识的教学,从而使知识活化,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我们要注意从题目本身的情境出发去构建,而不是概括抽象的数量关系,以避免出现机械、死套题型的现象。
2.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中,学生必须综合所学知识,并应用到新的、未知的情境中去,这就需要学生使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并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强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案例中,为帮助和促进学生真正理解“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师生协作,共同构造线段图,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画”“评”“改”线段图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线段图的功能源于其“固有属性”:通过“舍弃与数学问题无关的东西,抽取实际问题中的数量”,运用理想化抽象的方法,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线段图,这实际上就是把“数”的问题转化为“形”的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如六年级上册第37页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1,呈现了含有丰富信息的问题情境,而线段图特有的属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画线段图,看懂“原型”中传递的数学成分。可以说,运用线段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数学思考”的发展过程。
解决问题教学是一个很大、很难的课题,需要教师用新的观念、积极的心态、创造性的工作、“扬弃”的态度,去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宝贵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理解和感悟数量关系,让数量关系真正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3.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四策略 篇三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00)endprint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以前整数范围内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再加上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已做较大改变,教学课时的压缩,使得本来就很难掌握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为此,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厌恶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00)endprint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以前整数范围内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再加上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已做较大改变,教学课时的压缩,使得本来就很难掌握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为此,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厌恶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4.《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分数法除应用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⑵引导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分组讨论,观察分析和比较,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提高。
⑶通过过师生交流总结,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教 具: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 应用题)。
没学新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可以吗?(生答略)
二、复习: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书的价格正好是一支钢笔价格的2/5。
③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师:同学们能准确地找出题中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式,大家还记得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生答略)好极了,同学们说得好、做得怎样,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检验呢。
2.小明的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把答案讲给同学们听,说一说你怎样想的。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解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方法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利用这个方法去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除法应用题怎样解答好不好?
①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观察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独立做,做完组内交流,组长分好工,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你们小组准备由谁发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小组的方法。
生答。
小结: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2、教学例2。
师:同学们研究出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那么你愿意不愿意用它帮助一下遇到困难的小明呢?
②小明买一条裤子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是多少钱?
(看题)(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谁愿意帮助小明?在本上写出你的答案,谁想把你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解:设上衣的价格为x元。
x ×2/3=75 x=75÷2/3 x=75×3/2 x =112。5 说一下你的想法
3、比较例
1、例2有什么不同。
师:例
1、例2虽然存在着不同指出,但是解题方法是类似的。我们再做两道题看看是不是这样。(出示做一做1、2)。请两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在本上做,做后请同学叙述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分数应用题在解答时的关键是什么?
四、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 白兔只数是黑兔只数的2/5,单位“1”是黑兔,数量关系式:黑兔的只数×2/5=白兔的只数()。
② 黑兔只数的2/5是白兔的只数,白兔的只数是单位“1”()。
③ 苹果树占果园总面积的4/7,果园总面积是单位“1”,苹果树占地面积×4/7=果园的面积。()
2、①林庄果园占地面积是840公顷,苹果树果园总面积的3/4,苹果树占地多少公顷?
②林庄苹果树占地360公顷,占果园总面积的3/4,果园总面积有多少公顷?
3、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4/5。今年共植树多少棵?
五、总结全课
5.《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7页例4,练习八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会熟练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一类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
3、使学生感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理解并初步掌握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画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读一读下面的关键句,说说你的理解。(1)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2)新购图书数量的是童话书。
上面各题中的分率是相对于那个量而言的?把谁看做单位“1”?两个量之间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
2、复习分数乘法问题。
如果兔子的总数是30只,新购图书的数量是100本,会不会求
2513出白兔的只数和童话书的本数?
学生先列式作答,再集体交流。
1.小结: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有关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故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要学习简单的用分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揭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
1、课件出示例题
2、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你准备选取哪些已知条件?你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
3、分析与解答
(1)独立思考,理清关系
让生独立思考,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出“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并在线段上标明哪一部分是“小明体内的水分”,即28kg;哪一部分是要求的“小明的体重”,然后写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写等量关系式)
A、在画图时,你是怎么想的?画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B、根据线段图所示,儿童体重和儿童体内的水分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
(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2)、集体交流,解决问题 4545①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可能有列方程解答的,也有用算术方法解答的)。
②汇报各自做法。(3)、对比分析,优化方法
通过几种不同方法的比较和分析,体会利用顺向思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在有效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渗透方程思想,与中学课程顺利衔接。
4、回顾与反思
(1)反思1:我们的结果是否合理?
(2)反思2:题目中还有一条信息“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与要求的问题有关吗?为什么要列出这一条多余的信息?(引出“条件的筛选”)
(3)反思3:这道题与课前复习的两道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集体交流)
2、练习八第2题。“鲜牛奶250ml”这个条件与所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3、练习八第4题。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几条相关的信息?你是怎样筛选信息的?
6.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六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总复习的教学内容,我对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复习后,觉得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好,现反思如下:
从本学期进入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时,学生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后,在练习训练时就分数乘法算式做题,没有真正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含义。在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学生做练习题时就用分数除法算式做题,也没有理解题中数量关系的含义。我也反复强调过,学生就是不在意。后来分数乘除法的问题同时出几个题后,学生就混淆了,大部分学生就乱列算式。现在进行总复习了,学生还是这样,我就反思怎样让学生学懂这部分内容。我想,我采取以下方法来弥补这部分教学:
一是多出这类练习题进行训练;
二是分析这类题时教给学生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是: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已知条件中与问题相同或相关的句子——找出单位“1”的数量——分析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算式解答.比如“一件衣服现在降价2/5”,这句话把()看作单位“1”的量,数量关系式是:
()×2/5=()。好几位学生都填错了,有的填的是“现价”,有的填的是“降价”,看来学生对“现在降价2/5”这种缩写式的关键句不能够真正理解,弄不清这句话的本来意思,其实只要把这句话扩一扩,就不难找准单位“1”了——“现在比原来降价2/5”,其实这种简略式语句在练习中也有过几次,也都让他们扩过句,但是可能练习得还不够,学生的见识还嫌少。
再结合例题加以说明.(1)有一条鲸全长是21米,头部占二十一分之五,求头部的长度。(2)一些米,吃了4吨,是其中的十六分之五,求这些米重多少? 帮助学生复习回忆有关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一找”找出关键句。
第(1)题的关键句是:头部占二十一分之五,第(2)题的关键句是:是其中的十六分之五,“二列”
帮助学生根据关键句分析了解其中的具体含义并且列出等量关系式。第(1)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是:鲸的全长×二十一分之五=头部的长度 第(2)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是:全部米的重量×十六分之五=吃掉米的重量 “三算” 帮助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算式并完成计算。
第(1)题中单位“1”已知,所以我们列一个乘法算式就可以了。第(2)题中单位“1”未知,这时候题目要求我们设单位“1”为未知数X.总的来说“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有6种基本形式: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②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③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⑤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⑥已知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也忘了上几套教材是如何安排这些例题教学的。
本套教材中,在第二单元——分数乘法中,分二课时三个例题安排了前面的三种形式的教学,接下来的是一节练习课。在第三单元,用2个例题(例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例2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个稍复杂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后,分数乘除法新授结束)安排了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考虑到教材的安排,所以,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第二课时里,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学习: 第一,新授例2;
第二,改编其中的问题和条件,编成一道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然后进行这两种类型的比较;
第三,再次改编其中的问题和条件,编成一道已知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这样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全部结束。可能是在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练习量不够,也许是学生根本没从本质上理解分数乘法的问题。当出现第一个改编题时,学生比较练习就出现了障碍,然后又急急忙忙引入第二个改编题。我知道,学生的接受是茫然的。针对上面的情况,在下一个班级的教学时,删除第三块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踏踏实实的找找单位
1、画画线段图、说说相同点、比比不同点等多个手段进行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解决。从学生的表情中,我懂得了他们的收获。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分数乘法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后,我就为学生设计了多种类型的提高题,帮助他们在练习中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7.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用分数解决问题的命题也在发生着变化, 比如上面这道题目, 出现了这样的命题形式:“如下图,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缩短1/4后, 得到的新正方形的周长是96厘米。原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选自嘉兴市2010年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卷) ”
这样的题目最大的改变是学生需要去理解单位“1”而不是根据一种已有的模式找到单位“1”。题目中, 学生已经找不到“比”“是”等这样所谓的关键字了。于是, 学生首先需要去理解这个“1/4”是谁的“1/4”, 也就是理解单位“1”是什么。解题时, 学生需要明白“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缩短1/4”就是“现在正方形的边长比原来缩短1/4”, 或理解为“现在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的3/4”。对于理解单位“1”有困难的学生, 命题者还在旁边提供了一个图形。这部分学生可以借助旁边的图形, 看看、画画, 在直观可感的图形中理解并解决问题。
从可以机械地找出单位“1”到需要真正理解单位“1”, 课改以后的命题直接指向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这是“解决问题”命题的进步, 也使教师认识到分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单位“1”。不难发现, 解决分数问题能力差的学生也是理解单位“1”能力弱的学生。因此, 理解单位“1”的能力需要培养, 而这个时机最恰当的就是“分数意义”的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分数的意义”中对分数的定义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教材采用了分数的“份数定义”, 比较直观形象、通俗易懂。笔者觉得这个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把谁看做一个整体”, 二是“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教学中, 应该以哪个方面为重?
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 有的教师比较偏重教学“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 而淡化了“把谁看做一个整体”。这样的题目经常可以看见 (如下图) , 单位“1”在题目中已经明确给出。学生答题时, 只需关注“平均分成了几份, 表示这样的几份”, 不需要思考“这里把谁看做了一个整体”, 在表示一些物体的时候, 学生做的题目是这样的 (如下图) , 15个小正方形已经被圈了起来, 意思就是把15个小正方形看做了一个整体, 学生也只需要数出总个数和涂色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就可以了。
在分数意义的教学和后续练习中, 许多题目的单位“1”都是给定的, 这样的练习很简单, 学生几乎不会发生错误, 看似教学的效果很好。但是, 这样的练习对学生理解单位“1”的价值不大, 而单位“1”的理解才是教学的重点和后续教学需要打下的基础。试想, 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 有具体实物、图形的时候, 不引导学生去关注单位“1”, 去思考“把谁看做一个整体”。到了分数解决问题的时候, 离开了直观图形的支撑, 才让学生去理解单位“1”, 对部分抽象思维比较弱的学生而言, 存在困难也不足为奇了。
因此, 在分数意义的教学中, 需要特别关注单位“1”, 关注“把谁看做了一个整体”。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追问中关注单位“1”
在分数意义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填出正确的分数, 而且要在学生填写完成以后继续追问“你是把谁看做了一个整体”。比如上面三道题目, 可以让学生在写出分数的同时写出单位“1”是谁。然后进行交流, 让学生说出分别是把“一条线段”“一个圆”“15个小正方形”看做一个整体。
上面三道题目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前面两题可以不直接写出单位“1”, 让学生来写;第三题可以不圈起来, 让学生来圈。教师要把确定单位“1”的过程留给学生, 这样的话, 学生必然会先思考“把谁看做一个整体”,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单位“1”, 进而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在想象中关注单位“1”
在分数意义的练习中, 许多题目都是以图形的形式呈现的, 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分数, 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单位“1”的关注不够。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的呈现方式:首先呈现一个分数, 比如“1/2”, 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图形并表示出“1/2”。这时候, 学生考虑的不仅仅是平均分成2份, 而且要考虑把谁看做一个整体:1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4个圆圈……显然, 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必须先确定单位“1”。同时, 在比较不同图形表示的“1/2”的过程中, 也能够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在选择中关注单位“1”
分数意义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呈现的习题都会给定单位“1”, 然后通过单位“1”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学生思考的只是“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特级教师朱国荣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的设计有新变化:整节课最核心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在9个圆中任选几个, 表示出1/4。反馈中, 许多学生把4个圆圈了起来看做一个整体, 然后平均分成了4份;也有学生选择了把1个圆、2个圆、8个圆看做一个整体, 甚至有学生选择了9个圆, 平均分成4份, 每一份涂了个。
这样的题目给了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 学生在圈的过程中思考着“把几个圆看做一个整体”, 有的学生画出了1种, 有的画出了2种、3种……学生思考的重点转向了“1/4是谁的1/4”, 也就是单位“1”的确定。
考的重点转向了“1—4是谁的1—4”, 也就是单位“1”的确定。
8.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八
一、问题起因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在第二、三单元的《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中分别编排了解决分数乘、除问题。笔者在学生学完两个单元内容之后,随机对本校六年级段的一个班级进行解决分数乘、除问题能力的测试,以考察学生是否能正确解决分数乘、除两种问题以及独立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设计题目如下:
请同学们先独立解决问题,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明为什么这样解决问题?
(可以画图、写等量关系式、语言表达等方式)
(1)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去年比今年少了。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2)同学们收集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43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我对参与调查的53位学生,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解题和分析,共收得有效问卷53份。问卷情况统计结果如下:
在对全部正确解题的22位学生进一步分析,发现只有13位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现摘录两位同学的解题过程(如下图):
生1:(1)今年产量€祝?-)=去年产量,所以720€鳎?- )=800(万千克);
(2)五年级收集易拉罐数€祝?-)=六年级收集易拉罐数,所以143€祝?-)=169(个)。
生2:(1)把今年种的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去年种的占这样的9份。
今年产量€祝?-)=去年产量,所以(1-)x=720,x=800;
(2)把五年级收集的易拉罐个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1份,六年级相当于这样的的13份。
五年级收集的量€祝?+)=六年级收集的量,所以143€祝?+)=169(个)。
这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用等量关系进行分析,而此“关系式”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对分数、分数乘、除意义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但遗憾的是基于这样一种有意义的思考并正确解题的学生只占全班人数的24.5%,而其余正确解题的学生更多的是一种“用技巧”或者说是“套模形”的方式解题。
在对解答1题正确的22位学生进一步分析,发现他们对题中“分率”表示的具体含义不清晰,从而不能准确找出单位“1”或没有这种意识,更谈不上进一步运用分数乘、除意义去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如下图):
生3:(1)因为最后一句是“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所以把今年看作单位“1”,少的就是减。列式为:720€鳎?-)=800(万千克)。
(2)六年级收集的个数€祝?+)=五年级的收集的个数,列式为:143€鳎?+)=121(个)。
生4:(1)我用方程来计算是因为方程比较简便,不容易算错。
(1-)x=720
x=800
(2)同上。(1-)x=143
x=174
仔细分析以上两位学生的思考,不难看出他们更多的是解题“模型” 的套用和模仿,即使解题正确那也纯粹是“运气”。至于解题全错的学生,分析分数问题的能力那就可想而知了。综合以上调查可见,更多的学生不是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去分析题意解答问题,而是从题型特征去猜测和套用模型来解答。显然,学生分析分数问题的习惯、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令人堪忧的。
二、现象分析
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用简单的操作步骤代替问题的分析和抽象
简单的分数乘、除问题具有一定的模式,解题的步骤也比较单一,即使学生没有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凭借简单的关键词或句作判断也可能正确解题。这往往给部分教师造成错觉,认为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缺乏对题中分数含义的仔细分析,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借助分数乘、除法意义来抽象数量关系。即使在两个单元内容教学完成之后,发现学生有出现“混淆”两者之势,也只是简单地告知学生操作步骤“三部曲”:第一,在问题中找单位“1”的量,确定已知还是未知;第二,单位“1”已知,就用乘法解题;第三,单位“1”未知,就用方程解题或除法解题。
“三部曲”虽然能让部分学生正确解题,但这样的教学过于程式化,学生成了操作工,只要按老师事先编制好的程序,一步步执行,就能解决问题,很少需要认真分析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有根据的列式解答的习惯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
2.对分数问题基本关系模型的抽象缺乏必要的感悟和经历
分数乘、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数量关系模型,
即:单位“1”的量€追致?分率对应量
此模型,需要学生在大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被理解和内化。但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忽视这一过程,而直接告知学生,并用它来代替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本末倒置,忽视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而直接套用此模型来解题。同时,学生对数量关系模型的掌握也只是靠记忆,缺乏数量关系模型的分析和抽象过程,更谈不上基于分数乘、除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内化。因此,学生在遇到两类问题同时出现时,很难做到模型的正确运用和灵活变化,从而导致解题时的随意选择。
3.对分数乘、除问题的联系与区别缺乏必要的辨析
分数乘、除问题在结构上非常相似,都是已知一个具体量和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求另一个具体量。如果不仔细分析各数量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造成混淆。而且笔者查阅了人教版数学六(上)教材,发现在《分数乘法》单元安排的全部是分数乘法问题,《分数除法》单元安排的全部是分数除法问题,人为地分开了两类问题,分数乘、除对比题组练习始终在教材中没有出现。这就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进行两类问题的对比练习,更谈不上对两类问题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有效辨析。所以,当两种类型题目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考就会产生障碍,容易导致在两种模型之间“徘徊”,从而出现随机套用固有的模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基于对题目的分析和思考。endprint
上述分析,反映出学生对分数乘、除问题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缺乏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趋于模式化和简单化。
三、对策思考
解决分数乘、除问题的思维过程,其本质应该是分数乘、除法意义运用的过程。同时,分数除法意义是建立在分数乘法意义基础上,所以学生如果建立了分数乘法意义,以及明白乘、除法之间的转换关系,就能运用分数乘法意义抽象数量关系模型,从而达到基于意义理解之上的解题。那么,学生怎样才算是已经建立了分数乘法意义?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分数乘法意义?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关注分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意义的区别与联系
在整数乘法中,学生对乘法的理解是相同加数“合”的过程,而用这样的理解去解释分数乘法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分数乘法还可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比如:12€资抵适潜硎景?2平均分成3份,这样的2份是多少。教师可以通过画图或其他策略使学生形象的感知12€?12€?€?,从而使分数乘法和整数乘除之间建立联系,既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体会到分数乘法意义的本质是先“分”再“合”的过程,而整数乘法只体现相同数“合”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整数乘法与分数乘法的区别,还要关注它们的联系。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一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两者的联系。
1根粉笔长9厘米。
(1)3根粉笔长多少厘米?→3个“标准量”的叠加。
(2)根粉笔长多少厘米?→不够1个“标准量”,需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3)3根粉笔长多少厘米?→3个“标准量”和不够1个“标准量”的组合。
可见,不管是整数乘法还是分数乘法,都与“标准量”有关。只有学生既明白分数与整数乘法之间的区别,又明白他们之间的联系,才表示已经真正建立了分数乘法的意义。
2.在与整数方法的对比中来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内涵。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大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在读写方法和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比较之下,分数概念比整数概念更加抽象。所以我们要善于借助整数运算的意义来建构分数乘法意义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含义。学生学了分数乘法问题后,重新去审视三年级的整数乘除问题:一个工人4天生产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3天生产多少个零件?问:能否从分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领学生把4天的工作量看做“标准”,平均分成4份,3天的工作量就是这样的3份,所以列式为200€住V挥邪颜头质街纸馓獠呗越卸员瘸氏郑拍芴寤岱质朔ㄒ庖逶诮饩鑫侍夤讨械恼媸的诤?
又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8页的例题(如下图),
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在用线段图示表达后,学生分别从分数和整数两种角度做如下思考,
爸爸体重的是小明体重35千克
爸爸体重€祝叫∶魈逯?5千克
列方程或根据乘除关系列除法算式
把爸爸体重平均分成15份,
7份即是小明体重35千克
↓
先求每份量,再求几份量
↓
35€?€?5
在与整数方法的对比中,使学生体会 “单位‘1的量€追致?分率对应量”这一分数乘除问题基本数量关系模型的实质,这虽是人为的一种规定,但学生似乎在这种规定背后找到了理解的支点。在这一过程中,使旧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联系,相互转化,从而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运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过程。
3.关注学生是否建立了“标准量”概念
运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分数问题的过程中,除了与整数方法对比外还需建立“标准量”即单位“1”的概念。例如:学校买来彩色粉笔120盒,比白色粉笔少。白色粉笔有多少盒?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可在解题思路上给予指导。(1)把谁看作标准。(2)比标准多还是少。(3)在标准上叠加还是从标准里减去。可见标准的建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显得致关重要。标准这个词学生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标准量的学生少之又少。我们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1)老师比XX同学高,XX同学比老师矮。分别说说这两句话分别以谁为标准?为什么?老师比XX同学高,以XX同学的身高为标准来测量老师的身高,结果高出了这个标准。反之,XX同学比老师矮,以老师的身高为标准去测量XX同学的身高,这位同学的身高就低于标准。(2)老师比XX同学高,老师又比姚明矮,同样是老师一下子说“高”一下子说“矮”这又是为什么?(3)XX人长得漂亮,XX人真胖,他们有标准吗?你怎么理解?让学生明白,表面上看没有标准,其实心中有标准,在这里“标准量”这一概念产生了同化。在大量的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明白标准的意思,建立“标准量”的概念,再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就轻松多了。象以上例题,学生知道白粉笔是标准量,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在标准里减去一部份就是彩色粉笔。
即:白粉笔-白粉笔€祝讲噬郾?
白粉笔€祝?-)=彩色粉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指出,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以上思想正是立足于此,解决分数乘除问题→分数乘除意义→分数乘法意义→分数意义→整数乘除法意义,不断追寻知识的原点。我们要抛弃一切形式化的教学,使学生从“训练有数的操作工”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教学离数学的本质更近一些,回归教学本源,使学生真正找到理解数学的支点。endprint
上述分析,反映出学生对分数乘、除问题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缺乏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趋于模式化和简单化。
三、对策思考
解决分数乘、除问题的思维过程,其本质应该是分数乘、除法意义运用的过程。同时,分数除法意义是建立在分数乘法意义基础上,所以学生如果建立了分数乘法意义,以及明白乘、除法之间的转换关系,就能运用分数乘法意义抽象数量关系模型,从而达到基于意义理解之上的解题。那么,学生怎样才算是已经建立了分数乘法意义?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分数乘法意义?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关注分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意义的区别与联系
在整数乘法中,学生对乘法的理解是相同加数“合”的过程,而用这样的理解去解释分数乘法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分数乘法还可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比如:12€资抵适潜硎景?2平均分成3份,这样的2份是多少。教师可以通过画图或其他策略使学生形象的感知12€?12€?€?,从而使分数乘法和整数乘除之间建立联系,既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体会到分数乘法意义的本质是先“分”再“合”的过程,而整数乘法只体现相同数“合”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整数乘法与分数乘法的区别,还要关注它们的联系。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一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两者的联系。
1根粉笔长9厘米。
(1)3根粉笔长多少厘米?→3个“标准量”的叠加。
(2)根粉笔长多少厘米?→不够1个“标准量”,需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3)3根粉笔长多少厘米?→3个“标准量”和不够1个“标准量”的组合。
可见,不管是整数乘法还是分数乘法,都与“标准量”有关。只有学生既明白分数与整数乘法之间的区别,又明白他们之间的联系,才表示已经真正建立了分数乘法的意义。
2.在与整数方法的对比中来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内涵。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大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在读写方法和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比较之下,分数概念比整数概念更加抽象。所以我们要善于借助整数运算的意义来建构分数乘法意义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含义。学生学了分数乘法问题后,重新去审视三年级的整数乘除问题:一个工人4天生产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3天生产多少个零件?问:能否从分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领学生把4天的工作量看做“标准”,平均分成4份,3天的工作量就是这样的3份,所以列式为200€住V挥邪颜头质街纸馓獠呗越卸员瘸氏郑拍芴寤岱质朔ㄒ庖逶诮饩鑫侍夤讨械恼媸的诤?
又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8页的例题(如下图),
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在用线段图示表达后,学生分别从分数和整数两种角度做如下思考,
爸爸体重的是小明体重35千克
爸爸体重€祝叫∶魈逯?5千克
列方程或根据乘除关系列除法算式
把爸爸体重平均分成15份,
7份即是小明体重35千克
↓
先求每份量,再求几份量
↓
35€?€?5
在与整数方法的对比中,使学生体会 “单位‘1的量€追致?分率对应量”这一分数乘除问题基本数量关系模型的实质,这虽是人为的一种规定,但学生似乎在这种规定背后找到了理解的支点。在这一过程中,使旧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联系,相互转化,从而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运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过程。
3.关注学生是否建立了“标准量”概念
运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分数问题的过程中,除了与整数方法对比外还需建立“标准量”即单位“1”的概念。例如:学校买来彩色粉笔120盒,比白色粉笔少。白色粉笔有多少盒?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可在解题思路上给予指导。(1)把谁看作标准。(2)比标准多还是少。(3)在标准上叠加还是从标准里减去。可见标准的建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显得致关重要。标准这个词学生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标准量的学生少之又少。我们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1)老师比XX同学高,XX同学比老师矮。分别说说这两句话分别以谁为标准?为什么?老师比XX同学高,以XX同学的身高为标准来测量老师的身高,结果高出了这个标准。反之,XX同学比老师矮,以老师的身高为标准去测量XX同学的身高,这位同学的身高就低于标准。(2)老师比XX同学高,老师又比姚明矮,同样是老师一下子说“高”一下子说“矮”这又是为什么?(3)XX人长得漂亮,XX人真胖,他们有标准吗?你怎么理解?让学生明白,表面上看没有标准,其实心中有标准,在这里“标准量”这一概念产生了同化。在大量的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明白标准的意思,建立“标准量”的概念,再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就轻松多了。象以上例题,学生知道白粉笔是标准量,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在标准里减去一部份就是彩色粉笔。
即:白粉笔-白粉笔€祝讲噬郾?
白粉笔€祝?-)=彩色粉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指出,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以上思想正是立足于此,解决分数乘除问题→分数乘除意义→分数乘法意义→分数意义→整数乘除法意义,不断追寻知识的原点。我们要抛弃一切形式化的教学,使学生从“训练有数的操作工”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教学离数学的本质更近一些,回归教学本源,使学生真正找到理解数学的支点。endprint
上述分析,反映出学生对分数乘、除问题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缺乏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趋于模式化和简单化。
三、对策思考
解决分数乘、除问题的思维过程,其本质应该是分数乘、除法意义运用的过程。同时,分数除法意义是建立在分数乘法意义基础上,所以学生如果建立了分数乘法意义,以及明白乘、除法之间的转换关系,就能运用分数乘法意义抽象数量关系模型,从而达到基于意义理解之上的解题。那么,学生怎样才算是已经建立了分数乘法意义?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分数乘法意义?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关注分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意义的区别与联系
在整数乘法中,学生对乘法的理解是相同加数“合”的过程,而用这样的理解去解释分数乘法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分数乘法还可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比如:12€资抵适潜硎景?2平均分成3份,这样的2份是多少。教师可以通过画图或其他策略使学生形象的感知12€?12€?€?,从而使分数乘法和整数乘除之间建立联系,既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体会到分数乘法意义的本质是先“分”再“合”的过程,而整数乘法只体现相同数“合”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整数乘法与分数乘法的区别,还要关注它们的联系。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一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两者的联系。
1根粉笔长9厘米。
(1)3根粉笔长多少厘米?→3个“标准量”的叠加。
(2)根粉笔长多少厘米?→不够1个“标准量”,需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3)3根粉笔长多少厘米?→3个“标准量”和不够1个“标准量”的组合。
可见,不管是整数乘法还是分数乘法,都与“标准量”有关。只有学生既明白分数与整数乘法之间的区别,又明白他们之间的联系,才表示已经真正建立了分数乘法的意义。
2.在与整数方法的对比中来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内涵。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大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在读写方法和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比较之下,分数概念比整数概念更加抽象。所以我们要善于借助整数运算的意义来建构分数乘法意义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含义。学生学了分数乘法问题后,重新去审视三年级的整数乘除问题:一个工人4天生产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3天生产多少个零件?问:能否从分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领学生把4天的工作量看做“标准”,平均分成4份,3天的工作量就是这样的3份,所以列式为200€住V挥邪颜头质街纸馓獠呗越卸员瘸氏郑拍芴寤岱质朔ㄒ庖逶诮饩鑫侍夤讨械恼媸的诤?
又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8页的例题(如下图),
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在用线段图示表达后,学生分别从分数和整数两种角度做如下思考,
爸爸体重的是小明体重35千克
爸爸体重€祝叫∶魈逯?5千克
列方程或根据乘除关系列除法算式
把爸爸体重平均分成15份,
7份即是小明体重35千克
↓
先求每份量,再求几份量
↓
35€?€?5
在与整数方法的对比中,使学生体会 “单位‘1的量€追致?分率对应量”这一分数乘除问题基本数量关系模型的实质,这虽是人为的一种规定,但学生似乎在这种规定背后找到了理解的支点。在这一过程中,使旧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联系,相互转化,从而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运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过程。
3.关注学生是否建立了“标准量”概念
运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分数问题的过程中,除了与整数方法对比外还需建立“标准量”即单位“1”的概念。例如:学校买来彩色粉笔120盒,比白色粉笔少。白色粉笔有多少盒?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可在解题思路上给予指导。(1)把谁看作标准。(2)比标准多还是少。(3)在标准上叠加还是从标准里减去。可见标准的建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显得致关重要。标准这个词学生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标准量的学生少之又少。我们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1)老师比XX同学高,XX同学比老师矮。分别说说这两句话分别以谁为标准?为什么?老师比XX同学高,以XX同学的身高为标准来测量老师的身高,结果高出了这个标准。反之,XX同学比老师矮,以老师的身高为标准去测量XX同学的身高,这位同学的身高就低于标准。(2)老师比XX同学高,老师又比姚明矮,同样是老师一下子说“高”一下子说“矮”这又是为什么?(3)XX人长得漂亮,XX人真胖,他们有标准吗?你怎么理解?让学生明白,表面上看没有标准,其实心中有标准,在这里“标准量”这一概念产生了同化。在大量的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明白标准的意思,建立“标准量”的概念,再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就轻松多了。象以上例题,学生知道白粉笔是标准量,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在标准里减去一部份就是彩色粉笔。
即:白粉笔-白粉笔€祝讲噬郾?
白粉笔€祝?-)=彩色粉笔
9.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九
白庙小学 史淑平
教学目标
1.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通过对比,发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习迁移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3.能对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予以选择加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
1.出示信息。
2.请选择1~2条信息,先读一读,找出单位“1”,再说说对这条信息的理解。3.学生交流,教师着重引导理解谁是单位“1”、信息中是谁和谁比、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4.在“人体板块”中加上这样的问题,你能很快解决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爸爸的体重×7/15 = 小明的体重 75×7/15 = 35(kg)
小明的体重×4/5 = 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5×4/5 = 28(kg)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复习了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运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分解了本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后面环节的对比分析、沟通联系做好铺垫。】
二、学
1.如果将题目改变一下,你们有信心解决好吗? 2.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到哪些信息?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先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引导分析:
我们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小明的体重,也就是?(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份(4份)就是小明体内的水分,也就是28kg。
关系式是怎样的?(板书:小明的体重×4/5 = 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小明的体重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未知)怎么表示这个未知的量?(用“x”表示)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kg。4/5x = 28 x = 28 ÷ 4/5 x = 35 答:小明的体重是35kg。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的同学直接用算术方法(除法)来解决,和方程相比,有什么优缺点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尝试解决问题,开
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再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讲评,达成共识、形成思路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策略。】
3.解决问题(2)
要求爸爸的体重,需要哪两个信息? 是把谁的体重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请同学们自己把线段图补充完整。
为什么上一题的线段图,只画一条,而这一题要画两条?(引导学生理解:第1题中的两个量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只画一条线段表示;第2题中爸爸的体重与小明的体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量,我们应该用两条线段加以表示。)
学生独立写出关系式并列方程。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解决前一个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因此,可以由“扶”到“放”,让学生独立解决小明爸爸体重的问题,只在信息的选择和画线段图上稍加点拨,遵循了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析
1.学生思考讨论:
我们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和前面复习的两题相比,有什么异同? 2.全班交流,师生小结:
这两题中所用到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解题的思路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单位“1”的量是已知和未知的不同,采用的解题方法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进一步明晰了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迁移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提高。】
四、练
1.进入“航天板块”。
请根据这些信息算出“神州”六号在太空飞行的时间和绕地球的圈数。2.走进 “地理板块”。
(1)你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把你的理解在小组里说一说。
(2)先用线段图或直观图表示、再写出数量关系、最后选择方法列式解决。
《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
白庙小学 史淑平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第3单元第2节解决问题
(一)有关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是多少的应用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两道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除法,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过去用算术方法解,较难理解,学生往往难于判断究竟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特别是遇到遇到应当把较小的数量看作单位1时,更容易出错。我直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3)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
1、分析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
1、口算比赛。(幻灯片出示)
2、口头列式。
二、学
(一)、教学例1(1)、(2)
1、课件出示例题。
同时出示解题关键:单位1是谁,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2、要求学生尝试完成。完成后可以小组交流。
3、请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播放课件进行讲解。
三、析
1、要求学生按照上面的例题3个步骤尝试解答例题。
2、小组交流汇报
3、集体交流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讲评
重点强调: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该怎样求?能不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X,再列方程求出?
5、请学生自学例题
四、巩固练习
1、完成38页做一做。
要求学生找出单位1,列出等量关系式,画出线段图。(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10.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篇十
马家塄小学 张锋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三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解决问题。这类解决问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解决问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学习列出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2、能力目标: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办法。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也是对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找准“1”,找出等量关系。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审题能力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不断的启发,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
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学生找出“1”,画上线段图,并写出数量关系式且解答,在解答后让学生说出这两个小题有什么共同点?在讲解时,重点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为学分数除法应用题做下铺垫。
2、解方程。为了让学生顺利用方程解答应用题埋下伏笔。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给学生学习探索的空间。
对小学生来说,对于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且小学生又有仗义的情感,设计了一点让学生来帮助自己身边的人,这一情感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继续探索的欲望。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注重对知识的概括,对比。
出示例1后,在组内说说你知道的信息,从各种信息里筛选有用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对于有用的条件注意倾听,有不同的意见可补充质疑。根据已知信息来提出有效问题以及列出相应的等量关系式,并根据题目来画出线段图来,写出数量关系,以助于学生来理解题意,让学生把抽象的应用题直观化,在提出有效问题时有的学生可能思维比较扩散,教师应适时地把问题引导在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和爸爸的体重是多少这两个问题。在画线段图这一环节上,一部分同学有困难,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小组长应及时帮助理解题意。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尽量找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此时,可提示学生用方程也可用除法来解答。今天学的内容是求“1”,可用除法计算,也可以用方程来解答(未知数x对应分率来计算)。进而一步深入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在对比中发现本课应用题的特点,掌握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在集体订正时,可着重讲解方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体验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引导学生迁移知识,融会贯通。强化思维训练。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解决问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这一环节上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讨论交流对比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让学生明白复习题已知“1”用“1”x对应分率,而今天学的内容是求“1”,可用除法计算,也可以用方程来解答(未知数x对应分率来计算),进一步加深对此类应用题解答的印象。
第二个层次:解答例1这种类型的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应
注意什么?
这个环节,一起来归纳总结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落实这课的重点和难点,更加加深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记忆,让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内化。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白板出示的问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八.教学反思
1、应变能力不强,教学设计中的好些内容没有完全讲授,讲授不够全面。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分数与除法》教案设计10-10
分数除法名师教学设计08-31
分数与除法的教学设计10-11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11-09
分数除法的应用教学设计人教版07-04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06-22
二单元分数除法教案07-27
分数与除法教案1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