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食品微量元素分析(共4篇)
1.富硒食品微量元素分析 篇一
儿童认知特征分析
按照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看,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的儿童依靠感官和动作来学习和理解他们的环境。到了此阶段的后期,活动才开始内化,形成代表具体事物的表征符号。此阶段儿童的行为和认知还处于形成期,即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因此他们还不能成为消费者。第二,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的儿童能使用符号来理解世界,能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维。如果将儿童置于游戏环境中,他们就能清楚地分辨出现实与游戏虚拟的区别。在此阶段的后期,儿童能在认知过程中考虑他人的观点。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获得了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他们在具有这些能力后,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操作形象符号。同时,逻辑思维也在此阶段逐渐形成。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心理成熟度和认知能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此时的儿童能够进行包括抽象和逻辑推理在内的思维活动。因为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的提高,所以儿童不必经过实际操作就能设想出大量的解决方案,他们能在完全假定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概念、解决问题[2]。儿童在这4个成长阶段中体现出了不同的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师可以将对不同阶段的儿童特征的了解作为调整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依据。
2.富硒食品微量元素分析 篇二
陈春明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院长,营养学研究员。全球改善营养联盟伙伴合作委员会委员,参与改善全球营养的国际讨论。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科学顾问。从事营养研究60年,自1990年以来致力于儿童营养的监测和改善,进行铁缺乏的研究,并推动食物营养强化至今。
徐筠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北京市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工作近30年。
霍军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人群和食物营养工作。主要科研领域为营养食品、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相关的工艺技术、功能学及成分检验、标准制修订以及国家营养干预项目的组织与推动。
何计国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营养与食品科学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承担多项国家、国际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过去的吃得饱、吃得好逐渐升级到吃得合理、吃得健康。从碘盐、高钙奶、维生素C饮料、DHA强化婴儿配方奶粉,再到铁强化酱油,营养强化食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我们和营养强化食品已经有了很多亲密接触,但不少人还是要问,“强化”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强化食品就是添加剂多的食品吗?现在食品丰富充足,还需要在食品中强化营养吗?婴儿和老人等特殊人群才需要食物营养强化吧?该如何选择营养强化食品?经常吃会造成营养超标吗?
针对这些疑问,《大众医学》特别邀请数位中国营养学界的权威专家来为人们掀开食物营养强化的“神秘面纱”,让人们能够全面了解关于食物营养强化的方方面面。对于自己是否需要吃营养强化食品,这些了解将有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本刊调查你对营养强化食品怎么看?
为了解大众对营养强化食品的看法,本刊近期携手新浪网健康频道开展了一次网络调查。结果如下:
1. 你知道什么是“隐性饥饿”吗?
A.知道(25.7%) B.听说过,具体不了解(18.5%)C.不知道(55.8%)
2. 你觉得现在的粮食、水果、蔬菜中的营养与几十年前一样吗?
A.更差(79%) B.不知道(18.5%) C.更好(2.5%)
3. 你是否认为平常吃的食物中的营养,完全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吃营养强化食品是多余的?
A.是(38.3%)B.看情况(35.8%) C.不是(25.9%)
4. 你觉得喝高钙牛奶会增加患结石的风险吗?
A.会 (44.4%)B.可能 (29.6%)C.不会(25.9%)
5. 如果你可以自由选择碘盐和无碘盐,你会?
A.继续吃碘盐(50.6%)B.交替吃(45.7%) C.只吃无碘盐(3.7%)
6. 如果您的家人中有人贫血,有人不贫血,你会选择吃铁强化酱油吗?
A.一直吃 (55.6%) B.偶尔会吃(25.9%)C.不吃(18.5%)
7. 你是否觉得只有婴幼儿、孕妇、老人才需要营养强化?
A.是 (46.9%)B.看情况(34.6%) C.不是(18.5%)
从上述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半数以上的网友不知道什么是“隐性饥饿”;虽然79%的网友认为现在的粮食、水果、蔬菜中的营养比几十年前更差,但是超过1/3的人认为平常吃的食物中营养完全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吃营养强化食品是“多此一举”;近半数人认为只有婴幼儿、孕妇、老人才需要营养强化;对于是否应该吃营养强化食品,网友们的分歧比较大,约半数人选择坚持吃碘盐和铁强化酱油,而约70%的人担心喝高钙牛奶会增加患结石的风险。
3.有机食品包装设计的中国文化元素 篇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机食品行业在我国有了快速的发展,但与有机食品相关的服务业的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其中就包括有机食品包装设计行业。目前的有机食品包装设计整体上和普通食品包装差别不大,缺乏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表现,缺乏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要在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中体现出与普通食品的区别,就要求包装设计师对有机食品的内涵与理念有透彻的理解;要在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就应借鉴与有机食品理念相契合的传统思想观念与传统艺术形式。
一、有机食品的内涵
有机食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加工,并经有机食品认证组织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有机食品也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有机农业的精髓。
有机农业是采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以及养殖措施,提高土壤肥力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使用有机肥与天然矿物质肥料,不允许使用化肥;使用自然的、生物的方法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不允许使用化学农药。有机食品则是指遵照上述标准生产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乳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等种类。因其土壤增肥方式主要是施用有机肥,所以冠以“有机”二字。
二、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与西方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是指以人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自由与尊严,是“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哲学”。人本思想在西方有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形成了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思想以人文主义形式表现出来,强调人的独立和价值,主张把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到了18世纪,人本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人道主义的提倡,人道主义倡导博爱,珍视生命,重视自由平等;到了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则以人权主义的形式表现得更为深刻。20世纪30年代,出于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长远目的,有人提出了“有机农业”的概念。有机农业的兴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西方传统的人本思想在当代的重要体现。
人本思想对有机食品包装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设计师应该将人本思想贯彻到包装设计的每一个细节,消费者的点滴需求都应该是包装设计师实践人本思想的重要考量点。在包装材料设计上,应该选择有利于环保的材料,材料种类不应过多,种类过多不利于包装的回收利用;在包装结构设计上,应该进行减量化设计,并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方便于使用的结构设计。包装设计师要解决成本核算与应用新型环保材料的矛盾,要寻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都有赖于人本思想在设计中的深入贯彻。
三、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与中华传统哲学观、饮食观
《易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源于《易经》。后人在解释“天人合一”时,将其阐释为两层意思,一是天人相类,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道家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产生万物的本源,自然是“道”的本性,天地法之,则天地因而自然;万物法之,则万物因而自然。天地万物和谐完美的秩序都是道无为自化、自然生成的结果。人类作为道的自然运化的产物,应该效法道的自然本性,对一切事物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而不应妄加干预。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看重“人”的价值。儒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自然万物,对基于生存需要,开发利用自然的行为持认可态度。但儒家在肯定开发自然的同时,还主张人类必须有节制地利用自然。孔子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说:“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种思想可以称为一种涵盖社会和自然的中国式的人文主义精神。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有机农业追求的环保与健康理念不谋而合,这是有机食品在中国发展的最有利的理论支撑。“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出现在有机食品包装的说明性文字中或者广告语中,从情感上拉近有机食品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粗茶淡饭”被我们的祖先推崇为健康的法宝,其有不挑食、节制饮食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受到了老子自然观的深刻影响。对于“饮食自然”的观念,在《山海经》中描绘为“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老子坚持强调人类的一切活动应该合乎“自然”,因为“自然之道,何所不知,何所不化,动错自无所私。饮食天厨,衣服精华,欲复何求,是太上之君所行也”。
中国人十分重视饮食,《周易》中谈到“生生之谓易”,先哲讲“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自古以来,吃饭是头等大事。管仲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天”在古汉语里面的解释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凡所仰赖者皆曰天”。也就是说饮食是人得以存在的最重要基础。《黄帝内经》中也认为:“救疗于后,不若摄养于先”。同时,饮食也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物质基础,《礼记·礼运》中写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足见中国人对饮食理解之独到与深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饮食自然”“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救疗于后,不若摄养于先”这些传统的饮食观念,与有机食品追求健康、环保,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完全契合的。这些传统的饮食观念都可以作为广告语或说明性文字出现在有机食品包装上,使有机食品的理念更容易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
四、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与传统艺术形式
华夏文明孕育了多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如:书法、中国画、剪纸、年画、壁画等等。在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中,笔者认为最适合在有机食品包装中应用的就是书法与年画。书法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感,表意明确,识别性强,且符合现代的简洁设计语言的要求,很适合表现有机食品追求纯天然的环保、健康理念;年画的色彩明快,装饰性强,寓意美好,消费者乐于接受。另外,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图案纹样也各具特色,例如,青铜器纹样、画像砖图案、京戏脸谱、中国结等,这些图案纹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生存观念,具有强烈的平面装饰性,也很适合作为包装的图形加以应用,对我们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有机食品包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富硒食品微量元素分析 篇四
【关键词】 微量锡;消化,原子荧光光谱法;标准曲线
本研究选择不同的消化方法对人群日常食物及全血中微量锡进行微量,先分析如下。
1 仪器与方法
1.1 仪器及试剂
1.1.1 仪器及工作条件 本研究使用的仪器包含MK-Ⅲ型光纤压力自控微波消化系统、原子荧光光度计、锡特制空芯阴极灯、聚四氟乙烯消化罐。其中原子化温度为200度,原子化高度为标准7mm、光电倍增管电压为310V,屏蔽流量为8000ml/min,电流为70mA。测量结果为峰面积,采用标准曲线法进行计算。
1.1.2 研究试剂 研究试剂均为纯度级。其中锡标准储备液浓度为500μg/L,硼氢化钾溶液采用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2g/L及硫脲-抗坏血酸溶液配制。共配制100mL。锡标准液的配制方法:将浓度为500μg/L标准锡溶液采用硫酸进行稀释为浓度为100μg/L的锡溶液。然后分别吸取浓度为100μg/L的锡溶液0.00 mL、0.25 mL、0.50 mL、1.00 mL、2.00 mL、2.50 mL、5.00mL放于25mL的比色管中,加入95%硫酸至5mL,充分摇匀后,配制成为浓度分别为0.0μg/L、1.0μg/L、2.0μg/L、4.0μg/L、8.0μg/L、10.0μg/L、20.0μg/L的锡溶液。采用原子荧光光度计进行测量,建立标准曲线。
1.2 消化物质的处理 本研究分别测量标准锡溶液、谷物、鱼类和全血中锡的浓度及含量,其中标准锡溶液不进行处理,直接进行消化后测量。本研究谷物主要为豆类和水稻,首先进行取出沙土及杂质的处理,采用碾碎的方法经425mm筛子进行分离杂质,鱼类应首先进行晾干,充分去除水分后将可食部分采用榨汁机打成匀浆后再进行消化测量,全血应进行选择经抗凝处理的全血进行消化测量。
1.3 消化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按照测量锡含量的消化方法不同分为四组,分别为方法A、方法B、方法C和方法D。
1.3.1 方法A,即为干灰法,即将样本高温制成干灰的方法,首先应称取1.000g样本,放置其于瓷坩埚内,采用电炉完全灰化。加入硝酸1.0mL后低温蒸干。将样品移入马弗炉,升温至250度保持30min后采用梯度升温,每升高50度,保持其30min直到升至500度,在500度包成温度240min后自然冷却去除样品,加入硫酸至5.0mL,进行加热溶解后移至比色管中,进行测量。
1.3.2 方法B 即为硝酸-高氯酸消化法。称取样本1.000g放于锥形瓶中,加入10mL硝酸-高氯酸进行消化,并放置几粒玻璃珠,放置过夜。于第二日在电热板上进行加热消化处理,若消化液(硝酸-高氯酸)量不足时应酌情增加,增加消化时间,至溶液冒白烟结束,在溶液在1.0mL、时应及时冷却处理,加入95%硫酸至5mL,移至比色管中消化测量。
1.3.3 方法C 即为硝酸-硫酸-高氯酸消化法。称取样本1.000g放于锥形瓶中,加入10mL硝酸-高氯酸和浓硫酸为1.0mL进行消化,并放置几粒玻璃珠,放置过夜。于第二日在电热板上进行加热消化处理,若消化液(硝酸)量不足时应酌情增加,增加消化时间,至溶液冒白烟结束,在溶液在1.0mL、时应及时冷却处理,加入95%硫酸至5mL,移至比色管中消化测量。
1.3.4 方法D 即为微波消化法。称取样本1.000g放于聚四氟乙烯消化罐,并加入硝酸4mL,尽量摇匀,放置一晚上加2mL过氧化氢加盖加入溶样罐中,拧紧外盖后移至微波炉中。设置压力为1MPa、2 MPa和3 MPa,消化时间为1min、2min和2min。自然冷却后若样本呈现为清澈透明液体表示消化彻底,若样本为浑浊时应继续消化3min。加入95%的硫酸至5.0mL时移至比色管中进行测量。
2 结果
2.1 对微量锡不同的消化方法进行标准物质测定分析显示,标准物质证书值为0.27 mg/kg,共连续测量十次,不同的消化方法测量组不相同,研究显示测量值最高的消化方法为方法C,其测量值为0.283±0.009 mg/kg,RSD为3.18%,测量值最低的消化方法为方法A,其测量浓度为0.225±0.012 mg/kg,RSD为5.33%。
2.2 不同消化方法测量谷物和鱼类结果分析 对不同的消化方法测量谷物和鱼类微量锡方法研究显示,首先进行测量物质本底值的测量,然后进行标准微量锡加入,其浓度为0.50mg/kg,在进行测量加入标准微量锡的测量,为测量总值,各种物质连续测量10次,其测量结果。
3 讨论
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食品及生物物质中成分复杂,尤其是全血中含有较多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混杂。但其共性为有机物含量较多,且多数是以有机质的形式存在。但有机质对食品及生物体内的微量锡测量有着较大的影响,故而对于有机质的分解情况直接影响测量的准确性。选择4种消化方法进行微量锡测量前地消化处理。分别为干灰法、硝酸-高氯酸消化法、硝酸-硫酸-高氯酸消化法和微波消化法。其中干灰法主要將样本进行高温处理,将样本中的水分进行彻底的烘干,保留灰分,采用硫酸加温溶解的方法测定样本中微量锡,其优点为消化简单方便,但是由于此方法消化时间长且不利于灰分中所有无机质的保存,容易造成部分无机质的损失。而硝酸-高氯酸消化法、硝酸-硫酸-高氯酸消化法则是利用硝酸、高氯酸及硫酸的高腐蚀性,将样本中的有机质进行充分的腐蚀,仅保留无机质成分,然后进行硫酸溶解的方法。硝酸-硫酸-高氯酸消化法优于硝酸-高氯酸消化法,其原因为方法B没有加入硫酸,不利于微量锡的溶解,容易造成微量锡的大量损失。本研究显示测量物质中锡含量是微波消化及硝酸-硫酸-高氯酸消化法均效果较好,但为了避免硝酸根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应尽量选择硝酸-过氧化氢微波消化的方法,故而应加强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霞,盂祥萍,王国玲.微分电位溶出法同时测定水中微量锝铅[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5,12(2):46-47.
[2]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S].200l:6
【富硒食品微量元素分析】推荐阅读:
增加尿微量白蛋白项目申请10-08
微量注射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08-25
思念食品营销战略分析08-08
食品安全问题学理分析07-19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08-03
食品行业授信分析报告08-08
食品分析期末复习题09-1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10-18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调查报告10-31
市场主要主副食品价格分析报告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