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趋势(精选8篇)
1.乡村产业发展趋势 篇一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农家乐的企业成长研究
你们的问题是什么?
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
你们的组织性质是什么?规模、经营环境、潜在客源、顾客偏好
你们的经营、管理、服务的目标诉求是什么? 你们的愿景是什么?希望、理想、出路。
你们应该做什么? 你们应该怎么做?
想钱、挣钱、赚钱——理财,幸福的理财。人找钱,钱找人。
价值观、财富观、智商情商与财商 效益 剩余索取权
微创新
要回答上述问题,就要回答:乡村旅游本身的发展历程与阶段特点、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与转型,宏观角度的乡村旅游(丰裕社会、非物质文化、非物质社会、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国民经济、现代经济(服务业)、旅游经济与
中央政府应该做什么?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务实之前必先务虚,打大仗前必开务虚会。
旅游产业、产业集群与中观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相关利益群体研究,区域或集群治理
产业、集成性产业、扎堆、外部经济、抱团取暖、中介组织、自律委员会、垄断与竞争
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游项目、旅游服务与农家乐企业的成长微观视角的乡村旅游
理清微观企业管理的层级:领导(领袖、战略管理)、经营管理、作业与职能管理、服务规范与个性化。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
新闻导入
其原因主要是与国家的提倡、旅行社的推广、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及各开发商的积极响应分不开的。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的主要意义是: ①为旅游领域拓展了新天地。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农业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旅游业到农村去开辟广阔天地,借农业经济的优势求发展;农业借旅游业的优势求进步,两种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联姻,相得益彰。开发乡村旅游将更加丰富中国旅游业的特色与内涵。
②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利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业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旅游度假园区,既可高效地发挥农业生产功能,又可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并树立起新型农业生产观点,缩小城乡差别。发展乡村旅游将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③为城市旅游热点扩散提供了广阔的场所。目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近极至,各旅游“热点’的发展已近饱和,极化的旅游流加重了景区负担,因此极大的旅游流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向外分流,以减轻城内压力。过热的城内景区要向外“散热”,发展城市边缘地区的乡村旅游是最佳策略。目前,我国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近郊多有这种新型旅游区,如大连西郊度假村、大连凌水农场冰峪度假村等[4]。乡村容量大、承受力强,可疏散旅游热点城市的游客压力。乡村旅游可充分满足都市游客走进自然、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缓解都市生活压力。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将更新人们的旅游观念,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新领域,为开展生态旅游创造新的前景。
总之,生活方式变革对旅游的影响和意义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与人类回归大自然、回归本真生活的梦想相吻合的旅游活动方式以及旅游产品,它对生活在都市之中的人们的吸引力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增强;乡村作为自然与人类相处比较和谐的一个过渡地带,其独特魅力正在日益体现出来;乡村所特有的休闲度假属性和功能,也使它颇受城市人群青睐。尤其对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来说,开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促使当地尽快脱贫致富,不失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中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而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城乡之间差距的缩小,乡村的面貌将日益改变。这样,不管是比较传统的乡村还是比较现代的乡村,都能够对城市人群产生各自不同的吸引力,都可以开发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总之,只要假以时日,乡村旅游是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的。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根据Gilbert和Tung(1990年)的定义: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我国有关学者将其定义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可以看出,后者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它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迎合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来尼(Lane)认为,真正的乡村旅游具有以下要素:(1)位于乡村地区;(2)旅游活动是乡村的;(3)规模是乡村的;(4)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传统特征;(5)由于乡村的自然、经济、历史环境和区位条件各不相同,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B 艾思卡普(inskeep)则将乡村旅游看成一种具有可持续特点的旅游活动,并常常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与农业旅游(Agriculter)、农庄旅游(Farm Toursim)不加区别地相互换用,显而易见,他是将这几者看成了同一回事。从产品细分的角度来说,他这样做也自有其道理。C 乡村旅游一般包括“农家乐”旅游、乡村观光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民族风情旅游、农场旅游等分支旅游产品。至于开发经营何种乡村旅游产品,只能视资源特点和开发者的取舍而定,很难一概而论。“乡村旅游”有多种定义。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实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专家们对此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同时,乡村旅游已在各地开始积极探索,贵州省还开展了乡村旅游的国际合作示范项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在法国,这种与乡村紧密结合的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 在我国,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日前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综合人们对乡村旅游的种种看法,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小规模、离散性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的诞生背景
1990年在加拿大举行的’90全球持续发展大会上提出了《旅游业持续发展行动战略》,1995年在西班牙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上又通过《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标志着旅游业持续发展得到各级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以及游客的认可和重视.乡村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又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发生了重大变化,旅游活动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接近自然、返朴归真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再者,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向更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美学观念都发生着变化!旅游兴趣不再仅限于人为景观,而对自然景观和半人文景观旅游格外青睐。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尽管在欧洲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大规模发展起来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它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规模,并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乡村旅游首先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如日本、台湾、新加坡、韩国、以色列等从70年代开始,纷纷将乡村旅游提上工作日程.我国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及我国一些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产生的.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和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乡村旅游也己蓬勃兴起。由于起步晚,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初期阶段,游客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组织,市场还没形成规模,致使乡村旅游业经济效益没有很好体现出来。如何使其规范发展,从一开始就能走上健康、高效之路,直接影响着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乡村旅游就是在这种状况下被提到旅游业发展的日程上来并成为被研究和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
(三)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是
(1)乡村景观的丰富性。
旅游资源一般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如名山大川森林草原等)和人文旅游资源(如名胜古迹城市公园等)。农业是一个受人类调控的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景观的特点,同时具有人类活动参与下而形成的文化景观内涵(如农村的民俗文化种植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景观资源之丰富,是其它类型的旅游活动所不可比拟的。
(2)平民性。
尽管乡村旅游的参与者中也不乏管人,但总体而言,乡村旅游的主体主要还是以工薪阶层为主的城市或城镇平民和注重生活情调的知识分子。在这里,我们要克服的一个认识误区是,平民性并不必然地等同于庸俗化,也并不意味着可以粗制滥造和草草打发。平民性特点强调,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来自城市(或城镇)之中的居民,他们的身份和职业不尽相同,但收入水平和消费指向却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譬如在旅游活动之中,他们都比较倾向于带有生活情趣的大众化项目和大众性消费。因此,乡村旅游应在大众化、参与性、愉悦感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和均衡点。
(3)地域多样性和时间可变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和传统习俗为主。农业生产各阶段受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较大,因此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另外,由于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地域的乡村的农业生态-文化景观风格各异,而乡村旅游资源多样的景观风貌,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
(4)可实践性和体验性。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它是包含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游客可通过直接品尝农产品(蔬菜瓜果、畜禽蛋奶、水产品等)或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耕地、播种、采摘、垂钓、烧烤等),从中体验农民的生产劳动和乡村的民风民俗,并获得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和乐趣。
(5)高效益和低风险性。
乡村旅游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可获得多重效益。由于乡村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通过经营方式的调整,不破坏原有生产形态,而使其精致化特色化的过程,所以开发难度小、投资报酬率高、见效快。
(6)花费较低。
旅游的背景在农村,旅游的接待者主要是农民,旅游的内容亦以乡村生活的体验或观摩为主(即俗话说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农家景、做农家人”),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成本相对其他旅游活动形式来说要低得多。相应地,乡村旅游的开支成本也就比较低廉。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想大手大脚地花钱者未必就能花得出去,因为没有那么多的项目和支出让旅游者必须花钱;而农民的现实主义态度也使他们将对旅游者钱袋的支付限定在了一个比较合理、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水平上。这就使乡村旅游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平民旅游。
(三)--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点
中国乡村旅游产品与城市旅游产品相比, 在本质属性、空间分布、产品供给、旅游消费、市场需求和趋势等方面, 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1.1 本质上的乡村性
乡村旅游产品在本质上就是其乡村性, 即农业本质、生态本质、乡村规模本质(聚落空间相对较小, 人口规模小, 旅游开发规模小)以及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载体、村社组织、乡村田园、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在乡村旅游中都有乡村性。也就是说旅游是乡村的, 是在乡村之中, 是以乡村景物为旅游吸引物的, 一切活动过程是乡村化的。
在产品形态上主要表现于:(1)展现田园风光的乡村旅游产品;(2)以开展各种参与性农事活动和土特产品购买的产品;(3)具有典型区域文化特征与生态特征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类和高科技术类乡村旅游产品;(4)充分利用自然原料和“乡村性”设施开发乡村度假旅游产品。
1.2 空间分布的独特性
国内外经验表明, 乡村旅游产品的空间位置, 最好是 2 个小时之内的城市近郊和道路条件良好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根据我国著名旅游学家吴必虎的研究, 我国的乡村旅游区位空间在距城20 公里左右空间地带和距风景名胜区5 公里左右地带最佳。乡村旅游的供给空间实际上为城市周边地区与远离大城市的地区两类。前者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旅游进入性条件良好;后者虽然有距离障碍性因素, 但一定具有典型乡村性和传统文化特色性的资源优势, 加上便捷的交通条件。
1.3 产品供给的丰富多样性
从全国看, 乡村幅员辽阔, 自然景观千差万别, 农业景观多种多样, 民风民俗多姿多彩, 为满足游客观光、购物、求知、猎奇、尝鲜、休闲、度假、参与等多种旅游需求
收稿日期: 2006 —08 —27 基金项目: 湖南社科规划项目(04Zc093);湖南省教育厅立项科技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成果。
6
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赏花、摘果、采茶、垂钓、狩猎、出海、插秧、手工学艺、观草原风情、体民俗民风, 应有尽有。在规划形式上大概可归纳为观光观赏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和乡村民俗节庆型四类。但必须说明的是, 无论何类, 都以典型“乡村性”和高等级质量的传统文化内涵产品为前提, 要求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具有资源的空间聚集性和一定的质量等级“门槛”。
1.4 旅游消费的低水平性
由于我国目前低层次的旅游供给、尚不富足的经济收入, 乡村旅游消费主体呈现重实惠、轻享受的低水平消费特征。因此, 绝大多数乡村游客享受到的仍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较低档的旅游服务产品。如在采摘旅游中, 大多数游客看重水果的价格质量和数量, 而轻视对收获的心理感受;“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的乡村民俗旅游中, 游客多注重低廉的接待费用, 忽略对乡村民俗的体验。目前我国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仅停留于悦目、悦身的较低层次, 而达到悦心、悦志的高层次感受较少。且大多数乡村旅游者选择耗时耗费较少的短期和近地游, 总体旅游消费水平低。
1.5 参与性与体验性
乡村旅游结构吸引旅游者的重要之处就在于所开展的各类旅游项目往往仍是农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很强的亲和性和参与性。采摘蔬果、参与农村节庆、从事体力支出不大的一般性农事活动等, 都是大多数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感兴趣或乐意体验一番的事情。同时乡村旅游者的成分要么是对乡村旅游完全陌生的;要么曾经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 而如今已远离了大自然和乡村, 于是试图借此重新获得对乡村生活的体验, 以找回已经失落的记忆;要么是怀着神秘感去了解乡村、体验乡村。
四、乡村旅游开发的几种模式
郭阳旭***
(一)魏小安
5+3 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 1、5种模式:
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 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
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 四是古村落的开发;
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日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欧洲、美洲开展的历史达百年以上。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也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轨道。在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政府也从中也得到了丰厚回报。凡是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国家,均制定了专门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产品、管理和市场开发都比较成熟。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尤其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保存也比较完好,具有发展高端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贵州的国际合作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已开始启动,将与新西兰、爱尔兰等专家一道,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实施反贫困战略、乡村旅游的标准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寻求本土化、中国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2、3类型: 农村乡村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农民乡村旅游。
(二)卢云亭
传统8+现代6
1、传统乡村旅游以其体现出的特点作依据,可细分为以下8类: 1)乡村民俗型。
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和风物。乡村民俗又分岁时、节日、婚姻、生育、寿诞、民间医药、丧葬、交际、礼仪、服饰、饮食、居住、器用、交通、生产、职业、民间工艺、宗教、社会、娱乐、信仰、祭祀、巫卜、禁忌等近20类。拥有这些民俗资源的乡村,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民俗旅游。
2)乡村传统农业类。
乡村旅游的限定范围主要是在农村,因此这种旅游与农业生产、农业发展过程等密不可分。但农业类旅游有传统与现代农业两大类,故作为传统乡村旅游模式之一,其类型则特指旧式的农业生产观光活动,如旧式的农业生产过程、农耕文化、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3)古村古镇类。
这一类指以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乡村环境氛围为观赏、观光、观看、观览、观展、观研载体的旅游活动。4)乡村风水或风土类。
旧时许多乡村是以特有的地理环境和风水结构发展起来的,有的是依据风水理论经过精心设计选址和建设的,有的是依据真山真水环境自发形成的,如利用不同的地形、水道形成多种排水、给水、避寒、避风、采光、交通等合理的村落空间布局形式。这对发展乡村环境旅游、科学旅游、体验旅游、文化考察和研究活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乡村土特产类。
品尝、购买乡村土特产是城市或外地游客进入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土特产包括乡村生产、生活用品、乡村风味食品、乡村手工艺品、乡村名特产等。这些物品大多都有广泛的销售市场和固有的品牌形象,历史形成时间长,产品有较固定的风格和工艺水准,因此其信誉度、特色度、知名度比较大,旅游者对土特产品的认知是发展这类乡村旅游的重要驱动力。6)乡村休闲娱乐类。
从需求供给角度,大多离城市较近的乡村为城市居民在假日或闲暇时间提供了优良的休闲、度假、娱乐等场所设施,如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家庭旅馆、乡村旅店等。7)乡村名胜类。
指依托本村或与之相邻的历史文化或山水名胜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模式。这类旅游的特点是“借景”,即借老祖宗和大自然给后代留下的古迹和名胜,其功能主要是观光,通过其他特色景观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北京的门头沟潭柘寺村、怀柔慕田峪村、房山周口店村等就是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8)乡村红色旅游类。
此类指拥有红色旅游资源,并利用此优势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题、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乡村旅游活动。这类旅游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已有大量乡村旅游点正在全力开发这类旅游产品,并形成乡村旅游的一大热点。
2、现代乡村旅游以其提供的旅游景观和产品内容,可细分为以下6类:
1)现代新农村类。
我国各省区都有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它们以“新”为特点,在住宅、街巷、道路和生态环境、产业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各种配套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改变,成为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如北京的韩村河、江苏江阴的华西村等。2)乡村农业高新科技类。
指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在高新技术驱动下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型乡村旅游。这类旅游的特点是在产业上的高度科技化,一是农业生产过程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二是组织结构实现了工厂化管理,三是产品形成全新的独特性和市场卖点。游人进入这些农业高新技术旅游地,既可观赏其全新的高技术生产过程、面貌和景观,又可购买品尝其高新农业产品。还可与现代农业工人接触,了解和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新加坡建立的10个农业科技公园。3)乡村生态环境类。
指运用现代环境技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使之成为全国和省区旅游生态村。这类乡村主要以生态农业为特点,采用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农业经济为理念,对农村使用的燃料和动力进行更新,如建立沼气发电、日光能发电等节能、清洁设施,以“生态村”这一形象和旅游品牌,吸引那些对农村环境特别关注的旅游者和生态农业旅游者。4)乡村园林旅游类。
我国有一些乡村,运用园林技术,把自身改建为环境优美的园林新村,并利用乡村园林化这一品牌,招徕旅游者前来观光。如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包宅村。5)乡村康体疗养类。
这类旅游主要迎合人们的养生需要,重点加强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诸如体验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乡村旅游项目。6)乡村自我发展类。
自我发展是现代社会出现的市场新需求,在乡村旅游中,为满足这种心态愿望,可专门设计一些为游客提供某种轻松舒适的环境,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主探索学习知识,熟悉新技能的乡村旅游活动。如日本乡村观鸟旅游、美国的农牧场旅游等。
(三)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
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乡村大国,乡村永远是中国大地上的主导景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业已引起社会对乡村发展、乡村景观、乡村遗产、乡村旅游的广泛关注,并感悟到乡村景观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紧迫性,对落实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过程和成就,乡村旅游在走过了贵族化阶段后成为体验乡村文化和乡村遗产重要的旅游方式,成为休闲、度假、康体、治疗等重要的旅游空间。在欧洲,乡村旅游曾一度成为“拯救乡村的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变革和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乡村发展注入的活力和推动乡村持续发展所展现出的作用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而且在今天我国乡村变革和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新模式和新途径,是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最完整、最典型、最内在的体现。我国乡村旅游20多年的发展业已完成产业的第一次积累,乡村旅游亟待解决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乱化和产业组织自发化6大问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新时期,替代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新形态和新模式主要有7个方面:
(1)主题农园与农庄发展。
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2)传承地方性遗产之乡村主题博物馆发展模式。
承载传统产品与传统工艺、传统生活与生产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和文化景观重现功能。
(3)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
承载古村落、新文化村落、新经济村落等不同阶段乡村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物化与意化的统一过程的认知和体验功能。(4)乡村旅游基地化之乡村俱乐部。不仅是乡村旅游的高级会所和信息中心,而且是乡村旅游的中介机构;不仅向乡村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乡村旅游服务,而且提供一种乡村旅游全过程的联程服务,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并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5)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模式。
承载企业董事会议、商务谈判、员工奖励度假和旅游景观房产等功能。
(6)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
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比较成熟的有葡萄酒庄园、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产业庄园既要体现产业化生产特点,又要满足服务性企业的需要。(7)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梦幻体验。
是区域尺度下通道式动态旅游类型。
乡村景观意境可划分为地方文化代表型——乡村文化意境,水体景观主导型——水乡意境,山野乡村主导型——自然意境,林间乡村代表型——林海意境,平原农耕代表型——农田耕作意境,牧区乡村代表型——自在天堂意境,民族村寨型——异域人文意境,城乡过渡代表型——都市乡村意境8大类型。基于追寻儿时的记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中国诗画文化的灵魂等多种意境追寻,乡村景观意境的感知和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五、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与开发原则
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很猛,数量和类型都在逐渐增多,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一大时尚。但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和项目的雷同化,吸引物的单调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社区管理的复杂化等。为了使乡村旅游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各地都在寻求新的思路和理念,开发出具有独特性、多元性、精品性的乡村旅游产品。笔者认为今后乡村旅游将会出现
(一)8大发展趋势:
1.突出重点、亮点和示范点。
乡村旅游在同一个地区不能一哄而上,以数量增长代替质量增长。这样会导致乡村旅游迅速泛化,产品同质化。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发展规划,筛选出本区、本省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2.管理与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3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之所以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市场选择和需求在趋向个性化。到乡村旅游的人,大部分是以家庭、情侣或自驾车为出游方式,他们要求看到的乡村旅游点应有个性和独特性。几年前去过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在几年以后如果还是依然故我,旅游者就不会再选择它,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策划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使景观、产品、接待、管理都实现个性目标。4.与实现“三农”目标相结合,是今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推动社会小康目标,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国许多地区都在强化乡村旅游的这种功能。如成都市近期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五朵金花”:幸福梅林、花香农居、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通过发展观梅、观花、观菊,发展菜园、荷池等手段,吸引城市居民前往观光、休闲、娱乐,使“五朵金花”成为该地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示范点。农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四重收入,获得较大的利益。5.乡村旅游开发要注重保持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乡村原生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个性特征,是城市居民前往游览的追寻目标。特别是作为乡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观,更不能改变其原真形貌。但保持原真性,绝不是在保护乡村环境的落后面。6.乡村旅游要注重产品的多样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在一个地区,必须有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类型,如成都市的“五朵金花”就是以梅花、花卉、菊花、荷花、菜园为主题发展的不同乡村旅游品牌,每个品牌又有一系列的观光、参与性产品。游人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旅游目的地就越要尽快改变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创新产品的特色,使游客增加更多的选择,包括交通出行的自主化,旅行事务的自主化,订房、订票、订餐的自主化,游览乡村景物的自主化等。
利基管理,7.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 8.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政府主导原则
政府主导型旅游开发, 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政府规划指导下, 采取各种措施, 给予旅游开发积极的引导和支持的一种新型模式。鉴于乡村旅游产品涉及到农村劳动力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矛盾、分散的村寨或农户与旅游市场的矛盾、乡村信息闭塞与宣传促销的矛盾等许多基础性的制约性瓶颈问题难以克服, 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因此,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协调相关部门, 充分整合各种资金渠道、管理技术、人才和互联网等资源, 形成发展合力 [ 3]。特别要提出的是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缺少整体规划和市场分析, 产品单一, 基础设施不完善, 经营范围太窄, 资金投入不足, 缺少政策法规约束等问题。政府必须加强主导力度, 加以重点引导和扶持, 尤其是基础设施问题, 只有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作用, 采用公共设施如水、电、路等由政府投资或政府与集体合作投资为主体, 才有可能得到快速解决。2 社区参与原则
早在1997 年6 月, 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的《关于旅游业的 21 世纪议程》, 就明确提出要将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 并把居民参与当作旅游发展中的一项主要内容 [ 4]。因此社区参与, 农民致富成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本质要求。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提高其生活质量, 以构建社区参与与农民主体经营或合作经营、参与经营的双赢或多赢的一体化格局也就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 旅游开发应该为当地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应该通过创新开发, 大力拓展农副产品的利用广度和深度, 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以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个旅游地的经济水平。特别应该侧重发展参与式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规划, 使农民既是参与旅游业的主力军, 又是真正的最大受益者。在具体操作上, 必须让社区和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 通过经济参与(利益分享)、政治参与(发展决策)以拥有更多的经济自主权、政治自主权和更多的民主权 [ 5]。市场主体原则
市场主体原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旅游产品尤其是乡村旅游产品更应如此。没有市场的乡村旅游产品是不含有生命力的, 因此, 其开发过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开发为中心、以产品开发为重点, 按照“市场—资源—产品—市场”的模式, 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在建设特色园区、精品项目, 组织主题鲜明、多层次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同时, 要按照市场机制运作, 避免政府唱独角戏。尤其是乡村旅游产品是从乡村社区优化和结构优化的角度指导旅游开发, 不仅涉及到旅游部门, 还涉及到乡村社区的各个方面, 协调性很强, 各个部门都要高效、快速协作, 保证其旅游产品开发系统全面展开, 一切都应围绕市场进行开发。对乡村旅游市场不仅要分析现实的乡村旅游市场, 也应分析潜在的乡村旅游市场;不仅应分析客观、宏观乡村旅游市场, 更应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微观市场。择优开发原则
开发一般要经历“普遍开发———重点开发———创新开发”三个阶段。乡村旅游资源具有遍在性特点, 容易造成产品替代、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乃至投入多、产出少、骑虎难下的局面。由于中国目前的大多数农村仍不富裕, 人力、物力、财力相当有限, 必须在资源普查、综合比较论证的基础上, 保证重点, 择优开发。对于区位条件优越、交通条件相对较为便利、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至今仍具有“古、始、真、土、野”特色, 且社区居民素质相对较高和具有相当开发热情的地区, 应优先开发。而且要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以创造特色品牌产品, 保障市场竞争力。突出特色原则
旅游开发时, 要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不仅保持大自然的原生韵味, 而且要保护当地 4 6 特有的传统文化, 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 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移植到乡村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也应该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 保证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 [ 6]。但这并不是说阻止社区进步, 阻止当地发展经济, 而是实现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的最佳结合。特色是旅游产品活力之所在, 而原汁原味又是与特色相辅相承。因此, 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深入挖掘那些原汁原味的乡土原生文化和生态环境, 以做到“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这才是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的根基和依托, 也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6综合功能原则
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的最大区别是兼具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 即所谓“三生功能”。生产功能就是旅游产品中有一定的水果、花卉、蔬菜、奶类、蛋品的生产经营, 这样既可为游客提供农耕文明的体验, 又可为游客提供无公害污染的安全优质鲜活的农副产品, 还可降低旅游业脆弱性的影响;生活功能亦即休闲功能, 就是为游客提供乡村观光、休闲、度假的服务和享受, 使其亲近自然, 放松身心, 欣赏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 离开尘嚣, 调整人心, 还可以接触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 使传统贴近现代, 增添知识和乐趣。生态功能, 就是营造优美的原始天然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满足游客亲近自然, 复归田园、康体养生、生态认知、文化体验等旅游需要, 感受人与自然, 享受“天人合一”的美妙意境。此外, 还有对游客的环境教育功能, 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提高环境意识。因此, 旅游产品开发中要体现其功能的多样性。
7可持续发展原则
凡旅游资源都具有脆弱性, 尤其是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还具有不可再生性, 一旦破坏便很难恢复。因此, 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的原则, 形成 “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 一定要通过法律、技术、教育等各种手段, 对旅游资源的自然与人文进行双重保护。但也必须指出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7]。发展乡村旅游是以获取良好经济效益, 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只讲保护, 发展无从谈起, 保护失去经济支持, 也失去保护的目的。只有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生态环保价值的互动性, 以开发促保护, 保护是为了开发, 才是长久之计;只有振兴农村经济, 促进农业生产, 增加农民收入, 才可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原则
旅游产品标准化就是科学规划旅游产品, 为各类旅游企业提供发展方向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依据。自1987 年我国首次出台星级饭店和评估标准以来, 我国已颁布了几十项旅游标准, 从而促进了我国各类旅游产品加快向保护、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发展的新高度。乡村不同于城市和发展成熟的旅游目的地, 多数县域或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旅游服务水平不高, 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旅游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乃至制约着乡村旅游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于乡村旅游, 目前国家仅颁布了农业旅游示范景区(点)的质量标准, 其他都有赖于在开发实际中创新和发展。各地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标准化, 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从乡村旅游立法、乡村旅游服务基础标准、乡村旅游管理标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乡村旅游服务资质标准、乡村旅游设施标准、乡村旅游服务卫生安全标准、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标准、乡村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标准, 以及乡村旅游立法等方面入手 [ 8]。其标准的制定应由旅游、地理、环境、管理、经济等各方面专家组成, 并应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一经颁发便应严格实施推行。实践证明, 乡村旅游产品已成为当代中国旅游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且潜力巨大, 前景广阔。但目前我国的农村是弱势地区, 农业仍属弱势产业, 农民是弱势群体, 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必须特别慎重, 尽量少走弯路。因此,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遵循一定的原理和法则。
六、国外乡村旅游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定位之启示
乡村以其旖旎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新鲜的蔬菜瓜果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而受到都市居民的青睐。乡村旅游以乡村性为最大的卖点而蓬勃发展。国外发展乡村旅游历史悠久而成熟,为中国开展乡村游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和经验。
笔者就政府管理者和产业经营者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角色分配与工作定位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政府作为产业管理者,应该干些什么
多数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公益事业来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上。西班牙、希腊、爱尔兰等国都是这种情况。他们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给予乡村旅游开发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借鉴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区和我国台湾省等国内外的经验,政府作为产业管理者应着重履行好以下4项职责。
第一,编制总体规划和执行项目计划,保证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产业发展的驱动力。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区政府主持并提供了规划编制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许多国家还实施了一系列计划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法国的“假期绿色居所计划”与“欢迎到农场来”、奥地利的“农场假期”项目、意大利的Toscalla乡村节庆、波兰的“波兰绿肺”项目,以及泰国的Umphang社区旅游项目等。我国的台湾省1989年4月开始实施“发展休闲农业计划”,积极辅导、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区的规划及建设工作。北京早在1998年就编制了《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05年也有了《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规划的实施不到位,也缺乏适时适地的项目计划,带来了目前的乡村旅游出现区域发展不平衡、项目类型同质化、缺乏特色与内涵等问题,已经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前景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第二,制定规章,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区早在1994年就制定了《乡村住宿法》,规定了乡村住宿的基本条件和从事住宿经营接待者的政府登记要求;此外,政府对非法经营也有严格的管理与处罚规定。1992年起,我国台湾省也陆续实施了包括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主要法规和其他近50个相关法规在内的观光休闲农业法规体系。北京市也在发展初期就意识到了规范管理与规范经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02年开始实施《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村(户)评定标准(试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村(户)评定暂行办法》,截至2005年底,共评定出三批市级民俗旅游村110个和四批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7119个;2004年开始按照《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评定标准(试行)》评定出了两批45个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第三,给予资助,帮助乡村旅游提高质量。资助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投向产业经营者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二是用于扶持乡村旅游协会的成长和网络开发建设,搭建平台交流信息。国内外的实践显示,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有重大作用。1992年美国建立了非营利组织——国家乡村旅游基金(NRTF),从事项目规划、募集和发放资助、提供宣传。任务是鼓励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执行州旅游合作计划,推广国际旅游项目,提高联邦旅游和休闲场所的知名度,实行游客分流,开发全美森林服务项目等。加拿大分别于1977年、1990年成立了乡村度假农庄协会(CVA)和土著旅游协会(CNATA)。我国台湾省的休闲农业协会也在发展网站,倡导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以及鼓励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等“情境消费”产品的开发,保证产业有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已经于2004年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开发建设了“北京乡村旅游网”,两年来协会尽管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正逐渐扩大与提高,但其作用和地位尚有待明确和巩固。
第四,组织培训,帮助从业人员转变观念,注重参与者的能力建设。1989 —1994年,我国台湾省农政单位成立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策划咨询小组,一方面在台湾大学、屏东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观光休闲农业课程,建立观光休闲农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着手和注重培训观光休闲农业的经营人才。
(二)企业作为产业经营者,应该怎样去干
都市周边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表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要想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亮点,企业经营者的作为很重要。
首先,要选好项目定准位。作为经营者首要的是挖掘、认识目标客源市场,不能幻想让所有客源都成为自己的客人。假设想周一到周五也热闹起来,就要锁定特定的客户群,研究他们的需要,懂得发挥自己的优势,配置适当的项目。其次,要选择适当的开发模式,设计独特的旅游产品。比如在捷克摩拉维亚乡村建设“摩拉维亚葡萄酒之乡”遗产廊道,将当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诸如乡村博物馆、城堡、葡萄酒、酿酒作坊、手工艺作坊、有音乐和舞蹈的酒吧等连接起来,还在途经之地建设了酒店、客栈、宿营地、自助餐厅和餐馆,重要的是从经营管理上将分散的旅游吸引物集合成一项可在市场上推广的旅游产品,进行联合营销,实现了多赢。摩拉维亚遗产廊道的“当地人所有,共同决策”经验告诉我们,遗产廊道所连接的每一个旅游企业都独立经营,同时又可以在建设基础设施、标志系统与旅游代理商谈判和定价等方面协商合作,从而保证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北京目前还缺乏类似的通过资源整台取得显著效益的案例。建议构建一个“政府+企业+协会(含农民合作组织)+旅行社”的联动运营机制,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协会则负责组织村民参与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协调企业、旅行社与农民之间的利益。
第三,要选择适合的营销模式,做到“经营有道”。鉴于乡村旅游产品具有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同一性、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等特征,推荐使用“口碑传播”。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省的一个汤布朗小镇,凡去过该镇的旅行社导游和游客无不为她那美丽的乡村景观以及与名品折扣购物相结合的旅游产品“搭配”手段所折服,凭借游客身体力行的宣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2005年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的一项市场调查表明,市民认为口碑宣传(亲友介绍)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营销手段,而且收入越高、学历越高的消费者更注重相互之间交流的商品品牌信息。此外,网络营销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据德国《旅游业分析》调查显示,2003年,27%的德国人使用互联网作为查询旅游信息的工具,9 %的人使用互联网进行预订。北京城乡信息中心2005年春节前的一次调查表明,46.7%的游客是通过网络实现旅游意愿的。
2006年,伴随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号文件的出台,伴随“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中国乡村游”主题年项目的启动,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的乡村旅游也必将更加兴旺、辉煌!
七、中国乡村旅游:现状、热点与薄弱环节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应客观认识发展的现状,认真应对一些热点,同时还应该关注个别薄弱环节。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中级阶段(提档升级)
从整体上衡量,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初始阶段。乡村旅游在我国虽然早已存在,但真正形成规模效应,并获得与城市旅游相提并论的地位,是近几年的事情。眼下,形成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城乡结合部,江南古镇、古村落,中西部山村、少数民族村寨等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还很大。乡村旅游的客源以国内游客为主,入境客源不多。而在国内旅游市场份额中,乡村旅游所占的比例也十分有限。乡村旅游以城镇游客为主要客源,时间主要集中在双休日、3个黄金周,季节性很强,且经济效益不明显,旅游收入没有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受到政策、资金、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目的地行、食、住、购、娱,以及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等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大多只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离舒适、愉快的旅游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另外,在许多地方,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的旅游开发意图明显,个别政府行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了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到2005年底,重庆市农家乐己达3 650 多个,年接待游客达到1 100万人次,主要分布在重 庆市区及周边的南岸泉水鸡一条街、九龙坡白市 释、沙坪坝歌乐山、江北铁山坪、北磅绍云山及万盛
黑山谷等片区。赵越,黎霞,乡村民宿经营者经营风险感知研究一基于对重庆市乡村旅游景区的调查,2010年1月,西部论坛,79-86
(二)乡村旅游的一个热点——自驾车游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费用等方面的制约,自驾车游大多选择的是中近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出游的时机一般是黄金周或双休日。一些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的乡村以其自由的停车空间、方便的食宿条件、廉价的旅游消费等因素,成为自驾车旅游者向往的主要旅游目的地。目前开展自驾车游比较火爆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等地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
乡村自驾车游也反映出了不少问题:一是交通问题亟须解决。大多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交通不便,很多自驾车游客往往花费数个小时在路途颠簸,劳顿之苦严重影响了旅游兴致。二是食宿条件有待改善。乡村旅游食宿虽不追求奢侈,但应该保证让游客吃的卫生、住的干净,这样才能带来舒适、愉悦的旅游享受。三是管理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专门为自驾车游客设计的旅游线路较少、方便自驾车游客携带的土特产品不足。四是安全隐患应及时消除等。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自驾车游客将越来越多,乡村旅游市场中自驾车所占份额也会逐步扩大。克服交通瓶颈,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食宿环境,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将是乡村旅游开发与研究人员共同面对的课题。
(三)乡村旅游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农民旅游
一般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只是触及了农村与农业的问题,“三农”中的9 亿农民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是乡村旅游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的魏小安把乡村旅游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和农民旅游。这意味着农村居民不仅是旅游产品供给者和生产者,而且是需求者和消费者。笔者也认同这种看法,并主张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的视野:
第一,农民旅游市场规律的研究。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达程度存在差异,农民旅游市场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可以先启动哪些地区的农民旅游市场,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采用什么样的旅游发展模式等是亟待研究的。第二,我国农民旅游态度和认知的调查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不同职业农民群体旅游态度以及旅游消费特征的调查分析,找出农民出游和对旅游认识的规律,从而为提供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和拓展旅游市场奠定科学基础。第三,我国农民旅游潜力研究。包括对农民的出游潜力及其空间格局、就业潜力、经济潜力等的研究。第四,制约我国农民旅游的限制性因素分析。第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此外,中外农民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差异性研究、农民旅游的相关政策研究等也有待加强。
2.乡村产业发展趋势 篇二
创意农业改变中国
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 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过程中, 以及在农业节庆活动、农业总部经济活动中进行生产创意、生活创意、产业创意、品牌创意和景观创意, 通过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意农业以知识产权为先导, 以农业生产为依托, 以农业企业为主体, 以创意生产为核心, 以美学经济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指引, 以科技创新为手段, 以质量效益为动力, 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 以持续利用为目的, 以农业企业为主体, 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 使其成为具有“四高”即高文化品位、高知识化、高赢利性、高附加值, “五化”即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景观化, “五型”即审美型、文化型、娱乐型、科学型、观赏型的新型农产品。创意农业是通过“三生”即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 推进“三增”, 即创意农业产业增优、增名、增汇, 创造“三农”即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培养创意农民, 达到“七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目的, 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产生更高附加值,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美学经济时代的农业, 将成为市民消费“新宠”。大市场才有大产业, 创意农业“点石成金”, 加快了创意农业产业化进程, 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成为新农村发展最快、拉动经济加快发展的富民产业。扩大内需热点在农村, 创意农业是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刺激消费潜能并且在消费中能让人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追加消费的产业。创意农业消费时代阔步走来, 加快推进创意农产品生产, 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 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 创造中国农民独特增收模式, 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每只卖到100元的方形西瓜、卖出50元高价的专利苹果, 一个128公斤重的大南瓜卖出1000元, 每只鸡卖到2000元, 好看、好玩的一只创意农产品礼篮1000元;种植天麻每亩创利3.5万元, 生产温室油桃亩产值6万元, 种植香水百合鲜花亩产效益达10万元, 一亩羊肚菌卖到国外一万五千美金, 一盆创意盆景可以拍出六十万元的天价。培育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创意农产品品牌, 能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一个创意农业科技园, 整个园区年产值可超过100亿元;建成一个创意农业产业带, 可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 创意农业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创意农业改变中国, 越来越多农民尝到创意农业带来的甜头, 发展创意农业产业成为农民新追求。
江苏省海安县白甸镇周垛村13组韦春奎把绘画美学的理念引进到大棚蔬菜种植中, 缤纷的五彩椒、翠绿的黄瓜、通红的番茄, 让参观大棚的人们犹如走进工艺品展览馆。他种的蔬菜以农家肥为主, 化肥以高档有机肥为辅, 坚持现采现买, 不卖隔宿菜, 保持蔬菜的新鲜度和良好的口感, 让每个消费者放心消费。
2008年金秋九月, 天津市汉沽区茶淀镇玫瑰香葡萄迎来了收获季节。作为2008汉沽葡萄文化旅游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葡萄游”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汉沽区共开辟了30多个葡萄精品园供游客采摘;进行民间花会表演;精心举办趣味吃葡萄大赛;组织参观酒文化博物馆、品葡萄酒、自装酒等活动。“葡萄游”既体现了汉沽区的农业特色, 又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回归自然的广阔空间, 使广大游客不仅可以采摘香甜的葡萄, 还可以品尝醇香美味的葡萄酒、参观并亲自体验葡萄酒酿制工艺。汉沽茶淀镇玫瑰香葡萄2008年采用了声波助长仪, 套袋工艺等先进的种植技术, 无论是葡萄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明显提高。据统计, 2008年9月13日至17日的五天内, 汉沽区共接待游客超过4.5万人, 经济收入达386万元。
创意乡村引导农民创意生活
创意乡村就是通过培养创意农民, 以创意生产为核心, 以美学经济为基础, 以发展优质高效的创意农产品为目的。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 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 大力构建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生态, 推进工农互促、统筹城乡发展、共享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发展模式。创意乡村体现在农民生活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改善消费结构, 提高农农产品文化“含金量”, 增加农民收入。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有1万亩油菜种植, 围绕“菜花”做文章, 即把油菜种植布局的主导观念放在如何将菜地布局得更漂亮、更方便游客游览观赏, 如何让菜花开得更绚烂、花期更长, 如何吸引市民前来游玩等。2008年3月29日该镇举办首届菜花节, 以油菜田为“主舞台”, 推出了田园爱情派对、菜花写生等24项适合城市居民的主题活动, 特别是田园爱情派对, 选出20对新人在油菜田里举行别具风情的结婚庆典, 并在菜花家园设置10个婚纱外景拍摄点, 新颖别致, 备受欢迎。菜花节短短十多天就吸引游客22万余人, 最多一天有5万人前来游玩, 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天津市津南国家农业示范园区现代智能温室里, “腰围”4.5米、重量超过200公斤的巨型南瓜, 单株产量高达5000公斤的超级西红柿树, 在空中“安家”的大红薯, 长在墙上的韭菜……, 实现了农业的工厂化生产。西青区水高庄村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种植着近百种从国内外引进的名特优新品种, 现代化的种植方式吸引市民假日参观。2008年天津市已新建现代化的智能温室近6万亩, 种植着300多种国内外绿色蔬菜、20多种名贵花卉。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三园一地”规划, 开发建设北运河以西1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区, 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沙庄村农民依托科技手段, 大力筹建集观光、餐饮、旅游、商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花盆里种起蔬菜和水果, 并形成了规模效益。沙庄村示范基地的温室大棚吸引了大批游客, 他们在观赏的同时可以亲手进行采摘, 形成了效益可观的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将按照整体规划, 积极引进花卉、无公害蔬菜、精品种养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营销配送等产业, 在短时间内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先导示范区, 带动周边地区农民一同走上高质、高效农业致富之路。
新疆昭苏县是新疆最大的春油菜产区, 有百万亩之多, 占全疆油菜种植面积的40%左右。每年到油菜开花的季节有很多游客都慕名而来, 一睹这金色的美景。每年6月末到7月20日左右, 昭苏山花烂漫, 草原油绿, 溪水清洌, 一望无际的油菜都已经长出了花苞。漫无边际的油菜花在全疆乃至全国更是绝无仅有, 被誉为“中国油菜之乡”。观赏绝无仅有的金色花海, 感受撼心震魄的高原风光, 金灿灿的油菜花渲染着春的风采, 如同绘在大地上的美丽图画, 吸引更多游客留连其中, 美学素养高的牧民“导演”自家的耕作起居, 让人倾心于对昭苏的油菜花进行心灵吟哦以及对草原风光的深深眷恋。昭苏油菜花节以“昭苏文化”为内涵, 积极宣传昭苏, 成为昭苏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积极培育和发挥人居环境最佳的优势, 创建世界一流的宜居田园城市成为成都的首要愿景。2010年新年伊始, 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发展目标,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人在园中”, 二三圈层是“城在园中”, 中心城区是“园在城中”, 把城市和农村的优点都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让广大城乡群众既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又同时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在城市等级上, 先努力成为国内一线城市, 继而进入世界级城市的行列。为此, 成都市采取“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 从现在开始, 用5-8年, 真正建成“新三最”城市;第二步, 用20年时间初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进入世界三级城市行列;第三步是用30-50年最终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成为世界二级城市。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 是成都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最现实的优势、最宝贵的基础、最根本的举措。在实现方式上, 成都一是要利用独特优势,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 包括传统产业要直奔“微笑曲线”的两端, 走向高端。二是要突出重点、立足领先。三是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 在全市上下形成合力推进三次产业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加快构建市域现代产业体系。在实现方法上, 将继续扩大开放, 提高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水平, 确定2010年为全市的“扩大开放年”。在国际化的背景下, 成都从中心城区一直到边远农村, 都将体现田园城市的理想。让广大城乡居民享受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福利”, 既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又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一座充满“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国际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崛起。
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着力实施社会、经济、环境共赢;政府、企业、社区联动;中国一流、世界有名示范;城乡互补, 双轮驱动四大战略。苏州利用乡村的空气、气候、山林、水、养生文化遗迹、养生民俗等资源, 打造北部长江沿岸“江海文化与乡村观光”、西部环太湖“绿色度假与文化休闲”、中部湖泊芦荡“美食体验与生态休闲”、南部江南水乡“古镇观光与文化体验”四大乡村旅游集聚区, 凸显“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绿色度假”的乡村旅游精髓。发展农作物采集、加工体验旅游模式, 让游客亲手采摘蔬果食用, 开展学习烹调活动, 享受纯天然新鲜蔬菜和绿色美味, 学习制作传统工艺和当地食品, 到菜园果园进行采摘等;举办乡村集市, 使游客体验别具一格的乡村商业氛围, 体验在闪烁的星空下、在明月的清辉里观看电影的感觉。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干石览镇新建社区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淳朴民风, 打造“海岛艺术创意谷”, 建设一批别出心裁的现代抽象建筑, 让艺术家休闲养身;原生态海岛休闲景观, 让艺术家种地养花, 品尝海鲜美食, 进行艺术创作。在民居外墙画上动漫画或壁画, 将舟山历史上的渔船制作成模型放置在附近水库, 每年能吸引大批游客。新建社区规划通过若干年努力, 建成全国艺术院校学生实习基地。以海岛艺术创意谷为标志的创意乡村, 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带来一个新兴的消费市场, 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美学经济育出大产业
清澈明亮的水族箱里, 五彩斑斓的热带鱼正在自由的穿梭、觅食, 五光十色的珊瑚, 叶蔓丛生的海草, 造型奇异的贝壳, 一眼望去俨然就是一个惟妙惟肖的迷你海底世界, 观赏鱼已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新宠。珠江三角洲本是四大家鱼的传统产地, 然而近年食用鱼供大于求, 养殖业便纷纷“转业”, 利用承包的鱼塘大养观赏鱼。全世界水族资源的69%在亚洲, 其中最优质的资源又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在东莞、中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 观赏鱼养殖场随处可见, 全省观赏鱼养殖面积已达10多万亩, 年产观赏鱼 (含鱼苗) 数百亿尾。广东省与观赏鱼发展相关的水族器材业近年也一跃而上, 目前全省水族器材厂家已超过1000家, 就业人员近20万人。目前, 全国各地的观赏鱼和水族器材60%-70%来自广东。为全国各地欢度春节平添许多喜庆气氛的观赏鱼类, 如今已被广东“养”成大产业, 由观赏鱼拉动的水族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整个产业年产值已超过100亿元。目前, 芳村区观赏鱼的养殖面积已发展到1180亩以上, 共有上千个观赏鱼品种。在观赏鱼的研发和生产方面, 目前广州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娃娃鱼、杂交鲟生产科研基地, 娃娃鱼、杂交鲟等特种水产品养殖居全国领先水平。目前, 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和以上海、江苏、广东为重点的东南沿海地区已成为我国两大观赏鱼生产地。
栖霞苹果长出艺术的翅膀, 飞往四面八方。任何一种商品, 文化信息、美学含量越高, 它的价值就越大, 栖霞市在苹果文化上作文章, 大力发展艺术苹果生产, 通过苹果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深入挖掘苹果文化, 融艺术价值于果品, 赋予苹果以人文精神, 改变了单纯的食用价值成为艺术品。通过图案设计、遮光图案纸制作、果实套袋、果实摘袋、果实筛癣粘贴、采收、选果等系列程序制作而成。由于字画的笔墨部分遮挡了太阳光线, 当果实采收时, 红艳艳的苹果上便被阳光雕刻上了金黄色的各式图案或书法作品。栖霞市围绕苹果做足文章, 除举办以苹果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活动外, 进一步提高果农的果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 策划了栖霞苹果600点全国互动营销活动, 向全国100个城市市长、100家果品加工经销企业、100家外资企业、100家电视台台长、100家报社社长、100所大学校长赠送用阳光“雕刻”在苹果上的个性化祝福语言、栖霞市领导的寄语、今日栖霞画册和互动贺卡。写有“友谊”、“合作”、“桥”等文字的栖霞艺术苹果“特别贺卡”从栖霞启程飞往全国600个地方, 进一步打造了“中国苹果之都”的品牌, 提升了栖霞的城市形象和竞争力。近年来, 地处胶东半岛腹地的栖霞市利用着色原理和剪纸作品在苹果上大做文章,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 该市生产艺术苹果100多个品种, 成为国内外客商的抢手货。全市建起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50万亩, 年产优质果品12亿公斤, 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 并被授予“无农药残留放心果”试点市、“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市”、“中国苹果之都”等称号。 (图1栖霞艺术苹果俏销市场。)
2002年10月, 在北京举办的首届栖霞苹果艺术节上, 由6000多个书法苹果组成的《感恩农业赋》和64首《耕织诗》, 吸引了大批京城人。2003年第二届苹果艺术节, 栖霞人又用50吨苹果, 构筑起了一条500米苹果艺术长廊, 将艺术与苹果完美结合, 讲述出一个个有关苹果、果农、农村命运变迁的故事, 折射出中国农业、农民、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 引得首都市民纷纷抢购。2004年9月在烟台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果蔬博览会上, 用16000多个优质苹果组成的万里长城图案, 博得了与会客商的一致赞誉。2008年金秋十月, 正是摘苹果的时节, 在栖霞市的果品批发市场上, 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果农正在包装一个个印有奥运福娃、祝福语言、十二生肖图案的艺术苹果。收购价格最高的达到每公斤6元, 价格比普通苹果高了几乎一倍。
(未完待续)
3.乡村产业发展趋势 篇三
随着城市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乡村市场的前景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不成熟的乡村市场蕴涵着巨大的商机,但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很多企业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去开拓乡村市场,但“启而不动”的现象并不少见。营销乡村的基本前提是洞悉乡村消费者的消费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营销策略。
乡村市场的消费特点及趋势
集中性、节日性消费突出。乡村市场的淡旺季比较明显,节庆性消费比较突出。受制于消费水平和渠道便利性,乡村消费者大量的消费都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或者说某一个特定的地点。与城市相比,我国乡村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限制了零售渠道的向下延伸,消费的网点并不是太多,因而乡村消费者的消费经常集中在特定的集市。因此,从消费行为上来讲,乡村消费者受传统的特定的地点的影响会比较大。另外,乡村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精打细算,讲求实惠,但在一些大事上和节日里,如婚丧嫁娶、建房、中秋节、春节等,消费能量会集中爆发出来。
这几年来,由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很多的零售业态,比如超市、农贸市场、农改超等等,重心都在下移,这些都改变着乡村市场传统的集中性、假日性消费的特性,未来乡村消费会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基于这样一个变化,乡村市场的消费方式会越来越多样化,消费的习惯和方式会逐步地倾向于城市市场所体现出的一些消费特点。
统一性与区域差异性并存。中国市场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不同区域乡村市场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差别很大,尤其在洗化、食品等快速消费品领域。我们操作过一个炼乳产品,在浙江的一些地方很多乡村消费者把它当作了营养品、乳品,用水冲调着食用,而在另一些地方是将其当调味品来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有的行业,各个区域的差异性不是太大,尤其是耐用消费品领域。比如说手机,在城市市场手机都成快速消费品了,而乡村市场还属于耐用消费品,好用、便宜是乡村消费者基本的共性需求,而款式、个性化、是不是潮流时尚等不是乡村消费者关注的价值点。
注重实用价值、价格驱动明显。受制于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乡村消费者比较注重功能性,比较重视实用价值,而对产品的一些附加值,比如精神享受不是特别的关注。比如,对于乡村消费者而言,肥皂就是肥皂,洗衣粉就是洗衣服的,什么清香、给家人的关怀等附加价值,乡村消费者在消费时考虑的比较少。正因为乡村消费者特别的务实,因而乡村市场趋利导向、价格导向的消费特点非常明显,品牌化消费不是特别的明显。也正因为乡村消费者务实、注重功能利益,因而乡村市场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尤其严重。
但是,这一趋势正在发生着一些变化,随着城镇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随着乡村消费者收入的提升,随着乡村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乡村消费者也开始追求个性化、感性层面的价值。但目前来讲,主流的表现还是以产品属性为核心的。
面子消费突出、从众心理普遍。受传统文化与生活区域的限制,乡村消费者面子消费的特点非常突出,基于面子消费,乡村消费者的消费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相比城市消费者而言要严重得多。乡村比较接近于“群居”状态,彼此之间有很多联系,特别在意其他人的看法、所作所为,因此,乡村消费者不仅根据自己的主观需求来决定购买行为,更多是根据别人的消费行为或消费心理来决定购买。大家都在消费的产品就形成了一种潮流,购买潮流性的产品自我感觉才有面子。这在整个中国乡村市场是很普遍的,不仅仅是乡、镇,甚至县或县级市都会存在这样一种消费心理。
面子消费是产生从重心理的一个动因,而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从众心理的另外一个原因。乡村消费者由于知识、见识等限制,不像城市消费者可以对产品的信息了如指掌,所以会比较注重别人的选择,“大家都用的我也要用,如果不好的话为什么其他人会用”。同时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意见领袖的推荐对乡村消费者的选择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不同于城市,乡村市场的意见领袖多是自然形成的,店主、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会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
开拓乡村市场的策略原则
从产品来讲,乡村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不是很强,对附加功能、工业设计等不是特别强调,而更加注重于产品的本质,更加注重产品本身的物理性质表现。正是由于上述消费特点,乡村市场的同质化竞争是非常严重的,“假冒伪劣”泛滥也是源于此。因此厂商要运作乡村市场,在产品设计上就不能太花哨,尽量把“多余”的功能去掉,特别突出产品的实用性,直接体现功效性。这样去设计产品,一方面是迎合乡村消费者的消费特点,一方面也能够把产品的价格降下来以匹配乡村消费者的购买力。当然,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还需要针对乡村消费者独特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从传播上来讲,乡村消费者接触的传播管道相对比较窄、比较少。因而,电视传播对乡村市场更加有效。这一点极大地不同于城市消费者,城市消费者接触的管道非常多元化、非常分散,已经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分众传播。从高空传播来讲,企业要运用权威性的媒体来影响乡村消费者,比如中央电视台。就特定市场而言,所谓一些传统的土办法仍然是有效的,比如房屋墙体广告等。另外,形式多样的促销、路演也非常受乡村消费者的欢迎。总而言之,手段直接、集中、权威性媒体、利益导向是乡村市场传播必须要把握的关键点。
从渠道上来讲,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是乡村市场的主流渠道,这是必须要去占据的。把握上述渠道的关键是运用好以返利为核心的渠道政策,并且实物返利、现金返利、礼品赠送等各种返利要很好的结合起来,而且要经常的变化,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渠道炒作”。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需要通过炒作渠道让批发商广泛进货,再通过批发商去覆盖下面大量零散的小店,这种操作方式绝对跟城市市场是不太一样的。当然,渠道成熟度在不同区域是不一样的,在一些城镇化比较突出的乡村市场,就要非常注重占领超市这样现代的零售业态,尤其是在当地有示范效应的网点。
4.乡村产业发展趋势 篇四
(3篇)
2021年乡村振兴发展规划1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扮演着食物供给、要素贡献的角色,生产功能、增产导向占主导地位。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发展对资源要素量的投入依赖程度下降,这需要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农村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等转变。
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二)坚持规划先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发展。2021年乡村振兴发展规划2
2018年4月11日至4月22日,我很荣幸参加我县今年的在职干部全员培训,这是我入编以来第一次参加培训,感到非常激动。通过党校领导、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本人受益匪浅,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有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士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现如今,各个乡村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角度,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思路更明、干劲十足,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学习十九大精神重在领会重在实践重在落实要做到知行统一,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一、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中。
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当做当前的政治、的民生和最紧迫、最坚决的任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全面抓好脱贫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此次考核任务工作。二、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好实践好发挥好。
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县委也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长远性和近期目标,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三、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从严管党治党各项举措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第一条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党和国家事业前提在于党的领导,保障在党的建设,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的理念,把抓好党建作为的政绩,全面压实“两个责任”,坚决维护好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要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择不扣贯彻落实,要强化干部管理,持之以恒整风肃纪高压反腐,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四、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中。
脱贫摘帽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互相配合,一定要早部署早谋划,要趁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东风,全力以赴、全面动员,亲临一线督促指导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全力抓好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2021年乡村振兴发展规划3
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国务院、省、沧州市乡村振兴战略文件精神,长丰镇紧紧围绕《任丘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暂行办法》,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乡村振兴现场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实际,特定如下工作计划。
20xx年的工作目标:立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力争乡风文明更加浓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一、围绕产业兴旺,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
(一)成立专门机构,落实组织责任。
成立了以镇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农村振兴发展办公室,建立健全全镇土地纠纷调解架构组织,致力于优化产业布局。在已完成3.5万亩土地流转工作的基础上,20xx年年底争取新增土地流转1000亩。(二)建设农业品牌,打造农业名片。
打造长丰农业品牌,20xx年12月完成任丘蜜桃、黄庄蜜桃、任丘小蜜梨3个地理标志申请。进一步做大做强全镇种植、养殖行业,借助锁井、四蔡村等蔬菜大棚种植平台,辐射带动周边蔬菜大棚发展,打造绿色健康蔬菜园区;以北张村志勇肉鸡、士京养殖和生猪养殖大户等专业养殖合作社为中心,整合现有养殖资源,推动全镇养殖行业规模化发展。(三)发展绿色农业,推进科技农业。
继续推进道路、水利、电力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合理降低使用化肥和农药。持续抓好雨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原有绿化种植的基础上,保障万亩方和千亩方苗木成活率,20xx年全镇实现森林覆盖率50%以上,种植强筋小麦4000亩,产量预计0.16万吨,力争在11月份完成。二、围绕生态宜居,打造乡村环境新面貌
(一)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严格落实镇村网格管理机制。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和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进一步加大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力度,管控好镇域秸秆禁烧,降低燃煤污染,严厉打击小塑料等“散乱污”企业加工摊点: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河长制管理措施,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群众在沟渠、河道维护等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保持镇域河渠水面、堤岸两侧干净整洁,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工作。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倡导良好卫生习惯,有效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全面提高我镇农村厕改率。结合镇村实际,抓好各村改造厕所的复查维修,积极主动配合施工队伍,按照分批推动、连片实施的工作方案,力争20xx年底卫生厕所改造普及率达76%以上,确保改得好,用得住。(三)全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在抓好环卫公司日常保洁的基础上,立足我镇实际,制定《长丰镇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村容村貌提升为整治内容,开展民居院落“四清五化”整治活动,配合上级部门对具备条件的村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项目的建设。20xx年4月底完成村庄春季清洁行动,重点解决村庄内外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在9月底前完成村庄“五清”任务;在年底60%的村完成“三建”任务。三、围绕乡风文明,构筑美丽幸福新格局(一)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为载体,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以寻找“最美家庭”为平台,面向镇村党员干部、道德模范等领域有代表性的家庭,广泛征集好家风、好家训故事,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二)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各村文化广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围绕“春节”、“国庆”、“重阳节”等节日活动,推动长丰大鼓等传统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艺术魅力,强化传承与保护。(三)助推农村文明村庄创建。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市文明办“十个”要求,以柳村美丽庭院为标准,大力推进全镇美丽庭院创建。在柳村、袁庄、寇村、金元村、四蔡村8个精品村庄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有序推进,20xx年12月底完成长丰村等重点村美丽村庄打造,力争在20xx年我镇文明乡村达到50%。四、围绕治理有效,开创和谐稳定新局面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在20xx年全镇农村“两委”换届完成的基础上,坚持以党支部为统领,加快建立和完善村级各类组织(村委会、村监会、民调会、妇联、团支部等),从业务指导、办公场地、人员配备、资金政策支持等方面,鼓励和激发各类组织发挥作用。20xx年底全镇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村级组织架构占比达到100%。(二)加强社会治理。
积极建立“两会一约”,有效发挥全镇32个村村规民约作用,提高各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覆盖率,20xx年年底力争达到全覆盖。建立健全镇村管理、服务、协调功能,主动化解农村各类社会矛盾,严厉打击“黑恶痞霸赖“和邪教组织,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三)建立完善调解机制。
严格落实精准服务群众机制,坚持领导干部每日接访制度,进一步细化完善镇村网格管理责任制,压实责任,关口前移,固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切实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确保北京不去、河北不聚。五、围绕生活富裕,推进民生事业新发展
(一)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始终坚持“两不愁、三保障”原则,强化扶贫领域纪律监督,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20xx年继续巩固20xx年帮扶成果,对已脱贫的79户134人跟踪服务,做到脱贫不脱钩,防止返贫;对49户94人未脱贫户,实施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存在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努力探索扶贫工作新路径,确保20xx年全部脱贫。
(二)全力服务社会民生保障。
着力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的关心关爱服务,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努力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续保全覆盖,完善医疗救助、减灾救灾等保障制度,关心、关注、关爱弱势群体,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扎实开展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复合型人才,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扭转群众增收致富后续乏力局面,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5.乡村产业发展趋势 篇五
几年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宜居环境建设决策部署,以抓好美丽 乡村建设为抓手,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稳步发展,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村庄秀美、环境 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主要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丰富内涵,打造幸福美丽乡村
泉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于 2012年 9月在全省率先启动,如今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近年 来,全市从建设“发展好、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出发,重点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村庄建设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素质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和谐”等六大工程,连 续 2年评选 10个“美丽乡村”和 10个“美丽乡村入围村”,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社会 共同认同和广泛参与。全市已建成 10个省级生态县, 132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659个市 级以上生态村,南安、德化、永春 3个国家生态县(市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洛江、安溪 国家生态县(区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
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泉州市、县(市、区、乡(镇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全 面落实分级负责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同 时把美丽乡村建设列为泉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纳入各级班子和单位绩效考评内容, 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抓规划设计。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按照“农村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农民向中 心村和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的指导思想,精心编制和执行村庄建设规划、整治 规划和近期集中建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三个梯次规划, 不断提高村庄建设科学化水平。同 时注重因地制宜, 突出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按照 “聚落保存、老屋再生、闲置空间再利用” 原则,做到“不劈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保护好乡村的碧水蓝天、蛙声鸟语,让人 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是抓典型示范。以入选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注重挖掘、总结、提炼美丽乡村建设 文化内涵,提升美丽乡村示范村品位。今年泉州市重点选择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基础较强、文化内涵丰富、民风民俗纯朴的村、镇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着力打造 5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和 5条美丽乡村示范线, 培育建设 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塑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精品。
四是抓资金投入。泉州市、县两级财政均设置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 2013年、2014年市财政分别安排 5000万元、6200万元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等形式用于重点示范段建 设、农村卫生保洁奖补、建立涉农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扶持林下经济、成片花卉美化彩
化、造福工程建设等 “美丽乡村” 项目建设补助。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 3563个 “六大工程” 建设项目完成投资 29.14亿元。
五抓环境整治。围绕“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要求,抓好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全力推动县城景区化、镇村景区化、农户庭院景观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今 年泉州市纳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千村整治、百村示范”任务有 132个村庄,其中 11个村 庄列为示范村, 项目总投资 14.31亿元, 计划投资 8.32亿元, 现已完成投资 1.76亿元。为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清洁保洁,泉州市要求各县(市、区必须按农村人口年人均 30元安 排财政预算,并按农村人口的 1— 2‰配备保洁员。2014年泉州市、县两级财政共安排农村 环境卫生清洁保洁经费 2.53亿元以上。市 “美丽乡村” 环境卫生考评覆盖中心城区外的 152个乡镇(街道,每月抽评 310多个村和 60多段道路,引导和推行乡镇一级考评工作,建 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清洁保洁机制。
六是抓宣传发动。加大媒体宣传力量, 借助报刊、广电、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幅报道 “美 丽乡村”建设,激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先后举办首届“刺桐红”杯泉州美丽乡村摄影 大赛、“泉州 ? 美丽乡村”书画艺术节、“美丽乡村在泉州”等主题宣传活动,开辟走进美 丽乡村等电视专栏,营造创建工作良好氛围。
二、突出特色,培育品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泉州依山面海、四季常春,山水滨海景观皆具,人文资源独具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已 迅速成为泉州市旅游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
(一抓住契机,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泉州市抓住“美丽乡村”建设为发展乡村 旅游的有利时机,把“宜游”融入“宜居”之中,引导乡村将旅游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 设,积极探索“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一是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 引导有条件的乡村从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建筑风格、农业生产、旅 游商品等方面, 挖掘资源个性和特色,凸显宜游功能。比如, 永春针对游客追求回归自然需 求和怀旧心态,以“拳、香、茶、食、画”为载体,在传统静态生态观光为主的基础上,将 白鹤拳文化、香文化、茶文化巧妙地融入乡村旅游产品策划。二是立足传统乡村岁月和地方 特色的人文元素,让 “美丽乡愁”成为乡村旅游独有的品牌印记, 将文化特色作为资源有序 整合的主线,抓好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的保护开发,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打造一 批乡村旅游精品。
(二分类指导,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泉州市乡村旅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民 为主体,按照发展、规范、提升的工作步骤,有序引导,形成乡村旅游点、线、面发展新格 局和多类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做好绿色生态文章。如安溪、德化立足优质生态环境和 山水景观,在生态优先基础上,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结合茶文化、陶
瓷文化, 打造全省首家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安溪尤俊农耕文化园、以生态休闲为主的德化云 龙谷等绿色生态乡村旅游精品。二是把握蓝色滨海特点。如晋江、泉港利用滨海资源、渔村 风情, 把现代渔业和观光体验及海洋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海鲜美食, 培育晋江衙口旅游区和围头战地文化渔村、泉港惠屿岛等蓝色滨海乡村旅游精品。三是加强 标准化建设。以开展乡村旅游星级评定为抓手, 促进乡村旅游逐步向服务规范化、管理标准 化。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3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2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 单位 6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5家、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2个、水乡渔村 9家。
(三找准定位,拓展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一是依托节庆平台展示乡村旅游。成功举 办德化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茶文化旅游节、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永春北溪 桃花节、泉港涂岭猪脚美食节等,积极推介各地乡村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二是开展“泉州 人游泉州”活动。着眼于撬动本地客源市场,举办“泉州美丽乡村游”启动仪式,分批分期 组织全市 80家旅行社考察我市乡村旅游资源,推出山海互补“泉州人游泉州”的乡村游精 品线路和主题旅游专栏。三是加强美丽乡村旅游推介。组织旅游企业赴厦门举办 “泉州美丽 乡村游”大型广场推介会,制作《漫画泉州》、《海上丝路、古韵泉州》等宣传折页投放在 车站、机场、码头、酒店等游客集散中心,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
6.疫情对乡村产业发展影响的建议 篇六
(一)发挥“互联网”优势保农时
当前农业生产全面开展。面对严峻的*肺炎疫情形势,各地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要发挥“互联网”优势确保农忙保农时有序开展。由于疫情的发展。各部门要联动起来做到农民足不出户买农资,足不出户用农机,足不出户知农事,足不出户看农田。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优势。农民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网上平台自油选择对应的服务或产品,下单订购。按约定时间运送至家门口,农户取回,双方不接触;如果农户需要农机服务,也可以联系农机合作社,农户无需到场。
(二)多措并举增加销售渠道
在当前疫情形势下充分利用开展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探索,以设施农业为切入点高效发挥科技种植和互联网销售的优势,把本地区农村和城市全面融合提高供给水平。使农民增加收入,市民购买价格下降实现双赢局面。
(三)加快品牌建设引导农民增收
农户主体弱小与市场扩大的矛盾日益凸现现行农业生产的家庭承包责任制,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也给农产品的产销带来很多制约。大多数家庭因生产经营活动的高度独立、分散,产销规模小、资金匮乏,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难以实现统一指导和控制,品质量差异大,没有统一的包装,也无法形成品牌,不利于经销商的收购和消费者识别。一方面,高度分散规模太小的农户,聚集货源和分销产品的能力弱,与日趋扩大竞争激烈的市场无法形成有效的产销对接,难以推动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的日益扩大又必然呼唤和催生更多更大的营销主体出现。不断创新和壮大农产品营销主体,架起农户与市场沟通、联系的桥梁,是农产品市场发展和适应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
(四)加快大宗农产品销售渠道发展
7.乡村产业发展趋势 篇七
1 永春县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8.8%,居全省前列,可开发系列森林旅游产品。二是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全县农业发达,特别是这几年经过农业产业调整,已形成了芦柑基地、茶叶基地、名优水果基地、毛麻竹基地、蔬菜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八大生产基地,农村乡间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适合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三是气候条件优越,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在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市建设现代工贸港口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依托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紧紧抓住绿色生态这后发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提出了“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建设现代化的工贸生态旅游县”的思路。几年来,全县累计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开发绿色生态游,打造了闽南西双版纳———牛姆林等生态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部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龙头、中部宗教朝圣旅游区为连接带、东部历史文化旅游区为依托的沿三郊线点轴开发的旅游发展格局。永春的旅游业在产业引导、资源开发、品牌树立、客源拓展、效益提高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7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亿元人民币,2007年1~6月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达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9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已成为永春县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产业,也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打下了基础。
永春县结合产业调整和农村文明村建设,努力开发农业旅游,以品牌农业旅游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从牛姆林从初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到闽南西双版纳形象的提出,再到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规范管理、服务,北溪村从初衷的建设生态旅游精品村到致力建设泉州市首家农家乐旅游区,去年北溪村、观山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等等,无一不是近几年打造旅游精品战略的成果。经过几年的打造,从零起步的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从开发至今已吸引了30多万的游客。省旅游局党组书记明敏在考察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后,称赞牛姆林是闽南地区建设生态旅游的典范;福建省副省长王美香深入到牛姆林调研时,当知道在短短三、四年间,牛姆林由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创收达800多万元的生态旅游区时,赞誉牛姆林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后起之秀。
2 永春县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不到位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永春县农业旅游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念的制约,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认识不清,对开发农业旅游的意义存在曲解。我县历来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没有意识到农业资源还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再加上长期以来,认为农业仅为满足人们的温饱而存在,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并未加以考虑,很多人并没有将农业与旅游充分地结合起来。
2.2 品牌优势不明显
永春县的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景点都存在体量小、知名度不高、特色不明显、景观内涵单一等影响品牌优势的问题。在省内,牛姆林从体量上与武夷山、冠豸山、大金湖等生态旅游品牌相比明显不足;北溪村的体量小,知名度不高,景区的建设还不完善;另外我县的农业景点开发少,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2.3 体制不完善
永春县的主要农业旅游资源除了一些国有林场、农场以外都在农户手中,而国有林场、国有农场又存在景观单一,如天马农场,只有芦柑、橙等,季节性较强,比较难以形成长期旅游效益,而一些特色农业旅游村如北溪村、观山村等,农作物多样,环境优美,但各种农业旅游资源都在农户手中,存在管理难、规划建设难等问题。所以如何完善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也是我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关键。
2.4 资金缺乏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投资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特别是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旅游,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障。缺乏资金,使众多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地开发,一些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还处于自然、原始状态,缺乏全面的规划和建设,配套设施不齐全,景区内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必要的服务项目。
2.5 农业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永春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而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缺乏专门旅游人才的现象更为突出。由于没有专门的旅游人才,缺乏必要的服务体系,使得游客感受服务差、体验和印象低。人才建设直接影响着永春县农业旅游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
2.6 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永春县坚持“生态置县、旅游活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台了封山育林、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发展以牛姆林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下大力气整治,封闭了牛姆林的煤洞,大自然之水变清澈了,多种动植物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例如牛姆林周边仍有个别煤洞在进行迂回开采,沿途一重山还存在个别的农业过度开发、无规划的发展小水电站、高岭土等矿产资源的露天开采,实施火葬前原先留下的墓穴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侵蚀着永春原有的绿水青山,应该进一步有效地控制这样的开采和破坏。同时,还要做好农村古村落、古民居、农田、生态农业的规划保护。要制定一系列的产业保护性规划和政策,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科学利用、保护性开发,保护和建设好永春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
2.7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永春县的农业产品较多,竹木工艺品、食用菌、各式果蔬等,琳琅满目,但开发水平低、包装差、与旅游业的结合不过融洽。在众多的旅游商品中,只有永春芦柑、永春佛手茶知名度较高,而像农家蕉菜干、笋干、萝卜丝、各种食用菌、红酒等农副产品,销路看好,但是都是以粗放销售为主,没有由专门的销售渠道加以包装销售,难以形成特色区域、特色品牌。一些农村特色的名小吃没有充分利用、渗透到农业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吃”、“购”以及旅游参与项目中。
3 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3.1 提高对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以农为本,树立大旅游和大农业的观念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发展农业旅游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旅游产品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拓宽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旅游资源的覆盖率,满足了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返璞归真和回归大自然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农业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新领域,缓解了一些热点景区的压力,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值,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树立大农业与大旅游的观念,加强农业旅游引导,提高农民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3.2 做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应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一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保护性规划,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一些资源突出、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重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三是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包括管理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从而使永春县农业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3.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多样农业旅游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多样农业旅游。主要发展:(1)森林公园。以林场及自然保护区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来吸引游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和进行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等。主要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主,逐步壮大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体量,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发展。(2)综合性观光农庄。综合性观光农庄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如北溪村、观山村、湖洋等,初步形成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生态模式,为游客提供度假、农业观光、森林疗养、垂钓娱乐等具有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的旅游项目,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生产、观光、度假和购物环境,还开办农业知识讲座,昆虫标本室,成为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基地。(3)乡村民俗文化型。利用农村特色地域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让游客住农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如北溪村的农家乐、观山村的果园乐等等,充分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入到农业旅游中去,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文化,丰富旅游内涵。
3.4 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永春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为发展农业旅游奠定了基础。但在开发的同时如何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业环境,对于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有限度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3.5 开发高质量农业旅游产品,全面发展特色土产品
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化生产,开发高质量多样化的农业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永春的农业土特产品、具有永春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推出具有永春特色和地标性质的旅游商品,改进生产技术和包装设计,完善一系列旅游商品的设计,使永春的旅游商品更具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和便携性。同时,对竹林工艺品(永春漆篮等)、果蔬产品(如永春芦柑、枇杷、芥菜干等)、食用菌等进行重点开发,赋予更多的旅游特性。比如开展摘果、采菇、制作小工艺品等活动,使产、购、娱一条龙,增加旅游商品的娱乐性、可参与性,使旅游商品与农业旅游紧密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6 创新融资手段,加大景区建设力度
资金短缺是永春县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瓶颈。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发展旅游业重要的投资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要努力做好工作,精心筛选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参与我县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同时,要创新经营体制,尝试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重组,加快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3.7 逐步健全旅游人才队伍
8.陇南乡村旅游发展刍议 篇八
[关键词]陇南地区;乡村旅游;区域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52-02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
乡村旅游是一种给游客以全新体验的旅游模式,虽然兴起时间不长,但是它却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能够拉动内需等发展优势。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展的如火如荼,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时代给乡村旅游提供了肥沃的发展土壤。
(一)城镇居民收入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年来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较以往有了明显增长。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人均工资性收入15412元,增长12.4%。主要是绝大多数地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部分地区继续规范落实津、补贴制度,部分企业提高了职工工资及奖金。人均经营净收入2210元,增长29%。人均财产性收入649元,增长24.7%。
统计发现,我国城镇人口用于旅游的消费占据了不小比例。对于现代的城镇人口来说,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城市生活之后,越来越多的城镇人口人选择回归自然的乡村旅行。
(二)城镇居民生活方式转变
目前,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日已有114天,再加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现代人更加注重健康养生问题,休闲旅游已成为时代潮流下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了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的稳步提升和生活方式转变对区域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正在显著增强。
(三)国家方针、政策引导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着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也适时提出了2006年的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旅游年”,这一举措使得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参与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紧接着,2006年10月,在构建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国家领导人又明确提出了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城乡协调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旅游局再次将2007年的旅游主题指向农村,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乡村旅游在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陇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资源
(一)自然地理资源
地处秦巴山区的陇南,是甘肃境内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它在地理位置上属于西南地区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过渡区。因陇南境内有盆地、丘陵、河谷、高山等,所以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山资水色兼有北国之雄浑奇峻,南疆之灵秀旖旎,浑然一体,相映生辉。所以人们称其既有南国之灵秀,又有北国之雄奇。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自然景观。阴平天池是全国三大天池之一,在它周围有绿山环抱,碧波粼粼,仿佛是一个“翡翠世界”;作为西北最大的溶洞,武都万象洞景观奇幻绚美,万千气象,置身其中俨然是到了世外的仙台琼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人们美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区,也是甘肃唯一具有北亚热带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地方;分布于全区各县的大河坝、三滩、红土河、梅园沟、云屏山等,被人们称作“陇上小九寨沟”……这些自然景观满足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好奇,是开展旅游业的绝佳资源。
(二)历史文化资源
陇南历史悠久,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这里既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我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的核心活动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成为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曾经不少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在这里接触交往。这种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对陇南社会历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陇南一直都是各民族的聚居地,其中,氐、羌、汉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在这里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在陇南的一些乡村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例如生活在宕昌县境内眠江两岸的人们,是古宕昌羌与吐善长期融合而成的藏族同胞。他们保留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当地形成了将这些历史文化与娱乐消遣相融合的活动——“陆意定资格”和“朝山神”。这些活动场面非常壮观,当地人们用喧天的锣鼓和连续的舞蹈,表达着他们抗拒自然灾害的勇气和迎接幸福生活的希望。
三、陇南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民俗式发展模式
陇南乡村旅游民俗式发展模式可以有四种选择:消遣观光型、参与娱乐型、考察型、商品型。
陇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可发展消遣观光型乡村旅游游,如参观三合院、吊脚楼等特色民居,欣赏藏羌服饰,参加观山庙会、岷郡山庙会民俗活动等。
参与娱乐型旅游的意义的就是放松身心,往往亲身参与过的民俗活动的人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陇南发展乡村旅游可推出参与娱乐型模式,如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比如踢毽子,观看花儿会、陇南社火、乞巧活动等。
陇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的沉淀让这里成为中外考察团的重要考察点。针对这一特点,可开展考察型旅游,组织游客观看一些文艺节目,如《燃烧的绸缎》、《苍山游》;或者组织游客深入乡村,了解陇南乡村独具特色的藏羌信仰等。
陇南的乡村还保留最原生态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但这却最能反映当地村民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因此可选择商品型旅游发展模式,剪纸、药材、手工装饰都可以成为该地乡村旅游发展的选择。
(二)餐饮式发展模式
据统计,87%的人旅行时,都会选择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甚至购买一些可携带式的地方特色风味小吃。陇南小吃丰富,但是还未形成系统的旅游餐饮格局,因此总体水平尚不能适应陇南旅游蓬勃发展的需要。为此,应当根据当地情况,在加强餐饮业管理的同时,着重推出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全面提高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服务水平。
此外,地方政府可进一步深入开发陇南的传统餐饮文化,学习其他旅游景区的成功经验,建成风味小吃一条街,将地方特色风味不突出变为集中经营的区块,吸引游客群。确保陇南地区乡村旅游的餐饮业能够形成特色浓郁、设施先进、服务一流、层次多样、管理规范的体系。
(三)品牌式发展模式
品牌旅游产品的开发制造产业对提升陇南乡村旅游经济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其宣传作用可能要远超过商品本身的价值。容中尔甲的一首《神奇的九寨》,为九寨沟打造了具有世界效应的品牌。
对于陇南,可以参照九寨沟的成功品牌模式,以自身特色为出发点,将“生态、健康、原生态”的旅游发展口号推向市场,加大在乡村旅游景区的宣传上,致力加强游客于对景点的品牌认证。
针对这一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做好旅游市场的调研,掌握和了解不同层次游客的经济水平。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的人群进行喜好和需求的市场分析,最终推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划和服务型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把陇南地区的乡村本土特色、历史人文与陇南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统一起来,推动陇南地区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四、陇南市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可持续发展
由于工业开发较少,开发景点较少,陇南地区还保存有未开发的大面积林区及原始森林,因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良好,特别是乡村地区甚至还不存在已经破坏需要修复的问题。陇南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甘肃陇南乡村旅游环境保护与建设条例》;其次,加强景区管理和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素质;再次,完善景区生态监控体系,对稀有、濒危动植物进行监控;最后,应该提高乡村居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他们建立薪柴林和蔬果林,逐渐杜绝保护区内偷猎、盗伐等行为,对故意破坏者加大处罚力度。
(二)注重产业化、科学化管理
陇南乡村旅游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如果不遵守规律,违规开发,或者没有系统性杂乱无章的开发,会对陇南原生态资源产生巨大的破坏。因此在开发陇南乡村旅游时,一定要注重产业化、科学化管理模式。
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推断陇南乡村旅游的产业化、科学化发展,这需要当地旅游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可以将本地区的信息发布在大型旅游企业或者核心企业的网络平台上,实现陇南乡村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能够全方位共享。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加快立法进程,做好统一审批规划,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等工作。惟其如此,才能确保陇南地区的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文俊,周志强等.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意愿研究——以柳州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
[2]徐福英,刘涛.新形势下我国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0,(2).
[3]高嵩.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模式中政府作用机制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乡村产业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xx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11-13
在乡村旅游暨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09-19
医药产业发展趋势08-05
激光产业发展趋势09-11
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07-08
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0-24
当前我国动物疫苗产业发展趋势08-08
2010年珠海房地产业发展趋势10-01
贵州乡村民宿的发展08-16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