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

2024-09-26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精选11篇)

1.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 篇一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国培计划(XX)”湖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管理与监测平台和中国教师研修网为学习阵地;以远程培训、网上研修、区域研修、校本研修为手段;以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目标来实施我校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二、工作目标

根据《“国培计划(XX)”湖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要通过此次培训,使全体教师的技术应用有改变,专业发展有环境。引导教师从自身工作环境与需求出发,围绕日常教学重难点,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自身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案例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帮助教师学会利用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区域研修社区,参与混合研修活动,能够利用手机移动端、数字备课工具提供个人工作效能,从而熟悉和运用技术手段形成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环境促进自身成长。

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支骨干队伍,形成一批精品资源,能够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上有所突破,形成模式。力争成为信息技术应用及混合研修示范学校,确保参训率100%,合格率100%,优秀率在30%以上。

三、参训对象

所有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证)均必须参加。

四、培训方式和计划

培训主要采用全员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以网络研修、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网络研修

本次培训以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应用能力提升为主题,依据教育部相关标准分类、分科、分层设计五个模块的递进式培训课程;教师依据训前诊断测评报告、本校教学环境和自身需求,从相应的主题和丰富课程资源中,选择相关任务及课程,至少完成50学时。

(二)线下活动

1.以各教研组为学习小组,教研组长为学习组长,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信息技术助力学习难点的研修计划制定、教学(微课)设计研讨以及课例(微课)研磨活动。

2.全校教师分为语文、数学、综合三个班,按照教育技术室的时间安排,到微机室参加信息技术培训。该培训以具体操作方法为主,注重提升教师操作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

五、实施步骤

本项目从XX年8月开始至XX年11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项目准备阶段()

此阶段组织全体教师报名注册,组建微信群,开设订阅号。

第二阶段:网络研修与线下活动、线上测评阶段。()

此阶段组织教师参加网络研修与线下活动。教师在研修网平台成绩达60分以上可参加省平台在线测评,测评达90分以上(原定85分)可获得省平台结业证书。(省平台测评务必于日前完成,可多次测评,取最高成绩)

第三阶段:线下测评、总结阶段()

此阶段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线下测评,对培训进行总结。

六、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一)组织结构

为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管理,根据上级要求,成立公安县实验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和管理团队。

1、公安县实验小学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危 勇

副组长:陈红文

组 员:皮春梅

王小柱

向礼卫

2、公安县实验小学提升工程管理团队:

管 理 员:谢小毛

技术指导:李昌安

活动指导:陈 倩

小组管理:各教研组长

(二)环境保障

1.以教研组长为学习组长,督促组员及时参与培训,并对作业进行打磨;

2.根据微机室空闲情况,每周一全天、周三和周五上午第一、二节课,向全体教师全放,方便学校教师参与网络研修;

3.教育技术室要每周对班班通设备进行巡查,为全体教师提供实践环境。

4.确保全校网络畅通。

(三)实时监控

为了保障学习的正常运行,将通过校务公开栏、微信订阅号、培训简报等多种方式,及时将学情进行通报。在线下培训中,将专门设置答疑时间,确保全体教师顺利参训。

(四)奖励机制

在绩效工资中,设立专门项目,对培训合格的教师进行奖励;

对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参加、提升明显、成绩优异的学习小组和学员颁发证书。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为落实省国培办《关于组织实施甘肃省XX年“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甘国培办〔XX〕35号)和市教科所《关于组织参加甘肃省XX“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定市教研发〔XX〕53号)文件精神,按照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经研究,决定在全区组织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从XX年7月起,以“国培计划”为依托,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为突破口,实施我区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理工中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测评和认证等任务,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专业发展的能力,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培训对象和内容

(一)培训对象

全区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教师(2018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教师根据个人意愿可自主选择参加培训、工勤人员不参加培训)均要参加“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参加了XX年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项目、XX年教育部乐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教师培训项目的教师不重复参加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二)培训内容及标准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我区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行培训。

(三)培训效果评估

“能力提升工程”测评工作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教师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并获得学分、培训结业证书。成绩不合格者,不认定学分。学习完成后可到培训机构的学习和管理平台查看成绩。结业证书全省统一式样、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由省工程办统一管理。

三、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网络培训学习和以校本研修为主的教学实践两部分组成。培训机构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共同研究制定本级研修学习实施方案,并组织骨干培训者培训,开展全员网络课程学习、校本研修及过程性测评;各校(园)要更多地依靠培训机构专家团队做好校本研修工作。教师须参加训前诊断测评,并依据测评结果在培训机构提供的相应培训课程中进行选学。

四、推进和实施

(一)推进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混合式培训,开展“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课堂教学实践”式的整合培训,实现个人自学、网络研修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建立以校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常态化培训机制,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

2.由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网络研修(即线上课程学习和研修活动)。参训教师要依据诊断测评结果和自身需求,明确研修主题,选择课程模块,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着眼于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开展线上课程学习。

3.由区教体局、培训机构与学校共同组织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实践,完成线下实践任务,各学区、校(园)要制定本校校本教研计划,教师线下教学实践打分表。

4.依托培训机构,各学区、校(园)负责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组建覆盖各学科、各学段的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专家团队,结合学科案例教学,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实施步骤

月,开展集中培训。下发相关通知,组织开展校长、管理者和助学辅导教师集中培训,明确工作流程和任务。

月,参训人员报名、审核。对教师参训资格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教师在国培项目网络培训平台进行报名,并进行学员统计和编班等工作。

月-月,全员网络培训。诊断测评+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课堂实践(包括统一组织送教下乡等线下集中研修活动和微课大赛、教学设计、晒课评课和课例征集等评优选先活动等);收集工作简报、工作小结和学情数据等。

月,评优选先。开展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实效性调研工作;评选优秀个人(管理员、助学辅导教师/工作坊坊主、学员)、先进学校。

月,总结评估。各学区、校(园)上报不少于3期的工作简报;收集本校优质生成性资源目录及光盘;上报教师线下教研评分表;总结XX提升工程整体工作,制作和分发结业证书,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

五、组织管理

(一)领导机构

区教体局成立“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人事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教研室、电教室共同承担,负责“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推进的规划及方案,统一安排、组织、管理、指导、协调我区“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培训和测评的具体实施,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制定我区管理制度,组织培训管理者、骨干培训者、教研员和中小学校长(园长)等开展相关专题培训,督查我区教师培训、测评过程和培训完成情况结果的运用,报送项目备案材料,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等。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南俊武: 区教体局局长

副组长:

董志越: 区教体党工委书记

马建军: 区教体局副局长

雪保安: 区教体局副局长

成 员:

陈文林 区教体局人事股股长

杨天明 区教体局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心主任

刘向东 区教体局电教室主任

马爱国 区教体局教研室副主任

姚 海 区教体局人事股副股长

郑永望 区教体局教研室教研员

苏成仪 区教体局电教室干事

杨虎军 区教体局教师发展培训中心干事

各学区、校(园)是实施“能力提升工程”的主体,要组建领导小组和考核小组,负责组织本学区、校(园)参训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督促参训教师通过培训测评,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测评并上报测评数据。

(二)工作职责

1.人事股:负责将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情况纳入学区、校(园)评先选优、校(园)长评先选优、考核,教师评优晋级、职务评聘、骨干教师培养、名优教师申报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2.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培训方案、测评细则的制定,与上级部门、培训机构和各学区、校(园)培训事宜的衔接和培训学员信息的上报等工作,并将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

3.教研室:负责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优秀课例征集和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形成浓郁的应用氛围。

4.电教室:负责组织各类参训学员网络注册和平台操作,教学课件制作、微课程、电子白板应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比赛和优质课案例资源征集活动,教师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评优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广泛动员教师和学生依托空间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在线研讨和空间互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5.各学区、校(园):负责培训教师的信息上报、督促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实践评价和组织实施教师的测评工作。通过组建覆盖各学科、各学段的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测评团队,结合学科案例教学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完成测评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监督机制

1.中国教师研修网项目组提供平台实时监控服务,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提供专业系统的各层次技术培训,保证各角色顺利使用平台,运用随机问题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员研修过程的监管,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对突发情况做到快速有效应对,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教体局将把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情况纳入对学校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和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

(二)设备保证

1.电教室协助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督促学校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教师培训提供设备保证和技术支持。

2.各学区按照就近原则,负责安排辖区内已接通宽带网络的大规模学校(园)对口帮扶没有接通宽带网络的学校(园)教师完成培训任务。

(三)经费保障

“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经费由省级统筹安排,纳入“国培计划”经费管理。教师培训不收取任何费用。

七、联系方式

2.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 篇二

1 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带着一定的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较持久地认识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在“空间与图形”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学生从看图到识图都离不开观察。多媒体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具有处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的综合能力,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的出现往往能让学生感到惊讶、诧异, 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如采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在屏幕上使运动的事物静止化, 静止的事物运动化, 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 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如, 教学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这部分内容, 为了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利用电脑演示一组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让学生区分哪些是平移或旋转。在教学平移时, 可以在电脑中把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 使学生通过观察, 了解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 会错误地把移动7格理解成两个房子中间的空格是7格。而这样利用计算机“动”的优势, 辅之以“顿”的功能, 给了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使原来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的展示, 降低了学生在观察上的难度。电脑画面能动能静结合, 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观察重点突出,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引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习的专注力, 融化了知识的难点,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时所表现的理解能力, 主要是调用各种感官, 通过创设情景, 依靠思维去认识新知识。因此, 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中, 注重直观形象, 把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的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 为了加深对直线、射线、线段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在屏幕上先出示一条光亮的线段, 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端点有两个;再使一个光亮的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具体生动的表现射线及它与线段的关系, 看到射线的端点只有一个;最后使光亮的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 又使学生看到直线的形象, 认识到直线无端点。这种动感的演示, 形象地展示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关系及异同, 突破现实的局限, 既建立了空间观念, 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 又渗透了无限的思想。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运用动画演示“旋转平移”的过程, 使学生看得清楚, 学得明白, 知道了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由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底乘高, 一个平行四边形是有两个三角形拼成的,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底乘高除以2。在总结归纳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与三角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时, 运用动画闪烁凸显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理解深刻, 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是教师动手操作演示所不可替代的。

3 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 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中只有积极启发学生思维, 才能使学生想象出新的形象, 而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 易为学生所接纳。如, 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 通过电脑演示, 运行圆被切割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过程的画面, 再逐步演示圆被切割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通过形象的手段画龙点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很快地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六年级教学《圆锥》的认识时, 通过课件的演示高的画法, 形象地理解了圆锥只有一条高。实物上看不到的高,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动态展示, 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多媒体技术能形象地模拟思维世界, 再现思维过程。几何知识前后联系紧密, 逻辑性强。教学中, 适时运用多媒体, 化静为动,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将学生“散装”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从而完善认知结构。如, 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时, 运用多媒体, 创设教学情境, 演示将圆柱转化成三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 学生直观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 即V锥=sh/3;接着演示圆柱沿着高切割, 等分成16份, 然后拼成一个“长方体”;紧接着演示将圆柱体等分成32份、64份……分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 突破了现实的局限, 既较好地解决了“曲变直”的认识过程, 还顺利地渗透了极限思想。在等分、切割、拼摆、比较的过程中, 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 也等于底乘高。通过电脑直观、形象的演变, 学生进一步理解以上几种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 利于形成认知结构, 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观察物体》时, 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受年龄的限制, 我便事先拍摄了学校教学楼的不同方位的照片制成了课件。在教学中, 我利用投影仪从不同角度展示教学楼, 学生从熟悉的教学楼很好地掌握了位置和方向。

5 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整体效益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 基于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 删繁就简, 将节约出的宝贵时间还给学生, 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 让其自由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 找到自身数学能力的不足之处, 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 运用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学习与锻炼。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还有利于教师积累资料, 能将一些典型题、知识点通过媒体多次展示, 有助于学困生的转化和提高, 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成绩。

3.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 篇三

范县濮城镇五联小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就此问题,浅谈一下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实现教学最优化。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出现,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一、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语文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

第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使本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字.词.句在学习上教学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语文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简单。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练习,并且不断巩固新知识。

(1)在字.词.句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

(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助于教师解决重点、难点。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有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语句,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信息接收量。

自从新教材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课时安排却没有增多,如果使用过去的手段,增加每一节课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生动,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通过这样,教师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型人材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生活走进课堂

语文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语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语文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语文,用语文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

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发挥其主导作用,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效的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人才。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尊严》教学案例

范县濮城五联小学 张艳红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 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并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意境中感悟真情,明白道理。

二、教材分析 《尊严》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语言朴实,短小而蕴含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课文写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哈默,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在极度困难时还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后来成了杰克逊大叔的女婿,并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下的学生能读懂课文的大意,但通过文本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不强。本文尊严的内涵十分深刻,学生在理解上存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描写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的比较和感悟中体会人物的感情,从而训练他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另外,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蜜罐里,他们没有挨饿的经历,在解读文本时他们没法感受难民的那种饥不可耐,这使他们在理解哈默宁愿忍受饥饿而不愿意不劳而获时的那份尊严时会有困难。因此,借助媒体出示难民图,让学生有直观地感受,并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哈默与其他难民进行对比,从而感知哈默身上的尊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自主识字“朴、款、羡、僵、捶、惬、惫、堪”。理解并积累 “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一些描绘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

(二)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体会尊严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感受写成格言的形式,揭示“尊严”的内在含义。

(三)情感目标: 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流程示意

(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三)、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四)、集体交流,深入内容。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逃难人日夜奔波、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片段。

2、请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就是这群逃难人中的一员,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如果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3、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

4、是啊,同学们真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老师相信,学了新课《尊严》以后,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段落读几遍,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小伙伴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3、当小老师到讲台上读自己感受深的段落。

4、全班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看看从年轻人的这些表现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相机点拨指导。

(四)、集体交流,深入内容。

1、小组从下列汇报方式中选择一种作好交流准备:《出示课件》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片段,也可以分角色朗读。B、排练课本剧,并演一演。C、进行模拟采访。(提示:可采访“哈默”,也可采访“杰克逊大叔”。)D、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2、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汇报学习情况,师生简单评议。

3、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课件显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请学生谈一谈对尊严的理解,并讲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与尊严有关的小事情。

2、读。出示有关尊严的格言,请学生读一读。

3、编。学生自编关于尊严的格言。

4、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条关于尊严的格言,认真书写,贴于自己的书桌前。

4.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 篇四

阶段预期成果

1、准备阶段成果:

(1)课题组成员能较为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熟悉常用办公软件;

(2)建成萨中一小网站;(3)制定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成果:

(1)建设校园网;

(2)探索师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初步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整合教学模式;

(3)积累文字、声像研究资料;

3、总结阶段成果:

(1)建成能适应教学和教育管理要求的校园网;(2)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

(3)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4)典型课例录像、课件、学件光盘,汇编论文;(5)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

阶段预期成果

大庆油田教育中心

5.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篇五

1.课例

(1)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例: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的课堂教学案例,重点将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包括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内容。

(2)移动终端课例: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移动终端技术,将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包括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内容。

(3)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综合课例:是指在每位学生均拥有一台数字化终端设备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教学方式。参赛作品应是完整反映一节优秀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资源包。

(4)新技术新媒体创新案例(如机器人教学课例、3D打印等)。

制作要求:每节课为一个标准课时。报送的课例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主要教学环节应有字幕提示。课例视频采用常用视频文件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教学反思须一并报送。作品总大小不超过700MB。

2.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案例

是指面向教育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学点征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课例。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的课堂教学案例。包括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内容。制作要求:每节课为一个标准课时。报送的课例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应展现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过程完整,画面清晰。建议进行适当的后期剪辑处理,在适当环节插入教学资源呈现画面,保证资源呈现画面清晰可见。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教学反思须一并报送。课例视频采用常用视频文件格式。作品总大小不超过700MB。

3.课件

(1)多媒体课件: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教学设计,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有效呈现的应用软件,目的是辅助教与学,并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可以是针对某些知识点,也可以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制作工具和呈现形式不限。单纯的教学媒体资源以及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不属于课件范畴。

(2)移动终端课件:是指利用移动终端的多媒体交互性,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和传递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进行教学设计。作品应能在iPAD、Android PAD等移动教学设备上运行。

(3)学科主题社区:是指学习者基于某一学科主题,基于网络开展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以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学习型组织。社区成员可通过BBS、聊天室、博客、SNS等交流互动工具在一个共享的虚拟空间中分享知识与经验,进行沟通与合作,共同参与活动,共同解决问题,建立良好而密切的关系。在社区中不仅存在学习者与媒体界面的交互,也存在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最终实现学习者新旧概念的交互。社区应提供多种的学习活动来促进社区的管理和成员的交流,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及其检索工具,提供个别化学习方式和协作化学习方式等。

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作品大小不超过700MB。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如相关字体、白板软件等。如需在因特网上实时运行,要安全、稳定和快捷并提交空间网址以及必要的用户使用说明。

4.微课 是指教师围绕单一学习主题,以知识点讲解、教学重难点和典型问题解决、实验过程演示等为主要内容,使用摄录设备、录屏软件等拍摄制作的微视频课程。主要形式可以是讲授视频,也可以是使用PPT、手写板配合画图软件和电子白板等录制的批注讲解视频。

制作要求:报送的微课作品应是单一有声视频文件,要求教学目标清晰、主题突出、内容完整、声画质量好。视频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秒,显示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课名、教师姓名和所在单位等信息,视频格式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flv、mp4、wmv等),画面尺寸为640×480以上,播放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总大小不超过100MB。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如有学习指导、练习题和配套学习资源等材料请一并提交。

5.教育教学软件

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设计开发的,支持或辅助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完成特定教育教学任务的工具类软件系统。包括课件制作工具、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软件、教学平台、教育管理平台、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教育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仿真实训软件、教育游戏等。

制作要求:应具有明确的教育教学设计目标,符合教学需要和学习者特征,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应提供软件设计说明文档及使用说明文档。在目前主流的计算机环境中运行正常,满足安全、稳定和快捷的要求。应提交演示视频(3~5分钟,主要功能操作演示)、应用案例和使用报告。作品总大小不超过700M。单机版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作品总大小不超过700M;网络版在网上报名信息中注明平台网址以及必要的用户名和密码等使用说明,相关文档电子版、模拟演示视频一并上传。

6.培训叙事(以数字故事方式表达)

是指教师围绕参加本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这个主题,以叙述自己在培训活动中的个人化的内心体验、“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为主要内容,能在故事中体现教师个人对培训的理解,诠释教师对培训的感悟,从而促进培训的开展。主要形式为使用PPT、手写板配合画图软件和电子白板等录制的批注讲解视频,其中可包括使用摄录设备、录屏软件等拍摄制作的微视频。

6.科技成果管理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 篇六

莱钢集团现有26家成员,其中莱钢股份有9个二级单位,银山型钢有8个二级单位,还有7个直属单位。随着莱钢的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每年各种科技成果鉴定申报、奖项申报、评审及评奖结果的公布工作信息处理量大,劳动强度高,工作人员面临着大量单调、繁冗的手工工作,很容易出错,给管理人员带来极大困难。而且,在审核、鉴定、评奖等环节,专家只有在开讨论会时才能够看到项目的相关材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给项目下出结论,难免会有偏颇。同时,随着莱钢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各项先进管理手段不断涌现,作为评定企业科技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成果管理信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集团战略规划和决策分析等管理需要,达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业务透明度等目的,我们根据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以及科技成果信息管理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了科技成果管理信息平台。

1 总体设计

1.1 系统架构设计

莱钢集团是一个多层次、多行业的大型联合体,因此,为了适应莱钢集团企业的管理要求,采用基于ASP.NET的B/S技术构建科技创新信息管理平台,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和跨平台运行的特点。WEB系统直接采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而对于系统服务器,可以单独创建运行环境并与WEB服务合并在一个环境下运行。企业集团用户通过浏览器进行相应的业务操作,从而保证了相应的系统压力和客户分部广泛的特点。其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根据系统整体架构,在技术实现上我们采用多层体系架构(如图2示),每一层都提供不同的应用,使软件使用灵活。对于该技术架构,它分为:

(1)运行在客户端机器上的客户层(Browser);

(2)运行在Web服务器上的展示层(Web Server);

(3)运行在Web服务器上的业务逻辑层(App Server);

(4)运行在数据库服务器上的数据仓库(DB Server)。

1.2 技术方案

成果管理平台主要包含技术成果鉴定系统、技术成果评奖系统、系统管理三个模块。

1.2.1 技术成果鉴定系统

如图3所示,技术成果鉴定系统实现了技术成果从申报到鉴定的全过程管理。

二级单位在客户端申报技术鉴定项目(填写《鉴定申请表》,并网上提交全套《鉴定材料》),经过申报单位领导和协作单位审核后报技术资源部审核,技术资源部经过审核后,形成最终的鉴定项目清单,并通知项目申报单位准备《鉴定证书》。所有材料都准备好后,技术资源部可在系统中根据项目的专业选择鉴定专家,确定鉴定时间和地点。鉴定完毕后,申报单位修改《鉴定材料》和《鉴定证书》,并将修改后的材料录入系统中,形成最终的材料保留在系统中,以备后续的查询。

系统可实现按申报单位、鉴定专家、研发人员、项目名称和鉴定时间等项目查询相关信息。

1.2.2 技术成果评奖系统

如图3所示,技术成果评奖系统实现了技术成果从奖励申报到授奖的全过程管理。

二级单位在客户端申报技术创新奖(填写《莱钢重大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奖申报书》),经过申报单位领导和协作单位审核后报技术资源部审核,技术资源部经过初审后根据项目的财务关系自动转给相关财务系统人员,他们登录系统后对各个项目进行财务数据的审核,审核完毕后,技术资源部在系统中选择专家对各个项目进行评审,确定最终的奖励等级。

系统可实现按成果完成单位、研发人员、项目名称、评奖时间和奖励等级等项目查询相关信息。

1.2.3 系统管理

实现各单位专家申报和用户的管理。

各单位可根据技术资源部的要求,在系统中申报鉴定、评奖专家,经过技术资源部审核通过后,可作为备选专家。技术资源部根据集团的组织情况,设立若干单位管理员用户,并负责对这些用户的管理;各单位管理员根据各自项目情况,可设立若干申报单位用户,并负责对这些用户的管理。

2 实现功能

2.1 科技成果、科技创新项目的网上申报、鉴定和评奖

各二级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通过网络实时上报科技成果鉴定项目,技术资源部和鉴定评奖专家也可随时通过网络开展科技成果的审核审批、鉴定、评奖等工作。

2.2 数据挖掘

2.2.1 规范数据录入内容

对一些通用的项目,如申请鉴定级别、评审专业、完成单位、研究起止时间等,在项目申报过程中通过选择的方式进行,在方便了申报的同时,也保障了项目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2.2 自动计算

对一些需要计算数值的项目,系统自动完成,如在专利情况统计,在专利录入完毕后,系统自动根据专利类型进行统计计算,防止申报人员疏忽造成的前后数据矛盾。

2.2.3 鉴定项目自动转入报奖系统

为了确保鉴定和报奖的一致性,系统实现了同年度鉴定项目可自动导入到同年度的报奖系统中,这样确保了同年度的科技进步奖项目都是鉴定完毕的,而且确保了鉴定人员与奖励人员名单的一致性,省却了技术资源部管理人员繁琐的检查工作,也使报奖系统的录入变得简洁、方便。

2.2.4 自动分组和选择专家

当申报项目时,系统自动根据所申报项目的专业、单位、类型等内容对项目进行分组。然后当进行鉴定或评奖时,系统根据项目的专业、申报单位等情况自动选择鉴定和评奖专家,技术资源部也可对专家名单进行手动修改。

2.3 实时信息查询

各级用户可随时按申报单位、专家、评奖专家、研发人员、项目名称等进行查询项目信息或统计数据。

这既保证了成果管理工作的公开化,也为公司年末评选和表彰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先进成果提供了依据,加强的工作的透明度。

2.4 数据安全保护

本系统通过数据库服务器备份方案、有限授权密码机制、数据库保守式并发模型技术、网络防毒等对数据库数据进行安全保护,防止数据遭到破坏。

数据库服务器备份方案,即定时对数据进行备分,避免因突发事件导致的损失。

有限授权密码机制,即针对不同的需求,对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当用户通过登录窗口登录后,便可获得不同的操作权限,例如,申请单位只能进行申请操作,并只能查看自己申请的项目的基本信息,而不能查看其他申请单位所申请的项目的信息。从而保障了数据的安全,预防了误操作的可能。

由于使用了数据库保守式并发模型技术,当更新数据库中数据时,更新行的用户自动建立锁,而使其他用户无法执行可能与锁发生冲突的操作,即,其他任何用户都无法更改锁定行,直到锁所有者释放锁为止,提高了数据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结束语

该系统专为集团公司量身订做的一套数据集中、管理集中、决策集中的全面解决方案。它借助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立起辅助集团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该系统以集中式管理模式为前提,定位在集团总体战略的高度上,强调集团科技创新管理各环节间的分工、协作、专业化,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资源的集中配置、信息的集中监控。

该系统自2008年12月投入运行,将莱钢的科技创新项目管理都集成到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集中管理,改变了过去管理分散、数据缺乏关联等弊端,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提升了莱钢科技成果管理的整体水平。

摘要:莱钢集团科技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软件等信息技术平台,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的审核标准,统一的业务流程,实现了科技成果信息的网络化集中管理,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远程申请、审批、鉴定和评奖,全面提高了莱钢科技创新管理水平。

7.信息技术应用成果作业 篇七

成果整理靠大家。个人整理出自己的优秀研修成果;学校整理学员提交的成果,并建立校本资源库;坊主评审和推送本区域的学科优秀生成性资源,区域建设本地课程资源库。晒一晒我们的成果,请在下方提交平台。(成果题材不限,视频或文本形式均可,可以附件形式提交)。

通过本轮“国培培训,,我经过认真的听课、学习、完成作业,认真阅读班,使我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掌握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技,有效提高了我的教学效果。随着课程融合理念的深入实施,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化学课件的制作与教学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显得愈加重要。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教好学生。我通过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切磋,感到收获很大。了解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先进技术和很多学习网站为教学服务,以后将会更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

一·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通过多媒体能够清晰、准确地展示出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的重点与点,在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地加入视频、演示实验、图像、表格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大量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课前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手机平台来学习交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自主学习更加有利于课上时的合作探究。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上,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处理大量的内容,以多媒体为教学载体,如网络、触摸一体机、计算机、投影仪、化学教学课件,丰富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调节课堂气氛,便于学生交流与合作探究。这也要求教师们在备课时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课件,把问题、思维、结果、评价等有效地结合到一起,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到一起,把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到一起,将化学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便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在当堂练习和测评环节中,信息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及时地、准确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

二·拓展学习覆盖面积,加强彼此信息技术的交流 通过培训学习,掌握了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我想这种模式的应用能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课堂中不在枯燥乏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一些新的活力。是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是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的,同时也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次的培训能够了解在自己的课堂以外的知识并且这也将成为以后教学的一种潮流,各个学校之间,老师之间,单位之间都有了信息技术的交流,对于我们的教学还是有很的益处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解决的方法有很多,而这次更有了很好的机会,那就是专家还在网上视频中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解答,这就更让我们知道了信息技术交流的重要性。

三·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通过培训,我学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多种课堂的导入方式,如任务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衔接导入法、案例导入法、悬念游戏导入法、直接导入法,这些导入法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支持

下,多种媒体的交互使用和网站资源的使用,大大丰富了化学课件的制作。从专业知识方面提升自己,具体表现为

1、提升课程设计能力,通过学习,首先是课程目标站位较高,不仅让学生学习化学学科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运用化学学科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面。其次,教学方式形式多样。

2、主体性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注重科学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考试成绩,还要有实践能力。不仅有试卷,还有研究成果。

8.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篇八

通过本轮国培学习,我经过认真的听课、学习、完成作业,认真阅读班级同学所发的相关贴子,认真总结学习班级坊主的简报并遵照坊主的合理安排,使我在本次国培学习中学习到很多重要知识,使我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掌握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技能,有效提高了我的教学效果。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力量,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用到网络和手机通讯等,属于高新科技领域,它也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的创新创造了巨大的产业链和市场,引发了一场全新的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学习教育方式。随着新课题改革的推进,在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注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从而突破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贫乏的教育资源,拓宽了时空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形象化、丰富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通过多媒体能够清晰、准确地展示出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地加入视频、演示实验、图像、表格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大量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课前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邮箱、云盘、网页、微课)与手机平台(微信、QQ、短信)来学习交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自主学习更加有利于课上时的合作探究。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上,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处理大量的内容,以多媒体为教学载体,如网络、触摸一体机、计算机、投影仪、化学教学课件,丰富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调节课堂气氛,便于学生交流与合作探究。这也要求教师们在备课时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课件,把问题、思维、结果、评价等有效地结合到一起,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到一起,把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到一起,将化学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便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在当堂练习和测评环节中,信息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及时地、准确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总之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和评价观。

二、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信息技术教程时,要把握好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流、反思之间的关系。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路,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具有无限的潜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传统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是无法取代的,如果那样其作用将适得其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老师教学的好帮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让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功能更加强大,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9.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 篇九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科技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影响的最重要途径,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般来说,科技成果转化有两种模式:一是自主转化模式,即自主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长链转化模式;二是跟进式转化模式,即引进先进的国内外技术成果,加以消化、吸收、改造、提高,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模式。这两种模式的转化过程大致类似,可分为确定科研目标、科技成果研发、中试与工程化及产业化发展四个阶段。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四个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链条,同时又是与外部社会政治、技术、法制等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开放的系统。

1 科技成果中的技术资源利用问题分析

影响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关键因素有许多,本文重点探讨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资源如何有效利用。从技术资源的视角重新审视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可以归纳出在这一过程中技术资源作为科技成果中的核心要素,经历了从产生、发布、转化到服务等一系列过程。

技术资源在各阶段流转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制约了其充分利用:

1)技术资源的产生:传统的研发手段制约了技术资源产生的效率与成功率,如何支持快速迭代与数据分析,如何针对中熟技术实现敏捷研发,如何实现技术资源的有效积累和沉淀是目前面临的问题。

2)技术资源的发布:供需信息不对称,缺乏沟通协作平台。成果“藏在深山人未知”,企业“千呼万唤盼不来”。

3)技术资源的转化:不完善的支撑体系,缺乏专业化的转化平台和运作机制导致转化存在风险,科技人员不敢尝试。

4)技术资源的服务:技术资源的转化过程需要大量的市场、金融、管理等知识,急需在转化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打通从科研到资本的通路。

2 国家促进成果转化行动方案对信息技术提出要求

新兴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发展已涌现出创新产品和服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已不断融入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不断创新出集成应用模式和信息化服务模式。工业制造模式从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定制化众包生产等方向演进,大数据挖掘也正成为提高企业智慧水平的重要手段。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样适用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应用,有助于提升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1]。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4月21日印发了《促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其中对于利用信息手段促进成果转化提出了明确要求,相关表述如下:

1)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建立科技成果信息系统,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与数据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机制。

2)加强科技成果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鼓励各类机构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科技成果信息增值服务,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精准科技成果信息。加强科技成果、科技报告、科技文献、知识产权、标准等的信息化关联。

3)推动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互联网+”战略开展企业技术难题竞标等“研发众包”模式探索,促生“小微团队”和“小微企业”,聚众智推进开放式创新。

4)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构建技术交易网络平台,依托专业机构开展市场化运作,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等各类平台功能,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有效对接。

3 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技术资源有效利用的做法

3.1 技术资源的产生阶段

建立协同创新研究平台或数字化研发集成环境,支持快速迭代与数据分析,以数据为中心,嵌入各类工具集。针对较为成熟的产品研发过程,应以流程为中心,构建精益研发流程,并在流程中加入工具集与相关知识的推送,实现敏捷快速研发。

同时,针对产生的技术资源分专业构建基础资源数据库,实现技术资源的结构化存储与集中检索利用,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为后续的转化提供数据基础。

以航空工业某研究所构建数字化研发集成环境(PDIE)开发体系为例。平台以研发流程为核心,以MPM/DFC/PDM系统集成为基础,建立数字化研发集成环境(PDIE),实现了各种研发工具软件基于数字流向的集成;各研发相关管理系统基于业务贯穿的集成;全面支撑新型研发体系的各个管理要素,应用于航空产品的研制计划、研发流程、数据管理各阶段并嵌入研发工作环境,提高了研发设计的效率。目前已经应用于多个型号项目的研制上,缩短了研发周期并提高了产品制造的质量。

3.2 技术资源的发布阶段

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技术资源的有效沟通与共享。可从两方面进行提升:一是针对科研院所基础技术为主的业务特点,建设基于“云计算”的基础资源服务平台。面向立项论证、研制生产、服务保障,为行业提供基础技术资源服务,通过制定基础技术资源管理、共享、服务机制构建云服务方式下的信息资源运营服务模式,实现基础技术资源的成果利用、在线服务和共享。二是依托公共平台,如利用成熟自媒体平台(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实现定向发布技术资源信息。利用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及科技成果在线汇交系统,实现科技成果信息的有效共享。

以航空工业某研究所构建“云计量”服务平台为例。利用“云计量”平台指链接两个(或更多)计量行业群体,为他们提供互动机制,满足相关群体(计量检测机构、仪器仪表生产商、计量检测用户)的需求的计量行业生态环境。云服务平台的两个核心部分:建立“粉丝经济体”、拓展互联网业务模式(包含电子商务、线上资源线下拓展)。经过几年的建设,“云计量”平台计量行业基础资源数据库的数据量已经达到293万篇,日均检索量超过万人。“云计量”平台已有企业会员4 000家,个人会员20万人,已经建成国内计量测控行业最大的粉丝经济体。

3.3 技术资源的转化与服务阶段

基于“互联网+”构建创意产业平台,借助网络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优势,打造基于O2O模式。通过平台汇集展示先进技术、产品和能力,与有需求的用户开展线下合作,实现技术衍生。通过平台,实现军民深度融合,从而构建新业态和新平台,探索开放式产业化合作新模式。

基于“互联网+”构建针对市场化服务与人才培养服务等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平台,依托专业机构开展市场化运作,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等各类平台功能,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有效对接。同时针对人才提供科技咨询、人才计划、科技人才活动、教育培训等服务。

4 结语

国家在《促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中指出,要充分运用众创、众扶、众包、众筹等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新理念,建立创新要素充分融合的新机制,充分发挥资本、人才、服务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催化作用,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基础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关键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支撑手段,一方面加速了数据的迭代和沉淀,另一方面提供了供需信息的沟通转化平台,通过专业化运作提升了技术资源流转的效率和转化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0.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 篇十

(2003年4月中国统计学会统计信息化分会

常务理事会通过,2004年6月修订)

第一条目的。为了推动统计改革与发展,促进统计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应用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学会决定定期进行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的评审,为此,特制订全国统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评审办法。

第二条评选范围和设奖类别。集体或个人在统计信息技术研究、应用方面的成果,指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成果,包括统计应用软件、研究课题、学术论文和专著(不包括相关教材和论文汇编)。应用软件、课题须经过鉴定、并已在统计工作中应用,论文须正式发表,专著须正式出版。

全国统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奖设优秀统计应用软件奖、优秀论文奖和优秀课题、专著奖等四个类别。每两年评选一次。

第三条评审标准和评选条件。每个类别设三个奖励等级,即由高到低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特别奖。各个等级评奖的学术标准如下:

一等奖:在理论或方法上有重要创新;有较高的学术及实际应用价值;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

二等奖: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新的创见;具有一定的学术及实际应用价值;在学术理论界或实际部门得到较高评价。

三等奖:在理论或方法上有一定见解;对解决理论或实际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学术理论界或实际部门受到好评。

特别奖:由统计部门力量为主为国家机构、社会公众服务开发的应用项目,根据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情况,给予特别奖项。

其中,软件项目还要符合以下条件:

1、对统计改革与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在实施统计信息工程中以课题、项目或任务方式得到批准立项、开发研制,经过技术鉴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并已在统计系统投入应用的计算机软件或课题成果。其中,在主管单位职能范围内、权威机构授权 1

范围内进行的软件项目内部验收、鉴定,也认为是一种“经过鉴定”的形式,也可按规定程序、提交完备的文档参评,并以国家或省级统计局验收公函为据。

2、软件的方法、模型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在统计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一定数量的用户,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3、技术文档资料齐备,能提交软件产品简介、设计报告、用户手册、用户意见、测试版软件介质等。

4、在功能、技术水平、技术创新等方面相同情况下,参评项目中统计部门所占知识产权高者,在奖项评定上有一定的优先级。

5、应用软件或系统,应具备明显统计应用特点。由同一开发单位或核心工具软件进行的二次开发应用项目,要重点说明应用领域及特点的差异,或推荐其中一个优秀代表项目参评。评审委员会有权取消使用相同、相似开发工具软件、关键核心技术,且应用特点雷同的重复性项目的参评资格。

6、如申报项目及相关模块包含、涉及危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众利益的设计或隐患,或知识产权不清的,评审委员会有权取消其参评资格。

论文、课题和专著项目还要符合以下条件:

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规定期间在省、部级正式刊物上发表、出版,经省级统计局推荐的关于统计信息化建设和统计信息工程方面的技术论文、论著。其中,《统计信息化》、省级统计局主办的正式刊物属论文正式发表的范围;由权威学术机构和省部级学术社团单位正式编印的专题研讨会论文集选编的论文,也属正式发表。

2、能够运用信息工程理论、观点分析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开发、应用、管理中的问题,观点独到、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有力。

3、能够运用新兴信息技术分析、解决统计工作中、统计信息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方法科学、合理,并具有一定学术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独创性、领先性和影响力。

4、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语义准确。

凡已获其他同级科研成果奖励的研究项目,不得申报。统计应用软件成果参研者申报人数一般不超过九人,课题类成果参研者申报人

数一般不超过七人,论文、专著类成果申报人数一般不超过三人。同一作者一般限申报一项成果,但可作为参研人申报其它成果。所申报项目限于每届规定时期(近两年)内完成的成果。

第四条评审机构。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复审委员会接受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终审委员会的领导,遵循其评审办法。同时,该委员会也是全国统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评审委员会,是全国统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的权威评审机构。

全国统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评审委员会由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中国统计学会信息化分会、社会科研单位、院校,以及省级统计局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

根据评审委员会提名,由国家统计局、省级统计局及相关单位具有一定技术资质的代表组成初评小组,协助评审委员会具体工作。初评小组的工作分初审、初评两个阶段。

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评审办公室设在中国统计学会统计信息化分会。

第五条报送渠道及条件。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统计信息化分会省级机构负责本地区内优秀成果的推荐工作。上报成果中软件、课题类项目一般应获得省、自治区、直辖市同类成果二等奖以上的最终成果,或出具地市及以上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正式鉴定意见、推广意见,或出具必要的学术水平证明。各单位申报同一类优秀成果数量一般不超过五项。

2、报送材料一式四份,各类项目均应按要求填写《统计系统信息技术优秀论文评审表》(同时适用于专著)、《统计系统优秀应用软件评审表》(同时适用于课题),并加盖省级统计局公章。同时,要报送一套本项目的演示稿综述光盘,影像版的不少于25分钟,PowerPoint版的不少于20页,要求包括:项目背景、立项批件、鉴定文件、用户意见,以及技术报告、应用情况的综述。

3、设有统计系的高等院校也可直接将加盖学校公章的申报材料报送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评审办公室。其中,申报同一类优秀成果数量一般不超过三项。

4、评审办公室一般不直接受理个人评奖项目的申报材料,应由各地区有关机构归口推荐。

第六条 评审程序。全国统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评审工作程序为:组织申报、初审初评、复审、终审。

1、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单位、项目/课题组或个人需认真填写相关评审表,经各省级统计局推荐,在规定期限内报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评审办公室。

2、初审小组进行资格条件认证、文档完备性检查、打分;初评小组根据评审标准分别进行论文、课题评审和软件测试,综合进行无记名分项打分,按得分排出名次、等次。

3、按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各等奖项向专家评审委员会(复审机构)提交初评结果。

4、评审委员会预备会,学习评审办法、统一评审标准。

5、听取初审、初评小组工作报告。

6、复议并通过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各等奖项推荐名单和复审意见,报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终审委员会。

第七条 获得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各等奖项的论文类成果将以论文集形式推广,软件类成果将以无偿或有限成本价形式在统计系统内推广、交流。

11.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 篇十一

技术课程计划:

一、课程定位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 ” 是 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应用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型课程。它以 “ 教什么 ” 与 “ 怎样教 ” 为研究对象,具有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该课程 主要讲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和实施建议;介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理念、内容、方法和原则;注重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在 为 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学型、应用型人才方面 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 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策略及流程,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评析各种类型的教学案例,形成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和完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能够从理论高度加以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专业思想、专业技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获得教学体验和教学创新的愉悦,具有表现自我教学形象的热情,初步形成探究语文教学的研究能力。

四、课程内容特点

1、知识模块体现 鲜明的时代性

本课程以 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阐述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新理念,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反映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2、重视对 “ 学 ” 的方法的研究 本课程的理论研究比较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研究,努力探索小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规律,在研究学生 “ 学 ” 的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教师的教法规律。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又紧密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侧重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是一门 “ 应用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型课程 ”,侧重于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教学实践方法的训练和探究。

教学的重点:理解并掌握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

教学的难点: 运用新理念去评析案例并进行教学设计及进行教学实践体验教学。

解决的方法:

1、由于学生过去接受的都是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所以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已经成为他们大脑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如何使他们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更好地接受新课程理念成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解决方法是,先通过让学生列举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带给自己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明确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对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讨论并观摩评析体现新理念的教学案例,使其理解并掌握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2、由于学生初次体验教师角色,在了解和掌握本课程教学重点的各教学模块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方面,接受起来存在一些困难。面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在每一模块的学习之后,随即进行实践活动(微格教学),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反思自己的实践运用情况,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实现角色的转换,为之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针对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遇到的比较突出的典型的问题,在教学中,可通过充分挖掘、整合、优化本课程的网络课程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合作、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提高,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教学案例,到微格教室进行模拟教学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4、坚持课内课外结合,利用课程网站密切与学生的联系,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形成学习讨论热点。课改成果: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 ” 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课程在实施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形成了 “ 课前训练常规化、听课评课系列化、微格教学制度化、内外结合高效化、考核评价多元化、教育实践研究化 ” 的鲜明特色。

(1)课前训练常规化

学生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系统训练。本课程注意从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在课前 5-10 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训练。每次上课前让 1-2 个学生,讲一个儿童故事或朗读一篇小学课文或围绕思考题阐述自己观点,然后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形成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促进学生基本功的提高。长期的实践发现,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与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种课前 5-10 分钟训练已经成为一种常规训练,在提高学生从师技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听课评课系列化

根据教学需要,组织教师观摩课堂教学,并形成听课评课的系列化要求,即:观摩课堂教学-记录课堂实况-评析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在案例评析中,既要关注课堂的整体性,又要关注局部的教学片段和教学细节;要求教师用所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审视、评析教学案例的得失,并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3)微格教学制度化

在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之后 , 由学生自己选择相应知识模块中的任何一个内容,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制作课件,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微格教学。之后,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中使教学能力得以更快提高。(4)考核评价多元化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考核时既要考核学生对教学理论掌握的情况,又要考核学生实际的教学能力,为此,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片段研究思考、课堂实况记录、课堂笔记、教学设计、微格教学、写小论文等的考评,尤其突出教学设计、微格教学、写小论文的考核。期末考试试卷除了考核基本的教学理论之外也注重考核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增强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视,也提高了学生教学设计的能力。(5)教育实践研究化

在每一个学年,我校都要安排教师到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教育见习或教育实习活动。每一次学习,该课程都会根据各小学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调研任务,比如 “ 选择一个教学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教育教学理念 ”、“ 面对有分歧的问题,教师是如何进行处理的 ”、“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讨论 ”、“ 收集教师的评价语言、评价方式进行研究 ” 等等。结束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形成总结性文字材料,写成教育调查报告,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组成员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培养学生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校外专家、校内督学与学生的充分肯定。

评价方案:、校外专家评价

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以中青年教师为教学骨干的教学科研队伍。由学校建设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吸收了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致力于提升学生对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领会和把握能力,逐渐形成了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特色,对其他同类课程的教学也产生了示范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是该校的重点课程之一,该课程贯彻新课改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固定的教育教学实习、见习基地,并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将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三笔一画”等教学基本功训练和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活动、网络资源等有机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得同行的一致好评。、校内教学督导评价

具有自己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理论与小学语文实践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先进。

(3)师资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具有小学语文新课改理念,富有改革的锐气。(4)教学与研究互动,为课程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上一篇:记叙文语句赏析下一篇:沥青混凝土施工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