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加 评论范文

2024-08-13

说课稿 加 评论范文(共10篇)

1.说课稿 加 评论范文 篇一

让孩子与数学真实相遇

——《文具店》说课稿

说课教师:草堂小学西区分校

欧涛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草堂小学西区的欧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文具店》小数的初步认识,该课是北师大版本三年级上册八单元认识小数的第一课,属于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结合这次成都市小学数学赛课的主题“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外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将思维外显理解成顺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的想;串联知识的脉络,让学生清晰的说;让隐性的东西显性化。于是在本课中我们建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集合具体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主动观察,仔细聆听,思维碰撞产生火花,形成自己的独特想法并尝试清晰的表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串联起已学元、角、分的知识,形成知识脉络,使得内隐的思维给以外化。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教师应当根据孩子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在每节课前应该把握学生的真实学情,力求因人施教。通过课前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小数的读法存在困难。在元、角、分的背景下,只有少部分孩子能够根据商品价格说出如3.15元就是3元1角5分,0.85元就是8角5分,因此本节课对小数数位结构模型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结构模型建构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对小数意义的理解。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想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掌握小数的基础知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 的认、读、写;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发展学生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拓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育要回归人的本真存在,立足本课,我们将真实诠释为这样的四句:真实的学情生成、真实的思考需求、真实的生活情境,真实的教育回归。

顺应天性——真实的学情生成

语言对于多数孩子而言是习得的,模仿的,在学习其内在含义之前是约定生成的,孩子对小数的最初印象也是从样子和声音上进行感知辨识的。由此,解决读小数的问题,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生成,在面对孩子们各种各样的小数读法时我们没有急于给出评价是对是错,而是设计听“播音员读数”的环节。第一遍听个大概,找找感觉,第二遍带着问题听“这些小数是怎么读的?”听完后“把你的发现给你的同桌讲一讲”。错误是新旧知识的交汇处,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合理及时运用,甚至创设错误资源,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有助于教学有的放矢,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孩子们的思维在相互碰撞和启发下自己总结出:“读小数时,整数部分就像我们数数一样地读,小数部分的数要一个数一个数地读。”让孩子们从模仿,辨析,归纳中习得读法,这是让孩子与数学相遇的最真实途径。遵循思维——真实的思考需求

生活和数学的沟通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建立,搭建一个生活化的数学模型就意味着为孩子搭建一个个通往数学思考的桥梁。本节课中有两个

数学模型的建立,一个是(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结构的建立,一个是(元·角分)数位结构的生活模型。我们思考,对这两种模型的建立应该采取哪种途径呢?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针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结构的建立,这种模型是客观存在的,从某种角度而言是死知识,其探究价值几乎为零,于是在开课时自然引出,这样也便于在后续学习中约定语言,孩子们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带着这些新词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混淆。“元·角分”数位结构模型的建立也是探究小数意义最为关键的一点,这里我们设计了购物活动。给每一个孩子准备一套人民币,根据给出的价格付钱。

“你是怎么又快又准的付钱的?”

“10.05元,这里,角的位置空着是怎么回事呀?” „„

这些问题的设定推动学生自己实践,独立思考。小数的意义在实践,归纳,总结中慢慢领会,自然得出,符合数学概念的基本生成线索,孩子们也积累了宝贵的活动学习经验。这样根据概念模型的性质不同分别设置活动,建立适宜的途径才能唤出孩子最真实的需要,让其最自然的接受和感悟数学的本质意义。

在“如何将几元几角几分的人民币币值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问题上,我们创设了“商店小帮手”的情境,孩子们完全把自己置身于真实情境中去思考。“1张2元,4个1分的硬币”的剪刀的价格到底是用2.04元还是2.40元来表示; “ 1张5角,3张1角,1个1分硬币”是0.81元的写法中体会中0的重要性;在”12张1角,1个1分”变成1.21元的过程中了解 “满十进一”的道理。有需求才主动,发自内心的探索欲望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进而扫除学习路上的一切障碍。

贴近生活——真实的情境

本节课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教材中给出的“文具店”情境有4件商品,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增设了商品的多样化,课件选用的素材都是与学生贴近的学习用品,让学生真实地融入到购物的活动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学习小数读法时采用录音播放形式;在购物时让学生使用人民币去真实的付钱;在改写小数时,采用帮助商场贴价格标签的形式,这样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尽情地畅游在学习中,相遇在轻松的氛围中、轻快的节奏中、亲切的情感中。回归人本——真实的教育回归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一节富有情感的数学课一定是建立在这样的三者关系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知识之间。在本节课中,老师理解、欣赏学生,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与赞扬,学生与知识点之间的和谐铸就这是一节富有亲切情感的数学课。

在以往概念学习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枯燥,反复,规矩多,认识小数一课尤为如此。读小数,写小数,想意义本身就存在诸多难点,为了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轻松度过,老师有必要分层分类地帮孩子克

服难点,读数的难可以回归到模仿归纳,意义的难可以借助动手体验,写数的难可以对比质疑,每个学习目标用不同形式的体验分层解决。

学生的感悟是因经历过才更真实,学生的视野因思维才更拓展。所以,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参与进去,让隐性的东西显性化,在对比中让逻辑和理性生长出来,慢慢地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2.《重力》说课稿的(范文) 篇二

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之后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时非常重要,同时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个方面来认识重力。

在授课中本人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对于重力的现象较为生疏。乡村孩子,大多基础较差,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情况,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当然在课堂上还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让学生体会和认识到重力的存在及有其产生的效果。

2、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本节课中最担心学生难已掌握下列两个问题:

1、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2、运用重力计算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重点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2、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重力

播放PPT,观察图片:建在斜坡上的房子、比萨斜塔等,通过观察图片来发现问题,然后联系生活中的物体下落,扔东西时,物体的下落轨迹等,通过以上现象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同时让学生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重力的大小

生活中我们提起不同的物体用的力也不相同由此并根据科学实验探究方法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书中表格。

根据表格数据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重力的方向、重心

P11,先阅读,分析总结;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并引导学生去发现,“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同时联系生活中一些物体下落的轨迹来加以巩固。再进一步由力的三要素引出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要求学生掌握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方法。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4)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2)重力大小G=mg,g=10N/kg

(3)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五)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计算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6)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规范与准确。

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小管家》说课稿范文 篇三

大杖子学区车河堡小学

王新华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四课时《小管家》。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特色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指导思想

本课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要求是: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景,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统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记录家里一周的日常开支、绘制折线统计图等活动,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教材在活动的安排上特别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决策。首先是学生每天向爸爸妈妈了解家里的每一笔开支,记录在设计好的表格内,算出小计,在一周结束时做好总计;然后根据每天的小计绘制一周开支的折线统计图,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小组中交流;最后是依据统计结果给父母提出相应的理财建议。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

消费。一个家庭也是一样,每天都有一定的开支。不同的家庭开支情况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家里一周的开支情况,探讨开支的规律,学习做个小管家。出示课题:《小管家》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了解各家一周开支情况。

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家里一周开支记录单。全班交流,各小组内选派代表汇报其家里一周开支情况并回答问题(课件出示)

①你是怎样得到记录单上的数据的。

②表中的“项目”、“金额”、“小计”、“总计”分别表示什么?你是怎样算的?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表的制作。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一周的开支情况

师:如果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你家一周的开支情况,你应该怎样设计?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照老师提供的统计图样,也可以向小组内同学学习绘制方法。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利用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现家里一周开支情况的周期性。

3、展示、交流、汇报

4.关雎说课稿[范文模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与《蒹葭》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情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5.《音阶歌》说课稿范文 篇五

一、说教材(1)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2、在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反应能力和对音乐音高、节奏的把握。

4、提高学生即兴律动和即兴表演的能力。

5、通过微格教学,提高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2)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掌握《音阶歌》的节奏和旋律,从而进行律动创作,在视频回顾时能自我总结和评价。学生在掌握《音阶歌》的节奏和旋律的基础上,能即兴表演;了解老师本节课所用到的教学方法,能把这些教学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实习中去。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主要用了实践性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了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教学法、律动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微格教学法。在教学中学生以“动”为主,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模仿、对比、思考、帮助等方法领悟知识技能要点。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正确评价学生的问题,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三、说教学程序

1、导入

本环节通过律动《身体音阶歌》引入主题,先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2、新课教授

在本教学环节中:(1)音排队——游戏。

形象的认识音阶,认识到音阶的重要性。不同的音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就构成了不同的旋律。要掌握不同的旋律,也就要求学生先要掌握音阶以及音阶当中的每个音。(2)练声——趣味练声

本环节主要还是增加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在兴趣的前提下,运用歌曲中的部分旋律对学生进行趣味练声,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唱歌

本环节主要从唱儿歌和学唱歌曲两个方面进行。特别是唱儿歌是最简单,也是学生掌握节奏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很快的掌握节奏和旋律。(4)即兴创作表演及评价

分组进行创作表演,除训练学生的创作能力外,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快速的完成作品。

6.说课稿-青花瓷(范文) 篇六

小黄中心学校 陈艳艳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青花瓷》。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自选教材,课题《青花瓷》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个知识点,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呈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主要让学生掌握青花瓷纹样,学生可以在纸盘上随意画出任何图案,从而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图形表现能力。

2.教学目标:

(1)美育目标:让学生体验创作的快乐和乐趣,并且能够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学生能了解青花瓷花纹的主要特征,感受其典雅高贵的美,知道青花瓷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3)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用不同的图案装饰青花瓷。3.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1)了解青花瓷花纹的主要特征。(2)用不同的图案装饰青花瓷。

一、学情分析:

在美工表现方面,一直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自己的思维,在平时的练习中,也多是根据范画或范作进行模仿的一个过程。本课让学生独立设计一个青花瓷,也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对他们的进步进行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美工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通过一个元代青花瓷,引出本课的内容。

(二)教师引导、赏析图片。

在展示大量图片的时候,分析青花瓷的图案特点,为学生自主创作打下基础。

(三)示范(2分钟)主要是通过在多媒体的展示,再一次向学生巩固青花瓷的特征,并引导学生创作的方法。

(四)学生练习

学生体验创作快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作能力,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在创作中获得一定的创作灵感和快乐。

(五)评价

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自评,互评。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说教法:

7.《分享的快乐》说课稿(范文) 篇七

一、设计理念:

《分享的快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共欢乐”,《分享的快乐》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为第一课时。在设计中,根据目前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主要采用“活动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分享、体验。由共同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而引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从而愿意与他人分享,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体验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满足感。

2、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快乐,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体察他人的情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培养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和满足,从而愿意与他人分享。

四、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而且好活动的特点,我避免了理论说教,而是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并让学生结合身边及其他人在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实际事例的体验中学会分享、体验快乐。

五、教学准备: 每个孩子都有一些自己倾注着特殊感情的玩具和用品,让孩子们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1、组织学生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集中起来。如:集邮册、玩具、图书等。并带一两种心爱的物品到课堂来。

2、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且具体、生动的画面更兴趣,为此,我为学生自制鲜明生动的图片。

六、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们的“分享日”。

教师首先让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一两件物品带到课堂上来,由物品的主人扮讲解员,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物品。同时,教师将自己的最爱的照相机带来,作为课程资源,为学生拍照,合影留念。同大家一起分享拍照的乐趣。这样,一开始,老师就可同学生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氛围。同时,也可激发起学生想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爱的物品的愿望。学生的大脑立即进入兴奋状态。接着,我立即迎合学生这种心理,留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与其它同学一起充分分享自己喜爱的物品。而在分享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语言的变化和情感的体验。为此,我为了捕捉到最真实的情感,分享过程我立即请学生交流、谈话: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东西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赏了别人的东西,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有了自己切身的体验,可使之自然地理解“五角星”里的话语。即: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这样,不但提高学生交往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给予也是一种分享和快乐,而且是一种增值的快乐。活动二:我们共享用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归生活。因为,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因此,我首先利用彩色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图片上所示情况时,我们该怎样做呢?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懂得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人,或借他人用一用,也是一种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是同学之间的友情和欢乐。另外,我让学生自选生活中“互相帮助”的场景,讨论后,分配角色,并分组表演。表演中,教师也参与其中,并让学生对表演的同学进行采访。这样,通过表演,可让学生充分体验“帮助”与“被帮助”后的不同感受。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自创、自编、自演,使其在充满兴趣的想象创作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既可体现学生的“主角”意识,又使人人在表演中得到满足,在创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及合作、交流、创编和表演能力。同时,教师的参与,为学生真正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表演不受任何拘束,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而小组交流活动可体现问题的开放性,可使学生之间的不同思想认识相互碰撞,使矛盾的焦点集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深化。让学生进行道德评价,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为标尺,进行衡量,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明确:分享也是献出关爱,有了爱,世界将会更美好,社会更和谐,生活也就更幸福.活动三:拓展延伸:齐贴“快乐树”,体验分享的快乐

请同学们把你感到快乐的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地写在树叶上,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白彼此间的关爱和帮助,才有了彼此间分享的快乐。激起学生合作分享的欲望,为下节课”合作分享”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将课内训练延伸到课外,可使学生在实践中反复的、不断地、多方位的体验,感悟。

8.《阿房宫赋》说课稿(范文模版) 篇八

《阿房宫赋》说课稿

一、说教材

《阿房宫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第一板块“后人之鉴”的第一篇文章。本课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本课在“历史的回声”这个专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学习本课应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文本,读活了文本。

二、说学情

学生对“赋”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深入,读文章也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很难读透文章。本文无论是从语言本身还是结构意蕴上都有较典型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理解文本时,应让学生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领悟。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赋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句式。②在诵读中抽丝剥茧,逐步把握文中“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逐步把握文中“形象”,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上主要采取诵读法、探究法、读写结合和联想想象法。诵读法:旨在让学生能在读中再现阿房宫的显性和隐性形象,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由浅入深,逐步深入,读出文本内涵,培养阅读和思考能力。学习课文内容主要采取“诵读法”,语言学习的规律是模仿,模仿很大成分上要背诵,实践证明背诵确实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质量。文言文学习必须强化背诵,这样做是事半功倍的。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教师的示范朗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读写结合:旨在让学生把读和写的过程中让阿房宫的形象更鲜明易见。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1.导入新课 以胡曾的《咏史·阿房宫》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若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这是唐代诗人胡曾的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阿房宫的兴废告诫君王要爱惜百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与胡曾处于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则也选择了阿房宫作为他讽时刺世的一把利刃,那么在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一文中,杜牧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观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杜牧,学习《阿房宫赋》。

2.检查学生预习:包括字音和重点字、词、句,对于本文的文言知识教学,不宜刻意强化,主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

3.解文体 :让学生结合《赤壁赋》谈谈对“赋”这种文体及其特点的理解。明确:刘勰《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旨在让学生掌握赋的特点,更好的结合该点理解、把握文本。

环节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根据赋“体物写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该文写

必修二·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

了何物?如何写的?写了何志?如何一步步彰显主旨的?

明确:体物——阿房宫;写志——“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其它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先做初步思考,在其它环节中进一步明确。

环节三:在诵读与探究中把握阿房宫的艺术形象

1.反复诵读,体会赋文特征,初步感知阿房宫的形象。

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反复读课文:怎么读?要读出什么?体会文中铺叙、夸张、渲染等手法在形象表现上的语言效果和语意效果。最后齐读全文,读出文字间阿房宫的特点,读出气势,读出赋文一路铺排的效果。2.把阿房宫读“大”

该环节重在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读。结合文句,走进阿房宫,进行朗读竞赛,看谁能更生动形象地读出阿房宫的“大”——规模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奢华之极。如:读“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时就要体会到“覆压”“ 隔离”两组动词带给人的窒息和震撼感,充分想象数量词“三百余里”“六日”体现出的阿房宫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广袤和遮天蔽日的高耸。读“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时,想象其耀眼的光芒和金玉遍地、俯拾即是的奢侈场景,体会到面对此情此景内心的震颤和无形的不安。3.把阿房宫读“小”

该环节重在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让学生读文中的精妙之处,有针对性的选取典型场景扩写语句然后阅读交流,从“小”处看阿房宫,以小见大,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小处尚且如此,整个宫殿更是不言而喻的了。如:“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可以尝试从宫女们如何早早起来梳妆,怎样一遍遍画眉上妆,如何彼此比对,反复修改妆容,不厌其烦修饰打扮等方面入手,在扩写中看到阿房宫内生活的华贵奢侈。

4.把阿房宫读“活”

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思考:这阿房宫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明确写宫殿实则是写人,阿房宫越是奢华,秦始皇就越显残暴,文章在写阿房宫,其实是在写一个大起宫殿、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秦始皇的形象。环节四:合作探究,明察文中之志

1.读第三、四段,思考讨论:一个是奢华至极的阿房宫,一个是暴虐至极的秦始皇,最终结果又如何呢?从中又得到了怎样的教训呢?

学生课文,讨论交流后明确: 奢极(物)可怜焦土 惨极 教训之沉痛 暴极(人)族灭

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结合背景,合作探究:如何理解最后一句中的“哀”和“鉴”字? 明确:这里的“哀”,不仅是悲哀更多的时哀叹,并不是指同情残暴的统治被灭亡,而是指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而遭到灭亡的历史教训令人沉痛。“鉴”字是要统治者借古鉴今,避免重蹈覆辙。

3.总结归纳,明察文中之志:借古讽今、借古鉴今 4.再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魅力。环节五:拓展延伸。联系现实,如此起彼伏的豪华办公楼等事件,让学生谈谈如何以史为鉴,惠政于民。该环节旨在让文章散发出特有的时代气息,在现实背景中深化文章主旨。

六、说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9.“小兔请客”说课稿范文 篇九

杜秋林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兔请客》,《小兔请客》选自北师大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的第一个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所安排的一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课。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小兔请客”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由于这节课是加与减的第一课时,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计算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从以下几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认识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因此,我把“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加与减的意义与联系”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三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借助多媒体,采用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内涵。为了能很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从以下几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2、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3、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4、回顾总结,评价反思。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师板书:((小兔请客))

二、探究与体验

师:在我讲故事之前,我有个要求,大家必须要认真听:你们能做到吗?(做到)那好,老师现在开始讲故事。有一天,天气非常的好,小白兔到森林里摘了好多的果子,它想,这些果子我不能自己吃,我要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分享,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把好朋友请到家里来做客,小白兔非常的热情,早早就把果子准备好了,这是好朋友们接二连三的都到了,小白兔一看来了这么多的朋友,担心果子不够吃,于是又取来了些果子,边走边说:“朋友们,尽情的吃吧,每盘有10个果子呢!”故事讲到这,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看看谁听的最认真,看的最仔细

1、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谁能根据你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生:小白兔一共端来多少个果子?

3、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呢?生;30+20=(师板书)

4、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小白兔一共端来多少个果子?

师:在加法算式中,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汇报,师继续板书

+

20=

加数

加数

和(引导学生认识每一部分的名称,教师进行板书。)

5、师:你们真聪明,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要接着给你们讲故事,听好了,在这些朋友中小刺猥是最顽皮的,为了让大家高兴,它要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说着就来了一个前滚翻,把一盘子的果子都粘在身上带走了,逗的大家哈哈大笑,通过这段故事和这幅画面,谁能说说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6、师:现在还剩下多少个果子呢?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一解决这个问题,一会请代表来汇报

师:同学们,你们回答的都非常的好,可以谁知道在50-10=40中这三个数字的名字呢?学生说,师板书:

=

被减数

(个)

10.《明月几时有》说课稿(范文) 篇十

埕口镇中心小学 冯晓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选自埕口中心小学校本五年级下册。本着校本以拓展学生视野、熏陶古典文化和本地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主旨,埕口小学校本课程文化旨在使学生感受古典文化气息、激发孩子们学习诗词的兴趣、陶冶古典文化情操以及学习先人先哲们的宝贵思想和精神文化。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词教学的重点。

2、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上升到了解面对悲欢离合应该有的人生态度。

3、能够在课堂上当场背诵或是吟诵出来。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提炼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板块的安排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导入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此处可以调动孩子们的思维)学生们的回答会从以前学过的诗句中寻找,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杨万里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教师的一句话就可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然后教师总结导入:月亮是相同的月亮,但是面对这一轮月亮,有的人喜,有的人悲,有的思念,有的赞美,那么我们的大诗人苏东坡面对着月亮,又会有怎样的感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大文豪苏东坡对月抒怀的词。

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课堂一开始就有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2、了解作者

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在这之前,我要穿插介绍作者苏轼的有关情况及他写作此词时的背景。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让他们顺利地过渡到整体感知。由于课下已提前布置好学生们收集这一方面的资料,因此这一环节重在学生们的汇报交流,老师给与总结。

不外乎,苏轼的主要地位如幻灯片所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此处,我会和学生们一起详细交流苏轼的生平,这样利于学生从一开始就能了解苏轼的豪气的性情,豪放的词风,对作者多一点的了解就会对他的作品多一分的兴趣与好奇。

3、初步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自己读通本词,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放手让孩子们去做,而不是强灌老师的意愿给学生们。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本词,读通本词。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顺本词,读准韵律感。

1)对于本词中的生字生词,老师在学生讨论交流基础之上,给与正确的指导,比如说本词中的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婵(chan)等生字,并指导学生给这些难懂的字词以解释说明,为弄懂词意做基础准备。

2)扫除了文字障碍,接下来让学生根据正确的读音,重新自由朗读或是小组交流一起诵读,在学生朗读通顺的情况下抽查个别学生读,小组读,或者是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然后再一起讨论交流该以怎样的语调、语气、语感来朗读。

3)根据讨论的结果学习划分本词的停顿,根据停顿反复品读,教师泛读,学生跟读。引领学生在感受词的音律和美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并找个别学生,小组,男女生来朗读,体会这种音律的美感,感受与之前没节奏时的不同。

这一环节重在反复诵读,读通读顺诗词,初步了解文意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5)、了解写作背景,在诵读中加入感情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

而在此之前,对于本首词的写作背景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政治上的抱负未遂愿,而又与家人分别多年,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带着对本词写作背景的了解,思念情绪在全班蔓延,趁着此气氛全班一起欣赏曹可凡主持人关于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视频,之所以选用曹可凡先生的朗读作品,是因为他能较好的诠释本词的写作韵律,因此,有利于学生们很好的把握本词的诵读,以及体会苏轼当时的心情。

紧接着,全班一起随着朗诵视频跟读,在音乐和正确的读音加感情融入中的指导下,边读边品味。

5、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语文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能做到初步了解词的意蕴,而后从此句中得知词人的胸怀抱负以及表达的思想,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询问学生: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在这一环节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并趁机,老师给出寄语。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像苏东坡一样,怀着旷达的心,笑对人生。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本词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在这一环节中,我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的歌曲,素有“天籁之音”的王菲,在诠释这首词中能做到天音与思念的结合,把握住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之景,可谓是经典。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感受歌词的内容,从而使他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幻化出形象画面并受到感染,引发他们无穷的想象。

然后在王菲的声音中再次朗读本首词。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词的诵读后,一起欣赏《但愿人长久》的MV版本,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并跟随视频的歌曲一起哼唱,学会此歌并能仅仅依靠音乐就能唱出完整歌曲,以达到背诵全词的目的。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学生欣赏画面歌曲的同时能背诵诗词,巩固诗词,从音乐中超脱出的 4

情感赋予在诗词的诵读识记中,从视觉、听觉和心灵共鸣一起达到本课的目的。

8、拓展迁移

出示幻灯片,面对给出的四幅月亮图,问同学们:你又想起了什么?试着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的心情。课前提前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小卡片。要求每位同学学着苏东坡诗人在卡片上用简洁的词语堆砌表达自己的心情,并配出相应的图画。

这一环节主要在于让学生们在欣赏的同时更要有自己的见解,面对同一种事物,不能像古人那样照搬诗词,而后有属于自己新一代的思想和诗歌,由此可以积少成多,培养文学修养。

9、课后作业

在本课学习后,布置相关的作业:解读苏轼的诗词,收集并阅读老师推荐的苏轼的三首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一环节旨在要求学生继续收集苏轼诗人的一些资料和代表作品,而不仅仅把本次的学习仅限于课堂之上,文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不断的积累,才会在积累中产生兴趣,深受古典文化熏陶,达到了解和熟知古典文化的习惯,并能把我们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做好的称职的文化接班人。

上一篇:能源资源的开发试题下一篇:个人作风纪律方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