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体育事业 参与社会创新(共8篇)
1.发展体育事业 参与社会创新 篇一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根据市市政府办公厅领导的指示,日前,办公厅信息技术处对7个地州市、16个厅局委办、12个县(市)的政府政务信息工作组织机构、制度建设、信息工作开展情况等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调研。
一、全市政务信息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政务信息工作环境良好。全市各地各部门领导同志普遍重视和支持政务信息工作,把将政务信息渠道作为向市政府领导同志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一些地州、部门的领导同志对报到市政府办公厅的重要信息亲自把关;更可贵的是,一些地区、部门的领导同志亲自撰写重要政务信息。各地、各部门都明确了一位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分管
政务信息工作,以切实加强对政务信息工作的领导。
(二)机构健全,政务信息工作队伍建立。各地区、各县级信息点办公室都设置了相应的政务信息工作机构,多数配置了2名以上的专职信息工作人员,各部门的政务信息工作一般由办公室负责,有(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的在办公室内设信息机构。市级部门办公室由1名秘书人员兼职或有专职信息人员。
(三)健全制度,政务信息工作管理规范。2001年,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考核评比办法(试行)》下发后,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进行了贯彻落实。一是下发通知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建立健全了政务信息工作管理考核制度,有的地区、部门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了紧急重大信息报送制度、政务信息通报制度、信息约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四)积极努力,政务信息工作取得新成绩。各地、各部门在政务信息刊物设置上,结合实际创办了一些有特色的刊物。如市发改委的《每周要情》,市国土资源厅的《市国土资源通讯》,楚雄州的《每周摘要》,翠云区的《调研与信息》等。在政务信息工作方法上,逐步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如一些州市政府办公室通过开展信息调研,向政府领导同志提出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得到领导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各地、各部门还向市政府办公厅报送了大量的信息。今年以来,市政府办公厅每天通过电子信息传输系统收到的信息在170条、7万字以上,许多重要信息被市政府办公厅采用后分别报国务院办公厅、市政府领导。一些信息受到国务院领导和市政府领导的重视,作出了重要批示。今年上半年,市政府领导对办公厅信息刊物的批示较往年同期大幅增长。
二、目前全市政务信息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市政务信息工作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地方和部门领导对信息工作重视不够,政务信息工作尚未很好地开展,报送信息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个别单位虽然早与市政府办公厅联网,但很少向市政府办公厅报送电子信息。三是信息报送不平衡,信息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敏感度不够,报喜不报忧的情况较普遍,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动态现象信息多,综合分析信息少;经验成绩信息多,(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问题建议信息少;就事论事信息多,深入调研信息少;时效滞后信息多,及时反馈信息少。四是信息工作队伍不稳定,信息人员变动较频繁;有些地方的信息工作人员长期被借调他用,在编不在位,影响信息工作的正常开展。五是由于各地、各部门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进展缓慢,信息工作手段仍较落后。影响到政务信息的传输时效和工作效率。
三、推进政务信息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路
今年初,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国务院部门负责人及办公厅主任会议上强调: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政府要解决的问题比过去要复杂的多,信息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从把握全局、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关系的角度看,从落实本届政府提出的三项基本准则要求来看,从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要求来看,政府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工作。徐荣凯市长数次对办公厅的信息工作作过重要批示、提出了明确要求:上报信息工作很重要。办公厅内的信息就要互相沟通,不仅要完成约稿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主动上报。2003年初,新一届市政府成立伊始,厅党组就做出了调整理顺处室职能、整合信息资源的决定。市政府秘书长刘平要求政务信息工作继续开拓创新,分三个服务层次调整整合信息刊物,为政府领导做好服务工作。根据国务院、市政府领导对政务信息工作的定位和要求,结合目前市市政务信息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全市政务信息工作深入发展的几点意见:
(一)统一认识,适应形势发展做好信息工作。鉴于目前一些地区、部门对开展政务信息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现状,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务信息工作,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采取切实措施改进各项工作。一是按照《市市政府系统信息工作考核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对信息报送不积极、数量少、时效差、质量低的单位,可视情况不定期向其主要领导通报一次信息报送、采用情况,同时征求对我厅政务信息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促进这些单位改进和加强信息工作。二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信息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市政府领导对信息工作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准备近期召开一次全市政府系统信息工作会议,统一思想认识,研究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务信息工作;同时研究部署全市政府系统的政务信息化工作。
(二)立足全局,围绕中心主动搞好服务。一是积极主动做好信息反馈。重点对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召开的重要电视电话会议及制定的重大决策、市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国务院和市政府领导到基层视察工作重要指示及在信息资料上重要批示等贯彻落实情况,组织各地、各部门做好信息反馈。二是针对领导需求提供信息服务。主动与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厅内各秘书处室联系,根据国务院、市政府领导的关注点和需求点,及时收集、分析、反馈改革发展、经济建设中的新动态、新情况和新问题。
(三)联系指导,提高信息队伍综合素质。一是通过举办培训班、岗位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信息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二是组织信息人员出市(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考察,学习兄弟市市的先进经验,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三是通过参加各地、各部门信息工作培训,加强对各地、各部门的联系指导,提高上报信息质量。
(四)完善功能,加快信息传输处理效率。办公厅开发的内部OA管理系统和《全市电子信息传输系统》目前联网单位有150多个,目前的电话拨号传输信息方式较为落后。要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传输效率和处理功能问题,只能依托于建立政府专网及升级改造办公厅现有的OA应用系统。
(五)求实创新,提升信息服务质量水平。一是增强创新意识。根据新的形势对信息工作的新要求,结合工作实践积极探索信息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信息工作的运行机制、工作手段、服务方式更符合新时期政府领导的要求。二是改进信息服务方式。在工作中加大信息约稿力度,从会议、文件、新闻、领导讲话和批示中主动寻找、挖掘信息线索,与有关单位约稿撰写信息;要求各地、各部门上报信息调研题目及调研计划,根据其调研进度从中筛选出重要信息题材与之约稿,以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做好信息调研工作。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及领导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展开调研。调研主题可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市政府领导的信息需求选题,也可从各地、各部门上报的调研题目中选题,通过调研撰写有较高质量和参考价值的信息。四是分层次办好《市要情》、《决策要情》、《信息专报》、《每日要情》、《媒体信息摘要》、《市政务信息》等6个信息刊物。按照市厅领导的要求,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发展体育事业 参与社会创新 篇二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没有农村的健康发展就没有社会的整体发展,没有9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小康”,党中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是当前推动农村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大力发展体育事业遵循、体现了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既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又可以突破不利条件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拉动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从而间接的创造农村社会财富。本文以新农村体育事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的关系为主线,探析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新的思路据有关资料显示体育事业具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以一定的目标、组织、系统活动为基本框架,在国家的相应部门领导下,由国家财政支持生产或创造具有公益性、福利性公共产品(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组织单位的集合。一种是指由国家财政支出不进行财政核算的体育事业单位。根据《中共中央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事业工作意见》中对体育事业的论述,不难看出,相关政府部门认为体育事业主要包括竞技体育事业、群众体育事业、体育产业三部分。结合以上三种说法,本文认为体育事业主要由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产业四部分构成。农村体育事业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下广大农民为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在农闲或劳作休息时所开展的娱乐性体育活动,是以提高农民自身健康、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其形成、发展受政治经济的影响,但也可为政治经济服务并可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相协调的事业。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CNKI)查阅相关资料,并阅读了体育经济学、体育营销学、农村体育现状等相关理论与资料,获得与本文研究有关的信息,为本文提供详细的理论依据。
1.2.2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并运用逻辑分析法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找出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建议。
2 新农村体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这必将使广大农民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欲望越来越大。同时这种需求欲所带来的结果必将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其二者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构建和谐、协调城乡发展的中的重大战略举措,它不仅是一个村镇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城乡统筹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目前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对农村健康教育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工作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这些方面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育事业作为一项公共投资事业,其投资效益便会间接的表现出来,从而产生社会效益。体育事业推动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减少农民的发病率从而减少医疗开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培养农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从而使生产与生活更加美好。
2.1 体育事业刺激农村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农村体育消费是基础性、根本性消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显然农村体育消费占据着整个国民健身体育消费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体育消费,通常指人们用于体育方面的个人支出。狭义的体育消费,主要指在参与体育运动活动中或观看运动比赛过程中,对体育服务性的产品及与体育活动有直接关系的体育实物消费品、精神产品等体育资料的消费。广义的体育消费还包括各种间接的体育消费,即为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比赛而支付的交通费用、住宿费用、餐饮费用等。而农民作为我国基层建设的主力军,如果没有农民的体育消费、体育健身,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将会是不完整的,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因此农村体育消费的地位应该得到提升。为此必须利用市场经济的法则,通过市场激励,积极拓展农村体育市场,扩大体育内需。全国各地有很多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山东省内很流行的舞龙舞狮活动以及陕西的秧歌舞等,我们可以以节庆日为载体,把这些项目加以推广,全面提高体育运动的表演性和竞技性,从而形成一种以娱乐和休闲为特色的健身项目,并逐步形成以这种体育项目为主体的体育旅游产业。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参与到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中来,在发展农村体育经济的同时,又增强了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促进了农民的体育消费。
2.2 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致农村体育事业发不平衡
据有关资料显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农村体育发展水平。经济状况决定着农民的体育需求,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地区差异性造就了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平衡。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发达农村,从经济基础、个人体育健身意识到经济、环境、社会结构均发生较大变化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由于当地经济发展很快,其体育设施条件甚至超过了国内中等城市水平。新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民劳动条件的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时间增多,使得许多农民朋友对精神生活产生了内生性需求,体育成了人们娱乐消遣的重要活动内容和形式。然而,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农村体育事业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农民朋友的健身需求和愿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客观条件使得这种愿望难以得到基本满足。
2.3 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制约点是农民的收入水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家对城市体育相应的增加了投资,使城市体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可由于国内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致使长期以来农村体育发展受到阻碍。农民的低收入导致农民不可能去参加体育活动,虽然不是所有的体育活动都需要资金消费,但收入水平低、闲暇时间少,农民的体育消费被限制到较低层次,因为体育消费水平本身就是判断体育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3 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
要切实转变农民不科学的健身观念,积极整合和发挥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乡镇画廊、宣传板媒介,以农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宣传全民健身途径,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农民的健身意识,转变传统的不科学的健身观念。对农村中的体育事件、体育赛事活动、农民健身经验和体会等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农村体育氛围。积极开展经常性的体育下乡活动,给农民送去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简便易学的体育图书、手册和传单等,不断转变农民的健身观念;组织农民开展健身锻炼培训,培养农村体育骨干,担当起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健身教练员、体育比赛裁判员等角色,带动、指导农民科学健身。
3.2 积极筹集资金,改善农村体育设施
由于农村体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占我国国土总面积80%以上农村地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而要改善全国农村体育的硬件设施,为农民参与体育提供必要的器材和场所,所需的资金投入也是相当惊人的,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也不现实。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并依靠社会力量,构建科学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以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环境状况,是现阶段以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所需资金来源的必由之路。要大胆尝试社会化、商业化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农村体育公共设施。在条件具备的地区,通过企业或个人捐助,农村体育赛事冠名或广告回报等方式吸引企业赞助。同时要做好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使其效用最大化。
3.3 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发挥农村学校体育的示范作用,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借鉴其它地区农村体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建立涵盖县、乡、村的多层次农民体育协会和民间体育组织,形成以乡镇为龙头、以村民委员会为基础、以农民体协为纽带的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积极发挥农村学校体育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创新机制,以农村体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让农村学校体育走出校园,实现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群众体育的互动,以此带动整个农村体育的发展。
3.4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本着小型、多样、文明、节俭的原则,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开展与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的群众体育活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集多样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农村体育竞赛体制。结合农村的实际条件,积极开展器材要求不高,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的体育活动,如跑步、跳远、拔河等。要充分挖掘散存于各地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将其继承与发扬,利用各种节庆日、庙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体育活动和竞赛,以吸引农民的广泛参与。
3.5 合理引导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加之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改革开放程度不一,城市中心区与边远郊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可能一样,即使在同一省、市、镇内,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发展农村体育产业在形式上必须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向自然挑战和在健身中享乐已成为一种时尚。于是,野外体育便逐渐盛行,与之对应的野外体育产业也呈现了勃勃生机。农村具有广阔的、天然的健身场所,各地区、社区和郊区农村可根据附近地形优势,开发出登山、滑沙、攀岩、激流冲浪、蹦极、山野马拉松、漂流等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在贴近大自然的同时,体验挑战自然、战胜自我的满足感,又能加快当地体育设施的健全、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这样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刺激农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增加农民参与体育消费的欲望。其次要与农业生产特点相结合,灵活发展农村体育。由于农村客观上存在体育设施场地设施少、时间难以协调等实际困难,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可以充分利用节日开展体育比赛活动。比赛项目也应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比如舞龙、舞狮、赛龙舟、拔河等等,在一些软硬件设施较好的乡镇,可以逐步推广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此外,要加大经费投入,多方筹措资金,不拘一格培育农村体育市场。
4 结论
经济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状况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相当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是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农村家庭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农村体育市场将会打开市场发展之门,此时要彻底解放思想,积极提倡、鼓励和扶持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是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增长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体育事业在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生活质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巨额资金收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体育事业发展的经济联动效应上看,农村体育事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本文以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与体育事业的关系为切入点,以新农村体育事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的关系为主线。深入探讨了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应采取的举措与对策,进而揭示出新农村体育事业与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这对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体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经济,体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周孝正.体育事业也要讲科学发展[N].解放日报,2005-10-22.
[2]邓伟志.论“和谐社会”[N].学习时报,2005-01-03.
[3]曲晓阳.体育总局举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报告会[N].中国体报,2005-05-19.
[4]潘小涛.中国全运会丑闻不绝的背后[N].亚洲时报,2005-10-17.
[5]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729.
[6]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27.
[7]徐成立,严珍,王丽清.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66-69.
[8]古维秋,涂传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03-1311.
[9]方媛.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中的问题解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6):86,110.
3.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篇三
关键词:群体;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93-0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党中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英明决策。群众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涉及面广、参与度高、影响力大,要把群众体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促进群众体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一、群众体育事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1、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可以提高全民的身心素质。
群众体育既是增强全民体质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加快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可以使全民的身心素质得到同步提高。
2、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可以改进群众的生活方式。
群众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有助于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3、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当前,体育正成为一种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上被喻为朝阳产业。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对推动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4、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可以促进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
群众体育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群众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二、加快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资金投入要多元化。
加快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资金投入是保障。要将群众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确保资金投入的基本来源。随着综合财力的提升,要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保证体育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同时,要提倡和引导和鼓励体育健身消费,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拨款、单位投入、社会筹集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2、基础设施要网络化。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全民体育活动必需的基本条件,要按照国家对城镇公用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有关规定,加快体育场馆及设施的建设。我国地域辽阔,特别是农村群眾居住分散,要优化体育设施布局,做到统一安排、合理布局、逐步建设。城市与乡村、学校与机关应根据各自面向的群体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形成网络。公共体育馆要全面开放,面向社会、面向群众,使之得到充分利用,让人民群众受益。同时要加快建立体育场地设施维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3、协调服务要优质化。
要努力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逐步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需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群众体育事业的组织机构,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三是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努力做到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化、普遍化,活动管理规范化、趣味化,使群众体育事业朝着健康、文明科学的方向发展。
4资源配置要市场化。
坚持群众体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推进群众体育多元化进程。要树立大体育观,广开投资渠道,鼓励、支持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体育产业的开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举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格局。突破地域、部门、行业的界限,找准切入点,抓好群众体育与教育结合,群众体育与文化卫生结合,群众体育与旅游结合,拓宽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培育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逐步形成体育休闲、健康娱乐业为主的新型产业,以满足不同体育消费层次和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育需求,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健身活动。体校、体育协会等,都应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群众服务,开展多样化的体育经营,盘活体育资源,激活运行机制,扩大产业规模,加强体育市场管理,净化体育市场,走出一条“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由政府扶植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群众体育发展路子,从而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
4.发展体育事业 参与社会创新 篇四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镇党委工作会议,传达不久前召开的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和对2008年取得的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并对2009年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这是开春以来一场最大规模的会议、一场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明确目标、强化责任,统一思想、增强合力,动员全镇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加快发展的重要大会
。刚才镇长、副书记等领导分别就各自分管的工作传达县上的精神、部署了经济、党风廉政、计生、综治等工作,希望各村(居)、镇直各部门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镇党委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形势,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8年是镇村班子换届后的届首之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性一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
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作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我们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二是中央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提升为全国战略,各部委围绕经济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海西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快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策、体制环境。在这大的背景下,县委县政府从连江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工业兴县、港口强县”,建设海峡西岸新兴港口城市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一个中心、四个组团”。中心城市东扩南进,把连江建设滨海城市,临港工业区的战略构想,对处在距离县城东南位置不到15公里的东岱镇是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由于后面海产品加工基地建在晓澳镇,随着201省段建设即将穿境而过,水、电等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东岱镇的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必将后发呈现,再加上去年底镇村两级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之后优化了班子结构,加强了团结,增强了镇村两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因此,只要我们把握机遇,主动融入,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东岱必将引来另一个春天。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更要充分估计到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从外部看,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土地资源等发展要素紧张的矛盾日益加剧,对部分行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内部看,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短腿”现象依然突出,农业效益不高,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还要不断改善,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还不够超前,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风险和挑战,也对今年的工作形成压力、带来考验,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充分估计、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面对机遇和挑战博弈、潜力和困难并存这样的时期,怎么办?我认识理解是、抓紧发展,干上去,就会海阔天空,跃起腾飞;松口气,慢一步,机遇就会擦肩而过,优势也会丧失殆尽。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所处位置、潜力、发展前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压力,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应对挑战,开拓奋进;又要把握机遇,紧紧抓住当前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乘势而上,进一步开创我镇经济工作新局面。
(二)明确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当前形势和任务,今年我镇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工业兴镇”战略,突出项目带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搞好规划,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东岱,努力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党的建设上取得新成效。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今年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工业经济。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海峡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和201省道东岱段正式动工建设穿境而过,辐射带动有利时机,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生成策划、运作,把握土地修编整理有利时机作好工业用地规划。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从本镇实际出发,大力培植特色产业。全面实施“五业并举”的方针,巩固发展果蔬种植业、水产冷冻加工业、塑料塑胶业、建筑建材业、娱乐服务业。并鼓励开发后山阁、云居山发展健身旅游业。为实现我镇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三是落实中央精神,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力度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强交通、水利、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调整农业结构,坚持因地利宜,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加大对农
民种植经济作物的服务和实用技术推广力度,推进农科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继续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防洪排涝、环保、公园休闲场所等建设,打破瓶颈制约,构建发展平台,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开展创建文明乡村和文明行业活动,加强村容村貌整
治,村居环境卫生,深入开展“六提倡,六反对”等移风易俗活动,推行殡葬改革,倡导文明新风。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身心健康。加快推进科技兴镇战略的实施,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和提高“双高普九”成果,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在全县前列。大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农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积极控制“禽流感”、“五号病”等疫情,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实施科技兴镇战略,按照县委提出的“保一创优”的目标,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政策,实施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优化管理和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巩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成果。
扎实推进“平安东岱”创建活动,构建治安防护体系,积极开展严打整治活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努力消除安全隐患。加强信访工作,加大矛盾纷纷排查调处力度,积极做好失地农民、山峡移民等特殊群体上访户和信访户的思想教育和解困安抚工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六是扎实推进党的建设。认真学习研究、树立和落实党员先进性和科学发展观,努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全镇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大力抓好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及配套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以饱满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脚踏实地地抓发展、抓协调、抓落实,真正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树立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善于创新,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促进新发展。
(三)、以良好的作风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至此,我们已经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这次大会又以责任制的形式下达给有关村居、部门。完成这些任务,既是对各村居党(总)支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的考验,也是对每一个领导干部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的考验。希望各村居、镇直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继续保持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在落实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见成效,确保圆满完成今年工作目标。
一要解放思想,推动发展。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好的发展思路往往在无谓的争论中搁置,好的发展机遇往往在举棋不定的迟疑中丧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先干不议论、先试不争论、实践作结论,以思想工作观念的与时俱进促进各项工作的与时俱进,以思想工作上的领先保证发展上的领先。要通过解放思想让一切开拓开放的观念更新充分活跃起来,让一切创业的人才充分活跃起来,让一切加快发展的要素充分调动起来。镇村班子换届后,总体上东岱人心齐、政令顺,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好,正是能干事、干实事、干大事的最好时机。机遇难得,稍纵即逝;只要抢抓机遇,才能赢得发展。各村居、镇直各单位干部必须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善于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创新机遇,进一步强化“敢为天下先”的意识,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进一步强化争先创优意识,紧张快干、奋勇争先、永不言败,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到“政策之内抢抓机遇干,政策之外探索尝试干,别人没做的大胆创新干”。
二要强化责任,奋发有为。干任何事情,都要一份责任心、一股事业心和一种敬业精神。有了责任心、事业心、敬业精神,干工作就会积极主动,就会想方设法,就会高标准严要求,就会不见成效誓不罢休、不达目的永不回头。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真正干出成绩来。对自己分管工作,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认真负责、脚踏实地去做,而不能遇到矛盾就上交,一有困难就躲避。要继续健全责任落实和激励约束机制,把抓项目、抓投资、抓建设、抓招商、抓生产、抓中心工作、抓人民群众反映的热难问题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工作任务,逐项分解,一项一项地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做到责任到岗、到人。要彻底改变“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旧思想,牢固树立“无功就是过”的新观念。要落实县委工作会议和县纪委二次全体会议提出的,既要大力查处违法乱纪的干部,也要严肃处理误事、坏事、不干事的干部,更要积极保护那些因干事而得罪人的干部,从而形成人人想从事、个个肯干事斩良好氛围。
三要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经济发展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领导者综合素质的竞争。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不能主动适应形势,走在时代的潮头,能力水平、责任心、工作态度上不能胜人一筹,就会失去发言权、决策权,就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提高综合水平,学习是关健。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竞争态势和越来越高的工作要求,全体镇村领导干部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个良好习惯和一项基本功,善于挤出时间多读一些有益的书,多看一些有益的报刊、杂志,多研究一些上级文件。提高综合素质水平,还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我们有些干部抓工作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就是没有到群众中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去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要讲求科学的工作方法。要学会弹钢琴,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一般和重点的关系、“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关系,既要把握面上的工作,推动各项工作开展,更要抓住重点,抓主要矛盾,善于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解决突出的问题,打开工作局面,推动全局发展。
四要精诚团结,群策群力。“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干事业,齐心谋发展是各项事业成功之道。这两年来,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全镇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大发展需要大团结,大团结才能促进大发展。改革的形势越紧迫,发展的任务越繁重,就越需要精诚团结,群策群力。领导干部要主动维护大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已任,大公无私,同舟共济,爱护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团结环境。不说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发展的话,不干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发展的事。要坚持集体领导,发扬党内民主。班子成员之间既要讲党性原则,又要讲感情缘分,互相尊重、相互支持,多理解、不误解,多补台、不拆台。党组织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努力营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良好氛围,不断巩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发展局面,把全体干部群众的力量凝聚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上来,共同完成各项光荣艰巨的任务。
5.发展体育事业 参与社会创新 篇五
中,工会要当好“五器”。
一、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工会要在塑造一流职工队伍上,当好企业文
化建设的“整流器”
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企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文化建设。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职工队伍,是时代赋予工会组织的历史使命。工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大力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读书自学、女职工才艺展示等活动,用良好的精神塑造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一流的员工队伍。加强思想引导,提高职工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把职工思想统一到地方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上来;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活动,组织职工“学习道德模范,争做文明职工”。加强职工书屋建设,发挥“职工书屋”示范点的引领作用,引导职工多读书,读好书,陶冶思想情操,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创新智慧,努力建设一支创新型职工队伍。广泛开展“当先锋、促转型,我为‘十二五’做贡献”主题教育,加强创新型班组、创新型企业建设,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更多的知识型、技术性、创新型职工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凝聚力量。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展示工人阶级时代风采。构建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努力营造“企业爱护员工、员工关心企业”的劳资互利共赢的企业文化环境,广泛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塑造职工文化品牌,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展示职工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崭新的精神面貌,引导职工始终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职工巨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二、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工会要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当好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动和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工会组织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既是工会工作服从服务于企业经济发展大局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科技素质,引导职工钻研本职业务,提高岗位技能,掌握更多新知识,新技术的需要。工会理应成为企业发展的得力助手。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宣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把思想统一到推动科学发展和实现“十二五”规划上来,紧紧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强化职工在企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开展以“建功十二
五、创新促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练兵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扎实开展班组创先争优竞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以建设高效、创新、和谐班组为目标,以创新技术、提高效率、提升质量、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为重点,深入开展班组创先争优竞赛活动,推动班组开展创新型班组活动,激励班组成员争做“创新能手”,培育更多的“创新示范岗”,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先进引领示范作用。紧扣科学发展的新任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在立功竞赛、科技创新、素质提升、节能减排等实践活动中培育选树更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发挥模范先进带头示范作用,深化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搭建劳模领军、职工参与的创新平台,让劳模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三、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工会要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上,当好劳资矛
盾的“缓冲器”。
社会主义工会的性质,决定工会的维护是两个维护的统一,在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同时维护好职工的具体利益。处理好双方利益矛盾,实现企业和职工利益的双赢,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工会组织存在的基础。工会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努力实现企业与职工双方权益的统一。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让职工参与企业所有的决策、改革措施的制定,既及时把职工的意见建议如实反馈给决策层,又及时把企业的方针政策及时转达给员工,从而达到全员参与企业管理,共谋企业发展的目的,既有效地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企业的利益,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实现劳资双赢。坚持和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深入探索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完善职工工资共决、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搭建协商对话平台,全面实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努力提高普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工资水平,使职工工资收入随企业经济效益增长而增长,与企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以及政府公布的工资指导线、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调整变化相适应,促进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和谐发展。坚持和完善厂务公开制度。努力把职工的民主参与与民主监督的权利落到实处,确保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建立职代会的同时建立企务公开制度,通过职代会、公开栏及时公开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开展以“职工爱企业,企业爱职工,职工争做企业主人,企业经营者争做职工之友”为主要内容的“双爱双争”活动,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
发职工的创造性,为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搭建平台。
四、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工会要在维护职工生命安上,当好企业安全
生产的“警报器”。
安全就是效益。良好的生产环境是职工工作生产的基本条件,是职工生存的第一需要。维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工会履行维权职责的重要内容。健全工会劳动保护机制。强化以“群防、群控、群治”为主要特点的工会劳动保护机制建设,完善群众性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主动参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关劳动保护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的研究制定工作,积极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的特殊作用,加强职工群众劳动保护的民主管理和监督,夯实群众性安全监督基础。深入“安康杯”竞赛活动。不断拓宽“安康杯”竞赛领域,把“安康杯”竞赛活动拓展到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去,拓展到企业班组中去。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把“安康杯”竞赛活动与建立“1+3”监控体系、创建劳动保护合格工会相结合,切实增强活动实效。广泛开展“质量在我手中、安全在我心中”等安全生产普及教育活动,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素质。依法进行安全生产监督。对企业执行劳动保护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劳动卫生、宣传教育、生产建设工程、新设备制造、特种设备、特种危害作业场所和特种人员的培训实行监督检
查,督促企业对重大事故隐患和严重职业危害进行整改治理,不断促进企业改善
劳动安全卫生环境,有效地维护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五、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工会要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当好企业构建和
谐劳动关系的“稳压器”
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有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是工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工会组织应该密切关注和准确把握劳动关系和职工诉求的发展变化及特点,积极主动地为职工办实事、谋利益,化解劳资矛盾,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主动加强与人大、政府、政协及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劳动关系三方协商等制度的作用,切实解决职工群众关注的焦点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建立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体系,引导职工依法、有序、合理表达诉求,切实发挥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在表达职工利益诉求、增进劳资双方沟通、促进劳资合作共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打造劳动争议调解格局。主动融入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主动参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社会政策研究拟定,增强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话语权”。依法推进各类企业普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健全劳动争议预警监测网络,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职工群体性事件,当好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调解人,积极协助党政进行调处,最大限度的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深化“送温暖”活动。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推动将特困职工的生活困难实物救助、患重大疾病的的大病救助逐步纳入到政府主导的社会救助体系,巩固提升送温暖工程、金秋助学、农民工援助行动和困难大学生就业援助行动等保障工作,让每一个需要得到帮助的职工都能得到及时的救助,通过发挥工会组织的独特作用,使得企业和职工这台“整机”减少“发热”、降低“磨损”、避免“损
6.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思考 篇六
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思考
汝城县总工会肖勋雄
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会议还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工会法》总则中规定:工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如何找准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围绕中心,在推进科学发展中凝聚力量展示作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集中力量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也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社
1会支柱,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工会工作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来,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会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根据工会的性质,特点来积极参与。在经济建设上,工会突出强调发挥职工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所以在推动科学发展上要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激情干事为切入点,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建功立业,展示风采。当前就是要紧紧围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主题,围绕打造“一个中心,建设五个汝城”的目标,创设多种载体,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的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努力推进“职工书屋”建设,不断健全有利于职工学习成才的制度机制,激励广大职工树立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职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整合各种资源手段,努力培养更多“金牌工人”、“技术能手”和“创新能手”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要不断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各级工会要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抓手,积极组织企业和职工,深入实施以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和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促使广大职工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不断涌现创新成果。要瞄准各行各业的关键技术,发动广大职工立足岗位
2技术创新,着力推进创新型班组建设,为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要建立健全激励职工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奖励、知识产权管理和创新评价体系等制度,努力营造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各级工会要围绕促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的目标任务,加强组织发展,建立激励机制,动员广大职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要按照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规律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着力在创新竞赛方式、丰富竞赛内涵、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劳动竞赛的科学化水平。在开展传统制造业领域劳动竞赛的同时,要注意探索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劳动竞赛的新途径,不断扩大劳动竞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二、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要抓住关键,在维护权益中构建和谐,促进稳定。
《工会法》第六条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必须要抓住这个关键,在维护权益中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工会与职工群众联系最广泛、关系最密切,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劳动关系的政策制定,协调和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参与劳动矛盾调解和社会风险化解等都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重点工作,当前要紧紧围绕服务职工
3群众这一主题;从解决广大职工群众最关主、最急需、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要充分发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职能作用,建全帮扶机制,拓展帮扶领域,提高帮扶水平,尽最大努力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真正把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成为充满爱心、充满阳光的“职工之家”。要充分发挥工会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要配合有关方面,督促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切实解决好困难职工群众生活问题。要不断丰富和拓展送温暖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从就业援助、医疗救助、技能培训和政策指导等方面做好工作,深入开展职工群众生活救助和互助互济活动,努力形成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要始终抓住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这一主线,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职工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大力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劳动争议调解和矛盾预警预防等工作。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把它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长远工作,作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长远工作。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法律援助等三大机制,加强职工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和女职工特殊利益维护,不断巩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努力当好党的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促进和谐的“指
4导员”和社情民意的“报告员”。要牢牢把握引导职工正确行使权利这一重点,各级工会要针对国有、私营、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等形式,鼓励广大职工认真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积极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通过正当途径和正确方式表达个人利益诉求,自觉做维护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
三、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要优化环境,在强基固本上打牢基础,健全机制。
7.发展体育事业 参与社会创新 篇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 进行了高度凝练和升华,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由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精神风尚、道德原则、理想信念等因素共同构成的价值认同体系;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战略支点。
2、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等学校特定环境内,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和。高校体育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具体包涵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群体活动、体育宣传及体育场馆建设等体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制度框架、体育精神和体育行为等。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形式开放的文化形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备一般群体文化的特点以外,还有着明显的独特性,在高校文化育人范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当今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分析当今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对于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发展主流来看,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良好,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甚至腐朽的文化因素。有学者分析认为,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正处于精神文化的遮蔽、特色文化的缺失以及人的失落的困境中,出现文化软实力弱的瓶颈现象。毋庸置疑,随着大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在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意识方面,高校自身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对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综合文化价值理解偏颇,导致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呈现文化自觉不足,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无法彰显。其次,高校体育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模糊,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表现为体育竞争精神、规范理念、进步意识以及团结协作、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和主体地位动摇,使得体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背离。再者,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文化人的理念没有完全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偏面追求体育技术传授,忽略学生体育精神与道德品质的培育与提高,体育课程文化逻辑迷失,导致部分学生体育文化意识缺失和体育精神滑坡。最后,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同质化发展趋势严重。体育文化传播途径较窄,传播实效性较差。体育标志性和特色性文化匮乏,体育文化精品不多。因此,当代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容忽视,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不足、体育精神缺失、体育文化传承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体育文化先进性的发挥,也使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产生困惑。面对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创新先进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体育价值观确立的依据, 指引着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标和观念体系,成为新时期文化创新发展的指航标。文化与价值观紧密相联,承载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同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核心理念,并以这些理念指导校园体育实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处理不同的文化、不同价值观之间关系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关键所在。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要。
校园体育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是创造、传播、 推进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文化众多的内涵与层次中, 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育人化人、内容丰富生动、实践参与性强的特点,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内在要求充分契合于文化建设之中,并通过体育活动的特殊形式进行互动,实现教育“内化于心” 与“外化于行”。校园体育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成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结合,对于二者自身的创新发展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径
当前新时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给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体育文化建设路径,通过深度的理论开掘、细致的教育渗透和深入的践行推广来提高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1、理清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思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传承文化是高校体育存在的逻辑前提,创新文化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站在文化的高度审视体育, 明确发展方向。其建设思路是:密切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从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入手,培育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意识,完善体育文化创新制度,多元化发展体育文化传播载体,丰富体育文化内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将其融合到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中;同时,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契合。不断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增进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的指导下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大学校园中具有激励作用的正能量。
2、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氛围,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现代大学的发展要依靠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内在的价值追求。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能随时切身体会到的文化氛围,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极大的影响。营造高校体育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首先,高校师生要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环境氛围,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并转化为他们自觉追求的精神力量,使广大师生积极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激发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其次,优化体育运动环境,充分释放体育设施的文化张力。体育物质环境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证,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不仅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而且能激发和培养师生自主运动的动机与欲望。与此同时,体育建筑文化呈现出体育与文化的交融,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诠释高校体育精神和表达体育思想的物质文化注解。再者,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宣扬与传播。例如,凝练理念鲜明的体育口号,展示其文化魅力和价值取向。通过网站、校报、文化墙、课堂等多渠道传播体育文化价值,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育文化氛围弥漫于整个校园,使师生全面自然地感悟到体育文化对自己的启迪和感染。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自我意识、体育态度、 体育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深远地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整合校园体育文化资源,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多元渗透
校园文化自身具有形式多样、实践性强、参与性广泛、 内容生动形象等特点,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依赖于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资源,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群体活动、体育宣传及体育设施等,能够承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等信息。在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在价值观层面深刻认识到“以育化体”的价值取向,深挖体育的丰富内涵,着力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丰富多彩的校园群体体育活动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升体育文化素质,使得体育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活动中得到贯彻和执行。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媒介包括报纸、广播台新闻、网站等,可以丰富文化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传播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此外,要充分整合体育教学部门、教务处、团委与学生工作处及工会等各部门资源,促进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及融合。当前,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创新发展,需有效整合校园体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其显性和隐性文化功能,并赋予校园体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4、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载体互动,拓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于外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其可以促进体育文化载体的互动,可拓宽发展思路和增强创新活力。可以利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多层面结合,有效整合校内外体育资源,促进交流和融合。载体的互动以师生活动、体育社团活动、校运动会、校际间体育活动交流等为依托,还可以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积极有序地传播校园体育文化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感觉不乏趣味性和教育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一个培育和践行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体育文化载体互动,有助于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和拓宽教育路径。
5、创新校园体育文化传承模式,打造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特色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高度的校园特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体育文化和价值观念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进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应该突出文化的创新精神,彰显体育的个性解放。文化发展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更新与嬗变,高校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围绕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相关学科的优势,创新开展开放、健康、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如体育创作比赛、体育文化节、体育价值观学术论坛等,使体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交流和展现、实现冲突和整合,促进体育文化的新陈代谢,使其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通过创新校园体育文化传承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还可以充分展示学校的品位、信念和文化实力,使大学体育文化更具鲜明的个性,同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品牌和实践特色。
五、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而高校体育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实践路径。当今社会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保证高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必须将体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契合,理清发展思路,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整合体育资源和促进载体互动,积极创新校园体育文化传承模式。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指引了方向。高校体育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实践路径。本文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阐释体育文化创新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探析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路径,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思路,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8.让社会参与养老事业 篇八
直观地看,这些福利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紧缺。政府财政拨款,但福利院发现或者认为,这些资金入不敷出。于是,他们自谋生路,第一个办法是老人去世不销户,吃一年空饷,用以筹措安葬资金。第二个办法则是当下中国最为流行的替代性办法,找市场,进行商业化经营,老人被廉价“出租”给企业、私人打工,所获收入归院方,或者福利院组织——其实是强制——老人们劳动,美其名曰“以院养院”。
当下的财政体系应当对老人们可能遭受的不幸承担很大责任。孟子早就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礼运》篇更明确地提出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伟大理想。当代政府在获得巨额税收之后,更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因此,解决乡村福利院的困境,首先需要政府调整心态,增加财政投入,不给院方以不当经营的口实。
假如政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应当对福利院制度本身进行改革,允许社会广泛地参与。当然,这不只是一个解决资金问题的权宜之计,也涉及福利院经营管理模式转换的大问题。
应当说,目前的福利院经营体制,要对老人们所遭遇的不幸承担相当大的责任。目前政府给予拨款的福利院基本上是公家经营的,似乎通常是事业单位——虽然在乡村,福利院不大可能有这样的待遇。
这样的经营机制难以避免一个病症:冷漠。因为,福利院中人仅仅把这当成一份工作,而没有任何情感投入。因此,他们所考虑的唯一问题就是收支平衡,甚至只是员工自己的收入。在这样的制度下,如果政府拨款充裕,或者还可以勉强维持。如果政府拨款不足,他们就会一下子跳到市场机制中,用自己所能掌握的资产,比如房屋,老人们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各种令人瞠目的商业化经营。
走出这种困境的办法是引入社会性管理。这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讨论。
首先,现有的公家福利院应当打破目前管理体制的封闭性,实行社会化管理。目前的福利院由基层政府管理,民政部门指导。各方利害一致,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监管机制基本失灵。即便福利院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也无人过问。
为此,应当改革福利院的治理结构。比如,福利院设立理事会,容纳本地贤达参与其中。以理事会作为福利院的最高决策机关,原管理层则作为其执行机构。理事会审议福利院预算,并对福利院的日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理事会还应当向社会公开福利院各项信息,以利于社会监督。
其次,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政府应当创造条件,以便更为人性化的福利院体系形成、发展。具体地说,政府应当放宽民间社团和基金会管制,让人们更为便利地成立慈善、公益组织,并让这些慈善公益组织可以便利地开办福利院,不论是救济性质的,还是经营性质的。
福利院的目标是老有所养,这里的养,当然首先是指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孤寡老人们所需要的还有关爱,而这是现有的公家福利院很难提供的。这是由其体制决定的。而另外一种福利院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现代国家兴建福利院之前,传统社会就已经存在福利院性质的机构,而他们是由民间的慈善公益组织建立的,并且通常都有宗教信仰的背景。这样的福利院本身就是基于仁爱之心而开办的,其日常管理也就较为人性化,在供养老人的同时,也能给老人一定的爱。
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下具有重大启发意义。中国民间的财富已有所积累,而人们并不缺乏仁爱之心。假如制度比较合理,慈善机构就可以从公众中募集大量资金、物资。他们可以用这些资源设立公益性质的福利院,让孤寡老人们安定地养老送终。同时,这类慈善组织也可以借助其精神资源,动员大量人力,直接参与福利院的服务、管理或者监督。这也就可以把仁爱之情注入到福利院中,让福利院的日常经营管理较为人性化。
【发展体育事业 参与社会创新】推荐阅读:
体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09-28
《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07-11
学校体育发展08-28
发展体育文化产业09-11
发展知识产权事业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07-25
竞技体育如何发展09-13
中国体育培训产业发展06-21
体育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06-21
以体育文化促旅游发展09-08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