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发展史课件

2024-09-29

党的发展史课件(共8篇)

1.党的发展史课件 篇一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些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也是经过艰难的探索并不断与时俱进而形成的思想结晶,凝聚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心血和希望。

中共一大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然而这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事业新纪元的重要会议却经历了千辛万苦。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等十三人,很多人都是历时数月之久,冒着生命危险才到达会议地点上海。在会议进行中,由于被敌人发现,又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就这样,中国共产党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诞生了,此次会议确立了党的名称、性质和组织结构等等。从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革命开始了新的篇章。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怕牺牲的勇气和为了革命事业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也激励着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之后老师着重给大家讲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毛泽东思想是最先提出的。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它经过革命的洗礼,日臻成熟。主要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等命题,对中国革命的进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xx大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主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国两制等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该理论紧扣时代特点,抓住了发展机遇,提出了创新的命题,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这里,我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因为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的。

在改革开放后,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提到了把人民作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充分体现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也符合时代潮流。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此基础上丰富了该理论体系,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该理论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传播开来,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重要性。

2.党的发展史课件 篇二

关键词:廉政思想,历代领导集体,十八大报告

任何一种社会实践运动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领域, 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以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1]。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思想

(一 ) 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

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宗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 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后, 必须抵制各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其成员的侵蚀防止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保持国家权力的人民性。

(二 ) 通过民主和批评实施有效监督 。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通过民主和批评实施有效监督:一是普选制, 即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二是罢免制, 即强调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中不称职的公职人员拥有随时撤换的罢免权, 以罢免手段及时阻止公职人员的官僚主义和滥用职权的行为;三是监督制, 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自己的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领导干部受党员群众的广泛监督, 听取批评意见和建议。

(三 ) 使法律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 。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无产阶级建设廉洁政府, 首先要从法律上加以规范和确认, “使法律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也就是说, 它应该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创立”[3]。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从法律上维护民众的政治自由、言论自由等权益, 提出“人民报刊”的思想, 认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 是社会的捍卫者, 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 是无处不在的耳目, 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4]。

二、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廉政思想

(一)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廉政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廉政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的廉政思想是在革命和建设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主要内容如下:第一, 思想有廉。毛泽东同志认为, 廉洁体现的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 而贪污腐化则是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思想作风的表现。第二, 以俸养廉。毛泽东同志提出, 在严惩公务人员贪污行为的同时, 要“实行以傣养廉原则, 保障一切公务人员及其家属必需的物质生活及充分的文化娱乐生活”[5]。第三, 榜样带廉。为了推进廉政建设,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深知“欲影正者端其表, 欲下廉者先自身”的道理, 坚持严于律己,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树立以自己力行廉洁政治带动全党厉行廉洁政治的崇高风范。第四, 制度保廉。毛泽东曾说:“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落实, 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 减少我们工作中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6]第五, 民主督廉。民主是腐败的天敌。毛泽东特别重视通过加强民主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他说:“谁监督我们这些人呢?互相监督是好办法, 可以促进党和国家事业迅速进步。”

(二 )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廉政思想 。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廉政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开辟了崭新的局面。邓小平始终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 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 注重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 使党在思想上保持廉洁。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邓小平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优良传统, 注重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 强调教育是反腐败的重要手段。第二, 注重制度建设, 为廉政建设构建制度平台。改革开放以来, 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腐败产生的体制原因, 在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高度集权的体制弊端的基础上, 多次强调制度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 制度是决定因素, “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走向反面”[7]。第三, 加强法制建设, 狠刹各种不正之风。廉政法制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 这项工作做得好, 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违法违纪现象, 还可以固化党风廉政建设成果。

(三 )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廉政思想 。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廉政思想使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走向深入。江泽民同志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 其廉政建设举措如下:第一,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是关键。各级党组织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相结合, 召开民主生活会, 按照规定自查自纠。第二, 查处大案要案是惩治腐败的中心环节。各级党委、纪委通过抓住“名人”和有影响案件的重点突破, 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第三, 反腐败斗争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有机结合是廉政建设的大局。各地在深入贯彻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的过程中, 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反腐败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从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反腐败的重要原则, 把反腐败同促进改革、建设和稳定紧密结合起来。

(四) 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廉政思想。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廉政思想使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发展到新阶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旗帜鲜明地腐败”。胡锦涛同志的廉政思想内容如下:第一, 科学揭示反腐倡廉的价值诉求。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的反腐倡廉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坚持将以人为本贯穿始终, 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把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任务,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二鲜明凸显反腐倡廉的战略地位。十六大以来, 我们党在反腐倡廉理论方面创造性地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这一重大命题, 将反腐倡廉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整体布局之中。第三, 清晰勾勒反腐倡廉的实现路径。十六大以来, 党的反腐倡廉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确立科学的反腐倡廉理念, 以科学制度和科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反腐倡廉的制度化水平, 创新思路, 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设。按照改革创新、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基本要求, 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基本战略。

三、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廉政思想

(一) 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 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8]十八大报告把“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规定下来, 确立党的建设的新理念和路径。

(二) 提出以执政 能力 建 设 、先 进 性 建 设 和 纯 洁 性 建 设 为主线的党的建设新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9党的十八 大着眼于 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 的需要 , 提出以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为主线的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创的伟大建党实践活动, 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部署。

(三) 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执政党的新目标。

十八大报 告第一次 提出“建设 学习型、服 务型、创新 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 赋予党的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 一方面提出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另一方面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具有的政治本色和鲜明特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 主题鲜明, 是激活党的建设整体布局的三个重要着眼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8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4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18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275.

[5]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335.

[6]毛泽东文集 (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19.

3.发挥党的作用,推进企业发展 篇三

关键词:党组织;企业;发展

企业根据形势需要所制定的发展规划,为其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要想进一步明确目标,汇聚力量,顺利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从提供组织保证、做企业发展的领头人、做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加强领导、营造氛围等五个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三个作用”。

一、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是推动企业发展坚强的组织保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融入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使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切实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深入开展“双创双争”(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争当学习型党员、争做学习型干部)活动,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按照“政治引领力强、推动发展力强、改革创新力强、凝聚保障力强”的“四强”要求,进一步深化“五好”党组织创建工作,要把推动企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作为衡量党组织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严格考核评价,强化激励约束,实现党建与经济工作相融共强。

二、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做推动企业的领头人。能否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大考验。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思安全、谋发展、干实事,在推动企业发展中起好带头作用,自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干事创业、团结兴业、清廉从业。要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深入生产一线,深入基层,深入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观察干部、识别干部、考核干部、选拔干部,把领导干部的实际表现,作为评价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作为年终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部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密切关注、深入了解领导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实际表现。要注重“三看”:一要看在困难条件下,有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开拓进取的锐气、艰苦奋斗的志气,敢于正视困难、苦干实干,善于扭转危局、改变局面;二要看在急难险重的关键时期,能不能挺身而出,不为风险所惧,冲锋在前,勇于担当,敢于触及矛盾;三要看在形势好的情况下,是不是头脑清醒,不骄不躁,保持拼搏精神和创业激情,有胆识,有气魄,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对那些埋头苦干、踏实干事、业绩突出的干部,不能亏待;对确因客观条件影响,工作成效不明显的,要分析研究,拿出措施,帮助改变局面;对作风浮漂、落实不力、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究、及时处理。

三、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广大共产党员要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在困难时候能站出来、关键时刻能冲上来,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把党员形象树起来,把党员先进性发挥出来,叫响共产党员称号,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职工群众在推动企业发展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爱岗敬业、勇于进取,自觉做到思想觉悟高于群众、安全责任强于群众、业务技能精于群众、工作业绩优于群众,争做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的“四优”共产党员,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勇当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力军。要积极开展党员安全责任区、党员立项攻关、“安全365行动”、“安全伙伴行”等活动,争作生产经营的能手、创新创业的模范、提高效益的标兵。各基层党组织要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发现和考验入党积极分子,对那些在表现突出、业绩优秀的优先发展入党。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确保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各级党组织要把推进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工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围绕大局、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激发党组织活力,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创建“五好”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的作用,确保企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各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立足于抢,着眼于快,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分秒必争地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浓厚氛围。要结合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白国周系列活动,选载体,树典型,加强形势教育,强化舆论引导,凝聚各方力量,汇聚强大合力。要及时发现、总结、宣传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在推动企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充分利用广播、简报、牌板等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带领职工振奋精神,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为顺利企业发展工作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笳.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J].中国勘察设计,2008(08).

[2]唐小宁.论国企改革中企业党组织的建设和作用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03).

(作者简介:李国平,男,汉族,现任平煤股份七矿职工学校党支部书记。)

4.党的发展史 篇四

1919年5月4日,北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呼声,划破长空,震撼中国大地,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在一页。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全国各地新出版在进步刊物如雨后春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达到400多种。比较出名的除《新青年》、《每周评论》外,还有《少年中国》、《觉醒》、《湘江评论》等。1918年4月,毛泽东同蔡和森、何叔衡在湖南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1919年7月,李大钊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不久,周恩来和郭隆真等人组织了“觉悟社”。当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最突出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他们编辑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在他们的推动下,许多先进青年和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逐步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维金斯基等来华,先后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成立共产党。之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上,于1921年7月下旬,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十二人,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制订了我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支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达到共产主义”。大会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由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年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便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同时,建立了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核心的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革命统一战线,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迅速地掀起了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高潮,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在这次大革命的过程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犯了“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错误,对统一战线内部的地主、资产阶级分子的妥协性、反动性认识不足。因此,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革命力量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结果,当蒋介石、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先后叛变的时候,我们党不能组织有效的反击,导致了第大革命的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国民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建立了新军阀的反动统治,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实行极其残酷的镇压。仅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就屠杀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3.7万多人。但是,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掩 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9月,毛泽东同湖南省委领导了湖南、江西边界的秋收起义。随后,湘鄂赣粤各地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先后爆发。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党在全国各地领导武装起义100多次,开始进入创建红军和发动土地革命的新时期。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组织了中国式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并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1927年10月,秋收起义的部队转入井冈山。1928年,朱德带领起义的部队到井冈山会师,创立了红军第四军,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33年,全国红军发展到33万人,共产党员也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1万人发展到30多万人。

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党内的“左”倾错误,几乎使城市中有组织的革命力量损失殆尽。党中央在城市站不住脚,1933年,被迫撤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在1934年10月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长征途中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了党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王明冒险主义造成的这次严重失败,使全国红军由30万人减少到3万人左右,共产党员由30万人减少到4万人左右。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针对当时实际情况,毛泽东同志多次重申党的二大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规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思想,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并着重总结了建军党以来,在统一战线方面的经验教训,制订了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以及同顽固派斗争的方针,建立了国民党在内的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将我党工作的重点放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政权。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执行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致使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人民军队的主力,由抗战开始的3万多人,发展到120多万人,共产党员由抗战开始的4万多人,发展到121万人,使我们党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依赖美国的援助,拒绝我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和革命实践的发展,充实和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提出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其反革命的两手。在武装斗争总题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使我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内战中不断发展壮大,仅仅经过3年多的英勇奋战,就消灭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我们党发展为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胜利充分说明: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谋任何私利的政党虽敢于并善于领导人民百折不挠地向敌人作斗争的政党。中国各族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这个事实,人而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统一和团结。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这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上一个重大的贡献。

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我国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人民革命在一个人口占人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压迫剥削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前进的信心。中国革命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以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和全党同志、全国各族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结果。对此,中华民族的每一代儿女都应加倍珍视它、爱护它,必要时甚至用生命来捍卫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使年轻的共和国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的封锁和颠覆活动。在国内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变化。在1956年9月淫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党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由于生产落后而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此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十年中,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增长了3倍,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七年的4.9倍。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1957年,毛泽东同志也曾提出了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问题。但是,毛泽东现场在此之后的一个时期内,逐步夸大了确实存在的阶级斗争的严重程度,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随后发展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致使在不少场合混淆了敌我,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终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

1976年10月,党中央政治局代表人民的意志,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其中包括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真正开始了全面的、坚决的、依靠群众和深思熟虑的拨乱反正,开始了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使用权党重新加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轨道上来。

从十一届三中会全召开,经过十二大,至今为止的21年的时间里,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并紧紧把握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家的面貌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经济建设、科学发展等不少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5.发展社会学课件 篇五

现在,发展社会学本身需要通过话语分析来予以重新界定。从知识社会学视角评述发展社会学的演变、发展困境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当前趋势,表明发展社会学并没有“终结”,而是被低估了。

关键词:发展社会学;发展趋势;话语分析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这在自然科学中是十分明显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有着各自十分确切的对象。然而,当我们谈到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时,我们马上会有几分犹疑,这是因为,作为它上一级学科的社会学目前正处在严重的合法性危机之中。自19世纪以来,虽然社会学成为标准意义上的学科已近2,但是,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缺乏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中心理论。在塔尔科特·帕森斯以前,虽有韦伯和涂尔干对社会学学科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学科演进角度来看,他们的工作也还只是些尝试性的综合。在他俩之后,帕森斯是现代社会学的真正奠基性人物,正是他使得社会学成为孔德意义上的社会物理学。他的一般行动系统理论(generaltheory of action system)多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参照。然而不幸的是,帕森斯的贡献要么没有被人认识到,要么就是被人误解了,所以,在他之后的研究者们,基本上没有领会到帕森斯尝试为社会学奠定起像物理学意义上的基础理论的企图。结果,帕氏之后的社会学发展状况基本上可以用“群雄逐鹿”四个字来形容,各种理论流派横行,各个社会学家互不买账,争先创立自己的门派,新功能主义、符号互动论、冲突论、现象学、常人方法学此起彼伏。既然作为发展社会学上一级学科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此混乱,那么,到了发展社会学这里,如何界定其研究对象,也成了比较令人头疼的事。

正因为存在上述这种混乱局面,很多研究者索性将现代化等同于发展社会学。也就是说,将发展社会学研究等同于现代化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到2l世纪的今天,现代化理论仍是发展社会学的主流话语。在目前关于发展社会学的介绍中,不管怎样批驳现代化理论,都显得极其无力,这是因为对现代化作批判的批判理论大多也是以现代化理论作为话语基础的。这种情况表明,现代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

发展的现实已经表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努力基本上是以失败而告终的。非洲、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国家的贫困日益加深了。在过去,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扩展早期出现的殖民掠夺、人奴贩卖、殖民战争(比如20世纪两次大战)等人类危机。近期而言,边缘国家(地区)出现了普遍性的能源缺乏、贫困化、环境污染等等问题。就贫困来说,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在,富裕国家的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两成,却消费掉全球八成六的商品和劳务;而最贫困的两成人口则只享受到全球1.3%的消费。据Gtovanni Arnghi测算,在1980-1988年,拉丁美洲(包括巴西)的平均GNP指标下降了46%(如果排除巴西则为54%),中东和北非则下降了27%(其中土耳其和埃及则为31%),西非和东非下降了60%,南亚下降了10%,东南亚下降了35%(其中印尼和菲律宾则为50%)。就环境污染来说,20世纪60-70年代,在低、中收入地区开始工业化的时候,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开始把污染性工业向外转移,欧、美、日等地区的污染性工业份额持续减少,拉美和亚洲等低、中收入国家的污染性工业份额逐渐上升。

以上现实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意味着现代化理论的目标被扭曲了;二是说明发展社会学处在危机之中;三是表明认清发展社会学发展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从历史过程帮助我们看到这门学科的.产生过程: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困境在哪里?如何从困境中突围?

1950年,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提议,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中创立了一个经济增长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成立之后,组织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并创办了名为《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这个刊物。当时的主编是由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著名学者霍塞利兹(B.F.Hoselitz)担任。依托这个刊物,1951年5月,该杂志社举办了一个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并且首先使用“现代化”一词来描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特征。1960年,各国学者云集日本箱根,参加了名为“现代日本”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个会议第一次系统、认真地讨论了现代化问题,为现代化论题确定了一个大体认同的8项基本标准:(1)人口比较高度地集中于城市,整个社会越来越以城市为中心;(2)使用非生物能源的程度比较高,商品流通广泛,服务设施增加;(3)社会成员在广大的空间内相互作用,广泛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4)村社和代代相传的社会群体普遍解体,导致个人有更大的社会流动性,个人在社会的行为具有更广泛和多种不同的范围;(5)全面推广文化知识及随之而来的个人对其周围环境传播的世俗的和越来越科学化的倾向;(6)广大和深入的大众交流网络;(7)政府、商业、工业等大规模社会机构的存在及这些机构中日益增多的官僚组织;(8)在一个大的民众团体控制下,各大民众团体加强统一(即国家),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增加(即公共关系)。

应该说,上述标准是综合性的、社会性的。然而这些标准后来被人误用了。因为后来者越来越倾向于用数字去说明现代化。比如,美国学者列维(M.J.Levy)在《现代化的后来者和幸存者》一书中将现代化标准定义为非生物能源与生物能源的比率。他认为,比率越高,则现代化程度越高。20世纪70年代,另一位美国学者英克尔斯(Alex Inkeles)给出了度量现代化的10个标准:(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2)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低于12%-15%;(3)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45%以上;(4)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在70%以上;(5)识字人口的比例在80%以上;(6)大学入学率在10%-15%以上;(7)每名医生服务人数在1000人以下;(8)平均寿命在70岁以上;(9)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50%以上;(10)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社会发展是综合性、社会性的,如果单纯用数字来界定发展,很可能产生为数字而数字的做法。我们知道,社会不可能纯粹依靠逻辑计算而活,还有文化、价值、情感、情绪、社会结构这些重要东西。所以,越到后来,现代化理论似乎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从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来看,追求GDP效应超过了现代化的其他目标。一味追求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恶果,比如贫困、环境污染、人权缺失等问题。

上述表明,现代化理论目标被极大地扭曲了,即以数字来呈现发展状况。然而数字的增长并不能解决发展问题,因为数字并不一定能说明现代化使谁受益了,使谁受损了。实际上,用数字来表明发展状况,往往会被发展中国家的优势群体利用,因为这些群体往往是制定国家发展计划的主导者,他们采纳的发展理念、统计方法往往是非整体性、非社会性、生产性的,即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喜欢用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表示发展速度,对投资的重视胜过对分配正义的重视。

对我们来说,现代化理论目标被扭曲这一事实引出了两个实质性问题:我们如何判断发展社会学所处的境况?我们如何界定发展社会学?

第一个问题:目前,发展社会学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境况之中?发展是“终结”了,还是被“低估”了呢?这个认识困境是针对现代化理论越来越意识形态化而提出来的。因为与现代化理论相关的关键词:比如现代性(moder-nity)、现代化(modernization)、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西方化(westernization)这些词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另一方面,一些新词汇越来越有取代上述关键词的趋势。广为人知的新词汇有:全球化(globalization)、区域化(region-alization)、本地化(10calization)、文化多样性(culture diver-sity)。新词汇的涌现意味着什么呢?它们意味着现代化不是唯一值得追求和羡慕的对象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一个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现实本身,联合国的十年发展计划基本上以失败告终,原先的缩小南北差距的美好愿望基本上已经幻灭,南北之间的鸿沟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就连亚洲四小虎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在19金融危机面前也仅是个“纸老虎”。总之,人们从现代化理论能帮助发展中国家进步、发展的迷思中走了出来。

由于对现代化理论失去了信任,发展社会学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之中,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已经存在身份认同危机了。然而,人们的行动必须要有理论框架来指导,没有指导的行动是没有目标的行动,没有目标的行动自然也就不构成为行动了,而仅是一种刺激反应式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恰当的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可能更容易陷入万劫不复之中。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发展社会学而言,的确存在着需要“拯救”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发展社会学既面临着“终结”的危机,也面临着发展的“契机”。

第二个问题,如何界定发展社会学。我们认为,要拯救发展社会学,需要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矫正现存的发展理论。所以,我们给发展社会学下的定义是,发展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的观点、方法去矫正发展理论的学问。这样一个定义包括以下几层意思:(1)发展理论有一定问题;(2)解决发展理论的问题需要运用社会学知识,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用到“社会理论”的知识;(3)发展理论的发展是有希望的,发展并没有“终结”。

现代化理论是西方的产物,它的产生有着它自己的土壤。比如西方现代化理论是以三个革命为背景的。西方世界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英国)、民主革命(法国)、教育革命(美国)。这三个革命协同宗教运动改革,最终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了一个公民宗教式的现代社会。如果站在西方的立场上看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把现代化理论这件“黄袍”加在发展中国家这个“病人”上,就可能会出烦。

因此,以现代化理论为标志的发展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土不服”的确是一种危机。不过这种危机绝非到了使发展“终结”的程度,因为新的趋势、新的方法已经有利于我们来拯救它了。接下来,我们将剖析发展理论的产生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认识到,发展不是终结了,而很可能是被低估了。

为了进一步澄清这种可能性,我们必须认识发展理论的框架、维度、过程和要素,以及必须了解发展的实施主体都可能是哪些,这些主体之间的斗争与发展观念之间有何关系。换句话说,发展社会学之所以能带有社会学的意涵,就是因为它坚持认为,发展是一种社会性建构,只有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才能看清发展的含义、发展的行动者等实质性内容。

首先,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在19世纪末期,发展的含义主要是工业化或者是赶上工业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进入到20世纪上半叶,发展完全被等同于工业化,被等同于经济发展。随着系统理论在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推进,帕森斯等理论家意识到经济系统如果没有文化、法律、政治诸系统的支持,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化在帕森斯一般行动系统理论影响下成为一种普世性学说。由于现代化理论的繁盛之地在美国,美国文化的色彩主要是进化论的、实用主义的,所以,现代化理论的色彩主要是进化主义的。很显然,现代化理论的经验基础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当这种理论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不发达国家时,就出现了困境。因此又有了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心一外围结构理论背景下,都主张民族国家的自主发展。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通过跨国企业等新形式仍牢牢地控制了利润的中心国家流向趋势。结果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出现了依附理论的变态形式,即“不发展的发展”的主张,二是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第4世界”,即发达国家不愿管,跨国公司不愿去投资的地方。在依附理论之后,则是综合发展观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综合发展观强调实质理性和以人为目的的发展。新自由主义强调通过经济结构改革、去管制、私有化等措施发展经济。两者都有一定问题,前者对发展中国家人民来说,是空洞的呓语,后者则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集团打开了通过剥夺公共财产以“致富”的方便之门。在它们之后的发展观是一种激进主义的批判观,认为发展带来的只是灾难,带来的是极权主义的泛滥。很明显,整个过程表明,当现实改变后,理论视角相应变化,其中的发展意涵也跟着变换了。

其次,我们来审视发展理论的一般方法。通过发展含义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发展视角是在不停地改变的。因此,发展理论的研究者们日益觉得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审视某个发展理论的重要性。Pieterse提出了任何一个发展理论都可能存在七个维度。这七个维度主要是指,任何一个发展理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它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假设,以某种知识论为基础进行理论构筑,以某类群体为诉求,以及有对将来发展的预测。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这七个维度去审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著作。在这本书里,Max Weber关心的问题是,虽然中国、古埃及、印度都不缺少理性,然而,为什么资本主义独独在西方世界得到发展,并蔚为大观。We-ber试图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之间建立因果关系。知识论是建构主义的,方法论则是理解主义方法论。在代表方面则是新教徒,新教徒成为资本家是为了上帝的荣耀,是为了获得救赎。在图像方面,则是韦伯勾勒的资本家形象,以及富兰克林所说的资本家精神。另外,韦伯在这本书里还刻画了人将来的“铁笼”这样一种比较阴郁的命运。

当然,通过这七个维度去认识某个理论,并不意味着涵扩了整个理论的内涵,这只是出于分析比较的需要,采取的是一种韦伯意义上的理想类型(ideal type)式的分析方法。

第三,发展理论其实是国际政治经济斗争的表现。上面关于发展理论的几个维度其实可以从实践斗争导致理论上的转换来理解。这个转换的一般过程是:实践→研究→政策→意识形态→图像→理论→意识形态→政策→实践→理论→意识形态→图像→政策…。从转换的具体过程来看,发展理论的具体形态既与全球霸权均势相关,也与发展领域的行动者相关。从19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的近200年间,发展理论的具体形态是随世界霸权均势变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殖民人类学是与英帝国的扩展始终关联在一起的,美国在工业化追赶阶段也把它们视为发展的主要指导理论,但当美国处于霸权地位时,结构功能主义甚至成了官方哲学。随着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先后成立,新马克思主义成为它们去殖民化的主要话语。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和NIEs成为发展的主要现象,一方面,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成为发达国家的制定政策的主要基础,另一方面,在NIEs地区,越来越强调国民能力和国家发展问的关系。

一个社会的发展始终要由一些行动者去推动。发展理论的具体形态会受到这些行动者的强烈影响,因为这些行动者其实是一些利益关涉者(stakeholder)。在制度层面上看,国家、国际金融机构、联合国系统、市民社会有不同的取向,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主要着眼于经济,容易受到各自系统内利益集团的影响。联合国系统和市民社会通过超政府性组织(如WHO、ILO等)、非政府组织人民的利益(如NGO等)去行动,它们以政治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以及性别研究为学科基础,追求更加综合性的发展战略,并以社会为出发点和着眼点。

通过前面知识上的准备,我们现在可以归纳一下发展社会学的趋势。首先是关于发展理论的一般趋势。

这是从发展理论的一般性特征变化来说的。从现代化理论以来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理论由帕森斯意义上的宏大理论(grand theories)向默顿意义上的中层理论、加芬克尔意义上的常人方法学、舒茨意义上的现象学社会学转向,更多从经验上注意微观上的行动和制度。在知识论上从结构主义向建构主义转换。在方法论表现上不再是粗暴的决定论,而是阐释学。在现实立场上逐渐摒弃霸权化、单一性、欧洲中心主义等取向,转而承认分化、多元、多中心。

6.党的建设的发展阶段 篇六

大纲

一、党90年历史做的三件大事及党的建设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党的90年历史做了三件大事

(二)党的建设经历的三个阶段

1.党走过的辉煌阶段

2.三个阶段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三个阶段党的建设的可贵认识及基本方面

(一)三个阶段党的建设得到的可贵认识

(二)三个阶段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面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科学发展观

C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原理和观点:

K01: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三大弊端

K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特点

K03:邓小平理论

K0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重要信息:

I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I0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正文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史,深刻阐述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崭新问题。这表明“七一讲话”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伟

大纲领。通过学习领会“七一讲话”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努力推进党的建设,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

一、党90年历史做的三件大事及党的建设经历的三个阶段

“七一讲话”开篇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一)党的90年历史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二)党的建设经历的三个阶段

1.党走过的辉煌阶段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党的建设经历了三个30年。

2.三个阶段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

“七一讲话”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

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三、三个阶段党的建设的可贵认识及基本方面

(一)三个阶段党的建设得到的可贵认识

三个阶段我们党的建设得到了非常可贵的认识,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基本结论。“七一讲话”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其次,根本点。“七一讲话”指出:总结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再次,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七一讲话”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二)三个阶段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面

“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了三个阶段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面: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而功能定位中“思想建设”是方向上的把握,“组织建设”是保证,“作风建设”是灵魂,“反腐倡廉建设”是民心工程,“制度建设”则是根本、基础。

“七一讲话”中还指出了三个阶段党的建设的目标目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说明,五大建设的目标和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执政能力和实

7.党的发展史课件 篇七

近年来, 南桥煤业公司党委大力加强作风建设, 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 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 在少数党员干部中, 也还存在作风不正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宗旨意识淡薄, 理论学习偏少, 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 个人主义严重, 廉洁奉公意识差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发展。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 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 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 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所以, 要保持党员干部队伍廉洁自律, 就必须通过加强党性修养来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 这样才能使党的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当前, 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 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 是我们公司上下一心, 共克时艰的政治保证。公司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着力增强宗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 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不断的增强党的纪律观念, 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优秀党员干部, 积极带领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应对困难和挑战, 为南桥煤业的科学发展同舟共济、奋力拼搏。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党的作风建设, 必须突出重点, 主要是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 党员干部要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

恪守对党的忠诚, 坚持为职工群众服务, 在新形势下, 做特别讲大局的模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 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是党性修养的需要。提倡大公无私, 就是必须特别讲大局, 南桥煤业的大局就是“加大投入, 做强主业, 夯实二次创业基础, 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 造福员工”。公司各级党员干部都要集中力量和智慧服从、服务于这一大局。党员干部必须认清和把握形势, 自觉的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一大局和公司的决策部署上来, 聚精会神抓工作,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争论, 不动摇, 不折腾, 把全部精力用在公司的发展上, 为公司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贡献。

2. 党员干部要处理好人与己的关系,

恪守艰苦奋斗, 甘于奉献的公仆本色, 做特别讲奉献的模范。坚持掌权为民, 我为人人, “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搞好工作和学习的关键所在, 也是加强党性修养, 提高道德水平的阶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 面对新形势下企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 都要树立特别讲奉献的良好心态, 把实现个人的追求与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 职工群众利益紧密的结合起来。党员干部要正确看待个人利益, 低调做人, “人到无求品自高”“清清白白做事, 踏踏实实做人”, 要诚实守信, 廉洁从业, 干净干事, 不为私心所扰, 不为名利所累, 不为物欲所惑, 真正做到谈泊名利, 克己奉公, 只要职工群众需要, 就不能讲条件, 就不能讲价钱, 就不能讲回报。同时, 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还要坚持以人为本, 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正确行使职工群众赋予的权力, 把职工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 把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做为评判工作的第一标准。坚持问计于民, 多办顺民心、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

3. 党员干部要处理好失与得的关系,

恪守坚韧执着、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 做特别讲实干的模范。当前, 我们公司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质量标准化和全面质量精细管理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与局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每个党员干部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 坚定信心, 要强化责任意识, 增强使命感, 艰苦奋斗, 真抓实干, 把功夫下到抓工作落实上, 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尽心尽职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努力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4. 党员干部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恪守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自律要求, 做特别讲纪律的模范。公司各级党员干部要把党纪法规视为“高压线”, 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正确行使权力, 不利用职权贪污受贿、以权谋私, 搞权钱交易。自觉遵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廉洁意识, 自律意识, 提高廉洁能力, 做到廉洁修身, 勤政创业, 管住自己的嘴和手, 看住身边人, 慎用手中权, 主动接受监督。严格要求自己, 严格要求配偶和子女, 努力营造风清气正、为官清廉的环境。

党员干部只要正确处理好以上几个关系, 才能做到正确对待组织, 正确对待职工群众, 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同志, 正确对待事业, 正确对待现实。真正做到把忠诚献给组织, 把真情献给群众, 把诚恳献给同志, 把敬畏献给权力, 把投入献给事业, 把坚韧献给现实, 把修养留给自己。

8.党的发展史课件 篇八

30多年来,国电开远发电有限公司历经五大发电集团成立,厂网分开、关停6×300 MW机组等改革,从改革的发展进程来看,每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阶段,都离不开党建工作提供的思想政治保障;国企改革发展的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国企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党建工作始终是国企独特的政治优势,是国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随着云南电力改革的深入,除保障性、公益性、调节性的发用电计划外,其余电量均进入市场化交易,导致发电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火电企业如何生存成为最大的现实问题。国电开远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主动适应新形势,就做好企业党建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改革发展优势,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创新发展思路

把思想理论优势转化为战略发展引领力

勇闯热电联产之路。思路决定出路,公司党委班子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主动与地方政府接洽,形成了“以电厂闲置土地为依托,引进工业园区,通过热电联产拓展生存空间”的发展思路。目前,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工业示范园区已有10条生产线投入生产,二期工程23条生产线正在建设。项目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纳入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管理。

坚定不移推进“走出去”战略。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重点在水电、火电、电网等电力系统的运行、检修、试验等方面开辟服务市场,目前承包了河南民权、海南乐东燃料系统运维和三江口水电站运行项目,安置富余职工110人。

盘活存量增强生存能力。电力体制及医疗体制改革,导致卫生所难以生存,公司领导与卫生所班子共同研究,确定了“做实做强基本医疗业务为根本,提升临终关怀为重点、做大医护型养老服务中心为基本”的三位一体战略发展目标,重点打造关怀中心和医护型养老,并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使“临终关怀”成为面对全省的医疗服务项目,构建了新的生存平台。

打造“四强”党组织

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执行力

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在实处。坚持“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配置模式,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试行公推直选,通过党员推荐、组织考察、支部大会差额选举,选好党支部“领头人”;抓好“书记述职”及考核工作,把责任落在实处。

党组织建设全覆盖,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建工作与深化改革同谋划、同部署、同执行,在机构调整中同时调整党支部、党小组的设置,两年来共撤并基层党组织14个,新组建7个。在“走出去”发展中,坚持工作干到哪里,党组织建设就覆盖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无论是河南项目部,还是海南项目部,均成立了相应的党小组。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开展党员承诺、践诺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带头攻坚作用。

严肃“三会一课”,过好“政治生日”,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好政治堡垒作用。以“基础组织建设年”“两学一做”为抓手,进一步修改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加大检查考核力度。结合实际开展好“政治生日”活动,各支部以送政治生日卡、重温入党誓词、回忆入党初心、总结成长历程等方式组织党员过“政治生日”,不断增强党性意识。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并把责任区内的安全生产、队伍稳定等纳入党员的积分管理和考核。

抓好班子、管好人才

把队伍优势转化为发展推动力

把“沟通协作”作为班子建设的重点。坚持和完善“三分三合一渗透”的工作机制,重点是开好民主生活会和务虚会,解决思想认识上的分歧,化解工作中的误解和矛盾。突出“三重一大”的决策机制,把会前沟通、议题确定作为重中之重。制定下发了《中层干部专题会议管理办法》,明确了沟通、协调的工作要求,注重具体工作特别是重点工作的沟通协作。

把“竞争机制”作为干部建设的第一抓手。坚持公开招聘管理干部,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人才选拔到干部岗位。制定下发了《基层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选举办法》《基层工会主席公推直选选举办法》,公推直选了部分基层党支部的书记或工会主席,畅通了保障党员、员工群众民主权利的渠道。在2015年6月至9月的内部改革中,所有的中层干部、一般管理干部一律解聘,全部实行竞争上岗。

把“落实待遇”作为人才建设的根本保证。党委把落实人才待遇放在首位,积极开辟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序列,在评选出11名公司“首席师”的基础之上,相继评选出33名“管理能手”“技能能手”“技术能手”,121名星级员工,最低补贴每月400元,最高补贴每月2 000元。

把“亮身份、带头干”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建立“党员示范班”和“党员责任区”79个、“党员示范岗”146个。在大修技改等中心工作中开展党员承诺、示诺、践诺活动,带动周围的员工群众共同进步,为企业发展和进步注入强劲内在动力。

在《党员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党员积分制,把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关指标不断量化,并实行月度考核、季度公示、年度评议,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凸显。

注重思想文化建设

把“大政工”优势转化为发展软实力

思想教育放在前面。坚持党委中心组成员及中层干部“月学习、月提醒”制度,坚决执行党委书记党建工作述职、纪委书记工作述职,以及落实两个责任述职等考核测评制度,促进党员干部对标道德高线,守住纪律底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三级网络”,到车间、到班组、到人头,及时有效沟通认识、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获云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连续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文化建设彰显特色。结合公司(厂)生产、经营、管理、发展实际情况,编写了独具特色的《大山文化》一书,提炼出国电“家园文化”落地生根的第三级文化子理念“10个01”,将“国电魂”具化为确保安全生产、提升经营管理、改进作风形象的文化理念,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和干部业绩考评,纳入经营管理责任制,考核结果与奖励挂钩,得到干部员工的高度认同,获“全国企业文化突出贡献奖”。

民主管理落到深处。建立起工会主席微信、QQ群等平台,及时传递新知识、新政策、新要求。坚持职代会闭会期间的职代团组长会议。坚持每年至少一次的民主恳谈会制度,代表方就职工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发问,行政方现场答复,达成共识。在竞争上岗、人才评选、星级员工评选等工作中,职工代表全过程交叉参与和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多次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先进单位”。

关心关爱送到心上。针对公司实际,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及五个青年工作小组,积极开展“青年争做首席师”“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为青年员工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建立和坚持“八必访”制度,凡员工遇结婚、丧葬、受伤、生病、困难、生日、家庭矛盾、工作纠纷等,组织出面看望慰问、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把党组织的的关怀送达每一位员工群众,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保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国电开远发电有限公司党委始终把加强企业党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坚持党建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进入管理、发挥作用,着力激活主体责任,强化监督责任,建立刚性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党建工作成效显著,公司形成了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环境,有力地保证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党的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越是面临困难的企业,越要加强党建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改革发展优势,大有可为,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罗志荣)

上一篇:患者入院和出院护理下一篇:最有难度的地产项目成功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