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运用

2024-08-30

网络运用(共10篇)

1.网络运用 篇一

可以在主机1(以ROOT身份进入)上敲入如下命令: # route add ?host 192.168.150.2 133.56.9.82 # route add ?host 192.168.150.3 133.56.9.82 # route add ?net 193.168.97 133.56.9.29 然后在主机2、PC2上PING主机以及拨号进行连通 测试 ,将会出现连接成

可以在主机1(以ROOT身份进入)上敲入如下命令:

# route add ?host 192.168.150.2 133.56.9.82

# route add ?host 192.168.150.3 133.56.9.82

# route add ?net 193.168.97 133.56.9.29

然后在主机2、PC2上PING主机以及拨号进行连通测试,将会出现连接成功的提示,同样,在主机1PING前几个设备也提示成功,但是PC1和PC2、主机2却网络不通,说明路由设置正确。

如果某条或者路由设置错误,重新输入命令“# route add -net 192.168.150.0 133.56.9.98”会出现“0821-279 writing to routing socket: Do not specify an existing file.133.56.9.98 net 192.168.150.0: gateway 133.56.9.98: 0821-285 ioctl returns 17 Do not specify an existing file.”的提示,此时可以命令change改变路由,但如果路由不多的情况下,可以先刷新(删掉路由)路由,重新手动加入路由,这样虽然有点麻烦,但是路由更加清晰。

当然,要使得路由设置永久生效,可将上述命令加入/etc/rc.bat文件中。

如果使用SMIT命令对于生手可能更为容易上手(SMIT采用界面化工具)。要达到同样要求,用SMIT配置静态路由的命令如下:

1、#smit tcpip

Minimum Configuration & Startup

Further Configuration

Use DHCP for TCPIP Configuration & Startup

……..

Configure IP Security (IPv6)

2、选择Further Configuration

Hostname

Static Routes

Network Interfaces

…………

Stop TCPIP Daemons

Authentication Configuration

3、选择Static Routes

List All Routes

Add a Static Route

Remove a Static Route

Flush Routing Table

4、填写相关路由信息

按回车确认,这样就实现了主机1和主机2的网络互联,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另外两条路由的添加。用SMIT添加、删除、修改路由都非常方便,尤其对于生手,如果某个选项输错系统还会提示出错,因此建议多用SMIT设置路由。

四、在路由器上设置路由

目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有CISCO和3COM路由器,普遍采用动态路由协议(如:RIP、IGRP、OSPF、EIGRP)来实现网络互联。我们以CISCO路由器为例简述。

如果一个小型或者中型网络,没有或者只有较小网络扩充时,采用手工方式输入静态路由并手工管理。但如果网络增大或者网络经常变化,静态路由管理开销将非常之大。

静态路由的优点是:(1)就带宽而言,静态路由没有开销。而在动态路由中,路由协议存在一个相关的带宽问题以维护它与临近路由器的关系。尤其是基于距离向量的协议对带宽要求更高。(2)就安全性而言,静态路由可以人工限定IP地址的访问权限,因此对于高安全行网络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在CISCO上设置路由,各方面书籍介绍不少,我们在此只是简单介绍以下静态路由的添加方法,其他不多做赘述。

静态路由通过ip route 命令来设置,该命令完整如下:

CISCO(config)#ip route A.B.C.D E.F.G.H I.J.K.L/interface X。

其中A.B.C.D是目的网络地址,E.F.G.H是子网掩码,I.J.K.L是下一跳的IP地址,或者Interface是下一跳的接口名。X代表管辖距离(1到255)。

现有一需求,某银行和水厂联网(采用DDN物理链路),为其代收水费,双方在各自网络端都加有网络防火墙,具体网络拓扑图和网络配置如下:

要实现路由器1和路由器2之间路由,可分别在路由器1和路由器2上加入下述路由:

ip route 0.0.0.0 0.0.0.0 162.0.0.2(router1)

ip route 0.0.0.0 0.0.0.0 162.0.0.1 (rotuer2)

这样就可以实现两个路由之间的通信,当然至于网络安全策略可在防火墙上定义(一般采取端口内转椅或者IP地址映射以及应用端口限制的方法)。

在3COM上配置路由可用ME ?IP命令进入配置菜单,操作也非常简单。

原文转自:www.ltesting.net

2.网络运用 篇二

从19世纪开始, 公共领域建设逐渐出现了衰退和丧失。这个时期有两个特点, 第一, 传媒种类越来越多, 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沟通优势越来越显著, 沟通渠道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大众媒体的影响范围迅速扩大, 参与者范围也相应扩展。第二, 媒体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和受众参与机制。传统媒体虽然统计发行量、调查收视率和满意度, 但这些远不能为公众提供一个发表独立观点、展开充分辩论的公共空间。这使得在广播、电视媒介条件下, 公众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难以形成独立的理性批判意识。公众不但没有掌握话语权, 由于长期浸泡在大众传媒的环境中, 批判精神必然受损, 这直接制约了公共领域的建设。以报刊为例, 19世纪中后期, 大众报刊大多迎合教育水平较低消闲需要, 掀起黄色新闻的狂潮, 大大减少了政治与公共事务的报道。报刊业逐渐失去公共舆论的批判性功能, 沦为大众传媒观点复制的工具。

由于公共理性批判功能的丧失, 大众媒体所拓展的公共领域重新集中到过去商品交换的私人领域, 伴随着传播效率迅速提高, 媒体受个人或集体利益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媒体不仅侵犯了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原则, 同时还操纵了公共领域:一方面, 为达到其经济利益, 利用特权, 公开要求把某些私人利益变成公共利益, 把自身的的特殊利益变成普遍利益;另一方面, 为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 讨好消费者, 把文化批判的公众转变成文化消费的公众。并且这种恶性循环愈演愈烈。这个时期的公共领域建设是从成熟期变为衰落期。

1998年5月, 网络媒体诞生后, 点燃了公共领域的公共性的回归的希望。网络媒体在传媒和受众之间建立了互动机制, 为受众提供了表达自由、开放的观点和进行充分讨论的论坛, 大众重新获得了话语权。

网络媒体有了第四媒体的正式身份, 网络媒体异军突起, 以显著的传播效应形成公共舆论, 直接作用于政治生活。网络媒体使信息流通达到空前的自由程度。

首先, 网络媒体大大拓展了参与公众的范围。其一, 互联网的实时互动功能极大地将世界各地的网民链接起来, 改变了他们之间的互不认识、很少交往、分散无组织的交往形态, 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公共领域的组织界限和特征。其二, 网络技术赋予了其受众在现实社会中所不能拥有的话语权和自由度。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 多元意见的表达成为可能, 这就为具有普遍性和公共意义的讨论的展开打下基础。其三, 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易于掌握, 迅速普及, 这使得公众话语权由精英扩展到平民阶层, 弱势群体有了崛起的机会, 打破了非主流意见聚集的现状。

其次, 互联网的匿名性免除了参与主体的束缚, 使他们可以站在平等的平台上, 公开、自由发表个人的真实意见。特别是博客兴起以后, 私人的固定空间得以开辟, 个体开始注重构建自己的虚拟身份形象, 舆论的非理性缺点也正逐渐得到克服, 舆论主体的“非实体”开始具有“实体”特征, 实现了理性的回归。

第三, 网络的互动性为舆论主体提供了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这样, 不但各式各样的意见有了碰撞的机会, 而且各种意见在网上讨论的过程中得到整合, 这大大推进了舆论形成。这时, 被掠夺的公众地位和公众舆论的权利, 重新回到了公众手中。

和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是一种可以主动参与的媒体, 它要求使用者主动搜索信息, 并且给了网民公开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的空间和互动机制, 公众重新掌握了话语权。在最近几年的全国“两会”期间, 公民积极参与了“网上议政”, 许多意见和建议都是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全国人大和政协, 而政府往往也就一些重大法规和政策通过互联网广泛征求意见, 实施“网上听证会”。

就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来看, 网民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各种聊天工具、贴吧、BBS (电子公告牌系统) 以及博客等形式进入网络公共空间。互联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程度和公众参与程度正是伴随这些形式的相继出现而不断加深的。其中, 从BBS到博客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体构建公共领域的优势。

BBS是新闻、观点和民声的集散地, 由于网民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乃至阶层分布都很广, BBS中能够听到各种声音。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 而BBS这类互联网功能凭借网络的多功能、参与性和匿名性, 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 它靠网民的上贴、跟贴、转贴, 创造了网络公共舆论, 在公共性、自由性和参与度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实现了显著突破。有些争论也许难以达成共识, 但辩论中各方提供的详尽资料和多元化观点无疑培养了公民的民主素养和参政意识。

然而, BBS也有不可回避的缺陷。首先, 匿名性为自由言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主体的不确定性造成责任的不确定性, 这种条件下的信息和言论易于丧失公信力。其次, 公众自发形成的网上舆论中难免有分歧和对立, 甚至出现激化, 在激烈争辩中网上舆论有时混杂着非常明显的非理智成份, 偏激的语言、谩骂等手段和造谣诬蔑也屡见不鲜。最后, 由于BBS搜索功能的缺失, 使它具有线性特征, 有关同一主题的不同帖子, 常常散落在不同的位置。因此, 大量的话题转换加剧了话题的衰变速度, 对单个主题的讨论支离破碎, 整合困难。

博客的登陆为以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内在的制约机制。博客强调个人在网络上的独立性, 参与者拥有自由独立的空间和管理权限, 不但实现了信息自由流通, 而且提高了信息质量。博客往往一方面可以为网民展示了事实真相的另一个侧面, 另一方面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互动平台, 为组织沟通和社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变革。

作为一种网络的新应用形式, 博客兼具BBS共享性、互动性和个人网站的公共性, 实现了从“点到面”传播走向“面到面”传播, 网络上不存在发布信息的唯一的“点”, 无数的“点”组成整个的“面”。而个体在其中之所以能成为博客, 是因为他有可能成为发布信息的“点”之一, 并且具有了理性和公共性的特征。可以说, 传播网络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公共领域公共性复兴的过程。

如果说BBS的广泛使用证明了公共领域建立的可能性, 但尚存在问题的话, 博客的兴盛则证明网络媒体的动态发展正在弥补这些缺陷。通过从BBS到博客的演进可以看到在人类的探索中, 在技术和制度不断完善下, 网络媒体是呈良性发展的:它正在不断接近于公共领域的要求, 空前扩大公共领域的范围, 而参与者也以动态渐进的方式加深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的程度, 借助于网络媒体, 参与者拥有的自由平等的发言权利、机制和方式都大大改进。

3.谈运用网络学语文 篇三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认为它将为广大学生和其他语文学习者提供一个自由驰聘的广阔天地。

一、通过互联网提供丰富的、可选择性的阅读材料

由于学生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对阅读材料,特别是课外阅读材料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或者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很少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其实,从语文阅读的角度看,存在有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内容和形式相近的文章,如果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话,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一定会提高。

互联网以超文本链接的形式呈现阅读材料,同一主题或同一形式下可以有多种选择,阅读者可以根据兴趣和目的自由选择链接的方向和分支,可以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阅读的需要。

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以“圆明园”为关键词,通过网上查询,找到关于圆明园的各种文章,然后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和需要,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再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就会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过去的屈辱和今天的现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通过互联网提供“声、像、文”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

文字不等同于语言,不能完全传达出语言所包含的信息。特别是对于阅读经验和人生体验都不够丰富的小学生来说,仅仅提供文字材料是不够的。何况,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还不能顺利地阅读。

实际上“听”和“看”也是一种“阅读”,但这是传统的阅读材料所难以提供的。现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网上的音频和视频点播,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语言(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阅读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图像,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而这种声像结合的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感悟社会、感悟人生、感悟自然的过程。

我们不妨把这种形式的阅读叫做“声像阅读”,我们相信,大量的声像阅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使阅读的起步进一步提高,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学生无法通过文字阅读读懂的材料,有可能通过声像阅读读懂),还可以降低阅读的难度,提高阅读的效率。

现在我们正在尝试把这种“声像阅读”作为独立的教材(不依附于课文)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把它确定为近期语文教学课堂体系改革和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通过互联网提供自由交流、表达的场所

由于互联网可以提供千万人同时阅读,如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书,还有其他以往需要传阅的材料,如果发布到网上,就可以让众多的读者同时、异地阅读。一篇让人感兴趣的文章、一件引起共同关注的事、一首好歌、一幅好画、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都可能成为学生谈论和交流的焦点。

通过互联网主页上的相关栏目,学生可以方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知名或不知名的人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而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出于自发的,没有任何的强制色彩和心理顾忌,所以也最能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最能引起学生广泛参与的兴趣。这不仅从一个侧面激励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培养良好的表达心态和交流习惯。

四、通过互联网建立展示才华、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展示台,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作品,如一篇习作、一幅绘画、自己录制的一首歌、一篇配乐朗诵,或者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课本剧、一个小品,提供到展示台上。同时我们还可利用校园网开展写作比赛、讲故事比赛、各种知识大赛,进行好文章、好作品评比、优秀个人或集体的评选、民意测验或调查,这都会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进而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

4.运用网络技术提升地理论文 篇四

21世纪是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将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它把人和人、人和信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正如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改变了人类传播文明的方式一样,计算机网络带来了人们处理和传播信息的革命;同时影响着我们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教育的影响和冲击已悄然开始。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网络对当今地理教育改革带来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一、运用网络技术,实现地理教育资源的共享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地理学科的教师利用网络协同备课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备课过程中,利用网络不仅可以非常便捷、快速地获取日常教学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选取网上名师教案,也可以下载一些优秀课件。但在实际应用时,不能盲目照搬照用,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进行适当的删、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通过上述方法,我现在已拥有全套“高中地理”的电子教案和课件。当然,我通过自己的blog地理网站,把一些优秀之作也传上去,真正实现地理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地理教学实效

实效性是网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运用网络技术辅助地理教学,给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了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在:(1)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网络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集于一体,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例如:在讲“大气环境保护”中的“温室效应”时,就下载、剪辑了美国大片《后天》。(2)扩大地理知识的覆盖面。地理教材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载体,其知识和内容是有限的,光靠这些资料进行教学是难以解决问题的。为此我常常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增加知识容量,完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旅游景观欣赏”时,直接通过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旅游网站欣赏,学生犹如深临其景。(3)突破地理教学难点。高中自然地理的部分内容由于比较抽象、动态变化的,学生难以理解便成为教学的难点。利用网络技术可以使这些抽象的、动态的、难懂的地理现象变得具体、静态、易懂。例如:在讲“月相变化”,我利用Flash制作了月相变化的动画,并配有不同时间段的静态画面。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的`生动,我还配乐了描述有关月相的古诗词(张继的《枫桥夜泊》等)。

三、运用网络技术,提升地理学习能力

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提高的前提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地记录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是按自己的需要、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利用网络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例如:为了讲“海洋污染”中的“赤潮”时,我事先就布置学生到网上去收集有关“赤潮”的资料,结果在课堂上全班52位同学中有43位把有关“赤潮”的材料递交上来,许多学生通过问题的形式归纳整理了材料。(1)什么是赤潮?有什么危害?(2)形成赤潮的根本原因是海水的富营养化,海水富营养化是怎么造成的?(3)赤潮往往形成在近海还是深海,为什么?(4)我国渤海、长江口、珠江口为什么常常会发生赤潮?又为什么多发生在夏季?(5)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赤潮?等。可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大大提升。

网络时代另一个重要的学习能力――信息能力。我国著名比较教育研究专家钟启泉教授认为,信息化过于思考和实施培养新生代的“信息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所谓信息能力,指的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利用网络技术,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搜集和选择各种学习信息,能熟练地使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关键是信息的搜集能力和选择能力)、生成地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创造地理信息的能力(围绕同一目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合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信息的终极目的)、地理信息传递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媒体、符号和方式方法,特别是网络传播手段,将自己的观点见解明了地传递给人,达到信息共享、交流、相互启迪、取长补短、共同拓展的目的)等。

四、运用网络技术,增进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交流和友谊

5.有关无线网络的现有运用方法 篇五

WWAN技能可运用户经过长途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树立无线网络衔接。无线效劳提供商所保护的若干天线基站或星体系使衔接能够搜盖广阔的地域区城。例如许多区域或许城市。

2.无线城城网络

WMAN技能能够运用户在首要城市区域的多个场所之间创立无线衔接(例如.在一个城市内和大学学校的工作描之间),而不用花费昂扬的铺设光缆、电缆和租借线路。

此外.若是有线网络的首要租借线路不能运用时。WMAN能够用作有线网络的备用网络。WMAN既能够运用无线电波也能够运用红外线来传送数据。

3.无线本地网络

WLAN技能能够运用户在本地创立无线衔接(例如。在公司或学校大楼里.或在公共场所.如机场)。WLAN可用于暂时工作室或其他缆线装置受限的场所.或许用于增强现有的LAN,运用户在不一起问在工作楼的不一样当地L作。

WLAN能够两种不一样方法运转。在根底WLAN中.无线站(具有无线电波网络卡或外置调制解调器的设备〕衔接无线拜访点.无线拜访点在无线站与理有网络中枢之问起桥梁效果。

4.无线自己蓝牙网络

WPAN技能运用户为用于自己操作空间(POS)的设备(如PDA,移动电话和便撰式电脑等》创立特别无线通讯。POS是自己周围I Om以内的间隔。

当前,两个首要的WPAN技能是蓝牙和红外线。蓝牙是一种林代技能。能够在30英尺以内运用无线电波传送数据,蓝牙的数据传物能够穿进墙面、口袋和公文包。

蓝牙技能是由蓝牙专门利益组(SIG)开展而来的。该组于.999年发布了1.0版别的蓝牙标准。但是.要在近臣离(I米以内)衔接设备,用户也能够创立红外连接。

出于如今蓝牙的首要技能支持者Intel故弃了这项技能.蓝牙的将来仍是适当难说.现阶段自己区城网络应川最多的仍是红外线技能。

6.运用网络资源解决我的学习问题 篇六

自从电脑1949年6月12日问世以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需要查资料的人们再也不用夜以继日的往图书馆跑了,只用在电脑上输入要查找的问题,几秒钟便就找到了答案。网络,一开始,如果我们不去触摸它,不去认识它,那它也就不会在我们的身上存活。因为网络就像一个绝代美女,一旦她微笑着婷婷袅袅的向我们走来。我们就不可能忽视得了她的存在。她每靠近我们一步,那使人无法抗拒的美就会使我们的心跳加速一倍。而当她终于走近了,我们却看不清她的面目。恍惚之间只看得到一张面皮。那就是网络。2007年,我家买了一台电脑,那时候的我怎么知道电脑有什么功能,只会在上面打游戏,过了一段时间我渐渐长大了,知道了电脑的用处。到了小学时期,我运用网络的时间更多了,便迷上了他。

有一天,上科学课的时候,科学老师何老师叫我们查管关于植物方面的资料,当时我心想:到哪去查呢?图书馆他太远了。旁边的同学正在讨论玩网络游戏的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我动了一个念头,那就是上网查资料,放学后,我一回家就奔向电脑,在百度首页输入关于植物的资料,3秒钟,电脑显示屏就出现出答案来,我赶忙打开作业本把资料抄了上去,当交资料时,还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呢,老师还给我们组加了2分呢!

还有一次,语文老师陈老师要求我们查询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我同样在网络上找到了我满意的答案。

网络它确实是很神奇的。它像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它像万花筒,变化多端;它像雨后的彩虹,展现出虚幻的美丽;它像软软的靠垫,让人想紧拥在怀中。它可以是任何东西,也可以任何东西都不是——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这都是与网络紧紧不会分开的,网络带给了人们方便,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提高。

7.网络运用 篇七

1. 确定农经网络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邀请多家软件公司专家及市信息产业局、市保密局、市联通公司的专家论证, 确定农经网络监测系统建设方案。系统采用联通公司的V P D N组网方式, 购置农经网络监测系统专用的服务器和专用路由器, 各县、乡代理办配备客户端计算机, 联通公司提供服务器托管, 软件系统为B/S架构, 在原有财务软件基础上开发村级债权债务监测及土地承包管理功能软件。系统建设资金全部由市、县两级财政资金承担, 2 0 0 8年财政投入专项资金371.54万元, 其中, 市本级投入2 5 7.3 3万元, 县区投入1 1 4.2 1万元。按照《关于在全市建立村级财务网络监测系统项目建设方案》要求, 本着安全可靠、勤俭节约的原则, 从全市农经系统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软硬件条件, 同软件公司和联通公司沟通洽谈, 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

2. 农经网络监测系统实现的功能

农经网络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管理功能系统。

村财乡管财务管理系统:能使全市统一了农村一、二级会计科目, 统一会计报表格式, 方便各级管理部门的数据查询、分析和报表汇总。对录入科目的合法性及借贷平衡自动校验, 并给出提示, 以保证数据正确无误, 并依据会计制度自动进行每月结账及年底结转。同时, 报表自动汇总, 自动生成各种财务公开表及农经报表。村财乡管财务软件明确各科目核算功能, 规范了经济业务发生记录标准, 提高了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的管理水平。

村级债务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一是系统功能网络化, 各县区主管领导及市相关部门领导在自己办公室微机上就可以看到各村的债务和财务数据。二是数据上报汇总自动进行, 不需要手工导入导出, 基层单位数据的录入和改动能实时保存在市中心服务器上, 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查看、审核、监督。三是自动结转期末余额到下一期, 基层单位只需录入当期增减数据, 即可得到全部债权债务情况。四是具有统计、分析功能。各村债权债务的种类、成因以及化债资金来源可同时在一张表上反映。五是软件和数据集中管理, 统一维护, 系统的升级与维护不需要客户端重新安装。六是明确管理数据的录入、修改和审批权限, 保证用户数据与系统数据的安全。正因为有了实时监管的手段, 一旦发现某个村发生了新增债务, 可以即时了解情况, 妥善处理, 有效地制止新增债务的发生。

土地承包管理系统:土地承包管理系统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情况登记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地块变动登记、合同变更、权证变更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登记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各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查询所属地区任意农户的土地承包和流转情况。

3. 系统实施后取得的效果

(1) 沈阳市农经网络监测系统的建立, 提高了农经人员的工作效率;村财乡监管软件的应用实现了各乡镇只要有一台微机上网便可将全部村级账目在网上公开, 随时查阅。 (2) 全市通过农经网络监测系统, 对村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 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为全市村级清收债权、化解债务提供强有力的手段, 进而推动村集体经济减轻负担、增加收入、增强活力。 (3) 通过土地承包管理系统, 全市共管理农民承包土地820万亩, 涉及承包农户70万户, 土地承包合同68万份,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65万份。该系统全面掌控全市农村土地承包总体情况, 并能进行数据分析, 同时通过点击相关菜单, 能快速准确地查询全市任意农户的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权证变更信息, 为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调处打下基础。

4. 需完善的几项工作

8.中学校园网络运用的思考 篇八

一、发挥网络主管信息技术教师的领头雁作用

其一,校园网的主管部门是学校网络教学的研究者、管理者、培训指导者和保障者,起着领头雁的作用。因此,教育技术中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正常开展。教育技术的主管人员应自我加压,潜心研究,广泛交流,注重网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学校领导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为教育技术主管人员的研究和调研提供条件。据此,教育技术主管人员才能够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评估体系,才能实施有效的培训和指导;才能为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其二,网络主管教师是校园网系统的建设者、开发者、维护者、开拓者,网络建成以后,我们只有不断地开发其具体功能,才能对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的支持。如我校为中等以上规模的中学,1999年建网以来,不断完善和扩容,至此,实现了楼宇间的光纤介质信号传输,主干速度千兆,百兆到节点桌面,四个高品位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微机教室,除学校管理部门管理的系统外,根据教学实际将IP式多媒体计算机终端装到每一个教学班,在校园网的计算机数字网中加进了IP式多媒体传输子网,后来又增加了一个多功能理科探究数字化实验室子网系统;都是在校园网背景下的与Internet以宽带出口接通;微机室改用多功能装备,每室内建立学科信息化教学系统,采用三层C/S模式Web数据库技术,实现因特网资源信息查询、界面操作功能模块、课件整合与制作上传、交流、学生按同异质分组、讨论、实时通讯的系统集成,方便有效地为网络教学实践提供了平台。可见,作为网络主管的信息技术教师之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因为在网络功能发展中有不断的工作要做;不可停留在仅仅作为文件传输简单地运用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做好信息技术及网络使用的培训、研讨,提高师生操作的基本技能

基于网络教学的开展,首先是横在师生面前的一道门槛——网络的使用即计算机的有关基本操作技能,只有越过了它,才有可能顺利进行网络教学实践。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用途不仅限教学工具,同时它也是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当然,熟练程度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运用来很快提高的;基础培训不可忽视,教育技术机构应不断对广大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使用文本、图像、声音的加工处理以及课件的编制、计算机网络的作用、网上信息的下载、网页设计以及网上教学信息的开发、实时通讯、主题讨论组、email、Blog和网络教学模式等专题研讨,当然最好的途径是利用网络开展有针对性培训,更为有效、更有说服力。

三、注重开发网络功能,由多途径收集,丰富网上教学资源

某些中小学建网以后,只是个“架子”摆设,做为文件共享与传输的工具,无目的地上网聊天,认为这就是校园网了。这样,网络运行的成本及效能上错位是巨大的浪费,也给网络教学的开展产生技术障碍。就目前讲,网络教学素材主要有:视频广播、视频点播、视频会议、Web教材、多媒体课件、BBS论坛、实时在线通讯(聊天室)或称教学讨论区、email和Web Blog的作品共享等方式。对于网络工具教学中,信息资源的储备是非常重要的,平时教师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加工、开发、存储,对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也就做了前提准备工作了。这就是所说的教学素材的收取,它可以通过因特网的查询下载后加工处理为我所用,教师自己制作好课件,将好的教学设计,上传到服务器上。没有质量高的教学资源,就会影响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要把丰富网上教学资源作为网络工具教学的中心工作来看待,丰富本校的教学资源,坚持多途径搜集和务实开发的原则。

四、教学设计是课程的重点,网络、计算机技术服务于课程

网络只是信息的传输通道,计算机是图形、图像、视频等的处理工具,是技术手段,是教学的局部因素。当今,教学设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使用、要跟教学过程整体化、多种信息技术要优化组合。对于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学设计,运用技术方式是不同的。再者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学习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这样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过程,无论信息技术还是学科知识,都需要给学习者创造一定的环境,促进其自主建构和创造的过程。在进行网络模式的教学环境下,其教学质量高低关键在于融入其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这就必须将以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作为开展网络课堂教学的要素来考虑。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应注意选择课题,盲目简单地套用网络教学某某模式,势必造成相反的教学后果。

五、面对教学实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恰当运用网络技术教学

基于在网络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有其独特的教学功能,但也有其缺陷,在选择和应用中要用其长,避其之短,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各有长短,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学科教学越来越满足教学的需要从而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

校园网支撑学校的数字化管理、教学,尤其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是信息时代的重大抉择,它给学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也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研究课堂教学和网络技术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材。

9.网络运用 篇九

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定语从句的教学是贯穿于整个高一年级的一个重点、难点。但由于知识点零散,教学周期长,学生难以形成知识网络,往往会出现边学边忘的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进行完定语从句的教学后,我们利用Mindmanager制作了下面的模版(如图2所示)带领学生根据模版总结回忆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它们的关系,并在文本输入区将各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写出来。由于Mindmanager制作的思维导图可以方便地调整各知识点之间的层级关系和相对位置,因此复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忆的内容自由输入文本,再根据需要进行整理,而不必拘泥于某一特定模式。

另外,利用Mindmanager工具栏中的Notes按钮可以在任意一个知识点旁添加注释。这就有效地弥补了思维导图中简短的关键词信息量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功能补充较详细的讲解、例句和练习。使用时只需点击关键词旁的图标,其内容即可显示在屏幕上。在复习课中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有效地扩大了课堂容量,在复习知识点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了语法知识的网络。运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名词性从句,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等语法知识网络。由于电脑软件制成的思维导图具有便于修改、补充和保存的特性,因此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重复使用,定期进行复习,甚至将各个不同的语法点整合成一张更大的网。

10.网络运用 篇十

温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黄央素

[内容摘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迅速走进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它是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这尽管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是它的便利、灵活、高效等诸多优点充分地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一个尽情遨游的空间;同时,网络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因此,作为青少年,我们理所应当对其进行追求、探索。但身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的出现同样利弊并存,其对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比如网上信息垃圾使青少年深受其害、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对学业产生冲击、网上聊天引发网恋等等。网络的利或弊已日益成为人们广为争议的话题。本课题采用教育观察调查法、理论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分析网络的正、反面作用,提出了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场所,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校外教育 青少年 网络运用

21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因特网将地球和各个角落紧紧地串联在一起,人们在失去距离感的同时变得更加亲密和友善了。从已反映的大量情况来看,网络的双重特征日益凸现,青少年在网络影响下千状百态,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少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一、校外教育青少年网络运用现状与分析

1、青少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约80%的青少年从1999年或2000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网龄大都不长。

2、上网地点: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青少年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3、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估计: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青少年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青少年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

4、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

5、用户和非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用户选择“获得更多的新闻”为最重要的需求的比例最高,其均值为3.81(满分为5分,以下同)。以下依次是:“满足个人爱好”为3.74;“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为3.71;“课外学习和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为3.67;“结交新朋友”为3.65。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均值为2.8。

6、另外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当今老师家长对青少年上网的态度: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赞成的态度,反对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反动、暴力信息,产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同样的矛盾也存在于大多数教师身上。调查显示,72.1%的老师认为网络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够获取有用信息,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45.6%的教师同时又认为,学生上网不仅浪费时间,影响学业,而且会耽于玩乐,无心向学。支持学生上网的教师只有31.9%,42.7%的教师则认为平时应禁止学生上网,只有假期才能允许,2 21.8%的教师觉得还是任其自然为好。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学生上网的观点和态度,往往会通过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作用到家长和学生身上。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作用

1、可以开阔视野。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青少年在网上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使青少年交往的领域空前地宽广,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给青少年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可以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青少年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青少年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

3、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三、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3 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 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 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四、校外教育场所应采取的措施

校外教育场所作为青少年课余学习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意识的教育,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通过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培训,如通过网页制作的学习让学生在网络上安家,通过Flash的学习让学生能动手制作动漫片,通过word排版来制作电子小报,通过Photoshop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处理图片,修改图片等,通过操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改变学生的网络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利用网络不仅仅是聊天、玩游戏,还有更具挑战性的创作。

2、切实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要广泛开展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 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为 4 此开设“天天网络活动室”,通过定期的网络活动,如网络课堂、网络知识擂台赛、网络小记者课堂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畅游互联网,浏览绿色网站。

3、利用寒、暑假期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比赛,如与各学科结合的电脑手抄报比赛,电脑网页制作大赛,Flash制作大赛等,通过比赛增强学生的兴趣。

4、开辟更多更好的青少年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目前,大多数青少年网站没有新鲜感、时代感,显得比较呆板,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我们要尽快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而富有新意的青少年网站,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青少年宫在线”就是目前校外教育中比较好的一个网站,网站中定期的网络活动促使很多学生来参与。

参考文献:

[1] 刘胜枝:《青少年与消费文化:关于网吧的观念冲突与利益博弈》 [2] 冯丹石:《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上一篇:一个新手的关键词挖掘实战经验下一篇:教师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