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2024-10-31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共8篇)

1.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篇一

会议室环境准备要求及建设方案

会议室是放置会议电视终端设备的场所,同时又是开会的场所。会议室设计是否合理性将直接影响会议电视图像和声音的质量,从而影响到会议的效果。完善的视频会议室规划设计除了可以给参加会议人员提供舒适的开会环境外,还可以逼真地反映现场的人物、景象和发言者的声音,使与会者有一种临场感,以实现良好的视觉与听觉效果。会议室装修工程参考

A.会议室地面:要求铺地毯。

B.顶上吊天花板:要求采用吸音材料,颜色不作要求。

C.墙壁装修:要求采用吸音毯进行软包装,颜色推荐使用米黄色。

D.吸音毯:用5m或者2m宽的材料,用5cm~10cm宽木条固定,另外用木板做1m高的墙围,木板和墙围的颜色均采用原木颜色。

E.门:采用木门,并软包装,尽量避免进出时发出声响。F.窗:采用两层玻璃,窗帘用厚绒布,颜色推荐使用深蓝色。G.桌椅:主席台会议桌和椅子推荐采用浅咖啡色。会议室的类型

会议室的类型按会议的性质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公用会议室与专用性会议室。公用会议是适应于对外开放的包括行政工作会议、商务会议等。这类会议室内的设备比较完备,主要包括会议电视终端设备(含编解码器、受控型的主摄像机、配套的监视器)、话筒、扬声器、图文摄像机、辅助摄像机(景物摄像等),若会场较大,可配备投影电视机(以背投为佳)。

专用性会议室主要提供学术研讨会、远程教学、医疗会诊,因此除上述公用会议室的设备外,可根据需要增加供教学、学术用的设备,如电子白板、录像机、传真机、打印机等等。会议室大小

会议室的大小与电视会议设备、参加人员数目有关。A.空间大小:扣除第一排座位到前面监视器的距离(该距离是提供摄像必要的取景距离),按每人2m2 ~2.5m2占用空间来考虑。

B.高度:天花板的高度应大于3m,一般在4m左右。会议室环境

电视会议室内摆有电视设备,这些设备对温度、湿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合适的温度、湿度是保证电视会议系统可靠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为了达到合适的温度、湿度,会议室内可以安装空调系统,以达到加热、加湿、制冷、去湿、换气的功能。

会议室要求空气新鲜,每人每时换气量不小于18m3。

会议室的环境噪声级要求40dB(A),以形成良好的开会环境。若室内噪声大,如空调机的噪声过大,就会大大影响音频系统的性能,其它会场就难听清该会场的发言,更严重的是,当多点会议采用“语音控制模式”时,MCU将会发生持续切换到该会场的现象。

注意:南方地区应着重注意防潮,因触摸屏、工控机主板、内存槽等宜受潮失效。北方地区应着重注意防静电,可通过保护地线的正确连接消除人体静电、电器静电和金属物品静电的影响,避免静电对单板的损坏。会议室音响效果

根据声学技术要求,一定容积的会议室有一定混响时间的要求。一般说来,混响的时间过短,则声音枯燥发干;混响的时间过长,声音混淆不清。因此,不同的会议室都有其最佳的混响时间,如混响时间合适则能美化发言人的声音,掩盖噪声,增加会议的效果。具体混响时间的计算公式如下:

T=0.161V÷{-S ×[2.3lg(1-A)]+ 4M × V} 式中各字母含义如下所述。V:房间容积(m3)S:房间内总表面积(m2)A:室内平均吸声系数 M:空气衰减系数 T:混响时间(单位为s)

会议室内的高度大约在4m的情况下,根据上式可以得出如下的参考数据: A.容积小于200m3 时的最佳混响时间为0.3s ~0.5s。

B.容积在200m3~500m3范围内时的最佳混响时间为0.5s~0.6s。C.容积在500m3~2000m3范围内时的最佳混响时间为0.6s~0.8s。会议室灯光系统

会议室灯光照明系统是会议室的基本必备条件。好的灯光系统能使会议电视的逼真度和清晰度大大提高。

1.采用荧光灯间接地以45度角照射,避免阴影以保证色彩和光线的效果 2.不要混用荧光灯和白炽灯 3.避免使用自然光 4.光源的类型

主光源 柔光灯 背景灯 壁灯 主光源

 最重要的光源

– 去除阴影

– 一般只需使参会人员看起来舒服即可 – 无需过亮

 柔光灯

– 直射或非直射 – 亮度可调

优化照明条件  背景灯

– 背景灯使画面中的人像显得更接近

背景灯的设置位置

有无背景灯的区别

 辅助光源:壁灯

壁灯使背景/墙面变亮,使你的会议室更接近“演播室”

 光源组合

主光源 + 柔光源 + 背景灯 = 视频会议灯光系统

(1)灯区安排 会场灯区:在距离会议室最前端2.5m处开始安装(监视区内不必安装)。纵向每隔1m装一排,横向每隔1m装一排,每个点上装两个灯。

主席台灯区:主席台前安装一排射灯,在距离会议室最前端2m处开始安装。横向每隔1m装一个,只装一排。该装置为可选项,可根据会议室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2)灯光照度要求

灯光光源:一般采用人工光源的冷光源,诸如三基色灯。

摄影区的照度:诸如人的脸部应为500LUX(为了防止脸部光线的不均匀,三基色灯应当旋转适当的位置,这在会议电视安装调试时确定)。

监视器及投影机周围的照度:50LUX~80LUX之间,否则将影响观看效果。文件图表照度:不大于700LUX,否则文件、图表的字迹不清晰。注意:

1. 在会议电视的灯光照度方面应避免自然光和热光源。因此,会议电视室的所有窗户都要使用深色窗帘遮挡。

2. 为了减小照明灯的镇流器噪声对会议音响的不良影响,会议室所有照明灯的镇流器应集中安装于会议室外面。

会议室的照明安排如下图所示。

三基色灯辅助摄像机主摄像机 会议室的照明 会议室供电接地系统

1. 供电系统

会议室的供电采用三套供电系统。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议室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减少经电源途径带来的电气串扰。

会议室的供电系统图如下图所示。

UPS三相电源设备用电照明用电空调用电工作地线保护地线工作地线保护地线

会议室供电系统

三套供电系统的交流火线分别采用三相火线中的各一相。第一套供电系统作为会议室大楼照明供电;

第二套供电系统作为整个会议电视终端设备、控制室设备的供电,并采用不间断电源系统(UPS);

第三套供电系统用于空调等设备的供电。2. 接地系统

接地是电源系统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接地规则如下:

(1)交流电源的保护地:安装在交流三芯电源插座(接线板)的中间一芯上。可用万用表测量电源插座三芯间的交流电压差来简易判断交流电源中地线的有效性:

“地线——火线”电压差约220V,“零线——火线”电压差约220V,“地线——零线”电压差约0.5V~4V。

“地线——零线”交流压差小于0.5V时,应怀疑其地线和零线是否短接在一起,交流电零线上的回流将会影响数字通信脉冲信号;

“地线——零线”交流压差大于4V时,应怀疑其保护地线安装连接的可靠性,需用地阻仪测试其保护地线的地阻值,单独接地时应小于4,联合接地时应小于0.3。

(2)会议室所需的地线:宜在会议室设置的接地汇流排上引接。

单独设置接地体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若设置单独接地体有困难,也可与其它接地系统合用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应大于0.5。

采用联合接地的方式时,保护地线必须采用三相五线制中的第五根线(即交换、传输等通信设备的机架保护地线),它应与传输设备机架的保护地共地,而与交流电流的零线必须严格分开,否则零线不平衡电流或不正常的地线将会影响设备输出信号的脉冲波形,造成通信连接的不稳定。

(3)安装UPS时要特别注意美国标准的UPS对市电输入有“左零右火”的要求,欧洲标准对市电输入的要求为“左火右零”。若输入不对,其稳压后输出口的保护地线可能丢失,输出的交流电源插座中“零线——地线”间交流压差可能在100V左右。会议室布局

会议室布局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观看效果的好坏。

1. 控制室与会议室设备间的连线长度不能大于20m,若无条件可以不设控制室,但要在会议室设备旁边安排操作员座位。

2. 主席台的座位距离会议室前端应不小于3.5m,会议桌的间距以舒适为主。3. 电视机的放置位置:电视机应放在相对于与会者中心的位置,最好将电视机置于会议室最前面正对人的地方,距离地面高度大约1m左右;人与电视机的距离大约为四至六倍屏幕高度;各与会者到电视机的水平视角不大于60°。

4. 电视屏幕的大小根据会议电视的数据速率、参加会议人数、会议室的大小等因素决定。

(1)小型会议室:采用42英寸的液晶电视机即可;(2)大型会议室:采用52英寸以上的液晶电视机。5. 摄像机的位置:摄像机放置在液晶电视机正上方。

6. 扬声器的位置:扬声器的位置可放置在会议室的四角,距离墙壁至少1m。7. 麦克风的位置:麦克风放在主席台上。

8. 麦克风和扬声器间的距离至少在3m以上,并且要尽量避免麦克风的接收方向朝向扬声器的辐射方向。

9. 摄像背景:摄像背景不适挂有山水等景物画,可考虑在室内摆放花卉盆景等清雅物品。

10.其他设备:根据会议的需要,灵活的布置会议需要的其他设备,如:电子白板、录像机、传真机、打印机等。

11.图像显示方式:会议室画面的显示可分为单屏和双屏两种显示方式,不同的显示方式其终端设备略有差别。会议室布线

会议电视系统应采用暗敷方式布线,会议室和控制室之间应预先埋设地槽或管子。布设时,在不影响美观的情况下尽可能走最短路线。

注意:视频、音频、通信电缆与电源线应分开布放。布线时还要考虑布放备用线,以防线缆损坏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1. 通信设备布线

(1)SDH光端机:SDH光端机E1接口采用75Ω同轴电缆连接,按国标长度在120m内,视频设备最长支持300m(采用线径Φ4以上的同轴电缆)。考虑到电缆老化会导致信号衰减,连接不稳定的等后果。建议E1通信电缆布线长度控制在200m内,线径至少在Φ3以上;

(2)DDN通信设备,卫星MODEM,RS449,其他数字通信设备(DCE)的V.35等数据通信接口:与之相连的多股双绞电缆长度一般在30m内;

(3)IP网:终端通常通过HUB连到网上,终端与HUB距离不超过100米。MCU机架:建议MCU机架安装在主会场的控制室内,MCU侧要预留的主要是通信接口电缆,如E1,ISDN,V35等接口电缆。

终端与会议网:根据使用不同网络,注意满足距离要求(见本手册第四章)。5. 电视机的AV端子视频电缆:与摄像机视频电缆一致,为75Ω同轴电缆,总线长不宜超过75m。

6. 话筒线:带屏蔽层立体声电缆,总长不宜超过75m。数量视实际需要而定,另外,需多布放50%~100%的备用线。

7. 音响设备电缆有两种:一种是两芯带屏蔽层立体声电缆,一种是分左右声道的75Ω同轴电缆。音频电缆的布线根据音响设备的音频接口而定,也可以做两种准备而同时布放两种类型的电缆,音频电缆的长度不宜超过75m。会议室布置

会议室除了规定要求的布局必须严格执行外,其他可适当灵活布置。11 安装标准

终端安装标准:

1、电视架摆放在会议室正中间;

2、电视架摆放位置与会议桌距离应大于1.5米;

3、电视下沿与会议桌平行,大概1米左右;

4、摄像机放置在电视机顶部,离地1.6米到1.7米,不能高于1.7米;

5、领导桌位与摄像机最佳距离为电视机尺寸的6倍左右; 会议室效果图:

2.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篇二

一、准备题是新旧知识连接处寻找生长点的切入口

数学知识的特点是新旧知识联系紧密, 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新知又是旧知的发展、顺应或组合。所以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寻找知识生长点的切入口。如例1和例2的教学, 利用准备题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生长点, 例题如下:

例1%计算120-36×4×8+35%例2%计算 (58+37) × (64-9×5)

上述二例是第七册四则混合运算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揭示知识生长点。为此, 教材设计了两道准备题。

教学时先让学生计算, 作运算顺序的铺垫, 接着组织学生比较准备题与例题之间的异同。这是教学的重点。在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准备题中的“144”和“45”, 在例题中被等量的“36×4”与“9×5”所代替了。这样就自然地揭示出知识生长点, 让学生顺着这个切入口进行探究学习。能化难为易, 极大地激发学习积极性, 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主动地获得新知识。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更有利于知识的构建。

二、准备题是从已有知识库里搜索相关旧知的金钥匙

在探究学习活动中, 往往运用“迁移规律”。用准备题这把金钥匙打开已有的知识库, 搜索与新知相关的旧知。激发迁移意识的冲动, 用“旧知”的原理、方法进行探究学习。

本单元文字题教学的例4、例5, 教材设计的准备题是:

1.100减40乘2的积, 差是多少?

2.100除以25的商, 加10, 和是多少?

这两道准备题是帮助学生开启已有知识库, 要搜索的有关知识技能是:

1. 和、差、积、商的相关知识, 它们是正确列式的知识基础。

2. 第七册是用综合法解文字题的, 本册则要求学生用分析法解。分析法解题在应用题教学时得到培养, 这是一种技能的迁移。

鉴于此, 教学时我做了如下安排:

1.只列式, 不计算。说说你列式的理由。

2.你是怎样进行解题分析的?会用从问题出发进行解题分析吗? (同桌讨论完成)

准备题教学应该与“复习检查”教学环节区别开来。坚决摒弃那些无用的学习活动, 使它真正成为开启已有知识库的金钥匙。为学生顺利开展探究学习作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的铺垫。

三、准备题是知识平台上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时的标杆

数学知识往往有一个最近知识发生区。教材在这个知识发生区内搭建了探究知识的平台。这是极好的教学资源。我们就充分利用知识平台, 引导学生探索它们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在知识平台上准备题是比较好的“标杆”。如应用题例3, 教材设置的知识平台由三部分组成。

1. 准备题1。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 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 7次搬砖多少块?

2. 例3。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 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 他再搬3次, 一共搬砖多少块?

3. 编者要求学生把例3的问题改成“搬7次可以比原来多搬多少块?”变化题是:“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 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 搬7次可以比原来多搬多少块?”

例3和变化题都是从准备题1发展变化而来的。掌握“怎样变化发展的”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教学中应把准备题1作为比较的“标杆”。

首先, 引导学生将例3与准备题作比较, 异中找同。弄明白准备题中的“搬7次”在例3里改成“再搬3次”。“搬7次”和“再搬3次”, 虽然条件的叙述改变了, 再把问题联系起来考虑, “搬砖的实际次数没有变”。从而可找到例3的解题方法。

其次, 把变化题与准备题1进行比较, 同中查异。它们的已知条件相同, 问题改变了。

3.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篇三

关键词:MOOCs;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建设

一、研究现状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网络学习新现象,引起了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和商业资本的极大兴趣。

国外一些顶尖机构已经开始建立各种开放学习平台,如麻省理工学院的edX平台、英国开放大学的Futurelearn平台、斯坦福大学的Coursera平台、Udacity以及谷歌支持的可汗学院等。国内也启动了一些MOOCs项,2013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6所亚洲大学宣布加盟edX。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MOOCs的概念定位、MOOCs对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影响、MOOCs资源建设与盈利模式的探讨。MOOCs本质上是一种在线教育,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移动互联网目前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信息生态环境,也成为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基础设施,理应受到MOOCs研究者的关注。然而,从文献研究的结果来看,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MOOCs及其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少。

二、MOOCs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实践证明,采用MOOCs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明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舞台剧”式教学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驱动力的自主学习模式。二是有利于以MOOCs资源为基础,随堂整合线上线下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有利于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教学吸引力。

三、移动互联网环境下MOOCs教学模式研究方案

在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无所不在的便携式移动终端走入课堂的语境下,要使MOOCs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因势利导,改变传统的“舞台表演”式教学模式,设计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低成本或者无成本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移动互联网环境下MOOCs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问题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研究,高校移动互联课堂的软硬件环境和课程资源建设,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随堂在线MOOCs课程资源整合方法研究,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MOOCs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MOOCs的高校课程资源建设及创新教学模式研究需要解决如下问题:设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MOOCs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制订移动互联环境下与MOOCs设计原则相适应的“问题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方案,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终端的MOOCs课程资源整合方法。

五、MOOCs教学的创新性分析

基于MOOCs的高校课程资源建设及教育模式改革,对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通过整合大规模的优质MOOCs资源,汇聚多方资本和技术资源,增强普通高校的教学吸引力,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MOOCs教学的特色和创新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MOOCs教学的学生作为知识探究者和合作学习者,探讨如何因势利导地利用学生普遍使用的移动终端和学校的移动网络来设计教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舞台剧”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兴趣为导向,吸引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二是从移动互联网的角度来设计MOOCs教学模式,并进行基于MOOCs的移动课程资源建设。在高校环境中,移动互联网以其便携性逐步取代传统网络成为学生的首选上网方式。而国内高校利用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在课堂上随时开展基于MOOCs的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三是突破了传统固有的“舞台剧”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和方案,倡导问题驱动的“探究式”无线教学模式。

六、研究展望

将MOOCs通过校园移动网在校内推广,能弥补常规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学习。作为传统面授的补充,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课上埋头抄板书、自学资源匮乏、课后交流不方便等问题。

笔者准备对MOOCs教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拟采取定量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改变传统的单纯说理式的推理演绎,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以期得到一个关于适合MOOCs教学模式的真实图景。

参考文献:

[1]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2]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2):31-36.

[3]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4.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篇四

版本/修订:A/00

编号: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应急准备及响应控制程序

1.目的

积极应对和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减少损失,控制事态的发展,减小对产品质量、环境、安全的负面影响,保证公司运行和各项工作正常进行。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各种突发事件或紧急事件的管理与处置。3.定义

4.工作职责

4.1总经理为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全面负责指挥、协调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的应急工作。

4.2安全副总为应急指挥部副总指挥,负责协助总指挥对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的指挥与协调。

4.3各部门主管负责协助指挥部对突发案件、火灾等事件现场各部门的指挥、协调和对外联系,向上级主管部门通报事件情况。设备管理员负责设备事故、停电等事故的处理。

4.4各应急预案的责任部门负责突发事件原因的分析、调查和上报;提出整改措施和防范要求。5.工作程序

5.1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的分类:

5.1.1 突发事件,并可能导致严重破坏的(不局限):

 失电。 火灾。 停水。

 设备发生大的爆炸事故。 化学品泄漏. 人身伤害.5.1.2自然灾害类,并可能导致严重破坏的(不局限):  雷击。

 暴雨、台风。

5.2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的识别方法

5.2.1综合部在管理体系建立前向各部门发放《潜在事故(紧急情况)预测表》,各部门根据自身涉及的所有活动、产品、服务识别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填写于《潜在事故(紧急情况)预测表》中,识别时应考虑活动、产品、服务的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态,还要考虑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存在的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

5.2.2在工程项目新、改、扩建时及服务项目大的调整时,应由项目负责部

手册章节:

版本/修订:A/00

编号: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应急准备及响应控制程序

门负责预测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填写于《潜在事故(紧急情况)预测表》交综合部。5.2.3参考同行业的经验。

5.2.4从政府相关部门获得,如天气预报,台风预报等。

5.3 综合部对各部门的《潜在事故(紧急情况)预测表》进行汇总、分析,确认整个公司可能存在的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5.4应急准备

5.4.1,综合部组织相关部门人员编制潜在事故或紧急预案。应急预案可单独编制,也可与其他文件融合,文件的编制参考《文件控制程序》。应急预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编制:

5.4.1.1应急组织结构及其职责; 5.4.1.1应急报警及联络方式; 5.4.1.2事故发生后的处置;

5.4.1.3人员紧急安全疏散、撤离; 5.4.1.4受伤人员的现场救护;

5.4.1.5事故、紧急情况发生后的处理; 5.4.1.6事故报告总结; 5.4.2 资源保障

5.4.2.1综合部应根据各项应急预案准备相关的资料,包括平面图、应急物资的配置图等。

5.4.2.2综合部应组织相关部门根据各项应急预案配置相关的设备,如应急通讯设施(电话、警铃等)、应急处置设施(灭火器、黄沙等)、应急电源、应急指示牌、应急救援设施(呼吸器、急救药品等)。

5.4.2.3对各应急设施应根据《生产设备管理程序》进行维护保养,确保有效。5.4.2.4必要时,为应对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应配置相应的专业队伍(人员),如义务消防队、治安队等。

5.5综合部应对各项应急预案对员工进行培训,必要时进行演习。演习时由综合部提出演习计划和方案,经过总经理的批准后实施,实施应有实施记录。5.6预案的处理原则

5.6.1当发生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启动和执行预案。各预案责任人及有关人员应立即赶赴现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同时报告最高指挥。5.6.2处理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应注重结合事故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防止事故发生。5.7 事后处理

5.7.1事故发生后,综合部应对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包括执行过程、执行结果、存在问题、整改措施等。

手册章节:

版本/修订:A/00

编号: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应急准备及响应控制程序

5.7.2综合部应每年对应急预案组织一次评估,尤其在紧急情况发生后应增加对预案的评审,评价预案的合理性,必要时对预案进行修订。修订按照《文件控制程序》执行。6.相关文件

6.1火灾应急预案 6.2防汛防台应急预案 6.3 NH3泄漏应急预案

6.4停电停水应急预案

6.5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6.6人身伤害应急预案 7.记录表格

5.资源与环境-环境教学课题 篇五

一、目的: 通过认养一棵树,照顾它,并对它作细微的观察,使学生学会接近、关怀树木,并了解树木的生活,以及树木与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一些相互关系。此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独力工作的能力、自制力、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吃苦精神。

二、对象:小学中高年级(人数不限)。

三、适用课程:可作为生物或自然课的一种长期活动,也可以作为语文课的实践活动或少先队的活动内容。

四、活动条件:1.时间:此项活动是一项长期性活动,在最初,教师要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做,并适当辅导,以后学生就可以每天花十几分钟时间自己独立观察记录,教师适当监督督促即可。2.场所:校园或生活区附近。3.必备物品:树木、笔记本、笔。

五、实施步骤:1.每个同学认养一棵树,它就是学生的朋友,给它起一个名字,做一个小牌挂在树上。日记本开头要记载开始观察时间(年、月、日),树木的名字、树种、地点等;描述其位置、树的形状、树种等;预估高度、胸径(约1米高处的主干直径)等。画一张该树木的简图,描绘树叶大小、颜色、形状、生长情况等。2.定期浇水、松土,每天观察树木的生长变化,将所发现的变化记录在该树木的日记本里。3.记载树木季节变化。春季萌芽展叶的日期,秋季第一次落叶的日期和叶片颜色变化的情况;叶片全部脱落日期等;记载何时落叶、生长最旺盛等。描绘一张冬天该树木简图和春天嫩芽萌出时状态图。4.对该树木的花朵、果实、种子进行观察,分别记载大小、颜色、形状、数量,以及开花结果时间。5.该树木的树上和树下的动物活动情况,树干受损失情况。6.风、雨、雷电时树的状况,雨前、风后树叶片上的灰尘与雨后、风前的比较。还可以让学生隔一定的时间写一篇有关自己的树木朋友的作文或观察报告等。

6.东江水资源环境管理问题及矛盾 篇六

东江水资源环境管理问题,实质上是共同资源的利益分配问题,凸现了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在经济转轨时期面临的环境管理方面的挑战。其矛盾具体表现在:①在有限自然资源和无限经济发展之间选择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②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实行流域统一管理的障碍;③“一国两制” 下的流域管理体制和机制。探讨了高强度开发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特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流域协调管理、“ 一国两制”条件下跨界水资源保护等的现代水资源问题与管理的迫切性。

东江是珠江三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寻乌县,其干流经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至东莞市石龙镇,以下分为多水道河网区注入狮子洋, 经虎门出海。东江干流全长562km,其中广东境内435km ,流 域总面积35340km2 , 其中广东境内 31840 km2 ,占90.1%。东江流域年平均雨量在1500 ~ 2 400mm 之间 , 上游龙川一带雨量在 1500 ~ 1800mm 之间 , 下游雨量逐渐增大。东江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297 亿 m3 , 在广东省仅次于西江和北江 , 居第 3 位 , 属中国南方典型的丰水区域。由于历史原因 , 为解决香港地区严重缺乏淡水资源的实际困难,1960年代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 由广东省政府负责解决香港供水问题 , 一直延续至今。香港地区消耗的淡80%来自东江供水。

改革开放以来,东江流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范围的深圳、东莞、广州等地经济快速发展。据统计,2005年除香港GDP增长速度为7.3%外,东江流域内的广州、深圳、河源、惠州、东莞增长速度均超过15%。区域内人口超千万的3个特大城市广州、深圳、东莞平均经济密度超过8000万 元/ km2 , 其中香港、深圳、广州市区、东莞都已超过10000 万元/ km2 , 香港更高达16 亿元/km2。东江流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 4 个梯级” 梯度发展特征。即流域供水区香港是世界发达地区之一;流域下游广州、东莞、深圳等东部城市群是我国最发达地区之一;流域中部惠州市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上游赣州、河源市等水源保护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 随着珠三角产业向上游地区转移以及壳牌石化等大型项目的带动 , 东江上游地区国民经济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东江流域经济的迅速和持续发展,使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

1、东江水量与水质问题

2005 年东江流域水资源总量是260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60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 66 亿 m3。1956 ~ 2005 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是331.1 亿 m3 , 年径流深为1063mm , 产水系数(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比例)约为0.58 ,产水模数为110.45 万 m3/km2。

水质方面,东江水源区森林茂密,生态环境良好,东江河源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东江流域惠州段部分支流出现水质型缺水。据广东省环境保护局1995~2006 年的环境状况公报,1995 年水质等级最差(劣Ⅴ类)的是枝江河、东莞运河、深圳河,饮用水源受到了沿岸城市污水及面污染源的严重影响。与 1994年相比 ,广州水质污染明显加重 ,深圳、惠州略有加重。

然而,从《广东省东江流域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资源质量月报》情况来看,部分地区饮用水比较紧缺。在广东省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 GDP 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均有较大降幅的情况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长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指标呈增长趋势,东江流域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量开始出现短缺现象。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通常认为不宜超过40% ,东江流域(含东江三角洲)水资源利用率多年平均为35.4% , 2004 年达到 38.5%, 为最高值。造成流域潜在水量需求大幅增加。

伴随着经济发展,东江水环境质量整体上呈现恶化趋势。广东省政府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就不断加大污水治理投入的成本,增加流域污染控制段面污水处理厂建设。如通过在源头控制主要工业污染物,在沿河控制12 个城镇的垃圾处理和防止油污染等措施保证上游水质达标,通过限期治理控制企业的排污行为,减少环境污染等。但是,以行政和技术手段解决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并不是唯一途径, 亟须完善和创新现有流域环境管理体制。[以上数据来源于《东江水资源管理问题及矛盾》]

2、东江水资源管理体制

政策依托: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1)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抓紧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国年总用水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

(2)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3)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东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须参照以上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完善问责机制,明确责任,一旦越线,即启动问责机制。

过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仅仅停留在水利部门内部的上传下达,没有与政府部门的考核与问责联系起来,以至于没有形成有效的压力。“一号文件”要求建立水资源管理评估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不过,要从根本上解决东江的水资源分配问题,还必须进一步完善水权分配机制和水资源的市场交易机制。一是应当对水权分配进行立法。建议制定普遍适用于全国的水资源分配法,规范各行政区域的水权分配。在保证各地基本的生产生活前提下,均衡分配水资源,消除各地对采用行政手段调配水资源产生的争议。然后,可以由各地方在本地拥有的水资源基础上,将水权进一步细分下一级,甚至可以分配到最终用户。二是建立水资源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对水资源一次分配不能满足要求的,可以通过水资源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进行二次分配。这不仅能够满足过度用水用户的需要,对节约用水的地区和用户也是一种鼓励和补偿。而水资源的交易价格则可以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监控下由市场自发形成,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动调节。比如,以明晰东江水权入手,探索水票制,来实施总量控制、促进水权交易。用水户可以将自己节约下来的水票自由转让,对未实现交易的节余水量,由水管单位按照基本水价的120%或150%回购。

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水权分配机制,已成为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建立规范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水权分配和交易机制,不仅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而且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已牵头起草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和《生态补偿条例》草稿,初步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从国内各地实践来看,特定财政转移支付下的资金补偿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方式,而其中又以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途径,地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并不普遍。

7.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篇七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高校环境本科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环境类课程的入门课, 也是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 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深刻认识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对环境的影响, 深刻理解资源与环境间的有机联系, 深刻意识到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 同时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掌握资源环境学和可持续发展学相关知识理论, 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目前, 已有多位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对高校环境类课程如《环境学概论》、《环境保护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等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1,2,3,4,5]。而针对财经类院校环境类课程的此类教学改革研究尚为少见。为此, 笔者结合在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开设《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的教学情况和教学体会, 进行了几方面的教学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特点

1. 课程综合性强, 内容多。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及其他环境类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 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本课程综合性、理论性强, 包含的内容很多, 涉及到物理学、生态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 学生要掌握这些内容并应用到实践中, 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任课教师要有相关的知识才能把这门课上好。

2. 财经类院校学生普遍重实务轻理论。

对于财经类院校应用类学生而言, 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文理兼收, 高中阶段是文科的同学对于与化学、物理及生物相关的课程内容学起来就稍显吃力, 而理科同学对于与地理有关的课程内容的学习要稍逊于文科生。另外, 财经类院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相对于理工科、地质类院校的学生, 其学习态度往往不够端正。财经类院校尤其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和实效性, 对理论性非常强的知识, 学生往往很难提起兴趣, 而实用性的知识比如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则易唤起他们的兴趣,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产生活, 更加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二、《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1. 完善教学内容的编排。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涉及资源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评价、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等众多内容。本课程将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有机结合起来, 选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资源与环境概论》 (王慧主编, 2009年6月第1版) , 并结合多本资源环境学相关参考教材如《资源科学导论》 (史培军等编著, 2009年2月第1版)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钱易等编著, 2010年7月第2版) 等, 对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探讨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规律以及作用机制[6]。课程内容共分为四篇, 第一篇是资源与环境概述, 第二篇是资源环境的生态学原理, 第三篇是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污染, 第四篇是资源环境保护的途径。其中第二篇和第三篇是课程的重点内容, 选择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土壤环境、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便于学生掌握相关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原理及治理措施, 为后续资源环境经济学、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 重视课程知识的更新, 由主讲教师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以及国内外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动态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比如讲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时, 引入新加坡再生水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讲到全球气候变化时, 引入碳足迹、碳政治、低碳经济等新概念;讲到水污染时, 引导学生初步评价水污染的经济损失并引入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及时将学科领域的新概念、新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将知识的深度、广度推进到科学的前沿。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比如在讲大气污染、水污染时, 可先由学生课后准备相关污染事件并在课堂讲解, 讲到资源环境的生态学原理时, 让学生准备生态学原理在资源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的相关资料, 再由老师就相关知识点提问学生思考并作答。另外, 老师课堂组织案例教学, 也深受学生喜欢。比如讲大气污染时, 老师在课堂给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雾霾”案例, 请学生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讲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时, 引入“南水北调”案例;讲到固体废物污染时, 介绍发达国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案例;讲到噪声污染时, 引入当今我国城市普遍的“广场舞”带来的争议。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并从多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艰难性, 并最终意识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 需要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多种手段,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评价资源环境损失以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兼具经济学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眼光, 进而更好地开展后续的专业学习。最后, 根据教学需要, 在加强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 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 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节水节能状况调查以及校园环境状况调查, 分析并评价校园节水节能状况和整体环境状况, 师生对环境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及学生的环境意识, 并提出如何加强“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建设。通过实践活动, 培养了学生从对书本内容的认知到验证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独立完成事务的能力以及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能力。

3. 改革考核方式。

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考核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 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5]。将平时课堂上的ppt演讲、案例讨论、发言的表现等以0.2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中, 实践成绩以0.2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中, 期末卷面成绩的权重为0.6, 期末卷面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选择、案例分析、简答和论述等题型, 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 实施综合评价方式, 可以真实考核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对课程理论体系掌握程度及其知识应用能力, 并实现以考促学和以考促教的考试功能。学生通过考试, 可调整学习方法, 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师可通过考试检验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完善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改革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综合设计及研究创新能力,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 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 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 比如随着贵州财经大学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建立和完善, 逐步建设本专业课程的网络资源, 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等, 开展网络教学, 以进一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联系,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俊杰, 王伯铎, 宋进喜, 等.“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4) :57-59.

[2]徐颂.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 27 (7) :79-82.

[3]杨淑萍.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7, 20 (5) :92-94.

[4]万大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1) .

[5]谭文莉.工科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6) :211-212.

8.浅议环境资源审计的困境及突破 篇八

【关键词】环境资源审计;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近现代以来,我国经济、科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追求逐渐从“吃饱穿暖”上升到了养生、环保、低碳等高层面上,这也使得各类企业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我国环境资源审计的困境

1.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

国内现行的环境保护法、相关审计办法条例是各类资源环境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的主要依据。然而,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条例只能作为初级依据。就目前状况来看,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尚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缺乏能将资源环境审计与资源环境保护监督联系起来的制度;审计部门的职能、工作内容和作用没有被明确;现行法律依旧制约着审计延伸范围,导致审计机构无法取得关键的、直接的审计证据;未能全面贯彻落实环保法规,许多地方企业甚至政府部门只注重眼前利益、追求政绩表现,而选择性地忽视了环保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正是由于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层级不够、法律约束力不强,所以许多审计工作被沦为事后监督。

2.信息披露不全面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我国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更为落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环保工作方面的信息披露不全面。虽然相关政府性文件和会计准则已经明确了信息披露的要求,但是,国内在此方面的强制性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甚至缺失,导致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信息披露没有实质性地开展起来,当前的信息披露仍然处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自愿的状态。即使少数的单位部门做了信息披露,披露的内容和方式也不统一,披露透明度也不高。

3.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所涉及的知识面是非常广泛的,同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好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责任心。因此,从事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然而,目前从事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职员大多是学财务或审计专业出身的,在开展资源环境评价时面临较多的困难,受自身专业局限较大。此外,国内尚没有一套成熟的、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标准,这更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总之,传统的审计方法已太過落后,不能满足现代资源环境审计的要求,需要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创新更适合现代资源环境审计的方法。

二、浅议环境资源审计的突破

1.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现行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和审计法太过简单、不具体、约束力不强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新形势下,国家必须出台一套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约束力强的法律体系,来指导我们集中解决资源环境审计问题。同时,要提高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加强工作前的预防和工作中的监督、控制。相关资源环境审计的准则和各项指标是极具指导性的,审计人员必须重视起来,严格服从工作准则和程序步骤。资源环境审计准则不仅要有行为准则,还要包括技术准则。技术准则方面要参考国际资源环境审计委员会所颁布的各项审计文件,同时还要结合国内实际,创新出最适合我国国情和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审计准则、审计方法、操作流程。

2.优化信息披露制度

提高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方面的信息透明度就是给整个资源环境保护事业增添阳光、就是给整个资源环境保护事业添加防腐剂。具体而言,提高信息披露程度可以有效预防资源无效配置、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整体环境质量。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个企事业单位都要主动地进行信息披露,政府部门要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明确信息披露内容,并统一披露方式。也可以效仿国际前沿做法,强制各相关单位或部门发布环境公告。

3.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困难度有多大,就需要审计人员有多高的专业素质。审计机构只有统一培训、统一要求,才能改变当前审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局面。具体来说,相关审计机构应聘请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国际一流专家来对审计人员进行知识和业务上的培训。与此同时,加大对审计人员的选拔力度,积极引入工作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道德素质高尚的审计人员,为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注入新鲜血液。此外,也可选择与环境保护部门联合开展工作的形式,在实践和实际工作中提升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的各项专业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资源环境审计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信息披露不全面、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等。针对这一严峻现状,我们必须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法律建设等多个角度出发,多方面同抓共管,形成促进资源环境审计的合力,共同推动资源环境审计水平的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广民,杨长福.如何深化资源环境审计工作[J].中国审计,2013(03).

[2]杨荣.浅谈如何破解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困局[J].财经界.学术版,2015(29).

上一篇:美国教授推荐信范文下一篇:高一政治月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