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语文课堂论文

2024-08-09

活力语文课堂论文(精选9篇)

1.活力语文课堂论文 篇一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彰显着新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新课程的崭新理念。新课程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回归生活、走向真实、追求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在这个历程里,教学的最高艺术,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扬他们的个性,以切实有效的方法为他们创造机会发掘他们的潜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他们的生命之河一定会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一、创设情境,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并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思考,激活语文课堂活力,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精心设计导语,唤醒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席慕容《乡愁》时,先深情地朗诵:“乡愁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也许,乡愁袭来时,我们会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那清澈娴静的小河,黄昏袅袅升起的炊烟,清晨淡淡弥漫的晓雾„„今天我们去体味一下席慕容独特的《乡愁》感悟”。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情感体验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课文中,同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效果也自然“尽在不言中”了。

欣赏美妙音乐,调动学生情感。音乐一直受到学生们的青睐,是一种能打动人、感染人的声音,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海燕》,可以播放有关大海汹涌澎湃的波涛声,海燕勇敢翱翔的鸣叫声的录音磁带,激发学生想象海燕迎接暴风雨的英勇形象,这样学生定能很好进入课文的氛围和意境中去。教学文言文《愚公移山》,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面 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这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听听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这耐人导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

展示课件图片,融合学生情感。如教学《沁园春·雪》,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雄伟景象,然后再结合词中优美的描写,学生会很快地融情入境。教学《故宫博物院》时,播放故宫博物院图片,按课堂介绍的顺序加以说明,面对座座雄伟的宫殿,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把握时机,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鼓励创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源泉。

让学生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发挥创造潜能,释放创造的激情,是语文教学迈进创新境界的前提,也是语文课堂注入新鲜活水的源泉。

(一)引导质疑,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 “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 2 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如《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教参上将其主题定为“爱国主义”。但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提出如下质疑:木兰对年老和年幼小弟的孝悌品格、木兰不慕功名的高洁情操以及作品折射出的男女平等思想不也应该是这首民歌表现出来的主题吗?《夸父逐日》一文,短小而意味深长,学生提出质疑,认为也可提炼出“自不量力的结果是死在半路上,遇事要量力而行。”的主题。

学贵于思,成于思。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一旦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思维敏捷,促进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才思就会永不枯竭。

(二)角色表演,洋溢课堂生命的活力

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适当有效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也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表演体会教材,让学生担当角色,使教材中的角色鲜活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很快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景之中。如教《皇帝的新装》,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热烈起来,扮演角色的,或当观众的,个个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课文中角色不再是书本上,而就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高傲的皇帝,狡猾的骗子,愚蠢的大臣,诚实的孩子,个个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于是,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露。学生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恣意流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才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三)激发想象,彰显课堂生命的活力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的劳动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 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借助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彰显课堂生命的活力。

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教师提问:“孔乙己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当学生想象出了十多种结局后,教师没有急于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看看课文,这些结局在当时的社会是否会出现。学生以课文描写的情境为据,一一分析,最后在争辩中达到共识,在那个冷漠残酷的社会里孔乙己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这样,教学中不是硬塞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鼓励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总是引发讨论,然后在不断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在教学《乡愁》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课堂上选取其中的一小节改成散文口头作文,然后评比。课后,教师提供“小时候,母爱是香甜的乳汗,长大后,母爱是 ”的格式,要求学生仿照《乡愁》学写几节诗,力求用想象这座桥梁把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贵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只要教师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才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

三、课堂评价,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激励和赏识,教师“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而理想的课堂评价是一个美好的境界,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 动发展,促进师生思维的生成与碰撞,从而为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课堂上,教师充满魅力的即时评价,就像一缕缕阳光带来温暖、成长、闪光、成熟,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以互动方式进行提问:“孔子是个大学问家,怎么连小孩的问题也答不出来?”“为什么会出现文中所说的现象?”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使孩子的内心得到了满足,保护了一棵棵创新的萌芽。再如《观舞记》的课堂上,老师要一生朗读,其他学生听后评价。一位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得磕磕绊绊,但很认真很投入。老师要同学们评论一下。同学们小声议论“有错字,停顿也不对!”学生深深的低下了头。这时老师评价说:“这位同学确实读得不太流利,这可能和老师没有叫大家预习有关,但是这位同学很有朗读的潜力,那就是感情非常投入,而这恰恰是朗读成功重要的因素。”一句话极大地激励了这位同学,后来他的手一直高高地举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换一个角度考虑?”等等。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先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 “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形成正确的 “自我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教学活动充满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即时的课堂评价会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这样孩子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就能发挥到极至,让课堂中的美丽生命随地绽放。

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要用心创设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创新和即时的课堂评价,激活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溢满生命的活力。

2.活力语文课堂论文 篇二

一.创设情境, 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他们满怀兴趣地主动学习,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乐于探索。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教材, 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情境中,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次入境, 一次次心动, 一次次成长。

在和孩子们学习《雨点》一课时, 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春天里雨点在各个不同的地方“活动”的画面, 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 在美妙的画面里欣赏着雨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情景。学生看得特别兴奋, 双双小眼随着画面而转动。我适时引导:“多么可爱的雨点啊!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呢?赶快打开书读读吧!”孩子们怀着好奇心, 带着激情快乐地读起课文来。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后, 我说:“孩子们, 喜欢雨点吗?雨点可爱吗?”学生们都齐声说喜欢。我说:“孩子们, 那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和表演把雨点的可爱展现出来呢?”这下可不得了了, 我话音未落, 很多孩子马上就站起来要展示。我安排孩子们先分组在组内练习, 然后在班里赛读, 赛演, 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 他们可爱而顽皮的动作表演证明了一切。试想, 孩子们的阅读、表演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又怎能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呢?其实每篇课文都有可以挖掘的兴趣点, 只要我们巧妙地牵动一颗颗童心, 就可以在浓厚的兴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互助合作, 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 在指导孩子们学习生字时, 我采取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孩子们记忆生字。如教学生字时, 我把每个生字写在卡片上, 发给各小组, 先让同学自己读生字, 组词, 然后在组内轮流读字, 组词, 共同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最后全班交流, 比赛哪组合作得好, 生字读准了, 组词多, 记忆生字的方法好。这样孩子们在学习时积极性高, 组内同学主动合作, 共同出谋划策, 记忆生字, 不仅充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 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课本上安排了很多有趣的内容, 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儿歌等, 可让学生组内合作, 分角色扮演, 在小组共同讨论中完成简单的课本剧表演, 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积累内化语言。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 我让孩子们在全班自由结合, 组成临时小组, 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 学生有的扮演蚂蚁, 有的扮演蝈蝈, 有的扮演大树, 有的扮演北风, 因为合作伙伴是自己选择的, 孩子们个个都特投入, 把课文的语言文字与实际表演结合起来, 生动活泼地再现了课文情境, 蝈蝈的懒惰、蚂蚁的勤劳得以体现, 提高了孩子们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适时评价, 体验成功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学生的素质也有差异性, 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 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观察和接纳学生, 让孩子在获取点滴进步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子小, 读书声音很小, 我就说:“某某同学, 你读得很认真, 也很有感情, 如果能再大点声, 让全班同学都听到就更好了, 再来一次好吗?老师和同学都相信你。”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我会在课堂上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 并告诉他只要再努力些就会有更大进步, 让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都在关注他。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我会适时地鼓励他再进步:“你说得很对, 能不能再想想还可以用什么词?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这样灵活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越来越自信, 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潜能。

3.开放语文 活力课堂 篇三

一、开放教材,丰富学生的生活智慧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要求教师在立足教材、发挥教材优势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恰当地处理教材。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1.根据教学需要,将教材内容适当增删、重组。如《卢沟桥烽火》一课,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可现在的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并不了解,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就可以大胆地补充介绍这部分的内容,并联系报纸上、电视上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一段悲壮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日寇的憎恨。

2.教学内容由生到熟,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进教材。如《麋鹿》一课的教学,在课堂上,开展“最佳讲解员”评选活动,让学生自行选定自己熟悉的动物,模仿课文的写法介绍给同学。课堂上,孩子们从台下走到台上,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真正达到“书为我用”的目的。

3.教学内容由虚变实,体验领悟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带着学生走出去,通过参观、采访,参加各种活动,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以发现者的身份,自主内化、自主判断。比如,教学《给予是快乐的》的时候,就让学生为孤寡老人做好事,帮园丁浇花等等,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领悟文章的内涵。

二、开放作业,释放学生的创造力

作业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的一种形式,是检查教与学的纽带,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设计开放性作业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开放性作业相对于可预见的、结论性的封闭性作业而言,它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答案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要求学生通过联想,能灵活运用知识。那么,如何做到开放呢?

1.注意作业内容的开放。作业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要广泛,思路要开阔,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教学《卜算子·咏梅》后,我们让学生唱咏梅的歌曲,搜集有关梅的诗文,欣赏千姿百态的梅花图片,写一段咏梅的话。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读写能力。

2.注意作业形式的开放。丰富有趣的作业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多变的作业形式,是学生施展才干与个性的另一种需要。例如:

画:学习《新闻报道一则·首都各届欢庆申奥成功》后,让学生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一个吉祥物,并简要说明理由。

演:读懂《半截蜡烛》后,让学生与自己最喜欢的伙伴合作,挑选适合自己的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深化对课文的感悟。

听:学习《二泉映月》后,让学生先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歌曲,然后搜集并欣赏阿炳创作的《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想象曲子所表现的内容,体会曲子所表达的感情。

三、开放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明显存在以分数定优劣的弊端,它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考试进行,根本不考虑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为此,我们应从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评价,构建开放式的评价体系。

1.“多元”评价。“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我们的评价要走向更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阶段。例如,让口试、笔试相结合,口试即平时发言、朗读、口语交际;笔试即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单元测试、学期测试。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2.激励性评价。学校是培养信心和勇气的摇篮,一切教学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不断地激励学生是提高学生信心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点滴的进步要真诚、热情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例如,读一篇课文,不仅要评一评谁读得正确、有感情,还要评一评谁口齿清楚、速度掌握得好,甚至还要评一评谁的朗读姿势正确,谁在哪方面突出就给予鼓励。

3.重过程评价。建立小学生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收集能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阅读记录、自编小报、优秀作业、教师评语、家长评语、自我评价等,并定期开展成长记录袋的交流展览会,把家长也请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与家长、家长与老师的沟通。

4.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篇四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菜园小学 010030张翠玲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把课堂教学搞活的有效途径。它为小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可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它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一、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当我们在被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禁锢多年后,渐渐意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语文课程标准》恰在此时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即“有效的语文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有心理学专家指出,同辈团体的影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小组班集体中的每个个体,为合作的问题而群策群力,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在语文课堂进行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根据小学生差异特点,进行小组搭建。多数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不懂得遵守规则,行为散漫,自我调节能力薄弱。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常用以下方法操作,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在小组搭建中,教师可根据儿童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和动手能力差异,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需要说明的是,低年级的小组成员不宜太多,以四、五人为宜,有利于积极的相互支持与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集体智慧,根据小组特色或组员期望为小组取名,如小鸟组、大象组、喜羊羊组、美羊羊组,形成小组特色。

三、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中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混合编排、协调搭配组合成的小组,可进行短期培训,使每个小组成员意识到团队精神是合作学习的成功要素,使他们认识到个人责任和相互信赖的重要性。培训方式应适合低龄儿童的年龄特点,宜以游戏为主,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室内室外均可。传手绢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围成圈,每组一块手绢,依次传递、接收,做到不掉手绢、不漏人。5分钟为一时间段,最后统计传手绢回合。游戏的目的是使组员之间能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形成团队意识。画画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画纸,人人参与画画,画面景物协调一致。要求组员之间要商讨、交流着进行绘画,一人在绘画时,其他人可帮助传递绘画工具。游戏的目的在于使成员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时个人的责任。

四、增强课堂活力更要实施科学指导。

小组的团队精神和小组意识一旦形成,便能发挥其巨大潜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促进小组的成长。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注意:

1、给予充分的时间。

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育理念,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学生的讨论、理解也不可能走向深处。只有在宽裕的时间里,不同程度的学生才能更淋漓尽致地发言、补充、更正、辩论。

2、讨论时全员参与。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下到小组讨论中去,采听讨论过程,要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其中,重视“全员参与”的现象。

3、展示时全员参与。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在学习反馈交流时,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各抒己见。有表演时,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一个都不落下。这样,学生不会产生侥幸心里,使之有一定的压力,产生动力。如在表演“小白兔运南瓜”时,有一4人小组分工如下:一人扮演小白兔,一人扮演黑熊,一人扮演小白兔妈妈,还有一人扮演讲述人。他们分工精确,合作愉快。

4、鼓励小组间开展竞争。良好的健康的竞争只会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教师重视的是成员的参与,分工的不同,合作的协调。在一段时间的小组竞争下,能够使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非常默契,并逐渐形成各小组的特色。如有的小组站到大家面前,组长就会向大家介绍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有的小组在展示汇报是,动作大方,语言流畅,行动一致,很具有团队作风,使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力量。

5、新的评价方式。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结语:在小学开展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的生机与活力,使孩子们从小就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认识的、交往的和审美的过程。如果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能精心组织,使合作学习得以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就能做到群策群力,潜能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久而久之,学习小组的成员就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愉快、充满激情的学习团体,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1.陆卫英.重视低年级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

[J].2009.12

5.让孩子体会语文课堂的活力 篇五

内容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给孩子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我认为在课堂上要给孩子真情的激励、丰富的活动、运用多媒体手段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进行自主创新的天地,课堂就会孕育出无限的生机。

关键词:活力 激励 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小学语文课教师的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们体会课堂上的活力呢?

一、真情的激励,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真情的激励,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励能扬起孩子生活的风帆。”美国教育学家雷思.赫奇告诉我们,“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尤其需要来自父母和教师、朋友的激励。”当孩子面临一项任务,不知自己能否完成时,父母、教师如果激励他说“你能行”,他就会产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力量。

在语文课上,我经常这样对学生讲:只要你会就可以站起来回答问题;可以不举手,更不要怕答错。无论学习生字还是课文,我告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决不强求一致;谁都可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可以提醒老师和同学哪一笔容易写错;哪一处应该怎样朗读,课堂上谁都可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教同学写。我对学生的表现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例如:你真聪明!老师怎么都没想到呢?你的小脑袋瓜可真灵啊!你愿意教教我吗?„„在课堂上,我尊重每一个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特别是为学生创造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思维,发展个性,我经常这样启发: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见解?老师特别想听听你个人的看法;将来你一定是一位有名的老师;你真像个小诗人;听了你的发言,真让我感动„„即使有的同学说错了,我也会给予热情的鼓励:别紧张,老师相信你,请你再试一试;请你找个伙伴来帮帮你;一会儿你想好了再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体会到尊重和爱,心理上得到满足而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自豪感,这是学生成长的内动力。一次公开课上,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下雨录相后,请一个小姑娘谈谈春雨像什么?可是她却冲我摇摇头,不回答。我没有简单的示意她坐下,而是走过去对她轻轻地讲:我相信你一定是被这美丽的春雨吸引住了,一时不知怎样来表达,那就用你的读书声来告诉我们吧!就是这个不敢发言的学生,在快结束课时,却勇敢地举起手来,面对大家说: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我们不仅可以在春雨中游戏,而且春雨还能给大地带来生机,我喜欢春天。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对春雨乃至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且言语真切,不仅让我感动,而且在场的听课老师不禁鼓起掌来。我认为学生的发言对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在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过程的同时,会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产生荣誉感,创造性和自信心也得到培养。总之,我们老师的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有意味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一次赞许的微笑„„这些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对学生的欣赏、鼓励会流进学生的心田,滋养学生的心灵,从而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究。

二、丰富的活动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不仅要用真诚的语言激励学生,使他们喜欢老师,爱学语文,而且还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 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直至达到让他们感到“不吐不快”、“一吐为快”的快乐无比的学习境界。

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我一开始就问学生:喜欢下雪吗?今天我们一起到雪地里走一走。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一幅幅雪中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看出他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让学生谈谈:下雪以后,我们周围的景物都有什么变化?你喜欢在雪地里做些什么?学生积极发言,气氛热烈。就在这时,一位学生说:“老师,我想在雪中看看雪花是什么样的?”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学定教,我把备课时作为课后知识补充的雪花图片适时进行展示。学生边看边说:雪花真漂亮!我从没有看到过这样美的雪花!快看,它们都是六瓣的!„„”没有老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只是通过电脑的演示,就自己获得了知识。

6.刘琦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六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东南中学 刘 琦

一直以来,我们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材、参考资料以及教师的个人经验是知识来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便有“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充分“咀嚼”的内容,到了学生“口中”自然也就变味了。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并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土壤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活动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做到:

1.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

“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所以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3、创设合作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

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会观察,学会发现。突出强调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问题的能力。

7.活力语文课堂论文 篇七

关键词:生态课堂,现代信息技术,个性,素养

生态的语文课堂, 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尊重与敬畏学生的生命, 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让他们通过自主的感悟、体验、合作与探究, 使他们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以及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并最终使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么, 如何才能构建生态的语文课堂呢?笔者通过亲身实践和不断探索, 总结出了以下三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让现代信息技术璀璨语文生态之花

(一) 丰富的资源, 充实的内容, 拓展教师的备课渠道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在课前备课时, 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各种各样的字典词典、人物介绍、相关图片、背景资料、音频视频等, 专门指导语文教学的网站也很多, 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无忧无虑语文网》等, 语文教师可以查阅、筛选丰富的资料, 可以补充、优化教学的内容, 既省时又省力, 不仅能为生态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可以保存电子文档, 为今后的教学储备资源。

(二) 情境的创设, 视野的开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 就是对所学的材料本身发生兴趣。”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新颖、形象、艺术化的特点, 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 创设成直观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如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 课堂的一开始可以向同学们展示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卢浮宫, 那宏伟的建筑、“金字塔”的造型会立刻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

(三) 成果的展示, 课堂的延伸, 便利了师生的交流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成功、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最优秀的作文, 通过网络发送到作文网站上, 与其他地区的学生进行交流;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编辑, 汇成优秀作文集, 这些做法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教师、学生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 把自己的心得和创作放在博客里, 方便彼此的交流。

二、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绽放个性的光芒

在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中, 怎样才能全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个性呢?

第一, 语文教师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个性化, 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要像“一个伟大的教练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去破世界纪录而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一样, 语文教师的优秀不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去当总统、博士、企业家……而在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第二, 语文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良好的开端是进行正常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中, 可通过师生互相问候, 进行双边互动活动、学情调查等来增强教师的亲切感, 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期望感, 拉近师生距离,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第三, 语文教师要强力调控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舞台,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表现自己, 满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进行小组读;检查过程中强调学生互检;汇报过程中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可采用小组自由发言方式, 在讨论中放飞思想、展开辩论、鼓励想象、分角色表演……这样, 通过各种群体参与的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真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让教师的自身素养引领学生全面的发展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及时更新自我, 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 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 成为适应时代并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教师。

首先, 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育者自身心灵的高尚和人格的完善, 是从教的前提。在当前以塑造创新人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 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 自己的思想要新, 观念要新;公正守信, 诚实谦逊, 言行一致;贴近学生, 尊重学生, 亲和力强, 要以一种足以感染和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出现在课堂上。

其次, 语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情感素养。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一个新型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个“传情”的高手。在语文教学中要能通过对课文——审美客体的分析和鉴赏,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之充分接受审美的幸福与快乐。

此外, 语文教师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语言素养、思维素养等, 做好一个新型的语文教师, 其要求是多方面的。

8.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八

一、巧妙设计,激活课堂

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每堂课之前,我都会深入钻研文本,细心推敲,探求一种让学生欣然接受的教学方法,以免让学生无精打采地接受注入式的训练,让课堂顿然失色。

当然,要做到成功地驾驭课堂,除了必须具备丰厚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互动的情感中,激起学生潜在的语感。

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我考虑到课文的内容趣味性并不是很浓,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教授,学生可能会缺乏激情,兴味索然。于是,在学生熟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尝试采用新颖别致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扮演李时珍和庞宪,另外请人扮演作者,对李时珍进行采访,请李时珍讲述自己寻访药材的故事。结果,学生热情高涨,个个跃跃欲试,课堂空前活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水到渠成,远胜于以往平淡无奇的一问一答式讲述。

二、体态语言,渲染课堂

如何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情感互动的场所。我认为无论是低年级充满意趣的童话故事,还是高年级富有哲理的华丽篇章,教师都要运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手舞足蹈的体态语言,引领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神奇领域,如痴如醉地享受优美的语言文字带给人们的动感瞬间。

教学《桂花雨》这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桂花雨的美,我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得体自然的动作,把学生带进桂花雨中,让学生如临其境。

三、创设情境,丰富课堂

课堂是师生展现自我风采的场所,是动感十足的文化阵地。一堂精彩的课,往往能让人精神振奋,回味无穷,令师生进入忘我的境界。因此,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例如,发掘学生的写作天赋时,常为他们创设生动的情境,让他们施展创造才华。在教学看图写话《小猫钓鱼》时。我首先扮演小猫扛着鱼竿拿着小桶来到小河边钓鱼,过了一会儿,果然钓到一条大“鱼”,于是“小猫”高兴地拿着战利品唱着歌回家去了。学生看完表演后,我再恰当地指导学生看图,大约经过十五分钟的时间,很多同学完成了写话,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写得不错,把小猫的神态、动作、心情都写出来了,有的还描写了天气情况及周围的环境,比以往任何一次的写话练习都要精彩。

9.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九

陈军

我们现在该如何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而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1、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月球之谜》一课,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月亮和月球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况,畅谈自己对月球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展示,有的写了有关月球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2、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学生要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如《捞铁牛》、《称象》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浮力的原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草原》一课的美景可借助音乐课中的《草原之夜》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草原的广阔和美丽;《功到自然成》中徐悲鸿所画的栩栩如生的马,美术课上老师已给学生进行了鉴赏,语文课上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徐悲鸿对艺术的孜孜以求;《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和品德课中的《要诚实》是相互印证的,孩子们早已熟知于心了;就连作文教学中的学钉扣子也离不开劳技课中的实践体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试才能把作文写生动具体。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3、走向校外更广阔的天地

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我校开展的“五体验,五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橘园采摘橘子。那挂满枝头像红灯笼般的橘子,热情好客的果农,热火朝天的采摘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摘的橘子大,谁摘的橘子多,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摘的,谁的大,谁的多,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陈出不穷。

4、建立课外阅读的学习阵地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我们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我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5、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前,我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非常壮观的,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我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文化修养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实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目标,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了信息文化的培养,实现了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上一篇:关于经典名著的演讲稿下一篇:实用心理学期末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