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不等式测验

2024-09-12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测验(共10篇)

1.七年级数学不等式测验 篇一

1七年级数学不等式该如何教学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初中的数学内容较小学教学内容更系统和深入,涉及面更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打下厚实的基础,以利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首先应该摆正师生关系,在中国的教育当中一直强调着“师道尊严”。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都是居高而上,普遍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埋头“消化”教师讲的知识点。教师掌握着上课的节奏,这样学生显得很被动。在初中不等式教学当中涉及很多的知识点,学生仅仅知道一些公式而不会运用是教学的一种失败。基础知识在教学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等式的解题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技巧性较强并且要依据题设、题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就要熟悉解题中的推理思维,需要掌握相应的步骤、技巧和语言特点。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有夯实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话,在解不等式题时就步履维艰。 夯实的基础来源于学生对不等式概念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对不等式抽象概念的教学,更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数学的概念也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学生学习不等式知识点也是从概念的学习开始的。所以在不等式教学探究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基础。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整理

提高初中数学不等式教学效果,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精神,通过寻求不同思维达到解题效果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对数学不等式知识进行探究,通过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以帮助学生完成更深入地数学知识探究。

同时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的学习对学生归纳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灵活使用概念能够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对不等式这一章节知识点的掌握归纳和整理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而能够成功地解题。例如,在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当中:解关于x的不等式2+a0时,解集是;(2)当-2≤a<0时,解集为空集;(3)当a<-2时,解集为。当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后,学生也就不会马失前“题”。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

要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他们归纳基本步骤和要点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构筑新型师生关系,加大感情投入

学校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善待每一名学生,做他们关怀体贴、博学多才的朋友,做他们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亲其师而信其道”“厌其师而弃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而高素质、时代感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正逐渐成为学生欣赏崇拜的对象。

现在,学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教师正从“讲”师变为“导师”,课堂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正逐步形成。总而言之,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农村中学,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学生缺少关爱,特别是情感方面的.这时,作为教师,就应该拿出我们的爱心,去关心和帮助这些学生,这时学生和你亲近了,对你所教的科目也就产生了兴趣,成绩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如果你对学生不闻不问的,甚至还去打击,那么这些学生肯定就会对你抱有成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就会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如果我们教师照搬课文来进行教学,那么相对来说肯定是枯燥的,无趣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无味,自然就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课本的知识尽量转化为有趣的问题或者活动来进行教学.比如,在研究“视图”时,可引入游戏.在讲台上放一个物体,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组,并让这几个组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它,并将自己看到的几何图形画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利用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都是一帮15岁左右的小孩,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对很多事物都会很感兴趣.所以针对这一特殊心理特征,我们教师可以大胆地创设一些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给你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六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非常惊讶(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应具备目的性、新异性和适度的障碍性,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也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中高度注意,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学生一旦有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小学生每接触一种新生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当引导,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用校园环境情景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投入了角的认识这一知识的学习之中,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角,对角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我又把枯燥的数学习题编成一个个故事,把学生带入快乐的情境中,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探索角的有关知识,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含义,这样不但引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增加了记忆能力。

注重习题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习题,看似平常的知识,殊不知在习题中隐含着扩展数学功能的作用。在解答习题时,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以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发展。首先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能打破习惯程序而赋予开拓意识。因此,在处理教材习题时,应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联想,使思维更加活跃。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表面积计算时便遇到了这样一道习题“有一个由圆柱体和长方体组成的路灯座,长方体长12厘米、宽16厘米、高12厘米。圆柱底面直径是12厘米、高55厘米。

要将这个路灯座漆上白色的油漆,要漆多少平方米?(上面是长方体,下面是圆柱体)”在引导学生弄明白题意后,便让他们独立思考。学生感到很难,便向我摇头示意。这时,我便把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和圆柱体发给学生,让他们摆一摆,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了解题办法。可是,这些解题方法对于中下等的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困难重重。针对这种现象,我又提示大家,能不能找到什么规律?学生们再次进行研究性学习,经过讨论,他们把这道题的解法列成了公式型,即:路灯座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积。看来,一道题中蕴藏着多种解题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发散自己的思维,找到解题的办法,给思维插上翅膀,使学习效率倍增。

2.七年级数学期中检测题(一) 篇二

1. 图1中的圆锥侧面展开图可能是下列图中的().

2.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 - 1)4 × ( - 1)3 = 1 B.- ( - 2)3= 9

C.÷-3=9 D. - 3 ÷- = 9

3. 如图2,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xyB. C.4xyD. 2xy

4. - 5xayzb与7x3ycz2是同类项,则a、b、c的值分别为().

A. 3、 2、1B. 3、1、2

C. 3、2、0D. 以上答案都不对

5. 对于整式22a+b,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是二项式 B. 是二次式C.是多项式D. 是一次式

6. a、b互为倒数,x、y互为相反数,且y≠0,则(a + b)(x + y) - ab -的值是( ).

A. 0 B. 1 C. - 1D. 无法确定

7. 下列说法:① - 1 999与2 000是同类项;②4a2b与 - ba2不是同类项;③ - 5x6与 - 6x5是同类项;④ - 3(a - b)2与(b - a)2可以看做同类项.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C.3个D. 4个

8. 图3是一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小明同学在探究它的俯视图时,画出了图4所示的几个图形,其中,可能是该几何体的俯视图的有().

A. 3个B. 4个C.5个D. 6个

9. 已知一列数:1, - 2,3, - 4,5, - 6,7,….将这列数排成下列形式:

第1行 1

第2行 - 23

第3行 - 45 - 6

第4行7 - 89 - 10

第5行11- 12 13 - 1415

……

按照上述规律排下去,那么第10行从左边数第5个数等于 ( ).

A. 50B.- 50C. 60D.- 60

10. 小明家在农业银行缴付电费的存折中,2007年12月24日至2008年1月24日所反映的数据如表1.

表格中阴影处的数据为().

A. 111.30B. 129.95C. - 111.30D.- 129.95

二、认真填一填 —— 要相信自己(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 一个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标注是 (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20 mm,加工要求尺寸最大不超过,最小不小于 .

12. 请你把32,( - 2)3,0, -, - (2 - 3)这5个式子的计算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由左到右串成“糖葫芦”(数字写在图5的圈内).

13. 已知A = 3x2 + 5x,B = x2 - 11x + 6,那么A + B =.

14. 若|a| = 3,|b| = 2,且a

15. 图6是由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构成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____.

16. 现有4个有理数3,4, - 6,10,将这四个数(每个数只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算式: ____ .

17. 观察下面的三个等式:72 = 49,672 = 4 489,6672 = 444 889,请猜想:6 6672=____.(可用计算器检验猜想的结果)

18. 现对有理数a、b定义一种新的运算,运算符号记为“★”,其运算法则为: a★b =.(-3)★4 =.

三、精心做一做 —— 要注意审题(共53分)

19. (本题8分)计算:

(1)× 0.75 ÷ ( - 9) ÷ ;

(2) - 52 - ( - 2)3 + 1 - 48 ×÷ ( - 2).

20. (本题6分)如图7,在数轴上有三个点A、B、C.

请回答:

(1)写出数轴上距点B三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

(2)将点C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达点D,用“<”号把A、B、D三点所表示的数连接起来;

(3)怎样移动A、B、C中的两个点才能使三个点所表示的数相同?(写出一种移动方法即可)

21. (本题6分)已知:2x3ym与 -xn - 1y的和仍为单项式,求这两个单项式的和.

22. (本题7分) 先化简,再求值.

当x =-,y = - 5时,求代数式 - 3(2x - y) - {7x - [6x + 2y - (10x - 8y)] - x - 2(3x - 4y)}的值.

23. (本题8分)小明在超市买东西后,发现身上只剩下24.4元钱,而超市离小明家的距离是16 km,该市出租车收费标准如表2.小明能坐出租车回家吗?为什么?

24. (本题8分)有一批水果,包装质量为每筐25 kg,现抽取8筐样品进行检测,结果称重记录如下(单位:kg):27,24,23,28,21,26,22,27.为了求得8筐样品的总质量,我们可以选取一个恰当的基准数进行简化运算.

(1)你认为选取的一个恰当的基准数应为____.

(2)根据你选取的基准数,用正、负数填写表3.

(3)这8筐水果的总质量是多少?

25. (本题10分)据国家税务总局通知,从2007年1月1日起,个人年所得12万元(含12万元)以上的个人需办理自行纳税申报.小张和小赵都是某公司职员,两人在业余时间炒股.小张2006年转让沪市股票3次,分别获得收益8万元、1.5万元、 - 5万元;小赵2006年转让深市股票5次,分别获得收益 - 2万元、2万元、 - 6万元、1万元、4万元.小张2006年所得工资为8万元,小赵2006年所得工资为9万元.小张、小赵在2006年的个人年所得是否需要向有关税务部门办理自行纳税申报?请说明理由.

(注:个人年所得=年工资(薪金) +年财产转让所得.股票转让属“财产转让”,股票转让所得盈亏相抵后为负数的,则财产转让所得部分按0“填报”)

3.七年级数学不等式测验 篇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难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不等式的概念

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另外,(“≥”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或记作“≮”,亦即“不小于”)、(“≤”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小于或等于”,或记作“≯”,也就是“不大于”)等等,也都是不等式.

2.当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乘以同一个正数或负数时,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但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有的与原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相同,有的则不相同.因而叙述时不能笼统说成“……仍是不等式”,而应明确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 3.不等式成立与不等式不成立的意义

例如:在不等式 中,字母 表示未知数.当 取某一数值 时,的值小于2,我们就说当 时,不等式 成立;当 取另外某一个数值 时,的值不小于2,我们就说当 时,不等式不成立.

4.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重要依据,性质1、2类似等式性质,不等号的方向不改变,性质3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这是不等式独有的性质,也是初学者易错的地方,因此要特别注意.

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 3.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研究相关内容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不等式的学习,渗透具有不等量关系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2.学生学法:只有准确理解不等号的几种形式的意义,才能在实际中进行灵活的运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二)难点

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疑点

如何把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准确地翻译成相应的数学符号.

(四)解决方法

在正确理解不等号的意义后,通过抓住体现不等量的关系的词语就能准确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创设情境,通过复习有关等式的知识,自然导入

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从演示的有关实验中,探究相应的不等量关系,从学生的讨论、分析中探究代数式的不等关系的几种常见形式.

3.从师生的互动讲解练习中掌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灵活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依题意正确迅速地列出不等式.

(二)整体感知

通过复习等式创设情境,自然过渡到不等式的学习过程中,又通过细心的分析、审题寻找出正确的不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习题,思考并回答:(1)什么是等式?等式中“=”两侧的代数式能否交换?“=”是否具有方向性?

(2)已知数值:-5,3,0,2,7,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等式 成立?哪些使等式 不成立? 学生活动:首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释疑:①“=”表示相等关系,它没有方向性,等号两例可以相互交换,有时不交换只是因为书写习惯,例如方程的解 .

②判断数取何值,等式 成立和不成立实质上是在判断给定的数值是否为方程 的解,因为等式 为一元一次方程,它只有惟一解,所以等式 只有在 时成立,此外,均不成立.

【教法说明】设置上述习题,目的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不等式和等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家在学习时要自觉进行对比,请观察演示实验并回答:演示说明什么问题?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第54页天平称物重的两个实例(同时指出演示中物重为 克,每个砝码重量均为1克),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后回答:演示中天平若不平衡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重量不相等. 【教法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中同类量之间具有一种不相等关系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像演示这样同类量之间具有不相等关系的例子是大量的、普遍的,这种关系需用不等式来表示.那么什么是不等式呢?请看:,,提问:(l)上述式子中有哪些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2)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关系?(3)这些符号两侧的代数式可以随意交换位置吗?(4)什么叫不等式? 学生活动:观察式予,思考并回答问题.

答案:(1)分别使用“<”“>”“≠”.(2)表示不等关系.(3)不可以随意互换位置.(4)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不等号除了“<”“>”“≠”之外,还有无其他形式?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尝试得到结论.

教师释疑:①不等号除“<”“>”“≠”外,还有“≥”“≤”两种形式(“≥”是指“>”与“=”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理解成“不小于”;同理“≤”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可理解成“不大于”.)现在,我们来研究用“>”“<”表示的不等式.

②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它们具有方向性,因而不等号两侧不可互交换,例如,不能写成 .

【教法说明】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进而猜测出不等式的意义,这种教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通过教师释疑,学生对不等号的种类及其使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同类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常用“>”“<”来表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不等式的理解,解答习题.(1)用“<”或“>”境空.(抢答)①4___-6;②-1____0③-8___-3;④-4.5___-4.(2)用不等式表示:

① 是正数;② 是负数;③ 与3的和小于6;④ 与2的差大于-1;⑤ 的4倍大于等于7;⑥ 的一半小于3.

(3)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5页例1.

注意:不是所有同类量都可以比较大小,例如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只有等与不等关系,而无大小关系,这一点无需向学生说明.

学生活动:第(l)题抢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由两个学生板演,完成之后,由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统计做题正确的人数,同时给予肯定或鼓励.

【教法说明】①第(1)题是为了调动积极性,强化竞争意识;第(2)题则是为了训练学生书面表述能力.

②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翻译成相应的不等号,例如“小于”用“<”表示,“大于等于”用“≥”表示.

下面研究什么使不等式成立,请同学们尝试解答习题: 已知数值;-5,3,0,2,-2.5,5.2;

(1)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不等式 成立?哪些使 不成立?

(2)说出几个使不等式 成立的 的数值;说出几个使 不成立的 数值. 学生活动:同桌研究讨论,尝试得到答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答,使未知数 的取值不仅有正整数,还有负数、零、小数.

师生总结:判定不等式是否成立的方法就是:如果不等号两侧数值的大小关系与不等另一致,称不等式成立;否则不成立.例如对于 ;当 时,的值小于6,就说 时不等式 成立;当 时,的值不小于6,就说 时,不成立.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识的意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当 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 是否成立? -7,0,0.5,1,10(2)①用不等式表示: 与3的和小于等于(不大于)6; ②写出使上述不等式成立的几个 的数值; ③ 取何值时,不等式 总成立?取何值时不成立?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1题,2题,同桌订正;教师抽查,强调注意事项. 【教法说明】

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可以有多个,为6.2讲解不等式的解集做准备. ②强化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总结、扩展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断方法;2.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注意:列不等式时,要注意把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用相庆的不等号来表示.例如“不大于”用“≤”表示,而不用“<”表示,这一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61 A组1,2,3.

(二)选做题: 1.单项选择

(1)绝对值小于3的非负整数有()A.1,2 B.0,1 C.0,1,2 D.0,1,3(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 不是负数,则 B. 是大于0的数,则 C. 不小于-1,则 D. 是负数,则 2.依题意列不等式

(1)的3倍与7的差是非正数(2)与6的和大于9且小于12(3)A市某天的最低气温是-5℃,最高气温是10℃,设这天气温为 ℃,则 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1.再现本节重点,巩固所学知识.

2.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1.<,<,>,>,<,<

2.5.2,6,8.3,11是 的解,-10,-7,-4.5,0,3不是解 3.(1)(2)(3)(4)

(二)1.(1)C(2)D 2.(1)(2)(3)

九、板书设计

6.1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

(一)一、什么叫不等式?

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重点研究“>”“<”

二、依题意列不等式

“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

三、不等式 能否成立 时,(√); 时,(×); 时,(×)

四、归纳总结重点

(一)依题意列不等式.

(二)会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费马(P.de 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是法国南部土鲁斯议会的议员,他在数论、解析几何、概率论三个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无意发表自己的著作,平生没有完整的著作问世.去世后,人们才把他写在书页空白处和给朋友的书信中,以及一些陈旧手稿中的论述收集汇编成书.费马特别爱好数论,在这方面有好几项成就,如费马数、费马小定理、费马大定理等. 费马于1640年前后,在验算了形如 的数当 的值分别为 3,5,17,257,65537 后(请注意这些数均为质数)便宣称:对于为任何自然数,是质数. 大约过了100年,1732年数学家欧拉(L.Euler)指出 . 从而否定了费马的上述结论(猜想).

4.七年级数学等式的性质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①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②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

③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知识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引入解下列方程:(1)x+7=1.2;(2)

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①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这一课时也是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所以通过复习来引入比较自然。

探究新知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

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0.5x-x=3.4(2)

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①要把方程0.5x-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

②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

解:两边减0.5,得0.5-x-0.5=3.4-0.5

化简,得

-x=-2.9,、

两边同乘-1,得l

x=-2.9

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

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

解后反思:

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

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

80x×3.5+1.5x=355.

化简,得

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

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

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的解吗?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一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一部分学生虽不能解答,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后,也能受到启发,这比纯粹的老师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级性。

这里补充一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应用,二是前两节课中已学到了方程,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应用,三是使后面的“检验”更加自然。

解题的格式现在不一定要学生严格掌握。

课堂练习①教科书第73页练习第(3)(4)题。

②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议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建议:①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我有哪些收获?

(3)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③思考题用等式的性质求x:-2x=-5x+7引发竞争意识,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人、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投入及学习的效果方面等。

本课作业①必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1)、(2)、(4)题;补充: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①3+4x=17;②4-=3

②选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3)题,第74页第10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设计从新课的引人、例题的处理(包括解题后的反思)、反馈练习及小结提高等各环节都力求充分体现这一点.

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地讲解,把学生变成任教师“灌输”的“容

器”,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而教师进行的也只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化知识.新

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设计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体现.

5.七年级数学不等式测验 篇五

1、妈妈给明明a元,明明买了m个笔记本,还剩b元,每个笔记本元?

2、一块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120平方米,长x米,宽米?

3、七年级植树68棵,八年级比七年级多植x棵,那么68+x表示。

4、甲乙两人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七小时后相遇,甲每小时行x千米,乙每小时行y千米,两地相距 千米.5、当x= 时,(60-5x=0)

二、判断。对的在括里面打“√”,错的在括号里面打“×”。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2、x=9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是自然数则2a+1一定是奇数。()

5、5与6的平方和写作(5+6)2。()

6、m的2倍与n的差写成式子是2m-n,这个式子是方程。()

7、x+x=x2。()

8、72-5x=47的解是5。()

9、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m小时,乙队单独做需要n小时,如果两队合作,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是7小时,那么(1/m+1/n)t=1。()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M2表示()。

A、m的2倍。B、2个m相乘。C、m+m2、下面的式子中()是方程。

A、6x-1B、3x+8﹥20C、81-X=723、X的1/2比36的2/3少10列出的方程是()。

A、1/2x-36×2/3 B、36×2/3+10=1/2XC、1/2X+10=36×2/

34、甲数是a,比乙数的2倍多b,表示乙数的式子是()。

A、(a+b)÷2B、(a-b)÷2C、2/a-b

四、解方程。

X/5=25%3x+2/3x=145(x+2)=4(x+9)1/18+1/5x=1/4×2/9

五、列方程解文字题。

1、有一个数,它的1.5倍与34的和得109,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5倍是8的1.5倍,求这个数。

3、一个数的7/10比15的2/3多12求这个数。

六、解决问题。

1、七年级三个班共有51人,一班的人数是二班的3/4,三班的人数是二班的4/5,这三个班里各有多少人?

6.七年级数学教学的体会 篇六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握起始学科的教学

七年级的学生刚拿到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到好奇、激动,想学好数学的欲望较为迫切。因此,我们要不惜花费时间,下深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讲第一章时,用导学案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得出结论,然后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来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同学们积极地画、剪、裁、贴、作辅助线等方法互相验证,化难为易,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以数学的趣味性和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形象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实际生活,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现实性。七年级学生情绪不稳,忽冷忽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灵活的教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的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解平移时,先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在电子白板上放映,让他们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随后提出问题:1、这些图案的变化规律是什么?2、变化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3、这些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通过简单的演示,把问题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我相信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精炼,语调变化要得当,板书设计要合理,知识要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达到预期效果。

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在每章节内容上的编排都安排了“探究、思考、归纳、小结”等栏目,其独具匠心,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以学生为主,有以下几个环节供参考:

1 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中,类比两条直线相交得出的四个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及三线八角的知识,课件显示:如果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这八个角的位置关系改变吗?数量关系呢?然后让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参与,积极探究,学有所用的数学新理念。

2 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和综合式的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们议论CT技术,磁共振现象,但很少有人将其中的道理将清楚。然而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的几何切截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现代医学的CT技术竟然和切萝卜似的。

3 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教师要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边观察。如上册中用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画,并说明想表现什么?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创意。老师对学生的图形、 图案、设计创意及发言进行总结,学生再进行自我小结 、反思,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学习,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4 合作 、探究给学生带来的成功的愉快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學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了解,收集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的有关数据来源(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让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与探究的学习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7.七年级数学不等式测验 篇七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由学生动手操作:用各种不同长度的木棒去拼三角形,归纳出能拼出三角形的各边长之间的关系和不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的特征,目的是归纳出同时符合几不同条件的不等式的公共范围,即不等式组的解集.

2.通过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与确定方程组的解集进行比较,抽象出这二者中的异同,由此理解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由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来类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这些概念,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材解读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的解集之后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若某数同时满足几个不等式时,如何去确定这个数的取值范围,这就是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的确定,在实际生活中同样会遇到一个数所能满足的条件不止一个的问题,这就要用到不等式去确定其解.

学情分析

不等式的解集已经在前一节中学习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若由多个不等式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如何确定呢?不等式的解集可类比方程的解进行求解,是否不等式组的解与方程组的解也类似呢?因此学生就会进行类比,进而可得出其解集的公共部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明、小华、小芳是同班同学,学校体检有一项称体重,称完之后,小芳说:“我有38kg”,小明说:“我有48kg”,这时,小芳和小明就问站在一旁的小华:“你有多重?”小华说:“我比小明轻,但是要比小芳重!”那么你能说出小华大概有多重吗?

当然,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小华有xkg,小华比小芳重:x>38,小华比小明轻:x<48,那么x的取值要使不等式 x>38 和x<48 都成立.记作:,在数轴上表示为

可以看出,使不等式组成立的x值,是所有大于38并且小于48的数(记作38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在学习不等式组之前,我们来开展小组活动吧,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五根小木棒,使它们的长度依次为3cm、10cm、6cm、9cm和14cm,用这些小木棒来搭三角形,要求所搭成的三角形的三边中必须有3cm和10cm这两根木棒,请大家先想想我们还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它们都能搭出三角形吗?再动手试试,验证你们的想法.

搭配方式有三种:3cm、10cm、6cm;3cm、10cm、9cm;3cm、10cm、14cm.•但并不是每种搭配方式都能搭成三角形.要构成三角形,必须有两条较短的边拼起来后要略比长边长,也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将此不等式变形后成为“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可发现只有一种搭配方式可构成三角形,通过拼图验证可得到如课本P143中图.

用不等式来解释,设第三边长为xcm,则有x>10−3又x<10+3,即x>7与x<13,这二者并不矛盾,比7大比13小的数在数轴上可表示为如图,在这部分数中任取一个都能与10cm和3cm构成一个三角形,所给的三条边6cm、9cm、14cm中只有9cm符合要求.这就是说第三边的取值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比7大且比13小,把x>7与x<13组合成一个整体即构成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即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由此例可知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典型例题讲解

例:解下列不等式组,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2)(3)(4)

解:(1)由①得x>5,由②得x>−2,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

它们的公共部分为x>5,故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5.

(2)由不等式①得x<6,由不等式②得x≥1,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

它们的公共部分为1≤x<6,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3)由不等式①得x<1,由不等式②得x≥2,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

它们没有公共部分,故此不等式组无解.

(4)由不等式①得x<−3,由不等式②得x<,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

它们的公共部分是x<−3,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由上述例题可发现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四种情况:

若a>b:①当时,•则不等式的公共解集为x>a;

②当时,不等式的公共解集为b③当时,不等式的公共解集为x

④当时,不等式组无解.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1.你是如何确定方程组的解的?

方程组的解即是指同时满足各个方程的解.

2.方程组的解与不等式组的解有什么异同?

无论是方程组还是不等式组,它们的解均是指同时满足各个方程(不等式)的解的公共部分,但方程组的解一般只有一组,而不等式组的解一般有很多范围可选择.

8.七年级数学不等式测验 篇八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本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初步领会数形结合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3. 提高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培养和发展符号感。

2. 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阅读P15“小结复习”

二、做一做。P16填表,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归纳。可借助数轴找答案。

三、学生提问 学生提出本章中没掌握好的内容,教师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

四、例题。

例1.解不等式组:-3≤3X-6≤21。

例2.填空:

如果不等式组xa无解,则a_____b(填“<”“>”“≤”“≥”)

xb

2x37例3.讨论不等式组:2x100的解集。

3x4x20

例4.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2。这个两位数的2倍小于160,若把它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对调。则所得新两位数不小于86求这个两位数。

五、练习。

六、P17.B组题。作业。后记:

9.浅谈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篇九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兴趣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数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而苏科版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两两一组互相制作,学生积极认真地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于在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通向数学。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起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閱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小结习惯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苏科版教材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此外,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真正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七年级数学不等式测验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视频,结合生活中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概况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

问题解决: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小组合作,友人互帮,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独立完成和小组互助,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学生准备】

(1)复习第一节,预习新课

(2)课本,练习本,红笔 【教师准备】

(1)仔细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2)认真备课,设置环节衔接语 【教具】

投影仪,天平,播放笔 【教学过程】

一、情感教育

通过观察对比,1.0136537.8和0.993650.03,让学生体会每天多努力一点,就将成为人生的赢家。厚积薄发,多积累,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厚积薄发)

二、引入新课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一切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一切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一切代数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方程问题,因此,解决了方程问题,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名人名言引入,强调方程的重要性,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情景引入,调查学生是否玩过跷跷板,是否喜欢玩,有什么样的体验,谈谈感受;老师追问,怎样保持跷跷板的平衡,如果在平衡后的跷跷板的一侧加物品,要想保持跷跷板的平衡,需要怎么做,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展示天平,感受天平和跷跷板的共性。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接下来,视频引入,观看视频内容,让学生思考,你有哪些发现,收获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用名人名言引入,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应用于生活。)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自学课本,结合情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验证你的发现。

活动二:齐读结论,小组互相提问,巩固知识。

活动三:以小组为单位,发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题时,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等式的两条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

注意事项:

acbc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并且是作同一种运算。

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同伴互助,感受团队的力量。用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归纳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四、尝试运用

1.我来判断对错:(对的说明根据等式的哪一条性质;错的说出为什么。)

多媒体投

影,出

目,22y33(2)如果xy,那么xaya(1)如果xy,那么xxy5a5a(4)如果xy,那么5x5y(3)如果xy,那么(5)如果xy,那么2x32y3 让学生分析题目对错,并说出利用等式的哪条性质,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2.思考:

问题1:怎样才能把方程x+5=21转化为x=a的形式? 问题2:怎样才能把方程3x=27转化为x=a的形式? 问题3:怎样才能把方程2x-1=15转化为x=a的形式? 问题4:解方程的依据和方程结果的形式是?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方程结果变为x=a(a是常数)的形式。

利用2x-1=15当例题,讲解详细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格式。巩固练习: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2)-5x=20;(3)-x-5=4.

分析: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变为x=a(a是常数)的形式.

在方程x+7=26中,要去掉方程左边的7,因此两边都减去7.

解:(1)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同减7,得: x+7-7=26-7 于是 x=19 我们可以把x=19代入原方程检验,•看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两边

相等,•将x=19代入方程x+7=26的左边,得左边=19+7=26=右边,所以x=19是方程x+7=26•的解.

(2)分析:-5x=20中-5x表示-5乘x,其中-5是这个式子-5x的系数,式子x•的系数为1,-x的系数为-1,如何把方程-5x=20转化为x=a形式呢?即把-5x的系数变为1,应把方程两边同除以-5.

解: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都除以-5,得

5x20 55 于是x=-4(3)分析:方程-x-5=4的左边的-5要去掉,同时还要把-x的系数化为1,如何去掉-5呢?根据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为0,所以应把方程两边都加上5.

解: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都加上5,得-x-5+5=4+5 化简,得-x=9 再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即乘以-3),得-x·(-3)=9×(-3)

于是 x=-27 同学们自己代入原方程检验,看看x=-27是否使方程的两边相等.(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题型的设计,让学生了解等式的性质运用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掌握方程的解法和书写格式)

五、成果展示

题组:(1)0.3x=15(2)5x+4=0(3)x-4=7 ***3

(4)2x-1=7(5)2x=6(6)1-3x=7 一道判断题,加深学生对等式性质2的印象。

(设计意图:利用志勇闯关,出示一组题目,让学生在玩中学,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六、补偿提高

在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小红发现运用等式的性质可以使复杂的等式变得简洁,这使她异常兴奋,于是她随手写了一个等式:3a+b-2=7a+b-2,并开始运用等式性质对这个等式进行变形,其过程如下:

3a+b=7a+b(等式两边同时加上2)

3a=7a(等式两边同时减去b)

3=7(等式两边同时除以a)

变形到此,小红顿时就傻了:居然得出如此等式!于是小红开始检查自己的变形过程,但怎么也找不出错误来。聪明的同学,你能让小红的愁眉在恍然大悟中舒展开来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通过审题,找出问题所在,并解决问题)

七、课堂小结

对自己说,有哪些收获?对老师和同学说,还有哪些困惑?与大家分享。

强调: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1.根据等式的两条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必须等式两边同时进行,即:•同时加或减,同时乘或除,不能漏掉一边.

2.等式变形时,两边加、减、乘、除的数或式必须相同.

3.利用性质2进行等式变形时,须注意除以的同一个数不能是0.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促使学生回顾本节知识,并形成知识体系,进而达到思维的提升,让学生感受到,收获是多样的,既有知识也有情感,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和交流)

八、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P83习题 3.1的第4题。家庭作业:习题 3.1其他题。(设计意图:巩固本节知识)

上一篇:100句爱情甜言蜜语下一篇:医院护士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