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后感

2024-11-01

我的读后感(通用9篇)

1.我的读后感 篇一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个叫《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我为文中赵美萍的童年感到悲哀与同情。她的童年时灰暗的,灰暗而又那么的遥遥无期。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一个贫苦,无知的年代。

他家里和她一起生活的有母亲,父亲,和一个比她小4岁的妹妹。小学那年,他的父亲由于麻疯病,被遣送到了医院。儿时的玩伴说她是麻疯病的女儿,故意的疏远她,更可怕的是,他们就因为这个欺负,甚至是欺打她们。弱小的心灵倍受践踏。但是她要坚强,弱小的她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软弱下去。爸爸的病很严重,加上母亲也是一身子病痛,妹妹的幼小,家里的贫困,不的不逼她坚强而且成熟起来。是的,成熟。于是她一个小学4年纪的女孩子担当了家里的劳务,早上起床,给家里做饭,然后捡牛粪,拱猪,等等一些本该是大人担当的.活,然后去学校。晚上回来又要重复着早上的动作,夜里她就拿着书看,因为看书已经成了她在家里的唯一娱乐。

终于在几个月后听到了她父亲要出院的消息。这一消息便成了她精神上的支柱,因为疼爱她的爸爸出院,就代表着她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过做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像现在已样。暑假妈妈把去医院里照顾爸爸的事情交给了她,她很高兴的去了,就在去了不久的一天,也就是爸爸应该出院的那天早上一个断绝了他期望的噩耗传来,由于护士打错了药剂,她爸爸迅速的死亡,她靠在全身盖着白布的父亲身上,哭的是那么的伤痛欲绝,外人的声音渐渐的模糊。爸爸的死在她受创的心灵上又划上了一道口子,一道血淋淋的口子。妈妈闻讯赶来,直接晕倒在了医院门口。后来医院给了20块钱的安葬费,带着爸爸的尸体回到了家里。从此她的生活越来越黑暗。

妈妈的病是属于那种很突然的病,一秒钟前好好的,但是一秒钟后或许她会晕倒。后来她得知爸爸并不是妈妈的原配。妈妈年轻的时候,外公给妈妈定的娃娃亲,嫁给了一个五毒俱全的男人,男人三番两次的殴打母亲,母亲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后来那男的被抓去坐牢了,妈妈才获得了重生,后来才和爸爸在一起。

就在几天后那男的居然再次的找到了母亲。由于父亲的死,她们显得是那么的无助。那男的要求母亲继续和他在一起生活,但母亲死都不从。母亲招到了一次一次的威胁和殴打。又一次他居然扬言要杀掉她们,无奈之下,一家3口决定逃出那男人的视线,在出逃的那段时间,她懂得了亲戚的虚伪。她们逃到了一个远方的姨家里,姨收留了她们,后来母亲走了,带着妹妹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安徽。把她一个人丢在了家乡。然后叫一个陌生的男人收留了她,条件的她得当男人儿子的童养媳而且得供她上学。妈妈的作为让幼小的她开始怨恨母亲。

从此,她便在这男人家里生活,但是生活的是那么的低贱,她是多么的期盼母亲能够回来带她一起去安徽生活。

后来母亲过来看望她,并且哀求安徽男人带她一起去安徽,后来经过母亲的哀求,终于答应下来。同时还得哀求现在照顾她的男人放她走。后来他如愿以偿的和她们来到了安徽。

但是继父家里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依然是一贫如洗。一间只有3室的房子,住着继父的弟弟一家人,以及她们一家人,狭小的空间拥挤的犹如一道狭缝。她知道她并没有摆脱命运。

小学毕业那年,她凭优秀的成绩被重点初中录取,但是继父却没有多余的钱供她上初中。只好辍学在家。后来12岁的她去砸石料。悲恶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她18岁,18岁那年母亲病重了,恶性胆囊炎,家里负起了沉重的债务。1100多元,对那时候来说已经是一笔巨额。

同村的男孩子在上海打工回来,她便和他一起去了上海。几经波折,最后在一家服装厂做功。在她心里,她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对于她来说,每天都是噩梦的家。所以让她深知,她必须要做的比别人出色,过的比别人更好。于是她便在上海人的歧视,和冷嘲热讽下坚强的工作下去,通过总总的努力,获得了日本老板的认可。同时她的文笔也被部分人所熟知。但是她从小的经历使他更加的不安于现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离开了那个她工作了6年的工厂。

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努力,她最后终于完成了一个,小学文凭,当上《知音》编辑的奇迹。

一个小学文凭的人,尚能做出这番业绩,是在是不容易。更是让所谓的大学生感到汗颜,她之所以能够成功,我想这便是验证了古人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胫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幸福乱其所为”吧,人的一生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但是只要你认真的对待,乐观的对待所有问题,把所有的不幸当成你成功的动力,那么,成功之路便在脚下。最后她说,“我很庆幸我能够有这么苦难的人身,如果没有这些,我不知道我现在是怎么样的”是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一所叫做苦难的大学,它究竟能够培养多少成功之人呢。苦难,他孕育的是那份不甘,逆流向上的精神。

2.我的读后感 篇二

真诚透明、接纳、共情是罗杰斯提出的建立、维持助益性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 而这三个要点几乎贯穿着整本书, 不仅是心理咨询、治疗中咨询师的必要素质, 还可以推广至组织中领导与员工、学校中教师与学生、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等其他平时的交往沟通, 甚至还可能对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有所借鉴意义。其实在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这门课时, 我们对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理念已经有所接触、学习, 但这次聆听罗杰斯本人的阐述, 我感觉对此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它也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首先, 真实性在罗杰斯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他说道, “只有通过提供存在于我内心的真诚的事实, 另一当事人才能成功地寻求到存在于他内心的事实。”这是一种“体验、意识、表达之间保持着的准确的相互符合”, 即自己实际的感受与表面的行为是相互一致的。当然, 这常常很难做到, 罗杰斯本人也感叹“绝对没有充分得到它的全部益处”。读到这里,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咨询师三级书上也提及“真诚”的概念, 并提出“这并不等于实话实说”, 那么是否存在一个“度”, 有时候是否可以突破呢?我们常用的“我理解”这种保留性的态度表达是否属于真实性的表达呢?其实, 我一开始读书时就带着这个疑问, 也试图找到些可以解答的线索。

正如罗杰斯所说, 咨询师自身首先必须能够真诚对待自己, 更开放地接纳自己的经验、感受, 排除偏见、减少无意识的压抑等防御机制, 承认自己的不足等, 这样对待他人的“真诚”——我们内心的事实, 才更符合实际。这里又借用了罗杰斯另一个重要概念——接纳, 当我们接纳自己的真实存在时, 我自身会发生变化, 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接纳自己, 我能更好地表达内心的事实, 在温暖、安全、自由的咨询关系下, 对方可以感受到我的真诚与接纳, 这样能够帮助他也真诚地对待自己, 同时也会促进我更好地接纳、理解我自己, 就是这样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不断引导我们向积极建设、自我实现, 或者说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 享受更美好生活的方向转变、流动。这也再次强调“真诚”作为循环的基础、起点、推动力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是否存在合适表达真诚的方式呢?固然, 真诚应当是内心的自然流露, 但作为咨询师似乎应当遵循为来访者负责、有助于其成长这一原则, 诸如“你这个人真是蛮不讲理”这样的表达, 尽管可能是事实, 是咨询师的真是感受, 但从有利于咨询的角度是不宜表达的。在书中, 罗杰斯其实也涉及这个角度的问题。他提出我们的表达不应该包含外在事实, 而这其实又是真诚的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此刻是完全真诚透明的, 他真实的生理体验在其意识中得到了准确的反映, 他的表达恰恰也与其意识是一致的”, “那么, 他的所有表达都必定是依据他个人认知的”, 也就是说, 依据他本身的知觉与情感, 而并不加上批判与评价等。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似乎常以“你”开头, 如“你这样不好、不对”或者“你这样挺好”等, 而这种“根据自己观点对富有感情、富有意义的陈述做出评价的反应倾向往往是人际交流的主要障碍”。倘若可以从“我”开头, 从自己体验的角度出发, 如“我如果是你可能不会这样做”, “我感觉不太好”等, 应当在交流中更有建设性作用。而对咨询师来说, 用“我”来表达, 或许就可以较好地兼顾真诚与积极关注两者, 一方面我真诚地表达了我的真实感受, 另一方面我并没有驳斥来访者的态度、价值观等, 依然可以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其次, 保持真诚非常重要, 但似乎要真诚对己、对人似乎还需担着某种风险。罗杰斯自己在书中提到的一个问题, 我感觉非常有趣, 引人深思。他问道, “成为一个人的真正自我, 是否意味着把某种妖魔鬼怪放出来, 在我们的世界上兴风作浪呢?”相似的问题还有创造性是否有建设性与破坏性之分。这个问题倘若建立在罗杰斯的人性观上——每个人都具有积极向上发展的潜能, 那么就迎刃而解了。当我们对自己的所有体验保持接受与开放的态度, 成为一个真诚透明的人, 那么积极的潜能将被更好的激发出来, 终究会导向建设性的发展方向上去。同时, 当我们能够如实地体验某种情感, 如愤怒, 这种被接受了的情感就会发生改变, 转变成为不再具有破坏性的情绪体验。正如罗杰斯所说, “他越是能够允许他内心的这种情感流露出来并得到体验, 它们就越可能在他的情感的总体和谐中占据恰当的位置”。

在团体交流沟通中, 真诚的表达与共情理解, 还会冒着另一个风险——自己被改变。进入他人的私人世界, 站在他的角度来理解他, 自己的态度和人格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这一被改变的风险。或许变化就是流动性的一种特质吧, 如罗杰斯所说, 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会“向着生成的过程转变”, “如果个人愿意成为他真实的自我, 他会在最大限度内促进自己的变化”。虽然对流动与改变的方向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 这是因人而异的, 但我想这最终会汇聚到潜能激发、开放经验的洪流中, 并且之后还会一直流动下去。

3.我的读后感 篇三

【关键词】结构 亲情 思考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名作。小说通过“我”的视线,描写了我们全家人朝思暮想,渴望在外发了大财的叔叔于勒能够回来改变我们的家庭境况,可在一次外出旅行中,在船上偶然遇到卖牡蛎为生的叔叔,母亲怒不可遏,破口大骂,父亲张皇失措,唯唯诺诺,最后全家人立即避开,这次旅行极不愉快。文章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亲情在金钱目前荡然无存。读罢此文,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亲情关系和读后思考。

一、结构特点

本文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叙述,中间还有插叙,使得文章连贯自如,结构严谨,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环环相扣,照应紧凑。

(一)于勒的堕落给我们全家带来了灾难—开端

课文开头两段大肆陈述,我们家庭生活艰难,经济拮据。母亲对此非常痛苦。父亲为了挣钱,晚上工作很晚才回来。家庭时时处处都在节省开支。“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地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导致我们全家陷入困境的人是,我的叔叔于勒,他糟蹋钱不学好,不但花完了自己应当继承的那部分遗产,而且花去了我父亲的很大一部分,最后,实在没办法,按照当地惯例,父亲把他送到了美洲去创业。

(二)于勒归来成了改变我们家庭生活的救世主—发展

于勒到美洲后不久来信说,他做买卖赚了钱,要偿还占用我父亲的那部分遗产,还有人证明他租了一间很大门面,做着一桩大生意。第二封来信,说他各方面挺好,你们不必挂念他,他要到美洲去旅行,需要很长时间,不过,很快就会与家人见面的。这两封信成了菲利普夫妇的福音书,他一直念叨着:弟弟于勒回来该有多好啊。母亲也说他是一个有办法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正直有良心的人。父亲对于勒回来做了种种打算,计划买这买那。而且两位姐姐年龄都大了,一直找不上对象。有一位公务员看了这封信后,答应娶我的二姐。全家人翘首以待,望眼欲穿,朝思暮想着于勒回来,果然有十多年再也没有收到于勒的来信,可盼望他归来的心情全家人与日俱增,迫切不已。俗话说,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对于于勒的到来,作者蓄足了势,就像龙卷风一样高高竖起,铺天盖地而来。他能归来吗?

(三)偶然相遇,全家人像躲瘟神一样躲开-高潮结局

菲利普二女儿结婚后,他带着全家到英国哲尔赛岛去旅行。在船上,他發现卖牡蛎的水手很像他的弟弟于勒,又叫他夫人克拉丽丝去辨认。夫人看后说,他就是于勒。他又向船长打听于勒的情况,船长告诉了他,关于于勒的姓名及在美洲生活的大概情况,使菲利普十分紧张,不可思议。他的夫人破口大骂,说他是不会有出息的,迟早会回来连累他们的。让小儿子去付了钱,和全家人赶快离开,免得让女儿女婿知道此事。

兄弟意外相逢,让菲利普措手不及,惊慌失措,他们以前许多美好设想化为泡影,对待于勒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是钱啊,它可以使亲人相见,也可以使亲人如同路人。结尾出乎意料,让人猝不及防,跟《项链》的结尾有点相似,令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亲情关系

亲情在任何时候都割舍不下,即使在冷酷的资本主义社会,它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一)菲利普尽到了当哥哥的责任

菲利普父母去世后,他和弟弟生活在一起,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他对弟弟庇护忍让,弟弟不但花去了自己那份遗产,还花去了他应得遗产的一部分。如果菲利普心狠一些,不给弟弟花自己那份遗产,自己的家庭经济就不会那么拮据。可他没有,对弟弟照顾爱护。最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按照当地惯例,把他送到了美洲去闯荡。他已经尽到了一个当哥哥的责任。

(二)菲利普在船上偶遇弟弟,内心矛盾犹豫不决

菲利普在船上偶遇弟弟于勒,内心很紧张很犹豫,是见还是不见,拿不定主意,慌忙向夫人征求意见,夫人让菲利普弄清楚真相后,决绝地让全家人离开。他在离开时内心肯定念念不忘,放不下这位穷愁潦倒的弟弟,但他只能跟随全家默默离开。

(三)于勒渴望亲情

叶落归根。人人都说家乡好。于勒在美洲破产落魄,无以为生,只好搭乘一艘法国轮船回到祖国,靠卖牡蛎为生。他无颜面对自己的哥哥嫂嫂,无法实现自己许下的诺言。但生活在家乡附近,心里总踏实些好受些。一个在外饱受磨难的人,他多么需要亲人的关怀。他不能,只能生活在亲人周围,得到一点故土的慰藉。

三、读后思考

(一)人要争气

男儿当自强。说的就是人要自强不息,不断上进,否则会退步落伍的。于勒之所以被哥嫂抛弃,就是他自小好逸恶劳,挥霍无度,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不但花去了自己那部分遗产,还大大占用了他哥哥的一部分,成了哥嫂的拖累。到美洲赚了点钱,由于年轻时养成的恶习,不久就花得一干二净,又回到了原来的境地。如果他改过自新,诚实劳动,珍惜成果,肯定很富裕,回来就是哥哥家中的座上客。哎,自己不争气,别人怎么能看得起他呢?从于勒身上看到,人一定要严于律己,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奋发向上,否则会自食其果,自欺欺人。

(二)菲利普夫妇送走、避开弟弟的做法很正确

于勒花掉了所有遗产后,哥哥无奈把他送往美洲去发展,我认为做得对,于勒不可能终生生活在哥嫂身边,要自己去奋斗,去品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冷暖世态,吃点苦方知做人的艰难。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偶遇弟弟,立即避开,我认为也做得对,见了面又能怎么样,双方只能尴尬难受,还不如不见,就让他自己养活自己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于勒式的年轻人在啃老,游手好闲,花起钱来大手大脚,你让他做点事一件都做不来,还爱说大话,怕吃苦,社会不淘汰他才怪呢?不遭受别人的白眼才怪呢?就应该让于勒式的人到社会上去磨练,方才能懂得一切,方才能成长起来。

4.《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四

从江苏到安徽,从安徽到上海,从上海到武汉,小学毕业的她从无助的采石女到缝纫工到洗碗工到技术工到《知音》杂志社知名编辑,她一直在命运的风口浪尖上奋力搏击。而今,终于攀上高山采摘到仙草,终于潜入水底觅得骊珠。

不禁想起《红日》里面的歌词――”命运总是颠沛流离,命运总是曲折离奇”。但是命运从来不会捉弄一个自强不息永不放弃自己的人。

和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相比,我自己的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从5岁上学到今年25岁一直都过着几乎无忧无虑的生活,虽然期间经历过几次比较大的波折,但是跟作者的比起来,真的不足挂齿。我时常抱怨自己没有出身在书香门第,时常抱怨自己没有温柔体贴的父母,时常抱怨父母不能给我带来荣耀,时常抱怨我不能很好的发展是因为家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时常抱怨我不能做成某件事是因为我精力有限。其实呢,往往是我自己在给自己设限。

毕竟过了衣食无忧的日子了。虽然谈不上高端洋气上档次。但父母也尽力了。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我的抱怨太多而感恩不足。我也常常感觉自卑,为一些和我某些朋友格格不入的小事,为我迟迟没有融入这个城市,为我的血液里将永远流淌着农村人的质朴。或许,我应该像作者一样去闯一闯去拼一拼。

5.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五

前几天,读完了《我的困难我的大学》这本书。其中很多感触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述的,真的,面对作者这般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那种坚韧,我自己是彻底的抬不起头来。作者的童年经历那段,我有很认真地去阅读,因为我的童年也是在不幸中跌跌撞撞走过的。本以为,那么悲惨的童年会把她折磨的不能承受,最终也是伦为生活的奴役。可是不管这艰难,困苦,不幸,怎样去折磨她,最后她以自己超越常人的能耐完成自我的蜕变,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童年时期,本来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可是一切就在父亲的离去后都变换了,毫不夸张地说在父亲还没生病的时候,作者的生活是在天堂般的生活,在父亲离开人世后如坠入地狱。面对亲人的无情,陌生人的好心,作者内心的痛楚是无法想象的。犹如我的童年时期父母离异时候承受的痛苦,面对破碎的家庭,面对妈妈的痛苦,面对一些亲人的冷漠和欺凌,我的童年是在不安,痛苦中度过的,然而和作者的经验却让我回想童年却是那么幸福,虽然爸妈离婚,可是他们还健在,虽然生活过的不好,可是姐弟在身边,虽然有个后妈,可是亲妈不离不弃,虽然受人欺凌,可是日子还是可以过的下去。最难能的是作者在经历很多困难后依然保持着那份对学习的热爱,即使是省吃俭用,即使是无书可读的时候仍然可以保留那份对理想的追求。这是很多身处幸福却不懂珍惜的人的鲜明对比,我自己也是,童年根本就没有学习,求知很强的欲望,对学业的追求也是在认知慢慢积累后开始的。而且我在求学的欲望中绝对没有作者的万分之一。

人很多时候都必须坚强,自己去面对很多事情,即使是在最害怕的东西面前还是要想办法去解决,绝对不能依偎别人。书中作者在一场暴风雨后回到出租的小屋看到满屋的水,水面上还有一条巨大的蟒蛇时,内心得恐惧和不安,恐怕是语言无法描述的,那种悲哀那种无助我恐怕是无法想象的。然而作者在害怕,恐惧,不安绝望的时候,作者却选择勇敢用扫把轻轻的把这个让她内心恐惧的生物指引出那水滴不停的陋屋。蛇是我最害怕最害怕的动物,当看完这个章节时,我自己也试着把自己置身于相同的环境中,来想象自己会是怎样处理,怎样面对,怎样解脱。可是这样的场面也是我无论怎么样都无法想象自己的反应,或者这是我的对这种处境不能承受的表现吧。

当作者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时候,她所承受的辛酸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这种看似痛苦的煎熬其实是她不断蜕变的过程,过程是万般痛苦的,可是生活的不幸,无奈,逼迫,让这个农村的女孩学会了忍耐。在打工的生涯中用汗水换取生活的物质,用笔去书写耕耘理想的种子。由一名小学学历的外来打工妹变成知音杂志社的主编,其中的磨练,其中的曲折,其中的历程,我都万般佩服。

6.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六

作者出身卑微,家境贫穷,自幼丧父,小小年纪便退学上山砸石头,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家庭重负,用血汗挣来微薄收入养活全家,供妹妹读书。

就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她依然对生活怀着无限的憧憬与希冀,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与艰难的生活作着顽强不屈的抗争。19岁那年,作者身负因母亲生病借下巨债,到上海打工,先后做过餐馆服务员、服装厂流水线女工,时装公司技术员,广告公司业务员……吃尽千辛万苦,但作者怀着一股“一定要出人头地”的信念 顽强拼搏,终于再海纳百川的大上海树起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了打工族中的佼佼者。

再艰难的打工生涯中,作者一直没有泯灭对文学的喜爱,打工之余坚持写作,笔耕不辍,终于以飘逸的文笔,超然的灵气敲开了文学大门,最终,被《知音》杂志社领导慧眼识珠,破例录用为记者,编辑,圆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作者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我的经历不像作者那样悲惨,但也刻骨铭心。

我17岁技校毕业后便踏入社会,开启了迄今为止九年之久的独自漂泊、奋力拼搏的成长生涯。也因为家庭的一系列变故使小小年纪的我担负起了养家的重任。

可想而知这份重担对于当时一个十七八岁瘦弱的小女孩来说意味着什么,简直喘不过气来!但永不言败、倔强如牛的性格绝不允许自己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低头。

青春年少,无所畏惧!刚毕业那时几乎从底层做起的,先后做过电子厂流水线女工、网吧收银员、电话销售员、保险公司人事助理同时兼职餐厅服务员;金融公司业务员、到后来的主管、小股东。也曾一度成了家里最有力的经济顶梁柱。

后来又因行业变动改行做了人事行政,节目编导、制片等等,九年来我飘过了全国大半个城市,其中的千辛万苦更是不必说了,像做金融那六年间我从来没有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

每天从早8点到办公室开始盯着电脑一直到晚上12点有时候凌晨2点,带团队、搞业绩,超负荷工作。现在想想那时候真的是在拿命来拼。除了辛苦经历了无数次曲折,比如找工作碰壁、找兼职被骗、被黑心的老板拖欠工资、险些被骗入传销等,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起起伏伏。每每回忆起这些经历都会让我泪如泉涌,五味杂陈。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对于作者来说苦难是她人生的大学,也是一笔财富,我随没踏进过大学校门,却也实实在在的攻读了社会生活这所人生的大学,它塑造了我坚韧不拔、独立自主的品格,也培养了我面对苦难时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向上攀登的勇气及决心!

这些年来不论生活多么艰难,工作多么辛苦,都没有放弃对于文学的热爱,对于知识的渴求。自从技校毕业之后我开始培养了自己阅读的习惯,平时宁愿在自己吃饭穿衣上吝啬,也绝不在买书时吝啬。看到喜欢的书毫不犹豫买下来。

这些年买书上大概也花了两三千了。前前后后加在一起大概有三四百多本,这些里面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看到了高尔基、保尔柯察金、冉阿让、约翰克里斯朵夫、斯佳丽、大卫科波菲尔、简爱等大文豪笔下无数个经典人物的苦难悲惨经历,同时也感受到了一颗颗在泥泞不堪的人生中熠熠闪光着的伟大灵魂及散发着的那一股生生不息的光芒和能量。

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人有两种生活,第一种是现实生活,第二种是精神生活,当你抵不住现实生活的磨难时,便可以从精神生活中汲取些营养和能量。

使你前进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的确,阅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使你的眼界、格局、思想境界、思维方式、辨别是非、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会起到一定的提升和指引的作用。

一直以来经常有人说我像个大学生,一点都不像历经风雨的“社会人”,是,岁月在我外貌上似乎没留下太明显的痕迹,看似从来没有长大过的女孩,但却从未停止过成长。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也还没有像作者那样实现自己的文学梦,但我仍然在努力、坚持阅读、积累、写文等,来日方长,我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7.我的老屋,我的奶奶 篇七

昨夜, 我又梦回老屋, 老屋还是记忆中的样子, 静静地伫立在时光中。走进老屋, 我又见到了奶奶, 拄着拐杖, 踮着三寸金莲的小脚, 站在老屋的院子里, 她花白稀疏的头发挽着发髻, 满脸密布的皱纹因欢喜像菊花般盛开。老屋, 奶奶在千百次的午夜梦回里, 就像一张黑白照片永远的定格在了那一刻, 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出生在那一树一树花开的人间四月天, 梁间的燕子正在呢喃。可父亲母亲的心里却没有花开, 恐怕他们更多的感觉是“人间四月芳菲尽”, 是繁华落尽后的绝望和失落, 因为我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因为我又是一个女孩。在计划生育紧锣密鼓的那个年代, 在父亲望眼欲穿的期盼里,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熏染下, 我的到来是多么不合时宜, 连累母亲受尽白眼和嘲讽, 还有父亲的冷落。唯一给家里带来的好处便是多领了一份口粮, 几十斤的麦子。及至四年后, 那个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的弟弟出生了, 我在家里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 父母直接把我发配到了老屋, 发配给了奶奶, 老屋是奶奶结婚时住的房子, 年龄与奶奶差不多大。于是我在老屋和奶奶一住就是十二年。

老屋的院子里有两棵大大的枣树, 因为奶奶的照料, 每到秋季树上便会挂满了红红的枣子, 香甜松脆。我常常坐在树枝上边摘边吃, 又甜又脆又新鲜。等到深秋, 会有薄薄的霜降, 我最爱吃留在树梢枝头挂了霜的枣子, 分外的香甜。奶奶还有一个竹篮, 高高的挂在屋顶, 里面放着陶酥的点心, 水果的罐头, 甜甜的糖果, 成了我最快乐的源泉。还有奶奶细细小火熬的玉米粥, 香气溢满整个院子, 那香气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 长大后我再也没有喝过那么香甜可口的玉米粥。奶奶还有一个褐色的瓷坛子, 里面盛着盐巴, 过年时, 把舍不得吃完的肉腌在里面, 奶奶说那叫“腊肉”。过一阵奶奶就会把肉切出一点给我解馋, 那肉的香味, 虽不鲜却别有风味, 想来仍让人垂涎欲滴。在老屋度过的时光, 成了我心底最美的回忆。

老屋的时光虽快乐, 可我心里仍有遗憾, 甚至有点恨父母对我的冷落和偏心。也或许因此, 我的童年很是叛逆, 不驯, 经常闯祸, 每次母亲的巴掌也总会如期而至地落在我身上, 奶奶每每总也会护着我。彼时, 年龄虽小, 可我亦觉得生活是极灰极冷的。只有老屋和奶奶成了我心里最温暖的港湾, 成了我童年里最温暖的回忆, 奶奶也成了我年少时最亲近的人。奶奶那时也会和我讲她的青春时光, 讲她的父亲母亲, 可我从未见奶奶回过娘家。那时的我也曾问过奶奶想不想家?奶奶总是说:“娘家的亲人都没有了, 想谁啊?”长大后才明白, 奶奶不是不想, 而是等到年老, 等到白发, 亲人尽去, 娘家就会成为一个记忆中的符号。

一直到上高中离家住校, 我离开了生活十二年的老屋, 离开了与我相伴十二年的奶奶。离家后的我竟有了淡淡的乡愁, 我是那么思念我的老屋, 思念我的奶奶, 不知道没有了我的陪伴, 她会不会觉得孤单寂寞?终于盼到放假, 终于回到了我朝思暮想, 魂牵梦绕的老屋。老屋还是犹如旧时光一样静静地伫立着, 我深深地呼吸着我那么熟悉的空气, 奶奶欢喜的拄着拐杖, 颠着小脚跑出门外, 我已经苍老的奶奶变得更老了, 花白的头发更加稀疏, 脸上的皱纹如纵横交错, 层层叠叠的丘陵, 在见到我的那一刻, 所有的丘陵都如花般盛开, 我的泪滚滚而落, 落在了老屋的土地上。这一幕竟在我以后千百次的梦里定格成一张没有颜色的黑白照片。

此后每次放假回家, 我必先冲向老屋, 冲向老屋里的奶奶。那时, 我最大的心愿便是挣钱孝敬奶奶, 可奶奶没有等到那一天, 甚至没有见我最后一面。等我接到消息回到家, 奶奶已经变成了那个小小的方盒子里的几块骨灰, 看着灵柩里摆着的遗照, 我傻傻的发着呆, 忘记了流泪, 忘记了哭泣, 直到奶奶已经入土为安, 我还犹如在梦里。再回到家时, 我如惯性般又冲向老屋, 因为闲置, 老屋已有了点颓废, 荒芜, 里面却再也没有了我亲爱的奶奶。在老屋呆立许久, 等母亲叫我, 我才发现自己早已是泪流满面。此后回家, 我再也不回老屋, 我怕见到老屋的荒凉, 我怕睹物思人。

几年后, 老屋如饱经风霜, 风烛残年的老人, 再也经不住时光的侵蚀, 再也经不住风雨, 终于坍塌, 变成了一堆废墟。又是几年后, 弟弟铲掉了废墟, 在老屋的地方建起了一栋二层小楼。从此, 我的老屋, 只存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的梦里, 被时光凝固成了心头的一颗朱砂痣。

我把老屋, 我把奶奶都悄悄的放在了我心灵的秘密花园里, 那里土壤肥沃, 那里百花盛开, 那里闲人免进。

不离的照顾。

一段时间的化疗、放疗, 丈夫病不见好转, 人却越来越骨瘦如柴。几年的积蓄全部花光, 她心急如焚四处张罗着借钱, 回到医院后又对丈夫强装笑脸。半年后再也筹不到钱交昂贵的住院费, 她带着丈夫返回家乡医院治疗。

在家乡医院, 她每天坚持上班, 下班后再配制好针药带回家为丈夫输液。常常熬更守夜、衣不解带的照顾丈夫, 而病中的丈夫一天比一天绝望, 开始对她指桑骂槐、摔盆打碗, 她从不计较, 对他唯有爱和心疼。同事们都以为处在这样境地的她, 一定会在单位大倒苦水, 愁容满面、长吁短叹。可是大家都想错了, 她每天来上班时依然穿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对待病人也是面带微笑、温言软语, 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愁苦和憔悴。有时, 她甚至穿着时尚的大花裙子踩着高跟鞋来上班, 就会有好事者不无鄙夷地私下议论:嗤, 男人都快要死了还这样花枝招展的, 娇艳给谁看?

众多同情的目光见到她时逐渐转为冷眼和嘲笑, 她从不以为意。她最好的朋友劝她:你呀, 别穿得这么漂亮招人恨了, 照顾你家男人要紧, 你人本来就好看, 再穿这么漂亮别人本来想同情你来着, 结果却嫉妒你了。她听了这话哭了, 自从丈夫生病后她一直坚强地没掉过一滴泪, 可是这次她真的哭了, 她说:"我每天穿这么漂亮是为了他, 我在他心目中一直是漂亮优雅的, 我要让他知道只要他还在, 我就一直是幸福的、美丽的, 我不想让他看到我蓬头垢面的样子, 我是一直在给他生的希望啊!“她还说, ”一个人活着宁愿让别人嫉妒也别让人同情, 让人同情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

不管她如何的不舍, 爱她的丈夫还是在被病痛折磨了9个月后离她而去了。料理完丈夫的后事, 她穿着大红裙子来上班, 又有好事者四处嚼舌根:瞧瞧, 这是啥女人啊, 真狠心!丈夫尸骨未寒, 她就开始卖弄风骚想勾引男人了!

8.我的身体 我的灵魂 我的生活 篇八

站立在2263年前蜀郡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防洪堤上,她长时间眺望江面,喃喃“真美,真美”。她鲜蓝的上衣、大红的紧身裤、六七公分高的镶红边细高跟羊皮靴与暗绿的江水相映,也与周遭穿着平淡的游客相区别。

她眼尖,指着漂浮着垃圾的内堤一角说:“怎么有脏东西!”20分钟后,她找到了批评对象:一个站在岸边擦碗的中年男人。

“不要扔到江里!水弄脏了,就没有人到你们这里来了!”

男人看她一眼,嘴角向上微微一翘,继续低头擦碗,仿佛听了一个小笑话。

这类事她在北京也干。有一天,她捡起一个刚落地的可乐罐,追上前面一辆出租车,径直递给司机:“嗨,你东西丢了!”但另一次又碰了壁,坐在弟弟开的车里回老家,一包垃圾从车窗飞出去,她要自家兄弟倒回去捡起来,弟弟说:“要不你下车,换辆车走。我是不会回去的。”

她在水利模型大厅遇到粉丝,几位女孩子掏出手机想要合影。她张开双臂:“谁先来?”脸上是灿烂的招牌笑容。

访谈过半,她突然转向松珑快声道:“给我帽子!”我一扭头,一群婶婶嗑着瓜子瞄向这边,脸上是“看到名人”的新鲜劲儿。

摩梭族的女人眼睛里有活儿

人物周刊:你常说佛。藏传佛教对你的影响是什么?它从哪里来?

娜姆:我是一个佛缘很深的人。我受过摸顶赐福;拜见过班禅大师,去中央民族歌舞团就有他的帮助;去上海音乐学院读书是我们家乡的活佛资助的……就有一点,我没好好修。我太好人间的东西,太好300双高跟鞋、貂皮大衣,太好香艳……兰卡不是说嘛,有件漂亮东西,我一定抢在手里(咧嘴大笑),而且我不觉得错、内疚,就觉得it belongs to me(它是我的)。

我一方面很张扬、很夸张,但在佛面前我是很低很低的。这一路都觉得佛在用一根手指点着我的额头说:这个你不要碰,那个你要做好。我走到哪里,都带着藏香。

人物周刊:这几天我在观察,觉得你真够得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娜姆:这是血液里的东西,来自文化。人家说察言观色是很小气的东西,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女性的魅力所在。小时候,妈妈去做客总是带姐姐,她长得好看,但是到邻居家借、还个什么东西,反正牵涉到外交的,都派我去。我从来没有把嫁个好老公,生个小孩,守着一个温馨的家当成最高理想。我是在天上飞的。

人物周刊:看你的书能明显感觉:你现在回到家乡,想亲近家人,但又非常不适应了。

娜姆:这就是一个时空问题嘛。我也是最近才悟出来:I live very fast(我活得太快).我过去的生活是飞快的、很没有人情味,没几个人能跟得上我的速度。比方去浦东机场,别人是坐大巴或出租车,我是坐磁悬浮,倏,我就到了。一件事情摆在面前,中心思想在哪里,what’s the point, what’s the soul, what’s the meat(二指相捻,作数钞票状),我很快就能知道,I need to change quickly(我得迅速改变),然后我就巴啦巴啦,人家会觉得很奇怪:“这谁啊?”当快男评委就是这样。

人物周刊:你常反思自己?

娜姆:以前不会,最近有。一般是这样,别人说什么,我在心里做功课,说得有道理,改!没有,一听就过!我有个优点就是不耻下问,有错就改。

人物周刊:“不耻下问”不能乱用,它是说你的身份比被问的人高。

娜姆:(哈哈)我就是这意思。

是我要,不是你要

人物周刊:有没有你做不到的?比方你看上一个男人,他没看上你。

娜姆:没有!一般没把握的事我不做。这种情况会有:情感发生,到百分之八十我撤了,或对方撤了,但没有得不到的。一般来说是我进攻,是我要,不是你要,你要我还不给呢(哈哈大笑)。It’s my body! It’s my soul! It’s my life!(它是我的身体,我的精神,我的生活)

人物周刊:你跟石丹梧那段7年恋情,是许多女孩心中的童话,但结局似乎不完美。

娜姆:正因为那样的结局,这个故事才美。七年,他牵着我的手走进他的世界,那么保护、宠爱,一起分享了那么多东西……但我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人,一直在求变,所以我敢6个月不回去……如果再继续,这个故事就不美了。他母亲现在基本每个礼拜都给我电话,当我女儿看待。

人物周刊:之前好像有个意大利的,4年。

娜姆:嗯。反正都是生命中的过客、贵人,丰富了我的人生。有时候坐在北京的家里,想想他们都活得好好的,挺好。

人物周刊 :小时候有没有想过:我要一份爱,天长地久?

娜姆:从来没有。我从来不设计自己的感情。在路上碰到了,触电了,就发生了,我特别希望nature(自然)。

人物周刊:会不会在人群中迅速辨别出某个人可能是你的贵人、老板,然后……

娜姆:不会,从来不会……今天是我老板,明天我跟他平起平坐,后天拍拍他肩膀,说走走一道走。在我们摩梭人的观念里,没有等级贵贱的观念,所以我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东西,跟什么人都能处得来。

人物周刊:但在上音读书的时候,你结交的都不是一般人,譬如大使的女儿。

娜姆:那不是故意结交的,她是自己来的。我们学校开少数民族音乐会,她来,就认识了,然后暑假路远没回家,2个月没地方去,她说你住我们家吧。就去大使馆住,又有司机又有海鲜的(呵呵)。

人物周刊:是不是觉得跟外国同学在一起比跟中国同学在一起更自在?

娜姆:对。我要么跟少数民族同学在一起,要么跟外国人在一起,因为那样才觉得能“做我自己”,没有被一种眼光看着,没有被什么禁锢起来。

(一位同届同学对她当年的评语是:行为举止备受争议。据说,有人问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杨二车娜姆到处打着上音毕业生的旗号,为什么不出来说两句?这位作曲家出身的院长表明态度:避之不及,不助炒作。)

人物周刊:那时有没有给自己设条底线?

娜姆:当时有个女孩,湖南的,怀孕了,领导老师轮番找她谈话,没得毕业。我就知道,毕业证要拿到手,怎么玩都可以,这种事不能犯,我必须保护自己。有个医科大学的老外给我送了三年的早餐——留学生食堂东西好吃——我连手都没让他拉一下。后来同学就笑:“啊,她表哥又送早餐来了。”

那种大的爱,没几个人能有

人物周刊:第一次走婚是在北京?

娜姆:嗯。买我下一本书,书里会有。在泸沽湖呆了那么多年,最后在北京失身(哈哈)。反正北京是我的吉祥之地,83年第一次到北京比赛得奖,后来去美国,回来在北京认识我的“挪威王子”,所有的好运气都在那里。

人物周刊:你对性怎么看?

娜姆:今天这个世界,钱已经不算难找,只要你勤奋工作。但找到一份好的性爱,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好的性会让我皮肤很好,眼睛发亮,头发油黑……

人物周刊:你有高潮吗?

娜姆:当然!没有高潮的性我不会要。一些女朋友跟我抱怨她们没有享受到性,我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不换?”(哈哈哈)

人物周刊:你会一夜情吗?

娜姆:我不喜欢,没有感情的事我都不喜欢。在我看,真的很不划算。那里隐藏着太多的危险,病毒,抢劫,诱骗,拐卖,在谁都不认识谁的情况下,能保证不发生意外?再说女孩子感情上总比男人丰富些,我就不相信早上从男生公寓走出来,会一丝丝后悔都没有。嘴上可能会炫耀,回到家里肯定拼命清洁自己。如果那一夜真的美,你想找回,更是费时费力又费心。

人物周刊:你愛钱吗?

娜姆:(沉吟一秒)爱。

人物周刊:你靠什么挣钱呢?

娜姆:我做代言,房产啊,酒啊;写书,加上马上要出的2本,一共13本;演讲,在国外曾经每小时3000美金,在7个国家讲我的故事,讲到快要吐了;拍电影,《喜福会》、《时尚与牛奶》;还有当模特、走秀。

人物周刊:从一个模特的标准看,你的身高和体型……

娜姆:我通常作为嘉宾出场。反正这辈子我摸过的最多现金是50万美金。我喜欢花现金,买房子从来不贷款,一次付清。

人物周刊:当了名人,要维持一定的排场,要养各处的房子,你能运作好吗?

娜姆:我从来没有学过数学,算不好账,但我从不担心钱,就像从来不担心某件事我做不成一样。有时候突然没现金了,到哪个衣服口袋里挖挖,总能翻出一两千块钱。

人物周刊:没有陷入绝境的时候?比方在国外。

娜姆:从来没有。一般我不会把自己逼到那个份上。摩梭族的女人都会打算好、计划好。譬如我挣10块钱,2块钱给自己用,3块钱拿去孝敬家里,5块钱存起来。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一天最多打过5份工。早上去餐馆,我喜欢吃培根和Pancake(一种早餐薄饼),餐馆免费提供,有工资,还有小费拿。我擦的桌子是最干净的,动作又快,笑容又甜,所以小费最高。

人物周刊:还有四份工呢?

娜姆:中午去百货公司当香水模特。下午1、2点钟推老人去公园,可以学英语。然后去超市码货,以前我哪知道那么多洗涤剂啊,本来就是生活里要用到的,正好学。晚上去夜总会,夜生活也过了,不花钱,还可以拿钱。很好玩的。

那些年真是很锻炼人。好多人去美国,打工心里觉得苦,对西方文化心里也是拒绝的。我不觉得苦,我完全是去探索、拥抱的。我好奇,这是长生不老的秘诀,Show me,then I build my own world. I wanna be the queen of my world. I love food, I love music, I love people with good background or bad background. 你明白吗?就是那种大的爱,没几个人能有的。如果在老家,我就是一个当家的人,主宰平衡的人。

为什么我现在拒绝采访,就是他没有那种大的爱,没有那种心态、理解力和能量,净问些什么挪威王子啊不痛不痒的东西;还有的女记者,顶着一头头皮屑来采访我,我就说你先回去把头发洗干净。我没有兴趣跟这样的女人讲话,女人首先要爱自己,That’s a woman.

很多人第一句话就是:“你跟我们想象的很不一样。”所以随他们怎么编。他们给我看那些文章,bullshit(狗屎),我看都不要看,但我要他们写,我要登在他那个上面(哈哈哈)。我从来不看小说,那也都是编的。

人物周刊:那你看什么?

娜姆:人物传记。希特勒、希拉里、阿拉法特,阿拉法特小蜜写的我也看。(在她的书里,找到她读过的女性传记:亨利夫人、宋美龄、麦当娜、奥黛莉·赫本、玛莉莲·梦露、戴安娜;她尤其推荐弗里达,因为女画家身上那种神奇的生命力)I love the thing can really touch. I don’t like fiction(我喜欢能够得着的东西,不喜欢虚构小说)。

人物周刊:虚构是用来让人做梦的。你不做梦吗?

娜姆:我从来不做梦,梦了我也记不住。梦是骗人的、虚幻的,这么多年我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譬如我要喝杯咖啡,一杯1块2毛钱,都是我用十个手指头挣出来的。

机会很重要,通道就是现金

人物周刊:你第一次婚姻好像也是个传奇。

娜姆:才好玩呢。那个美国人叫Andrew,出租车司机都叫他鹌鹑蛋,ABC的记者,采访过我,有天晚上我带了点蘑菇和菌类去看他。他住四合院,半夜三更,居委会大妈来捉奸。那时候这不是小事,我们就说,我们明天要结婚的。第二天到了民政局,分头填表,问得很仔细。他填完了,可我不会写他的名字。我用胳膊捅捅他:“哎,你叫什么?”他说A、N…我不会写,鹌鹑蛋我也不会写,最后表是他填的(哈哈)。

我们托运行李,全是些军大衣、老家具、破藤椅。运费很贵,老北京就说:这俩傻子,花钱运垃圾。哎,我们家还有一大堆破烂呢,要不要?

人物周刊:昨天听你讲刚到美国2 个月就离开Andrew了,他没给你经济上的帮助?

娜姆:没有,我那时挣得比他多,一天五份工嘛。2 个月后我想搬去夏威夷,因为去之前我对美国只有两个印象,一个是万宝路香烟上的牛仔,第二个就是夏威夷。

人物周刊:那时语言关过了吗?

娜姆:没,就20个单词。他给我的新婚礼物就是一张美国地图,他说:“你是一条鱼,在杯子里能活,在鱼缸里能活,在河里能活,在海里也能活。美国在这,给你。”这是他的原话。然后我就走了。那几年my mind totally open up……(我的心灵完全打开了)

人物周刊:打开了。

娜姆:对,整个人打开了。以前说什么意大利人、法国人、印度人,忽然就住在隔壁,同一个社区了,隔一条街是意大利饭,再隔两条街是印度饭,不同文化混杂在一起,我很喜欢。我交许多朋友,最不在意的就是他们有没有钱,因为我完全能够自立。

人物周刊:你好像说过,男人不喜欢经济上不能独立的女人。

娜姆:对啊,没有一个男人会喜欢很穷的女人的。反正那时候我只要挣够机票钱,马上辞职去机场,随便选一个30分钟里起飞的航班就飞了。那段时间基本上走遍美国,我喜欢找有水的地方,像佛罗里达的海边啊……旧金山虽然有水,但是太冷。我觉得在路上很安全。

人物周刊:但前天你说被黑人打过。

娜姆:这种事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发生。

人物周刊:你吸收了西方文化里不少东西,有没有你觉得不好而且拒绝接受的?

娜姆:有。毒品;还有就是浪费,我从来不浪費。

人物周刊:那几年的感情生活就空白?

娜姆:空白?怎么可能(哈哈哈)。

人物周刊:夜深人静,会不会掰着手指数数自己经历的情感。

娜姆:我不回忆。不过有次在旧金山开生日party,我把所有的男朋友都请来了,他们从世界不同的地方飞过来。但那天晚上到最后,他们一个个散了,我是一人回家睡觉的。(看到我探寻的表情,嘿嘿笑起来)多少人来?这数字我是不会告诉你的。

人物周刊:你总能迅速理清思路,趋利避害么?

娜姆:当然,这是必须的。我每天早起做的功课就是这个,我每天都问自己:What do you want, Namu? Are you Happy, Namu?我从来不overdo(做过头),我从来不听别人说什么,只听自己心里的声音。像我这种,我不保护自己,没人保护我。

人物周刊:你手机里有多少人的号码?

娜姆:七八十个吧,都是优质朋友,对不能交的朋友要像对旧衣服一样打包扔到地下室。说实话,我走到今天,靠的不是男人,是朋友。我不巴结当官的,这几年你是官,过几年你下台。兰卡不是说嘛,我走到哪里都有朋友,都有干爹干妈。

人物周刊:利益的成分多,还是感情?

娜姆:当然感情多。我确实很幸运。

人物周刊:最近这几年,你要什么?

娜姆:我要的都有了。名气,cash(现金),love(爱) ……就像家乡的三种花:桃花,我有过了,而且太多了;牡丹富贵,我也有过了;现在我要莲花,静静开在佛的脚下。这些年,什么样的人和事我都遇到过了:做秀的、煽情的、浪漫的、冒险的、有权的、好色的……现在应该回到自己的根了。这次为藏地旅游网做代言,我就很开心。在我们老家,一个姑娘要是跟藏族小伙走婚,老人是要竖大拇指的。

人物周刊:大家把你当娱乐人物,你怎么看?

娜姆:娱乐圈本来就是娱乐嘛,没必要太较真。你想差不多有一年时间,我几乎天天上娱乐版。但机会很重要,通道就是现金。我到了那个圈里,做我该做的事,拿我该拿的钱,放进口袋里,然后说拜拜。

(这年头,谁娱乐谁,真不好说。就在这家茶馆里,桌上一张当地报纸的娱乐版上,憨豆先生与杨二车娜姆分别被电脑合成为新编电影红楼梦的贾黛人选。她的反应是大叫一声,哈哈大笑,传给身边的人看,又要回去,说“我看看怎么写的”。)

人物周刊:前不久你跟芙蓉姐姐一起参加了赵半狄的熊猫时装秀,你怎么看她?

娜姆:她挺可怜的,大家当她小丑,她就变成了小丑。不过近看她是挺恶心的。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现代人的成功和他们的成功观?

娜姆:有些人可能上辈子做了好事,有许多东西现成摆在那儿等他去接着;也有不少人是付出许多代价的,好多东西是要绑手绑脚才能得到的。I fucking hate that!(去它的吧!)我要nature、happy(自然,快活),要做我自己。妈妈说,成功就是每天头放到枕头上,能沉沉入睡。

人物周刊:那你认为的成功呢?

娜姆:(想了想)跟妈妈一样。

“很高兴认识你。”道别时她说。

“我也是。”

“下次我回上海,你来我家玩吧。”

“还是去我家吧。你那儿太香艳,我坐不住。”

9.我的团长我的团读后感 篇九

开局就是拿到一手烂牌,团长集结起了一群残兵败将,各自有自己的心思,不一定是真心想要保卫国家,准备派他们去缅甸大战。这样的开局让我意想不到,就好像我们满怀信心去创业,而自己的手下目标不一致,各怀鬼胎。如何打好这手烂牌吸引着我。

要想胜利就要突破旧体制,创造新模式。当师长发现了怪才团长的才干和勇猛,希望他来做主力团的团长。他当时就谢绝了,我看到这里觉得惋惜。心想,这不是很好的机会嘛,以后可以不再过饭也吃不上,装备不齐全的日子了,后来想想,他是从大局出发考虑的。首先,他要做主力团的团长势必要抛弃他的旧部下,这是他们一起打过仗,死里逃生的兄弟。其次,他主力团的成员对他都不信任,无法齐心协力。最后,他做主力团的团长必定会受到很多限制,无法出奇招,那么就很难胜利。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怪才,喜欢天马行空不受拘束。

本剧中显示了很多人性,比如说大多数人都是喜欢锦上添花,很少人喜欢雪中送碳,在还没做出成绩的时候,所有的生存问题都需要自己解决。

在剧中一个老派的代表副师座,常常讲的一句话就是,要听从上峰的意见,不要惹麻烦。而上峰在会议桌前心思各异,他们又不是能体会到现在的状况和人民疾苦。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某些政府部门的员工,没有人敢当责任,最大的指望就是不出错。

上一篇:汉滨区股长管理办法下一篇:安全教育日活动计划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