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2024-08-05

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共9篇)

1.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篇一

“十二五”规划会给服务业怎样的命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编制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纲要,建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将服务业列入重点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规划会给服务业发展怎样的命题呢?结合之前召开的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座谈会,可以预测服务业的任重道远。服务业将是“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十二五”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十二五”服务业指标将会大幅上调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8月26日的全国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曾表示,中央正在起草的“十二五”规划指导意见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服务业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国务院在2007年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确立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而根据测算“十二五”服务业指标的专家透露,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上述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的实现期限将被提前5年。“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将会大幅上调。拟向中央上报的指标是,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超过50%。

目前正承担发改委“十二五”规划相关课题研究的山东经济学院教授李新运讲述,“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以产业结构调整、内外需调整为重要任务,按此判断,服务业比重在“十二五”加快提升没有疑义。应对挑战,强化措施保障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表示,如果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能实现43.6%,那么未来5年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到2015年也只是达到48.6%。“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难度已经比‘十一五’加大。”服务业发展面临较大的指标挑战。

在8月份召开的全国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全国首批37个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试点区域都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发展目标。

山东省提出的目标是,“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达到45%以上,服务业实现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达到6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

对此,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提出,下一步要进一步制定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要敢于出台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比重超过50%虽然有难度,但是努力一下,不是不能实现。” 李新运强调。

2.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篇二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近日正式公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发展目标, 到2015年, 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 占信息产业比重达到25%, 年均增长24.5%以上, 软件出口达到600亿美元;到2015年, 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软件企业, 产生3到5个千亿级企业。

《规划》称, “十一五”时期, 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年均增速达28.3%,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创新能力显着增强, 产业集聚日益明显, 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已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 是全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加快融合,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蓬勃发展, 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将培育众多新的产业增长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为后发国家实现追赶和跨越带来更多机会。

根据《规划》, 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与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服务外包、新兴信息技术服务、集成电路 (IC) 设计被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十大发展重点。

3.“十二五”规划发展方式必须转型 篇三

金融危机的出现,对中国经济从外部冲击到内部需求都有所改变。前一个历史时期取得巨大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新的阶段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续性。因此,推进“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改革,对今后10年、20年、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现在看来,“十一五”提出的目标有相当一部分要落空。目前,这种部分落空所造成的影响,表面上还是有限的。但是,“十二五”期间,如果继续“十一五”未曾转变的增长方式,继续这种目标落空的态势,就会对我国后10年、20年、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将是大势所趋。

判断未来10年的经济走势,有一个趋势性判断,即支撑过去30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外部、内部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面临着两个约束性条件。一是外部市场的变化。外部市场的萎缩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同时也伴随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应当终结。另一个是内部需求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在内部需求上突出地表现在从私人产品的短缺转变到公共产品的短缺。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以总量扩张为目标的增长主义应当终结。

“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不能把很多问题简单地归到外部因素上。“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变革;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改革;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转型与改革;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十一五”规划中,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出发点,把结构调整作为一个主线,这个思路很好,但现在看,这些思路、规划和目标都尚未实现或者难以实现。为什么没有实现?我认为,原因在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地方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几个主要的特点,比如以追求经济总量为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土地批租和重化工业项目为主要特点,以行政干预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太大的改变,在最近几年反而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势头。

要实质性地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推进政府转型。那么,从2003年就已经提出的政府转型,为什么到今天依旧转不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就是政府转型和政府的自身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政府自身利益倾向的形成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这就加深了政府转型的难度。“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结构调整和结构性改革,而结构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有没有突破,或者说制定好的规划能不能实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政府转型方面有所突破。

4.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篇四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结合国际税收发展新趋势,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以《全国税务系统2010-2012年纳税服务工作规划》为基础,以推进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制定本规划,明确未来五年纳税服务工作的目标要求和重大举措,指导全国税务系统纳税服务工作的科学开展。

一、纳税服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纳税服务工作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时期,我国纳税服务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纳税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各级税务机关和广大税务干部坚持把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作为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效,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理念和纳税服务意识日益增强;为纳税人服务的专门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纳税服务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税法宣传不断细化,纳税咨询日益加强,办税服务日趋完善,纳税人权益保护切实强化,纳税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纳税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十一五”时期纳税服务工作取得的明显进步,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十二五”时期纳税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时代发展提出新要求。“十二五”时期是纳税服务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纳税服务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任务;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对运用税收手段支持我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性竞争提出了新考验;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对运用税收政策促进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信息技术在纳税服务工作中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纳税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纳税服务需求日益拓展;税务干部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纳税服务理念的真正树立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纳税服务工作的对象、手段、主体将呈现新的特点,对税务部门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纳税服务事业发展新局面提出了新课题。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内在规律,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纳税服务工作,使“十二五”时期纳税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十二五”时期纳税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3.“十二五”时期纳税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纳税服务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遵循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务理念,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正当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效,积极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和服务型税务机关,全面推进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建设。

4.“十二五”时期纳税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服务。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是基本的税收法律关系,也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必然要求。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认真履行纳税服务职责,切实尊重纳税人的平等主体地位,为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满足正当需求。认真倾听纳税人呼声,准确把握纳税人的正当需求,更多地从纳税人角度考虑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及时解决纳税人最关心的问题。

——坚持公正透明。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公平对待所有纳税人,按照公开为常态和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发布政务信息,规范税收执法,优化纳税服务,为纳税人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和谐税收环境。

——坚持信息化支撑。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纳税服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建设统一、高效、安全的服务平台,为纳税人提供专业化的网络服务。

——坚持经济效能。科学统筹规划,优化服务流程,降低税收成本,提高服务效益,为纳

税人提供操作简便、程序简化、成本节省的纳税服务,不断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5.“十二五”时期纳税服务工作的主要目标。

到2015年末,基本形成以理论科学化、制度系统化、平台品牌化、业务标准化、保障健全化、考评规范化为主要特征的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现代纳税服务体系。

——纳税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税法更加透明,常态化的纳税人需求响应机制逐步形成,正当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办税负担明显减轻,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不断提高。

——纳税服务平台规范统一。总局、省局两级12366纳税服务热线全面建成,热线接通率持续提升,咨询及时回复率力争达到95%以上;网上办税服务厅基本建成,纳税人足不出户可以办理主要涉税事宜。

——国税局地税局合作有效推进。国税局、地税局实现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联合建设12366纳税服务热线、联合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联合进行税法宣传、联合实施涉税中介监管,积极推进共建办税服务厅、共同办理涉税事项,积极提倡国税局、地税局在适合的行业实现联合评估和稽查、联合推进服务标准一体化建设。

——纳税服务体制机制有效形成。有效发挥纳税服务职能作用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满足纳税人正当需求的制度建设日益完善,支撑纳税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资源配置持续优化,促进纳税服务绩效提升的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健全。

三、创新理论体系建设,指导纳税服务实践

借鉴国外先进的税收管理理论成果,结合当前我国税收工作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纳税服务理论体系。

6.确立纳税服务理论框架。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和谐税收理论为核心,以纳税人需求理论和税法遵从理论为支撑的现代纳税服务理论框架。明确纳税服务理论在我国税收管理理论中的定位,为税务部门服务职能的界定、服务方法的选择和服务工作目标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

7.丰富纳税服务理论内涵。深化以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为重点的和谐税收理论研究,科学定位纳税人需求理论和税法遵从理论的辩证关系。拓展纳税人需求理论,着力加强纳税人需求分析响应机制研究;拓展税法遵从理论,重点加强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方法论研究。

8.推进纳税服务理论实践。以和谐税收理论指导纳税服务工作实践,坚持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理念,强化全员全程纳税服务意识,科学分析我国纳税人需求层次和遵从状况,探索实施标准化模式下的服务细分策略,合理调配管理服务资源,充分发挥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税务稽查在满足纳税人需求和促进纳税人遵从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规范纳税服务工作

按照标准化模式下的服务细分策略,完善纳税服务业务规程,强化纳税服务工作行政问责,推动纳税服务制度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内部工作制度在内的层次分明、科学严密的纳税服务制度体系。

9.积极推动完善纳税服务相关法律。在税收相关法律制定和修订过程中,确立尊重和保护纳税人权利基本原则,完善纳税人权益保护法律体系,探索建立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体制机制。推动在政务活动中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技术及相关制度建设,确定纳税人涉税电子信息的法律效力。

10.科学编制纳税服务业务规程。梳理纳税服务工作流程,确立各个岗位的纳税服务职责和要求,编制岗责明晰、程序规范、操作标准的纳税服务业务规程。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突出纳税人关系管理,将纳税服务业务标准融入税收工作每个环节。

11.完善纳税服务单项工作制度。按照标准化模式下的服务细分策略,完善以税法宣传、纳税咨询、办税服务、权益保护、信用管理、社会协作制度为重点的纳税服务单项制度,健全纳税服务协作机制,全面建立纳税服务标准化管理制度。

12.推行纳税服务行政问责制度。按照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的要求,落实纳税服务职责,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纳税服务行政问责制度。

13.推进纳税服务制度创新。建设全国性制度创新交流平台,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措施,定期总结和交流经验。强化纳税服务制度落实情况反馈,不断完善纳税服务制度。

五、加快平台体系建设,拓宽纳税服务渠道

按照标准统一、功能整合、运转协调的要求打造纳税服务平台,为推进纳税服务工作提供渠道保障。

14.建设标准化办税服务厅。积极推进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在内外识别、功能设置、基本设施、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工作考核等方面实现全国统一。加强办税服务厅运行管理,科学配置办税服务厅资源,依据办税服务工作量合理调整窗口职能和数量;稳步推进国税局与地税局共享实体办税服务厅、共建网上办税服务厅、共驻政务大厅、互相委托代征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税;积极推行全职能窗口,加快推进预制推送服务和自助办税,逐步扩大同城(域)通办业务范围;逐步把办税服务厅从侧重办税服务转型为集办税服务、税法宣传、咨询辅导、基础管理、权益保护以及征纳沟通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实体化综合服务管理场所。

15.建设规范化税务网站群。制定全国统一的税务网站建设标准,以税务总局网站为龙头,以省税务局网站为主体,建设基本功能健全、视觉风格统一的税务网站群。以省税务局网站为依托搭建网上办税服务厅,实现宣传咨询、办税服务、权益保护、信用管理等基本服务功能,增强疑难问题在线咨询、意见建议在线收集、投诉举报在线受理等征纳互动功能,拓展网络发票开具、国税局和地税局业务一网通办等功能。

16.建设专业化纳税服务热线。加快省级集中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推进省国税局、地税局共建。按照全国统一、两级集中、远程坐席模式,积极推进国家级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建设,丰富完善其服务功能,形成总局统筹协调、省局集中受理为主、税收知识库有效支撑的热线咨询工作格局。整合12366纳税服务热线、网站、短信、面对面咨询服务需求,建立咨询服务需求收集、分析、响应机制。

17.推进品牌化纳税服务建设。推进办税服务、电话服务、网络服务的资源整合,实现规范统一、运转高效的纳税服务平台,创建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纳税服务品牌形象,打造涵盖办税服务厅、税务网站和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一体化纳税服务品牌,强化纳税服务品牌宣传,发挥纳税服务品牌的外在传导效应和内在激励效应,以良好品牌形象塑造和维护新型税务形象,提高纳税人和社会公众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认知度、关注度和参与度。通过信息共享、功能互补等手段在各渠道间进行工作量平衡调控,合理引导纳税人选择最优渠道实现服务需求,努力实现各渠道成本效益最优化。

六、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税法透明度

规范宣传内容,优化宣传渠道,注重分类宣传,帮助纳税人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税收权利和义务。

18.规范税法宣传内容。依托12366纳税服务热线税收业务知识库,实现税法宣传内容的准确权威、更新及时、口径统一、指向明确。根据纳税人对宣传内容的需求,突出政策解读、热点难点、办税流程、典型案例、纳税人权益等宣传。对重要税收政策及管理措施实行规范性文件与宣传解读同步起草、同步报审、同步发布。

19.优化税法宣传渠道。发挥互联网易于检索、信息量大的优势,加强互联网宣传;发挥手机信息易于传播、受众明确的优势,加强移动通讯宣传;发挥面对面宣传易于沟通、生动直观的特点,加强培训辅导宣传;发挥税收宣传月影响面大、关注度高的优势,加强集中

式宣传;发挥多渠道组合传播效用,加强立体式宣传。

20.注重分类税法宣传。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的纳税人,针对企业管理层、财务主管、办税人员等不同群体,分别开展税法宣传。针对大、中、小学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指导编写国民教育纳税宣传辅导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普及税法知识。针对特定纳税人的个性需求,开展税法宣传推送和订制服务。

七、规范纳税咨询,推进专业化咨询服务

通过多种咨询渠道,为纳税人提供准确高效的咨询解答,帮助纳税人更准确地理解税收权利和义务。

21.提供多种选择。通过电话、网站、信函等方式,为纳税人提供远程咨询选择。通过设置咨询辅导场所,为纳税人提供预约咨询和集中解答。整合咨询服务资源,推进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专业化咨询服务,积极引导纳税人选择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咨询。

22.完善咨询知识库。按照内容完整、分类科学、权威实用的原则,完善全国统一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税收业务知识库。按照谁发文、谁解读、谁负责的原则,由纳税服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建立知识库分级维护机制。

23.规范咨询运作。完善全国统一的咨询管理办法,建立纳税咨询受理、转办、答复、公开和维护机制。按照定期收集、准确分析、及时反馈的原则,主动推送咨询信息以改进管理措施。推行纳税咨询限时回复公开承诺,逐步缩短回复时限。依托12366纳税服务热线税收业务知识库和税收业务专家坐席,为纳税人提供统一和权威的解答。

八、优化办税服务,提高纳税服务效率

拓展多元办税,优化办税流程,精简涉税资料,丰富服务内容,帮助纳税人更便捷高效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24.拓展多元办税。健全网上办税、上门办税、电话办税、短信办税、邮寄办税等多种办税方式。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基础上,不断完善网上办税功能,加快推进网上办税,使纳税人可以足不出户办理主要涉税事宜。制定全国统一的网上纳税申报标准,适时推广标准化的纳税申报软件。全面实现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积极推进场所出具、邮寄投递、网上开具等多种方式的缴税凭证开具工作。

25.优化办税业务流程。进一步清理办税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重复环节,下放审批权限,前移审批事项,逐步从事前审批转为备案并事后核查,合并办理不同税收业务流程中的调查、检查等事项,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办税流程统一。完善办税业务流程内控机制,健全新增办税流程联合发文制度,建立办税业务流程外部监控评议机制,形成有效监督和控管。推行办税成本测算标准模型(SCM),及时评估办税流程的合理性,为持续优化办税流程提供依据。

26.精简涉税资料。对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重复报送的各类资料全面清理并取消,统一涉税表证单书种类和式样。完善纳税人一户式税收档案资料电子化管理,建立纳税人基本信息库,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涉税信息共享。探索研究实行综合纳税申报表。积极推进无纸化办税,在电子资料具备法律效力的前提下取消纸质资料报送。

27.丰富服务内容。全面落实全程服务、预约服务、提醒服务、延时服务、首问责任制等办税服务制度。根据纳税人的规模、特点及不同需求,完善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和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等纳税人的办税服务措施,积极开展个性化办税服务。

九、强化权益保护,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通过健全征纳沟通机制、强化风险防范机制、建立争议化解机制、完善国际磋商协调机制,切实保障纳税人税前、税中、税后权益,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税收环境。

28.健全征纳沟通机制。在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中注意维护纳税人权益,逐步实现税制改革和重大税收政策调整措施出台前的专家论证、公开听证等制度,注重做好税法执行中的意见反馈评估工作,提高公众参与度和税法透明度。

持续推进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工作,推动由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牵头、税务机关提供支持的纳税人权益保护组织建设,积极响应纳税人集中提出的正当需求。强化需求分析工作,提高需求分析的专业化程度,对税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29.强化税收风险防范机制。通过政务公开和办税公开等形式,及时公布和更新涉及纳税人权益的环节与事项,健全纳税人对税收政策异议的处理机制。强化对涉税审批事项办理情况的服务质效监控,主动防范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可能造成的风险,推行纳税风险提示,切实帮助纳税人降低税收风险,引导社会对税法的普遍遵从。

30.建立税收争议化解机制。建立健全对纳税人投诉和举报的处理机制,快速有效地处理投诉和举报问题;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积极运用和解、调解手段化解税收争议;积极应诉法院受理的税务行政案件,认真履行法院依法做出的行政判决和裁定;严格执行国家赔偿法律制度,保证纳税人受到的损失依法获得赔偿。

31.完善国际磋商协调机制。按照我国对外签署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安排)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国际税务磋商协调机制,提高通过双边磋商解决跨国税收争议的效率,切实维护和保障我国政府和纳税人的国际税收权益。积极稳妥地开展预约定价谈签工作,促进跨国投资发展。

十、完善信用管理,引导纳税遵从

通过加强纳税信用评定管理,强化纳税信用评定结果应用,提高纳税服务和税收管理的综合效能。

32.加强纳税信用评定管理。完善纳税信用分类指标体系,优化评定等级标准,细化评定等级类别,建立信用信息库,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纳税信用的自动生成、客观评价和动态管理。

33.强化信用结果应用。区分不同信用风险级别,合理调配资源,实施分类服务和管理,健全信用激励措施,促进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提高。探索建立纳税信用评价规则、信用记录公开查询和社会共享制度。健全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全社会信用水平的提高。

十一、开展社会协作,拓展纳税服务资源

规范涉税中介服务,加强与社会组织协作,发挥注册税务师行业和社会组织的服务优势与杠杆作用。

34.发挥涉税中介作用。坚持鼓励、引导、培育和规范、管理、监督相结合,优化涉税中介机构执业环境,健全涉税中介行业制度,大力发展涉税中介专业服务。加强对注册税务师行业的指导和监督,提高注册税务师行业服务能力;加强注册税务师行业评估监管,严禁指定或强制税务代理;加强注册税务师行业自律,推进执业质量评估监控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鼓励注册税务师行业联合兼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发挥以注册税务师行业为主的涉税中介在纳税服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35.加强社会组织协作。加强与财政、公安、工商、银行以及社区组织、行业协会等部门和组织的合作,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支持纳税服务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志愿者税收知识辅导培训,为志愿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创造条件。与咨询、科研等机构合作,联合开展满意度测评、需求调查和纳税服务课题研究等工作。

十二、推进保障体系建设,增强服务执行能力

依托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科学化的组织机构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纳税服务工作全面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36.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税务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纳税服务工作面临的形势,确定纳税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健全党组统一领导、纳税服务部门组织协调、其他部门各负其责的纳税服务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协调解决纳税服务全局性问题,统筹部署纳税服务重大工作,督促检查服务措施执行情

况。

37.完善机构设置。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要求,完善纳税服务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按照机构岗位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与纳税服务工作要求相适应的原则,确立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纳税服务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探索建立专门的纳税人权益保护体系。

38.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纳税服务教育培训,以专业化培训为主线,以提高能力素质为着力点,根据各类干部的不同特点、岗位需求实行分级分类培训,突出抓好办税服务厅人员、12366咨询人员培训。系统编写纳税服务业务教材,加强纳税服务专业化人才培养,按照提高能力素质、激发活力动力原则,以建立健全总局、省局两级纳税服务专业人才库为依托,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和激励力度,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纳税服务人才队伍,为纳税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39.加强经费保障。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将纳税服务工作所需的经费列入部门预算,确保纳税服务所需资金及时到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纳税人需求变化,适时优化投放结构,在优先保障为大多数纳税人提供普遍服务的基础上,重点保障满足纳税人迫切需求的分类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持续保障网上办税服务厅等基础工程建设,大力支持纳税服务工作创新,切实提高纳税服务资金使用效益。

十三、加强考评体系建设,促进服务效能提高

通过完善优化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全面推进绩效考评,持续改进纳税服务,为税务机关全面提高纳税服务工作效能提供监督保障。

40.完善指标体系。按照科学合理、普遍适用的原则,完善税务机关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建立健全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满意度调查评估机制,逐步完善纳税服务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纳税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不断提高纳税服务工作在税务机关业务考核中的比重。

41.开展绩效考评。按照内外结合、客观公正的原则,开展税务机关服务绩效考核,客观评价内部纳税服务绩效;开展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全面掌握外部满意度评价;开展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测算,准确评估纳税人税法遵从状况。

5.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篇五

要(全文)

2011年03月17日 14:31来源:新华网

目录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四篇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第一节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

服务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有序发展和创新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围绕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经济、支持企业跨境经营,以及发展网上交易等新型服务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发挥信用融资、证券、信托、理财、租赁、担保、网商银行等各类金融服务的资产配置和融资服务功能。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探索发展巨灾保险,创新保险营销服务方式,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推进再保险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保险服务体系。

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

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第三节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

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加强信息服务,提升软件开发应用水平,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发展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支撑服务。培育发展一批高技术服务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第四节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

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积极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加快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促进广告、会展业健康发展。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

第一节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

优化城市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规范发展。支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

第二节积极发展旅游业

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第三节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

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重要依托,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等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积极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特色服务,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加快建设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家庭服务业市场秩序。

第四节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发展健身休闲体育,开发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发展体育用品、体育中介和场馆运营等服务,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第一节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

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服务企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有效途径。

第二节完善服务业政策

6.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篇六

“十二五”时期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期,也是我中心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关键时期。本规划主要阐明未来五年我中心发展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是组织和团结全中心职工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十七界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二、基本原则

按照上级部门决策、部署,以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为重点,做好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中心宗旨,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础

医疗为支撑、以公共卫生服务为延伸、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发展思路。

三、具体目标和任务

(一)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工作

1、配合政府加大宣传,积极宣传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政策,力保全民参合率达95%以上。

2、强化管理,优化流程,努力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及时报销到位。

3、强化资金监管,确保医保基金安全,严格按医保合医政策收治病人。

(二)继续做好九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国家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惠民政策,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全体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我中心将通过入户调查、疾病筛选、全民体检等方式为辖区内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填写居民健康档案记录单,统一编码,建立信息化档案,重点人群每年更新档案,并做好保密工作。

2、健康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季节防病重点,每季度更换一次健康教育宣传栏的内容,印刷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覆盖率达60%以上;年内开展健康知识培训不少于8次,并做好通知、签到、照片、讲稿及小结等资料存档;

要求相关人员在上门访视时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使居民基本卫生常识知晓率达80%以上;组织动员孕妇及6岁以下儿童家长参加我院举办的孕妇和儿童健康教育讲座;孕妇在孕早期或中期接受一次健康教育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6岁以下儿童家长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预防接种

开展示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创建,重新装修计免门诊,规范计免流程,建立健全计免制度,规范计免接种操作,实行按日接种制,同时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到安全注射,熟练掌握接种前、后的全面情况,做好接种反应事故的处理登记,加强冷链管理,做好疫苗的进出管理、冷链远转管理、失效报损登记。新生儿建卡率达到98%以上,建证率100%,卡证符合率100%。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包括含有麻疹成分疫苗、麻腮风、麻腮疫苗、麻风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90%,乙肝疫苗首针24小时及时接种率≥95%,五苗全程合格率100%,做好乙脑、流脑、甲肝、风疹等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的宣传和接种工作,接种率达到90%。加强免疫接种率达到90%。并及时掌握辖区内流动儿童情况,及时安排接种。

4、传染病报告与处理

(1)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组织和传染病管理制度,全面规范使用门诊日志,建立健全发热、肠道门诊登记,认真做好疫情报告、疫区管理及疫情登记。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传染病防治法》,让医务人员了解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分类、法定报告人、报告时限、方式、程序等业务知识。同

时让更多人群认知疾病防治的重要性。要及时、准确上报疫情,及时完成疫情登记,报告率100%,报告卡及时、准确、完整率100%,疫情登记率100%。同时及时做好疫点、疫区的处理、登记。辖区内传染病流行或暴发,要及时控制处理疫情,要快速报告且配合上级医疗、疾病控制单位搞好疫情控制、医疗救护工作。

(2)积极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病人转诊率达100%,同时开展病人的追踪治疗及随访管理,督促其定期复查,并将信息及时上报沙坪坝区疾控中心。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强普及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艾滋病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农村、进重点场所、进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入户,成人防治知识知晓率90%以上。

5、儿童保健

继续开展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与儿检工作,6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新生儿访视率达95%。加强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实行先体检、再行免疫接种,使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5%以上,婴幼儿系管率和使用生长发育图监测率分别达95%以上。及时发现与治疗影响儿童健康的疾病,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开展儿童保健技术培训。免费为辖区内0-6岁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

6、孕产妇保健

做好早孕建册、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工作,并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筛查、追踪、随访和转诊等工作。继续加大实施母婴安全工程的宣传力度,以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

妇和婴儿死亡率为目标,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掌握育龄妇女和孕妇情况,动员和通知怀孕妇女进行孕产期保健管理。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99%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7%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孕产妇产后访视率90%以上,高危孕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继续向辖区内的待孕妇女和怀孕3个月内的妇女免费发放叶酸。通过培训、宣传、督导服药、随访等积极开展项目工作。积极开展业务学习和业务指导工作,组织召开例会,做好各项总结和计划,及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住院部今年投入使用,布置新产科,规范流程,为产妇提供三星级温馨病房,开设新生儿游泳馆,促进新生儿健康。加大产科人员投入,目前有医生2人助产士3人,预计今年增加产科医生2人,助产士2人,加强产科人员培训,派出2名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申请2名产科专家下乡支医,提高产科质量,确保产科安全。产科业务范围限于正常产科,发现高危及时转院。

7、老年人保健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管理人数达到80%。加强体检宣传工作,确保特困残疾人、低保户、五保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体检率达100%。全年对上述人群进行四次免费随访,同时做好宣传发动,积极参与强化免疫,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

今天新大楼投入使用,增设老年二科,使应人口老年化需要,坚持护士整体护理,详细记录老人生命体征,及每日进食情况,医生每日三次查房,如需治疗及时介入。

8、慢性病管理

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重性精神病等人群健康管理率95%以上,社区站医生定期进行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利用随访宣传防病知识,使农民对重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并做好资料汇总和信息上报。35岁以上患者门诊首诊测血压率达100%,并做好门诊日志记录。

9、健康管理

为农村居民开展健康体检以及儿童预防接种和体检,孕产妇产前管理和常规妇女病检查,及时记录到健康档案中,并录入电脑管理系统中,逐步形成动态的健康档案。对体检中发现的健康问题和行为危险因素,开展每季度一次的上门访视服务,全年共四次,并及时将随访情况及干预措施记入健康档案,并汇总上报。

10、其他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1)、妇女两癌筛查

总结去年两癌筛查的经验,每年持续超额完成两癌筛查任务。

2)儿童窝沟封闭

进入学校筛查儿童窝沟情况,超额完成窝沟封闭任务。

3)、传染性土源虫病防治

摸清辖区农村人口数量,保障农民服用驱虫药。

四、保障措施

(一)大力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1、政治理论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政治思想觉悟。

2、法律法规教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为基本教材,加强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医务人员熟知卫生法律法规的内容,切实增强法律观念和纪律观念。

3、医德规范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引导医务人员自觉加强医德修养,规范从医行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4、加强监督检查。对科室医务人员的规范约束,同时公开接受患者、社会公众的监督,广泛争求对医德医风教育和行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坚决查处纠正医药购销领域中的不正之风。

5、严格执行并按有关规定公布医疗收费项目、标准和药品价格。严禁自立收费项目或自定收费标准,继续实行“住院一清单”制。

6、规范药品及卫生设备采购行为。健全医院药械制度,按照区卫生局要求进行药品配送采购工作,严禁向非药品配送商集中进行药品采购。

7、加强中心内外监督,实行院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全面落实院务公开的各项要求,做好对内、对外的公开工作,切实做到依法公开、真实公开、注重实效、有利监督。

(二)稳步推进医改工作

1、人事制度改革

我中心卫生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医院现有职工86人。学历结构,本科及以上17人、大专37人,初中毕业4人,中专、高中毕业及以下28人,卫生专业职称结构,卫生技术人员61人,其中,主治医师7人、执业医师 14人,执业助理医师7人,主管护士1人,在职在编52人,劳务派遣34人。无证人员34人,其中自收自支8人。

根据现有人才队伍情况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保障中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按照编制人数、岗位设置和岗位结构,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并针对结构不合理和人才断层等问题,用1年时间来完成对现有人员的调整,普及医生大专水平,2015年无大专学历医生不得从事临床工作。

2、社区站点改革

我中心三个社区站,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基本医疗为辅,工作量及质量纳入绩效考核。

3、加强绩效工资考核改革制度

根据考核方案和实施细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与岗位风险、责任程度、技术含量、服务态度挂钩的工资分配方式,把工资与绩效挂钩,实现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成按职能、绩效拉开差距的分配制度。(三)着力保障医疗安全

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

处理条例》为重点,加强对全院职工的法制教育,增强医疗安全责任意识。健全医疗、护理、功能检查、放射、化验等各个科室、各个诊疗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优先的原则,严格落实各项操作规程,争取做到无医闹,无纠纷,无事故。

1、院内感染治理

院感的控制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具体体现,也是防范医疗事故的重要途径,是以病人为中心、文明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成立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院感控制机构,修订完善各项院感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在全院范围内加强院感知识宣教和培训,强化院感意识,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以“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产房”为突破口,抓好重点科室的治理,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2、医疗安全治理

医疗安全工作一直是每一个医疗机构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防范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成为中心生存发展的根本。认真开展医疗安全知识宣教,深入学习岗位差错评定标准和卫生部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及《医疗文书书写规范》,严格落实差错事故登记上报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医务人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努力同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思想,避免因服务不周而引起的医患纠纷。

3、医疗质量治理

(1)医疗质量治理是针对医疗系统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医疗治理从

而提高全中心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患者服务。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细化质量控制方案与质量考核标准,实行质量与效益挂钩的治理模式。

(2)进一步加强医疗文书的规范化书写,努力提高医疗业务水平。组织各科室医务人员认真学习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处方、辅助检查申请单及报告单的规范化书写,切实提高医疗文书质量。及时督导住院医师按时完成各种医疗文书。切实注重病历内涵质量的提高,认真要求住院医师注重病历记录的逻辑性、病情诊断的科学性、疾病治疗的合理性、医患行为的真实性。抓好住院病历的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积极开展优质病历评选活动。

3、护理质量治理

护理质量的高低是反映一个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是医院服务形象建设的窗口,也是医院医疗业务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

(一)住院部内科创建优质护理示范工程,逐步改善病房布局及设施,完善护理人员数量、素质,开展星级服务式护理,做到零陪护,体现温馨、舒适的人文关怀。

(二)进一步规范各种护理文书,认真填写五种表格,根据具体疾病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方案。以多种形式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包括到上级医院轮训学习,送3—4名优秀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每月开展业务学习以及“三基”考试。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严惩护理差错,护理责任人严格把关,竭力避免因护理失误引起的医疗纠纷。

4、医技质量治理、医技发展、设备引进

加强医技科室建设是提高医院整体诊疗水平,树立医院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业务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诊断水平。二是利用现有设备,搞好设备维护及保养,充分发挥每台设备的使用价值。三是医技科室要与临床科室搞好协作关系,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四是化验室要积极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中心将尽可能添置设备及试剂,以满足临床的需要。五是认真做好各种检查的登记、报表工作。六是为更好的满足群众看病诊疗的需要,力争引进彩超一台,力争做到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以真心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为目标。

5、药品质量治理、遵守基本药物制度及零差价政策 药品质量的好坏是关系老百姓生命安全,也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其优质可靠的药品是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

(1)加强药品治理,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药事领导小组,坚持网上购药,实行招标采购。药品管理人员要严把质量关,严禁假冒、伪劣药品入库,确实做好药品管理工作,杜绝过期、失效、霉烂、变质的药品流入患者手中的事件发生。毒、剧、麻、精神药品的管理严格按照有关制度执行。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加大对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宣传引导,确

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镇稳步运行。

(3)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各位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我中心严格按照国家基本药品目录执行,坚决执行国家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

(四)扎实做好乡村一体化管理

1.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1)加强机构的设置规划与建设。4个行政村每个村设立一所村卫生室。加强与各村部的联系,建立友好关系,争取井口镇村卫生室全部都设立在各村,村卫生室的房屋和基本装备按照社区站的标准,合理规划与配备,做到内部布置、服务环境均达标,以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保证其发挥应有的功能;(2)加强人员的准入与执业管理。村卫生室4位乡村医生具有乡村医生资格。

(3)加强业务管理。建立健全各村卫生室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流程,严格规范诊疗行为,做到规范服务,记录完整。加强服务质量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医疗差错和事故,确保医疗安全。注重公共卫生服务,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对慢病患者随访实行主动上门服务,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健康管理。

(4)加强药械管理。按照统一部署,各村卫生室亦将逐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后药品必须到院部集中采购,全部实行药品零利润销售,严禁各村卫生室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中心将加强对各村卫生室合理用药的教育、培训和日常监督管理,切实维护群众用药安全。

(5)加强财务管理。各村卫生室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监督,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要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中心将定期开展对各村医进行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的教育和培训,树立正确财务理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6)加强绩效考核。制定了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办法,对村卫生室下达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指标,每月进行一次督查,每季度一次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与下发财政补助经费挂钩。

2.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继续搞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完善工作程序,加大培训力度,做到有备无患,忙而不乱;

3.做好重大疾病防控:①有效控制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蔓延,加大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力度,进一步落实艾滋病、丙肝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结核病防治的新型服务模式;②继续做好国家免疫规划常规免疫和消除麻疹工作,加强疫苗管理,落实表、簿、帐、卡、册的管理,保持无脊灰状态;③搞好老年人保健工作,提高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慢性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健全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提高精神卫生和心理疾病防治能力;

4.加强妇幼保健工作:①根据妇幼保健建设标准,完善相关设施;②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工作,努力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③加强妇女病普查、宫颈癌筛查等工作,落实

农村孕妇叶酸增补;

5.落实健康教育工程,发放宣传资料,搞健康主题宣传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总结。

(五)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的引进和全科医生的培养

人才是我中心的立院之本,加强本院优秀青年临床医师培养、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知识能力、加强工勤人员工作技能,力争将医院创造成为知识型组织,努力推进中心整体工作,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服务于老百姓。计划于每年邀请上级医院的专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4次,主动申请专家下乡支医,并制定详细的计划进行严格培训,不断更新各种业务知识和技能,计划每年选送出2-3名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学习,努力打造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科技队伍,为形成新一代医学专家队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1、规划中心整体布局,已新建一栋宿舍,改善职工居住条件,使职工更加安心服务于本职工作。今年新住院部投入使用,极大的改善了就医环境,产房和手术室投入使用又将是我中心新的增长点。

2.利用国家大力发展基层卫生事业的优越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申请规范化乡镇卫生院打造,努力将医院门诊楼装修彻底改变中心陈旧面貌,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沙区北部的二级医院。

(七)主动对接上级主管部门,共享公共医疗资源

加强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构建相对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使本镇辖区居

民健康水平与卫生服务指标达到先进水平。坚持医疗和公卫并重,开设120平台,打造安全有效的产科和外科、特色老年科。

7.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篇七

(一) 品质经济的定义

品质经济是指适应人们食饮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 实现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中更健康、和谐、愉悦生活的经济形态。通过文化传媒、体育等渠道建立的人与人交流、健身强体等方式也是品质生活方式, 这种品质生活方式, 更偏向于心灵沟通和健康快乐。本文强调的品质经济, 偏重于从人与自然交流, 或基于自然的平台进行的人与人的交流及健康快乐的角度, 进行相关分析。

(二) 基本判断

发达国家已整体进入品质时代, 具体生活方式 (消费需求) :对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的要求高;热爱体育, 群众体育普及;热爱各种形式户外旅行。供给方式:农业科技发达, 支撑物种开发、生产出安全、高品质的食品;文体业发达、娱乐方式样化;互联网业发达;心理咨询业发达等。而中国城市不同程度走进品质生活时代且有各具特色。因此, 中国城乡经济中的农村经济发展应顺应品质经济时代潮流, 抓住时代机遇, 发展新型农村经济。这既有发展前景, 也是发展的内在动因。

(三) 社会经济意义

品质经济与非农的两头高的经济共同构成和谐完美的经济。非农的两头高的经济是从供给角度中的产业属性和产业链的环节角度看社会生产现象, 形成的提法。假设成都市未来实现微笑曲线, 从初次分配角度看, 受益的主要是高端科技与服务人才、高级管理人员和政府。而普通劳动者并不能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微笑经济”, 以获得微笑。因此, 只有大力发展品质经济才能通过服务分享微笑经济直接受益者带来的收益, 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样, 在人力资源溢出的趋势下, 人力资源也只有通过品质生活的泛化而找到其发挥能量的市场。因此, 从社会福利广泛分享的社会诉求来看, 品质经济才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

(四) 品质经济的特点

一是发展条件是居民收入水平较高, 绿色生活的文化在大众中普及, 交通与信息网络发达, 有消费者认可的开发资源及配套的服务管理方式与水平, 有适合消费者自身消费水平的选择空间。二是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经济, 也就是自然资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可被综合利用、深度开发的经济。三是通过文化发掘使自然资源增殖或通过创意投资、美化自然就可使资源点石成金的经济。四是普通劳动者可以迅速适应的经济。五是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及技能的经济。六是物种资源充分发挥潜能的经济。

二、成都市发展品质经济的条件

第一, 自然资源精华浓缩。即地貌与气候在小区域的多样性, 为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的全面展开,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 有发达的文化与产业支撑。成都市文化底蕴深厚, 成都及周边不但有历史积淀的深厚、独特的文化, 还有敢消费、会消费、爱消费的区域民俗文化, 并养壮了发达、有竞争优势的餐饮产业及文化。

第三, 城乡统筹改革先行, 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六年改革中, 进行的农村产权改革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等, 为新型经济发展、新市场繁荣、新城镇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超前的有效的制度基础, 同时, 也为成都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

成都市应根据品质经济发展的规律、特点及自身优势, 以农业科技优势和引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为责任, 在一区一主业的主导下, 把成都平原建设成为土特农产品、畜牧、家禽、鱼类产品的生产基地, 装点现代城市的花卉苗木的生产研发基地, 涉农旅游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区域, 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 (山区、部分自然条件好的农区的房地产业) 适度发展的区域, 高级稻米与油菜生产的基地。总之, 是满足城镇居民多种现代、绿色需求的经济发展区。

三、成都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不足之处

(一) 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应是生产与分配适当结合的规划

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而言, 此前, 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因此, 制订规划主要是“生产性”的规划。现阶段, 我国强调发展与和谐并重, 因此, 规划应是“生产性”、“分配性”内容都有所反映, 从而体现产业、经济发展是手段, 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是目标的指导思想。

在对成都市总体规划及子规划学习考察中感受到, 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在总体规划的“十二字方针”中体现的比较明确, 但在展开中体现的不充分, 而相关的子规划中体现的更不明显。如果就业与收入仅仅被视为是社会指标, 由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制订, 它最终也应分解到产业上来, 因此, 产业部门不直接定出这些指标, 落实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就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 成都市农委虽然在实践中广泛地实践着品质经济, 但没有理论抽象出品质经济内核

第一, 从子规划与总规划及其他子规划的关系看, 该规划如其他规划一样,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首先, “全域成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 “全域成都”规划的核心, 应该是人的社会发展规划。应根据城镇化发展的可能, 明确制订未来农村人口须转变社会身份的规划, 并制订城镇与新农村发展规划, 农业、非农业发展规划, 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投资等规划, 才能相互适应。其次, 该规划就是一个目标、方向、原则的制订与说明, 而对实现目标的投资、土地流转规模、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劳动者培训等没有配套规划, 内容不充分。

第二, 对品质时代的预见性不够, 对未来可能出现一些产业, 没有在规划中提出设想性内容, 或数据订的可能偏保守。就前者而言, 从规划的各类产业数据可见, 规划是对现实的延续, 这就把可能出现的新产业排除在外, 如基于品质经济的视角, 未来的居民对“土”猪、“土”禽、竹笋等真正的绿色食品的需求可能会快速增长, 而成都的三圈层农区又具有发展这些产业的条件, 但在规划中有所述及, 但不系统, 如对生态养殖区及工业式规模养殖区缺乏规划;对土鸡提出了发展的鸡名与区域, 但对鸭、鹅、兔、野味等没有规划;对农业劳动者没有进行有针对性培训的规划。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就业人数、休闲观光实现接待人数、休闲农业旅游收入这三个指标分2015年、2020年提出的规划数据, 2015数据肯定更“准确”, 而2020年的数据可能比较保守。因为, 国家未来十年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 大幅提高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相应地, 品质生活将在更大的消费群体中展开, 以上三个指标都可能进入快速增长期。

四、推动成都市品质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 以品质经济的视角, 全面审视修订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要制订出能有效推动品质经济在成都全面、有序展开的规划。规划是一个系统, 由核心规划与子规划体系构成。核心规划是人的社会身份转变的规划, 逻辑递推出成都市的功能区发展规划, 进而延伸出城镇与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 (其中, 最重要且有新意的是体现品质经济的农业旅游服务业、资源服务增殖业等) 的发展规划, 终端就是政府与民间的投资规划、就业培训与社会保障规划、收入增长与消费增长的规划等。联系成都自然与历史形成的资源优势, 笔者建议, 沿山、沿水、沿路, 充分发掘自然与文化的资源, 全力打造农业旅游服务区;同样, 依靠资源, 引入房地产等服务业, 促使资源增殖的品质生活休闲服务区在更广阔区域的分布。

(二) 以完善政策为保障, 推动品质产业与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

这一政策的取向就是鼓励农民进入城镇, 推动农村土地要素高效流转, 支撑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派生的观光业、休闲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全面联动;配套解决农民进城务工的廉租房问题, 保障劳动要素的充分流动;完善政府向农区公共投资及鼓励民间向农区品质产业投资政策, 刺激各类投资为品质经济的形成、壮大提供不竭动力。

(三) 政府公共服务重点和投资应进行战略转移, 由城市转向农村

政府应紧紧围绕三、二圈层打造“品质生活休闲区———真正的生态土特产区、绿色生活区、乡村文化创意区”的大目标进行规划及加大投资。进而打通城市与农村互动的通道, 实现两个市场的无缝对接。在这里强调一点, 所谓战略转移是指, 政府投资的占比应有较大变化, 以引导社会投资向三、二圈层集中, 消化成都市过高的居民存款, 疏通富裕社会资本投资渠道, 建立全新的品质经济。

(四) 政府应加快市场机制建设, 提高政府市场监管的效率, 维护品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政府鼓励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机制, 吸引社会投资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政府把可商业化的大项目与有关公共设施的投入招标捆绑, 同时, 政府配套投入土地整理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及信贷担保等优惠, 吸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二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并加大政府投入, 推动市场化进程。如政府可以在农产品基地建立政府出资并管理的农民低缴费的多功能仓储设施, 同时, 在农产品物流中心建立市场信息中心, 慰平农业供求的季节冲击, 减少农民的现实损失, 增强农民创新的信心和对市场风险的控制能力。三是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 进而加强对行业的监管, 推动特色产业、生态农业、精细化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农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保障区域产业、产品品牌的市场信誉, 增加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渠道和空间。

(五) 政府应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中发挥引领作用

品质时代的生活需求是精神与物质世界的高度和谐的统一, 为未来新的产业、新的市场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也为经济, 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永恒的动力, 特别是为高附加值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如对进一步美化成都山水, 以增加其旅游业及农业 (林业) 服务业资源品位及吸引力的具体措施中, 在品质经济理念的指导下, 就创意出“泼墨山河”的行动计划,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能, 发挥人的文化创意能动性, 仅用不同颜色的树种, 就可生态重染山河。这使林农从种树的低附加值的瓶颈中跳出, 仅因文化助力, 就可让林产增殖。如何防范物种移植中的侵入问题, 又如何陪育出新树种等等问题, 就要求政府调查山水资源, 制定美化山水规划, 林业科研、畜牧业科研等等方面也应加大投入, 进一步提高品质经济所依托的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利用价值。

(六) 政府应全方位为品质生活方式造势, 以消费需求的扩张刺激品质经济的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有舆论宣传的制度优势,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媒工具, 调动全社会的科研与宣传的力量, 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质生活的宣传推广活动, 是推广普及品质生活方式的必要行为。英国的宫廷生活方式从贵族流向民间, 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中, 时尚传媒的舆论宣传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推介品质生活的方式与资源, 扩大品质生活市场信息的范围和提高舆论导向的效率。这方面, 四川省的电视媒体已做得很好, 遗憾的是成都市真正的品质资源还不够。

五、对农委完善“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第一, 旗帜鲜明, 以品质经济的理念为指导, 丰富、完善已编制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基本原则是“在资源开发与保护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一区一主业的选择中创核心竞争力;在规模中要效益, 在生态中找品质, 在复合中寻共赢。”

第二, 重在落实, 对自身配套与部门衔接的规划反复沟通、完善。

第三, 加强规划落实过程中的社会宣传。主要就是舆论导向、资源与市场信息发布, 推动品质经济早日落户成都。

摘要:文章提出品质经济概念, 总结其特点、意义及与微笑型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结合成都市资源优势, 提出成都市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径, 即发展品质经济;基于品质经济的视角, 审视“成都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 并对完善规划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品质经济,规划,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8.IT解读“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篇八

纲要和计划提出,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要促进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要部署实施若干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其中,“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和“重大文化科技项目”是文化科技创新的两个着力点。

在新兴文化产业业态中,除了动漫、游戏、网络等业态外,北京水晶石公司和深圳华强文化科技公司的业务模式具有示范性。

水晶石是数字视觉创意专业公司,承担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深圳2011年大运会等数字图像服务。水晶石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制作的数字《清明上河图》高6.3米、长130余米,用12台电影级的投影仪同步工作,展现城市的昼夜风景。目前,水晶石已成为伦敦奥运会数字图像服务的供应商。

深圳华强文化科技公司是国内唯一具有成套设计、制造大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的企业,已出口到伊朗、南非、乌克兰等国家。华强文化科技的环幕4D电影系统也输出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4D影片每年出口20余部。

在重大文化科技项目中,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和陕西省文化厅“穿越时空的西安文化之旅”等项目具有代表性。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采用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光学设备,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作品使用的纸张、染料、墨迹、印章等,建立全方位的数据库,逐步使书画鉴定与国际接轨,加快书画鉴定的科学化进程。 经过多年努力该项目获得数项专利,已投入试验性应用。

“穿越时空的西安文化之旅”项目以古都西安为背景,西安古城墙、大明宫、西安美术馆为基础,借助3D数字和虚拟文化解决方案,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身临其境的文化展示与交流体验平台,使在地下、书本中的、博物馆文化走出来、活起来,变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

在纲要和计划中,“文化科技创新”是文化大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水晶石、深圳华强文化、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和穿越时空的西安文化之旅等企业和项目展现了信息产业在文化发展中的前景及巨大想象空间。

9.邮政普遍服务“十二五”规划 篇九

目录

一、现状与形势........................................1

(一)“十一五”回顾..................................1

(二)“十二五”形势..................................4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6

(一)指导思想........................................6

(二)基本原则........................................7

(三)发展目标........................................8

三、主要任务.........................................10

(一)加快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10

(二)完善邮政普遍服务终端服务体系...................11

(三)提升邮政普遍服务综合服务能力...................12

(四)完善邮政普遍服务规范标准体系...................13

(五)健全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体系...................14

四、政策措施.........................................14

(一)提升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和水平.....................14

(二)建立邮政普遍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15

(三)明确各级政府邮政普遍服务保障职责...............16

(四)强化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17

(五)促进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机融合.................18 1 邮政普遍服务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公民 通信自由的基本途径,在维护国家政令畅通、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 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邮政普遍服务可持续发展,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和《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 我国邮政普遍服务实际,制定《邮政普遍服务“十二五”规划》。本 规划为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随着邮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和《邮政法》的修订 实施,邮政普遍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邮政普遍服务不仅在保障公 民基本通信权利方面发挥着基础作用,还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 件、服务国家重大活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广大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很多牧区、海岛、山区、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偏远、交通条件较差,邮政普遍服务任务 依然十分艰巨。1.邮政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2005 年 7 月 20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邮政体制改 革方案》,启动了以政企分开为核心的邮政体制改革。重组后的国家 邮政局按照《邮政法》和“三定”职责,强化规划、政策和标准制定,2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大力推动建立覆盖城乡 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新组建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依法承担邮政普遍 服务义务,并积极利用邮政网络优势服务“三农”。2.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2009 年 10 月 1 日,修订后的《邮政法》颁布实施,明确了邮政 普遍服务的法律地位,奠定了邮政普遍服务机制的法制基础。《邮政 普遍服务监督管理办法》、《邮政企业设置和撤销邮政营业场所管理规 定》和《邮政企业停止办理或者限制办理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业 务管理规定》等规章办法相继出台。邮政普遍服务相关标准体系不断 完善,《邮政普遍服务》标准、《住宅信报箱》国家标准等颁布实施。各地也启动了邮政地方立法工作,制定了支持邮政企业提供普遍服务 的具体办法。寄快递 找物流 3.服务网络体系覆盖城乡

“十一五”期间,全国邮政基础网络基本保持稳定。截至 2010 年底,全国邮政局所总数达 4.8 万个,邮政局所乡镇设置率约 75%。邮政信筒信箱达 20.45 万个;全国邮路总长度 463 万公里,其中农村 邮路长度 60 万公里;全国邮政妥投点达 6198 万个,投递路线总长度 515 万公里,其中农村投递路线长度 369 万公里。4.政府保障力度逐步增强

《邮政法》明确提出,国家保障邮政普遍服务,国务院和地方各 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3

务。“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邮政企业承担普遍服务及特殊服务 的亏损给予补贴,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西部和农村地区邮政基础 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以及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工程。邮政企业提 供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享受免征营业税政策。有的地 方政府在设施建设、财政补贴、费用减免、房屋用地、车辆通行等方 面给予政策支持。5.监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邮政普遍服务“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企业自律”的监管体系逐 步建立。邮政设施、邮政服务、邮件时限、邮政资费等方面的监督检 查和用户满意度等专项调查为主要内容的监管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邮 政普遍服务监管报告制度初步确立。社会监督逐步健全,截至 2010 年底,全国聘请的邮政社会监督员累计达 2382 人,全国市(地)县总覆盖率为 71.22%。企业自律不断加强,建立了集团公司、省、市、县四级通信服务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制定了视察检查工作制度和 相关考核办法。

“十一五”期间,邮政普遍服务虽然取得一定发展,保障监督不 断增强,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邮政服务网络薄弱,尤其是农村邮政服务严重不足;邮政普遍服务水平总体不高,与经济 社会发展需要和城乡居民用邮需求尚有较大差距;运行保障机制还有 待健全,监管能力仍需提高;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性障碍还有待突 破,邮政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4

(二)“十二五”形势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应对 国际经济危机挑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我国工业 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和经济社会转型将进一步 加快。这一时期,邮政普遍服务的需求和供给都将产生显著变化,既 面临着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也存在着许多重大挑战。邮政普遍服务 的可持续发展对继续深化邮政体制改革,健全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完 善政府保障监督机制,推进邮政普遍服务的均等化和现代化,提出了 更为迫切的要求。

1.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用邮需求将持续增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国内投资与消费需 求增长潜力巨大,中国仍然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均 GDP 将超过 5000 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正式步入中等 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 50%,城乡关系将发生重大 变化。经济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和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要 求更加注重改善邮政普遍服务质量和效率,充分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 通信权利,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普遍服务 需求。

2.民生政策逐步落实,发展环境将不断优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保障和改善民 生被置于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基本公5

共服务差距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十二五”时期,国 家将继续把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重要任 务,以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为着力点,继续加强重大民生政策 的实施,加大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邮政普遍服务作为国家 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环境的改善将为其进一步发展创 造有利条件。

3.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保障监督作用将日益凸显

邮政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邮政体 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邮政主业改革的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进一步到 位和省以下邮政监管机构的建立,都将有利于政府部门更好地监督保 障邮政普遍服务。邮政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邮政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逐步 深入,也要求政府部门切实履行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职责,完善邮 政普遍服务机制,统筹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协调发展。4.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导致了现代通信方式的多样化,对传统 邮政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用户需求多元化、我国区域经济 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地理条件存在巨大差异,邮政通信仍然具有不可 替代性;另一方面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实物传递的新 需求,为邮政普遍服务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邮政普 遍服务不仅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还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适应社会 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更高的用邮需求。6

5.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网络资源更加丰富

近年来,铁路提速、客货分离、车站改造、车辆技术等级提高等 情况,造成了邮车编挂困难、停靠站点减少及站停时间缩短等问题,给邮政运输带来了很大影响。但是,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 善,“大交通”平台的统筹发展将有利于邮政行业实现建设规划衔接 和政策协调,优化邮政网络布局,整合各种交通资源,加快形成通畅、便捷、高效的邮政网络体系。同时,运输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农村公路 的建设,将有助于加快邮件传递速度,推动邮政普遍服务水平的不断 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 求,紧紧围绕“十二五”邮政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以确保人人享有 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邮政普遍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 力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突出的基本用邮问题,优化发展环境,加 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监 督管理,推动邮政普遍服务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十二五”期间邮政普遍服务的发展,要围绕“一个中心”、坚 持“两大战略”、推进“三项改革”: 7

——围绕“一个中心”。以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邮政法》对 普遍服务的有关规定与要求,加大国家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强 化邮政企业责任与义务,切实保障公民基本通信权利。——坚持“两大战略”。坚持推进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战略,扩 大邮政网络覆盖面,着力加强农村、西部地区及边远地区邮政普遍服 务能力建设,缩小城乡邮政普遍服务差距。坚持推进邮政普遍服务现 代化战略,不断提高邮政普遍服务网络的信息化水平,提升邮政服务 质量,拓展服务功能,大力推动我国邮政普遍服务可持续发展。——推进“三项改革”。协调相关部门,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加 快推进邮政普遍服务保障机制改革;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提升监管能 力,积极推进邮政普遍服务监管制度改革;强化普遍服务意识,履行 普遍服务义务,深入推进邮政普遍服务运行机制改革。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承担与国家保障相结合。邮政企业是普遍服务的实 施主体,有义务按照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服务标准和资费标准为所 有用户持续提供邮政服务。保障普遍服务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基本 职责,要准确把握普遍服务的公益性要求,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 积极性,健全完善普遍服务保障机制,强化立法、规划、标准、投入、监管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责任。8

——坚持普遍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尽快扭转邮政普 遍服务发展滞后的局面,确保邮政普遍服务水平与城乡居民实际需求 相适应。保持邮政普遍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合理确定普遍服 务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国力,合理安排政府保障的资源投入,提高政府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政府保障投入惠及基层。——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相统一。要妥善处理 好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的重大关系。既要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又要履行好普遍服务义务;既要推动优化邮政网络布局,又要保证邮 政普遍服务基础网络的稳定。在加强邮政网络建设和能力建设的同 时,要着力解决农村邮政服务水平低、邮件传递速度慢、平信丢失率 高等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在城乡服务均等化、邮政服务“最后一公 里”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和实质突破。

——坚持深化改革与强化监督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把深 化普遍服务运行保障机制改革与加强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结合起来,理 顺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之间、政府与邮政企业的关系,尤其是 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地方人民政府在保障邮政普遍服务方面的责任。加强普遍服务质量监测、评价与问责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邮政企业普 遍服务成本核算体系及成本削减激励机制,优化普遍服务资源配置,提高普遍服务补贴资金使用效率。

(三)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9 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邮政普遍服务保障和监督机制。邮政 普遍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营业网点覆盖更加全面,服务水平总 体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遍服务标准。具体目标包括:

——服务水平。邮政局所平均服务人口达到 2.2 万人;邮政局所 均能开办法定普遍服务业务种类;城镇居民楼投递插箱到户,农村投 递到村邮站,城乡邮件妥投率 97%以上。

——服务能力。完成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实现“乡乡设所”; 邮路总长度达到 480 万公里,邮政投递路线总长度 520 万公里;城乡 邮政局所和邮筒(箱)设置密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新建城镇住宅 楼信报箱覆盖率达到 90%以上;推进行政村村邮站建设,做到农村地 区基本实现“村村通邮”。

——服务质量。邮件传递速度明显提高,信件全程时限达标率达 到 95%,信件同城次日递率达到 70%;邮政普遍服务的营业时间、邮 件投递频次和投递深度、查询答复时限和用户投诉处理时限达到国家 规定的标准。全国邮政普遍服务满意度平均得分 75 分以上。——信息化水平。建立较为完善的、覆盖城乡邮政局所的邮件处 理信息系统,明显提高普遍服务业务处理信息化水平。邮政普遍服务 监督管理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完善,实现普遍服务监管的规范、透明、高效。10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要求,明确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任务,推动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城乡规划。推动中央及地 方各级政府加大对邮政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政策支持。发挥地方政府积 极性,继续实施全国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工程,逐步缩小城乡、区 域间普遍服务能力与水平差距。专栏 1 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工程

l 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共投共建的城乡邮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模式。l 完善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机制。l 完成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工作。

l 稳步提高空白乡镇补建邮政局所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l 确保空白乡镇补建邮政局所开办法律规定的邮政普遍服务业务,鼓励空白 乡镇补建邮政局所开展代办邮政储蓄、代办邮政保险和代收代付等便民服 务业务。

推动建设邮政普遍服务综合处理平台,加大邮件处理中心设备和 生产组织的改造和优化。推动城乡邮政普遍服务投递网络建设。改善 邮政投递条件,提高投递效率和能力,重点加强农村地区投递工具的 机械化。

专栏 2 邮件处理中心建设工程

l 积极研究推进车站新建或更新改造中邮运地道、邮件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l 优化功能布局,推进邮件处理中心新建与改扩建。

l 加快邮件处理中心分拣设备的更新改造。

l 加强运力资源投入,提升邮运能力。协调相关部门,积极发展行邮专列、客列编挂自备车运邮和行李车运邮。

(二)完善邮政普遍服务终端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以“村邮户箱”为重点的邮政普遍服务城乡终端服务体 系。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村邮站建设。做好村邮站建设规划,明确村 邮站建设及运营的责任主体,落实建设和运营保障资金,确保村邮站 运转顺畅。积极推动村邮站与农村公共服务平台有机结合,延伸服务 功能,叠加服务内容。落实《邮政法》关于城镇居民楼信报箱建设的 规定。积极开展已建城镇居民楼信报箱补建及更新工作,分期分批解 决信报箱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切实保障城市投递到户。专栏 3 “村邮户箱”建设工程

l 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将“村邮户箱”工程纳入当地民生工程。l 建立健全村邮站建设模式和运营长效机制。到2015年底,全国新建20万 个村邮站。

l 从设计环节、生产环节、建设环节入手,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报箱设置建设 的国家标准体系。

l 贯彻落实《邮政法》,建立健全一整套信报箱建设的验收工作流程。l 推动存量居民楼信报箱的补建更新工作。

健全邮政普遍服务终端环节运行管理的社会协作机制。完善邮政12

企业对新建单位、居民住宅的邮件投递登记手续。妥善解决写字楼、商厦等场所的邮件投递和邮件安全问题。协调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 理部门,明晰物业服务企业对方便邮件投递的工作责任。理清单位收 发室、传达室的邮件转接职责。

(三)提升邮政普遍服务综合服务能力

提升邮政网络信息化水平,推进邮政局所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完善邮政局所的服务功能。推动开展城市地区营业面积狭小、作业条 件简陋的局所的改造工作。积极开展西部和农村地区邮政局所的信息 化改造工程,加大农村电子化邮政支局建设力度,实现邮政汇兑业务 乡镇局所全覆盖。

专栏 4 城乡邮政局所信息化改造工程

l 适应城乡均等化发展趋势,稳步推进城乡邮政局所标准化、信息化改造。l 到2015年,争取完成城乡邮政局所标准化、信息化改造20000处。l 重点实施农村电子化邮政支局改造,实现邮政汇兑业务乡镇局所全覆盖。l 提高全网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有效解决用户查询难、投诉赔偿难的问题。完善邮政普遍服务社区服务网络,积极推进邮政服务进社区、进 商厦、进校园活动。贯彻落实《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年)》,引导邮政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参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区 公共服务发展。鼓励邮政企业依托社区综合性服务平台或者设立邮政 便民服务站提供邮政普遍服务和各项便民利民服务,保障邮政普遍服 务覆盖到社区全体居民。13

专栏 5 邮政服务进社区工程

l 鼓励邮政企业在社区综合服务站和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开展邮政服务,保障 邮政普遍服务覆盖到社区全体居民。

l 鼓励邮政企业依托6000个示范性城市综合社区服务设施,开办邮政代办代 投业务。l 鼓励邮政企业利用社会资源发展社区邮政便民服务站,配备标准化的设施 设备,完善服务功能。

(四)完善邮政普遍服务规范标准体系

健全邮政普遍服务监管规章制度,修订《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 办法》;抓紧制定《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邮件处理管理办法》和《邮 政编码编制规则》等配套规章制度。

规范邮政普遍服务行为,适时修订《邮政普遍服务》标准,研究 拟定《边远和交通不便地区邮政普遍服务》标准,研制《农村村邮站 服务规范》。健全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研究制定《邮政营业 场所工程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完善邮政用品用具生产标准,适时 修订信封、邮政包裹详情单和信筒信箱等标准,确保通信安全和用户 通信权益。

贯彻落实《住宅设计规范》、《住宅信报箱工程技术规范》和《关 于做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的通知》等城镇居民楼信报箱建设系列 标准,确保信报箱建设与新建居民楼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提高信报箱安装率。14

(五)健全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体系

积极推进“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企业自律”的邮政普遍服务监 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能力与效率。加强邮政 普遍服务监管人员队伍建设,适应邮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 求,提高监管人员素质与能力。制定邮政企业普遍服务综合绩效考核 办法,对邮政企业及其负责人实行绩效考核,强化邮政企业的普遍服 务责任。健全邮政普遍服务社会监督机制,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员的 作用。督促邮政企业健全普遍服务内控制度。

四、政策措施

(一)提升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和水平

贯彻落实《邮政普遍服务》标准,适应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要求,重点加强城市新区、独立工矿区、开发区、商业区、住宅区、旧城区 改造以及城乡结合部的配套邮政设施建设,确保邮政普遍服务设施建 设与城市建设发展相一致。积极改善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设备条 件,加强邮政网路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及中西部地区的邮路建设,提 高服务能力和效率。

鼓励邮政企业优化邮政普遍服务的作业组织、资源配置、网络布 局和流程改造,满足群众对邮件时限、投递深度等的需求变化。积极 引导和支持发达地区提升邮政普遍服务水平。

支持邮政企业健全服务“三农”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农村邮政物15

流,统筹规划农村邮政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建 设,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邮政物流配送体系,规范发展邮政连锁经营 模式,不断丰富邮政分销配送产品种类,不断深化与涉农机构密切合 作,构建农商对接的信息服务平台,培育邮政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

推动邮政企业加强邮政普遍服务队伍建设,按照适应国家规定服 务标准的要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服务能 力。

(二)建立邮政普遍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

建立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保障机制。根据邮政基础设施的特 点,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探索实践邮政普遍服务基 础设施共投共建模式,逐步建立规范的、制度化的邮政普遍服务基础 设施投资保障机制。

完善邮政普遍服务财政补贴机制。建立科学透明的邮政普遍服务 收支核算与补贴制度,合理确定财政补贴水平。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 机制,在保障普遍服务能力和服务标准的前提下控制普遍服务成本。研究制定邮政普遍服务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增强邮政普遍服务补 贴使用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果。加强普遍服务财政补贴 资金分配使用的监督管理。

完善邮政普遍服务资费形成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邮政普遍服务16

成本核算与监审制度,明晰邮政普遍服务业务成本,综合考虑国民经 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承受能力和邮政普遍服务运行费用,确定合 理的邮政普遍服务资费标准。

设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落实《邮政法》有关规定,研究制定适 合我国国情的邮政普遍服务基金征收、使用和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

鼓励邮政企业充分发挥邮政网络资源优势,实现邮政网络的规模 经济效应,拓展业务领域,大力发展全国性的金融、保险、政务和公 共事务代理、代办业务,以更加经济、便捷、有效的方式,构建服务 经济、服务民生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明确各级政府邮政普遍服务保障职责

积极推动各级政府落实《邮政法》的规定,在立法保障、规划引 导、政策支持、标准规范等方面抓紧制定支持邮政企业提供普遍服务 的具体实施意见,探索把邮政普遍服务中央事权和地方事权有机统一、条块结合,共同推进邮政普遍服务的保障工作。

明确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逐步建立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邮政普 遍服务保障机制。国家有关部门重点支持农村、西部地区及边远地区 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将邮政 设施的布局和建设纳入本地城乡规划,对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设施建 设在选址、用地、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争取地方各 级政府建立稳定的政府补贴资金渠道支持邮政普遍服务。17

(四)强化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

严格行政审批,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邮政企业设置和撤销 邮政营业场所管理规定》和《邮政企业停止办理或者限制办理邮政普 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业务管理规定》,确保邮政企业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依法实施监督检查,重点查处群众反映突出的问 题。加大邮政普遍服务监督信息的披露力度。健全完善违规行为的处 罚程序和工作机制,增强普遍服务监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提升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服务水平监测和评 价体系,对反映普遍服务水平及质量的关键指标进行适时采样和量化 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采取分类监管措施,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引入地理信息技术,完善普遍服务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

加强邮政普遍服务的社会监督。优化和调整邮政社会监督员队 伍,完善监督员管理及考核办法。继续实施邮政普遍服务满意度专项 调查,扩大社会公众对邮政普遍服务的关注度和监督的参与度。贯彻落实《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 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和完善工作制度。根据邮 政网络组织、邮政业务发展的新特点,将人防、技防和流程管理相结 合,认真落实收寄验视和安全检查等各项安全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 任。加强邮政普遍服务的应急管理工作,确保邮政通信与信息安全,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保障寄递渠道畅通,促进安全发展。18

(五)促进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机融合

上一篇:班级工作周总结范文下一篇:写春天蝌蚪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