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2024-10-18

学校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共11篇)

1.学校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篇一

***评议党员制度

1、“双评”工作要在上级党委领导下,以支部为单位进行,支部要重视“双评”工作,周到安排,精心组织,支部书记亲身抓,深进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避免偏宽或偏严。

2、“双评”活动一年一次,可在半年或年终进行,时间要相对集中,方法要简便易行;活动分为四个阶段:预备阶段、总结自检阶段、评议整改阶段、表彰处理阶段。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评议内容,重点解决有偏向性的题目。

3、“双评”活动要和“争先创优”、“建功立业”等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增进,真正收到实效。

4、充分发扬***,依托广大党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进步和自我净化。广开言路,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虚心接受党内外群众的批评和监视。***评议结果和措施,要向广大党员通报。

5、要坚持实事求是,每一个党员要以对党对同道高度负责的态度参加评议,不管是自我总结还是相互评议,不管是对党员个人还是对党组织,都要严厉认真、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6、重视实效,保证质量。“双评”工作要把保证质量放在第一名。要从实际动身展开评议,捉住主要矛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步觉悟,增强党性,切实解决题目,避免作表面文章及走过场。

7、要把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贯串评议的全进程。“双评”活动是对广大党员进行一次普遍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契机。支部要及时把握党员的思想情况,针对不同题目,做好深进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8、“双评”工作要有计划、有总结、有活动记录。

2.学校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篇二

现代学校制度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学校制度而言, 指在新的社会背景下, 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 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 学校依法自主管理, 追求社区和家长支持, 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主要包含:现代学校行政制度、现代学校资产管理制度、现代学校人事制度、现代学校财务制度、现代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现代学校教科研管理制度、现代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等内容。

学校在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过程中, 注重体现人本性、民主性、科学性、开放性、发展性“五大”特征, 坚持未来性、发展性、系统性、开放性、实践性“五项”原则, 创新管理制度, 通过转化教师育人观念来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 通过优化学校管理制度来规范教师行为, 通过深化内部改革来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 刚柔相济, 软硬结合, 提高管理质量, 提升育人水平。

1 创新教师管理机制, 打造新型教师队伍

学校发展的最大潜力在教师, 教师应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

(1) 先进理念引领机制。与时俱进, 倡导终身学习理念, 做学者型教师;转变传统的育人观,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 弘扬学生的个性;转变陈旧的教学观, 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斗志, 鼓励学生创新;树立面向未来的时间观, 树立面向社会的空间观, 树立全面发展的课程观;转变在新形势下的执教行为, 摒弃“四乱”现象发生。

(2) 校务公开参与机制。让教师从过去只是学校制度的执行者、服从者, 转变为学校制度的设计者、参与者。为增强学校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学校管理, 我们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向全校教职员工征集提案;通过定期的学生座谈会、学生问卷制度等征询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批评和意见;在校内设立校长信箱、公布校长联系电话等随时接受教师的质询;认真落实校务公开的各项措施, 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通报学校建设、发展、改革中的各种重大决定。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探索, 逐步使学校管理趋向现代、科学、民主和规范。

(3) 专业发展保障机制。把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通过制度来保障和管理。可以专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实施办法》、《集体备课制度》、《师徒结对试行办法》、《教师“青蓝”工程》、选派教师到发达地区学校和高校进修制度等。举行优秀备课组评比、学校教学能手评选、学校“新秀”评比等一系列活动, 在教师的广泛参与和合作中把制度落到实处。

2 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培育现代素养学生

育人先育德。我们坚持学校要“一个班一面旗”的特色和主题, 树立“用爱心托起爱心, 用智慧启迪智慧, 用人格塑造人格, 用灵魂感染灵魂”的德育理念, 遵循“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发展个性与适应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创造适合学生理想发展的教育, 着力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理性精神、责任担当、公益爱心、平和心态、开放视野的现代公民。

(1) 班旗制度。班旗是一个班形象的象征, 是前进的方向, 是学习的榜样, 是共同追求的目标, 是集体荣誉的体现。班旗由各班自行设计, 内容含有班徽、班级理念和名称, 学校统一定制。班旗要伴随学生三年的中学生活, 增强集体荣誉感, 强化集体理念。

(2) 班级理念制度。学校的每个教学班教室门前都设班牌, 内容包括班主任的照片和班级理念, 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时时都在身边, 增加了班级的亲和力, 时刻鼓舞着学生奋发向上。

(3) 星级教室、寝室评比制度。强调教室和寝室的文化布置、清洁卫生、纪律遵守情况等方面, 可先创建合格教室和合格寝室, 再逐级申报创建一星、二星和三星至五星, 五星教室和五星寝室的最高荣誉。

另外, 校园无垃圾桶设置, 促成学生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坚持评比校园十大陋习, 颂扬真、善、美, 贬斥假、丑、恶。开展心理疏导, 有效调适学生心理健康。

3 创新人才结构模式, 培养多元发展人才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造就人。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以新课改为契机, 打造“卓越课堂”, 实施“双轮驱动”策略, 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搭建多种平台,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1) 构建新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按照“品质课堂、卓越学校、现代教育”要求, 学校着力从以知识为导向向能力导向培养人才方式转变, 摈弃无效课堂, 从有效课堂向高效课堂和卓越课堂提升, 如一所高完中研发出新型的“问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问学”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分为四段:第一段为“学生自学, 预设问题”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预设问题→学生思考”) ;第二段为“合作学习, 探究问题” (“筛选问题→合作探讨→分享成果→教师点评”) ;第三段为“学生展示, 解决问题” (“汇总疑难→引导点拨→总结规律→达成目标”) ;第四段为“学练结合, 反思问题” (“出示小卷→学生练习→反馈情况→反思总结”) 。

这是适合任何年级任何学科任何课型的万能教学模式。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问”, 抓住课堂教学的主体“学”, 形成“先问后学、以问促学、学练结合、迁移提升”的鲜明教学特色, 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在课堂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许多专家们评价说:这种模式具有独特性、创意性、规律性、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

(2) 建立文化艺体并重培养机制。立足学校的区位条件和已有的培养艺体生的成功经验, 适当扩大艺体生的培养规模, 建立艺体与文化双轨运行的新机制, 学校从逐年在每个年级选拔500至600人的艺体学生进行专项培养。让很多的艺体有潜力且文化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或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去学艺体, 学生既不会因成绩差而失学, 又对提高升学率大有帮助。

(3) 建立社团活动引领机制。活动成为落实执行学校管理制度的主线, 通过活动为载体来检验制度的价值和成效。如“小白鸽”广播站的宣传阵地, 传达学校的政策和反应师生们的心声, 培养了大批采集、编辑、播音等方面的优秀学子。如“阳光”升旗班和“红星”礼仪队的形象阵地, 展现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如“思齐”志愿团的实践阵地, 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学生活动室的展示阵地,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橘韵”文学社的文化阵地,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业余团校的干部培优阵地,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 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开创合作共进局面

坚持人本、民主、规范、科学的管理理念, 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校的内驱力、源动力。

(1) 建立重大事项议事制。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 并通过全体教职工选举产生校务委员会和监委会成员。学校重大事项必须由校务委员会决策, 学校行政执行, 监督委员会监督, 整个议事过程公开透明, 公平公正, 确保了制度的科学性。

(2) 优化后勤保障服务制。实施项目管理, 进一步整理完善办公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教学目标管理、教职工考勤制度、年度考核制度、教职工绩效考核条例、安全管理制度、教职工评优评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 为学校坚持人本管理、民主管理、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及实现从“规模效应”到“精品效应”的办学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坚持领导深入一线制。制定行政领导深入一线的工作方案, 让学校全体行政树立“一线”工作的意识。如每位行政领导在完成自身的上课时数基础上, 坚持完成上级规定的听课节数, 坚持到自己分管的具体工作中去进行深水作业。

(4) 实行教师民主参与制。成立采购小组和建修小组, 从校务委员会、行政、监督委员会、教代会和工会委员会中随机抽取每次的采购和建修人员, 由学校分管后勤的副校长负责组织和实施。确保学校大额物资采购、建修的公开, 接受全校教职工的监督, 让全校教职工满意。

(5) 票决选聘管理干部制。学校对起始年级的年级组长、班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人员, 通过推荐和票决的方式进行民主、公平、公开、择优选聘, 对中途有空缺岗位时也采用此办法。采取学年考核制、末位警醒制发挥学校年级管理领导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 改良师生评价机制。突出评价的改进功能与发展功能, 强化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生成性评价与规范性评价相结合, 出台了《学生发展档案袋评价制度》、《教师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等评价方案, 通过评价制度创新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7) 完善配套管理体系。学校可出台《教育科研课题奖励方案》《岗位工作业绩和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各级骨干教师推荐及管理的意见》《行政领导深入一线实施意见》等30余项学校管理制度并汇编成《管理手册一书》, 教职员工人手一册, 秉公执行, 照章办事。此举是学校集体意志的体现, 是规范办学、民主办学的体现, 它使学校的复杂体系沿着办学目标的轨道“令则行, 禁则止”, 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

3.学校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篇三

绩效工资制度,是一项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的改革,它的实施,定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期特辑录相关报道和资料,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进行解读,供参考。

——编者

◎要闻播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以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

为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顺利实施,2009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该《意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分配将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

经国务院同意,自2009年1月1日起,首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做好绩效考核工作是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在《意见》中指出:必须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为绩效工资分配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实绩和贡献、更好地发挥激励功能提供制度保障。要全面把握绩效考核工作的基本要求,着力构建符合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意见》要求,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尊重规律,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特点;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完善绩效考核内容,把师德放在首位,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激励先进,促进发展,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客观公正,简便易行。

《意见》明确规定教师绩效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履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教师法定职责,以及完成学校规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实绩,包括师德和教育教学、从事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实绩。

其中,师德主要考核教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特别是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情况。在考核中要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有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得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并将此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合格必备的基本要求。

《意见》指出,对履行了岗位职责、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师,全额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对有突出表现或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视不同情况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要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坚持向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绩效考核结果也要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绩效考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教育部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实施。

(据《中国教育报》刘华蓉 高伟山/文)

国务院通过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指导意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2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

会议指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对于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经过一年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意见,起草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会议审议批准了这个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

会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实施。要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把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同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经费管理紧密结合,注意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积极稳妥做好工作。要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

(据新华网)

□资料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

——关注义务教育教师

义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工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肩负着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教育督导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从教师的规模结构、能力水平和权益保障3个方面,选取15个主要指标,以2002年至2007年连续6年全国各县(包括其他县级单位,下同)年度教育统计资料、2007年全国32万份抽样调查问卷结果以及对7个省、自治区的实地调研情况为基础,对义务教育教师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本报告旨在推动政府履行教育职责,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激励教师教书育人,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一、规模结构

全国义务教育教师总体规模按现行编制标准基本满足需求,保证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但目前教师配备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补充困难,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教师总体配置的生师比逐步下降,农村边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受到重视

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有专任教师907.7万人,其中小学561.3万人,初中346.4万人。从城乡分布看,县镇和农村的教师占82.7%。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约有1/4的教师工作在艰苦地区。

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各地根据国家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努力降低学生与教师的配置比例。2007年,小学生师比由2002年的21∶1下降到18.8∶1,初中由19.3∶1下降到16.5∶1。从城乡看,小学教师城乡配置水平接近,初中教师城市配置水平较高。小学生师比城市为19.4∶1、县镇为19.6∶1、农村为19∶1。初中生师比城市为15.6∶1、县镇为17.9∶1、农村为17.1∶1。

近年来,国家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定期交流制度,缓解了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的突出问题。2002年至2007年,全国小学累计录用大中专毕业生60万人,其中农村录用48.9万人;全国初中累计录用大中专毕业生61万人,其中农村录用48.7万人。农村小学和初中录用大中专毕业生均达录用总数的80%。2006年至2007年,全国共招聘了1.6万和1.7万名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覆盖了13个省395个县的4 074所农村中小学。

2.教师总体趋向年轻化,女教师比例高于男教师

4.学校党员责任区制度 篇四

1、党员应树立忠于职守,热爱教育工作的敬业意识,忠实履行岗位职责,遵纪守法,团结奋进,尽力尽责做好各项工作。

2、党员在责任区内(年级组、教研组、办公室等)应主动、热情地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上级领导和本校的近、远期工作重点、目标和要求,做好解释说明工作,让“责任区”的教职工都知道。

3、党员强化角色意识,善于发现、捕捉责任区群众的思想动态,认真分析,要积极地协助学校的党、政领导做好“责任区”内的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解释工作,同时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

4、党员要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群众中突现先锋模范作用。

5、党员应主动关心责任区内的群众,主动服务、及时服务,把党支部的关怀带给群众。

6、党员应带头严格遵守学校各项制度。同时带动责任区内的群众共同遵守。

7、党员要负责地做好“责任区”内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联系、培养和考察工作。

8、支部将定期不定期地与教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了解各位党员“责任区”落实情况,并组织总结与交流。

5.学校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 篇五

一、为了健全学校党内生活制度,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特制定本制度。

二、党员民主生活会包括党小组民主生活会和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三、党支部民主生活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党内发生问题可随时召开。

主要内容是:交流思想,针对党员个人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支部党员民主生活会的参加对象为支部全体党员。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四、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每学年召开二次或按上级部署统一进行。

民主生活会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增强政治性和原则性。会议应围绕议题交流思想认识,总结经验教训,以以诚相见、与人为善的态度开展批评,达到统一思想、增强团结、改进工作、互相监督、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会议程序

1、民主生活会支部负责人召集并主持。

2、通报上次民主生活会提出的问题的整改情况。

3、通报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4、主持人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大家畅所欲言。

5、围绕会议议题,与会党员充分发表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6、因故缺席人可以提交书面发言,书面发言由主持人在会上宣读并列入会议记录。

7、在会议上对检查和反映出来的问题要积极制订改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需要上级党组织帮助解决的,应在会后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8、如有必要,上级党组织要委派负责人员参加,给予会议以具体指导。

6.学校党支部发展新党员管理制度 篇六

点击数1717更新时间:2009-5-7 10:01:37【字体:小 大】

(一)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

1、对提出入党申请的同志.研究确定l至2名正式党员做他们的培养联系人。培养联系人要认真了解其思想品质、工作表现、生活经历及入党动机,做到每季度谈话至少一次,帮助他们进步。

2、党支部应通过吸收入党申请人听党课、参加党内有关活动、分配一定社会工作等形式,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考验,促其尽快成熟。

3、入党申请人经过一年以上教育和考察,根据其现实表现,经支部大会提名,党支部研究认为符合入党积极分子条件的,可以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核登记表》。

4、党支部应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5、党支部应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定期汇报思想制度。一般情况下,入党积极分子应每季度向。培养联系人或党支部委员会书面或口头汇报一次思想。

6、党支部应建立入党积极分子考核档案,包括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考核登记表》,季度思想汇报材料,党支部考核意见,本人、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的外调材料等。入党积极分子调动工作时,调出单位党组织应将培养、考察的有关材料转给调入单位党组织。

7、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后,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基础上,经支委会讨论同意,可列为发展对象。

(二)预备党员的接收

l、列为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要有两名正式党员做介绍人。入党介绍人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由发展对象自己酌请,或由党组织指定。入党介绍人必须具有3年以上党龄。

2、严格政治审查。入党积极分子被确定为发展对象后,党组织应认真核实其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和现实表现,并通过谈话,、查档、函调、外调等形式,弄清本人的政治态度和历史表现,以及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的历史情况,并形成综合政审材辩;没有形成综合材料,不能发展入党。

3、吸收发展对象入党之前,必须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没有经过公示和公示有问题的,不

能发展入党。

4、组织部门对条件成熟的发展对象的情况须向党委汇报,经同意后,发展对象方可填写《入党志愿书》。党支部应对发展对象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材料进行审查,认为合格后,再提交支部党员大会讨论。

5、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党员大会的程序:

(1)申请人汇报自己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及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

(2)入党介绍人介绍申请人的有关情况;

(3)党小组向大会介绍申请人的有关情况;

(4)支委会向大会报告申请人审议的情况;

(5)与会党员对申请人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帮助。对申请人能否入党进行充分讨论。

(6)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支部讨论两个以上的人入党时,必须逐个讨论表决。

(7)党支部将支部党员大会决议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报上级党委批准。

(三)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转正

1、党支部应及时将党委批准的预备党员编入党小组。通过党的组织生活和实际工作锻炼以及本人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等形式,对其进行教育和考察,并将考察意见按期填入《预备党员成长记录本》。

2、预备党员必须面对党旗宣誓。

3、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党支部应按时讨论其能否转为正式党员。具备党员条件的按期转正:不完全具备条件的、需进一步教育和考察的,可延长一次预备期,延长时间不能少于半年,最长不超过一年;不具备预备党员条件的,应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

4、预备党员转正的手续:

(1)本人提出书面申请:

(2)党小组提出意见;

(3)支委会审查:

(4)转正公示;

(5)党员大会讨论、表决通过:

(6)报上级党委审批。

7.学校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篇七

(一) 核算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信息非常重要,它是政府加强高校管理、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学费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是保障学生及家长知情权的现实需要;是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与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要求核算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由于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难度很大,各个高校自行组织的核算标准不统一,目前政府部门使用的高等教育培养成本数据主要来自统计估算,数据不准确,因而迫切需要实施教育培养成本核算。

(二) 实施教育培养成本核算是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

自2009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对1998年发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印发了两次《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中,明确表示新修订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在具体制度方面,将现行的高校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只有实行权责发生制才能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这一重大改革为高等学校实施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解决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瓶颈”问题;修改了会计要素,由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修改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费用,突出了“费用”要素,支出、费用和成本是三个相关联的会计术语,“费用”要素的确立为成本核算提供了必要条件;会计科目的设置更有利于高校实施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因为它增加了费用类科目及其明细科目,如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等等;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对无形资产实施摊销,并且对折旧的范围与方法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既是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也是实施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必不可少的条件;设置教学费用、教辅费用、学生事务费用、其他教育费用等明细科目,规定了教学费用、教辅费用、学生事务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发生的人员费用、公用费用和资本折耗均归并到教育费用中,这些核算项目与内容对教育培养成本项目设置具有导向作用。

(三) 实施教育培养成本核算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

2010年9月,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征求意见稿),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为了实施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专门增加了一章,即成本费用管理,并且规定了费用的定义及不同支出如何计入费用的内容。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成本核算是指按照核算对象将高等学校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的方法。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对不同类型的支出采取相应方式归集费用,是成本核算所必需的前提,《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稿)规定高等学校的支出应当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高等学校发生的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发生的资本性支出以资产折耗的形式分期计入费用;进一步明确了费用归集分配与成本核算如何开展,对教育费用进行了定义,“教育费用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教辅、学生事务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发生的人员费用、公用费用和资本折耗费用”,将教学费用、教辅费用、学生事务费用均归并到教育费用;高等学校应当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成本核算工作。成本核算应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不能直接归集的,应当合理分摊。可见实行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实施教育培养成本核算是高等学校财务与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走向。

二、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理论中有争议的内容

(一) 高等教育培养成本核算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即会计核算应当反映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它不仅与其他企业相区别,而且独立于企业所有者本人。它为会计核算界定了一个空间范围,以便正确计算会计主体的收益和损失,明确会计权限和经济责任,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

会计主体空间范围必须具有完整性和严格性。界定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主体,必须从高等教育服务提供者的角度考虑,具体到完整的教育服务来说,提供者是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就自然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计量的主体。在实践中,也有人认为高等学校的院系可以成为成本核算的主体,但从主体空间的完整性来讲,院系不能提供完整的教育服务,其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半成品”,属于完整教育服务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行政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如图书馆、网络中心等部门提供的各项服务,院系不能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因此,院系作为核算主体是不恰当的,不符合空间范围的完整性。空间范围的严格性:对于学校下属的独立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及其他附属机构,由于其未在提供教育服务的运作链上发挥作用,所以不能纳入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主体范围。

(二) 高等教育培养成本核算期

会计分期是将会计主体的整个持续运作过程划分为间隔相等的若干时期,以便定期进行核算和报告。会计分期为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各个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即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在会计年度内又可具体分为季度、月度等。

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期是指将高校连续不断的教学过程,人为地截取一段相等的时间间隔,来反映财务状况和办学成果,以此界定核算、报告教育培养成本周期。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期与会计期间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部分学者提出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周期与学校的会计年度一致,更多学者提出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周期按学年来划分,即从8月1日至次年7月31日为止;还有少部分学者提出核算周期按学期来划分,即第一学期从8月1日至次年的1月31日止,第二学期从2月1日起至7月31日止,将两个学期的教育培养成本相加后得出学年的教育培养成本。还有部分学者提出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周期为一个月,将全年核算出来的教育培养成本相加即可得出年教育培养成本,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部月份的学校教育单位成本相加即可得到培养一名学生的学校全部教育单位成本。

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周期的确定,要依据学校提供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来设置。高等学校提供教育教学服务,有它自身的规律性。教育活动的周期,取决于教育的学制期,每一学制期有若干学年组成,按学年核算成本能够准确反映教学工作所耗费资源的进程,将各个学年的成本分析比较,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按学年核算成本,将若干学年的成本相加,也很容易得到学制期的成本。但是若一个学年核算一次,周期太长,不利于教育培养成本的分析、比较、控制和管理,若每个月核算一次,则工作量太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核算的周期短对核算的基础性工作要求高,成本核算涉及到多个部门,不仅要求财务会计部门做好会计核算的各项工作,还要求其他相关部门及时提供各种成本核算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如教师课时量统计、各种设备的使用记录统计等等。笔者倾向于以学期即半学年为成本计量周期较合理,因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是按学期进行的,以学期作为成本计量周期,每学年核算两次。

(三) 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对象

成本核算对象,是指计算产品成本过程中,确定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的承担客体。要正确计算产品成本,首先就要确定成本计算对象,以便按照每一个成本计算对象,分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来归集各个对象所承担的生产费用,计算出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因此,正确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是保证成本核算的关键。

高等学校在管理、教育、培养学生过程中提供的是教育教学服务。它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发生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具有即时消费的特征。教育教学服务是不具有实物形态的产品,不可储存,不存在对劳动对象(即学生)的耗费。高等学校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教育教学服务,但这种服务是施加于学生、融入于学生个体之中的。学生是这一服务的载体或者说是受体,学生是可以分类别、分层次计量的。因此,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核算单位是明确的,即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而高等学校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的一定时间的教育教学服务量即为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具体对象。

(四) 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的成本项目组成

在教育成本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学者提出了教育成本项目的设计思路。如:王耕(1988)曾设计过11个成本项目: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人民助学金、公务费、修缮费、业务费、差额补助费、折旧费、其他费用。这一设计过多地考虑到与当时的会计制度的联系,过于繁杂。其中还有的项目不是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如离退休人员费用。肖玉秀(1996)设计的成本项目为三个:直接费用、辅助费用、管理费用。这一设计过于简单,不能反映成本项目的功能,从中看不出管理上需要的人员费用、业务费用、折旧费用等管理所需要的内容。袁连生(2000)设计的成本项目为五个:工资、业务费、公务费、修缮费、折旧费。并对每个项目包含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其中不包括对学生的补助支出。崔邦焱 (2006) 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成本项目,总的成本项目为三个部分:付现成本、影子成本、折旧。总的来说,学术界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项目的设置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三、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要求

(一)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1. 正确划分教育培养成本的界限与非教育培养成本的界限。

凡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费用,都应计入教育培养成本,凡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费用,都不计入教育培养成本。如:校办企业支出、附属单位支出、离退休人员支出等不应计入教育培养成本项目。成人教育学院若是在校外租房独立运营,单独核算,则不应计入学校的教育培养成本之中,若是在校内非独立运营,则计入教育培养成本之中。

2. 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限。

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是成本计算的基本原则。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3. 正确划分本期费用和非本期费用的界限。

对于在本期支出但效益体现在几个期间的费用,如一次性发生的大修理费用、数额较大的职工住房补贴等,应在各个受益期内合理摊销。

4. 正确划分各种产品(或劳务)的成本界限。

为了分析考核各种产品(或劳务)的成本计划或成本定额的执行情况,就要分别计算各种产品或劳务的成本。因而,成本性耗费还需要在各种产品或劳务之间加以划分。划分的原则是:凡是某产品单独受益而耗费的,就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成本;凡若干种产品(或劳务)共同受益而耗费的,应分项目先行归集,至期末再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个产品(或劳务)的成本。

(二) 将费用按照成本对象细化和转换

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构成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直接费用比例小,间接费用比例大,而且间接费用分配的难度大,这是影响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如果对费用项目直接细化,转换到成本对象的多一些,那么间接成本就会少一些,从而间接成本分摊过程中的误差对成本计算的影响也会小一些。因此,尽可能多地将费用项目按照成本对象细化和转换,核算出的教育培养成本准确性将会提高。

(三)进行成本核算必须做好基础性工作

1. 核清资产、摸清家底。

高校的资产不清,成本核算就缺乏最根本的数据基础,为了准确核算教育培养成本,高校必须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建账建制,登记造册,具体包括资产清查、产权登记、价值确认等,弄清资产使用的性质和部门,对于一些已经转为经营性的资产,如转为后勤服务、校办产业使用的资产应明晰产权,对于明确调拨的资产应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2. 建立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和清查制度,建立健全有关成本原始记录的登记、建立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

原始记录和凭证是进行成本核算工作的首要条件,成本核算和分析,都要以数据可靠、内容齐全的原始记录和凭证为依据。因此,对高校培养学生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业务量、课时量、材料物资耗费、设备的使用情况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并制定合理的填制方法和传递流程。

3. 加强实物资产的计量和盘存制度。

高校的实物资产一般有材料和固定资产两类。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都要通过计量和验收,填制必要的凭证以及办理必要的审批手续,并且做到定期盘点,保证账实相符。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必须做到:机构健全,人员精干,购置要有计划,验收严肃认真,使用保管有责任制度,购进、发出、报废手续要完备清楚。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清查制度,每年年度终了前或学年末应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并根据需要不定期地进行全面或局部清查,确保账实相符。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及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作出处理。同时要加强、健全维修、校验等技术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经常保持完好。

四、结束语

8.学校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篇八

而现实中,农村学校安全工作尤为令人担忧,这急需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而农村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教育形式化、各方面重视不够、隐患多、家庭教育的缺失……因而,农村学校还应根据学校所处的环境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一、要有真正的安全管理落实机制

对于安全工作,学校应于全体教师间形成安全无小事的共识。学校应成立由校级领导担纲的专门的安全工作小组。学校要制订完善的安全工作排查制度、行政值周制度、导护制度、安全演练方案、应急处理预案、规范教育制度,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签订安全责任状。只有做到有章可循,严格督查,才有可能落实到位。然而,安全管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挂在墙壁上的。这一切的关键是要真正的落实。我们知道从上而下层层都有许多规章制度,但并非都能很好地发挥领导作用,真正地使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因此我们还应有一套可操作的奖惩机制。对管理人员做到令行禁止,做到有错必纠、有错必罚的高压态势。校领导也应有连带的责任追究制度,使得每个人从意识上高度对学生负责,对家长、社会负责。只有强有力的奖惩措施,才能使得挂在墙上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并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应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

每个学校的安全制度,可以满满地挂上一面墙壁,措施也很完整。然而,我们回到头来看看我们的这些制度,还只是停留在制度上,我们按着制度实施着制度,然而我们是否想过这些制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安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制订的制度是否有缺失……

南平实验小学规定学生七点半到校,校门也只是在七点半才打开,提前到校的学生只能在校门口等待。这就是学校的制度,我们不可否认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因此大家就按规定办事,而那些早到的学生只能在寒风中等待。因为这是制度。但我们的学校在制订制度时想过没有,有多少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他们要为自己的家庭生活起早摸黑。假若家长是七点上班,也只因早半个小时顺便把孩子送到学校,这应是可以的吧!那就只能在校门口等着。因为这是学校的制度,不到七点半校门不开。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早到的学生进校园?因为制度规定的。如果在这时学生在校园里出了什么情况,谁负责?

这是学校的懒人管理方式,也是制度的弊端及缺位。因此,在安全管理上,我们应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而不是以学校的方便管理为前提,学校应处处为学生着想。那么我们管理上就会有更好措施。我们得重新审视现在的规章制度所存在的漏洞。

三、落实政府责任,消除安全隐患

除了制度的缺失外,我们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也比较淡薄。现阶段,我们的教育体制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学校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们上安全课,而是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应试能力和提高成绩的方法。还有现在学校的经费困难,城里的学校应该不会为经费发愁,而广大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完小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此,消除校园安全隐患,也就只能走走过场。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因经费原因只好写在纸上,层层汇报。还没汇报完,安全事件可能就发生了。

农村学校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学校的各种设施有许多已经老化,但由于经费等方面原因,特别是农村完小,有许多学校存在安全隐患,但学校却对此无可奈何。这些问题应是政府真正负起责任,检查不走过场,该政府做的,政府就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旧的设施和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整改、清理。如,对门窗玻璃的更换,对旧电路、旧电线换新改造,对体育设施进行加固、更新。学校也应树立起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态度,不应付了事,而是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每两周进行一次安全工作排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四、及时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学校的安全意识

小学生在心智等各方面还不成熟,他们对事物及所存在的安全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而农村孩子在安全管理方面有其先天的不足。农村中有许多小溪水塘,交通也不是那么的规范……从家长到社会对安全的认识也不是那么到位。特别是现阶段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隐患。这就要求学校应根据学校实际真正做好各种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如,开展交通、游泳安全等专项教育。可以结合课堂及活动进行教育。如,春秋游及其他活动时引导学生在活动时要注意安全,在马路上不能追逐打闹,不随便横穿公路,过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线……显然,课题中蕴含着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教育内容。将教材进行延伸,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安全知识。在活动课中渗透,结合班队活动、课外活动进行有机穿插渗透安全教育。

也可进行自我体悟的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听你忘记了,你看你记住了,你做你学会了”,一句中国寓言,一条外国谚语,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如,我们可以及时把在家乡及报刊上报道的有关溺水事故的事件作为极好的场景教育,我们时时地抓住这样时机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能给学生以震撼,让学生心存敬畏。

做好卫生和安全知识讲座,每班每学期授课两节以上,主要内容是:防中毒、防火灾、防触电、防溺水、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等,使学生远离危险。教会孩子在事故和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求生的简单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电话,以及不和无关的社会人员来往的教育。

五、加强日常常规安全制度的落实

学校安全无小事,这些都体现在我们平常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我们只有切实做好日常常规的管理落实,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好行政值周制度。学校行政领导每周轮流值周,主抓安全教育工作,发现、纠处安全隐患和不良倾向,并及时在每天的晨会上通报公告,在教师例会上及时告知教师问题的存在及整改意见,使各种安全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化于无形之中。做好导护工作。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每天导护工作应及时到位,行政人员及导护教师要求在一天中做好早上、中午的巡视制度。巡视学校各项设施寻找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督促学生午间的学习;按时做好关、开校门的工作,严禁校外闲杂人员入校,同时不允许学生无故离校。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落实晨会报告、教育制,进行安全通报及教育工作;利用各种活动形式加强对师生进行安全防患教育……使安全这根弦时刻绷在师生的思想中。

安全工作只有防患于未然,学校的各项安全工作得到落实,使安全责任意识深入人心,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安全的教育环境。

9.学校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篇九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是新时间加强党建工作的需要,也是端正党风、增强党性、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一项有效措施。为进一步完善我院党的组织活动制度,不断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经党支部会议研究,制定党员活动日制度。

一、党员活动日的时间:

党员活动日每周开展一次,时间原则上定在每周的周四下午,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开展,应另外找时间补上。

二、党员活动日的内容:

1、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并根据不同时期党建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开展主题学习活动。

2、开展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全体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开展党风、党纪教育,不断提高党员自觉遵守党纪党规的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能力,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

4、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道德教育。引导党员爱岗敬业,严格按照教师行为规范和大学生行为规范来要求每个党员,不断提高党员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

5、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活跃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活动日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采取专题讲座、领导辅导专题讨论、特殊党课、电教网络、外出参观学习、文体活动等方式进行。

三、党员活动日的要求

1、党员活动日以支部为单位进行,由各支部具体安排组织实施活动,每次活动要做到有布置、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有总结,不断提高党员活动日的思想性和实效性。

2、每个党员要加强组织观念,自觉参加党内活动,无特殊情况不能无故迟到、早退,或不参加活动。各支部要严格考勤制度,对无故不参加党内活动的党员,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助,经教育不改的,按照党的纪律进行处分。

党员教育制度

把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先进性教育最基本的一条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对全体党员的教育和培训,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健全党员学习制度。

组织党员联系实际学习理论、学习业务。

二、完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制度。

以政治学习集中为主要形式,每季一次集中学习讨论。切实做到领导带头学、经常学、创新形式灵活学,把理论学习引向深入。

三、坚持领导讲党课制度。

制定党课计划,每位校级领导干部每年要至少为教职工或学生业余党校讲一次党课。

四、坚持中层及以上干部培训制度。

按照上级党委有关规定,有计划地安排中层及以上干部参加培训学习,并把学习情况作为评议党员、干部晋级晋升的重要依据。

END

10.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篇十

一、组织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政文件精神,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完成党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组织党员学习党章中关于党员义务和权利的规定,促使党员增强党性,自觉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合格党员。

三、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纲领、宗旨和党的历史,向党员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使党员为单位的改革、发展、稳定多做贡献。

四、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有关纪律、规定和从严治党的有关精神,使党员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11.学校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篇十一

《意见》强调,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建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提出,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普职并重、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因地制宜。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意见》要求,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初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

此外,《意见》还就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保障能力、做好宣传引导等提出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

上一篇:描写夏末的诗词下一篇:丰泽区第一中心小学2011年度文明学校创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