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与政治

2024-09-13

经济社会与政治(共8篇)

1.经济社会与政治 篇一

2011年11月份蔬菜价格趋势分析

11月,乐平市场蔬菜行情稳定,菜源充足,品种齐全,供需两旺,市场交易异常活跃,蔬菜价格继续稳中有降,但有些菜品下滑太低,随之可有上扬之趋。其交易量仍渐上升,本月交易量为27.10万吨,环比增长2.19%。

据统计数据分析:本月选取的16个主要蔬菜品种为5升11降,其平均价为每公斤1.43元,比上月的1.59元每公斤减少了0.16元,环比下降10.06%。上升品种数黄瓜、莴笋为最大,分别陡升84.62%和51.94%,其次是茄子、小幅上涨14.19%,青椒和马铃薯涨幅分别是1.44%和0.74%;下降品种数大白菜最大,骤降53.40%,其次是洋白菜、白萝卜和油菜,分别大幅下降42.70%、40.74%和32.18%,菜花和西红柿小幅下降18.48%和13.33%,冬瓜、芹菜、胡萝卜、莲藕和豆角行情稳定,下降幅度较小,降幅在8.60—4.13%之间。

受气候和温度影响,一些地产菜生长迅速,加快了上市量,故有些菜价急剧下降,随着天气的变化,预计这种现象不会延续太久。进入12月,价格也许逐渐上扬。最近,交易量仍在逐日上升,给市场带来了繁荣,其价格将会相对稳定。

16种平均菜价与上月对比趋势图

新闻录入:jxy 更新时间:2011年12月9日

 本周末即将迎来国庆节,三季度也将结束,但CPI的“暑热”似乎仍凉不下来,市场预期9月的数据仍将处于高位。

“目前菜价还是没便宜下来,猪肉又回到了16块钱一斤,中秋节过后刚见价格有点儿往下掉就又涨回去了。”正在北京蒲安里菜市场买菜的李大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随着秋季深入,很多蔬菜产品产季已过,蔬菜市场供应会有所减少,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上行。

从多家机构给出的预测来看,一致预期9月CPI不可能低于6%,但在会不会超过8月份6.2%的问题上则存有分歧。包括兴业银行和中金公司在内的一些机构认为,9月CPI将可能达到6.2%~6.3%。

9月食品周涨幅节节走高

与前几个月一样,令9月CPI不容乐观最显著的原因依然是食品价格涨势。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8月29日至9月4日,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涨1.5%;9月5日至9月11日上涨2.6%;9月12日至18日上涨3.7%;9月19日至25日上涨4.2%,环比涨幅有逐步扩大之势。其中,西红柿、大白菜和圆白菜价格涨幅达到两位数,分别上涨13.6%、12.7%和10%。

除蔬菜外,上周粮油零售价格也出现小幅上涨,其中花生油、菜籽油、豆油分别上涨0.3%、0.2%和0.2%;大米、面粉分别上涨0.3%和0.2%,鸡蛋零售价格上涨0.1%。8种水产品平均批发价格也小幅反弹。

肉类价格走势略显乐观,除猪肉价格下降0.6%外,其他涨势也趋弱。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牛羊肉消费开始进入旺季,猪肉消费也相对较旺,主要缘于北方地区有“贴秋膘”一说。作为衔接双节的9月,强劲的需求将使得食品价格环比上涨的趋势难以停止。

“综合来看,农业部9月前4周价格较8月均值环比上升1.7%,商务部前3周食品价格较8月均值环比上升1.9%,统计局9月中上旬食品价格较8月均值环比上升2.2%。预计9月CPI中食品类价格环比涨幅为1%,同比涨幅为13.2%。”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表示。

另外,非食品价格涨价步伐也没见放缓。以房租为例,北京中原地产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北京市中高档住宅的租赁指数为145.91,单位平均租金为53.35元/平方米/月,环比上涨了0.57%,同比上涨了3.80%。

9月CPI仍将处于高位

自7月创下CPI同比上涨6.5%的今年高点之后,大家普遍认为8~12月CPI涨幅将逐步回落。但9月不断上涨的物价又使之前的判断遭受质疑,不少机构认为,9月CPI将超过8月6.2%的水平。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8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可能在1.2%附近,非食品类价格环比涨幅约为0.4%,进而推算9月CPI环比增长0.5%至0.8%之间,中值为0.65%。他认为,由于9月翘尾因素与上月相比有望下降0.5至0.6

个百分点,所以预计9月CPI同比涨幅将落入6.2%至6.4%的区间内,中值为6.3%,较上月上行0.1个百分点。

中金公司的判断与鲁政委如出一辙。该公司报告也称,9月CPI同比涨幅可能回升至6.2%至6.4%。

报告称,9月前三周食品价格的上涨具有季节性,主要反映中秋节和国庆节前夕对食品需求的拉动效应。预计到9月底前食品价格难见显著回落,环比涨幅可能高达1.5%至2.0%。

不过,李迅雷仍坚持认为,9月CPI的同比涨幅约为6%,其中食品价格同比增长13.2%,非食品价格同比增长2.9%。他称,7月物价或已达到年内峰值,未来通胀回落趋势基本确定。短期内通胀降速会慢于预期,9月CPI或仍在6%的高位,10月很可能会降至5.4%,而11月以后则有望进一步回落至5%以下。

“在劳动力成本长期看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然高位徘徊、政府调控长效机制有待完善以及国内通胀预期依然较强等因素的影响下,年内物价回落幅度可能有限,”交银中心分析师唐建伟表示,目前通胀压力减轻主要是因为翘尾因素回落,11~12月的CPI同比涨幅可能仍居4%左右,预计全年CPI平均涨幅为5.2%。

秋雨绵绵菜价上涨 雨过天晴菜价回稳

作者:袁琳 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9 更新时间:2011-9-23 16:04:47

近期,我市受连续20多天阴雨天气的影响,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也给蔬菜的生产和供应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部分蔬菜不能及时运出菜田,出现销售断档,上市量明显减少,造成鲜菜旺季不降反涨。在调查的25种鲜菜品种中,香菜、菠菜、油麦菜等叶类蔬菜价格上涨明显,土豆、洋葱等价格未出现较大波动。上涨幅度达两位数的有油菜、黄瓜、茄子、青椒、四季豆、油麦菜,上涨幅度分别为10.4%、65.7%、20.2%、22.2%、20.5%、17.5%。

据监测结果显示:今年8月18日到9月20日每周蔬菜加权平均价依次为每公斤2.15元、2.39元、2.23元、2.41元和2.43元,城区整体菜价在市场价格波动的正常范围内呈平稳上升趋势。9月城区菜价与8月相比上涨12.98%,与去年9月同期相比涨幅仅为0.62%,表明当前菜价仍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连日阴雨,我市城区不少蔬菜基地受灾。9月以来,城区露地蔬菜同比减产10%—20%。其中,以黄瓜、苦瓜、丝瓜、豇豆、四季豆、茄子、西红柿、青椒为代表的瓜果类蔬菜减产10%,而以大白菜、小白菜、空心菜为主的叶类蔬菜则减产15%—20%,设施蔬菜损失较小。此外,“倒茬”也是导致蔬菜产量低的季节性原因。由于“倒茬”,秋季蔬菜在国庆前后才开始种植,因此市场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本地蔬菜减产、外地蔬菜进入十堰的难度和运输成本增加,城区蔬菜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大部分蔬菜价格出现持续上涨,在蔬菜价格普涨的情况下,也有部分蔬菜出现降价的情况,出现降价的蔬菜主要有芹菜、莲藕、毛豆等。这可能与前期存货较多,后期雨水天气影响储存,菜商急于出货有关。

为确保我市“菜篮子”供应不断档,市政府蔬菜办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市场供应。市政府蔬菜办组织各县市区安排多批技术人员深入各受灾区,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清沟排水、补苗改种、抢收受灾瓜菜,同时,抓好新辟蔬菜基地建设,提前做好秋种准备工作,搞好救灾菜种供应调剂和种源信息发布等,同时协调神定河蔬菜批发市场,已紧急从山东、河南、陕西等地调运蔬菜,保障蔬菜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9月21日后连续的雨水天气将正式结束,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均逐渐恢复正常,与前几日相比,大部分蔬菜价格的增长幅度已开始下降,预计蔬菜市场价格在近两周内可以恢复到降雨之前。

附:城区蔬菜加权平均价变化趋势图

广州规范平价商店管理 蔬菜至少便宜15%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新浪 点击数:131 更新时间:2011-9-23 15:42:27 为稳定食品价格,广州力争年内建设200家产销对接的平价商店。昨天上午,广州市物价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平价商店管理规范,要求独立设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平价商店平时以低于市场价格销售农副产品,蔬菜类单个品种价格应低于当地平均价格15%以上等。

据了解,凡在广州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具有合法经营资格者,均可申请认定农超对接平价商店。对于平价商店的监督和管理,价格主管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考核,如果被发现不按照规定经营平价农副产品、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稳价惠民义务、没有做到明码标价或者标价不规范的,先责令整改,逾期仍未整改的则撤销平价商店资格。如果被发现伪造申报材料恶意骗取补贴或其他政策优惠、补贴资金挪作他用、农副产品质量不符合相关质量安全规定,或者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直接撤销平价商店资格和摘牌。

关键词:面积

平价商店必须有相对独立且具备一定规模的经营场所,原则上应达到以下要求:独立设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不少于100平方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生产企业以直销门店设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不少于20平方米;在商场、超市等零售网点内设立的“平价农副产品专营区”,不少于50平方米,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设立的“平价蔬菜交易区”不少于300平方米。

关键词:品种

平价商店主要面向普通消费者及低收入人群,因此,商店内经营的品种也有所要求,一般以粮、油、肉、菜、禽、蛋等基本生活必须的农产品为主。除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生产企业直接设立的平价商店外,均应签订农超(产销)对接合同或协议,且以农超(产销)对接的形式供货的农副产品数量不少于农副产品总量得50%。

关键词:价格

平价商店内所售的平价农副产品在价格上也有明确规范,暂定为:蔬菜类单个平价品种价格低于当地同品种、同规格、同等级农副产品市场平均价15%以上,粮、油、肉、禽、蛋类单个评价品种价格低于5%以上(以广州市物价局价菜篮子价格为参考标准)。

平价商店的经营者须自愿服从政府价格调控管理,所销售的平价农副产品实行明码标价,在市场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按照与政府的协议履行稳价惠民义务。

关键词:笑脸

市民如何识别平价商品?

广州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平价商店使用全市统一的标识,店内的平价商品在标签上都会有一个笑脸,市民只要寻找笑脸就能买到平价肉菜。“这也意味着,并非平价商店内的所有商品都便宜过外面,一些没有‘笑脸’的、不属于平价品种的,就遵循市场规律自由定价”。

摘要:2010年以来,北京市蔬菜价格出现了持续上涨的趋势。引起蔬菜价格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到宏观经济、生产成本、流通成本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平稳蔬菜价格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蔬菜CPI物流价格

一、北京市蔬菜供应的构成

北京市是一个大型的蔬菜消费城市,常住人口2000多万,按照人均日鲜菜消耗量1千克计算,北京每天的鲜菜需求量为2000万千克,一年是730万吨。北京市所需求的蔬菜由于种类上和数量上的繁多,京郊所生产的蔬菜很难满足,因此外地蔬菜供应是北京蔬菜供应一个重要的环节。

截止2010年底,本市基本菜田面积为58万亩,其中芹菜、生菜、菠菜等叶菜类占到总量的60%左右,番茄、黄瓜等果类蔬菜约占18%,蔬菜全年平均自给率为28%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末,本市蔬菜总面积可达到70万亩,蔬菜年总产量达到450万吨,蔬菜自给率由28%提高到35%。目前北京72%左右的蔬菜依赖河北、山东、辽宁等其他省市的供应。

外地供应的蔬菜包括了70多个品种,其中销售量排行前几的是白菜、生菜、黄瓜、油麦菜、西红柿等。

2.经济社会与政治 篇二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基础课, 在中职学生眼中, 自己是来学习技术的, 学的是生存能力、动手能力, 这样的学科对他们来说是没有用的。在这样的心态下, 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学。另外,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太关心社会时事, 他们认为这和他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这就更加重了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厌学心理。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 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仍旧使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且,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加上教材中的部分教学理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甚至产生反感情绪。这些现象的产生, 更多的还是由于各方面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引起的。

中职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 但由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脱节, 导致学生学无所用, 缺乏使用政治理论知识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学校品德教育的效果。

由于教师认为课程设定的学时有限,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用绝大部分时间来讲解教材内容, 忽略了给学生思考及消化吸收的时间, 造成课堂教学灌输多、引导少, 讲解多、思考少, 抽象多、具象少的课堂教学状况。这种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理论讲解, 课程教学效果低下。

考试分数只能体现学生的考试能力, 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真实成效。现在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作用, 还会歪曲了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目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当然也带来了相应的落后和不适应的教学模式。

二、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分析, 我认为教师和相关人员应该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方法进行探讨和改善。

(一)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大量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教师若能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充实教学内容, 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还可以使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富有吸引力。

(二) 改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构建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 并以此为出发点, 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教师应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逆反心理, 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三)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很多, 关键是教师在使用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课程需要、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来合理使用。如, 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时事, 选择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 将知识与社会焦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又如,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引导设问, 让学生主动探索, 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还有益于知识体系构建。

(四) 完善考核评价

完善的评价体系应是客观、公平、公正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应以事实为依据并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 力求做到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在设置课程的评价指标上, 应从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转变为对其综合素质的关注, 特别是要突出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在评价功能上, 应重点突出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 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以保护, 并体现对他们的尊重。

三、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自身建设

要想教好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 教师就得多下些工夫在自身建设上, 所谓“打铁还要自身硬”, 就是这个道理。

(一) 加强业务学习

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是很快的,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爱学习、善于学习。这不仅要求教师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把握好时代的脉搏———新的教育理念、时事政治、生活变化等, 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充电,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才能使自己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二) 教师要着善于拓展教学资源

针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与时代的紧密相关性, 教师在不断学习充电的基础上, 要将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勇于突破教材、善于补充新知识, 从而提高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教学的进程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三) 强化品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最贴身的榜样, 经济政治教师就更应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建设, 把师德与职业道德规范融合起来, 在教学中教育自己、提升自己, 做一个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的高素质教师。

参考文献

3.经济社会与政治 篇三

关键词:农村政治文化;小农经济政治文化;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政治发展

收稿日期:2010-10-18

作者简介:刘延飞(1982-),男,河南汝州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一、农村政治文化

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国家或不同政治制度下的政治文化的各自特点和特征,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地域型、顺从型和参与型。同时指出,任何社会都应该是一种“混合型”政治文化。即使是在参与型政治文化占主导的政治系统里,也包括顺从型文化和地域型文化的成分。即便是作为特定个体的公民,其态度和价值取向也不是单一倾向,而是这三种政治文化的混合物。可以说,任何一个社会或个人都是政治文化的“混合物”。

农村政治文化是一定的时期内、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对各级政权组织及这个政权组织的体系、制度、运作方式、运作效率等所形成的特定的态度、信仰和感情。农村政治文化同政治文化一样,也是一种混合型的文化。相对于这个地区的每一位村民来说,都是混合型文化的最好证明。具体来说应该是处在社会急速转型期的大部分中国村民身上体现的是初级参与型政治文化,同时大量充斥着地域型和顺从型。这种中国特有的现象,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封建制度下,中国农民做了几十代的超级顺民,即使偶尔有农民起义,那也是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无可奈何作出的,农民们向往的就是小桥流水人家,不愿看到的就是流血、迁徙。由于文化固有的惯性,外界因素对其影响在短时间内还不十分明显,因此,相对于旧社会,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农民阶级更是在法律上上升为领导阶级,就连国徽上也是镰刀和斧头,即使这样,丝毫不影响他们做顺民。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政治热情被全方位的调动起来了,在那种政治挂帅的年代,每个人都和政治挂上了钩,做任何事情都要和政治联系起来,农民即使不参加生产活动,也要参加政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说那个时代的农村政治文化就是参与型的政治文化,为什么?因为参与从本意上应该是主动的,如果参与是被动的,那么体现在每个农民身上的就不是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或者应该说是低级的参与型政治文化。总之,农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是自己想去做,主动去做,如果是外界因素作用下做出的,不应该完全算作是“参与”。我们可以说是“顺从型的参与”。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急速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也在这一大潮中加快了社会化进程。中国农村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思想的洗礼更是必不可少。中国农民之间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正在承受着业缘关系的冲击,这一冲击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农民工潮流的强有力的洗刷之下完成的。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经济规则的约束下,正在一步步走向新式的农民,这种新式农民是商品经济下的农民。外出务工不但给其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还是其成为有组织、有纪律、有技术、有现代化工厂工作经验的新式农民,正是这一步使“农民”转变成了合格的“农民工”。鉴于此,由血缘、地缘关系而在农民身上体现出的地域型、顺从型政治文化正在慢慢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变。这一点应该是前进的方向。意味着中国农民正在向中国公民转变。

二、小农经济政治文化

当前一段时期的农村政治文化,可以被认为是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归根结底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促使广大农村地区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大调整,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传统的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对的政治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在全国农村破除了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普遍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农民才有机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从事非农产业,才有可能外出务工经商,而一部分农民才有机会率先走上致富之路。中国成功解决温饱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功不可没,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变成了一家一户的独立经营者。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在农村地区,一家一户的独立经营土地的实体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照此理解,各个村庄只是空间上的概念,并无利益上的纠结。当前农村的政治文化也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应该叫做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与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后,在解决农民如何走向富裕的道路上。如何进一步引导农民走向富裕?如何引导农民在走向富裕的道路上创造更为先进的政治文化?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重提出了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且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最终将被更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所代替。

考察南街村、华西村等先富村的事实,有一个共同点:和改革开放后的广大农村一样,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又靠着集体主义走上了富裕之路。说明了“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想真正走上富裕之路,靠单打独斗不行,靠单个人的力量,只能实现小富,要想大富,还得扛集体主义的大旗,走合作的道路,才是中国农民的出路,农业工业化才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而广大农村,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还在一统天下,如何让农民从小农经济的政治文化中走出来,并且很好的融合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及党和政府面前的一条现实的路。

三、农村政治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

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文化正日益世俗化。国家主流政治文化最终也要向世俗化发展,主导型的政治文化要被广大普通人民群众接受,并被内化为自身的具体行动,而且能够用自身具备所具备的政治文化知识来指导从事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在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政治关系,而且是经济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先行,政治紧随其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改变最终会动摇文化的基础,而文化改变过程中政治文化是先导。亨廷顿认为:“经济发展使民主成为可能,政治发展使民主成为现实”。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发展是基础,政治发展是关键。根据现阶段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本部分主要从家族主义政治文化、平均主义政治文化和从众主义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家族主义政治文化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是根深蒂固,对广大村民的影响至今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转型期中国农民在总体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农村政治文化的经济土壤依然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在抵御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侵害问题上仍然软弱乏力,总希望有一种强大的外在于乡村的社会力量来帮助自己克服自然风险和社会环境的侵害。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的流动改变了传统政治文化的乡土基础。然而,农民进城后,却又无法融入其中,个中原因在于城市社会的歧视导致挣钱的艰难,使之挫折感倍增,表现在政治文化上就是认同危机和合法性危机。在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农民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面对陌生和充满风险的市场竞争及来自体制的不公正的待遇而需要关系网来进行自我保护时,其第一本能是退回到他们熟悉的家族共同体中,依托乡村社会原有的血缘、地缘关系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原来在公社体制掩盖下的失业、半失业问题浮出水面,这些“多余的人”有机会另谋职业,使得农民在原有的血缘、地缘两种关系之外,产生了第三种关系,即业缘关系。由于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和户籍制度下公社体制的封闭性造成的农民关系的贫乏及社会关系资源的短缺,迫使他们反求诸己,通过血缘关系,找亲属,或者是通过地缘关系,即找老乡,来获得就业机会。这样,业缘和血缘、地缘交织在一起,最终强化了血缘和地缘关系,农民续家谱和编撰乡志等就是很好的证明。在血缘和地缘强化基础上相应得到强化的人情关系网,已然成为建立独立个体之间平等、普遍的契约社会关系的大敌,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

平均主义政治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它本身内涵于传统政治文化中,它是以“均平”为最高政治理想而形成的人们对政治体系的政治心理取向。但是,传统政治文化所内涵的平均主义是基于私有制基础上的平均主义,在经济上要求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平均占有,生活消费水平的基本一致;而在政治上则表现为特权主义。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对平均主义的政治文化都做了最好的说明。”等贵贱、均贫富”是农民起义最响的口号。中国人历来信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古训,富了都富,穷了都穷,一般情况下不会出问题,但凡个别人多了,另一部分少了,问题就出现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用勤劳奋斗的手段解决的,有用违法犯罪的手段解决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的解决方式则是文化在不同的人身上的不同表现。

从众主义的政治文化严重束缚了一个人的思维,在考虑问题时总想着别人的立场、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按照俗语说,就是“随大流”,“墙头草,随风倒”。政府一直在倡导调整种植结构,可大部分农民仍然热衷于小麦、玉米。种果树或其它经济作物的农户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农作物。种上果树后劳作的时间多了,别人都休息,你在忙,会心里不舒服,还是传统的好,绝大部分农民干事情,都是别人干过的,所以没有个性,没有标新立异,总是人云亦云,造成的后果是仍很贫穷。贾平凹的《秦腔》中描写的那个村子就是很好的证明,要想改变现状,要想发家致富,必须突破常规,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农村政治文化需要慢慢的培育,需要各方面来慢慢营造,当前,充斥农村的家族主义、平均主义、从众主义会对经济起到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如果引导的得当,还会起到好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家族主义虽然在建国后遭受了重大打击,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农村事务中还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例如村委会选举,需要谨慎的加以限制引导。平均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平均到了极点,最终造成了积极性的丧失,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于从众主义,要教育广大村民分清是非,好的方面可以从众,坏的方面要坚决自省,自觉抵制。政府各部门要正确引导农村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很好的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四、农村政治文化与农村政治发展关系

文化不是孤立的,它自身不会发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传播媒介才能够传承下去,政治文化也一样。农村政治文化更是如此。近现代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动之前,必是一场政治思想的大洗礼。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无疑是中国广大农民的一剂思想洗礼的良药。正是这个响亮的口号,唤起了中国人原始的朴素的民主观念。后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重重洗礼,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劳苦大众第一次彻底翻身做了主人,民主才在中国农民的词典里第一次出现。中国人这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家。直到此时,中国人方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思想上更是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彻底调动了起来。建国后,农民更是铁了心要跟党走,不管对的还是错的,来不及分辨,“大跃进”也罢,“人民公社”也好,还是后来的“文革”,哪一次运功农民都是激情满怀,从来没有怀疑他们走的路是对是错,为什么如此相信党和政府?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民主权利,“民主”这个词在旧社会是农民想都不敢想的。在旧社会,农民哪有一丁点权利。并且,在历史上,只有中国共产党为普通的劳苦大众描绘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光辉前途,并找到了社会主义这个现实道路。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深入人心,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家族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平均主义被发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当时大气候的影响下,农民心中只有毛主席,只有共产党,只有干革命一个信念,别无他念,不足之处是毛主席语录人人会背,毛泽东思想却非人人会用。这段时间农村政治发展也是在曲折中前进,农民信奉的就是“抓革命、促生产。”革命在前,生产在后。每一次运动中,广大农村都是主要的阵地,农民都是“中坚力量”。革命主义的政治文化表现的是淋漓尽致,带来的是国家上上下下政治生活的极度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才又重新呈现出活力,几乎同时,“村民自治”又给农村的政治生活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转眼间,“村民自治”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的实践证明:村民自治是成功的,村民自治制度是正确的。随着改革开放,好的东西被引进来,坏的东西也不可避免的带进来,加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给农村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些村子在村委会选举前,不忙别的,就忙着请客送礼,研究一票多少钱,有买方就有卖方,花十块钱就可以从愚昧的村民手中买到一张选票,有时候可能是一包廉价烟。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无知的村民把自己的神圣的权利就给出卖了,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选谁都无所为,一张选票还不如一包烟实惠。在一些村民看来,“关心政治”不能当饭吃,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只有生活好了,经济水平提高了,才会说话嗓门高,走路腰板直,才会拥有相关的权利。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部分村民的政治心理影响还很深,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要求人们只能做顺民、臣民,不问政治已成了有史以来绝大部分人的生存准则。家族主义在村委会选举中,大有复燃之势,《秦腔》中的夏家就是很好的证明,虽然是文学作品,可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在现阶段,一些村子也是实际情况:家族势力小的人当选就干不成,毕竟我们的村民的素质还没有达到某种程度。从以上可以看出: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靠加强制度建设来促进政治发展,必须靠各种力量的有效监督。一项制度在建立前后都要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否则,制度即使建立起来了,仍然很难实行。

五、农村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关系梳理

农村政治文化在当前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在大部分村民身上,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轻易可以找到传统与现代、落后与进步,有其精华,有其糟柏,这是必然的。

农村政治文化应该当作一项系统的工程来做,必须使其为政治经济发展打好前站;必须发挥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来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想方设法加强落后地区的科学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必须对其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坏的方面及时制止。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从根本上来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

农村政治文化随着社会的转型也正处于转型期,多变的社会现象肯定会对其产生影响,农民的视野也正在逐步开阔,对传统的、制约经济政治发展的落后文化定会有所冲击。我们不光要建设政治经济的现代化,还要建设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使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阿尔蒙德,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3]程贵铭,朱启臻.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篇四

科目: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王军义班级:时间:

教 案 本

2015中医康复保健 中职检验1 中职检验2 中职口腔修复工艺 2016.9——12月

2015 2015 2015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第一课(第一讲)商品的交换

周次:2 时间:2016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商品与货币的发展;商品的价格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通货膨胀;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商品、货币的含义、产生

(二)商品价格变动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一)货币的神奇力量

1、什么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过程

3、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直接影响价格

2、气候、时间等因素间接影响价格

四、学习思考题:

从你喜欢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变动认识商品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邢思等《共话时政社会热点通俗读物》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第一课(第二讲)商品的消费

周次: 3 时间:2016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价值规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能力目标: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观、认识正确的消费观念。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健康的消费观念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春节压岁钱大比拼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对人们生活影响

3、价值规律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三、丰富多彩的消费

(一)常见的消费方式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活动平台] 聚焦学生名牌消费

目标:认识合理消费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积极、健康的消费习惯。

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良好消费行为或不良消费行为;分组写出小品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同学中存在的这种消费现象进行分析;每组上课进行表演,坚持正确消费观,反对错误消费观;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四、学习思考题:

班级春节压岁钱消费调查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人民出版社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第二课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周次: 4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了解企业及企业经济效益;劳动者在企业中作用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企业的含义;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2.能力目标:公司的含义;企业怎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发展,企业的优胜劣汰;劳动者的就业观和提高素质的途径。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企业提高自己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和该如何做才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企业成功的因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2.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的生产发展

利用多媒体列举几家公司和事业单位,判断它们是不是企业,为什么? 1.企业的类型、2.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二、企业的经营发展

教师活动:多媒体列举几种知名品牌手机,让学生选择。

三、新时代的劳动者

四、学习思考题:

对假期见习打工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一次分析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洪向华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华出版社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第三课 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周次:5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案例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我国的分配制度;收入公平问题;国家税收;个人投资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税收的种类和特征;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识别股票、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和含义。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概括出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有利,;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投资观念。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二)存款储蓄 ;我国的商业银行;股票、债券、保险。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裂变过程

1、我国的分配制度

(1)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兼顾效率与公平:公平含义 收入公平问题 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

(1)收税的特征及种类(2)税收的性质(3)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4)税收的种类

四、学习思考题:

从父母处了解家庭近几年的收入,父母进行了那些投资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第四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周次: 6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和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市场经济。

2.能力目标: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认识和体会中国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特点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特征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视频《新闻》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思考:

1、衡量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就是要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这里,教师简单介绍国有经济。可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说明这一点。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3.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是什么?

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作为市场经济一般性,不管哪种社会制度,只要有市场经济存在,这种一般的特征也就必然存在。

三、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配置资源、(2)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2.国家的宏观调控

思考:

1、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思考题:

1.有人认为,在现阶段,所有非劳动收入都属于剥削收入。这种看法正确吗? 2.我国水价的思考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第五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周次: 7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小康社会含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2.能力目标: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协调发展。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资料一:过去五年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

资料二:2013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效益较好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资料三:2006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资料四:2005年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意义 播放资料六:视频:绿色小康路。请学生思考: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林昌村,一个算不上富裕的村庄,在仅仅二年的时间里,村容村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林昌村在发展中树立和认真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四、学习思考题: 网上学习了解中国小康社会发展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洪向华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华出版社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第六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周次: 8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理解对外开放的意义,我国对外开放的渠道。2.能力目标:理解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关系。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的基本国策

(二)经济全球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一)案例聚焦:

资料一:过去三十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新成就。资料二:海尔的国际化之路。思考园地:

1. 我国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说明了什么问题?

2. 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渠道是什么?你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吗? 3. 请查找资料,看看我国还有那些“走出去”的知名企业?

(二)视频:中国2002年加入WTO的现场录像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金融危机和全球化的关系? 2.我们是否应该坚持开放的政策?

四、学习思考题:

为何说加入WTO是柄“双刃剑”?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三单元 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七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周次:9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能力目标:为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认识我国政治制度。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请同学们讲一讲国徽的含义?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到大会制度 视频:“人大的会议”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案例:第一次政协会议的图片会议讲解:多党合作的内容 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要区别***和西方的多党制。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视频:“魅力新疆”讲解:制度的基本内容。

根据我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民族关系,民族分布情况做出的制度选择。

四、学习思考题:

了解2014年中国两会理解人大制度为何是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三单元 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八课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周次: 10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人民民主、政治文明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能力目标:党的领导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如何完善我国的民主制度

(二)如何完善民主制度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资料二:视频“关注民生” 资料三:了解婚姻法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过程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一定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永葆活力。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材料四;视频“草根民主”谈一谈感受?活动

党的领导与人民党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

四、学习思考题:

以四人一组编制一份法制小报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2014年中国两会相关报道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四单元 参与政治生活

第九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周次: 11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维护国家利益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民主权利的相关知识,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2.能力目标: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更好地融入社会政治生活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了解民主权利的相关知识

(二)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职责。事例一:广西高中生发现的雅虎网站地图问题。事例二:奥运志愿者

事例三:中学生在荷兰参加国际活动时要求会场悬挂中国国旗

(一)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问题:以上的案例公民在行使什么权利?你知道我国公民还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吗? 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

(二)人民政府服务人民

视频:《温家宝总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华南虎事件:监督政府权利的使用。

四、学习思考题:

试从当今信息社会下谈公民对政府监督的意义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张伟 《经济政治 职业生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四单元 参与政治生活

第十课 履行义务 承担责任

周次:12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公民义务 公民责任 国际利益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做到自觉参与政治生活,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了解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情况,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当今是吉恩的主题

能力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和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自觉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2)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视频:《奥运冠军颁奖仪式》《轮椅上最美丽的火炬手金晶》

一、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1.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哪些? 2.金晶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3.履行政治性义务的意义是什么?

二、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案例:高考听证会问题:你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有什么看法?我们身边的政治生活都有哪些?作为一名中职生你曾经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三、我国的政府

(一)政府的涵义及性质

1、政府的涵义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府是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的总和。

2、我国政府的性质

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接受监督的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是透明的政府。

(二)政府的职能

1、经济调节。

2、市场监管

工商在全国各地严查查三鹿奶粉/打击走私贩私/卫生下乡服务农村百姓/服务下乡支持农业/政府服务热线12345

四、学习思考题:

说出自己曾经行使过得一项权利。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张伟 《经济政治 职业生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四单元 参与政治生活

第十一课 关注国际社会 维护国家利益

周次:13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公民义务 公民责任 国际利益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做到自觉参与政治生活,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了解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情况,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当今是吉恩的主题

能力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和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自觉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2)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视频:《奥运冠军颁奖仪式》《轮椅上最美丽的火炬手金晶》

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1、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国际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由许多成员组成,有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其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主权国家的含义 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中国与联合国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台湾当局窃据。在中国政府和世界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努力下,联合国大会于1971年10月25日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的舞台上。

二、谱写和平发展新篇章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2.出当今世界面临哪些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和平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3.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六方会谈的视频

四、学习思考题:

关注一个有关国际利益的事件,并发表你的看法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张伟 《经济政治 职业生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课 关注改善民生

周次:14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惠民举措 社会保障体系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政府的惠民措施,我国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恩社会,立足本职工作奉献社会的道德目标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视频《希望工程》《暴利药价之芦笋片》《许仙买房》

(一)聚焦生活

1、以上的视频反映出我们的社会哪些现象?

中国社会面对的问题:民生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劳动保障。(救护车一响,一头牲畜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农活白干;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

2、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中采取了那些措施? 学有所教:教育 病有所医:医疗 老有所养:社会保障

(二)提炼升华 视频:《新医改一年变化》《房地产市场改革》

问题:关注民生问题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可以做哪些工作?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献计献策(学生活动)

四、学习思考题:

了解国家关于医疗保障方面的惠民举措。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和谐十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精解》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两会词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华网 人民网等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三课 建设和谐文化

周次: 15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章节: 教学方式:讲授,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核心价值体系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二)正确对待不同文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一)聚焦生活:视频《中国话》《孔子学院》《感动中国》

1、孔子代表着什么文化、什么是文化?

2、什么是和谐文化?

3、中国要立足于世界之林,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力?

(二)提炼升华 多媒体案例:《北大精神》《企业文化》 1.文化的类型?

2。你对网络文化的看法 3.感动中国任务评选的意义

(三)学生活动:校园文化

四、学习思考题:

你心中的班级校园是什么样的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和谐十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精解》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两会词解:社会保障并轨》新华网 人民网等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四课 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周次:16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科学发展观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2.能力目标:培养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一)聚焦生活:视频《感动中国》

(二)思考园地

1、我们应该怎样参加和谐社会建设?

2、什么是和谐社会?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什么是“以人为本”?

(三)提炼升华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2.感动中国任务评选的意义

(四)学生活动:我们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四、学习思考题:

你心中的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和谐十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精解》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两会词解:社会保障并轨》新华网 人民网等

5.《经济政治与社会》期末考试 篇五

班级:姓名:考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充分体现平等原则的普选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民主监督制度 2.国家预算须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表明全国人大行使()A、最高决定权

B、最高立法权C、最高任免权

D、最高监督权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的关系是()A、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B、我国政体与我国国体的关系 C、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4.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实现共产主义C.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D.巩固国家政权

5、我国的国体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主集中制

6、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A.一党制

B.多党制C.多党合作制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7、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①执政党和参政党间的关系②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法律上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④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①③

8、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

A.科学执政 B.依法执政C.民主执政

D.依法执政

9、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民主协商D.遵守《宪法》和法律

10、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

A.组织领导

B.思想领导C.政治领导

D.行政领导

11、我国的人民政协是()

A.我国的行政机关

B.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C.拥护社会主义的政治联盟

D.行使国家职能

12、我国的人民政协包括()

①中国共产党②各民主党派③无党派、少数民族人士④港澳台同胞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自治权

B.设立自治机关

C.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是想区域自治

D.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14、各少数民族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属于()A.经济自治权B.立法自治权C.变通执行权D.文化管理自治权

15、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①人民法院②人民代表大会③人民检察院④人民政府 A.①② B.①③C.③④D.②④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图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国旗上的五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大团结。我国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C.各民族共同繁荣D.尊重民族的多样性

17、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是()

A.宁夏回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18、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

A.让少数民族人民行使自主权

B.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C.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D.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19、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包括()

①城市居民委员会②街道办事处③农村村民委员会④职工代表大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城市居民委员会的作用主要有()①维护居民的一切权利②维护社会治安

③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④组织居民参与政治生活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3.人民代表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4.人大代表的权力来自人民()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

6.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7.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9.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们直接行使国家权力()1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已经消除了差异()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我国的政体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

3、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包括哪些?

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什么优势?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美丽中国”,这六个字勾画出未来中国发展的一幅盛世美景,让人充满期盼和遐想。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理念的依据。(10分)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五十多年来,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民族自治地方取得飞跃性发展。在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大力帮助和支援下,民族自治地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保持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和睦的良好局面。

分析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去的飞跃性发展的原因。(10分)

3、某社区居委会提出“创建美丽家园”的倡议,并通过登门拜访、电话、微信等方式搜集建议,广大居民纷纷建言献策。不到一个月时间,该区就收到三百多条建议,经过认真研究,许多合理建议被采纳,有力地推动了该社区的发展。

6.《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感悟 篇六

摘要:《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它的开设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引导性和全局性的意义。如何进行德育课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未来,是值得德育课教师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德育;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感悟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学校一门全新的德育必修课程。通过本门课程,促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经济政治与社会》内容新、容量大、政策性和实效性强。它不仅更新了教育理念,更突出了职教特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该课程的教与学有了一定的体会。

一、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灵魂,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熟悉精通教材。认真研读教材,不仅要知道教材结构、系统和梗概,而且要对教材插图的构思,互动的安排了如指掌;不仅要对每一个单元明确教学目标,知其重点、难点、特点,而且要对每一课的每一个概念通其文,精其意,把教材的内容彻底搞深搞透;不仅要掌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而且要熟知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要从教书育人两方面来把握教材内容。

《经济政治与社会》共分五个单元,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它的独立性体现在每一个单元自成体系,各自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比如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它以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顺序,按照消费者、劳动者到纳税人和理财者的角色定位,引导学生透视商品交换和消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个人的收入和理财等经济现象,掌握相关的经济常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本单元结构清晰,内容详尽,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易于理解,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易于完成。它的联系性则体现在五个单元的知识框架连在一起共同建构起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总体体系,在这一建构过程中任何一个单元缺一不可。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它是全书的起始单元,它为学生参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做好了知识和能力的铺垫,是全书的基础;第三单元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它在内容上既是对第一、第二单元投身经济建设的延伸和深化,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更与第四单元参与政治生活、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构成了全书的重点,使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可见,五大单元紧密联系,共同完成《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弄清单元与单元,节与节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明确基础知识和教学目标要求,才能备好课,教好课,进而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掌握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每一部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新版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也不例外。它遵循的主要原则是:第一,从中职学生特点出发,坚持“三贴近”原则;第二,坚持育人为本,突出德育课的思想引导作用,让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爱;第三,坚持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三结合;第四,遵循新的职业教育观念和新的课程教材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按照新大纲的要求,依据以上原则,《经济政治与社会》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强烈的时代感;第二,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生活;第三,体现新一轮中职教学改革中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在深知熟透教材的基础上,也一定要掌握它的编写基本原则和基本特点,这样才能全面驾驭教材,更好的了解教材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组织好自己的各项教学活动。

(三)认真领会教材的设计思路。《经济政治与社会》立足于中职学生现状,从学生身边的经济现象、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案例出发,导入需要掌握的相关基本知识,并通过每一单元的实践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依据教材的设计思路,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特点,精心选择,合理安排,把对学生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始终放在第一位,很好的实现了德育课的教学目标。

二、了解学生需求,重视学生体验,全面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一)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需求。新课程更加突出德育课育人为本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而且还要把自己与学生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参与者、合作者。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知道他们想要得到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以他们为主体,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创设自主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使每个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理论知识,调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体验,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比如,在讲授商品价格一节时,我让学生尽可能的举出自己知道的商品的价格,大到百万的豪车,小到几角的纽扣,应有尽有。商品价格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带着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在老师的引导下答案迎刃而解。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兴高采烈、其乐融融,对学习的态度才会越来越积极,信心也越来越强;有了体验,学生才能在问题情境、矛盾冲突、思辨碰撞中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心领神会,才能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百感交集;有了体验,教学的教育功能才得以凸显,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触及他们的灵魂深处,使其因触动而感动,因感动而内化;有了体验,才能实现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完成,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对学生有重要意义的课程,作为教师,应从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来看待这门课程,而非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指派的工作。这样,教师就会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创新地运用教材,智慧地开展教学,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因我们的引导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可君,胡卫芳.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参考

7.经济社会与政治 篇七

一、社会经济分层的社会影响

社会经济分层主要是指因财产、收入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而引起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低程度及其现象。它取决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制度下的所有制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分配关系实行巨大变革,本质上是人群之间的资源占有关系。我国经济分层及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6年改革开放初期,是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成为普遍获利者时期;1987-1995年是普遍获利者群体逐步分化阶段,出现了利益相对受损群体,但这些受损群体并不固定,如国有企业职工前期总体上属于获利群体,后期企业改制后,相当一部分职工成为利益受损群体;1995年之后,出现了特殊利益群体、普通获益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利益绝对受损群体相互并存的局面。其中,特殊利益群体与绝对受损群体之间的差距突破了国际预警线。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悬殊、东西部区域收入差距扩大、行业间收入差距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据调查,我国83%的人认为阶层之间存在利益冲突,84%的人认为一个社会应该存在收入差距,有76%的人认为差距太大。这说明虽然人们总体上倾向于承认收入差距,但心理承受能力还是有限的,至少对目前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并不认可。

我们要辩证地分析社会经济分层及贫富差距过大的成因。社会经济分层替代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分层,有其社会发展必然性。它改变了过去以家庭出身为特征的政治标准决定人们的地位、工作和工资待遇等,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收入和人民财富明显的增长。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有些是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推行的某些政策的偏差;有些是在不成熟条件下推行的新体制、机制而引起;有些是由于利益被损者(群)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利益诉求机制;有些是由于政府对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等原因。这些成因对社会的发展已形成了负面影响。当经济资源有限时,人群之间的经济关系必然显得紧张,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引起政治关系的紧张。

首先,社会经济分层体现在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差别的扩大化。改革开放后,除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外,出现了民营企业、中外合作(合资)、外商独资等企业,原在公有制单位工作的一些人员跳槽、创建或服务于私有制企业,部分人员、企业主、房地产开发商、部分运动员、演员、歌星以及垄断行业的高层管理者的个人财富呈现几何级增长。统计显示,我国占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和消费份额的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有人口占收入和消费额高达50%,中间收入者和次高收入者占收入和消费份额也低于20%。随着公有制的改革、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国家推进的某一领域的经济改革或某一行业的经济政策的出台,致使群体之间贫富差距拉大,一些群体、地区获利或受损,部分群体的收入相对于购买力而言呈下降趋势。

其次,社会经济分层后,利益矛盾日益复杂化。主要表现在干部和群众、企业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紧张,加之社会腐败现象等导致群体性事件不断上升,除少数极端分子利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以外,一部分是由于社会经济分层后贫富差距过大而引起群体性事件。

二、社会经济分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经济分层和人们收入(财富)差距的扩大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影响。

(一)社会经济分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首先,社会经济分层打破了原有用人体制和范围的局限,促进了人才流动,增强了竞争意识,在客观上有利于学生的思想解放和全面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中的核心概念是“单位”,人们只要找到一个工作单位,就等于在社会体系中已经定位,人才流动很少。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单位”的依赖性大大减小,社会流动大大加快,“炒鱿鱼”和“跳槽”现象十分普遍,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会、猎头公司为人才的社会流动推波助澜。人才流动作为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社会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与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可供择业的空间明显扩大,对自身命运的把握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兴趣,相对自由地选择职业。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自强意识和自由理念的培养。

其次,社会经济分层打破了原有分配机制的平均主义,大大提高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乃至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刺激了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客观上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原则相符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社会经济分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第一,社会经济分层后,客观上引起学生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在校园内先进思想、有益思想、无害思想、落后思想和腐朽思想同时并存,主流思想和非主流理念相互交织。尤其在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了错综复杂且又十分紊乱的状况。据笔者的调查,学生对马列主义信仰呈下降趋势,38%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信仰宗教却占31%;在价值观方面,期望“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学生占35%;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短期化、功利主义趋向,学生普遍注重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在职业道德方面,只有当“别人对自己的诚信、自己才对别人诚信”竞占34%。这种状况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很大的差距。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强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基点,引导高校学生增强道德与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素质)。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分层的加剧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显得越来越困难。

第二,在社会经济分层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现象,比如腐败、社会治安恶化、社会分配不公,容易引起学生不仅对社会经济分层本身的合理性产生质疑,进而还影响执政党的声誉。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把腐败问题列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最严重的问题,对以权谋私、以权代法的社会腐败现象反应尤为强烈。当社会经济分层中的非正常现象积聚到一定程度,引起人们包括高校学生对于社会经济分层本身的合理性产生怀疑时,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甚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也会受到怀疑。这对于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执政党的地位为己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社会经济分层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1.针对学生思想意识多元化开展多层次教育。经济分层的多样性决定着学生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及教育形式等方面也呈现多样性,要将应倡导的、鼓励的、允许的、反对的思想教育内容进行梳理,根据教育对象及其需求, 调整、完善、充实教育内容,以适应学生相应需求,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点。值得一提的是,思想意识多元化并不是没有标准的多元化,要根据培养目标,重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切实解决学生所存在的疑惑问题。

2.开展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素质养成教育。要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充分渗透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将理想信念、道德与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与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及其相关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融为一体,开展知行合一的养成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适岗能力、承受(抗挫)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控制能力。高校应将素质养成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需有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较强的评价体系。作为高校主管部门对此应进行专门研究,形成体系逐步推广于所有高等院校,并作为评估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为先的评价(估)体系。各高校应着手组织专家制定本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估)体系,在边研究、边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在实践中充实内涵,初步构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且具有操作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估)体系基本框架。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紧密挂钩,每学期对学生知行合一的养成教育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毕业前按一定的权重综合测评,合格以上者或学分达到标准者作为学生的毕业条件。至于评价(估)方式可以采用个人与小组评价(估)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日常行为考核相结合,学生与教师考评相结合,校内评价(估)和校外评价(估)相结合等方式。

总之,社会经济分层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进步的产物,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和社会负面影响,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展开以主流文化教育为主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行合一的职业养成教育,建立行之有效、操作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估)体系,这将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和效度,顺利完成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政治使命。

(王建平,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科研开发处处长、高级讲师,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计划经济时代人与人、人群之间是以社会政治分层为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手段贫乏且机械同一。以经济分层为主体的现阶段, 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生机, 也带来巨大的考验, 主要是思想意识多元化, 主流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却呈滑坡趋势。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现实, 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要不断创新, 以形成科学的、操作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评价 (估) 体系, 将思想政治教育为先的素质养成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填补思想政治教育之空白。

关键词:社会经济分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辽宁.中国社会分层与思想政治教育[J].许昌学院学报, 2005 (01) .

[2]王雪梅.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3]刘文政, 王艳.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04) .

[4]刘琼.变迁中的社会分层现象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3) .

8.经济社会与政治 篇八

关键词:中职教育;运用;思考

随着中等职业教学的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人们对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给予更高的教学定位。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中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课程的教学主旨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心为基本观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详细介绍了我国改革三十年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成就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有关知识。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坚定走具有中国化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的能力。

一、中职教育中《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状况分析

1.在中等职业教学体系中对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内容大体上分为经济、政治、社会这三方面。从这些教学内容上看,经济部分所占的比重是最多的,但是在我国长期的中等职业教学过程中,一些中职学校过于看重学生的专业技巧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灌输,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相比以往的教学观念,《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授课中依然“照抄”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课堂上形成了呆板、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在相关的课程选择上没有进行有效地延伸和发展,同时对于当代学生的情感需求也没有进行很好地了解,这样造成了《经济政治与社会》严重与现实生活的需求分离,从而降低中职教育的教学效用。

2.教材上内容繁多,教师没有很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甄别,而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教学门类众多,内容上也比较繁杂,这样在一方面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眼界,更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上不得不根据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课程中对于社会内容的设计并不是很精巧,社会性的内容安排不合理,同样对重点的内容教师也就只能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讲解,没有科学系统化的讲解过程。对新课程改革中需要删除的内容要能够进行有效分辨,删减时教师应该注重什么?删减的内容是否合理?如何处理新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教师注重的地方。

3.中职教师对于教学改革认识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而《经济政治与社会》一直是中职教学的主阵地,从2011年开始,国家教学改革便对《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重新收入了新的时政热点教学内容,但是在改革措施的落实上便出现差错,一些教师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未能清晰地认识到《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一些教师课程教学过程思想上存在着认识盲区。对原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体系也亟需改善,在对学生教育上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有待改变,高分能力并不是唯一考察学生的手段,需要能够综合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对课程的教学改革上的动力不足,对于新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不是特别理解,更何况老教师习惯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新鲜的教学手段运用不是很熟练,对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并没有建构起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作为新一代的中职教师,我们必须要能够灵活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

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措施思考

1.全面客观地认识《经济政治与社会》。就必须要能够熟练地掌握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方法,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民主化的课堂学习气氛,在友好的气氛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不断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能够逐步引导学生正视《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另外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通过教师提出的教材重点,并且与当前的时政热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习小组进行自由讨论,让学习小组的组长进行观点阐述,最后让教师点评。严格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教育,注重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进行宣传,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刺激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断奋斗。

2.优化课堂施教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是由学生自发提出,之后便由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进行解答,从而可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热情。例如,在对外开放的问题相关解答时,让学生自行解答:“各省之间的商业往来的行为属于对外开放吗?”“对外开放有什么基本条件吗?”“如何定义对外开放的背景?”“对外开放对国内外的经济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对加深“对外开放”的了解。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更好地实现和保持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和高水准。从改进教学课堂方式来说,教师要实现在课堂讲课的多元化,从而有效弥补在教学课堂上的不足。通覽《经济政治与社会》一书,我们便会发现这么课程在内容上缺乏有效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上不仅仅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需要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同时要能够将教学积极融入到课堂实践中去。在另外,教师要能够充分意识到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并能够有效地融入到《经济政治与社会》讲学过程,实现高效的教学水平。

3.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真正地理解“学以致用”的核心要义,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让中职学生真正做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际的运用”。为此,在对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灵活处理现实生活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课堂上注重利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和知识。从而不断刺激中职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还要在教学过程根据学习情况和学习阶段的不同进行及时的调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旅游或者是参观文化博物馆,在不断的实践中让学生在认同不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了解人们千姿百态的生活情境,从而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在学习经济活动规律时,教师可以安排中职学生到当地的企业了解生产状况的流程,让中职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社会中的市场经济生产和生活,从而让学生建立正常的消费观念。

总的来说,教师要想真正地让学生走进《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首先就必须要能够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程的自信心,全面客观地认识《经济政治与社会》,有效促进教学课堂授课方式的转变,不断更新中等职业教学管理观念,拓展学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视野,让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城.浅谈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 2011(02).

[2]谭宪琴.创建高效德育课堂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8(09).

[3]张静.用唤醒突破中职课堂教学的瓶颈[J].科技致富向导,2010(35).

[4]黄少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4).

[5]刘壮.图书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

[6]彭辉,朱荣富,莫丽平,罗心贤,李雯等.融入相声艺术,构建快乐课堂[J].卫生职业教育,2011(9).

上一篇:完整的入党自传材料的写法和要求下一篇:伤心痛苦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