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经济大棋局》

2024-07-05

读后感:《经济大棋局》(精选9篇)

1.读后感:《经济大棋局》 篇一

简析布热津斯基的新著《大棋局》

【摘要】:当布热津斯基的新著《大棋局》传入中国后,立即引发了学术界相关人士的思考和讨论,它以地缘战略的眼光分析了美国怎样才能维持其世界霸权的统治地位并提出了美国当前和长远的欧亚战略,书中不乏独特而又深刻的观点,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关键词】:欧亚大棋局霸权地缘战略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是前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美国主要战略思想家之一。他的新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大人们的关注。布热津斯基博士在综合分析欧亚大陆地缘战略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时,提出了不少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独到见解,着重分析了美国的霸权或世界首要地位的特征、范围和深度,欧亚各大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美国如何周旋于各大国之间而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以及中国在美国对欧亚的战略中所处的关键性地位。这部著作为注意世界战略格局变化的人们提出了许多很有参考价值和可能引起争议的看法。

【1】

一、《大棋局》一书中的主要观点

这本书之所以被命名为《大棋局》,是因为布热津斯基把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这片欧亚大陆视为一个地缘战略大棋盘,是既决定世界今后的稳定与繁荣,又决定美国保持世界主导地位的中心舞台。它自始至终是用地缘政治学的分析“工具”,将美国主要的国家目标——维护其在当代世界的霸主地位——放在地缘战略的“大棋盘”上审视、权衡和定夺,把横跨欧亚的这块最广袤的大陆,极有说服力地定为世界力量的中心和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主要依托点,并以此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措施,不仅对美国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这本书中其中一个主要观点就是: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和唯一真正的超级大国,而且很可能是最后一个。作者在第一章首先回顾了美国通向全球主导地位的捷径,并与罗马、中华、蒙古这三个欧亚帝国相互比较,同时深入分析了美国的军事、经济、技术、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力量在全球的地位,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霸权国家。但是他也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出现,非但没有激发更多的公众热情,反而引发一种更加有限的界定美国的海外责任的倾向。这说明“民主制度与帝国野心的【】矛盾可能导致美国变成第一个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行事其实力的超级大国”,2即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可能不会一直延续下去。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作者指出了“软权力”在美国称霸全球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和联系也日益密切,美国的思想和文化也通过各种渠道输入世界其他的国家,影响和冲击了本土的文化,加强了一些人所感到的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

2、作者认为:美国的全球战略能否成功,取决于美国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的实施结果。无论是第二章“欧亚大棋局”中对欧亚在全球重要性的重申和强调,还是后面三、四、五、六章中对欧亚大陆不同部分的地缘战略形势、各种战略角色和政治枢纽的情况的讨论,都是在用地缘战略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现代地缘政治学说的主要奠基者、英国人麦金德有一句著名的“三段式警语”,他提出:“谁统治东欧谁便控制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便控制世界”。而布热津斯基则在此基础上说:世界各大洲自从大约五百年前开始在政治上相互影响以来,欧亚大陆一直是世界力量的中心;历史上,控制这个力量中心的强国不管怎样交替更迭,都是欧亚大陆上的国家;随着美国的崛起,情况才发生变化。美国作为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对欧亚大陆的控制与“仲裁”,是它成为历史上第一

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进程中的最后一步”。3既然欧亚大陆有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美国应该怎样行动才能维持其在欧亚的影响和地位呢?作者在书中也指出欧亚地缘战略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美国同这个大陆西端大欧洲“民主桥头堡”的合作,也有赖于美国同这个大陆东端“欧亚的东方支柱”中国的合作。通过美国与欧亚大陆一东一西的合作,推动这个大陆所有的“地缘战略国”(即“地区大国”,指法、德、俄、中、印五国)和所有的“地缘政治枢纽国”(即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布氏认为,它们的重要性不是来自其实力和动机,而是来自其敏感的地缘战略位置,以及它们成为大国角逐受害者的潜在可能)合作建立一个跨欧亚安全体系,即未来的全球合作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宽容的霸权”或“温和的霸权”将尊重欧亚国家的“正当利益”。、3作者主张美国与中国实现“大和解”。作为一名中国人,难免会对书中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有特别的关注。《大棋局》这本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说明中国对美国在维持其霸权地位的作用,它指出中国在美国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中的作用相当于欧洲,比日本的分量更重。如果美国不能与中国就地缘战略达成共识,美国就将失去在亚洲大陆的政治立足点。在众多的西方著作中,有很多的学者在鼓吹一种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而布热津斯与他们的观点却是大相径庭的,他不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国力的增强会在全球范围对美国“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难以对付的挑战”,反对过高估计中国的竞争力和据此得出美国应该采取遏制中国政策的结论。他认为,美应把中国视作重要性的全球大国,同中国进行认真的战略对话,确定若干共同地缘政治利益,避免把中国向“反霸权”的联盟方向推,吸收中国进入更

【】广泛的国际合作框架。4在目前的国际发展形势下,中美双方都不应指望对方对世界未来的看法必须与自己的看法完全相同,双方要缩小对如何建立多极化世界新格局看法的差距,必须经过一个对话的过程、磨合的过程。中美两国外交的任务,,不要让分歧影响我们两个伟大国家之间的合作。中美两国只能在现实的基础上,寻求双方对世界问题看法中的共同点,不断增加双方的共识,确定双方在全球事务中的共同利益,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开展深入的对话与真诚的合作。这样,才能增加双方的相互信任,缩小或化解双方的分歧,确保双方的分歧不致妨碍双方在范围广泛领域里的合作。中美两国需要的是摒除相互猜疑和敌

【】意,加强相互信任与真诚合作。5

【】

二、《大棋局》一书的缺陷

不可否认,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确属上品,这样的作品无论在哪儿都不多见。甚至有人说,中国学者目前还写不出有类似分量的国际战略著作;它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才气、努力

【】或眼界,还与一个国家的实力、国际地位以及国际问题研究的总体水平有关。6但是我们在指出这一书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指出这本书的一些缺陷。下面我将就这个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一点浅见。

1、在这本书中,作者一直以美国是“世界的裁判者”自居,规定了中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只能充当“地缘战略国”(地区大国)而不能成为全球大国,英国和日本连这种地位都没有。然而,众所周知,欧盟、俄罗斯、中国各自正以自己的方式在实现自己的复兴,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这个进程是谁也阻拦不了的。日本如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也能受到世界的欢迎,成为有全球影响的一“极”。由美国来规定别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显然是一种霸权主义恶习,以这种恶习来规划未来没有霸权国家时的世界秩序,显然是行不通的。最后,作者还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没有美国的领导,世界必将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美国现在是欧亚大陆的仲裁者,欧亚的重大问题,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或有悖于美国的利益,都无法得到解决。由此可见,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和持续美国的霸主地位。但是我们都知道,未来的国际关系中,各个国家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没有谁

支配谁的说法。所以,作者作为一个美国人,在这一点上可能过于主观化,我觉得他应该接受“美国的霸权终将走向灭亡”这一事实。

2、作者武断地认为,中国、俄罗斯、欧盟都有称霸地区的野心或向美国挑战的野心。布热津斯基这种无视中国政府多次关于不称霸的庄严声明,无视中国、俄罗斯和欧盟关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从而防止任何国家称霸的政治意愿。以自己武断的猜测作为美国制定外交政策

【】的依据。只能造成国家间的不信任无助于建立起一个欧亚的乃至全球的安全结构。7随着时

代的变化,各国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贸易的往来,跨国公司的建立,各种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各种国际非政府组织(NGO)的存在,使得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它们会相互制约,所以可能不会有称霸的野心。

《大棋局》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地缘战略思想——来分析冷战后的国际关系,让我们具有了博弈时的战略目光和韬晦之计,增强了我们的智识和技巧,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引起争议的地方。所以我们姑且把它当做一本参考书,借鉴其中的思路,保留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宋以敏,评布热津斯基的新著《大棋局》,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第1期 ;

【2】【3】【4】(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极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1日;

【5】沈骥如,简论布热津斯基的新著《大棋局》——论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6期;

【6】【7】王逸舟,大国之策——读布热津斯基《大棋局》感言,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Z4期。

2.读后感:《经济大棋局》 篇二

上一次萧条后,煤炭行业曾迎来风光的“黄金十年”,而这次折戟沉沙后行业轨迹又将怎样?大多数从业者已意识到,这次就算度过危机,昔日辉煌也不会再来,煤炭行业将走向规模化、一体化乃至现代化。

“动力煤市场真的火了。”在说这句话时,张经理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常年在北京办公的张经理,在内蒙古一家大型煤炭企业负责期货业务。7月中旬的一天,当他开车回到动力煤主要产地鄂尔多斯时,被眼前一幕所震惊:只见到矿上接煤的大货车排起了长龙,煤矿大门则被堵得严严实实;沿路平行的铁轨上,一节节装煤的车厢频频驶过。曾亲历了过去两年萧索行情的张经理几乎无法相信眼前这一上门抢煤的情景。在他印象中,这样的景象已多年未遇。

自去年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煤炭市场出现难得的复苏迹象。尽管部分官员认为这只是去产能导致煤炭产量迅速下降后的阶段性成果,未来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可以确定的是,煤炭供给侧改革力度还将不断加大,仍有多项政策尚在酝酿、等待出炉。

今年煤炭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将远超市场预期。下半年,监管部门还将对3900处年产量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进行一次系统核查,并研究让不安全的产能加快退出。而地方上,山西部分参与煤矿试点退出的企业方案已基本制定完成,正等待批复。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披露,今年上半年全国共退出煤炭产能7227万吨,但仅完成全年2.5亿吨目标任务的29%。

国务院办公厅7月26日发布的《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则明确鼓励煤炭等产业链上下游中央企业进行重组。

上一次萧条后,煤炭行业曾迎来风光的“黄金十年”,而这次折戟沉沙后行业轨迹又将怎样行进?无论如何,大多数从业者已意识到,这次就算度过危机,昔日辉煌也不会再来。更多业内人士则认为,淘汰落后产能只是供给侧改革初步的目标,煤炭行业走向规模化、一体化乃至现代化,才是改革的真正目的。

空无一人的星期天

276个工作日制度的严格执行,煤企必须在双休日中选择一天休息,由此在周末的煤矿上出现了如下一幕:现场找不到一块煤,也看不见一个工作人员,运煤的机车车厢在细雨中静止不动

今年6月的一个星期天,山西省某大型煤炭企业旗下的一个煤矿内:地面上的传送装置、运煤的机车车厢在细雨中静止不动。现场找不到一块煤,也看不见一个工作人员。

这样的变化源于3月份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改善煤炭生产经营秩序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引导煤炭企业减量生产,明确从今年开始,全国所有煤矿按照276个工作日规定组织生产,即直接将现有合规产能乘以0.84的系数后取整,作为新的合规生产能力。

4月起,山西省率先执行了这一规定,煤炭企业必须在双休日中选择一天休息——由此出现前述的一幕。据该煤炭企业人士介绍,这个工作日井下人员在900人左右的煤矿,休息日仍保留了100多人值班,包括给矿灯充电的“矿灯西施”们(地面女工作人员)。后者尽管每月到手的薪水只有1000多元,周日仍要值班以保障蓄电池在隔天正常工作。

另外,因担心工人休息后复工一时难以进入工作状态,引发安全事故,周一上午恢复生产前进入井下作业面的安全人员或管理层往往比一线生产人员更多。真正的生产也总要从周一下午才能启动。

“周一、周二刚复产时无法达到最大速度,刚进入佳境后又将迎来新一轮休息。”张经理表示,根据煤矿生产规律,一天24小时分为3个班头,1头1尾用于掘进生产,中间8小时必须停下检修。为保障生产安全,目前监管部门要求煤矿企业必须严格执行这一制度,不可随意打乱生产和检修的秩序。目前大型煤矿基本都安装了摄像头,执法部门能够随时监控生产情况。

一位煤炭行业人士称,几乎没有煤矿会考虑违法生产的事情,成本非常高,得不偿失。多地监管部门不仅监督煤矿是否按照276个工作日生产,还按月份给票,通过煤管票和增值税发票牢牢控制各家煤矿的生产。超过规定的产量煤炭很难运出产地也不能合法销售,只有极个别企业还在铤而走险。

全面执行限产政策带来的结果就是煤炭产量同比大幅下降。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山西省原煤产量为3.94亿吨,同比减少6880万吨,下降14.87%。全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1.7亿吨,降幅为9.7%。限产力度可见一斑。

7月19日举行的2016夏季全国煤炭交易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煤炭去产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276个工作日制度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全面实行相当于控制了超过6亿吨的产能。而在完成退出8亿吨产能目标后,未来全国煤炭产能按照276个工作日核定,总规模不会超过45亿吨。前两年煤炭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的状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排起长龙的拉煤车

由于限产政策执行严格,致使煤炭产量同比大幅下降,前两年煤炭到处堆积如山的窘况不复存在,“黑金”再次成为“抢手货”,有些煤矿上的接煤大货车排起了长龙,煤矿大门也被堵得严严实实

煤炭产量大幅下降,也令前两年煤炭到处堆积如山的窘况不复存在。一度有着“黑金”之称的煤炭,再次成为“抢手货”。

“以往我们企业产运销过程中,在集装站、港口长期有大量库存,约在200至300万吨。但目前总库存量不及往年的一半。”某煤炭生产企业人士表示,由于限产政策执行严格,目前他所在的公司坑口基本无库存,采取边打款边生产的以销定产模式,货款回收很快,煤矿已经略有盈利。在此情况下,一线工作人员的收入较去年也有所上涨。

据了解,山西、内蒙古多家煤炭企业目前井下一线工人的月收入在4000至6000元不等。当然也有部分历史负担较重的煤企半年多过去了只发了两个月工资。

山西省一家焦煤生产企业的人士表示,最近,在煤矿前的山路上每天等候拉煤的排队车辆少说也有三四十辆。而此前,下游的接货企业都已先支付了足额的货款。因产量有限,下游客户每次都只能从矿上接走少量的煤,使得提货时间被大大拉长,相当于支付款项的时间大幅提前。通常,煤矿对长协客户明面上不会提涨价,但由于发货量不多,下游客户往往在被逼急后主动提价。

今年6月,山西太原某焦化企业的生产负责人也表示,企业开工率已达到100%,但是厂内基本无库存。不断有载重为40吨的重型卡车载满焦炭经过质检、过秤后出厂,证明需求确实畅旺。

“因为供应缺口大,最近的北方港口也是热闹非凡。”安迅思煤炭行业分析师邓舜表示,近期秦皇岛港、黄骅港到港和预计到港船舶数量始终居高不下,大量等待接煤的船只滞留。最新数据显示,在秦皇岛港下锚等靠的船舶多达58艘,黄骅港压港船只达到120艘。由于坑口煤价涨幅较大,销售理想,港口调入量下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港口煤炭库存量还将继续保持低位。部分优质煤种一直缺货。5500大卡动力煤市场价已经达到了440元/吨左右。

下游广东和福建的电厂透露,目前采购国内煤的船只在秦皇岛港要排队一周左右才能装船,且运费不断上涨。即便这样也不一定能够采购到预期数量的电煤。有的电厂已低于安全库存,不得不采购价格较高的市场煤。

一般而言,南方的电厂大多会采购一定比例的进口煤。但七八月份到岸的进口煤数量也有限。

行业人士判断,目前国内动力煤缺口在1000至3000万吨,这将助推动力煤价格进一步上扬。

中信建投证券煤炭行业研究员李俊松认为,依照目前的限产力度和库存情况,未来几个月动力煤价格都将得到强支撑。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达到450至500元/吨属于合理区间。450元/吨为行业盈亏平衡线。

对于去产能引起的煤价上涨,相关部门对此有预判和预案。在2016夏季全国煤炭交易会上,连维良明确表态,煤炭价格不宜过快过多上涨。如果煤炭供应偏紧,有10亿吨可控产能可根据市场情况适当释放。

邓舜分析认为,276个工作日制度执行力度不会放松,产量短期不会快速增加,因此未来几个月煤炭价格还将继续上行,预计企业每次调涨幅度在10至20元/吨的可能性较大。

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去产能

煤炭供给侧改革并非仅仅是去产能,改革过程中还要同步解决行业集中度过低、产业链过短、布局不合理等种种问题。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同时被提上议事日程

经过一轮修复性上涨,无论动力煤还是焦煤行情似乎都走过了最低迷的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已集体复苏。相反,企业个体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开。种种迹象表明,下一阶段将有大量的中小煤炭企业或经营困难的煤炭企业被淘汰出市场。

邓舜表示,相关部门正式推出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系列文件前,动力煤库存已开始下降,供应趋于紧张,导致动力煤价格在今年春节期间出现罕见上涨。北方动力煤价格跌破390元/吨,已低于绝大多数煤炭生产企业的成本线,大量私营煤企为此主动选择停产或者限产。随着近期动力煤价格大幅调涨,市场开始担忧会否出现大面积复产。

内蒙古煤炭企业的人士表示,目前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以当地为例,从北向南,煤质差别很大。北部的煤炭热值仅在3800大卡左右,而南部煤炭的热值较高。目前发往港口的蒙煤仅有少量热值不到5000大卡,仍有大量煤矿没有达到复产条件。此外,煤炭行业已被银行列为高危行业,中小煤企在资金运转上存在较大的困难,短期内不会出现大面积复产。

山西省今年早些时候发布了《关于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配套实施细则》,鼓励省属煤炭国企进行多项改革,目前相关企业正在积极制定方案中。有的参与煤矿试点退出的企业方案已基本制定完成,等待相关部门批复。

另据近期参与陕西、山西、山东等多地煤炭企业调研的人士透露,5月18日,财政部公布了《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中央财政将设立总规模为1000亿元的专项奖补资金,用于对地方和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给予补助,首批276亿元的奖补资金中的大部分发放给了煤炭行业,其中80%已经发放到省一级。有的产煤省份总共获得19亿元资金,也有企业单独就获得了10多亿元。

李俊松认为,今年煤炭行业的主要任务落在去产能,未来几年的重点则将是企业瘦身。煤炭供给侧改革并非仅仅是去产能,改革过程中还要同步解决行业集中度过低、产业链过短、布局不合理等种种问题。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同时被提上议事日程。

今年6月29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工作会议要求,专业钢铁煤炭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推动电煤一体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其他涉煤中央企业原则上退出煤炭行业。

在2016夏季全国煤炭交易会上,相关部委官员亦表示将鼓励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产业链延长,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将得到政策加持,获得发展的先机。最新透露的消息显示,今后煤炭行业新的资源原则上仅配置给产能1亿吨以上的企业以及煤电联营、煤化工一体化的较大规模企业。

新方向:“互联网+”与延长产业链

在“互联网+”风潮席卷的时代,任何行业都在努力与信息技术接轨,即便煤炭这样的传统行业也不能例外。事实上,煤炭贸易商早已迈出了第一步

尽管执行有力的去产能政策令煤炭行业生存境遇显著改善,吨煤能赚数百元的“黄金十年”却难昨日重现。这是涉煤行业人士共同的判断。与此同时,环保压力也在不断压制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已成必由之路。

“我们过去夹在钢厂与煤炭企业中间,上下游都缺少话语权。去年公司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现已在煤、焦、气、化领域构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山西太原一家大型民营焦化企业负责人朱先生表示,尽管行情低迷,企业日子总算还过得去。目前该公司在积极争取申请新的焦炭交割仓库,生产民用焦拓宽市场。未来计划在发展主业的同时,往科技含量高、前景好的行业转型。

如果说中小企业为生存转型正在苦苦挣扎的话,大型企业的转型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格局。

作为业界标杆,神华集团近期被传出或涉足核电。这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今年4月,神华集团董事长张玉卓表示,神华未来的目标是由世界主要煤炭经销商变为世界一流的清洁能源供应商,2020年将基本完成传统能源的清洁化,页岩气、核能、煤制氢等技术已纳入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目标。

在“互联网+”风潮席卷的时代,任何行业都在努力与信息技术接轨,即便煤炭这样的传统行业也不能例外。事实上,煤炭贸易商早已迈出了第一步。东煤交易总裁黄贵生表示,起到资金缓解、分散销售功能的煤炭贸易商较煤价高峰期减少了90%。幸存企业也都已不是传统的贸易商。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则认为,煤炭生产企业和交易机构,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信息化、互联网运行模式,强化产品服务意识,实现从传统的销售煤炭产品向提供适用产品和服务转变。

3.也门大棋局 篇三

国内:政治版图碎片化

长期以来,也门国内政治高度部落化。虽然早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后,也门执政党和反对派就在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及联合国的斡旋下,签署了“海合会协议”,完成了权力的平稳过渡,确立了民主转型的目标,但其政治生态相对较为原始的特征并未改变。目前也门仍有规模较大的部落200多个,部落居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部落习俗和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影响深远,大部落酋长甚至能够把持国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资源,在国家事务中拥有重要的发言权。以哈希德部落联盟为例,其首领艾哈迈尔家族曾是前总统萨利赫的亲密盟友,但也在逼迫后者退位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家族核心成员中有执政党精英、反对派领袖、商界名流,掌握着也门银行、电信和传媒公司的大笔股权,还有军方实权人物,长期在也门军队中担任高级指挥官,权力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部落势力强大造成的结果是政治版图严重碎片化。各部落处于半自治状态,对国家、政党的忠诚度低,与政治集团的联盟变化快、不能持久。此外,与中东地区其他国家不同,也门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并非以宗教派别划分,而更多是以地域、文化和共同利益为界线。这一方面造就了也门历史上教派冲突较不明显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使部落间的利益纠葛和矛盾更加复杂。萨利赫统治期间依靠强权和巧妙的政治手腕勉力维持,其倒台后脆弱的政治平衡随即被打破,各方开始重新洗牌。

也门当前的主要政治力量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派别:胡塞武装及其支持者;前总统萨利赫的支持者;支持现任总统哈迪的南方部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基地”组织半岛分支及其他极端组织。各派别的政治诉求不同,相互间有利用也有对抗。此番政治危机主要由胡塞武装与哈迪政府间的冲突引发。胡塞武装自2004年与萨利赫政府决裂以来,一直处于被打压和被边缘化的状态,无缘染指国家政治权力。萨利赫下台后,该组织趁机发展壮大,并试图借政治转型之机“洗白”其叛军底色,合法加入政府,提出将其武装力量整编为国家军队一部分的要求。但其什叶派的背景和极端反美的立场,决定了其与亲美的、受海湾逊尼派国家支持的哈迪政府之间的政治和谈很难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哈迪政府的支持者主要是南部的部落势力,这固然是因为其出身于南部地区,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南方部落多是逊尼派,欲借助挺哈迪的旗号遏制什叶派胡塞武装的发展。但这些部落对哈迪的忠诚度不高,一旦哈迪失势,随时都可能将其弃之不顾。南部分离主义运动则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从2007年开始出现在也门的政治舞台上,不满北方各省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主导地位,要求获得与北方平等的权利。随着也门局势日趋混乱,中央政府控制力被严重削弱,该组织的诉求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南部直接独立,恢复1990年也门统一之前南北分治的局面。“基地”组织半岛分支长期盘踞在也门西南地区,是哈迪政府与胡塞武装的共同敌人,但与当地逊尼派部落关系暧昧。在胡塞武装自北向南扩张之际,半岛分支不断制造事端扩大影响力,并伺机在逊尼派部落中寻找同情者与潜在合作者。此外,前总统萨利赫虽然被迫下台,但其统治也门30年,在政坛根基深厚,从未放弃重掌权力的企图,为此不惜与昔日对头胡塞武装联手,结成暂时同盟,致使也门政治斗争又增添了前统治集团与新利益既得者之间的冲突。

这些派别或划地为王,或为利益暂时结盟,或意在借力打力,或试图浑水摸鱼,都想趁乱壮大己方力量,并没有强烈意愿达成政治妥协。更重要的是,也没有哪一派力量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能够掌控全局。在这种政治版图高度碎片化、强权维持的平衡已被打破、利益极难统一的情况下,也门国内纷争或将长期持续。

地区:逊尼派联盟雏形已现

也门危机的实质是国内政治权力分配不平衡引发的斗争,但因涉及区域大国的核心利益,被人为抹上教派冲突的色彩,并朝着地区“代理人战争”的方向发展。

对于沙特来说,紧邻其南部边境的也门虽然民弱国贫,但却是不能放弃的战略纵深,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后院”。在也门维持一个“友好的”政府是沙特的底线,历史上就曾为此多次涉入也门内政。什叶派胡塞武装在也门攻城略地,无疑刺激了沙特的敏感神经。作为逊尼派国家集团的“领头羊”,沙特不只担心胡塞武装最终会在也门建立一个什叶派政权,直接危及其边境安全,更担心胡塞武装背后若隐若现的伊朗阴影——若任其笼罩阿拉伯半岛南端,则会使沙特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因此,向来不愿意涉入中东地区政治纷争的沙特,这次也不得不出手自救,联合地区力量遏止胡塞武装的扩张势头。

沙特此次介入也门局势的时间选择更耐人寻味。一是恰逢美沙关系渐行渐远。美国在中东打击“伊斯兰国”和其他恐怖组织,这些组织均与逊尼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沙特作为逊尼派大国难免受到美国猜疑。二是美国的中东政策正处于收缩期,其有能力却无意愿在中东继续加大投入,这在客观上促使了中东地区混乱局势的发展,沙特不免受到消极影响。三是美国与伊朗的核谈判曙光初现。这不仅意味着针对伊朗的制裁将被部分取消,还意味着美伊关系将实现缓和,这对于沙特来说是沉重打击。沙特在此时借也门危机发力,也算一举两得,既要美国关注,又有胁迫其平衡中东战略重心的意图。当然美国也并非“不解风情”,随即宣布为沙特的军事行动提供情报与后勤支援,同时又反复强调此举并不会影响伊核谈判的进程和结果,尽力在伊朗和沙特之间维持平衡。

此外,在这场地区危机中,埃及一反常态地坚定站在沙特一边,成为阿拉伯国家联军的核心力量。这显然不是因为埃及在也门有多么重大的直接利益,而是试图借干涉也门之机拉近并巩固与沙特的关系。塞西政府上台后不断受到美西方国家的抨击与排挤,但却得到了沙特的支持和大量经济援助。因此埃及开始在地区事务上贴近沙特,并投桃报李。当然,从埃及内政角度考虑,介入也门局势也实属必要。一方面,一个稳定的也门有利于减少地区恐怖分子输出,能有效减轻埃及国内安全局势的压力;另一方面,若埃及能一战立威,也能增加塞西政府巩固统治的筹码。

nlc202309011520

这些国家虽各有打算,但并不妨碍它们在打击胡塞、遏制伊朗的大旗下结成一个准“逊尼派联盟”,这一联盟将自己的政治意图包装为维持也门合法政府、确保其和平的政治转型进程,从而获得西方国家一边倒的支持。但是伊朗、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真主党以及俄罗斯等却发声谴责,虽力量有限,但阵线分明,隐约已是一派反对联盟。加之国际社会普遍相信胡塞武装得到了伊朗在资金、武器和人员培训方面的支持,并认为胡塞武装的崛起是伊朗在中东地区建立什叶派“大新月带”计划的关键一步,因此伊朗的表态顺理成章地被看作是对沙特的“隔空喊话”。于是,各方的首要关注点也不再是胡塞武装与哈迪政府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权力纠纷,而是哈迪背后的沙特与胡塞背后的伊朗到底会不会通过“代理人”而激烈过招。也门危机的意义也由此陡然加重,很可能成为什叶派与逊尼派延续千年的对立纷争中的一道分水岭。中东地区会不会自此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步入“冷战式”的教派冲突新阶段,尚不得而知。

国际:反恐遭遇重大挑战

除了地理位置和教派因素之外,也门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在国际反恐大格局中的支点性作用。也门国内的极端组织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大批也门人远赴阿富汗参加抗击苏联的“圣战”;90年代初,在总统萨利赫的默许和鼓励下,一批思想激进的“圣战”分子返回也门,伊斯兰极端势力由此逐渐坐大。也门国内的政治分割与贫穷落后,又为极端组织和极端思想发展壮大提供了空间,“基地”组织也趁隙渗入也门成立分支,日益发展为活动能力最强、危害性最大、意识形态最极端的恐怖组织之一。9.11事件之后,也门即成为美国在中东反恐的重要合作伙伴;近年来,美国出动无人机实施空中打击、也门政府提供情报与主权便利的反恐模式,又被奥巴马推崇为“轻脚印”战略成功实施的样板与典范。

美国在也门的核心利益是反恐,对教派纷争并不感兴趣。在可能的条件下,美国更倾向于尽力维持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平衡,以免教派冲突干扰其反恐大计。这一点与沙特有根本不同。因此,美国在也门的基本目标是维持一个亲西方的、有掌控能力的、能在反恐问题上提供有效配合的中央政府;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前提下,政府的教派背景就变成了次要因素。但是鉴于美国与伊朗长期不睦,若胡塞武装被证实为伊朗的“代理人”,那么即便其与“基地”组织不共戴天,美国也不愿见到也门落入其手。对于美西方来说,继续推动也门的政治转型进程,促成各派和解,扶植一个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也门政府或是最优选择。

但是也门危机无疑打乱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反恐计划,极大地削弱了其对恐怖组织和极端势力的打击力度。一方面,也门陷入无政府状态,安全形势急剧恶化,美国的无人机行动得不到情报配合,不得不暂时中止,特种部队与空军基地工作人员也先后撤出也门;另一方面,什叶派胡塞武装的扩张为恐怖组织提供了煽动、利用宗教矛盾和教派仇恨的机会,部分逊尼派部落为了对抗胡塞武装,甚至不惜与“基地”组织联手,使其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伊斯兰国”也借机渗透,在也门招兵买马,制造连环暴恐袭击,开辟新的“根据地”。

国际反恐因也门危机而遭遇重大挑战;也门国内各派已经被困在一个“谈不拢就打、越打妥协空间越小”的恶性循环中,原为“全民公敌”的恐怖组织反而坐收渔翁之利。从这个角度看,也门危机带来的恶劣影响是全球性的,沙特等国的介入只会使局势更加错综复杂。原本反恐问题只是这场危机的副产品,但随着事态的发展,正日益成为一条重要的新主线。

小国政治的悲剧

也门这场乱局中,各方力量各自怀揣利益精打算盘,战略意图却又都不在也门的基本政治稳定与国计民生。一轮最初源于国内权力分配不均衡的政治斗争,由于各方争相介入开始朝着地区教派冲突的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正是国际与地区关系中小国政治的悲剧。

沙特和伊朗的斗争会不会逐渐公开化,引发一场新的中东战争?反恐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会不会迫使美国调整中东政策,从而牵动其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阿拉伯国家联军在教派纷争或其他利益驱动下,联合介入另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会不会自此成为中东地区军事干涉的新形态?这些早已不是也门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所有相关方都不得不面对的悬念和危机。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研究人员)

阅读链接:

“多棱镜中的也门”,李亚男,《世界知识》2015年4期

4.读后感:《经济大棋局》 篇四

施嘉恒

11300740008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亚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进程中的最后一步。可是,欧亚大陆依然保持着它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不仅它的西部周边欧洲依然是世界大部分政治和经济力量的所在地,而且它的东部地区亚洲最近也成了经济增长和政治影响上升的极其重要的中心。因此,在全球都进行了介入的美国如何应付复杂的欧亚大陆的大国关系,特别是美国是否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大陆大国的出现,对美国在全球发挥首要作用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是一本论述美国当前和长远欧亚战略的重要著作。作为美国的一位主要国际关系学者、地缘战略家、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并曾担任过卡特政府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布热津斯基着重分析了美国的霸权和世界首要地位的特征、范围和深度,欧亚各大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周旋于各大国之间而使美国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以及中国在美国对欧亚的战略中所处的关键性地位。

在全书的一开始,布热津斯基首先肯定了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最后一个超级大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四个领域具有绝对地位。美国就这样凭借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构建出了一个新的国际秩序。这个体系以美国为中心,反映了美国式的政治机构和组织原则。它缓和了主要西方国家间的关系,并使它们之间的冲突一直在一个深深扎根、稳定和越来越明晰的政治秩序中得到了抑制。但是,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体系还会继续不受挑战吗?欧盟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使欧洲国家敢同美国叫板,甚至还屡次将美国告到世界贸易组织;日本开始在军事基地的领土使用问题上对美抗议;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不同的政治制度更加使得美国疑心重重。美国逐渐发现自己的号召力反而不如冷战时期,霸权地位似乎动摇了,再任之发展下去,预计到2015年左右,美国将失去世界霸权地位。布热津斯基认为,在此之前,需要

早作准备,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秩序。为此,美国必须防止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任何一种威胁美国霸权地位的反美联盟的出现。

于此,布热津斯基的全球战略构想将欧亚大陆看作关健地区。在本书中的第二章,作者就明确指出对于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布热津斯基把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这片欧亚大陆视为一个地缘战略大棋盘,是既决定世界今后的稳定与繁荣,又决定美国保持世界主导地位的中心舞台。布热津斯基提出:美国霸权作为不同于过去所有帝国的一种新型霸权,就是要在法、德、俄、中、印这五个地缘战略国家和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伊朗这五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之间纵横捭阖,以在欧亚大棋局中保持主动,实现领导。作者在对它们在欧亚大陆的地位、发展前景、政策走向以及同美国的利害关系分析后,作出判断:为保持并尽量延长美国在欧亚亦即在世界的主导地位,美国要依靠西头的大欧洲民主桥头堡和东头“必将成为地区主导大国”的大中华。

在民主的桥头堡欧洲,法国和德国都有力量和自信发挥应有的政治作用。法国将自己视为地中海——北非国家的核心。德国将自己视为地区的经济火车头和新的欧盟领导人。其他中等欧盟国家不是追随美国的领导,就是默默地跟在法国或德国的后面。对法国来说,欧洲是恢复其伟大光辉的途径。但是由于其实力有限,法国只能在法德和解后依靠德国的经济力量来享有政治领导地位,但法国同时又担心德国的独大。对此,布热津斯基认为,法国只是个暂时的对手,在这个民主桥头堡内部,德国由于其地理位置、强大的经济及历史原因,更容易获取在欧洲的独立领导权。若美国支持法德联合,可使其之间相互遏止,最后该地区事务就会由美国来仲裁。

在欧亚棋局的中间地带,由于苏联的解体,成为了一个“黑洞”。尤其是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扩大了地缘空间真空。俄罗斯的内部危机、国际地位的丧失,以及国界线被更改,其地缘政治影响范围大大缩小。最为关键的是乌克兰的丢失,使俄罗斯的欧洲化色彩不可避免地减弱,并日趋亚洲化。俄罗斯面临着两难的战略抉择:是选择强调“近邻外国”的欧亚主义;还是向西看,回归欧洲。布热津斯基认为,俄罗斯的唯一选择,亦即能使其发挥符合实际的国际作用和能使俄罗斯得到改造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最佳机会的就是回归欧洲。而这个欧洲是一个横跨大西洋,扩大的欧盟和北约。

欧亚棋局的南部,则被布热津斯基称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地区,其核心地

域位于中亚及里海盆地地区。该地区诸国家不仅政治体制不稳定,而且重要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油气资源,又吸引较强大的邻国的入侵,而入侵的每个大国又都决心反对任何一个其他大国主宰这个地区。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由于相距太远而无法在欧亚大陆这一部分成为主导力量,但美国又太强大而又不能不参与这一地区的事务。美国的首要利益在于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保证全世界都能不受阻拦地在财政上和经济上进入该地区。因此,建立和加强该地区的均势,必须成为美国对欧亚大陆的任何综合性地缘战略的一个主要目标。

而在欧亚棋局的东部,具有布热津斯基所认为的有效实施美国欧亚所需的远东之锚。在这里,有两个可能挑战美国地位的对手:中国和日本。布热津斯基认为,就美国的全球政策而言,同海上的日本建立密切关系固然重要,但是要贯彻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就必须同中国建立合作关系。中国目前高速的经济增长以及历史和地理原因,都能促使其成为美国的强大对手。而这种可能性,首先取决于中国本身如何演变,以及中国实际上会变成一个多么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大国。对于日本,布热津斯基认为,其属于国际性而非地区性国家。同时,日本在安全上受到美国的保护,使其更表现为美国在东亚势力的延伸。实际上,日本应该是美国在处理实际事务新议程中的全球性伙伴,中国则应成为美国的远东之锚,由此促使欧亚大陆出现一种力量均势。

在本书的结尾,布热津斯基总结道:现在该是美国为整个欧亚大陆制定和实施一项完整、全面和长期的地缘战略的时候了。美国政策目标必须是双重的:一是把美国自己的主导地位保持一代人或者更长远一些。二是建立一个既能化解社会政治变革必然带来的冲击和损伤,又能演变成共同承担和平地管理全球的责任的地缘政治框架。

通读完该书并观察目前的国际形势,我被布热津斯基的前瞻性眼光所折服。本书很多观点已经运用到现今美国全球战略之中。从科索沃事件到阿富汗战争,从伊拉克战争到北约轰炸南联盟,再到近期的北约空袭利比亚都在验证着布热津斯基的棋局。美国通过对这些地区的干预,就是为了确保美国在这些地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不受损害,维持一种微妙的地区平衡。

但是,对于本书中布热津斯基的部分观点我持反对态度。作者一直在强调霸权主义,并且本书的出发点就是美国要领导世界和维护其全球霸权。从美国的角度来讲,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无可厚非。更或许从整体上来说,全球一百

九十几个大小不等、种族各异、信仰不同、利益冲突的国家,亟需一个世界警察来维持秩序。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的内政和指挥别国的对外活动,那自然会遭到别国的反对。可以预期,随着多极化的迅速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的声势和规模会越来越大,霸权主义会越来越孤立。这应被看作是国际社会得进步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表现。所以我认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多极化的成程。美国不应再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概念,而应将各国视为平等的伙伴关系。

此外,布热津斯基对于中国的看法,我觉得还有很大的偏差。布热津斯基认为,中国到2020年会成为“地区主导大国”,在亚太地区拥有一个势力范围或受别国敬服的范围。中国一定会发展壮大,这已为举世所公认。但不管中国多么强大,它都不会去争夺所谓主导权,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亚太地区和整个国际事务中势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亚太地区,中国追求的是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无意于经营什么影响范围。中国有过被殖民压迫的历史,深知霸权形式下人民生活的水生火热,所以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一贯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并且在邓小平理论中也强调“中国绝不称霸”。

在第六章中,布热津斯基提出中国“把美国视为敌手”。事实上,就台湾的主权问题,中国只是要求美国履行联合国的宪法,尊重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不要干涉中国的内政和阻挠中国统一。中国主张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并没有把美国视为敌手,更不认为中美有必然发生冲突的根源。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一直实行的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点并不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冲突。

5.棋局激战日记 篇五

望着这对沉溺于“勾心斗角”的激战中的父子,我不禁想起昨日一场“格杀”过后,败下阵来的儿子发出的感慨:“这个老爸真是‘老奸巨猾’,这次我没有斗过他,本来我满有把握赢他的,结果一不小心。。。看我下次怎么‘收拾’他!”

当时的儿子斗志未尽,滔滔不绝的给我讲起了他的战术:“妈妈,这个老爸可不好对付了,你不知道,我和他过招,得处处小心。其实,这次我本来马上就要赢,但是。。。唉!最后一大意,让老爸给偷袭了,这个老爸太‘老奸巨猾’了!老妈,你知道我是怎么和老爸斗的吗?”我正做饭,对儿子的话饶有兴趣:“怎么?”儿子绘声绘色的比划着:“你知道吗?这棋盘就好象是战场,散布着的片片棋子其实就是几个阵地。我呢?其实我是想在这个阵地上摆子,但我的眼睛故意盯着那个阵地,让老爸以为我的心思在那个阵地上,而没有顾及他的这个阵地,结果我把棋子摆在了这个阵地,吃掉了老爸的棋子,老爸还蒙在鼓里呢!哈哈哈。。。”儿子得意的笑着,但随即又遗憾地说:“ 哼!没想到防不胜防,最后还是被老爸偷袭了一下,看我下次怎么打赢他!”

时光静静地流着,仿佛万籁俱寂,就连刺耳的汽车喇叭声也失去了它往日的威力,丝毫没有惊动两人的注意力。我正炒着菜,便央求儿子去开门,儿子及不情愿的执行着我的命令,嘴里不停的叮嘱我:“妈,看着点老爸,别让他动棋子!”

我答应着儿子,眼光扫了老公一眼,看老公斜躺在床上,诡异的冲着我笑。我故意说:“你这个坏家伙,就不能让着儿子一点?”老公似乎意味深长的说:“不行,这个小家伙的脑子真是难对付,一不小心就中他的套,这次我倒要看看他到底多厉害。”

6.人生的棋局 篇六

与高手对招,常一步失策,满盘皆输;但是高手下棋,眼见的残局,却能峰回路转,起死回生。

有的人下棋,落子如飞,但是常忙中有错;有些人下棋又因起初思考太多,弄得之后捉襟见肘。有的人下棋,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认输;有些人下棋,稍见情势不妙,就弃子投降。棋子总是愈下愈少,人生总是愈来愈少,于是早时落错了子,之后都要加倍偿还。而棋子一个个地去了,愈是剩下的少,便愈是得留意。赢,固然漂亮;输,也要撑得久。输得少,才有些面子。

所幸者,人生的棋局,虽也是“落子无悔”,观棋的人,却不必“观棋不语”,于是功力差些的人,找几个参谋,常能开创好的棋局。但千万要记住,观棋的参谋,也有他自己的棋局,可别只顾找人帮忙,而误了他秤上的厮杀。如果你不知道计划未来,必定是个很差的棋士;如果你没有参谋,必是个孤独的棋士;如果你正因输不起,而想翻棋盘,早早告别人生,必是最傻的棋士。

请问:你还有多少棋子?你已有多少收获?你是不是就应更留意地把所剩无几的棋子,放在最佳的位置??

精选阅读(三):

人生就像是一场棋,对手则是我们身处的环境。有的人能预想到十几步,乃至几十步外,早早便做好安排;有的人只能看到几十步之外,甚至走一步,算一步。

与高手对招,常一步失策,满盘皆输;但是高手下棋,眼见的残局,却可能峰回路转,起死回生。

有的人下棋,落子如飞,但是常忙中有错;有些人下棋又因起初思考太多,弄得之后捉襟见肘。

有些人下棋,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认输;有些人下棋,稍见情势不妙,就弃子投降。

棋子总是越下越少,人生总是越来越短,于是早时落错了子,之后都要加倍苦恼地应付。而棋子一个个地去了,越是剩下的少,便越留意地下。嬴,固然欢欣鼓舞,输,也不能郁郁寡欢,而应苦苦坚持,输得越少就越有面子。

所幸者,人生的棋局,虽也是“起手无回”,观棋的人,却不必“观棋不语”,于是功力差些的人,找几个参谋,常能开创好的局面。但千万记住,观棋的参谋,也有他自己的棋局,可别顾找人帮忙,而误了他场上的厮杀。

7.地缘战略大棋局思考 篇七

本文中的“地缘战略”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是指基于本国地理因素、地缘政治地位和地缘经济地位的国家对外战略。虽然一个国家的地理因素是相对稳定的,但地缘战略却需要根据其所处的国际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应当看到,当代全球政治的新趋势正在不断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战略”理念,有学者甚至提出应加入“地缘技术”、“地缘宗教”等新的分析维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曾有过不同的地缘政治定位,同某些国家建立过军事同盟关系,应对过来自不同地理方位的安全威胁。今天多数国内论者认为,中国的主要安全威胁来自东方,来自海上,即美国和日本。海权和海洋问题,已成为国家安全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同时,朝鲜半岛的安全形势堪忧,出现某种爆炸性的局面并直接危害中国安全,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在地缘经济方面,很长时间以来占据主流地位的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正在形成三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第一个是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组成的东亚或环太平洋经济区;第二个是美国牵头的北美经济区,或将向南扩展为西半球经济区;第三个是以欧盟主要国家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或将逐渐覆盖东欧、俄罗斯,对地中海和北非地区施加影响。按照这种观点,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建设东亚经济圈,甚至形成以人民币、日元为核心的东亚货币体系,以便在同美欧的政治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今天,中国在全球生产链条、贸易关系和总体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就单个国家而言,中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分别为美国、日本、韩国,其双边贸易额远超其他作为单个国家统计的贸易伙伴。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则中国同东盟的贸易额超过中日贸易。

于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对中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和隐患,恰恰同中国最大的经济合作伙伴来自同一个方向、同一些国家和地区。这种矛盾现象福兮祸兮,耐人寻味。近年来,中美关系的竞争性和战略互疑加深,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调整明显带有牵制防范中国的意图;中日关系紧张,对抗因素增加,经贸合作和社会交往大受影响,双边关系在未来若干年内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改善;朝鲜半岛局势扑朔迷离,不能排除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中国在东海、南海同相关国家的主权争议此起彼伏。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相对稳定,但“台独”远未销声匿迹,美国对台军售的阴影也随时会重新笼罩到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的上空。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最近在同两位美国资深战略学者的访谈中,忧心忡忡地评论道,“中国终将面临一项重大决定”,即是否要取代美国,在亚洲充当霸主。在中美对立、中日对立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再谈“东亚一体化”或“建立东亚多边安全机制”,已经远离现实,或只能寄希望于遥远的未来。在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同时,维持同美国以及东亚各国关系的大局稳定,才能保证中国同这些国家经贸关系的继续扩大。这是中国“东方”地缘战略的核心。

中国在东部方向上进行战略经营的空间已变得相对有限,但如果往中国西部境外看,那里的地缘政治形势同东亚大不相同,中国可以利用的潜在机遇很多。如果说东亚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自国家间矛盾和大国战略竞争的话,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的不稳定因素则更多地来自各国的内部政治纠葛、经济困难、民族和教派矛盾、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国内和跨国问题。中、美、俄、印、日、英、法等大国在这些地区存在竞争关系,但合作潜力较大,发生直接对抗与冲突的可能性很低。由于西部境外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丰富,市场巨大,投资机会很多,中国向西部国家拓展利益,符合自己的长远战略需要。

更重要的是,全球地缘政治变化决定了亚欧大陆对中国具有越来越大的战略重要性。布热津斯基在1997年指出:“欧亚大陆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大陆和地缘政治中轴。主宰欧亚大陆的国家将能控制世界最先进和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中的两个。欧亚大陆拥有世界人口的约75%。它的企业和地下矿藏在全世界物质财富中占有大部分份额。欧亚大陆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约60%。世界已知能源资源的四分之三左右也在欧亚大陆。”因此,布热津斯基强调:“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欧亚大国和欧亚民族主导世界事务达五百年之久,其间它们为了争夺地区主导权而相互争斗并力争成为全球性大国。现在,美国这个非欧亚大国在这里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能否持久、有效地保持这种地位,直接影响美国对全球事务的支配。”美国这个“非亚欧大国”尚且有战略家如此重视这一大陆板块的地缘政治意义,称之为“大棋局”(Grand Chessboard),美国也确实力图在此获得主导地位,中国应当如何在亚欧大陆布局造势,就更值得深思了。

从政治、经济、社会、人口等多方面发展趋势看,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大中东”地区,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很可能仍然处在不稳定状态,甚至出现愈演愈烈的国内冲突、地区冲突。一种看似有理的中国应对思路是,中国绝不能陷入“大中东”的泥淖,而应该将这里的乱局留给美欧去收拾;这个地区愈乱,美国愈无法抽身到亚太地区遏制中国。这种思路的令人质疑之处在于,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大中东”的动乱将迅速祸及其他地区乃至全球,地区外大国想不闻不问、独善其身,不仅做不到,而且会损害自身利益与安全。2011年利比亚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巨大直接经济损失,就是明证。另外,中国西部境外的安全形势恶化,也会影响国内西部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加大内陆、沿边对外开放的风险。所以,中国应当严密注视“大中东”地区的政治和安全形势,以各种手段加大在伊朗核问题、巴以冲突、叙利亚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上的话语权,而不是仅仅做一些原则性的外交表态。同理,对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非洲某些国家的内乱,中国也不能袖手旁观。

nlc202309011829

在亚欧大陆的棋局中博弈,还应当加强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以及西亚北非有关国家的安全合作与军事交流。由于西部境外若干地区的动乱因素,有朝一日中国可能不得不动用军事或准军事手段维护本国权益和公民的人身安全,这是应当未雨绸缪的。

中国的人流物流经由陆地和空中进入西部比过去便捷得多,中国公司承包或中国援建的公路、铁路在中亚、中东、南亚遍地开花。从中国东部港口起,穿越亚欧大陆,直至印度洋、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的若干“大陆桥”,都在开发建设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海权和海洋战略不重要。恰恰相反,保持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道畅通和海上安全,对中国同亚欧大陆日益密切的联系至为关键,但中国不应用传统的陆权思维去看待海洋或海权问题,即把眼光局限于中国的近海。中国加强海上安全的活动,包括在非洲之角附近同各国合作打击海盗,是完全必要和正当的。

美国《华盛顿时报》早在2005年初即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一份名为“亚洲能源的未来”的内部报告,声称中国正在采取一项“珍珠链战略”,在从南海到中东的海上航道沿线建立战略关系,保护其能源利益并同时为广泛的安全目标服务。中国外交部门随即予以否认与驳斥。其实,中国应当理直气壮地进行这样一种主要出于保护自身地缘经济利益的印度洋战略谋划。2013年2月,美国地缘政治专家罗伯特·卡普兰又撰文谈中国的“珍珠链战略”。他既未确认、亦未指责中国有这样一项计划,同时指出,“珍珠链”不一定意味着海军基地本身。“除了更加依赖中东能源以外,中国也越来越深地卷入到中东和非洲大陆的贸易、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开采。印度洋处在二者之间:它是21世纪欧亚世界的海上枢纽,日益将东亚与中东紧密相连。就此而言,瓜达尔、汉班托特、皎漂等地可以成为中东与东亚之间的物流中心和产品运输的仓储设施。”卡普兰的观点值得重视和借鉴。中国舰船从南海驶达波斯湾、红海、非洲沿岸,需要使用若干补给基地,是天经地义的事。环印度洋地区本应成为中国地缘战略大棋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之间架起桥梁的重要桥墩。

中国还可以以自己在南北关系中的“中间地位”为基础,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研发资源乃至政治资源和人脉关系,推动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向国际化和产业链的高端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形成更大的投资规模,让利益攸关方分担政治经济风险,实施一种“开放性的”而非“排他性的”利益扩展战略。同时,需要更加重视内陆和沿边的开放,不仅要从国内审视国际,也要更加注重从国际反观国内,真正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兼顾与融合,为“西部大开发”等国内发展战略的实施树立更加稳固和更具效力的国际战略支柱。温家宝总理在2013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深化沿海开放与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格局;坚持把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结合起来,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汇合点”。借鉴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战略,把“走出去”当作中国产业链的海外延伸,是扩大利益汇合点的应有之义。开发能源、矿产、农业、林业、渔业等资源,投资于基本建设和其他项目,需要考虑不同地区与国家在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技术能力、政治和社会稳定性方面的相对优势,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全球地缘经济战略。

中国应当以地理意义上的亚洲(而不仅仅是东亚)为地缘战略依托,承东启西,承南启北,在亚欧大陆以至全球下一盘更大的棋,而不以恢复“华夏秩序”、追求“东亚霸主”或“亚洲霸主”为目标。只有营造出一个安全、繁荣的周边环境,同新兴大国和南方国家加强合作,才有更好的基础去同发达国家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只有同美欧等发达国家发展竞争共处、互利共赢的关系,才能稳住自己的周边。中国不应因周边问题的困扰而在地区治理、全球治理领域缩手缩脚,而应更加主动地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积累有利于解决周边问题的战略资源和国际政治资本。中国战略家郑必坚指出:“扩大和深化同相关各方的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是一个全方位的战略构想。即是说,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一切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内涵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和平发展。”引申来说,“全方位的战略构想”,从地缘空间来看,就是“东西南北”各方。

从本质上说,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是冷酷的,是基于现实利益而非基于道义或意识形态的。大国外交的精髓在于利用和把握国际力量的平衡。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康多莉扎·赖斯在2002年提出,要以建立一个“有利于自由的力量平衡”来构筑国际体系。其要旨无非是拉近美国同所有其他大国之间关系的距离,使之比这些大国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从而令美国在其所在的所有三角关系中都处于“顶角”位置。

从客观情况看,中国无可避免地会成为其他大国竞相“平衡”的对象,但中国在一个多维、复杂的世界中腾挪移转、纵横捭阖的空间,实际上较过去更大了。当今大国关系中的“竞争性共存”特征越发明显。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地位,可以积极主动地在世界大国和地区强国之间“谋势”,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稳定和发展的力量平衡”。为此,应当拉近而非疏远中国同俄罗斯、印度、日本、美国等重要国家之间关系的距离,将同它们的关系放在更大的棋局中予以运筹,并分别规划中国对东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北美、南美、大洋洲等地区的战略。同时,应将贸易、投资、金融、能源、环保等功能性问题同地缘政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把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发展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绘制包含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技术等因素的“战略地理图景”,形成“和平发展大战略”。中国的长远目标应是成为“以天下为己任”(即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全球大国。同时,中国也应避免妄自尊大,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谦虚谨慎的态度。

不言而喻,更艰巨而首要的任务是国内发展。中国的国内发展正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包括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收入分配不够均衡、社会治理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等等。这些瓶颈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解决。而扩大开放可以为开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新一轮改革进程提供“倒逼效应”。

最后,冷酷的现实主义也需要激情和理想来填充。毛泽东在1935年长征结束时写的《念奴娇·昆仑》一词中畅想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尚且有放眼世界的诗意想象力,近80年后的中国战略家和领导者,就更应具有胸怀全球全人类的气魄了。

对中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和隐患,恰恰同中国最大的经济合作伙伴来自同一个方向、同一些国家和地区。

8.棋局中的人生 篇八

——评电影《鸿门宴传奇》的主题思想

总会听到人生如棋这样一句话,人生的不可预测就像棋局中的变化无常,棋局中的所谓计谋又何尝不是人生中的算计与猜度呢?《鸿门宴传奇》就是这样一部以棋局来展示人生,以棋局来述说历史的电影。电影最后范增一句话点题,“有一种棋局叫做两败俱输”。两败俱输对于刘邦、项羽来说如此,对于范增、张良亦是如此,两败俱输也只不过是一种选择,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人生如棋,而棋局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人生的演绎。

电影《鸿门宴传奇》以鸿门宴中一次刘邦和项羽两大集团的对奕为主线叙述了在算计与猜度中,人如棋子,每个人都是一局棋的博弈者,而又往往是另一棋局中的棋子而已,而这也是棋局中的人生。电影从一开始就以一种回忆的叙述方式来讲述鸿门宴的始终,这从一定角度上就是给予观众一个观奕者的身份,蒙太奇的运用给予了观众一种虚幻的感觉,这就像是人生的风云变幻,故事跨度极大,这个也导致了电影在叙事上大量运用蒙太奇的原因之一。电影总共叙述了范增与张良的四次对弈,首次刺杀,次斗对弈,再斗相惜,末斗逆杀。每一次的对局都是都是杀机重重,而黄秋生和张涵予的高超演技也是角色有血有肉富有张力,四次对局就像是四盘棋局,每一次的失败者都要承受悲惨的后果。鸿门宴不仅是惊险的饭局,更是惊心动魄谋天下的棋局。鸿门宴的这场棋局横跨数十年,人物间犹如黑白棋子在棋局上的命运完整交代,让故事一波三折,也向我们讲述了这棋局中的人生之道。

人生如棋,棋局中的步步为营,精心算计,或许可以赢得棋局最后的胜利;而棋局中的人生,不断地猜度算计他人,所谓的胜利者得到的是什么,而所谓的失败者失去的又是什么呢?暗藏杀机的鸿门宴,在刘邦等人的精心算计下最终化险为夷,在这场棋局中刘邦成为了最大的胜利者,不仅最后逼得项羽乌江自刎的凄惨下场,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江山。而项羽这个天之骄子,从原本的坐拥天下,有着为自己出谋划策的亚父范增,有着深爱着自己的虞姬,最后却落得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项羽败了,在这场鸿门宴的棋局之中,这是棋局中的人生,项羽失去了自己想要的江山,但他仍然有最后一刻都为他而谋的亚父范增,有一个即使自己失去天下仍愿与自己共生死的虞姬,项羽败了却得到了。刘邦胜利了,他得到了江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势,坐拥江山,却失去了一直陪伴左右的兄弟,为了自己的地位,不断的杀死自己身边一切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最后落到一个无人可信,惶惶不可终日的结局。这也是电影所要告诉我们的,处心积虑得到的未必就是自己想要的,所谓失败只是失去了世俗眼中的江山,而项羽却得到了更高层次的亲情、爱情。

9.莫迪的“中东大棋局” 篇九

阿联酋是基石,也是跳板

莫迪选择阿联酋作为印度“西联”战略的切入点,显然经过精心算计。

首先,印度与阿联酋之间的经贸投资合作及人员往来十分密切。2014年,两国贸易额超过590亿美元,印度是阿联酋第二大贸易伙伴,阿联酋是印度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同时,阿联酋是印度第十大投资国。印度是阿联酋房地产市场的重要买主,众多富裕的印度人选择在迪拜、阿布扎比等阿联酋都市定居,每周往返于印阿间的航班超过950架次。在中东地区的印度侨民及劳工人数高达700万,其中在阿联酋就有260万之众,每年从阿联酋寄回印度的侨汇约140亿美元。此外,占据中东首位的阿联酋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的财富总额为10785亿美元,其中最大的投资机构阿布扎比投资局的资金规模就高达8000亿美元,多年来一直让渴望外来投资的印度政府垂涎不已。为此,莫迪竭力向阿联酋主权财富基金推销印度“回报率极高的投资机会”和“日益改善的宏观投资环境”。

其次,阿联酋在印度的能源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伴随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及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扩张,印度国内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攀升,已成为全球第四大原油进口国。而阿联酋拥有978亿桶的石油储备,是印度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国之一。尤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印度正在筹划建立本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初步计划建立500万吨的地下石油储备库。2014年3月,印度和阿联酋达成协议,将通过双边合作在印度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最后,阿联酋和印度在安全领域拥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印度和阿联酋都面临着“伊斯兰国”等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扩张的威胁,同时饱受阿拉伯海地区海盗活动的袭扰,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空间广大。莫迪访问阿联酋期间,两国承诺共同协调打击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有印度媒体认为,此举将有助于印度对该国“头号恐怖分子”达乌德·易卜拉欣等人的追捕。易卜拉欣是1993年孟买袭击案的制造者,被美国列入“全球恐怖分子”名单。此前有消息称,他藏身于巴基斯坦,并持有阿联酋国籍。印度舆论认为,争取到阿联酋对印度打击恐怖主义的支持是莫迪此次海湾之行的最重要收获。在充斥教派冲突和地缘政治竞争的中东地区,阿联酋能为印度提供一个“相对中性、稳定的立足之地”。

“大中东战略”雏形初现

莫迪提出的“西联”,是对新形势下印度如何加强接触与精耕中东的战略规划。从印度与阿联酋的互动看,莫迪的“大中东战略”已初具雏形。

第一,显著提高中东在印度外交议程中的地位。在印度过去20年的全球外交实践中,尽管中东对印度极其重要,但新德里一直不愿把过多的政治及外交能量用于这一地区。在印度的外交重点地区中,西亚地区多年来排在第六位,位于东亚、东南亚、南亚、印度洋沿岸国家和中亚之后。印度在中东问题上一直保持某种程度的“游离”状态,尽力避免卷入中东乱局,也很少与美国、欧洲就中东问题进行对话。印度著名战略分析家拉贾·莫汉透露,在印度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政府执政的第一个任期中,辛格总理曾经提过“西望”(Look West)政策,但没有跟进措施。

莫迪政府上台后,对中东外交成为印度外交三大优先之一,与增强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巩固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领导地位这两大日程并驾齐驱。莫迪在中东问题上表现更为积极,立场表达也更直接。2014年9月访问美国时,莫迪不仅会见了美国犹太人领袖,还与访问纽约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会晤。访美期间,莫迪重点谈及打击恐怖主义、核扩散等议题,主张印美加强反恐合作,加强印美在中东等热点地区的磋商等。这一姿态被视为莫迪政府对印度传统中东政策的创新与改变。

近年来,中东地区大变局也迫使印度重新审视其中东外交。印度与中东在地理上相连,经贸关系密切,中东能源供应关乎印度国家安全。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极端宗教势力和恐怖主义趁乱坐大,不仅在中东地区兴风作浪,还将触角伸向南亚次大陆,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与“基地”组织、南亚本土恐怖组织争夺“全球圣战的主导权”。这种局面让印度倍感威胁,遂加大了对中东局势的参与和介入。同时,伴随自身国力的增强,印度希望突出其“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增强地区与国际影响力的欲望日益强烈。

在上述背景下,莫迪政府对中东地区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除访问阿联酋外,今年4月,莫迪接待了首次来访的卡塔尔埃米尔谢赫塔米姆·阿勒萨尼,两国在信息技术合作、罪犯引渡等方面达成六项协议。7月,莫迪在俄罗斯乌法金砖国家峰会期间会见了伊朗总统鲁哈尼,8月会见伊朗外长扎里夫,承诺坚定援建伊朗的恰巴哈尔港,并探讨伊朗核协议达成后拓展印度在伊朗存在和影响的方案。9月,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将访问印度,莫迪则计划11月前往土耳其参加G20峰会,并于今年底访问沙特。印度总统慕克吉10月将访问以色列,莫迪将于明年对以色列进行国事访问,而印度和以色列自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尚未有印度总理访问过以色列。可见,2015至2016年,印度中东外交将“全面开花”,其对亚洲乃至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值得关注。

第二,政治、经济、安全、人文四位一体,以阿联酋、沙特、伊朗、以色列为主要支点,多管齐下拉紧与中东各国关系。无论是中东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还是海湾地区的充裕资本和地缘政治杠杆,抑或是西亚地区的巨大市场和庞大的印度侨民资源,印度政府都想要。其中,军品贸易和安全防务合作是黏合印度与中东关系的“强力胶”。根据印度国防部2015年3月的报告,在过去三年中,印度甄选超过50个国家作为其国防出口对象,其中重点开拓的目标市场集中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和南美洲,以落实莫迪政府在国防工业领域的“印度制造”计划。

nlc202309030623

除了阿联酋,印度与沙特2010年签订了《利雅得宣言》,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在经贸投资、能源安全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在美欧制裁伊朗期间,印度顶着美国的巨大压力,坚持与伊朗开展合作,与伊朗的政治合作、能源合作及基础设施联通计划丝毫未受影响。此外,印度多年来一直是以色列最大的军火销售市场,两国间军用品销售额每年都在10亿~15亿美元。莫迪掌权半年内,印度已向以色列订购了410亿卢比(约合6.15亿美元)的武器,比此前三年印度向以色列购买的武器总额还要多。印度力图从以色列购买导弹、无人机、预警机、先进雷达等高技术武器装备,用以“监控边界地区和应付邻国以及恐怖分子的威胁”,其中针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意味甚浓。

第三,摒弃传统意识形态束缚,同步推进与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从尼赫鲁时代开始,印度在阿拉伯—以色列问题上长期采取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的政策,目的是顺从印度国内众多穆斯林的意愿,赢得阿拉伯国家的资金和资源,打磨印度在第三世界中的领袖地位,并稀释和抵消宿敌巴基斯坦在穆斯林世界的影响力。直至莫迪政府的前任印度国大党政府,为避免得罪国内穆斯林选民,仍一直低调地处理同以色列的联系。但是,2014年以“印度教民族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印度人民党在大选中大获全胜后,印度政府公开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同以色列之间的双边关系。

当然,莫迪团队也强调,与以色列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印度必须降格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因为“从能源安全到打击恐怖主义,新德里在阿拉伯世界有着巨大的利害关系”。在与以色列合作时,印度亦不因以色列与伊朗的敌对关系而放弃与伊朗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在印度“大中东战略”中,莫迪政府试图左右逢源,两头通吃。

莫迪的现实考量

上任第二年,莫迪就积极经略中东,谋篇布局,除长远战略考量外,也有以下现实诉求:

第一,争取穆斯林选民支持,为下次大选打基础。早在上台之前,莫迪就被视为“印度教民族主义分子”,颇不受印度国内穆斯林待见。2002年发生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种族暴乱导致1000多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穆斯林,时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莫迪因未能阻止杀戮而遭到了强烈指责。莫迪在当选总理之前,还因此被美欧等国吊销入境签证。为了改善个人形象,莫迪通过访问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中东国家,以争取本国穆斯林和海外侨民的支持,加强与中东地区的反恐和安全合作,为下届大选成功连任铺路。

第二,争取印度侨民和侨汇,助推莫迪经济改革计划。据统计,目前在中东地区生活和工作的印度人口高达700万,占印度海外劳工总人口的90%左右。数量庞大且工资相对低廉的印度劳工填补了中东国家的劳动力空缺,为中东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支撑,也因此成为连接印度与中东国家的重要人文纽带。莫迪政府希望从侨民入手,增进与中东之间的沟通交流,维持侨汇持续流入,解决印度资本和投资不足的问题。莫迪政府还希望借力中东国家,落实“印度制造”、“智能城市”等计划,利用来自中东地区的大额直接投资助推“莫迪新政”。此外 ,中东是印度主要石油来源地,其能源供应的稳定与否攸关印度能源安全与经济稳定。

第三,“东干”、“西联”遥相呼应,完善印度大周边外交。莫迪上台以来,在亚太方向将“东看”政策升级为“东干”政策,在南部重新巩固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地位,向北积极推进“联通中亚政策”和扩大在阿富汗的战略投入,但唯独在西翼方向缺少明确的战略规划。因此,莫迪政府力图在“西联”政策框架内强化与中东各国的互动,以实现印度在东、西、南、北各战略方向“四翼齐飞”。

上一篇:天竺葵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下一篇:上月总结下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