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调查与研究

2024-07-08

教育教学调查与研究(共8篇)

1.教育教学调查与研究 篇一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

关键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农村经济农民工经济收入农村子女教育状况正文: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过程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城市孩子的种种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样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稍有失当就可能增加社会边缘人群,他们就有可能滋生出多种反社会心理,这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抚慰和恰当的矫正,就有可能外显为非正常的,甚至违法的社会行为,其中一部分,可能会走上犯罪,乃至反社会道路,其结果必然给社会治安带来压力,给城市生活造成威胁。据悉,部分城市出台了多项举措保证民工子女的就读,给他们以同等的“市民待遇”,使他们与城市儿童一起茁壮成长。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34.4%的外来打工者全家月收入不足800元,而每学期要为孩子花费400元以上的打工者占81.7%。62.5%的外来民工子女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上,生活极其单调,只有13.5%有课外阅读的习惯;48%的孩子渴望能得到与当地孩子同等的待遇,他们在学校里常常感觉自己是一个异类,这使他们缺乏自信;73%的孩子成绩中等偏下,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家庭经济压力和来自社会的压力,地域差别与成绩不理想的现状使他们在学校里更多地选择沉默和独处,学校因此要及时制定应对策略,不断缩小民工子女与本地生的差距是当前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难以缩小的地域和城乡差距,使得民工子弟小学成为城市基础教育的现实补充。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异性极大的社会。这种差距已有长久的历史,今日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仍然是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同处在一个历史时期,既有非常原始的农耕社区,也有达到欧美水平的后工业化发达社区,比如上海的浦东社区。一般说来,中国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都是农村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中西部落后的农村与东部沿海一些发达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差异如此悬殊的社会结构,在世界上并不多见。

存在原因:

(一)社会现状方面

当我们在考察城乡地域差距时,更在民工子女中发现存在的隐性“心理”差距。现存的教育和社会体制使流动到城市的农村人口完全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且是暂时的劳动力,用完即被打发回老家,根本不被当作城市社会的一员,因此他们在城市里的种种社会性需求都被无意甚至有意地忽视。在公立学校“借读”的流动儿童,尤其是那些农民工的子女,由于户口不在当地,经济条件薄弱,常被公办学校的城市子女另眼相看;由于父母工作、家庭住址流动性太大,学校有时会疏于管理;由于没有学籍,成绩因此不计入教学考评,甚至无机会参加评三好和一些竞赛。诸多原因让一些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在公办学校相处时,时刻都会在心理上感到自卑和不平等,心态扭曲,他们一方面羡慕公办学校良好的条件,但更多时候却更愿意到民工子弟公办学校上学。这是一个亟须人们警惕的现象,流动人口的孩子已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而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的“第二代”,他们可能会趋于“激进化”。

(二)家庭现状方面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程度

在受调查的508名学生家长中,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不多,仅占18.3%,由此可以看出,有一小部分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家庭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基础,据了解,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家长,其子女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也都是非常不错的。表中显示认为家庭教育比较重要的家长占67.3%,占大多数(但这类家长说话模棱两可)他们认为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孩子的品格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孩子成长的道路很长,很艰巨,需要家庭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此表还可看出,认为家庭教育不重要的占14.4%,这一小部分家长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学前班这段时期还不懂事,家长没法教育,孩子上学前班开始,就进入学校,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责任,这种错误的想法及做法,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或造成严重的后果。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有些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教育只能泛泛而谈,过于简单,对孩子实施“打骂”式教育的占42.3%,大有人在。据了解,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在学校里不是油滑成性,就是性格孤僻。有10.4%的家长能对孩子进行榜样教育,他们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面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希望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树立良好的形象。有9.6%的家长提倡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但据他们自己说,有时家长自己做得就不够,不能以理服人,所以根本说服不了孩子。另外,还有37.7%的家长干脆不管孩子,听之任之。据了解,大都的说工作太忙,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有的干脆就不想管,认为有学校、有老师管,家长就不用管了。

3.学生对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现在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些家长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得过多,时时事事都管,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也使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人格、自尊心和上进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由表四可见,希望父母管得多的占总数的4.8%,据他们自己说,平时父母管惯了,离开父母什么都不会做。而希望父母少管的孩子占11.6%,他

们希望父母给孩子点自由,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小孩子都愿意听赞扬的话,不管做的对与错,都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这样的学生占65.4%。没有一个孩子喜欢父母打骂,有的孩子甚至当着父母的面说:“如果你们再打我,我就离家出走。”可见,打骂这种教育方式是万万要不得的,还有18.2%的孩子希望能自我教育,要求家长给提出计划或指导性意见,让孩子自行处理一些事务,最后家长可检查验收。不过有一点值得提出,民工子女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较强,这正应了一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由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当前民工子女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长为工作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的情况比较普遍。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甚至是拔苗肋长、操之过急。

(3)家庭气氛及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不良影响。

(4)家长主观上重视,心理明白;可客观上无暇顾及,一旦子女与自己所期望的不符,出现“压服”,打骂的情况比较严重。

(5)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不同步,家庭内部教育意见也不统一,使孩子无所适从。

(6)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不够。

解决方法:

一.社会扶持,培育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1)政策扶持:放宽入学标准

政府应该更积极地落实“两为主”的政策,积极宣传,认真落实外来务工子女在本市入学的政策;减免学杂费,保证他们能接受义务教育,不得违规收费;给予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财政支持,以此保证更多外来务工子女能融入上海的学校,更快乐、更轻松地学习。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主渠道作用,扩大招生容量,完善借读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加强学籍管理,为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发挥民办学校的补缺作用。外来务工子弟学校“作为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特殊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政府在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投资和大量建设新校的情况下,对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应确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在规范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的同时,抓紧制订地方性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学校设立标准,扶植具备相应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帮助他们改善条件和提高质量。

(2)社区扶持:社区参与共建

加强社区教育对改进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情况也是非常有效的。社区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它不是简单的社会教育,而是整合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大教育网络。

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为服务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二.学校方面

(1)建立档案,做到有的放矢。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掌握外地生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了解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我们实验班建立了档案库,并要求任课老师通力合作,对

外地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随时与班主任交流,以获得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外地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状况,制定转化计划,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并建立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

(2)关心温暖,融入集体怀抱。

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数在农村长大,由于与父母接触时间短,加上所处的环境艰苦,造就了学生都很“懂事”。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老师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他们坦诚相待;多些耐心和关爱,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尊重理解他们,时常给予鼓励和赞美。正确的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

(3)转变意识,家校密切配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经调查,外地生的许多不良习惯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为此,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分析解决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举办讲座,指出压抑孩子发展,有损孩子人格的种种不当的教育行为及其危害性,并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还要与那些优秀家长多交流,多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教子经验。

(4)加强师德教育,开展融合教育。

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是一视同仁,体现平等。⑴.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保证来厦务工子女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教师应针对来厦务工子女的学习现状以及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对务工子女的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个别辅导。⑵.重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和希望,帮助消除来厦务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心理门槛,克服这一群体因为户籍等原因而产生的自卑、消极心理,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形象,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5)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实践者和执行者必须主动带动家庭。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地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评价反馈给家长,并了解家长对子女、对学校工作的期望,以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指导任务。

(6)推行电子学籍制度,强化流出地政府的责任

“今天注册,明天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为不利的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有效监控这类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因此,可推行建立电子学籍制度,规范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管理系统联网,在为来厦务工子女入学、转学提供有效服务。也有助于全程跟踪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情况、辍学情况,保证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参考文献:朱晓斌,《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朱力,《中国民工潮》[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3庞翠明,《谁来照看孩子——从“托教”中探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困惑和需求》 4沈百福,《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5段成荣、刘伟、李贺、杨轲,《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人口学特征》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2.教育教学调查与研究 篇二

近年来山东省医学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 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财政投入不足影响了医学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山东省医学教育投入概况

山东省目前有高等医学院校十所, 其中, 部属综合大学医学院校1所 (山东大学各医学类专业) ;省属综合大学医学院校1所 (青岛大学各医学类专业) ;省属中医药大学和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各1所;省属医学院校4所;高等医学专科学校2所;职业技术学院8所, 中等卫生学校23所。

“十五”期间, 山东省医学教育的招生数量有大幅度增长, 医学本专科招生数从2001年的12989人增加到2005年的38496人, 增长了196%。省属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建设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由2000年前的36个专业发展到2005年的63个专业。另外, “十五”期间, 山东省还将两所中等卫生学校通过不同形式建设并发展成了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对山东省1996~2005年医学院校生均财政拨款定额情况进行统计:医学院校生均财政拨款定额从1996年的生均4145元, 降到2005年的生均2200元, 减少了1945元。近年来, 各医学院校都在扩招, 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 医学院校的办学支出在不断增加, 学生生均培养成本也在不断增长。在投入不足、建设和日常运行成本大大增加的情况下, 教学投入严重不足, 使原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本应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变成了看示教, 本应该小课堂教学变成了数百人的大课堂教学[1]。还有些本应该在学校安排的课程, 由于师资和教学用房不够, 被分散到各教学医院安排。人均藏书量和教学设备也都有较大缺口。

2 医学教育投入情况比较

对不同省市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进行比较发现, 教育投入地区差异明显, 山东省属于教育投入偏低的省份。如江苏省, 2006年医学生生均补助标准为5994元, 河南省2006年医学生生均补助标准为4800元, 均高于山东省投入水平。

从省内医学院校与其他省属院校财政补助情况的比较来看, 以2006年省级教育支出预算为例, 省教育厅预算管理的院校共安排各项经费190154万元, 各层次在校生人数441568人, 生均4306元;医学院校共安排各项经费24885万元, 各层次在校生人数78642人, 生均3164元。医学院校生均财政补助经费与其他院校相差1142元。从省财政厅确定的各类学校的财政补助定额体系来看, 不管是生均补助定额还是教职工补助定额, 都远远高于目前我省医学院校的实际补助水平。其中补助较低的文法、财经类仍高出医学院校36%, 补助最高的艺术类高出医学院校150%。对教职工的补助, 也比省财政厅确定的其他省属高校的补助水平低。

3 医学教育成本 (费用) 测算

生均培养成本指高等学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的平均成本。《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中指出, 生均成本核定内容一般包括六大成本项目:人员工资 (占成本比重50%左右) ;奖助学金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公务费;业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教育部在1999年确定了高等学校日常运行成本, 全国平均约为每年每生1.4万元。

从高校实际运行情况来看,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年生均教育支出在2000年到2004年5年间年平均为11863.45元。5年的数据作纵向比较也可以看出,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生均教育成本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而这种降低在明显的趋缓, 说明规模效益已经接近了最大, 教育成本不会因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再有明显的降低。山东作为经济较发达省份, 高校运行成本应高于这个全国平均数。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卫科教发[2001]212号) 明确指出:“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育成本较高, 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医学教育的投入”。《纲要》认为, 本科医学教育年生均经费为1.6万元, 高出全国当年平均数39.03%;对11所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的研究认为, 专科医学教育年生均经费为1.11万元。在省物价部门对全省高校各专业学费标准核定中也可以看出, 医学专业也是最高的。

4 医学教育成本高的原因分析

4.1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

(1) 一般院校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优秀标准为1∶12, 而医学院校为1∶9, 高出三分之一。以目前一般高校人力成本支出占整个支出的45%~50%计算, 医学院校的人力成本较其它院校约高出15%。

(2)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综合师范院校14平方米/生;财经类院校9平方米/生;医学院校为16平方米/生。而且医学实验室建造严格, 容纳学生人数少, 势必要增加实验室数量, 在建设成本方面要高于其他专业院校。一般来说, 医学院校实验室建筑面积约占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的30%。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基建成本, 而且必然增加维护和运行成本。

(3) 生均教学设备值, 文类、财经院校为3000元/生;体育、艺术院校为4000元/生;医学、理工类院校为5000元/生。这也充分说明医学院校教学成本高于其他类院校。设备投入大, 维护运行成本高。

4.2 医学生有两年的临床课程, 实习时间长。临床课程要配备合格的临床教学基地, 配备相应的教学人员, 在教学医院另外解决学生的食宿、教学设施等活动场所。实习期间开支加大, 这是其它专业所没有的。

4.3 医学实验品不同于其他专业实验品。医学类专业实验学时多、实验材料品种繁杂、质量要求高, 而且一次性消耗材料占的比重较大, 材料不能重复利用。

4.4 特殊的医学实验标本——尸体, 为医学教学的必需品, 为不可制造的用品, 且价位逐年升高。由于尸体价高难得, 学生动手解剖尸体的机会逐渐减少。

4.5 特殊的医学实验材料——动物, 是医学生实践的重要材料。医学实验要求相当严格, 医学院校要建立相当规模的实验动物中心。由于近年物价上涨, 投资不足, 出现了医学实验动物不足, 用小动物代替大动物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5 投入不足对医学教育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长期的投入不足将严重影响我省医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这些影响有的已经显现出来, 有的随着发展将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 加之学校运行成本增加, 各医学院校教学经费严重不足, 导致教学内容缺失, 教学手段和措施不到位, 一些教学环节被省略或被简化。如前所述, 实验课、见习、实习以及藏书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医学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省医学教育的质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从近几年我省参加全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统计结果来看, 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一次性通过率较低, 严重影响我省医疗卫生人才梯队的建设。

5.2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医学教育事业。

由于投入不足使我省医学院校的师资发展受限, 待遇偏低, 队伍不稳, 高层次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各医学院校难以提高现有教职工的待遇和生活条件, 影响了教师队伍积极性的发挥。目前, 我省省属医学院校基本上出现了高层人才饥荒的局面。

5.3 学科建设与发展受到明显制约。

据对全省医药卫生的优势学科分析, 除省属医疗卫生单位和部属院校外, 我省省属医学院校基本上没有形成在国内有影响的且走在国内学术前沿的优势学科。导致这种学科建设群体滞后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才缺乏和经费不足。除投入学科建设的经费严重不足外, 科研经费也严重不足。2003至2005年, 我省省属医学院校科研经费总额分别为575.0万元、834.3万元和1297.3万元。真正学校自主安排的科研经费大部分学校一年不过三、四十万元。在这种经费投入极度缺乏的情况下, 各学校的学科建设将很难有所提高, 这必将影响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持续发展。

5.4 教学工作正常运行步履维艰, 学校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投入不足, 负债运行, 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教学投入不足, 日常运行困难的情况。不少学校靠借新贷还旧贷, 运行成本大大增加, 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不得不拿出一大部分用于偿还利息, 除了吃饭和维持日常运行外, 几乎没有用于建设和发展的经费。这种运行模式无异于饮鸩止渴。加之学科建设滞后和人才流失, 医学院校的长远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5.5 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我省卫生事业发展造成潜在影响。

医学教育承担着为我省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的重要责任。当前医学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如不能尽快得到解决, 将影响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影响我省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对全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6 加强医学教育投入, 广开筹资渠道

党的十七大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这对医疗卫生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也要根据整个医疗市场的要求进行调整。医学院校要对学制、学位、学科建设、医学生的培养数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更适合时代发展的医务人才。从山东省目前的医学教育水平来看, 需要更好的进行基础建设, 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 加大高层次医疗人才的培养, 这些都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人、财、物。政府在医学教育的投入上应当更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才能使医学教育持久稳定的发展, 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同时, 医学院校也应当借鉴国外成熟医学院校发展的经验, 加强自身的人才建设, 以申请更多的项目和资金, 吸引更多的投资, 不仅可以提高医学教育和科研水平, 也能缓解投入不足带来的压力。医学院校要扩大筹资渠道, 逐渐改变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局面, 加强自我建设的能力, 这样才能适应不断提高的卫生需求。

摘要:医学教育在我国主要依靠政府投入, 山东省目前的医学教育投入水平偏低, 对医学教育的不利影响已经初见端倪, 长期下去必然影响山东省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该文通过调查和对比, 对山东省目前的教育投入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教育,投入

参考文献

[1]王冬, 吴娴波, 陈立明.高等医学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教育质量问题及实践探索[J].卫生软科学, 2003;17 (6) :42~44.

[2]《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发改价格[2005]1008号

3.英语教学状况调查报告与研究 篇三

关键词:教学状态;英语语音;语言发展

德国的Humboldt指出:语言的真正含义在于,他在任何时候都是瞬间即逝的,他本身不是一种成品(ergon),而是一种活动(energeia)。本文即在支持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和研究活动,以期在教学活动中能对学习者提供更加可行有效的方案。

一、语音—词汇—句子—篇章的模式教学对儿童成长不宜

波尔—洛瓦雅尔认为:语言与思想及与符号的关系,恰如代数与几何的关系:语言用一种秩序取代了各个部分(或量值)的同时性比较,这个秩序的程度必须逐个得到详细研究。正是在这一严格意义上,语言才是对思想的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切割,而是在空间中深远地确立起秩序。被古典时代称为‘普遍语法’的这个新型的认识论领域位于这个空间内。如果在这个语法中只看到逻辑学纯粹而简单地运用于语法理论,那么,这将是不合情理的……。“从思想与符号的层面来讲,中小学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识字,在篇章中发展儿童的语言逻辑能力时,成效也不高,拿2008年贵阳一中高分比率均低于10%,这完全可以说明问题,在母语发展不理想的状态下强制发展外国语这一抽象而纯粹的符号学问,笔者在试验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很多英语教师在从教生涯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守着学生背诵单词,难见探究式教学的影子,在这种课堂中,充满创造性的中小学生,有的学生由于受家长及过去就业观念的无形压力选择屈从,有的选择逃离,也有的处于两难的境地,每周浪费数小时在英语课堂上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说是被剥夺了主动学习的权利,在此环境中,儿童将失去宝贵的创造性活力,同时,教师的执教生涯也是枯燥而刻板的历程。

二、拓展教学空间

执教者有必要从教学的角度发现拓展空间,解决现存的棘手问题。这里提倡的是中小学阶段教师应进行探究式教学,使其成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为实现其试验要素,教师将主动创设环境,与教学对象形成一个动态的学习群体,这样的教学成员在积极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理论素质会呈现主动发展的态势,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消化、鉴别,对现有理论的检验也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教师参与文化建设时表现出的状态也是主动高效的。针对现有英语教学5步骤教学法:音标,拼读,词汇,语法,语篇,其中前两个阶段教学的策略主要是重复加上死记硬背,目的是要求学生识读,这样的课堂在音标阶段成效较低,很多学生学习1~2年后仍然不能独立拼读单词,继而影响词汇、语法、语篇能力。加之以文化欠发达地区贵州为例,受语用环境的制约,很多学习者在这样的英语课堂模式中成为失败者。本文尝试在第一个阶段增加强度,把语音、词汇、语义当成教学的核心,将其他几个步骤转为教学的补充环节,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死记硬背的策略,以期从语音层面发展儿童语言感悟能力,拓展儿童后期语言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在第一个步骤输入语音对儿童摄取外文信息比较有效,但是符号效应基本为零。实验状况如下:选用《外研社幼儿园英语》作为教材,其特点:A.教学模式以交际法为主,并综合了听说法、情景法、全身动作反应法(TPR)、直接拼读法、全语言教学法等,借鉴了多元智能理论、发展任务论、认知理论和心理动力论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把培养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B.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选编儿童易学、爱学的内容和词汇,教学内容与儿童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充分运用儿童喜爱的歌曲、韵文、绘画、手工、童谣、游戏和卡通故事等。C.强调课堂活动游戏化,课堂游戏交际化。重视多学科的融合,培养儿童的多元智能。以语言和社会内容为主,渗透健康、科学和艺术三个领域,充分考虑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母语的联系,扩展儿童的知识面,启发儿童的思维,开发儿童的多元智能,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结语

4.教育教学调查与研究 篇四

《广告调查与效果研究》的课程实践教学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高校广告专业中<广告调查与效果研究>这门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调研,阐明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一般高校对于此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完善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

作 者:孙平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刊 名:新闻爱好者(下半月)英文刊名:JOURNALISM LOVER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广告调查与效果研究 实践教学 广告活动

5.教育教学调查与研究 篇五

—以麻栗坡县董干镇小学为例

摘 要:本文对麻栗坡县董干镇小学的体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场地器材、师资力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等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师的体育教学理念滞后,学生对现行的教学内容积极性不高,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缺乏,这些因素使得小学体育课难以开展,根据这些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

1前言

为了把握目前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现状,走访了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干镇45所小学,分别从体育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场地器材、师资力量、学生兴趣等方面对教师、学生进行访谈,并实地考察了教学设施等,进一步从根源上了解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学校体育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基础。小康社会学校体育的发展应将增进学生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以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学校体育应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落实素质教育。而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小学是教育的基础,而农村小学体系又是小学体系中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改革能否在农村小学得到贯彻,事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

2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 实地调查及访谈法

选择麻栗坡县董干镇45小学。其中完小5所,开办1—4年级的不完全小学22所,隔年招生1—4年级不完全小学18所。(完小即10—12个教学班,不完全小学即2—4个教学班,不完全小学每个年级一个班)。调查人数为946人,其中教师55人(含领导),学生583人。

2.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董干镇教办配备统计表、麻栗坡县教育局的教学资源统计资料、别中平的现代教育学、马占杰的教师成长的八大要素曲宗湖的体育课程的约束力、董远骞的教学原理与方法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2.2.3 分析法系统分析了董干镇小学体育教学滞后的各种因素。

2.2.4 归纳法根据调查的结果通过分析归纳出产生这些原因和结果的普遍问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教学观念

体育教学改革在不断的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操作层面上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其根本原因,就是许多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体育教师不是不想转变,不能转变。而是因为:

一、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二、缺少改革的理论导向和具体指导,同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给教师的教改大多是口号式指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等。

3.2 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的一个致命伤是学生学了多年的体育,在他们走出校门后,竟与体育再见了。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相关;与把体育理解为机械被动的教学有关;还与没有在体育课堂叫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原理和应用运动技术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所偏重的是一个技术怎么做,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无所是从,无所收获。

3.3 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项目,使天性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积极主动去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体育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等为主要内容。

3.4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与此相适应,在体育教学实际上也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能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或“练习机器”去安排教学。在体育教学手段上,要从教师单纯“灌输”为主的方法体系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为主”的学法设计;由简单的“一刀切”方法手段转向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在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满足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

3.5 教师状况

由于农村小学地处偏远农村,信息、交通闭塞,办学规模小,条件相对来说要差一些,且有没有本地的体育专职教师,而其它地方的体育专职教师又不愿意到村小工作;村小学生少,教师编制吃紧,需要的教师要一专多能,尤其是语文、数学、政治、音体美样样要精一点,体育专任教师专业性太强,相对来说安排其兼任主课教学要稍逊一筹,因而村小也不欢迎体育专职教师来村小工作。这两点原因,使村小中体育专职教师比城镇上的中心小学要少得多,因而制约着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本次调查的45所村小中,有体育课专职教师的学校不到9%,90%以上的农村小学均无体育专职教师,体育课几乎由语文或数学教师兼任,兼任的体育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根本没有进行过正规的体育教育培训,难以胜任体育教育教学,更谈不上体育教育教改,就是体育专任教师,由于地处偏远农村,往往成为培训的遗忘对象。

3.6 学校体育教学器材设施

村小的硬件建设一般由镇(乡)政府或村委负责。镇(乡)政府要重点确保中学、中心小学的校园建设,很难有精力和余力顾及村小,而当地村委本身经济也比较吃紧,有时就连村委自己的必须禁费都难以解决,所以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是全额拨款的全民事业单位,上面拨下来的办公经费除去必要的开支外,所剩无几,哪有钱用于体育硬件建设呢。有许多农村小学,从建校到现在没有维修过几次,教室墙壁早已脱落,到了雨季还会漏水,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就更糟糕。

在对45所农村小学的体育器材设施情况的调查发现,由于学校体育经费紧张,场地、器材、设备条件简陋,还有一些学校没有场地、器材。在调查的45所农村小学中只有4所达标,53%的学校场地、器材不足,要么有场地无器材,要么有器材无场地。其现有条件很难满足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尤其是生源不足,尤其是隔年招生的18所隔年招生的不完全小学,情况更糟糕,一学期上不了几节体育课,有的操场还被当地群众用来打晒粮食,或挪作它用,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表1 各农村小学体育活动场地、器材配备情况调查统计表

1—4年级村小隔年招生村小完小合计百分比(%)达标00449%

不足14912453%

很不足8901738%

3.7 领导态度

有关教育部门检查执行体育教学标准的措施不得力。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教学改革重视不够,而体育教师又不够积极主动,这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不利,教学思想观念落后。从而影响了农村小学的体育课的教学。主要表现在①正规体育学校毕业分配的体育专任教师,多被学校挪作从事语文、数学、政治文化课教学,体育课只是兼任;没有体育教师的学校就谈不上正常开课。②课表上排定的体育课程,实际上是装点门面,应付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的,在调查的学校中有80%达到标准,20%的学校也至少排每周了一次。但是,大部分体育课并没

表2 各农村小体育课排课情况调查统计表

1—4年级村小隔年招生村小完小合计百分比(%)每周两次171543680% 每周一次531920% 无体育课00000% 有按照排定的课来上,据调查结果表明,正常开课的学校为零,有时被挪用的达38%,全部被挪用的达62%。

表3 体育课上课率调查表

1—4年级村小隔年招生村小完小合计百分比(%)

正常上课00000% 有时被挪用9351738% 全部挪用131502862%

③学校教务处在检查教师备课上课情况,几乎遗忘了体育这门学科,导致了体育教师备课质量不高,有的甚至还出现不备课就去匆匆上课的现象,这就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上课的质量有34.1%的人不满意,有的还讨厌上体育课,觉得体育课枯燥、乏味、内容单一,体育课上课质量堪忧。本次调查共调查学生583人,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率不尽人意。

表4 各村小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情况调查统计表

1—4年级村小隔年招生村小完小合计百分比(%)

满意42284211219.2% 不太满意1***.7% 不满意76962719934.1%

3.8 兼任体育教师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村小中,由于村小办学规模小,师资编制紧等原因,有90%的学校教师不足10人,有的学校只有一名教师,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又要教语文、数学、政治,还要教音乐、美术、体育,这些一师一校有的教师平均每周有25节以上,其它大部分教师平均周课时数也在18节左右,“包班”教师的课通常在18节以。这些教师除了上课、还要批改学生作业、备课等,哪有时间去钻研体育教材,哪来精力去认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呢。因此,体育课往往成为放羊式、一球式、或者让学生处理各科作业(既无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又可以提高主课的学业成绩),而教师则利用体育课的机会去备语文、数学等主课。

3.9 评估导向失范

大部分农村村级小学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没有把体育课程纳入评估范围,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学年或学期质量检测科目,一般都是语文、数学、政治。一些学校就连期末体育教师的奖金发放也只能享受语文、数学、政治教师的7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有些教育行政部门评估学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只看学校在市县级运动会上的排名和达标率的多少,从而导致部分体育教师重运动队的训练,而轻视体育课的教学。目前,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权限一般在中心小学,而不是县教育行政部门直辖,这也是不利于农村小学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建议与对策

4.1 提高教师素养

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是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是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的保证。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所以要重视对体育师资队伍质量的建设,这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基础之一。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素养,我们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条途径实现。走出去即出去考察、培训等;请进来即把教育专家请到学校来讲座,实地指导,从而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4.2 尽快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估体系,强化评估结果的公平使用

要遵循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及素质教育理论,科学合理地建构评价体系,做到评估科目全面,评估方式科学,评估结果公平。体育评估结果应与语文、数学等文化主科结果效力等同,在评职评优,年度考核等评价中做到结果等价,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4.3 加大体育教学的检查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对学校的体育教育检查,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既要看现象,更要看本质。检查时必须做到“八有”,即有教材、有教师、有教

案、有场地、有器材、有比赛、有奖惩、有效果。特别要加强体育课程的课堂督导,实施体育教育课堂听课制度,对不开齐课程的学校,挪用体育课时的责任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以确保体育课教学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要采用激励机制,让体育教师能热衷于从事体育教学。

4.4 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从根本上重视体育教学

学校领导应以法治校,坚决贯彻国家颁布的有关体育法规条例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文件精神。提高对素质教育内涵及其健康教育意义的认识,关心体育教师实际困难,在政治思想、学习进修、晋职提薪等方面给予关怀和支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自觉投入到学校素质教育中。教育行政部门要时时掌握了解基础教育状况,特别是落后偏远的农村小学,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就意味着农村教育是主体,是国家未来建设人才的储备库。农村小学硬件设施差或没有的现状要靠政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使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的差距缩小,逐步做到教育资源分配平衡,从而逐步达到教学资源共享。

5结束语

5.1 搞好学校体育工作,最直接的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各领导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对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任务有关键性作用,而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赶上学校体育发展的步伐,赶上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5.2 提高教师素质是基础上,学校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监察力度,让体育教师感觉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及价值,以督促教,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提高,改变体育教师以往的“三无”现象。

5.3 政府部门在学校建设经费上要给予支持,要改变一些成旧的观念,不能认为修操场是一种浪费,应合理分配教育经费,使学校的城乡差别缩小。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一定能越来越发展,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也会蹬上一个全新的台阶。参考文献:

[1]李 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3]俞慧燕、徐伯彤浙江农村中学体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3(4).[4]曲宗湖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5]董远骞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姓名:朱丽

地址: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干镇马崩小学

6.教育教学调查与研究 篇六

对52所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选用和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不同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提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研究表明:在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上处于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认为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教学模式将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和生生“合作”关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特征,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不同的教学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不同的教学思想,教学的价值观,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具体教学经验的概括化,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1]。近年来,对于教学模式的探讨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教学实践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教学模式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体育作为大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其教学模式能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是当前乃至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大学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辽宁、山西、山东、北京、江苏、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内蒙古等地52所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文献、报刊和杂志,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设计《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调查问卷》,进一步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后,向辽宁、山西、山东、北京、江苏、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内蒙古等地52所大学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问卷回收108份,其中有效问卷102份,有效回收率为94.4%。

3.数理统计法

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相关统计学运算和分析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随着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而被选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三基型”、“并列型”、“三段型”、“俱乐部型”、“一体化型”、“分层次型”等(见表1),但由于各种体育教学模式均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优越性,同时也各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

(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不同特征分析

1.“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

“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以教学内容进行定位,注重传授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三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其组织形式是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进行教学。这种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促进体育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教学缺少灵活性,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不能充分实施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终身体育意识。

2.“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

“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进行因材施教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为目标。其组织形式是在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基础课和专项课。这种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兼顾学生的体能发展和兴趣特长,注意对体育水平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满足不同体育基础学生的要求。不足之处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不宜同步,学生过于关注评价成绩,导致不注重方法的掌握。

3.“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

“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以教学阶段进行定位,注重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基本能力的提高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其组织形式是将大学体育课程分成三段: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专项课,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这种体育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使学生增强体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不足之处是学生的主体性思想体现不够,在一年级不能照顾身体素质优异的学生,开课层次多,对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要求较高。

4.“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以满足学生体育兴趣、要求、意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组织形式是完全打破班级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上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兼顾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局限性是对高校场馆设施要求较高,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5.“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

“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增强学生体质,重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的体质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标。其组织形式是把体育课堂、早操、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机衔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使学校的场地器材得到充分利用。缺点是不能充分体现主体性教学思想,学校投入资金大,教师所承担工作量太大。

6.“分层次型”体育教学模式

“分层次型”体育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和体能特征的具体情况出发,在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体育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组织形式是按学生的运动基础和体质状况的不同情况,划分教学层次班,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区别地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区别对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化地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不足之处是教学层次班的划分相对复杂且很难操作,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场地设施要求较高。

(三)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趋势分析

1.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的大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应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出发,尽量选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体育教学模式(见表2)。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聪慧的头脑,同样需要强健的体魄。身体素质是一切素质的根基,而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最重要环节,将对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产生重要影响。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应逐步向“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等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教学模式转变。

2.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和生生“合作”关系

随着和谐社会的推进,体育教学模式也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平等,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灌输的状态,教师就应当把自己主导者的角色彻底转化为建设者的角色。建设者实际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学的一切程序都应围绕“学生主体特色”展开,充分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尊重学生个体选择。

作为建设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建设一种方法,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主制定目标和自主评价,其前提就是在教学模式中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化,建立平等对话和合作伙伴的关系。只有实现了这个质的变革,“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可能在根本上建立起来,民主、和谐和宽松的创新氛围才能够得以凸显,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才可以充分彰显。如此,大学生能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进行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生生合作”,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合作的和谐状态[2]。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合理地去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最好地教学效果。”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进行转变,这就迫使体育教师一定要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广泛研究各式教学方法为自身教学服务。不仅要掌握传统的语言法、直观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错法、游戏法、比赛法,还要掌握现代化的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表象教学法、领会教学法、掌握教学法等。通过自己坚实的知识储备,合理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多边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论

(一)由于现有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自身的优缺点,所以各高校在选用方面仍处于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

(二)多数大学体育教师认为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教学模式将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7.教育教学调查与研究 篇七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外语系2009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选择他们作为这次问卷调查的对象, 原因有:一是他们基本完成了大学四年的课程, 对已修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有了较为客观的看法;二是他们的翻译课已经结束, 有些学生参加了相关专业研究生考试, 所以能对这门课程予以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三是他们大多数人在找工作期间了解社会上对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水平的要求。为保证答卷作答的真实性, 此次问卷调查以匿名的方式进行。问卷中总共向学生提出15个问题, 发给68个学生, 收回50份完全答卷。

问卷结果分析

1. 学生对所开设的翻译课程的满意度

(1) 对翻译课程的重视程度及课时的满意程度:

(2) 对使用的翻译教材的满意度:

(3) 对所学内容的满意度:

问卷结果反映,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开设翻译课程的重要性, 有84%的学生认为目前翻译课程只进行68课时的学习是不够的, 需要增加课时量。而大多数的学生都觉得现在使用的翻译教材不能令他们满意或很一般。在经过68课时的学习后, 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翻译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中使用的翻译手段的不同, 但是只是认为“有点区别”的学生很多, 说明这门课程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从而让学生更加认识其重要性并从中受益。

2.学生对翻译辅助工具的了解和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 大多数的学生还只是把字典作为自己的翻译辅助工具。而有些学生, 虽然会使用在线翻译, 却将其中的译文毫无修改的拿来就用。而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在独立学院中, 由于办学方式的局限, 学校对翻译教学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不足, 使得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CAT的了解和实际应用都十分欠缺。

3.学生对于参加翻译资格考试及翻译实践的兴趣

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认为自己实力不够, 不敢去参加翻译资格考试或从事翻译工作, 但不难看出, 许多同学还是对翻译这一行业很感兴趣, 即使免费的翻译实践工作都愿意去尝试。

原因分析

根据对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笔者发现独立学院翻译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原因可以概括如下:

1. 翻译教学目的不明确, 没有与市场需求接轨

首先, 翻译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翻译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具备基本的翻译理论与能力, 为今后在翻译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

另外, 我们要了解翻译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国内外对翻译人员的需求量比以往大大增加, 翻译市场发展迅速, 面对如此发展与机遇, 中国翻译行业也在逐步走向规范。

如何结合市场需求, 建立一套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近年来一直是翻译界的专家们和各高校英语专业同仁们努力的方向。而由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相差甚远, 那么独立学院的翻译教学绝不能盲目照搬其他高校的模式。改变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 建立一套适应独立学院特点的翻译教学体系, 将是独立学院翻译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

2. 翻译教材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目前, 各高校使用的翻译教材及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有些教材理论性过强, 例子往往都是较难的文学翻译, 超出了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能力, 实用性差。而有些教材又通篇都是翻译技巧的训练, 学生无法接触到理论知识, 也就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作用。

3. 教学手段滞后, 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

由于独立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企业化的运作模式, 要求其尽最大可能地节约成本。教学设备缺少或者落后, 例如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不足, 学生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口译练习等。另外, 学校没能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 在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方面的投入也不足。

解决办法

通过对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并结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以及社会对翻译人才的不同需求, 笔者提出几条符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的培养策略:

1.教学内容的改革

编写合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特点的翻译教学大纲及教材或讲义, 以贯彻实践为主, 强化基本知识, 注重内容的现代性和实用性;根据市场的要求, 对英语专业课程进行设置, 然后根据这些专业的特点, 设置与之密切相关的翻译课程以及其他课程;更新该课程的测试方法, 要重视平时的学习效果, 而不是一味地重视最终的考试成绩。

2.教学手段的改革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同时, 应注意教学方法, 避免成为纯理论的堆砌, 为指导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基本功相对较差, 应针对这一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翻译基本功,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逐步引导学生去探讨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参加翻译资格的考试和各项翻译竞赛, 设法安排学生进入翻译机构或一些公司进行实习, 并结合社会实践, 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就业需求的翻译人才。

总的来说, 高校仍是未来译者队伍的主要力量。但高校必须对翻译教学进行课程改革, 调整其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那么, 独立学院也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 对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进行改革, 相信在不断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合不同分工与层次需求的实用性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 2002, 7.[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 2002, 7.

[2]王占斌.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上海翻译, 2005, 1.[2]王占斌.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上海翻译, 2005, 1.

[3]景志华.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004, 5.[3]景志华.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004, 5.

[4]管机灵.浅谈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高等教育, 2011, 6.[4]管机灵.浅谈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高等教育, 2011, 6.

8.教育教学调查与研究 篇八

关键词:英语听力 焦虑 紧张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1.调查目的

为了真正了解目前在校生的大学英语听力学习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寻求更完善、更科学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重点了解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学生在中学时的听力情况;(2)大学时最想掌握的英语技能;(3)大学生在听力学习中的最大障碍;(4)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活动及教法。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进一步改进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一些建议。

2.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0年3月对就读于江西省某高校大二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英语授课老师当场发放、被问卷学生当场填写、完成立即回收的方式。这样有效的保证了问卷调查的真实性。问卷调查共305人,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93份。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93.1%的学生对自己的听力水平感到担忧,76.4%的学生觉得英语听力课的课时太少。在听力课上,25%的学生能够坚持不到15分钟,58.3%的学生能够坚持15-30分钟,而只有16.7%的学生能够坚持30分钟以上。学生听力课上坚持听的时间与学业成绩成正相关,在听力课上,能够集中精力听英语时间越长的学生,成绩越好。

有54.6%的学生偶尔会在课后进行学习,只有3.3%的学生会在课后经常进行英语学习,42.1%的学生在课后完全不会再进行学习。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处于新时代的绝大部分学生均会对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感到担忧,而且大部分人都觉得英语教学的课时不够,不能够保证充足的课堂英语学习时间,但是课后能够经常坚持学习英语的人数也非常少,因此英语水平的提高受到了很大限制。

三、问题分析及对策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陈旧的教学方法

有许多英语教师受听说教学法的影响,还是用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现代的英语听力教学。他们认为学生只要多听多练就能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他们往往在给出听力材料中将出现的单词解释后就播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做练习,最后对对答案,纠正一下错误。这种方式实际上没有教授学生听力技能,而只是在测试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词汇少,辨音能力差,缺乏背景知识

1.词汇、短语词汇和短语是听力理解的基础。掌握单词和短语的常用意思是最基本的,此外,英语中有许多词含义丰富、用法灵活,在听的过程中,要求不能拘泥于其常用的基本义项,而要学会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猜测判断单词和短语的不同含义。

2.语音因素。语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不能正确辨音,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单词中某些相似的元音音素和部分辅音音素;二是不熟悉音变现象;三是不了解句子当中重音、语调等的表意作用。句子重音往往是说话人表达意思的一种言语手段,因此也是听话人理解话语的重要依据。

3.文化因素。除语音因素,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地理、政治背景、文化传统等非语言方面也是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听力材料涉及面广,包含了诸如文化教育、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知识,要求听者须对英语国家的此类知识有所了解。

(三)提高英语听力能力的对策

1.改变听力教学方法

为了改变大学生听力能力差的现状,提高英语听力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传统听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找到有效可行的对策,形成一种新的听力教学模式。

从教学方法上来讲,新的听力教学模式应该结合使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自上而下就是鼓励学生在听之前和听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即图式。根据图式理论模式,听者的理解力由三种图式来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对材料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对文章涉及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

2.掌握听力技巧,提高听力能力

(1)迅速熟悉听力内容

这方面主要是指在听音之前,听者通过所列问题或选项,迅速获取与听力材料有关的信息。听者看过问题及四个选项,便可由此推断问题将涉及事情发生的地点,并可在脑海中迅速联想与这四个场所相关的词汇。因事先有所熟悉,所以一旦文中出现对应的单词或短语,便可迅速做出判断。

(2)重视外语第二课堂建设,加强实践教学

第二课堂是指为学生在课外进行有序语言的实践活动提供环境和指导。一方面学生能够把课上所学用于实践,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过来能够指导和激励学生课上学习,学与用互相加强、互为动力。这样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葛炳芳.关于英语学习动机、观念、策略关系的实证研究.国外外语教学,2006(2)

上一篇:的成功要素下一篇:机械管理个人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