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美术历程(精选8篇)
1.辉煌的美术历程 篇一
第三单元 灿烂的美术世界——第八课
不同的歌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选择的说课题目是《不同的歌声》,我的说课设计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具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九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选用的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8课《不同的歌声》;教学主要围绕“民族文化与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通过对这一主题的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的人民都创造出了优秀的文化与艺术,我们要学会尊重并认识这些文化与艺术。同时结合本地区的文化艺术的探究展示,加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够为本民族的艺术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与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们思考如何在当代文化背景之下发展本民族的美术。教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美术创作与民族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2.俄国的“巡回展览画派”以及产生的社会背景。3.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藏族美术的代表作:布达拉宫。补充进本土文化---惠安女服饰。4.墨西哥壁画运动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本课 用1课时来完成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现升格为“一级达标学校”,新高一年的学生在学习积极因素方面是明显的,整体素质较高,思辨能力强,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而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究,敢于否定;但消极因素也同样存在,由于初中美术的模糊化与平时文化课的学习压力大,导致了绝大部分的学生根本无暇了解美术,所以就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与美术作品间的联系进行鉴赏,领会民族文化的性质、特征和美术作品艺术表现手法,了解美术作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来促进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的自动生成与艺术修养的提高、丰富与充实的学生精神世界
三、教学策略
本课旨在通过让学生体会与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学会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艺术。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地方文化,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了解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反映的时代形象与民族形象; 认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艺术的多样性,了解藏族美术的代表作品; 了解惠安女服饰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墨西哥壁画运动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模仿体验、探究成果展示等方式以提高学生对文化艺术相联系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与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学会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学会挖掘、利用和保护地方的文化资源,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民族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2).难点:美术创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
六、教学具准备:教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视频影片。学具:作业纸、探究搜集的资料与图片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体验与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听、观、吟、验”等形式去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去感悟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1.聆听乐曲《伏尔加船夫曲》;(音乐家)。说说你的听觉感受; 2.观赏作品《伏尔加纤夫》,(画家)。说说你的视觉感受;
3.吟诵诗句《伏尔加河上》(节选)(涅克拉索夫诗人)说说你的心灵感想
……低低的身子像一张弯弓,身上背着长长的纤绳,穿着草鞋,蹬着河岸——这是成群的纤夫在爬行。这呼声粗野得没法儿忍受,清晰得怕人——在寂静中怒吼。听到这悠长的挽歌般的哀呼——心儿啊,又在我胸中颤抖!… 4.模仿作品《伏尔加纤夫》中的人物动作动态,积极体悟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活动。说说你的肢体感受 5.生:观察、讨论、回答:
(参阅教材《伏尔加纤夫》的介绍,并深入思考下面问题,鼓励不同意见的存在。)[设问一]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艺术家都在表现同一内容的作品呢? 生:……
师小结:当时的艺术家都有着很深的民族情感,他们以一种民主的态度,关注俄罗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疾苦。[设问二]在你们体验后能就当时纤夫们的形象、内心世界所想进行阐述吗?
提示:从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上各不相同。生:……
师小结: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子是那样的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
[设问三]你认为这件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什么样的情感与作品的艺术特征?
提示:从作品的艺术特征主题、材料、形象、色彩、技巧、情感等去归纳。生:……
(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形式以及社会学鉴赏法,分别从作品的表现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这件作品的感受方面来进行观察分析。)
师小结:点明“民族文化”与“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6.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
[提示]从它的诞生、发展、当时社会环境、艺术品风格、代表画家等方面简要描述。
师小结:“巡回展览画派”扎根于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挚情感,所以才能产生如此动人的效果。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我们应当理解并且尊重这些美术作品。
7. 知识拓展:介绍巡回展览画派代表画家有别洛夫、克拉姆斯科依、萨甫拉索夫、施什金等。
(一)畅谈与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展现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的本土资源《惠女服饰》的文化,即体现学习探究的成果,又有利于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并懂得传承与保护的良好意识。是理解民族文化与美术的重点之一)
1.聆听歌曲《56个民族》并说一说中国各民族的名称:汉、藏、苗、客、布依、维吾尔、侗、… 2.媒体展示(我国少数民族的部分服饰图片与惠安发女服饰)3.生:思考他们的生活习俗与汉族的是否相同,他们的美术形态与我们前面所讲的汉族美术形态是否是完全相同的?
(结合同学们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惠女服饰的成果,分小组归纳小结并作重点发言)[提示]从他们的起源、发展、生活习俗、艺术品风格等方面简要描述。生:……
师小结:指出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这些民族有着独特的习俗以及美术形态,我们要理解并且尊重这些美术形态,同时要关注我们身边的艺术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4.观看《西藏风情》电影片断和展示收集到的一些关于藏族生活中的图片;(投影仪)
[提示]可结合教材中关于藏族美术的论述和自己探究到的一些关于藏族文化与美术作品的知识来讲述藏族美术作品。生:……(允许其他同学也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比较与思考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式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也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同时对我国美术发展的方向能更深入的思考)
1.请同学们按表格的内容比较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与墨西哥壁画运动,并思考他们为什么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师小结:指出墨西哥壁画运动成功的原因在于,扎根民族文化,关心民众疾苦,在表现形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2. 师问:了解了上述流派的特点之后,你觉得中国的美术要发展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途径? 学生思考,并且完成教材P81“活动建议”。
(四)课堂总结:本课教学主要围绕“民族文化与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通过对这一主题的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认识到不同民族的人民都创造出了优秀的文化与艺术,着重理解了民族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与美术创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这要点,同时结合本地区的文化艺术的探究展示,加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能够为本民族的艺术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与发展空间。
八、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的《不同的歌声》的教学活动,我运用了体验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探究社会学鉴赏、比较式鉴赏对本课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寻找比较直观的加深了学生对民族文化与美术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运用了一些新课程的理念,关注和体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美术课堂教学方面等做了一些的尝试。本课教学设计特色与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与影视、戏剧表演的整合提高课堂的生动趣味性,将传统的静态教学转向动态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大大地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听课局面,也使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张扬和发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与学生探究或研究性学习的地方课程资源《惠女服饰》的整合,即体现学习探究的成果,又有利于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并懂得传承与保护。
三、课堂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转换比较到位,教师充当了一名组织、引导者、交流的伙伴,让学生以学术演讲者的角色为其探究到的成果加于阐述、表达,其他同学可以就他的论述中提出不同的观点要求他回答,教师也参与提问。师生互动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成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探索方向和思路。这环节使学生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动有静,有思考的布白,有演练的空间,有交流互动的平台,有探究成果的展现,能够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的理念精神,同时注重与学生学业能力水平相适合的教学要求,也充分展现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辉煌的美术历程 篇二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的光辉历程
30余年农村改革可以从4个阶段来把握发展的演进轨迹。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 :重点是废除人民公社, 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建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978年,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搞起了“大包干”。到1983年底, 全国农村基本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3年开始, 我国实行政社分开、撤社建乡, 宣告了人民公社体制彻底瓦解, 标志着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基础从此发生了本质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迎来了中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阶段 (1985——1991年) :重点是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 发展乡镇企业, 探索市场化取向的农村改革。1985年, 国家取消粮食、棉花统购, 改为合同定购, 其他农产品实行价格放开, 由市场供求调节。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大转移, 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第三阶段 (1992—2002年) :重点是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完善农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 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通过立法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规定土地承包关系延长至30年保持不变,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20世纪90年代中期,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跨区转移就业, 形成了“离土又离乡”的“民工潮”。国家采取改革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等措施, 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1998年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0年在安徽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1年江苏自费在全省试点, 取得了明显进展。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要求, 改革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进出口政策, 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
第四阶段 (2003年到现在) :重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在形成新时期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和构建统筹城乡发展制度框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连续发出5个1号文件, 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 明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 提出“两个趋向”的基本论断, 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 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2004年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在全国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这些政策举措的出台, 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迎来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一) 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主要农产品供求呈现新格局
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 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一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粮、油、棉、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二是农产品品种优化。目前, 我国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三是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目前在主要农产品中, 小麦和大米等口粮供求基本平衡, 玉米正在从供求平衡向供不应求转化, 棉花产销均大幅增长。
(二) 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 全国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11750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0万千瓦, 增长了5.5倍。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 小麦、稻谷、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二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到2007年末, 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518千公顷, 比1978年增长了25.7%。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2006年末, 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723千公顷, 占全部蔬菜播种面积的4.3%;种植的水果和园艺苗木共184千公顷, 占全部果园面积的1.8%。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三)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就
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一是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 (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中的比重分别为52.3%、4.0%、34.2%、9.5%, 与1978年相比, 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7.7个百分点, 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了0.6、19.2和7.9个百分点。二是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 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 种植业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
三、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 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收入结构呈现新的特点。1978-2007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 扣除物价因素, 平均每年增长7.1%。二是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1978-2007年,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元提高到3224元, 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三是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到2007年, 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人, 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
四、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经过30余年的发展, 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一是农村交通、电力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目前, 全国通公路、电话、通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达到95%以上, 80%以上的乡镇有邮电所。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二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三是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在教育方面,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 使1.5亿学生受益;在卫生方面, 改造和新建1.9万所乡镇卫生院, 为1.2万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在社会保障方面, 2007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到全国86%的县, 惠及7.3亿的农业人口;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566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五、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一是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优化了农村就业结构。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 2006年,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员①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从1978年的7%提高到29.2%。二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六、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
改革开放后, 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一是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优化。从三次产业来看, 全社会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40.8%。二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 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 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 党中央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 中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 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 农民得到了长期的实惠。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 将“三农”工作从“基础地位”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 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加速形成, 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注释
3.从伟大胜利走向辉煌成就的历程 篇三
革命:经受血与火的考验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工人运动上,江苏作为产业工人较多的省份,自然成为党的重点工作地区之一。1921年11月20日,党领导了陇海铁路全路机务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中共北方区委建立了江苏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陇海路徐州站支部。1922年11月,南京地区的第一个党小组在浦镇机厂成立。1923年“二七惨案”爆发,在南京地区党小组的领导下,南京浦口、浦镇的轮渡工人、机务工人进行大罢工,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的斗争,在全国造成了很大影响。到1927年初,党在江苏的组织已经有南京、无锡两个地方委员会和47个特支、独支、支部。1927年2月中旬,中共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经中央批准,这次会议成为中共江苏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1927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正式成立。在省委的领导下,先后在苏南、苏北等地发动农民起义,并在苏中如泰地区建立红十四军,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江苏沦为敌后,成为日伪统治的中心地区。江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苏南、苏北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展开英勇的持久战。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5月,中共中央又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五块抗日根据地,胜利地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清乡”,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抗战刚刚结束,党又领导江苏人民为实现解放而奋斗,在苏北淮安,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统一领导苏皖解放区的工作。1948年冬,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重大胜利。在苏北全部解放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灭亡。至6月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崇明岛,江苏全境获得解放。
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1949年江苏解放后,所面临的是一个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烂摊子:物价飞涨,经济凋敝,商店关门,工厂倒闭。中共中央从当时实际出发,决定在江苏实行小省制,全省分别设立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和南京市。三地的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和华东局的领导下,对刚刚解放的城市实行军事管制,接管国民党政府机构和官僚资本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民政权,并为巩固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而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到1952年底,江苏各地基本恢复了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决定撤销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重新恢复江苏省的建制,1952年11月7日,江苏省委召开第一次会议,宣布江苏省委正式成立。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江苏人民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于1956年初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江苏和全国一样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起,按照党的八大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江苏省委领导全省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1958年开展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离了八大的正确路线,给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困难。从1961年底起,根据中央确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江苏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生产关系,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到1965年全省国民经济调整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那场十年浩劫中,极左思潮泛滥,江苏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76年春天为悼念周恩来总理而引发的“南京事件”充分显示了江苏人民战胜“左”倾错误,争取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信心和勇气。
改革:开启新的征程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全国理论界和全党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为稍后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下了理论基础。那篇引发大讨论的《光明日报》文章的初稿,就是由江苏的理论工作者撰写的。1979年1月,江苏省委召开了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总结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两年多来的工作,联系江苏的实际,研究部署了全省工作重点的转移。1984年起,按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江苏省委领导全省人民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省委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改革搞活企业,加快对外开放、对内联合的步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改革使城市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向下,日趋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的经济中心。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逐步深化,横向经济联合形成多层次发展趋势。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组建的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成批涌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江苏省委发出《关于认真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通知》,要求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更加自觉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努力将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在省委的领导下,到20世纪末,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完成了省“九五”计划。
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2001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第10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是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对江苏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次大会上,省委总结了过去几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实现两个文明共同进步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大会强调要始终把富民强省放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位置。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对江苏的发展定位,省委在2003年7月召开的十届五次全会上,明确了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为了又快又好地实现“两个率先”,省委领导和团结全省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取得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江苏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到2005年,全省胜利完成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目标要求,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12.9%,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3%,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超过万亿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新成效。“三农”工作得到了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实施新型的工业化第一方略成效显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已经展开。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区域共同发展也取得重大进展,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苏南苏中呈现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2005年底,中共江苏省委通过了《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江苏在“十一五”期间要在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目标任务。在新的征程上,江苏省委带领江苏全体人民,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4.党的辉煌历程 篇四
质检科 贾书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着这首心中的歌,我们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周年的光辉节日。
回顾九十年的辉煌历程,我们心情澎湃,我们热血沸腾;展望祖国的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斗志昂扬,我们对党充满了信赖与希望……
九十年来,我们的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救国图强真理,开辟了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九十年来,我们的党,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带领人民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九十年来,我们的党,历经千锤百炼,不断发展壮大,以实际行动和辉煌业绩,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和信赖。九十年来,是我们的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是我们的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走上了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在每一次重大关头,都是我们的党,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带领人民,依靠人民,不断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建立起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
在列强纷争,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国无宁日,中华民族在黑夜中煎熬挣扎的时候,是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承担起民族救亡的重任,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辟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是我们党,首先举起团结抗日的旗帜,反映民族呼声,伸张民族大义,建立统一战线,广泛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战胜严重困难,坚持持久作战,在国民党消极抗日、节节败退的危难形势下,带领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大决战的时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英勇的解放战争,推翻三座大山,打倒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从此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新中国犹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在世界的东方。
在新中国成立伊始,面临着国内外反动派政治破坏、武装颠覆特别是帝国主义严重的经济封锁和武力威胁的时候,是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涤荡污泥浊水,完成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巩
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克服重重困难,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国面临如何从危难中重新奋起的时候,是我们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及时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中国走上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关键时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大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大力推进理论、体制和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科学发展道路,使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
想想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想想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再看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我们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多么了不起!
应当承认,我们党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出现过失误,出现过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挫折和极左错误干扰;还应当承认,当前我们党确实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但必须充分看到,我们党是富有生机活力、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经得起考验的党,是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是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存在问题,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党。
九十年的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5.九十年的辉煌历程 篇五
一是采访不同时期(战争年代、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奋斗在财政战线的老党员,记录财政工作者在财政发展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感人事迹。譬如,93岁高龄的财政老前辈,省财政厅的老厅长安东泰同志,他的人生历程见证了在党的指引下湖北财政不平凡的发展史,反映了老一辈财政人为湖北财政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作出的卓越贡献。
二是在党的关怀下,我省财政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典型事例。比如,在九八抗洪战役中、在支援四川汉源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全省广大财政系统党员干部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抗洪救灾和抗震救灾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紧急行动,战斗在抗洪和抗震救灾第一线,积极筹措和拨付各项救灾资金,加强救灾资金物资监管,有力保障了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抗洪和抗震救灾工作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新时期财政战线上涌现出来的模范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比如,基层财政干部郭建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人生赞歌。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财政干部,郭建芳用自己的心血乃至生命架起了一座党与群众血脉相依、骨肉相连的桥梁。
四是在党组织的关心和培养下,财政干部在平凡岗位上开拓创新、乐于奉献、健康成长的感人事迹。去年,在全国财政系统双先评比中,我省涌现出了一批来自基层财政部门的党员干部,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用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智慧与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我省的财政事业增添了光彩。这些事迹和典型,也需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挖掘,用心整理。
总的来说,我省广大财政干部是一支讲政治、顾大局的队伍,是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来、危难关头冲得上去、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是一支值得讴歌、值得书写的队伍。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组织好征文,挖掘出本单位、全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
6.辉煌历程原稿 篇六
广东发展银行是信用卡领域的领跑者,不论是以前、现在还是未来,广发银行都会致力于“办中国最好的信用卡”,不断完善,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最有价值的资源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及更完善的服务。广东发展银行是信用卡领域的领跑者,不论是以前、现在还是未来,广发银行都会致力于“办中国最好的信用卡”,不断完善,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最有价值的资源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及更完善的服务。
广东发展银行是信用卡领域的领跑者,不论是以前、现在还是未来,广发银行都会致力于“办中国最好的信用卡”,不断完善,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最有价值的资源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及更完善的服务。广东发展银行是信用卡领域的领跑者,不论是以前、现在还是未来,广发银行都会致力于“办中国最好的信用卡”,不断完善,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最有价值的资源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及更完善的服务。
我们的荣耀
为了表彰我行在市场开拓方面所取得的成绩,VISA国际组织授予我行1999“市场开拓奖”。
2000年9月,我行被中国奥委会授予“第27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热心赞助商”的荣誉称号,同时我行广发奥运会信用卡被指定为“第27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专用银行卡”。
为了表彰我行在2000年紧紧把握市场脉搏、充分利用悉尼奥运会这一商机,先后发行了“千禧奥运信用卡”和“金牌广发理财通卡”,无论从产品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到产品的功能、包装、宣传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VISA国际组织特颁与我行“市场创新奖”和“最佳贷记卡成长奖”。
2001年9月,我行在国内发行“广发白金卡”,是国内商业银行首家独立发行的白金卡产品。同年,我行被VISA国际组织授予“白金飞跃奖”的荣誉称号。
2001我行被VISA组织评为“业务杰出成长奖”。
2003年1月,被VISA国际组织授予“杰出合作伙伴”荣誉称号。
我们的第一
1995年3月,发行了国内首张真正的信用卡--广发人民币VISA信用卡及转帐卡;发行了国内首张广发美元VISA信用卡及转帐卡。
1995年9月,与广州天鹅会俱乐部联合推出广发天鹅会联名卡,联名卡集信用卡与会籍卡功能于一身,是广发第一张联名信用卡。
1997年3月,与AT&T中国公司合作,使广发外汇VISA卡成为AT&T“全球通”电话卡在中国认可的首张本地支付卡。
1997年4月发行了国内首张港币卡--广发港币VISA信用卡及转帐卡。
1999年10月,与广州旅游问询中心联合推出国内首张旅游和金融行业联名发行的外汇联名VISA卡--广发商旅卡,该卡属标准的国际信用卡,融合了金融卡和旅外VIP服务的功能。
2000年5月,推出“广发千禧奥运信用卡”系列。该卡得到了VISA国际组织和悉尼奥运组委会双重授权,是中国推出的首张奥运主题的信用卡。
2000年6月,与广州平安保险公司联合推出国内首张保险和金融行业联名发行的人民币联名VISA卡--广发平安卡,也是国内首张以非银行企业标识作为信用卡正面形象的VISA卡,该卡融合了金融卡和保险服务的功能。
2000年9月,与中山大学联合推出国内首张高校和金融行业联名发行的理财通联名卡--广发中大校园卡,该卡实现了非接触式IC卡和银行卡的二卡合一,同时也实现了校园管理和银行卡功能的结合。
2001年6月,我行中山分行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在当地推出广发-全球通联名卡,其“手机钱包”消费功能为国内首创。目前,该项目已在汕头、佛山等地筹备推广。
2001年9月,我行在国内发行“广发白金卡”,是国内商业银行首家独立发行的白金卡产品。
2002年11月,在上海首发广发真情卡。国内首张采用透明卡版设计,专为女性量身订做的信用卡。2003年5月22日,“广发-都市报”卡正式发行。这个是广发与南方都市报合作发行的读者俱乐部会员卡,也是国内首家银行与媒体异业结合的信用卡。
7.辉煌的美术历程 篇七
关键词: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丝网版画
版画作为艺术,很年轻。丝网版画是版画新的版种,更年轻。西安美术学院于1981年开始试制丝网版画并筹建丝网版画工作室,是国内最早开设丝网版画教学的院校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2010年新的丝网实验室建设完成,丝网实验室目前成为设备齐全,教学有条理,创作成果丰硕的专业版画实验室。随着2012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建立,一个以图像为切入点,以丝网技法为依托的,以数字技术为新的载体,以当代视野为主导的教学工作室,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的教学空间和理念。今天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几代人对丝网版画的努力,本文试图最大限度地梳理其发展历程。
建红砖工作室到新校区(1981-2000年)
西安美术学院丝网版画教学随着学院的发展而逐步展开,西安美院在兴国寺和小寨两地数次搬迁曾与西安音乐学院合并后分开,于1980年在兴国寺恢复西安美术学院建制,而丝网版画恰好是在恢复西安美术学院建制后在相对稳定校区和教学后正式展开的。“1981年4月,李桦(1907-1994年)、胡一川(1910-2000年)、李习勤(1932-)组成的艺术教育访英代表团访问英国,参观了英国的美术教育。”(见《丝网版画的摇篮》一文,李树生)李习勤时为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并作为最年轻的代表,在对英国艺术院校的版种齐全,形式多样的版画教学尤其是丝网版画的教学时,狠心一定要尽早在学院建立自己的丝网版画工作室。回国后自己着手研究丝网版画材料设备和丝网版画技术,这就是历史的1981年秋天,开启了丝网版画的试制。李老师鼓励年轻学生加入丝网版画研究的队伍,据代大权(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回忆:“1982年我毕业留校任教,之后全力投入丝网版画的创建工作。先是找砖木材在兴国寺老校大台阶右边盖了两间约七八十平方米的红砖房,用二十几支日光灯管自制曝光箱,手工绷了二十多个网框,用自己配制的感光胶(重氮系)、感光、冲版及多版套色印刷等过程都逐步研究和掌握。”代大权《岁暮》作品的完成,意味着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丝网版画实验成功了。1983年李习勤老师又派代大权到央美学习丝网版画一周时间,在宋源文主任安排下,由广军和张桂林两位先生指导制作了两件丝网版画。代大权老师从丝网版画试制成功后不久便正式开课,开启了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丝网版画的创作和教学,1984年代大权作品《古都断想》在第九届全国版画展获优秀创作奖;1988年的《西北美术》第二期刊登了版画系师生作品,其中教师代大权丝网版画《权衡》,毕业生谢爱军(现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副主任)《准格尔系列之三》等。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和版画在1991年就已搬迁至现校区,在学院搬迁过程中,代大权又把工作室建设了一遍并再次开课。许欲晓(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作为第一批在新校区使用工作室的学生,这样描述道:“那时候的丝网被安置在目前为医务室的一楼,只是一间教室,一个自制灯泡式的感光台,自己买合页钉在画板上就成了工作台,在公共卫生间冲网。”大约在1993年,丝网搬到目前版画系教学楼一楼的位置。那时候一楼中间是过道,过道两旁是一间间的教室,朝南边有一个厕所,厕所里面依次为石版、丝网、铜版工作室,全部在南边,其余都是摄影和版画的教室了。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师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创作,许欲晓的作品《蒙》在1994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览获得铜奖。许欲晓于1995年毕业留校一直从事丝网版画的创作与教学。
现代化丝网机械到丝网语言的研究(2001-2006年)
2001年,版画系工作室进行了整体改造,同时杨锋(现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去北京采购丝网版画设备,位置就在目前综合版实验室的区域,大约60平方米的一间教室,其中三分之一被设置成暗房,里面有烘干箱、拷贝台、曝光机、网框存储柜等。其余的三分之二空间里布置了一个大工作台,一个吸气印刷机,三四台玻璃台面的印刷机头组合的印刷台,两个晾画架,无数个空气压缩机带动的气动绷网夹头,水槽、个人工作台面,一应俱全。
这一时期丝网实验室得到很大的改进,同时对丝网教学与创作展开了更深入的思考。常晓冰(现珠海容闳学校校长)对丝网的理解,因复杂的制版程序,使丝网版画丢失了绘画的趣味性、生动性。“我认为在那些年的中国丝网版画是没有趣味的,那种非常单纯非常简单的一版一版压颜色,我觉得类似于做招贴。”后来他实验用沥青、口红、眉笔、发胶、大白粉、油漆等一些油性材料在网上直接堵网制版,这样画一版印一版,像草图一样把趣味和艺术家的瞬间感受在这个网上把它做出来,提高了印刷痕迹那种可玩味的东西,常晓冰对丝网的教学与创作的深入思考,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语言,并且带来了西安美院丝网教学的很大变化,期间创作《西安村子》系列获得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年会展“探索奖”。
2002年代大权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2003年常晓冰南下去了珠海,许欲晓老师赴俄罗斯留学,丝网教学在短暂的良好局面后又面临了新的困难。2003年遂引进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刘益春来西安美院工作,负责丝网版画的教学。刘益春一改原有用油墨印制的办法,开始采用水性颜料印制,极大地改变了丝网教学的状况。2005年10月学院邀请挪威丝网版画家杨·巴克在西学院美术馆举办了杨·巴克丝网版画展览,他带来了自己制作丝网版画的菲林片,在版画系进行了丝网版画的讲座、演示和座谈。这期间丝网版画作品在第二届全国丝网版画展览中,俞滔作品《智慧与会智》获得金奖。刘益春作品获得优秀奖、张存洁、祁莉等六位学生作品入选,西安美院丝网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全国展览的舞台上。
在困境中发展(2006-2010年)
2006年4月版画系实验室改造,因丝网实验室将扩展为全院共享的一级实验室,故令择地重建。暂时搬迁至黄楼二楼(2006年4月-2007年,一楼当时为综合版画实验室),后又搬迁至学院租赁的二府庄教学区(2007年3月-2008年7月),学生上课穿出学院当时的南门(现8号家属楼西侧位置),来到熙熙攘攘的二府庄,穿过几条巷子,跨进铁门,来到丝网工作室,一路上别有一番风情。2007年9月梁宇作品《走在路上1》入选第十八届版画展览。
恰逢学院覆土建筑完工,丝网实验室遂于2008年9月搬进覆土建筑。当时划定的位置是现在的模型实验室(2008年9月-2009年7月)。只是在这里安放了丝网设备和进行过几次简单的丝网授课。2009年9月-2010年9月,08级学生丝网课程停课改为素描教学。尽管在丝网停课,实验室没有装修完成期间,学生创作不断,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创作,得到了十分可喜的成绩。2009年7月,05级学生高春波毕业创作《向前看》,吴娅妮作品《当下图注》获得学院毕业创作展览一等奖,入选第九届全国三版展、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蓝色的天空(2010年10月至今)
西安美术学院致力于把丝网实验室打造成全院共享、设备齐全、管理先进的丝网版画教学与创作实验室。2006年开始筹划新的实验室建设,学院提出建立全院共享的实验室,进行了多次的设计规划和设备论证。杨锋主任极力促成丝网实验室的尽早建成,在全院会议上多次提出,使丝网实验室的建设逐步推进。杨锋主任设计了对丝网实验室的整体布局并亲笔绘制丝网实验室规划草图。2009年10月,刘益春在国庆长假期间完成丝网实验室设计方案,后经过复杂的招标、设备考察、采购、安装、调试、验收等系列环节,建立起了功能分区合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于2010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西安国际版画工作室正式投入使用。目前丝网实验室面积拥有500平方米,划分为印刷区、曝光区和冲洗区等独立区间。拥有机械式绷网机、立式晒版机、四柱半自动印刷机等一套2×1.2米大画面设备,拥有5台全开吸气手印台和35台半开手印台及配套的拉网机、晒版机、烘箱、磨刮机、清洗机、张力机、调墨机等配套机械。实验室现有规模已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在“2010第二届、2013年第三届西安·国际版画工作室”活动中,来自美国芝加哥艺术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等艺术家在丝网实验室创作。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学院版画系主任米歇尔·坎普森教授多次来到丝网实验室见证了丝网的巨变。
丝网版画是版画系各工作室的必修课程和主要版种之一,目前教学创作趋于成熟,主要有手绘菲林片感光传统元素在运用(许欲晓)、网上直接制版技法数十次套印(俞滔)、网上直接制版印制在油画布上(刘益春)、图像转换为丝网(刘益春)、四色技法(俞滔)等5类技法。丝网版画目前已形成较为明确的语言特征,而当下图像时代的全面到来,版画系极力拓展版画的新学科,版画系整合人力资源,凝集最近几年版画系教师在版画实践中的实验和探索,使之成为一个明确的学科方向。于2012年9月版画系提出筹建版画系第四工作室为版画公共应用方向,这就是第四工作室的教学理念核心:图像、丝网、数字、应用。将建立一个依托丝网版画为版种支持,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当代视觉艺术理论为支撑,进行版画的当代图式教学及版画的拓展和延伸的应用型的版画教学工作室。2013年9月,首届25名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
结语
8.赏百年辉煌历程 慕干邑世家风采 篇八
活动现场,Arnaud Mirey先生首先为媒体来宾们介绍了轩尼诗X.O干邑的发展历程以及悠久的酿造文化。带给在场媒体和嘉宾更多惊喜的是,晚宴中轩尼诗X.O干邑与美食的结合。一道道精致的美食,与世界顶尖级的干邑的完美结合,使得轩尼诗X.O干邑的口感得到极致呈现。金黄色的液体入喉,强劲有力,是勇于挑战的男士的最爱,而对不善酒量的女士来说,如果不习惯这强劲的口感,可以在酒中加入适量冰块,这时候的干邑又幻化出了温和的口感,丰富的果香包裹整个喉咙,回味无尽。
追溯历史,探寻缘起
在历史长河中追溯干邑世家轩尼诗的足迹,第一个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传奇的开创者李察·轩尼诗(Richard Hennessy)。这位法王麾下的军官曾获得“英勇证书”(Certificateon Braveand Gallant),退伍后,他于1765年成立了轩尼诗酒厂,并将这份荣誉定为轩尼诗酒厂的标志。1815年,法国皇帝路易十八颁发书函,将轩尼诗干邑选为国会主要供应酒商。从此,轩尼诗成为了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干邑世家之一。
一个多世纪的厚积薄发,为轩尼诗X.O的诞生奠定了坚定基石。1870年,一款为轩尼诗第四代家族传人莫利斯?轩尼诗(Maurice Hennessy)创造的私人佳酿,赢得了亲友们的交口称赞。为让更多人能分享到这空前的馥郁醇厚,这款干邑于1872年公开发售,被命名为X.O,意为“特别陈年”(Extra Old),从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干邑级别?——X.O级干邑。轩尼诗X.O也因而成为了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干邑。
承袭经典,开创时代
轩尼诗X.O之所以能从私人佳酿演变成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干邑之一,主要得益于其强劲而不失精致,醇厚而富于层次的口感:甫出酒樽,琥珀色的干邑完美融合了胡椒的辛辣气息、丁香和陈年皮革的清香;入口后,甘醇之中带着香草、肉桂和梅干的甜美滋味。每一次的品鉴都能领略到不同风味,想来这正是轩尼诗X.O品牌精神“经历愈多,看得愈真,愈懂欣赏”的由来。
今天我们品尝到的每一瓶轩尼诗X.O,都拥有与创造之初同样完美和谐的口感,而费尔沃家族(Fillioux Family)则是最大幕后功臣。作为轩尼诗干邑的世袭调配总艺师家族,费尔沃家族和轩尼诗家族共同铸就了轩尼诗干邑传奇中的所有辉煌。这份经过岁月考验的深情厚谊在干邑行业是独一无二的。这两个家族之间还有个特别的传统:每一代的轩尼诗家族传人都能拥有费尔沃家族传人专为他们调制的一款私藏佳酿,用以款待亲朋好友。而正是这一传统造就了轩尼诗X.O。
典藏干邑,焕然一新
无论是创造出第一瓶X.O干邑,还是率先打破夏朗特瓶一统天下的格局,轩尼诗X.O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承担着历史开创者的责任。时光匆匆流转,二十一世纪的轩尼诗X.O仍然屹立在干邑行业的前沿,用一款款前所未有的典藏干邑,掀起干邑欣赏与收藏的新浪潮,与世人分享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也为“经历愈多,看得愈真,愈懂欣赏”的精神添上属于这个时代的注脚。
2007年轩尼诗发布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款全球典藏版产品——轩尼诗X.O全球典藏版Magnificence,用金色施华洛世奇(Swarovski)仿水晶镶嵌的酒樽,引领了干邑收藏和分享的新潮流。而全球第一款6公升装干邑——轩尼诗X.O限量版6公升Mathusalem则凭借其全球限量发行300套的稀有珍贵、可圈可点的独特设计成为了全球干邑收藏家的挚爱。这两款推陈出新的干邑用超凡灵感重塑了轩尼诗X.O的百年传承,延续了其勇于突破创新的核心精神。
【辉煌的美术历程】推荐阅读:
共产党97年辉煌历程06-19
生命的辉煌10-04
再创辉煌的励志句子06-23
平凡的岗位辉煌的业绩07-06
辉煌成就的五年06-18
祖国现在的辉煌成就07-15
中国5年来的辉煌成就06-28
观看《辉煌中国》的观后感11-09
优秀的员工铸就建行事业的辉煌10-07
《辉煌中国》心得体会:《辉煌中国》民族心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