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绝密课本作文素材

2024-07-08

高考绝密课本作文素材(精选7篇)

1.高考绝密课本作文素材 篇一

(1)透视人世百相——《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眼中的贾府,不仅是多姿多彩的,而且是纷繁复杂的。贾府也只是这个社会的缩影。人们由于身份、地位、境况以及素养的不同,在社会大舞台上,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会观察社会上的人,学会观察身边以及周围世界不同的角色,能够透过其为人处世,言谈举止,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决定自己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是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描绘“人世百相”,展现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人世百态,其目的在于“透视”,即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或真、善、美,或假、恶、丑,宏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愚昧与顺从——《祝福》

祥林嫂的命运是可怜可悲的,这缘于她思想上的愚昧与顺从。西方古代的奴隶尽管身份上为奴隶,但他们的灵魂决非奴隶。例如罗马帝国时代的斯巴达克斯。这是因为,希腊哲人的思想、基督教先知的思想,终将给他们带来反抗奴隶命运的智慧的启迪。而中国的奴隶,不仅世世代代身份上是奴隶,更可悲的是,他们的灵魂永远也摆脱不了奴隶的愚昧的命运。他们的灵魂,事实上永远都处于黑暗的铁屋子之中,他们终生终世都将无法看到天日,都将无法看到丝毫人类智慧的光芒。而在这黑暗中,只有智者才能点燃光明的火种。

(3)厄运与抗争——《老人与海》

面对厄运,桑提亚哥没有退缩。面对厄运,我们无须紧皱眉头、无所适从。坦然面对,这是明智的选择。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压力使我们屈服,而应当使生命因曲折而更加精彩。面对厄运,我们选择从容。既然我们选择了前方,就不怕风雨兼程。我们应当有顽强的毅力,所向披靡的锐气。没有人喜欢厄运,但厄运来临时,没有人可以逃避。一个清醒、理智、成熟的人应该正视命运的选择。

(4)尊重与生命——《动物游戏之谜》

现代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

(5)探索与发现——《宇宙的边疆》

从古代运用天文方法确定耕作时间,到现代对宇宙形成演变的种种假设,对宇宙的探索,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宇宙从何而来,向何而去;人类从何而来,向何而去,这些基本问题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具有哲学的意味。而人生的宇宙又是一个什么样子?不能不令我们思考。

(6)严谨的科学精神——《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回答是“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科学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最终只能浮躁不已,达不到真理的彼岸。

2.高考绝密课本作文素材 篇二

首先, 利用范文, 积累资料:

学生不会写作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 知识贫乏, 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而我们苏教版的新教材可以系统地担负起积累写作素材的使命。比如必修三课本第二专题“号角, 为你长鸣”包括了《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品质》、《老王》、《离骚》等五篇课文, 我在上课时总结本专题的主题思想:品格和修养。并把它们教给学生作为写作素材, 作为学生写作的“流”, 将这些课文中涉及的具有优秀品格和修养的人物, 人物事迹, 名言佳句介绍给学生并有意识地拓展, 旨在扩充他们的素材库。《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两篇体现的是古代杰出人物在民族存亡, 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舍生取义的精神。文中感知的文天祥, 既可以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去运用, 又可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运用。学生占有了那些资料, 在后来的《心中时刻装着祖国》、《崇高的理想是力量的源泉》等作文中, 都较好地活用了从课文中获得的资料, 并又加以创造性地发挥, 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文的内容,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也提高了写作技巧。

其次, 学习方法, 总结技巧:

在课本教学中, 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但是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求把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 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 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例如《品质》、《老王》、《林黛玉进贾府》、《祝福》等课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我在讲解作品的那些写作特色时, 密切联系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只满足于人物动作的笼统抽象的描写而不能给人以具体且细微的形象这个实际, 在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时, 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 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 一是用好动词, 二是描写视角要独特。如杨绛的《老王》:“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里的细节描写之所以出色, 关键是运用了一连串恰当的动词, 以及对一个将死之人的独特而又真实的描写。指出这两点后, 就指导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动作细节的单项训练, 如小作文的片段描写就着力要求学生进行片段描写。比如写《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思考》等作文, 规定其中必须要有一两个关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镜头。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中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的理解, 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实际本领。此外, 还可以根据一些课文的写作特色, 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在叙述中进行插叙, 采撷诗词, 运用典故、故事、传说等表现手法, 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复杂记叙文的能力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课本教学中, 对作品中的局部写作特色加以理解, 并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是必要的, 也是行之有效的。譬如苏洵的《六国论》, 从艺术性上看,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接着紧紧地围绕论点从“赂者, 不赂者”两个方面加以理论分析, 进行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又通过严密的推理, 逐层深化论点, 最后又使观点升华:“因为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而将历史教训和现实时弊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针砭时弊的目的。这篇文章, 对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 特别是写作读后感文章, 有着非常直接的借鉴作用。所以, 我教学这篇文章时, 常常从文章学的角度指出其文的奇妙和高超, 启发学生从文章的结构、立意、语言、论证方法等多方面地向《六国论》学习。后来, 学生在写作时, 既有模仿, 又有创新, 学生们普遍感到对写作读后感的指导和启迪极大, 受益匪浅, 甚至觉得终生管用。对于优秀的中外名著, 如果我们能从文章学的角度指导学生的作文,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再次, 利用范文, 讲评作文:

我们都知道讲评作文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但通常的作文教学, 老师们往往在学生们作文之后, 一个学期中进行为数不多的讲评, 将学生们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 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 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 起的作用几乎没有。我的作文讲评, 除了在作文课进行作文讲评外, 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好处, 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 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 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 受到教益。

如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 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语形容人的眼睛, 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写眼睛要好多了, 但千人一眼, 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 这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 文章自然就没个性, 没亮点了。在学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时, 我把作品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第二次来鲁镇时, 她“顺着眼, 眼角上带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 “神气很舒畅, 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 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这之前遇到“我”时, 要问“一件事”, “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鲁迅曾说过, 要描写一个人, 极省俭的方法是描写眼睛。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祥林嫂的眼睛, 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 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 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词将使人物形象失去个性特征。这样结合范文讲评作文, 具有较强的启发作用和说服力量。

此外, 在讲读教学中, 我还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 这样就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作文之不足, 使他们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学生们普遍认为, 在讲读教学中结合课文讲评作文, 自己学有榜样, 改有目标, 能不断提高学习课文和练习作文的积极性。

我认为在课本教学同时进行作文教学, 既可丰富课堂内容, 使课堂更加有生气, 又能让学生进行作文积累, 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这或许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只要我们善于慧心发现、善于归纳整理, 就一定会有很多珍宝可以为我们作文教学服务,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进而让语文课本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源泉。

摘要:一直以来, 作文教学和课本教学脱离比较明显, 这个问题引发了很多思考和争论。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 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 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课文教学, 不搞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

关键词:作文教学,课本教学,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江苏高考深度复习备考——语文知识清单》东南大学出版社。

[2]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 1998-12。

3.让作文素材从课本中来 篇三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文尤其是在写考试作文时,由于他们头脑中储备的精彩素材有限,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管怎样搜肠刮肚,就是想不出来,虽然有些学生会在考前背诵一些美文美句,但是在实际的考试中,紧张的氛围使学生的背诵内容留存甚少;再加上考场时间紧迫,容不得你前思后想、仔细斟酌,这就导致一些平庸的或文不对题的素材被匆忙写进了作文,使学生最后写出来的作文整体质量不高;其次,有些学生即使想出一些素材来,也是隔年皇历,陈旧老套,我们常说要“推陈出新”,缺乏鲜活素材支撑的作文,自然也就难以得到好的评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表达单一,自然也得不到高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一方面写文章苦于没有材料,另一方面我们使用三年的高中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料库,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不知道如何从课本中汲取材料。

课文教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教师首先要有效地利用好高中语文新教材,积极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在教学的同时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眼界,扩充学生的知识量,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还要努力做新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能够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并理解,以期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弥补学生素材不够用的遗憾。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都存在着差别,他们的思想水平也就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多样、省时高效地处理教材,帮助学生积极积累作文素材,使课本内容“为我所用”,不仅可能,而且可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树立大语文观,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提供有效的条件。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面对新课改的大潮,我们必须真正了解学生,真正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发现者和开发者。课程改革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融合,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与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与空间,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作文教学,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另外,教师还要有一双慧眼,可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本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从而满足中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一条可行的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教学中常说“读写不分家”,在作文教学中也是如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把书本读熟、读通、读透,他们在应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真正做到“熟能生巧”。当然,必要的写作练习也是不能少的,在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很少给学生时间练习写作,面对日益逼近的高考,大部分学生在课下也是追求多做题,而忽视了写作,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就会下降。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将作文教学重视起来,这样才能进一步引起学生的重视,为写作练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教师可以在备课时给学生预留出一部分的写作时间,让学生将所读到的句子、好的段落通过仿写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教师就可以及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有目的性的指导,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写作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使其在之后的写作中“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读写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升。

从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中,我们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于我们的课本。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挖掘课本素材进行写作,并在写作后对比自己以往的作品,找到两者之间写作质量上的差距,体味寻求课内素材的魅力;并在已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写出能突显学生个性的作品。这样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提炼,还巧用课文素材扮靓了自己的作文,而且我个人认为,充分有效地利用课本素材就可以避免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减轻了学生选书购书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从课本中找素材应该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的写作教学中我个人采用了这种方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种积累素材的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赵克明.谈谈供料作文试题的优势[J].语文教学通讯, 1994(2).

[2]赵克明.语文教育别搞“形象工程”[J].中学语文教学,2006(6).

4.高考绝密课本作文素材 篇四

作文中可用的事例素材那么多,为什么还要这么重视课本中的事例素材呢?我想很多同学也有这个疑问,在这里先给大家讲讲课本事例素材的优越性。总的来说,其优越性有三点:

首先,课本中的事例素材具有最强的适用性。

也许你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证明你的观点,但是你所知的这个例子只是你所熟悉的,你的读者(很多时候你的读者就是你的阅卷老师)并不知道,那么你的观点他就无法明白。

其次,课本中的事例素材在使用中具有简洁性。

课本中的事例都是经典的事例,它们往往具有成语的特性,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如“孟母三迁”“愚公移山”只用4个字就可以代替你讲其他事例耗费的100字甚至200字,即便有些课本事例素材不能用四个字来叙述完毕,用一句话来叙述也足够了。在初中作文写作中,全篇字数也不过600字左右,放弃那些没有经过时间筛选的普通事例而选用经典的课本事例无疑可以节约笔墨,省出文字来做出更丰富的内容。

第三,课本事例是你最能把握的事例素材。

因为初中学生的思想处于成长期,对许多事情的辨别能力尚弱,所以对很多事例并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那么用错事例的情况就经常发生,而课本事例都是经过老师的引导后阅读的,每个同学都可以把握其方向,不会出错。在考场上,以课本中的事例素材来写作是一种很保险的办法。

那么,如何娴熟使用课本事例才能让自己的作文熠熠生辉呢?在这方面,很多同学都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基本的方法有四点:

用法一借课文事例立意

课本事例凝聚智慧,蕴藉深邃,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我们教给学生的写作经验就是,若能够通过课本事例确定主题,不仅新颖别致,生动形象,而且能使文章流光溢彩,余味无穷。

请看2009年四川成都中考满分作文《心中的风景》的开篇: 凡?高的心中有一束向日葵。它们嚣张地艳丽着,仿佛随时可以化成一团火,照亮世界。燃烧自我、沸腾生命是凡?高心中最美的风景,也是他的人生背景。

海子的心中有一片海。它是如此清澈、温和,甚至美好得不真实。“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心中最美的风景,也是他的生活幻境。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最美的风景,它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仿佛融入了血脉,渗入了呼吸,随着你的心脏一起搏动,每一次都给你的灵魂以强有力的震撼。

作者通过凡?高、海子的事例诠释“心中的风景”,进而确立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最美的风景”的观点。语言简练平易,也显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学积累与文化素养。

用法二借课文事例说理

课文事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生命歌唱,他们的生活思考。把课本事例写入文章,借其说理,不仅能增添人文色彩,增加文化底蕴,而且能令人信服。

2009年吉林一考生在《有一种美丽叫苦痛》中写道: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没有星星的夜空,苦痛便磨砺出美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是一个残疾人,她双目失明,永远生活在一个没有色彩、没有光明的世界里,可她用顽强和拼搏为自己的人生描绘出了五彩斑斓的颜色,也体会到了人生的美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我们看到了她的乐观与积极,却很难体会一个盲人的苦痛。她是美丽的,因为她的坚持不懈,因为她的顽强拼搏。

海伦是美丽的,面对黑夜,她憧憬未来;面对苦痛,她追寻美丽。苦痛是美丽的姊妹,人生因苦痛而美丽。

作者借用海伦的事例演绎主题,课文事例与生命思考融于一炉,言近而旨远,读来令人信服。

用法三借课文事例行文

引申生活,借课本事例鲜活思想,将有效的资源作最大的利用,无疑可以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给作文一个发展的方向。

请看2009年山东临沂中考满分作文《由盲人落桥想到的》中的几段话:

为后人留信史的司马迁,惨遭不幸,受到常人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但是,他“受极刑而无惧色”,为了能给后人留下一份能“藏之宝山,传之后世”的历史著作,他勇敢地走出自我,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当他松开悬崖边的手时,他发现脚下的道路正如原先自己想象的一样平坦。走出自我,宠辱不惊,成就了一代史学、文学大师。

勇敢地放出双手,走出自我设想的圈子,脚踏实地地上路,前方,仍有美丽的风景等着你。

作者紧扣“走出自我小天地”这个主题,以司马迁为例阐述观点,印证了战胜苦难、取得成功是走出自我的结果。文章高屋建瓴,大气磅礴。

用法四借课文事例抒情

课文事例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古往今来人们智慧的结晶,适度、合理地链接它们,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化底蕴,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如2009年河北考生的《说墙》着力于长城,就很好地阐释了自己的生命思考:

“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国的情结总是和长城密不可分。长城绵亘千里,屹立两千年不倒,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最坚实的一道墙。在古代,它扮演的是战士的角色。它披着庄严而滞重的铠甲,屹立在我国边关,阻挡外族入侵,护卫着中原的安宁。无论狂风暴雨,还是血雨腥风,它始终屹立不倒。这堵墙见证了一个帝国的崛起,也目睹了一场场撕心裂肺的悲剧。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霸权横行,建秦皇陵,筑长城……无休止地压迫人民,这道墙抵挡了北方的匈奴,却抵挡不住来自墙内的那股叛逆的寒流。是啊,作为坚固工事,它割断了北方匈奴的肆意侵略,但同时也割断了始皇和人民大众之间的情愫。长城在证明这样一个定律――任何一堵浸泡在人民血泪中的高墙都必将成为统治者自掘坟墓的基石。

在这里,考生借墙说理抒情,反映了人类压迫、敌对、分裂的现象,并抒发了自己寄寓其中的情感,思考深刻,启人心迪。

以课本事例入文时,应注意几点:

一是符合主题需要,要有针对性;二是故事本身要新颖、生动、有感染力;三是对故事的叙述要简洁明了;四是对故事要进行分析、挖掘,使之放射出思想的光辉。

乌江自刎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乌江亭》 课本链接

《我的信念》《落难的王子》《真正的英雄》《过零丁洋》《赤壁》 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项羽在乌江自刎了,当尊严与死亡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尊严而慷慨赴死,而也有的人选择忍辱负重而生。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也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尊严、正义与死亡面前,如何抉择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

2.末路英雄,不应气短。英雄也有“失路”的时候,号称霸王的项羽不也兵败乌江吗?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认真总结原因,汲取教训,抵御挫折,增强信心,未必不能重新崛起。这也正是我们当代青年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有的态度。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楚霸王项羽仁善勇猛却武断无谋,刘邦深谋远虑,却有失于阴险。对待他人,对待英雄人物,我们不能求全责备,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接受他。对待身边的人,我们也应如此地去包容、接受。这样才能更多地看到生活和人性阳光的一面。

《乌江水?霸王情》

作者紧紧结合“乌江自刎”的素材延展生发,运用丰富的想象手法,再现了当年的金戈铁马,描述了英雄末路的悲壮。文中用语雄浑、激越,大气磅礴。如“抚万峰之峦为琴,援千河之水为音……”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语言犹如一柄柄闪着寒光的利剑直插苍穹,在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诗句的点睛下,散发出鲜活的光芒。乌江水的澎湃涛声依旧清晰可辨,它不停地翻滚着,不停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无尽的霸王情……

乌江水?霸王情

项君之力拔山兮,孤水无奈草萋萋,垓下虽败威尤在,何故弃骓哭虞姬?

……

他终于突出重围,满身伤痕,身边的弟兄又少了。夕阳静静地挂在天边,很沉,很沉。

夜悄悄地来了。他和他的马儿孤寂地站在冰冷的乌江岸边。秋风撩起了他散乱的头发,也吹皱了一池乌江水。他那刚毅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忆起年少时叔父说过的一句话:“为一个人牺牲千千万万个人,同为千千万万个人牺牲一个人一样是不对的,但你必须做出选择。”是啊,就在今晚。他回看不远处的营帐,那里有他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颓败。他不忍再想,只是用手轻抚着身边马儿的鬓毛,望着这依旧清澈的乌江水,自己的虎目竟有些发胀的感觉,连忙把头扭向一边……

流星能划亮漆黑的夜空,小水滴也同样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听到了天下百姓无尽的哀鸣,他立下豪情壮语。用血腥的十指抚万峰之峦为琴,援千河之水为音,引领八千江东雄兵,走上反秦之路,打破王军。他有巨鹿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又有鸿门宴不杀刘邦的大仁大义,当他发现自己的辉煌竟是以百姓的痛苦为代价时,向刘邦建议:“世上匈匈数岁者,徒以二人者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雄雌,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也。”可怜如此忠义,换来的却是小人的十面埋伏……

乌江上漂来了一叶小舟,那是乌江亭长。霸王犹豫了,他听到了乌江潺潺的流水声,他摇摇头,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更无法留弃身边的弟兄。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她对他说:“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他便看着她举剑抹向自己雪白的粉颈,眼睁睁地,酒力发作,他无能为力,第一次觉得眼前的颜色竟是如此的刺目,它曾经从敌人 的脖颈中喷涌而出,如今却染红了自己心爱女人的翠玉黄衫。浑浊的流水寂无声息地滑落……

敌人如潮水般压了过来,他将乌骓马推上木筏,静静地说道:“来世,仍是兄弟。”便起身冲向敌人。通过层层血海,他看到自己的乌骓马竟驶过了无底的乌江,看着身边的兄弟一个个倒下。他明白了,巨鹿和垓下,于身前身后又有何区别,楚河汉界,原本不过一盘棋。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他做到了,他无悔于自己,流着眼泪,含笑举起了手中的剑……

乌江的流水还是那么澄澈,或许也只有它才能读懂这一切,它似乎不停地在喊:霸王,你拔剑挥动的姿影,依然是气盖山河的铿锵姿影;霸王,你头颅运行的曲线,依旧是气贯长虹的优美曲线……

《读“恕”字的思考》

在对比中运用素材。文章在论述时,先以秦穆公因懂恕而被救的事例从正面论述,再以项羽因不懂恕而落得自刎乌江的事例从反面论述,两个材料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作者引经据典,显示出丰富的历史知识,留给大家想象的空间。此外,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这体现在作者开头提出问题,中间引经据典论述道理,最后得出结论。当你在生命的乐谱中添加一个“恕”字的音符时,你会发现,生命的旋律如此动听。

读“恕”字的思考

在字典中的某一页,有一个“恕”字。“恕”是什么?它的解释是宽容他人。在我们的生活字典中,也有一个“恕”字,你真正读懂它的意思了吗?就让我们回到过去,去真正解读“恕”字。

春秋时期,战祸不断。在西北地区,一群饥饿的游民在路上艰难地走着。突然,一群离群的骏马闯入他们的视线。饥饿促使他们把那群骏马捕获吃了。然而他们不知道,那群骏马正是穆公最珍惜的马!不久后,这些游民被秦国官员五花大绑地带到了秦国宫殿。但秦穆公了解了他们的处境后,并没有杀他们,还赐与充足的食物,让他们离开了。不久,秦国被晋国围攻,突围不了。而早已被秦穆公忘在脑后的三百游民冲了出来。他们衣衫破烂,手持木棍、锄头等,当然比不上全身武装的晋国士兵。但是他们士气高涨,最终,他们成功了,秦穆公获救。这就是“三百游民救穆公”的故事。

秦穆公读懂了“恕”的含义,使他不仅在危急时刻获救,而且使秦国不被晋国吞没,从而改写了历史!

然而几十年之后,却有一代枭雄因为读不懂“恕”字,酿成最终自刎的悲剧。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可以说,他的才能比刘邦好,但他没想到,他居然会输给刘邦。他领兵征战,却将俘虏的秦国士兵全部杀死,还焚烧阿房宫等。本来以为可以一统天下的他,最后却在垓下被刘邦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最终打了败仗,在乌江挥泪自刎。

西楚霸王项羽,他读不懂“恕”字的含义,最终面临了败仗。一个“恕”字,你读懂了吗?

“恕”就是宽容待人,“恕”中有“心”,可见“恕”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读“恕”字,我感受到了海阔天空的宽广,我感受到了海纳百川的胸怀,我感受到了宇宙的博大。读懂了“恕”字,我相信生活中就再没有那些不必要的纠纷,读懂了“恕”字,我相信我们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恕”字,不仅是有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助我们成功的动力。

当你在生命的乐谱中添加一个“恕”字的音符时,你会发现,生命的旋律如此动听。你读懂“恕”字了吗?

《项羽不悲》

比照映衬,强化素材。为了充分发挥素材的作用,强化自己对素材人物的评价,作者在文章中处处把项羽和刘邦对比着写,使之相互映衬。这种比照,无疑增加了项羽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文中多处引用名言、诗文和典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运用逆向思维,观点标新立异。文章基于“人无完人”这一警示名言而标新立异,一反传统观念中对项羽的失败多持批评态度的看法,逆向思维,认为项羽不悲;相反,却是一个英雄,一个自己崇拜的英雄。

项羽不悲

“力拔山兮气轩昂,灭强秦兮在疆场。时不利兮乌江上,乌鸦鸣兮空悲伤。”

这是一位后人提到您的死时发出的感叹,比起您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有些逊色,却也悲凉。

人们为什么总把您划成悲剧的一类呢?您觉得呢?我想这时的您,一定在天堂和虞姬一起享受天伦吧!因为我听过李清照的一句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您生时是人中之豪杰,死后必是鬼中之英雄。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您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在很小就可以说出“彼可取而代也”这等豪言壮语。有位球星说过,“在球场上,只要你想赢,你就赢了一半!”借来形容您,我觉得也最合适:只要您想赢,您就赢了一半。这比起刘邦那句毫无气魄的“大丈夫当如此也”的话气势强百倍,我敢说,在起点上,您就领先了刘邦!

后来,年仅二十四岁的您,就成了大将军,其风头远远盖过已快半百的刘邦,您领导伟大的巨鹿之战,以少胜多,还给后人留下“破釜沉舟”的宝贵经验,您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真正的英雄。

您真的一点也不悲,有些人总说,您是个悲剧人物。但我不这么认为,英雄了一世,就不足为悲,因为还是那句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您爱江山,也爱美人。您不像刘邦,好色之徒,朝三暮四。三宫六院,您只爱虞姬一人,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才是大丈夫的真爱!四面楚歌时,您和虞姬的话别,虽然没有时光机器载我去目睹,但我想象到了虞姬自刎时的眼泪和不舍。所以,您死

时,一定也不难过吧!您是笑着走的,您知道,美丽的虞姬在等你回家。

这样的结局悲吗?

也许人们说你自大,说你刚愎,但是对于一个崇拜您的人来说,这没什么,您不像刘邦净耍些小人伎俩,大丈夫做事坦坦荡荡,横是横,竖是竖,要有本事,就当面斗,如果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当了皇帝又奈何?岂不悲哉!我崇拜的英雄就是像您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结果不好又有什么,只要过程坦荡,一样不悲,一样受人崇拜。

项羽不悲,这是我想说的。如果您在天堂听见了,一定会很开心,因为您现在很高兴,有美丽的虞姬,没有钩心斗角,岂不快哉?

游桃花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摘自《桃花源记》

课本链接

《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

1.山重水复,生活中也有柳暗花明。生活中并不全是一帆风顺,有时也会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是对待生活要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度。因为人生的道路本就充满曲折甚至艰险,如果被一时的困难所击倒,从此一蹶不振,这不仅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周围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你的人。要知道,生活中不仅会有崎岖小路,也会有康庄大道,“山重水复”之后,展现于你面前的将是一个“柳暗花明”的美好境地。

2.追求理想,让社会充满和谐音符。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是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大家庭的荣辱兴衰。我们必须有主人公意识,必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只要人人都为之而努力工作学习,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局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

3.明眸善睐,用心灵发现美的世界。世界并不缺少桃花源,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秀美的山川,浩淼的湖海,巍峨的雪峰,广阔的原野,美丽的城市,自由的动物……让我们流连忘返,美不胜收。张开我们的明眸,打开我们的心扉,我们就可以到美丽的世界中徜徉!

《走进桃花源》

作者开头引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意境,来展开我们的旅行,中间尽情描绘了现代桃花源的山美、水美、花美,结尾部分又借《桃花

源记》里的语句来展现人美。古代桃花源与现代桃花源在作者的笔下,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文章对现代桃花源呈现出来的“处处美景不胜收”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铺陈描绘,创造出一个极为丰富的意境,令人自然联想到素材中“桃花源”的意境。主体部分的三个段落,犹如三首动人的诗歌,形式美丽整齐,各自绽放着异彩,凸显出文章的结构美。三月的湖南,是多雨的季节,我们一家就在这蒙蒙细雨中走进桃花源。汽车缓缓驶进景区,山色慢慢从身边拉近,景物一页页在眼前展开。

走进桃花源

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心中一直萌动着到“桃花源”一游的梦想。尤其是每次朗读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文句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幅绝美的画面。我们慢慢前行,美丽的风光不断地扑面而来。

桃花源的山真美啊!放眼望去,群山起伏,青松翠竹郁郁葱葱。山中幽谷深深,一条条弯曲的小涧潺潺而来。这里的山没有张家界的挺拔,平实中却蕴涵着秀美;这里的山没有黄山的险峻,雄浑中却满含着灵性,颇有“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的幽深意境。

桃花源的水真美啊!看,一条幽碧神秘的小河擦山脚流来,经过桃花山纵横交错,在水源洞前又跌入桃花潭,而后又沿“真面目岩”蜿蜒飞泻,经过方竹亭后潜入地下数十米,最后冒出成溪。望着这一泓碧水,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桃花源无尽的活力。难怪诗人张旭不由得发出了“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赞叹。

桃花源的花真美啊!沿路而上,是桃林环抱如镜一般的桃湖,在湖面的倒影上,让人体会到“水上桃花红欲燃”的美感。这里的桃花花色艳丽,颜色众多,其中几株较为罕见的白色桃花,深受游客的青睐。传说孙悟空就相中了这里,偷来蟠桃育出了蟠桃树;也有人说,桃花仙子是桃花神,特爱桃花,所以这里的桃花漫山遍野,特别美丽。

当我沉浸在一幅幅美景中的时候,导游笑着对我说:“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是桃源人生活的写照;‘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也体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性格。”望着一张张笑脸,我不由得感叹:是啊,山美水美人更美!要不,小小桃花源何以能迷倒一代又一代的骚客游人呢?

《与陶潜先生对话》

本文作者奇思妙想,引用了素材《桃花源记》又不拘泥于此素材,将两个具有很大时空跨度的人和事拉在一起,用对话的方式,面对面解读人生百事。让读者读到此文时,仿佛置身于此情此景,也在和陶翁对语。能收到一种“物我合一”的效果。此外,作者对陶渊明的生平、诗文比较用心,在描写环境时,完全照着陶渊明《归园田居》诗的内容进行刻画;写陶渊明的理想时,对《桃花源记》的内容也引用贴切。可谓做到了很好的学以致用。

与陶潜先生对话

手捧着《陶渊明集》,朦胧中我仿佛飞回到一千五百年前的东晋,置身于一座有八九间草堂的院落前。

环顾房前屋后,榆柳成荫,桃李罗栽,各种花草遍地种植;鸡犬吠鸣,牛羊满圈,缕缕炊烟升腾而起。翘首远望,十余亩方田黄绿间杂。与现代文明相比,眼前的一切虽充满着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但却掩饰不了那种中世纪的落后。

推开虚掩的竹门,走进院子,一位手里拿着书精神矍铄的老者从草屋里走出来,把我让进整洁雅致的草堂,并施礼问道:

“贵客从何而来,来寻老夫有何见教?”

我也深深施礼,说:“久仰先生大名,我从21世纪的黄海之滨而来,冒昧地打搅您,还望见谅!”面对站在面前的我这个未来世界里的人,老先生似乎非常迷惑。“贵客临门,一定有所见教!”诗人谦逊地说,脸上充满一个老者安详平和的神态。

“我是来向您求教的。我读了您的很多诗篇,尤其喜欢您笔下的田园生活;对您描写的‘桃花源’更是非常好奇。不过,我一直有一个问题不清楚,您为什么放弃功名利禄而到偏远的乡野过这种简朴的生活呢?在我们‘未来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做梦都想着高官厚禄。每日里拼命地挣钱,就是要使自己住上豪华别墅,开上高级轿车,吃上山珍海味。”我说出了心中一直不解的疑惑。

“应该说人各有志吧。你们‘未来人’追求的是物质享受,我寻求的是心灵的平静。我见不得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我更不愿和他们同流合污;看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我就一心想营造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让男耕女织,各得其所,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所以,我选择了离开。”他说,“当一个人靠自己的力量不能改变现实的时候,就只有选择离开,这也许是无奈之举,但至少可以独善其身。”

我似乎理解了诗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能禁得住诱惑,“出淤泥而不染”者又有几人?他们不但不能改变黑暗的现实,连“独善其身”也难以做到啊!

我忽生奇想,诚恳地邀请诗人来我们这个未来世界里生活。诗人摇了摇头,笑了,笑得是那样高深莫测。

告别诗人,我踏上了归途,可是诗人那莫测高深的笑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那笑里究竟包含着什么呢?

《陶翁,您的未来不是梦》

5.高中语文课本作文素材 篇五

一.理想志向(壮志难酬)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

2.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通过激情洋溢的演讲,激发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热情。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他最终因此被敌人暗杀了。

3.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

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以慨叹生不逢时或表示年迈。李广,汉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后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5.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暇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二、恒心毅力(面对挫折)

1.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他曾彷徨,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

2.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3.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忘国耻,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勾践灭吴》,选自《国语》)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欧阳修《伶官传序》)

6.“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遭宫刑而成《史记》。

7.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然而迎接你们的却不尽是小鸟的悦耳的歌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常有凄厉的风雨和雷的轰鸣„„

8.食指《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9.张洁《我的四季》: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10.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个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我的四季》)

11.有些重大问题,需要长时间的苦战。艾立希失败了605次,才制成药物六○六;居里夫人从数吨铀矿残余物中提炼出只有几十毫克纯镭的氯化物。可以想象,他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劳动。“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前人刻苦钻研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进。

12.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为一个盲人,海伦·凯勒并没有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向我们展示多少“命运”的多舛,而是更多地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热切、坦诚和真挚。可以这样说,尽管她受尽了“命运”的折磨,但她献给人们的仍然是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关爱世界的心。海伦·凯勒的经历如果说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理震撼和敬畏,那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所袒露的心迹,能给我们巨大的人生感染,鼓舞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13.曹雪芹出生富贵之家,雍正年间,家产被朝廷抄没,举家北迁。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山村,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红楼梦》前八十回。

14.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马克思);资产者——无论保守派和极端民主派——都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5.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16.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培根)

17.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18.人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周国平《直面苦难》)

三、爱国情怀

1.鲁迅为了救国救民,他选择去日本学医学,又为了疗救民族的灵魂,他最终弃医从文。

2.屈原忠心爱着自己的国家——楚国,他虽遭楚王的疏远,但他还是不忘为国尽忠而远走他国。

3.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最后他们英勇牺牲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4.屈原身处放逐之时,但仍心牵怀王,牵挂楚国的安危,当楚国都城郢被攻破时,他忧愤地投入汨罗江。(司马迁《屈原列传》)

5.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他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进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刘征)

7.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8.假若我只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艾青)

9.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

10.拜伦,为自由而战的歌者;拿破仑,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英雄。

11.肖邦于1930年到法国定居,创作了大量饱含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临终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12.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艾青)

四、亲情乡情

1.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陷入双腿瘫痪的困境时,她承受了最大的心理压力,她凭借伟大的母爱让史铁生重获新生。(《我与地坛》)

2.“儿寒乎?欲食乎?”母爱就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3.李密为照顾年迈的祖母,向朝廷请求辞职。(李密《陈情表》)

4.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柯灵《乡土情结》)

5.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柯灵《乡土情结》)

6.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屈原、贾谊、张俭、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也许还该提一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而获罪革职,遣戍伊犁。他在赴戍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唏嘘不已。(柯灵《乡土情结》)

7.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五、以民为本

1.现代诗人穆旦在诗歌《赞美》中写到:“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这表现他对人民无比热爱。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保护老百姓,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

3.强秦因不施行“仁义”,失去民心,从而失去天下。(贾谊《过秦论》)

4.灭六国的不是秦国,而是他们自己不爱护百姓,灭掉秦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而是它自己不爱护天下的百姓。(杜牧《阿房宫赋》)

六、学习问题

1.强调“学不可以已”。(《劝学》,选自《荀子》)

2.学习上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上)

3.学习上要重视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上)

4.学习贵在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上)

5.老师不分贵贱,不分少长。“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囊萤趁月:囊萤,晋代车胤家贫买不起油灯,夏季聚萤火虫于囊中,就其光而读书。(《晋书•车胤传》)趁月,南齐江泌家贫点不起灯,常在月光下读书。(《南齐书•江泌传》)

7.潘洗尘《六月,我们看海去》: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探索精神)

8.赫尔曼·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人们在用心研究经典作品之后,便能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9.汉代著名批判家王充自幼家贫,买不起书,他就到书店读书。因为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得以博览群书,贯通百家,最终写成了专门的批判书籍《论衡》,立论有据,言之成理,展示了他很高的独立思考的才华。

10.爱因斯坦是科学界最善于独立思考的巨人。不要忘记,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就在物理、数学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一般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

11.清代诗人袁枚说:“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随园诗话·补遗》)这秋水,就是知识之水,就是独立思考的波涛和浪花。

12.明代哲学家和教育家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七、胸怀豁达 1.“马克思对别人诽谤、诅咒,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表现了马克思胸怀宽广。(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苏轼虽因“乌台诗案”被贬到荒凉的黄州,但他仍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蔺相如凭“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的机智与勇敢拜为上卿,官位在有攻城野战之功的廉颇之上,廉颇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退避再三,处处先考虑国家的危难而把个人恩怨放在脑后,打动了廉颇,廉颇背负荆条,上蔺相如府上请罪,结为生死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胸怀。宽容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中,对异己要宽容;宽容不仅体现在人类之中,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宽容〉序言》)

八、仁义英勇

1.烛之武凭借他的智与勇,说退秦军。(《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2.刘邦明知去鸿门赴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返顾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鸿门宴上脱身。(司马迁《鸿门宴》)

3.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畏惧,愿与和氏璧共存亡,最后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英勇保护了赵王的颜面。(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人格独立

1.屈原忠心爱国,刚正不阿,他不愿同流合污,当理想破灭之时,为保持自己的清白而投进了汨罗江。(屈原《离骚》)

2.陶渊明远离官场,过上隐居生活,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3.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投进祖国的大好河山,获得了人格独立,“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她们没有听从尼古拉一世允许改嫁的谕令,也没有被用来拦阻她们的种种恫吓吓倒。她们宁愿放弃堆积如山的黄金,宁可在拿着武器的哥萨克卫兵的押送下被铁链捆锁着行走,也要到那苦寒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去,守在自己的丈夫身旁,义无反顾的妻子们令铁石心肠的阻拦者也不由得泪雨滂沱。

十、勇于承担错误

1.路瓦栽夫人虽为她的虚荣心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但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通过十年的诚实劳动还清了借款。(莫泊桑《项链》)

2.廉颇知道蔺相如的做法真相后,他主动向他负荆请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期间,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跪赎罪,这一举动赢得了世人的赞美,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现任德国总理施罗德也曾亲自去波兰,为刻有下跪谢罪情景的勃兰特纪念碑揭幕。

十一、说话的艺术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口若悬河的邹忌,胸有成竹的触龙,出口成章的魏征都以其杰出的辩才,说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国的历史:烛之武退秦师挽救了郑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触龙说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国的援助,从而转危为安,魏征谏太宗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开创了大唐盛世。

十二、生活哲理篇

1.尼采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结果发了疯。(鲁迅《拿来主义》)

2.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钱钟书《读〈伊索寓言〉3.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处。倒运时,他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周国平)

【观点:①自夸者终究要灭亡;②怎样做命运的主人(既不狂妄,也不自卑);③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人生的命运】。

4.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光明。

5.天暮了。在这渺渺的河中,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一些罢。(巴金《黑夜行舟》

6.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给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巴金《灯》)

十三、其他

1.解放思想:我们不能像别里科夫那样让自己的思想套上套子。(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应以“拿来主义”的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文化。(鲁迅《拿来主义》)3.做事要果决:项羽妇人之心,错失了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的机会,以致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司马迁《鸿门宴》)

4.培养人才: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是顺着树自然生长规律,让它的本性得以发展,所以树种锝好。培养人才的道理是一样的。(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5.虚荣心:路瓦栽夫人为一次舞会的荣光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莫泊桑《项链》)

6.金钱观:金钱让葛朗台迷失了自己,让他放弃了爱情、亲情。(巴尔扎克《守财奴》)

7.谦虚:马谡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以致街亭失守。(罗贯中《失街亭》)

8.追求真理:苏轼为考证“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亲自在夜晚作了一番实际考察。(苏轼《石钟山记》)

6.抒情类课本作文素材 篇六

2沉默呵,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我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

5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6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时光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7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9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0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11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2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13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1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5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7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2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其他的作文写作材料推荐参考:

描写生命的经典语句

宽容的作文写作事例

7.高考绝密课本作文素材 篇七

当前多数同学的写作成了三“无”产品:无“话”可说,无“文”可言,无“意”可表。如何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呢?众所周知,语文课本所选篇目都是经时代检验的名篇名著,那里有丰富的语言和素材资源。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个个心中有”但又“人人笔下无”的写作资源,那么,我们就可能为学生提供一条开掘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其实我们的写作像是一场战争。战争需要胆魄,需要智慧,但最基本的还是需要粮食。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得“蓄粮备料”。

一、如何获得粮食(积累、挖掘素材)

“蓄粮备料”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第一个是与生活对话的过程,在生活中丰富生活阅历;第二个是与书本对话的过程,在书本中寻找写作的原料,丰富精神内涵。如弱水三千,这里我们只取一瓢饮,即向课文寻找素材。

(一)教师可选取以课文为素材的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认同、佩服感

如:《心灵一荷塘》

月下,……

就像这样: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花间游荡,是一种情趣;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梭罗栖息瓦尔登湖,是一种自由。

……

为心灵觅得一池塘,让快乐的心自由飞翔,人生才会雅趣无量。

就是这么一些选自课本的不起眼的材料,可以成为打造满分作文的零部件。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提供的素材进行归类

1. 哪些课文素材给你的印象特别深?为什么?

2. 教师可把课文素材归纳成三方面:文学形象、名人名家、经典作品。为同学们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提供一个范例。

写作中经常运用的名家例子,并归纳其使用类型。

如:苏轼 屈原 司马迁 诸葛亮 孔子 勾践 项羽 辛弃疾 杜甫 李白 文天祥 柳永 陶潜 陆游 李煜 曹雪芹……

写作中经常运用的名作例子,并归纳其使用类型。

《定风波》《论语》《望岳》《登飞来峰》《陋室铭》《清明》《夜雨寄北》《劝学》《饮酒》《赤壁赋》《游山西村》……

写作中经常运用的文学形象例子,并归纳其使用类型。

葛朗台 闰土 刘和珍 柳毅 杜十娘 林黛玉 马蒂尔德 诸葛亮 翠翠 王昭君 苏武勾践 荆轲 信陵君……

二、同步实战演练

(一)从名家中寻找事例

如作文主题:面对喧嚣,寻找宁静

可以分别从向自然寻找宁静,向心灵寻找宁静,向人生寻找宁静三个方面各引用一个名家事例。

(二)从名作中寻找事例作文主题:换种眼光看世界

请根据以下三条线索,从名家作品中寻找论证事例

古文——古诗——现代散文——

(三)从文学形象中寻找事例

例如:以“幸福”为话题作文,你会选取哪些人物形象作材料?为什么?

学生练习,教师点评。

教师示例:祥林嫂捐了门槛,她也有幸福的憧憬;华老栓怀揣人血馒头,仿佛收获了许多幸福;翠翠怀念美妙的歌声和那一把虎耳草,满怀对幸福的向往;水生夫妇的拌嘴,夫妻情深也是一种幸福;玛蒂尔德陶醉于人们对她的赞美和嫉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这也是幸福;陈奂生仅仅花了五块钱住了一晚高级房间,就得到了精神的满足,此时的他也是幸福的。

三、素材运用的三种方式

以话题作文“空间”为例。

(一)深入挖掘一个材料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间里,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空间。陶渊明“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终于明了“少无适俗韵”,弃绝尘世,躬耕自省,“守拙归园田”,在那里,他悠然自得。谁说他的世界狭窄?在南山下,菊丛边,他为自己建立了一个自由畅驰的天地。心灵,如明月清泉,澄澈明净,天地则无限宽广。

(二)广泛运用多个材料

在实用主义盛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生而为人,守护自己心灵的空间尤显重要。伯夷守节,隐身采薇,饿死首阳山;屈原怀沙,行吟泽畔,投身汨罗江,是为节操;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便暂听吴侬软语,戏作“晓风残月”,自是“白衣卿相”,是为真我;苏轼因才高名盛而招致祸端,历经狂风暴雨,仍从容吟唱“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为豁达;李白高超出世,却仕途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仍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是为坚守。世界喧嚣嘈杂,心灵更要虚空。把最后一点空间,留给真善美。

(三)对素材进行新的演绎和诠释

坐在轮椅上,我失去了自由,每天都徘徊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望着家中的一切,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寂寞。我想出去走走,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与自由。我很少与人交流,可我的内心却有着千言万语想倾诉,而内心的封闭使我和母亲之间产生了一堵厚厚的墙。我走出了自家的院子,来到了地坛。草丛凄迷,一簇簇的花朵,三三两两自由飞翔的蝴蝶,它们都是我的朋友。从此,我似乎觉得自己找到了真心的朋友,虽然这里很凄凉,很安静,可我找到了我的“自由”。

四、作文训练

由此看来,我们的课本,不仅是一瓢清泉,一座金山,更是一把利刃,可以冲开作文的团团迷雾,种种束缚,游刃有余。教师可以有系统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写作文时不再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摘要:寻找高效作文教学的途径,是广大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难题。本文认为,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发掘课文素材使之成为写作素材,不失为一条写作便道。

上一篇:幼儿园跟班学习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河北国税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