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如何描写旅行(共12篇)
1.古诗词中如何描写旅行 篇一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题型及分析
字数:2517
字号:大 中 小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语道出了景物在古诗词中举重若轻的地位。古诗词中写景的妙词佳句如点点繁星,始终闪烁在读者心头,让人回味无穷。理解赏析这些写景的妙句,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内容,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对中2012年省市中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景物描写的考查角度不尽相同,也各有侧重,中考古诗词景物描写常见题型:
?摇
一、景物描写类
中考导航
描绘画面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真题回顾
【宿迁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摇【注】 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陕西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 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方法攻略
一、明确答题思路
1.找出古诗词中的景物;2.借助想象和联想,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画面。
二、注意要点
1.要正确理解诗词,抓准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
2.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
二、意境鉴赏类
中考导航
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在古诗词中含有作者情感的景物也称为意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对意境的鉴赏,主要有以下三个命题层面:
1.“是什么”即有哪种或哪些意象,意境?
2.“怎么样”意象,意境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意象,意境的意义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真题回顾
【衡阳市】
浣溪沙
苏?摇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临沂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方法攻略
一、明确答题思路
a、描写诗词中的景物; b、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如:清冷寂静、雄浑壮阔、萧条冷落等c、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注意要点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如杜牧《泊秦淮》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就构成了一种意境、朦胧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冷冷的月光覆盖着水边的沙岸,诗句中有四个意象烟、水、月、沙它们由两个“笼”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群。画面凄美而迷蒙,衬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之情,杜牧这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三、炼字类
中考导航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原则,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真题回顾
【佛山市】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下列各题。
舟行
【明】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
【注释】 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摇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从“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
方法攻略
一、明确答题思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注意要点
炼字类题型,我们首先要了解哪些类型的字词是平常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字词,它们各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作用。
1.抓动词,因为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中的诗眼,古人在创作、欣赏诗歌,十分注意咀嚼字词。
2.抓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 “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抓名词。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句中共写了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九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4.抓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四、表达技巧类
中考导航
此类题型直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设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由于“表达技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所以回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考查所给诗句。一般来说,不必面面俱到,应选取诗句最突出的一方面作答。如果题干中要求必须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方面来赏析,则应结合诗句来作相应的分析。
真题回顾
【济宁市】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盐城市】
登岳阳楼?摇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 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2)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方法攻略
一、明确答题思路
1.指出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中具体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二、注意要点
鉴赏古典诗词中表达技巧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其妙处,也就是分析其表达效果,体会其对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现主旨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对各种重要的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熟练掌握,做到成竹在胸。
1.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等。夸张: 突出本质特征,放大观点感情,强化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2.常用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种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3.其它方面:对比映衬、渲染烘托、乐景写哀、联想想象、虚实结合、象征等。
(责任编辑:王睿枫)
2.古诗词中如何描写旅行 篇二
古代诗词的细节和小说、戏剧中的细节毕竟是有区别的,它不可能有连续的细节,也不可能有过多的细节。诗词中的细节常常是孤立、跳跃的,更典型化的,往往含有更丰富的内容。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高中语文5》)一文中,深刻精辟地总结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其一就是富有暗示性。用钱先生自己的话说:“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映射着说不出的话……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际涯……”这“怀孕的静默”体现在细节上,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有包孕的片刻”。由此可见,诗词中的细节应该是最有含义、最耐人寻味、最能引发人们联想和想象的片刻。
诗词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些细节描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避免一字一句枯燥低效的讲解,在探幽索微中,把握人物性格,解读诗词的主旨,逐步养成精读的良好习惯。
古诗词中的精彩细节常常能多层次地展示出人物的鲜明性格。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焦仲卿向母亲申述要挽留刘兰芝却遭拒之后,兰芝决定回娘家。此时,课文是这样写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严妆”,课后的注释是:“盛妆,仔细地梳妆打扮。”这是一个十分精彩的细节。教学时,我就追问了这样一句:“在那个时代,离婚是十分痛苦而又特别不光彩的事情,避人唯恐不及,被弃的媳妇刘兰芝应该是赶紧夹着包裹,低头跑回娘家才对,可是她为什么偏偏要‘仔细地梳妆打扮’起来呢?这么在意离开婆家的形象,是她不知羞耻呢,还是她有意在气婆婆呢?”问话刚落,争论之声四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根据前文“十六诵诗书”及婚后在婆家的一贯表现,可以肯定地说,刘兰芝绝不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人,她清楚地知道被休弃回娘家绝不会被别人认为是光彩的事情。她对婆婆一直孝顺尊重,也不会去做特意气婆婆这种村妇所为的不孝不敬的事情。深入探究后,我们发现,这个细节特别精彩地表现了刘兰芝性格中极其感人的一面,即刚毅与自尊。嫁得体面,走得也要有自尊。不是因为“我”刘兰芝无才无德才被休的,实在是“君家妇难为”。既然我没有过错,那么为什么要狼狈逃窜呢?刘兰芝要让婆婆及婆婆的一家,还有左邻右舍、父老乡亲,都能看到她正如来的时候一样,从容自信,自尊自爱,不给自己,也不给娘家丢脸。一个梳妆的细节能这样生动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鲜明性格,作家的写作功力确实令人叹服。
诗歌在描写盛妆的过程中,还展现了一个更精彩的细节。“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阳光初照的房间里,丈夫焦仲卿悲伤地坐在炕的另一边,一个被休弃即将回娘家的小媳妇刘兰芝,一件上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一件下裙也要在身上左比划右比划,几次三番的,这是何等催人泪下的场景!这表面平静重复的动作里,含有多么激烈的内心斗争!其一,这毕竟是自己的家,曾经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处处都留有许多美好的记忆,现在马上要离开了,自己是多么舍不得;其二,丈夫是很爱她的,想到就要和他离别了,心绪自然烦乱,抓起哪件衣服,似乎都觉得不合自己此刻的心意;其三,自己这样被打发回去了,家人会是什么样的态度,自己心里实在是不托底,妈妈也许还行,那个脾气秉性不太好的哥哥能容留自己吗?其四,憨厚孝顺的丈夫,能有办法争取到婆婆的同情,进而转变她对自己的看法吗?夫妻还有团圆的机会吗?其五,依据对婆婆性格人品的了解,聪慧的刘兰芝心里早已判断出,此次一别,应该是再难登此门了。虽然新婚不久,兰芝对丈夫、对这个家的情感却是深厚的,这又使得她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存有种种的幻想,这二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她无法摆脱,烦恼无比,这一切外化出来,就是“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一个刚强又柔情的小媳妇形象,全在这“事事四五通”里鲜活起来了,仿佛我们就站在她的身旁,看着她收拾完这里收拾那里的情景。这正如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用胜过一大片笼统的叙述。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诗词中的细节就是这样,它常常含有丰富的意蕴,特别耐人寻味,往往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启迪,引人去探索。
诗词中精彩的细节,常能更生动地再现出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还有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细节。当所有生存之门都被堵死之后,这个对爱情忠贞,对长辈孝顺,对丈夫留恋,才貌双全的女子,被逼上了绝路。这时课文是这样写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揽裙,就是收拢、拉紧自己的裙子;脱丝履,就是脱掉脚上丝绸做的鞋子。跳河之前,兰芝为什么要做这些举动呢?这个细节表现出了她怎样的心理活动呢?
再婚仪式已经结束,刘兰芝已经进入洞房,此夜正是新婚之夜,男方又是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可以想见,参加婚礼的亲朋有很多还没走,家丁仆人也不会少,眼见着新娘子这个时候往外跑,一定会有许多人呼喊追赶,身处深府大院之中,本应该是以最快的速度跳入河中才对,这样紧张慌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做这些繁琐的动作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兰芝下定决心,今夜必须死,决不能辜负了自己的丈夫焦仲卿,自食与其共死的承诺。
系紧裙子,一则不兜风不绊脚,跑起来快,也不容易被后面的人踩住,二则会挤出身上的空气,跳到水里的时候,裙子就不会散开而漂浮在水面上,这样就能减少整个身体在水中的浮力。同样,脱掉紧系在脚上的丝履,也是为了跑得快,又能减少下身的浮力,这样就能更快地下沉,也能沉得更深,最终最大程度地减少被抢救的机会,这个动机十分确凿地证明了,刘兰芝就是要堵死自己的活路,绝不能被新婆家的人救起来。死,就死得彻底干净,死得有尊严。
刘兰芝对死竟然早就有着这样精细的考虑和准备,其死的决心真的是如铁一般。恰恰是从这赴死的细节里,一个光辉的形象站起来了:不为富贵引诱,不为权势胁迫,忠贞于爱情,坚守尊严。
再看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的一个精彩细节:浔阳江头,晚风习习,一轮明月高挂天空,白居易正要和客人道别时,一曲琵琶使得“主人忘归客不发”。“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的时候,诗中写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教学时,我就紧紧抓住了这一句,引导学生做深度的挖掘,还原琵琶女的现场心理。
通观全文,我们发现这个细节包含的信息量其实是很大的。其一,“千呼万唤”,表明了白居易和客人实在是喜欢琵琶女的弹奏,听者很坚决,非听不可。这正反衬出了司马青衫确实是很长时间没有耳福倾听优美的音乐了,此刻正如饥似渴。这也很好地照应了后文的“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两句诗。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艺术是高超的。其二,这般的千呼万唤之后方才出来的琵琶女,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什么难言之隐吗?是演技不好,只能够弹奏好刚才的这支曲子呢,还是她颜值太低,怕吓跑了听众呢?这一切都令读者揣测不已,急于要阅读下去。其三,人都出来了,本应该大大方方地演奏曲子,为什么还要把脸半遮半掩上呢?这种似隐似现,朦朦胧胧,绝不是为了追求现场表演的特殊艺术效果,而是另有隐情。耳音很强的琵琶女很容易从谈吐判断出白居易一行人的身份。这个昔日“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的大红大紫的京城琵琶演奏家在这样一个小地方遇到了这样的人,其内心的反应是极其复杂的:他会不会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中的一位五陵少年;他会不会是“钿头银篦击节碎”的一位粉丝;他会不会是“血色罗裙翻酒污”的一位发烧友;他会不会是……那时的我是风光无限,而此刻的我人老珠黄,孤独悲伤,一想到这里,她的心颤抖着,刚刚要斜伸出去的琵琶琴板马上被拉了回来,紧紧地遮挡住了自己的半边脸。平直光滑的琴板后面,跳动着的是一个极其不平静的心。
在还原琵琶女心理状态的过程中,读者只有一次次精读文本,一步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才能越来越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
这样的精彩细节就像是散落在作品中的颗颗宝石,晶莹剔透,熠熠闪光。可惜的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不善于引导学生去捡拾这些宝石,错过了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好机会。
精彩的细节还能更形象地揭示出诗词的深刻主题。
选在《高中语文4》第二单元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早年的一首佳作。上片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看似随笔而至、平凡普通的两句词,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剑,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把吴钩看了”这一细节里,显然有这样的几个意思,一是,表明武器已经拿在手里,意味着早已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出发,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二是,选的是吴钩拿在手里,这锋利无比的武器,表明了一定要致敌人于死地。其无比坚定的决心,其战之必胜的信念都在尖锐的刀刃上闪闪发光。三是,形象地表现出了急迫的心情,“看了”,就是无数次地凝视宝剑,暗示了英雄按捺不住,急于和敌人拼杀的昂扬士气和饱满的斗志。
而“栏杆拍遍”,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此处的栏杆是建康赏心亭高处的栏杆,站在这样的栏杆旁边,遥望自己的故乡,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此刻美丽的家乡,正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着,亲人们正日夜遭受痛苦的折磨,生命朝不保夕,作为儿子,作为一名军人,他就感到了无比耻辱,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一个备受折磨的热血军人,就像疯了一样,双手猛击这些栏杆,一遍又一遍。义愤填膺,怒发冲冠。但朝廷无能,安心偏于一隅,根本无心北上抗金。万般无奈,他徒有一腔报国热血,无处倾洒。那啪啪的拍击声,就是心肝撕裂而喷血的声音。
尽管作者在全词中,运用了点染、陪衬、借景抒情等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突出主题,但是催人泪下,引人深思的还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两句。仅仅9个字,一位拔剑四顾心怆然的悲情英雄一下子就站在了读者面前;仅仅两个小细节,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全词的深刻主题:时光流逝,生命空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3.古诗词中如何描写旅行 篇三
一
当然,古代诗词中不乏肖像描写的成功之作,如李白的《嘲鲁儒》中的四句:“足着远游屐,昔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鲁儒脚上穿着远游时的鞋子,头上戴着方正的帽子,慢吞吞地沿着直道行走,未起步已扬起灰尘。幽默、诙谐,生动地勾勒出了腐儒的肖像。再看温庭筠的词[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中的“小山”或谓眉妆名,称“小山眉”,晚唐五代,此样盛行。“金”或谓唐时妇女用金箔剪成的眉际妆饰,称“额黄”。“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出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蛾眉”,形容女子长而美的眉毛。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下片的“ 花面交相映”:“花”指鬓边的簪花;“面”,指女子美丽的容颜。“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新”,指初上身的衣服;“帖”,指花饰盘绣在衣服上;“绣罗襦”,是有刺绣的妇女丝织短袄;“金鹧鸪”,指罗襦上的描金的鹧鸪,亦如鸳鸯,取其成双成对之意,诗词中多用做爱情的象征。
二
但是,诗词中人物的艺术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成功的肖像描写。诗词,是形象的艺术;更是抒情的艺术,在人物的身上,蕴含着诗人和词人的深挚感情。在一些小诗中,这种感情往往只赋予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具体活动,从而揭示出人物的神韵,特别是他内心的情愫。先看下面两首小诗: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了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但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抿合无间、融为一体。
于鹄《巴女谣》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小诗中的人物是位牧牛的巴地少女。夏末秋初,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她一边牧牛,一边亢声唱着家乡的山歌《竹枝词》,留连忘返。日暮了,仍不愿回家:“天晚了,怕什么,回家的路儿我记得,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
透过小小的“剪影”,展现了她勤劳、聪颖、勇敢、自信的性格。
再看两首小词: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着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湿胭脂,惹教双翅垂。
——张泌[蝴蝶儿]
六张机,行行都是耍花儿,花间更有双蝴蝶。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
——无名氏[九张机·其六]
这两首小词中人物都是女子。前者说,晚春时,阿娇在窗下画蝴蝶,画着画着,她觉得似曾相识,由画样上的蝴蝶,想起了往日花间里双飞的蝴蝶:今昔不同,时地各异。于是,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湿了画幅,把画上的蝴蝶弄坏了。后一首说,一位妇女手巧,织出了新花样,花儿朵朵娇艳,花间蝴蝶双飞。这时她“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这两首小词都只写了她们刹那间的思想活动和短时间内的感情波澜,形体、外貌,以及其他方面,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是说只写了她们生活中的一个小侧面,小镜头。但是,透过这些“剪影”,我们不是可以想象出她们的“全影”来么?
三
诗词里的人物,有时虽是一个投影,却给人留下耐人寻味的印象。试看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上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小词。它写一个人在暮春漫步,偶然听到笑声而惹起来烦恼。上片写红花凋谢、青杏初结、紫燕轻飞、绿溪绕舍、柳絮飘扬、芳草无边的春末夏初景象,充满了“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感。下片以行人情思为笑声打动之行为的关系来展现。墙里墙外,布设出极有意趣的生活场景。墙里秋千高荡,佳人笑声飞扬,闻其声之柔媚,想见其人之婉丽。这就使“墙外行人”心荡神怡,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墙里佳人”并不知有“墙外行人”,荡罢秋千,翩然离去,“佳人”笑声渐失,“行人”烦恼倍增。佳人笑,行人恼,多情为无心所搅动。这真是笑者自笑,恼者自恼。但仅这一投影,却有无限情味。很显然,词人于伤春惜春中,自然有“早生华发”的意味;而佳人难见,“多情却被无情恼”,正是他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写照。
李冠的[蝶恋花]与苏词很相似: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这首词和苏词一样,也是写一个人在春夜漫步,偶然听到笑声而惹起来的烦恼。本来,春色宜人,但春色也恼人。当没有“触媒”引起的时候,觉得青杏、燕子、绿水、淡云、微月、桃杏都是美好的。后来当被“墙里佳人笑”和“笑里轻轻语”挑拨起感情的琴弦时,原来潜藏着的暗流就浮漾而出了。李冠词里的人物,也只是一个投影,不过把笑语后惹起的烦恼说的如此具体:“人间没个安排处”,不如苏词含蓄好。
诗词中人物,不用象小说那样精雕细琢,但手法高超的作家,只用几笔浅浅的勾勒,就能给人以如见其人的感觉。当然,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和人物必须有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孙碧波.新编唐诗三百首例释[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张秉戍.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3]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4]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5]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古诗词中描写秋的诗句 篇四
2、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杜牧《南陵道中》
3、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4、可恨良辰天不与。——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5、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6、照影弄妆娇欲语。——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7、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8、东风临夜冷于秋。——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9、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高蟾《金陵晚望》
5.古诗词中描写山的句子 篇五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10.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江南春》)
1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短歌行》
1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1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1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卜算子》
15.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
1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
17.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18.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
19.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
20.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
2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2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2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24.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
25.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2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2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送桂州严大夫》
28.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登庐山五》
29.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早秋单父》
6.古诗中描写冬天诗句 篇六
2、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5、遥怜花可可,梦依依。——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6、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辛弃疾《念奴娇·梅》
7、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
8、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9、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陆龟蒙《冬柳》
10、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关汉卿《大德歌·冬》
11、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李白《观放白鹰二首》
12、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13、角声吹彻小梅花。——赵长卿《阮郎归·客中见梅》
14、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15、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16、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其二》
17、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张炎《疏影·梅影》
18、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林景熙《冬青花》
19、等闲老去年华促。——孙道绚《滴滴金·梅》
20、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1、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曹雪芹《咏红梅花得“梅”字》
22、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2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24、新园锁却愁阴,露黄漫委,寒香半亩。——吴文英《瑞龙吟·送梅津》
25、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郑燮《山中雪后》
26、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
27、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28、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29、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毛熙震《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
30、是谁谈佛法,真个坠天花。——大须《暮雪》
3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32、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辛弃疾《生查子·重叶梅》
33、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张道洽《岭梅》
34、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35、满地霜华浓似雪。——王国维《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36、闲阶莎径碧,远梦犹堪惜。——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37、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关汉卿《大德歌·冬》
38、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早梅》
39、几时花里闲,看得花枝足。——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7.古诗中描写春雨的诗句 篇七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轼《江南春》
10、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11、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
1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14、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
15、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朱熹《春日》
1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18、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19、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0、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日游湖上》
21、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毛熙震《清平乐》
22、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25、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范成大《春日田园》
26、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27、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8、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王禹偁《点绛唇》
2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8.古诗中描写母爱的诗句 篇八
2、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3、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4、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5、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6、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7、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8、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9、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10、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11、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12、顾我,复我。《诗经》
13、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14、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15、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16、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17、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18、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19、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20、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21、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22、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23、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24、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25、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26、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27、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8、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29、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9.诗词中描写星星的诗句 篇九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3、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李商隐《嫦娥》
4、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5、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6、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7、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8、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王建《七夕曲》
9、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0.古诗中关于描写梅花的诗句 篇十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梅 贡性之
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
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11.古诗中描写爱情的经典诗句 篇十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代诗人——元稹〈离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代诗人 ——刘禹锡《竹枝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代诗人——杜牧〈赠别〉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诗人王维〈相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代诗人 杜秋娘〈金缕衣〉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诗人王维〈相思〉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有力百花残。
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描写伤感的爱情诗句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代诗人——元稹〈离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代诗人 ——刘禹锡《竹枝词》
12.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篇十二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的过程。最初的诗歌是在口头上传唱的,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与音乐密不可分。“诗歌”本身就是“诗”与“歌”的结合体。好的诗歌往往以其铿锵的节奏、优美的韵律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而描写音乐的诗歌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两者交融,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随手翻看几首描写音乐的古诗,发现这些作品在描写音乐时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以声喻声。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叫“拟声法”吧。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再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诗人以“一”与“万”对比,写出了蜀僧起始演奏的一刹那就带来了巨大浑厚的声响。小小一支琴,仅凭指弹,却有如万壑松鸣,涛声澎湃,不能不令人惊叹蜀僧演奏技艺的高超。
后来的欧阳修在他的《秋声赋》里也运用了不少以声喻声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枞枞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以形喻声。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甚至是嗅觉的气味等等,我们称之为“通感”。古诗中常常用视觉所见的形体去比喻听觉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能把音乐的特点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一诗中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诗句。“浮云柳絮”本不发声,似乎与音乐无关,但它们“无根蒂”、“随风扬”,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飞扬,诗人取这一形态特点,比喻琴声的自由奔放。诗中还用“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诗句来形容音乐声陡然由高到低的急剧变化。“分寸”“千丈”这些距离长度,也属于视觉范围之内,本与听觉无关。但诗人却用来比喻声音的变化,我们也似乎随着声音攀登到了高峰,突然又随着声音落下千丈深涧。这样就把抑扬顿挫的琴声有形化了,把听觉与视觉沟通,使读者浮想联翩,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唐诗人张祜有一首写音乐的绝句《听简上人吹芦管》:“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那隐隐哀伤的芦管声远远地传来,传到耳边,已越来越细,终于消失,仿佛是“一条丝断”了,诗人的“碧云心”也彻底地抛弃了。这里把声音由细微到消失的听觉感受,比喻为可以看见的“一条丝断”,显得新颖别致。
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写明湖居听书的
情景。先写黑妞的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后写王小玉:“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对音乐描写的一段美文,摘自《老残游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以境显声。诗歌描写音乐还常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的夜晚弹琴的人先弹了《渌水》,又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曲之中了。这里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琴声如何动听,而通过情景的描写来烘托,你看,世间万物乃至天上的星星都听得入神了,更何况人呢?
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也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佳句。“清歌”是什么样子人们不易想象,而“月如霜”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看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就感受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声音,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以感衬声。描写音乐除了正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以写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先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并没直接写笛声的哀怨婉转,而是通过听众的反映,情感的变化来写乐曲声:听着这暗暗飘来的《折杨柳》的玉笛声,谁能不触动怀念故乡之情呢?
中唐诗人王表的《成德乐》也是采用这种手法:“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赵女是“乘春”上画楼,但听众从声音里感觉到的却是“满城秋”,一声歌发竟使人感到满城皆有秋意,那歌声的悲切动人,就可想而知了。不知为何她又唱起了以征戍为主题的《关山曲》,使得那些没有征戍生活体验的人都热泪横流了,对那有过戍边生活的人,就更不必说了。这里没有直接写歌声,但那悲悲切切的哀怨之声,如响在耳边,令人嘘唏不已。
《琵琶行》中的“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不也是如此吗?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解】:
1、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 僧,故以绿绮切之。2、一:加强语气的助词。3、挥手:指弹琴。
4、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 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 “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5、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 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韵译】:
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此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 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 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 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
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听颖师弹琴》赏析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古诗词中如何描写旅行】推荐阅读:
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09-22
古诗中描写花的诗句10-29
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10-21
描写冬日的古诗词08-26
描写山水古诗词名句09-16
描写春节的古诗词10-13
描写爱情悲伤古诗词10-19
描写植物的经典古诗词09-23
写描写春节的古诗词10-08
描写梨花的古诗词总结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