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国际经济合作教案

2024-08-04

5.2国际经济合作教案(共10篇)

1.5.2国际经济合作教案 篇一

12999数学网

速度、时间和路程(一)教学内容:

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材第62、63页。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方法:

谈话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教师出示例题图: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2)小组交流,汇报: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卡车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大客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大客车跑得快。

(3)教师板书:120÷2=60(千米)(卡车)210÷3=70(千米)(大客车)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

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大客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大客车的速度快。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12999数学网

12999数学网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3、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四、总结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二)教学内容: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练习课 教材第64页内容。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并理解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12999数学网

12999数学网 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能填得准。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速度()=速度 ○()速度 = 路程 ○ 时间

2、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1)学生认真审题。(2)学生独立填空。

(3)请学生分别说出答案,全班同学进行判断。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1)学生认真审题。

(2)说说自己从题目中都获得了哪些信息?(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4)全班交流结果,订正答案。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认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要求和自己的想法。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结果,全班同学共同订正答案。

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

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5、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三、实践应用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12999数学网

2.5.2国际经济合作教案 篇二

第一课时 碳的单质、碳的燃烧、一氧化碳的性质[可燃性、毒性等(还原性在下册学习)

一、主要内容

①碳的主要单质及性质、用途、性质与用途的关系;②碳的可燃性和燃烧产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③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及用途、毒性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石墨、金刚石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进一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理解)。

3.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理解)。4.了解碳的单质的化学性质(理解)。5.知道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毒性(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碳单质的的性质和用途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等的学习,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及用途、毒性等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通过一氧化碳用途和危害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常见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碳的燃烧产物

难点: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之间的转化、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关键:物质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本课时内容分为两部分: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碳的化学性质和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教学基本思路:“常见的碳单质 → 用途 →性能(性质)→应用 → 结构”。碳的化学性质和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基本思路:“碳的充分燃烧 →碳的不充分燃烧 → 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 一氧化碳的性质”。关于碳的单质的用途、性质教学,可采取先由学生自学教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先归纳出碳有哪些单质,然后讨论、交流这些单质的性质(主要是物性)、用途(用途与性质要有机渗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途与性质的关系)。教师作相应的板书或投影。在进行了130页讨论与交流后,可安排有关碳单质性质、用途等方面练习。关于碳的燃烧:

由前面的古字画经久不变色,再次强调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转而提出碳在点燃或高温下化学性质变得活泼。然后让学生回忆——谁知道碳在点燃的条件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回顾碳在氧气燃烧),让学生说出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之后,教师提出:碳燃烧是否一定生成二氧化碳?(也可提出,大家知不知道煤气中毒的现象,生煤炉为什么会出现煤气中毒现象,也给一氧化碳的毒性打下伏笔)。投影教材130页图5-10——燃烧的炉火,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上述现象(130页你知道吗)?学生自学教材131页上半部分内容后进行讨论,由学生解释130页你知道吗的有关问题和现象,并归纳出碳燃烧的两种情况,写出关化学方程式,然后总结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毒性等知识。第二课时: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一、主要内容[ ①二氧化碳主要物理性质、干冰;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③二氧化碳的检验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某些现象(理解)。2.初步学会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 难点: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关键:探究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与加工

教学的基本思路:探究活动 → 收集信息 → 解释、结论。

首先需要复习碳的燃烧及产物,可由此引出本课时题目,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学生通过观察(包括闻气味),通过观察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由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三个主要化学性质,教材安排的是探究活动,至于此探究活动可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二种处理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假设(或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这需要在教师更多的帮助下进行,例如:问题、猜想、方案设计,需要教师帮助参与完成。问题的提出,不宜笼统提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而应时分别提出,二氧化碳能否燃烧,能否灭火?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是否发生反应,分别进行猜想、设计方案,以上需要教师很好地调控教学,使其真正进行探究。

第三课时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用途、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一、主要内容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原理;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③二氧化碳的用途;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应用)。

2.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理解)。3.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了解)

4.知道什么是温室效应,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了解);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

3.通过归纳实验室制备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和归纳实验室制备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

2.通过二氧化碳等用途及“温室效应”、自然界中碳循环等知识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3.通过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和少的利弊分析,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探究,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关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性质与制取气体装置的关系

教学基本思路: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 → 选择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 → 根据反应探究发生装置、根据气体性质探究收集方法 → 制取实验。采取复习导入法。

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引导、总结所用装置、方法等。学生可能提出用单孔塞(或试管或其它容器),教师硬予以肯定,并提出若要中间加酸怎么办?从而引出应用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双孔塞)。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意见情况确定,你如何引导如何调控教学。

接下来,由学生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选择适当的反应;

2.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3.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确定验证气体、验满的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可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完成教学。(这里也要渗透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由二氧化碳的用途,说明二氧化碳与人类有密切关系,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空气中适量的二氧化碳不可缺少(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等),但多了就有不利的一面——加剧了温室效应(注意:温室效应对人类有时是有益的,但过了就不利了)关于“温室效应加剧”知识,让学生阅读即可。

——正是由于图中的变化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平衡,若人类活动破坏这种平衡,将给人类带来多大危害(意义要使学生清楚)。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教学要求比较高,按课标要求应达到理解水平(课标第19页“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的关键是分析好教材第136页图5-18,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按教材思路进行即可。

建议在此基础总结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大气中氧气产生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还有其它途径)自然界中消耗氧的途径:动植物的呼吸,地表物质腐败氧化过程。人类活动消耗氧气:燃料的燃烧。

3.5.2国际经济合作教案 篇三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单位间的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2)理解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有关元、角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学会有序思考。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2.2 教学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2.3 考点分析: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特别注意的是进行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模拟人民币、商品标价签。

4.标签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今天请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师出示面值不同的人民币让学生复习。)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2.人民币按质地分为哪两类?(纸币和硬币)3.1元=(10)角 1角=(10)分

师:孩子们,你们回答太精彩了!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一)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例5。

师:老师想考考你们,谁来帮帮老师用最快的速度拿出1元2角,然后悄悄的举起你们可爱的小手?

师:我们的小朋友都会拿出1元2角,现在请你们把手中的人民币样本放在抽屉里,然后用端正的姿势来告诉老师?

1.出示例5的主题图

师:老师是这样拿出1元2角,请看大屏幕。1元2角=()角。(板书)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老师引导学生:

1元是10角,10角加上2角,就等于12角。即,1元2角=12角。

2.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18角=()元()角。(板书)

想:把18角分成10角和8角,因为10角=1元,8角=8角 所以:18角=(1)元(8)角 3.即时练习1元=(10)角 5元=(50)角 23角=(2)元(3)角 90角=(9)元 4元5角=(45)角 3元5角=(35)角 56分=(5)角(6)分

(二)元、角的加减法计算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现在用你们所掌握的知识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出示例6的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学生起来说说)

师:从图中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回答可以解决,不合理之处,教师纠正。)

师:刚才你们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老师挑出三个问题来解决。(1)买一个圆气球和一个爱心气球,要多少钱?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汇报。)板书:5+8=13角

师:在日常生活中,当满10角时就转化成“元”,所以13角=()元()角。板书:13角=1元3角

小结: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2)买一个笑脸气球比一个花朵气球贵多少钱?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读题目?

师:“贵”是什么意思?(贵是多的意思,贵多少就是多多少。)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汇报。)

板书:1元=10角 10-6=4角 师:为什么把1元换成10角?

生:1元减6角,它们的单位不一样,只有单位一样的时候才可以计算,因此1元换成10角。

小结:单位名称不同时,要先转化相同单位名称,再计算。(3)买一个笑脸气球和一个天鹅气球,要多少钱?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1元+3元1角=4元1角

师:谁来用响亮的声音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1元加3元等于4元,再加1角,所以等于4元1角。

小结: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单位名称!(全班读一读)

(三)解决问题(例7)课件出示主题图: 模拟购物活动。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知道了每本书的价钱。

老师提问: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哪两种杂志? “正好”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发表,最后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老师总结出答案:

通过随便拿出2本来试一试的方法得出答案---画报和连环画。6+7=13(元)通过先选定一本,然后和其它的三本逐一试得出---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5+8=13(元)

巩固提高

1.57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2.57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先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教师针对每一个问题分别请学生做答。3.练习十三的第2题。

提示学生先看清买的是什么物品,同时要注意单位。

学生完成后,由小组派代表轮流给出答案。

教师对有错误的地方进行订正。4.练习十三的第4题。

教师提示,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讨论。请一名同学说出答案,并说说自己做题的思路。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同学们要明确:进行关于人民币计算时,只有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元和元、角和角再计算的原则。人民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板书

第2节 简单的计算

(一)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1元2角=()角。

1元是10角,10角加上2角,就等于12角。即,1元2角=12角。18角=()元()角。

想:把18角分成10角和8角,因为10角=1元,8角=8角 所以:18角=(1)元(8)角

(二)元、角的加减法计算 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

4.5.2国际经济合作教案 篇四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运用投影仪或电脑等手段,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大决战>片段

提问:通过观看以上视频资料,同学们知道它们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那段历史.讲授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大决战前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分布图 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并概述首先发动辽沈战役的战略意图。(可从双

方的兵力对比、占据延伸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引导:首战辽沈的战略决策已定,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采取了哪些战略呢?战役的结果如何呢)

1、辽沈战役:“关门打狗”决战东北(展示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辽沈战役)

虚拟场景一:学生分小组模拟林彪、罗荣恒指挥中心,在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的引导下,指挥辽沈战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讲讲战役的经过,让学生切实参与教学过程。

虚拟场景二:辽沈战役结束,指挥中心进行总结。“指挥”发言: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为解放战争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后方。

过渡:辽沈战役进行的同时,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有一个奇迹。

2、淮海战役:大军合力,人民支前。奠定基础,解放江南

材料一: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材料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材料三:读图

1、图2 图1:淮海战役示意图 农民踊跃参军

农民担架队准备上前线 图2: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深入探究: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斯大林所说的“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着重点明: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

过渡:在淮海战役打响的同时,我东北野战军也秘密挥师入关,发动了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怎么打?中共中央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场战役的结果又如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3、平津战役:兵临城下:,弃暗投明,和平解放符合民心。(展示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教师对照地图简介战役过程。指导学生分析下列问题。问题1:北平为什么能和平解放?

第一: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第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第三:不战而屈人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问题2:它的和平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

教师设问启发:三大战役的胜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教师设问启发:三大战役的胜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呢?(讲练结合)组织学生填写《三大战役表》

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倒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二、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覆灭 展示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和进军命令内容:

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反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结合图片,教师简介战役进程)问题1: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教师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引导)第一层面:力量对比。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国民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结课:

歌谣 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150多万; 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就完蛋; 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课后习题 课内练习:

1、下列发生在东北地区并使其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反映的是:()

答案:A

D

5.5.2国际经济合作教案 篇五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资料、自学课文、观看历史地图等,使学生了解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激起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斗争,19世纪爆发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其爱国主义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和推崇。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资料:

曾任英国驻印度总督的寇松说:“印度是我们帝国的枢纽„„如果帝国丧失了任何别的领地,我们还能生存,可是我们若是失掉了印度,我们的帝国便将日暮途穷了。”

学生阅读资料,并结合资料内容和上一节学习内容,探究如下问题: 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想一想印度爆发民族大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向学生提供一系列资料,学生阅读资料,据此回答问题。

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起义形式示意图、找出知识重点、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相关问题。学习探究:

材料一:1757年,克莱武指挥军队侵占了孟加拉。他放手让部下抢劫,自己一人就抢走价值23万英镑的金银财宝。1757-1815年间,英国直接从印度榨取的财富不下十亿英镑。

材料二:为了满足英国国内工业的需要,英国殖民当局要求印度农民多种棉花,少种粮食。英国把印度的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印度。1818—1836年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纱增长5200倍,印度的纺织业被挤垮了。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英国对印度的剥削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3.对印度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教师展示独立前的拉丁美洲图,学生看图。

新航路开辟以后,拉丁美洲逐渐沦为了欧洲列强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

教师展示一系列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了解拉美独立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探究问题:

拉丁美洲人民为什么要争取独立?

教师展示独立前的拉丁美洲图,学生看图。

新航路开辟以后,拉丁美洲逐渐沦为了欧洲列强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

教师展示一系列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了解拉美独立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探究问题:

6.5.2国际经济合作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验音频和视频的采集。

2、学会使用视频、音频和动画信息加工技术

3、过程与方法:

采集视频、音频和动画信息,制作一些小作品,提高学生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内容生动,学生动手能力有得提高。

二、教学要点:

利用COOL EDIT PRO软件和豪杰解霸对视频和音频信息进行加工。

三、教学组织: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兴趣地在实践中找乐趣。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本课例主要使用”任务驱动”和“问题启发”教学法来实施教学,以学生实践为主体,讲练结合。教师先是通过演示、点评进行操作引导,通过个别辅导帮助全体发展,通过学生的共同讨论来帮助学生自我完善、共同提高。

教学过程:

一、音频的采集和加工

教师在线播放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提问:

1、在这首歌是在线播放的,平时同学们听歌都是在线听的吗?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MP3播放器、CD、录音带、听别人用话筒唱等。

归纳:类似的音频信息可以通过外部设备输入到计算机中,从而进行处理。

我们听到的歌曲大都由唱片公司制作发行。唱片公司拥有精良的设备,可以制作出精美的歌曲专辑。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网络翻唱歌曲出现,它们大多不在唱片公司制作,而是由翻唱歌手自己制作,效果同样非常好。如果我们想制作自己的“翻唱专辑”,有没有可能?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借助音频编辑软件就可以实现。Cool Edit Pro就是很好的软件。

1、录音采集前的准备工作:确定主题、选取音源、选取设备、规划好实际需要录制的内容。2、3、采集的过程应注意:话筒的特性调整方向和距离,尽量减少噪音干扰。

4、用心

爱心

专心

5、演示音频信息加工和声音的合成的过程

6、我们现就用Cool Edit Pro来制作一首自己的歌。

第一步:选一首自己喜欢又熟悉的歌曲,比如“童话”;找到它的伴奏音乐,保存到计算机中。找不到?网上也没有?没关系!Cool Edit Pro可以用原唱歌曲来制作伴奏音乐。用“Vocal Cut”(剪切歌声)功能加上滤波器消除人声,就得到了伴奏音乐。

第二步:接好话筒,在Cool Edit Pro软件主界面的左下角有“录音”按钮,单击开始录音,这时就可以跟着音乐开唱了。唱完保存歌声文件。

第三步:现在已经有“伴奏音乐”、“歌声”两个音频文件。在Cool Edit Pro的多轨操作窗口的两个音轨中分别插入这两个文件,就合成到一起了。

第四步,设置效果。在Cool Edit Pro主界面。单击剪切工具或按Delete键将选中的噪音部分删除;还可以对这两个波形进行效果调整。比如:添加回声、调节音量大小、混响、平滑、波形长短、淡入淡出、音色、音调等。

第五步:效果满意后,将加工过的录音以合适的格式保存。

同样的,我们可以用Cool Edit Pro来制作各种音频合成效果。比如配乐诗朗诵、广播剧等。

学生操作:

1、制作个人音频作品;

二、视频采集和加工

1、概念

所谓视频是由连续画面组成的动态场景,这些画面是通过实际拍摄得到的,如电影和电视,它们是现场的真实记录。

动画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人工绘制的画面连续呈现现成动态的场景。

1、比较视频和动画工具P93 2、3、视频采集:直接采集和分步采集(举例说明:豪杰解霸)利用“豪杰超级解霸3000”捕获图像。

在播放过程中单击“停止”按钮,“连续摄像”按钮便由单色变成了彩色。

单击它即可实现边疆摄像,录下一一组单幅的图片以BMP的格式保存下来。(注:最好将图像保存在单一的目录中,否则会有数十上百的图像出现。)

三、制作动画七巧板

1、转换元件:插入—转换为元件

2、在20帧处插入关键帧: 插入—关键帧

用心

爱心

专心

3、点击“跑步造型”图层第1帧,设置动画中间为“形状”

4、点击“文字”图层第20帧插入关键帧,并将文字移动到新位置,回到第1帧设置动画中间为“移动”。

5、保存

拓展性任务:研究当前网络视频信息的格式、特点及其相关转换,相关播放器及发展趋势等。

五、教学评价

(1)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剪切合成的作品进行欣赏后,进行自我评价。

(2)小组评价: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小组讨论,得到小组推介作品。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小组推介作品,推出3个左右的好作品进行全班欣赏。

其中,教师评价可放在课堂中进行,在学生完成任务一后,教师巡视中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当堂评价,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可在课后进行,这样可以挑选出班级最受欢迎的作品,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鼓励学生创作出好的作品。

用心

爱心

7.5.2国际经济合作教案 篇七

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2、能运用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探究、验证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3、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辨别平行四边形。

4、能正确的表示出平行四边形。

5、通过观察了解平行四边形形状的不确定性,并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及理解平行四边形形状的不确定性。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吸管小棒,橡皮泥(生)预学单 练习纸 大垫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预学单,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交叠出了怎样的图形。

(1)生汇报(2)你能从老师准备的图形中找到和你类似的图形吗?(3)这些图形中有没有我们已经学习过的老朋友?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4)请你说说它的特征。(边,角特征,轴对称图形)(5)还有你认识的图形吗?预设:平行四边形、菱形 2、出示课题《平行四边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探索发现 (一)预学单展示,共同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

1、探究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

1)预学单中同学们找到了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谁愿意来展示?展示并用手中的工具验证自己的猜想。

2)对边平行及相等的验证 3)学生汇报交流,可以有许多方法,如:量,撕,折(对折两次,四个角能重合)。

4)板书:两组对边平行,对边相等 2、探究平行四边形角的特征。

1)哪些小朋友找到了平行四边形角的特征?展示并用手中的工具验证自己的猜想。

2)对角相等的证明。

3)学生汇报交流,可以有许多方法,如:量,撕,折(对折两次,四个角能重合)。

4)板书: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其他特征。

(1)是否是轴对称图形?(2)验证,通过折发现不是轴对称图形。

(3)沿着对角线剪下来,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学生预学单中问题,展示并纠错。

4、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1)谁能说说怎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预设: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

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这些都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都能描述平行四边形,都可以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不过我们通常用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因为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名称最符合。

2)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平行四边形,3)标顶点,这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记作:

ABCD 5、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验证,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很多特征,认识了平行四边形。

(二)练习巩固 1、根据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在下表中相应的空格内打√ 特点 正方形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对边相等 √ √ √ 对边平行 √ √ √ 四边相等 √ 对角相等 √ √ √ 四角都相等 √ √ 对角线相等 √ √ 轴对称图形 √ √(1)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2、集合圈表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关系。

(1)填了这张表格后,你能不能找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2)生板书。

(3)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正方形和长方形也是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它们也是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表格中上三个图形的特征)小结:正方形满足长方形所有的性质,所以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满足平行四边形所有的性质,所以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三、实际应用 1、画一画,根据已知线画出平行四边形。

(1)展示,纠错(2)说说你是怎么画的(3)比较前同学们画出的平行四边形,前2个平行四边形同学们画的都是相同的,为什么第三幅图画出的是不同的呢?(4)预设:因为图中只确定了一条边,没有确定另一条边,所以我们可以将另一条边画成任意长度,就画出了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1、探究平行四边形形状的不确定性。

1)搭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并尝试改变平行四边形模型的形状。

那如果确定了边长,你能拼出怎样的图形? 两人一组,根据小棒的数量,试着拼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三角形三条边长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就确定了,但是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固定时,我们不能确定他的形状。

4)其实平行四边形的这一特征在生活中偶广泛的运用。你知道吗?楼梯、云梯、伸缩门等(媒体展示)5)小结:平行四边形常用在伸缩门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可以让它们“伸缩自如”。

6)探究:怎么做可以让平行四边形不变形?(机动)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关于平行四边形你还有那些想要知道的?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六、板书:

平行四边形 A D 符号: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记作:

8.5.2国际经济合作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课本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在比一比,动一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初步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动画人物熊大,他有一块菜地。你能收集到什么信息?

预设:是长方形,长是6米,宽是4米。

师:它的面积怎么求?

预设:6×4=24(平方米)(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师:熊二也有一块菜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是个平行四边形,底是6米,对应的高是4米。

3、师:那它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探究过程:

(一)、利用透明厘米方格纸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师:我把熊二的菜地缩小100倍后,就是你们手里的平行四边形,你想通过什么方法来求它的面积?

预设:可以通过透明方格纸,去数格子,一格就是1平方厘米,不是整格的拼凑成整格。

2、师:和你的同桌一起数数吧

同桌一起完成、汇报(请一个学生上来数一数)

3、师:根据数方格纸我们知道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cm²,大家觉得数格子求面积,这个方法好不好?

预设:不好,比较烦,容易数错。

(二)、探究用公式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师:那你还有什么方法来计算四边形的面积呢?

预设:用剪和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2、师:怎么变成长方形吗?怎样剪呢?剪歪了怎么办?(可以先用尺子画一条虚线。)

师:这条虚线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哪部分?(高)

师:第一步:画;第二步:剪;第三步:移。那我们就动手来剪一剪吧!

(学生小组动手操作)

3、师:拼成长方形了吗?拼好了摆在桌面给老师看看,请两个同学来前面展示他们的作品,(指名上黑板前)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预设:我先画条高,沿着高剪开,把这部分移过去,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一下,他的剪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预设:我在中间剪的,平移过去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4、师:我这里还有不一样的方法,一起来看一下(媒体演示方法)

5、师:老师有几个问题,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

同桌讨论: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预设:面积没有变,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我们看课件演示。(板书箭头)

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

预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等于)

6、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S=ah)

7、师:回到一开始的题目,熊二的菜地面积你会计算了吗?(板书示范)

8、小结:通过拼剪的方法,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这是我们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化。这在我们之后的学习上也会经常运用到。

(三)、公式变形

师:仔细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上面不同之处?

预设:告诉了面积和高的长度,要求底边的长度。

师:你会怎么做?

预设:底边=面积÷高(板书:a=S÷h)

师:如果告诉了面积,还有底边的长度,要求高的长度,怎么办?

预设:高=面积÷底(板书:h=S÷a)

三.巩固练习

1.快速填空

平行四边形的底(厘米)

平行四边形的高(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根据公式,求底就是用面积除以高,求高就是用面积除以底

2.计算未知量

学生练做,反馈

3.辩一辩

提醒注意:面积公式当中的底和高必须是相对应的一组。

4.解决问题

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每平方米种2棵果树,这块地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果树?

学生练做,反馈

四、本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媒体出示)通过剪拼的方法,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为,而且长方形的长和

恰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和。

五、拓展延伸

比较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这几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样吗?说一说理由。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得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相等。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解:S=ah

=6×4

转化

=24(cm²)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a=S÷h

9.5.2国际经济合作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观察、实践、讨论、体会平行公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 ◆难点: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教学方法◆

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应用延伸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自制教具、三角板

◆学生: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板书课题),欣赏电脑画面,认识平行线。

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是否能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2)学生的审美意识及对演示图片倾注的情感。

(二)观察与思考

建立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三)认知与探索

在学生认识了平行线后,举出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进一步加深理解。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分组讨论,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通过演示空间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1.平行线的概念:

(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平行吗? 2.平行线的画法: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2)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3)练习:过点P画直线MN的平行线:

画平行线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指出画平行线的关键:一放、二靠、三移、四画,加强直观教学。这组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些变式图形,打破思维局限,牢固掌握画平行线这一基本技能。3.平行公理:

(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归纳平行公理。

通过观察、画图、讨论等探索过程,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平行公理,从而把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思维。4.平行公理的推论:

(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平行线b和c,那么b和c平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

(3)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从学生感兴趣且容易理解的 问题入手,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然后自然过渡到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过程,让学生乐于接受。

(四)学以致用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说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动画展示。

(五)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A.平行或相交 B.垂直或相交;C.垂直或平行 D.平行、垂直或相交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二、填空题

3.在同一平面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平行线.4.若AB∥CD,AB∥EF,则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

5.已知直线a∥b,b∥c,c∥d,则a与d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6.根据下列要求画图.(1)如图(1)所示,过点A画MN∥BC;(2)如图(2)所示,过点P画PE∥OA,交OB于点E,过点P画PH∥OB,交OA于点H;(3)如图(3)所示,过点C画CE∥DA,与AB交于点E,过点C画CF∥DB,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F.AADCPBCOBAB

(1)(2)(3)

(六)、课堂小结

1、什么是平行线?“平行”用什么表示?

2、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

3、平行公理及推论是什么?

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七)板书设计

5.2.1平行线 1.平行线定义

2.平行公理及推论

3.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0.5.2国际经济合作教案 篇十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参与了酝酿、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是旧金山制宪会议发起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2、1949—1971年中国因美国的无理阻挠而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要求取代已经根本不能代表中国的旧政府,参加联合国工作。苏联、印度等国也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但是,在美国的无理阻挠下,这一正义要求遭到拒绝。美国采用“延期审议”等手段,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设置重重障碍,导致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长期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专家点评: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经过长期斗争,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著名的第2758号决议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组织上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这是中国与广大坚持原则、主持正义的国家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舞台上,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步入正轨,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相关链接:

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

1)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相关链接:

2、作用:

(1)为维护和平做贡献

①坚持多边主义②推动政治解决③参与维和行动④支持军控防扩

知识拓展: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

单边主义,是指美国保守主义奉行的一种对外政策。所谓单边主义,并不是“单干”,而是指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仅仅从自己的判断和自身国家利益出发,独断专行,不考虑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不同其他国家进行磋商。这是美国追求世界霸权的一种表现。

多边主义,是指解决国际问题和纠纷,应通过国际合作,进行协商,充分发挥多边机制的作用以取得共识,达成协议。多边主义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普遍的行为原则”,比如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准则;二是能够协调三个以上国家关系的“制度形式”,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一起采取行动就是多边主义。所以美国打伊拉克虽然拉了30几个国家,但它仍然是一种单边主义的行为。

(2)为促进发展做贡献

①坚持互利合作②参与经社活动③推动南北对话④加强人权合作

3、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主张

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中国主张改革应有利于坚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作用,维护会员国的共同利益;应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发言权,切实维护其利益。

◇本框题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主要要掌握如下知识:

◇2个作用:即中国在联合国中作用的两个方面

上一篇:我的父母700字作文下一篇:“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