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2024-08-02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通用8篇)

1.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篇一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进行。

四、传统村落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价

对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较大区域范围(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内其他村落的比较,综合分析传统村落的特点,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对各种不利于传统资源保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估这些因素威胁传统村落的程度。

五、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基本要求

(一)明确保护对象

依据传统村落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对各类各项传统资源分类分级进行保护。

(二)划定保护区划

传统村落应整体进行保护,将村落及与其有重要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整体划为保护区加以保护;村域范围内的其他传统资源亦应划定相应的保护区;要针对不同范围的保护要求制订相应的保护管理规定。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与保护管理规定可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三)明确保护措施

明确村落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要求,提出景观和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整改办法。明确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要求,保护村落传统形态、公共空间和景观视廊等,并提出整治措施。保护传统建(构)筑物,参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提出传统建(构)筑物分类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场所与线路、有关实物与相关原材料的保护要求与措施,以及管理与扶持、研究与宣教等的规定与措施。

(四)提出规划实施建议

提出保障保护规划实施的各项建议。

(五)确定保护项目

明确5年内拟实施的保护项目、整治改造项目以及各项目的分实施计划和资金估算。提出远期实施的保护项目、整治改造项目以及各项目的分实施计划。

六、传统村落发展规划基本要求

(一)发展定位分析及建议

分析传统村落的发展环境、保护与发展条件的优劣势,提出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的建议。

(二)人居环境规划

改善居住条件,提出传统建筑在提升建筑安全、居住舒适性等方面的引导措施。完善道路交通,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落的路网规划、交通组织及管理、停车设施规划、公交车站设置、可能的旅游线路组织。提升人居环境,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措施,安排防灾设施。

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成果基本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规划说明书、传统村落档案。其中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规划说明书的具体要求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保护发展规划图纸要求如下:

(一)现状分析图

1.村落传统资源分布图。标明村落现状总平面,村落内各类有形传统资源的位置、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场所与线路,村落各主要视觉控制点上的整体风貌等。

2.格局风貌和历史街巷现状图。

3.反映传统建筑年代、质量、风貌、高度等的现状图。

4.基础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现状图。

(二)保护规划图

5.村落保护区划总图。标绘保护范围及各类保护区和控制界线。

6.建筑分类保护规划图。标绘保护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建筑的分类保护措施。其中其他建筑要根据对历史风貌的影响程度进行细分。

(三)发展规划图

7.道路交通规划图。提出村落路网、交通组织及管理、停车设施规划、公交车站设置、可能的旅游线路组织等。

8.人居环境改善措施图。提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防灾减灾改善和提升的规划措施。

各项图纸比例一般用1/2000,也可用1/500或1/5000。地形图比例尺不足用时,应配合手绘图解进行标绘。

2.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篇二

我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根基, 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 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1]。然而, 在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 传统村落受到“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不断挑战和冲击, 数量上迅速减少, 并有日渐加剧的趋势, 有的传统村落甚至慢慢地消亡[2]。为了保护中国的传统村落, 近几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先后公布了第一批646个、第二批915个和第三批994个传统村落[3、4、5]。探讨如何划定传统村落保护红线, 确定特有文化资源等的有效保护范围界线, 不仅可为规划与管理部门提供保护范围依据, 还可作为保障传统村落的延续与发展的最小范围界线, 促进生态乡村建设。

2 传统村落的类型与特点

根据我国现存传统村落的形成特点, 可将传统村落分为传统古村、民族村落和家族聚落三种类型[6、7]。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 由于其自身及所处环境的不同, 在进行传统村落保护时, 要保护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的。 (见表1)

3 传统村落保护红线划定

3.1 传统村落保护红线的定义

传统村落保护红线是以传统村落需要保护的资源及其环境承载体所构成的村落生态系统范围界线, 旨在用红线划定的方式对传统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形成健康的复合村落生态系统。这一红线区别于一般的规划红线、文物保护范围和村落保护规划红线, 其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划定保护的范围, 在划定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特有的传统村落生态系统, 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且还可以保护与其相互融合的乡村自然环境。

3.2 传统村落保护红线划定的基本步骤

传统村落保护红线的划定应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充分尊重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核心保护资源和村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域空间范围可以是水系、植物、地形地貌、林相等所形成的生态系统, 也可以是跨行政边界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载体背景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如, 广西龙脊梯田所在的龙脊村的保护红线就以其需要保护的水系和特殊的地形地貌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所覆盖的范围;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保护红线就跨越了村落的行政边界, 共包括了八个侗族村寨。传统村落保护红线基本可按以下两个步骤划定:

(1) 调查确定传统村落类型, 评选出需要保护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核心资源, 划定各个需要保护资源的单体保护红线。

(2) 分析传统村落中需保护的核心资源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确定影响或制约村落系统稳定发展的因子;再对各资源单体保护红线进行叠加, 结合村落的发展与生态特征, 综合划定村落保护红线。

4 广西钦州市大芦村保护红线划定

4.1 大芦村概况

广西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位于灵山县城东郊8公里, 村域面积为4.2km2, 是典型的家族聚落型传统村落。大芦村以古建筑、古文化、古树体现明、清建筑风格, 是延续岭南文化的典范, 是“广西楹联第一村”、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名列广西旅游名村之首, 具有民宅建筑古老、文化内容丰富、古树参天和生态环境良好四个特点。大芦村现有8株古荔枝树、2株古樟树、1株古小叶榕和7株古大叶榕, 树龄都在200年以上。

4.2 大芦村资源特色分析与评价

4.2.1 特色分析

通过对大芦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8], 总结出其具有以下特色:

(1) 古建筑遗存丰富、风格明显、富有文化内涵。大芦古村始建于嘉靖二十五年 (1546年) , 至清朝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 完成整体建设, 村内现存有明清时期的10个建筑群——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蟠龙堂、东明堂、陈卓园、杉木园、富春圆和劳克中公祠, 总建筑面积约45万m2。房屋结构功能齐全, 按照传统宗法制度建设, 等级分明, 具有明显的明末清初岭南豪宅的建筑风格。

(2) 村落格局独特, 环境优美宜人。村落选址与建设按照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 在古村落内开挖了5个大小池塘, 利用开挖水塘的土将古村落建设用地填高, 并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势。古建筑群通过地下排水管道, 将其中的生活用水和雨水等排入这5个水塘, 并与流经村落的河流相通, 形成人工活水水系, 具有排水、排涝、消防和景观的功能。两条河流分别从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流经大芦村并在村落南面汇集成一条河流流出, 寓为聚财之地;古村坐北朝南, 群山环绕, 村头山体称为“龙头”, “龙身”盘踞于村中, 山峰的位置代表着好的官运, 水则代表财运, 大芦古村先民选择这里作为长久居住地, 预示着保佑子孙后代有官运、财运并繁衍生息。镬耳楼主建筑群西面有7棵大叶榕 (又称梐树) , 系根据风水师指点按照北斗七星图系栽种, 以弥补案山不足, 7棵大树, 一树顶三山, 7树如21个山峦, 并与楼前的弯月形鱼塘形成“七星伴月”之形, 营造“山为丁, 水为财”的筑造理念。此外, 梐树取其音“笔”, 以弯月形鱼塘为砚, 水为墨, 取“樟树”之音“章”, 构成了“笔、墨、文章”的文化内涵。

(3) 传世楹联内容丰富、价值高。1999年6月大芦村被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 现存有古对联305副, 以修身、持家、创业、报国为主题, 有着珍贵的人文历史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4.2.2 资源评价

参照《旅游资源分布、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 对大芦村资源进行价值评估 (见表2) 。从评价结果可知, 大芦村古建筑群、传世楹联、古人工水系和古树名木特色资源及其农业生态环境景观和人居环境景观达到四级资源标准 (75~89分) , 属于优良级资源。

4.3 大芦村保护红线的划定

4.3.1 核心资源保护红线划定

根据上述大芦村的资源特色分析与评价,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 其特有与需要保护的核心资源是古建筑群、传世楹联、古人工水系和古树名木。各种核心资源的地域空间范围就是其各自的核心资源保护红线。

4.3.2 村落保护红线划定

作为广西著名旅游村落, 除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需要保护的核心资源, 还需要对影响其旅游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景观中的成片荔枝树林和龙眼树林进行保护。此外, 村民是村落保护与延续发展的主体, 需要维护居住建筑及建筑周围环境所形成的村民日常活动所需的人居环境景观。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由村民、古建筑群、传世楹联、古人工水系、古树名木、农业生态环境景观和人居环境景观组成的复合村落生态系统, 其地域空间范围就是村落保护红线范围。 (见图1)

5 大芦村发展对策

5.1 合理划定规划红线,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大芦村保护规划与村庄发展规划的规划红线应包括保护红线范围。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 形成一个集人类、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于一体的复合村落生态系统, 有效保护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 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品质, 促进村落的可持续发展[9、10、11]。

5.2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村落发展

目前, 大芦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 旅游业是其辅助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 根据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建议将旅游业作为其主导产业, 农业作为为旅游业服务的辅助性产业, 调整农业种养结构, 全面丰富旅游产品数量和旅游活动的内容,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村落发展。

5.3 分区控制, 保护与延续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格局

根据资源特色与发展需要, 将大芦村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环境协调区三个控制区。禁建区为古建筑、古树名木和古人工水系的空间范围, 禁止进行从事任何破坏性的开发建设活动。限建区为人居环境景观保护红线与农业生态环境景观保护红线范围, 该区的建筑风格应与古建筑群的风格相协调, 不得破坏古村落天际轮廓线和景观。环境协调区为建筑周围必要的人居环境景观区域, 园林景观的营造应与古建筑相协调, 严禁伐木毁林及开发建设, 保护村落周边的建筑环境景观。

5.4 建立保护机构, 加强保护监督

由相关部门牵头成立传统村落保护监管小组, 负责常规监督管理, 建立政府引导管理, 居民主动参与的运作机制, 实施正确的政策引导和赏罚分明的管理措施, 加强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 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特色旅游资源, 促进村落的旅游发展, 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深刻认识传统村落的功能[EB/o L].http://ctv.wodtech.com/.

[2]中国建设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EB/o L].http://www.chinajsb.cn/bz/content/2013-0 1/2 9/content_82847.html.

[3]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印发《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 (试行) 》的通知 (建村[2012]12号) [EB/o L].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 czghyjs/201208/t20120831_211267.html.

[4]住房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EB/o L].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212/t20121219_212340.html.

[5]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EB/o L].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308/t20130830_214900.html.

[6]赵晖.传统村落可以分类为包括古村落等三大类型[EB/o L].http://www.gov.cn/wszb/zhibo580/content_2508967.htm.

[7]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分类和特点[EB/o L].http://wenku.baidu.com/view/6b1938ea0975f46527d3e196.html.

[8]陈英瑾.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北京:清华大学, 2012.

[9]朱鹏飞, 卿贵华.规划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0]乔治·F.汤普森, 弗雷德里克·r.斯坦纳, 何平.生态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3.浅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篇三

【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在逐梦与城市生活,传统村落正在消亡。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迫在眉睫了。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Abstract】Traditional Village is the essence of our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Chinese nation, bear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resources. Throughout the ages people always pursuing dreams and urban lif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dying.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strengthe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would imminent.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Traditional villages;To protect the development

1. 引言

一石一瓦一草一木中,见证村落的流变,村落是古往进来的一种传统的居住方式,但是伴随着农业的转型乡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依然缺失了传统村落所独有的自然田园气息。乡村究竟应该呈现出什么样貌呢?又该如何平衡城乡生活之间差距?怎样做到对古建筑保护的同时又能够促进村庄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究的。

2.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传统村落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民居,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数百年具有文化底蕴的古老村落,正在逐渐消失殆尽。

青山碧水,君子雅静是对李家疃村自然条件的最好诠释,村子整体的地势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古村落位于村域的中部,东南为宝山景观资源丰富,西侧被青阳河所环绕,村子西北是青龙山王家林景区。由此共同构筑了李家疃村依山傍水,自然和谐的乡村风貌。 李家疃村风貌规划方案从李家疃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出发,以村内的“九门、一庄”等古建筑群落资源作为村子的灵魂,为村庄把脉,从而促发李家疃村的发展活力,规划借鉴了国外“一村一品”的乡村发展模式(见图1)。

3.1保持历史建筑的原真性:

(1)同时我们在文物部门对古建筑物修复的基础之上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手法对村内“南北街”、西门街、牌坊街,以及“四大门”“五大门”亚元府等建筑群落的庭院景观进行恢复。

(2)亚元府的主人是清代的武亚元因此我们在恢复亚元府建筑庭院原有的铺装及绿化景观的基础之上,布置了梅花桩等团练设备凸显主人武术将领的身份。

3.2怎样保证乡村生活的持续性。

(1)延续古村落的生命力和活力并不是将古建筑原封不懂的保护起来,关键在于如何留住人和吸引人,人是古村落的延续,同时也是村落发展的根基。在这里怎样避免空巢现象的出现呢?我们在对中心大街的改造时,一方面考虑建筑风格在形式上与古村落风格保持一致,平面布局上采用四合院的形式增加功能空间为村民及游客提供吃、喝、游、够、娱等基础服务。

(2)对于古村中背街远巷的现代民居进行改造,在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增加有历史感、时代感的陈设勾起游客的乡村记忆,建筑外部,丰富其庭院空间增加绿色种植,设置亭廊水榭等景观小品吸引游客租住提升村民收入水平。

(3)乡村文化的延续性是保证村落独特性的必要条件,李家疃村是五音戏的发源地之一所以在中心大街南首规划有戏台广场,村民可以定期组织演出五音戏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同时向游客传播乡村文化。

3.3李家疃古村落具有浓厚的耕读文化气息。李家疃古村落保存较好并且有着浓厚的耕读文化气息。

3.3.1耕文化:是指通过参与农事活动体验乡村生活,从而摆脱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漫步在原生态的田园之间体验郊野的乡村乐趣。规划将青阳河片区定义为一条具有教育、生态、休闲功能的主题廊道。据不同的教育、生态、休闲的要求将青阳河风貌带分为了8个功能区,分别是滨水休闲区、采摘园区,台地花田、生态农业展示区、农业科普园区、青龙山休闲游乐区、生态温室采摘区、林下休闲区等。

(1)沿西门街向西走出古村是采摘园,根据类型种植不同农作物,让游客根据不同季节体验采摘的乐趣。西门街西首还保留了部分的城墙遗址,因此在这里对城墙、门楼进行恢复重拾记忆。

(2)乡间小径景观节点重拾记忆中的乡村自然景象,道路采用石子路的形式,展现路边野花丛生,两侧麦浪滚滚的宜人景象。

(3)打谷场节点实景再现丰收时的场景,根据时节展现乡间劳作的景象。

(4)农业科普园种植农作物培养青少年对基本农作物和植物的认知能力。同时小菜园的产品可以招待客人也可以村民自己使用。

(5)台地花田利用河道地形,通过种植不同时节的花卉形成山花烂漫的景致。生态农田,根据时令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一方面村民可以继续在土地上劳作,另一方面不同时节展现不同的农田景观吸引游客观光。

(6)青阳河两岸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丰水期形成船游青阳河,枯水期营造芦苇夹道的湿地自然景观最终再现绿树成荫雀鸟栖息的优美环境。

3.3.2读文化:通过古建筑民间艺术等方面领略乡土文化 古寨活化为特色民宿,对酒店胡同两侧墙面进行粉饰并且增加装饰物,突出酒文化特色。巷子两侧的院落设置景观小品增加绿化种植,营造一种坐在雅室品一壶老酒清静悠闲之中有一种返璞归真悠然自在的感觉。

4. 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发展,古村落物质形态的逐渐消亡和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都是必然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对于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我们构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精神的特色乡村空间才能实现古村落的一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昌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法律法规文件选编[J].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唐珂,闵庆文,窦鹏辉. 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J]. 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4]徐文辉,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园林术语标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河南传统村落保护名单 篇四

来源:大太阳建筑网综合 | 0条评论 关键字: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共有64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中华民族历史五千年,这五千年都在农耕文明里。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与根据地,至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在历史上,当城市出现之后,精英文化随之诞生,可是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活生生存在于村落里。这种文化是最大多数人创造的文化,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它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

而承载这种文化的基础则是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各种传统村落建筑,作为拥有7000年农耕文明史的国度,我国各地遍布着各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古村落。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大量地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福建省安县楼下村

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村落在中国的版图上日渐式微,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部分村落已经出现了人去村空——从“空巢”到“弃巢”的景象。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开发使传统村落生态不断恶化,失去原有风貌。按理说,旅游业的开发是人们认识古村落的最佳路径。倘若没有近些年的旅游业发展,这些古村落罕有人迹,鲜为人知。但是,对古村落来说,旅游业似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使古村落的管理和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我国的文物保护至今实施的是属地管理的原则,有些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加上“重开发轻保护”的思维作祟,把古村落当做“摇钱树”,在这个过程中,使原生态风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也随之灰飞烟灭。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他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冯骥才说,“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已经迫在眉睫。”

湖南省会同县高椅村

近年来,随着传统村落的消亡日益加剧,不少大学、研究单位和社会团体频频召开“古村落保护研讨会”和相关论坛,以谋求为这些古老家园安身于当代的良策;不少志愿者深入濒危的古村进行抢救性的考察和记录;一些地方政府在“古村落保护”上还做出可贵的尝试。比如山西晋中、江南六镇、江西婺源、皖南、冀北、桂北、闽西、黔东南以及云南和广东等地区。尽管有些尝试颇具创意,应被看好,但还只是地方个案性和个人自发性的努力,尚不能从根本上破解传统村落整体身陷的困局。2012年有了重大转机。

2012年4月由国家四部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并把盘查家底列为工作之首要;表明了这一举国的文化举动所拥有的气魄、决心与科学的态度。这项工作推动得积极有力和富有成效。半年后,通过各省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的调研与审评工作初步完成,全国汇总的数字表明我国现存的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一万二千个。随即四部局成立了由建筑学、民俗学、规划学、艺术学、遗产学、人类学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入名录的传统村落将成为国家保护的重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龙脊村

这次第一批共646个传统村落名录的出炉,是在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经过公示确定下来的,冯骥才表示:这在文化上一个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事件;我深信它必将用黑体字记载于中国文化史上。

冯骥才认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政府主导、社会推动、村民参与的多方联动。要以保护助发展,以发展促保护,要实现古村落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推动古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促使古村落这一“历史活页”重焕新生。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

冯骥才还针对古村落保护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切实提高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尤其要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宣传。

二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专门的古村落保护工作委员会,统一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政府必须承担这个责任,制订规划,落实经费,组织协调,动员社会各界参与。

三是认真抓好古村落的保护规划,针对各个古村落的开发建设,要有长远规划、发展目标,包括划定范围、确立标志、建好档案。四是保护为主、合理开发。不能过度破坏古村落的生态环境,要保持古村落的原汁原味。

五是设立专项基金,现在文物保护有专项基金,但古村落还没有。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对古村落保护进行资助,拓宽保护、开发古村落的资金渠道。

六是要寻找和发现村落文化中的生动性和传递性,我们要认知这种传递,走近这种传递,将故事记忆和记载下来,这是村落保护的重点,也是目前最濒危的文化存在。

福建省南靖县石桥村

冯骥才说,如今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全面盘点,进行整体保护。我们这样做,与我们数千年农耕历史是相衬的,也是必需的。它体现我国做为东方一个文化大国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尊,以及致力坚守与传承中华文明传统的意志。中华文明是人类伟大的文化财富之一。我们保护中华文明,也是保护人类的历史创造与文明成果。当然,传统村落保护刚刚开始,它有待于系统化、法治化和科学化;它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持和理论建设,需要全民共识和各界支持,需要知识界的创造性的奉献,以使传统村落既不在急骤的时代转型期间被甩落与扬弃,也不被惟利是图的市场开发得面目全非。我们要用现代文明善待历史文明,把本色的中华文明留给子孙,让千年古树在未来开花。

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河南省(16个)

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

洛阳市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

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平顶山市郏县李口镇张店村

平顶山市郏县渣园乡渣园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西寨村

新乡市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

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

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

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

南阳市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杏山村

南阳市内乡县乍曲乡吴垭村

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

信阳市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

信阳市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丁李湾村

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河南省(46个)

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

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石碑凹村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寺坡山村

洛阳市嵩县九店乡石场村

洛阳市洛宁县上戈镇上戈村

洛阳市洛宁县河底镇城村

洛阳市洛宁县东宋镇丈庄村

洛阳市洛宁县底张乡草庙岭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石桥镇高皇庙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镇北张庄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李庄乡程庄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大营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白石坡村

平顶山市鲁山县瓦屋乡李老庄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北街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东街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

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苏坟村

平顶山市郏县姚庄回族乡小张庄村

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

安阳市林州市任村镇任村村

安阳市林州市石板岩乡朝阳村

安阳市林州市石板岩乡漏子头村

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王家站村

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大胡村

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肥泉村

鹤壁市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西街村

鹤壁市淇县黄洞乡纣王店村

焦作市中站区府城街道办事处北朱村

焦作市修武县岸上乡一斗水村

焦作市修武县岸上乡东岭后村

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平顶爻村

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双庙村

焦作市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村

三门峡市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

三门峡市渑池县段村乡赵坡头村

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南沟村

三门峡市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三门峡市义马市东区办事处石佛村

三门峡市灵宝市朱阳镇朱阳村

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老城村

信阳市新县周河乡毛铺村楼上楼下村

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乡张花店村何家冲

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乡汪冲村四方洼

信阳市商城县冯店乡郭店村四楼湾

5.地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探析 篇五

——以秀山县田家沟村寨为例

齐立(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摘 要: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前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其传统风貌与文化特征面临各类形态的同化和威胁。本文以秀山县田家沟村寨保护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使地方传统村落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在保护传承历史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弘扬本土精神。

关键词:田家沟 传统村落 历史传承 保护发展

引言

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历史演变的密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更在于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我国有相当部分历史悠久但未列为各级历史文化村(镇)的村落,保存有相对完好的空间格局,并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传统民居、田园等人文自然信息,形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地方传统村落,秀山县岩院村田家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村落之一。这些地方传统村落与各级历史文化村(镇)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乡土历史文化。

1区位与概况

1.1区位

田家沟位于秀山县东北角的海洋乡岩院村的山谷盆地,所在区域偏远,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县城68公里。

1.2概况

1.2.1村寨格局

岩院村村域范围10平方公里。村域可分为生活区和生产区两大区域。生活区是指位于村域内各个组团式的村寨聚居区,其中的田家沟就是最重要的村落所在。生产区是村域内除生活区以外的区域,以山林、梯田、河流等自然生态景观为主,有少量零星居民点,散布于山林之中。

1.2.2自然环境

田家沟自然资源独特,生态优良、山川秀丽。俯瞰全村犹如“仙人撒网”。田家沟小河贯穿全村,曲折蜿蜒,是全寨的动脉,孕育着全村的生命。这里青山绿水,如诗如画,村寨与周围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魅力非凡。

1.2.3人文历史

田家沟自清朝道光年间建村,至今已有约200年历史。村落内人文景观盛多,土家吊脚楼群在全县内绝无仅有,连片的古式岩院坝、干溪河石拱桥、合葬墓、严氏墓、梁氏祖坟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村落里的家族创业始祖传说、兴盛式微的记载、族规遗训等均口口相传保留至今。

图1 秀山县在重庆市位置 图2田家沟在秀山县位置

2特色与价值

2.1.1生态景观价值极高的世外桃源

田家沟历史较悠久,遗存的村落保持着依山而建,顺应自然,山环水绕的格局。隔河眺望,田家沟掩映在大山中的一片田园树林里,自由散落的民居院落依山旁水而建,一幢幢纯木建造的传统民居房屋,古朴而美丽。原生态的山水环境加上淳朴的田园风光犹如世外桃源,生态景观价值极高。

图3 山环水绕的世外桃源

2.1.2传统民居建筑的活标本

村寨内的民居建筑具有典型的土家特色,是一处携带丰富历史信息、建筑质量较高、还侥幸保存着建筑多样性和建筑系统的完整性的聚落。建筑以一字形三开间的座子屋为基本模式,正屋两边建厢房,在此基础上又有若干变化,若一侧端间伸出,变为厢房,则平面变成L型;若厢房前檐呈阁楼式上翘,楼盘外不落脚,悬在二楼,则称为走马转角楼,俗称吊脚楼。座子屋两侧山墙,还可以加偏厦。绕宅外后部及两侧设有明沟排水。全木质房屋结构,分“五柱六”(即房屋两边分别由五根柱头顶住六根瓜桐,其上架中梁,再上为上梁)、“五柱四”和“三柱四”等。特别是清末时期的民居建造尤其古朴典雅,其做工精细、匠心独具、雕龙画柱,拱斗飞檐。窗花为蝴蝶、蝙蝠、龙、凤等艺术形象,配以卷草、祥云图案,形象生动,形态各异。

2.1.3中国乡村农耕文化的缩影

田家沟因为山高路远,几百年来受到外界影响甚少,经济的欠发达保存了传统村落完整的格局,同时也保持了村民们传统农耕的生产方式。民风纯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土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牧歌生活。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也随之保存延续下来,头包青帕、女穿大襟衣、足穿千层底、男为对襟衣、逢时过节敬奉祖宗、土家摆手舞、传统花灯二人转、吃“三月三”粑粑、供奉“火星菩萨”胜吉祖等都是数千年传统农耕文化的结晶。

图4 兼具保护和观赏价值的吊脚楼 图5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林

图6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 图7 见证村寨人文历史的石拱桥

3现状与问题 3.1.1功能设施

田家沟村寨功能构成单一,缺乏活力,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尤其是卫生条件较差。由于长期身居大山之中交通不便,也完整的保留了传统土家族村寨自给自足的山区农耕生活方式和古老的生产生活设施。

3.1.2村寨建筑

田家沟村寨建筑具有典型的土家特色,大部分传统村寨民居保存较完好,许多民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与外界联系较少经济萧条,村寨内大多数民宅都年久失修,居住条件早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以致部分村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拆旧建新,致使新建筑的无序建设破坏了村寨的传统风貌。村寨的保护与村民的建设矛盾日益突出。

3.1.3道路交通

村寨内道路系统不完善。外部交通可通达性欠佳,缺乏停车设施及错车道;内部交通衔接不畅,断头路较多,路面状况差,村民出行很不方便。

3.1.4景观环境

村寨内的民宅结合周围的地形地貌与田园菜地形成特有的绿化小环境。宅前院落皆为开敞式,多以菜园与晒坝组合,宅后及两侧多为竹林环绕。村落自然景观较好,村貌略显杂乱,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4保护与发展

4.1.1保护分区与规划措施

在村域内依据历史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和类别划定保护范围,并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实行分区保护,有针对性地对各分区采取相应的规划保护措施。

(1)核心保护区——为指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区域范围,重点保护村落的空间形态、水体体系、建筑群体环境、传统建筑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严格保护历史形成的村落格局、道路肌理、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构成风貌的各种组成要素。严格控制建设,适当调整用地结构,确需重建、改建、修建的建筑必须对形式、高度、体量、材料、色彩以及尺度、比例进行严格控制管理。

(2)环境保护区——区内的山体、植被、水系和农田是古村落赖以生存的基础,采取严格的封山育林,进行水土保持,限制建设,特别是影响环境的建设项目。

(3)建设控制区——是保护区的主要缓冲地带,可安排基础设施发展需要建设的项目,但需控制建设项目规模,对需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须保持传统风貌,要与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4)风貌协调区——指规划区内配套建设和村寨拓展预留的区域,位于核心保护区的东西两端。其目的是为了完善村寨的功能设施,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持续保护发展村寨。风貌协调区的新建建筑和环境设施必须与老村寨相协调一致,不得破坏老村寨风貌环境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4.1.2保护要素与保护策略

通过梳理村寨内各类自然与人文景观要素,制定保护各要素的策略及建议。

(1)山体:山体是田家沟自然环境风貌的总体轮廓形象,除了必要的地灾防治外,不得开挖。(2)河道:除了必要的局部防灾治理外,不得进行河岸渠化,保持河道原有自然形态。(3)农田:维持原有农田划分格局和作物种植类别,除了必要的田埂维护整治外,不得随意进行农田形态改造。(4)植被:挂牌保护古树、大树和名树,保护原生植被,新种植被不得影响原有植被的景观和生态安全。(5)建筑:实行分级挂牌保护,在维护修缮时应修旧如故,完整保护建筑群落和庭院、晒坝。(6)步道:今本维持原有步道格局,新、改建步道敷设时应采用地方材质,仿造故道形态尺度。(7)桥梁:保护修缮加固现有石拱桥和木桥,不得拆除改造。新建桥梁应与老桥形式协调。(8)墓葬:挂牌保护古墓葬,适当整理墓葬周边环境,不得随意改造、拆除。(9)居民:合理控制外来人口迁入,尽量留住原住民。(10)民俗:游意识地延续地方宗教、节气、服饰等民俗文化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4.1.3建筑分级保护措施

根据对古建筑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分析,参考其建设年代、建筑形式特征、建筑保存的价值等因素,需保护的建筑共39幢,规划分为5级保护。其中特级保护建筑15幢,一级保护建筑13幢,二级保护建筑5幢,三级保留保护建筑3幢,四级保护建筑3幢。

(1)特级保护建筑—— 主要为保护完好的濒危待救的重点民居,以修缮为主。在不改变原有的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建筑物与院落环境进行修缮,对濒危的重点建筑进行恢复性修缮,还原历史风貌。

(2)一级保护建筑——主要为保护完整的濒危待救的一般民居,以整治为主,在不改变原有的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建筑物与院落环境进行整治,外观维修保存并进行定期维护修缮。内部适当更新改进,增加卫生设计。允许适当更改内部结构(如家庭旅馆)。

(3)二级保护建筑——主要为局部已改变的一般传统建筑,以改善整治为主,保持原有建筑的主体结构风貌,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部分采取改善和整治。外观立面进行修整,与传统村落空间协调。内部结构现代化,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4)三级保护建筑——主要为49年以后建设的非传统民居,数量较少,可安传统形式进行立面改造。内部结构现代化,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5)四级保护建筑——主要为陋室棚屋,牲畜圈和厕所等质量差,风貌不协调的临时搭建建筑,采取拆除或拆后重建的措施,并与周围建筑风貌相协调。

图8 保护规划总平面图 图9 保护规划分区图

4.1.4打造旅游观光村寨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但要保存其完整的历史信息及遗存,还应该最大限度实现其潜在的价值。在可能的情况下赋予传统建筑以新的生命,做到保护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因此,项目组对田家沟未来的定位是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保存完好的传统土家族特色村寨,一个集传统农耕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为一体的自然生态观光旅游村寨。

在不破坏村落传统风貌的前提下,规划着重完善村内管理服务、旅游服务及公共卫生设施。为保证村落内环境和村民出行及村落发展的要求,规划合理保留原有路网形态和结构,打通断头路,保证有效联系,增设错车道及停车场,并设置消防通道,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在村寨入口打造旅游接待区,作为入口前区承担观光旅游的旅游接待功能。围绕传统村落打造村落生活区、田园休闲区、山地探险区等,并组织开展村落保护观光旅游、田园休闲旅游、山地探险旅游等。

结语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当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保护传承地域文化、历史遗存的基础上,提高当地村民自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地方传统风貌的意识,增强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传统村落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表现出对传统的继承与延续性,又要适应新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保护与更新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传统村落保持持续的生命力,才能保证在营造新时代新村落时传承地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弘扬本土精神。

参考文献:

[1]黄莉芸.特色古村落的保护规划探析.建筑与环境,2008(4).

6.台州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条例 篇六

(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适用本条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本条例所称传统村落,是指列入国家和省名录的传统村落。第三条【保护原则】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应当遵循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政府主导和村民自主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市、区)政府职责】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领导,将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投入和扶持,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协调机制。

第五条【部门职责】 市、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指导,对传统村落内的建设行为实施监督、管理,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本条例。市、县(市、区)发展和改革、公安、财政、国土资源、环保、规划、农业、文化(文物)、综合行政执法、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传统村落保护相关工作。第六条【乡镇(街道)职责】 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传统村落的日常管理,履行下列工作职责:

(一)编制并组织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二)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保护和利用项目;(三)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传统村落公共环境;(四)指导、督促村(居)民委员会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

第七条【村(居)委会职责】 传统村落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将传统村落保护事项纳入村规民约,并具体做好下列工作:(一)宣传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指导、督促村(居)民遵守传统村落保护要求,合理使用传统建筑;(三)对有损毁的传统建筑进行登记,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告;(四)收集、保护已坍塌、散落的传统建筑的构件,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告;(五)对违反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规定以及破坏、损害、不合理使用传统建筑的行为进行劝阻和制止,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告;(六)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资金保障】 传统村落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专项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传统建筑工匠培训、基础设施改善以及传统村落其他保护利用工作,并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通过捐赠、投资、入股、租赁以及设立基金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第九条【规划编制】 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在传统村落公布后一年内完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内容应当包括:(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二)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与保护控制要求;(三)传统格局、不可移动文物、历史环境要素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及措施;(四)传统建筑的保护名录、分类保护要求和整治措施;(五)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和消防安全措施;(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七)村落发展定位、目标及产业发展引导;(八)保护发展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及近期保护项目。

传统村落村庄规划已包含本条第二款内容的,可以不再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第十条【规划审批和修改】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经村(居)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报送审批前,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公告期限不少于三十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批准后,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二十日内向社会公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批准前,影响村落传统风貌的建设活动应当暂停。

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委托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修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程序执行。

第十一条【保护标志和档案建立】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传统村落主要出入口设立传统村落保护标志。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明确的传统建筑挂牌保护,并建立传统建筑档案。传统建筑档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及稀有程度;(二)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三)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四)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五)建筑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传统建筑被确定为历史建筑的,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要求设置保护标志并建立建筑档案。第十二条【保护范围禁止行为】 在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危害传统村落安全、破坏传统格局和风貌的活动;(二)占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域、道路等;(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四)其他损害传统村落的行为。

第十三条【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要求】 传统村落重点保护区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下列建设活动除外:(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确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对与传统村落风貌不相协调的建(构)筑物实施改造。前款规定的建设活动,以及在传统村落重点保护区内进行翻建、改建房屋、装饰、装修建(构)筑物,设置标识、临街广告等,应当符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要求,不得破坏传统风格和风貌。

第十四条【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要求】 传统村落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重建、改建、扩建、修缮建(构)筑物,应当符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要求,与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相协调,不得影响传统村落保护区轮廓线和主要视线走廊。第十五条【现存建筑处置】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补助、奖励等措施,鼓励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对保护范围内已经存在的与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不相协调的建(构)筑物实施改造或者拆除。

第十六条【传统建筑修缮】 传统建筑的维护修缮,由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负责;没有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的,由村(居)民委员会负责。维护修缮方案须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初审后报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同意,并依法取得规划许可;属于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历史建筑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传统建筑的维护修缮,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鼓励采用传统建造技术、传统建筑材料,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传统建筑工匠施工。维护修缮费用可以申请资金补助,具体办法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七条【用地保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因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实施需要进行的农村住宅建设。

传统村落内的传统建筑,其占地面积可以不计入村庄建设用地指标。

第十八条【村民异地建宅原传统建筑的保护】 传统村落村民经批准异地建造住宅的,原宅基地上的传统建筑由村民委员会收回予以保护,具体办法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第十九条【消防安全】 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人及其职责,制定防火安全公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完善消防设施建设,组织开展防火安全检查、群众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定期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第二十条【传统村落发展利用】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传统村落的发展和利用纳入本级旅游发展规划,扶持有条件的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传统村落建设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乡村旅游等服务体系,促进传统村落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大数据应用。禁止对传统村落进行破坏性开发建设。对发展和利用条件不成熟的,应当先予保护。第二十一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会同村(居)民委员会,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十二条【传统建筑利用】 在符合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利用传统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场所和传统作坊、传统商铺、农家乐(民宿)、工作室等。

第二十三条【传统建筑工匠培养和管理】 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对传统建筑工匠免费提供专业技能、安全知识等培训,并建立信用档案。

鼓励传统建筑工匠依法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管理,规范从业行为,维护合法权益。鼓励传统建筑工匠开展技艺传承活动。

第二十四条【检查评估和跟踪监测】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每隔两年对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情况开展检查与评估,并向市人民政府书面报告。

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发现存在未及时组织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违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开发建设、对传统格局及传统建筑保护不力等问题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整改意见,同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第二十五条【警示机制】 经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发现传统村落传统格局和风貌受到严重破坏,由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发出濒危警示。第二十六条【政府及部门法律责任】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在传统村落保护中,不履行法定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七条【法律责任转致】 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违反保护要求的法律责任】 在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以及装修、装饰建(构)筑物,设置标识、临街广告等不符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要求,破坏传统风格和风貌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造成无法恢复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拒不修缮的法律责任】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明确需要维护修缮的传统建筑,或者经鉴定需要维护修缮的传统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拒不维护修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条【损害传统建筑的法律责任】 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损害传统建筑行为之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造成无法恢复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在传统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的物品;(二)拆卸、转让传统建筑的构件;(三)改变传统建筑的主体结构、破坏传统建筑的外观;(四)擅自拆除、异地迁建传统建筑;(五)其他损害传统建筑的活动。

7.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篇七

2012年,我国启动“传统村落保护”来保护和传承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每个传统村落各自具有特色的优势文化遗产或脱颖而出,或独具光彩,其中一类是拥有突出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特征。例如:佳县泥河沟村拥有(GIAHS)“佳县古枣园”,(GIAHS)“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存有82个国家级的传统村落,从江县下江镇高仟村是(GIAHS)“江侗乡稻鱼鸭共生系统”示范地等。

此类传统村落因拥有农业遗产资源和价值,受到关注并拥有更多发展机遇。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村落发展的双赢是此类传统村落面临的核心问题。研究分析泥河沟村遗产系统构成和价值,保护发展的困境、机遇与挑战,探讨泥河沟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为促进相关农业遗产资源型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泥河沟村遗产构成及价值

2.1村落概述

泥河沟村位于陕西省佳县东北部的黄土高原腹地黄河中段晋陕峡谷西岸,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典型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户籍人口806人,常住人口450人,村域面积9.3 km1。存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3.24km2)的千年古枣树群,被誉为“天下红枣第一村”2。2014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佳县古枣园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同年12月,泥河沟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红枣种植加工为主要产业,并延伸出“枣”为中心和标志的耕作技术、枣信仰、枣习俗、枣礼仪等独特的文化体系,被称之为“枣缘社会”3。(见图1,图2)

2.2地传统聚落景观格局

2.2.1景观格局

泥河沟村是中国传统村落选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4风水理念的典型。村落坐落于三面环山、南面黄河的小峡谷中,车会河自西向东流向黄河,形成传统风水学上乘的“藏风、聚气”选址形态。以河流流向、山体走势为依托,群山、河流、聚落和古枣园组成一个“山—水—村—林”的山地传统聚落立体景观格局,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黄土高原村落景观。村落以古枣园为资源保护核心区和农业耕作区,聚落为生活区,河流为水源保障,群山为生态保障区。(见图3)

2.2.2传统建筑特色

村落建筑依山就势地布局在沿河走向的两侧山体半山腰上,避风向阳,利于作物生长,同时可避免雨季山体滑坡和水涝。以“武开章故居”和“武开章纪念亭”为核心向西北两侧分布形成拱卫之势。民居建筑60%以上是窑洞建筑并形成窑洞群落。村里存有不可移动文物13处,包括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清代建筑“武开章故居”、古戏楼和庙宇。相对完整的民居建筑和丰富的历史遗存是地区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的真实体现,也是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弘扬。(见图4)

2.2.3水资源智慧循环利用

泥河沟村干旱缺水,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水土流失夹带的泥沙在车会河、黄河形成土壤深厚肥沃的滩地,为古枣园枣树生长和留存提供良好的立地生长条件。水系和枣园水分蒸腾上升形成降雨,通过黄土高原土石地质的水源涵养和储存,由重力作用下渗于河滩地的古枣园内。因此,大部分降水和地表径流被吸收和涵养,蓄积水源并形成稳定的富含腐质营养的土壤,为林下生物多样性提供适宜的生长空间,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提高生物循环速度。良好的水循环机制是枣业生产、绿色基础设施和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见图5)

2.3农业遗产资源——GIAHS佳县古枣园

GIAHS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5。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位于黄河中游的佳县是大枣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地方,枣树成为当地家庭的‘救命植物’。在植被稀少的高原地区,枣树具有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能够防沙和促进水土保持,被视为全球创新、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的典范。”6作为GIAHS的佳县古枣园,是泥河沟村民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人与枣林和谐共生的文化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天然基地7。

2.3.1生物多样性

泥河沟村有400多年的枣树栽培历史,是中国枣树原产地、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古枣园现存古枣树1100余株,包括野生型、半栽培型和栽培型3个酸枣品种群、13个枣的品种群共35个地方品种。泥河沟村展现“完整的从野生型酸枣、半栽培型酸枣、栽培型酸枣到栽培枣的驯化过程”[刘某承,闵庆文.佳县古枣园.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10.P22.],是枣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

2.3.2生计意义

红枣被称为“铁杆庄稼”“保命树”“救命粮”,食物保障和生计意义重大。据调查,红枣占村民收入的80%以上,枣农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户均达到2万以上,少数能达到10万以上,是真正的“摇钱树”。

2.3.3生态功能

古枣园有环境适应、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净化空气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价值。据研究,枣林可有效降低风速(28.6%~45.5%),起到防风固土的作用,可调和气温和湿度(生长季林下温度低2.8℃~4.4℃,湿度增加3.7%~9.2%)8。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古枣园的产品收益、保持土壤、防止泥沙淤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经济价值进行定量评价,其生态系统价值总量为17.2204亿元8。

2.3.4旱作农业技术典范

泥河沟村在枣树的繁殖栽培、枣园管理、采收晾晒、加工贮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是“枣粮间作”:因地制宜的改变单一的农作物平面布局,利用枣树和农作物的生长时间和生理学差异,通过乔木和农作物相结合形成“共生互助”的“枣园复合生产系统”(见图6)。“间作”技术是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高效旱作农业,是维持生物多样性,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多样化产品的现代生态农业典范。

2.4“枣”文化体系

“佳县古枣园”是融会自然与文化的生态文化复合体,体现在耕作生产、知识传授、祭祀节庆、宗教礼仪等社会生活文化行为中,形成村落乃至整个区域的地域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泥河沟民谣:“金蛋蛋,银蛋蛋,不如咱家的红蛋蛋。”村民坚信:古枣园里千年枣树就是护佑泥河沟人的神树。传统饮食有枣糕、枣炒面、枣果馅、枣焖饭、枣酱、枣蜜、醉枣等。新年祭祀要拜枣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年挂枣串,窗花里有枣,春联里也有枣。新人嫁娶时,长辈给新人撒红枣、送枣串。

3. 泥河沟村保护困境、挑战与机遇

GIAHS和“中国传统村落”双重荣誉的到来为泥河沟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泥河沟村与大部分传统村落一样面临发展困境。

3.1困境

(一)空心化严重。

传统枣业收益难以维持生计,青壮年外出务工,村落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全村806人,常年在村158人,其中111人年逾花甲,是管理900亩耕地和1000亩枣林的主力军,无法精细科学地照顾古枣园。据走访调查,离开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回村从事农业生产。

(二)枣园管理不合理。

古枣园内老枣树居多,品种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老化、病虫害问题突出。园内树体保存完好的仅43株,占调查株数的29%10。科技和科研投入不足,枣园在品种培育、栽培、加工等方面均存在问题。

(三)发展动力不足。

青壮年的外出使村落生产生活缺乏活力和发展动力,传统的民俗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也基本停滞出现传承断代。受区域自然条件、区位偏远、信息闭塞等影响,科研体系缺乏,价值认识不足,社会宣传和推广效益不佳。

3.2机遇与挑战

(GIAHS)和“传统村落”的入选为泥河沟村带来了宝贵机遇和发展平台。2015年10月,由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RCRA)协同原本营造、中国农业大学(GIAHS)调研团队共同打造的“枣缘社会”展亮相北京国际设计周11。佳县政府牵头打造“古枣园”休闲农业旅游和“千年油枣”品牌战略计划已启动。仅2015年国庆假期接待游客1000多人,迎来旅游发展新机遇和开启魅力展现的新篇章。

泥河沟村发展的现实矛盾是村民追求快速脱贫致富与古枣园经济效益相对缓慢。泥河沟村与一般的传统村落不同在于:村民的生活生产与活态的农业文化遗产融为一体。如果村落荒芜,古枣园荒废,农业文化遗产就失去存在价值,村落发展也无以为继,这正是泥河沟村面临的最大挑战。

4. 泥河沟村保护和发展对策

4.1保护和发展目标

无疑,“佳县古枣园”是泥河沟村保护发展的核心,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是首要任务。而解决“村民致富的迫切性和枣园保护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实现枣园的动态保护和村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发展的根本目的。

依据FAO和农业部提出的GIAHS“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等相关规定相结合,将传统村落、农业遗产和现代产业串联起来实现“传统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的“共荣”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于村落自然山水格局,以“枣园”为媒,以“农耕文明”为魂,以民俗旅游、“农业文化遗产”的体验和教育平台,实现“枣园保护、产业发展、农业增收、生活美好、生态保护”,泥河沟村打造成为黄土高原红枣文化和现代红枣产业生态发展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见图7)

4.2保护和发展策略

4.2.1整体保护——“枣园风情”山地聚落

整体性的保护,不仅包括古枣园、古枣树,更包括传统栽培、加工储存等技术,还应包括“山—水—村—林”自然生态格局,生活生产场景和文化氛围的保护。

(1)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坚持“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修建护坡、沟渠等防灾设施,降低夏季洪涝灾害的可能性,保护村落原生自然环境。车会河水系生态景观治理,提高防洪、蓄水防旱和景观功能。

(2)GIAHS保护。建立古枣园生态保护区,增加科技和经济投入,改善粗放型管理方式,致力于解决古枣树老化、病虫害管理。对古枣树建档,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利用古枣树旺盛的生命力和奇特的自然景观,营造独具魅力的古枣园风光。

(3)民居建筑保护。重点修缮武开章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采用“修旧如旧”和传统营造手法对局部和部分构建的修复和更换。现存和正在使用中的窑洞建筑,保存其传统风貌特色,对内部空间结构和功能进行采光、通风、取暖、加固等改造,满足现代建筑条件要求。

(4)配套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饮水安全、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保障村落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发展。

4.2.2活态传承——农耕文明与传统文化

农耕文明与传统文化是存续生产生活之中,工作着的“活态”文化遗产是村落鲜活的力量和动力。

(1)农耕文明活态传承。现代枣业要注重对传统枣业技术的推动和借鉴,拓展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提高系统效益和适宜能力。推广“枣粮间作”的立体种养模式,扩大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

(2)引导宣传。结合“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保护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枣文化”和“传统文化”遗产能更好地被展现,也使世人能更好的接触和感受其魅力。

(3)社区参与。通过教育、宣传手段,树立村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遗产保护、建立经济收入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的遗产发展形势,让村民成为遗产的直接受益者和保护者,形成社区与遗产之间互利共生,从而主动积极的投入枣园保护、文化传承的工作。

4.2.3适度利用——“农业遗产”活化为“生产力”

(1)挖掘价值。挖掘作为“GIAHS”的“佳县古枣园”和作为“传统村落”的“泥河沟村”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景观生态等价值,拓展旅游、科教、景观等功能,既是泥河沟村当下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发展的契机。

(2)健全保护发展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级管理”等体制,强调“生产性保护”对于古枣园的重要性,建立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机制,探索农业生态补偿、特色产品开发、完整红枣生产和销售链条、农业乡村旅游开发等多方面的途径。

(3)适度开发。整合村落资源适度开发和利用,“活化”文化遗产,能够增强枣业发展后劲,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实现在利用中保护和传承。

5. 结语

泥河沟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农业遗产资源、传统文化是一个复合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农业生态体系,是“枣—人—村”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针对目前枣园和村落保护和发展现状,其保护和发展应以山水格局为基础,以农业文化遗产为载体,以传承“枣业”“枣文化”为目标,结合“遗产旅游”和开发,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实现村落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转化“农业文化遗产”为“生产力”,最终实现泥河沟村“枣园保护、产业发展、农业增收、生活美好、生态保护”的美好乡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陕西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古村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9.P35.

[2].http://sn.ifeng.com/lvyoupindao/youzixun/detail_2013_05/25/836359_0.shtml凤凰网.[3]

[7].孙庆中,佳县泥河沟村以农业遗产延续“枣缘社会”,世界遗产[J].2015.11

[4].马丽,郭温溪.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方式探索——以浙江宁海县许家山村为例[J].装饰,2016,(第1期).

[5].吴莉,焦洪涛.法律视野中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J].中国科技法学年刊,2008,(第1期).

[6].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FAO组.世界农业.2014.

[8][9][10][11].刘某承,闵庆文.佳县古枣园.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10.P22.

[10].刘某承等.佳县千年古枣园的环境适应性及生态功能研究.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8.广州传统村落历史要素保护研究 篇八

关键词:传统村落 历史要素 保护 广州

1研究背景

广州作为现阶段岭南文化的中心之一,在历史长河中一直不断进行文化交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村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大量历史文化财富散落在传统村落里。随着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广州村庄建设发展的需求越发增大,对传统村落的规划实践也在不断增多。针对传统村落的历史要素应如何制定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以达到延续历史文脉的目的,需要进行细致讨论和研究。

2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体现地方传统生产和生活特色,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历史要素指的是能反映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构成元素。

3 广州传统村落历史要素构成

3.1 村落地理环境及格局

广州村落处在山地丘陵众多、河网密布的珠三角冲积平原地理环境中,建设多顺应地形、河流走向,形成靠山面水、村前开阔、藏得风水的村落环境。如钱岗古村落位于三面环山的谷地中,西南面向太平场开敞。沙溪河顺应山势淙淙而下绕村落南面而过,村落呈现山环水绕地理格局。

广州传统村落格局主要可分两类,广府梳式布局和客家围拢组团布局,密集式布局的潮汕村落在广州地区分布较少。广府梳式布局是平原地区农村最典型形式。如钟楼村共有七条纵巷,巷道平行且笔直,形成狭长线性空间。客家村落,一般为围拢组团布局。如新围村内有四路建筑,房屋之间层层环绕,形成完整的客家围屋村落。

3.2 村落公共空间及景观形态

广州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除宗祠外,还包括水系、山体、榕树、广场、亭、庙、塔等,是村民活动的主要场所。公共空间往往以宗祠为核心形成固定组合,营造村落精神文化中心。如聚龙村广场设社坛,每年农历元月初十在坛前用竹竿搭起灯棚,请出社公神位,点燃香烛摆上果品,跪拜祈福,之后村民齐聚邝氏家塾大排筵席,燃放爆竹庆贺祝福。

广州传统村落景观形态包括农田果林、村头水口、榕荫广场、河涌水道、街巷庭院等景观空间,以及古塔、戏台、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景观元素。如小洲村村内水道纵横、河涌密布,典型岭南建筑风格的建筑、参天古树及码头遗迹展示着悠久历史及独特的水乡景观,吸引大批艺术家来此聚集。

3.3 传统建筑

广州村落的传统建筑包括宗祠、家庙、书院、府第、更楼、民居和桥梁等形式。

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修建村落是广州乡村社会的重要特征。宗祠的位置是村落布局首先强调的,往往都建在核心位置。如钱岗村广裕祠即位于村落中部。

广州传统村落民居适应本地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符合通风、阴凉、防潮、防晒要求。此外,广州传统民居还具有 “三间两廊”基本格局、“镬耳”山墙、“蚌壳”墙面以及“灰塑”装饰等特点。如高溪村民居即为三间两廊式结构,硬山顶,灰塑龙船形脊,并广施砖雕、石雕、壁画等工艺。

3.4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州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传统音乐、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如沙湾北村、潭山村等均有“飘色”这一传统民俗及技艺,以一飘一屏为主,人物身着广绣精品,集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工艺美于一体,不仅有广泛的宣传功能,而且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纽带和桥梁。

4 国外保护策略借鉴

国外传统村落保护的发展,已由保护单体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拓展到整体村落,乃至周边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4.1 维持和保护村落环境和建筑要素

澳大利亚村庄规划中规定建筑形式需尊重建筑的历史形式,并对建筑竖向进行控制,使建筑高度不影响村庄整体特征。日本建立传统性建筑群保护制度,对村落环境进行切实保护与利用,有众多传统村落被列为“传统建筑群保护地区”得到有效的保护。

4.2 强化和优化村落景观要素

法国从空间和景观整体性角度建立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调整保护范围,保护传统村落景观。美国通过种植当地乡土植物,采用粗放管理模式,增加村落野趣,营造价格低廉但形式美观的乡土景观。

4.3 延续和活化村落传统习俗要素

日本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村落文化遗产价值,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及景观、民俗、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建立城乡联动的志愿者制度,组织编制培训教材及开展培训活动,提高社会对村落文化遗产的认识。

4.4 培养和发展村落文化氛围

德国在实施村落更新计划中提出 “城乡生活等值化”理念,村落的生态、文化、休闲价值提升到与经济价值同等高度,村落利用自身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主题,围绕村落文化旅游发展开发来保护其自然与人文景观,使村庄的活力与特色得以延续。

5 广州传统村落历史要素保护建议

通过传统村落历史要素构成分析及国外保护策略总结,建议今后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广州市传统村落历史要素进行保护。

5.1 整体维护村落地理环境及格局

传统村落与周边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村落保护不能只局限于保护村落村民日常生活所在的人工环境范围,还应在总结村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对村落周边山体、水系、植被等外围生态自然环境提出保护措施。

传统村落保护应建立村落整体档案体系,综合评价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特色,划定村落历史文化的核心保护范围引导改造与建设,使村落内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地区得以保护与延续。

5.2 完善活化村落公共空间及景观形态

现有传统街巷、重要公共空间应进行统计并标明位置,控制需保护的传统街巷、重要公共空间的范围。对村落公共空间在保护的同时可进行功能置换,完善空间利用,使其焕发活力,满足村民活动交流的需要。

村落景观应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保护,延续其质朴意向。维护农田果林、桑基鱼塘、村头水口、榕荫广场、河涌水道、街巷庭院等村落内外景观空间,统计并标明反映历史风貌的古塔、戏台、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景观元素的位置和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建立村民参与的多种保护机制,提高村民对景观价值认识,提高村民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维护村落景观。

5.3 分类保护传统建筑

对村落传统建筑进行采用多元化保护,分类采取措施。对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特点的代表性建筑,如宗祠等公共建筑及其他文保单位等,对其高度、材料、细部、色彩等原样进行保护,原貌修缮;对部分村落内传统建筑,在不改变外观风貌的前提下,可以进行维护和修缮,改善设施提高建筑利用率;其他建筑,根据对历史风貌的影响程度,分别提出保留、整治、改造要求。

5.4 传承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开展深入调查,掌握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不同特点分类提出保护措施。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合理活化利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可通过开发旅游景观、编撰故事策划“艺术秀”、策划文化主题项目、提炼文化符号塑造品牌产品等措施,保持地区活力、延续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周乾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J].中国建设报.2013 (1).

上一篇:施耐庵《水浒传》心得下一篇:情人节微信公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