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感言(共11篇)
1.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感言 篇一
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讲座心得
(一)11月12日,我校经管学院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开班典礼级第一次讲课。全体学生会成员及各班班长团支书均按时到场并认真听取了讲座。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并具有较深厚的理论修养和较宽广的视野,密切联系群众,懂得中国国情,自觉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新一代青年,是我党的坚强的后备队。
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是学校响应国家号召,为了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会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提高学生干部自身理论水平,增强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建设,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促进学生工作更好地开展,而开设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干部培训班。
在举行的一系列盛大而庄重的开班仪式后,我们迎来了开班的第一讲,由朋辈心理部的老师为我们讲授了在工作中的一些心理状态,基本理论知识和指导。通过老师地讲解,我从中了解了学生干部该如何培养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协调沟通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端正工作态度,掌握基本技能,在工作中善于疏导自己与别人的不良情绪。
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后,老师还为指导我们解决和疏导了一些我们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会做的是学生的服务工作,首先,我们要掌握技巧,避免遇到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其次在在工作中遇到与上级、同事或普通学生之间的问题,要善于沟通和解决,处变不惊,开拓创新。课上,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引起了极大地反响,我们也都开始反思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没有什么不足地地方。
做好学生干部,提高学生干部素质,也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学生干部自身在长期的工作学习中不断锻炼,不断磨练,不断从中摸索、总结和提高,只有这样,学生队伍建设,学生干部素质的提高,才会沿着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以便学生干部能够更快、更好的工作。
2.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感言 篇二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地讲, 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人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理论以及学说的理解和论述。通常, 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 且具有一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素养的人, 都可称为“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主义者”。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顾名思义, 就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者,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同志, 这部分同志具有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但是还不够成熟, 需要培养培训强化学习, 增强和提高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和水平。基于此, 2007年5月15日, 团中央在北京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 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工程, 简称“青马工程”。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共青团干部主要指各级共青团组织的专职干部;青年知识分子主要指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教学推广等工作的青年高级知识分子。
二、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意义
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指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优秀大学生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和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时代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社会思想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同时,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 广大青年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 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将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败, 在校大学生开展青马工程具有十分迫切与必要的意义。
三、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 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 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套科学而有力的理论, 早已被世界人民在无数次的尝试和运用中检验为真理, 对于我国, 经过百年的闭塞, 数载的战争, 而能如此迅速地在世界之林中崛起, 靠的正是这种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但这种指导并不意味着全盘照搬, 对于具有着特殊国情的中国, 伟大的革命先辈在马克思主义的引用上, 巧妙而恰当地赋予了它浓厚的中国色彩, 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如果没有很好的运用, 它就没有生命, 不能发展, 不能升华。学校要通过“青马工程”的培训, 使每一位接受培训的团员青年看到一个活的理论。教师在阐述中国共产党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同时又要从与学员息息相关的最根本的现实入手, 在教导学员日常思想言行的同时, 无形中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学员的头脑当中。使学员在理解和运用理论的同时, 自身得到了提高, 从而带动周围的同学, 共同进步。
新时期要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加强“四信”教育: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信仰、信念、信心、信任四者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信仰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意志表现形式, 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信仰决定着信念、信心、信任的方向, 是贯穿四者之中的主题和灵魂。有什么样的信仰, 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它是人做各种事情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的力量之源。信念是在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信仰的一种直接表现。它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标的一种孜孜以求的意念。信仰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力量, 而信念一般来讲是一种较为具体的追求目标。有了科学的信仰和信念, 才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充满信心。信心是信仰和信念得以实现的内在动力和精神保证, 而信任则是信仰、信念、信心的重要依托。综上所述, 信仰是“四信”的灵魂和首要问题, 信念是“四信”的核心内容, 信心是“四信”的现实表现, 信任是“四信”的落脚点和归宿。
首先, 要使学员明确为什么学校要开展“青马工程”培训, 认识到开展此项培训的重大意义, 要让学员从思想深处体会到这不仅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同时也是优秀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
其次, 要让学员清楚自己应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青马人”。笔者认为主要从四方面入手:以真诚的心去对待学习, 不浮夸, 不自欺欺人;真心相信和拥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心去做, 无论是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还是一名普通学生, 都要带动周围的同学积极向上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更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尽心去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先进的思想, 让身边的同学们向“青马人”靠拢或是成为“青马人”。高尔基曾这样说过:“青春是有限的, 智慧是无限的, 以短暂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要让学员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应用, 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我国国情及当今社会对我们青年一代的要求。从而激励大学生要不断进取, 追求卓越, 从各方面塑造自己, 做好先锋模范, 努力成为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陈德勇.如何在高校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文教资料, 2009.2, 下旬刊.
[2]苏志勇.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 .
[3]邱奕福.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若干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03) .
[4]张育民, 杨艳.论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意义和目标[J].青年文学家, 2010年15期.
[5]石国亮, 黄尹, 廖艳琳.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12) .
[6]http://www.jyu.edu.cn/caijing/dangjian/news/n13.htm.
[7]王以新.浅析在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紧迫性[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02) .
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效性解析 篇三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法创新;实效性
为了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进一步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引导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团中央提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培养高素质青年的重要场所,高校理应成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阵地。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原则
所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指一批把共产主义作为自身最高理想,精通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能积极、主动为实现自身理想而奋斗的时代精英。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目标是,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素质,使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国情和形势政策的了解,进一步加强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促使大学生中真正优秀的群体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广大学生树立榜样、树立导向,进而辐射带动其他学生。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组织引导骨干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识。三是坚持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四是坚持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突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连续性,既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阶段性培训,同时又要贯穿始终,从选拔、培养、举荐、工作后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培养。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法创新
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1)问题式教学法。我们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对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了解国情国史情况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全面摸底,并把问卷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分门别类归入几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把问题的严重程度分为一、二、三、四级,根据问题来确定我们应该讲授的问题和重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了解的知识点多讲,个性问题有针对地讲;不存在问题的不讲。既节约了时间,又做到了有的放矢。
(2)一对一教学法。由于培训人数较少,教学法即采用“导师制”,一对一培养,一对一答疑,一对一科研,一对一提高。
(3)研讨式教学法。即提出若干社会焦點问题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将大的问题以课题的形式提出,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组织学生研讨,化整为零形成子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研究,形成成果再以研讨的方式,通过组织交流,配合“答记者”问的方式,由专业教师和相关学生给予答复形成共识,再以文章、课题的形式发表成文。形成一种提出问题一组织调研一开展研讨一形成成果的系列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创新教学内容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育青年,认真组织大学生骨干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保证。
其次,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曾经大行其道,并且妄图左右视听。民主社会主义的特点之一是不讲共产主义,不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追求。我们也不应只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忽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教育。淡化共产主义教育易使学生模糊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将它们的差异淡化、弱化,从而不能使学生站稳立场。共产主义以其理论体系上的完整性、彻底性,超越了社会主义在思想、制度和实践上的多元存在,是更高的形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克服倒退的“补课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需要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高度,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与发展,克服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悲观论”,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阶段性发展和繁荣的情况下,需要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高度,认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克服在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管理和技术过程中的盲目崇拜,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共处中,需要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高度,认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克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趋同论”。因此在高校要详细讲解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但绝不空讲,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经济现象的评析和讲解,在推导中得出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的结论。
再次,精心对大学生骨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所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对物欲喧嚣、诱惑肆虐的世俗人生,高校应引导大学生骨干群体注重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这样才有可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乐于无私奉献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最后,开展无神论教育。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是无神论者。近期一些敌对势力妄图利用宗教颠覆我们社会主义政权,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针对青年进行传教。当前大学生中信教的比例逐年上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所以我们要把无神论教育作为一个专题提上日程,它是学生骨干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前提,也是抵制“邪教”势力的一剂良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开展特色实践活动
纯粹的理论学习, 不可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青年实践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许多原理、观点与方法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深刻领悟, 活学活用。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在实践的层面上才能科学地加以理解。从培养当代青年自身的素质来看, 实践可以更好地提高其动手和动脑能力,面对现实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并亲自实践去解决。实践的广阔平台, 容易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去体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现的程度。
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形式和途径很多, 我们采取的形式是:
理论教育与自主创业相结合。我们的培训是一套全面系统的工作体系,在实践中不可避免需要大量的经费,提高该组织的“造血功能”和“开源能力”,既是我们开展活动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自主创业要与服务校园、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在河北工业大学设立了“感动工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植项目,以该项目为依托,寻求既符合学生自身特点又能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支撑项目,通过组织学生服务项目,达到教育育人、自主创业、创造效益的三丰收。
理论教育与红色基地实践相结合。用创业基金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天津八国租界、大沽炮台、周邓纪念馆,三条石工业基地,让学生了解我国近代的被侵略史、斗争史、探索史和革命胜利史。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的同学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三个“红色革命胜地”进行系统考察。以这种客观、鲜活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历史特别是我们党革命奋斗的历史,深化认识特别是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坚定学生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4建立长效网络跟踪机制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因为学生的思想变化、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个过程。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培养青马克思主义者工作才会一步一个脚印,使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逐步成为具有远大理想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4.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培训总结 篇四
今年的暑假与我以前所过的暑假都有所不同。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暑假是我大学以来的第一个暑假,更是因为在这个暑假中我荣幸的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工程”骨干培训班。通过了两天多的培训,我真的收获了很多。这几天,通过听讲我们学校领导和其他一些专家学者的报告。我感到让我的暑期生活变得很充实。虽然提前几天来到了学校,牺牲了自己部分的暑期时间,但是我觉得这次培训真的有很大的价值。
本着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深入推进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提高共青团干部、学生骨干的理论水平和思想修养。从今年八月三十号开始,我们学校在学术报告厅二楼开办了2011年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学校领导和其他的专家学者给我们讲课。每天听完他们的报告后,我们还有50分钟的分组讨论时间。培训总共是 两天半的时间,我们先后听了5个精彩的专题报告。
八月三十日我们领取了培训所用的资料,八月三十一日在施培智老师主持举办开班典礼后,由我们学校党委副书记蒋德勤首先给我们做了报告。蒋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对班级干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蒋书记给我们讲了作为学生干部的5个作用:带头作用、助手作用、桥梁作用、凝聚作用、服务作用。还为我们学生干部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以及如何做好一个学生干部的方法。蒋书记的讲话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的责任,加强了自己对责任的认识理解。以前从没有深入思考过“骨干”这个词汇,也没有深入思考过作为班级骨干自己应有那些责任,自己是否已经进到作为班级骨干的责任,自己应该具有那些素质,承担哪些责任,而那天上午的报告,带给我的是责任意识的提高和工作方法的提高。然后是蚌埠市政协主席、安徽财经大学教授欧振宝教授给我们做了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的解读。欧教授深入细致地为我们解读了胡锦涛主席的讲话。使我们明白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深刻内涵。这是胡锦涛主席多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关心和希望要求。我被欧教授渊博的知识和平和的语言所折服。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有远大的志向和踏实做事的精神。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的学习,踏踏实实为学生服务,尽心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感觉这次培训安排的非常合理。接下来的报告是校团委书记张开宝老师为我们做的《讲究工作的方法与艺术,在实践中提升素质和能力的报告。张老师更为细致地给我们讲了做好学生工作和今后进入社会后工作的方法。我感觉这些不论是对我们在学校的生活还是今后的社会生活都非常重要。毕竟工作是生存的本领,只有我们能更好的工作,今后才能更好的生活。张老师把工作和艺术联系起来,真的很让人折服,我们应该把我们所做的工作做到艺术的境界。
最后一节课是刘宁校长的讲话,刘宁校长的讲话可以说是精彩之极,两个小时的报告期间,下面观众的掌声不断。刘校长给我们讲了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刘宁校长用自己在美国大学考察的所见所闻与我们国内的高等教育做比较。使我们的事业得到了很大地扩展。刘宁校长同样给我们讲了国内教育的发展趋势。刘校长与学生自荐的互动很让我们欢迎,在我们提出问题后,刘宁校长给予解答,这些问题有对中国教育的讨论和学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讨论。刘宁校长一一为我们做出了详细的解答,这让我感觉到这种课的形式很新颖,课程取得的效果也很明显。
小组讨论让我学到了很多,每次课后我们都进行小组讨论。我们相互讨论所讲过的课,以及对课程中的问题和学校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积极发言,提出建议找到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责任、领导才能、承担、工作艺术、耐心„„
这是我参加这种形式的活动,这次活动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有学到的东西,作为班级干部,自己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班级的工作,更好的服务好同学。我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活动,也非常感谢学校举办的这个活动。
5.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感言 篇五
中青发[2007]27号
关于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
共青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
为了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当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共青团中央于今年5月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各地团组织按照团中央的统一部署,陆续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在总结前一阶段和各地工作的基础上,团中央研究制定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简称《纲要》)。现将《纲要》印发给你们,请按照《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附件: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
2.团中央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名单
共青团中央
2007年10月16日
附件1: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培养对象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共青团干部主要指各级共青团组织的专职干部;青年知识分子主要指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教学推广等工作的青年高级知识分子。
二、培养内容
1.大学生骨干培养
工作目标: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
主要课程:
——理论学习。每年组织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一周的集中理论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官员等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举办形势报告会,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大学生骨干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
——实践锻炼。每年组织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两周的基层实践锻炼。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民宿体验、参观考察等活动,增加大学生骨干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志愿服务。组织大学生骨干每人每年参加不少于100小时的志愿服务。通过在校园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参加扶危济困、支教支医、文艺演出、政策宣传等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骨干的社会责任感。
——对外交流。创造条件,组织大学生骨干在培养期间参与一次国际交流活动或与港澳台地区青年的交流活动,帮助大学生骨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对外交往能力。
——课题研究。要求每个大学生骨干在培养期间,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选择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完成并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提高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工作格局:贯彻落实《全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有关要求,构建全国、省(区、市)、高校及院系四级培养的工作格局,分工负责,分层实施。团中央、全国学联举办“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每年对全国主要高校200名左右学生骨干进行为期一年的集中培训和跟踪培养,建立相应的学籍管理、导师辅导、评价考核等机制。各省级团委、学联参照这一模式,每年对本省(区、市)主要高校学生骨干进行集中培训不少于200人次。各高校校级团学组织每年对本校主要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200人次的轮训,院系团学组织对班级主要学生骨干进行轮训。
2.共青团干部培养
工作目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团干部,帮助团干部了解国家发展形势,培养大局意识,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主要课程:
——理论研讨。以各级团校和团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为主要依托,举办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研讨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等重要课题进行教育培训和研讨,着力增强团干部参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本领。
——参观考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团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西部贫困地区进行参观考察,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并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开展专项的课题调研,提交调查报告。
——挂职锻炼。一是加大基层团干部到上级团的机关挂职学习的力度,二是扩大上级团的机关干部到基层的挂职锻炼比例,三是增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间团干部的相互挂职培养。同时,积极推进团的干部到地方、企业等其它单位的挂职锻炼。
——出国培训。进一步加强各级共青团、青联组织和各国青年组织的友好交流与合作,组织优秀团干参与青年国际交往活动。加大优秀团干部国外研修培训的力度,在继续实施好百名优秀青年国外研修培训等已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培训渠道,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工作格局:按照分级分类、全员培训的原则,结合实施共青团干部“百千万”教育培训工程,进一步突出重点,提高层次。针对团的各级领导干部,团中央每年有计划地培训省级团委书记、副书记50人,培训地(市)级、县(市)级团委书记1000人,团的省级、地级各级领导机关负责下一级团组织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针对基层团干部,要争取将其纳入各级党委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在五年内使全国农村基层团干部、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区基层团委书记普遍接受一次培训。
3.青年知识分子培养
工作目标:加强党史、革命史和改革开放教育,引导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国家发展历程,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自觉走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结合的道路。
主要课程:
——社会服务。继续深化“科技之光”青年专家服务行动、博士团服务地方、“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下基层”等工作,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拓展青年知识分子走入社会、服务基层的渠道,发挥他们的知识、技术优势,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
——国情考察。启动“青年知识分子国情考察团”,每年定期组织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结合各自的学术研究方向,就涉及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或基础性课题,深入到党政机关、厂矿企业、农村基层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度考察调研,形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
——高端研讨。通过举办高层次的研讨班、论坛、交流会等方式,组织青年知识分子集中学习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讨社会热点问题,交流各自学术领域的前沿发展,打造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之间交流沟通、共享信息、研究协作的平台。
工作格局:重点完善全国、省(区、市)两级青年知识分子培养网络。团中央依托全国青联、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全国青联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等组织,与中科院、社科院、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合作,每年至少组织开展300人次的社会服务、200人次的国情考察和200人次的高端研讨等活动。各省级团委可参照团中央的做法,加大对本地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和团结力度。
三、工作保障
1.组织分工
全国层面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工作在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由学校部牵头、机关相关部门和直属单位共同实施。学校部负责工程的总体设计、协调建议和督促落实,并重点推动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实施;组织部负责团干部培养工作的实施;统战部、宣传部负责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工作的实施;国际部、统战部负责三类群体的对外交流及与港澳台交流;志工部负责提供志愿服务机会;办公厅负责协调相关工作保障;中央团校负责阵地建设、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理论研究。
各地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本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领导机构,逐步建立领导决策、议事协调、表彰激励等工作机制,通过重点项目和活动,推进各类青年骨干的培养。
2.硬件保障
一是经费保障:各级团组织应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和挖掘社会资源,为工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二是阵地保障:要依托各级团校、团内教育培训基地以及高校业余党团校、各类理论社团等,强化阵地建设;努力构建能够广泛影响青少年的强大网络阵地。三是师资保障:团中央和各省(区、市)要广泛吸纳专家学者、党政领导、企业管理者、社会知名人士等组建开放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导师团,为培养工作提供师资保障。四是教材保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高校“两课”教材、中央编印的理论读本等,组织力量编写切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需要的各类资料和教材。
3.机制建设
一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通过规范培养时限、科学安排内容等途径健全培养机制。二是建立重点培养对象信息库,切实加强跟踪培养,为他们的成才发展提供切实帮助。三是各级团组织要探索完善定期向党政积极举荐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积极推动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人才培养规划,推动党委政府把优秀的青年人才纳入相应的后备人才培养范围。四是健全推介机制,通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三好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评选活动,加大对重点培养群体中优秀典型的选拔、表彰、宣传和推介力度。附件2:
团中央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胡春华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常务副组长:
杨 岳
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
副组长:
贺军科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成 员:
唐显凯
团中央办公厅主任
倪邦文
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刘可为
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周长奎
团中央学校部部长
安桂武
团中央统战部部长
倪健团
中央国际部部长
王雪峰
团中央志工部部长
万超岐
团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陈光浩
6.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感言 篇六
为了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会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提高学生干部自身理论水平,增强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建设,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促进学生工作更好的开展。学校团委开设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干部培训班。
加强对团学培训,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团学干部,让他们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青马班的学员,我一直深感荣幸,而在这样一个精英集聚的班级理领略大师们的风采则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这一次,我有机会参加学校的培训班,我觉得很幸运,毕竟不是每一位学生干部都能接受学校的培训,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现在,我就根据我在培训过程中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领导者素质
所谓领导者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学习而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修养指的是一个人在思想道德、知识、技能方面达到一定水平所要经历的长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领导者的素质修养,指的是为达到有效的工作目标所要求的水平、素质所做的自我努力过程,简称为素养。
领导者的素养通常具备以下的特点:
一、综合性,领导者的素质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
二、阶级性,中外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都有其自身的“修养”学,按照本阶级的需要去塑造的素质,培养本阶级忠实的、得力的领导者。
三、层次性,任何领导工作都是一个系统,都划分为层次。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职责,因而对领导者也有不同的素养要求,应该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四、动态性,领导者的素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经常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干部的领导者素养的培养,因为领导者素养对于我们学生干部开展学生工作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素质修养是学生干部自我完善的需要。第二,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修养是有效实施干部职能的重要保证。第三,提高干部素质修养是加强干部影响力的客观要求。第四,加强干部素质修养是提高干部艺术水平的基础。第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它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所有人都有的。我们每一位干部都有创造性思维,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用它,大量的创新思维被埋没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平常人是传统性的思维,常规性的思维占主导,所以它的创造力发挥不出来。
那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创新性思维呢?我想以下办法应该可行吧。第一方法,我们要打破创新性思维的障碍。我们要创新思维有障碍的,我认为主要有三大障碍。第一,思维定势。你的思维定在那儿了,你的思维进了牛角尖了,出不来了,那你的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展现出来,那一个人的思维为什么会定在那儿,动不得了。为什么进了牛角尖,进了死胡同,就出不来了,这个思维定势是怎么产生的呢,一个权威,一个是从众,权威说过了,我们就没法说了,我就定在那儿了。还有什么从众,从众心理,就是个体他顺应了群体,盲目地有理无理地顺应了群体,顺应了先验,我过去是这样的,我现在的思维也定在那儿。先验,还有情感。这四大因素使我们的思维定在那儿了。第二种方法、我们要思维创新。要打破第二个,思维惯性。习惯性思维,传统性思维,思维惯性。
第三、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能力
(一)科学决策能力。决策是领导干部的主要职责。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瞬息万变的形势,领导干部要善于及时作出正确抉择。抉择不及时就会贻误战机,影响事业发展。因此,学生干部要有决策的魄力,通过科学的比较,全面的分析,进行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组织管理能力。每个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都要靠领导组织全员来实施。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本部门的目标同干部理事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合理组织各方力量,恰当使用各类人才,实现最终目标,取得良好效果。
(三)综合协调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良好的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善于团结各种人,与其合作共事。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感情因素,善于激发全局干部理事的热情,为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塑造单位强大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要善于社会交往,使各种外在因素都能为本部门的工作开展服务,为本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选材用人能力。组织的发展和工作的好坏的最关键因素都在于人。合理用人,因人施用也是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方面。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人才,不惟成绩、经验,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放在重要岗位上去,并使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善于因人施用。每位干部理事不可能都是人才,但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优势。而领导干部就要根据下属各自的特点,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这样才能最大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五)处事应变能力。社会在不断的前进,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领导干部不能抱定“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去开展工作。因为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办法,光凭老经验和老办法是无法应付的。必须认真了解新情况,加以分析研究,审时度势,适时调整,争取最佳效果。
(六)开拓创新能力。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味墨守成规是无法取得良好业绩的。如果领导干部仅仅具备“萧规曹随”的作风,也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领导职责和任务。必须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以大无畏的精神,在旧有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闯出新道路,开辟新领域,促进工作不断发展。
(七)学习、实践能力。这也是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领导干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还在于自身的学习、实践能力。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的过程中用理论去研究、分析和总结,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做好学生干部,提高学生干部素质,也绝非一日之功,不仅需要学生干部自身在长期的工作学习中不断锻炼,不断磨练,不断从中摸索总结和提高,也同样需要高层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给予更好的指导和培养,只有这样学生管理工作,学生队伍建设,学生干部素质的提高,才会沿着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以便学生干部能够更好的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工作。
通过这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干部培训会,我从中了解了学生干部应该如何培养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协调沟通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端正工作态度,掌握基本工作技能,力争成为一名政治强、品德优、能力强、学习优“双强双优”的学生干部。此外,通过学习,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例如,我要需要自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正确把握成长成才方向。提升自我教育和团队自我管理能力,进一步责任感,从而在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发挥模范带着作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培养综合素质;进一步开阔视野,增进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本次培训班的开办给我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机会,我将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提高工作能力,提升自身素质与思想境界,转变工作思路、履行好学生干部职责,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
7.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感言 篇七
一、在高校学生干部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意义
在零七年的五月份, 共青团中央就正式提出了关于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程, 开展这一工程的重点就是要造就和培养一大批具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 将他们用最新的成果进行武装, 为使当代的青年能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指引前进的道路, 在这一方面, 是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和任务高度一致的。
对当代的青年进行培养的, 最重要的基地就是高校, 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应该要着重思考培养的方法和目标, 尤其是对于高校的学生干部来说, 他们的思想觉悟比较高, 将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高校最基本的任务。所以,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来说, 应该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和角度, 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出发, 使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工程实施得到有力推进。在高校学生干部中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不仅使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素养得到提高, 还可以使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上更加坚定, 其意义是非常深远和重大的。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 面临着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 社会的环境也变得愈来愈复杂, 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的。当代大学生在这种各方面意识形态相互碰撞, 非主流与主流价值观相互纠缠的状况下, 很难对人生的坐标进行准确定位, 使他们在徘徊和迷茫中失去个人信仰, 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作为各大高校来说, 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高校的共青团组织一定要对他们的思想状态及时把握, 制定出一些符合他们的特点以及时代特征的, 具有学院特色的培养计划, 尤其是对于高校的学生干部, 要着力培养, 就可以为党组织输送更多优质的青年, 使党政的青年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在高校学生干部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具体途径分析
(一) 在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上应该进一步创新
现在很多的高校都建立起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的工程, 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例如南京理工大学就开设了三个种类的培训班, 主要包括:精英人才培训班、基层的团支部书记培训班、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在培训形式上, 首先进行集中学习, 然后外出参观, 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然后对实践的结果进行交流研讨。在当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工程的建立上, 还应该坚持实践锻炼, 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能力, 在实践的过程中, 寻求新的培养方式和途径, 努力构建起社会实践的大课堂, 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精髓理解和掌握。
(二) 可以通过信息载体探索互动型的学习模式
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构建来实施培训工程, 希望高校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网络化的特点, 逐步建立起培养大学生干部骨干的专题网站, 建立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可以让他们进行在线交流, 可以创建大学生干部骨干的微博、博客以及qq群等, 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工程的内容和形式得到进一步丰富, 学生们的交流讨论和学习可以实现网络化。
(三) 建立起长效的培训机制, 逐步形成培养教育的合力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工程是一个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社会工程, 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来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 可以让他们在高校学生干部骨干培养的环境、服务、教学和实践上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第一, 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机结合, 也可以把这项工程逐渐融入到学校两课的教学过程中, 这样不仅可以使资源进行有机融合, 而且还可以达到所有的学生干部都参与的目的。第二, 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大众化进行推进, 也是对党建部署进行重要的加强和改进。第三, 要坚持把社会主义体系的核心价值逐渐融入到培训的工程中, 能够使高校学生干部骨干们建立起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 使他们更加坚定党的正确领导思想, 树立起他们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结语:
对大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 应该紧密结合他们的个人成长, 利用各种方法对青年进行教育和武装, 培养具有中国化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使他们的思想政治以及政策理论的素质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实现组织协调以及实践能力的创新。各高校应该努力当好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进行培养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明确自身的义务和责任, 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培养方法和模式, 还要对培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大胆创新, 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培养道路。不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具有坚定思想观念, 在思想上能够与时俱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
参考文献
[1]凌日飞, 辛立章.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浅析—基于大学生实践视角下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09)
[2]吴勇, 冶治玲.论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途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2)
[3]于德科, 马忠智.我党早期重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摇篮--渭南师范学院前身“赤职”“赤农”办学历史考察[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 (03)
8.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感言 篇八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29-03
大学生是国家青年群体的骨干,是中国特色社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者、践行者。大学生要完成这一社会历史使命,承载起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就必须要树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遇到的机遇
(一)微媒体的运用打破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传统模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络化发展,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微媒体的运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信息传播为载体,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知识传授、学习分享的平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仅局限于人对人、面对面、点对点的教育方式,需要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对固定对象进行教育活动,微媒体的运用则打破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这种相对死板的教育模式,借助于微博、微信等便捷的网络媒介,利用丰富的网络元素,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由刻板、单调、枯燥转化为生动有趣形象的画面,将文字与图象、声音、视频等进行有机结合,也可通过微博、微信进行直观即时的交流,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教育能够线上线下活动,使马克思主义更富动感、立体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微信息的传播跨越了物理空间,能及时反映出大学生思想信息动态,并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疏导或解决大学生问题,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现实针对性。以微博、微信为主的微媒体的信息传播不受控于地域间的距离,也不强调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主要以文字、图像等方式将意思传递给对方,在微博、微信中,大学生在不面对真实的个体与群体中更能够大胆、真实的表达内心地想法,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马克思主义教育者通过与学生的微博微信的联系,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积极的一面可以进行鼓励和肯定,对于消极的一面可以适时进行疏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对大学生遇到的学习、工作、情感、人际交往、心理等的实际问题进行纠正与解决,引导大学生学会处理工作与学习、友谊与爱情、责任与义务等关系,在大学的人生中更好地进行为学之道、为事之道、为人之道。
(三)微空间的开放性能激发大学生积极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丰富了大学生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时效性。微空间的信息以公开、开放的形式展示给大众,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展开的讨论可以是自由的热烈的,微民间的讨论与交流是无屏障的,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对公众开放微博等方式可以获取个人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既可以涉及学科专业知识的需要,也可以获取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需求,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涉入个人在某知识领域的认识和看法并与大众进行分享,也可以针对某些知识进行互动交流,使大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通过网络空间学习知识文化,也使大学生更加热情地参与社会实践。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微时代中马克思主义主导性和权威性被动摇,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灌输模式提出了挑战。青年大学生处于微时代的背景中,大学生可以将不同的价值观通过微信息的传播呈现在大众面前,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思想行为等用微形式进行沟通与交流,而这些方面都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体价值观,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将个体价值观转化为了群体不同价值观的汇集与聚焦,并为公众所阅览或分享或转发,并成为影响大众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性特征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受到影响,使大学生淡化甚至漠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存在,并加以排斥,转而接受并认同非注流价值观并受其影响而主导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因此,大学生能否接受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考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模式的弊端,结合微时代特征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变革教育模式,发挥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效能。
(二)微时代凸显大学生的个体气质和主体地位,对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施主体即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微时代大学生注重强调个体性和主体性,微空间的个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大学生个性特质和主体地位也呈现出来,个体可以主动地对社会问题、民生现象、他人行为、个人事件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以微博、微信为平台的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教育间的传统格局,更加突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这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能力与素质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更强调教育者的综合素养,尤其强调教育者的现代教学能力。
(三)微时代海量的、碎片化的、瞬时性的生活微化实践,对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内容提出了挑战。大学生在微时代的环境里具有了微民的身份,他们的微信息传播是无屏障的,海量的碎片化、瞬时性的微时代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并以微信息的形式在微空间进行传播,其中既有宣扬正能量的,也有传递负能量的,既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悲观怨世的,有宣扬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觀的、奋发进取的思想意识行为,也有传播落后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观的、腐化堕落的思想意识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内容带来了挑战,加大了正确舆论导向的困难,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树立与形成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识和认同,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效果欠佳。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的构建
(一)更新灌输理念。教育载体要契合微时代的表意方式和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特质。“微时代”下各种新兴网络元素的注入,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教育主导权带来冲击,教育者需要树立微时代意识,更新灌输理念,体现在教育载体的选择方面,一方面要考虑结合微时代的特征,以符合微时代的自由、开放、轻松的表意方式,喜闻乐见、轻快简约的表意风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很轻松、欢快并富有活力;另一方面要了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性格特点、尽可能了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特质,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一是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科技创新活动中,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等活动,通过大学生亲身参与或身边的榜样事例,强势打造和谐、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校园文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二是突出高校社团组织的实施组织管理执行作用,由大学生组成的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的社团活动,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其中,社团活动要融入主流意识,侧重于对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三是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法律意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进一步认识并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的媒介素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教师的教授与指导非常重要,教师的师德、师风、师体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育素质影响着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教育者要主动适应微时代的环境变化,适应微时代的工作要求,要认识微时代特征,懂得微时代所需要把握的新知识,树立媒介意识,运用网络媒介于马克思主义教育中,一是善于使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平台,利用网络元素如声音、图画、图片增强视觉听觉的美感,加强并提高信息传播能力,及时过滤掉不健康的、灰色的网络信息,传播正面的积极的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引领引导作用的信息;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媒价素养的理论学习、实践培训。可以定期组织教育者参加网络技术理论学习,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理论讲学,为教育者创新课堂教学媒介平台,组织他们参加媒介实践培训。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教育内容要贴近微时代的生活实践,教育语言要符合微时代的话语体系。在“微时代”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教育者要懂得善用微时代的优势资源,让马克思主义进入微生活领域,让大学生体会到理论不枯燥、不乏味,让大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可以指导微生活实践,微生活中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实现与升华。一是教育内容要贴近微时代生活实践。微时代的信息生产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内容重复出现频率高,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海量的、碎片化、瞬时性的微时代的信息内容中,会有各种新的生活感受方式与形态,会有各种丰富的日常感受内容,而他们的这种感受方式和内容往往又是直观的、表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只有贴近需求多元、消费群体化的微时代生活实践,通过微民微言生活案例、微民微言生活数据、微民微言视频等符合微生活要义的教育内容,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感和信服力。二是教育语言要符合微时代的话语体系。我们处于微时代中,教育者要与时俱进,积极接触认识网络语言,充分拓展网络微话语,并运用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中。
四、结语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必然要求,是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重大举措,为此,各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并重视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大意义,统筹制定科学可行的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在把握大学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掌握并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以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指导,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建华,吕卫华,夏小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157-161.
〔2〕芮鸿岩.实践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73-77.
〔3〕胡红霞.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4,(11):21-22.
〔4〕周琪,罗川.“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4,(1):68-70.
〔5〕张俏.微时代背景下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14,(2):26-27.
〔6〕董乃涵,徐光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5,(1):9-11.
9.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感言 篇九
文理学院 公管081班王
莉
转眼间,在青马班的学习已经结束了,这一年来的理论和实践锻炼中,我感触很多。在课堂上,每一节课都如同党课培训一样,在这里感受到了许多大家的风范。
十分感谢校团委老师们给我们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给我们的思想进行一次洗礼。
在第一讲中,武星亮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分别从理论兴趣的培养、实践的熏陶和坚持知行统一,提升境界与素养三个方面来论述。期间,武星亮老师还给我们感人至深的背读了温家宝总理的《仰望星空》。让人久久回味。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国近代史的简析、理论热点问题辨析、当前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解读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最后还有沟通与演讲、领导力提升。
学习期间,校团委还请来了87岁高龄的原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工会主席曹建纯爷爷给我们讲了一堂别开生面一课。课程名称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和‘三大作风’”。年过耄耋的曹爷爷没有带一份手稿,完整连贯、气势恢宏地将整节课如同一幅唯美的画卷展现给在场的每一位同学,整节课,最多的就是掌声,很是震撼,很是感动。
前不久,全党上下都在学习优秀党员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在曹爷爷和郭明义身上,我看到了我们这80后90后党员身上所缺少的那份东西,那份朴实、那份任劳任怨的精神、那份对梦想的执着、那份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我们党需要更多像曹爷爷和郭明义这样的人,我们学校也需要有这样品质的老师和学生,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希望。
青马班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真正的全面的学习才刚刚开始,青年马课思主义培训工程给我们指明了今后学习的方向,为我们定下了做人的数轴,而我们每个人的象限里填充什么将由我们各自联系实际发挥。
通过青马班的学习让我体会到最深的就是,我的知识实在是少的可怜,就算是用毕生精力去学习与完善学到的也不过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谦虚、认真的求教一生都不够用,我们能做的就是将我们所学的有限的知识投入到无限的为广大师生服务的过程中去。
王
莉
10.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感言 篇十
2014年10月22日,有幸参加了学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聆听了由心健部主办的心理健康学习和培训。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作为班里的心理健康委员,首先就是我们自己要健康,只有自己健康才能更好的帮助同学。心理健康委员的作用不容忽视,虽然这个职位不能与辅导员、班主任相提并论,但它是关系到全班同学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不健康就会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所以开展这样的培训我觉得非常之有必要,同时在这次的培训中也让我明确了心理健康委员的职责是什么,怎样建立你我他的和谐世界人际交往、有关沟通、交往作风、怎样面对挫折与压力等很多有用的东西。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想想当今大学生的处境,似乎并不比怀才不遇的尹天仇好多了。当今的“天之骄子”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大学里我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进入大学开始我们就要为我们以后的就业作打算,考虑我们的前途和出路,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解决,去调节。当同学陷入泥塘的深渊时,我们就要善于发现这些现象并协助他们解决这样的问题。
沟通是心灵的桥梁。我觉得心健委员与同学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只有在沟通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知道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想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心健委员,就要善于与同学沟通,融入到整个班集体中,要培养自己有一种强化多元的思维模式,遇到什么事从多角度分析。
正确看待自我、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学习、关于大学生情感问题、关于奖学金等种种大学生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心健委员都要有所了解,并且要知道一些心理小常识。必须具备一种理解人的能力,当同学向自己倾诉的时候,必须要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且要有耐心。因为对人的理解是所有友谊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与合作的基础,理解会让别的同学对自己更加信任。
还有就是觉得我们要学会用乐观的眼光看待生活,学会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也许你不经意的赞赏却会给别人以强大动力,不吝惜掌声,不忘却赞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是那么难以逾越。快乐是可以传染的,拥有快乐的心情,眼中的世界也是另一番景象。作为一名心健专干,或者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原则是保密原则。但作为一名心健委员,不仅要遵循保密原则,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为同学做好服务,学会关注、培养个人的敏锐度和洞察力。班干部任务是一种服务,要为同学做好服务,要了解同学们想要你为他们做什么,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甘当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公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心理健康培训活动,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很奇妙的课程,只要你用心参与就肯定会有收获,不管是理论,还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很多时候,很多同学的心理问题是我们没办法解决的,但学院辅导员和学校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老师们是我们坚强的后盾。现在,我的初步设想是组织好全体寝室联络员,让大家各尽其责,做好同学们的心理思想沟通工作。我想我们既然一同从山南海北手持录取通知书平安来到学校,也要四年后大家一起拿着毕业证书平安的离开。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这份工作做好,让同学们能够快快乐乐的生活和学习,少些烦恼和忧伤。
11.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感言 篇十一
一、延安时期革命青年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得到可靠的发展; 十月革命后,我国的革命青年逐渐接触马克思主义,也正是从此时起中国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并用于实践。 但是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其理论内容带有浓厚的西方风格,如果运用其指导中国革命,较易脱离实际。所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提则为从中国国情出发,形成具有中国形态和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 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逐渐成熟,从延安时期开始,毛泽东就针对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列主义的问题和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详细说明,他认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是党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问题,只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才能改变上述现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一提出得到了许多人的高度重视,从而也顺利在中国得到传播。 其次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青年政策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受大革命失败的影响下对革命知识分子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张闻天深刻总结了对革命青年的政策, 提到国家应给予这些特殊人群一定的优惠的待遇并保证他们能获得文艺、科教的机会,也由此说明中国共产党从排斥革命知识分子到团结的正确政策的转变,为党的理论传播做出贡献。
二、延安时期革命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
1.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延安时期的革命青年基本上都为抗日战争中的积极分子,虽然他们在延安的生活较为艰苦,但更多地接受到党的关怀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大大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 尤其革命青年对共产党倡导的政治观念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强烈认同和接受一定程度上对研究和参与宣传马克思主义起到直接促进作用。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在奔赴延安之前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群人有极高的热情,但没有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政策,更没有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 而达到延安后革命分子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从事各项学术研究。延安革命青年经过系统学习后更加了解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成为推动马列主义大众化的中流砥柱。
2.具有重实践的思想观念。 延安时期的革命青年对实践十分重视,尤其在面对抗日战争需求,大部分革命青年认识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所以革命青年深入社会基层,积极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尤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就有一批革命青年要求参加实践。 如高原、柳青到陇东等地,艾青、塞克前往南泥湾部队,陈学昭深入农村和丁玲下基层等[1]87。 1943年陈云在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上提出要走进农村参加实践, 逐渐深入群众中,对这一提议延安各界革命青年表示赞同。 之后他们付诸行动,在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积极参加生产活动,经短期培训后部分革命青年被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革命青年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贴近群众,也改造了自己,最重要是能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为宣传党的理论和革命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具有强烈的政治热情。 在社会中革命青年一直扮演着传播文化知识和政治决策中的“ 良心”等举足轻重的双重社会角色,所以革命青年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着政治、学术不同层面的社会功能。 尤其随着日益亚种的民族危机, 日渐凸显革命青年分子的政治功能, 他们不仅积极投入抗日救亡中, 而走进书斋用理论知识武装自身, 通过参与政治贡献力量。 科举入伍、治国平天下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中是天经地义的正途,革命青年也存在“ 以天下为己任”和救世精神的使命感。尤其延安时期外界各种危机刺激革命分子对是政治感知变得更加强化和敏感化, 因而空前地高涨参政意识和政治热情,这些革命青年通过学术探究直接进入政府参政议政,为更好地传播党的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2]4。
三、延安时期革命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
1.以学校教育活动为基本依托 。 党中央在延安学习运动热潮中广泛地开展对革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其学习马列知识,对革命青年分子和爱国青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导下进行了军事、政治、思想及组织的各种业务训练和教育。 宝塔山下,延河之滨的延安在抗战时期建造了许多高级学府,如鲁迅艺术学院、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自然科学院、陕北大学、中央党校等。 延安地区大学的建设都服务于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 一方面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文化水平及军事技术能力的各种教育都是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打下基础,因而就筹建了党群式和抗大式学校。 另一方面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同样是为了有效推进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如果没有根据地,那么战争中产生的民食和军用问题就不能得以解决,也由此得知延安高等大学还要服务于边区,要发展医药卫生,自然科学和职业技术等不同层面的各种专业教育。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有中、西方革命史、哲学、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等内容,基本山都是针对革命青年,在于用更多的知识理论培养人才。 当时国家领导人也为该学院出过书和授过课,上述窑洞大学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将领,指挥员及带领群众战斗的各级干部都有,为当时人才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3]56。
2.利用报刊、文艺活动等方式等加强传播力度。 当时教育革命青年和党员干部的重要手段都借助刊物、报纸和广播电台,利用上述条件传播马克思主义。尤其在“ 深入群众、不尚空谈”思想指导下, 这些刊物、报纸及广播电台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传播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重点向当时社会反映陕甘宁边区抗战及建设并高度赞扬人民群众伟大革命实践,长期以往在革命青年中马克思主义成为重要的思想传播途径。党中央于延安时期创建和恢复的报刊有《 新中华报》、《 解放日报》、《 红色中华报》、《 边区群众报》 等, 宣传马克思主义还采用了幽默讽刺、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的墙报或大字报的形式。党在延安时期出版的刊物主要有《 中国青年》、《 中国文化》、《 解放》、《 共产党人》等都成为很好的宣传工具。 其中《 解放日报》 于1942年4月11日刊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通知,明确强调了党报的组织性、党性、群众性及战斗性等原则,通过对党报的整风加强了对党报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党报的宣传作用,逐渐成为党的喉舌。 可以说延安时期是新闻事业的高度繁荣阶,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使其面向全国更大范围的革命青年,为其巨大的政治热情和行动指明了方向。 除此之外,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发言从根本上回答了革命文艺的重大原则问题,他指出文艺创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深入群众,提高文艺创作的生命力,不仅让群众在文艺形式的潜移默化中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还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 例如小说《 李有才版话》、《 小二黑结婚》、歌曲 《 南泥湾》 、《 黄河大合唱》 及戏剧《 逼上梁山》 、《 白毛女》 等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都个性鲜明,内容通俗易懂,在革命青年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许多地方还开展以快板、秧歌剧等文艺宣传活动普及革命青年难以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这些文艺作品以艺术化和形象化的方式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内容,走出了通过文艺宣传为载体的马克思传播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马列著作的翻译十分重视,他多次提到翻译工作的重要性,热情鼓励从事翻译工作的同志要准确翻译马列内容。党中央到延安后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成立了马列学院,并在学院内部下设了经典著作翻译部门,召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人员有系统有计划的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 编译部成立后首先就把《 马恩丛书》定为翻译任务,后期又编译了《 列宁选集》,从1938年—1942年集中翻译了数十部马克思恩格斯的优秀经典著作。 除此之外,中央军委还组织了部分熟知外文的工作人员成立了编译处, 目的在于翻译马克思主义军事著作。 延安时期除了有效提高了翻译水平,受翻译影响的出版业在该阶段也形成了相应的规模,如延安解放出版社除了印刷出版党中央的机关报刊外,还统一出版当时翻译的马列著作,出版了《 共产党宣言》、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等,同时还出版了如《 什么马克思主义》、《 剩余价值学说史》、《 斯大林选集》 等马列主义译著。 总的来说,延安时期的编译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对共产党的理论武装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也跟随着这些译本的出版得到广泛传播,受到了广大革命青年的欢迎。
总之,伟大的事业需要新一代接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青年及相关工作的重视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保证,更是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的重要经验,也要求后代的我们以延安精神为强大动力,自觉服务国家,不懈进取,创作无悔青春。
摘要:延安时期即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的13年时间,其中包括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东渡黄河和前往华北等内容。当时革命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传承对目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
【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感言】推荐阅读: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方案09-23
十大青年教师获奖感言08-31
青年爱国主义口号11-01
小学青年培养计划07-17
初中青年教师培养总结07-11
青年后备干部培养方案06-17
指导培养青年教师计划、总结10-07
青年教师培养方案范文10-10
2008—2009青年教师培养计划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