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2024-07-01

八国联军侵华教案(共7篇)

1.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2.明确中国近代历史的两条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过程方法 通过分组学习,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增加课堂容量。

情感态度

1.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法一: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晚清悲歌》(《中华历史五千年》之二十一集)中的义和团运动的内容(“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方法二: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屈辱历史大家都还记得吧,可你知道吗?40年后北京再度被侵略军攻占,这是谁犯下的罪行?他们侵占北京后还干了哪些罪恶的勾当?

二、合作交流,学习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1、结合课前提示,简单归纳义和团运动的基本知识点:背景、时间、领导人、口号、性质等。

2、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引导学生归纳出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3、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天津→攻占北京

多媒体出示《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多媒体显示图片:《廊坊大捷》。

多媒体显示如下材料:

想一想:下列西摩尔的话说明了什么?

“设使义和团所用武器皆为西式枪炮,则联军必遭全军覆没之命运。”

5、八国联军侵华罪行

(1)多媒体先后显示照片《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组织学生看课文中的几幅图片。

(2)提问:学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同学们有何感想?

(3)在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到各组中去,进行启发诱导。

这场暴行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场灾难。

(4)针对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

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处。

(二)、《辛丑条约》

1、过渡提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2、指导学生看插图《辛丑条约签定的情景》。

3、解释:同清政府签定条约的国家除了侵华的八国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4、根据课文,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

5、归纳概括条约内容。

6、补充材料说明:

列强为了惩罚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竞然按推算的中国人口数字,要每个中国人交1两白银作为“罚金”。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庚子大赔款”。

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战后清政府为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一般是以中国铁路、矿山的开采权作为抵押。从此,中国的经济命脉就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

7、《辛丑条约》的影响

组织讨论:《辛丑条约》签定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总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是一句典型的卖国名言,这表明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了洋人的工具。

指导学生做好笔记,用课文中精炼的语言概括其影响:《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古今对比,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讨论:《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课后小结

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同时也遭到了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义和困失败后,反清革命兴起。革命代表了民主共和对封建专制的历史否定,在20世纪开始之后成为时代的主流。社会各个阶层的救亡运动此起彼伏。

课后习题

选择题

1、 被《辛丑条约》划定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的地方是(A)

A北京东郊民巷 B天津紫竹林 C山海关 D河北

2、下列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 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B )

A山东县有革命传统 B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空前严重

C顽固派暗中支持山东义和团 D山东所受宗教侵略最重

4、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D)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内地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5、归纳概括条约内容。

2.八国联军侵华后的立体中国影像 篇二

锻炼身体、才智与灵魂——上海南门教会下属学校中,中国孩子们的哑铃操练习

这张照片来自Underwood & Underwood立体影像公司以利卡尔顿1900年在中国拍摄的摄影作品出版的《中国》立体画册。谈到这张照片,利卡尔顿在自己的游记中写道“当女孩子们得知我要用立体相机给她们拍照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是灿烂的笑容,姑娘们只有在非常高兴的时候才会这样……小一点的在前排,大点的在后排,她们都在认真、高兴地练习,而且尽着最大的努力希望和西方女孩做得样好。你注意她们快乐的脸,这里没有缠足,没有脏兮兮的脸,没有污秽的衣服。”(徐广宇,2008年)

美国研究中国影像的学者Sarah Fraser曾经撰文点评利卡尔顿充满殖民主义的摄影风格,为西方读者造成了中国的负面印象。1900年,利卡尔顿行走在义和团运动后的中国,第二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著名的《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利卡尔顿在这样敌对关系下,其日记与影像,不乏直白对晚清政府与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不满,但也有更多影像,如实记录了当时的晚清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同时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的崇敬与留恋。

你知道么?

20世纪初,在电视、电影等动态娱乐方式尚未普及之时,为了满足西方观众对于外面世界的好奇,西方各大立体照片出版商都曾派遣商业摄影师前往中国拍摄。并且将作品制作成套专辑出售。其中除TUnderwood & Underwood公司之外,还有Keystone、Perfec、H.C.White等公司,也都生产过中国题材的专辑。如今这些盒装立体照片在市场上并不多见,并且价格不菲。

立体相机:介于相机与摄像机之间

利卡尔顿的大部分影像,都是使用立体相机拍摄。在媒介并不发达的年代,立体照片是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工具。

人之所以观察事物呈现立体感,主要是因为双眼所看到的景物存在视差所致。所谓立体相机的机身上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机镜头,镜头之间的距离恰好为人两眼之间的距离,它们同时拍摄同一景物不同角度的两张照片,即使两张照片只有细小的错位,最终在专业的立体观片镜上便可以呈现出景物的立体效果。

曾为爱迪生找灯芯的摄影师

早年的利卡尔顿作为普通教师,生活在新泽西。业余的爱好与激情全部放在了旅行与摄影之上。他制造了一种足够大的独轮车运送自己的摄影器材,晚间也可勉强睡在其中。暑假来临,他便飘洋过海探险旅行,无论是冰岛、亚马逊河还是俄罗斯,每次归来,利卡尔顿都会带回千余照片、各种矿石及古董。随着探险在当地变得家喻户晓,同城的发明家爱迪生最终决定资助利卡尔顿的摄影旅行。这位传奇摄影师因此开始了他的东方之旅,为爱迪生寻找适合做成白炽灯芯的竹子材料。

利卡尔顿几乎走遍了整个东亚,甚至延伸到了印度。他带回了百余竹子样本,最终有两种被采纳,直到后来被爱迪生用钨丝所替代。此后的利卡尔顿一发不可收拾,他于1891年辞去了教师职务,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与战地记者。接下来的15年,他开始环游世界,并于1900年来到了中国。

这一年发生了义和团事件和八国联军入侵,利卡尔顿的中国旅行正好进行到了天津和北京,他拍摄了许多相关的照片,无意中成为中国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每张拍摄的照片背后都附有对当时拍摄场景的解说。

传奇摄影师的旅行一直持续到1912年,在为爱迪生实验新式电影摄影机拍摄非洲捕鲸活动的旅程中,伤寒夺去了他儿子的性命,68岁的利卡尔顿伤心不已,停止了旅行。晚年的利卡尔顿将他的影像全部卖给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些影像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著名的立体照片公司Underwood & Underwood采用他的诸多影像,用于19世纪初的历史、地理专辑插图,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立体画册专题《中国》,这也是大部分西方人,在当年认知中国的重要媒介。

特约作者

王溪

3.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篇三

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2.过程

①日军准备: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②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这一年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③退出朝鲜: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④黄海大战

a.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b.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c.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⑤进攻中国

a.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b.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①内容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记忆方法:割赔开厂。②影响

a.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b.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f.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易错点】《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问题】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垄断集团和军阀集团相互勾结,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极大鼓吹对扩张;战前日本制定了所谓“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因此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问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国,大力推行“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决定中日战争势必发生。

②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③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④朝鲜农民起义是导火线。2.影响

①负面影响:即《马关条约》的影响。②正面影响

a.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的开端,改革成为全社会一一致的呼声。b.孙中山开始建立革命团体,发动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c.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变法维新的主张开始得以实施。d.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

【易错点】《在《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哪一项?原因是什么?

1.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2.原因:这主要要从资本主义本身发展阶段去考虑。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决定其对外侵略相应进入新阶段。《马关条约》签订于19世纪末,这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这就是“新阶段”的含义(即帝国主义要求的是资本输出和侵略瓜分世界)。

同时,这一项也是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特征的变化。列强利用这一条,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工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与廉价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这一项也是对中华民族工业(或说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最为不利的一项。

【易错点】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易错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到国外市场倾销,获取利润。2.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问题】结合日本的地理、历史状况分析日本富有侵略性的原因?

1.地理:日本是岛国,多地震,资源短缺,市场狭小,因此日本统治者从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就强烈意识到,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对扩张,掠夺邻国的土地和资源,建立独占的销售市场。日本的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和朝鲜。

2.历史: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许多武士出身的改革派成了新官僚集团的重要成员,封建武士道精神和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了穷兵黜武的扩张特征。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力量弱。

2.客观原因:日本实力强大,准备充分。

3.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政府清政府打不过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力图瓜分世界,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反分中国的狂潮。

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加深。

③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问题】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带有盲目仇外的弱点。【易错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是: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3.过程 ①发动战争

a.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b.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②顽强阻击

a.在廊坊附近,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顽强阻击八国联军。使八国联军退回天津。b.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③攻陷北京

a.八国联军增派兵力,1900年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b.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④妥协投降

a.慈祥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b.慈祥太后在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4.结果: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①内容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海岸线的战略要地。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记忆方法:改兵民禁赌。②影响

a.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b.“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c.清朝腹地京津地区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d.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e.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f.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易错点】1898年,义和团运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它:以打击西方侵略者为主。

【易错点】《辛居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至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易错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主要是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易错点】最能反映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易错点】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易错点】导致清政府在历次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问题】了解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人民反抗上的共同点,认识到它们逐渐勾结在一起。【问题】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力量弱小。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指挥。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或说没有先进阶级领导)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帮助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

【问题】在屡遭侵略的封建社会后期,农民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依然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不能制定科学的革命纲领,其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证明,农民阶级不可能自已解放自己,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问题】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华在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难同时,对封建自然经济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认识到这是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之上的客观进步性。【问题】列强在不同历史时期侵华目的、侵华特征、侵华方式的变化 1.侵华目的的变化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以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②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以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和企图瓜分中国领土的必然反映。2.侵华的基本特征

①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②从战争的影响来看,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一次比一次严重。3.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②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问题】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问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近代不平等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幸封建社会的形成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强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二.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三.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四.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问题】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1.从割地看

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②《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2.从赔款看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②《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3.从开放的通商口岸看

①《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马关条约》又增加了新的条款

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这是前所未有的,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篇四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了解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斗争。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学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2.2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丘逢甲(1896年春)

新知介绍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2)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3)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不积极备战

2、经过

平壤战役、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受损,李鸿章避敌保船,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双方互有胜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性质

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4、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6、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清政府极端腐败。

(2)重要原因: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一些清军将领贪生怕死,不作抵抗;有些枪炮武器不能使用,在战斗中吃亏。)

(3)客观原因:日本强大,又长期蓄谋战争。二、八国联军侵华

1、起因

(1)民族危机的加深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直接原因)(2)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其扩张性。(根本原因)

2、经过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八国联军增派兵力,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慈禧太后当天清晨闻讯,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途中,她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罪恶累累,罄竹难书。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分区占领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烧杀:瓦德西到北京后住在慈禧太后原先居住的西苑仪鸾殿(后为怀仁堂),其内藏有珍宝极多。不久该殿即遭焚毁,据称这是偷盗者纵火灭迹。

3.战败后签订《辛丑条约》

三、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和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内容和影响如下: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课后小结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身为中国人,看到这些,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这是大英博物馆 收藏的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这被认为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该画曾是乾隆皇帝的收藏,在1900年被掠走。1903年该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2.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借债情况表

3.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1)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4.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 不同之处:(1)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2)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者提出新的与前者不同的侵略要求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原因分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为目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为目的。说明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课堂练习

【例题1】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是()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题2】1937年7月7日,日本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九一八事变之后

课后习题

5.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篇五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方案一(普通校)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2.过程与方法

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 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 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过程;③八国联军侵华罪行。第三目“《辛丑条约》的签订”

教学要点: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②《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2. 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目(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利用导入所用材料以及适当补充材料得出结论,突出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2)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

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讲述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可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提出问题: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

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以及外国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目击回忆材料,讲述旅顺大屠杀过程,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列强侵华从沿海到内地的过程,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了解近代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

阅读【历史纵横】体会台湾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斗争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思之窗】让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感受。利用教材中的漫画图《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体会《马关条约》的影响,同时导出“八国联军侵华”一目。3.学习“八国联军侵华”一目(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义和团运动为什么是反帝爱国运动?如何看待“扶清灭洋”口号?

运用材料研习法,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斗争的特点。客观评价义和团。(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用列表的方法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国家、目的、进程、结果。运用图片讲述义和团战士、清军爱国将士的抗争。

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和【历史纵横】说明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4.学习“《辛丑条约》的签订”一目:(1)《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影响。

提出问题:总结《辛丑条约》和前面所学过的条约相比较,其内容特点是什么?(更 突出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

(2)《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

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哪些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探究“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可以和前几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从条约内容上体会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5.小结: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中国的志士仁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五、教学资源建议 书目: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重新认识百年中国》改革出版社 1998年 梁为楫,郑泽民,《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李文海,《世纪恶梦——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写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方案二(示范校)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2. 过程与方法

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 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理解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 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过程;③八国联军侵华罪行。第三目“《辛丑条约》的签订”

教学要点: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②《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适当补充材料,进一步说明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或者探究问题:中国在洋务运动后实力上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经过30年发展的中国为何在外国侵略,甚至

是日本侵略面前失败。)

2. 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目(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利用导入所用材料并补充有关战前日本的实力及对战争的准备得出结论,突出日本发动战争的蓄谋已久。

(2)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

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讲述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可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提出问题: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

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以及外国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目击回忆材料,讲述旅顺大屠杀过程,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讨论、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进一步认识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通过《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的对比;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来理解认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也可以列出表格,让学生对比,回答“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阅读【历史纵横】,感受台湾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斗争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思之窗】,让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感受。利用教材中的漫画图《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体会《马关条约》的影响,同时导出“八国联军侵华”一目。3.学习“八国联军侵华”一目(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义和团运动为什么是反帝爱国运动?如何看待“扶清灭洋”口号?

运用材料研习法,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斗争的特点。客观评价义和团的作用。(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利用ppt地图讲述八国联军侵华过程,运用图片讲述义和团战士、清军爱国将士的抗争。

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利用【历史纵横】说明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4.学习“《辛丑条约》的签订”一目:(1)《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影响。

提出问题:总结《辛丑条约》和前面所学过的条约相比较,其内容特点是什么?(更 突出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2)《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

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哪些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探究“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可以和前几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从条约内容上体会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5.小结: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中国的志士仁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五、教学资源建议 书目: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8年。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龚书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1965年。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改革出版社,1998年 梁为楫,郑泽民,《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李文海,《世纪恶梦——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写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六、学习评价建议

完成【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

6.八国联军侵华 篇六

【课标内容】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观察《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3)通过对畅想天地栏目中材料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提炼信息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暴行、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辛丑条约》等史实,深化对中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与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3)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重大的国耻,由此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伟大的抗争,义和团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值得弘扬。

(3)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说明在综合国力落后的形势下,落后阶级领导的采用落后观念与斗争方法的反侵略斗争是无法抵挡用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侵略者的;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培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学习先进、勇于革新的思想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

难点:义和团运动。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读、讲、议、评”四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课内容,然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列强对中国的新侵略——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人民的又一次伟大抗争——义和团运动。

一、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板书)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板书)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观察《义和团的旗帜》图。

讲:请学生来讲:(1)义和团的前身叫什么?在哪一带活动?参加者主要是些什么人?他们是怎样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什么?(2)义和团运动是哪一年在山东兴起的?旗号是什么?说一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时的两件大事。(3)针对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后,义和团得到怎样的发展?

议:(1)

19、20世纪之交,为什么会爆发义和团运动?(2)为什么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

爆发?(3)你怎样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4)清政府为什么对义和团由镇压改为招抚的政策?

评:(1)分析义和团爆发原因和在山东兴起的原因,要结合已学知识和时代背景去分析,着眼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2)评价“扶清灭洋”口号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3)分析清政府招抚义和团的原因,可以从清政府与义和团和列强的三角关系,来看政策选择的可能性。

2、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板书)

读: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

讲:讲学生讲一讲:八国联军是什么时候发动侵华战争的?参加联军的是哪八个国家?议:(1)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的参加国中,哪一国对中国侵略时间最长?哪一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哪两国侵略中国的开始时间也比较早?还有哪两国侵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19世纪末示开始起步,但来势凶猛?

评: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可以从根本原因的借口两层次进行;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深入趋势和要求来看根本原因,从义和团运动兴起看侵略的时机和借口。

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板书)

1、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板书)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及相关图片。

讲:(21)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有哪三次重大战役?(2)要求学生依照地图讲述八国联军的入侵路线和大致经过。(3)你们还了解哪些抗击八国联军的故事,将你感触最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议:(1)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力量过于强大;清政府出卖义和团。总之,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是义和团失败的外部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扶清灭洋”的口号带有笼统排外倾向,也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没有统一的指挥和严密的组织;封建迷信的做法等。总之,农民阶级的落后及局限性事义和团失败的主观原因和根本原因。

(2)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说理由。(3)义和团运动有哪些功绩和教训?

义和团的的功绩是巨大的,它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对于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起了一定的作用。义和团运动使得列强各国最终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而采用“以华治华”,保存中国的存在,实行共同支配的政策。同时,教师也需说明,教材之所以表述为“起了一定的作用”,是因为列强最终放弃瓜分政策,一方面是义和团的作用,一方面也是因为帝国主义之间存在分赃不均等矛盾。义和团的教训也是深刻的,①它是弱国反侵略斗争的失败,说明综合国力的重要,进一步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说明奋发图强、增强综合国力对于民族生存的重要性。②它是采用落后观念、落后方法、落后武器进行反侵略斗争的悲剧。说明面向世界、与时俱进的重要性。③它是农民阶级的悲剧。说明农民阶级不能领导反帝斗争取得胜利。

评:(1)分析失败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综合国力的强弱、文明程度的高低、组织战争的水平三个层次着手。(2)分析教训应从失败原因进一步引申,立意应在怎样才能避免失败,走向成功。

2、八国联军的暴行(板书)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讲:(1)请学生讲讲史海拾贝栏目里的故事。(2)请学生讲讲八国联军的其它暴行。议: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暴行后,你有何感想?

评:对八国联军暴行感受,可从三个角度谈:对其本质的认识、对其影响的认识、对其教训的认识。

三、《辛丑条约》(板书)

读: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讲:(1)《辛丑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有哪11个国家强迫中国签订?(2)为什么这个条约叫《辛丑条约》,这个条约的赔款叫庚子赔款?(3)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议:(1)近代以不定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的有哪些?哪个条约中的赔款最多?(2)《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会对国家财政、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加重财政负担,使社会经济贫困,凋敝。加重人民的负担。

(3)近代以来签订的那些条约及列强在华军事特权,哪个条约对中国军事主权破坏最严重?

(4)《辛丑条约》规定列强军事特权有什么特点?列强这样规定有什么目的?会产生什么影响

特点:直接驻军京津要地,扼守重要交通线。目的: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武装监控下。影响:军事主权破坏,清政府受列强控制。

(5)《辛丑条约》在政治上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斗争”说明了什么?

说明帝国主义开始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帝国主义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6)综合看来,帝国主义强签《辛丑条约》的目的是什么?《辛丑条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目的:掠夺中国、控制中国

影响: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加剧中国社会贫困;使清政府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之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结]

根据板书所列问题,师生互动进行。

[作业]

1、(09年高淳县中考一模)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

2、(09年鼓楼区中考一模)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备受屈辱。标志着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09年雨花台区中考模拟)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相比,《辛丑条约》在影响上有何特点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七

二、1、看视频

看到哪些信息?

2、读课本

3、学生说战争的起因、时间、经过、结果、影响 学生说有关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信息。

4、八国、廊坊大捷——廊坊阻击战义和团虽然取得了大捷。但仍然没有阻止侵略军攻占天津和北京。下面,我们就来看详细内容。5、8月中旬,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教师引申]清政府的这种腐败、妥协,只能给中国带来灾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火烧圆明园,使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付之一炬。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更是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彩色字内容。从中了解八国联军在北京城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笔血债。

[教师引导]同学们想一下,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也是最高统治者出逃,也以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下面请同学们回忆、讨论,这是哪一次战争,当时出逃的皇帝是谁?最后签订了什么条约?为什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京城被两次攻破?这说明了什么?

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强的船坚炮利,另一方面又表明清朝的腐败。这说明了清王朝的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两次攻破京城都与清政府的腐败、妥协有绝大关系。

[洋人的武器装备先进,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选择一两幅图片叙述内容谈感想

我们如何才能洗刷掉这段耻辱的历史。[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只有国家富强,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才能洗刷这段屈辱的历史。

回答二: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发展,国防力量强大了,才能避免这种历史的重演。回答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国家力量壮大了,才不会受外来势力的压迫。

回答四:教育是科技的先导,首先要重视教育,只有具备了大量人才,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不会受苦。

回答五:还是社会制度和政策起重要作用。近代中国,也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腐败的社会制度和妥协退让的政策埋没了这些人才。因此,改变社会制度,也是避免列强入侵的一种方法。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后所犯的罪行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但应注意,杀人放火固然危害很大,但在当时,真正对中国社会造成危害而且影响深远的事件是《辛丑条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详细内容。

6、.《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7、结合内容谈危害

(学生讨论)----齐读危害----第二条 “洋人的朝廷”、使馆区的不同

8、三个条约表格——中国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因是什么?

10、小结,先学生谈收获

上一篇:使用沸腾词语来造句下一篇:关于进修护士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