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统计

2024-09-13

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统计(精选8篇)

1.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统计 篇一

专业介绍:

工业工程专业

你知道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应该如何进行生产管理吗?如何对机场、海港的物流和信息进行管理?一个大型的工程建设过程如何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加入重庆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吧!它将帮助你成为这样的管理人才。重庆大学是中国大陆第一批获得教育部认可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重庆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也是重庆市的特色专业。该专业以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理论、具备扎实工业工程基础和技术、具备项目独立运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型管理人才为目标。学生培养中注重与国际接轨,聘请外籍专家参与教学,部分核心课程实现了中英文授课,每年派遣部分研究生赴国外著名大学留学。通过特色教学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能熟练使用英语学习国外先进的工业工程理论、方法与技术,能对复杂的生产、服务与管理系统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能从系统角度对生产企业进行规划、设计、分析、控制、改善和创新。

主干课程:基础工业工程、工作研究、运筹学、系统工程导论、工程经济学、人因工程、物流系统、生产管理、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先进制造系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质量管理与认证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逐年受到各类企业的青睐,供不应求,就业时选择面广,能在跨国公司、国有企业、生产企业、服务企业、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各类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实施等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可担任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仓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

2.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统计 篇二

但从实际统计的就业率数据上看, 官方机构之间、官方机构与民间机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关于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多种描述:截至2010年7月1日, 教育部公布的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截至2010年12月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1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9.6%。不同的数据使得公众无法准确判断就业率的真伪, 同时高校自报就业率的统计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 使数据的可信度降低。因此, 如何科学地看待毕业生高校就业率统计问题、如何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从而促进毕业生就业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社会各方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率

为了督促高校提高办学质量, 1999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公布毕业生就业率;2003年, 教育部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要与高校发展相联系;2005年, 教育部表示连续两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因此, 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受到社会、政府和高校的关注。

毕业生就业, 包括已就业、继续深造 (如考研、专升本等) 与出国留学三个方向, 是个广义的就业概念。其中, 已就业人数具体体现为签订就业协议、领取报到证或者直接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或得到用人单位出具的接收函的毕业生数量。毕业生就业率也即总就业人数与当年毕业生总数的比值。

一般统计的时间截点为当年的6月底和12月底, 我国教育部门每年9月份和12月份两次公布就业率情况。

二、现行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式存在的问题

自从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被公布以来, 客观上讲, 一定程度上督促高校依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 提高了大学生培养质量, 促进了大学生就业, 部分达到了最初的统计目的。但是, 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1.统计主体单一, 统计可靠性被质疑

当前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要由高等院校上报国家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等部门。学校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学校既是裁判员又是教练员, 既是数据的申报人又是材料的证明人。毕业生就业率与学校招生数量、专业设置等问题有密切联系。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三部门于2005年联合表示, 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 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 甚至停止招生。在这些利害关系的支配下, 高校上报就业率数据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和反对。而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只是把各高校的统计数据汇总公布, 对就业率统计的整个过程参与和控制较少, 监督作用不明显, 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更弱。因此, 单一的统计主体造成社会各界质疑毕业生就业率的可靠性。

2.统计内容较笼统, 重数量轻质量

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率是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 一般包括已就业人数、继续深造和出国留学三个部分。已就业人数包括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和自由创业者等, 只要学校收到一式三份包含学校、教育部门就业中心和用人单位三方红色公章的协议, 即视为毕业生就业。该统计内容仅注重对大学生就业数量的统计, 不注重对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岗位、薪酬待遇、福利情况、专业对口率、工作满意度、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人才需求情况等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内容的统计, 很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同时, 继续深造或者出国留学如考研、专升本、定向培养等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就业, 在接受2至3年更高层次的教育后仍然要面临就业问题的, 属于“隐性就业”, 不应该包含在就业率统计当中。

3.统计时间不连续, 可比性不强

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一般由学校在每年度6月份中旬统计, 在7月初上报, 半年后12月份再次上报, 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数据主要通过这两个时间点统计, 半年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较少。据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211”院校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22%, “非211”院校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33%, 2006届大学毕业生3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 “211”院校为1.7个, “非211”院校为1.9个。这些数据表明, 应届毕业生在刚参加工作时, 工作不确定性较强, 岗位轮转较快, 仅仅统计半年内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全面。统计时间上的不连续性就不能及时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状况, 既不能更好地为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情况与社会需求接轨服务, 背离了就业率统计的初衷, 又使得数据时间的可比性减弱。

4.统计目的涉嫌功利性, 不利于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最初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校的科学发展, 最终促进大学生就业, 是主要的考核指标。其与高校的招生数量和专业设置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可以反映高校的声誉、社会影响力等。由此可见, 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出发点与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经济利益直接相关, 统计目的的功利性嫌疑较大。从社会的发展来看, 如人文学科、基础学科等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单纯以就业率考核其存在的合理性是不全面的。因此, 仅通过就业率考核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的目的不全面, 也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学生就业。

三、国外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综述

国外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 在促进高校发展和改进学生就业状况方面体现出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1.统计主体由多方承担, 保障统计的公正性

国外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一般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机构统计或多方共同承担, 保证就业率统计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美国大学生就业率统计由政府专职部门、民间机构和高等院校自身三方共同承担;英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由高等教育统计署和高校共同完成的, 多家媒体积极参与;加拿大利用国家统计局、统计局下属部门和加拿大联邦政府人力资源发展局等全国性机构及一些民间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估;日本由高校自行上报和政府部门及有关机构抽样调查两种途径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因此, 多方统计主体是国外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鲜明特点, 保证了统计的公正性和社会较高的认可程度。

2.注重跟踪调查, 保持就业率统计时间的连续性

持续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方向, 可以了解毕业生在不同阶段的就业状况, 更详细地明确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保持了就业率统计的时间连续性和可比性, 为在校生的就业思路、就业目标及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数量等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与指导性建议。美国联邦政府的就业率统计分三次:毕业生就业1年后、4年后和10年后;英国就业率统计一般在大学生毕业5个月后, 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 对1年至4年的就业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澳大利亚对大学生毕业后每3个月进行定期跟踪统计。

3.不仅关注就业状况“量”的统计, 更重视“质”的统计

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统计是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两大方面, 就业质量指标对高校发展和学生就业的指导意义更大。美国大学生就业率统计不仅包含就业率指标等“量”的指标, 还包括不同时间段的就业经历、培训与求学情况、收入情况、工作单位与专业的对口率等“质”指标;英国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更细化, 包括就业与升学指标、未就业指标和正在找工作指标等指标。

4.统计目的为了指导大学生就业, 不作为高校的考核指标

国外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意见;另一方面, 为政府有关部门出台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服务, 但不作为高校的考核指标。美国政府部门统计主要了解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情况, 为制定相关法规提供依据, 民间机构主要比较不同高校相同专业、专业与收入相关性等内容, 指导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 高校的统计是为了指导大学生就业。

四、完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式的对策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2011年, 我国大学生招生人数约670万人, 高招录取率达到70%左右, 某些高校密集的地区已达到90%, 大学生就业的确值得关注。但考虑到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率统计存在的问题, 参考国外就业情况统计的经验,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统计毕业生就业状况,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式。

1.确立多元统计主体, 保障统计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改变当前以高校申报、教育主管部门汇总的统计方式, 引入第三方调查主体, 考虑民间机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育主管部门就业指导中心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等多方组织相结合, 不同的统计主体承担不同的统计任务。政府部门主要通过了解不同高校和不同地域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情况, 为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民间机构侧重了解学生就业与收入等关系, 为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提供客观的参考。这些统计主体每年都可以直接向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获取就业率的直接数据。高校对就业率的统计应该更详细, 包括就业率、就业岗位、岗位与专业的对口情况、薪酬等具体问题, 在统计大学生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能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科学、更切合实际的指导。同时, 政府主管部门和民间机构参与学校就业率统计的全过程, 发挥监督作用。

2.调整就业率的统计目的, 建立以就业率为中心的统计指标体系

(1) 建立就业情况统计综合指标体系。

就业率统计只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就业包括时间指标、就业岗位、专业方向、薪酬情况、单位性质、就业区域、工作满意程度、单位满意程度等多个方面, 因此,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是包含就业率在内的多个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 可将大学毕业生就业总体“量”的情况和具体“质”的情况分别统计, 全面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

依据大学生的学科特点可以分为文史类、经管类、理学类和工学类等多个学科, 不同的学科建立符合其特点的综合指标体系, 不能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要与学科的发展趋势、方向及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相结合。

(2) 细化毕业生就业率指标。

毕业生就业由三部分组成, 可以细化为三个反映大学生就业率的指标, 即就业率、升学率和出国留学率。就业率是真正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与毕业生总数的比值;升学率是继续深造人数与毕业生总数的比值;出国留学率是出国留学人数与毕业生总数的比值。三个指标可以更准确反映大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

(3)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

可以学习加拿大, 为每个高校毕业生设立永久性社会保障号码, 将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与社会保障号码挂钩, 建立并开发教育部门与劳动人事部门共享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 实施就业实名制登记制度, 构建全国统一权威的就业率统计信息系统, 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下, 毕业生的就业状态, 无论就业还是失业, 都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 使就业率更为客观、科学、真实, 真正成为政府对高校宏观调控和行政管理的手段, 成为广大民众评价大学及其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的工具。

3.注重后续的跟踪调查, 保证就业率统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

国外的实践表明, 毕业生就业率的跟踪调查对学校、政府部门和在校生有重大的意义。确定合适的时间节点, 连续对毕业生进行后续的跟踪调查, 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 发现就业的趋势, 更好为社会服务。国外研究表明, 毕业生临近毕业找到第一份工作平均需要3~6个月, 毕业6个月后, 毕业生的就业率将超过50%, 毕业1年后工作趋于稳定, 3年内大约再增加25%。因此, 在大学生就业后的5年内, 可以进行每6个月定期和不定期的后续调查, 以就业情况综合指标体系为基础, 以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为平台, 经过长时间的数据积累, 纠正初次就业率统计的偏差, 更准确反映学生的就业状况, 方便学校及时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招生数量等。

4.与经济增长、就业增长相比较, 将就业率统计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不是统计出来的, 是由经济发展状况、就业观念、社会失业情况等多重因素决定的, 单纯以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并不全面,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改善。通过与经济增长率、就业增长率的比较, 若就业率与二者呈现同方向变化, 表明高校就业情况与社会经济需求基本吻合;若相反, 则表明存在问题。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教育部根据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评估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毕业生就业率在实际统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统计主体单一;统计内容笼统;统计时间不连续及统计目的涉嫌功利性等。文章在综述国外大学生就业统计情况的基础上, 提出了完善我国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式的对策建议:确立多元统计主体;调整统计目的, 构建毕业生就业统计综合指标体系;注重后续的跟踪调查, 保证就业率统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与经济增长、就业增长相比较, 将就业率统计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3.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统计 篇三

【关键词】学生 就业现状 促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新时期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和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岗位的进一步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探索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145 万猛增至212 万人,到2013 年达700 万,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人才资源储备大幅增加。然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速缓慢,以致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名牌效应”“性别歧视”非常明显

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导致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别很大。同时,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企业只要男生,拒绝女生,导致很多专业女生就业十分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

一些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该怎么办,不会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搜寻招聘单位和工作岗位,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还有很多毕业生自立意识不强,在择业时,依靠父母、朋友、同学和师长给自己出谋划策来进行取舍,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长、学校、老师身上,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企业需求与个人愿望不匹配,产生错位,影响就业。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成熟型企业,盲目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在工作地域选择上“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一应俱全,强调追求丰厚的待遇、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常常导致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而错失良机。

(五)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过硬,缺乏有效竞争能力

一些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时,自信心不足,表达能力欠缺,很难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部分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较好,有一定的能力特长,但在日常的社交文明礼仪、为人处世之道上有很大欠缺。比如不会尊重他人,没有学习的意识和姿态,缺乏责任心,也丧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探析

(一)毕业生要做好就业准备

1.明确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而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自我培养,通过媒介、讲座、交流等各种途径找出自我差距和着力提升点,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开始有意识地改进和提升,以量变促成质变。

2.调整就业观念及期望值。积极转变思想,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降低期望值。眼光不能老停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客观地分析就业现状,到中小城镇、农村、基层、西部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和优势劣势深入分析,增进自己对社会现实及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积极规划思考自我发展,主动走进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知识储备和训练应聘能力,作好充分的应聘准备。通过假期实习等方式提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调整,提升就业技能。

4.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尽早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就业信息,分析专业状况,对自己的专业合理认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和谐统一。

5.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应积极加强自身修养.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创业精神、独立性等,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时应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客观主动地推销自己,适时地在有限时间内介绍自己、事业目标、兴趣、专长以及自己对所选单位的了解和态度,让用人单位了解你、接纳你;面试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恰当地评价自己,交谈中要善于介绍,善于理解,善于概括。最后,对面试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二) 学校方面需做工作

1.学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划作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和确定培养模式,建立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更加自觉地接触社会,勤于实践,及早培育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2.加强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修养。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把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公德意识,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做人准则,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有修养的大学生。

3.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请专门教师主讲

把毕业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第一部分由学校专门教师主讲,第二部分由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主讲。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1)就业心态的教育,(2)职业定位的教育 (3)应聘方法的教育,在短期内强化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提高大学生本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沈涛.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在理工科专业课中渗透的探索.水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9期

[2] 东山 陈 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的培养. 中国电子商务.2012年第10期

[3] 包文斌.关于大学和谐性就业问题的思考.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12期 (总第978期)

4.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统计 篇四

各2014届毕业班同学,根据就业处要求近期有以下工作需要你的配合,通知同时也发给了各班主任,在此也通知各位同学:

一、根据就业处《关于做好我院贫困毕业生求职补贴申领事项的通知》,请按照通知内容申请,将申请表于3月24日下午4点前将申请表打印稿和所需要资料交至学院一楼学生工作办公室一楼李仲夏老师处。(附件1)

需要提交资料:

1、《广东省城乡低保家庭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申请表》(附表1)、2、提交学生所在家庭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证件复印件(低保证)、3身份证复印件、4个人工商银行卡复印件等。

二、请各毕业班于3月24日下午4点前以下两份表的电子版发给班主任,由班主任转发给李仲夏老师:

1、2、更新《2014届毕业生实习信息登记表》(附件2); 填写《2014届未就业毕业生情况调查表》交二级学院(附件3);

三、请按时上交如下资料:

(一)1、毕业生登记表(未交名单在附件4内);

2、不合格的登记表需要返回补填(到学院一楼学生工作办公室李仲夏处领回,不合格名单在附件4内)。(附件4)

说明:上学期已将毕业生登记表、推荐表和就业协议发给各毕业生,但毕业生登记表需要上交至就业处,放入毕业生档案中,至今还有部分学生未交。此份表非常重要,作为高校毕业生身份的证明材料,毕业后转寄用人单位或当地市人事局。

(二)1、顶岗实习三方协议(附件5),如有公司不愿意签订协议,可开实习证明,模板为附件6;

2、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追踪调查表(附件7)(上交打印稿,并需单位盖章,如有专插本同学未外出实习,请上交专插本准考证复印件,可不交此表。)

(三)路桥、建管、市政专业的毕业生请填写“校外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的问卷调查表

(一)、(二)”,请自行下载打印。(附件8)

以上表格请于2014年5月9日前交至公路学院一楼学生工作处李仲夏老师处。

以上所需表格均附于本文档之后。

四、提示:

离校清单:毕业生离校前办理好离校清单后方可离校,包括学费的清缴、图书馆图书的归还、宿舍钥匙归还、班级体育器材的归还、学生证的上缴等,请各毕业生在5月底前尽快归还。现阶段未开始办理离校清单,但请各位同学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具体办理的方法和时间之后会通知各班级。

暂缓就业:预计于4月底开始进行暂缓就业登记,请各位同学在此之前做好与家长和公司的沟通,以便及时办理,过期不再补办,具体通知会通过就业小组下发。在此将暂缓就业的说明附上,方便大家明确暂缓就业的含义:

办理暂缓就业的对象:

符合资格的2014年应届毕业生。

以下情况的毕业生不予办理暂缓就业:

1、外籍生源毕业生(港澳生);

2、出国(境)、留学的毕业生;

3、未取得毕业资格的毕业生(延长学籍、结业生);

4、已履行全部签约手续的毕业生;

暂缓就业期限:2014年7月1日-2016年6月30日。

有关暂缓就业的几个相关问题的说明:

1、办理暂缓就业的毕业生暂不发《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档案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托管,户口暂不迁移。

2、毕业生在暂缓就业期间,如需办理《失业证》、《结婚证》、《计划生育证》,必须先终止暂缓就业,然后回生源地办理。

办理暂缓就业的利弊

利:

(1)、延长了找工作的时间,毕业生可以有更长的时间来选择;

(2)、准备专插本的同学,其档案、户口可以暂时不迁回生源地;

(3)、为部分被用人单位要求先实习后签约的毕业生,提供了缓冲时间 弊:

(1)、毕业生在暂缓就业期间既不是在校学生,也不是社会人,身份比较尴尬,造成有些证件或证明无法办理。

(2)、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因错过应届毕业生就业最佳时期,将会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不仅可能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还须与更多的毕业生竞争。

(3)、暂缓就业期间不计算工龄。

哪些同学必须办理暂缓就业

A、准备专插本的;

B、已在有关单位工作,暂时未能解决人事档案关系,但有可能获得指标的;

C、今后两年内有可能找到接收人事关系的用人单位的;

D、两年内准备考公务员的。

公路学院学生工作处

2014-3-1

3附件:

1、关于做好我院贫困毕业生求职补贴申领发放事项的通知2、2014届毕业生实习信息登记表3、2014届未就业毕业生调查表

4、毕业生登记表核实情况表

5、顶岗实习三方协议

6、实习证明(单位实习证明)

7、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表

5.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统计 篇五

为了解我院2008届毕业生就业意向、择业心态、就业准备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我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我院按照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下发的《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对全院2008届毕业生展开调查,(本届毕业生共计334人)先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我院334名毕业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农村家庭子女占毕业生总数的,家庭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均不是很好,一般都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子女读书,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力不从心,广大学生对自身的综合素质普遍认为一般,对自身评价偏低,不敢正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21%学生认为自身综合素质为优,有46%学生人为自身综合素质为良,有24%学生认为自身综合素质为中,有8%学生认为自身综合素质为很一般。

二、毕业生就业意向情况

临近毕业,我院毕业生在学院领导和辅导员的经常性动员和教育下,基本上都对自己有了切合实际的打算。在问及毕业生就业后打算时,有55%学生表示要找工作,占绝大多数比率,有21%学生要考研,有20%学生要考研或考公务员与找工作相结合,还有4%学生表示还未想好。

在选择工作时,有19%学生首先考虑所找工作能否发挥个人特长,有20%学生对单位的发展前景看好,有10%学生关注大城市户口,有

学生单位地域位置,有19%学生关注国家编制,有11%学生关注经济效益,有22%学生关注工作和收入相对稳定,有7%学生要在父母身边就业,有7%学生表示要与恋爱朋友在一起

在就业选择上有19%学生表示要在苏、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有20%学生希望在南方城市,有36%学生希望到省会城市,有17%学生愿意到基层单位就业。

在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问及能接受的月薪时,有1%学生表示在600-800元,有15%学生表示在800-1000元,有54%学生学生表示在1000-1500元,有30%学生希望在1500-2000元。

在出现如果职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时是否放弃时,有29%学生不会放弃,有13%学生会放弃,有24%学生认为是否对口不重要,有34%学生认为看具体情况。

现在就业的黄金时期是在春节至清明节,在问及学生应在何时落实工作岗位时,有14%学生认为在11-1月,有60%学生认为在2-4月,有23%学生认为在5-6月,有3%学生认为在毕业后。

在问及学生现在的就业心态时,有22%学生自信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并积极准备,有36%学生没多考虑,反正最后总会有工作,有20%学生非常焦虑,有20%学生很茫然,有23%学生选择其他。

三.毕业生就业准备方面情况

在问及学生什么因素对自己就业印象最大的时候,有19%学生认为是素质,有37%学生认为是能力,有7%学生认为是专业,有7%学生认为是就业信息,有18%学生认为是机遇,有2%学生认为是社

会资源,有1%学生认为是就业成本,有4%学生认为是求职技巧,有5%学生认为是求职技巧,有6%学生认为是求职实践经验,没有学生认为是性别,有0.5%学生认为是长相。

在问及学生在制作自荐材料时应该怎样时,有7%学生认为是不计成本,外观精美,有32%学生认为是节约成本,精心设计,有15%学生认为是要展示优点,掩盖缺点,有42%学生认为是实事求是,体现特长,有4%学生认为是材料含糊,夸大成绩。

在问及学生参加那种招聘会对就业最有帮助时,有31%学生认为是学科专场招聘会,有22%学生认为是综合类招聘会,有20%学生认为是校内招聘会,有16%学生认为是单位招聘会,有8%学生认为是网上招聘会,有2%学生选择其他。

在问及想要通过那种方式获得职位时,有34%学生认为是参加人才交流会,有15%学生认为是通过实习制造就业机会,有12%学生认为是利用社会关系,有15%学生认为是网上招聘,有22%学生认为是主动到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有3%学生认为选择其他。

在问及学生你的家庭准备的就业成本时,有14%学生认为在500元以下,有40%学生认为在500元-2000元,有25%学生认为在2000-5000元,有14%学生认为在5000-10000元,有7%学生选择其他。

四、对于师范生就业情况的反应

在面对现在中学师资招聘基本由政府统一组织招考,你该怎么做时,有43%学生认为公平,有29%学生认为增加了师范生就业的困

难,有10%生认为延长了就业时间,有12%学生认为增加了就业成本。

在面对现在中学教师招考,一般设写教案、笔试、面试、试讲、教育学、心理学测试等环节,你认为自己目前最应加强的是,有9%学生选择写教案,有15%学生选择笔试,有28%学生选择面试,有32%学生选择写试讲,有17%学生选择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技能的加强。

在面对中学接受毕业生在编制问题上采用的方式时,你能认可的有:有31%学生选择及时入编,有26%学生选择先代课,后考试合格的再入编,有32%学生选择试用期满合格的入编,有11%学生选择聘任,不解决编制。

在问及学生对于“福利待遇”除工资外还包括有:有18%学生选择劳动保险,有29%学生选择医疗保险,有26%学生选择养老保险,有26%学生选择劳住房公积金。

在对中学接受毕业生档案采取的管理方式上,你认可的是:有46%学生选择由上级主管部门保管,有35%学生选择由学校保管,有15%学生选择人事代理,有3%学生选择不接受档案。

五、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在问及我校对毕业生推荐材料采取“统一制作”加“毕业生自荐材料”的方式,你认为这样做:有60%学生选择适应市场需求,符合我校绝大多数毕业生实际,有20%学生选择不符合绝大多数毕业生实际,有20%学生选择不符合我个人就业实际。

在问及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最佳时间应在:有2%学生选择大一,有 7%学生选择大二,有32%学生选择大三,有26%学生选择大四,有32%学生选择应贯穿大学四年,有2%学生选择其他。

在问及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主要是:有36%学生选择多提供就业信息,有31%学生选择多组织校内人才招聘会,有14%学生选择多请就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有17%学生选择多提供社会实践,实习机会,有11%学生选择加强就业网络建设,没有学生选择其他。

在问及毕业生对现在学校基业指导工作满意情况时:有9%学生选择很满意,有56%学生选择满意,有33%学生选择一般,有2%学生选择很不满意,有1%学生选择其他。

在问及以下那些谚语名句对自己就业有帮助时:有9%学生选择靠能力竞争,在基层闪光,有12%学生选择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有11%学生选择千招要会,一招要好,有17%学生选择学以致用,有8%学生选择人要闯,马要放,有2%学生选择好男儿志在四方,有3%学生选择父母在,不远游,有2%学生选择吃一堑,长一智,有16%学生选择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有19%学生选择其他。

外国语学院

6.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统计 篇六

校学发〔2014〕 36 号

关于切实做好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研究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工作,全面、准确反映我校毕业生就业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工作的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各学院、研究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3〕14号)等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和监测系统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填报要求,按照学校《关于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安排的通知》(校学〔2014〕17号)文件和学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要求,紧密结合本院毕业生就业实际,积极主动地做好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工作。要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

计工作放在展现本院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成果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情况是本院人才培养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进行科学决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各学院、研究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要全面动员,发掘资源,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此项工作。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毕业生就业形式及所需证明材料

1.签订就业协议书:以毕业生上交到学生处就业工作办公室签订完备的就业协议书为依据。

2.签订劳动合同:需提供劳动合同复印件,或由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具体格式不限,可参考附件1表样)。

3.其他录用形式: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不签订就业协议书、也不签订劳动合同的就业形式,需提供用人单位录用证明,或由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具体格式不限,可参考附件1表样)。

4.科研助理:需提供由高校人事处或科研处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

5.应征义务兵:需提供由部队签发的入伍通知书的复印件。

6.国家基层项目:需提供相关录用文件或证明材料。

7.地方基层项目:需提供相关录用文件或证明材料。

8.自主创业:需提供创办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9.自由职业:需提供毕业生本人从事自由职业的声明(毕

业生本人签字确认的包括自由职业工作内容、工作地点、联系方式等内容的材料)。

10.升学:需提供调档函或录取通知书。

11.出国出境:需提供接收单位的接收函。

以上就业形式所需证明材料为一般要求,对于个别特殊情况无法提供完整证明材料者,由学生本人填写《兰州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个人申报表》(见附件2),经学院核实后纳入就业率统计。

(二)毕业生就业统计方式

以签订就业协议书方式就业的毕业本科生、研究生,由学生处就业工作办公室统计上交的就业协议书,直接纳入就业率统计。

以其他方式就业的毕业本科生,由学生本人在兰大就业网签约系统中登记就业信息,学院审核通过,学生处就业工作办公室以学院填报的《兰州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登记汇总表》(见附件3)为依据纳入就业率统计。相关证明材料由学院留存。

以其他方式就业的毕业研究生,由学生本人向学院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学院核实。学生处就业工作办公室以学院填报的《兰州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登记汇总表》为依据纳入就业率统计。相关证明材料由学院留存。

(三)毕业生就业统计时间

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统计的时间点为2014年7月1日(初次就业率)、9月1日和12月31日(年底就业率),每次就业率统计的具体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就业情况统计全面准确 各学院、研究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组长是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要在全院范围内统一统筹,精心谋划,提早部署,选派工作能力突出,熟悉毕业生情况,责任心强的干部专人负责,责任到人,确保不错报、不漏报,完整准确地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毕业前的这一段时间,逐个仔细了解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动员,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第三,要根据“离校不离心”的相关要求,全面收集毕业生的联系方式,建立毕业生离校后的帮扶、联络机制,为统计7月1日和12月31日就业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各学院、研究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要对毕业生就业相关材料认真核实,相关证明材料要统一装订,建立目录,妥善保管备查。学生处将组织对部分学院毕业生就业材料的专项督查,对于材料不符合要求者将责令整改。

附件:1.兰州大学毕业生就业接收函

2.兰州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个人申报表

3.兰州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登记汇总表

兰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学生处)

2014年5月16日

7.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统计 篇七

一、问卷描述性统计

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某多科型高校16 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共发放问卷300 份, 收回300 份, 有效问卷292 份。调查问卷分为8 大部分, 分别调查学生的就业状态、学习能力、家庭情况、沟通能力、思维力、应变和抗压能力、实践经历和就业态度, 希望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探寻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在整体就业情况统计中, 已经签约的学生占33% , 未签约的学生占67% 。在已经签约的学生中, 10. 1%的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表示很满意, 52% 的学生基本满意, 而9. 5% 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很不满意。在找工作过程中, 认为比较顺利的占了62% , 认为非常不顺利的占了不到1% 。综上分析, 此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体上较好, 具有就业意愿的学生中一半以上能够找到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

在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方面, 已经签约的学生中, 实践经历和沟通能力被认为是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 分别占到47% 和41%; 而约25% 的学生认为家庭因素对自己就业影响最大; 20% 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对自己就业影响最大。在未签约的学生中, 接近70%的学生认为实践经历是对自己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方程模型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理清学习成绩、家庭情况、应变和抗压能力、沟通能力、思维力、实践经历以及就业态度这几大因素对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具体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 本文实证部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 SEM) [4]进行分析, 目的是定量分析出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模型分析结果为:

( 一) 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在0. 1 的显著性水平下, 学习成绩、思维力、沟通能力、实习经历、就业态度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显著性的正向影响。其中沟通能力对于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最大, 回归系数为0. 472, 而学习成绩、思维力、就业态度以及实习经历对于就业能力有微弱的正向影响, 回归系数分别为0. 064、0. 082、0. 160、0. 1。家庭情况、应变能力对于就业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 二) 影响因素之间相关分析

从模型的输出结果我们得出: 就业态度对实习经历有正向影响; 实习经历对沟通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思维力对于学习成绩具有正向影响。就业态度对实习经历有正向影响, 说明具有强烈就业需求的毕业生会选择参加更多的实习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实习经历对沟通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说明社会中的人事关系比学校中的要复杂得多,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 锻炼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思维力对于学习成绩具有正向影响。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商的一部分体现, 对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清晰的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在处理各方面大量的信息时更快速有效地获得有用的部分。

三、政策建议与总结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其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根据调查结果, 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关于提高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 一) 政府方面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积极引导作用, 充分调动其他各方主体解决相关问题, 为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

政府要努力协调大学生培养与人才需求的矛盾, 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 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大学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通过体制创新切实突破产学研合作的各种障碍, 加快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集聚创新资源, 激活创新要素, 转化创新成果, 为大学生营造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

加强毕业生信息管理, 完善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机制。建立健全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匹配机制, 减少劳动力市场和大学生就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为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全面的毕业生信息, 及时发现用人单位所需人力资源, 为毕业生提供全面的企业信息、岗位信息, 方便就业。

在就业服务方面, 就业培训和指导以及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 特别是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应该尽量填补就业市场中就业服务不足的空白, 促进有关服务团体的发展, 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完善的就业服务。

( 二) 高校方面

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 突出办学特色, 促进个性成长与发展,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从上面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实习经历、思维力等因素都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有显著的帮助。毕业生技能和素质是进入人才市场求职的资本, 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加强毕业生技能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由过去的单一型、理论型、适应型人才培养转向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一方面, 创新专业教学体系, 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课程教材, 重组教学组织, 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 重视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训练环节,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提升大学生求职应聘能力, 重视就业观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包括不断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刻苦踏实精神等, 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 准确的就业定位, 提高就业能力与就业的匹配性。

( 三) 个人方面

大学生自身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 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从实证研究可以看出, 学习成绩、思维力、沟通能力、实习经历、就业态度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有了正确的职业目标, 就有了良好的就业态度, 良好的就业态度对实习经历有正向影响; 锻炼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学习, 与人沟通, 思维、判断等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对就业能力有显著的影响。

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都以理想的职业为中心, 目标明确, 避免在校期间的迷茫, 少走弯路。为获得理想的职业, 大学生应有目的地做准备, 学习和实践也会更有动力。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 又有广博的知识面, 具有职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适应将来职业岗位的要求。

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 实习经历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很大影响。实习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 锻炼了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在实习过程中, 大学生不断与人沟通交流、进行团队合作, 全面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缺乏社会经验, 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 对参与社会工作不利。同等条件下, 参加过社会实践, 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具有优势。因此, 大学生在校时就应该注重培养自身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冬.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9.

[2]胡尊利, 刘朔, 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8) :24-28.

[3]胡尊利, 刘朔.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探讨[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8, (3) :104-107.

8.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统计 篇八

关键词:医学院   未就业学生   就业指导    方法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相对性的对医疗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医疗人员还很紧缺,医学院毕业生在很多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的待业在家,有的转行做了其他行業,这都是对医疗人才的浪费。为此,无论是医学院相关部门还是社会,都应该为这些享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提供发展的舞台。

一、改变管理观念,多部门共同行动

对于医学院未就业的毕业生来说,分布较为分散,工作难度较大,这是医学院毕业生就业的难点。当下,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做好医学院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既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问题。医学院和各省区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工作议程上来,当成常态化工作来抓来管。除此之外,要强化组织领导,在思想上给予重视,让负责的同志亲自抓自己管,切实把工作任务明确落实到各级单位,强化自上而下的工作责任,齐心协力做好工作。要做好医学院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还要强化合作,大力协同,与高校、财政部门、人才市场等协同配合,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做好相关的登记工作,实施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

对于医学院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帮扶和指导来说,必须做好学生的实名登记工作。对于管理毕业生的就业主管部门和服务机构要及时采集、接收医学院毕业生数据资料,及时构建学生就业资源库,并且对于就业未就业的学生进行及时的信息比对,发现未就业的学生就可以开展针对性的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各省区的人社部、人才中心和就业服务中心要搭建好医学院毕业生的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比如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了解学生信息和就业需求。对于登记的高校离校的未就业毕业生,要通过登记的信息进行逐级分解,让基层就业服务人员主动联系他们,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予就业指导和帮助。对于生源地不在本区的学生,要视学生需求而定,愿意回来就业的就提供就业指导,不愿回来的就主动联系学生的生源地就业服务部门,做好信息的转签工作。

三、提供相关的就业咨询,做到就业引导工作

通过实名登记获取的未就业学生的信息,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主动出击,积极联系,设置专门的部门和服务窗口,以便为医学院未就业学生做好就业信息咨询、政策咨询、职业指导、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的通知、职业培训、创业培训、档案管理等无偿服务。当下,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社部和社会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要构建医学院未就业学生的档案信息系统,包括毕业生的报到、登记、咨询和业务办理,掌握一手的就业资料。为了促进医学院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工作,一定要认真组织实施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开展医学院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综合性就业服务活动。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举办分行业、地域的专业性招聘活动,对信誉好、需求量大的用人单位可举办专门招聘活动。要积极实施人力资源支撑计划,扎实开展就业服务进校园、进企业、进项目、进社区活动,努力为离校未就业医学院毕业生搭建供需见面、双向对接的就业服务平台。积极组织有见习意愿的未就业医学院毕业生参加见习,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医学院毕业生见习基地。要想促进医学院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工作,还需要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这对于高校或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来说,需要及时网罗就业信息,做好用人单位招聘公告,充分采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网络、贴吧、论坛等为未就业的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和招聘信息。就业服务中心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联合企业,开展针对性的行业招聘。为了方便未就业学生参加,除了举办现场的招聘会之外,还可以举办网络招聘会等。为了实现就业形势的好转,帮助医学院未就业生能及时地找到工作,对于吸纳这批人员的企业可以获得相应的扶植政策和奖励,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关注这批人群。

四、各部门做好就业见习工作,鼓励基层就业

对于医学院未就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缺乏的就是工作经验和工作机会。为此,要想提升他们的就业希望就必须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让他们走进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锻炼和提升自己,就需要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工作实习机会和见习岗位。相关负责部门一定要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信誉高、资质佳、发展前景好的医院或者其他单位作为未就业学生的见习基地。公共服务部门要设置专业服务窗口,及时发布见习岗位,传递见习信息。对于见习基地的管理来说,要强化和简化申报流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落实就业见习扶持政策,不断提升就业见习基地的管理水平。要积极探索就业见习期满后续跟踪服务,努力促进医学院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对有就业见习意愿的医学院毕业生,各地要及时纳入就业见习工作对象范围,确保能够随时参加,加强见习期间的跟踪指导、考核监督、安全管理,提高见习质量。要落实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补助政策,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当下,我国基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需要大批的人才,这也为医学院未就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就业服务机构要强化引导,转变学生的观念,鼓励未就业学生去基层锻炼和服务。对于基层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来说,要强化应往届毕业生的招录,继续开展医学院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就业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庄一民,李淑娥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0).

上一篇:细菌药敏报告分析下一篇:定语从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