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价值

2024-09-09

经济学价值(精选8篇)

1.经济学价值 篇一

[摘要] 现代经济学否认自然价值,社会物质生产使用自然资源不计入成本,无须付费.这是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理论根源。这种经济是不可持续的。“自然价值”是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自然价值论是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我们需要确立“自然价值”的概念,并把它作为新经济学的关键词.作为核心概念,重新建构经济学理论、概念和框架,重新建构国民经济体系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 自然价值 GDP主义 低碳经济

“自然价值”是为了应对生态危机而提出的新经济学念。20世纪中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学术界提出“自然价值”的概念,并试图以它为基础建构一种新的经济学。

一、现代经济学否认自然价值

虽然东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出发点不一样.但都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经济价值的。这是现代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产生的一个理论根源。西方社会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人类对它的使用非常方便.唾手可得.几乎不用费什么力气,因而是没有经济价值的.它的使用不计入成本、无须付费。东方社会则依据自然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认为它作为未经劳动作用的天然存在物,是没有经济价值的,它的使用同样可以不计入成本、无须付费。因此,东西方社会的经济活动.都认为自然资源没有经济价值,人们对它的使用时大自然的恩赐.自然资源作为大自然的“赠品”,对它的使用从来都是不用付费的。

依据这种理论,社会物质生产采用一种简便的生产方式。它的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这是一种线性非循环的生产方式.以排放大量废物为特征。据有关资料显示,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只有约10%转变为产品,其余90%都作为废物排放掉了。因为它的前提示“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对它的消耗可以不计入成本,无须付费”。在否认自然价值的前提下,采用最简便、排放大量废物的生产工艺,这是现代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由于认为自然资源没有经济价值,把它作为大自然的赠品,你可以开发利用,我也可以开发利用,实际上是你可以掠夺,我也可以掠夺.都无须付出代价,结果鼓励了资源的掠夺、浪费和滥用,从而导致资源枯竭和破坏,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因素。哈丁把这种现象称为“公有的悲剧。他形象地把地球比作公有草地,大家竞相在这里放牧,为了增加自己畜产品的收入,都拼命增加牛羊的头数,但是所有的人都不对恢复草地进行投资,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最后完全毁了这块草地。这是公有草地的悲剧。

这足否认自然价值的悲剧。

二、关于“自然价值”问题的思考

为了避免这一悲剧,学术界开始了关于自然界经济价值问题的思考,认为需要肯定自然价值.为自然资源消耗制定价格,实行付费使用自然资源的经济政策。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经济学家阿伦•康特尔认为,自然资源有经济价值,“必须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给资源制定价格,以便限制消费和给予保护”。

美国学者安德森发表《改善环境的经济动力》(1977)一书认为,需要为资源制定价格,在经济系统中的市场功能正常运行时,每种资源应用的价格等于生产该种资源所消耗的资源的价值。

贾里尼在《关于财富和福利的对话》(1980)一书中,主张把海里的鱼的总量作为经济价值来计算。他认为,自然价值是“天赋遗产”,因为财富和福利是由自然的天赋遗产与人类努力的结合组成的。

美国学者克鲁蒂拉《自然环境经济学》(1975)一书中,把资源价值分为商品性资源价值和舒适性资源价值。

美国学者罗伯特•雷佩托发表《自然资源同样是生产性资产》(1989)一文,认为自然资源是经济资产,即生产性资产,它的价值不在于投资成本,而在于其所能产生的潜在收入。

美国学者罗尔斯顿在《生态伦理学是否存在?》(1975)一文中,提出生命和自然界是有价值的,包括它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人们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此后他发表一系列论文和著作,论证了自然价值是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学术界也大体同时展开有关自然界经济价值问题的讨论。笔者在《生态学中的价值概念》(1987)一文中,主张把“价值”和“功利”概念引入生态学的研究和实践,确认生命和自然界有经济价值,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消耗进行经济计算,并出版了《自然价值论》一书(2003)。

2.经济学价值 篇二

“微博”的发展现状

“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十几年, 目前的发展势头强劲。从事“微博”的网站有新浪、搜狐、网易、腾讯、淘宝、嘀咕等, 最近凤凰网“微博”也开始邀请内测, 除提供140字的短信息发布功能外, 还将着力增强微博互动和社交功能。随着开办“微博”网站的增加, “微博”的使用者人数也在以飞跃式的速度增加。在新浪微博上, 《三联生活周刊》的粉丝数已经超过9万, 《中国新闻周刊》的粉丝数已经超过8万, 新浪头条新闻的粉丝数甚至超过了40万。 (1)

不仅互联网企业热衷于“微博”的发展, 通信行业也看到了“微博”的发展前景, 打响了“微博”争夺战。移动139说客致力于打造5亿手机用户的移动微博。继中国移动之后, 4月28日, 中国电信北京公司推出了微博产品———天翼V博, 主要定位于大学校园用户。移动互联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主流方向, 目前各大手机厂商都针对微博的内容、用户关系、使用体验以及手机通讯录、GPS定位等进行结合, 如新浪微博专为定制开发的手机客户端已经可以覆盖四大主流智能手机平台:Android、i Phone、Symbian S60、Java。 (2)

“微博”使用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事物发展的原因都不会是单一的, “微博”发展也不例外, 总的来说主要有技术保证、政策支持、使用者需求及其为满足使用者需求进行的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原因。

技术保证。“在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巨大鸿沟上, 技术一直是区分社会时代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 因为实行一种新的度量制或者扩大我们对自然界的控制, 就是技术改变了社会关系和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 (3)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网络的发达, 手机和电脑终端开发, 使用费用的降低, 新技术的投入使用, 这些都是“微博”能快速被受众接受并使用的物质保证。

政策支持。2010年1月13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理论的提出已经有十几年了, 经过多年的争论, 在今年终于有机会得以实施。这个融合不仅是技术上的融合, 也是内容上、网络上、终端上的深度融合。政策上的支持给跨行业经营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也调动了互联网与通信行业的积极性。

使用者需求。传播的意义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数字时代, 传播开始向其本性回归———回归人权。一种新媒介的形成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个人生活方式、态度的转变。数字化传播强调了个人的主体性, 并使传播成为一种主体间平等对应的客观存在。 (4) “微博”就是一种能很好满足普通受众传播愿望的载体。在“微博”传播过程中, “微博”使用者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将信息上传到网站, 其跟随者可以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收到“博主”的信息, 同时发表自己的评论。“微博”这一传播过程充分体现了互动性、能动性、多向性与时效性。它建立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传播模式。无论是“博主”还是跟随者都既是传者也是受者, 传者与受者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限, 地位平等, 受者亦构成这个传播体系中的一环。 (5)

此外, 从使用者内心深处来说使用可以满足其社会认同感的需要。在物质越发达的社会中, 人的心灵越孤独, 大多数人不缺经济基础, 但是缺乏他人的认同, 从而产生自我认同的焦虑,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人热衷于开“微博”的原因, 我们称他们为“微骚客”。 (6) “微博主”与他们的追随者们通过“微博”自然组成一个社会群体, 通过主动展示自己的生活细节与琐碎事情, 引起其他人的关注, 获得社会认同感。

产品开发需要。从2009年开始, 一个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到来, 如何开发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产品是现在的热点问题。“微博”以其内容短小、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使用操作简单、迎合社会受众心理需要等特点, 打通了移动网与互联网的界限, 成为最适合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产品之一。

“微博”传播的社会及经济价值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 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为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 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令人愉快等的属性。“微博”的使用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因此具有一定的传播价值。

社会价值。首先, “微博”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 在信息传递方面对其他媒介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并且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在中国社科院2009年12月出版的《社会蓝皮书》中, 勃兴中的微博被评价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社会蓝皮书》特别指出, 中国微博的一大特点就是“强烈关注时事”。由普通网民临时客串的“公民报道者”, 赶在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发布的前面, 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第一手的信息, 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 (7) 如玉树地震救灾中“微博”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月21日零时13分, 在新浪微博上出现了这样一条信息:“请紧急转发:青海省人民医院目前需要大量懂玉树藏语的翻译, 青海省人民医院急症科, 有院领导值班。0971—8066293, 这一条麻烦紧急发一下, 刚刚收到, 需要帮助。”此后18个小时内, 这条信息被转发8000多次, 近1500名网友热情发言, 表示要帮助发布这条消息的“蓝天救援队”寻找藏语翻译, 救助那些青海玉树的灾民。尽快把有价值的信息从前方通过微博迅速向国人播报, 不但有利于后方更好地组织救援, 也让广大网友能及时获得灾区救援进展的信息。 (8)

其次, “微博”传播促进了知晓权与接近权的发展, 开辟言论自由的新局面。网络“个个是中心, 处处是边缘”的技术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体制。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传播中受众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缺乏足够的主动权。而网络提供的交互式人机交流界面和信息超文本链接, 为互动传播提供了便捷之路, 为用户提供了较大的主动权。人们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接触信息, 还可以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微博”的传播方式与特征决定了任何人都有权利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传递者。

“微博”上人人发言平等的权利,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生产、政治运作、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使政治生活更民主、平等和自由。言论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 提出了言论自由的口号。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被规定到当代主要国家,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自由的表达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它是社会维持与健全民主政治的必要手段,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这种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将推动知晓权与接近权的发展, 从而为人类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9)

但是, 言论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 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这个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政府需要保证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 但是公民在行使这些自由和权利时, 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再次, “微博”为民主监督提供了平台。政府是实现民意的机关, 人们有权通过各种方式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大众传播媒介对公共事务的报道, 是公众讨论公共事务的前提。开放的平台, 公民的参政议政, 可以有效防止政府作出违背民意的决策。现在不仅普通百姓开“微博”, 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也开始上网同大众沟通, 接受民主监督。领导干部“微博”的开通为政府及时了解民意民愿, 采取符合民众呼声的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渠道, 从而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经济价值。“微博”传播的价值通过其使用价值最终表现为商业价值。“微博”现在的发展状态是:一方面使用者众多, 吸引了大企业、大公司的关注;另一方面无效信息太多, 如何成为注意力信息成为一个核心问题。随着新浪微博的兴起和走红, 这个被称之为“最优秀的蜂窝式营销阵地”的新平台, 也逐渐为嗅觉敏感的商家所关注, 并开始尝试进行营销应用。不少企业已经在新浪上开辟官方微博, 并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 与粉丝们紧密互动, 积极地推广企业和品牌, 行业五花八门, 营销方式各有千秋。 (10) “微博”的兴起推动了营销方式的变革。

营销方式的变革可能是目前“微博”在商业方面最大的贡献, 至于“微博”的盈利模式, 由于其还处于探索阶段, 现在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依靠收取短信费和广告收费盈利绝对不是“微博”的追求。

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 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正以极快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近几年来, 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3%左右, 而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则达到了平均增长率的2到3倍, 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与传统经济相比, 网络经济具有快捷性、高渗透性、自我膨胀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外部经济性、可持续性和直接性等显著的特征。互联网造就了庞大的新兴网络产业, 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1) 目前, “微博”已经成为互联网经济中的一支新生力量, 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给“微博”足够的发展时间, 市场成熟之后的“微博”一定能发挥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当然, “微博”的传播价值除了体现在社会和经济方面以外, 对个人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也有影响。对个人价值影响方面, 在第二节“使用者需要部分”已有提及, 故不再论述。至于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方面, 由于“微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处在发展期,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还需要继续观察。

英国著名文学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也许这是对网络时代最好的注脚。从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 (Nicholas Negroponte) 和道格拉斯·拉舍克夫 (Dogulas Rushkoff) 到乔治·吉尔德 (Geogre Gilder) 甚至纽特·金里奇 (Newt Gingrich) , 每个人都认为,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 它就像过去千年盛世那样, 人类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许多人预言一个崭新的未来, 每个人都将拥有更多支配自己生活的能力, 而这一点过去连做梦都想不到。 (12) 处在这个时代的“微博”发展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如果我们能够培育出一个适合“微博”发展的市场环境, 相信今后它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注释

1 卢金珠:《微博客传播特性及盈利模式分析》, 《新闻记者》, 2010 (4) 。

2[2]刘丹:《中国电信打响微博争夺战》, 《经济观察网》, http://www.donews.com/tele/201005/72423.shtm

3[3]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4[4]贾秀清、栗文清、姜娟:《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年版。

5[5]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 《当代传播》, 2010 (2) 。

6[6]http://baike.baidu.com/view/3511901.htm?fr=ala0_1_1。

7[7]《探讨“秒”时代的微博营销攻略》, http://mkt.163.com/10/0331/10/633LK2TJ00903G53.html

8[8]《微博玉树救灾的新兴力量》, 人民网, http://www.cnr.cn/allnews/201004/t20100427_506343178.html

9[9]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 新华出版社, 2002年版。

10[10]唐娜:《广告主微博营销面面观》, 《市场观察》, 2010 (3) 。

1111《艾瑞咨询:2007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达475亿元》, http://news.xinhuanet.com

3.经济学价值 篇三

本期嘉宾: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善经济不是慈善经济”

《中国慈善家》:2013年前后,你提出“善经济”的理念,认为“善经济时代来了”。你得出这一判断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王振耀:世界银行一般把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作为发达国家的标志。2011年,全球人均GDP已经达到一万美元。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整个人类的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人类已经正式迈过短缺经济。

在短缺经济时代,主要满足的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是量的需求,停留在有和没有、多和少。现在不是了,经济开始追求好和更好。注意,这个经济追求的是好,你不好,门儿都没有,比如你生产的油,无论多便宜,但是如果有质量问题,立即哗啦啦全部下架,马上就倒台。

在这样一个阶段,人的潜在需求被提升到了第一位。一个手机屏幕怎么划,这居然能够成为消费者判断和选择手机的标准?别说二十年前,就十年前谁能想到?但这就是现实,哪个更为方便,哪个就马上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也就是说,企业慢慢到了开发人的需求的发展阶段,好上加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成为整个经济运作的根。

《中国慈善家》: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产业形态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王振耀:第三产业起来了,而且发展非常广阔。本来第三产业在咱们看来“不算正业”,因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才是真正的、过硬的产业。但我通过研究发现,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比例会占到70%、80%。一般来说,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服务业的比例就开始超过50%,然后就业的人口也很快超过50%。

第二点,以人为本的服务业,包括养老、儿童、医疗、教育、文化,最有意思的是旅游,过去我们称之“不务正业”、“吃饱了没事干”,旅游能算产业?可是现在怎样?包括旅游在内的以人为本的服务业竟然成为了很多地方的主导产业,并且结构越来越优化发展。再有就是,一些艺术家跑到798研究创意,原来只是点缀的、个别艺术家的行为,现在也居然成为了一个大的产业。

业态变了,大量企业为人做服务,天天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老人、服务儿童等等。我在日本看到,一个拐杖就有上万种发明,还发明了辅助机器人、老年人的汽车等各种各样的装备、设备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它已经绝不是简单的服务,而是带来了很多装备、设备的应运而生,第二产业于是也变了;接着这个影响又冲到第一产业,开始有了有机农业,很贵,但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就是说,第三产业原来只是个后端的服务,现在反过来改造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使得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慈善家》:在善经济时代,价值体系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王振耀:我认为,在善经济时代,社会价值开始引领经济价值了。企业没有社会价值,会被人瞧不起了;可能前些年还敢简单地说,制造就业就是尽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现在呢?不仅仅是就业,你还得满足多种社会需求,包括对员工要好,产品的质量要好……很多富豪也开始思考,我要这么多钱干啥呢?年轻人中,过去流行的是开好车,现在要看志愿服务了,考个国外的大学什么的,都说我的志愿服务拿了多少分。你看,这个社会逻辑开始发生变化了,原来是对等的,你付钱,我干活,现在是你不付钱,我还排着队申请做志愿服务。就是说,这时候整个社会价值开始起来了,大家都有意识地去做慈善,开始有意识地参与社会活动,公共伦理的空间开始起来了。

综合这些,我的基本判断是,善经济时代来了,这基本上是一个新的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没有到过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超过了人类的基本需求,已经开始开发和满足潜在的、更好的需求。而且,它开发人类的善,大量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的社会组织大概要对整个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新的一种生产力。在国外,很多基金会投资建企业。例如,宜家就是由瑞典的一个基金会投资的。有一次我们去英国访问,和一个养老集团打交道,弄了半天,它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基金会,总共办了80家养老院。

《中国慈善家》:张维迎教授曾援引亚当·斯密的观点指出:“应该充分肯定慈善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在体制改革过程中,正义比慈善更重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倡导慈善,一定注意不要代替或者超越正义,避免排列失序与错位的现象。”对此,你怎么看?

王振耀:对,亚当·斯密的这个观点我也注意到了,他强调社会一定要崇尚正义。其实,从我研究的角度来看,善经济不是慈善经济,它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慈善,其实是社会价值促成的经济,而社会价值是包括正义的,并且以正义为基础,你不能坑蒙拐骗什么的。这个跟亚当·斯密是一致的。

慈善只是善经济里的一部分。善经济里的“善”不是慈善,这个“善”,英文里面一般说Goodness,边界比较宽,其实是“好”。这个“好”就包含着多重含义,包括产品的质量要好,个人的各方面要好,有形式的好,有内容的好,自己的企业要尽社会责任等等。

“善经济的理念可以帮助

更好地理解新常态”

《中国慈善家》: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你提出“善经济时代”,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衔接点?

王振耀:有一个衔接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政策大量地在推动社会改革。为什么要推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要释放社会生产力,释放出来的是高质量的服务业,让资金进入到社会领域去解决人的问题。大量的养老服务需求有待满足;对于儿童的成长困境,大家都已经焦躁得受不了,例如留守儿童问题过去是一个词汇,现在社会不能容忍了。

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一定的,但是质量要有提高。善经济的理念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新常态。你看一些欧洲国家,当它们第三产业的比例超过50%时,经济发展速度确实是慢了下来,但是发展得更健康了。

nlc202309042148

《中国慈善家》:从全球的层面看,在善经济时代的潮流里,中国正处在怎样一个发展阶段?

王振耀:我算了算,中国大概有九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内蒙,差不多两亿多人口,人均GDP已经超过一万美元了。那么,整个中国什么时候人均GDP过一万美元?其实照这个速度,前年是6700美元吧,去年是7500美元,今年呢?估计8000美元有吧?8000美元之后呢?我认为,2017年或者2018年全中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是绝对的,只要没有极大的灾难。

中国社会跟全球潮流基本是同构的,甚至可以说,中国引领了全球。为什么?Made in China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商品让全世界的消费者得到更好的消费。其实,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家开始讲究产品的质量,讲究美;现在很多艺术家都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领域的发展也开始起来了。

《中国慈善家》:但是,经济依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王振耀:从呈现方式上看,经济是主要动力,但是推动经济的不再仅仅是赚钱的欲望。比如,阿里巴巴还是经济,但是推动阿里巴巴、推动马云的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还有使命、对消费者的服务、对社会的责任和价值。

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经济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相当重要的力量,但是经济形态不一样了。经济形态是什么?社会服务。这个领域不发展,就不行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三只手”是什么?社会价值,伦理,对人的尊重。不研究老年人的需求、不关注儿童的成长,企业的事办不了,也发展不动。

《中国慈善家》:通常认为,企业逐利而发展。在“善经济时代”,企业要发展、要基业长青,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交汇点上,应做何战略选择?

王振耀:这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做战略选择。我们过去的企业是粗放型发展,到善经济这个时候,企业一定要转变和调整理念了。暴富的情况在这个时代会越来越少。企业必须要注意开发社会价值,不能像原来那样拖欠工资什么的,那样的企业还能生存吗?不仅是尊重员工,还要和员工一起做慈善,做公益,要尽到社会责任。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它对我们整个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产生了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社会价值其实最终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中国慈善家》:你认为,商业领袖的资源、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可以通过什么样的过程体现在“善经济时代”中?

王振耀:他们正在自觉地往这方面走。中国的商业领袖现在几乎没有不言慈善、不言社会价值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潮流。再一个,要注意卢德之先生说的资本精神。其实,现在整个社会对资本精神的关注度还不高。我认为,卢德之先生提出的资本精神很好地研究了中国乃至世界商业文明的内在价值。

《资本精神》那本书,我读了好几遍,我的有些思考也受此启发。我发现,到善经济时代,社会价值越来越往前发展了。这个时候,如果说原来资本精神还表现为资本的冲动、拼命地赚钱,那么到了善经济时代,因为财富的量大了之后,你会发现奉献和赚钱的过程融为一体了,想赚钱得先考虑社会价值。

“中国的民间力量

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掘”

《中国慈善家》:从经济总量上来说,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人均GDP将近7500美元,社会捐赠总量超过1000亿元;但是,中国社会捐赠总量占GDP比例远不到1%,2014年慈善捐助指数排名世界倒数第八。对此,你怎么看?

王振耀:我在管慈善事业发展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问题了。美国社会捐赠总量的3000多亿美元是怎么计算的?它的税收制度跟我们不一样。税收制度不一样,计算方法就不一样。比如,在美国捐赠一件值几美元的衣服,教堂或民间组织开一个证明抵税,这就能计算进总量里去。照这样计算,我认为,中国至少有1000亿的捐赠没有算进来。据我所知,一年里仅衣服的捐赠就是上亿件,它们一般是不算在免税里头的。

再一个,在美国有大量的家庭基金会,钱不多,十万、八万的都有,他们用这种办法回馈社区,资助社区里面的人上学等等,运作得比较规范。咱们采取了什么方法呢?咱们就是亲戚邻居们都捐一点钱,吃个饭,送个礼。还有,咱们没有社区基金会,目前仅深圳、南京一些地方开始在探索。

我认为,中国的善缘是非常深厚的,而且中国人的善根、善因非常强。全世界只有中国干了最漂亮的汶川救灾。地震发生后的前两个星期,我在现场,作为民政部救灾司司长,我感受很深,当时因为路坏、电坏、水坏,我们的政府官员,以北川为例,40%的官员遇难了,整个组织是毁了的。前两个星期还主要是靠民间呀,民间的力量非常强大,那就是善心嘛。其实,中国的民间力量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掘。

《中国慈善家》:导致中国的民间力量没有得到很好发掘的原因有哪些?

王振耀:中国人还是愿意奉献的,只不过我们现在还不太适应,还没准备好。人均GDP这么快就要超过一万美元了!谁想到?小平当年给我们规划的时候,是到2050年人均GDP4000美元。我们到2000年还不敢相信。为什么?2000年,好不容易用20年时间,人均GDP才到1000美元。多少未来学家都没有预测出中国最近十几年这种飞速的变化。所以说,人类文明还没有做好准备来接受中国,中国自身也没有做好很多准备。

再一个是我们的体制、机制不太顺,很多法律还存在问题。例如,股权捐赠还得收你的税,这善税还很重。以后呢,我估计善税可能要免了吧?国务院已经有文件了嘛,我相信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些年,一旦遗产税开征,那是什么概念?中国人比谁都会合计、会算账。算什么账?算捐赠账。我估计,那个时候中国人一年的捐赠总量达万把亿是正常的。

我是觉得,我们的障碍尽管还有很多,但总体上的方向是对的,没有出现太大波折,大家越来越明确地感受到善的重要性。国务院的文件只是个落实问题,在落实的过程中出一些洋相也正常。

《中国慈善家》:但是,大家关心的恰恰是落实问题。

王振耀:我觉得两方面都要做调整,一方面,政府的行为方式要调整,改变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大家,包括慈善界也要做调整。

当然,国外体制不一样,比如大家都会说它民主、多党制、选举竞争……其实,就贯彻执行而言,美国、欧洲的政府大量地使用智库。比如,在美国,一个关于慈善界的白宫文件下来之后,最少有几十家智库去研究、讨论。在中国有几家?我在政府工作几十年,我知道,一个处也就几个人,它贯彻政府文件的时候,假如没有现代智库来给它做配合论证、调研、分析,行动起来也是很难。

在美国,这些智库往往是慈善界支持的,我觉得咱们的慈善界也应该有这样的智慧。有的基金会现在开始推这些事情了,我觉得下一步应该更多地推一推,有意识地跟政府合作,去跟政府提方案,主动地沟通。这样的话,可能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行动能力最少能强化十倍。

我认为,在善经济时代,中国可以通过政策调整、通过民间组织的调整,让善根更现代化一些,发展得更大一些。如此一来,中华文明对善会有特殊的贡献、特殊的引领作用。

《中国慈善家》:你离开体制内并创办中国公益研究院已经五年。在这五年里,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有哪些重要进步?

王振耀:我看重的是最近五年整个公益慈善(领域)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了,跟政府的良性关系基本形成了,不像五年前,政府还有些担心,政府采购服务(的政策)还不太开放,现在呢,国务院都下发了政府采购服务的文件。从这些方面看,善治开始出现了,民间和政府学会正向互动了,不像前些年彼此埋怨,都很紧张。

说老实话,这正是我离开政府想努力达到的一种环境:做慈善的有时候做得不够周到,政府比较包容;政府有些政策不太妥呢,社会也没有那种剑拔弩张。我觉得,这是一个良性的、善的社会框架形式,斗的东西越来越少,社会的合作精神起来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政府和民间能够开始这种良性的互动是一个国家大变革的社会基础,它对中国产生的正向作用是基础性的。

4.经济学价值 篇四

条件价值评估法的经济学原理及其应用

CVM是目前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公共所有物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它可用于评估物品的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并被认为是可用于物品和服务的非利用价值评估的.唯一方法.条件价值评估法通过问卷调查反映一定的价值问题,是一种理论化极强的评价方法.

作 者:高丽莉 关宁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院,100000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19) 分类号:F0 关键词: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支付意愿(WTP)   受偿意愿(WTA)  

5.经济学价值 篇五

摘要:现代工业生产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究其原因是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每年不可避免地会泄漏约600吨的化学物质到大气中,泄漏引起的后果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更严重的是致使胎儿畸形,对子孙后代有严重的影响。而政府不顾及群众的感受引进该项目是为了提高GDP。透过事件所引出的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的冲突背后的伦理问题,是值得现代人们慎重思考的。

关键词:污染;经济价值;环境价值

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虽使人类在与生存环境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也成了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尖锐的主要原因 [1] 。而且,环境对人类报复而造成的巨大损失使我们不得不敲响警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据相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天发生200多起严重的污染事故,在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都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其造成的后果主要表现为:

1.水污染。水的污染涉及到海洋、河川、湖泊和地下水。据报告显示全世界大约有1/3的淡水资源受到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的时候,世界污水的排放量已经惊人地达到了36万亿吨。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当时每四个病人中就有一个是因为饮用了不清洁的水源而患病的,每年约有1 000万人死于饮用不清洁水而导致的传染病。

2.大气污染。大气或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一旦大气遭到污染,就会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存。世界每年排放的有害气体的总量达6亿多吨。大气污染使得许多城市里的人致死或致伤,根据权威机构的调查和统计显示,每年有30万~70万的人口提前残废,而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大气的.污染。

3.气候变暖。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人类焚烧化石矿物来生成能量的行为愈演愈烈,而这些燃烧产生的多种温室气体“笼罩”着地球,使地球反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锐减,这必然地导致全球气温的上升,也就是我们频繁地听说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温上升,气候变暖,冰川和冻土消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失调,威胁人类的居住环境。预测到2030年,温室效应将使全球气温上升1.5℃~4.5℃,南极和北极的冰川加快融化,海平面将升高0.2米~1.4米。

4.土地荒漠化。由于乱垦滥伐和植被的破坏使得土壤退化,世界每年损失的土壤已经超过新土壤的形成量。全球土壤流失率已经增加到每年260亿吨,使得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荒漠化的土地以每年5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5.森林破坏。根据的数据显示,发现地球上只剩下10%的陆地面积是未受侵扰的森林。大面积森林的消失不仅加速土地荒漠化,还使地球失去了“肺”的功能。

6.臭氧层变薄。臭氧层就好比整个地球的保护伞,它能够保护地面生物不受紫外线等的辐射伤害。然而氟氯类物质的长期排放却使得这层保护膜的含量减少甚至出现空洞。据分析,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强度便增加2%,据估计,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臭氧含量已经减少了3%,到2025年,有可能会减少10%。这就会使得紫外线等短波辐射增强,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同时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如何保护臭氧层已经是一个很重要问题。

7.酸雨污染。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这些表现已经发生在人类的身边,其后果的严重性足以给人类敲响警钟。

出现以上后果人类不仅仅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深入的是要分析其背后的伦理问题。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环境只是任何一个中心事物周围与此事物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当某个事物被当成中心事物时,与它相联系的有关事物就变成了该事物的环境。这样看来“环境”的概念具有无限性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因为可以作为中心的事物是无限的,必然会有环境无限的特征[2]。通过以上对环境污染的表现分析不难看出,受害的对象基本上都是自然环境,可见自然环境是工业化发展的巨大牺牲品。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它承载着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空气、水、土壤和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的存在使得人们有了生产和实践的承受体,为人类的所有活动提供所需的资源和能源。人类活动的附带产物排放到自然界中,自然界具有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对这些产物进行处理,对有害和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如果没有这一过程的存在,或超出自然界的净化能力,人类的活动就是单向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就无法得到净化,这样循环过程不能实现,人类活动也将面临终止。自然环境不单单服务于人类的经济目的,同时也是人们释放压力,陶冶情操的地方,为人类丰富的生活提供了精神家园。

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涉及到的道德问题逐渐成为人类环保意识的主流。所谓环境道德的主体就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之后,自觉形成的约束自我物质贪欲,善待自然的思想意识。这种道德的形成是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由外在环境的变迁而引起的,是传统道德观的发展和延续,也是人类道德意识形态的最高阶段。环境道德的行为与人类获取物质利益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很难把握道德的尺度。科技的力量间接地破坏着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存环境系统,人类的环境意识发生急剧地变化,并成为人类主导意识流之一。这种意识的巨变究其根源是现代企业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企业活动已经成为现今能影响自然环境的主要因素,企业在生产中利用设备开发自然界中他们所需的原料,进而加工成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财富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可随之而来的还有给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而现在有些企业存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本企业利益不顾周围利益,只顾生产所得到的利益不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宗旨,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控制下,利益成了驾驭一切的东西 [3]。20世纪中期,企业的发展不重视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高额利润的回报促使企业迅速发展,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造成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对于环境的破坏,企业虽说不应承担全部责任,但也必须承担大部分责任。

以上问题中突出表现的是企业利益与环境价值的冲突。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能满足并实现主体需要和欲望的效用 [4] 。在人类生存环境系统中,作为主体人类生存发展的整体效能外,系统中每一个独立因子对于人类还具独立的效能和功用,能满足和实现人类的不同需要和欲望,对其不同效能和功用的评价,使形成许多自然环境价值观念。环境价值除了具有一般价值的共同特征之外还有其自有的特性:(1)整体性。环境价值的客体具有整体性,环境价值是各种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效用;同理,环境价值的主题是人类整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其影响和作用的对象也是人类整体,这就很容易被个别人和个别群体的私利所忽视 。(2)长远性。自然环境的变迁对人类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长远的。环境治理的行为发生在近期,而其将带来的长远效益却在远期。环境破坏的行为发生在近期,同样其带来的后果也将持续到远期。(3)不可替代性。环境价值不可能用其他任何一种价值来代替,经济价值也代替不了环境价值,环境价值的各种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也不可能代替。我们不可能用晴朗的天空来代替乌烟瘴气的空气,更不能用一定金钱来衡量原始森林的全部价值。(4)不易度量性。环境价值不像经济价值那样显而易见,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隐匿性。有许多专家尝试度量环境价值,但是都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环境价值 [5]。

正因为环境价值具有以上的特性,所以它的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人类普遍认为环境是自然赐予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物,人类不顾及其可承受之重地随意使用。环境虽也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其周期较为缓慢,环境通过自我调节使被破坏的地方得以修复从而使生态达到平衡,就是这自我修复的能力遮盖了人类的视线,岂不知自然修复的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6]。许多企业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企业价值与环境价值永远不可能站在一个层面上论述,并认为创造利润是企业追求的唯一目的,从而忽视企业的环境责任。事实证明,环境价值始终不能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分开来讨论,其三者的地位是不可彼此代替的。因此,首先企业应该认识到对于企业的管理,不仅仅是对于人的尊重,也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进行尊重生物和自然界的管理。也就是说企业要在认识自然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前提下,使企业朝着符合环保的方向,有利于自然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具体做到:首先生产要在无害于环境的高新技术的指导下来进行,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其次是所研究和开发的新技术一定是在不破坏环境或者对环境破坏不大的前提下;最后就是开发和引进处理三废和垃圾的技术,做到早处理早受益。

参考文献:

[1]李承宗.和谐生态伦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8-29.

[2]裴广川.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49.

[3]张玉荣.环境价值——价值域中不可忽视的部分[J].理论研究,,(12):34

[4]邝福光.环境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10.

6.经济学价值 篇六

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走出现代经济学的困境

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为分析起点,现代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实践悖论和理论困境,即”企业发展的悖论“和”现代经济学的困境“.只有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个新社会公正原则的基础上理顺各种劳动关系,解决现代企业的”风险责任主体缺位“问题,才能解决企业发展的.悖论,走出现代经济学的困境.

作 者:李惠斌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北京,100032刊 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IANJIN COMMITTEE OF THE C.P.C年,卷(期):”"(2)分类号:A81 F01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风险责任 风险责任主体缺位 企业发展悖论

7.经济学价值 篇七

要明确一点,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其理论依据是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 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至于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商品价值量,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 先把题目中已知的商品价值量用等式表示出来。比如, 1台电脑与3部手机的价值相等, 可以用等式表示为:1台电脑=3部手机。一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 可以用等式表示为:1件=6元。此方法一般不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商品价值量。

第二, 把题目中变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换成社会劳动生产率 (如果题目中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 就不必转换了) 。比如, 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 即生产手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

第三, 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 如果某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n倍 (整数倍) 或n% (百分比) , 则在等式中该商品的原有基础上乘以 (1+n) 或 (1+n%) ;如果某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n倍 (整数倍) 或n% (百分比) , 则在等式中该商品的原有基础上除以 (1+n) 或 (1+n%) , 等式仍然成立。然后简化计算即可。有些学生对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1倍、2倍、3倍等, 容易计算出来, 但是对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20%、50%、75%等, 就不理解了, 其实二者在计算方法上是一样的。比如, 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3部手机的价值相等 (可以用等式表示为:1台电脑=3部手机) , 假如现在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 (即生产手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 , 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 其他条件不变, 则现在1台电脑与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按照上面方法, 可以迅速计算1× (1+50%) 台电脑=3× (1+1) 部手机, 简化得出:1台电脑=4部手机。

综上所述, 计算商品价值量只要掌握三个步骤, 归纳起来就是:等式—转换—乘除。先用等式表示价值量, 再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换成社会劳动生产率, 最后运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乘法, 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是除法”的方法, 简化等式即可。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商品价值量计算问题, 运用这一方法都能快速准确地算出来。但仍然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是注意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换成社会劳动生产率 (二者成反比) ;二是如果某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n%, 计算时不是乘以或除以 (1-n%) , 而是在该商品的等式这边除以 (1+n%) , 也就是“降低”不能用减法, 社会劳动生产率不管是“提高”还是“降低”都用加法, “提高”用乘法, “降低”用除法。

【例1】假设1部手机=3辆自行车=2克黄金成立, 若手机行业劳动生产率翻两番, 自行车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 而黄金行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一倍, 其他条件不变, 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

A.1部手机=3辆自行车=2克黄金

B.1部手机=3辆自行车=2克黄金

C.1部手机=3辆自行车=2克黄金

D.1部手机=3辆自行车=2克黄金

解析:首先, 等式已建立。其次, 把题目中变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换成社会劳动生产率。黄金行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一倍, 即黄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一倍。还要注意的是, 题中“翻两番”即是在翻一番 (提高一倍) 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提高一倍) 。最后, 运用“提高”用乘法, “降低”用除法, 等式仍然成立, 简化即可。即1× (1+1) × (1+1) 部手机=3× (1+1) 辆自行车=2÷ (1+1) 克黄金, 简化得出正确答案B。

另外, 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公式还有:商品价值量 (可用货币表示, 也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示) =商品价值总量/商品数量。

【例2】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去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 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 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今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 其他条件不变, 则今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为 () 小时。

A.5小时B.7小时C.7.5小时D.8小时

解析:本题其实是要求计算出商品的价值量, 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示。首先, 计算出今年M商品价值总量, 也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示。根据题意, 今年甲企业生产出每件M商品的时间是:6÷ (1+20%) =5小时, 商品数量为10× (1+20%) =12万件;乙企业生产每件M商品的时间仍然是10小时, 商品数量为8万件。所以, 今年M商品价值总量为5小时×12万件+10小时×8万件=140小时。其次, 明确今年M商品的数量为12万件+8万件=20万件。最后, 根据公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总量/商品数量, 得出今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140小时÷20万件=7小时/件, 答案是B。

8.品牌是创造价值的经济学 篇八

企业能否很好地分析市场、研究竞争对手的优劣势、精准地进行差异化定位从而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比竞争对手更靠近客户,这是培育品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培育品牌即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若具备产品创新、开发、设计的能力,就能为其带来高附加值。

加强企业与顾客的纽带,从而增加顾客价值感受也能带来高附加价值。质量感受是顾客对价值的一种认知基础。质量的感受与价值是相伴的,产品表面的质量差异很大程度影响着顾客对于产品价值的认知感受,如精美的食品包装、可爱的食品造型等。良好的质量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在中国的企业中普遍不善于质量成本的统计与精细管理,但这带来的损失却是惊人的。以中国和日本的机械电子类企业作对比发现,中国企业的质量损失平均是日本企业的3倍。这意味着企业创造的产品所创造的价值,有相当一部分在不经意间因返工、返修、退换货、信誉损失、丧失顾客等情况流失了。

品牌经理需要具备“三品”视野,才能对品牌有更深刻、具体的认识。三品即增品种(新业务、新产品的研发,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含量)、提品质(在全产业链中增加质量创造价值的能力)、创品牌(提高品牌附加值)。如果把品牌建设退守到仅在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上做文章,不利于企业的品牌建设。

中国的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但是一直大而不强。中国手表产量占世界手表产量的83%,很多中高档品牌的手表,都大量使用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这证明中国制造的工艺技术水平是优秀的,但在全球手表市场中,我国手表企业却只占其营业收入的5%。这是因为我国手表企业没有形成更有利于创造价值的经营格局,对于食品企业而言也是如此。

品牌是创造价值的经济学,培育品牌要回到经济诉求,要创造更高的价值。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不断提升的。在人们收入比较低、温饱得不到解决的时期,需要满足的是基本的生理需求,有一件能够取暖的棉衣、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就够了,人们不会去在意棉衣的颜色、款式,食物做得是否好吃、有无添加剂这样的问题。

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产品在当下并不缺少,甚至由于产能过剩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需求的产品是市场上真正缺少的,这类产品与人们精神层面感性价值的认知结合地更加紧密,其附加值是随着需求层级上升而增加的。譬如一瓶价格上百元的水,它满足的显然不仅仅是人们喝水解渴的生理需求以及食品质量的安全需求,而是更高层级的需求。

品牌工作不是单纯地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质量工作也不是单纯地提升产品质量,归根到底,品牌、质量、创新是一体的,核心目的是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竞争地位。

上一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下一篇:以选择为话题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