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教学反思

2024-10-15

单元测试教学反思(精选10篇)

1.单元测试教学反思 篇一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如何上好英语复习课,把复习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真正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研讨话题之一。4月2日,我上了一节“单元复习”的研讨课,感觉这一节课既查漏缺补,又复习了基础知识,但细细反思起来,又不尽人意:

反思一:认真对待复习

我觉得这节课不太令人满意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没有充分备好课,没有设计好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二是因为抱有复习课就是给学生做练习的心理,没有认真对待。

新课程的复习课不能像传统的复习课那样,再次地把学过的知识再现给学生,如果是这样,那么课堂上就激不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能把复习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就达不到复习的效果。

反思二:适时鼓励学生

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不上问题的时候,鼓励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帮助差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而且任何的鼓励都会使学生感到高兴。这节课我没有大胆使用鼓励,当学生不敢举手的时候,没有更好的尝试用鼓励的方法。总觉得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怕完不成任务。所以提问的面较窄,导致学生的参与面也狭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倡导开放式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情感,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营造一种能够发挥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英语环境中得到锻炼的氛围。教师应尽力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同时还创设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融洽合作和有序竞争,把激励和竞争带进课堂,形成较开放的教学模式。

反思三:教学内容要精

复习课是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地复现,巩固与内化的教学活动,同时,它又是一个有针对性地诊断教学的过程。通过复习,老师应解决一些学生混淆不清的知识,弥补一定的知识漏洞,并帮助他们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所以,我觉得在复习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重组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提炼出知识点的重中之重以及罗列出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然后重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也更为有效了。

反思四:教学方式要新

复习课既然是对所学知识的复现,那势必会存在一定的重复,而重复教学却是教学中最忌讳的。学生生性好奇,他们热衷于新鲜的事物,一旦一样东西重复两次以上,他们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既然学习内容上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就应该尽量减少在教学方式上的重复。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课本资源及多媒体资源,采用比一比,赛一赛,说一说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而且内容都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很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共鸣。

反思五:有效设计练习

在复习课上增加适量的笔头练习是必要的。一方面,写作能力也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另一方面,适当的笔头练习可以及时向老师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便于老师及时调整以下的教学步骤。讲练结合,精讲精做,针对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习题,在习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层次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操作过程中,即讲即练即反馈,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比如可在练习中加入历年有关的中考题,也可对20的中考题做一个预测。

总之,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和乐趣。

2.单元测试教学反思 篇二

一、实验对象

08级护理专业08—6、08—7班护生为实验组, 在内科护理学单元测试中选用难度系数不等的A、B、C卷进行测试, 08级其他班级设为对照组, 选用一卷制进行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7个班选用统一试卷进行测试。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二、实验步骤

1.A、B、C卷的难度系数标准及依据。

(1) 试卷难易度的参考指标。

(1) 题型:知识型 (简单识记、抽象识记) 、思辨型 (简单推断、双重推断、多重推断) 、案例型 (识记方法、运用方法) 。

(2) 试题内容:按常见度 (试题内容和书本叙述的重合度) 、信息量 (试题牵涉概念、数据、符号、数据的多少) 、覆盖面 (本试题涉及知识面的宽窄度) 、干扰度 (备选答案对正确答案的迷惑程度) 计分, 每一项参考指标均分3个等级, 最后列出综合得分。

(2) 设计试题难易度检测表。

(3) 设计试题难易度等级表。

(4) A、B、C卷的分层原则。

(1) A卷重在考核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要求掌握的内容, 是医学教育中最基本的部分。这部分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旨在考核学生最基本的记忆、理解能力。题量较少, 选择题中干扰选项设立三项, 增加优选法的比例, 降低排除法的难度。其面对的主要群体是:学习基础薄弱, 理解能力较差, 自信心不足, 学习习惯不好, 缺乏奋斗目标, 学习自觉性差的学困生。

(2) B卷在A卷基础上增加了大纲要求的熟悉内容, 考核知识的运用、分析层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用、演示、归纳、解释技能。名词解释、问答题的题量都有所增加, 选择题的选项为四项, 同时在干扰选项的设置上体现对学生上述能力的要求。其面对的群体是:智力因素较好, 双基不够扎实, 学习方法欠缺, 不太专心, 成绩中等但不够稳定的学生。

(3) C卷增加了大纲要求的了解内容, 对学生的要求从单一应用上升到综合运用及批判性评价层次, 对学生的创新、预测、逻辑、推理、辨别、判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注重对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测试, 培养他们的拓展思维, 有着较高的难度系数。名词解释和问答题需要较高的答题技巧。选择题中备选答案增加到五个, 选项之间的差别更小, 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判断。同时增加了多选题, 没有明确说明正确选项的数目, 学生答题时压力更大。其面对的群体是学习勤奋, 上进心强, 基础扎实, 视野开阔, 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细致的观察力、持久的注意力, 对自己有较高的自我期待, 学习主观能动性强的学生。

(5) 试卷分层选择的原则。遵循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则。

(6) 分层测试的操作步骤。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则, 7个班利用自修课同时进行单元测试, 其中08-6、08-7班同学采用难度不同的A、B、C卷, 其余5个班级采用难度相同的同一份试卷进行测试。

(7) A、B、C卷的分值计算。每份试卷均采用百分制。为了体现分层测试的激励机制, A卷的得分乘以系数0.9, B卷以原始分数计分, C卷得分乘以系数1.2后记入档案。最终作为计算学期总成绩的依据。

2.进行第一次单元分层测试。第一次分层测试后, 首先让学生对本次测试成绩的满意度进行评价, 分析本次测试的成败原因。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3份试卷, 分析题目的解题思路、答题技巧、解题方法, 并说明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难度系数试卷中对认知目标分类的不同要求, 让学生对考试成败归因有更加客观、明确的认识, 尽量减少消极归因 (比如运气等) 对今后学习的不利影响, 树立正面归因 (学习态度等) 的引导作用, 使学生在今后学习中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选择难度较大试卷的学生, 消除骄傲自满的情绪, 培养竞争意识;对选择中等难度试卷的学生, 挖掘潜力, 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对选择难度较低试卷的学生则积极鼓励, 树立自信。每次测试后积极鼓励学生向高难度挑战, 向自我挑战, 争取自我提高。

经过一次分层测试的尝试, 学生基本认可这种全新的考试方式, 一些选择难度较低试卷的学生在考试后感受到第一次自己主宰了考试, 这种感觉是以前从来没有体会过的。尽管难度不是太大, 但是这种考试方式让他们收获了成功, 增加了自信。同时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试卷, 他们也发现了自身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自觉性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班主任可在同学之间组成学习帮扶结对小组, 利用群体优势实现共同进步。

3.继续分层测试。在第一次测试基础上, 了解到一部分学生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在第二次测试前做好动员工作, 鼓励学生积极应对挑战。在挑战难度的同时更是挑战自我, 寻求突破。三次选择情况如下表所示:

试卷分析结果显示, 三次分层测试中, 低难度试卷选择人数在逐渐递减, 高难度试卷选择人数在逐渐增多。比较第一次、第二次的考试成绩, 每一个层级学生考试的平均分数都在递增。由此分析可以看出, 经过三次的分层测试, 学生自信心在逐渐加强, 学习方法在逐渐优化, 学习兴趣在逐渐增加, 学习成绩出现了可喜的进步。

4.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期末成绩对比检验。期末考试内科护理学由学校统一组卷、统一考试, 7个班级在规定时间内同时完成考试, 考试结束后由学校组织统一阅卷, 各项措施保证各班学生考试成绩的真实性、有效性。结果显示:实验组08—6班, 08—7班共99人, 期末内科护理学成绩的平均值为74.68, 对照班08—1、2、3、4、5班共235人, 期末内科护理成绩的平均值为63.64。

三、实验结果分析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组的学生内科护理学期末平均成绩远远高于对照组。虽然导致考试成绩的差异有很多因素,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分层测试可以作为平时考核评价的方式, 执行最基本的检验功能, 检验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效;执行了考试的反馈功能, 反馈学生对复习迎考手段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 分层测试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兼顾学优生和学困生, 通过不同难度的试卷, 在弹性分层的激励机制下, 积极评价学生, 创设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高分的快乐。使学生收获了自信, 体验了成功,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原有水平上提高了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3.美术特长班古诗单元高效教学反思 篇三

首先,与学生玩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拉近师生距离。我知道学生对新老师肯定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我没有马上讲新课,而是跟学生们玩了一个成语接龙的游戏。至于玩什么游戏我上课之前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本想让他们进行初高中所学诗歌背诵比赛,勾起学生对古诗的记忆,以便导入第二天即将要学的古诗单元。但考虑到特长生语文底子薄弱,学过的古诗未必能记住多少,玩这个游戏怕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后来改成难度较低的成语接龙游戏,果然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从中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活泼胆大,集体荣誉感强,很在意小组的加分,这无疑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

其次是培养特长班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古诗教学应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音韵美,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所以在预习课上,我并没有按常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思考,也没有要他们提出问题。因为以他们的基础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即使提出来了,也是从参考资料上获取。所以只要求他们先准确流畅地朗读,然后再背诵。这两个要求对于特长生而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他们的耐力不够持久,注意力容易分散,要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确实需要费很多的心思。在朗读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齐读,其他小组注意纠错,或者是个人朗读比拼,以加分进行刺激,读的和听的都十分积极认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基础较差的男生,在读《山居秋暝》时读得不怎么准确也不怎么流畅,但他声音洪亮,还配以摇头晃脑,读到“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时,还把手一挥,把头一摆。他在朗读时似乎心领神会了王维欲远离尘嚣、隐居山中的那份洒脱。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朗读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在背诵时我抓住学生渴望加分的心理,提高加分额度,学生在我指定的时间内拼命记忆,争相背诵,课堂气氛热烈。一节课下来学生因参与而有了收获,因收获而产生了兴趣。

再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树立自信心,让特长班的古诗教学也能高效起来。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特长生有一小部分是因为兴趣爱好选择了学特长,大部分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好,学特长能增加考上大学的机会才选择了学特长,很少有文化特长兼优的学生。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认为自己不是好学生。曾经有不少学生在周记里写到他们是被学校、老师瞧不起,被尖子班、重点班的同学鄙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当然这只是他们的自卑心理在作怪而已。记得英国的约翰逊·塞缪尔在《蒲柏生平》中说过“自我信心是伟大行动的首要条件”。哈兹里特在他的《文学贵迹》中也谈到:“如果你相信你能得胜,你就会得胜。信心是胜利所必需的。”可像这样一群自惭形秽、妄自菲薄的孩子,把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才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我一直在寻找他们的专业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以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树立自信心。古诗单元给了我一个机会。苏轼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学习《山居秋暝》时,我让学生用画笔展现诗中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优美画卷。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画作呈现活动中,学生相互鉴评,互相探讨。因为是他们熟悉的领域,人人都有发言权,所以参与度高,场面热烈。学生竟然在不自觉中准确把握了诗人王维在诗中营造的清新、宁静的优美意境。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课后学生向我感叹到:“没想到诗歌学起来还这么有意思。”鉴于此,在学习苏轼的《赤壁怀古》时,我让学生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画出来,看谁最能理解“穿”“惊”“卷”这几个词的妙意。学生目前最擅长的是人物画,所以我让他们用画笔勾勒苏轼笔下的周公瑾形象,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形象。这样就促使他们去研读文本,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了无痕迹地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课后学生普遍反映古诗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不再高深难懂。尤其是能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并找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研究学生比研究教材要难得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这应当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吧。高效课堂同样离不开因材施教,只有结合学生实际,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地实现高效。

4.语文单元测试反思 篇四

昨日放晚学就今日的考试情景单独召开了年级组会议,强调了考试相关的要求同时对监考重视要求,想从本学期第一次考试开始就规范考场纪律,能我们年级的孩子都能认真考试,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这次监考的时候每位教师都认真负责,邀请来的家长也参加到了巡视的行列,考完试大家一向反映这次孩子考试比上学期安静多了,好像孩子都长大了,大部分的孩子做完试卷也能认真检查。当然也有部分孩子会在考试时东张西望。

考完试大家又投入到紧张的阅卷工作中去,家长和小科组的教师参加到了数学阅卷,所有的语文教师进行语文阅卷,大家一边认真阅卷一边讨论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这次语文试卷的难度可能有点大,延长了15分钟的孩子们才紧紧张张做完,在批阅中发现还是有一部分的孩子出现漏题,尤其是最终一题的短文,漏题得比较多。还有个让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就是有一部分孩子的字写得不太好,书写不太认真。书写一向是我们所强调,把它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工作中的重点,每一天写字课都认真练字,每节语文课都认真教字,为什么字还是写不好呢?可能是此刻每篇课文的识字量比较大,要求会写的字很多,教学进度又快,孩子们对于字书写质量就不高了。那怎样改变这种现象让孩子们都能写出一手好字呢?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平时我们语文教师对写字还要更要重视,端正学生的书写态度,态度认真了,字就能写好了,同时规范学生作业的书写质量,让孩子们每一个字都能认真书写,一笔一画写好每一个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当然会想到更多、更好的办法教学生写好字。

★ 高一历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单元测试练习题

★ 语文高一作文

★ 高一语文作文范文

★ 高一语文作文

★ 二年级语文的第六单元测试训练题

★ 语文月考高一作文

★ 高一语文期中考作文

★ 台州高一语文作文

★ 河南高一语文作文

5.单元测试教学反思 篇五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6.《光现象》单元测试 篇六

1.太阳、月亮、未通电的灯泡、点燃的蜡烛中,其中不是光源的是________,属于自然光源的是________.

2.光的三原色是________,颜料的三原色是

________.

3.光年是________单位.北极星距地球44光年,我们现在看到北极星的光是________年前发出的.

4.生活、生产中常用到光学知识:在开凿大山隧道中,用激光引导掘进机掘进方向,如图1所示,是利用了光沿________;有时人们把电视机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对面墙壁发射,也能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现象.

5.佩戴夜视镜,在夜晚也能发现敌人,夜视镜是根据夜间人的v比周围草木、建筑物的________,人体辐射的________线比它们的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6.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是________,地球周围大气层上部的________可吸收紫外线,使得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不能到达地面,但目前这一保护层正受到空调、冰箱里逸出的氟利昂等物质的破坏,出现了“空洞”.

7.湖边的路灯距离湖面3m,湖水深5m,映在平静湖水中的灯的“倒影”是________像(填“实”或“虚”),它是由光的________形成的,该“倒影”距离湖面________m,而“立竿见影”的影是________形成的.

8.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角为30°,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________,若将镜面转动使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1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

9.如图所示2,是从墙壁上的平面镜中观察到的电子表图,则当时的时间是________.

10.透过绿色玻璃纸观察周围的景物,它们________(填“是”或“不是”)原来的颜色,当白色的阳光通过红色的玻璃纸时,能通过的是________光.摄影师照相时,有时要在镜头前加一个________,以使拍出的像改变色调.

11.舞台上的演员穿着白上衣,绿裤子,在红色的舞台灯光照射下,他的上衣呈________色,裤子呈________色.白光通过蓝色玻璃照到白色物体上,此时看到物体呈________色.

12.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_现象形成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___m;现将一块和平面镜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这时她________(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二、 选择题(30分)

1.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C.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光年是天文学中的时间单位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B.日食、月食的形成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C.钻石不是光源,因为它本身不发光

D.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3.如图3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4中的( ).

4.关于小孔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

B.小孔成的像一定是缩小的

C.小孔成的像一定是放大的

D.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越大成像越清楚

5.一个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的同学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走去,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高度与本人相比,高矮变化是( ).

A.变矮B.变高C.不变D.无法判断

6.如图5示,猴子看见水井中的“月亮”,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的“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 和猴子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C. 等于井中水的深度

D. 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7.我国加入“世贸”后,民族汽车工业发展迅猛,已步入世界汽车生产大国行列.观察发现,小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并不是竖直安装的,其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美观

B.可以有效减小外界噪声干扰

C.扩大视野

D.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不在车的正前方

8.如图6所示,一束光线从地面上S点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已知地面和镜面平行且相距1.73m.现把平面镜绕通过O点并垂直纸面的轴转过22.5°角,则地面上得到的光斑与S点间的距离为 ( )..

A.3m B.2m C.1.73m D.1m

9.平面镜M1与M2的夹角为60°,如图7所示.如果光线AO经M1和M2反射后按原路反射回去,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1=45°

B.∠2=60°

C.∠1=15°

D.∠2=30°

10.如图8所示,甲乙丙三个发光点位于同一平面镜前,E点为眼睛所在处,那么眼睛从平面镜中能看到哪几个发光点的像( ).

A.丙B.甲、乙

C.乙、丙 D.甲、乙、丙

三、 作图题(22分)

1.请在图9中补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或镜面(保留作图痕迹或依据).(每图3分)

2.如图10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C在平面镜中的像.(4分)

3.如图11所示,发光点S和镜面MN以及平面镜外一点P,试用作图法画出由点S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线经过反射后过P点.(4分)

4.如图12所示,a、b为同一点光源S发出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试用作图法在图中画出点光源S的位置以及两条入射光线.(5分)

四、 实验探究题(18分,每小题2分)

1. 如图13所示是某吸音室墙壁上的楔形物体,

(1)请作出图中光线在契形物之间的反射路径(仅做两次).

(2)根据你的作图,吸音室墙壁做成这种形状的目的是_______.

2.《光污染,来自靓丽的玻璃窗》

最近张小姐十分苦恼,因为她的房子正对着一座新大厦的玻璃幕墙.有时站在她家的窗前,看到对面玻璃墙就好像平面镜一样,将同楼居民家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玻璃墙的反光也使她苦不堪言.只要是晴天,她的房间就被强烈的反照光线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尤其是那种凹形建筑物,其玻璃幕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巨型聚光镜,一个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其聚光功能是相当可观的,能使局部温度升高,造成火灾隐患.

(1)从文中找出一个光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填入横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一处出现科学性错误,请在错误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3)从上文中找出一个玻璃幕墙给居民带来的不便或危害实例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预防光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橡皮泥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14所示.

(1)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填 “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2)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通过 现象,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现象》单元测试答案

一、 填空题

1.月亮、未通电的灯泡太阳2. 红、绿、蓝红、黄、蓝3.长度444.直线传播 反射5.温度高红外强6.太阳臭氧7.虚反射3光沿直线传播8. 60°90°9. 12︰0510.不是红滤光镜11.红黑蓝12.反射3仍能

二、 选择题

1.C 2.D 3.D 4.A 5.C 6.D 7.D

8.C 9.B 10.C

三、 作图题(略)

四、 实验探究题

1.(1)图略(2)吸音

2.(1)光的反射(或平面镜成像)(2)一个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其聚光功能是相当可观的(3)暴露生活隐私;造成火灾隐患(4)建议城市对使用玻璃幕墙的范围、设计、制作和安装制订统一技术标准;限制使用玻璃幕墙

3.(1)A (2)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3)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

7.第四单元单元教学反思 篇七

我们卢龙县第四实验小学五年级组四位语文教师,采用集体备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活的启示”的教学后,我们分别对自己教学的情况作了反思,在各抒己见中,很好的体现了“集体智囊”的作用,使集体备课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且对单元主题的领悟有了较好体现,现将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概述如下。

一、单元主题教学促进了学生步入小学高年级初始阶段的成长

在实施了“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三个单元的教学后,我们学生领悟了一些从年级段到单元组再到具体课文学习的整体认知,感悟出单元把握与具体落实训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就较好地完成了第四单元“生活的启示”的教学,且收获颇丰。

语文源于生活的需要,又在生活中还原语文的本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生活中获取语文素养,认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二、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在文本中理解学习生活的启示

在“生活的启示”这一个单元,文本以《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和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为课例进行系统训练。教学本组内容,我们认为只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先认真观察生活和社会,从校本资源中学生耳闻能熟的钓鱼、到达某个地方的不同线路、鸟等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在兴趣的氛围中,渗透生活的启示,体味生活与学习语文的密切联系,而后在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罗马、珍珠鸟等本校不熟悉的东西,才会事倍功半,而且可以把相对来说较为乍熟还生的文章内涵衬托得熠熠生辉。

本单元有两大特点,首先是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如,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其次是因为课文的情节性强,所以学生爱读,读得出真情实感;因为语言质朴简洁,所以学生能读,读得懂字里行间的灵动主题;因为含义深刻,所以即便学生一时无法全部消化吸收,也会在师生的互动中,领悟出生活的诸多启示。总体来说,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真正体现出融哲理于文本又在文本中诠释哲理的双向互动,在这种有机互动中启迪学生要在生活中有所启示,在启示中有所感悟,在感

悟中生成文本与道理、哲理。

三、学以致用激活学生对生活的启示文章的思维

语文的本质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学习生活的启示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几位教师就因势利导的展开了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如,搜集座右铭——健康是幸福的源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善待小动物的孩子,长大后成为有用的人的概率较大„„座右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用别人的话,也可以理解性的解读名人名言,还可以自己撰写,如我在读中学时,生怕自己误了自己,所以写了句座右铭“我将来会后悔自己现在没有好好读书”,言中之意就是珍惜今天,成就明天。这里,教师要注意在“具体生活中”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启示,在互帮互助、互学互进中,玩味生活的启示文章的价值。

通过本单元文本的学习,学生具体弄懂了两点,一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二是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学生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领会到,遇到任何困难,只要多想办法,总能克服,走向成功的,这广场好比取得的成功,通往广场的路路上的阻碍好比前进时遇到的困难。又能从《珍珠鸟》领悟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人类美好生活的来源之一,得从小培养这种热爱动物,以人类的亲和力熏陶小动物的美好情感。

8.《圆》单元教学反思 篇八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统计图打下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来看,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让我有了很多思考和收获。

一、多让学生动手画,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由于学生是初次使用圆规,所以通常画出的圆的线条不够光滑。多让学生动手画,才能让学生更快、更熟练地掌握圆的画法。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要求学生画圆,会比较枯燥,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因此,布置学生以圆为基本图形,设计美丽图案的作业。这次作业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圆的画法,还让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来构图。学生在多次画圆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圆的认识,有利于对圆的特征的掌握。

二、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转化思想

前面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都是运用转化的思想把图形转化成会求面积的图形。而本单元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仍要运用到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启发学生可以用转化的思想求出圆的面积后,把进一步探索转化方法的机会留给了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使多种感官参与进来。借助课件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把圆均分成无穷大的等份时,我们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初步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感受转化思想的作用。

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通常习惯于顺向思维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不习惯于逆向思维,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加强逆向思维对学好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重要作用。这个单元的逆向思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计算公式的逆向运用上。例如,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这种题目需要先求出圆的半径。已知圆的周长求半径,就需要逆向使用计算公式C=2∏r。对逆向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把计算公式做为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可以减小逆向思维的难度,顺利解出这类逆向思维的题。对于逆向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可以直接由计算公式C=2∏r,得到逆向变换后的计算式子r =C÷2÷∏或r =C÷(2×∏)。利用好这些题型,可以让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让学生熟练使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圆的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比较中更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有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形喷水池,它的外面紧围着一条宽为2米的环形花带。这条环形花带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是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这道题,首先需要把实际的场景抽象成一个数学模型——环形。之后,只需要学生运用求环形面积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五、几点困惑

首先是关于计算的问题。新课标实施以后,对于计算技能要求降低了很多,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显著下降。在计算圆的面积时,学生费时费力且错误百出。例如学生在完成作业本上关于圆环这一课时作业时,几乎都在半小时以上,而且计算全部正确的屈指可数。我们是该选择较简单的数据降低计算难度还是恶补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

9.“三角函数”单元测试 篇九

1. 将分针拨快15分钟,则分针转过的弧度数是.

2. 设m<0,角α的终边经过点P(-3m,4m),那么sinα+2cosα=.

3. 函数y=asinx+1的最大值是3,则它的最小值为.

4. 集合M=α|α=kπ2-π5,k∈Z,N={α|-π<α<π},则M∩N=.

5. 已知tanα=-2,则sinα·cosα的值为.

6. 已知sinα=2m-5m+1,cosα=-mm+1,且α为第二象限角,则m为.

7. 函数y=cos2x-sinx的值域是.

8. 若f(cosx)=cos2x,则f(sin15°)的值为 .

9. sin2α+sin2β-sin2αsin2β+cos2αcos2β=.

10. 设函数f(x)=2sinπ2x+π5,若对任意x∈R,都有f(x1)≤f(x)≤f(x2)成立,则|x1-x2|的最小值为.

11. 如右图,在一平面镜MN的同侧,有相距13 cm的两点A和B,它们与平面镜的距离分别是2 cm和7 cm,现要使由点A射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点B,则光线入射角∠AOC的正弦值为.

12. 给出下列命题:(1) 存在实数x,使sinx+cosx=π3;(2) 若α,β是锐角△ABC的内角,则sinα>cosβ;(3) 函数y=sin

23x-7π2是偶函数;(4) 函数y=sin2x的图象向右平移π4个单位,得到y=sin2x+π4的图象.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二、 解答题

13. 已知在△ABC中,sinA+cosA=23.

(1) 判断△ABC的形状;

(2) 求tanA-1tanA的值.

14. 已知f(x),g(x)都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若存在正实数m,n,使得h(x)=mf(x)+ng(x)恒成立,则称h(x)为f(x),g(x)在R上的生成函数.若f(x)=sinx2,g(x)=cos2x.

(1) 判断函数y=sinkx(k∈R)是否为f(x),g(x)在R上的生成函数,并说明理由;

(2) 记l(x)为f(x),g(x)在R上的一个生成函数,若lπ3=1,l(π)=4,求l(x).

第15题图

15. 如右图,摩天轮的半径为40 m,圆心O点距地面的高度为50 m.摩天轮做匀速转动,每3min转一圈,摩天轮上的点P的起始位置在最低点处.

(1) 已知在时刻t(min)时点P距离地面的高度f(t)=Asin(ωt+φ)+h,求2 008min时点P距离地面的高度;

(2) 求证:不论t取何整数值,f(t)+f(t+1)+f(t+2)恒为定值.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三角函数线学习要点及应用举例》

1. (1) {-1,3};(2) cos1<sin1<tan1;(3) (kπ-π4,kπ+π4)(k∈Z);(4) ①③

2. 2kπ+π3,2kπ+5π6)(k∈Z).

3. sinα=MP=|MP|,cosα=OM=|OM|,在Rt△OPM中,|OM|+|MP|>|OP|,即sinα+cosα>1.

4. 设α的正切线为AT,余弦线为OM,tanα=AT,cosα=OM,1+tan2α=1+AT2=OT2,又OTOP=OAOM,所以OT=OP·OAOM=1cosα,所以1 +tan2α=1cos2α.

5. 由于sin2x>cos2x|sinx|>|cosx|,由正弦线和余弦线知|MP|>|OP|,易知x∈kπ+π4,kπ+3π4(k∈Z).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在同角三角恒等式证明中的妙用》

1.左边=11+sin2α+11+csc2α+11+cos2α+11+sec2α+11+tan2α+11+cot2α

=11+sin2α+sin2α1+sin2α+

11+cos2α+cos2α1+cos2α+(cos2α+sin2α)

=1+1+1=3=右边.

2. 因为tanα=13,所以sinαcosα=13,设sinα=k,则cosα=3k,1=cos2α+sin2α=10k2,所以

左边=1cos2α-2sinαcosα+5sin2α

=10k29k2-6k2+5k2=54=右边.

3. 要证tanα·sinαtanα-sinα=tanα+sinαtanα·sinα,只需证tan2α·sin2α=tan2α-sin2α.

tan2α·sin2α=sin2αcos2α·sin2α

=(1-cos2α)sin2αcos2α

=sin2α-sin2αcos2αcos2α

=tan2α-sin2α.

故所证等式成立.

《三角函数图象综合问题选解》

1. 2+22

2. f(x)=sin2x+π4.

3. φ=π2,ω=23或ω=2.

《正、余弦函数有界性的三大应用》

1. [-2,2].2. [-4,4].3. -12-2,1.

4. (-2,2-1].

5. 设∠AOB=θ,则AB=asinθ,OA=acosθ,

所以S=asinθ·2acosθ=a2sin2θ,

当sin2θ=1时,S取得最大值a2,此时θ=π4,OA=OD=22a.

6. 原式化为sinx-ycosx=2-2y,即sin(x-φ)=2-2y1+y2.故|2-2y|1+y2≤1,解得4-73≤y≤4+73.

所以ymax=4+73,ymin=4-73.

16. 已知函数f(x)=Asinωx-π3+B(A>0,ω>0)的一系列对应值如下表:

x-π6π35π6

4π311π67π317π6

y-1131-113

(1) 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求函数f(x)的一个解析式;

(2) 根据(1)的结果,若函数y=f(kx)(k>0)周期为2π3,当x∈0,π3时,方程f(kx)=m恰有两个不同的解,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17. 函数的性质通常指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单调性、奇偶性等,请选择适当的探究顺序,研究函数f(x)=1-2sinxcosx+1+2sinxcosx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其在-π2,π2上的图象.

10.单元测试教学反思 篇十

1.近一半的学生不愿意画图, “画图策略”意识较弱。

2.有一部分学生想到了画图的策略, 有画图的意识, 但无法顺利地画出示意图, 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3.一些学生虽然已根据题意画出了示意图, 但是却不会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 所以也无法顺利地解决问题。

该怎么教呢?采取什么对策?设计怎样的课案?怎样实现课改的目标?有了这些教学反思, 我再次拿起了教材。

反思一:如何培养学生利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单元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不多, 关于图形的面积问题只有四题。这四题虽然都是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变化的问题, 但是每题的情境和图形的变化都不一样, 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性。关于这四题的教学, 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画图并解题。画图的教学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例题的教学过程:先呈现一组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题目, 让学生复习已知长、宽 (或边长) 求面积;已知面积、长 (宽) , 求宽 (长) 。接着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呈现了教材上的例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在讨论如何整理信息的时候, 我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来整理, 并告知他们画图整理后能很清楚地看出条件和问题的关系, 接着我示范指导学生画示意图, 再让学生自己照着画一遍, 画好图后看着图再说说题意, 和同桌分析数量关系, 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 只是告诉了学生遇到此类题目时要用画图来整理信息, 而没有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画图, 没有激发学生运用画图策略的内需。因此, 许多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 想不到要借助画图来帮助分析, 要老师要求他们先画出示意图然后再解题时, 他们才去尝试画图。

新对策:把握时机, 感悟“画图”的策略。

上面例题的教学仅仅把画图作为学生理解题目的手段, 并没有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画图。因此我设计了备学引导:通过播放录音的形式呈现例题, 让学生倾听并把条件摘录下来, 听完后, 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反馈时有的学生想到了记录关键词, 有点学生想到了倒推的方法, 有的学生想到了画图表示……通过比较, 学生发现用画图的方法可以把题中的信息表示得更清楚, 分析数量关系更直观。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 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打开他们的思路, 让他们感受到画图对于解题的帮助, 彰显了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 让学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形成了画图的意识, 在以后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时自觉地想到画图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样的教学过程里, 在讨论解决问题之前让学生备学, 学生选择了不同的几种方法, 什么方法最合适呢?这就是策略的考虑了。讨论后, 学生认识到借助画图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非常直观而且便利, 这样的体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画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学生的这种体验使画图从具体的行为上升成意识, 策略就这样于无声中形成了。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 想不到解题方法时, 不要直接为孩子解释题意或提示算法, 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整理信息, 理解题意, 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后, 要引导学生体验到画图整理信息的直观性, 启发孩子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运用画图策略。

反思二:如何指导学生画图?

画图方法的指导是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在上述例子中, 有些孩子想到了用画图的方法来整理条件和问题, 帮助自己理清题意, 可是他们在画图的时候遇到了困难。课后对部分孩子进行了访谈, 学生的困难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边的增加或减少引起面积的变化, 部分学生不会画, 需要教师作适当点拨。另一个是学生对一些复杂的关系或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不知道如何画, 如上述测试题中的“边长增加了5米”, 学生不知道是一组对边增加了5米, 还是两组对边分别增加了5米。

新对策:亲历操作, 掌握“画图”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画图, 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怎样画, 让他们简单地模仿, 也不是把画成的图展现给他们看, 而是让学生自己亲历画图的过程, 在这一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指导学生画图, 需要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让学生会画, 不仅让学生明白怎样画, 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画。在本课的练习题的教学中, 对于长和宽同时增加引起面积变化的问题, 学生较难理解,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在学生头脑中无法想象出图形的模样, 这时就要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 让学生在具体的图形变化中观察画法, 建构模型。通过这些过程来指导学生画图, 让学生体会了画图策略的特点, 掌握了画图的方法, 并能根据图形分析数量关系, 正确地解决问题。

学生对于画图方法的掌握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学会的, 需要不断地训练才能掌握。如果遇到一些复杂问题, 学生混淆不清时, 一定要让学生借助这个机会去练习画图。如上述例子中, 学生在理解题意上有障碍, 就可以把相关的一些题目放在一起, 让学生进行比较, 重点理解这些语句变化引起的图形面积变化的情况, 然后再画出示意图。

例如: (1) 有一块正方形花圃, 修建后花圃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6米。所形成的图形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有一块正方形的花圃, 修建后边长增加4米, 所形成的图形比原来花圃的面积多64平方米, 原来正方形花圃的边长是多少米?

(3) 在一块边长12米的正方形花圃四周修一条1米宽的小路, 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通过这三道题的对比分析, 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语句描述是要求一组对边变化, 什么情况下是两组对边都在变化, 什么情况下是在图形的四周变化,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的描述, 从而准确地画出示意图。

设计意图:我们在教学生画图的方法时, 可以分三个阶段, 先扶再放:刚接触画图时, 可以带着学生逐词逐句地读题目, 一步一步地画, 让学生跟在老师的后面学着画;接下来可以稍微放手了, 让他们自己读题, 在老师给出的不完整的图上画完整, 并学会根据画好的图再说一说题意;最后到了熟练阶段, 老师可以完全放手, 让学生独立完成, 并引导空间想象能力强的孩子在大脑中想象作图, 不需要画在纸上, 然后再根据头脑中的示意图来分析题意, 解决问题, 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和解题能力。相信学生经过多次这样的对比训练, 定能提高画图能力, 从而感知到直观图更容易理解, 更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感受到画图这个策略对于解题的价值, 从而养成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反思三: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示意图?

上述案例中一部分学生自己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但却无法读懂示意图, 不知道怎么去分析, 找不出其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当然也是无法解决问题了。仔细审视这道题目, 已经知道边长增加的长度和增加部分的面积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 在例题和习题的教学中没有出现过此类问题。那是不是学生就无法解决这类问题呢?教材上呈现的四道题与这个测试题一点关联都没有吗?显然不是。这个测试题是教材中“想想做做”第2题的变式。

不妨再来回顾一下“想想做做”第2题的教学过程:先呈现题目, 在学生读题后, 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句“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 宽增加了8米”, 引导学生画图, 强调画这个图要注意同时增加, 一般在右边和下边增加, 教师示范板书, 然后让学生根据画出的图解决问题。这道题有四种解决的方法, 第一种是用增加后的面积减去原来的面积 (50+10) × (40+8) -50×40, 其余三种都是添加辅助线, 将增加部分的面积分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 可以这样做: (50+10) ×8+40×10, 也可以这样做: (40+8) ×10+50×8, 还可以这样做:50×8+40×10+10×8。而在课堂上由于时间关系, 只重点讲解了第一种方法, 后三种方法都是一带而过。这可能就是案例中的学生已经画好了图却不知该从何下手去分析, 去解决的原因吧!

新对策:拓展思路, 搭建图画到思维的桥梁。

画图策略这一课时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都不多, 要想让学生真正形成画图的意识, 提高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上呈现的四道问题, 也不是大搞题海战术, 而是要深刻挖掘每道题的意图, 用足每一道题, 做到一题多解, 拓宽学生的思路, 或者是把几道容易混淆的题目组成题组让学生对比解答, 着重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和解题能力, 使学生能够产生正迁移。这样即使遇到一些未解过的题目, 学生经过自己画图、分析也能找出解答的方法。

上述案例中, 在教学“想想做做”的第2题时, 如果能多花些时间, 尤其是后面的三种方法, 添加辅助线把增加部分分成几个小的图形, 让学生真正理解四种方法, 那么学生就能做到举一反三, 灵活地解决检测题。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会经历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画图是一个“去情境化”的过程, 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 读题, 理清题意, 把文字转化成图画, 发现数量关系, 再把图画转成思维, 这一活动过程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 锤炼着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画图的过程伴随着数学思维的发展, 学生读题、寻找条件、画出示意图, 结合示意图去思考解题方法, 都离不开数学思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把学生的画图过程和数学思维联系起来,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并借助图形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路。

上一篇:雪化以后小学生作文400字下一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英语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