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治理与防洪工程

2024-11-09

江河治理与防洪工程(共7篇)

1.江河治理与防洪工程 篇一

汾江河的治理

提起汾江河,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那污浊的水,而鼻间似乎也被那令人作呕的气味所环绕着。

但是,其实汾江河也曾经美丽过。听老一辈的人说,在1973年以前,汾江河曾是最好的游泳去处;但在1976年以后水质变坏后,再无人下水游泳。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一条曾经是“游泳的好去处”的河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变成了一条乌黑发臭的“黑水河”呢?

从各方面的途径,了解到,市民们的生活污水与上游的工业污水的排放,是汾江河变乌黑的主要原因。

由于各乡村河涌周边地段的小企业、小食店、居民生活用水没有得到合理的治理而直接排放到河涌内,污染河涌水,继而又污染到汾江河水。而在印染厂等工厂更是把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到河里,工业废水如果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江河中,其有机的成份就会对河水造成严重的危害,有机物会使河水变质、鱼虾绝迹、生物灭绝,长期下去,水体就会变黑、变臭,成为一条涌动的死水。而现在,事实已经很好的证明了,汾江河的确成为了一条乌黑发臭的“涌动的死水”。

要解决汾江河水的问题,不仅要靠政府的努力,而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配合政府的行动。

政府的行动

为了使汾江河能够重新恢复原来的面貌,佛山市政府在近年来也做了不少的工作。如:

1、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环境监督管理

2、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管理

3、大力推进流域内河涌治理工作

4、加强煤场、沙场的环境管理工作

5、加强流域内油库、码头的监督管理

除此之外,政府也充分发动了传媒与社会群众的力量。

诸如在佛山日报、佛山电视台、日常生活中,每天我们都能看见汾江河的污染情况是一天天得到了改善。虽然进展的速度有限,但仍然鼓舞了群众的信心。也令群众配合政府的行动更加到位,信心更加充足。

从上面可以看出政府已经有了一系列的行动。那么,作为市民的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做来配合政府的行动呢?

市民的行动

在此,我想给市民的行动提几点建议:

1、汾江河附近的居民的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应该集中处理,而不应该随意丢入河内,加剧水体的污染。

2、应积极响应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对政府的行动进行配合与适当的支持。

3、市民应运用自己的监督权利,对偷偷向汾江河排放污水的工厂举报揭发。

4、宣传、发动身边人一起行动,使行动得以推广。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治理汾江河的行动来。

5、我们也可以通过向政府反映或在传媒上发表意见来向政府提出自己对汾江河治理的见解。

汾江河是佛山人的母亲河,而现在,我们的母亲河正在生死存亡之际。难道我们仍然要吝惜自己的一份力量吗?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母亲河的清澈河水重现,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2.江河治理与防洪工程 篇二

(一) 区域概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 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 土地资源丰富, 人口密度适中, 自然条件较差, 水旱灾害频发。根据统计资料, 现有耕地面积7 517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84%, 经济作物面积占16%, 林地面积9 463万亩, 草地面积26 898万亩, 总人口2 465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453万人, 农村人口2 012万人, 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境内河流纵横, 地形复杂, 景象万千。南部陇南山区山大沟深, 降水强烈集中, 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陇中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植被覆盖度较差, 遭遇冰雹强降雨时极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黄河干流从省会兰州市穿城而过, 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也是城市防洪最为关键河段。

(二) 河流水系

甘肃省分属黄河、内陆河、长江三大流域, 主要有17个水系, 其分布情况为:黄河流域有湟水水系、大通河水系、庄浪河水系、祖厉河水系、大夏河水系、洮河水系、渭河水系、泾河水系、葫芦河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疏勒河水系、黑河水系、石羊河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白龙江水系、西汉水水系、东河水系、西河水系。年径流量在1亿m3以上的河流有90条, 其中:内陆河流域20条, 黄河流域36条, 长江流域34条。

二、现状防洪工程问题分析

近年来, 我省十分重视江河内陆河治理及防洪工作, 相继建成了一大批防洪工程, 使江河内陆河的防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 全省共有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1 590条, 省内总长度5.78万km;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841条, 省内总长度4.19万km;流域面积1 000km2及以上河流132条, 省内总长度1.74万km;流域面积10 000km2及以上河流21条, 省内总长度0.66万km。为有效应对水旱灾害, 我省启动了《甘肃省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和《甘肃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实施了黄河干流兰州段及嘉陵江、白龙江等13条江河主要支流和黑河、石羊河内陆河等176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近年来共新建和加固堤防2 834公里, 净增达标堤防2 308公里;建成水库387座, 总库容达到108.52亿m3, 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 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省气候变化十分异常, 2010年8月7日,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 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 由北向南冲向县城, 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 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在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 434人, 失踪331人, 累计门诊人数2 062人。2012年5月10日, 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突袭了岷县, 致使岷县灾区耕地被毁, 房屋倒塌, 公路塌方, 通信瘫痪, 供电中断, 灾害造成47人死亡、12人失踪、132人受伤入院治疗, 35.8万人受灾。2013年7月25日,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 天水秦州区娘娘坝镇发生泥石流, 导致大量房屋倒塌, 道路桥梁被毁, 基础设施毁坏严重。上述三起实例已经充分折射出现阶段我省河道建设治理、管理的不足之处, 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分析近年来我省河道防洪治理方面的问题, 现有防洪工程仍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现有防洪工程没有统一规划, 防洪体系不连续, 基本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状况;二是设防标准偏低, 大部分工程没有或者达不到相应设防标准要求, 很多基础设施和人群居住地仍然处在洪水威胁之中;三是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已建提防大多数从在年久失修, 老化破损等问题, 对广大城镇和农村的防洪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难以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防洪问题仍然严峻;四是群测群防体系不健全, 民众对洪水的防范意识不够强, 小水小灾, 大水大灾, 每年都有灾。据不完全统计。1949-1996年全省水灾面积4 050万亩, 累计受灾人口1 740万人, 死亡7 202人, 直接经济损失37.5亿元, 其中黄河流域经济损失19.7亿元, 内陆河流域6.5亿元, 长江流域11.3亿元。严重的洪涝灾害已暴露出我省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低下, 治理措施不达标等问题, 已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因此, 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和江河内陆河治理, 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有效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 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思路措施

(一) 基本思路

按照《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要求, 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 在继续加快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 以防洪薄弱地区为重点, 以中小河流治理、江河主要支流和内陆河流治理、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核心内容, 集中力量加快推进防洪工程设施建设, 加强防洪工程管理, 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积极提高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有效减少洪水灾害伤亡人口和财产损失,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要全面推进流域面积3 000km2以上有防洪任务的大江大河主要支流和内陆河重点河段的防洪治理, 使江河主要支流得到系统治理;继续加大对中小河流治理力度, 优先解决人口密集, 防洪能力差的重点河流防洪治理问题, 使江河内陆河的防洪减灾能力得到有效加强,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防洪安全保障得到显著增强。

(二) 治理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 保障安全。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任务,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维护社会稳定, 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

2.坚持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相关规划, 协调流域与区域防洪建设,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针对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开展建设, 重点加强人口集中、洪水威胁大、防洪要求迫切的区域防洪工程建设。

3.坚持遵循规划, 加快建设。依据已批复的有关规划, 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合理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和标准;加大投入, 尽早启动, 加快建设, 防止“半拉子”工程, 集中力量解决防洪重点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

4.坚持科学治理, 人水和谐。妥善处理防洪与河湖生态保护的关系, 既要满足防洪减灾的需求, 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要求;尽量保持河湖自然形态, 严格禁止挤占河道, 保持行洪通道畅通。

5.坚持强化管理, 注重效益。落实中央、地方责任, 分级、分部门负责, 加强指导和监督。严格项目审批和建设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加强工程的运行维护管理, 保障工程良性运行,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三) 治理任务

按照前述确定的思路和原则“, 十三五”期间应统筹各方面力量, 全面建成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治理工程、江河主要支流和内陆河防洪治理工程, 使江河主要支流和内陆河治理由9条增加到13条, 中小河流治理建设由176条增加到296条, 安排治理堤防1 170km, 达标堤防由目前的4 835km增加到6 005km, 达标率达到70%, 重点河段堤防全面达到规划标准, 重点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全面解决14个地级市及兰州新区、1/4县城的防洪问题, 有序推进重点大中型灌区防洪工程建设。使治理后的河段基本形成连续完整的防洪保安体系, 基本农田保护达到十年一遇设防标准, 一般城市达到二十年一遇设防标准, 市州级中等城市达到五十年一遇设防标准。

四、对策措施

(一) 加大前期工作力度, 规范科学治理河道

从规划入手, 结合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 认真总结现有江河防洪治理工程经验, 系统规划黄河干流、长江诸支流等重要河段和内陆河重点河段的防洪治理任务, 整合设计力量, 集中精力做好河道防洪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

(二) 创新工作思路,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江河内陆河治理项目

今年水利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的实施意见》, 对社会资本参与的范围和方式、优惠和扶持政策等做了进一步的细化。陈雷部长在2015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也明确要求“要敞开大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利, 通过投资补助、价格机制、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 解决社会资本‘进不来’和‘不愿进’的问题”。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建设资金, 今年要争取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有较大幅度增加, 推动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出台水利中长期信贷扶持和财政贴息政策, 抓紧制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政策和项目清单, 大力推行PPP以及BOT、TOT等项目融资和经营模式, 解决好地方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与此同时, 甘肃省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实施意见, 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具有一定收益的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 培育农业、水利工程多元化投资主体。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 为水利投融资拓展了新的途径。

(三) 分工负责, 增强江河内陆河治理使命感和紧迫性

把推进江河内陆河防洪治理项目作为水利重大项目, 建立政府主导, 部门主抓、地方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 分工负责, 限期完成, 把解决人民群众安危作为各级各部门的使命感和责任性, 强力推进江河内陆河防洪治理工作, 尽快解决受影响区的人群众安居问题。

五、结语

3.中国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现状 篇三

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或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水中原有的生态系统,影响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通常称为水体污染。这里既包含了水本身的污染,也包括了水生生物和底质的污染。水体污染使水体及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环境质量、资源质量、社会福利和人类健康的损失。

根据污染物的污染途径,可将水环境污染可分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三类。1.点源污染及其控制工程 1.1 点源污染的特点

点源污染具有确定的空间位置,废污水集中排入水体,主要是指大、中企业和大、中居民点在小范围内的大量水污染的集中排放。

我国水体点源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为3年。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实现“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全国50万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淮河为例,按规划,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2座,总投资60.8亿元,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52万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只有3座,污水处理能力仅为44万l/d。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的原因,除了资金短缺外,现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陷于困境。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1.2点源污染的控制

根据点源污染的特点,目前控制点源污染的措施主要是加强周边企业的排污管理,集中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将流域内的工业污染源负荷削减至总量控制分配的允许范围内,同时加强工业布局的调整,对重点排污单位要求限期整改,对部分企业采取关、停、迁、改、转措施。可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预测生活污水负荷量,健全城市排水系统,沿湖铺设污水管道,把沿湖生活污水引入城市总排污管网,对城市污水进行集中控制和处理,避免沿湖居民生活污水和第三产业的综合废水直接排入湖中。

将工业污水截污后在厂内进行处理,循环再利用,减少工业污染源;对于餐饮服务业和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要清浊分流在高浓度污水的排放点建沼气池,沼气作燃料,沼渣作为农作物有机肥。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工程 2.1 面源污染的特点

面源污染是指在降雨和径流冲刷作用下,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域进入受纳水体而引起的污染。

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①土壤侵蚀,②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农村家畜粪便与垃圾,③农田污水灌溉,④城镇、矿区、建筑工地和林区地表径流污染,⑤水体人工养殖,⑥大气干湿沉降,⑦底泥二次污染等。其主要特征为:发生区域的随即性、排放途径及排放污染物的不确定性以及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目前,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有一定治理难度。从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为世界上农药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而且由于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全国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学氮肥,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大量化肥的使用,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4倍。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时,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一大难题。据1991年和1997年两次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化学耗氧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却在增长,这将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2.2 面源污染的控制

根据河湖所处环境的不同, 其外源性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有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

(1)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对于湖泊水体,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危害范围最大、程度最重,已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据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对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指出,农田肥料污染的负荷平均为47%。如,农业面源污染物中的总磷、总氮分别占滇池水污染物总负荷的46%和53%,占太湖水污染物总负荷的37%和13%。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途径包括建设生态农业工程, 推进农业新技术研究和应用, 改进施肥方式、灌溉制度, 及合理种植、推广新型复合肥料等措施。我国是农业大国, 化肥施用量已达1亿吨, 而肥料利用率仅为30%-50%的水平, 大量氮磷成分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水体。有研究表明,通过保土耕作、作物轮作、节水灌溉、控制施肥等手段,可以减少农田径流带走的氮和磷达60%以上,可大大缓解水体氮磷污染。近年开发的膜控制释放肥料-控释肥,可大大降低营养流失,对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2)城市面源污染

采用源头分散控制和在汇流口实施集中控制的双重方法来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源头分散控制,即在各个污染源的发生地采取措施将污染物质截留下来,避免污染物在降雨径流输送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同时降低水流的流动速度,延长水流的流动时间,减轻后续处理系统的污染处理负荷和负荷波动。

源头控制措施初步处理后的降雨径流,汇流后经固定排放口排入河湖中,少量未经处理的径流漫流至湖中。要彻底控制该地区的面源污染,必须在排放口处实施集中控制,进一步减少进入湖中的污染物量。在各个排放口处,可以根据周边的环境,利用空闲的土地构建人工湿地、植种草坪或其他生态处理措施。采用在人工湿地前,构建一些简单的预处理装置,如滞留池、前置库和小型人工水塘,并采用多种形式优化组合而成的人工湿地,增强其净化能力。沿湖设置一定范围的绿化带,对进入湖中的径流作最后的过滤净化处理并有利于保护湖岸。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措施除了强化工业污染源的控制, 推行清洁生产, 削减或消除污染物排放, 还需根据城市面源污染特点采取控制措施。

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对水环境污染负荷具有很大影响, 推广使用不含磷洗涤剂将会大大减少含磷营养盐的污染。完善城市垃圾处理工程, 减少污染来源 和渠道也是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同时, 配合城市管网建设对不同水质的城市径流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处理, 既保证现有的集中式污水处理的设备运

行, 也根据条件建设分散式高效污水处理工程, 从而达到降低运行成本, 实现就地治理的目标。

科学施肥、蓄类集中饲养等手段减少污染源外,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是一种控制面源的有效手段。外源污染物的控制对减少浅水湖泊浊度,恢复水生生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源污染的控制主要还是加强地面径流雨水的入湖控制,建立河湖两岸的截污工程,把以往直接排入河道的雨水绝大部分截入污水管道,市区污水管道铺设到拦河闸以下的市郊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到下游的河流中。还可结合湖泊的美化、亮化工程在湖边路面修筑较低的保护墙,把路面的雨水和污染物拒之于湖外。

建造湖岸生态防护堤工程,通过恢复河岸植被,恢复河流湿地,种植芦苇、浮萍、睡莲、水草等湿地水生植物,提高水域净化能力。种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并具有观赏价值的花草(美人蕉、杜鹃等)。就地拦蓄部分降水、涵养水源,减缓径流,截流部分地表污水。3 底泥污染及其控制工程 3.1底泥污染与特点

底泥是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源和汇,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等方式进入湖泊,大部分沉积于底泥中,富集成为水体内源污染物,其中积累的主要污染物有机物、氮磷化合物、重金属等,其含量比背景值高出几个数量级,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河湖富营养化是指河湖水体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营养盐输入河湖水体,出现藻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过度繁殖,水呈绿色或混浊呈褐色,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质恶化等污染现象。底泥中氮和磷向上覆水的大量释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退化。底泥中难降解的有机物除腐殖质和纤维素外,大多是毒性比较大的有机物,沉积于底泥后容易积累,导致长期的毒理效应。难降解有机物中的多环芳烃PAH、多氯有机物、有机氯农药、有机染料等化合物的处理,目前仍然是国际上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这些污染物毒性大,难以生物降解,在自然界中存在时间长,易在生物体内富集滞留,导致人类和动物癌变、畸变、突变及雌性化。有效降低并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毒性,成为生物修复研究的关键。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的重金属很容易被水体悬浮物或沉积物所吸附、络合或共沉淀,从而在水底的沉积物中富集,重金属的富集对水生态系统威胁很大。

当外部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后,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作用就突显出来,成为潜在的污染源。国内外实例证明,外源得到控制后,内源的影响仍然会使水体的污染状况持续下去。3.2.底泥污染控制工程

底泥污染相应的控制方法主要有底泥疏浚、底泥覆盖和营养盐固定等。(1)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指对整条或局部沉积严重的河段、湖泊进行疏浚、清淤,恢复河流和湖泊的正常功能。底泥覆盖是指将清洁物质放置于污染的底泥上面以有效地控制底泥对上覆水体影响的技术。

底泥疏浚可以快速去除积累在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而且不增加外来物质, 是湖泊水库治理的一项常用技术。疏挖方式一般有种排水挖泥和带水作业。前者因要将水抽干, 底部脱水后才可机械化作业, 因此多用于小型水库。带水作业方式在湖泊修复中应用较多, 已开发了多种技术, 主要有机械式疏挖和水力式疏挖, 还可根据情况采取特殊措施。疏挖成本则受许多因素影响, 包括设备类型、项目大小、堆放场、底泥密度、输送距离和底泥的综合利用等。美国64个湖泊的底泥疏挖工程统计表明, 机械疏挖成本为0.24~14美元/m3, 水力疏挖成本为1.25~1.75美元/m3。如果底泥含有需要额外处理的有毒有害物质, 疏挖及处理成本将更高。

底泥疏浚工程中需要注意防止底泥泛起而导致有害物质进入水体还需注意底泥的合理处置, 防止二次污染。此外, 疏挖深度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由于营养盐在沉积物中的沉积规律, 一定深度下的沉积物中可溶性磷和氨氮可能高于表层, 疏挖后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反而增加的现象, 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水环境修复目的。因此疏挖前需调查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 并合理设计工程量。(2)引水稀释

引水稀释就是通过工程调水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使水体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该方法能激活水流,增加流速,使水体中DO增加,水生微生物、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也相应增加,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3)底泥覆盖

常见的底泥覆盖系统所采用的材料包括清洁的沉积物、沙子、、卵石和粘土等,底泥覆盖的目的主要包括:(1)物理性地分开污染底泥和底栖环境:(2)使污染底泥固定,阻止底泥的再悬浮和迁移:(3)降低进入上覆水体的溶解性底泥污染物的释放通量。

德国人用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泥灰和少量水混合喷洒到湖中, 以共沉淀磷和藻类, 同时降低营养盐丰富的底泥中磷释放。高聚物材料也可用于覆盖底泥以控制底泥营养盐的释放, 这些材料包括高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稀、聚丙烯和尼龙等。这种措施虽有一定效果, 但成本较高, 且安装困难, 易被刺破, 耐久性不够。(4)营养盐固定

营养盐固定技术是通过投加化学试剂,固定水体和底泥中的营养盐(主要是磷),并使底泥表面上部形成覆盖层,阻止底泥中磷再次进入水体。因此通过投加药剂可控制水环境中的营养盐迁移,常用药剂包括硝酸钙、氯化铁、石灰和铝盐等。硝酸钙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反硝化作用降解底泥有机物,并且还可以阻止了Fe3+和 S042-的减少,另外还可以促使Fe3+的生成,进而达到控制底泥磷释放的目的。氯化铁用来与硫化氢反应,以及形成更多的氢氧化铁,提高对磷的钝化作用。氢氧化钙常用来调节pH值,使其维持在适宜微生物脱氮的水平。

第一个较为完善的原位化学修复记录是Ripl所作的,Ripl 将铁或硝酸盐注入底泥中,有效地降低了磷的活性,从而降低了底泥中磷再次进入水体的机会。Murphy T.P,等采用硝酸钙对日本Biwa湖的底泥进行了处理,结果发现采用硝酸钙可以沉淀孔隙水中97%以上的磷,并且通过现场试验还发现投加硝酸钙使得表层底泥(0-11.5cm)约79%的孔隙水磷得到沉淀,以及93%的硫化物得到去除。加拿大国家水研究所则采用Ca(NO3)2和有机调理剂对汉密尔顿港受污染底泥进行了原位处理,发现197天之内底泥中78%的油和68%的PAHs被生物降解。硝酸钙的投加方式可以是直接注入底泥或者直接向底部水体投加溶解性或者颗粒态的硝酸钙。硝酸钙还可以与三价铁离子混合投加。

虽然该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起来了,然而目前还没有被广泛运用。这可能跟该技术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尚没有完全清楚有关。

显然, 药剂投加法既要考虑实施成本, 又需考虑所会造成的长期生态影响, 因此一般只用于应急措施。

3.4 河湖水体修复技术及其控制工程

河流与湖泊都面临着由于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所造成的严重水污染问题, 因此又都迫切需要引入能使已污染了的水环境得以改善修复的水处理技术。

河湖水体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

(1)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引水稀释、底泥疏浚等方法。引水稀释就是通过工程调水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使水体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该方法能激活水流,增加流速,使水体中DO增加,水生微生物、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也相应增加,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底泥疏浚指对整条或局部沉积严重的河段、湖泊进行疏浚、清淤,恢复河流和湖泊的正常功能。

由于物理修复技术存在暂时性、不稳定性以及治标不治本等缺点,所以与生物和化学技术相结合是物理修复技术以后的发展趋势。

(2)化学方法

通过化学手段处理被污染水体达到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如治理湖泊酸化可投加生石灰,抑制藻类大量繁殖可投加杀藻剂。如除磷可投加铁盐等.化学净化法由于投加的是化学药剂,因此不仅治理费用较高,而且还易造成二次污染.目前该方法主要用于酸化湖泊的治理。

化学修复技术具有费用高、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故高效、廉价、安全的药剂的研制(如絮凝剂的研制)和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是化学修复技术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但物理和化学两种修复方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随着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 生物修复已经成为修复污染环境的热点,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生物方法

与传统的化学、物理处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复技术有以下优点污染物在原地被降解;修复时间较段;就地处理操作简单,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少;较少的修复资金,一般只为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的30%到50%;人类直接暴露在这些污染物下的机会减少;不产生二次污染,遗留问题少的特点,是未来水体修复的重点发展趋势。

生物修复在狭义上指微生物修复,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的内涵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微生物修复外,植物修复方法也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

4.江河治理与防洪工程 篇四

作者: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考察组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02日 07版)

CFP

资料图片

编者按

随着城镇化建设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诸多传统村落及其文化正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开始对我国“江河流域”(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及其他广大地域的传统村(镇)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开展田野调查。2014年6月12日至9月30日,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又对“江河流域”传统村落展开新一轮田野考察。考察结果显示:与2008-2010年期间的考察结果相比,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工作在国家重视下取得显著成效,但问题依然突出,形势仍旧严重。基于此,考察组提出了加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具体建议,相信会对相关工作有所助益。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大陆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51.27%,首次超过农村。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却呈现空壳化趋势。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得大量村落被空置或遗弃。同时,由于道路交通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增多和信息网络覆盖面的扩大等原因,加大了外来文化向农村渗透的力度,村落传统文化趋于边缘化,其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

2008年至2010年间,我中心曾组织20个课题组,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3个县(含县级市)中902个乡镇的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了为期25天至30天不等的综合性复查。这些地域中,在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为9707个,至2010年仅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2014年6月12日至9月30日,我们又组织了8个专项田野考察组,再次对“江河流域”传统村落展开跟踪式田野考察,行经11个省、行程18500多公里、为期三个多月,对此区域原已纳入调研视野的5709个传统村落中的1033个进行回访、考察、调研,并进行数据采集与比照。

本次调研数据显示,在2010年尚为活态存在的1033个传统村落,在四年间,又有461个因各种原因消亡,幸存572个。总数消失了44.6%,平均每年递减11.1%。换言之,在此次调研范围内的传统村落中,约3天就有1个消亡。据我中心“传统村落遗存实录资料库”按省域范围随机抽样的综合信息所得出的整体评估结果显示,就全国范围而言,传统村落消亡的速度整体上远高于上述数据。可见,四年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问题仍然突出,形势依旧严峻。

传统村落保护成效显著

上令下行,形成合力。以2012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为标志,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正式纳入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战略。在这之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先后公布了两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14年4月,四部局联合公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传统村落保护在一批学者长期呼吁下,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初步建立了国家保护名录,制定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并根据保护价值的不同进行分等定级管理。2014年11月,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全国已有25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省级层面,不少省份推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口号及具备可操作性的措施和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传统村落的措施,省委统战部将各民主党派与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海外侨胞等社会各阶层的资源与力量进行有机有效整合,展开了以“回得去的故乡”为主题的美丽家园建设系列活动。

在市、县、镇级层面,不少地方政府结合自身特点,对传统村落保护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浙江顺溪镇政府集中财力与精力保护传统村落,在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同时凸显传统村落的独特性,并处理好政府投资保护与市场运作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找民间投资,把市场需求和传统村落保护结合起来。

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具体落实,上下形成了有效互动。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成绩斐然。自20世纪末开始,冯骥才、乌丙安、潘鲁生等专家学者不断为保护传统村落呼吁、进言,积极探索有效保护传统村落的途径。我中心不仅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的田野考察和相关数据采集,还打造了创新研究平台,集合高校多学科资源优势,展开对村落文化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创建了国内首个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研究培养专门人才的博士、硕士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为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进行宣传和论证。对村落的保护离不开乡贤参与。如今,乡贤的主体范围更加宽泛,他们视野开阔,掌握较丰厚的相关资源,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如湖南省中方县丁家乡的杨宗强,大学毕业后取得上海户籍,2008年返回家乡,带动村民建设生态农业园,形成了一定规模。2011年,当地部分参与种植的农户年收入便达3万多元,而同期丁家乡人均年收入仅1300多元。村民有“觉”有“悟”,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方兴未艾。在当下不少传统村落,村民已经意识到传统村落不仅是自己的家园,还是与家族、民族有关的国家历史文化财产。河南崤山山区的渑池县赵沟村先后获得“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旅游村”“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住民的文化觉悟和文化自信。

现存问题与严峻形势

今天,很多地方对传统村落保护仍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重有形的建筑保护,轻无形的原住民文化保护;重“固态”文化保护,轻“活态”文化保护。在抱有这种认识与理念的人看来,传统村落只是一些没有文化灵魂的“死”建筑。实际上,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古建筑上,更体现于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道德观念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丰富“活态”之中。

误区二:在城镇化进程中,在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指导下,不少基层干部仍未意识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事关国家民族历史文化记忆。他们认为传统村落如无旅游开发价值,不能提升当地GDP,不能为其政绩“建功立业”,与其费力花钱保护,不如让其消亡。有的甚至受经济利益驱动,大行“强拆”之道。如山西某县有一保存完好的晋商明清建筑,于2008年被正式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2014年,该县将其列为城市片区改造重点工程,现在已经砖瓦涂地。

土地毒化,导致新“空心村”出现。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不断遭到各种污染源的伤害,土地污染现状严峻。国土资源部相关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这还不包括农药、化肥对土地的深度污染。污染加剧导致土壤自然蓄水保肥能力、所存有机养料成分、可耕深度等大幅度降低,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土地污染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农民,这也是近年来“空心村”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行土地法、文物保护法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存在矛盾。现行土地法、文物保护法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根源在于,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农村民居权属政策与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保护的需求不相适应。大部分受保护的传统村落需要修缮,但这些村落中的建筑及文物均属国家财产,在村落未纳入保护范围之前,原住民有权对其进行修缮;一旦这些村落被纳入保护单位,村民就不再具有修缮权。与此同时,因资金匮乏,很多地方政府无力对受保护的传统村落进行修复。这就导致受保护的传统村落建筑反而日渐残损,直到坍塌,而原住民的民生问题也得不到妥善解决。传统村落保护陷入“挂牌保护”与实际保护相脱节的困局。此类现象较为普遍,如不及时调整政策,出台可行的保护措施,可能会出现传统村落越“保”越少、消亡更快的状况。

对策建议:“五个建立,两个防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迫于城镇化发展趋势而错误行动、思想认识不正确、政策法律缺位、受政绩和经济利益驱动等。为克服这些弊端,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具体概括为“五个建立”与“两个防止”。

建立并出台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保护法。目前国内还没有完全涵盖和适应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保护的法律。建议由国务院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局参与起草,尽快制定出一部适用于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保护的国家(而非部门)专门性法规,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

建立传统村落环境监管监察、污染治理的法律制度。保护传统村落不能仅仅保护村落建筑,与其息息相关的土质、水质等生态环境也应得到高度重视。近年虽有一些关于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政策法规出台,但缺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法律,尤其缺乏村落环境污染防治与追责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同时,要建立起专门的监督监察机构专司此事,形成长效甚至永久机制。

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数据库。为更好地保护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准确掌握其地域分布与数量,应加快组织建立“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数据库”,成立专项行动工作队伍,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采取田野调查与民间数据收集相结合的原则,对传统村落历史沿革、发展轨迹、建筑风貌、风俗习惯、人口规模、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以及村民生计、自然与生态资源等进行专业的数据记录和建档管理。

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协调发展框架体系。既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村落的文物、文化、生态、民生等诸多方面的价值,也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村落的文化构成从古至今都不是静止的。没有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存在,传统村落其他很多方面的价值就难以持续。不能让传统村落成为死的标本。因此,必须把传统村落的建筑保护与其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把传统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传统村落的文化、人、自然环境都“活”起来的全新保护格局,让传统村落文化以鲜活的形式重返广大农村舞台。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研究人才队伍。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鼓励支持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将保护、研究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招生、教育与研究体制,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同时,要按照“国家需求、创新引领”的原则,充分整合并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学科的资源能量,以利于推出大批高质量的保护与研究创新成果。

防止旅游模式下对传统村落的过度开发。目前,不少传统村落因过度开发而失去“传统村落文化”的原本内涵,甚至变成“流行文化”的大卖场。应建立权威的传统村落管理体制,依据完善的保护规划,在保护培育的前提下,对现存传统村落及其文化资源进行有限、有效的开发利用。

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成为演变态势。要充分认识当前农村“空心化”问题的严重性。要使传统村落原住民“留得住”,就要有效提升和改善传统村落原住民的生活质量。整治重点是处理好村庄协调发展的问题,既要对村落建筑进行维护与改造,维护好文化遗产,又要重视村民的居住环境,更要正确引导原住民的价值观与消费观,帮助农民建立并强化留守和保护意识。(执笔人:胡彬彬、吴灿、李红、杨帆、王安安)

【智库名片】

5.江河治理与防洪工程 篇五

烟草薄片废水治理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

通过对新兴烟草薄片产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小试与中试研究,优化出一条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出水稳定达标的处理工艺路线,并运用于800 m3/d的烟草薄片废水处理工程,为造纸法烟草薄片废水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作 者:郑一新 Zheng Yi-xin 作者单位: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昆明,650032刊 名:给水排水 ISTIC PKU英文刊名: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年,卷(期):31(1)分类号:关键词:烟草薄片 UASB SBR 混凝脱色

6.江河治理与防洪工程 篇六

北京市风沙治理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北方城市经常受到扬沙扬尘天气的影响,不仅扰乱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也不利于良好城市形象的`树立.北京市为了削弱沙尘侵害,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组织实施了“播草盖沙”风沙治理生态工程,对北京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以该工程作为典型进行剖析,根据实地考察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实施生态工程产业化的解决措施,同时也给有类似问题的其他北方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作 者:罗添元 龙少波 任认 何政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期 刊:中国水土保持 PKU Journal: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年,卷(期):,“”(7)分类号:X45关键词:播草盖沙 风沙治理 生态工程 产业化 北京

7.江河治理与防洪工程 篇七

摘要:通过从事几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从工程特点,工程质量,工程现场管理,工程竣工验收,后期养护管理等方面,简单论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

关键词:生态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石漠化是中国西南湿润岩溶地区特有的、在脆弱的岩溶地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参与岩溶自然过程,造成植被退化、水土资源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水土流失顶级表现。石漠化项目林业项目一般分为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项目,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一种重要营林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疏林地、灌丛地、灌木林地、具备封育条件的荒山荒地等经过5-10年的封育,大多成为了有林地,封育起来的林分,植被种类丰富,对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强,为改善工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得到稳步提高。生态林是指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主要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随着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石漠化日益加重,目前在用于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中的人工造生态林和封山育林工程收到了很大的生态效益。我通过从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多年的监理工作,简单论述一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业项目的一些管理经验。

因地制宜;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长江和珠江防护林、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云南省石漠化防治工程是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级地方政府政务内容。石漠化防治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级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作为各级地方行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通过采取造林种草、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基本农田和配套小型水利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条件等措施,综合治理,推进石漠化防治工作。1关于石漠化地区国家统计数据

为查清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基础数据,2004年~2005年,中国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监测区总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监测区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从检测中总结出我国石漠化分布特征主要有:1)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2)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3)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从以上数据看出:加强对现有的森林保护,改善中轻度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造林、种草,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基本农田和配套小型水利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成为改善中轻度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势在必行治理工程。

2石漠化治理项目林业项目治理现状存在的管理难题

2.1石漠化治理项目林业项目以绿化生态工程为主,绿化工程与建筑工程相比较存在以下特点1)实施对象大部分是活体;2)营造工程的艺术美;3)养护管理的长期性;4)建设材料市场价格的不可定性;5)工程建设的广泛性与附属性。

2.2石漠化治理的绿化工程存在一些通病如:1)绿化施工队伍参差不齐,无法体现设计理念;2)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3)目前我国多数园林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控制的管理体系。许多绿化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都存在随机、随意的现象。2.3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点多面广。涉及单位管理人员多。目前我省的石漠化治理工程一般以县为区域,分实施,项目涉及农、林、水、畜牧等方面。因此管理难度大。

2.4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综合配套治理不明显,配套治理不具连贯型,一般石漠化项目林业治理林业的,水利设施不一定为林业服务,可能是为农业服务,但是服务对象又不是刚刚实施的关于在建石漠化农业项目,畜牧项目的发展又可能与林业项目冲突,大力发展畜牧项目,可能又破坏林草植被。

3石漠化项目林业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 3.1准备工作

3.1.1组织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

施工过程是又一次创作过程,存在如何充分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问题,因此,图纸交底异常重要,要求设计单位详细介绍设计意图,施工单位要深刻领会工程整体的设计思想,以便在施工中灵活运用,如:树丛栽植时,哪株直,哪株斜,倾斜的角度,如何让其搭配和谐而又顾盼生姿,生动有趣,这从施工图纸上是反映不出来的。

3.1.2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既然包括了多个单项工程,在施工中往往涉及到各项工程项目的协调和配合,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统一领导,各部门、各项目要协调一致,使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这也就是常说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两个方面的控制:一是选定施工方案后。制定施工进度时,必须考虑施工顺序、施工流向,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特殊项目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能否保证工程质量:二是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使建设工程满足符合设计要求以及保证质量,求得施工工期短、成本低、安全生产、效益好的施工过程。

3.1.3现场勘察、“四通一平”和临时设施的搭建掌握现场地质、水文勘察资料,检查“四通一平。临时设施能否满足施工需要,各项设施搭建能否满足施工需要,保证工程厩剩进行。3.2提高工程质量应重视几个环节

3.2.1重视科学研究,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重视对各施工、养护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使人员掌握更多的施工、养护知识,为更好地进行施工养护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参加施工养护管理的技术人员、生产人员是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要提高工程质量,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其次是人的技术素质,管理技术人员应有较高的质量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以出色的工作质量,确保工程质量。3.2.2重视施工时间的控制

根据施工时机,充分利用气候条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石漠化项目绿化工程施工时间,一般控制在春季和秋季。绿化工程苗木栽植若夏季进行,由于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苗木易因失水而影响成活率;若绿化工程冬季施工,由于气温过低,土壤变硬,无形中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工作量,部分苗木就容易因没有适应栽植地的气候条件而出现冻害,影响园林绿化工程质量。3.2.3重视种植土壤的改善

绿化种植土质不宜粘重,以中壤土为好。如果土质过于粘重,则土壤透气性、透水性较差,这样容易使植物出现烂根现象,尤其是栽植较深的各类乔木更容易受害,因此,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种植土必须进行改良或更换,做到适地适树。3.2.4重视植物品种的选择

根据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设计中尽量以乡土树种为主,起到改善小环境、小气候的作用,要因地制宜进行树种选择,不能盲目追求效果而将不适宜绿化的品种种植,违反植物的生长规律、习性进行种植,甚至造成大片植物死亡,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4科学管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

4.1应深刻领会设计意图,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作为管理技术人员,应熟悉设计指导思想,设计意图,图纸和质量的要求,管理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地形地貌、地下管道、施工条件和定点放线的依据等有关资料,对质量、工期、效果、效益目标做出规划。因此要及时组织人员做出详细目标管理,结合工程质量特点,地区环境和施工条件,从施工全局的技术角度出发,遵循施工工艺要求,科学地制定施工方案,组织实施。4.2严格控制工程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方法及监控措施,在进行工程施工中得到落实,管理人员要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挥其主导作用,以优质的工作创造优质的工程。4.3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每一个分项都符合质量标准,每一个分项工程又都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对每一道工序必须严格检查,当上一道工序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绝不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只要每一道工序质量都符合要求,整个工程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4.3.1定点放线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种植穴标明中心位置,种植槽标明边线,但特殊情况下又需要灵活处理。4.3.2种植穴、槽的挖掘种植穴、槽的挖掘视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土壤情况要求,尤 其是土质较差的种植穴一定要挖深挖大,然后进行施基肥和容土,以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小环境。

4.3.3把好苗木质量关对苗木的品种、棵型、高度、干径、根系发育等情况严格把关,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

4.3.4苗木栽植苗木栽植前应对苗木根系,树冠进行修剪,拆除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带土球的乔木栽植时,种植穴底部要踏平;填土时要分层压实,不留空隙,注意观赏面的朝向。

4.3.5固定支撑浇水栽植后在10cm以上的树木应该固定,24h内必须浇一次水。

4.4交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控制

绿化工程完成后,全面考察工程质量,保证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等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因此,自工程开工日起,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收集、记录有关工程数据,在工程竣工后提出合格的工程建设档案资料,监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要求组织竣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合格。4.5后期养护管理 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工程养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通过养护管理使植物健康生长,促成设计理念的实现才能真正达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养护管理工作是实现工程质量的关键。在绿化施工过程中植物种植工作完成以后,接下来就要对植物进行养护管理。养护是根据不同绿化植物的生长需要,及时对植物采取施肥、浇水、中耕、除草、修剪、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以确保其能够正常生长,如果园林绿化施工优良,但养护管理不到位,如浇水不及时,导致苗木成活率低;除草不及时,导致绿化工程杂草丛生;打药治虫不及时,导致病虫害严重等质量问题。所以人们形容植物的种养关系是“三分种植,七分养护”,这说明绿化养护管理在绿化施工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绿化工程质量顺利完成的关键。一个精品工程,要通过设计、材料、施工工艺、场地、后期养护方面完美结合才能实现。作为施工方图纸到手后,要根据设计、材料、现场、实际状况从多方角度对图纸进行完善,实现图纸、材料、工艺、现场完美的融合,图纸依现场地形实际变化和植物材料施工工艺景观再造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严格执行标准,工艺要精确,软硬景衔接,植物配置要和谐,修剪、栽植深度、树穴整理、支撑、朝向、观赏面等工序都要符合标准,使景观效果在现,体现工程质量。5总结目前的石漠化治理对策

云南省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在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地方的基础上,防止潜在石漠化的地区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治理区域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区域上。其次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上一篇:余秋雨散文《无所求》下一篇:小升初语文复习汉字拼音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