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效率的道德调节

2024-08-06

注重效率的道德调节(9篇)

1.注重效率的道德调节 篇一

注重学生课堂信息反馈

有效调节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合作、交往的一个活动过程。新课程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完成学习,实现健康成长。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不断调节,才能实现因材施教,即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好务。教师要有效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那就务必须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的信息。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从哪些环节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信息反馈。

一、在讲课之前环视全班学生,注重课前学生信息反馈 当教师走进教室宣布上课时,全班学生都将整齐地站在自己的座位旁,在师生相互问好之前,教师就得用炯炯有神的眼光,面带微笑地环视全班同学,同时,要环视到每个方位,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通过这一反馈教师就可以知晓本节课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是否有缺席学生、是否有生病不舒服的学生等。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比如,学生精神状态不佳,学习积极性差,教师就可以调整教学安排,适当开展一些趣味活动,讲一些幽默笑话,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就得更要具有一定的幽默、风趣。通过这些有效的活动调节,振奋学生的精神,创设一个和谐、愉快而又轻松的教学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课堂上有缺席的学生或生病的学生,教师就得要关心学生,与班主任联系或学校联系,既增进师生之间感情,又可以避免出现安全责任事故。倘若一个教师只管铃声一响走进教室就开上课,不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按 自己的教学安排就开上课,那么这堂课将是盲目的,是不会得到更多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的,教学效果当然是不可能理想的。

二、在提问之后注重学生反馈,获取当前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最直接体现,更是教师调节自身教学行为的最直接依据。教师在讲到某个问题或关键点时就得要提问,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问后教师就得要迅速环视和倾听全班同学的回答情况,以获取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一个提问或不同的提问就可以反映出当前教师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益,教师就得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处理,及时诊断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进度等。当然在处理学生反馈的信息时,不能以少数学生信息代替全班学生信息,更不能以优生反馈的信息代替全班同学的心声,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注重优生发言信息反馈,又要注重中等生的发言信息反馈,更要注重后进生的发言信息反馈,只有这样分层处理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效调节教学行为,切实让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成长服好务,也才能教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反馈,及时调节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组织课堂、引导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认真教学,还得要间断式地巡视课堂,注重课堂细节,通过巡视每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情况和表情状态,是否有 搞小动作的学生、是否有切切私语的学生、是否有“人在心不在”的学生等,即就是要察言观色,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情况,对未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要及时调节,让他们都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师生互动,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舞台,让师生同台演出,没有哪个学生是旁观者。这样,才能让教师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教师在课堂上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良好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四、在课堂练习中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弥补学生的不足 课堂练习的质量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也是恒量当堂课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教学效果要优,学生的作业要优质完成,学生考试要考得满意,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要得到发展。为此,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课堂练习反馈。在每节课的新课结束后,很多教师都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也是教师自查自身的教学效果,便于教师及时调节和弥补。课堂练习布置下去后,教师不能认为自身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站在讲台上或依靠教室门,等着下课铃响,而是要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巡查学生的作答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力争将学生的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总之,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是关键,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得重视课堂教学细节,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信息反馈,不断调节教师教学行为。

2.注重效率的道德调节 篇二

从幼儿阶段起就应培养幼儿良好思想道德品质,通过良好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通过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营造立体化德育网络氛围,构建德、育合力的成长环境在幼儿园进行多种活动,应重点创造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同时应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为了让幼儿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幼儿园必须考虑物质环境的影响与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如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就能感受到幼儿园工作人员文明礼貌和互帮互助的热情, 遇到同事生病或家中有困难都能热情地伸出援手。幼儿园教师带头经常为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到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支教,参加植树等环保性宣传和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幼儿园举行大型活动时,应让大班小朋友帮助小班弟弟妹妹们搬小椅子、扶着他们上下楼梯;大班毕业前,让孩子们将自己看过的图书、玩过的玩具送给中班、小班的小朋友等。和谐的人际氛围与教师树立的良好榜样会直接感染幼儿,使他们主动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幼儿园活动场所用各种品德行为规范标语和图画进行精心布置,将德育文化很好地融入其中。教育幼儿将平时废物及时入箱,爱护公共设施,与同伴互助互爱和谐友好相处,关心自然角里的小动物,等等。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形象化的标志使幼儿的道德规范渐渐趣味化和可操作化, 从而实时调整幼儿的行为习惯,遵循先进的道德规范标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二、把幼儿德育渗透在游戏与学习中

当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应注重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品德教育贯穿整个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应开展多项品德教育系列活动, 创设一切有利于幼儿健康情感培养的文化体育游戏活动,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德育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德育光说不行动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必须注重加强品德教育实践性,德育不能是单纯的说教,千万不能把德育只当做一般知识传授。幼儿良好道德品质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转化过程, 不用说教,需要引导,更要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因此幼儿园还要额外重视为幼儿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此,幼儿园可以多多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在“让道德回归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理念指导下,把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可以结合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谈话”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 培养幼儿自我管理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进餐时教育孩子爱惜粮食洗手时让孩子学习既把手洗干净又能节约用水的方法;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自己收拾、整理玩具,培养幼儿爱护公物的好习惯。日复一日地不断重复对形成幼儿良好道德行为很有帮助。应多利用游戏形式开展品德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进行品德教育,更符合幼儿特点,幼儿更易接受。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合作、互助,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此外,幼儿园可以多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德育工作形式,促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道德教育方面幼儿园应携手家庭,形成德育合力。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班级搏客、家长学校、“家教园地”等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德育方法,让家长们了解、掌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建议并支持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一定要遵守公共秩序,决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平时教育孩子们学会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经常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开展的“爱心家庭义卖活动”,将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这些活动让幼儿园品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得到延伸, 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以德育统领各种教育资源

幼儿园开展品德教育主要寻求并且抓住德育教育发展契机,针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有效地整合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从预设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拓展幼儿德育教育范围,不拘泥于传统德育教学形式,尽可能将德育工作开展得妙趣横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将本土文化与品德教育相融合,引导幼儿充分了解家乡的巨大发展变化,深刻感受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效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园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当地名胜古迹、收集有关家乡变化的图片及资料,极大激发幼儿的自豪感。让幼儿多角度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促使幼儿产生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理想,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可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特殊节日中开展,围绕节日主题,让幼儿设计一些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德育活动,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平时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系列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提高幼儿德育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幼儿教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 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对未来的发展注入时代正能量等强大驱动力。在和谐文明的精神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童趣,净化幼儿的美好心灵,启发他们的智慧。教师创造环境实时开展德育工作至关重要,把幼儿德育融合在各项教学内容与教育实践活动中, 这是幼儿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幼儿德育活动中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开展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摘要:从新时期幼教事业发展经验看,幼儿园应把幼儿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立体化德育环境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幼儿道德情感教育发展与科学认知活动观念形成。幼儿园应重视创造和谐愉快的德育环境,把趣味化教育教学内容与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密切联系起来,实时引导幼儿积极融入德育环境构建中,共同创设精神文化与思想品德修养结合的活动场所,注重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游戏活动中,让品德教育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全过程。

3.注重效率的道德调节 篇三

摘 要 在社会转型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道德是一种软性制约,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使道德的权威性与制约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呈现出一定的弱化。我们应确立与现代化目标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积极推进社会转型期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发挥道德权威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伦理道德上的支持。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伦理道德 调节作用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由于社会诸要素及其联系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新旧社会发展模式的更迭过程。从字面意义上说,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價值观念等方面发生革命性变革。

在社会转型阶段,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的剧烈变化,改变了道德发挥作用的社会背景和机制传统道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面临严峻的挑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样态随之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道德发挥作用的社会背景和机制;道德是一种软性制约,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更为彰显和加剧了道德权威的弱化,从而使道德的权威性与制约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道德的内容包括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道德的主观方面包括道德活动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品质等,其内容构成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等;道德的客观方面指特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包括道德关系、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等贯彻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阶级社会,道德主要表现为阶级的道德,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道德也有其共同性或相似性,因而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存在着相互借鉴的问题。一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一旦产生之后,对其所依存的社会经济关系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一般意义上说,道德作为一种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维护社会生活秩序。阶级社会的道德,从来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之一。剥削阶级的道德向来是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被统治阶级的道德也是用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的精神武器。历史上先进阶级的道德起着提高阶级觉悟、增强阶级团结、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作用,同时也是连结其他进步的社会力量的一条精神纽带;没落阶级的道德则是人们心灵的腐蚀剂,它对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起着阻碍和破坏作用。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调整作用,最后归结为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作用。

道德作用的基本方式在于评价道德行为的价值,它以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标准,以行为的动机和效果为依据,以善恶概念表述行为的价值。在具体生活实践中,靠个人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选择行为,并通过社会舆论和榜样的力量,培养人们的自尊心和义务感,把客观的道德要求变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和良心,从而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实践道德要求。

从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说,社会变革即意味着旧的价值体系的式微与解体,新的价值体系的萌生与建立。而事物的消亡与新生都有一个过程,因此,在变革完成以前,必然会有一个旧规范与新价值交错并立的时期,并常常伴有新规则的暂时缺位而呈现出价值失范的局面。在此情况下人们的迷茫与惶惑自是难以避免的,而社会价值指标本身的错综复杂,也使人们在决定何去何从时倍感困惑和困难。我们所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处境。急剧的社会变革,使人们还来不及准备就匆忙地踏上了告别传统走向现代的道路;新的生活虽然已经开始,但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备,旧的规范还来不及作一番认真的清理。这种新、旧犬牙交错的现状,常常使得是非不清,善恶难别。比如,社会生活中既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追求,也有视权力为“寻租”的筹码,大肆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而且还以一种权力过期作废的日暮途穷的心态,迫不及待地巧取豪夺;既有舍生取义,也有见死不救;既有高尚的“清贫”人格,又有人为财死的贪婪沉迷;既有情义无价,也有“良心多少钱一斤”的率尔荒谬之论。生活中大量涌现的这类彼此枘凿、相互龃龉的社会现象,正生动地说明了我们时代道德的激荡与错位。这种淆乱不清极有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移腐朽为神奇,错把美德当成恶行,其对道德权威的负面影响、对道德范世规物作用所构成的冲击,自是不言而喻的。

针对这种现实我们必须加以认真的导控要正确认识道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确立多元的道德目标模式,大力开展道德教育,健全社会道德监督机制。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要求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道德比较中进行道德创新。

4.注重个人道德品行作文 篇四

我认为无论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还是家庭美德,最基本是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因为它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为此坚持以人为本摆在首位,不管将来你们长大了从事任何职业,首先要学会做人,具体做法如下:

一、注重传统美德的修养

修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修炼出来的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它来自道德深处,又表现在人们的一举一动之中。好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来自日积月累和滴水穿石的恒心。有着好修养的人,会是你的良师益友,是你人生的知己和引路人。经常大人责备小孩“这孩子一点规矩也不懂。”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会发现不少情况下,小孩是无辜的,责任在大人。因为小孩子并不知道规矩的实质内容。孩子的思想成长形成期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小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你给什么模型浇铸出来的就是什么形状,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要他圆就圆,要他扁就扁。因此要注重传统美德的教育、行为规范及规矩内容实质性教育,坐有坐像、站有站像、举止文明、待人接物、敬老爱亲、知恩图报、勤俭节约等等中华民族传承下来传统美德要在我们青少年儿童身上不断发扬光大,而且要从娃娃抓起。

我外甥女杨柳秋子在上福州实验小学五年级。她在《夸我的外婆》文章中这样写道:记得我上幼儿园小小班时,幼儿园每周一上午各班要派代表上台发言,外婆帮我写好了发言稿,我平生第一次上台讲话:“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小小(2)班小朋友名叫杨柳秋子。今天,我给大家讲一句名言:“不可对人冷冰冰,一点笑容最可爱。”这句话告诉我们小朋友要礼貌待人。谢谢大家!”我的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此外婆的教诲,我一直牢记在心里,懂得讲文明懂礼貌,多次评为“三好学生”。外婆还给我讲了《书圣王羲之》的故事,激发我从小立志要好好学习。我学习书法五年了多次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大奖,还为社区写春联刊登在《福州日报》、《涌泉乡音报》上……由此可见注重传统美德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乃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注重良好习惯的修养

5.注重效率的道德调节 篇五

杨少英

玉溪师范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的教学不能只限于教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当然,所谓的道德实践一定是基于道德目的的,包括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关键词:思想品德 情感 道德实践 教师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当然,所谓的道德实践一定是基于道德目的,包含道德情感体验,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如果让学生局限于教师的三尺讲台,缺乏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都要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培养综合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那么,思想品德课该如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呢?我认为应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内容与形式的选择

合适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有必要开展的先决条件;恰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因此,思想品德课开展实践活动必须选准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1.结合教材提出的行为锻炼要求。行为锻炼就是按所学课本知识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具体活动,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结合教材要求进行行为锻炼可从以下两种形式人手:一是在校内开展活动。例如,与校团组织、学生会等密切配合,从纪律、卫生、礼仪等人手,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争当遵纪守法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我与雷锋同行”等主题创建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学校的劳技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种养殖和开展废旧物回收利用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二是到校外开展活动,即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投身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田头地尾等生产劳动第一线,拜生产者为师,亲手参与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体验创造社会财富的艰辛,从而加深对“艰苦创业”、“劳动光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劳动成果”等理论知识的认识,进而把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观念变成 自觉的行动。

2.围绕学生知、信、行的矛盾。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和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动力,“信”是纽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调查、访谈、讨论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向社会,通过疑问的消除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例如,现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学生的印象中就是“单干“,各家搞各家的活,各人挣各人的钱,先富起来的人怎么会去带动后富的呢?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访问几家先富起来的典型,比如烟叶种植专业大户。学生通过访问就会明白:该专业大户的成功使周围的人感觉到种烟有利可图,而且烟叶的栽培、管理、采摘、烘烤又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技术上没有问题,于是有条件的人也会去种植烟叶,进而从中获益。这样,种植烟叶就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好项目。类似这样的项目多了,农民收入的渠道就宽了,经济来源就有了,生活也就逐步富裕起来了,从而使共同富裕逐步成为现实。

3.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追求愿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活跃的,这时候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因此,政治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分散实践。例如,同在一个村里生活,为什么有的同学家境较好,有的则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人口数量、勤劳程度、科技水平、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对自己较熟悉的同学、朋友或亲戚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明白“计划生育”、“勤劳发家”、“科技致富”、“互相帮助”的重要意义,并进而扩大到对一个镇、一个县(市)、一个地区进行经济状况分析。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带领,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讲完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律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附近的派出所法院等执法部门,了解犯人(尤其是学生熟悉的)违法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受惩处情况,有条件的再组织学生到劳改场、监狱等地方了解犯人服刑情况,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二、课内和课外的协调

学科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功既需要课堂上教师的精确讲解,也需要课堂外教师的精心指导。课内精讲是前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学也是同理。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材知识,因此课堂授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教师把课本知识点讲解清楚了,学生开展起活动来才会得心应手,若有“疑”,这“疑”才是“真疑”,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活动才更具针对性,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课外指导是关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例如,每次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制定好详细的活动计划,预想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拟定应对的对策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活动中学生得到的体会和认识,有的是积极的、客观的、正确的,有的则是消极的、主观的、错误的,教师应及时给予点评,对的肯定,错的指出症结所在,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开展活动小结或总结,让学生把体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有条件还可召开表彰会或举办成果展,这既能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有利于增强他们下一次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应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特点,紧密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真切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6.注重效率中学议论文 篇六

“沙——沙——”这声音仿佛有千万只蚕在啃食桑叶。只见同学们一个个埋着头,笔在本子上飞速移动着。我们正在做一个小测试——写数字。按顺序写,谁先写完,并且没有涂改,谁就获胜。

我不停地写着,一串串数字像自来水从水管里源源不断的流出来,一边写一边在心里祈祷上帝保佑,千万不要出错!我微微抬头瞟了一眼周围的人:只见段金良晃着脑袋一丝不苟地写着,嘴里还念念有词,像唐僧念紧箍咒似的;而徐晨则半眯着眼睛,傻笑着,像平时一样不慌不忙地写着,还东瞧瞧,西看看,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只听刘雨萌扯着嗓子大叫了一声:“啊——”我吓得浑身一哆嗦,笔一颤,差点写错。我后怕得拍拍自己的胸口,长吁了一口气,然后望向刘雨萌,只见她无可奈何地揪揪自己的头发,懊恼地一拍脑袋,有气无力地嘟囔着:“一失误成千古恨啊!又得重新写了!老天啊!”看那样子,好像是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我窃笑着,嘿嘿,少了个竞争对手。

开始进行最后的冲刺了。我龙飞凤舞地一阵速写,那潦草的字迹自己看着都会脸红,一个个数字都缩作一团,几乎难以辨认。“要快!快!”我在心里默念着。“54、55、59,咦?”我一愣,盯着自己写的数字看了许久,脑子里一片空白,笔一下子从手中滚落到了地上。“怎么可能,我居然写错了!悲惨啊!”过了许久,才回过神来,瞪着那个可恶的“59”,身体仿佛被抽空似的,一下子瘫坐在沙发上,沮丧到了极点。真是欲哭无泪啊!可这又能怪谁呢?

我们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如果不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如果做事情只一味地图快,那就很容易出现失误。这样的失误在平日里可能不打紧,可如果是发生在重要的考试上,那我们将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我们只有在拥有高效率的同时还能拥有良好的质量,才能很好的完成事情。

7.注重效率的道德调节 篇七

关键词:英语高考,考点分析,英汉差异,应对措施

一、短文改错考点分析

为适应新课标的第一年高考, 陕西2010年高考的短文改错借鉴了新课改区宁夏、海南卷, 的升级版短文改错。虽然题型有所变化, 但考查的考点和错误类型、错误方式仍然沿袭以前的方式, 只是错误不是按行改。因此英语短文改错的考点变化不大, 主要分布于名词单复数、冠词、代词、介词、动词时态语态、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搭配、形容词/副词辨析、逻辑关系词、从句引导词等。从考点的设置看, 短文改错的知识应该是学生学习英语中很常见的一些知识点, 难度应该不是很大。学生如果要得高分, 那么首先就要掌握高考短文改错常考错误类型, 从而知道从何下手;同时又要拥有实用的解题方法及扎实基本功。最终在短文改错题上有所突破。

二、英汉差异在短文改错中的运用

在做短文改错题时, 有时候有些错误学生很难发现, 因此也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改正。从难度上来看, 这些错误往往很简单, 但是学生发现不了, 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做题时用汉语做题, 而不是英语, 而实际上英汉是有差别的。因此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和了解英汉的差异, 就很难掌握并应用正确的、地道的英语。下面就英汉的差异举例说明。

1. 名词。

英语中的可数名词有单复数的变化, 如book—books, 而汉语名词复数变化不明显 (有时加“们”) 。英语中可数名词的单数形式前需要加冠词 (a, an, the) , 而汉语则不然, 如:“我发现很多科目都很没意思。”科目后没有变化, 即后面没加“s”, 而英语的表达应该是“I found most lessons rather uninteresting.” (2007陕西高考) 。再如:2009年陕西高考改错第6行:So two hours before the play started, he left the ticket on the back seat o his taxi. (ticket后应加s) 。另外, 由于英语中还有大量的固定短语, 考生的记忆不准确, 因此这方面冠词的漏用和误用也是命题的一大重点。

2. 动词。

关于动词英汉的差异很大, 英语有人称、单复数、时态、语态等变化, 而汉语无此变化。汉语中无论是描述过去、现在, 还是将来, 或不论一个人还是许多人, 不论你、我、他, 还是你们、我们、他们, 动词都没有变化。如:“我将给他回信并寄去我们一起拍的照片。”此句有三个动词, “回信, 寄去, 拍照”, 而在英语中这三个动词发生的时间不同, 回信、寄去还未发生, 而照片过去已照, 因此英语句子应为“I’ll write back and send him the photos we took (take的过去式) together.再如: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是“be+动词过去分词”构成的, 如“The apple was eaten by him.”;而汉语的动词则没有相应的变化, 被动语态的标志只有一个“被”字, 而且经常被省掉, 如上面的句子翻译成汉语就可以是“苹果我吃了。”另外, 动词的一些搭配也是命题的热点, 如:He was walking to school the other day when he let a bicycle ran right into him (陕西2009) 。其中let sb.do为固定短语因此“ran”应改为“run”, 高考命题中动词形式的错误是每次必涉及到的, 相信原因大家已经很清楚了。

3. 连词。

在汉语句子中经常互易出现一逗到底的现象, 而英语是绝对不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如:“他的一些朋友每天来看他, 给他带来很多书和水果”翻译成英语应为“Some friends of his go to see him every day, and they take him lots of good books and fresh fruit.”同时, 在英语复合句中, 连词在从句中只会出现一个, 不会重复出现。而汉语中则常常成对出现。如:“虽然他考试没有过, 但是他没有泄气。”而英语只能用其中一个, 如“Although he failed to pass the exam, he didn’t lose heart.”或“He failed to pass the exam, but he didn’t lose heart.”。

4. 介词。

英语中介词具有丰富多彩的词汇意义, 特别是可以表达汉语中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如“我来自陕西”, 英语为“I am from Shaanxi.”;英语中用介词的地方汉语常常不用介词或用动词表达。如:She ran across the street after him.这句话中包括两个介词:“across”和“after”。而在汉语的相应形式“她跟他跑过了街”中, 则没有使用介词;英汉部分短语中介词的使用也存在不同。汉语说在校园里, 英语则要用on the campus, 汉语说在家里, 而英语表达是at home。

三、解决策略

1. 注重英汉差异, 夯实基础。

英语短文改错试题的覆盖面较广, 主要涉及对英语基础语法知识的考查, 如:名词、动词、冠词、代词、连词、介词, 尤其是对动词与名词的考查, 年年出现。而考查的方向主要体现在英汉的差异上。这些差异单独拿出来学生还比较清楚, 容易辨别, 但在应用上效果却不尽人如意。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加强英语语言知识的训练, 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知识的熟练程度。相应的训练可以包括:造句, 单句翻译、单句改错的训练, 以及同学之间互批互改作业训练等, 经过大量的训练让学生对易错知识有深刻的印象, 从而为短文改错、甚至写作打好基础。很多学生在做英语题时都在应用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语感。的确, 语感是学习语言者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 是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的培养只能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

2. 加强固定短语记忆, 拿到基础分。

对于一些固定短语和较为复杂的词的用法及语法点, 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积累, 并记忆。只有当学生有意或主动地去记录一些正确的词汇、短语、句型时, 才能为他们在日后的应用中打好基础。

3. 注重解题技巧和答卷规范, 完美改错。

(1) 加强阅读训练, 增强对短文整体语篇的理解力。当然英语短文改错题考查的不仅仅只是词汇和语法, 它是集语法知识与语言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英语试题, 旨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评价与校正能力和对词汇、语法和语篇三要素的把握能力。因此学生应首先对文章有个整体理解。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对短文改错的答题的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 教师要加强阅读训练,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以及抓住主旨大意, 对整个语篇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同时, 对文章的细节能做到正确地判断、归纳、推理, 最终为短文改错扫清道路。

(2) 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指导, 还要重视解题的规范要求。要严格按照示范所规定的符号去改错, 切勿在原文的字里行间勾勾划划、涂涂改改, 要保证卷面的整洁。切忌用文字说明或用箭头表示。

总之, 短文改错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只要我们了解高考短文改错的命题特点, 抓住其出题规律,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特别是能熟练辨析英汉的差异, 加上平时的认真训练, 以及做题方法和技巧的灵活, 并规范答卷, 我想每一位学生都会在短文改错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连淑能主编.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万丽主编.短文改错转向攻略.延边大学出版社.

[3]天利·2011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突破.西藏人民出版社.

8.注重方法,提高效率 篇八

外语学习,词汇为本。在复习英语词汇时,可通过对其同音词、形近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进行归纳总结比较,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还可通过构词法扩大词汇量。知道了词性,就要求学生分析掌握运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场合,使他们在单词拼写题中能得高分。

单项选择主要考查语言知识、语法和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因而在做题时除了注意审题的透彻性,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交际用语的地道性,还要巧妙地运用解题方法。除了常用的直接法、排除法、类推法外,还原法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即把题干还原成自己熟悉的句型结构、短语等。另外,我还提醒学生要注意标点符号、省略以及多余信息的干扰等。

完形填空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在做完形填空时要掌握几点方法:1.浏览全文,理解大意。2.照顾上下文,作出正确的逻辑及词意的判断。3.先易后难,利用已选出的正确答案来推断未知的答案。 4.重新阅读全文,全面复查。在平时的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养成不依赖选项,而是根据上下文的暗示进行推理判断的习惯;大声朗读背诵好篇章,增强语感,体会策略,增加信心;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与文化背景知识;多积累各种固定搭配及各种句型等。

阅读是关键。“得阅读者得天下”,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我在指导学生做阅读理解时,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整体把握,加强细节寻找与深层次的理解。做到:浏览问题,心中有数;寻找主题,通读全文;把握意图,前后照应;关注细节,完成答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关注体裁结构。

1.说明文:提出问题(说明要点);分析问题(说明过程);解决问题(说明结果)。2.议论文:提出论点(主题主旨);论证论点(证明是非);得出结论(重点进一步阐明)。3.应用文:根据题目搜寻答案。4.新闻评论:叙述事实;引用别人的评论来分析论述;得出结论。5.记叙文:人不离事,事不离人。写人的文章事情是重点,记事的文章人物是关键。

第二,关注出题意图,猜测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第三,注意答题策略。

1.在遇到考查结论性观点、总结归纳思想的题目时,一般来说,概括性高、引申思路符合逻辑的选项是正确的。2.看选项中与原文线索句中重点词的同义互释。两个表达意思相同的句子是可以通过语法和同义词转换实现统一的。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应该是正确选项。3.考查文章中结论题时,看选项中是否含绝对性的词语,有这类词的选项一般要排除。4.在考查结论推断题时,一般来说,重复例证事实,就事论事的选项大多数情况要排除。5.完成每篇文章的试题时,要对其进行贯通串联,如果逻辑上出现了错误或与原文中心意思相悖,就肯定在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短文改错是考生们的一个难点,也是需要突破的重点。笔者认为一半错误设置与行文的一致性有关,如时态、语态的一致,主谓一致,指代一致,平行结构的一致,名词单复数的一致,行文逻辑的一致等等。因此,答题时检查文章在这些方面是否一致是发现错误并加以纠正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寻找错误时,必须要打破行的界限,通篇考虑,分析结构,予以纠错。同时,分析错在何处及其原因有助于快速提高。

书面表达是高考中的重头戏和增“分”点,它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在紧张的考场上如何快速写出一篇规范、美观、通顺、连贯的好文章呢?第一,卷面整洁,书写规范,美观大方。第二,尽量使用一些符合英美国家表达习惯的高级词汇,使阅卷人耳目一新。第三,要写出几个突现文采、展示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漂亮句子。如,强调句、倒装句、虚拟句、非谓语动词句、各种从句、it句型、with结构等。第四,恰当地使用衔接词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紧凑,过渡自然,层次清晰。第五,谋篇布局要细化,要审清题目,弄清时态、人称,分清段落,要点全面。但写好作文,绝非一日之功,平时的背诵积累和限时训练会助你放飞梦想。

9.注重效率的道德调节 篇九

(江西九江市教学研究室 张美霞)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 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如果缺乏道 德情感,那么道德认识就很难转变为道德行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 的追求。”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小学生又富有情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因此,激发道德 情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即想象性的道德情感、直觉的道德情感、伦理性的道德情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我认为:

一、运用教材,深挖内涵,产生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想象,使之 进入情境,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

1.找准激情点。激情点就是教材中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在选取激情点时 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重点选定,二是激情点本身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江西省编三年级(下 册)教材,第九课《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中有一个小故事:雷锋得知小周父亲得了重病,悄悄地以小周的名 义给小周家写信、寄钱,小周得知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一事例充分表现了雷锋不为名,不为利乐于助 人的高尚品德,这是课文的重点。同时,小周非常感动,不知说什么好,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点,激发学生情感。

2.积极引导,充分想象,进入情境。确定激情点后,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入情境,要抓住故事中人 物情感变化的原理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如上例,老师就要 抓住小周由“乐――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感情变化的线索进行分析,并启发学生去想象小周的内心 世界。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分析:①小周是个乐观的小伙子,接到家信后,笑话不说了,家乡小调不唱了,为 什么?因为无钱给身患重病的父亲治病,心里非常焦急难受。②雷锋是怎样知道小周的父亲生病的呢?雷锋发 现小周情绪发生了变化,就主动询问,小周不说,雷锋就设法打听。这说明雷锋主动关心同志。③雷锋为什么 悄悄给小周家寄钱、写信?雷锋把同志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帮助他人不图名、不图利。④小周“感动得不 知说什么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小周内心对雷锋深深地敬佩和由衷地感谢。经过上述分析,雷锋 的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心田,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获得了小周的情感体验,崇敬雷锋,热爱雷锋,学习雷 锋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起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情感效应。

二、设置情景,情绪感染,激发直觉情感

直觉道德情感是由某种情景、某种氛围直接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可通过情景教学、情绪感染, 激发学生的直觉情感。

(一)情景教学。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形象直观地表现 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喧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 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 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喧染气氛,造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 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在哀伤的气氛中容易产生 悲痛的感觉。如:在一年级《我爱爸爸、妈妈》这课书教学时,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孩子对父母无比的 依恋,这种体验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有的。教师根据这一实情,在引入新课时,请一个小朋友独唱《我的好妈妈 》,歌声使同学们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之中,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许多场面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此时爱 父母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了。紧接着老师组织同学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为什么?”同学们积 极举手发言,激动地叙述着父母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非常的爱父母,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 学生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

2.理解观点,产生体验,达到情理交融。有些道德观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必须借助于情境教学, 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它。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书《要有民族自尊心》时,什么是“民 族自尊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老师通过图片,介绍亚运村规模宏大,结构新颖,设 备先进,这一切受到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通过这一情景教学使学生产生国家强盛,受人尊重而感到自豪的体 验,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民族自尊心的含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形象时,儿童才能理解 它。”通过情境教学达到了既明理,又激情,情理交融的目的。

(二)情绪感染。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 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1.以言激情。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教师以生动、形象、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去进行教学,使学 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体验。如:在《建设祖国,人人有责》的教学中,教师满怀豪情、热情奔放地介绍祖国 建设的巨大成就,大讲前辈为祖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努力奋斗的动人事例。教师的情感通过语言转移给了学生 ,学生倍受鼓舞,情绪激昂。又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老师首先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 ,录音机里以低沉、悲痛的语调描述了十里长街的悲壮场面以及首都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的哀悼。此时,教室 里寂静肃穆,学生眼含热泪,沉浸在极其悲伤的气氛中,学生产生了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情感体验,周总理的 伟大形象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

2.以情激情。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习惯和消极情绪的学生,教师要以真情与爱心去关心、亲近、了解和 激励他们,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 情绪,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三、开展道德评价,深入明理,产生伦理性道德情感

判断是非,辨析明理是思品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道德观点对人们言行的 是非、善恶进行判断、分析的评价活动。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分清是非,深入明理,还能与自己的情 绪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伦理性道德情感。

1.运用辨析题进行评价,产生荣辱感。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老师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 生的认识,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辨析题,供教学的反溃、巩固、深入所用。在组织学生辨析的过程中,不仅要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正确的言行学生就会更加肯定、赞赏,从内心接受它;对于错误的言行,学生 就会否定,鄙视而舍弃它。如在进行《谁的心灵美》一课教学后,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出了一道辨析题“甲同 学把自己一本破了封面的课本悄悄地换了乙同学的一本好课本,乙同学发现后大喊大叫,上课了还不罢休,丙 同学立即把自己的新课本递给乙同学,并说:“别叫,课后再把这件事查清楚。”三个同学谁的心灵美,为什 么?通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丙同学心灵美,因为丙同学遇事想到别人,想到集体,宁可牺牲个人的利 益。甲同学的行为是损人利己,心灵不美;乙同学虽然没有有意去损害别人,但为了个人的利益,影响大家上 课,这种行为也是不美的。大家有了这种认识后,很自然对丙同学会产生敬佩、光荣、羡慕、向往的情感,对 甲、乙同学的行为就会产生羞耻和不愉快的情感。

上一篇:英语学科教学论试题答案下一篇:厨师工作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