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产业基本情况

2024-11-20

猕猴桃产业基本情况(精选8篇)

1.猕猴桃产业基本情况 篇一

都江堰猕猴桃产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种植面积已达11.5万亩,挂果面积6万亩,年产量2.3万吨。按当前市场价,产值超过1.5亿元。20xx年以来,我市猕猴桃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等多项荣誉。20xx年我市被评为“中国猕猴桃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市”并顺利通过国标委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目前我市猕猴桃已出口到日本、韩国、欧盟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猕猴桃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出,为此,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国际和国内猕猴桃产业发展,认真分析我市猕猴桃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际、国内猕猴桃产业发展及市场分析

目前全球猕猴桃种植总面积200万亩,我国占到100万亩,全球猕猴桃产量约150万吨/年,我国产量约80万吨/年。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河南。种植面积最大的为陕西省,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发展历史较久,但产业化程度较低,多为分散式生产经营,至今未形成强势品牌。单从面积看,陕西已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全国的60%。从产量看,陕西省猕猴桃产量占到全球三分之一。四川猕猴桃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0%,主要集中在成都、广元、雅安等地。从品质而论,以成都地区都江堰猕猴桃为最佳。在猕猴桃行业中有“南有新西兰,北有都江堰”之说。

目前,国际猕猴桃市场总需求量以每年10%的比例递增,全球猕猴桃总产量却增幅不大,同时,由于猕猴桃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昂的劳动力价格也给西方主要猕猴桃生产国带来了压力。随着我国猕猴桃品质的提高和国际知名度的上升,我国将会成为更大的猕猴桃产销国。目前,全球猕猴桃产量约150万吨/年,国际进出口贸易交易量约为50万吨/年。未来3-5年,全球猕猴桃产量将达200多万吨,中国猕猴桃产量将接近100万吨。猕猴桃主产区除中国外,还有新西兰、智利、意大利等国家,从品种上分析,新兴的黄肉品种以新西兰的黄金奇异果(Hort16A)和意大利的金桃为主,但目前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比较小,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当前海沃德还是主流品种,但价格出现下滑趋势。而红肉品种已成为市场的新亮点,在国外超市推出的都江堰红阳猕猴桃深受消费者欢迎,价格也高于黄肉品种。猕猴桃主要消费市场欧美等地区,因近年生产成本上升较快,意大利、新西兰等猕猴桃主产国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已开始逐年减少,欧美市场缺口越来越大。

据意大利猕猴桃协会的相关市场分析报告表明,目前猕猴桃国际市场的理想市场容量为15万吨/月。有关专家预测,如猕猴桃能平民化,价格降到普通水果的2倍,其市场容量将可扩大2倍;价格降到普通水果水平,其市场容量将可扩大10倍。南半球的新西兰猕猴桃上市时间为5-11月,我国猕猴桃上市在9月-次年5月,与主要供应地猕猴桃上市时间互补,同时我国猕猴桃具有生产成本低、品种好、品质高等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二)全省情况及周边市县发展情况

⒈主要栽培区域。猕猴桃是四川的优势特色产业。在30余年发展历程中,已基本形成了以苍溪县、都江堰市、什邡市、彭州市、蒲江县、邛崃市、大邑县等地为中心,以安县、北川县、雅安市、汶川县等地为辐射区的猕猴桃产业带,20xx年栽培面积已达1.94万公顷,年产鲜果11.8万余吨,产值近10亿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

⒉品种与结构。四川在80年代初进行猕猴桃经济栽培时只有海沃德一个品种,这种现状维持了近,后来随着我国自主培育的猕猴桃品种不断出现以及新西兰新品种的引入,先后发展了红阳、川猕系列、金魁、庐山香、米良1号、秦美、华美、武植系列、华光系列、绿魁、金艳等品种。但这些品种中,目前推广应用面积最大的为红阳猕猴桃,占全省栽培面积的60%以上,海沃德由于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等突出优点,仍为四川省主栽品种之一,占总面积的30%,剩余只有10%左右为其他品种。

⒊成熟期、产量及效益。红阳为早熟品种,在四川各产区栽培,成熟期主要集中于8月下旬-9月上旬,由于平均单果重较小,盛产期株产只有15-20千克,亩产1-1.5吨,但其市场价格较高,近年来优质果平均价格均在16元/千克以上,亩产值近2万元。海沃德为中熟品种,成熟期在9月下旬-10月上旬,平均单果重145克,亩产1.5-2吨,按单价5元/千克计算,亩产值0.8万元左右。

⒋采后处理与市场销售。自20xx年以来,四川省先后引进、成立了20余个猕猴桃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在成都市、苍溪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什邡市等地成立了猕猴桃专业合作社10余个,这些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在市场宣传、果品采后处理、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生产的猕猴桃在各级政府支持与各企业推介下,40%左右的果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国内大中城市,10%左右出口至日本、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剩余的50%以川内的成都、德阳、绵阳等大中城市及甘、阿、凉地区销售为主。

(三)我市猕猴桃产业情况

⒈基地发展情况。目前我市已形成了虹口乡、向峨乡、青城山镇、紫坪铺镇、中兴镇、胥家镇、玉堂镇、蒲阳镇、龙池镇、大观镇等十个重点发展乡镇为核心猕猴桃种植基地约11.5万亩。种植品种海沃德和红阳,其中海沃德猕猴桃7.1万亩,主要分布在虹口、向峨、紫坪铺、中兴、龙池、玉堂等中、高山地区;红阳猕猴桃4.4万亩,主要分布在胥家、蒲阳、青城山等平坝和浅丘区。从种植和经营规模上看农户散种面达9万多亩,占总面积80%以上,专业种植生产企业约2万亩,不足我市猕猴桃种植面积的20%。20xx年全市挂果面积6万亩,年产量2.3万吨,其中海沃德1.8万吨、红阳0.5万吨,在地产值超过1.5亿元,销售收入在2.5亿元左右。

⒉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基本情况。截止20xx年我市共培育和引进了都江堰市金色阳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伊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聚爱公司、成都青牛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等10家专业猕猴桃生产和销售企业。发展猕猴桃专合组织12家。全市已建成猕猴桃气调保鲜库万余吨。金色阳光农业、伊顿农业、禹王生态实业3家企业近万亩基地获得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和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口备案基地认证;伊顿农业300亩基地获得了欧盟有机认证。

⒊品牌的创建情况。都江堰猕猴桃20xx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成功入选“奥运推荐果品”,先后获得“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北京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20xx成都市民最喜爱的成都味道品牌”、在成都市首届猕猴桃果品鉴评会上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和三等奖3个。20xx年都江堰猕猴桃被评为“十大市民最喜爱的成都品牌”,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猕猴桃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市”,都江堰猕猴桃基地顺利通过国标委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都江堰猕猴桃已出口到日本、韩国、欧盟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沃德猕猴桃生产出口基地。猕猴桃产业已成为我市的主导优势产业之一,成为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⒋发展前景及产量预测。到20xx年全市将建成12万亩的猕猴桃生产基地,标准化基地达10万亩、其中基地认证面积达5万亩。优质商品果率达90%以上,年产优质商品果3.5万吨,产值2亿元,出口8000吨以上,气调保鲜库容量达到3万吨,培育引进一家实力较为雄厚的深加工企业。到20xx年,标准化基地达12万亩,其中基地认证面积达7万亩。年产优质猕猴桃达到10万吨,亩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气调保鲜库容量达5万吨,建成一套完善的猕猴桃深加工生产线。

二、我市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果品品质和产量难以保障

由于我市猕猴桃种植主体为农户分散种植,占猕猴桃种植量的80%以上,在品种选择、建园选址、土壤改造等方面,缺乏技术指导,造成部分坝区果园夏秋季涝害严重,红阳品种叶斑病普遍发生,提早落叶现象突出;坡地果园早春季节性干旱严重,海拔一千米区域的红阳猕猴桃溃疡病、冻害等普遍发生,部分园区出现投产迟、植株长势弱、产量底、品质差等问题。加之,在日常管理中由于技术传导和标准执行方面存在差异性,造成全市总的投产面积较少,单产低,优质果率不高。全市现有猕猴桃11.5万亩,挂果面积仅6万余亩,年产仅2.3万吨,平均亩产还不到500公斤。优质果率仅85%,残次果年约3000吨左右,极大地影响了我市猕猴桃产业的效益。

(二)服务体系不完善,组织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尽管我市有专业猕猴桃企业十家,专业合作社十二家,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农户”的组织形式,但由于我市猕猴桃普遍是散户经营模式,加上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使我市猕猴桃生产技术标准难以真正落实,品质参差不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生产缺乏严密的组织,各自为政。面对大市场,企业和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猕猴桃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还不强。

(三)产业链条连接松散,果品商品化处理能力较差

在猕猴桃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首先,由于配套资金不足,有的企业或种植户缺乏配套的贮藏保鲜库以及果品商品化处理车间,这在未来几年必将成为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次,现阶段我市每年约有3000吨残次果,这些残次果在目前市场相对较好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进入鲜销市场,以满足中低层消费,只有极少数进入深加工生产。但随着猕猴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各地园区大量投产后,猕猴桃的深加工水平必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三,在果品处理环节上,多数采取简单的人工分级、包装,低温贮运设施少,保鲜技术还不高,鲜果供应期较短,有个别企业为了延长保鲜期,在保鲜库中喷洒药物,虽然延长了保鲜期,但却极大的损坏了猕猴桃品质。

(四)产销市场混乱,需进一步规范

一是近两年由于猕猴桃鲜销市场走俏,部分果农注重短期利益,尽早占有市场,早采现象屡禁不止,极大的降低了果实品质;二是部分果农在生产过程中为追求产量,滥用膨大素,导致畸形果增加、肉质粗糙、降低果实耐贮性;三是由于我市猕猴桃鲜果销售主要采取果农自销、客商贩运、企业收购等方式,部分农户通过专合组织统一销售,但在果实成熟季节,有的营销商也无视合同和订单的存在,行情好时哄抬收购价格、哄抢原料,行情差时压级压价或不予收购。当然也会出现企业与专合组织难以从农户那里收购到优质果品的情况,没有建立完善的营销机制和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极不利于形成品牌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品牌宣传和保护工作还较薄弱

品牌保护没有成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觉行为。都江堰猕猴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产业品牌推广营销力度小,品牌资源挖掘不充分。目前,我市虽然有十多个专合组织,十家生产型企业,但缺乏知名品牌,要真正实现标准化生产,打造我市猕猴桃知名品牌,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完善。

(六)产业高端和产业的附加值还需进一步挖掘

我市主栽品种仅有海沃德和红阳,其中海沃德7.1万亩,红阳4.4万亩,海沃德产量居高,但由于种植面积大,口感稍差,市场价格偏低,红阳猕猴桃虽然市场价格较高,但抗病和耐旱性较差,单果小,产量低,总之我市猕猴桃品种单一,缺乏优良的配套品种。种源收集和新品种的引入、推广、培育工作尤为薄弱。而且对可衍生附带产业和附加的经济效益未加以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一、二、三产业互动尚未形成,深度开发还要进一步研究。

(七)果品深加工潜力不足

我市猕猴桃将在2xx年至20xx年进入盛产期,年产鲜果将达到10万吨以上。在产品的深加工上,没有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研发和加工企业。

三、对我市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标准化水平

对我市猕猴桃产业扶持的着力点,要从扶持产业规模,调整到扶持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和区域品牌的创立,调整到扶持新品种的培育和专用肥料、药物的使用。要通过对全市猕猴桃基地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技术改造方案,对低产低质猕猴桃果园进行改良。制定和完善系列标准,加强对企业、合作社和种植户的指导,切实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标准化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合作社进行基地备案和出口基地认证,要规范散户的种植标准,鼓励加入合作社,实现规模化。建立调控机制,实现标准化,政府的扶持要为标准化、品牌化服务。促进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从而提高猕猴桃产量和品质。

(二)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有效规范生产秩序

由行业机构统一组织生产,加强投入品的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合作社与农户联系最为紧密,易于开展指导和监督的特点,对合作社技术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指导,再由合作社对其社员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逐步规范生产秩序。

(三)引导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提高生产者和营销商的整体素质

在行业机构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营销企业与合作社有效对接,形成由合作社管理和指导农户按标准生产质优、量丰的猕猴桃鲜果;农户委托合作社寻求信誉良好的营销企业进行果品销售;营销企业反馈市场信息,由合作社形成优化生产技术对农户进行指导,从而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

(四)延长产业链条,培育引进深加工项目

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设猕猴桃选果、包装线和气调库,提高猕猴桃商品化处理水平。培育引进企业实施猕猴桃深加工项目,有效利用残次果、非标果,增加产业附加值,延长猕猴桃产业链。

(五)加大我市猕猴桃品牌的创立和保护,拓展营销市场

一是政府扶持,依托猕猴桃专业协会,制定猕猴桃生产标准,政府要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创立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优质知名品牌,如“青城山”牌、“都江堰”牌,完善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二是进一步细化品牌保护工作方案,严格执行行业规范,遵循品牌形象维护“八个统一”的原则,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由质监部门牵头,联合农发、行业机构、工商、公安等部门,严厉制止早采,擅自使用、滥用或伪造地理标志名称及专用标志等有损我市猕猴桃品牌形象的行为。三是依托专业协会,构建营销体系,拓展营销网络,加大都江堰猕猴桃品牌营销力度,提升产业知名度。要以上海市场为基地,开拓华东地区市场,以广州为基地,开拓珠三角地区市场,包括香港、澳门等地区。

(六)打造产业高端,夯实猕猴桃产业发展后劲

收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猕猴桃资源,建成全球最大的猕猴桃资源圃,选育市场需求的2至3个新品种,建立种源补充基地,解决品种退化矛盾。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打造产业高端,夯实猕猴桃产业发展后劲。

(七)挖掘猕猴桃产业发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产业附加值,形成一三产业互动

发展以猕猴桃产业为观光点,一三产业互动的乡村旅游,开发猕猴桃旅游产品,积极探索不同时节的观花、赏绿、采果等链条式三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猕猴桃产业旅游文化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园区,扩大附加值,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猕猴桃种植风险。

(八)要加大猕猴桃产业扶持力度

为促进我市猕猴桃产业进一步发展,市财政可在以下环节进行补贴扶持:

⒈鼓励支持企业或合作社在本市建立种源基地,生产优质、纯正种苗,以供自身和农户需求,可按每亩制定补贴标准。

⒉依托企业和合作社对现有基地进行技改,提高品质、产量和效益。可按每亩所需的架材、投入品制定补贴标准。

⒊继续执行良好农业操作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品牌建设奖励。增设对企业猕猴桃出口备案基地认证奖励。

⒋鼓励企业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猕猴桃气调保鲜库建设,并适当配置建设用地指标。

⒌对出口猕猴桃和进行开发利用猕猴桃深加工产品的企业进行适当奖励。

⒍鼓励三产业发展,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

2.猕猴桃产业基本情况 篇二

1.1成果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1.2成果介绍

通过近5年的观察研究, 初步鉴定出造成早期落叶病的病原种类, 分析了该病原微生物适合的生长条件及发生发展规律, 在美国杂志《plant disease》上发表了相关的报道, 明确了该病原的病原来源, 寄主范围等, 为防控该病害的发生流行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桑白蚧预测及综合防控技术

2.1成果单位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2.2成果介绍

猕猴桃是桑白蚧的高感寄主, 桑白蚧的种群密度与寄主、天气、天敌、作物生长环境、农药施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利用综合防控技术手段减少农药用量是害虫治理的重要途径。

对桑白蚧田间生物学与红阳物候研究, 四川地区桑白蚧在红阳猕猴桃上一年发生3代, 桑白蚧田间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有效积温平均为795日度高于室内测定的有效积温 (694日度) 。针对桑白蚧的发生特点和目前猕猴桃生产的农事操作习惯, 建立了预测模型, 为适时防治提供依据。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重, 选用对天敌昆虫安全性的药剂 (矿物油类) , 兼顾天敌的保护, 恢复自然天敌的种群数量, 进行桑白蚧的综合防控, 保障果品安全。

3猕猴桃溃疡病快速分子检测技术

3.1成果单位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3.2成果介绍

溃疡病是危害猕猴桃生产的最严重病害,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变种 (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 PSA) 。溃疡病病菌目前发现有PSA-J, PSA-K, PSA-V和PSA-LV4种株型。其中PSA-V是造成溃疡病的主要病菌, 引起植株死亡, 果园绝产, 其他株系仅在叶子上引起病斑, 对猕猴桃植株影响很小。

预防和治疗溃疡病首先是病原菌的鉴定, 因此, 猕猴桃溃疡病的快速鉴定引起了世界猕猴桃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我省现有的检测水平是在猕猴桃植株上已表现明显症状后, 再进行分离鉴定, 此时植株已经严重受损, 防治已经非常困难。分子检测技术是猕猴桃溃疡病的快速检测方法, 即使植株未表现症状, 只要在植株上存有“痕量”溃疡病病菌, 就可以快速检测, 为溃疡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了技术基础。

引进新西兰溃疡病分子检测方法, 创新制定猕猴桃溃疡病快速诊断流程, 本技术24h可以获得初步结果, 36h可以确定最终鉴定结果, 使溃疡病早发现、早预防成为可能。

4猕猴桃溃疡病防控产品

4.1研制单位

四川天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4.2产品介绍

天本中药纳米营养液为一种复方中草药叶面肥, 叶面肥原料包含多种中草药, 具有良好的驱虫和杀虫作用, 同时具有很好杀菌效果, 在提高植株长势基础上, 能够为其生长提供外部环境, 疏通植株各种纤维管束, 消除各种病菌阻塞, 排除或驱散植株体内各种毒素。通过药物间的调和作用, 不仅提供植物营养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而且有效激活植物自身酶的活性和提升植物的免疫水平, 增强植株的抗性, 确保旺盛生长。

天本中药浓缩营养液-灌根产品采用天然活性物质作为原材料, 采用优质的传统中草药, 复配进口的天然螯合营养素和抗病抑菌微生物菌剂, 为植物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和大量抗病抑菌所需因子。通过根部灌施, 明显抑制根际环境中有害微生物生长和繁殖, 减轻土传微生物病害, 同时, 螯合态营养元素更加利于吸收, 有效促进根系生长, 增强树势, 进而从微生物相互拮抗和营养元素补充的方式, 解决植物健康问题。

3.我国猕猴桃产业前景可期 篇三

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安成立分析道,猕猴桃产业经济效益显著,市场需求强劲,在水果整体价格下滑、产品滞销的情况下,猕猴桃销售却一枝独秀,价格稳中有升。另外,从我国大面积栽培的效果看,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以陕西省眉县为例,全县34万亩耕地,栽植猕猴桃30万亩,农民8%收入来自猕猴桃产业,人均单项产业收入达万元。

“以海沃德品种为例,海沃德品种虽是新西兰选育的猕猴桃优良品种,但我国生产的海沃德猕猴桃在我国市场上每个单果零售价为2元左右,而新西兰生产的海沃德猕猴桃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零售价为每个6~8元。很明显,我国的产品具有较大的价格竞争优势。”安成立说,我国猕猴桃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发展出口潜力巨大。

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我国猕猴桃产业一直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突出问题。我国猕猴桃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小而全、大而散,很难形成拳头产品,加之缺少知名品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猕猴桃产业发展出现过热现象,种植技术普及程度严重跟不上,造成产业发展不均衡,如品种布局不合理、滥用激素、溃疡病大发生等重大问题给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带来重大隐患。

补齐短板,助推猕猴桃产业发展

如何扬长避短,促进我国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为此,安成立建议,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民大户,逐步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高效产业链,打造区域品牌。其次,要努力开拓猕猴桃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高猕猴桃的附加值,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提高产业效益。 另外,安成立认为,还要充分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加强野生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在全国形成早、中、晚熟品种的合理布局,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资料来源:《农业科技报》)

4.城固县猕猴桃产业现状调查报告 篇四

一、产业发展及现状

城固县野生猕猴桃分布极为广泛,其中以大盘乡两河村、盘龙乡兴龙村最多,品种主要是中华猕猴桃,大约占95%,其次是软枣猕猴桃和京梨猕猴桃。自1991年人工栽培成功后,1993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猕猴桃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培植,并开始大面积发展,由于我县地处猕猴桃优生区,果实品质优异,且较其它地区早半个月左右上市,有较大的发展优势。到1997年底已发展到6411亩,至1999年发展到12064亩,栽培面积一度曾到达3.8万亩。初步形成了以汉江沿岸及108国道两侧为主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并先后引进了秦美、海沃德、亚特等优质丰产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了县域经济和富民奔小康的一大特色产业。

到2009年2月全县只有7个乡镇还保有猕猴桃园,合计面积1689亩(详见附表),均为河滩地,年均综合效益不及种植柑桔园,品种绝大多数为秦美,只有极少量的亚特和 1

海沃德,树龄大都在12年以上,园内设施老化、损毁严重,三合的部分园内发现已套种了其它果树和白杨,猕猴桃成了次要的栽培对象。相比96、97年产业发展时的兴旺景象,现在整个产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国内的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

1997年前,世界猕猴桃产量不能满足国际需求,在国外.100g以上猕猴桃大果一般都在1美元以上,而本地前期的猕猴桃出园价都在6——8元每公斤,部分懂技术先发展的农户依靠种植猕猴桃走上了富裕路,较好的经济效益引发各地农户的效仿,全国各地都开始了大面积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由于产量增加和品质下降的双重影响,我国的猕猴桃价格连续大幅下降。从1996年的4——6元每公斤到2000年的1——1.2元每公斤,一直到2004年的0.7——0.9元每公斤。猕猴桃售价的快速下跌,严重的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大部分果农的经营出现了亏损,部分果农开始毁园。

2.政府的产业重心发生转移,猕猴桃产业发展停滞 县委、县政府1993年将猕猴桃产业列入“515”工程和两地建设农业骨干项目,当做农业产业项目重点培植,支持力度极大,猕猴桃栽植面积曾一度达到3.8万亩。2000年后由于猕猴桃的发展形势不好,政府的产业发展中心调整到了以发展绿色柑桔产业为主,失去了政府的支持,没有了政府的主导,产业发展陷入了停顿状态。2000年后全县就没有新建园。

3.机构重叠,技术推广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前期发展猕猴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整个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从猕猴桃的种苗贩卖到果实的销售市场都很繁荣,市场也很混乱,为此1997年县上成立了“猕猴桃综合开发总公司”意图引导猕猴桃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但公司成立后取得了独家的技术推广权利,并到周至县聘请了一名技术员常住城固指导,企图通过技术推广来带动公司的发展。后来由于市场的变化,公司倒闭,但是后续的猕猴桃产业发展和技术推广工作没有单位接手,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空白,猕猴桃产业由此走上了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的境地。

4.果品品质下降,影响猕猴桃的销售。

(1)标准化管理技术普及率低

技术服务不到位造成大部分果农重栽不管,放任式经营。栽后忽视管理,任其自生自灭,形成弱树,基本上没有产量;部分即使管理的果园,也因缺乏技术在肥培、定型、修剪等方面达不到要求; 甚至部分果农舍不得投资,不搭棚架,任其生长。长期以来的低水平管理,导致投产率低,单产水平不高,品质不高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

(2)、只求产量,忽视质量。果园管理水平低和为追求

产量滥用“膨大剂”。“膨大剂”化学名叫“吡效隆”是一种激素类药物,俗称“大果灵”,用过大果灵的猕猴桃果个猛增且成熟期提前,造成果实品质下降,且不易储藏,储藏中易腐烂。2001年后,猕猴桃大果灵逐渐被各地禁用。

(3)早采、早卖的行为屡禁不止。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早熟品种几乎没有,早熟价格比集中上市时略高,部分果农早采、早卖未成熟果,使其流向市场。影响城固猕猴桃的形象。

5.管理、服务滞后,组织化程度低

(1)、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没有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和组织。

(2)、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产销渠道不畅。产地小市场很不规范,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和销售环境,销售地市场和窗口建设就更无从谈起。

(4)、龙头企业少,种植与经营大户不多,猕猴桃销售主要依赖于外地客商上门收购,果品销售形不成网络,产销渠道不稳定。

6、产后处理与贮藏保鲜能力不足, 增值不明显。猕猴桃采后处理滞后,大小不一,优劣不分,统装统卖,包装大众化。尽管有的猕猴桃果实内质不错,但因卖相差, 贮藏、保鲜及仓储等功能设施不足,好果无好价。

三﹑我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思路及建议

立足我县发展猕猴桃的优势资源,把猕猴桃产业列入全县果业发展系统工程,应坚定不移的推进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提质增效、果农增收为目标,通过更新观念,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指导,加大科技投入,加速推进产业化经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加强宣传引导,再塑果农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信心。通过大力宣传、示范引导、加强培训等措施,逐步恢复树立果农发展猕猴桃生产的信心。

2、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制定全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并在汉江河、文川河、湑水河沿岸三大宜发展区域,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分别制定发展规划和计划,逐步恢复猕猴桃园的种植面积到3万亩。

3、引进优良品种,改善品种结构。选择引进新优品种,通过试验示范、高接换头,新建和改造现有低产果园等方法,并注重鲜食与加工品种、早熟与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改善品种结构,提高猕猴桃的产量、品质,生产效益和果农收入。

4、加强科技交流和培训,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猕猴桃生产技术的学习交流、充实乡村猕猴桃技术推广队伍,以兴办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试验示范基地作为技术推广的主要载体,加大猕猴桃生产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工作力度,以此提高适用技术的普及应用水平,提升果农猕猴桃生产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逐步推行猕猴桃的标准化生产。

5、培植扶持龙头企业和生产经营大户。通过政府引导

和帮扶,有目的、有选择地培育一批贮藏、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和大户,鼓励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及技术人员领办猕猴桃生产示范园,逐步使企业、猕猴桃产业协会和种植、营销大户成为发展主体,通过他们来拉动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6、以协会为载体,建立猕猴桃产业全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猕猴桃产业协会网络,建立“信息、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开展对猕猴桃的国内外市场动态和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服务等工作;发展壮大猕猴桃产销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逐步建立起以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为主体,果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为补充的果业营销服务体系;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售窗口。

5.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篇五

一、产茶历史悠久

霍山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霍山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尤其是霍山黄芽久负盛名。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被举为贡茶。民国四年,该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1988年,霍山“特珍特级41022”和“特珍一级9371”荣获第27届国际优质食品博览会银质奖。近年来霍山黄芽也在国际名茶评比及省内外博览会上多次获奖。目前,霍山黄芽被列为全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黄”。

独特的生长环境,传统的制作工艺,加上一代又一代霍山人的辛勤耕耘,茶叶已成为我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茶业已经成为农民的摇钱树、搬不走的副业。

二、自然条件优越

我县属北亚热带,大别山温凉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气、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1500mm左右,且集中在5-7月份,雨热同期,大气相对湿度80-90%,无霜期230天左右,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的天数为225天,植被条件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土壤多属山地黄棕壤,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PH值在4.5-6.5之间,正适茶树生长。

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霍山茶叶资源十分丰富,是全省重点产茶大县之一,是国家确 定的100个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全县有4万户茶农,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的人员达10万人。现有茶园11.82万亩,万亩以上茶园基地有3个,千亩以上连片茶园11处,形成了以佛子岭水库为中心的霍山黄芽生产基地,以诸佛庵为中心的霍山小岘春生产基地,以单龙寺为中心的霍山翠芽生产基地。其中诸佛庵茶叶基地建设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被列为全省茶叶生产的样板。

霍山茶树品种主要为适合霍山县特定自然环境生长的当地群体品种,包括省级茶树良种金鸡种,以及霍山早等,这些品种是形成霍山茶叶独特品质的基础。

为充分利用霍山的优越自然条件发展我县茶叶经济,县茶业主管部门自1998年开始着手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经过六年多时间的发展,全县现有有机茶园7580亩,2949亩获得有机认证,4631亩茶园获得转换认证,其中诸佛庵茶区获得有机认证的茶园为1960亩,全县有机茶产量310吨。有机茶生产基地的建设为进一步提升霍山茶叶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出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至2006年通过无公害认证的茶园有6万亩。

2006年茶园面积为11.82万亩,可采茶园10万亩,全年茶叶总产4000吨,产值9260万元,增产3.8%,增值7.6%,其中名优茶850吨,产值654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8.5%、7.2%,大宗茶3050吨,产值2504万元(其中炒青绿茶1950吨,产值1657万元,黄大茶1100吨,产值847万元)。全县可采茶园平均单产40公斤/亩,大宗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76.3%,占总产值的27%,大宗茶平均 单价8.21元/公斤。

四、茶叶加工环节薄弱

全县拥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600多个,其中名茶加工厂400余座,炒青绿茶初制厂200多家,这些加工企业承担着茶叶加工的重任,由于受到发展资金的制约,加工企业规模很小,加工条件十分简陋。茶叶加工已经成为我县茶叶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工增值效益得不到发挥是造成我县茶叶质优价廉的一个重要原因。茶叶精制方面,霍山县圣茗茶厂是茶叶加工(精制)骨干企业之一,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左右,其产品主要通过安徽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及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外销,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创汇200万美元。

五、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初现雏形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茶农收入,加快产业步伐的有效途径。2000年霍山茶叶产业协会成立,几年来,县协会借鉴中荷扶贫项目“参与式”的工作方法,在大化坪镇、太阳乡、诸佛庵镇等地10多个重点产茶乡镇组建茶农协会13个,涉及70%的产茶农户,会员6万人左右。

目前,协会的成立后大大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茶叶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霍山茶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茶叶市场交易环境得到改善,茶叶产业化已见雏形。

茶农协会几年来在实施茶叶项目、组织技术培训、捕捉茶叶信息、组织茶农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工作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成为茶农回避风险,应对市场竞争、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 组织形式,初步体现了农民专业组织在新经济时期的优势。

六、茶叶机构与技术力量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2000年成立霍山县茶叶产业协会,2002年成立了霍山县茶业发展办公室,其中茶叶产业协会是社团组织,茶业发展办公室是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联合办公,现有工作人员1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6人。乡镇农技站茶叶技术人员20余人。

七、茶叶商标

为保护霍山黄芽品牌,打造霍山茶叶名牌,霍山县茶叶产业协会申请注册的“霍山黄芽”证明商标于2002年获得了国家工商局核准。证明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对规范霍山黄芽生产,提高霍山黄芽质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年霍山黄芽被国家质监局授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6.猕猴桃产业基本情况 篇六

我国的家纺行业发展很快,不管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江苏南通和山东文登,还是改革开放之后兴起的浙江余杭和海宁,家纺行业在这四个地区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四大家纺产业基地,并且每个地区都各有自己的特色。

浙江余杭

发展时间:20世纪80年开始起步发展至今

规模以上企业:截止2011年10月有145家规模企业

优势特点:产业发展颇具规模、技术装备逐步提升、品牌建设初具规模、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智力支撑日趋丰

所获荣誉:浙江省家纺产业商标品牌基地

主要产品:窗帘、沙发布艺、床上用品、静电植绒、花式纱线

浙江海宁

发展时间: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发展至今

规模以上企业:截止2011年6月有91家规模企业

优势特点:产业集聚效益明显,有较扎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在企业数量、设备总量、产品产量、营销网络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所获荣誉:浙江区域名牌

主要产品:装饰布、窗帘、沙发布、布艺沙发、床上用品、纺织机械

江苏南通

发展时间:100多年的发展历史

规模以上企业:截止2011年6月有规模以上家纺企业

优势特点:全国最大的绣品专业市场、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涉及家纺产业的生产经营、市场效应愈发明显,形成了市场+企业+作坊的生产销售模式

所获荣誉:中国家纺绣品名城

主要产品:枕套、家用电器套、床罩、窗帘、云丝被、沙发座垫、靠背等

山东文登

发展时间:近60年发展历史

规模以上企业:截止2011年11月约有100家规模以上企业

所获荣誉:鲁绣之乡中国工艺家纺名城

7.猕猴桃产业基本情况 篇七

1 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1.1 气候适宜, 栽培面积逐年增加

周至县位于秦岭北麓, 北临渭水,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2℃, 年平均降水674.3mm, 年均日照1993h, 年均无霜期225d, 灌溉水源稳定, 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 素有“中国猕猴桃之乡”的美誉。作为全国最大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 种植区地势平坦, 耕地集中连片, 土层深厚, 有机质含量丰富, 生产的猕猴桃品质优良, 口感极佳, 产品畅销, 给农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 农民种植猕猴桃的积极性逐年提高。种植面积由1995年的6666.67hm2逐渐增加到2011年的2.13万hm2。

1.2 品种不断丰富, 栽培管理技术日趋成熟

周至猕猴桃自1982年开始, 先后经过两次猕猴桃野生资源普查和人工选育, 选育出了秦美、秦翠、哑特、翠香、华优、西选二号等优良品种, 也引进了海沃德、黄金果、红阳等品种。品种呈现出早、中、晚熟, 甜、酸甜都有的合理布局。果业技术人员也总结出了“单枝上架, 人工授粉, 定量挂果, 生物防治”四大技术, 制定的《猕猴桃标准化栽培综合体》, 通过了省技术监督局的审核, 成为国内猕猴桃生产的技术标准。

1.3 灌溉与交通便利, 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周至县境内主要有黑河、沙河、田峪河、渭河、西骆峪水库等, 全县猕猴桃主要利用几个河流和开采地下水灌溉, 人工灌溉率达100%;实现了猕猴桃深翻, 喷药的机械化作业, 农业机械应用率不断提高。随着周至县实现道路“村村通”工程和省市为鲜活农产品开通的绿色通道, 解决了运输难题和运输过程中的延迟问题, 为猕猴桃产品的外运提供了便利条件。

2 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2.1 加强组织领导, 稳定种植规模

为了使全县猕猴桃生产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 促进猕猴桃产业的稳定发展, 周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猕猴桃产业在周至县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把猕猴桃生产确定为农村的支柱产业, 当作农村经济的中心工作来抓, 并专门成立了周至县果业发展管理局。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培训、宣传动员, 因势利导, 使猕猴桃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的发展思路, 发展“一村一品”, 建成了以司竹镇、楼观镇等万亩优质猕猴桃示范基地, 大大提高了猕猴桃产业的种植规模和效益。

2.2 强化科技服务, 提高农民素质

在稳定猕猴桃种植面积的同时, 把科技作为提高广大果农科技素质, 全面推广应用科技措施, 提高基地建设水平的重要工作来抓。结合冬春科普活动和科技入户工程, 以猕猴桃高接换头等技术的应用, 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 对广大果农开展科技培训。在田间管理的关键季节抽调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以现场会的方式进行宣讲,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 宣传落实猕猴桃栽培的关键措施, 使广大农民的种植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3 存在问题

3.1 主栽品种相对单一, 病害危害严重

尽管周至县目前的品种有秦美、亚特、海沃德、华优、翠香、红阳、黄金果等品种, 但主栽品种仍以秦美为主, 占目前栽培面积的50%左右, 而且随着猕猴桃种植时间的延长和激素的积累, 促使猕猴桃溃疡病高发, 而且很难防治, 被广大果农称为“猕猴桃癌症”。虽然随着近年来猕猴桃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 果农也慢慢摸索出一套比较有效地防治措施, 但溃疡病对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潜在威胁。

3.2 以鲜果外销为主, 深精加工投入不足, 包装销售体系不健全

周至县猕猴桃总产量大概在19.3万t左右, 县内有冷库1113座, 储藏能力9.4万t, 加工企业33家, 加工能力3万t, 远远满足不了县内果品产出量, 特别是遇到秋季连阴雨天, 鲜果无法运出, 县城内大型深精加工企业不足, 果农就只能望果哀叹了。

3.3 猕猴桃价格受市场影响, 波动较大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受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 猕猴桃价格波动幅度加大, 农民种植猕猴桃存在一定风险, 不同程度的影响了种植积极性。

4 周至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建议

针对周至县猕猴桃生产发展的潜力和优势以及当前限制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要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推广力度, 强化科技培训, 不断把周至县的猕猴桃产业做大、做活、做强。今后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思路应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品种改良为重点, 以富民强市为目的, 稳定面积, 改进技术, 更新品种, 提高单产, 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加工精细化方向发展。

4.1 发展目标

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前提下, 扩大猕猴桃新栽面积, 优化栽植品种结构, 提高果品质量,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以司竹镇、楼观镇、107省道旁的万亩优质猕猴桃示范园为辐射, 将周边农民经济带动起来。以猕猴桃产业为支柱, 将周至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4.2 发展建议

4.2.1 加大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

一项技术的革新往往会带来一个产业质的飞跃, 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猕猴桃产业也不例外。一方面要结合周至县城实际, 不断吸收、引进国际、国内先进技术, 新西兰的猕猴桃产业就做的相当好, 我们也可借鉴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 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 进行品种改良。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奖励配套机制;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运行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力度,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让知识变为财富。其次加大资金投入量,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 集中财力、人力、物力, 建立面积较大的集中连片示范区, 开展新技术的综合示范, 进行现代化、机械化的统防统治, 确保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

4.2.2 扩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外商投资。

为了提高猕猴桃产业整体化、长远化发展, 进一步开放猕猴桃收购及加工市场, 特别是在猕猴桃深精加工上下功夫, 发展猕猴桃加工业。吸引外商投资, 进行猕猴桃深加工, 建立完整的包装销售体系,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使其真正成为周至县的支柱产业。

摘要:猕猴桃是周至县的立县产业, 给农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当前, 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存在着品种单一、病害危害严重、精深加工投入不足等问题。今后应以品种改良为重点, 稳定面积, 改进技术, 更新品种, 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加工精细化方向发展。

8.猕猴桃产业基本情况 篇八

关键词: 猕猴桃;产业调查;宜昌

中图分类号:S6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5-0046-03

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属于猕猴桃科猕猴桃属,是一种落叶藤蔓果树,是当今最年轻的栽培植物之一[1],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价值[2-3]。

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前26种水果中,猕猴桃营养最为丰富全面,富含维生素C、A、E以及钾、镁、纤维素之外,还含有其他水果比较少见的营养成分,其钙含量是葡萄柚的2.6倍、苹果的17倍、香蕉的4倍。我国自唐代就有猕猴桃栽培记载,距今已有1 300多年历史。近代猕猴桃良种选育工作开始于1978年,1983年小规模建立示范园,1990年后大规模迅速发展[4]。三峡地区是国际公认的猕猴桃发源地,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占全国的508%,在猕猴桃野生资源中果实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美味系和中华系猕猴桃种类最多,猕猴桃是该地区重要的乡土经济林,宜昌夷陵区雾渡河是公认的猕猴桃原产地。为加强对猕猴桃原产地的保护,科学推进宜昌猕猴桃产业发展,2015年3~5月,宜昌市林业局组织由宜昌市林业学会牵头的调研专班,对宜昌市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研组通过对全市猕猴桃原生分布、人工栽培及产业发展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针对宜昌的实际和猕猴桃产业发展需求,提出了发展建议,供探讨。

1 调研工作方法

调研组首先认真查阅资料,分析了百多年来,宜昌雾渡河猕猴桃被引种到新西兰,经培育、改良后风靡全球的产业发展史,在此基础上,组织召开猕猴桃产业发展座谈会,请宜昌市外侨办、宜昌市林业局部分退休职工和林业技术骨干等一起对猕猴桃起源、宜昌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到兴山龙门河、夷陵区雾渡河等地进行了现场调查,与猕猴桃种植大户谭国平、雾渡河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刚、长阳中武当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明等探讨猕猴桃产业发展;并有针对性地到超市、马路市场采集猕猴桃销售及市场情况。对宜昌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对策。

2 宜昌发展猕猴桃的优势分析

宜昌气候温润,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水质纯净,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

2.1 生态环境适宜

猕猴桃的生长发育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下才能完成,对温度、土壤、光照、水分、风、海拔高度等环境因素有一定的要求。宜昌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夷陵区、长阳县、兴山县、五峰县等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土质中pH值适宜,富含有机质,非常适合发展猕猴桃,尤其是海拔700~1 300 m区间,栽植猕猴桃,具有根系发达、枝叶茂盛、病虫害少、产量高、品质好、口味佳等特点。

2.2 种质资源丰富

宜昌是猕猴桃的故乡,野生猕猴桃资源丰富,自然分布广泛,在夷陵区、兴山县、长阳县、秭归县、五峰县等山区县市分布较为集中。据初步调查约有031万hm2,总株数约55万株,其中挂果树约20万株,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优质品种资源。1995年,宜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研究院武汉植物所合作,推广金魁、三峡1号、武植3号、魁蜜等4个猕猴桃优良雌性品种(系)和硬毛雄、磨山四号2个雄性品种,并开展选育驯化研究工作,近20年来,宜昌规模化种植的优质猕猴桃品种已有10余个。米良1号、红阳等都已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具有更加口感、更高抗性的三峡2号已做好推广应用准备。

2.3 市场需求旺盛

猕猴桃作为一种稀奇珍果,因其风味独特、果肉翠绿、营养丰富、酸甜可口,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保健果品——猕猴桃的需求与日俱增。宜昌区位独特,交通便利,拥有现代化的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和水运港口,是全国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宜昌作为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在社会上的著名度和认可度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宜昌猕猴桃已陆续进入需求量较大的武汉、青岛、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市场,并深得消费者青睐。而本地市场上,宜昌猕猴桃供应量仅占全市猕猴桃消费市场的2成左右,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2.4 品牌优势突出

2002年,第五届国际猕猴桃学术研讨会首次确认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在湖北宜昌雾渡河。2006年,在新西兰召开的国际猕猴桃大会上,来自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美国等19个国家的200余位猕猴桃专家再次确认:中国是猕猴桃的原生中心,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2013年,新西兰猕猴桃专家、皇家学会院士罗斯菲格森博士一行专程到雾渡河考察原产地猕猴桃资源。宜昌市是世界公认的猕猴桃“老家”[5],其品牌影响力也正在不断显现。宜昌市夷陵区猕猴桃协会已成功申请注册了“雾渡河猕猴桃”地理标志商标。近年来,在雾渡河还大量发现猕猴桃“化石”(目前正在送有关部门鉴定),当地人称为“羊桃石”、“猕猴桃石”,一颗颗、大大小小的猕猴桃在石头中栩栩如生,夷陵区雾渡河猕猴桃正从一种特产逐步衍生成一种文化。“三峡1号”、“三峡2号”等一批以地域命名的优良品种正在大面积推广,这些都是宜昌发展猕猴桃的先天优势。

2.5 综合效益明显

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猕猴桃产业是一个投入较低产出较高的产业。据雾渡河镇观音堂村种植户谭国平介绍,建园成本约45 000元/hm2,苗期管理成本3 000 元/hm2,第5年,进入稳产后管理成本在4 500~7 500元/hm2,按稳产8年计,每千克成本约057元,建园成本及管理费用远低于新西兰、意大利等主产国。以夷陵区雾渡河观音堂村田启富为例,该户4口人,2001年通过退耕还林定植猕猴桃025 hm2,从2005年开始收益,亩产1 500 kg,每年可卖猕猴桃5 700 kg,收入28 500元左右,不含套种蔬菜、茶叶等及退耕还林3 450元/hm2的补贴,每亩收入7 500元,远高于种粮收入。观音堂村户均发展有013~02 hm2猕猴桃,进入盛果期,户平猕猴桃收入就有15 000~22 500元。同时,在宜昌已成功探索出的猕猴桃与茶叶套种模式,还可以带来亩平2 000元的茶叶收入。可见,猕猴桃产业是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的朝阳产业。

nlc202309062302

3 宜昌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宜昌猕猴桃产业化发展起于2000年,经过近15年的培育和发展,正经历着一个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成长过程。目前,全市累计人工栽培猕猴桃45653 hm2,产量3 256 t,产值约1 628万元。全市300多户从事猕猴桃种植,有800多农民季节或长年从事猕猴桃信息、技术、加工、贮运、销售等服务;全市已建猕猴桃专业合作社2家(夷陵区雾渡河猕猴桃专业合作社、长阳中武当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猕猴桃专业协会1家,申请注册有“雾渡河猕猴桃”地理标志商标1件。

宜昌猕猴桃人工栽培基地主要集中在夷陵区雾渡河镇、长阳县鸭子口乡和兴山县龙门河林场等地。雾渡河镇抓住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契机,积极引导农民规模发展猕猴桃产业,以雾渡河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连续五年在观音堂、龚家河2个村连片规模发展猕猴桃21167 hm2,形成了3个猕猴桃专业村。目前,宜昌市猕猴桃销售主要以路边市场销售为主,少量高端品种走特产店的渠道销售,主要的路边市场包括宜(昌)—兴(山)公路边建立的观音堂、大庙二个猕猴桃和水果、小商品批发零售路边市场和长阳中武当景区市场,精品礼盒单价最高达56元/kg,批量销售价5元/kg,一般零售价在3~10元/kg。宜昌规模种植的品种主要有三峡1号、金魁、米良1号、红阳、华优、秦美等。

4 猕猴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宜昌猕猴桃产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宣传力度不够,作为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对猕猴桃的营养保健价值、栽培经济价值宣传不够;二是科技支撑力度不够,猕猴桃专业技术队伍缺乏,农户、合作社反映的许多问题难以给予科学的指导;三是林农对果树管理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修枝整形、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知识,直接影响了产量和品质;四是扶持力度不够。这些问题都是在今后猕猴桃产业发展中需要特别注意加以解决的。

当前,要尽快把宜昌猕猴桃的环境、资源、区位、品牌优势转化为商品、市场、经济优势,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4.1 明确发展定位

在全面系统调查研究基础上,明确宜昌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宜昌作为世界猕猴桃的原产地,具有很高的科研及品牌价值,猕猴桃产业应立足资源优势,建立标准,树立品牌,形成特色;应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适度发展,重点突破,建立标准示范果园。

4.2 加强宣传引导

宜昌发展猕猴桃产业品牌优势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宣传活动,培育内部市场,拓展外部市场,增强林农发展信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猕猴桃产业链建设。建议加大对猕猴桃原产地、营养价值及其产业发展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市民认可度,扩大“原产地”品牌影响力。

4.3 加大扶持力度

除继续整合相关项目引导猕猴桃产业发展外,应设立猕猴桃发展专项。建议省级设立世界猕猴桃原产地保护项目,建设夷陵区雾渡河猕猴桃示范园、标准园;建议市级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对猕猴桃产业发展大户给予奖励;建议夷陵区整合资源,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的方式,做大做强“雾渡河猕猴桃”品牌。

4.4 加强科技支撑

依托两家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组建猕猴桃栽培技术专家团,加强猕猴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做到各主要乡镇有专家组,各村有专业户、技术骨干。只有走科研支撑产业,产业服务市场的路子,才能保证产业的持续健康地发展。

4.5 加大科研投入

一是大力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开发研究,依托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三峡植物园,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合作建立三峡猕猴桃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开展野生猕猴桃的选育、驯化等工作。二是积极开展猕猴桃栽培模式和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猕猴桃有机栽培、绿色栽培、复合栽培技术。三是加强猕猴桃栽培标准化研究工作。

4.6 加强对外交流

宜昌是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在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物种资源保护等领域有很多值得与世界各国,尤其是猕猴桃主产国交流合作的地方。建议安排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到新西兰等地考察、学习,对接猕猴桃栽培技术、猕猴桃回归引种、猕猴桃储存保鲜等方面合作事宜,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5 结论

宜昌市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是积极加强猕猴桃原产地保护,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符合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产业调整。当前,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支撑、加大科研投入和对外交流,是破除问题、转化优势的必然选择。

【猕猴桃产业基本情况】推荐阅读:

猕猴桃实施方案07-20

我爱故乡的猕猴桃600字作文10-03

上一篇:关于《下雪了》作文下一篇:生命因坚持而闪光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