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处理

2024-10-02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共8篇)

1.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处理 篇一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报告

华侨城D3主楼与D2车库交界处后浇带

两侧模板拆模过早事件处理报告

一、事件调查背景:

2013年5月21日下午,经建设单位工程部领导潘总带队;工程部相关现场人员、监理部成员、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员等;参与了每天早晨集中现场巡视检查工作;发现施工单位在没有申报拆模的情况之下,将D3主楼与D2车库交界处后浇带两侧模板进行了拆模;且此时D3主楼侧砼龄期却只有10天。建设单位领导潘总知情后,要求施工单位立即停止该部位的施工,事先采取了减轻上部荷载增加,以及将拆除的模板和支撑复顶到位的措施;控制了事态的发展,减少了事态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成立了此事件调查处理的工作小组,由工程部郭总担当组长,姜总担当副组长;各参建单位负责人及工程部现场人员充当组员,指导、督促、协调此事件的调查处理及善后工作。在认清该事件原因及责任的情况之下,提出对该事件的处理意见。

二、事件调查情况描述:

2011年11月26日上午,D3栋楼的木工班组在接到工程项目部拆除地下庭院挡土墙模板的工作指示情况之下;为了能够节省时间,贪图工人操作方便;私自拆除D2车库与D3栋交界处后浇带两侧的T~○S轴∕○8~○25轴处)模板(轴线位置为○。

三、事件将造成的严重后果及影响:

该处模板拆除后,将会使该部位梁、板的结构受力不按设计意图进行受力,形成后浇带两侧悬臂受力;且D3主楼侧砼龄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报告

期只有10天,未达100%的强度设计值;提前承受荷载,会使砼内部形成结构受伤;易产生内部裂缝的缺陷。同时对地下室顶板的防水效果也有影响;如未提前发现和跟踪关注的话,将会造成严重的安全和质量隐患。

三、事件原因分析:

1、导致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施工单位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责任不明确,负责管理现场的楼栋组成员没有超前意识;在拆除模板时未提前进行制止或者指明后浇带周边模板不允许拆;起不到质量管理中的事前控制的作用,更谈不上能够通过PDCA循环循序渐进抓好工程总体质量的目标要求呢?

2、施工单位,未按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进行实施;野蛮施工,在没有进行申报拆模的情况之下;私自拆除模板,只考虑省工和节约成本;没有将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四大目标协调统一。

四、事件总结及问题思索:

针对上述事件我监理部督促施工项目部做出如下反思:

1、健全项目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工程质量建设施工程序及质量技术标准。

2、明确工程质量管理责任,使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力度,同时增加项目部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考核制度。

3、配备工程施工拆模的明细清单,做到有拆就有登记,有登记就有检查;有检查就有其实际责任人。

五、事件处理措施: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报告

1、立即停止该部位的施工,要求施工单位拿出切实可行的施工处理措施与方案;方案中应阐明如下几点措施,经建设单位及我监理部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

(1)、将拆除的后浇带两侧模板及支撑重新复顶到位的措施。(2)、对已拆除后浇带两侧模板的砼进行徐变、挠度变形观测的措施。(3)、对已拆除后浇带两侧模板的砼进行蓄水试验,观测其内部是否存在微裂缝的措施。

(4)、减少已拆除后浇带两侧模板的砼上部荷载,所采取的措施方案。

2、根据处理措施及试验、观测数据报告所得出的结论;请设计单位进行验算核定与确认。

泰州市华侨城工程监理部

2011年11月26日

2.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处理 篇二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处理

近几年来,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连续发生的一些房屋、构筑物倒塌事故, 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于是, 建设工程质量缺陷所造成的损害赔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以及法学界的关注。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必将对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保护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 以及丰富我国民法中的侵权责任理论, 产生积极的意义。

1 质量事故处理的任务

本文所述的质量事故处理, 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 事故部分或不合格品的位置。诸如:返工重做、返修、加固补强等;第二, 防止事故再发生而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事故处理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七项:

(1) 创造正常施工条件:国内外大量统计资料表明, 工程质量事故大多数发生在施工期, 而且事故往往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 只有及时、正确地处理事故, 才能创造正常施工条件。

(2) 确保建筑物安全:对结构裂缝、变形等明显的质量缺陷, 必须作出正确的分析、鉴定, 估计可能出现的发展变化及其危害性, 并作适当处理, 以确保结构安全。对结构构件中的隐患, 如混凝土或砂浆强度不足, 构件中漏放钢筋或钢筋严重错位等事故, 都需要从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周密的分析和必要的计算, 并采用适当的处理措施, 排除这些隐患, 保证建筑物安全使用。

(3) 满足使用要求:建筑物尺寸、位置、净空、标高等方面的过大误差事故;隔热保温、隔声、防水、防火等建筑功能事故;以及损害建筑物外观的装饰工程事故等, 均可能影响生产或使用要求, 因此, 必须进行适当的处理。

(4) 保证建筑物具有一定的耐久性:有些质量事故虽然在短期内不影响使用和安全, 但可能降低耐久性。如混凝土构件中受拉区较宽的裂缝;混凝土密实性差;钢构件防锈质量不良等, 均可能减少建筑物使用年限, 也应作适当处理。

(5) 防止事故恶化, 减少损失:由于不少质量事故随时间和外界条件而变化, 必须及时采取措施, 避免事故不断扩大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例如持续发展的过大的地基不均匀沉降, 混凝土和砌体受压区中宽度不大的裂缝等均应及时处理, 防止发展成倒塌而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6) 有利于工程交工验收:施工中发生的质量事故, 必须在后续工程施工前, 对事故原因、危害、要否处理和怎样处理等问题作出必要的结论, 并应使有关方面达到共识, 避免到工程交工验收时, 发生不必要的争议而延误工程的使用。

(7) 防止事故再发生:防止同类事故或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而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采取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再发生。

2 质量事故处理的原则与要求

2.1 必备条件

质量事故处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事故情况清楚:一般包括事故发生时间, 事故情况描述, 并附有必要的图纸与说明, 事故观测记录和发展变化规律等。

(2) 事故性质明确:主要应明确区分以下三个问题:a.是结构性的还是一般性的问题。如建筑物裂缝是由于承载力不足引起, 还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温、湿度变形而造成;又如构件产生过大的变形, 是因结构刚度不足, 还是施工缺陷所造成等等。b.是表面性的还是实质性的问题。如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 就需要查清内部有无孔洞;又如结构裂缝, 需要查清裂缝深度,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 还要查明钢筋锈蚀情况等。c.区分事故处理的迫切程度。如事故不及时处理, 建筑物会不会突然倒塌?是否需要采取防护措施, 以免事故扩大恶化等。

(3) 事故原因分析准确、全面:如地基承载能力不足而造成事故, 应该查清是地基土质不良, 还是地下水位改变, 或者出现侵蚀性环境;是原地质勘察报告不准, 还是发现新的地质构造, 或是施工工艺或组织管理不善而造成等等。又如结构或构件承载力不足, 是设计截面太小, 还是施工质量低劣, 或是超载等。

(4) 事故评价基本一致:对发生事故部分的建筑结构质量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建筑功能、结构安全、使用要求以及对施工的影响等评价。

(5) 处理目的、要求明确:常见的处理目的要求有:恢复外观;防渗堵漏;封闭保护;复位纠偏;减少荷载;结构补强;限制使用;拆除重建等。事故处理前, 有关单位对处理的要求应基本统一, 避免事后无法作出一致的结论。

(6) 事故处理所需资料齐全:包括有关施工图纸、施工原始资料 (材料质量证明, 各种施工记录, 试块试验报告, 检查验收记录等) 、事故调查报告、有关单位对事故处理的意见和要求等。

2.2 一般原则与注意事项

2.2.1 一般原则:

(1) 正确确定事故性质:这是事故处理的先决条件。有关内容前面已阐述。

(2) 正确确定处理范围:除了事故直接发生部位 (如局部倒塌区) 外, 还应检查事故对相邻结构的影响, 正确确定处理范围。

(3) 满足处理的基本要求:事故处理应达到以下五项基本要求:a.安全可靠, 不留隐患;b.满足使用或生产要求;c.经济合理;d.材料、设备和技术条件满足需要;e.施工方便、安全。

(4) 选好处理方案和时间。根据事故原因和处理目的, 正确选用处理方案和时间。

(5) 制定措施。制定有效、可行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2.2.2 注意事项:

(1) 注意综合治理。首先要防止原有事故的处理引发新的事故;其次注意处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以利取得最佳效果。如构件承载能力不足, 不仅可选择补强加固, 还应考虑结构卸荷、增设支撑、改变结构方案等多种方案的综合应用。

(2) 注意消除事故的根源。这不仅是一种处理方向和方法, 而且还是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重要措施。例如超载引起的事故, 应严格控制施工或作用荷载;地基浸水引起地基下沉, 应消除浸水原因等。

(3) 注意事故处理期的安全。一般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a.不少严重事故岌岌可危, 随时可能发生倒塌, 只有在得到可靠地支护后, 方准许进行事故处理, 以防发生人员伤亡。b.对需要拆除的结构部分, 应在制定安全措施后, 方可开始拆除工作。c.凡涉及结构安全的, 都应对处理阶段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核算, 提出可靠的安全措施, 并在处理中严密监视结构的稳定性。d.重视处理中所产生的附加内力, 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安全因素。e.在不卸荷条件下进行结构加固时, 要注意加固方法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

(4) 加强事故处理的检查验收工作。为确保事故处理的工程质量, 必须从准备阶段开始, 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验收。处理工作完成后, 如有必要, 还应对处理工程的质量进行全面检验, 以确认处理效果。

3.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处理 篇三

一、工序质量控制的概念

工序质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二是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这两者是互为关联的,一方面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质量 (即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是否达到有关质量标准。

(1)实测:采用必要的检测工具和手段,对抽出的工序子样进行质量检验。

(2)分析:对检验所得的数据通过直方图法、排列图法或管理图法等进行分析,了解这些数据所遵循的规律。

(3)判断:根据数据分布规律分析的结果,如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曲线;是否再上下控制线之间;是否在公差 (质量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是属正常状态或异常状态;是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质量变异,还是系统性因素引起的质量变异等,对整个工序的质量予以判断,从而确定该道工序是否达到质量标准。

二、工序质量控制的内容

进行工序质量控制时,应着重于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严格遵守工艺规程

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任何人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2.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

工序活动条件包括的内容较多,主要是指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即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只要将这些因素切实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被控制状态,确保工序投入品的质量,避免系统性因素变异发生,就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

3.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

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为此,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随即研究处理,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满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4.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

控制点是指为了保证工序质量而需要进行控制的重点、或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

三、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1.人的行为

某些工序或操作重点应控制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造成质量问题。事前还必须反复交底,提醒注意事项,以免产生错误行为和违纪违章现象。

2.物的状态

在某些工序或操作中,则应以物的状态作为控制的重点。根据不同工序的特点,有的应以控制机具设备为重点,有的应以防止失稳、倾覆、过热、腐蚀等危险源为重点、有的则应以作业场所作为控制的重点。

3.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某些工序,更应将材料质量和性能作为控制的重点。如预应力筋加工,就要求钢筋匀质、弹性模量一致,含硫(S)量和含磷(P)量不能过大,以免产生热脆和冷脆;N级钢筋可焊性差,易热脆,用作预应力筋时,应尽量避免对焊接头,焊后要进行通电热处理,又如,石油沥青卷材,只能用石油沥青冷底子油和石油沥青胶铺贴,不能用焦油沥青冷底子油或焦油沥青胶铺贴,否则,就会影响质量。

4.关键的操作

如预应力筋张拉,在张拉程序为,要进行超张和持荷2min。超张拉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混凝土弹性压缩和徐变,减少钢筋的松弛、孔道摩阻力、锚具变形等原因所引起的应力损失;持荷2min的目的,是为了加速钢筋松弛的早发展,减少钢筋松弛的应力损失。在操作中,如果不进行超张拉和持荷2min,就不能可靠地建立预应力值;若张拉应力控制不准,过大或过小,亦不可能可靠地建立预应力值,这均会严重影响预应力的构件的质量。

5.施工顺序

有些工序或操作,必须严格控制相互之间的先后顺序。如冷拉钢筋,一定要先对焊后冷拉,否则,就会失去冷强。屋架的固定,一定要采取对角同时施焊,以免焊接应力使已校正好的屋架发生倾斜。

6.技术间隙

有些工序之间的技术间歇时间性很强,如不严格控制亦会影响质量。如分层浇筑混凝土,必须待下层混凝土未初凝时将上层混凝土浇完,卷材防水屋面,必须待找平层干燥后才能刷冷底子油,待冷底子油干燥后,才能铺贴卷材。

7.技术参数

有些技术参数与质量密切相关,亦必须严格控制。如外加剂的掺量,混凝土的水灰化,沥青胶的耐热度,回填土、三合土的最佳含水量,灰缝的饱满度,防水混凝土的抗掺標号等,都将直接影响强度、密实度、抗渗性和耐冻性,亦应作为工序质量控制点。

8.常见的质量通病

常见的质量通病,如渗水、漏水、起壳、起砂、裂缝等,都与工序操作有关,均应事先先研究对策,提出预防措施。

9.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应用

当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虽已通过鉴定、试验,但施工操作人员缺乏经验,又是初次进行施工时,也必须对其工序操作作为重点严加控制。

综上所述,质量控制点的设置是保证施工过程质量的有力措施,也是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四、工序质量的检验

工序质量的检验,就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工序操作及其完成产品的质量进行实际而及时的测定、查看和检查,并将所测得的结果同该工序的操作规程及形成质量特性的技术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是否合格或是否优良。工序质量的检验,也是对工序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为此,工序质量检验工作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项:

1.标准具体化

标准具体化,就是把设计要求、技术标准、工艺操作规程等转换成具体而明确的质量要求,并在质量检验中正确执行这些技术法规。

2.度量

度量是指对工程或产品的质量特性进行检测度量。其中包括检查人员的感观度量、机械器具的测量和仪表仪器的测试,以及化验与分析等。通过度量,提出工程或产品质量特征值的数据报告。

3.比较

所谓比较,就是把度量出来的质量特征值同该工程或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进行比较,视其有何差异。

4.判定

就是根据此较的结果来判断工程或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规程、标准的要求,并作出结论。判定要用事实、数据说话,防止主观、片面,真正做到以事实、数据为依据,以标准、规范为准绳。

5.处理

处理是指根据判定的结果,对合格与优良的工程或产品的质量予以认证;对不合格者,则要找原因,采取对策措施予以调整、纠偏或返工。

6.记录

记录要贯穿于整个质量检验的过程中,就是把度量出来的质量特征值,完整、准确、及时地记录下来,以供统计、分析、判定、审核和备查用。五、施工项目质量的预控

施工项目质量的预控,是事先对要进行施工的项目,分析在施工中可能或最容易出现的质量间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质量预控的措施予以预防。

4.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篇四

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结

构安全,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有效遏制质量事故的发生,规范各类事故的处理,特制定本制度:

二. 工程质量事故类型

1、一般事故,是指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的规

定,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加固返工费用在元,未造成人员伤亡;

2、重大事故:

1)、建筑物、构筑物或其它主要结构倒塌;

2)、超过规范规定的基础不均匀下沉、倾斜、结构开裂和主体结构强度严重不足等影响安全和建筑物寿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永久缺陷;

3)、一次返工或加固损失费在元以上那个或造成一人死亡,或三人重伤及以上的质量事故;

三、事故报告

1、一般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直接报告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当日报告分公司经理和总工办;

2、重大事故项目经理立即报告分公司经理和公司主要负责人,由企业负责人向上级主管部门和质监部门;

四、事故处理

1、一般事故处理:

由施工单位(项目部)和设计单位制定处理方案,取得建设(监理)单位同意后,由施工单位(项目部)按方案处理,并经设计及建设(监理)单位认定合格;

2、重大事故处理

按一般事故处理程序进行处理,符合建设部的相关规定,并将事故处理过程及结果及时向上级汇报;

五、经济处理

1、项目部违反规定造成一般质量事故的,除责令制定整改措施外,并罚主要责任人200元,项目部1000元;

2、项目部违反规定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除责令制定整改措施外,并罚主要责任人1000元,项目部5000元;

全鑫建设公司第一直属项目部

5.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 复习材料 篇五

1、砌体的裂缝有哪几类,主要特点是什么。1.荷载裂缝:

包括受压裂缝、受弯裂缝、局部受压裂缝、受拉裂缝以及受剪裂缝。由荷载引起,反应了砌体的承载力不足或稳定性不够;

荷载裂缝的出现,表明砌体承载力安全度不够,应及时进行加固。

2温度裂缝

温度变化所引起的裂缝,在砌体裂缝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温度裂缝的特点:

一般对称分布;

温度裂缝始自房屋的顶层,偶尔才向下发展; 温度裂缝经一年后即可稳定,不再扩展。

2、钢结构的防火防护方法主要有哪些?至少答出3条 1)紧贴包裹法

采用防火涂料紧贴钢结构的外露表面,将钢构件包裹起来。2)空心包裹法

采用防火板、石膏板、蛭石板、硅酸钙盖板、珍珠岩板将钢构件包裹起来。3)实心包裹法

一般采用混凝土,将钢结构浇注在其中。

钢结构防火方法的选择以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为依据,防火涂料是最为流行的做法。

3、混凝土结构工程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哪些?

答:常用的混凝土加固方法有:1)加大断面法 2)喷射混凝土法 3)粘钢补强法 4)焊接钢筋或钢板法 5)锚接钢板法 6)预应力加固法 7)其他加固方法,如,增设支点法;另加平行受力构件;增加圈梁、拉杆等

4、什么事孔洞事故?造成孔洞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 1)施工工艺错误,诸如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过大,混凝土运输浇灌方法不当等造成混凝土离析,石子成堆。

2)不按规定的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漏振等

3)在钢筋密集处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而形成孔洞 4)模板严重跑浆,形成特大蜂窝、孔洞 5)混凝土石子太大,被密集的钢筋挡住

6)混凝土有泥块和杂物掺入,或将大块件料具、木块落入混凝土中 7)不按规定下料,或一次下料过多

一、单项选择题:

1、挂网喷浆不适合(A)。

A.墙体严重酥碱,或油污不易消除; B.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隔墙

C.各类空心砖墙

D.使用砂浆标号过大的墙体

2、钢材化学成分缺陷的检测仪器不包括(A)。

A.CT扫描; B.色谱仪 C.光谱仪 D.核磁共振

3、以下哪种防火涂料属于膨胀型防火涂料(B)。A.普通型防火涂料

B.超薄防火涂料

C.湿法喷涂防火涂料

D.干法喷涂防火涂料

4、钢构件越长,越容易出现(A)。

A.失稳破坏

B.强度破坏

C.层状撕裂

D.锈蚀破坏

5、砖墙的水平灰缝厚度和竖缝宽度,一般应为(C)左右 A.3mm

B.7mm

C.10mm

D.15mm

6、砖墙的转角处与交接处应同时砌起,当不能同时砌起需留斜槎时,斜槎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比例为:(C)

A.<1/3H

B.(1/3~2/3)H

C.≥2/3H

D.>H

7、降低地下水位常用方法是(C)。

A、集水井

B、渗透

C、井点降水

D、沉井

8、《混凝土施工规程》规定 “柱子分段灌筑高度不应大于(A)。A.3.5 m

B.4 m

C.4.5 m

D.5.0 m

9、土方的开挖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A),严禁超挖的原则。

A.先撑后挖,分层开挖

B.先挖后撑,分层开挖 C.先撑后挖,分段开挖

D.先挖后撑,分段开挖

10、下图中砌体结构上的裂缝是什么裂缝(C)。

A.受剪裂缝

B.温度裂缝 C.局部受压裂缝

D.受拉裂缝 11.我国一级耐火建筑楼板的耐火极限规定为(A)。A、1.5 h

B、2 h

C、2.5 h

D、3 h 12 大体积混凝土早期裂缝是因为:(A)A.内热外冷

B.内冷外热

C.混凝土与基底约束较大

D.混凝土与基底无约束 13.下列哪一个是影响防水混凝土防水质量的因素:(C)A.中粗砂

B.25mm左右的级配石子

C.振捣

D.525号水泥

14.混凝土炭化会破坏钢筋表面的(B),使钢筋失去混凝土对其保护作用而锈蚀涨裂混凝土

A氧化模

B钝化模

C保护层

D三氧化二铁

15.砖砌体留直搓时应加设拉结筋拉结筋沿墙高每(B)设一层

A300mm

B500mm

C700mm

D1000mm 20.砌砖墙留直搓时,必须留成阳搓并加设拉结筋拉结筋沿墙高每500mm留一层,每层按(C)墙厚留一根,但每层最少为2根

A370mm

B240mm

C120mm

D60mm 16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期混凝土裂缝可能产生的部位是:(C)A.端头1/3部位

B.端头1/4部位

C.中部

D.中部和端部均有

17、钢板越厚,越容易出现(C)A.整体失稳

B.强度破坏

C.层状撕裂

D.锈蚀破坏

18、不均匀沉降不会导致(D)A.建筑物出现裂缝

B.建筑物出现倾斜 C.柱体断裂或压碎

D.建筑物瞬时倾覆

19.《混凝土施工规程》规定“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A)。

A、2 m

B、3 m

C、1 m

D、4 m 20.在已有建筑物附近且为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结构中,其支撑宜选用(D)。

A.自立式(悬臂式)

B.锚拉式

C.土层锚杆

D.型钢水平支撑

21.混泥土在运输过程中不应产生分层、离析现象。如有离析现象,必须在浇筑进行(C)。

A.加水

B.振捣

C.二次搅拌

D.二次配合比设计

22、地基与基础加固方法不包括(B)。A.排水固结法;

B.轻型井点排水法

C.置换法

D.挤密法

23、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若发现泥浆突然漏失,可能的原因是:(B)A.护筒水位过高

B.塌孔

C.钻孔偏斜

D.泥浆比重太大

24、防水混凝土应自然养护,其养护时间不应少于:(C)A.7d

B.10d

C.14d

D.21d

25、在梁板柱等结构的接缝和施工缝出产生烂根的原因之一是(D)A.混凝土强度偏低

B.养护时间不足

C.配筋不足

D.接缝模板拼缝不严,漏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规定悬臂构件底模拆除时,混凝土强度要求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D)。A.50%

B.75% C.90%

D.100%

27、某施工工地起重机倒塌,造成3人死亡7人受伤,依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划分,该事故属于(D)。

A.一般事故

B.严重事故

C.重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28、砖墙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至少达到(B)以上 A.90%

B.80%

C.75%

D.70%

29、改变受力体系的加固方法不包括(D)。

A.在梁的中间部位增设支座

B.增设预应力撑杆

C.改变支点约束状况

D.增设预应力拉筋 30、下图中砌体结构上的裂缝是什么裂缝(D)。

A.受剪裂缝

B.温度裂缝 C.受压裂缝

D.受拉裂缝

第8题图

31、施工裂缝不包括(C)。

A.碱骨料反应致使混凝土中产生拉应力而开裂

B.反拱过大,构件顶面产生裂缝

C.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裂缝

D.模板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而膨胀,使初凝的混凝土拉裂

32、砌砖墙留斜搓时,斜搓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C)

A.1/2

B.1/3

C.2/3

D.1/4

33、基坑周边严禁(B)。

A.设排水沟

B.超堆荷载

C.放坡

D.与以有建筑相邻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1.建设工程质量特性中的“与环境的协调性”是指工程与()的协调。A.所在地区社会环境 B.周围生态环境 C.周围生活环境 D.周围已建工程 E.所在地区经济环境 答案:BDE 2.隐蔽工程施工完毕承包单位自检合格后,填写《报验申请表》,附上相应的(),报送项目监理机构。A.工程检查证 B.材料证明 C.试验报告 D.工程变更单 E.复验报告 答案:ABCE 3.在施工准备阶段,现场监理机构内部需要做好的质量监控的基础工作有()。P72 A完善监理规划

B.配备监理人员及明确工作分工 C 配备必要的检测工器具

D.及时完成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制 E熟悉有关的检测方法和规程 答案:B.C.D E 4.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中分项工程是按()划分的。5.3p105 A主要工种 B.主要材料 C.施工工艺 D.设备类别 E.施工程序 答案:A.B.C.D

5、下列属于建筑物对地基要求的是(ABCDE)

A.可靠的整体稳定性

B.足够的地基承载力

C.沉降值满足一定要求 D.水平位移满足某一值要求

E.不均匀沉降差满足某一值要求

6、地基的破坏形式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DE)。

A.土的种类

B.土中的水压力

C.地基的渗透性 D.基础的埋深

E.加荷速率

7、对主体结构的质量问题可采取(BDE)等处理方案。

A.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B.结构卸荷

C.用高强钢筋代替强度低的钢筋

D.限制使用

E.拆除重建

8.对于分部工程观感质量进行验收检查,通常给出综合质量评价,其结论分为()。P109 A.优 B.良 C. 好 D.一般 E.差

答案:C.D.E 9.下列可能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中,属于设计差错的有()。P119 A.沉降缝或变形缝设置不当

B.采用不正确的结构方案,荷载取值过小 C.挡土墙未按图设滤水层、排水孔 D.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 E.未进行技术交底,违章作业 答案:ABD

10、细石混凝土地坪质量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ACE)。

A.材料不合格

B.设计计算问题

C.养护不当

D.使用不当

E.混凝土水灰比过大

11、下列属于错位变形事故的是(ABCDE)。

A.构件平面位置偏差太大

B.构件竖向位置偏差太大

C.柱或屋架等构件倾斜过大 D.构件变形太大

E.建筑物整体错位或方向错误

12.持续改进工作包括()。

A.确定、测量、分析现状及建立改进目标 B.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评价、实施这些办法 C.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产生原因的措施 D.测量、验证和分析实施结果 E.将更改纳入文件 答案:ABDE 13.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应由()签字。A.施工班组长 B.监理工程师 C.项目经理

D.项目专业质检员 E.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答案:BE

14、常见的钢筋工程事故处理方法有(ABCDE)A.补加钢筋

B.增密箍筋

C.结构或构件补强加固

D.降级使用

E.试验分析

15、下列属于内墙抹灰工程常见的通病的有(ACDE)A.空鼓

B.装饰线条不匀称

C.起泡

D.开花

E.裂缝

16.施工准备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有()。A.作业技术交底

B.施工承包单位资质的核查 C.施工组织设计审查

D.现场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 E.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答案:BCD

17、地下防水工程渗漏按照渗形式可以分为(CD)A.慢渗

B.急渗

C.点渗漏

D.面渗漏

E.高压急流

18、属于钢结构构件制作中经常出现的事故的是(ABCD)

A.钢材质量

B.加工制作

C.钢材锈蚀

D.焊接质量

E.构件失稳

19、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工程质量事故可分为(CD)。

A.轻微事故

B.中等事故

C.一般事故

D.重大事故

E.死亡事故

三、判断题:

1、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 mm。

(×)

2、砌体房屋中间部分沉降过大时呈正八字裂缝,(√)

3、钢结构的连接形式有焊缝连接,螺栓连接和铆钉连接。其中焊缝连接是现代钢结构最主要的连接方式。(∨)

5、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裂缝的预防措施包括合理设置伸缩缝。(×)

6、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使用权用过程中,出现细微的裂缝是正常的、允许的,一般构件不超过0.3mm.(∨)

2、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裂缝的预防措施包括合理设置伸缩缝。(x)

3、砌块成型后,采用自然养护必须达到14d后方可出厂。(x)

4、钢结构由于材料强度高,所用截面相对较小,也就最容易产生失稳。(∨)

5、泵送混凝土堵管事故往往是由于水泥不合格、配合比不当或外加剂使用不当造成的。(∨)

7、长高比较大的砖混结构,若中部沉降比两端沉降大可能产生“倒八字形”裂缝。(×)

8、在受拉区,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百分率不宜大于50%。(∨)

9、砌体结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可以小于80%。(x)

10、瓦片的铺贴顺序一般由上而下进行,相邻的瓦片要搭接,脊瓦底部要垫塞平稳,坐浆饱满。(∨)

8、对于干缩已趋稳定的普通混凝土砌块,即使再次被水浸湿后,也不会再发生干缩。(×)

9、砌块成型后,采用自然养护必须达到14d后方可出厂。(×)

10、混凝土蜂窝、死洞由混凝土浇筑质量不良形成。(∨)

11、地震引起的墙体裂缝大多呈“×”形。

(∨)

1、钢结构的连接形式有焊缝连接,螺栓连接和铆钉连接。其中焊缝连接是现代钢结构最主要的连接方式。(∨)

6、沉降稳定历时长不属于软弱地基变形特征。(x)

7、与卷材防水和涂膜防水屋面相比,刚性防水屋面具有造价低、耐久性好、维修方便等优点。(∨)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

1、某车间为多层框架结构,楼层地面在6月12~23日施工,7月18日发现局部脱壳,到9月17日检查已有80%脱壳和裂缝。调查结果:(1)该楼面结构层为预制槽型板,板面找平层为50mm厚,双向ф6钢筋网片,强度等级为C20的细石混凝土,面层为20mm厚的水泥砂浆。(2)查材料质量:水泥为矿渣325号,碎石子,粒径为15mm以内,用中细砂,含泥量达5%。(3)混凝土和砂浆为现场搅拌,按配合比计量,搅拌后浇筑。(4)对脱壳的面层凿开检查,发现面层砂浆底和基层面都有一层泥灰粉层状物质的隔离层。试分析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答:(1)基层面没有认真刮除石灰疙瘩,没有扫刷冲洗干净,干燥的结构层面浇水湿润不够,没有按规定先刷水泥浆,也没有设置分格缝。(5分)

(2)粗、细骨料中的泥灰,水泥中的游离物质,如粉煤灰、未熟化的粉尘,浮结在找平层面上和散落在找平层面上的灰尘等有害物质,形成泥灰粉尘的隔离层,是造成脱壳的原因。(5

【案例2】 沿海某城市一大厦坐落在软黏土地基上,主楼部分2层地下室,裙房部分1层地下室。主楼部分基坑深10m,裙房部分基坑深5m。

设计采用水泥土重力式挡土结构作为基坑围护体系,并对裙房基坑(计算开挖深度取5m)和主楼基坑(计算开挖深度取5m)分别进行设计。

当裙房部分和主楼部分基坑挖至地面以下5.0m深时,外围水泥土挡墙变形很小,基坑开挖顺利。当主楼部分基坑继续开挖,挖至地面以下8.0m左右时,主楼基坑西侧和南侧围护体系,包括该区裙房基坑围护墙,均产生整体失稳破坏,主楼工程桩严重移位。【问题】

1、试分析该事故原因

答:该工程事故原因主要是围护挡土结构计算简图错误造成。对主楼西侧和南侧围护体系,裙房基坑围护结构和主楼基坑围护结构分别按开挖深度5.0m计算是错误的。当总挖深超过5.0m后,作用在主楼基坑围护结构上的主动土压力值远大于设计主动土压力值,提供给裙房基坑围护结构上的被动土压力值远小于设计被动土压力值。当开挖深度接近8.0m时。势必产生整体失稳破坏。

2、试述水泥土重力式挡墙围护结构设计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需注意的问题 1)、在围护体系设计中,为了减小主动土压力,也为了减小围护墙的工程量,可先挖去墙后部分土,进行卸载。但必须注意卸载后坡顶余土对作用在围护墙上土压力值的影响。

2)、对于水泥土墙围护结构,基坑开挖引起的墙顶位移一般较大,对变形保护要求高的情况下应慎用。

3)、应严格控制水泥土墙后的地面超载。尽量避免在此处设置钢筋料场,当重车必须在坑边通行时,可以直接行驶在水泥土墙体上,以减小墙后侧压力。

4)、开挖引起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封堵,以防雨水渗入,降低水泥土墙围护的安全性。雨天应加强施工现场的巡视检查工作。

5)、应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实行信息化施工,防患于未然。

案例3 福州某校教学楼为三层砖混结构,二、三层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大梁和预制楼板,屋盖为木屋架、瓦屋面,西侧辅助房间及楼梯间为四屋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房屋中部有两个空旷楼梯间,三层是一个56m宽12m的大房间;房北端为阶梯教室,室内填土从北向南坡下。

此楼设计时即发现基础落在不均匀土层上:东南角下为较坚实的亚粘土,西北角却有高压缩性有机土及泥炭层。当时未选择移址建造而是对可能位于软弱层上的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并降低地基承载力计算值,同时在二、三层楼板下设置圈梁。

此楼建成使用后第二年即多处开裂,房屋微倾,不得不停止使用,12年后进行加固。请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建筑出现倾斜和裂缝可能的原因? 答:1)原有地基不良。东南角硬,西北角较软; 2)原有设计方案条形基础+圈梁+降低地基承载力计算值)不足以解决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 3)设计方案有严重错误。西北角软,但阶梯教室却是西北角重,东南轻; 4)建筑 刚度不足(每点2.5分)

案例4.某悬挑雨篷,当混凝土浇筑完成并经过养护到期,拆模板后发现在根部出现裂缝,并迅速发展,最终沿根部断裂。试进行事故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答:1)悬挑雨篷受力筋(负筋)绑扎位置不对,布置在悬挑雨篷板的下侧;2)浇筑混凝土时踩踏雨篷受力钢筋至板底;3)现场管理差,检查、隐蔽不到位;4)施工人员素质低。(每点1.5分)

防治:1)加强管理,做好检查和隐蔽,并提高施工人员素质;2)做好交底,将雨篷受力筋(负筋)绑扎固定在悬挑雨篷板的上侧;3)浇筑混凝土时,严禁踩踏雨篷受力筋(负筋);4)将现场断裂的雨篷凿掉,重新按图纸设计支摸、绑筋、浇筑混凝土并养护。(每点1分)

6.建筑质量事故分析实例 篇六

简介: 最近几年来,在对工程质量事故鉴定工作中,我收集了一些典型的工程质量事故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材料供应以及质量检测等各方面。现列举一部分,供大家参考。

关键字:质量事故 实例

案例一:

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以上。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100kN, 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1.4m~2m左右。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

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案例二

某市一商品房开发商拟建10栋商品房,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要求,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桩尖深入沙夹卵石层500以上,按地勘报告桩长应在9~10米以上。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完后,由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采用低应变动测方式对该批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并出具了相应的检测报告。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主体施工,个别栋号在施工进行到3层左右时,由于当地质量监督人员对检测报告有争议,故经研究决定又从外地请了两家检测机构对部分桩进行了抽检。这两家检测机构由于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未及时发现问题。后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其检测报告进行了审核,在现场对部分桩进行了高、低应变检测,发现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存在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有的桩身未能进入持力层,有的桩身严重缩颈,有的桩甚至是断桩。后经查证该工程地质报告显示,在自然地坪以下4~6m深处,有淤泥层,在此施工振动沉管灌注桩由于工艺方面的问题,容易发生缩颈和断桩。该市检测机构个别检测人员思想素质差,一味地迎合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桩长(施工单位由于单方造价报的低,经常利用多报桩长的方法来弥补造价),将砼测试波速由3600米/秒左右调整到4700~4800米/秒,个别桩身经实测波速推定桩身测试长度为5.8m,而当时测试桩长为9.4m,两者相差达3.6m。这样一来,原本未进入持力层的桩,严重缩颈桩和断桩就成为了与施工单位记录桩长一样的完整桩。该工程后经加固处理达到了要求,但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三

某市一开发商修建一商品房,为了追求较多的利润,要求设计、施工等单位按其要求进行设计施工。设计上采用底层框架(局部为二层框架)上面砌筑九层砖混结构,总高度最高

达33.3m,严重违反国家现行规范〈建筑抗 设计规范〉GBJ11-89和地方标准〈四川省建筑结构设计统一规定〉DB51/5001-92的要求,框架顶层未采用现浇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不均匀,在较大洞口两侧未设置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六至十一层采用灰砂砖墙体。住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房屋内墙体产生较多的裂缝,经检查有正八字、倒八字裂缝;竖向裂缝;局部墙面出现水平裂缝,以及大量的界面裂缝,引起住户强烈不满,多次

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投诉,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案例四:

某县一机关修建职工住宅楼,共六栋,设计均为七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0001平方米,主体完工后进行墙面抹灰,采用某水泥厂生产的325水泥。抹灰后在两个月内相继发现该工程墙面抹灰出现开裂,并迅速发展。开始由墙面一点产生膨胀变形,形成不规则的放射状裂缝,多点裂缝相继贯通,成为典型的龟状裂缝,并且空鼓,实际上此时抹灰与墙体已产生剥离。后经查证,该工程所用水泥中氧化镁含量严重超高,致使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施工单位未对水泥进行进场检验就直接使用,因此产生大面积的空鼓开裂。最后该工程墙面抹灰全面

返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案例五:

某县级市一乡村修建小学教学楼和教师办公住宿综合楼,乡上个别领导不按照有关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自行决定由一农村工匠承揽该工程建设。工程无地质勘察报告,无设计图纸(抄袭其它学校的图纸),原材未经检验,施工无任何质量保证措施,无水无电,砼和砂浆全部人工拌和,钢筋砼大梁、柱子人工浇注振捣,密实度和强度无法得到保证。工程投入使用后,综合楼和教学由于多处大梁和墙面发生较严重的裂缝,致使学校被迫停课。经检查,该综合楼基础一半置于风化页岩上,一半置于回填土上(未按规定进行夯实),地基已发生严重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出现严重裂缝;教学楼大梁砼存在严重的空洞受力钢筋已严重锈蚀,两栋楼的砌体砂浆强度几乎为零(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砂浆中还夹着黄泥),楼梯横梁搁置长度仅50mm,梁下砌体已出现压碎现象。经鉴定该工程主体结构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已失去了加固补强的意义,被有关部门强行拆除,有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惩办。

案例六:

某县有关部门为教师建一广厦工程,位于河边,其上游数百米为电站大坝。该工程于1995年11于月开工建设,1997年元月竣工。具有关资料表明,该工程所在地20年一遇洪水水位313.50(绝对标高),但建设、施工单位擅自将该工程±0.00标高由314.40m降到308.16m。致使该工程自1997年投入使用以来,遭遇洪水淹没五次,洪水水位高出二楼地面约70cm(相当于绝对标高312m),底楼地面受洪水冲刷已多处出现直径约1m~2m、深约0.5m~1m的管涌坑,直接危及地基基础的长期稳定和上部结构的安全。受电站卸洪浪涌冲击压力影响,二楼楼面板向上反拱(据住户反应由二楼板缝冒出的水柱高达70cm),室内瓜米石地坪多处破损并与空心板剥离,二楼部分楼面板已不满足建筑构件安全使用要求。工程设计二个单元九层,实际建造四个单元十层,顶层部分住户擅自加建到十一层,不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要求。该工程

经有关部门鉴定为不合格工程。

案例七:

四川省某市玻璃厂1999年4月为增加生产规模扩建厂房,在原来天然坡度约22°的岩石地表平整场地,即在原地表向下开挖近5m,并距水厂原蓄水池3m左右,该蓄水池长12m、宽9m、深8.2m,容水约900m3。玻璃厂及水厂厂方为安全起见,通过熟人介绍,请了一高级工程师对玻璃厂扩建开挖坡角是否会影响水厂蓄水池安全作一技术鉴定。该高工在其出具的书面技术鉴定中认定:“该水池地基基础稳定,不可能产生滑移形成滑坡影响安全;可以从距水池3m处按5%开挖放坡,开挖时沿水池边先打槽隔开,用小药量浅孔爆破,只要施

工得当,不会影响水池安全;平整场地后,沿陡坡砌筑条石护坡;......本人负该鉴定的技

术法律责任”。最后还盖了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予以认可。

工程于7月初按此方案平基结束后,就开始厂房工程施工,至9月6日建成完工。然而,就在9月7日下午5时许,边坡岩体突然崩塌,岩体及水流砸毁新建厂房两榀屋架,其中的工人3死5伤,酿成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

该工程边坡岩体属于裂隙发育、遇水可以软化的软质岩石,虽然属于中小型工程,但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爆破、水池渗漏、坡体卸荷变形等不确定的不利影响因素甚多,在没有基本的勘察设计资料的前提下采用直立边坡,破坏了原边坡的稳定坡角,而且未采用任何有效的支挡结构措施,该边坡失稳是必然会发生的。若有正确的工程鉴定,并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采用经过勘察设计的岩石锚桩(或锚杆)挡墙和做好水池防渗处理措施则是能够有效保

证工程边坡安全的。

该高工的“技术鉴定”内容过于简略,分析评价肤浅、武断,未明确指出及贯彻执行现行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原则及技术方法,主要结论建议缺乏技术依据,尽管其中有关地基施工中关于松动爆破和开槽减震的建议是正确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但未经设计计算的有关边坡稳定的结论是不恰当的。有关用条石挡墙护坡的建议也不是该工程边坡条件下能确保边坡安全的有效支挡结构技术措施,而有关采用坡度为1:0.05的放坡建议,则更是没有贯彻现行规范的基本规定,缺少相应的论证分析,它的误导为该工程事故埋下了安全隐患。该“技术鉴定”虽然盖有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但却无一般勘察、设计单位通常执行的“审核”、“批准”等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技术鉴定的内容到形式都缺乏严肃性;而且这种技术鉴定缺乏委托方与承担方之间的有关目的、任务、质量要求等基本的书

面约定,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技术鉴定工作的深度和技术质量。

平基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前后所发现的漏水等边坡岩体不稳定因素的征兆,虽然有关各方曾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与研究,但由于缺乏岩土工程及支挡结构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对隐患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相应措施,而继续盲目施工至全部工程(人工边坡及厂房扩建)结束和水池继续运行,并在7月3日决定将水池蓄水至7m水深,使整个工程的安危事

实上依赖于个人狭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上。

综上所述,此次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以及负面社会影响,主要是由于违章进行工程鉴定、处理方案错误所至。从事工程鉴定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者应从此次事故中汲取经验教训,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鉴定方法与标准进行工程鉴定,即按照:客户委托,确定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及检测验算;安全性、使用性鉴定评级;可

7.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处理 篇七

因设计和施工的失误或管理不善引发的建筑工程事故,不仅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导致人员伤亡。例如,衡阳大火引发大楼倒塌的工程事故,造成的后果就是惨痛的。

1 造成质量事故的原因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简单,有时又非常复杂,有时是由一种因素造成的,有时又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不善。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有章不依,违章不纠或纠正不力;长官意志,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律,盲目赶工,造成施工隐患;层层承包,层层克扣;监督不力,不认真检查,马马虎虎盖“合格”章;申报建筑规划、设计、施工手续不全,设计、施工人员临时拼凑,借用执照。

(2)勘测失误。未勘测就直接进行设计,盲目套用邻区勘测资料;钻孔不按规定布置,得到的数据不能真实反应实际情况;地下情况非常复杂,正常布孔即使出现问题也不能查出。

(3)设计失误。设计失误常见的情况有:任务急,时间紧,结构未计算就马上出图;套用已有图纸而又未结合具体情况校核;计算模型选取不合适,设计方案欠妥,未考虑施工过程会遇到的意外情况;重计算,轻构造,设计构造不合理;计算中漏算荷载,截面取的过小,未考虑重要荷载组合的不利情况;盲目相信电算,电算错了也出图;不懂得制表原理,套用不适用的图表,造成计算书错误。

(4)地基处理不当。例如,采用饱和土用强夯法,打桩未打到好的持力层,深基坑支护失当,地基土受干扰又未重新夯实。软弱地基加固方法不正确,基底未验收即进行基础施工等。

(5)施工质量差、质量不达标。施工马虎,甚至有意偷工减料;技术人员素质差,不熟悉设计意图,为方便施工而擅自修改设计;施工管理不严,不遵守操作规程,达不到质量控制要求;原材料进场控制不严,采用过期水泥及不合格材料;对工程虽有质量要求,但技术措施未跟上;计量仪器未校准,使材料配合比有误;技术工人未经培训,大量采用壮工顶替;各工种不协调;施工中出现了偏差也不予纠正等。

(6)使用、改建不当。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任意增大荷载,例如把阳台当库房,住宅变办公楼,办公室变生产车间,一般民房改为娱乐场所。随意拆除承重隔墙,盲目地在承重墙上开洞,任意加层等。需要注意的是,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而引发的。

2 质量事故分类

当建筑结构不能满足适用性、安全可靠性和耐久性等要求时,称之为质量事故。小的工程质量事故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造成建筑投入的浪费;严重工程的质量事故会使建筑构件遭到破坏,甚至引起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重大,相关部门及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为了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我国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规范、规程等法规性文件,对建筑工程勘测、设计、施工、验收和维修等各个建设阶段都有明确的质量保证要求。只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一般不会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依然时有发生,严重的建筑物倒塌事故每年也发生几十起,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工程质量事故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按事故的严重程度分类。有重大事故或倒塌事故(例如引起人员伤亡)、严重危及安全的事故(例如墙体严重开裂、构件断裂等)、影响使用的事故(例如房屋漏雨、变形过大、隔热隔声效果不好等)及仅影响建筑外观的事故等。

(2)按事故发生的阶段分类。有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和改建时或改建后引起的事故。

(3)按事故发生的部位来分类。有地基基础事故、主体结构事故、装修工程事故等。

(4)按结构类型分类。有砌体结构事故、混凝土结构事故、钢结构事故、木结构和组合结构事故等。

(5)建设部曾按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将重大工程事故分为4个等级,其主要依据是事故引起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一级事故:死亡3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人民币以上;二级事故:死亡人数10~29人,直接经济损失100~300万元人民币;三级事故:死亡人数3~9人,重伤2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30~100万元人民币;四级事故:死亡人数2人以下,重伤3~19人,直接经济损失10~30万元人民币。

3 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程序

建筑事故发生后,特别是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后,必须进行原因调查分析及处理,找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由于事故的处理涉及有关单位或个人的责任,并伴随经济赔偿,因此事故的调查要排除各种干扰,以建筑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

事故调查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基本情况调查;初步分析事故最可能发生的原因,并决定是否进一步调查或进行必要的测试项目;进一步深入调查及检测;根据调查及测试结果进行计算分析、邀请专家会商,同时听取与事故有关单位的陈述或申辩,最后写出事故调查报告,送主管部门及报告有关单位。具体内容如下。

3.1 基本情况调查

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对建筑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及有关资料的收集,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质检人员、设计代表、工人等进行访问。一般包括:

(1)工程概况。建筑所在场地特征,例如地形、地貌;环境条件,例如酸、碱、盐腐蚀性条件等;建筑结构主要特征,例如结构类型、层数、基础形式等;事故发生时工程进度情况或使用情况。

(2)事故情况。发生事故的时间、经过、见证人及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可以采用照相、录像等手段获得现场实况资料。

(3)地质水文资料。主要检查有关勘测报告。重点查看勘察情况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有无异常情况。

(4)设计资料。主要检查任务委托书、设计单位的资质、主要负责人及设计人员的水平,设计依据的有关规范、规程、设计文件及施工图。重点查看计算简图是否妥当,各种荷载取值及不利组合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构造处理是否合理。

(5)施工记录。主要查看施工单位及其等级水平,具体技术负责人水平及资历;施工时间、气温、风雨、日照等记录,施工方法,施工质检记录,施工日记(例如打桩记录、地基处理记录、混凝土施工记录、预应力张拉记录、设计变更洽商记录、特殊处理记录等),施工进度,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

(6)使用情况。房屋用途,使用荷载,使用变更、维修记录,腐蚀性条件,有无发生过灾害等。

调查时要根据事故情况和工程特点确定重点调查项目。例如,对砌体结构应重点查看砌筑质量。对混凝土结构则应重点检查混凝土的质量,钢筋配置的数量及位置,对构件缺陷应作为重点调查项目。对钢结构应侧重检查连接处,例如焊接质量,螺栓质量及杆件加工的平直度等。通常,调查可分2步进行,在初步调查以后,先作分析判断,确定事故最可能发生的一种或几种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调查和检测。

3.2 结构及材料检测

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往往需要进一步作必要的检验和测试工作,甚至做模拟实验。一般包括:

(1)对没有直接钻孔的地层剖面而又有怀疑的地基应进行补充勘测。基础如果用了桩基,则要进行测试,检测其是否有断桩、孔洞等不良缺陷。

(2)测定建筑物中所用材料的实际性能,对构件所用的原材料(如水泥、钢材、焊条、砌块等)可抽样复查;对无产品合格证明或假证明的材料,更应从严检测;考虑到施工中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预留的试块未必能真实反映结构中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可用回弹法、声波法、取芯法等非破损或微破损方法测定构件中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对于钢筋,可从构件中截取少量样品进行必要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强度试验。对砌体结构要测定砖或砌块及砂浆的实际强度。

(3)建筑物表面缺陷的观测。对结构表面裂缝,要测量裂缝宽度、长度及深度,并绘制裂缝分布图。

(4)对结构内部缺陷的检查。可用锤击法、超声探伤仪、声发射仪器等检查构件内部的孔洞、裂纹等缺陷。可用钢筋探测仪测定钢筋的位置、直径和数量。对砌体结构应检查砂浆饱满程度、砌体的搭接错缝情况,遇到砖柱的包心砌法及砌体、混凝土组合构件,更应重点检查其芯部及混凝土部分的缺陷。

(5)必要时可做模型试验或现场加载试验,通过试验检查结构或构件的实际承载力。

3.3 复核分析

在一般调查及实际测试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或初步判断有问题的构件进行复核计算。这时,应注意按工程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计算简图,按构件材料的实际强度等级、断面的实际尺寸和结构实际所受荷载或外加变形作用,按有关规范、规程进行复核计算。这是评判事故的重要根据。

3.4 专家会商

在调查、测试和分析的基础上,为避免偏差,可召开专家会议,对事故发生原因进行认真分析、讨论,然后作出事故结论。会商过程中,专家应听取与事故有关单位人员的申诉与答辩,综合各方面意见后确定最后结论。

3.5 调查报告

事故的调查必须真实地反映事故的全部情况,要以事实为根据,以规范、规程为准绳,以科学分析为基础,以实事求是和公正公平的态度写好调查报告。报告一定要准确可靠,重点突出,真正反映实际情况,让各方专家信服。调查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①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与事故有关的工程情况。②事故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现场情况及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与事故有关单位、人员情况等。③事故调查记录。④现场检测报告(例如有模拟实验,还应有实验报告)。⑤复核分析,事故原因推断,明确事故责任。⑥对工程事故的处理建议。⑦必要的附录(例如事故现场照片、录像、实测记录、专家会协商的记录、复核计算书、测试记录等)。

参考文献

[1]叶金花,冉战利,李巧燕.建筑工程事故分析及预防[J].灾害学,2007(1).

[2]张彦鹏.探析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产生的原因[J].中国科技财富, 2011(3).

8.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处理 篇八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事故

1.外加剂使用不当是最常见的一类事故

1.1此类事故表现在

(1)混凝土浇筑后,局部或大部长时间不凝结硬化。

(2)已浇筑完的混凝土结构物表面起鼓包。

1.2要避免这类质量事故发生,必须重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外加剂进场后,必须进行试配,掌握其特性:坍落度的耗时损失、凝结时间、减水率等,以确定能否使用;对于硬石膏做调凝剂的水泥,这点尤其重要,以免混凝土搅拌成后,发生速凝或坍落度损失过快的问题。

(2)外加剂的每一次投料,都必须严格按照配合比计量。计量器具必须经常进行校验,保证其灵敏度和准确度。

(3)粉状外加剂要保持干燥状态,防止受潮结块。已经结块的粉状外加剂,应烘干、碾碎,过0.6毫米筛后使用,以免含未碾成粉状的颗粒遇水膨胀,造成混凝土表面鼓包。

1.3补救措施

(1)对大面积松散不凝结硬化的结构物必须拆掉重新浇筑。

(2)因缓凝型减水剂使用过量造成混凝土长时间不凝结硬化时,可延长其养化时间,推迟拆模,后期混凝土强度一般不受影响。在混凝土结构验收时,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现场检测。

2.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要求而造成质量事故

这类事故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混凝土强度本身就没有达到设计要求,二是现场抽样的混凝土试块未达到设计要求。后者占比重较大。

杜绝这类事故,一是确保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水泥最好采用大厂或正规厂家的水泥,因其质量控制、管理水平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远高于小厂。二是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尤其是水混用量一定要足,不能扣水泥用量。影响混凝土强度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在实验室能达到的指标,在现场施工中却难达到。因而,在水泥用量上,须考虑现场的实际情况,如使用袋装水泥,应核验袋装水泥的重量,以防水泥份量不足。三是混凝土搅拌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要合理拌制,保证混凝土搅拌时间。四是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五是认真制作试块,加强对试块的管理,按标准要求对混凝土试块进行标准养护,用于结构验收的试块要和构件同条件养护。

现行国家规范,确定混凝土强度是否合格是立方试块抗压强度的代表值,系指对按标准方法制作,边长为15cm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28天龄时,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按检验批进行验收,最小强度值的要求视混凝土强度的评定方法。

规范在这里一共强调了“标准方法制作、标准方法养护、标准尺寸的试件和标准的试验方法”,其中有任何一项不规范所测得的混凝土强度值都是不准确的,都不能完全代表混凝土的强度。

在现实的施工中,不少项目混凝土的制作,养护不符合标准的规定,给混凝土强度的评定带来一定难度。

从取样方法上讲,规范规定混凝土试样从同一盘或同一车内抽取。在卸料过程中宜在卸料量的1/4-3/4范围之间抽取。

从养护上讲,作为混凝土强度的验收,必须实行标准养护。

有的工地试模严重变形、搓角,有的螺栓残缺不全,有的侧板变形裂缝。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试件不准确,可使混凝土试块实测强度降低20%以上。

从实验方法上来分析,试块在压力机上摆放是否正确,加载是否等速均匀,都将影响到混凝土试块的强度值。

总之,从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到试压,都需按标准进行。

3.因混凝土出现裂缝而造成的质量事故

混凝土裂缝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由荷载(包括施工和使用阶段的静荷载、动荷载)引起的裂缝,一类是由变形(包括温度、湿度变形、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裂缝。另一类是由施工操作(如制作、脱模、养护、堆放、运输、吊装等)引起的裂缝。这里仅就混凝土工程变形引起的裂缝进行一些探讨。

3.1引起变形裂缝的主要原因

(1)温度变化。混凝土由于温度变化发生体积变形,膨胀或收缩,这是材料固有的物理特性。当这种体积变化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内应力,这种应力如果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引起开裂。

例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温差很大,如果其内部与表面温差超过25℃时,就会产生裂缝;有的体积较大或者较长的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后几天或几十天中出现大量裂缝;有的结构在屋面四角出现斜裂缝。这些都是因为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2)收缩裂缝。混凝土的收缩分为自身收缩,即水泥水化作用引起的体积收缩与外界湿度无关;塑性收缩,即在初凝结过程中发生化学的收缩;炭化收缩,即二氧化碳与水泥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收缩、干缩;湿度收缩,即混凝土中多余水分蒸发,随着温度降低体积减少而发生的收缩,其收缩量占整个收缩量的绝大部分。收缩使混凝土的体积变小,在其内部也会产生内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也会引起混凝土裂缝。

例如,有的混凝土结构体积并不大,但混凝土终凝后,表面却出现了大量不规则裂缝,有的楼板拆模后,发现板和梁交界处出现水平裂缝,有的较长结构,在冬季忽然降温或夏季突然降暴雨后,这些大多是由于收缩引起的裂缝。

(3)不均匀沉降。如果结构物的基础不牢固,发生了不均匀沉降,导致结构变形,也会在其内部引起拉应力而造成混凝土结构开裂。这种情况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时有发生。

(4)化学反应也会引起混凝土开裂。例如碱骨料反应将引起混凝土体积膨胀而产生裂缝。氯离子的浸蚀引起钢筋锈蚀也会造成混凝土开裂。

3.2施工上的防治措施

(1)必须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特别是砂石的含量,对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及收缩变形影响很大。

(2)对大体积混凝土,尽可能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的用量,可以用优质粉煤灰、磨细矿渣、浮石粉等材料,取代一部分水泥,这既可降低成本,又能够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收缩,对防止裂缝是很有利的。

(3)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混凝土的水灰比越大,其体积收缩也就越大,特别是在混凝土成型的头一、二天里,水灰比过大的混凝土,将出现大量的不规则裂缝。最好的混凝土初凝前,用砂板再进行一次搓压,防止混凝土早期的收缩裂缝。

(4)加强养护,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状态,不断补充蒸发的水分。这样既可以防止混凝土的干缩裂缝,又可以加速混凝土的水化,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5)对大体积混凝土加强保温养护,是减少温度裂缝的最有效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的保温养护,最常用的是采用草袋同塑料薄膜联合使用,用草袋进行保温,用塑料薄膜保湿,保温层的拆除应根据测温情况而定,要确认内外温度差低于25℃时方能拆除,同时应分层逐步拆除,应尽量避免因为降温速度过快而引起混凝土开裂。(下转第292页)

(上接第253页)(6)对重要的混凝土工程应该控制水泥、外加剂及掺和料的含碱量,同时,对其骨料应进行碱活性测定,从而从根本上避免碱骨料反应的发生。

上一篇: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下一篇:教学新能手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