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除法计算》教学设计

2024-08-21

《 乘除法计算》教学设计(共8篇)

1.《 乘除法计算》教学设计 篇一

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 学 设 计

河南省新野县溧河铺镇田口学校 王 玲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59页例4和练习十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初步地了解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助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初步地了解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鼓励探索法、激发兴趣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

勇于尝试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互帮互助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辅助环节:

1、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倍数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2、示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我们掌握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初步地了解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3、出示学习指导: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求同学们要认真地看书: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59页例4的内容:

1、认真观察两幅图画编一道应用题。

2、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道应用题。

3、想一想:例4的做题过程。

(5分钟后,比一比谁学得认真!做题做得又对又快。)

二、先学环节:

1、学生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在认真看书。

2、检测:

(1)同学们,自学完成的同学请举手。谁愿意说说例3这道题是如何计算的。(2)同学们自学得可真棒呀!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比谁做题做得又对又快!(指名学生演板,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掌握学生做题的情况。)

三、后教环节:

1、更正:

(1)学生演板结束后,讲述:观察黑板上做的题,发现有错误的地方吗?下面请几位小老师上来批改一下,对的打“√”,错的打“×”,并在旁边更正。(学生用黄色粉笔更正)。

(2)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题,做的对吗?为什么?更正的对吗?为什么?书写的怎么样?做对的同学请举手。(3)用同样的方法评讲其它的题。

2、讨论: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讨论:

在做乘除法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动你的小脑筋认真去想,3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讨论得又对又快!

(2)指名回答,对回答好的学生加以鼓励。对回答不对的学生,让会的学生帮助他。

3、今天你学得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当堂训练:

你们的收获可真多呀!下面请同学们运用你们今天所收获的知识独立的完成课堂作业。(课件出示)

一、必做题:

1、课本61页的第5题。

2、课本61页的第6题。

二、选做题:

我们班有22名男同学,20名女同学。7名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三、思考题:

写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各3个,结果都得37。

教学反思: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但对于极个别学困生来说,可能有一些难度,应在“兵”教“兵”上下功夫,争取使学困生的学习再上一个新台阶。

2.《 乘除法计算》教学设计 篇二

除法运算方法很多, 原先教授的方法是归商结合除, 但由于商数是采用在被除数的本档上改商的方法, 拨珠动作势必不够清晰, 虽然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减少了拨珠动作, 但直观性受到了很大影响, 故而也直接影响了准确率。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近些年来我采用的除法计算方法是商除法。虽然它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但它学起来简单, 最大的好处是运算过程的盘式一清二楚, 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讲解运算原理困难不大。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 学生的计算准确率较高, 因此问题不够暴露, 但遇到除数是两位数及以上的能够被整除的计算题, 课堂练习时经常会有学生举手告知除不尽。我站在学生旁边, 一边让学生重新计算, 一边让学生默念口诀, 经过多次观察琢磨, 终于找到了错误的原因。

原因之一:原来, 学生在运算商与除数相乘之积从被除数或余数中减去这一步时, 若遇到这位商数大于除数中的某一位数字时, 运用乘法口诀运算, 习惯上只会用小九九口诀 (小数在前, 大数在后的口诀, 如二九一十八、四六二十四) , 即将小数字除数念在前面, 大数字商数念在后面, 再将乘积从被除数或余数中减去。这样一来, 有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将这位除数误当作商数, 继续与以后几位除数相乘, 再将相乘之积从被除数或余数中减去。这样不正确的乘减, 必然导致出现除不尽的现象。以213835÷245=873为例。学生计算时, 估算出第一位商数是8, 将商数8与除数245分别相乘时, 一般习惯于用的第一句口诀就是“二八一十六”。头脑清醒的学生知道下面该用“四八三十二”和“五八四十”这两句口诀, 但粗心的学生却会将第一句口诀中的2作为商数, 分别与第二位除数4和第三位除数5相乘, 运用的口诀是“二四得八”和“二五一十”, 而错在哪里全然不知。我问学生为什么不按照乘数与被乘数的顺序乘, 学生说按顺序乘的话口诀不太顺。我再问学生, 难道你们没学过大九九口诀?学生说不知道什么是大九九, 小学里教的就只有一种口诀。我找来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本, 确实课本上的口诀都是小数念在前, 大数念在后的。至此, 对学生所犯的这种普遍错误, 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为了扭转学生只会片面运用小九九口诀的现象, 在除法教学中, 我整理出了大九九口诀表, 让学生反复朗读, 要求学生做到两种口诀都要脱口而出, 并能实际运用。这样既能避免计算中不应有的错误, 而且又能提高运算的速度。再后来, 我就在乘法教学中先作了铺垫。授课中告诉学生九九口诀有两种, 分别是大九九和小九九, 并举例说明什么是大九九和小九九, 并多做口头练习。乘算运算中反复强调两数相乘, 作为乘数, 必须由高向低与被乘数作遍乘, 乘数始终念在口诀的第一位, 不得随性而换, 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对除法运算很有益处。实践下来效果良好, 准确率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

原因之二:商与除数相乘减的正确率不高是除法运算错误率高的又一原因。众所周知, 除法运算的基础是减法。我在教授减法时采用的是无诀减法, 即不用口诀的减法, 计算时仅通过两数之间的凑数、补数关系完成减法运算 (两数之和为5, 这两数互为凑数;两数之和为10, 这两数互为补数) 。减法教学分三种情况进行讲授, 分别是直接减、破五减和退位减。讲解时着重讲清什么是凑数与补数, 并将每种类型的计算要领通过分析总结给学生。如破五减要领为:“下珠不够, 加凑去5”;再如退位减要领为:“本档不够, 退1加补”。同时, 我一一例举破五减和退位减的各种情况, 让学生反复练习。尤其在教学中重点突出退位减法运算的难点, 引导学生罗列出退位减的45种情况, 并对期中10种有难度的情况重点练习, 如11-6、12-6、12-7、13-6、13-7、13-8、14-6、14-7、14-8、14-9等。回家作业通过布置打百子等练习方法, 练习时间每天不少于30分钟, 辅助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与速度。如果学生真正能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不折不扣完成的话, 效果肯定是好的。但课堂上的训练是有限的, 而学生的自觉程度又不够, 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所以教学的预期效果还是打了折扣的。

我校珠算课程安排为每周2课时, 一学年学完, 因此教学进度较快, 课堂上基本是讲, 练习时间少。特别是减法学习, 学生思想上有畏难情绪, 怕练, 本因在减法上要多花时间的, 反而练得比加法还要少, 因而减法基础相对加法要薄弱, 而乘减这一步是减法的功底, 这样错得多是必然的了。乘减的错误原因主要是拨减档次问题与减法基本功不过硬导致的减法动作错误问题。针对第一种错误, 我在乘法教学中教授了一些预备知识, 阐述如下。当被乘数与乘数相乘时, 每单个积数必须使用两位数记积法。即每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必须是两位数, 不足两位都用“0”补足。如5021×8, 分别是8×5=40, 8×0=00, 8×2=16, 8×1=08。为什么要强调两位数记积呢?因为乘法最终的积数是每单个乘积叠加的结果, 因为叠加, 如果不强调两位数记积, 就会出现拨错档位的情况。因此, 我给学生归纳的“除减”要领是:“两位数记积, 单个乘积逐位叠减”, 这样就减少了计算的错误。对第二种错误现象, 我还是坚持每堂课进行减法基本功训练, 如同数相减, 即事先告诉学生一个数, 把这个数连减某个数n次, 得数为

学习, 应该是一个不断试问的过程, 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没有问题的学习, 一定不是生动的学习, 也不是没有效率的学习。数学, 本身就是对现实的拷问, 是对现存自然秩序的一种怀疑。因此, 数学教学需要我们能够以疑为线索, 以思考为核心。也只有数学教学, 才能充分激发孩子们的疑问意识, 充分夯实孩子们的主体地位。

一、氛围更自由, 孩子敢质疑

正如杜威先生所说, 每一所学校, 每一个课堂应是一个小型的民主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他们对知识的吸纳也是自由的, 这样孩子们才能获得一种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从而敢于对现存生活做出怀疑。这样, 做教师的首先就应该学会从传统神圣的角色中走出来, 跟孩子们一起站在知识前面, 一起欣赏, 一起怀疑, 一起发表见解, 并施以非教学手段, 甚至是游戏的形式, 让孩子们能够饱满热情, 感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该能够允许孩子们的疑问出现错误。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 我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 有的孩子当场提问:“如果不知道长方形的四个边长, 我们该如何计算面积呢?”随后, 孩子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二、情境有疑惑, 孩子想质疑

在数学课堂上, 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概念在交错展示, 孩子们很容易便感到一种沉闷, 枯燥感会油然而生, 更别说质疑了。然而, 当我们教师能够艺术地组织教学内容, 营造一种充满疑惑的情境, 让孩子们感到疑问, 不质疑也不行, 这样, 质疑的课堂教学就成功产生了。还是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 我首先出示两个图形,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 有的学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 也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的品质, 但同时, 我出示了天安门广场和中国的地图版块, 孩子们眼睛充满了疑惑, 有的孩子自然发问: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还有用吗?这样巧妙地设置疑问情境, 孩子们提问的习惯便会自动

在平常教学中, 我还会经常“出错”, 如果孩子们不能发现, 我便会将错就错, 结果大大“出错”, 孩子们此时才明白他们“上当”了。这样, 久而久之, 他们一到数学课, 便会自然发射出一种“批判”的眼光来, 而这正是孩子们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品质。

三、矛盾很突显, 孩子勤质疑

其实, 生活中充满了矛盾, 而我们的课堂通常是将生活中的矛盾筛去后才进入课堂的, 这样孩子们就很难提出疑问了, 因为他们发现不了矛盾。所以, 除精心设置疑问的情境之外, 我们还“0”, 如41250连减825共50次, 得“0”, 如果得数不为“0”即为错, 要求练对为止。还有听数练习, 从两位到三位、四位, 一组共10笔数, 听完集体报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的整齐程度来判断准确率。也有兴趣题练习, 如被减数减去递增连续数, 答案是一个奇妙的数, 举例:2200-36-37-……-56=1234;8500-1-2-……-58=6789等。再有可以利用加减练习卷, 对所有加法题每题各添5个减号练习等。总之, 想尽办法让学生有兴趣地练, 以提高运算准确率, 并晓之以理, 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准确率和速度提要尽量将真实的生活矛盾带进课堂, 让孩子们产生好奇感, 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最终会解问题。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的时候, 我故意在进入练习前让孩子们进行质疑。于是一个学生提出:四位数的减法, 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 我听到这个质疑以后, 没有立即表态, 更没有提出反驳意见, 而是把质疑的问题当成新的认知冲突,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然后, 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三道范例计算题, 让孩子们作为新的学习资料, 耐心地研究探讨。孩子们交流十分积极, 我发现他们完全遵循了“假设———论证———实践———作结”的认知过程。最后我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孩子们再次进入高峰体验。当然, 在具体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将真实的生活矛盾带入到课堂中。如学习“概率”时, 我将一份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的关于“把饭吃好”的调查问卷带入课堂, 让孩子们计算他们在吃饭表现好的方面的概率, 孩子们算着算着, 发现了问题:为什么能及时整理餐具的孩子比较多?但浪费粮食的孩子同样比较多呢?这虽然是生活问题, 但他们确实发现了数学概率的乐趣。

四、方法很简单, 孩子会质疑

质疑也是需要交给方法的。首先, 在课堂上, 我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 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 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其次, 鼓励孩子能够把疑问与同桌或者其他同伴进行交流, 理不辨不明, 只有与同伴进行交流了, 疑问的点也才会越来越精确。第三, 自己尝试解决。这也是会提问题的一种方法, 因为有的问题自己如果能解决, 自然会得到自我鼓励, 如果解决不了, 别人帮助解决了, 心中也会有愉悦感, 这会更加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在带领孩子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 总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法则后, 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时, 有一位同学举手问:“因数是三位数, 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只乘两次?”这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说明还有学生不理解, 这时我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进行着重教学, 巩固了“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 使学生明白“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这样, 孩子们在质疑思维的引领下, 不但解决了问题, 同时也受到了鼓励。

总之, 在数学学习当中学会质疑, 不仅能提升孩子们的数学修养, 而且能培养孩子们的批判精神, 一种对生活、对真理的批

(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小学)

高了, 加法运算速度和准确率无形中也得到了提高;加减基础打好了, 乘除法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也就上去了。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 对减法练习也就没有排斥性了。

上面阐述的两个错误原因, 是我们在除法教学中应该重视的两个环节。因此, 我们只有重视珠算除法教学, 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江苏省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摘要: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更新及计算技术的提高, 传统的珠算教学越来越受到冲击。同时, 教学课时的减少、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学生思想的不够重视等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在走下坡路。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特别是加减、乘、除中难度最大的除法运算, 是珠算教师应研讨的问题。

3.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教学新探索 篇三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小数除法计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教学难点是将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转化的依据是商不变的规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转化,如何进行转化,是本节课重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注重转化思想的渗透,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奥运赛事作为新授情境设计了两个问题,利用知识迁移进行单位转化,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知识在生长点上合理生成,使学生掌握了算法、算理,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3~94页例5,“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七第1~5题。

教学实录与评析:

片段一:课前谈话预设转化思想

师简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迪:复杂的问题可以用简单的办法来解决。这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

(板书:转化)

在之前的学习中也运用过转化的方法,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们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掌握了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回忆一下还有哪些知识的学习中运用过“转化“的思想方法?

【利用生动的数学故事吸引学生对于“转化“思想的关注,回忆以往的学习经验,对新授部分将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方法渗透。】

片段二:口算分组,找出商不变规律的运用重点

(口算)学生抢答。师:请你找出商相同的算式,用线连一连!

呈现分组算式:

4.8÷8=0.6 5.1÷17=0.3

48÷80=0.6 51÷17=3

25÷50=0.5 3.5÷5=0.7

2.5÷5=0.5 3.5÷50=0.07

师: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生:只有在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才不变。

【用算式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商不变的必要条件,并对其他情况进行总结。既复习了口算小数除法,又对新授的转化依据进行铺垫。】

片段三:顺应实际改编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

课件出示孙杨图片。

师:正是这位90后的年轻选手,在本届奥运会上为祖国赢来了无尚的光荣和骄傲!

(出示视频)

师:经计算,我们得知孙杨游93.5米,大约需要用时55秒,你能算出孙杨每秒可以游多少米吗?

学生练习:93.5÷55=1.7(米)。

出示:照这样的速度,他游28.05米,需要多少秒? 师:28.05÷1.7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板书)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破世界纪录的中国奥运健儿获奖视频为导入,两个问题的设置承上启下、衔接自然,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关注度及爱国情怀。】

片段四:利用转化思想解决新授难点

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以下三种情况:

(1)分别把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把被除数除数同时乘10,再计算。

(2)把米转化成“厘米”作单位, 28.05÷1.7转化为2805÷170,再计算。

(3)直接计算28.05÷17,再将计算结果扩大十倍。

师归纳,并板书: 28.05 ÷ 1.7

280.5 ÷ 17

2805 ÷ 170

28.05 ÷ 17 (结果乘10)

师: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生:商不变的规律。

提问:转化成2508÷170也是可以算的,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转化的人很少呢?(算法优化提炼)

师:请同学们再来回顾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白板回放老师板演全过程,回放同时学生相机回答。)

【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索,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对除数和被除数进行单位转换。再次利用转化思想解决了新问题,并有了更加深刻感悟。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算法优化,让学生体会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的除法更为简便。】

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学习经验?

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加、减、乘,以及小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另外一个知识生长点是商不变的规律。口算练习后,让学生将答案相同的算式练一练,学生通过对比和甄别,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商才会不变,这也正是本节课新授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对比前几次试教的效果,这次复习环节的改动,比单纯的回忆商不变的规律和强调概念,来得更为具体实际,把老师要教给学生的重点,通过学生的连一连、比一比的操作和讨论,从学生自己口中总结出知识要点——被除数与除数必须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新授的计算方法多样化预留伏笔,许多学生注意到被除数不变而除数缩小时,商的结果会比原来的式子扩大相应的倍数,因此才会有新授部分的创新发言,将28.05÷1.7转化为28.05÷17计算出结果后再把结果扩大十倍。

如何在计算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课前谈话的环节,回忆并梳理了以前运用转化思想解决的问题,对转化思想给予一定生动形象的解释,让学生明白转化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将难题变得简单易懂。转化的思想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前谈话为接下来的新授部分的难点攻克埋下伏笔,同时丰富了课堂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部分,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对比商不变的口算分组练习做复习铺垫,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联系实际将米化为分米或厘米,将被除数与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其成为除数为整数的除法或整数除法,从而轻松突破难点。

如何适应生活实际适度改编教材?

本节课在设计时考虑到联系生活实际,改编了苏教版教材原例题,利用2012年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中,破世界纪录的90后中国游泳健将孙杨的比赛视频作为情境,设计了两个问题,两个问题承上启下,为学习新知起到了良好的温故知新的作用。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奥运会,中国男子游泳队突破性地为祖国荣誉添上绚丽一笔的时刻教学本课,既贴合学生假期生活,又能用现场的激烈场面给予学生一种情绪感染,教育学生学习孙杨刻苦努力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苏教版原例题买鸡蛋的数据已经不符合生活实际,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将鸡蛋价格略作改动作为练习来完成。

如何让白板技术成为计算课堂的点睛之笔?

4.《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四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1

我在教学一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我先引导学生摆小棒,准备了52根小棒,捆成5捆,另两根。让学生分,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先分整捆的,理解除法计算要从高位除起,然后再把剩的一捆和两根合起来再分,可是学生分的时候,不按我预想的说,有的说先分50根,每人25根,再把2根分给两人,每人一根,共分26根,我启发说整捆整捆的分。有的说每人先分20根,再分5根,再分一根。共分得26根。

我又启发说:能不能两步分完。有学生答,可以先分整十数,再把剩的一捆打开和两根合起来分,我非常高兴,于是一边引导一边演示分,可后来想想,这样做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对问题理解不深刻,我应引导学生试分一下,比较一下哪种分法更简单,边分边让学生说过程,想算理,对算理会更明白。因此上课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在探索中求知,明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2

今天的教学比较失败,原因在于没有深入的研究教材,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只是按照教案执行下去,因此,在教学结束后,留下不少的遗憾。回顾一下,主要有这两个地方没有处理好:

一、简便算法中商的处理不够到位:

课堂结束后,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一些糊涂的地方没有搞清。例如900÷50,竖式上900个位上的0去掉后,为什么不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了。

分析原因:

没有沟通900÷50与90÷5之间的联系,没有充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商的个位上不用写0的原因。

亡羊补牢:

应该通过思考、组织讨论这个问题达成共识:900÷5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它的商与90÷5的商相同,所以去掉0后实际上算的是90÷5的商。因此900个位上的0上面不需要再商0了。

二、简便算法中余数的处理不够到位:

在教学900÷40时,因为预设不充分,在学生出现900÷40的竖式中出现了余数写成20时,没有充分的探究这样写是否正确,而一味考虑学生可能会忘记在横式的余数中忘记写0而作了错误的引导。结果课后有学生表示疑惑,既然40当作4来除,那么余数如果是20的话不是比除数大了吗?

亡羊补牢:在上面分析商末尾是否添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此题竖式最后的余数应该写几,但是横式上的余数应该写几,明确规范的书写方法,进行强化。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分数除法教学的起绐课。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的困难之处。我是想作为分数除法的第一个知识点,利用折一折,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之前已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的新知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1、强调知识的迁移和类推。

在教学中,先复习整数除法意义再进行分数除法意义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很容易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

2、以自主探索为主。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一节有效的课堂应该建立在有效的小组合作上,整节课下来我发现在小组合作方面我还应多钻研,如何调动小组的积极性?如何让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乐于参与其中?将是我接下来主要的研究方向,真正做到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4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存在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解决一个中间问题,而对于要先解决的这个中间问题,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先知道什么?在备课过程中我把分析、解决问题定为此节课的难点。在上这节课内容的时候,先给学生一个铺垫,提醒他们"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觉得你还要知道什么数据信息?"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去想我还想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步骤.

在教学探究新知(例4的教学)的部分,我让学生思考:怎样帮助朋友解决"买5辆小汽车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觉得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算出来呢?从而帮助学生去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得知道什么,使学生理清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在主题图呈现的顺序上,我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整副图;还是先出示问题,再出示条件。最终我决定先出示问题,先让学生思考现在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然后我再补充出示条件。问学生现在你们能帮他解决了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之后让学生思考和以前的题目有什么区别(需要两步来计算),为什么?因为其中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需要我们自己列算式去计算.但在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提出要整体观看整幅图所给出的条件的要求,从而使得学生在经历联系整幅图、理解题意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审题。

在教学做一做及练习的时候让学生说了说,要解决题目提出的这个问题需要先解决哪个问题,然后再动笔计算,建构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方法。由于做一做的类型和例题的类型有些不大一样,导致学生在刚学了新知转到做一做的变题练习时,有些措手不及,如果我能够在上了例题之后,先将书后的第一题(和例题题型一致)给孩子练习,效果应该会更好!尤其对一些后进生,才不至于产生混乱。在整个练习中,由于我在备这节课时把重点摆在让学生会分析题目上,忽视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整堂课都没有让学生自己审题,都一直扶着学生做。这点导致了学生在自己做练习时也忽视审题,找不到题目中的已给出的条件。所以他们自己做题时就无从下手。可见认真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要给孩子安静的思考时间和分析问题的时间。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看图、读图的审题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这节课讲下来,我认为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思考以及需要改进的的问题:

1、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扶、放的度。对于学生,我总是不放心让他们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习惯把题目中的难点告诉他们,引起他们的注意,避免出错。但这样一来,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知识能力角度,学生没有真正的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从学生内在需求的角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需要在学习中通过被肯定来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快乐,从而喜欢学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堂课没有使他们建立起自己独立解出题目的信心,学生没有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课堂中应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呈现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做,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错误原因,以及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我这几个月的教学生活中深深地体验到作一名好教师太不容易了,我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我有信心、不畏惧,每天、每节课都要超越自己,追求完美。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5

从课前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入手,自然地过渡到小朋友去春游划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先让学生观察小朋友来到美丽的公园划船,玩得可开心了。再仔细观察第二幅主题图,让学生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问题,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了解用递等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意义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乘除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并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泉水”、宣传牌上三角形的数量、以及后面的《知识城堡》上所有的练习,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乘除两步运算算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读图、识图、语言表达图意和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

在新课前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再通过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在春游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巩固练习中解决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水问题等情景的创设,以及后面《知识城堡》上的多种练习的训练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

(二)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整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例4的教学中,特别是主题图呈现的顺序,我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第一副图,还是先出示第二幅图,或者两幅图同时呈现,最终我还是决定先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我再出示第二幅图,问学生小朋友在游玩时碰到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要整体观看两幅图的欲望和需求,从而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在指导学生练习时,主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看图、读图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解答。

(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整堂课中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进行板演,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我并不时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谁能看懂这个算式?”,“这样的算式你理解吗?”,“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吗?”注重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算,你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

1、主题图的呈现顺序怎样更合理,编者的意图是什么?

2、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扶”、“放”的“度”?

3、递等式在第四册整册教材中只有本节课出现,而且在课后的练习中没有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堂上向学生介绍递等式及写法,让学生对递等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两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还可以写递等式计算,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练习中用这样的写法进行计算,但不要求全体生掌握这种方法,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6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是二下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师傅和邢老师的指导下,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一道6÷3的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算一算” 并多数学生根据示例:几乘几最接近几又小于几来“说一说”,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充分的铺垫。在学习7÷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6÷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为小猴开庆祝会遇到难题”和“给小猴布置场景”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3、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本节课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1、在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深入练习巩固,让他们去发现正确的计算中,每道题余数都是比除数小的,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用这一规律来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完成“试一试”的题目时,应该用17÷5来列式,有的学生列式为15÷3,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在教学中,我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而且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7

本节课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第二单元分数的乘法时,出现学生对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不够,所以,在进行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时,没有匆匆带过,或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整数除法的意义引入,再引导学生通过改编成一组分数除法题,让学生观察、推理出分数除法的意义。我留给学生时间去做,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得其要领。

第二部分内容通过例2引导学生用折纸的方法得出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再比较、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动手操作是必要的。因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所以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花的比较多。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为什么分数除以整数就是乘这个整数的倒数。但后面的练习就没有时间做了,所以,不值的学生掌握的怎么样,是否能熟练的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不要拘束孩子,也不要拘束自己。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8

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

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9

这节课主要学习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平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习时,学生刚学习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近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10

这节课主要学习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平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习时,学生刚学习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近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11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是“分数除法”,其中第一小节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在教学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好办,因为有分数乘法和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做基础,在课堂上,只要按课文编排稍做解释学生就可明白。

对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我对课文编排讲解内容作了一下变动。这一小节有3道例题,分别讲“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如何得来,如何向学生讲得明白,一直是老师们所苦恼的问题。不讲嘛,似乎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讲吧,即使是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明白,其实学生真正理解吗?我认为,学分数除法的关键是记牢、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至于这计算法则是如何得来的,可暂时忽略。我把这3道例题分为两节课讲解。第一课时讲“分数除以整数”,通过例1,“把6/7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使学生明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说“÷2”=“×1/2”,进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数、1/3是3的倒数……,从而得出“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在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尽管我用的是课本例1的教学素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数和除数到底是分数还是整数的问题,只是强调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乘除数的倒数。教学完例1,就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强化“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概念)第二课时,同学生学习例2、例3。课文中例2“一辆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是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18÷2/5最后可以表达为18×2/5,而我只是根据题意列出18÷2/5后,让学生回想例1的学习过程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让学生自己说出18÷2/5=18×2/5,然后计算得出结果,而省略了中间的讲解过程。接着学习例3“小刚3/10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这两道例题是应用题(但在教材安排中,没有把它放在分数除法应用题范围内),我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计算法则的推倒过程上,反倒是根据题意为什么这样列式花了些时间。

3道例题学习完(还包括相当量的练习),用了两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根据学生情况的反馈,学生掌握这一小节的知识是扎实的。

现在我还在想,既然乘法不强调被乘数与乘数,如,一本书5元,买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结果是15元就算对,(但我坚持认为5×3和 3×5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过,现行教材认为结果一样就行)那么,在学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上应该是允许的。也许我这样做有点离经叛道,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教学观念,但要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学才算成功,似有点不太实际。学生(包括成人)很多时候知道要这样做并且做对了,已经是完成学习任务了,又何必强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12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是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2道除法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列竖式计算,和说一说几乘几最接近几又小于几来,这样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充分的铺垫。

在学习11÷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12÷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分铅笔”和“做游戏”的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三、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保证每个孩子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接下来的练习就是逐步修整的过程,针对个别孩子要做单独辅导。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13

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也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第二个数再除以第一个数让运算变得简便”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有句话说得好,“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也是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想努力追求的。

2、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环环相扣,从复习铺垫到新知的探究和巩固练习我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复习铺垫部分我设计了几道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练习题,以这几道题为依托为进入下个环节的猜测进行了准备,比如说:148+75+5=343-75-25=25×(4×6)=425-(125+27)=237-38-137=它们都和本节课的知识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让它们根据这几道题的方法很容易的联想到除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事实证明,这几道题是有效的,当我出示4500÷25÷4=时,并提出问题是不是也有简便方法时,很多孩子马上进行了猜测,很自然的引出了新知的探究,让孩子们的猜测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和可行性,我认为这个地方的设计思路很好,但由于这些数值偏大,学生算起来不太好算,而这节课重点是为了探究规律,如果把数设计的小一点会更好算,重点会更突出,更节省时间。新知的探究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出这样的实例,这个环节虽然设计很好,但由于孩子年龄小,在举例子时又缺乏引导,很多孩子无所适从,不会举例子,我只好亡羊补牢,又进行引导,结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至后来的环节时间有点紧,如果备课时再细心一些,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起点,效果会好得多。但是巩固练习部分我觉得设计很好,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充实,有效的巩固了新知,让孩子对除法的性质和简便运算理解的更透彻,运用得更熟练!不足是因为前面的环节占用时间太多,练习题没有处理完。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发现规律后,我本来想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再次验证,但因为对习题的选择不是太合适,所以只验证了其中的一个规律,而对于第二个规律,习题却不能完成验证,这一点是一个失误,应该进行修正,如果把习题再认真选一选效果一定要会好得多。

还有本节课教师的语言设计不是很精练,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验证结束后,学生得到连除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为了强调简便计算,我应该及时引导:“这三种方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学会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也是我们的数学的价值所在,可惜没有及时引导,很遗憾!

5.小学小数除法计算教学之我见 篇五

一、“小数除法计算”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

小数除法的计算在五年级上的教学中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但学生的错误率却很高,而且错误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

1、关于“0”的问题

在小数除法里,学生围绕“0”的计算错误是错误中的典型。根据对学生错例的搜集,我整理出三种属于“0”的问题。

⑴ 扩大被除数末尾忘记添“0”。我们运用商不变性质将除数是小数的计算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计算。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会遇到被除数数位不够,需在末尾添“0”的情况,而忘记添就是常见错误,例如:

⑵ 商中间“0”不占位。在除法计算中,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在小数除法里遇到不够除的时候学生急于把后一位移下来接着除,导致前一数位上“0未占位”,例如:

⑶ 被除数末尾的“0”未移上去。在被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里,有时候会碰到除到末尾“0”的前一位就整除的情况,这时候应该把末尾的一个0或者几个0移到商对应的末尾。如19.2÷0.12正确的商是160,但在实际计算时学生发现除尽后就有种懈怠,还没把0写上去,就在横式后面写上了错误的得数“16”。例:

2、关于点的问题

在小数除法里,商不变性质的运用要通过移动小数点得到实现,计算方法归纳得出: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两个计算的关键步骤也是出现错误的主要版块。

⑴ 被除数的小数点移错。有的学生在计算中并未掌握好算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只是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不同的倍数,体现出来就是简单地去掉两个数的小数点,以达到“转化”成整数除法的目的。

⑵ 商的小数点忘点、错点。在小数除法第一课时里,掌握算理是教学的重难点,也就是“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解释。经过说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计算方法。接着学了小数除以小数以后这个商的小数点的确定就给中下水平的学生带来了困难,练习中就经常会出现商的小数点与原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者商的小数点忘记点等问题。例如:13.8÷1.5=92。

二、“小数除法计算”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小数除法的计算对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能力,以及对以后进一步解决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计算问题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除了在教学时突出算理、让学生成为计算方法的探究者、在计算后强调验算以外、结合教学实际我学习相关资料,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培养估算意识,发挥估算运用价值

“加强估算”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学生“数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量”的估计。二是指运算中的“估算”。在课改中更是把加强估算教学作为计算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如果能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大大提高计算正确率。例如,在进行62.4÷2.6的计算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在开始计算之前先进行估算,得出估算结果,分析精确值应该就是在20左右,这样就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在计算后再组织学生将计算结果与之前的估算范围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出自己的计算过程是否出错, 如果计算结果是2.4的话就能马上知道结果出错了。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估算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较好的计算习惯。此外“扩大被除数末尾忘记添‘0’”、“被除数末尾的‘0’未要移上去”等计算中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2、留住错误样本,挖掘错误资源价值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大多数学生在订正计算错误的时候不善于寻找自己计算的错误原因。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订正作业的时候保留原来的错误过程,在错误的算式边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订正,这样就给学生寻找错误根源保留了样本,新的计算过程则成为寻找错误的参照。一定时间后可组织学生阅读作业本,主动积累一些典型的易错题、失误题等,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制定“采蜜本”,用来收集错误题目,经常看看避免错误再现,也可以将自己的错误题目抄下来给自己出份试卷练习,还可以将这试卷给同学做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教师可在搜集错误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对比训练。

3、开展计算比赛,形成认真计算习惯

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受到学生学习兴趣、态度、意志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的时候,学生经常有轻视的态度,如果能找到一种方式能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调整出最佳状态,能对计算的结果进行主动反思,那么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将大有提高,久而久之也能在强化计算技能的同时形成认真计算的习惯。这种方式就是“计算比赛”。

6.《 乘除法计算》教学设计 篇六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数与代数”的教学应更加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探究和运用数学能力的发展。还指出:要探索并了解运算规律,能运用规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除法的性质在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创造和发现除法的性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将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我提供了“老师坐动车”的生活场景。在课堂上,我更加关注“数学味”,从动车票引出生活事例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自主探究除法简便计算的规律,还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43的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

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及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整数四则运算的一些简便运算。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教材通过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运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2.通过猜想-验证-应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法的性质。

难点: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从动车导入

师:今天有这么多的领导、老师到我们龙岩,可以乘坐哪些交通工具? 出示:厦门有15所课题学校参加会议,如果每个学校派来4位教师,买动车票一共用去3600元。

⑴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选择问题:每张车票多少钱? ⑵解决问题

①让学生列式计算,说解题思路。

②观察、比较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导入新课。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除法的简便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创设动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步感受简算的乐趣,为探究连除的简便运算作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猜想。

⑴观察比较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⑵是不是所有的连除算式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呢? 2.验证。

⑴四人小组合作,出示活动要求: ①试一试:写几道这样的算式; ②算一算: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③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⑵展示汇报。让部分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小组内写的算式,说一说:发现的规律。⑶分类。

让学生对写出的算式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学生大胆猜测,再小组合作,利用试一试——算一算——说一说的三个层次,经历了“猜想、举例、验证”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成果,让学生不仅掌握了除法的性质,而且更有力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启发引导,揭示规律

1.认真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交换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2.用字母公式表示。3.应用规律计算。

4600÷25÷4 280÷(7×5)

240÷5÷2

4120÷12÷2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连除的简便计算变化的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再让学生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感受体验除法简便计的优越性。】

四、联系生活,应用规律 1.填一填。

据了解,国庆前后永定土楼连续3个星期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游客多少万人?

210÷3÷7=210÷□○□ 210÷(3×7)=210÷□○□ 2.选一选。

古田纪念馆,每张门票10元,分5组进场,买门票一共花了1500元。他们买了几张门票?()

A.1500÷(10×5)B.1500÷5÷10 C.1500÷10÷5 D.1500÷10×5 3.算一算。

石门湖上有800位游客,一艘船坐25人,一共有4艘船。要分几次载完?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注意力、兴趣无法维持很长时间。因此,我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采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情景,这样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练习的积极性。在内容的设计上也安排了一定的梯度,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五、总结提升,拓展规律

1.变式拓展:

连城地瓜干一箱有8盒,一盒有10包,一共花了720元。平均每包多少钱? ①连城地瓜干一箱有8盒,一盒有15包,一共花了720元。平均每包多少钱?

②连城地瓜干一箱有4盒,一盒有15包,一共花了720元。平均每包多少钱?

③连城地瓜干一盒45元,720元可以买几盒?

2.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这些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凸显连除计算应根据算式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总结是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评价,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对学习过程是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归纳,把学生的认知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分享成功的喜悦。】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连除的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及“连除”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作为规律教学,它是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连除计算及应用的进一步提升和归纳,是除法学习过程中数学思考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一开始,我创设了坐动车的情境,让学生提问题并解答。接着观察比较三道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从而揭示课题,为探究连除的简便运算作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二、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虽然是重点,但不是难点。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有帮助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连除的简便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填一填、选一选、算一算,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整节课,通过从“坐动车—游景点—买土特产”这一活动主线,让学生经历感知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拓展规律四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7.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 篇七

一、联系整数应用题进行教学

分数应用题与整数应用题之间的共性体现在它们都可根据相同的数量关系来解题。而学生对整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熟悉,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找出数量关系, 通过数量关系来解题。

如:“一辆汽车每分钟行4/5千米, 20分钟行多少千米?”

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很熟悉整数应用题中的“路程=速度×时间”, 从这点上说, 它和整数应用题是一致的。

二、理清分数乘除法三类应用题的关系

这三类基本应用题是: (1)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其解题依据是相通的。

如:100米的3/4是多少?可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来解, 列式为, 可以转化为第二类应用题:75米是100米的几分之几?解法为。还可转化为第三类应用题:已知一条路的3/4是75米, 这条路长多少米?解法为=。由上可见:若把100米设为A, 75米设为B, 3/4设为C, 根据原题意可以得出A×C=B, 再根据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又可得出: (1) C=B÷A。 (2) A=B÷C, 从而把原题转化为后两道题。

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这三类应用题的相通点, 帮学生理解题意, 并进行这三类应用题的对比练习, 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这三类应用题的联系之后, 教师再逐步加大练习难度。也可让学生自己编应用题并解答, 教师再从中渗透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 让学生真正达到“自悟”。

三、帮助学生找准单位“1”的量

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 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单位“1”的量, 而单位“1”的量常存在于关键句中, 如何找出单位“1”的量呢:

1. 倍数与单位“1”结合理解。

(1) 鸡有50只, 鸭是鸡的5倍, 鸭有几只? (2) 鸡有50只, 鸭是鸡的1/5, 鸭有几只?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其实找出一倍数与找出单位“1”的量的方法是相同的, 也就是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即:一倍数×倍数=几倍数与单位“1”的量×相对应的分率=比较量, 这里的一倍数就是分数乘除法中单位“1”的量, 倍数就是分数乘除法中相对应的分率, 几倍数就是分数乘除法中的比较量,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只要仿照以前找准一倍数的方法来找单位“1”的量就不难解决了。

2. 找准关键句, 理清解题思路。

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 都有关键句。在这些关键句中常出现分数, 根据分数的概念, 找出分数中分母是把“什么”平均几份的, 而这里的“什么”即为单位“1”的量。如“一堆货物的1/4”一句中, 引导学生说出“1/4”这个分数中分母“4”是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通过思考, 学生看出是把一堆货物平均分成4份, 那么“一堆货物”即为单位“1”的量;再如:“一年级人数是二年级人数的2/3”一句中, 抓住“是”这个字, 可以告诉学生“是”在这里和“等于”的意思是一样的, 这样学生就容易看出这里是把二年级平均分成3份, 那么“二年级”就是单位“1”的量。

一些题目的关键句叙述不完整, 如:五 (2) 班有45人, 女生占2/9, 女生多少人?关键句“女生占2/9”中只有一个量“女生”, 而另一个量省略了, 可引导学生联系前后句学着扩句子:“五 (2) 班有45人,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2/9, 女生多少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2/9”, 即全班人数为标准量就是单位“1”的量。又如:“一种商品降价2/7”, 叙述更简单,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句意, 让学生明确本句意为“现价比原价降低27”, 即原价为标准量。

四、用反推法帮助学生找出数量关系

反推法是从所求问题出发, 找出获得解决所求问题的充分条件的方法。利用反推法, 可以逐层找出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 这些未知的充分条件必然与题中已知条件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找出这些数量关系之后, 就能求出充分条件, 最终解决所求问题, 利用反推法解决, 环环紧扣, 思路清晰,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如:我校有女生150人, 正好占男生的5/9, 全校有多少人?

在解决此题时,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要求“全校人数”, 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题中男女生人数都是已知条件吗?只给出了女生人数, 那么男生人数如何去求呢?男生人数又和什么量之间有关系呢?这样可得出关系式:。据此求出男生人数, 再根据全校人数等于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求出全校人数。解题过程包含了两个关系式: (1) 全校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2) 。

五、通过画线段图找出具体量的“对应分率”

新课标重视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 (1) 充分地发挥图形带来的好处; (2) 让孩子养成画图的好习惯; (3) 重视变换, 让图形动起来, 把握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4) 在学生脑中留住这些图形。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中, 更为重要。一旦用图形把一个问题描述清楚, 就有可能使这个问题变得直观、简单, 从而帮助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还可帮助表述、记忆一些结果。画好线段图会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的一些具体量整合在一起, 使其对应的分率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如:“男生是女生的2/3, 男生比女生少10人, 男生有多少人?”可先确定单位“1”的量, 画出表示女生的线段, 题中提出男生比女生少2/3, 所以应把表示女生的线段平均分成3份, 而男生的线段图应画成相等的2份, 男生比女生少的10人, 即为具体量, 那这个具体量如何在图中表示呢?画出以下线段图。

学生通过作图、观察, 得出:10人占了女生的1/3, 也就是说已知女生的1/3是10人, 求男生多少就用已知数量除以所对应的分率。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又如:一本书第一天看了1/4, 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1/4还多4页, 第三天看了40页, 正好看完, 这本书共多少页?

初看这道题较复杂, 如何着手呢?可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把这本书平均分成4份, 标出第一、二、三天看的页数, 如下图:

再引导看图, 同学不难发现 (4+40) 页所对应的分率应为, 即2/4, 也就是44页占这本书的2/4, 这样原本较复杂的应用题由于画出了线段图, 就轻松地解决了。

此外, 还可以采用比的知识解决分数应用题、利用学习单位“1”的量来解决比例尺的应用题……

总之, 教师应把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放在首位, 通过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过程, 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形成“我要学”的习惯。这样, 教学才有成效。

摘要:讲清数理, 寻求更直观的教学设计, 辅以适当的解题技巧。

8.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体会 篇八

一、教学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以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为基础的。为此,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以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为知识的生長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寻求解题方法。总结出用七步来解答此类应用题。一是读题,理解题意。在读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勾画关键句,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二是找单位“1”的量。找单位“1”的量,是解题的关键和突破口,我教给学生的方法是从分率入手,分率前面的那个量就是单位“1”的量,如果是总数与部分的关系,总数就是单位“1”的量,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比”字后面的那个量就是单位“1”的量;有的应用题则把单位“1”的量省略或隐藏了,这个就要看这个分率是谁的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的量。如商店卖一种服装,价格降了。我问学生降价了谁的,学生说降了服装原价的,显然“服装原价”是单位“1”的量。当然要分清分率与与具体数量分数的关系,分数后面有单位,就是具体的量,分数后面无单位,就是分率。三是画线段图。这是学生掌握解此类应用题的一个技巧。首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的量,根据分率把线段等分成几等份,其次在线段中标出分率和已知量,同时标出所求的问题即可。四是分析数量关系。根据题意、关键句找出数量关系或者等量关系。五是列算式或方程。借助线短图,如单位“1”的量已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就用乘法,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即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如单位“1”的量未知(求单位“1”的量),根据上述关系式就用除法:分率对应量÷分率=单位“1”的量,或者用方程解即可。设单位“1”的量为x,方程x×分率=分率对应量。六是计算或解方程。七是检验并写答语。在这七步中,找单位“1”的量是关键,分析数量关系是重点,因此应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达到掌握的目的。

二、教学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三种形式: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分率对应量÷分率=单位“1”的量。在此基础上,学习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利用转化思想,就把复杂的类型转化成简单的类型了。只要把应用题中“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少)几分之几”,转化成这个量对应分率就是1+(或–)几分之几,如甲比乙多,甲对应的分率为1+=;乙比丙少,乙对应的分率为1-=,这样转化后就变成简单的类型了,而简单的类型学生已经会解答了,学生学得轻松,效果好。

三、教学中要设计系统的练习

上一篇:事后补签合同 仍需支付双倍工资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的优势分析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