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法律解析(通用11篇)
1.十二怒汉法律解析 篇一
《十二怒汉》
早先看过米哈尔科夫版本的《十二怒汉》,曾深为之震动,却还未看过57年美国原版的《十二怒汉》,甚感遗憾,今日幸得一见,竟有振聋发聩之感,虽是西德尼·吕美特所导演的处女作,却于朴实无华间流露出的大师气息,而十二位男演员的表演,则更是炉火纯青,观此片,恍惚间不觉时光之流逝,日月之变幻。九十分多钟的电影,在我感觉好像是只过了十分钟似的,电影拍到这个份上,不得不说已经拍到了极致。在中国曾有“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之说,其合理性不得而知,而观此片之后,我可以把它理解为仙界的的生活着实快乐,使得神仙们浑然不觉时光飞逝,一年的时间就如过了一天一样。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部电影也可以给观众带来神仙一般的享受,而就电影而言,更多的是反面的例子,大部分电影看起来极其煎熬和痛苦,观影体验可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每每看完,心情也总是愉悦的,长舒一口气道:“OMG,终于TMD看完了„„”
《十二怒汉》之所以被我奉为经典,主要是因为这部电影扎实的剧作和高水平的表演,当然也少不了导演对社会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这似乎成为了一部好电影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十二怒汉》在这一点上做的确实非常到位。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下“木桶短板效应”,这部电影正是由于各个方面没有短板,才名正言顺的成为一部经典之作。当亨利·方达坚守着阵地,将对手们一个个说服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想鼓掌的,也许这正是心理作用于生理的一个例证吧。
《十二怒汉》的故事完全发生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之中,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在此作出裁决的全过程,案件是指控一名18岁的少年杀害了他的父亲,各项证据都表面少年就是凶手,似乎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了。这十二名陪审团成员素不相识,因为这样一件事坐到一个屋子里,他们的要决定的是另外一个同样素不相识毫不相干的人的生死——guilty or not guilty,to be or not to be,live or die!影片的点睛之处在于结尾,两个素不相识的陪审员,互通了姓名,将手握在一起,然后再见各自离去,生活一如既往进行,用一句比较玄妙的话来说,就是民主尽在不言中。
首先,这充分暴露了美国社会的一个矛盾,那就是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的弊端和优越,陪审团制度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又可能成为社会某种隐蔽的偏见者的容器,而在某一特定的案件中,这种偏见则愈发明显,比如这个案件中的少年,是一个生长在贫民窟的少年,未受良好的教育而且受尽歧视和摧残,另外在片头少年正面直视镜头时,我发现少年并不是典型的美国主流白种人,更倾向于一种少数族裔的美国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富带来的社会偏见和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则容易影响判决。另一方面,陪审团制度彰显着其民主性的一面,他宣称成员均选自人民的各个阶层,所宣扬的正是陪审团成员的人民性,正在努力地消除贫富、种族的偏见。影片中,有老人,有年轻人,有来自广告公司的,有股票经纪人,有工程师,也有钟表匠,总之是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最特殊的是一个曾经在贫民窟长大的人,但是很显然,现在他已经脱离了贫民窟,而更显然的一点是,现在在贫民窟里的人将没有发言权。很不和谐的,我自然的想到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农民工群体,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却沦为弱势群体,没有决策权和发言权,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另外,《十二怒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量变引起的质变,由亨利方达所在的“not guilty”一方,从原来的势单力薄只一人,发展到后来全部赞同无罪,这是事情的本身的是非曲直,而“guilty”一方则是被某些偏见遮蔽了双眼,或者是顺从者众,或者是游戏心态,或者是着急要走,不愿过多纠缠于此,几乎没有思考。而亨利方达所饰演的角色的意义不仅仅是说教于人,控诉不公,或破解案情,以理服人;我觉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将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人生命权利的尊重,以及独立思考的美德带给了在座的十二怒汉,以及观众们。后期逐渐开窍的那些怒汉,基本上都是由于自身积极独立的思考,自行决定选择“not guilty”的。在传播学和政治学领域,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沉默的螺旋”,讲的是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都喜欢随大流,随大流有一个好处,这是一种和心理以及潜意识密切相关的理论。
张国荣在《沉默是金》中唱到,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与贫,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始终相信,沉默是金。王小波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沉默的大多数》,里面提到: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在某些年代里,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沉默就像野火一样四下漫延着。而福柯同志却说“话语即权力”,于是在当下,如此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保持质疑也是我们的一项权利和责无旁贷去行使的义务,质疑是独立思考的表现,而整个民族的独立思考则是这个民族强大和思想活跃的必要条件之一。
此刻,思想正如刹不住车的宝马,奔驰在不着边际的旷野,言归正传,《十二怒汉》虽然拍摄于1957年,可是探讨的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展现和揭示的也是现在和将来都将面对的问题,现代社会人的自私与沉默和关怀与宽容的对立与矛盾,而另一方面则是民主性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探讨与剖析。
民商6班 安治旭 20100440637
2.十二怒汉法律解析 篇二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 而作为包含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的英语戏剧教育则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知识学习的需要。教育家布莱恩·考克斯 (Brian Kox) 指出“英语戏剧教学有助于实现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的目的”。本文想通过《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的《十二怒汉》 (Twelve Angry Men) 的教学来探讨如何利用英语戏剧教学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
《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 即将被判处死刑。由十二名互不相识、不同职业的人组成的陪审团必须在有限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 否则就无法对少年作出裁决, 正式结案。最终, 通过各种不同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冲突和较量, 所有陪审团成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对犯罪嫌疑人作出无罪判决。该剧的主旨是讲述“合理怀疑”的司法精神及人性的多面性, 笔者现对其教学作出如下探讨。
英语戏剧教学
英语戏剧的教学应将英语教学和戏剧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戏剧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达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界定的目标:笔者拟将《十二怒汉》的教学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戏剧基本知识
戏剧是一种以对话方式写成, 主要用于舞台表演的文学形式, 可以简单地划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开始于大约公元前535年, 起源于民间歌舞, 在收获葡萄的时节, 农民装扮成牧羊人, 通过歌舞, 赞美酒神迪奥尼索斯 (Dionysus) , 这种歌叫做酒神颂 (Dithyramb) 。喜剧开始于大约公元前484年。也起源于民间歌舞, 农民收获葡萄的时节祭祀酒神, 他们伪装为鸟兽, 举行狂欢游行, 载歌载舞, 这种歌叫做“Komos”, 意思是“狂欢队伍之歌”。正剧是一种将悲剧和喜剧题材融为一体的戏剧。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冲突。戏剧冲突指剧中人物之间, 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剧本中的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其次要了解和把握戏剧语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 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对白是剧中人物言语间的交流, “独白是人物独自在舞台上说出的话, 是把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思想直接展示给观众的一种手段”。“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 而不为同台其他人物所听见的台词”。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 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主要包括剧中人物表, 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和人物的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以及促进剧情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 戏剧背景知识
《十二怒汉》的作者雷金纳德·罗斯 (Reginald Rose, 1920-2002) 是美国电视剧鼎盛时期出现的一位杰出的电视剧作家。他曾三次获得艾美奖。与同时代的其他剧作家不同, 罗斯的作品直接关注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直接针对社会机制和各种机构, 总能深入到读者内心让他们思考, 但人物描写又毫不逊色。《十二怒汉》是罗斯最成功的作品。该剧取材于作者担任陪审员的真实经历。
在此也应引入对美国陪审制度的介绍:美国是同时实行大陪审团与小陪审团制度的国家。大陪审团的职能是审查案件是否必须提出起诉;小陪审团的职能是参与案件审理, 对刑事以及民事案件被告人是否有罪作出裁断, 如果裁定无罪或不构成侵权, 审判便结束;如陪审团认定有罪或侵权成立, 再由法官适用法律, 作出最终的司法判决。大陪审团一般由二十三人组成, 小陪审团一般由12人组成。大陪审团作出决定要求过半数即可, 小陪审团作出决定通常要求一致同意。大陪审团在任期内可以审查若干起案件, 小陪审团则是一案一组团。美国法律规定, 未满18岁, 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 有前科者, 没有资格充任陪审员。
3. 戏剧赏析
对于《十二怒汉》的赏析可以从该剧的主题、语言特色及情节着手。《十二怒汉》主题鲜明, 通过陪审团关于一个18岁的男孩谋杀生父的案子的论述, 以及陪审员颇有感情色彩的争论而非理智的分析, 充分讽刺了美国的司法制度。该剧涉及到了西方国家一条指导刑事法庭的原则, 即被告在被确立有罪之前应被看成是无罪的, 对于该原则的讨论可以深化对美国法律的认识。同时, 人性、生命、良知、正义、偏见、性格、生死, 对抗与合作都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与表现, 给人巨大的心理震撼。从被告身上读者可透视贫民窟、种族、家庭教育问题等, 从十二名不同背景的陪审员的碰撞可透视移民问题、社会偏见、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等社会问题。
本课是讽刺作品中的经典, 文字生动简练, 非常口语化,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讽刺、反语、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 语言能非常准确地体现人物性格。例如, 第一部分第18段中的“你就算是说上一百年也改变不了我的看法”, 夸张的手法很准确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情绪和固执的性格。在第20段中, 十号陪审员使用了反问, 很挑衅地问道:“What do you think that trial cost?”表面上看, 他是在问八号陪审员这次审判要花多少钱, 但实际上他是在告诉八号陪审员, 审判是要花钱的, 这已经很对得起那个孩子了。另外, 还可以对课文中所出现的法律词汇进行归纳和总结和补充, 扩大学生在法律方面的词汇积累, 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鲜明深刻的主题必须借助于情节来体现, 《十二怒汉》的情节独具匠心, 可以说是环环相扣、骤变迭起。故事以陪审员心理状态和思辨状态的变化为主线, 以正直诚实的八号陪审员为主线而展开。贯穿剧情的悬念, 曲折反复的情节和众望所归的结局强烈吸引着读者。在故事的开始, 被告作案的证据似乎已经铁证如山, 十二个判决者只需例行公事地投票就可以完成表决任务, 但是八号陪审员投票认为被告无罪, 精彩的故事由此展开。最后大家在正义和良知的支配下统一认识, 宣告被告无罪, 这正是读者所期望的结局, 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陪审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冲突是该剧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
4. 戏剧表演
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教育家Slavin R.E.首先提出了“合作学习理论”。即指学生采用小组形式相互帮助, 相互依赖, 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及其他小组成员的学习,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它以人本主义、社会互动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 认为学习既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建立在合作学习基础上的戏剧表演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主体性、互助性、互动性和目标性, 是戏剧教学里采用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在表演时, 要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掌握戏剧朗诵的技巧, 要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标准规范的语音, 轻重抑扬的语调、缓急张弛的节奏、恰到好处的停顿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口语水平, 还可观看电影《十二怒汉》, 进一步领略该剧的语言魅力及其展示的文化特色。
结论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Richard Via.English in Three Acts[M].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6.
[3]何其莘.英国戏剧史[M].北京:译林出版社, 1999.
[4]冯霞.英语戏剧入门教学管见[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12) .
[5]邵锦娣, 白劲鹏.文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张健.论陪审团之合理怀疑对实现正义的价值[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2, (2) .
3.《十二怒汉》影评 篇三
Reasonable Doubt,今天想谈的就是这个。影片中的建筑师Davis对它有自己的解释,我做了听写摘录:
it is always difficult to keep personal prejudice out of things I guess. wherever you run into it the prejudice all obscure the truth. I don t really know what the truth is, I don t suppose anybody know, ever really know. 9 of us 风云2 非法字符娘师 www.kuhema.com H6M9
now think the defender is innocence, but we are just gambling on a probability we maybe wrong, we maybe try to let a guilty man go free I don t know. Nobody really can, but we have reasonable doubt, that is something that very valuable in our system. No jury can declare a man guilty unless it s sure.
作为一个法律和法理学的门外汉,第一次了解这个term还是在一本关于法律的普及书籍上,去年的一个模拟法庭上富勒洞穴
案中被啼笑皆非的提出来。如果不是今天这部片子,如果不是亲眼见证它如何因为一些 可能性 而挽救一个少年的过程,对于以前认为结果正义要大于程序正义的我,对于Reasonable Doubt还应该存有幼稚的认识和鄙视的态度 比起英美法体系我更倾向于大陆法体系,一知半解地对美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些东西有着不满的情绪:比如陪审团(Jury)制度,比如辩诉交易(PleaBargaining)多少无辜的人迫于精神压力而选择屈服和承认莫须有的罪名。对于合理怀疑(RD),我也多有不满,正如影片里那个负隅顽抗到最后的老人一样认为,合理怀疑一切都是基于陪审团自身的假设臆想,而非切实的truth和facts,对于相信人性本恶的我而言放走那些应该得到惩处的恶人,会带来对司法体制本身的彻底失望。曾几何时,我也开始尊重生命的珍贵 于是我终于了解到,合理怀疑在英美法存在的原因本身就是基于对于生命的尊重而非对于罪恶的惩处:如建筑师所说,这是 gambling on a probability ,不过即使嫌疑人有99%的可能性犯下罪恶,不能排除这1%也就说明他还有很大的存活几率。一切基于的假设是 所有人都是好人 ,所以 他们都应该活下来 。
我在观影半途中才开始做笔记,所以一些先前的细节已经记不清了。但是由发现的一个个争议点最后成功演变成一个个RD,我不得不佩服Davis不想当律师的建筑师不是好陪审团员。整理的争议点如下,正好也给没看过或是看过的朋友回顾一下剧情:
1. 凶刀。一开始折叠刀店主和嫌疑犯的玩伴都指认插在死者胸膛上的凶刀就是嫌疑犯的,折叠刀店主也信誓旦旦地声称这把刀是独一无二的,故给了法官和所有陪审团员一个心理暗示就是凶手是此少年确定无疑。但是Davis甩到桌子上的那把款式相同的折叠刀首先证明这个 独一无二 是不成立的,给他人犯下凶杀案这一种假设提供了可能性。后来有坚持guilty的陪审团员在arguing的时候不小心错拿了Davis的刀当做凶刀,这个小小的细节说明刀被误认也是及其可能的。
2. 证词。凶杀案中作证的两人对于凶杀案现场声音与影响vivid的描写也差点成为为少年定罪的决定性因素。但是Davis也发现了testimony中有夸大或是不实的因素。1)女人说当他看到少年杀人的一幕时是透过最后两截电车车厢的玻璃的,电车经过会发出巨大声响,电车经过需要十秒,如果少年大喊 我要杀了你之后 立即刺杀了自己的父亲,那么此时列车正好经过,老人是无法在楼下清晰地辨别出喊叫声就是来源于儿子的`。所以两人证词不相符 2)老人本身的证词也有极大的问题,他是一个瘸子出庭都需要人搀扶,Davis的模拟实验证明了一个瘸子是无法在15秒的时间内跑40ft到门房,再开门看到少年跑下楼去的。一个精神矍铄的陪审团老人(我怀疑他是行为学家)通过证人的行为猜测那人是因为平时不被人重视,而请他出庭这一行为让他做出了过于夸张和不属实的证词。
3. 动机。有人说少年弑父的行为是出于 激愤杀人 (其实我很
4.《十二怒汉》观后感 篇四
我的选修课是法律影视鉴赏。之前没有选过这一类的选修课。在这个课堂上接触到许多关于法律的电影,可能是因为没有任何法律基础的缘故,上法律影视鉴赏课时,总觉得有着说不清的隔膜。《十二怒汉》是我在这门选修课里面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在我大一的时候稍有看过。虽然经过了两年时间,忘的差不多了,但是在这门课上再次看到,印象倒是更深刻了。
《十二怒汉》这部电影原名《12 Angry Men》,整部影片没有什么场景的变化,除了法院大门、法庭就是会议室。简单的场景,内容却很精辟,一个十八岁的孩子被指控弑父,本来证据链条很清晰,因为有个老人证明看到男孩往外跑,一个铁路对面楼里的女士证明看到男孩用刀刺伤他的父亲,男孩说自己当时在看电影,却无法说出电影的片名和演员。杀人用的匕首是男孩从二手店里买的。一切都这么完整,陪审团的十二名成员因为意见不和而进行讨论。这个人只是从逆向思维来考虑,因为他们的意见能直接导致男孩是否被执行电椅或将男孩释放。疑问从声音开始,挨着铁路,那么吵的环境,老人说能清楚的听到争吵,并清楚的听到是谁在争吵,女证人能否清楚的通过火车看到对面房间内的打斗,再从房屋的结构开始推敲,一个腿部不好的老人,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看到杀人凶手,然后又根据死者身上匕首插入的角度分析凶手的身高,女证人因为视力问题不可能在睡觉时清楚的看到火车对面屋内的打斗。这一切挽救了一个十八岁男孩的生命,也许这个男孩会学坏,但这并不能因此让他受到不应该他受到的惩罚。故事没有展现出孩子获得新生后的表情,也没有陪审团在法庭上的强辩,静静地结尾,让人想了很多!《十二怒汉》全剧拍摄主要就是在一个房间,十二个陪审团员针对一个案件的讨论,九十六分钟的时长,没有因为景色的缺少而让人觉得乏味,整部片子非常精彩,那个最开始提出无罪的人,他没有肯定那个嫌疑犯是有罪的,只是他觉得有值得怀疑的地方,之后其他陪审员层层推进,找到了自己认为怀疑的点,从一人认为无罪比十一人认为有罪,到最后的十二个人都认为无罪,这个过程让我有些感触。
5.《十二怒汉》观后感 篇五
从历史上看,苦难的俄罗斯有着多姿多彩的个性,人道起来像个圣人,霸道起来像个疯子,浪漫起来像个诗人;时而像个美丽的姑娘,时而像个醉酒的汉子,时而又是个仰望苍穹的哲学家。但众口一词的是,俄罗斯的艺术有着伟大的传统,从古典音乐、文学、戏剧、诗歌、舞蹈到电影,都达到过必须仰视的高度。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改变,面临前途的迷惘与彷徨,以及对好莱坞大片的盲从,电影业出现了短暂的停滞。然而,毋庸置疑,《十二怒汉》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片,影片向世人生动展示了面临民族矛盾的俄罗斯现实之创痛,以及人性与社会冲突引发的诸多思考。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导演的《十二怒汉》,借用了1957年美国经典影片《十二怒汉》的框架结构,他将故事的背景置于俄罗斯与车x臣深远而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大环境中,把一个有关司法体系、法律制度、人性对于公正与真理不懈追求与坚持的故事演绎得更加深邃。
影片从一个男孩在车x臣战火的回忆中开场,全片结构紧凑,主题严谨。12个来自不同职业和不同社会地位的陪审团成员聚集在一起,商议车x臣少年对其继父的一级谋杀指控。其中一位陪审员力排众议,他要求其他人至少再讨论一下这个案子,但这个要求却激怒了其他陪审员。在他们看来,当调查员和公诉人已经控诉这个被告“有罪”之时,他的罪行就已经先行论定。随着一个个人物的内心自我挣扎而改变观点,人性的张力开始涌现。最终持反对意见的那个人说服了其他十一个人,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方向,从而使正义得以伸张。凭借人性的良知,少数战胜了多数。
在现代法治社会里,一个常识是,正义不仅应得到伸张,而且公道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这就是所谓的程序。然而,为何人民都感觉到了真相,往往偏偏主审大法官充耳不闻?人性的良知与道义,才是避免每一个置于法律弱势地位的人被不公正对待的最后的安全阀。
诚然,完善的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有大量专家和顾问的存在,但它同样需要局外人、普通人的常识与判断。社会和强权不能随意认定一个人“有罪”就对其任意处罚;否则有一天丧钟同样会为那些并非坏人的人而响起。
6.十二怒汉个性分析 篇六
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各有不同,除了8号陪审员(Henry Fonda 饰)之外,其他人对这个犯罪事实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顾,还没有开始讨论就认定了少年有罪。8号陪审员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疑点”,耐心地说服其他的陪审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观也在冲突和较量。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电影,1个房间,12个人,从1:11的最初投票结果到最后12:0的投票结果。7个回合的精彩交锋,集中展现了高超的“说服”的技巧。
1号陪审员
一位高中助理教练,固执地维护着讨论进程的规范性与权威性;当有人不服从他管理时容易失落与冲动;不胜任陪审团主席这个工作,不是一个成熟的领导者,与8号的成熟领导能力相比相形见绌。(第9顺位转变)
2号陪审员
一位懦弱的、有些谢顶的银行职员,容易被说服,性格温和,犹豫,随大流,在争论激烈地时候热心给其他人提供止咳药片;比4号记得准电影名称。(第5位转变)
3号陪审员
开了一家快递公司,一个恃强欺弱,粗鲁与强壮的人,极其固执己见与偏执,完全不接受他人意见,粗门大嗓,性格易变且报复心强;由于与他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关系淡漠,因此十分讨厌所有年轻人并怀有敌意(当然包括被告);自大,易怒,急于判定有罪,与大家对抗直到最后。(第12顺位,即最后一位转变)4号陪审员
受过很好的教育,有些自负与傲慢,衣着体面的股票经纪人,可能比较富有;细致,有条理,具有难以置信的记忆力与对事实的领会能力;明白整理,冷静而理性,但有些拘谨与守旧;经常显露出严厉的目光;对待这个案件好像是在用推理来破解一个谜题,而不是一个可能导致被告处死的案件;宣称从不流汗。(第10顺位与10号同时转变)
5号陪审员
比较单纯,缺乏安全感,有些害怕,说话不多,在一个贫穷的犹太社区长大,这个案件勾起了他的贫民窟的成长经历;有罪的投票会使他与自身的以往间隔开;由于他支持“金莺”队所以被7号叫作“巴尔的摩”。(第3顺位转变)
6号陪审员
一个典型的“工人”,有些蠢,不善于自己拿主意,一个追随者,可能是一位手工工作者或油漆匠;对老陪审员很有礼貌并勇于出手来支持自己的话。(第6顺位转变)
7号陪审员
有些滑稽,急躁的销售员(前些年一直在推销果酱),一个衣着粗俗,嚼着口香糖,经常唠叨棒球的球迷,光想着赶快离开去看晚上的球赛;把纸团扔到电扇上;喜欢用棒球来比喻和说明他的所有观点(他告诉陪审团主席“站在那儿发球”);对被告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是一个移民来美国的陪审员;性格外向;一直比较搞笑甚至有一次模仿詹姆斯·卡格尼;在投票上随大流。(第7位顺转变)
8号陪审员
一位建筑师,发起了一场对这个案件与被告的深入反思;穿着白色的衣服;一个思想开阔,有耐心,寻求事实与公正的人,他使用温和的语言,平静而富有逻辑与推理;性格平稳,正派,勇敢,口才出众而有一些忧虑;被其他一些有偏见的陪审员认为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社会改良家(他只是在浪费其他人的时间);名字叫作戴维斯。(首先提出无罪)
9号陪审员
年龄最长的陪审员,白发,体瘦,退休后已无生活情趣,但是在对案件的思考中又唤起了对生活的激情;语言温和但是敏锐,公正;叫作麦卡德尔。(第2顺位转变)
10号陪审员
一个加油站老板,内心充满愤怒,苦难,有种族歧视;令人讨厌,反感,心胸狭窄,守旧喜欢指责;把社会分为“我们”与“他们”;需要他人的支持来支撑他的狂躁叫喊。(第10顺位与4号同时转变)
11号陪审员
一位钟表匠,语调沉重,有德国与欧洲人的血统,移民不久的难民;对美国的民主,司法体系,与法律的可靠表示崇敬与钦佩。(第4顺位转变)
12号陪审员
穿着入时,语言得体,戴着粗黑边眼镜的广告商人;心不在焉地画着“Rice Pops”的麦片粥盒子的广告语与包装创意;有些肤浅,容易动摇,随和;犹豫,缺乏深度的信念或信仰体系;有一次谈到了一个广告:“把这个创意贴到旗杆上,看是否有人赞同。”(第8顺位转变)性格简述如下:
1号,小人物个性,愿意表现却见不得别人非议,敏感,感性,主观意志一般,曾经是校体育老师,现在的职业类似老师或职员。他在中期投无罪票。2号,活像刚毕业的大学生,涉世不深,好奇心重,有一定的反问思考意识,应该是刚毕业不就在工科企业任职的职员。他在偏早期投无罪票。3号,固执,火爆,欺软怕硬的市井小民,本质不坏,但是这种人实在不咋地。他最晚的无罪票。4号,冷静、严肃,主观意识较为强烈,守旧,估计是经济师财务之类,晚期投。5号,小人物,善良、自卑,早期投6号,善良,有正义感的平民,偏早期投7号,玩世不恭,懒散,胆小,身边真实存在的家伙,偏晚期8号,极强的独立思维,思辨,绅士,人性,智慧,善良,勇敢,第一个投9号,善良,智慧,有思辨能力,观察力强的老人,早期10号,情绪化,易怒,功利的老头,晚期11号,有独立思考意识,男子气,极强的做人信念观,偏早期12号,不成熟的年轻人,独立思考意识差,纨绔气,晚期
个性的个别性反映一个人在个性方面与众不同的特性。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以自己特有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强弱)、稳定性(反应持续的时间长短)、指向(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即外向还是内向。外向的人爱社交、活泼开朗、情感外露,关心外部世界,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内向的人好沉思,善内省、孤僻、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些表现既与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有关,也与个人的生理素质(遗传的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生理结构的特点等)有关。个性的个别性突出地体现为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
人的个性的稳定性并不是说人的个性是僵死不变的。因为人的个性是在长期的生活历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也会有所变化。尤其是青年人的个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例如,一个本来乐观开朗的人,如果突然遇到重大的挫折和打击,他就可能由此变成一个性情抑郁的人。这就是个性的可变性。管理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人的个性的可塑性,去引导人们把个性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7.十二怒汉观后感 篇七
我一向认为西方鼓吹的所谓民主就应是放之四海皆适用的,既然这是一种先进的制度,我们没有理由不引进,但此刻,我隐隐觉得,这种先进的制度,未必真的适合我们的国情啊!
我们姑且把民主肤浅的叫做人民当家做主吧,什么叫人民当家做主?就是人民要自我决定自我过怎样的日子,可是这在我们这块土地,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说的不好听,国人越多越没主见,如何为未来决策?如何为未来负责?中国人的标签是什么?中庸;忍耐;明哲保身;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之种种,且不要说《十二怒汉》里一对十一的翻盘,就不要翻盘那么高难度了,我们一小部分只需要坚持自我的原则或底线,60年代的那就不可能发生太多事。
一向以为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中国民智大开,民主进程就应是一日千里,但此刻看来,仅仅有智何足道哉?没有立场,没有信仰,这种智永远只能是在蝇营狗苟中苟存的小聪明。而现实中,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除了四大发明,更多的就是为人之道,帝王之术这些如何在人群中左右逢源的存活之道,说白了就是如何活下来,此刻看来,这真的十分原始,我们认识人性完全是围绕着“自我”这一中心。当然,到此刻为止,我认为,在官场上,的确是没人玩得过国人的,君不见国人群体中智商最高的基本都扎堆在公务员队伍里。我们很多人都鄙视公仆,但却背地里都挣破头的要加入他们。我们只是没信仰而已。
用我此刻的通用经验来说,十二怒汉里的挑头质疑者,就是一sb。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却要无端的得罪那么多人,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听电影里说的,陪审团成员一天三美元,实际上只需要大家一致投票透过,拿钱走人不就完了?演戏也不用做足全套吧。固然,作为电影,我觉得还是有些美化了当事人了。此刻很多人,辛辛苦苦发一帖子才5毛,价格是低了点,的确没必要过于较真,否则一天都很难拿到三美元,你说咬谁我就冲就是了,要再思考什么人性,信仰,一天估计也赚不了几个五毛的,这个我倒是觉得能够理解。
关于电影本身,个人也不想说太多,也许还有很多我没看明白的呢,但也不准备再去了解,这年头,太明白了反而会更累,也危险。
8.十二怒汉观后感 篇八
对待一个生命,不能草草下决定。并不是知道了他罪大恶极就要速速判决,并不是因为他可能蒙冤受屈才要细细分析。认真对待一个个生命,是对一个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不容易,活下去是多么不容易。当生死决判权在我们手上时,同为生命个体的我们,不得不慎重对待和我们一样的个体。而我们怎能忍受一次挥刀、扣一下扳机就这样掠走一个生命!再来看我们的战争,又让我们如何忍受。。
笑着痛苦,你所有的笑都会成为痛苦。当所有的痛苦都用笑来表达,不是说明你有多坚强,而是这个世界对你有多残忍。
感同身受,同情至涕流很简单。但当我们哭过痛苦过,我们又改变了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你是这样的人么?
其实人既是天使又是禽兽。一面确实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过错,体会到他人的痛楚,一面却不知廉耻地继续做刚刚反省过的事情,逃避身体力行的对别人的帮助。有多少人,明知自己犯错,却和其他人一样一错再错,还错的心安理得。这就是人。可这又如何对得起“人”这个称谓?
“这社会都这样,谁又不是呢?”
善良是一担重任,难以担起,不能放下。这应该是一个个担负过善良却又羞愧地放下的人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的。
9.十二怒汉观后感 篇九
开始的时候,刚到休息室里的时候,这可以作为比赛的开始,有罪和没有罪的比分是11比1,这个时候屋子的温度很高,风扇也不能开,导演在极力的营造出一种紧张而且闷热的环境,而且只要一燥热就会导致人不能冷静的思考,一个人要说服一个人就只能靠喊叫和咆哮。
比分到了10比2的时候,有罪方要了第一次休息。之后就是在洗手间里的放狠话环节,很常见,但又很重要,这里有一种推力在推着比赛继续发张。
回到比赛之后,比分变成9比3,又突然必成了8比4.
当比分到了6比6的时候,开始下起了雨,温度突然就凉了下来,风扇也开始工作了,人们也都突然冷静下来了,尤其是那个打开电扇要看球赛的人物,直接将自己的一票投给了无罪。还有就是搞广告的那个人物,思维飘忽不定,他所有的动作都特别的符合一个广告人的特征,从一开始把衣服挂到衣橱里到把眼镜带上摘下的小细节。可谓6比6是电影高潮和尾声的一个转折点。6比6之后有罪方又要了一次休息,接下来虽然开始进入最难攻破的时间,但是故事的结局已经显然易见了。
6比6之后,比分变成3比9,有罪方先开始进攻,结果变成没有人愿意听,全部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座位,一个在冷静环境里,暴躁的人被人所不接受,而且他的论点显然不能被人所接受,完全是为个人习武所发表的偏见,直到他被禁止说话。突然比分又有微小的变话,4比8,原因是广告人物不能左右自己的决定。
我觉得最精彩的对峙环节是那个觉得一生没有什么建树的老人,他细微的观察,最终说服座在他对面的一个人,他一个人搬回3分,现在的比分变成11比1.
最后一个也是电影的结局,是一个被孩子所伤的父亲被自己说服的过程,他开始极力的咆哮,可是在这个已经成定局的比赛中,压力和无声的劝服,全都促使着电影的结束,和一个最终的决定,12比0,无罪对完胜。
这不是一场游戏,但是确实有比分,不能把这个比赛叫做辩论赛,因为辩论赛的力度不够。
影片的环境和背景设计都十分的到位和讲究,没个人物的刻画都细致入微,而且地道的符合每个普通人的性格特征,挂着的衣服的4个人,表明这个人的生活是很严谨的,而剩下的8个人生活可能更加的随意,没有什么过多的约束。
10.十二怒汉观后感影评 篇十
《十二怒汉》已经尽可能的把这个世道上常见的争辩状态精炼到这十二个人中。
在一开始认为有罪人当中:有人基于自己听到的证词;有人基于偏见;有人基于情绪好坏;有人盲从;有人只是因为想早点回家看球赛。
而在大家逐渐被说服基本上都是因为8号耐心的针对大家的疑惑逐个提出了合理性假设。
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从一号说起。
一号在整场争论中起到主持会议的作用,他在整场的表现中非常理性和细心,而且有相当大的包容性。他知道什么时候叫停,什么时候任由大家讨论,在10号无理的打断他时他不卑不亢说“要不你来主持。”一号在被说服之前一只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动摇。控场力max
二号戴眼镜大叔很温柔但稍微有点胆怯。这个人让我莫名想到了rick and morty中的morty。在开始认为男孩有罪时,他表现的并不坚定,但是也没有足够勇气进行进一步怀疑,但是当他感受到事情有其他可能性时,站到了无罪那边,我们可以看到他很体贴的问谁想要咽喉糖,并且还愿意站出来指责情绪失控的三号“你不能这样”。我觉得他代表的是善良正义却有一丝缺乏勇气的大多数人。
我想在争论场上,人们最头疼的就是遇到3号和10号这种人,先说三号。三号像是人们常说的“你嘴巴那么毒,心里一定很苦吧。”三号在整场争论中观点夹杂着很多主观臆断,很多时候看起来也像是意气用事,他多次打断别人的话,对人态度粗鲁,作为最后一位被说服者,他丢下了他最后的倔强,撕掉令他伤心的儿子的照片,放声大哭。他有时候像是我们常说的“杠精”,但是对待这样的人,导演给力我们很好的示范:不卑不亢。面对他的肆意挖苦,剩下的十一个人并没有对他进行讽刺,而是正面呵斥,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坚守底线保全了自己的体面。我想当下的中国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态度吧,很多人尽管站在了正确的立场,却也出言不逊,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理亏者,或是回敬一些不堪入耳的话。面对讨厌的人我们都有难以克制的怒火,可是到底怎么做才能回归到追逐真理本身呢?《十二怒汉》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四号是整场站在有罪当中最客观理性的存在,他是我仅次于8号最欣赏的人。他没有怀有偏见,没有情绪化,也不是盲从,把整场案件的细节分析的清清楚楚,从某种意义上他和8号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因为怀有自己的合理性假设而站在有罪的立场。当然这样人很容易受到攻击,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乏看到一些合理提出自己异议的人,他们仿佛和大众舆论正确格格不入,但是出发点也是基于合理假设,尽管一时看起来像是“杠精”但是却是真正的客观者,然而他们很容易被狂热的说服者炮轰,辱骂,甚至人身攻击,怎样像8号分辨出站在对立面的好人和坏人呢?没有大气的胸襟和过人的智慧怕是很难了,这也是导致当今论战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五号出身贫民窟,他的性格特点很明显,不愿意声张自己,敏感,自尊心很强。在10号大肆说出自己对贫民窟的偏见时莫名躺枪,他在8号正直的光芒的庇护下勇敢的为自己站了出来,由于和男孩出身相同,他能切身的感受到男孩的心酸,在推理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经历过,所以在刀子那个疑点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代表的是反抗偏见的群体。
六号在这里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像是润滑剂,他的“倒戈”使得整场争辩到达了六比六的场面,示意着上半场结束和下半场开始。
七号在整场的表现一直是随意的态度,他并不在意结果如何只是想早点回家看球赛,就连最后改变选择也是因为不想在做无所谓的争执了。我不想批判他无所谓的态度,事实上很多人都是抱有一种随意的态度面对世间种种,我们能多说什么呢?我在这里只是不赞同他视男孩性命为草芥的态度,至于是否想追随正义的脚步,他随意,我也不管。
八号,哦,应该说这个世界上如果全都是他这样的人那么这个世界是多么和谐美好。他的存在使得我们看到了坚持自我,包容他人,立场客观,正直善良,耐心说服他人的种种人性闪光点。他让善良的人愿意勇敢站在真理一边,他让正义的人勇于斥责邪恶的人,他让我们看到事情的其他可能,他打破了刻板的缄默,消解偏激。他说服别人不是靠臆想,也不是给别人灌输鸡汤,更不是宣扬非黑即白所谓道理,而是实践,推理,提出其他可能让别人走出思想的牢笼。他顾及别人,也坚持自己。他就是导演理想国的缩影吧。
九号老大爷作为第一个改变立场的人,与其说是8号的支持者不如说是真理的保护者,当他看到8号独自舌战群儒,站出来力挺8号。老大爷拥有精准的洞察力,他深入解读两位证人的心理并且给予他人同理心,他是一个智者,更是个善良的勇士。
10号直至最后一刻才放下他的偏见,他固执他毒舌,他从不站在他人角度着想。电影里有一幕很解气,当他激动的站起来无法无天的诉诸偏见,在场的人默默站起,背对他,当他发觉自己被孤立时,狂傲气焰锐减,大家用沉默表示抗议,在死一样的寂静下他终于闭嘴了,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坐在角落里,他的偏见让他成为了孤独的人。导演:看到了吗,怀有偏见的人就是这个下场。
11号是个彬彬有礼的老绅士,他说自己不忠于自己的立场他只是作出自己的猜疑。当他起身朝着剩下的11个人说:“我们被通知来到这里,决定着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的生死,我想这就是我们国家伟大的地方。”我很赞同,法律和良知,个体与国家,真理与谎言,这些关系复杂又清晰。我知道那个时候11号真心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
12号是个广告设计师,他立场摇摆不定,还一度在8号认真阐述的过程中和3号下棋。他和7号稍微缓解了略显严肃的气氛,使得影片的整体观感处在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
11.十二怒汉观后感 篇十一
其实,抛开教育、环境、社会这些因素不说,人本性都是差不多的,懒惰、偏见、贪婪......中国人是这样,美国人也是这样。
当12个陪审团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有的人想着早点去看球,随便举手表决一下就结束无聊的讨论,反正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有的人则是一开始就带着对贫民窟孩子的偏见在叫嚣着,似乎那些贫民窟的孩子都跟老鼠一样。有的人则是完全没有主见,谁有理就听谁的。当然也有人是正义的,也有人仔细的分析,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细节。
我想说的是,其实这几类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有的。你去中国一些贴吧论坛去看看就知道了,有些人偏执的要死,什么都看不过眼。有的很无知,把稻草当人参。有的很虚伪,明明不知道什么是CPI还在那里凑啊凑的。当然也有很多很有见地很有看法的声音。
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家,其实最不缺乏的就是声音和意见。
那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在对法的理解。
在美国,法的第一要素是公平。其次是正义。没有公平的正义不是真正的正义,正义首先必须是公平的。“辛普森杀妻”案往往成为国内法学家指责欧美法系有失正义的最好例子,总是认为案子最终的获胜只不过是“富人”的胜利。但是最终打动陪审团的并不是辛普森的美元,无论陪审团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他们最终的酬劳都只有三美元。是因为警方在调查案件的时候,没有获得许可就搜查辛普森的家,在无第三方在场的情况下,就取证。这看似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实际上在陪审团和法官看来这是对司法公正的践踏。
而在中国,法的第一要素不是公平和正义,而是权威。谁敢于挑战权威,谁就要受到法的制裁。从汉高祖的约法三章到大清律,再到现在纷繁复杂的各项法案。法条越来越多,而我们的公平环境似乎越来越糟糕。
因为,在美国,法律保护每个人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保护公平的每一丝可能,所以,即使只有一个人有不同意见,那么案子就要重新开始。而这种民主的思想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他们每个人不管高低贵贱从来不放弃追求自己公平公正的权利。在中国,这样公平的权利似乎保护的力度不够,人们更看中正义和权威。有多少案子,为了早日破案,都不走法定的程序。有些时候正是因为警方的权利被滥用且无人监督,才导致了重庆那样的黑恶势力和经方的无耻勾结、才会出现刑讯逼供黑牢层出不穷。而这样的风气也深入一个民族的骨髓。对于权威,人们都顶礼膜拜,小的时候老师家长都说看《新闻联播》好,为什么?因为新闻联播是中央的,中央的就是权威,权威的就是正确的。难道《新闻联播》就不会错吗?难道中央就一定对吗?而更重要的不在于对错之间,在于我们对于不正确的事情有没有言论并且通过言论改变不正确事情的通道和对通道的保护措施。
也许将的太多太复杂了。对于我们普通人,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和改变。总之,当我们要做决定他人命运事情的时候,请大家都放一放手边的事情,慎重再慎重的考虑考虑。因为当你被人决定命运的时候,你也同样希望别人慎重再慎重。
【十二怒汉法律解析】推荐阅读:
十二怒汉观后感600字08-02
实质法律推理与形式法律推理的关系解析09-21
事业单位考试法律专业知识专家命题预测试卷及答案解析一06-27
拟古其十二,拟古其十二李白,拟古其十二的意思,拟古其十二赏析11-13
(十二)教学成果06-23
十二五报告07-29
十二册音乐10-28
十二年歌词11-01
十二五规划题07-08
十二班军训口号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