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2024-09-03

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共13篇)

1.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篇一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把语感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教学中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支离破碎地分析字词句、剖析段篇结构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因此,重提“语感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早在30年代,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就认为“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语感是理解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

我在语感教学的研究中,注意在挖掘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的同时,在教学中多方尝试,摸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以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能力。

一、强化朗读背诵的练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是非常重视吟诗、诵诗之功的。而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也非常注意这一要求。因为吟诵一篇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错落有致地变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才能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才会使人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示范朗读声像碟片等作为“导读”,让学生体味、模仿,同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使他们在反复吟诵中达到“自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敏锐的准确的感受能力,提高对整篇文章的感情色彩和感情倾向的感受能力。

在引起学生感情共鸣的基础上,我还会指导学生进行多读的训练。多读,我通常采用的训练方法之一是一篇多读。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向他们推荐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及名人青少年时代的书。通过指导朗读,我感觉到读对学生强烈敏锐的语感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

二、做好分析讲解的工作

语感愈强烈、愈敏锐的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就愈鲜明、愈具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准确地理解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引导学生逐步懂得赏析,这样,才有利于语感的形成。

如我在教学《咏柳》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先配乐朗读诗文,再分句讲读。先讲解关键词,再讲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出示课件,看画面说出诗意,最后指导朗读。在词意、诗意的讲解过程中,注重听、说的基本训练。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句,先提问“碧玉”是什么意思、“妆”是什么意思,接着说:“‘妆’是女字旁,与女性活动有关,是什么意思?”再讲解“一”是“满、全”的意思,“一树高”就是“高”的整棵树。在学生掌握字、词之后,让学生说出整句诗的意思,再问为什么用“碧玉”比喻“树”,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最终,使学生感知了古诗的优美意境,体会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三、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语文正是语言材料积累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如能养成积累词句的良好习惯,对培养语文能力无疑是大有好处的。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除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籍外,我还动员学生自带各种儿童报刊,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有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小小读书讨论会,还有出手抄报、展览读书笔记本等形式。对工词丽句、精彩段落、优篇新篇要勤搜集常摘抄,处处留心学语言。

四、抓好说写实践的环节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感是在实践中锤炼而成的。语感的训练要注重指导练习,包括练习说话、写话、写片断、写文章。为了促使语感的形成,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我会一边演示,一边指导观察、思考、想象,并鼓励帮助学生字斟句酌地锤炼语句,反复推敲,寻找最能表达和反映中心的字、词、句。在这样的作文课上,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想说、要说”,口述笔写成了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在平时回答问题或作文中,是否有不规范或用词不当的语言现象;同时,我十分注意看图说文、看图作文、仿作练笔的实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总之,我认为教师应把握住小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促进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互相发展和提高。

2.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篇二

几年来教学实践证实,科学方法是实施自主能力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自主创新、自主追求等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这样的目标,我们提出了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渗透科学方法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提高审美为前提

所谓审美,包括观察美、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与评价美、美的事物与各种审美特征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作出审美分析和评价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英国哲学家赫伯特·里德曾说:“感觉是一种肉体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可见,感觉是人人都具备的,但在美的事物面前,人们所获得的审美享受是有深有浅,有全有缺,有正确有谬误,有健康有庸俗的。出现这种现象与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审美能力强的人,能迅速地发现美,捕捉到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性内涵,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去创造美和设计美。因此,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更多的是来源于文化艺术知识的获取和美感熏陶,比如要多接触艺术相关的门类,多听音乐会,多看艺术展览,关注并欣赏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让各种艺术的美不断地感染你、熏陶你,使个体不断加深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

二、以激发兴趣为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我们在美术专业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和对本专业的兴趣,这是把艺术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阶段激发,就是在学生由浅入深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掌握程度向下一阶段进行适时适地激发,让学生走向更深层的认知,可避免学生自满情绪;用语言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学习;还有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把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练习的能力。

自主训练的过程是传授一训练一自学一自练循序渐进的过程,几个要素并不是截然分割的,许多时候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实践中证明,开始阶段学生不完全具备自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盲目地去自学、自练,会出现学得无头绪,进度缓慢,这时艺术美似乎失去了吸引力,学习失去了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运用上面提到的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由浅入深分段讲解,讲一部分练一部分,然后引入与学生现有认知阶段有关的审美欣赏角度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借鉴,去临习,去体会。技能的提高和认知的加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一下引入太多内容,比如又是印象派,又是野兽派,又是毕加索,又是马奈,而学生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无法领会时,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节奏,在学生每一步的学习中,教师引入与之相配的内容,让学生自我练习,拥有个人的体会,真正学懂学会。

三、以深入观察生活为辅助

我们经常对和我们无关的人和事熟视无睹,并且很多人执着于内心自我的种种微妙感觉,但是对丰富的多层面的生活却缺乏深入的了解,当创作开始要求塑造人物、提炼素材、升华主题时就显出了生活积累的捉襟见肘。这时候观察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人云:“连文不成观鹤舞,作诗无绪赏花开。”这就点出了“观察”的重要作用。生活是源泉,而观察又是认识生活的触角。只有勤于察物、精于察人,才能捕捉到各种事物之间的本质特征,才能把寓于共性之中的各个不同的个性区别开来。我们在专业训练中都有这样的体会,训练过的眼睛能敏锐区分出来两个梨之间的差别,两块衬布之间明度的差别等。当然,观察生活不是机械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找到有特点的、有意思的人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许一次,也许多次,很久地关注,感受,理解,分析……慢慢抓住被观察对象的形和神,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断地扩大视野,锻炼眼力,才能描绘出一幅幅准确真实反映变化无穷的大自然韵味和生活百味的画卷。

四、以提高自主训练能力为主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自主创新、自主追求等综合能力,在学生有一种主动学习的愿望,并能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还要重视专业资料和各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获得了资料不等于真正拥有了资料。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想从资料中看出“门道”,仅流于表面的、泛泛的浏览是不会带来效果的。不同绘画门类从古至今自成体系,要以中外美术史论为脉络和理论指导,向各个流派中的绘画大师的作品学习和品味其中美的意味,有许多学生在专业学习时,常常会为不能获得创意而感到很苦闷,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人的思维能力增强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人脑对某类信息接受和储存得越多,相关的思维能力也就越强。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光积累本专业的信息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作品中再生作品的设计方法,尽管很实用,但从更高要求来看,很难摆脱他人构思的影响,难以获得创新和超越。因此,我们需要更广泛地获取专业以外的各种信息,比如科技发展的成果、文化的发展动态,各种艺术门类的作品以及存在于文学、哲学、音乐中的各种知识,以此来拓宽知识面,增长见闻,博采众长,从中获得更多的启迪,进而产生更好的想法,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

以上四点,是在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中相辅相成的,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知识的拥有者变成知识的组织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能依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教材的不同以及实践环境等实际情况的不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学法指导,传授自学、自练的方法,培养自学、自练的能力和习惯,教给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找寻分析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桂亮.教育心理艺术——心理效应与教育艺术趣谈.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

[2]王广忠、马传普.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指导.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

3.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0-01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面对层出不穷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新的时代要求学生首要具备的就是创新能力。李克强总理曾指出:“教育与科技事业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的工作不应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所要培养出的人才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承者”,更应是知识的“创新者”。的确,只有创新才有知识的更新、只有创新才有社会的发展,只有创新才有人类的进步。由此,我想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工具性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无疑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语文能力的训练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能力的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争取做到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在创新中巩固听说读写能力,使二者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一、听——边听边想

人们每天都相互交往,都要听他人讲话,为了正确理解别人说话的含义,必须具有一定的听话能力。在小学的日常听话训练中,通常教师只注意让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感知,而忽视了听的过程其实是听与想的结合,即边听边想、边听边分析、边听边综合、边听边筛选,而分析、综合、筛选的过程,则是学生在简单“听”的基础上所进行创新的过程——将别人通过说话所传达的知识或信息,经过分析、综合、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性地使其变为自己的“储存”。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使学生在听话训练中做到边听边想呢?我想,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如下要求:

1.明确目的

在进行听话训练时,无论是听故事、听演讲还是听报告,我们都要提前向学生布置好听的要求,即要求学生重点听什么,这样学生在听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指向,就会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过滤掉“旁枝杂叶”,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创造地节取和总结的过程。

2.善于辨析、强化记忆

在每次进行听说训练以前,我们除了要求学生有重点的听以外,还应该力争让学生从训练中获取有益知识和信息做到“有得”。而要想做到有所得,学生就必然在听的过程中综合、分析听到的信息,辨析、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然后经过强化记忆,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自己可以拿出来就用的知识。从分析到记忆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量的积累,而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融汇、掌握新知识的质的飞跃。

二、说——想说、要说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窗口。日常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许多学生不善表达,即使是简单的语意,也很难用清楚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纠其原因是其创造性思维较差,不能较好组织和运用语言。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1.说话项目多元化

传统的说话训练课上,通常都是由老师或书本规定一个统一的说话题目,全班所有同学根据这一个题目去说。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兴趣不同、爱好不同的几十位同学,不可能都对同一个题目产生兴趣。试想,在毫无兴趣的情况下,怎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闪烁灵感,进而侃侃而谈呢?所以,我们在说话题目的选择上,一定要顾及学生的儿童心理以及其兴趣爱好。顾忌“各有所爱”的每一个说话主体,尽量使说话的题目多元化,让学生各取所“爱”,甚至也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来说。也只有在兴趣的激励下,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其创造性思维,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

2.说话内容个性化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识、情绪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所以,我们说话训练的内容也不应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而要让学生“我口说我心”,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张扬个性的说话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让学生压抑其个性地去为了迎合老师或同学而说的行为,其实正是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埋没了创造性人材。

只要我们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说话题目、能让学生尽情地说出他们的心声,那么,其创造性思维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其驾驭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三、读——重在过程

小学阶段,阅读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发展认识能力、培养创造能力、陶冶情操、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作为教师,太多的时候,我们将自己设定为阅读训练的主角。阅读前以统一的问题去束缚学生的思维,阅读后又以统一的答案去规范学生的理解。试想,在这种情景下进行的阅读训练,怎么能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将传统的阅读训练模式转变为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教师由主导变为引导。让学生在经历自读——想象——分析——推理——结论这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过程中,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四、写——我手写我心

作文,是检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窗口。作文训练,所培养的就是学生综合调度自己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融合生活感受、思想感情,从而写成文章的心理素质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少年时期,正是发展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他们有兴趣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活动,因而作文中往往会出现别出心裁的奇思妙想,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便能帮助学生巩固正确思维方式,摒弃错误思维方式,发展创造性思维。

五、结束语

4.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篇四

在情境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作者姓名:田梽鑫作者单位:陕西省商南县清油镇希望小学

邮政编码:726309

联系电话:0914-6179006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怎样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呢?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利用语文教材,寻找口语交际训练点。

1.借助课本中插图,通过“说”图画鼓励学生。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两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如教学《雨后》,在学完全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除了兄妹俩,还有哪些孩子玩得很快乐,他们是怎么玩的?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张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地描述曾经体验过或想象中的孩子们玩水的快乐情景,怎么想就怎么说,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有效地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

2.利用课本知识的延伸,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以课文为载体“,放任”学生浮想联翩,百家争鸣,把课堂变成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言语交流生成更多的、具有独创性的“文本”,促进其个性充分地发展。1

如《狼和小羊》这篇课文,课文最后写道:说着,狼就向小羊扑去。这段话留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要求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将课文内容作适当延伸,想象小羊的结局。顿时,学生的思维如同喷发的火山,绘声绘色地演绎了许多精彩的故事,而且能够彬彬有礼地就故事中的问题互相质疑,培养了语言和交往能力。

二、创设交际情境,在快乐的氛围中交流。

1.实物创设情境,利用实物创设多种多样符合学生生活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感知、生活积累,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说得具体、真实、有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如教学《爱吃的水果》,可以让喜爱同一种水果的学生自愿结合成小组,共同观察、品尝水果,共同讨论,互相补充,把这种水果的样子、颜色、味道说完整,再讲给大家听,看看谁介绍的水果惹人喜爱。这样的实物情境,让学生有话说、说得全面,而不凭空想象,不知所云。

2.电教创设情境教学中,要不断丰富充实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如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体现形象、生动、真实的特点,积极调动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如教学《找春天》,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清澈的河水、抽芽的柳枝、嫩绿的小草、鲜艳的野花,勾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3.语言描绘情境教师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共鸣点,并在言之有物、言之

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教学《找春天》一课,上课开始,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随着配乐曲,通过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把学生引入流水潺潺、绿草如茵、花红柳绿、百鸟欢歌的春天景色中,激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引发口语交际的欲望。

5.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篇五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可度也在提高。为了满足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迫切需要,职业技术院校惟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很强的高技能型的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理论内涵的界定

(一)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概念内涵的界定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就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心理学研究揭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能力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等等。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内在潜能,要有效地开发出这些潜能,需要个体有从事创新活动的驱动力,个体的兴趣和动机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驱力。

(二)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内涵界定

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创新能力的缺失,突出体现在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缺乏创新的兴趣、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即接受知识时,思维缺乏活力,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这一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对学生的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的优化调整,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程度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个主要瓶颈。其中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制造业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院校,将承担这一重大使命。

(三)关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内涵界定

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对职业技术创新教育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并缺乏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创新素质、校园文化及学生的社会实践等诸多要素的分析,来构建职业技术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创新学分制度、创新表彰与奖励制度、设立创新教育专项基金等配套的创新机制,来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从而构建科学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模式和机制。

二、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一)关于我国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政策层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底,中国科学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呈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建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职教论文 )1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同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提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1]。3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6号)》指出,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中国传统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影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形成过于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缺乏一种创造的内在冲动,缺乏一种大胆质疑的批判思维。现行的应试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用仓库理论概括,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知识积累第一,素质能力培养第二,教育方式采取灌输式,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灌输有余,启发不足、注重照文理解,忽视怀疑求新;注重逻辑推理,忽视发散求异;培养学生的唯上、唯书、唯权威,逻辑推理能力强,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与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因此,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国传统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

(三)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分析

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时,主要重视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有创新热情,但缺乏创新的信心,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接收新事物快,具备了创新意识所要求的独立性、好奇心和怀疑精神,但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创新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较弱。当前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课程和技能训练,都是以学生的岗位能力为中心进行设计的,缺乏创新实践和方法的培训;职业技术院校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活动缺乏有效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多突出基础教育教学的设备、教材、实训等硬件方面的建设,学生创新实践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四、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融入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的途径和措施

[NextPage]

(一)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定位,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融合贯通全过程

近两年,职业技术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配套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课程教学突出“能力为目标,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将创新能力培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方位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内容的组织以教会学生做事为核心,优化能够培养学生同时从事专业实践和训练创新素质的教学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变“死学”为“活学”;“学会”为“会学”;“学答”为“学问”;“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二)以明确的总体教育目标为原则,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逐步提升全过程

创新能力提升总体教育目标是:清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创新能力培养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具体分解为:一年级认识自我,了解专业、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创新心理素质;二年级形成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思维和方法的培养,优化创新意识;三年级创新指导、创新导航教育,侧重创新技巧指导,创新意识实践。三个阶段互相贯通,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创新观。

(三)以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全过程

将创新实践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生活动等各个环节中,进一步营造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氛围,完善涵盖申报、审核、立项、实施、评比等5个步骤的创新项目化管理模式,实现“注重课堂教学与启发创新潜能相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欲望与创新意识相结合、学生在实践中增长创新成就感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四)以学生主体的社团建设为基地,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参与全过程

学生社团对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潜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集策划组织者、实施活动者于一体,在学生创新学习中发挥着目标导向、开拓创新、激励凝聚的重要功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在模式、机制上创建有利于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落实“有一定团队规模,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系列常态活动,有一项特色创新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学生社团“五个一”建设要求。搭建职业技能竞赛平台,营造创新能力培养氛围;搭建“挑战杯”竞赛平台,锻炼创新思维和能力搭建专利申请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创新意识;搭建“英特尔杯”趣味机械大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职业技术院校要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创新能力与实践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模式、途径和措施的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职业技术院校建设成现代化生产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基地。

参考文献:

[1]詹星,徐燕。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2)。

6.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篇六

小的阐释。他说:“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把学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学是老师东西。”的事“训, 练练, 是学训生练的分事开。来”因说, 此训, 语指导下有目的、我们可以理解为有计划语文训、练有步骤地为即是在教师文一达到一、讲究训练方法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语文学习。教1的重要、方法比较。。比词句的较比是较语应言结文合字具训体练学会作者遣词语言环境, 造句的精通过增、妙删, 、帮助换、学生调, 更体中人没想到的》好地理解文本中对的内“涵。谁也说如:不清从山在《想别学冯有数不尽的骆驼吗?●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 这句话的理解这不恰好表明, 生可可以用换句的方法进行比较。芳了“谁也说不清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我出示训让学骆驼, 生比较这两句话的异同, 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学生骆驼。读”练陈述句着读着, 强烈多了。从中感悟教师运用语言比较到反问句的语气比能在语言的方法, 环境中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同的句也式力2就很好、模地突仿破。选了理择解有的规难点律。可循的语的言形象, 让学生举一反三, 练成熟练培律技。能, 这也是小学生语进而把握这言类文语字言训文练字的的常规养用朵的方两很法个美。, “很如看:美看”那《强荷一调花朵》了也荷中很花“美看的。”看美。句这一中我

让学生模仿这种句式说一句话。

生:“看看这一片很茂盛, 看看那一片也很茂盛。”生:“听听这一支很动听, 听听那一支也很动听。”

小学生天性爱模仿, 模仿是语言训练的捷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采用。

3、补白。课文中常有一些“盲点”, 应当启发学生整体把握, 披文以入情, “于无声处听惊雷。”

古诗教学不能以得意为唯一和终极的目标。在得意的基础上, 还必须化言。即内化古诗的言语, 并倾吐于表达。如:《咏柳》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中选诗句、词语填答:春天来了, 山青了, 水绿了, 梨花白了, 桃花红了, 溪边的柳树“

”是春姑娘手中的剪刀, 裁出了。

这种设计, 能提升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 唤起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 填补课文意犹未尽的空白, 这种拓展延伸是学用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养成良好习惯

1、品味题眼的习惯。抓住课文题眼, 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引发悬念, 激发兴趣;可纲举目张, 提纲挈领;可感人肺腑, 可动人心弦。真可谓一石多鸟, 事半功倍。如:《爬天都峰》, 上课伊始我板书“天都峰”并简介之, 让学生想:从山下到山顶可用哪些词?学生, 说:“、登、攀、爬……”比较、琢磨, 悟出用”爬“字更传神。接着, 我让学生边默读边想:“爬天都峰?怎样爬?爬的结果怎样?”一个“爬”字收到整体感知的良好效果。养成品味题眼的习惯, 的确能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2、推敲字眼的习惯。推敲字眼、准确用词是构成佳句华章的基本因素, 体会作者用心之良苦、用词之精妙, 养成推敲字眼的习惯, 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如:《燕子》中“几对燕子飞倦了, 落在电线上”的“落”字;《争吵》中“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字, 都是传神之笔。我在上《荷花》一文“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时, 让学生看挂图, 联系上下文, 展开联想, 想象“冒”字在句中的动态美。

生:“冒”是一个劲地长出来。生:“冒”是迫不及待地长出来。生:“冒”是在挤挤挨挨的荷叶中伸出来, 就像漂亮的水泡一个一个冒出来一样。

我又问;这些白荷花为什么要这样急切地冒出来?

生:想早一点看到这美丽的世界。生:想早一点出来和小鱼一起做游戏……

学生仔细推敲之后, 体会到了这个“冒”字赋予荷花的生命力, 建构了不同的言语图式, 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也不断汨汨地冒出来。

3、想象文眼的习惯。读中感悟, 放飞想象, 让课文语言被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多彩的世界。这些文眼的想象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是学用结合的雏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予以高度重视。如:《孔子拜师》中用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几个词精辟地概括了旅途的艰辛, 把抽象化为具体, 让学生想象其中的画面;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让学生从理解到表达, 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7.培养训练语感,提升语文能力 篇七

语感是什么?夏丐尊和叶圣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叶圣陶又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近几年来,关于语感的本质特征不乏有见地的阐述。李海林从语言的角度,变为语感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杨成章认为“语感是对语言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王尚文从哲学的角度认为:“主观的语感源于客体的言语,是客观的言语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人的语言器官长期感受言语现象不断积淀的结晶,是言语这一对象在人身上对象化的实现。”

综观众说,所谓“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地整体的领悟与感受,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的感悟能力,既然语感作为一种能力,绝不是靠灌输生成,而只能在实践中习得,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和训练中学生的语感。

诵读——培养语感的根本

重视语感训练有助于扭转语文教学中条分缕析的分析多,动之以情的感染少的现状,既能充分体现语文课语言文字训练的“个性”,又能使思想教育收到实效。所以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等要求。

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中的优秀作品的语言去强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并借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诵读活动正和语感中的输入型语感相适应,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诵读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这样的古训。

要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对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该先从诵读入手。诵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内而外的吸收,语感则是对语言文字由外而内的吸收。借助诵读,能使语言中蕴藉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从而了然于心。因此诵读是语感培养和训练的根本大法,诵读是语感培养和训练的基本途径。

创设听说环境,增强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因此,要增强语感,必须创设听说环境,使学生时时沉浸在听说的海洋中。

1.改善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一个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就应改善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爱听你的课,这可以从手势、音调、动作、语言等方面去努力。在这几方面中,语言尤为重要,因为美的教学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将学生无形之中就引入课文的艺术天地里,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若此时再加上充沛的感情,就势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获得强烈的美感。

2.开展各种听说活动

为了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畅游,应尽量开创各种条件,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运用录音机、投影仪、语音室、多媒体创设听说情景。

3.积极开发课外活动

其实光靠课堂45分钟学习语文远远不够的,课堂时间毕竟太有限了。开展课外活动,创设更多的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能力。我在这一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例如演讲比赛、趣味接龙、语文大观园、语文讲座、黑板报、手编报、班级日报等。

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感

多阅读是学生增加接触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得信息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坚持课文整体教学

课文整体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避免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断章取义。通过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完整全面的理解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语感能力。

2.扩大学生阅读量与阅读面

叶老在谈国文教学时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它的书,越多越好。”又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新闻记者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脚。实践证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可见扩大阅读量,无论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还是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都是十分必要的。

重视写作训练,发展语感

多读和多听有助于语感的发生与形成,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写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与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潜能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

语感是学习语文的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坚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8.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篇八

课题设计者:郑可可

一、研究背景

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始终伴随着小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过程,也是小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语言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创新求异的能力,而且同时发展了学生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已经表明,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已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重任。为此,我确立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的个人课题,并将付诸行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一)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文明、和谐、个性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由此可见,口语表达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理解与协调,进而影响和调节相互关系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真正地使“一言堂”变成“满堂言”,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他们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二)研究目标:

1、情感交流目标: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情感交流,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

2、语言发展目标: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语文阅读课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无拘无束地交流。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把话说完整,表达清楚。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说普通话,规范日常语言,克服方言、语病。为学生日后与他人流畅地交谈和写出通顺的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及行动策略

我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调动学生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主要有:

1、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小学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特别是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的“口语交际”练习,更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好舞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交际情境,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

2、学生语言发展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复述训练、续写训练等形式鼓励学生依托课文进行细致合理的想象,“放任”学生浮想联翩,把课堂变成生机勃勃、百家争鸣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碰撞”生成更多的、具有独创性的“文本”,促进其口语、写作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3、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当然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师还可用实物、CAI

课件、编排课本剧表演创设情景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这样学生才会敢讲会讲。

四、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本校学生说话能力的现状作一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为研究的深入打下基础。

2、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查阅、搜集、积累文献资料,了解跟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掌握有关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各种新鲜事实、观点和见解,并作为我们研究的参考和借鉴。

3、经验总结法。指及时对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以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开展。

4、教学实践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各种假说,运用必要的合乎教育理念的方法,探索出提高小学生语言感悟、表达、运用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强调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并把平时教学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五、研究计划

此项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1月-2009年2月)

(1)学习有关理论。

(2)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0月)

(1)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2)及时搜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3)

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写好阶段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1)整理和分析各类资料。

(2)撰写专题和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9.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篇九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瓦窑小学张文范小平刘海军 徐毅苗发砚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背景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要求个体能主动地摄取最有用的信息,现代社会是文化多元,环境复杂的社会,要求人们有独立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人们在当今知识总量以成倍速度递增的前提下,要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有了自学能力,无论是知识更新的周期如何加快,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如何强烈,都可以运用自学能力去有效地掌握知识,开发独立思考能力。

2、课改背景

为了培养适应未来时代的需要,我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主性学习是语文新课标理念的重要体现,它强调和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内心感受……而对于知识、能力都有限,生活、学习上依赖惯了,一切都需要家长和老师安排的小学生。一旦离开了老师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就如突然放飞的小鸟,不知所措,不知要做些什么。所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对新课标的实施就显的尤为重要。

3、语文教学性质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学习逐步走上了语文教学的前台。语文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只是为了学好语文学科,也是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了自学能力,就能无师自通。小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质量,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及重要观点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要求个体能主动地摄取最有用的信息,现代社会是文化多元,环境复杂的社会,要求人们有独立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人们在当今知识总量以成倍速度递增的前提下,要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有了自学能力,无论是知识更新的周期如何加快,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如何强烈,都可以运用自学能力去有效地掌握知识,开发独立思考能力。本课题的研究是在具体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的语文语运用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的教学目的。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质,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本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语文源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开展语文生活化教育,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生活,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开发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资源,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高教学效益。

三、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在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识之士开始着手学习方法的研究,并且有一部分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诸如迟雅著的《治学》,戴维思著的《这样学习最有效》,张文华、赵臣著的《名人学习方法》,桑新民著的《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等。

近几年来,对人类学习活动的研究虽然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但多数研究成果尚未引入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几乎没有考虑如何通过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致使目前学习方式与课程、教学、教育评价模式都比较落后,学生学习效率普遍比较低,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种状况在我国表现得很突出。随着信息时代的来到,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然而,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众多课程中,缺少一门课程,专门教学生关于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提高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效学习与发展的能力,致使目前中小学生乃至很多大学生,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学习,在自主化较强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显得十分被动。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作为切入点,从基础教育抓起,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使他们真正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四、课题的概念界定

自主学习,就是指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更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及重、难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

2、创建自主开放式课堂教学结构。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培养学生敢说会说、敢问会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和进行语文实践的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及重、难点

通过课题实验,使学生能热爱语文,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课外能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

重点是:激发学习动机;重视教给方法;形成并运用自主学习的能力。

难点是: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不背离“着眼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有力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六、本课题的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1、打破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不仅是师生接受知识的空间,更是师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筛选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研究周期可长可短,范围可大可小,研究人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每一次研究都应该有计划、实践、观察、反思这四个环节。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

2、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3、经验筛选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4、调查法。运用采访、座谈、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八、研究的实施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一)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成果

(二)最终研究目标

(三)最终完成时间:

整个课题研究为期三年(2010年4月-----2013年12月)

九、研究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时间、经费保证、图书资料、电教和多媒体设备等科研条件与手段。作为课题负责人的我,热爱小学语文教育,一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工作,有便利的条件和一定的精力确保此课题不会流于形式。加之,课题组其它参研人员的学识、经验、能力、干劲和事业心,及其对教育科研的奉献精神,以及瓦窑小学便利的教学条件和科研环境,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汉坝小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本课题组完全有把握在预期时间内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本人所在单位,相关图书资料齐全,有多媒体教室,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家中有电脑,可随时上网查阅资料。课题组成员均掌握了一定的电教技术,打字、上网、制作多媒体课件都比较熟练,完全可以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手段:

1、外出听课,学习先进教学经验。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师撰写相关论文。

10.谈素描训练中认识能力的培养 篇十

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认识能力,有利于整体地观察、全面比较,在素描写生时不可过于靠近写生对象,一般应选择距写生对象高度或宽度约三倍远的距离为宜,画板与眼睛的距离不可太近,视线应与画板的平面保持垂直关系。观察物象要求认真仔细,切忌将目光只盯住一些局部细节,要使眼光在画面上溜来溜去,上下左右全面照顾,考虑整体。我们不但要观察到物体之间的大小比例、透视变化、空间距离、明暗层次,还要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结构关系、质感对比、线条疏密等为我们带来的张弛、节奏、韵律以及画面整体所体现的独特的感受。当然,观察方法的正确与否、主观认识能力的高低,最终还要通过素描实践来检验。

我们还知道素描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作者的观察和认识,将对象多方面的对比,统一到一个画面中。眼睛看不到变化,手就画不出变化,眼睛看不到统一,手就画不出统一,因此学会全面地、整体地、深入地观察物体的方法是很重要的。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从研究物体存在的特征这一根本点出发的。从整体出发是科学观察方法的核心,任何客观存在的物体形象都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受整体的制约,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画不准整体特征,局部特征即使再准确也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任何形象的根本特征首先来自它的整体和全貌,局部特征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在素描训练中,应做到始终从整体出发观察和刻画对象,始终使局部服从整体特征,表现局部只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整体,但只盯住局部,死抠某个局部而忽略了整体特征却是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作画只能一笔一笔地画,只能从局部下笔,直到画完而造成的,因此也就容易养成从局部出发看问题的不良习惯。因而素描中也就出现了形象松散歪曲、比例失调、色调花乱、透视不统一等常见的毛病。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养成从整体出发观察和刻画形象的习惯,在观察中,不仅要让他们看到某一个局部,同时,也要看到更多的局部,并对各个局部进行比较和鉴别,从而把握和体现整体特征。在明确整体特征的前提下再回过头来观察局部,研究它在整体特征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并正确地刻画出来,从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画整体时要照顾局部,画局部时要考虑整体,这是观察和刻画形象的原则。它反映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那就是从整体出发,再到局部的刻画,然后再回到艺术的整体。在素描训练时,要时刻提醒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整个绘画过程。

在观察物象时,我们不仅要从整体出发进行观察,还要用联系的方法进行观察。因为在一个整体形象中,局部与局部之间是相互依存、有内在联系的,包括解剖关系、空间关系、透视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和事物之间的矛盾所体现的冲击力。这种联系的观察方法是对从整体出发观察的补充和深化,联系地观察往往是整体观察的桥梁,要通过联系观察的训练,逐步扩大视野,增强对整体内容的把握,提高绘画的认识能力。任何表面现象都以本质为依据,不认识、不理解事物的本质,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现象,更不可能把现实中的自然形象升华为艺术的形象。

我们还应该知道,在素描训练中我们的表现意识和造型意识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在当今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艺术同样也表现出其多元的一面。我们在进行素描写生时,无论是构图、绘画材料乃至个人追求、表现意识等方面,都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把素描的概念拓展开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写生向创作靠拢。此外,上个世纪设计素描的出现不仅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敞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也使素描这一艺术门类更加充实。至于绘画素描是否可以作为设计的基础,或设计素描是否可以作为绘画的基础,是以结构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素描好,还是全因素素描好,都不能一概而论,都应该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素描语言与画面的形象达到完美结合。这才是当下对素描概念较深刻的认识。

总之,在素描训练中,我们只有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才能克服局部地、孤立地看问题;只有提高了认识,在我们的作品中才会有奇迹出现。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认识能力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坚持不懈地训练,不断总结经验,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11.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篇十一

成人中职生的语文培养目标是:使中职学员各个能言善辩,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和出色的表达能力。成人学校要积极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听、说表达的氛围。首先,语文教学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具有可行性。听说能力的训练是一项常规的训练,也是一项提高综合能力的训练。说话是一种技能,而任何一种技能都是后天培养的,这种技能会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其次,语文教学听说能力的训练具有系统性。听说的训练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一步一个台阶地进行。成人中专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员的听说能力要分阶段进行训练。

一、训练的第一阶段:训练和培养学生朗读式的说话能力

朗读是“先入眼,再入目,然后入耳,最后入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纠正字音,指导学生准确读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语调、语气、重音及速度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到朗读使他们进入一个美的境界,有一种美感;在课堂上请朗读的同学站在前面,面向全体同学或朗读,或背诵。开始可能有的同学不适应,或不好意思,或紧张而忘词,这时候,老师适时地给予鼓励、提示和帮助,并示意下面的同学给予掌声。通过背诵同学储备了说话表达的材料。

二、训练的第二阶段:训练和培养学生复述式的说话能力

训练学生能读、敢读,并帮助其储存一定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或讲述所见所闻。例如,请学生讲述在上学路上的趣事。开始的时候学生表述可能不是很清晰,老师要帮助他们疏理思路,指导表达方式,再请学生重新表达。这样不断重复,表达愈发流畅。讲故事的形式大家乐于接受,也比较感兴趣, 每当此时课堂气氛都非常活跃,大家乐于表达,有时甚至为此争论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训练效果也就比较理想,学生说话能力也增强了。

三、训练第三阶段: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说话 能力

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训练学生的口头作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说话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有时是命题作文,有时是半命题作文。比如提前给学生几个话题,如“谈谈你的专业”“你学习本专业的期望”等。让同学们课前做好准备,课堂上请大家站在前面来口头表达。因为有准备,大家语言都非常流畅,思路都非常清晰。有时也可换一种形式,如给出一个词语请学生随意联想、说话。这样做的关键在于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

四、训练的第四阶段:训练和培养学生“指令性”的说话能力

使学生做到能“语”能“文”,进一步培养他们能言善辩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和出色的表达能力,这是现代职业的技能和本领。“指令性”说话,是让学生全员参与,分组就某一个话题进行“PK”,给大家各抒己见的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学都喜欢这种形式,尤其是在一方战胜或驳倒另一方时,大家都会兴奋得手舞足蹈。激发学生对论辩的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大家对“PK”产生了渴望, 甚至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也迫不及待地要参加。

12.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篇十二

【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语文学科具有很高的教育地位,其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等。而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是语文教学的初始阶段,在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一年级;阅读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能够使小学生对字面意思进行理解,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从而使其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解。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加强,能够使其自身对于相关语言信息进行获取的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一年级为小学教学的开始时期,而初始阶段教学教育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一年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就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小学一年级学生均是刚开始与文字、文章进行接触的,在这个阶段对其阅读习惯进行培养,能够指导其作出正确的读书选择,从而对小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进行促进。书籍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而若想将书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师的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教师不能够过度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关注,而是需要对学生在阅读后的收获及感想等进行关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图书馆或书店等,让学生选取自己喜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从而对学生的阅读面进行扩展。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要求不能够过高,主要是指导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坚持将书籍阅读完,并且阅读后将自己的感想进行分享,教师在对学生的感想进行分析,将其中的优缺点告知学生,使学生能够逐渐对书籍的好坏进行区分。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向其推荐一些基本科普书籍或童话故事类书籍等,使学生对于阅读书籍的兴趣逐渐提高,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从而使其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二、阅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在文章的阅读中,其目的不是简单把文中的文字内容看完就行了的,而是要跟文章中文字互动,并思考其中的内容。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之间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相应的思维思考,能够使其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更加丰富,慢慢找到符合自身的阅读方法。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本堂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设计一些与之对应的思维训练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结合思维运动,从而将其阅读能力逐步提高。在教师进行故事文章的讲解时,可将阅读的主动权交出来,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在学生的阅读中对文章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没有讲解前的阅读中能够主动去进行思考,将其思维启发,从而将教学的流畅度与灵活性明显提高。如在《小松鼠找花生》的讲解中,教师可在课堂开始后让学生自己先对这篇课文进行朗读,而没有讲解在阅读中更易主动去思考,如花生在什么地方、松鼠有没有找到花生等,在朗读完成后,先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能将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更好的结合,不仅能够将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提高,还能够将提高教学质量。

三、阅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常图片对其的吸引力远大于文字,并且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明显高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图片,将其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出来,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提高。且在阅读中结合看图训练,能够使阅读教学更加形象,将学生的学习及阅读的兴趣提高,而在阅读前,将图片放出,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图片内容,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阅读的积极性。如在《夏夜多美》的讲解课程中,在阅读前教师可让学生看课文的相关插图,并让其描述看到些什么,促进学生的想象力,然后教师让学生对该课文进行阅读,能够让学生将阅读内容与图片相结合,使其理解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阅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通常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能仅仅对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后对阅读感想进行更加形象生动的表达。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在教学阅读中可以结合语言训练,其在对阅读能力训练的同时能够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阅读过后,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再用自己语言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描述。其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在无形间也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总结

在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中,需依据学生的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特点,推荐相应的书籍,使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兴趣提高,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3.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 篇十三

摘 要:在整个小学阶段里,阅读课文始终贯穿整个教学系统,尤其以高年级的阅读为重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兴趣;发挥个性;能力训练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标和课改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从小就应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特别是小学高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更是重要。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自己完成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想读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我接手四年级起,我就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起先是每天语文课前五分钟,学生轮流上台给大家讲讲自己回家读过的故事。然后是利用周五的班队会,进行朗读比赛。从五年级开始,我们班又开始轮流写“班级日记”,人人参与,第二天上台朗读,大家还可以发表意见和建议,比如对文章本身的结构、表达、修辞等谈看法,还可以就文章所反映出来的观点、态度进行点评,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其次,利用课内文章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现在很多课内名篇节选后都有好书推荐,就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始就通过表扬、展示、小小的奖励鼓励学生阅读,慢慢地让学生从阅读中认识世界,认识真善美假丑恶,从而体验阅读的乐趣。最终从思想上让他们认识到,真正喜欢读书,那才是致力于自己终身发展的好事。为此,我们班成立了“图书角”,利用每周四向学校图书馆借阅,甚至每周给学生一节课,尽量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

二、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会读

1.注重文本,形成语文阅读能力。

文本就是经典范例,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中要紧扣文本。因为现在孩子接受信息多渠道,所以要坚决反对脱离教材,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发言作风。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还要知道为什么。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多读课文,读懂文本。如教读《草船借箭》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在设计陷害,为什么还要满口答应,立下军令状,喝酒后才离开?”。同学们通过研读课文,讨论明确,这就是诸葛亮的高明,他运筹帷幄,知道在联合抗曹的时刻,识大局,顾大体,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又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

课内阅读主要是交给学生一把读书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要和学生一起不断总结,寻找文章阅读的最佳突破口。如 《狼牙山五壮士》文眼在“壮士”,就要从题目入手;《桂林山水》文章开头揭示中心,学习这篇文章就可以抓住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去质疑学习;有的文章要从结果处入手,采用变序的学习方法;还有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去理解以带全篇等等。阅读感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阅读经验的有效积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应,这需要反复锻炼,在课内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养成。

2.训练学生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句子,或表示过渡,或点明中心,其对表情达意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这些关键性语句,正确把握这些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读《蟋蟀的住宅》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工程,使他们明白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

“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就要老师教方法。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看这篇文章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比如写人记事的文章,第一要弄清文中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第二要弄清人物的品质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出来的;第三还要要精读文章细细品赏,勾画出文章的重点语句,词语,品一品这些词句的精妙之处,以达到读者作者编者三者之间的共鸣,使学生真正做到入境学习;第四对文中不理解有疑义的地方质疑,并通过讨论解疑;第五谈学习文章的体会收获。体会是可以是学习方法,也可以是所受教育等等。只有这样“打破沙锅问到底”,才能学懂,学透,学深。

4.学会做批注。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为批注不仅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而且有助于思维和记忆。批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在主要观点和重要内容部分划线;在关键词下圈点;在空白处写上各种评注、疑问、答案、要点的归纳;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作特定的标识,以备忘却,必要时还可用几个简单的词进行旁注等等。在批注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做读书笔记,培养做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5.发挥个性,培养创新阅读。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更在于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有深度的求异思维的体现,应给予高度肯定。

上一篇:银行业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语文天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