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精选8篇)
1.护士急救技能培训 篇一
了解急诊科护士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学习需求、加强急诊科护士培训、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可以使急诊科护士在急诊医学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1]。在多年的急救护理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笔者要求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以往的许多经验告诉我们,要提高急诊科抢救质量满足患者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急诊护理队伍,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所必需的[2]。国外急诊护理医学培训进展
在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日趋完善。护理专科培训是各国都十分重视的继续教育内容,在法国,专科护士必须接受各种专科护理培训,有些专科培训甚至由国家来承担。目前,美国有两大组织专门培养急诊医务人员,既分别创建于1968年和1993年的美国内科大学(ACEP)和美国医学院(AAEM),为临床输送了大量的急诊医务工作者。一个学科要发展,必须拥有一批真正钻研的专业人员,因此,为快速合理的发展急诊护理工作,美国开始注重急诊护理专科人员的培养。主要是AAEM培养在校学生与其他院校在职人员相结合[3]。急诊科护士往往成为第一提供急救医疗的人,而且她们经常通过对讲机和遥控系统给现场的急救人员提供服务[4]。
按国际急救服务体系(EMSS),培训急诊专科护士即: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急诊ICU三大环节轮训急诊专科护士。院前急
救及救护中心轮训即使院前、院内急诊抢救连续性,同时掌握现场急救技能;急诊抢救室轮训即熟练掌握抢救药品,抢救设备、急救技能及有预见思维的护理记录;急诊ICU轮训即掌握急诊监护仪器、监护护理、监护观察。使
急诊抢救患者在抢救室监护室得到连续、完整的护理[5]。在继法国开创专科护士培养之后,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都开展了专科护士培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7]。国内专科护理培训进展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护理继续教育正如火如荼开展着,但目前护士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大多来自工作经验、院内活动,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甚至有人纯粹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学的知识,这种单纯依靠工作年限的增长、工作经验的积累来提高急救水平的现状十分不利于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获取更多的急救知识,不利于急诊科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有调查显示,虽然上海的医疗护理水平在国内较为突出,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如上海市各医院急诊科护士工龄普遍较短,护龄不到5年的护士超过被调查总数的一半,因此对这部分护士的考核、培训显得尤其重要[8]。
据初步调查,目前上海各医院在岗位培训工作中开展最多的是一些院内活动,几乎很少组织短期甚至长期脱产学习培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急诊科的工作繁忙、护士人手不足,因此医院
不可能安排大量人员脱产培训,只能通过一些院内教学培训进行弥补。而就护士本身而言,她们最愿意参加的活动是系统的脱产进修或学习。在护理学知识飞速更新的今天,仅靠一次学校教育获得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找合适的培训机构、方式、内容对急诊科护士进行“一体化”培训、教育。
我国卫生部医政司护理处也已把“护士毕业后规范化教育和专科培训体系研究”及“研究确定近5年内优先开展的专科护理领域及相对应专科护士能力、水平、培训内容的要求”纳入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9],并且强调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也应走专科护士培养的道路。虽然,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多年,但尚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形成成熟的模式,许多大型教学医院已经着手开展急诊医学护理实训基地的培训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邵逸夫医院以美国护理继续教育为基础,通过急诊护理的培训,使护士对该急诊抢救护理的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尚未建立由国家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认可的培训基地,也缺乏统一的培训及考核标准,使得急诊抢救护理的发展有所限制[10,11]。开展急诊科护理专科培训的必要性
急救医学的迅猛发展,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技术的应用,需要急诊护士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急救医学发展水平。新时期患者对医疗的需求,特别是对急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要使全体护士达到抢救技术过硬操作技术娴熟,使患者及家属产
生依赖感和安全感,除了熟练掌握15项护理技术操作外,我们全体护士特别是新护士定期进行急救培训,将急诊常见“十大”疾病抢救预案制定为:(1)抢救程序;(2)人配合抢救程序;(3)人配合抢救程序,并进行急救情景演示模拟考核,训练护士应激随机事件能力;对常用的急救仪器操作考定期不定期抽考,以达到提高整体急救技能的目的。
急诊科护士的临床处理能力是体现当地医院和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急诊科继续教育培训能够充分体现急诊科护士的医疗护理水平,对于这类护理人员的培训应结合医院实际、针对薄弱环节开展,全面提高急诊科护士的整体素质。急诊科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病情急、病种多、治疗和抢救复杂的特点,对急诊科护理提出了较高的专业素质方面的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而作为医院救护窗口的急诊科护士更应掌握各类急症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应对危急重症患者[13],尤其在以创伤为主的我院就更应该争分夺秒,以最大的努力使患者取得最好的疗效。因此,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岗位培训,巩固专科护理知识,通过反复实践的急诊培训课程,缩短每个护士的成熟期,以全面提高急诊科护士整体素质,尤其在上海这样一个经济、医疗都走在我国前列的城市来说更需要重视[14,15]。我院开展急诊护理专科培训的特点
急诊护理培训还需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护士自身需求,开展主动而有效的系统岗位培训。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护士进行多种形
式的培训。医院可以临床实践、科室培训和自学为主,采用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外出参加各种学习班、培训班或脱产进修,同时鼓励护理人员参加自学考试,妥善解决好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从而促进急诊科的长远发展。
为了培养专科人才,拓宽护士的知识面,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培养在职护士。利用教学医院的优势,请专家教授讲述新业务新技术在急救中的运用,选派年资高的护师以上人员参加全国上海市举办的各类急救护理学习班护理论文交流会,及时了解新的学科信息。在掌握了急诊护士目前培训缺点的基本情况下[16],联合“120”急救中心和急诊科专业医生,对来我院进修和实习的同学进行反复实践、规范化的培训课程
2.护士急救技能培训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培训院前急救护士应急能力24人,年龄30~42岁,其中30~32岁3人,33~36岁14人,38~42岁7人,本科6人(25%)、大专16人(66.7%)、中专2人(8.3%)。留观病床6张,护士与床位比例为4∶1。将所有急救护士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院前急救理论培训,实验组采取急救基础理论和院前急救“应急能力”培训,两组在年龄、学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培训方法及内容
针对院前急救护士进行专业的急救技能培训,同时根据院前急救所具有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主要包括培训时间、内容、形式、评价等。培训时间均为1年,而且每个季度对每人进行考核、评价。
1.2.1 培训的内容
(1)急救基础理论培训:根据院前急救的特殊性,对从事院前急救的护士进行相关的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如解剖学、神经内科学、病理学、药理学、外科学等科目,同时对典型的急救病例进行剖析。(2)急救技能培训:提高院前急救护士对急危重症患者常规监测的技能如: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体温、尿量等指标;针对急危重患者应着重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是否存在外伤性出血导致的血压下降、失血性休克等,做到“一看、二摸、三听”,根据临床上常见的院前急救情况进行病情分类评估,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关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由高职称、高年资的护士根据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对病历进行讲解,集中培训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在处理急重症患者时的应急能力,准确的判断急危患者的病情,依据处理流程及病情轻重采取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给医师后续的治疗争取足够的宝贵时间;掌握各种常见院前急救急危重症疾病的院前救护程序,熟悉各种急诊疾病的院前急救评估方法和常规院前急救处理措施、用药的剂量和用法,如心肌梗死、脑梗塞、脑出血、昏迷、外伤、溺水、烧伤等;在对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救治过程中,护士由于处理经验不足、抢救方法、设备运用不熟练而导致对患者的救治延迟危及患者生命,同时给医师的救治造成一定的不便,所以应该进行以相关院前急救理论知识和应急能力为内容的院前急救培训。加强护士对院前急救抢救技能的培训如: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除颤、吸痰、洗胃以及对微量泵、心电图机、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的熟练使用。力争做到操作动作迅速、准确、规范。同时训练培训提高从事院前急救工作护士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3)急救护士综合思考能力、沟通能力的培训:院外急救护理工作较为繁琐,对护士的身体及心理具有较大的压力,因此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护士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3]。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要优先进行,然后处理一般急诊患者,以避免给自身造成不必要的身心压力;同时护士要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处理好同事之间、护患之间的关系,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沟通能力。
1.2.2 培训方式
(1)授课方式:邀请相关科室高资历的主任医师或药剂科主任等应用幻灯片讲解相关的医、药学理论知识,进一步掌握人体的生理结构及相关的病理知识,指导如何进行临床用药;同时,与年资较高的急救护士沟通,由高年资的护士对她们进行指导,以其情感沟通达到有效的减压。(2)情景模拟:由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在技能培训中心进行,以假设急危重症情况,引导护士进行模拟的抢救和处理。如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对创伤大出血的患者进行止血;对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及时清除阻塞物、吸氧、气管插管,以及相关的气管切开术等操作。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抢救意识,提高院前急救护士的急救本领[4]。(3)急救实战培训:分批进入重症加强病房(ICU)进行培训,由资深主治医师及高年资护士进行临床护理指导、培训、考核。将基础护理及急救护理作为培训重点,包括: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术、吸痰、降温机使用、支气管镜使用、徒手心肺复苏、深静脉插管等。结合实践,以这种方式巩固护士的专业知识,提高对患者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自身护理技能。对每位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结束后,总结经验与资深的护士及护士长进行交流,发现不足并改进,实战培训结束后要求每名护士完成护理心得体会。
1.3 评价标准
通过理论考试、技能考试评分,其中理论考试<80分不及格、>80分为合格、>90分良好、>95分为优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0.05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急救护士进行考核、评价在急救过程中方法、患者评价,抢救成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见表1。
注:经过考核标准评定证实,实验组急救护士的专业素质明显高于对照组(t=2.046,P<0.0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通过规范的师资理论、规范的技术操作流程、规范的培训设备,对急救人员进行系统规范的急救培训,提高院前急救队伍的救治能力和水平,做到见病人后,反应快速,准确,及时,有效,分秒必争,减少伤残降低死亡。
3.1 提高急救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
护士只有具有较好专业知识水平,才能有效地配合主治医师进行急救。例如对于危重颅脑外伤并有脑疝患者采用急救措施为甘露醇快速静点配合推注呋塞米注射液和地塞米松注射液,同时观察患者的颅内压情况,在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保证在生理范围值内可以降低颅内压,合理使用利尿药降压药。在应用利尿降压的同时也要注意根据患者的生理情况进行合理补液,防止患者脱水严重。
3.2 提高护士对急救患者病情的观察力、判断力
对于院外急危重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多变性应有充分准备,观察患者病情的侧重点、掌握观察方法,以及对病情评估和问题发现的能力。
3.3 提升院前急救应急的配合能力
院前急救的配合能力主要体现在护士操作的规范、抢救的程序化、配合主动且迅速、急救设备物品的正确使用率、个人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对自身情绪控制能力等。由于护理人员业务水平有限,并在突发情况中情绪控制不好导致过度紧张,造成无效时间过多,导致患者错过了抢救黄金时间[5]。
总之,通过对院前急救护士进行系统地急救基础理论和院前急救“应急能力”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院前急救工作的效率;另外院前急救护士的应急能力综合素质的明显提高,真正的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规范化衔接,做到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从而大大提高对院前急救中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进一步提高患者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程丹莉,田维娜,胡萍,等.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74-175.
[2]高兴华,张晓晨,王光元.急诊护士对院前急救护理的心理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776-777.
[3]张卫青,那建华,王福利.建立急救护理流程的实践与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58-1559.
[4]桑宝珍,戚荟,荣丽娟,等.院前急救专科护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4):308-310.
3.急诊科护士急救技能的现状分析 篇三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急救技能;现状分析
急诊科所接触的大多是病情复杂、生命垂危的病人,这样的患者在送到医院治疗时,情况都不是很乐观[1]。对这几类病人的抢救是急诊科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自此可以看出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直接影响抢救的成功率,在此对我院急救科护士的急救技能现状进行进行具体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对我院XX名急诊科护士对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护士平均年龄为(27±15),最大的42岁,最小的27岁。职称:护士13名,占68.42%;护师4名,占21.05%;主管护师及以上2名,占10.53%。护龄从3年到18年不等。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调查表第一部分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年龄、职称、护龄、学历;第二部分主要考察急救科护理人员对急救室物品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有20道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满分20分,12分及格。
1.2.2 现场考核现场考核护理人员的急救技术和对急救车内药品的熟悉程度,每月考核一个项目。急救技能主要包括: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外伤止血、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吸痰、给氧等。急救车药品考核主要包括:呼吸兴奋剂、强心剂、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止血药物等11种药品的分类、作用、剂量、用法。每名急救科护理人员随机抽取一项急救技能和三项急救车药品进行考核,急救技能一项20分,急救车药品考核一项10分,满分50分,30分及格。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如表一:
2.2急救技术以急救车药品掌握情況如表二
3讨论
3.1急救科护士的急救相关知识有待加强:从表一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护龄、职称以及学历与问卷结果得分是成正比的,工作时间越长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越深。近几年,年轻的护理人员越来越多,医院也需要新鲜血液的,从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对年轻护理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不足,问卷中所给出的都是平时工作中容易出现以及遇见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从平时工作时间中得到知识和经验往往是不够的。
3.2急救科护士急救知识不足方面分析:从此次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护士对急救室物品的熟悉程度不够,如负压吸引器吸痰时使用的负压值、气管插管的长度、对呼吸兴奋剂、强心剂的正确使用方面的得分都较低。由于平时理论方面学习不足,在紧急处理疾病的过程中出现临床症状判断失误、抢救程序混乱等情况。除了理论知识不够意外,低护龄也是影响护士业务水平的因素之一。在急救科中,护龄低于5年的护士占整个科室的一半以上,她们的急救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科室整体水平。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护龄低的护士多半是参加工作不久,她们的主要理论知识无非是从学校以及老师那里得来的,学到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参加工作时间又比较短,仅仅靠护龄年限的增加、累积工作经验来提升自身的急救水平是不利于年轻护士多方面获得急救知识,更加减缓科室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3.3针对调查结果给出的意见和建议:急救科护士的急救技能对病人生命的抢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针对上述所体现出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定期给予急救科护士短时间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是科室内的高护龄护理人员分享她们多年来的临床急救经验,以及将急救工作中急救措施的程序和药物分类、作用、剂量以及方法编辑成册,发给护士进行学习,不定时进行检查考试。亦可让护士外出学习,吸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能够更快积累临床经验,活跃临床思维,提高整体的急救知识技能水平。
4结论
急救科护士的急救技能的提升能够直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医院应重视对急救科护士急救技能的培训。
参考文献
[1]童宇平,王子秀;我国急诊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现状[J];护理研究2010 年1月第24 卷第1 期中旬版(总第310 期)
[2]梁玲,李衷美,刘英 ,何平;护士掌握急救技能及急救物品相关知识的现状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7年5月第7卷5期
4.北京市院前急救护士工作规范 篇四
为加强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护士的工作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整体工作效率和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一、规范用语
(一)您好,我是120/999XX护士,您需要什么帮助可以告诉我。
(二)请您带好去医院就医的相关物品。
(三)急救车空间狭小,请您上下车注意,避免磕碰受伤。
(四)请您下车时携带好随身的物品(药品)。
二、禁用语
(一)别动,我正给你XX(检查/治疗)呢。(二)太胖了,血管都找不到。(三)你这人怎么回事,这么不配合。(四)快点儿上车,别磨蹭。
三、仪表着装规范
(一)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二)按规定穿着工作服上岗(服装同女医生),着装整洁规范。
(三)佩戴工号牌上岗(工号牌必须挂在前胸左上方)。
(四)仪容修饰得体,不浓妆艳抹。
四、行为规范
(一)强化首都意识、急救意识,医德高尚,医风端正,不以工作之便收受任何钱物,不示意患者赠送钱物,廉洁行医。
(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工作态度认真负责。
(三)工作期间统一着工作服,佩戴工号牌,做到着装整洁规范、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精神饱满。
(四)态度和蔼,语言、举止文明,解答问题耐心,主动为患者排忧解难;不得与患者发生争吵。
(五)对病人有同情心,尽可能满足患者和家属的合理要求,尽全力配合医生救治患者。
(六)配合医生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七)救治全过程时时体现“急”字,动作迅速、思维敏捷、处置果断、争分夺秒、临危不乱、团结协作。
五、工作流程规范
(一)提前到岗,上岗前检查利器盒、医疗废物袋是否按规定配置;药品及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均在有效期内,无过期。填写《医疗设备交接本》,与上一班人员做好交接记录。如发现器材有缺损或不能正常使用,应及时报告急救站
负责人并使用备用物品。
(二)在GPS车载显示器上插卡登陆上班或电话登陆上班,因故不能自动登陆时,应立即向120/999指挥调度中心报告,由调度人员负责人工登陆上班。因故不能出车,应及时通知急救站负责人及立即向120/999指挥调度中心报告。
(三)10秒钟内接听派车电话,接到出车任务后,在2分钟内出车。
(四)如现场无呼救者或者患者家属等候时,应立即下车寻找。协助司机与120/999指挥调度中心联系,进一步核实地址。
(五)无菌技术操作时,须再次检查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密封程度,有无破损,是否过期,确定无误后方可使用。
(六)院外抢救病人时均执行口头医嘱,听清医嘱并重复一遍:药名、剂量、用法、与医生核对后方可执行。使用麻醉药品、特殊用药时,须经两人核对。
(七)诊疗完毕后,清点物品,用药后的空安瓿保留,与用过的注射器具、纱布等一并带出现场,注射器、针头等按规定销毁。
(八)协助患者家属、医生、司机、担架工完成患者的搬抬工作。患者被搬上担架后,负责立起担架护栏并按要求系紧安全带。在关闭车门时,应提醒患者家属注意安全。
(九)患者送院途中,坐在医疗舱,协助医生观察患者病情,如病情变化随时准备抢救。
(十)完成任务后,把医疗废物放置在医院指定地点并负责更换一次性担架单。如转运完传染病患者,救护车离开医院之前,负责车厢消毒。
(十一)出诊回来后及时检查氧气、心电图机电量、心电图用纸是否充足。按规定补充诊箱内所缺药品及医用耗材,以确保正常工作的运转
5.护士急救技能培训 篇五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名中国女护士在日本游玩时,偶遇一名日本中学生突发癫痫,她紧急施救后,帮助学生恢复意识。日前,一名日本网友将此事发到个人社交账号上,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
这件事被现场游客拍下来,在网上成为热议话题后,这名女护士的身份才被公开。5月15日,记者联系到施救者——河南肿瘤医院的护士任双双。采访中她一直强调:“只是看到了,我能帮上忙而已,没有什么大道理。”对于有个别网友质疑她“救了个日本人”,任双双说,作为一个医护人员,她不能袖手旁观。
据任双双说,现场施救后,围观的日本学生集体向她鞠躬致谢。
6.护士急救技能培训 篇六
第一节概论
一、休克的概念
二、休克的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二)按血液动力学分类
(三)按休克程度分类
三、休克的病理生理
四、休克认识的新观点和展望
第二节休克的病情判断
一、休克的监测
(一)临床观察
(二)血液动力学监测
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血量、心脏指数、休克指数
二、休克的病情判断
(一)早期休克
(二)严重休克
(三)顽固性休克
(四)休克程度估计
(五)四种常见休克的临床观察
(六)动脉血气分析
二、休克的治疗与护理
(一)紧急处理
(二)护理重点
(三)抗休克裤的应用
第八章急性中毒
第一节概述
一、毒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二、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
三、急性中毒的的诊治原则
(一)初步诊断原则
(二)预测严重程度
(三)急性中毒的处理原则:排除毒物、阻止毒物吸收、促进已吸收的毒物排泄
第二节常见急性中毒的救治
一、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机制、病情判断、紧急处理、护理重点
二、常见安眠药物中毒:
三、一氧化碳中毒
四、河豚毒素中毒
五、毒葷中毒
六、强酸、强碱中毒
第九章缺氧和氧治疗
第一节概述
一、缺氧的原因及分类
二、缺氧的病理生理
三、缺氧的临床表现:缺氧的四个分期
四、缺氧的诊断
7.护士急救技能培训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7月—2015年12月选择门诊护士48名,年龄25岁~53岁(43.05岁±3.3岁);副主任护师9名,主管护师29名,护师10名;学历:硕士研究生1名,本科24名,大专19名,中专4名。将48名护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名,两组年龄、职称、学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参照“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护士急救技能培训”教材,选取急诊专科护士2名、门诊护士长1名、急诊急救护理专家1名组成方案制定小组,根据常用5项急救技能操作心肺复苏、吸痰、气管插管、电除颤、静脉穿刺的使用频率,设计成人心搏呼吸骤停作为情景模拟病例,培训内容、流程形成方案初稿,持续优化,最终形成定稿,组织门诊护士反复演练并拍摄成标准视频资料。
1.2.1. 1 对照组
2015年7月—2015年9月以前接受传统的急救培训:由2名急诊专科护士采用现场讲解、演示的方式进行,培训后可参考技能训练室操作视频个人练习,统一考核达标,确保操作规范化。后按照模拟病例要求,将24名护士随机分为8组,每组3人,计时各人员配合与操作时间,但未强调具体定位要求及配合方法。
1.2.1. 2 观察组
2015年9月—2015年12月在对照组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定位抢救演练。24名护士随机分成8组,每组3人,设定急救工作岗位,对受试对象进行为期3个月情景模拟训练,采用设定的情景模拟病例,按实际搭班情况由A护士任组长,抢救时起指挥者角色,所有培训按照预设的抢救流程进行,并进行角色分工,护士A:位于病人头侧,起指挥者作用,负责气道管理,包括气管插管配合、吸痰、呼吸机备机、生命体征的监测。护士B:位于病人右侧,负责静脉通路的建立、给药以及血标本的采集。护士C:位于病人左侧,负责仪器设备准备、气管插管用物准备、静脉用药、记录及对外联系和抢救场地清理。抢救小组各成员轮流承担抢救过程中的A、B、C角色,从不同角度体会抢救全过程,提高应急能力及默契程度,培养团队精神。
1.2.2 评价指标
1.2.2. 1 急救理论知识考核
两组培训后参照《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3]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闭卷考试,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填空题5题(每题4分),简答题5题(每题8分),总分100分,严格监场,当场封卷。
1.2.2. 2 急救技能考核
根据《急危重症护理》[4]中5项急救技术操作标准制定:心肺复苏(CPR)、气管插管、电除颤、吸痰、静脉输液评分表,按照考核标准现场打分,比较两组的急救技能分值及急救措施落实到位时间。
1.2.2. 3 培训满意度评价
根据“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制定培训满意度量表,分为急救综合能力、团队凝聚力、激发学习热情、安全防范意识、科室间协作能力、责任心和自信心等7方面来评价[5,6]。培训后分别对4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非常满意、满意、不确定、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后收回,发放量表48份,收回48份,回收率100%。
1.2.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所有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
分
s
分
3 讨论
门诊是医疗护理服务的第一站,我院作为江苏省门诊量最大综合性医院,门诊面积约30 000平方米,诊室300多间,其门诊量连续15年位居全省第一,2015年门诊量即达到472.36万人次。随着门诊量的持续增长,门诊病人在就诊过程中会出现晕厥、休克等意外事件几率不断增高,而门诊护士对急救药品知识、急救器材的掌握程度及急救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基于此,我们将情景模拟训练方法引入到门诊护士急救综合能力培训中,以期提高抢救的时效性,确保抢救的有序化进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满意度。
3.1 定位协作模拟训练提高急救关键操作时效性
时效性(time effective of emergency)即救治成功率与时间的比值[7],是抢救工作的最重要的指标。急救时效性应作为一切急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脱离了时效性,任何措施和技术都偏离了急救的方向。因此,我们在制定定位抢救模拟中,给予定职责、定站位,定流程。遵循指南要求,在流程设计时充分考虑细节,每个操作环环相扣[8],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和动作,减少不必要的中断。抢救时急救人员各司其职,互相协作,缩短了急救准备时间及急救措施落实到位时间,使得抢救高效、有序进行。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要求,心肺复苏每延迟1 min,复苏成功率就下降7%~10%,对于有心电监护者,从心室颤动出现到除颤,时间不应超过3min。本研究在3人团队协作基础上,按照角色定位实施急救流程,并在定位分工方案中,充分把握胸外按压实施时间越早越好、首次除颤越早越好,按压中断时间越短越好,制定由第一个发现心搏呼吸骤停病人的护士A负责启动急救系统及胸外按压,以确保胸外按压尽早实施;护士B负责开通气道并实施辅助人工呼吸;护士C尽快开始电除颤,确保电除颤尽早实施。3名护士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确保各项技能在同一时间有序进行。本研究显示,实施定位协作抢救模式后,在启动急救系统、胸外按压、人工气道建立、首次除颤、药品应用等措施落实时间方面,均较培训前缩短,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充分证明定位协作模式在急救关键操作时效性均优于对照组。通过本次团队协作定位抢救培训,使得抢救更加有序、高效,缩短抢救准备时间,各项抢救操作技能更加娴熟,应急能力有了更大提升,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提高了急救的时效性与有效性。
3.2 定位协作模拟训练提高门诊护士综合急救能力
门诊病人病因不确定、随机性大、病情变化快、病情危重,加之门诊护士高年资护士居半的人员配置问题,故门诊现场急救更应注重急救意识、综合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培养。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对其他急救能力的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往传统单项操作培训考核方式,多注重个人单项基本技能的培训考核,忽略了高效团队配合能力,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沟通配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案例情景模拟考核的过程中,对照组因为护士职责不分明,处于忙乱状态,护士急救系统启动速度慢,因此这种传统的培训模式不能真正提高护士应对门诊现场突发事件的能力。定位协作抢救模拟训练,是以团队为单位的集体训练,各角色任务符合实际,从而产生角色认同,演练时现场忙而不乱,思路清晰,各司其职,护士能完整而系统地体验场景真实感,促进了培训过程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在角色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得门诊护士惯性思维得以改变,提高门诊护士综合协作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也有效提高了抢救病人的整体实战能力,保证了抢救的时效性、有序性、有效性,是一种较理想的团队协作培训方法。
3.3 定位协作情景模拟训练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满意度
情景模拟训练将情景模拟运用于培训中,使学员处于不同的情境中,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可以更好地体会临床护理的工作内容,使得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形象、具体,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9,10]。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士对培训法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定位协作情景模拟急救培训较传统方法更受学员欢迎。由于是分组角色定位练习,演练过程中,护士把枯燥的理论和操作培训应用到角色中,组员之间相互切磋鼓励,组与组之间相互观摩学习,互相比拼,形成了有竞争意识的演练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完全扭转了传统培训的被动接受,护士通过定位协作情景模拟中角色要求不断互换角色反复演示,随时发现自身和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诸如如何有效打求救电话、转运通道不流畅、搬运真人和模型感觉完全不同等,在演练过程中不断改进,使得团队凝聚力得以加强,在培训的同时增强了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心,也体会到增加科室间协作能力的重要性。
定位协作情景模拟训练,使得抢救更加高效、有序,缩短了护士抢救准备时间,各项抢救操作技能更加娴熟,应急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保证了抢救的时效性。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应急情况在模型人身上较难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因模拟人本身缺乏反馈,而模拟训练流程管理是一个持续、反复评估实施、不断完善过程,在今后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反馈,持续优化评价体系,医护人员要在临床上不断地锻炼、实践和总结,以使流程更加合理,真正达到全面提升门诊护士抢救协作能力、保证病人安全目的。
摘要:[目的]探讨定位协作模拟抢救在门诊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名门诊护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名,对照组接受传统抢救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设计模拟病例进行培训及考核。比较两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能考核相关成绩,用自制问卷调查培训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急救技能完成情况、急救措施落实到位时间、培训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定位协作模拟训练应用于门诊护士急救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抢救的时效性,保证抢救的有序化进行,激发护士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满意度。
关键词:定位协作抢救,模拟训练,急救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张利平,邓敏,卿梅.门诊护士急救能力及相关知识的现状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7):59-60.
[2]孙玉敏,耿金康.集中培训提高门诊护士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体会[J].黑龙江医药,2013,26(4):726-727.
[3]Field JM,Hazinski MF,Sayre MR,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Suppl 3):S640-S656.
[4]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
[5]颜丽霞,张平.产科护士共情能力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98-900.
[6]Weiss DJ,Davis RV.Manul for 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M].Minneapolis MN: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67:10-21.
[7]何忠杰.论急救的时效性[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7):659-661.
[8]张连劳,牛娟,朱有胜,等.定位协作抢救模式在模拟心搏呼吸骤停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4A):919-921.
[9]李红,熊青,涂传敏,等.角色扮演情境教学法在康复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4,29(1):76-77.
8.护士急救技能培训 篇八
【关键词】社区医师;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4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病症时时危及生命。而人类交往频繁、活动范围扩大,又使各种意外伤害诸如陆路交通事故、飞机航空意外、城市大火、建筑倒塌、毒气泄露明显增多。凡此种种,都需要得到现场及时准确的救治。
1 社区急救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急救医学服务系统应该由现场救护、院前急救、急救医学科内和急救重症监护室四环组成[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服务的基层组织,具有方便、可及、连续、综合及广覆盖的优势,其参与部分院前急救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院前急救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与院前急救体系的结合,将对提高社区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市调查发现,87.39% 的急救呼叫病人发病地点在社区,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2]。因此,社区是院外急救的重点场所。
2 社区医师在院前急救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有序医疗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而其中急诊抢救、现场救护、家庭医疗、健康教育等正日益受到急救专业人士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期望。急救社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医师的重要作用。社区医师不仅要自身掌握现场救护的知识技能,还有为社区人员进行普及基本救护知识技能的责任和义务。在突发情况下,社区医生应该对现场进行初步处理,熟练掌握高热、昏迷、休克、急性脑血管病等急症的现场救护原则;熟练运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心肺复苏等技术操作,还要能够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能够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群众实施有效地院前救治。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救专业机构和红十字会的共同职责,应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高危人群和家属,当急病发作或伤害时及时正确的呼叫、自救、互救、避险、逃生,以期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急症患者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的正确现场急救和有效的急救医疗服务,实现急救整体水平的提高。
3 社区医师急救能力现状及对策
由于社区病人病种相对较少、病情相对较轻、急危重症患者在社区就诊不多见,造成了社区工作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以及各种急救设备使用操作频率较低、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在急救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正确判断病情并给予相应急救处理,以致抢救的效果不理想,甚至贻误患者病情。由于社区医师自身能力不足,其健康教育功能开展尚未能尽如人意,急救普及工作不容乐观。加强社区医师的急救培训,既能准确有效地抢救宝贵的生命,又能广泛开展急救普及工作,对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我市加强社区医师培训的实践和展望
随着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方便化、家庭化,市急救中心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卫生工作精神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积极推动社区医师急救培训工作,推进我市院前急救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急救网络社会化、现场急救全民化的目标。
4.1 首先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在市急救中心成立急救培训基地,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将社区医师强化急救专业培训作为长期的一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4.2 市急救中心通过座谈、走访、发放调查表等方法广泛征求社区人员意见建议,了解社区医师、社区居民急救需求,并结合我市近10年院前急救病种统计情况(前三位依次为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在市急救专业委员会的组织讨论下精心制定我市社区医师的培训内容方案。
4.3 市急救中心开展各类急救技能培训工作,实行短期培训、反复培训、分级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心肺复苏术、四项技术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增加电除颤、气管插管术、呼吸机使用的培训,培训后经考核合格由市卫生局授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并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4.4 以医疗机构结对联动、建立共建单位为抓手,全面实施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结对共建,按照“学科联创、发展联动、实事联干、活动联办”的主题要求,大力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指导工作。
4.5 全面实施城市医生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一年的制度,积极开展“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对社区医师的传帮带作用。“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小病不出社区”向“大病少出社區”的跨越,是我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民生幸福的创新之举。
4.6 我市率先试点开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抢救室视频传输系统,与市应急指挥中心、市专家远程会诊中心实时连接,按需实施远程会诊,对社区医师的急诊急救起到了实时指导作用。
急救面对着社会各个层面,触及到社会每个角落。只有全社会及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的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更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3]。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社区医师在现场急救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区医师在应急培训中的巨大潜力,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加强社区医师培训,提升院前急救水平,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2.
[2] 刘全等.社区急救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95-997.
[3] 吕传柱、黎敏.试论院前急救体系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关系[J].中国急救,2009,29(5):459-461
作者简介:
【护士急救技能培训】推荐阅读:
急救护士出科心得体会10-22
创伤急救培训教案06-30
中暑急救培训记录07-03
急救技能模拟教学培训06-16
现场急救知识培训08-02
“世界急救日”培训小节08-30
2016年急救培训计划07-01
急救常识培训(中英对照)09-06
公益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08-16
烧烫伤的急救培训试题及答案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