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课后练习题

2024-08-31

《秋思》课后练习题(精选13篇)

1.《秋思》课后练习题 篇一

《渔家傲•秋思》全国中考试题

1、(洛阳市)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

2、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1)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 答:

(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 答:

(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4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然后答题。(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限2个字)。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5、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腮腺癌秋景与内地迥然不同。B在下片集中抒发了深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C结尾三局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败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懑之情。

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

6、请简要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这首词中的作用。

7、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是孤城危急的战况。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情感?

【连接中考】

1、答案:(1)D(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 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2、(1)睡觉(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

3、答案:(1)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2)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3)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4、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点有分析诗歌内容、诗词意境的理解与感悟等。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霜满地”不是指如霜的月光,是指满眼的白霜遍地,秋景之一。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通过比较,A项符合一般诗词的规律,B项“长”“大”表示无尽头或者广阔无边,范围广,跟D项的壮阔意境相一致,C项应该结合诗题去理解,霜应该是意象,不是月亮 答案:(1)雁去;(2)C。5C

6一是时间上是上阙“成烟落日”的延续。二是借景抒情,写出守边将士们寒夜守边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未建功立业,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C“人不寐”是由于一心报国和思乡的情绪难以融合所致,并非战事危急。

8、“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 ”;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

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抒发了他们壮志

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

2.《秋思》课后练习题 篇二

一、明确课后练习的内容和类型

小学语文课后练习是每一课的具体教学要求,是课文的教学重点所在。小学语文课每课基本安排了三至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学生练好写字能力。二是巩固复习所学生字和常用词语,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三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课文,旨在让学生认真读书,继续增加规范化语言的积累。四是词句练习或思维训练,意在结合具体的词语形态,句式的变化进行句式训练,让学生充分感知,反复习用,逐步实现内化与迁移,或是启发学生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得到发展。

就二年级的课后练习而言,每篇课文后的练习主要分为“我会认”“我会写”“我会读”“我会说”四部分,而“读读比比”“读读画画”“读读背背”“看看写写”“说说画画”“说说写写”等交替出现,各部分之间基本上没有轻重、先后之分,听、说、读、写并行推进结构。

二、紧扣课后练习,细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上好一堂课,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各个学段能力的培养是有侧重的,如何确定各学期训练的重点呢?除了《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直接要求外,还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来确定。课后习题揭示的训练目标要比学段目标显得更细化、更具体,更有利于教师清晰地把握教材的训练重点。

如: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这课,课后练习有四个部分,分别是(1)我会认“酸、葡萄”等9 个生字。(2)我会写“串、兔”等8 个生字。(3)读读演演中,要求朗读课文,再演一演。(4)读读比比中,比较“小猴子爬上葡萄架。和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小猴子吃起葡萄来。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依照课后练习,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酸、葡萄”等9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

(2)通过课后读读比比,练习用“迫不及待和大口大口地”进行说话,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能读出不同动物的语气,并演一演。

(4)通过课文学习,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如此设计,让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相互对应,能够紧扣课文的重难点,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诸如此类的课后练习,教材中随处可见。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细化教学目标,明确课文的重难点。

三、紧扣课后练习,突出教学重难点

第一学段以识字写字为主,课后习题凸显学段特征。一年级除拼音以外,每篇课文都设有“我会认”和“我会写”两个习题环节,一年级我会认的字明显多于我会写的字,我会写的字一般都在四个字左右,以独体字为主,主要训练字的基本笔画。二年级的课后练习也有两个部分组成,会认字在十个字左右,会写字在12 个字左右,从独体字向带偏旁的合体字转变。这一学段重点识字写字在课后练习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课堂教学必须抓住识字写字,围绕识字写字教学,设计趣味多样的识字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写字时间, 提高写字兴趣等。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这一课的三个带“反犬旁”的字,教学这类同偏旁的字,需要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孩子的写字兴趣。在教学“猴、狐狸”三个字时,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

师:葡萄架下的小动物们都吃到了葡萄了,小猴子也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吃葡萄呢。(课件出示葡萄上的会写字)看,谁能写好这些字,葡萄就送给你了。

生:充满兴趣

师:先看这三个字。(狐、狸、猴),一起读读。

生: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有反犬旁,都是左右结构。

师:对,反犬旁的字都和动物有关,你还能说出哪些带反犬旁的字?

生:猫和狗。

生:猪。

生:狼。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积累可不少,那我们先把“猴”字请到田字格里吧。小手拿出来,老师相信所有的小眼睛都在黑板上了。

师:边示范边讲解。第一笔是撇,接着是弯钩,看,这一笔就像一只低头弯腰的小动物,最后一笔是撇,单人写在竖中线,接着写完。

师:同学们,拿出笔,描一个写两个。

生:写

师:小猴子提醒大家,写字的时候头要正,肩要平,脚并拢。. 教师随机表扬。

生:按要求坐端正。

师:(评议)老师这里有三个小朋友写的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三个学生写的“猴”)

生:评价第一个字写错了,中间多了一竖。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猴”字是我们的好朋友,千万不要拿小棒打他,写字一定要先写正确。

生:第二个字太分开了。

师:你说得对,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的紧凑些,否则就会变成三个字。

生:第三个字最好,很漂亮。

师:看这个,结构紧凑,笔画流畅,小猴子要送给你一串葡萄了。像老师这样,也给你的同桌评一评。

生: 互相真诚评价

师:赶紧修改一下。

师:我们也要像小猴子一样大胆尝试,写写“狐狸”两个字。

生:评议。

师:“狐”字很容易写错,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

生:狐狸喜欢吃西瓜。

师:很好。

生:反犬旁加瓜。

师:(课件出示“狐”字的甲骨文)。看,这就是甲骨文的“狐”字,就像一只张嘴吃的狐狸,馋嘴的狐狸背着一个大西瓜呢,记住了吗?

生:修改,书空。

师: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瞧,小猴子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糖葫芦)

师:看到糖葫芦,让你想到了哪个字?

生:串。

师:是的。(出示“串”字的演变),瞧,两个口就像我们的一颗颗糖葫芦,细长的签将它们连起来。好,我们把它请进田字格里。虽然这个字很简单,要写好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口要扁,两个口大小还不一样。

师:是的。还有吗?

生:竖是悬针竖。

师:是呀,赶紧把它送到田字格吧。

生:写。

师:同学们这节课写得都很认真,小猴子也出来为你们鼓掌了。

识字写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而写好同偏旁的字,是二年级的重点。教师紧扣课后练习中我会写这一部分,仔细揣摩,创设情境,提高孩子的写字效率。

四、紧扣课后练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教师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 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明确预习不仅仅是学生独立的活动,而是教师进行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的开始。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布置和指导学生预习,使之富有成效。这里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课后思考题为预习依据。作为低段的二年级学生,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针对课后四个板块练习,让孩子提高自主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培养朗读兴趣。如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课后有我会认和我会写的字以及读一读和说说写写。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哪些字我已经会写,哪些还不会?在读一读这部分,我通过预习已经会读哪几个自然段,哪些句子还不熟。学生在自己的预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也可根据孩子的预习情况,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五、紧扣课后练习,拓宽学生知识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课后安排了“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课后安排了“我知道”的资料袋,让学生知道更多有关雷锋的事迹,对人物有更深刻的感受。还有这一册《邮票齿孔的故事》中的资料袋,给学生了中国第一枚邮票,介绍了集邮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拓展了文本。

3.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使用策略 篇三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策略

1.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有效完善教学思路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备课时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确定教学思路。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1)朗读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5)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根据这几个练习,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认“碱”“霎”。(3)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不易,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4)观察题头照片,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3与课后练习4相呼应,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有效达成训练点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等内容,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1)“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2)“我”给江主席献花,感到非常幸福。(3)“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仔细研读课后习题,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准确把握学段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指导,以达成学段目标。

二、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强化了导学功能,如果教师加强指导,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预习时,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但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写一写”时,教师可推出“自助餐”,各取所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三、拓展策略

1.妙用课后练习,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教师适当总结归纳写法,来到一个地方,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活化课后练习,延伸课堂实践

课后练习中,还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中,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要远胜于课文。

课后练习,是教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突破点。让我们共同关注课后练习,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太阳》课后练习题 篇四

一、拼一拼,写一写。

chà shì zhuāng jia cún

( )不多 摄( )度 ( ) 生( )

fán zhí shū jiào yù

( ) ( )菜 比( ) ( )防

二、想一想,填一填

氐——(亻 )———(低) 家———( )———( )

直———( )———( ) 交———( )———( )

三、想一想,连一连。

美丽的 关系 治疗 探索

温暖的 地球 吸收 疾病

密切的 世界 凝成 热量

神秘的` 阳光 继续 水滴

四、填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不但……而且……

1、(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太阳( )离我们很远很远,( )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3、(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

五、课文再现。

太阳离我们有( )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 )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年。

5.《社戏》课后练习题 篇五

【基础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加拼音。

(1)归省( ) (2)行辈( ) (3)撺掇( )

(4)凫水( ) (5)蕴藻( ) (6)潺潺( )

2、根据拼音填汉字。

(1)_______(jué)蚯蚓 (2)_____(xù)叨(3)欺_____(wǔ) (4)____(dài)慢

【综合检测】

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①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②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③我们要树立“淮安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参与到投身创建活动中去。④我们要共同维护淮安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

修改①:

修改②:

修改③:

【课内阅读】

双喜和六一公公是文中众多人物形象中较为突出的两个人,哪一个是详写的.?他们两人都对“我”母亲打过“包票”,对小说中的这两个情节你是怎样理解的?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租房三天的女人

江泽涵

我楼下有一间小屋,搁着旧家具,闲着也是浪费,干脆租出去吧。刚贴出信息,就有人来电话问租金。那是一个女人的声音,粗犷而略显沙哑。她说电话里说不清楚,人就在楼下的电话亭,请我下楼商量。

快到一楼了,我闻见一股淡淡的腐味,可能感冒鼻塞的缘故,也可能真的死老鼠了。

楼梯口已经站着一个女人,大脸盘,大手脚,皮肤糙黑,衣着也很旧,但洗得干净,她的身板尽量挺得直,还是有些微缩。

女人冲我笑笑,带着一丝勉强。我回了一个招呼,简单介绍了一下条件,问她要租多久。

“俺……三天!”女人拽紧了拳头,不等我变脸,又紧接上,“俺……我给两百,成吗?”她似乎失了勇气,又像是在恳求。

我看她不像来找茬的,也就软了下来:“光三天,还是住旅馆吧,再说搬东西也麻烦啊?”

“太贵了,而且我……”她的声音沉了下去。

她也不像作风不正的人。我依然不敢大意:“能告诉我,你这三天要用来干什么吗?”

女人的脸涨成了酱紫色,嗫嚅着:“我女儿要来看我。”

我一愣,问女人原来住在哪儿。

“在……住宿舍的。”女人说。“服装厂的。”女人说。“八个人一间,不能留客的。”女人说。

我向来不爱招麻烦,但这次要破例了。

女人欢天喜地地抱紧了拳头。她手脚很利索,一寸地一寸地地拖起来,瓷砖也擦得锃亮的。

第二天一早,女人就蹬着大三轮搬来了,一床洗白的被褥,一套旧炊具,还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我问女人还需要些什么。她讪笑了一下:“你家阳台好多花呢,借俺一盆行不?”她盯着我的眼睛。

我说不好都难了,挑来挑去,还是选了茶几上的水仙。

这一晚,我吃完夜宵,下楼去散步,路过小屋。亮度不高的台灯下,一个女孩正在写作业,朴素,大方。女人坐在旁边静静地陪着。女人和女儿都洋溢着恬淡的笑。

“丫啊,这张是啥?”女人拿起一张表格。

“学生档案表啊。”

“高一不填过了吗?”

“这张高考要用啦。”女儿一栏栏写下来,“海王星服装厂!妈,我还记得你的单位呢。”

“妈工作不好呢。”

“没呢,咱班多的是工农子弟呢。”

女人笑了,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妈,我明儿想去你厂里参观下?”

“可远了。周末也放假的。妈明儿带你去附近逛逛,看看缺啥,妈给你买。”

女儿摇摇头:“啥都不缺呢。”

女人如期送走了女儿。她捧着水仙来退房。反正新房客也还没找来,我就意思意思收了五十。女人后来又折回来送了我一篮水果。

半个月后,感冒可算好了,到哪儿都精神抖擞呢。兴之所致,到老区拜访旧友。路过海王星服装厂的时候,我想起了租三天房的女人,她现在应该正忙碌着吧。

临近了老巷子,一股酸腐味袭过来。再往里几步,我傻眼了。晒场大的一块地上,一箱箱瓶罐,一叠叠硬纸板,一袋袋废纸,堆积如山。细看之下,山群中还有一间屋子,木板架起的,六七平米,一张床,一条方凳,再无空地。屋侧停着一辆大三轮,后面绕出来一个女人,大脸盘,大手脚,皮肤黝黑……我感到自己的眼睛被灼伤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第2期)

1、.作者笔下的租房女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简单谈谈?(4分)

2.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课内阅读

双喜是详写的。“我”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双喜在母亲和外祖母面前打了包票,这表现出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六一公公给“我”母亲送豆,打包票,包含了他一种被人理解的感激之情,表现了其淳朴、宽厚的性格特点。

课外阅读

1.租房女人是一个勤劳能干、朴实、心细、懂得感恩的人。

6.课后练习要“背靠”课程意识 篇六

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课后练习为例, 谈谈教师的课程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本册教材精读课文后面的“练习思考题”与略读课文前面的“连接语”, 以及单元前面的“导语”、单元后面的“词语盘点”“回顾拓展”“交流平台”共同构成课文的导学系统, 体现了从语言向言语的“实践性”课程理念, 反映了从重知识向重能力的观念转变。

课后练习题涵盖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领域, 题型比较丰富, 题目紧扣课程标准年段训练重点和本单元教学重点, 强调语言运用。

整体钻研教材不难发现, 本册教材每个专题根据学习目标, 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 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 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课后练习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 凸显单元学习重点, 前面有布置, 中间有铺垫, 后面有总结、拓展和交流, 保证毕业年级的学生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册教材安排比较多的练习有:说说课文主要内容、默读课文、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感悟道理并和同学交流、习作、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写作方法等。

这些练习题严格遵循课标要求, 紧扣语文学习重点, 尤其是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具备的学科核心能力, 准确设计了训练项目, 注重语言文字运用, 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亲历”教学过程, 学习、巩固和提高语文能力, 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编写者“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编写理念。

《文言文两则》第2题“:对照注释, 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这道练习题不仅划定了学习内容:学习文言词句, 概括主要内容, 还提示了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匆匆》第3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 再写几句。”由阅读理解到仿写几句话, 即使是思考题, 也和言语活动紧密联系, 以课文为范例, 要求学生积累本文优美语言, 学习本文的表达形式, 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略读课文《顶碗少年》前的连接语:“默读课文, 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说说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即使是略读课文, 也紧扣单元训练重点, 引导学生对“了解事件梗概”“体会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等学习能力进行及时的迁移和强化。

“口语交际·习作一”将口语交际与习作相结合, 相得益彰。可以在口语交际基础上习作, 也可以另选题目, 但结构一致, 都是叙述加议论。《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练习也有写作要求, 同样是“选做题”, 设计理念都在于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北京的春节》第4题为“比较阅读”, 为更好地促成此项阅读能力的正迁移, 编者又在《凡卡》一课后安排了比较阅读:“把本课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对比读一读, 看看从中能体会到些什么。写几句话, 分别赠给两位小主人公。”这样的安排容量大, 角度更多更细。

……

除此之外, 本册教材每组课文都安排了“词语盘点”和“回顾·拓展”, 引导学生注重识字写字、积累词句, 及时小结学习方法, 激励学生运用课内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阅读课外读物。

针对上述课后练习, 教师应该积极、充分地“用教材教”。紧扣上述训练重点和学科核心能力, 系统、整体地备课, 精读课指导训练, 略读课迁移运用, 细致、准确地引导和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如《文言文两则》第2题, 适合作为课堂作业。如实按照教材要求, 让学生亲历学习全程以后, 学生就能逐步形成学习文言短篇的技能, 通过反复练习并达到自能化的程度, 自主学习文言短文。“口语交际·习作一”的练习任务, 可以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进行:课内组织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强调写作重点, 即“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 并写出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课外让学生根据课内所说和习作指导及时写作《难忘的“第一次”》, 并在习作讲评课上紧扣习作要求让学生自评互评, 力保达成写作要求。

但教材不是“圣经”, 课后练习也可能有纰漏和不足, 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强化课程开发意识, 结合本地、本校、本班学生和执教老师的实际, 对其进行“二度开发”, 某些不合适的课后练习还需要改造和完善。

纵观本册课文, 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练习要求很少, 需要编者和教师开发, 以激励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另外, 在高水平思维方面, 如何引领学生追问以增加问题的深度, 如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 激励多元解读, 也可以进一步思考。全册练习既有陈述性知识, 如识字写字、回顾记忆等, 也有程序性知识, 指出了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还有一些缄默知识, 如怎样修改习作, 这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应有所提示。对于完成方式, 如自主合作探究, 课内还是课外, 还需要老师们深入思考, 准确判定。

针对六年级下册的课后练习, 特提出如下两条具体的使用和改进建议:

1《.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要求还有: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行款整齐, 书写优美, 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些要求在本册课后练习中落实不够。《教师教学用书》中写道:“六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但又“要求会写80个字”, 怎么改进?一是在精读课文后设计识字写字和抄写练习, 强调书写习惯、工整优美;二是在教师用书中明确要求教师关注写字习惯、行款和速度、美观等;三是教师可以发挥课程开发者的作用, 借鉴“词语盘点”和“回顾·拓展”中的一些策略, 在每一课开展词语盘点和回顾拓展。

2《.北京的春节》课后安排了4道练习题, 值得斟酌和推敲。第1题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 按照老规矩, 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关注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2题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 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关注的是写作方法。前一题关注读, 后一题关注写, 设计思路是可取的。但是, 第1题在本册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 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第2题则是本单元乃至本年段的训练重点, 分量远比第1题重。另外, 第3题又要求“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 再联系实际, 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 可以简单写一写”这与第1题又有重复之处。除此之外, 第2题要求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的顺序和详略, 不如默读效果好。第4题又是一个700多字的“阅读链接”, 要求学生“与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 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学习负担比较重。建议教师充分发挥课程开发意识, 将这4道题进行整合, 缩减为3道题:

1.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哪些部分写得详细, 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其中就包含了印象最深这一内容)

2.联想课文插图, 说说小孩子是怎么过春节的, 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 把你过春节的事情简单写一写。

7.课后练习效果提高方略 篇七

关键词:精选 批阅 二次作业 效果 提高

在轰轰烈烈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显得更加重要的,不容轻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一定会在课后布置适量的习题,使学生通过练习来消化,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批改作业时,你会获取从学生处反馈来的信息:学生或掌握或未完全掌握某些知识。于是,你会让学生订正做错的习题,但问题恐怕还没有解决,经过测验考试等手段,你可能会发现有的学生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这就说明他们对曾做错并订正过的习题没有真正弄懂,对该节课的知识没有真正掌握。于是,我们的教师感叹,埋怨学生不努力,没脑子,甚至手足无措。

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反思,考虑如何运用“做作业”这一手段使学生尽快掌握课堂知识,即如何来提高学生课后练习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的:第一层面,每次作业都要选好题目,千万不能照搬某个练习册或习题集。第二层面,对学生做错的习题细致分析、思考、查究,要求学生认真订正,让学生真正理解透彻。第三层面,使用多种方法对错误信息强化刺激,使学生对所犯的错误有一种铭心刻骨的感觉。笔者将自己的一点经验与想法作了整理,具体做法这样:

一、选题

现在的数学资料很多,名目也繁多,如:数学练习册、精选习题集、数学非常讲解、优等生学案等等,还有互联网上也有许多相关的内容,这时候教师不能照单全收,虽然说那里头有许多好题,但也有一些不是很好的,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合适你学生现在水平的,这时教师应认真阅读、分析,对着题海中的题目进行取舍,甚至改编,教师可将题目和学生都进行分层,既要控制好题量,更要把握好质量。一般课后练习包括在校作业和家庭作业,两种作业不是简单的重复,后者略加深加宽,如果有备课组的话,还可以有机地做好合作和分工的工作。一定要对学生负责。

二、批阅

1.笔下留声

即在批改作业时,视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适当注上一两句短评。因为评语有一种声音效果,好比老师就在眼前指点,给人一种强烈的听觉刺激和想象余地,能撼人心魄,触人灵魂。短评以鼓励为主,如一贯作业撩草的学生作业变认真时,或者作业时发现巧妙的解题方法时等等,简短的赞语所起的作用可不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融恰师生间感情……对于粗心的学生则适当予一些善意的批评,千万不能讽刺、挖苦,有时一句伤人的话,用几句话或大量的行动都很难补回来的。如一学生求得某人步行速度为10公里/小时,结果却写成100公里/小时,我在批阅时注上一句:“此人莫非是外星人?”学生翻开作业,在一笑中认识到自己的粗心,以后很少犯类似错误。

2.面批

面批的学生有三类:①同一错误屡犯不改者,当面追询原因,共同探讨,释疑解惑;②对抄袭作业者,指出某处让其解释,使其羞愧不已,也在警告他:“你的那些行为老师全知道”;③基本常识出错时,可询问学生解题时的想法,现在又有什么想法,此类情况一般是没有预习好的,上课没有专心听讲造成的,趁此机会教师可作些预习方法指导,多用浅显的比方进行启发。

3.展示

对作业认真的、解题新颖的、构思巧妙的,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或其他方法进行展示,让这些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其他学生也有所收获,一举两得。要知道榜样的作用有时是很大的。应可以适当使用。

三、精讲精练

1.错误暴光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有“先入为主”的原则,因此分析作业时,教授应将正确的解题过程展示出来,再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错误进行暴光,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感官刺激,也可进行讨论,甚至争论,与正确信息形成强烈反差,在对比中获取知识,自己去伪存真。

2.反例夸张

对假命题采用举反例进行“一票否决”很有说服力,学生也易于接受。但同一题目,反例可能举出很多,其效果往往有差异,学生的印象会深浅不一,我举反例,尽可能选夸张一点的,如反驳命题“所有等腰三角形都全等”,我举了一个又高又尖的三角形,一个又矮又扁的三角形,学生一看即形成强烈的印象。

3.极端假设

即分析学生的错误时,将错就错,把错误推向极端,从而得出荒谬的结果,使得事理显而易见,不讲自明。用这种方法阐明观点,可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如在解方程时,我总是强调不能在方程中同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否则,会造成失根。但还是有学生会犯这类错误。一次分析作业时,我举了一例:解方程4x=2x,两边同除以2x得2=1。学生轰堂大笑,笑声中悟出了道理。还可追问,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方程两边除了可能为零的x,让学生彻底掌握这一层知识。

4.再进行相关问题的训练,特别注重变式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订正与整理

每次作业,要求学生不全面订正,仅对局部内容进行订正,这样既能对症下药,又能节省时间。事半功倍,值得一试。

并要求学生经常记“错题记录”,即以当天做错的作业中挑出最有代表性的一题或几题,分析出错的原因,如何订正,有何教训,启发,记录成文。教师不定期抽查,对做得好的进行表扬或作展览,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形成习惯。空余时翻阅“日记”既是一种享受,更是知识的再现和巩固。

做过的作业如何利用?全部翻看没有必要,温习一偏“日记”必不可少,每次复习迎考,我总留出部分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指导他们看“日记”,如何看,遮掉订正好的答案部分,读题后重解一遍,做对了,说明已掌握,做错了,好好反省检查疏漏处。照此看完“日记”,则每人必大有收获。因为每个学生抓住了自己的薄弱环节,查漏补缺了,这样的复习最具针对性,效果也较好。

五、二次作业

对做过的题目,教师已讲解过,学生也已订正过,并且还记了错题记录,许多教师认为这样应该万无一失了,根据遗忘规律和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学生掌握得没我们想象的好,至少有一部分学生还会犯错,所以我们布置类似的作业、练习,让学生再操练。对二次作业,教师还要二次批改和一定的补救工作。

六、定期检查

做完了这些工作,是否就高枕无忧了,绝对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易错题也应整理,制成练习,定期检查,这项工作非常重要,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千万不要怕麻烦。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十分重视学生作业的分析和订正,对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适当的强化刺激,是澄清模糊认识,加强记忆效果,巩固新旧知识的有效途径。作业效果得以充分发挥,事半功倍,学生脱离题海,教师教得轻松。扎扎实实提高教学质量。

8.山行课后练习题 篇八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答: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

答:

3.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么?(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9.《蜜蜂》课后练习题 篇九

翘舌音的字:

我会填

闷mēn ( ) 尽jìn( )

mèn ( ) jǐn( )

火眼金睛

括( )坚( )试( )蜂( )测( )扩( )艰( )释( )锋( )侧( )

找朋友

近义词:推测--( ) 激动--( )反义词:陌生--( ) 减少--( )

我能排

按照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把正确的顺序写下来。

1.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2.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3.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

4.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5.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6.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10.利用课后习题 提升课堂质量 篇十

一、对待课后练习题的态度

在对待语文课文后面的练习问题上,老师们的态度各不相同,分析类型,基本上有以下三种处置的情况。

1.随意性。有些老师教学中很随意地处置课后练习题,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本不考虑这些题目,或者放任自由,学生可以去做,也可以不做,有时布置学生完成,有时却又置之不理。

2.两张皮。有些老师对课后练习题也很重视,认为是教学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但备课时又不考虑课后的练习题,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是脱节的,课归课,练习归练习,为练习而练习,课上不讲练习,等课上完了,再去讲练习,然后让学生做练习。

3.结合型。这种老师把课后练习题当作是教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钻研教材时同时分析课后练习题,思考应该如何在课堂上完成这些习题,甚至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目标的参考。

二、课后练习题的功能

课后练习题的功能较多,典型的功能有以下几种:

1.诊断和反馈。在学习每一篇新课文时,学生通过预习,大部分内容已经读懂。哪些已经读懂,不需要课堂上重复讲述。如果让学生预习后完成某部分课后习题,就能够有的放失地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检测,知道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

2.消化和巩固。上课结束,为了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及时消化巩固,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针对性强的课后习题,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习题的过程中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3.激活和提升。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作用,明确地知道哪些习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哪些习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的。然后布置此类作业。

三、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

让课后练习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这需要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指导教学设计。有的课文后练习题是整篇文章的总体思路,让课后练习题为教学设计服务,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甚至整个课堂教学的思路都可以围绕其展开。例如,苏教版三下《珍珠鸟》一课有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任我的?根据这道练习题,课堂上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体性问题:珍珠鸟是怎样一步步信赖“我”的呢?文章的第四节最能反映这个过程,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节,把反映小鸟一步步信赖“我”的词语、句子画出来,然后用“起先……渐渐地……后来……”说一说。学生通过读课文,很快就会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起先,珍珠鸟在屋里飞来飞去,渐渐地,珍珠鸟离我近了,落在我的茶杯上喝水,后来,珍珠鸟跟我亲了,竟然啄起我的笔类和手指来。然后再站在珍珠鸟的角度让学生想象珍珠鸟的心理活动,学生说话也就有了依据。

2.训练思维方式。有些课后练习题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处理得当,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例如,《恐龙》一课有这样两个练习题:①第二自然段写了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并说说各自的特点;②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在班级展示,再把你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做第一个练习题,让学生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让书上的文字和插图结合起来,让思维更加严谨;第二个练习题则是对第一个练习题的补充和拓展,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课外,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课外进行运用。

3.指导学习方法。研究发现,课后练习题还能够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出现的目的也不一样,第一次呈现时往往是初步地感知,当第二次出现时则已经是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课文进行灵活地运用了。例如,中年级的学生在《西湖》一课已经学习了比喻句,课后的练习题让学生明白了比喻句的作用。在三年级下学期《三顾茅庐》一课中也有比喻句的练习还在体会比喻句的作用。同样的知识点教学,在不同的年段应该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在《西湖》一课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而在《三顾茅庐》一课的教学时则应让学生体现到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体现这样打比方的贴切与恰当。教学的重点是学法的指导。

11.对《少年闰土》课后练习的思考 篇十一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和同学交流:课文记叙了“我”和闰土的哪几件事?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 如, “他们都和我一样, 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4.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抄下来, 再体会体会。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设计有不同的类型, 但均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本课的练习设计不准确。下面, 结合本课练习设计的类型, 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以上4 道题属于两种类型的练习设计:

1.第1 题和第4 题都属于积累性练习。这类练习设计, 对学生积累和巩固基础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过, 这两道题的要求同中有异:第1题“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小学高段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 在此处的要求能进一步强化对这种能力的训练;第4 题是积累和感悟相结合, 指导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和动作描写的句子去体会人物形象, 将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的指导有机结合, 这类练习设计具有综合性, 也是十分必要的。

2. 第2 题和第3 题都属于理解性练习, 包括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把握, 对重点语段的分析揣摩。这类练习题, 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具体说来, 第3 题中对“他们都和我一样, 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一句的理解就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难点之一。对这句话的理解, 必须建立在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认识之上。第2 题中第二问“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正是基于此提出的。

值得注意的是, 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一个怎样的问题来作铺垫呢?

12.掌声课后练习题 篇十二

巩固:

一、请爸爸、妈妈帮忙,听写课后10个生字,再照样子写一遍,看谁写得正确、美观。

二、 扩词。

愿( ) ( ) ( ) ( )

持( ) ( ) ( ) ( )

境( ) ( ) ( ) ( )

三、按要求写词。

⒈ 照样子写词,看谁写得多。

慢吞吞

⒉ 手拉手,写出近义词。

持久( ) 珍惜( ) 注视( ) 感谢( )

四、读读,想想,写写。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掌声渐渐平息,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故事十分动人,她的`普通话也很好。”

⒈ 你认为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

⒉ 想一想,小英讲的是怎样“十分动人的故事”?把它简单地写下来。

⒊ 从“小英微笑着走下了讲台”,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五、背诵并抄写最后一段。

拓展:

一、积累成语,含有“不”字的成语。

经久不息 一毛不拔 一丝不苟 一成不变 一窍不通

不计其数 不可思议 不欢而散 不务正业 不耻下问

二、想一想,说一说。

13.台阶课后练习题答案 篇十三

课前播放《愚公移山》歌曲

师:同学们,“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愚公不畏艰苦、坚忍不拔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台阶》中的主人公——父亲,血管中也流淌着愚公精神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农民父亲的生活(出示课件:台阶 板书:台阶)

师: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2、分析父亲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3、理解父亲、热爱父亲)

请这位同学读一遍(一生读)请坐大家明确了吗?

生:明确了

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

(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李森祥,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台阶》等其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农民的质朴形象作品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艺术特色是文字简洁、善抓细节 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划)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对,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擅长细节描写同学们认真预习了吗?(出示课件:你能读准字音吗,凹凼涎水 着落掺水舀米尴尬庄稼茬)谁能读准这些词?(生读老师随之出示正确答案)全部正确,预习得很好大家齐读一遍小说已经读过了,你能按要求复述课文吗?

(出示课件: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一、请试着复述这个故事要求讲清:

1、父亲为什么要盖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样准备造高台阶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生1: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因为台阶低,屋主人的地位就低,所以父亲日夜盼着造一栋高台阶新屋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捡来砖、瓦、屋基卵石,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高台阶新屋终于造好了,父亲却老了,身体也累垮了

师:语言简洁,思路清晰请坐(出示课件: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句式:谁,干了什么,结果怎样)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用这个句式: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生2:父亲用大半辈子的时间造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了,父亲老了,累垮了

师:语言很流畅,概括性很强这就是父亲的故事

我们看到的父亲,是儿子笔下的父亲,儿子用他的眼观察父亲,用他的心理解父亲那么儿子笔下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儿子又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刻画父亲的呢?让我们细读课文,感悟父亲(出示课件:分析人物,体会感情)我们刚才认识作者时,知道了作者擅长细节描写本文也是这样,儿子的笔触及到了父亲的全身,对父亲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比如老师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的那双脚板请同学们翻到第5段,我们一起来品读父亲的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让父亲的脚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师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了“宽大”“裂着许多干沟”“干

沟里嵌着许多泥土”“洗不干净的”“沙子多”“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都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父亲的脚是什么样的?

生1:有许多泥沙,洗不干净

生2:裂着许多干沟

生3:是黄几几的生4:宽大

师:透过这些干沟、泥沙、还有黄几几的颜色,你看到了什么?

生1:父亲非常辛劳

生2:总去地里干活,脚才是泥土的颜色

生3:家里贫穷

师:对,品读父亲的脚,我们读懂了父亲的辛劳、贫穷(出示课件:示例:品读

第5段,父亲的脚,我读懂了父亲的辛劳、贫寒板书:辛劳)请同学们继续品读父亲,从对父亲的细节描写中,读懂父亲遇到问题可以和同桌交流我们有三分钟的时间(学生专心品读,师巡视)

师:让我们从脚打头打量父亲,老师品读的是父亲的脚,哪位同学接着品读?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出示课件:品读第段,父亲的,我读懂了父亲的)

生1:我品读的是第2段,父亲的准备“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从这可以看出父亲的辛劳

生2: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最后卵石堆得小山般高,瓦罐里的角票满了几次说明父亲很执着,坚持不懈

师:对,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板书:坚韧)

生3:我品读的是第19段,父亲的额头“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父亲天没亮就起床了,说明他很辛劳

师:嗯,辛劳(板书:辛劳)

生4:要造高台阶了,父亲很期待、很兴奋

师:嗯,有道理

生5:我品读的是第21段,父亲的两手“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表现了父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师: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生6:很多人看他,他不好意思

师:这一段还描写了父亲的什么?

生7:还描写了父亲的背和胸他的背驼了,说明他长期辛劳,把背累驼了

师:有道理,还有没有别的理由?驼惯了的只有他的背吗?挺不高的只有他的胸吗?

生8: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突然被很多人关注,他不习惯

生9:这一段还写了父亲的笑,也表现了父亲长期不受人尊重,突然被很多人关注时的不习惯

师:是的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板书:谦卑)

生10:我品读的是第22段,父亲的腰“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这表现了父亲不服老

师:不服老,不甘人后,特别要强(板书:要强)还有一段写到了父亲的腰,谁品读这一段?

生11:第28段也是写父亲的腰“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从中看出了父亲老了,身体垮了

师:“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一句中一个感叹号为什么不用问号?

生12:这句话不是问句,父亲肯定他能挑动,用感叹号表现了父亲不服老的强烈感情

师:还有一个破折号

生13:用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是因为父亲担水很累了,所以说话不连贯 师:你能不能读出这不连贯和不服老来?

生13读,感情不太强烈

生14读: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师:“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示意生15读)生15: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因为断句错误,引起一片笑声)

师:(有感情地读)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对,不服老,要强

由脚读到头,我们读出了这样的父亲(示意板书)分析人物形象除了可以分析对这个人的描写,还可以从他所做的事上来分析父亲一生做得最大的事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1:父亲用一生的时间造了一个高台阶,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不畏艰难、坚忍不拔

师:这不就是可贵的愚公精神吗?

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农民,他就是用要强、坚韧、辛劳但又摆脱不了的骨子里的谦卑造起了他的高台阶

师:小说塑造了一位农民父亲的形象,为什么用“台阶”做题目呢?(出示课件:研读课文,探究主题小说为什么以“台阶”为题?)

生1: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生2:台阶是父亲的追求、向往

师:台阶是小说的线索、是父亲的追求、是父亲的向往、是父亲的理想、是父亲的尊严、是父亲一生的精神寄托高台阶造成了,父亲得到了他想要的幸福生活了吗?

生:没有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

生1: “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说明他并不高兴 师:“若有所失”是什么意思?

生1: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

师:失去了什么东西?

生1:生活的动力

生2:“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juè)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说明父亲老了

生3:从第27段,父亲一级一级往下挪台阶,可以看出他不习惯高台阶的新屋 生4:虽然他造起了高台阶的新屋,但他骨子里的谦卑并没有消失,他的地位并没有提高

师:对父亲追求了一辈子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实现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有许多农民像父亲一样,再勤劳、再坚韧、再要强,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这是他们自己的原因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造成的?

生:当时的社会、时代

师:对,小说表现了一个时代的呼唤:农民渴望改变落后面貌,结束贫穷的生活(出示课件:小说通过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歌颂了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发出了时代的呼唤:农民渴望改变落后面貌,结束贫穷的生活)

师:父亲的故事讲完了父亲是一部书,父亲是一支歌,父亲是一首诗老师把父亲写成了一首诗,请同学们在诗中再次感悟父亲(老师深情朗诵诗歌《父亲》 出示课件: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响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啊

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你额头上那豆大的露珠

你那从春忙到冬的身影

是儿心中最美的画卷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啊

你的背已经驼了几千年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间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

——你老了)

(学生表情凝重,有些学生小声地跟老师读)

师:父亲老了,是沧桑的岁月把父亲变老了,是儿女的成长把父亲催老了总有一种情深藏在我们的心中,那就是对父亲的爱,今天,请你把对父亲的深情表达出来吧(出示课件:请你为父亲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对父亲的深情……)(学生认真思考,老师巡视)

师:我们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诗

生1:我的爸爸从我小的时候,您就很少在家,我眼中的您,是凌晨匆匆出门的背影,是深夜回来的摩托车爸爸,为了这个家,您太辛苦了,谢谢您 师:女儿对爸爸的感激之情感人至深

生2:父亲不知从何时起,您额头上有了深深的皱纹,你两鬓有了苍白的头发,您的双手变得那样粗糙,您的腰板不再笔直——我知道您是为了谁,我知道,您一定是为了谁!(朗诵得非常动情,以至于有些哽咽了)

师:从你动情地朗诵和哽咽中,我们听到了父女情深

上一篇:煤矿管理人员个人年末述职报告下一篇: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快速成文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