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观后感中学生作文(精选15篇)
1.音乐观后感中学生作文 篇一
曾经对音乐很畏惧,大概是因为音乐于我而言有种神圣感吧!它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神,我只能仰望,却不敢靠近一步。
在我的眼里,音乐是贝多芬不羁的灵魂在呐喊,是维也纳金色大厅传出的美妙旋律,是悉尼歌剧院里的引吭高歌……它如此高贵,让人无法企及。
其实,自己是很爱音乐的,但却是一个典型的五音不全,只要一张口,调子就跑到澳大利亚,还不认得回头路。没办法,憋吧!可这一憋,仿佛就把我的情感闸门给堵死了,心灵就四处冲撞,无法安宁。
音乐啊,你就是我顶礼膜拜的神啊!看来我这辈子真的与你无缘吗?
一天,爸爸突然给我报了一个二胡兴趣班,回来笑嘻嘻对我说:“你不是很喜欢音乐吗?”我不屑,撇撇嘴道:“这二胡算哪门子音乐呀?”可第二天,我还是被老爸提溜着赶去了。看着老师摇头晃脑的陶醉样,我一副睡意朦胧样:“哎,怎么整个一发癫呀,真是玷污了音乐!”
就这样,二胡竟一直伴随我长大,但在内心深处,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只有那优雅的钢琴和她行云流水的演奏,才是真正的音乐,其它,不过是山寨产品而已。
在一个阳光正好的下午,老师即兴给我们演奏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只见老师的弓弦缓缓拉开,如泣如诉,仿佛阿炳手持胡琴,卑微地蜷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过往的行人形形色色,络绎不绝,偶尔有个趾高气扬的富人随手一扔,钱币在他乞讨的破碗里发出叮当当的声音……随着老师的倾情演绎,我的脑海也在不断翻腾,一曲终了,我不禁长吁一个口气,第一次体会到二胡的魅力,竟是如此让人酣畅淋漓。
渐渐地,二胡那古朴的琴骨、柔和的琴弦吸引了我,并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兴奋时,我来一曲《战马奔腾》,追随战马嘶叫狂野;悲伤时,我遥想《葡萄熟了》,感受维吾尔人民的热情好客……原来,每天我都在与音乐亲密接触,音乐竟是这样触手可及。
我仿佛参透音乐的真谛:它是人类情感的寄托,情感越深,便会如深窖老酒一样经典绵长;它就在我们身边,不必去仰望,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段音乐,或许不是轰轰烈烈,却也是真真切切。
在某日放学后,我又一次展示“动人”的歌喉,面对同学的“苦大仇深”,我潇洒地说:“姐唱的是感情!”带着她们的面面相觑,我内心在飞:嘿,但愿我这调子能跑到悉尼去听听音乐会!
2.音乐观后感中学生作文 篇二
一、何谓通感
通感,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即用感觉来感受感觉,这种修辞手法也叫“移觉”,人们某种感官的感觉可以引起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反映在词语的运用上,可以把描写某种感觉的词语用于另一种感觉;从音乐心理学角度来看,是指由音高的属性产生出众多感觉的关联,由音乐联想到音乐之外,以听觉为中心,散发至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从音乐中感知的审美范畴远比音响本身直接感知到的内容细腻、丰富得多,我们从音乐中所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声音,而是可以通过连觉的方式来获得整体艺术感受与人生体验。
二、通感与影片中音乐的契合
《TOUCH THE SOUND》公演于2005年,讲述的是一位失聪女士格兰妮的音乐生涯,她凭借着自己的坚强、坚持和对节奏特殊的感知,最终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打击乐大师。在感叹女主角超人意志力和惊人天赋的同时,影片所流露出通感与音乐的巧妙结合,也深深的吸引了我,这是通感运用于音乐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感知音乐、学习音乐、走进音乐最后融入音乐的路途中,一直很渴望能够听到、见到或是感受到通感与音乐契合的实例,touch一件没有手感的事物,依靠的应该是什么呢?丰富的想象力、超人的意志力还是奇特的感知力?正常的认知告诉我,丰富的想象力应该是决定产生通感的先决条件,没有丰富的想象,就不可能把不同的感觉联系到一起,那么,通感就无从存在;超人的意志力应该是产生通感的必要条件,没有超人的意志,就无法让通感继续下去;奇特的感知力应该是产生通感的基本条件,没有奇特的感知,通感几乎是无法显露的。因此,只有具备了想象、意志和感知的非凡能力,才能把身边的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并让他们产生共鸣,自然融合,也就直指了影片的主题——touch the sound!
影片在一片杂乱的音响中开始了,女主角格兰妮非凡的打击天才也随之展现了,她对节奏的独特理解、对物体的奇妙感知、对声音的特殊认识,都深深吸引着观众,作为一名失聪的打击乐演奏家,她对声音的“触摸”和追求让人肃然起敬!“音乐家最幸福的事就是在声音中旅行”, 怀着这样的意念, 格兰妮坚持着自己触摸声音的道路, 不懈的努力。她十二岁就完全丧失了听力, 开始了对声音的冥想, 在她的世界里, 冥想等于聆听, 她用手感受物体的震动, 来判断声音的大小强弱, 感受节奏的快慢走停。转念想, 其实, 这样的通感感觉完全也可以让能听见的人来运用, 把触碰到的感觉转化为耳朵听到的声音, 那么, 声音与心灵的距离是否就拉近了呢?一旦拉近了, 音乐是否就能让人更好的认知呢?正如影片中, 格兰妮教一位听力不健全的孩子打鼓, 她让孩子感觉鼓声正在被鼓棒从鼓体中往外拉, 这样特殊而神奇的方式, 正是通感的具体表现, 格兰妮让不能被触摸的声音有了具体的形状、样貌和生命, 拉着声音的手, 让它变化、长大, 像一个小生命, 游离在我们左右, 同我们一起娱乐, 这时, 旋律和节奏都变得简单了、亲切了、有灵性了, 一切是那么的美妙而单纯!这就是音乐与通感完美结合的结果:神奇而自然!
三、音乐世界中的通感运用
作为一名从事音乐的教育者,用通感的方式进行音乐的教学,是否能让学生对节奏、声音、音色、旋律的认知更进一步,或者说有别样的理解和碰撞,那么,音乐学习的道路是否能更宽、更长、更丰富多彩呢?对于音乐专业的初学者而言,节奏、音准是一大难关,解决的方法无疑是努力、多听、多练,那么,我们现在是否应该尝试着用通感的方式来教学:如节奏,让学生用手来触摸震动物,如鼓面,感受震动的频率,依靠手感觉到的震动频率来准确的认知节奏,这样把无形的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可以触摸的具体的物体,那么,学生的思路得到了扩展,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必须掌握的知识,也增强了学习的能动性;再如音准,可以让学生触摸音箱的表面,高音和低音传达到音箱表面的震动感觉是不一样的,高音震感明显且震动频率快,低音震感较弱且震动频率慢,在触摸的过程中,把歌唱时的音准转化为震动快慢的感觉,虽然不能准确的做到解决音准,但对于高低音准的训练绝对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那么,解决音准的问题也就指日可待了!
对于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现代大学生而言,学习如果能注入一些新鲜的教学元素,体会一些独特的教学方式,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领悟程度一定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四年的大学生活也能够充实而光鲜,教学相长,丰富完满。
音乐的世界,色彩斑斓,影片尾声部分的自然音响,影片中人物抛洒在空中的纸卷响声,仿佛真的能被我们触摸到,并拉到我们身边,装在我们心里!让通感的魅力支撑着音乐,让音乐的灵动在通感的修饰下尽显神奇,让我们触摸着声音、感受着这份美妙,继续我们自己的音乐之旅!
摘要:《TOUCH THE SOUND》是一部反映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运用于音乐的优秀纪实影片, 影片完美的诠释了通感和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我们在聆听、触摸和感知音乐的同时, 也谱写着自己的音乐生涯。
3.音乐会的学生观后感 篇三
我在大剧院听了一场很棒的亲子音乐响宴,是由广州交响乐团演奏的“大手牵小手快乐齐步奏”。一进大门,我看到了用气球做成的花、树、人物、音符……,就像是参加了一场令人期待的同乐会,再进入中正厅时,它的设置彷佛让人走进大巨人的 家,里面有好几扇超大的“扇子”,每个人看起来小小的,视野很宽广忍不住我好奇的四处张望。
在第二首柴可夫斯基的芦笛之舞,加入了一些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小小音乐家,他们实在很厉害,可以站上舞台参与表演,其中,有几个小居然可以吹奏,既巨大又沉重的法国号,真的很让我敬佩,而且他们表现的十分精彩,我也用力的大声鼓掌。
当音乐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糖果仙子时,有许多漂亮的芭蕾仙子加入表演,她们翩翩起舞,带我们走进音乐的故事,我想,不论是演奏的音乐家或是表演的.芭蕾仙子, 还有人偶鸡、兔子、国王……,他们呈现了一场完美的故事演出,配合音乐的美妙结合,他们一定经过不断的排练,才有今天晚上绝妙的音乐盛会。在现场欣赏表 演,有一种热腾腾的感觉、充满喜悦,也希望大家多参加艺文活动,增广不同的视野。
4.音乐观后感中学生作文 篇四
我曾经读过张海迪阿姨的文章,张海迪阿姨那种自强自立的精神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张海迪阿姨残疾之后,自然没有办法走进校园像正常学生一样学习知识,但是她靠着自己的毅力,发奋学习,自己修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并且学习针灸,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不仅如此,张海迪阿姨还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阿姨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我对张海迪阿姨的精神敬佩不已,我的身边,出现了另一个“张海迪”。我的姨丈是一位语文老师,他在中学教学。姨丈在教学时对学生总是严格要求,所以他教出来的学生三分之二都考上了好的大学,他总是一脸严肃的样子,有时对我也非常严格,所以我对他并没有太好的印象,但自从发生了那件事,我对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有一次,姨丈从老家赶回来中学上课。回来的.路上,是在夜晚,天空繁星点点,周围悄无声息,姨丈安详的开着车,忽然一辆摩托车奔驰而过,正往姨丈的方向开来,姨丈为了避开这一场车祸,扭头把方向转到另一边,不料却开到了路旁的水沟,造成了翻车事故,而那另一辆摩托车车上的人却很快的逃跑了,姨丈忍着伤痛回来了,全身上下都是一块一块的青淤,连脚也行动不方便。我当时看着他的样子,心里想:真是祸不单行啊,终于有报应了!然后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地看着他的样子,心里却乐呵呵的。
第二天,小姨对姨丈说:“都伤得这么严重了,今天去医院看医生,跟领导请假算了!”姨丈说:“我这点伤势不用担心的,今天我要给学生上新课,如果我请假了,学生就赶不上进度了,作为一名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任,今天我上完晚自习了再去看医生好了!”姨丈的决定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而且听姨丈的语气,小姨知道劝阻不了他,就只好让姨丈去上课了。一个星期后,我从妈妈那里知道了姨丈的伤势加重了,正在医院里住院,这时我对他的态度不再是幸灾乐祸,而是对他肃然起敬。果然,期中考试时,他们班是年级平均分最高的。之后,姨丈还是对我很严格,但我不再是抱怨,而是冰释前嫌,耐心地听他对我的教导,我更要学习他那种事事负责任的精神。无论在肉体上有多少痛苦,但是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被痛苦给抹灭的。
5.音乐家庭小学生作文 篇五
一个高大的哥哥,一个朴素的妈妈,一个内向的爸爸...还有一个活泼的我。构成了一个温馨的家。
而这个家中,每一个人都会几种乐器,也可以说是一个音乐家庭吧!妈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 她样样都行,家里家外,成天都在干。在家里,妈妈把所有家务活都全包了,空闲时,也会玩一会儿。玩什么呢?她在玩乐器:拉小提琴,弹电子琴,唱唱卡拉OK。在外头,妈妈开了一家干洗店。这家店, 已经有10几年的历史了,家喻户晓,没人不知道。因为她擅长补衣服,补的可好了。所以上门的顾客特别多,生意红红火火的。
我爱我亲爱的妈妈!爸爸,非常的内向。他的.朋友尽管很少, 但是是他的朋友全是音乐方面的。在外头,爸爸开了一家“迷画轩”顾客好多,可能是因为他干的好吧。他有时在妈妈的店门口拉二胡,拉得可好听了!有时我在打羽毛球打得起劲了,叫他过来看一看,他却自己顾自己不理睬我。也太投入了吧!
6.音乐观后感中学生作文 篇六
音乐心理学是音乐学与心理学相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之所以说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是因为音乐心理学从出现至今, 也不过只有百余年的历史。19世纪下半叶, 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创立。1863年, 赫尔姆霍尔茨的《音感觉论》, 被认为是有关音乐心理学的第一部著作。但是真正的把音乐艺术与心理学结合起来, 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研究音乐实践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 是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的, 这使得音乐心理学研究开始倾向于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 涉及到音乐欣赏、表演、创作、教育等各个方面, 从而把音乐心理学推向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 代表人物有西肖尔、舒恩等人。直到近现代, 我国对音乐心理学问题的分析还处于主观看法和个人言论的层面上。1927年, 王光祈的《声音心理学》第一次在我国系统地介绍了国外有关听知觉方面的研究。其中, 黄自、丰子恺等人也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了有关音乐心理学领域的诸多问题。但是, 音乐心理学这门学科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被重视。1981年, 张前的《音乐心理学》一文, 系统地介绍了音乐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历史、研究领域、主要课题, 以及在我国建立音乐心理学学科的重要性与意义, 这是第一篇明确提出在我国建设音乐心理学学科的文章。 (1) 另外, 1983年出版的《音乐欣赏心理分析》, 是第一部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论音乐欣赏的著作。后来又有一些有关音乐心理学的著作相继问世:1982年, 由金士铭翻译的《音乐家心理学》, 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心理学译著;1988年普凯元出版了《音乐心理学基础》;1989年罗小平、黄虹合著了《音乐心理学》。与此同时, 出现了韩宝强、周海宏等研究心理学问题的硕士、博士论文, 音乐心理学课程也在各音乐学院开设, 这标志着音乐心理学科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是张前编著的, 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于2006年11月出版的一部与音乐心理学有关的著作。
张前, 1935年生, 辽宁新金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全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会长, 《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委。主要的研究领域有音乐美学基础、音乐表演美学、音乐表演赏析、音乐学历史与现状等。主要著作有:《音乐欣赏心理分析》《音乐美学基础》 (与王次诏合著) 《中日音乐交流史》《音乐美学教程》 (主编) 《音乐表演艺术论稿》《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 (合著) 等。
这部著作在结构上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对音乐心理学的定义、音乐心理学的发展, 以及20世纪上半叶音乐心理学研究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提出了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课题, 并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音乐心理学在研究领域上呈现的特点进行了概述;第二章为音乐欣赏心理分析。这一章主要从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心理要素, 如对音乐音响的感知、感情体验、想象与联想、理解认识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 充分肯定了这些心理要素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并且指出这些心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在欣赏过程中体现出的一种综合运动, 不同的欣赏者在欣赏同一作品, 以及同一欣赏者欣赏不同的对象时体现出不同的组合;第三章为音乐表演心理分析。作者对音乐表演过程中是否需要投情, 怎样做到音乐表演中的投情, 理智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 想象和直觉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性以及音乐表演中临场心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最后一章为音乐创作心理分析, 主要介绍了音乐创作的一般的心理过程, 即先从社会生活中获取或收集音乐创作的感性材料, 然后再考虑如何将这些感性材料通过理性的思考以及联想与想象等心理活动创作出鲜明生动的、富有个性的音乐作品。另外, 作者还详细介绍了感情与激情、创造想象、灵感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整本书的框架上来说, 结构较简单, 但是内容丰富而实用, 仅仅四章的内容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呈现出一些新颖的、值得称赞的特点。
一、结构清晰, 重点突出
这部著作共分为四章, 分别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创作的角度对其所涉及的音乐心理活动进行了分析, 在结构框架上让读者有一种一目了然的、清晰地感觉, 重点分析了音乐欣赏、表演、创作中涉及到得心理要素, 突出强调了他们在音乐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做到了音乐学与心理学的结合。
二、论据充分, 鲜明生动
与以往的有关音乐心理学的著作不同, 由于心理学是一门以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为主进行研究的科学, 所以以往的音乐心理学著作在叙述上语言比较苦涩, 运用的实例比较难懂。而在这部著作中, 作者不仅运用专业的语言进行论述, 而且运用了较多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如一些著名音乐家的书信、个体体验以及他们在欣赏、表演创作中的切身体会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证明, 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让读者有一种从故事中获取启示的感觉, 有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使读者能够从一个个故事中体会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三、立足实际, 大胆批判
作者在进行理论探讨的过程中, 并没有受到以往的旧的观点的束缚, 而是敢于打破传统, 立足实际, 对传统观点进行了批判, 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在文章第二章中, 作者对“病理欣赏说”与“感情移入说”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病理欣赏说”不能正确地揭示音乐艺术及其欣赏的本质规律, 也无助于音乐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发挥;他还认为“感情移入说”完全抹杀了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客观依据, 音乐欣赏者之所以会对音乐产生感情反应, 首先是因为欣赏者被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所感动。如果按照“感情移入说”的理论, 欣赏者不是根据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去进行感情体验, 而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感情强加于音乐作品, 这将会造成一片混乱, 音乐欣赏也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所以作者认为“感情移入说”存在问题。另外, 在最后一章中, 作者对关于“灵感”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并认为灵感在作曲家的创作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 并且是在长期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 把精力高度集中于音乐想象, 对客观事物经常保持新鲜的感觉, 注意摆脱思维定势的困扰等, 在这些条件下容易产生灵感。
四、语言朴实, 实用性强
这部著作旨在论述一些心理要素在音乐欣赏、表演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论述的过程中, 作者运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与措施。比如在音乐欣赏部分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关如何正确进行音乐欣赏的可实施的步骤, 为我们在平时的音乐欣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外, 在音乐表演的心理分析一章中,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宝贵的建议, 如:如何在音乐表演中将乐曲中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
浅析辽代舞蹈的多元化及其原因
盛力敏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北京100048)
摘要:本文通过对辽代舞蹈的研究, 认为辽代舞蹈存在多元化的特点, 并指出这一特点与辽代疆域辽阔和“因俗而治”的政策相关。
关键词:辽代;舞蹈;多元性;因俗而治
辽代历经二百余年, 契丹民族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 以及对音乐、舞蹈的热爱, 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乐舞, 对后世乐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流行于辽代燕云地区的“莽势”, 便流传至今尚见于满、蒙两族舞蹈中, 又称“空齐舞”。虽然契丹人的舞蹈给后世舞蹈提供了素材和养分, 但辽代舞蹈亦同样从其他民族的舞蹈中汲取了营养, 融合了多种优秀的舞蹈形式。因此, 本文首先要探讨的便是辽代舞蹈的多元化。
1. 源于西域
辽代幅员辽阔, 《辽史》记载其版图“东自海, 西至于流沙, 北绝大漠”, 可谓是“信威万里”。1广袤的国土与西域接壤, 使得辽朝与西域各民族交往频繁。史料中曾多次出现辽与沙州、回鹘等政权通聘的记载, 不仅如此, 西域各政权也常派商旅使辽贸易, 设于辽上京的“回鹘营”即是专门接待“胡商”的场所。通常西域商客在契丹本土交易完成后, 便南下中原汉地继续贸易。然而, 因交通、天气等不便因素, 这些人常常在辽地停歇较久, 所以, 由他们所承载的西域文化, 也随之传入契丹地区, 并对该区域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辽代舞蹈便是这一影响的典型体现, 如“反弹胡琴舞”。众所周知, “胡琴”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弹拨乐器。“胡琴”在辽代被称为“五弦”, 2长颈、五根弦, 方形共鸣箱, 弹奏时, 斜抱于胸前, 左手按音, 右手弹弦。据考, “反弹胡琴舞”即属西域“胡舞”之一种。这种舞的舞姿在北京房山云居寺辽塔北面和西南面浮雕、天津蓟县辽代白塔北面浮雕图上均有描绘:舞者举胡琴于头后, 双手反弹, 或歌或舞。从服饰上看, 舞者为契丹人无疑, 头戴圆形盔, 身着左衽条纹长衣, 腰束带, 穿靴, 两脚交叉作踢踏状。西域胡舞在契丹的盛行, 不仅表现在辽代的浮雕上, 在诗歌中也同样体现了西域胡舞广为契丹人所喜爱。《契丹风土歌》中“春来草色一万里, 芍药牡丹相间红。……大胡牵车小胡舞, 弹胡琵琶调胡女”的记载, 3则确为一证。
2. 源于汉地
辽代舞蹈不仅蕴含着西域的元素, 也同样受到了中原汉地舞蹈的启发, 采撷了汉地舞蹈中的璀璨明珠。辽代燕云地区的舞蹈便是汲取汉地舞蹈精华之大成者。燕云地区地处今华北平原北部, 居民以汉族为主, 其文化形态亦呈浓郁的中原汉文化色彩。辽会同元年 (938) , 石敬瑭为当儿皇帝, 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自此, 大量契丹人越长城南下, 来到这里, 与汉民杂居混住, 因而在近200年漫长的民族融合、同化过程中, 契丹人在其
何使自己的表演能够达到较完美的程度?如何克服表演前的紧张?这些问题是音乐表演者在平时的表演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从这本书中, 我们可以得到详细的答案, 这是值得音乐表演者学习和重视的部分, 为音乐表演者提供了宝贵的可操作性的建议。另外, 在音乐创作的心理分析一章中, 作者对激情、创造想象和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 同时对有关“灵感”的一些错误看法进行了批判, 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总体上来看, 这部著作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音乐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较好地分析, 篇幅虽然短小, 但是却涉及到音乐实践的各个层面, 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丰富的养料, 实现了音乐学与心理学良好的结合, 不失为一部与音乐心理学有关的有价值的著作。
舞蹈艺术上融合了大量了中原文化特色。在多元化的辽代舞蹈艺术之中, 最具中原汉族舞蹈艺术技巧的便是上文提及的“莽势舞”。这种舞蹈基本上是以唐代中原舞蹈为模式改编而成的, 其特点是形体动作幅度较大, 节奏舒缓, 舞姿优美。此外, 如戏马舞, 即驰马取乐的马术舞蹈。这种舞蹈源于秦汉, 盛于唐代。《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又尝以马百匹, 盛饰分左右……每千秋节, 舞于勤政楼下。”4契丹人显然继承了唐代的戏马舞, 《辽史·乐志》记载册命皇后的礼仪时言:“百戏、角抵、戏马以为乐”。辽统和二十二年 (1004) , 辽宋澶渊之盟时, 契丹人便有戏马舞的演出。又如, “羽人舞”亦源自中原汉地。5
3. 源于其它诸门类
实际上, 辽代舞蹈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地域多样性 (汲取西域、中原汉地舞蹈) 上, 更表现在艺术题材多元化上。契丹人借鉴了多种门类多种艺术的精华为其舞蹈所用。比如, 有以军事 (兵器) 为题材的舞蹈, 像“剑舞”, 在北京房山云居寺白塔正南面浮雕, 有一契丹男性舞剑图;又如“弓箭舞”也同样出现在同一幅图上。有以宗教活动为题材的舞蹈, 如抬着佛像奏乐歌舞的“行像乐舞”即是。还有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舞蹈, 如化妆成神鸟模样的“羽人舞”等等。
综上所述, 辽代舞蹈在借鉴了不同地域、多种门类的舞蹈形式后, 极大的丰富了本民族的舞蹈艺术。为何辽代舞蹈能够存在如此多元化的特性呢?笔者认识原因有二:一是辽代疆域广大, 东到大海, 西至流沙, 北到大漠, 南抵白沟 (宋辽边界) , 使得辽有机会接触不同地域的文化, 从而能够吸收西域、汉地的优秀舞蹈形式;二是, 辽代“因俗而治”的政策, 使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能够安定祥和的生活在一起, 促使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自然而然辽代舞蹈也得益其中, 逐渐在艺术题材和内容上也丰富起来了。
摘要:《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是一部与音乐心理学有关的著作。从整本书的框架上来看, 尽管结构较简单, 但是内容丰富, 实用价值强, 仅仅四章的内容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呈现出一些新颖的、值得称赞的特点。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音乐欣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2006.
[2]张前.音乐心理学[J].音乐研究, 1981 (01) .
[3]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7.音乐喷泉学生作文 篇七
彩色喷泉是什么样子呢?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在金阳广场也有一些喷泉,叫彩色喷泉,它们的颜色象七彩虹一样,忽而飞起,忽而落下,忽而化作春风,忽而变成一朵朵浪花,喷泉象一群调皮的孩子在天空中飞舞着。我感觉就象乘着一朵奇异的云也跟着飞起来舞起来。看,喷泉玩的多开心,它是随着音乐在舞蹈,喷泉有一个控制器,它可以喷出或高或低的水柱,这样我们可以边看喷泉边听美妙的音乐。今天晚上我看到玉兰花开了,非常美丽 ,有白的。有粉的,我很想摘一朵,可是想到校长说爱护花草,小花小草都有生命,它们也会笑,然后我就没摘,只闻了闻香味,那花香味扑鼻,好闻极了。然后我就回到了妈妈的办公室,打开电脑,打开小荷做文网,写起了《看花》这篇日记。 今天真是一天高兴的日子。
8.小学生音乐的作文300字 篇八
一天晴空万里,帅气的狮子王宣布:“明天我们举行音乐会,我要请你们参加!”动物们却啊了一声!心里想:我们都不会唱歌,怎么办呢?狮子王似乎知道它们心里在想什么,他说:“你们不是都会叫吗?一起叫不就行了?”动物们笑了。
第二天,狮子王宣布:“音乐会正式开始!”狮子王指挥动物们,它一挥手,动物们叫了起来,吵吵闹闹的,狮子王火冒三丈发怒了,说:“你们是怎么唱的?看来我们要训练一下了。”狮子王一挥手,羊叫了起来,其中有一只羊嘎嘎叫,被狮子王叫做“唐老羊”……音乐会正式开始,动物们整整齐齐地唱了一首动听的歌。动物们就说:“我们学会了要合作才能拿第一!”
9.音乐观后感中学生作文 篇九
闲暇时光听听音乐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可是大多只是在肤浅地听音乐,但要问从音乐中获得了什么,也许没有几位能说个所以然。那么我们从音乐欣赏中究竟想得到什么呢?
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问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从而培养能够独自欣赏音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不同形式进行音乐欣赏教学,通过这些独特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二、音乐欣赏课的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课有很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可以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音乐欣赏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打下坚实基础,音乐欣赏能力培养要从基础音乐教学抓起,小学音乐欣赏课要从基础开始,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长期的音乐熏陶,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从低到高、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不断积累,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对学生掌握四美有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实践美。
1. 感受美
感受美指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描绘的内容是某种事物、意境及情感等。如欣赏《森林狂想曲》中,夜晚森林中一片和谐优美景象蕴含于乐曲中。我们欣赏乐曲,要能体会到乐曲表现的这些景物,特别是小学生,更需要教师启迪及教具的恰当使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发展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描绘想象到的图景。学生只有通过长期音乐欣赏,才能逐步做到感受美。
2. 理解美
理解美指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音乐要素创作出要表达的事物的美、情感的美。如欣赏管弦乐曲《彼得与狼》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乐曲用什么样的节奏、速度、节拍、旋律、主奏乐器描绘人物的?”这样,学生便大多能选择正确答案,教师再对音乐要素、对具体音乐的表现形式加以总结,使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既学到知识,又提高音乐素养。
3. 表现美
表现美是学生在体会音乐作品描绘的事物,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表现其内容。通常我们可以用语言、舞蹈及美术作品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这些多元化形式的辅助、深化乐曲内容,丰富乐曲的表现。
综合欣赏中,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表情、律动及舞蹈表现美。如欣赏《玩具兵进行曲》(德-耶塞尔)时,教师先介绍这首音乐作品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跟着音乐做一些律动,他们可以跟着音乐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由表现,自由造型。
4. 实践美
实践美指学生在感受美、理解美和表现美的基础上亲自实现音乐美。例如,我在教学《北京喜讯到边塞》一课时,通过感受、理解和表现,组织学生自由实践音乐表现的内容。表演人民得到喜讯时载歌载舞欢乐的景象。
三、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及对策
1. 闭目聆听
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让学生闭上眼睛,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听赏音乐上,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音乐作品表达的音乐景象。但这种形式适合欣赏一些旋律悠扬、抒情的、安静情绪的音乐作品。适合于旋律较优美、抒情、宁静的情绪及某些意境式的音乐片段。
2. 拍手法
拍手法是音乐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律动形式,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拍手,在教师引导下用不同方法拍打节奏。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用于一些节奏明快、活泼的音乐作品。
3. 律动或舞蹈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适当使用律动和舞蹈可以提高欣赏音乐的成效。根据音乐特点教师带领学生创编一些律动或舞蹈动作,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参与表演,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很大辅助作用。如教学二年级的《钟》一课时,我让学生创编一些动作表现大钟和小闹钟的特点,进行律动,提高音乐实践能力。学习《小老鼠和小花猫》这首歌曲时与学生共同创编一些动作分别表现这两个人物的特点使学生理解音乐及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
4. 指挥法
学生一边听赏音乐,一边看教师指挥,从教师的指挥手势中感受音乐情绪。例如,欣赏《保卫黄河》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刚劲有力的指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雄壮有力,同时在脑海中浮现出黄河的壮观。
5. 看视频
观看视频是音乐欣赏教学最直观的方法,感性认识通过表象达到对音乐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可以观看一些音乐相关内容的音像资料,也可是直接表现音乐内容的图像。通过观看录像的形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这是音乐欣赏课中较完美的、切实可行的、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
6. 乐器演奏模仿法
这种形式一般用于欣赏器乐作品,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模仿演奏方法表现乐曲情绪。比如,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二胡独奏曲时,教师安排学生模仿二胡演奏,表现乐曲的情绪。体会作者阿炳的心理,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10.我的音乐盒小学生作文 篇十
这个音乐盒的造型是一座旋转木马,粉白相间的顶棚上镶嵌着一些金色的球球,边缘还描画着由线条和圆点组成的图案,粉色的底座四周是一些金色的点缀,这些点缀组成了花朵和星星的图案,底座上方的圆盘上奔跑着四匹姿态优美的骏马。它们身披金色的鬃毛,而身体却是白色的,雪白如云,那飞扬起来的金色尾巴和扬起的马蹄让它们看起来犹如在疾驰一样。
一手拿住顶棚,一手转动底座上的圆盘,就可以给这座旋转木马上劲儿,上足劲儿的旋转木马会响起悦耳的音乐。我想,如果我能骑在这些马上,那该是怎样的感觉呢?想着想着,我仿佛真的骑上了其中的一匹骏马,它载着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腾着,它撒着欢儿、转着圈儿、跳着舞,风声在我耳边掠过,吹动我的飘飘长发,地上的花儿、草儿急速后退,这飞驰的感觉让我沉醉。
突然,音乐停了,我一怔,清醒了过来,原来我还是坐在书桌前,眼前的旋转木马因为失去动力停止了转动。
11.琵琶专场音乐会的小学生作文 篇十一
去年的八月,少年宫琵琶班的吕老师带领我们来到著名的北京音乐厅参加琵琶专场音乐会,我有些激动又有些紧张,调整了一下午心情,直到准备上台演出的时候心情才稍微平静下来。
当主持人和观众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组上台演出时,我怀着信心从后台走向舞台,向观众们鞠躬,观众的目光一下子注意到我们,随后响起了掌声,我认真地弹着每一个音,。随着鼓声渐渐响起,我知道这是准备开始的前奏,鼓声一停优美动听的琵琶音回荡在音乐厅。起初全场是寂静的,随着鼓声渐渐响起,观众席中的掌声连绵起伏。我认真的.注视着每一个音的位置,有感情的弹着曲目声音清脆又透亮。
12.音乐观后感中学生作文 篇十二
关键词:音乐文化,变迁,审美冲突,课外自学
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 在多元音乐文化理念的指引下, 音乐教学进入了新阶段。要想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水平, 我们必须立足教育现状, 抓好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当前, 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处在学校音乐文化和与之存在明显差异的社会音乐文化之间, 二者音乐审美标准差异的存在, 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了隐性的障碍。拓展音乐课外自学组织与辅导, 可以减少这种障碍的影响, 提高我们中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效率。
一、社会音乐文化变迁
文革结束后, 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百废待兴。改革开放后, 以邓丽君和“四大天王”等歌星为代表的港台流行音乐文化涌入国内。尽管艺术性不高, 但流行音乐文化形式上没有框框, 具有勇于创新而直面人生的特点, 因而更能唱出人的心声, 与严肃音乐相比显得清新而自然[4]。所以, 它迅速地以人性化的思想、靓丽的外形和轻松的格调俘获了当时的青少年, 一个鲜明港台特征的音乐文化在学生世界中蔚然形成[5], 引领了当今社会音乐消费的主要趋势。
21世纪初的“韩流”、“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又把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推进到了峰顶浪尖, 并使中学生把他们的音乐审美需求建立在港台, 以及日韩与欧美音乐文化基础之上。在社会音乐如火如荼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时, 我们教育的学校音乐文化则继续延续建国初到文革时的音乐审美取向。这就形成了学校音乐教学与社会音乐传播两套不同的音乐审美体系, 进而导致学生的总体音乐学习受到影响。
二、音乐审美冲突
曾遂金先生提出“传必求通”, 只有音乐在传递者之间传递成功才是一次完整的传播。音乐传播既有教会、音乐社团与家庭的传播领域, 也有学校音乐文化传播———教学[2], 它们都影响着受众的音乐信息的获得。
社会各传播主体与学校传播主体可以形成群落, 共同作用于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 使得学生在无意之中进行音乐学习。韩愈说:“目濡耳染, 不学以能。”[3]如果社会音乐文化传播与学校教育互相辅助, 达成共同进行教育学生的话, 就会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否则, 二者之间的差异将会干扰甚至阻碍音乐学习。
改革开放后, 学校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传播出现各自音乐审美趋向, 造成传播主体之间互相干扰, 传播与教学效率降低。由于普通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和接触时间最长的是社会音乐传播下的音乐文化, 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学校音乐学习。
面对这种“两元音乐文化”现实, 少量的社会音乐进入学校教学之中。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41%的学生认为教材素材落伍, 有11%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不合适, 有27%的学生认为课堂沉闷, 没有互动。怎么办?
笔者认为, 音乐课外自学可以起到联系课堂音乐教学与社会音乐传播的桥梁作用。教师可以从音乐课外学习入手, 将学校音乐学习的指导作用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之中, 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 进而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的音乐学习。
三、音乐课外自学的新拓展
从当前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习惯来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音乐课外自学:
(一) 自学学习内容方面的拓展
以往音乐课外自学基本是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复习, 音乐自学内容方面的新拓展在于面向生活世界音乐内容的拓展, 当然这部分内容对于国家整体学生来说主要是由通俗音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所喜爱的, 却是学校教学涉及较少的。
自学内容的拓展及常规化过程, 实际上是音乐教学审美的思维惯性突破的过程。蔡仲德先生说过:“学习流行音乐, 使音乐真正成为人民的心声, 是我们应有的态度[4]。”所以, 学生在音乐课外自学中感知、理解、判断、鉴赏流行音乐的过程, 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课外自学内容的拓展, 一方面可以是校本教材在校外的体现, 一方面又发展了学生音乐学习爱好个性化的特征。
(二) 自学学习方式的拓展
1. 自主学习方式的强化
音乐课外自学的组织形式类似于放风筝。学生音乐学习的感受、体验、参与及探究环节是没有教师参与的, 但自学内容的选择、自学环节的设计、自学阶段性成果和终结性评价都是教师在场或完成的。
具体来说, 在学生自学行为发生前, 教师应进行音乐文化引导, 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 以使学生在有限的音乐体验中最大限度地获得音乐文化营养;在自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QQ、电话、电子邮箱手段进行不定时的指导;在自学过程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总结与鼓励。这种形式就像放风筝, 教师仅抓住引导、反馈和评价三个环节, 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音乐。
自学的学习规模可以是在父母的带领下进行的个人形式, 也可以是同学们一起进行的小组形式, 还可以是在教师带领下进行的集体形式, 它们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
2. 自学与音乐社会实践相结合
音乐课外自学让学生走出了课堂, 走进了不同的音乐群落, 在剧院、音乐厅、庙会、教堂、集会等场合或活动中进行音乐学习, 也可以进行当地音乐文化探索, 到各种音乐社团进行欣赏、参与与体验。为落实实践, 2006年笔者曾带领学生做过一次课外西安鼓乐探索, 学生收益匪浅。类似的课外自学还有待我们去拓展。这种音乐文化学习方式, 将音乐融入于相应的音乐文化环境中学习, 是多种文化学习融于一体的综合化多角度音乐学习。
音乐课外自学有着学校教学无法比拟的特点。以庙会为例:鲜艳的戏服, 演员带有地方色彩的声腔, “手、眼、身、法、步”, 清晰而富有韵味的念白, 现场乐队的伴奏及别出心裁的舞美设计, 都是真正的零距离音乐感受。再如, “赛歌会”中, 美妙的歌声与机智的问答, 观众的笑声与热情的氛围, 都让音乐与人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音乐由静态的孤立展现变为动态的群体展现。
3. 现代媒体下的音乐学习
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自由搜索音乐, 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和激发学习兴趣。此外, 电视机与收音机等传播媒体也是重要的音乐课外自学资源, 课堂上教师通过有针对的教学措施, 可以使学生在听与看的过程中自觉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判断力, 排除音响与装饰因素, 探究音乐的内在魅力。
(三) 音乐课外自学拓展的评价
适当地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潜在能力, 可以对学生的自由学习加以引导和约束。借鉴课堂评价的手段与形式, 学生的评价形式可以是DV记录、照片、录音、文章, 也可以是一段音乐、一件乐器、一段舞蹈, 还可以是学生的心得讨论。教师及时恰当的评价可以及时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 对学生的课外音乐学习起到有效的引导与约束作用。
总之, 音乐课外自学是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由和无心理压力, 以及音乐传播形式、内容多样化的特点, 使其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有效途径。这种音乐学习兴趣与爱好符合学生的审美习惯与倾向, 所以这种兴趣与爱好容易在学生中间展开, 形成群落化的音乐学习方式。它不仅沟通了学校与社会, 而且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森.音乐传播学导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67.
[2]南国农.教育传播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
[3][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4]蔡仲德.我看流行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3, (3) .
13.外婆天线宝宝音乐盒小学生作文 篇十三
“嘎嘎吱……”“吵死了”我不耐烦地把那个坏掉的音乐盒摔在地上。“真是的,老早外婆粘的破胶,转都转不了,碰碰就发噪音,现在就把你甩了!”那是一个天线宝宝音乐盒,上面有4个天线宝宝,天线宝宝的颜色亮亮的,旁边的一个小手滚筒一摇,4个天线宝宝就在上天跳舞,看得我满心欢喜。我小时候好喜欢,外婆就买了一个送给我。如今,外婆走了,音乐盒也坏了,总是发出“嘎嘎吱吱”的声音,但是妈妈却总不让我扔,说是一个留念。
音乐盒啪的一声摔在地上,四个天线宝宝碎了2个。我的心中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像心底的最深处被撕裂了一样,我小心翼翼的捡起天线宝宝的碎片;抚摸着嘎嘎直响的.破水车;擦去上面厚厚的灰;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恢复了一些状态。坐在床上呆呆地望着碎了的音乐盒……
那是一个仲夏夜,我牵着外婆的手,“外婆外婆,看那个好好玩,好好玩……”我一个劲的暗示外婆“这个好贵,10块呢,回头外婆给你买好吃的,饼干,薯片……还有喜之郎果冻,你最喜欢的吧,小颖,乖,10块,能买好多呢……”我那时还不怎么知道钱到底是什么一个概念,干脆撒起娇来—坐在地上大声哭闹,外婆那我没办法,从一块方巾里抽出几张毛票,咽了一口口水,咬了咬牙,把钱给了售货员,我抱起音乐盒就跑,谁知,“啪啦”一声,我被门槛陪绊了一跤,人吃了个踉跄,音乐盒呢?啪啦一声摔在地上,我还没哭,外婆倒是满眼泪水。我尽管还小,但是也看了出来,外婆即伤心又愤怒,对售货员轻声说“小姑娘,来,有胶么?”“双面胶?固体胶?透明胶还是502?”“就要502,要老胶!”只见外婆捧着断掉的风车,笨拙地擦胶,一点一点的……
几天后,我依然沉浸在天线宝宝音乐盒的美妙中。谁知,噩耗传来——外婆住院了,说是什么癌,绝症!我惊了一下捏了捏大腿,听说如果不痛,就是在做梦,不过……我和妈妈奔向医院,路上我不知撞到了多少人,闯了多少红灯妈妈满脸忧郁。可我的脑袋瓜里净是那天在小店里的场面,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快,那么快……就,只是一个影了,想起外婆要走,我立马把天线宝宝的美妙抛在了脑后……
我到了医院,看见了外婆,忽然泪流满面,一把鼻涕一把泪,苦口婆心的说“外婆!你要走了,谁给我买薯片呀,谁给我吃果冻呀……”“小颖呀,还记得那个10块钱的小盒子么?会跳舞的那个,你看着它,就是外婆啦!”天已晚,妈妈拽着我出门,为了让我不再上幼儿园走神,几个星期不让我见外婆……我也就没有见到外婆
“不,不会,外婆不会走的……”我大叫,好让自己从噩梦中醒来,“几天后,外婆就要走黄泉路啦,要入土啦……小颖乖,到时,妈妈帮你买薯片……妈妈帮你……”说着,紧紧的搂着我,试着学习外婆胖胖的身体搂着我的温暖,但是,妈妈的身上有种味道,是香水,还是染发剂没有外婆身上那种浓浓的化肥味,缝着亮片的衣服没有外婆的亚麻布舒服,让我很想哭,很想哭。
14.小学生的音乐作文 篇十四
天,黑了。她,走了。说是不再了解爸爸,不再理解妈妈……
她是被爸妈从孤儿院领养的,爸爸妈妈把这个秘密埋的很深很深,甚至瞒过了我和姐姐,所以,在她20岁生日的那天,当他们说出这个秘密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想象我们的惊讶,她说:“你们不应该欺骗我和妹妹。”整个晚上,我们都失眠了,她说她要离开,我则在一旁想心事,想这只在电影里才有的怎么会在我家发生……以后的几天,姐姐和他们不停地吵,而我只能在一边看着,看着。
于是,两天前,她走了。我没有劝她,她应该自己选择她的生活,她却告诉了我她要去的地方,和新换的手机号,
告诉我要常和她联系。后来,爸爸妈妈收到了一封信,告诉他们一切都好,有一天,她会面对这个家,和我们在一起。
就这样,房间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拖鞋只剩下我的那一双……
15.让音乐游戏建起音乐与学生的桥梁 篇十五
一、节奏游戏, 趣味课堂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当今的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 许多学生对音乐中的节奏只是一种机械反应, 感受不到音乐的流动感, 更无法感受音乐的美。为此, 我在教学中通过节奏游戏如打击各种乐器, 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节拍、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 使学生通过节奏游戏获得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
在学唱《小巴郎, 童年的太阳》这一课时, 学生对于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很难掌握, 这时我利用歌曲本身的民族特性, 让学生用手来拍打切分节奏为歌曲伴奏, 在学生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再带入歌词学唱歌曲, 难点就在节奏游戏中潜移默化地被解决了, 学生不光在游戏中体验到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 还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乐趣和情趣。
又如, 在欣赏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乐曲的时候, 乐曲很长, 如果只是放给学生听, 学生经常是不知所云, 不知歌曲里面想要表达的东西, 所以我先让学生了解乐曲的背景, 然后让学生去音乐中寻找表现彝族和苗族的音乐并找出情绪上的区别, 然后让学生分别选择适合的乐器来进行表现, 学生选择锣来模仿彝族音乐中的重音、喜庆的场面;选择双响筒来表现苗族柔美的段落。学生真的是在玩中学习, 不光学得扎实还学得开心。
所以节奏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是音乐教学入门的先导, 也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它不仅可以趣化课堂还可以培养学生感悟音乐的能力, 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律动游戏, 舞动课堂
在音乐游戏辅助音乐教育中还有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律动, 音乐本身具有的韵律动感就能激起人体与之呼应。达尔克洛兹认为, 人的身体运动包括对印象和情感的反映的一切基本要素。任何乐曲都可以通过身体表演出来。通过音乐与身体有规律的节奏运动,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微差、音乐内在美的细腻感受和敏捷反应能力, 进而使学生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情绪及情感的能力。律动是以身体运动来感知和再现所听到的音乐, 那么身体就是最好的“乐器”, 同时也就成了最重要的沟通桥梁。
在教唱《划船歌》这一课时, 弱拍起唱是这课的难点, 学生一下子难以掌握这一难点, 于是我利用划桨的动作带入歌曲, 让学生根据音乐特点、节奏一下一下地做着划船动作, 两三遍下来学生就可以直接演唱了, 我还让学生根据律动找出歌曲中的重音, 让学生在身体向前靠时轻轻加重歌词演唱, 这样歌曲的印尼风格就凸显出来了, 学生一尝试, 真的可以, 以至于在以后的歌曲复习中学生只要唱到这首歌就会不自觉地加上划桨的动作来辅助演唱。
同样, 在欣赏《花之圆舞曲》这一音乐时, 我播放与视频相结合的音乐旋律给学生观看, 然后关掉视频, 让学生从音乐中找出我刚刚播放的视频音乐, 学生听完整个乐段都没找出来。这就让我想到美国音乐家苏珊凡·戴克曾说过的话:“告诉我的, 我会忘记;做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加进去, 我就完全理解了。”于是我结合圆舞曲的特点, 在主旋律的地方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 让学生跟这三拍子的音乐简单地手舞足蹈一番, 并且还在收尾的地方加上了一个舞蹈演员专业的谢幕动作。接着神奇的一幕就出现了, 我让学生再次聆听并找出主旋律, 我告诉学生, 当听到主旋律时请用你的肢体语言告诉我。学生在一段开场音乐结束后, 主旋律一起孩子们马上就跟着翩翩起舞, 还特别开心地两两结对互动起来, 主旋律结束时还不忘给我一个漂亮的收尾。
这正如达尔克·罗兹在1914年所写的论文《节奏运动、听觉训练和即兴》中强调:“律动的目标是:在本课结束时, 不是能使学生说‘我知道’而是‘我体验到’。”以此来引起学生的表现欲望, 激活他们的情感世界, 扩大他们的本能力量, 并能迁移到生活中去。
三、情景游戏, 创意课堂
情景游戏往往能把人带入音乐教学的氛围中, 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强烈感受。这种感受往往能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 使学生进入深层认识、发现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抽象美, 而且通过情景游戏学生不光可以进入到音乐中, 还可以通过情境游戏学习和巩固音乐。
在教唱《大鹿》这首歌曲时, 因为此歌曲的音乐形象特别明显, 学完之后, 我通过创设情景, 制作头饰, 让学生模仿歌曲中的小白兔、大鹿等动物形象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歌曲, 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体会到了不同动物不同情绪的音乐体验。游戏表演进行得顺利而愉快,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游戏表演开始后, 同学们边唱旋律边自加动作, 很快熟记了歌曲的旋律及歌词, 直到下课学生还念念有词。
情境游戏是教师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 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 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从而可以在具体教学中使孩子们更好更快地进入音乐游戏, 受到音乐感染, 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 进入角色。
【音乐观后感中学生作文】推荐阅读:
音乐剧《飞舞的蒲公英》观后感作文08-06
音乐之声音乐赏析观后感09-24
维也纳音乐会观后感08-22
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10-08
音乐专业学生学习11-12
中学音乐教学反思10-10
中学音乐教研工作计划07-02
中学音乐课唱歌教学08-02
中学音乐教师工作总结08-25
青春演讲稿的音乐学生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