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技术概述

2024-06-23

人工智能的技术概述(精选7篇)

1.人工智能的技术概述 篇一

智能变电站建设概述

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对于其中的变电环节,在智能电网的推动下,智能变电站必将成为新建和改造变电站的主要方向。所谓智能变电站,是指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与常规站项目比起,智能变电站具有如下特点:

(1)一次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器由电子式互感器取代,经合并单元后由光纤介质向外提供经数字化的一次电量信息;传统的变压器、断路器等一次设备加装智能组件,实现信号的数字式转换与状态监测,控制命令的数字化接收与发送,达到一次设备智能化的要求。

(2)二次设备的网络化、数字化。由以太网通过GOOSE协议标准实现间隔层与过程层设备之间以及间隔层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传递。如测量控制装置、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录波装置、防误闭锁装置、以及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都是都采用高速网络通信连接,并具备对外光纤网络通信接口。与传统变电站信息传输以电缆为媒介不同,智能化变电站二次信号传输是基于光纤以太网实现的,除直流电源之外,传统的二次电缆全部由光纤或屏蔽网络代替,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与资源共享。

(3)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实现IEC61850标准统一化。因1EC61850标准的完整性、系统性、开放性,保证了数字化变电站内设备间具备互操作性的特征。

(4)运行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在传统综自站已有的较大程度自动化特征的基础上,数字化变电站在站内设备的互操作性,信号的光纤传输,基于IEC61850传输协议的网络通信平台信息共享等方面进一步体现了运行管理自动化的特点。综合以上特点分析,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与常规变电站不尽相同,一是新增了智能组件,在智能组件的配合下,传统的一次设备具有了智能作用;二是智能变电站新型设备的应用,安装形式将产生变化,如新型保护测控装置之间的链接,由电缆链接转为光纤连接,安装时需加强对光纤的保护;三是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调试形式发生大的变化,保护测控等二次设备输入量采用数字化形式,相应的,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等新型测试仪器将大量采用。

2.人工智能的技术概述 篇二

关键词: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组成,核心标准

1、引言

当前, 节能减排、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人类能源发展面临的第一挑战, 是以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创新能源利用体系, 以信息技术彻底改造现有的能源利用体系, 最大限度地提高电网体系能源效率。因此期望通过一个数字化信息网络系统, 将能源开发、输送、存储、转换 (发电) 、输电、配电、供电、售电、服务及蓄能等过程与能源终端用户的各种电气设备以及其它用能设施连接在一起, 通过智能化控制实现精确供能、对应供能、互助供能和互补供能, 将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供应安全提高到全新水平, 将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环境可接受程度, 使用户成本和投资效益达到一种合理的状态。这就是智能电网的思想。智能电网, 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对于智能电网的不同定义以及智能电网区别于传统电网的特点, 重点详述了智能电网主要关键技术组成及研究重难点, 最后介绍分析了目前智能电网的国内外核心标准, 以飨读者。

2、智能电网的概念

2.1 智能电网的含义

由于各国的社会发展、电网发展现状、资源分布等情况不同, 不同地区智能电网发展的思路、路径和重点也各不相同, 不同领域专家的研究角度不同, 对智能电网的研究方法、理解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 目前, 智能电网尚未形成世界性的统一定义。

我国国家电网目前分别提出了智能电网和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 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量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能源电力技术相结合, 并与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坚强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 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 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 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 覆盖所有电压等级, 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电网。

虽然智能电网尚未形成世界性的统一定义, 但从本国资源分布和需求入手, 以经济发展和电力发展的实际状况为基础, 是当前各国开展智能电网建设的基本原则。

2.2 智能电网的特点

同传统电网相比, 智能电网体现出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高度融合等显著特征, 其主要特点为:

(1) 坚强。在电网发生大扰动和故障时, 仍能保持对用户的供电能力, 而不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在自然灾害、极端气候条件下或外力破坏下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确保电力信息安全的能力。

(2) 自愈。具有实时、在线和连续的安全评估和分析能力, 强大的预警和预防控制能力, 以及自动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

(3) 兼容。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有序、合理接入, 适应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的接入, 能够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和高效互动, 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电力需求并提供对用户的增值服务。

(4) 经济。支持电力市场运营和电力交易的有效开展,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降低电网损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 集成。实现电网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 采用统一的平台和模型, 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益化管理。

(6) 优化。优化资产的利用, 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

3、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组成及研究重难点

3.1 高级量测体系 (AMI)

AMI主要功能是使系统同负荷建立起联系, 使用户参与电网运行, 其技术组成和功能主要包括:

(1) 智能仪表 (Smart Meter) 。具有双向通信功能, 支持远程设置、接通或断离、双向计量、定时或随机计量读取。同时, 也可作为通向用户室内网络的网关, 起到用户端口 (Customer Portal) 的作用, 提供给用户实时电价和用电信息, 并实现对用户室内用电装置的负荷控制, 达到需求侧管理目的。与传统电能表相比, 智能电能表除了基本计量功能外, 还具备以下功能:1) 有功电能和无功电能双向计量, 支持分布式能源用户的接入;2) 具备阶梯电价、预付费及远程通断电功能, 支持智能需求侧管理;3) 可以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状态、电能质量和环境参量, 支持智能用电用能服务;4) 具备异常用电状况在线监测、诊断、报警及智能化处理功能, 满足计量装置故障处理和在线监测的需求;5) 配备专用安全加密模块, 保障电能表信息安全储存、运算和传输。

(2) 通信网络。基于开放体系并高度集成的通信系统, 实现对系统中每一个成员的实时控制和信息交换, 使得系统的每一部分都可双向通信采取固定的双向通信网络, 能把采集的数据信息实时地从智能电表传到数据中心, 是所有高级应用功能的技术基础。

(3) 计量数据管理系统 (MDMS) 。带有分析工具的数据库, 通过与AMI自动数据收集系统的配合使用, 处理和储存电表的计量值。

(4) 用户室内网 (HAN) 。通过网关或用户入口把智能电表和用户户内可控的电器或装置 (如可编程的温控器) 连接起来, 使得用户能根据电力公司的需要, 积极参与需求响应或电力市场。

3.2 高级配电运行体系 (ADOI)

ADOI的技术组成和功能主要包括:

(1) 高级配电自动化 (ADA) 。智能电网实现自愈的基础, 包含系统的监视与控制、配电系统管理功能和与用户的交互 (如负荷管理、量测和实时定价) 。通过与智能电网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协同运行, ADA既可改善系统监视、无功与电压管理、降低网损和提高资产使用率, 也可辅助优化人员调度和维修作业安排等。

(2) 配电快速仿真与模拟 (Fast Simulation and Modeling, FSM) 。是ADO的核心软件, 其中包括风险评估、自愈控制与优化等高级软件系统, 为智能电网提供数学支持和预测能力, 以期达到改善电网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和运行效率的目的。配电快速仿真与模拟 (DFSM) 需要支持4个主要的自愈功能:1) 网络重构;2) 电压与无功控制;3) 故障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4) 当系统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继保再整定。上述主要功能相互联系, 致使DFSM变得很复杂。

(3) 新型电力电子装置。电力电子技术和产品是未来配电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包括多功能固态开关、智能电子装置 (IEDs) 和配网用的柔性输电系统装置 (如SVC、DStatcom) 等。目前, 基于使用硅开关装置的多种控制器已可在市场上买到, 但都为独立控制的。未来电网将使用新的系统控制逻辑, 使它们协同运行, 以便实现多重电力电子装置的集成控制, 实现电网最大的可用传输。在智能电力电子装置中,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万用变压器 (IUT) 。不同于传统的线圈式变压器, 它是基于电力电子技术 (由多级逆变器组成) 的变压器。作为美国EPRI ADA项目中的一个基础性装置, IUT已接近市场化。同传统变压器相比, IUT提供了很多附加功能和益处:1) 可向用户提供可选择的服务项目。如直流或400 Hz的电力, 由单相到三相的转换、调压、谐波过滤, 下陷校正;2) 改善系统运行效益。

(4) 分布式电源 (DER) 运行和并网。分布式电源种类很多, 包括小水电、风力发电、光伏电源、微型透平、燃料电池和储能装置 (如飞轮、超级电容器、超导磁能存储和钠硫蓄电池等) 。一般来说, 其容量从1 k W到1 0 M W不等。配电网中的D E R由于靠近负荷中心, 降低了对电网扩展的需要, 并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因此得到广泛采用。

(5) 微网 (Microgrid) 运行。微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相关负荷和监控、保护装置汇集而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 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 既可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 也可孤立运行, 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以微网的形式接入到大电网并网运行, 与大电网互为支持, 是发挥分布式发电功能系统效能的最有效方式。

(6) 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目前, 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为:1) 电动汽车与电网间能量转换控制、2) 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与电网间通信、双向计量计费、柔性充电控制、充电网络运行对配电网运行影响等电动汽车充放电关键技术; (3) 包括充放电设备及系统研发等。

(7) 运行管理系统 (带有高级传感器) 。

(8) 高级保护与控制。

3.3 高级输变电运行体系 (ATTOI)

ATTOI强调阻塞管理和降低大规模停运的风险, ATTOI同AMI, ADOI和AAMI的密切配合实现输电系统的 (运行和资产管理) 优化。输电网是电网的骨干, ATTOI在智能电网中的重要性勿容质疑, 其技术组成和功能如下:

(1) 变电站自动化; (2) 输电的地理信息系统; (3) 广域量测系统; (4) 高速信息处理; (5) 高级保护与控制; (6) 模拟、仿真和可视化工具; (7) 高级的输电网络元件, 如电力电子 (灵活交流输电, 固态开关等) 、先进的导体和超导装置; (8) 先进的区域电网运行, 如提高系统安全性, 适应市场化和改善电力规划和设计的规范与标准 (特别注意电网模型的改进, 如集中式的发电模型以及受配电网络和有源电力用户影响的负荷模型) 。

3.4 高级资产管理体系 (AAMI)

AMI、ADOI和ATOI同AAMI的集成将大大改进电网的运行和效率。实现AAMI需要在系统中装设大量可以提供系统参数和设备 (资产) “健康”状况的高级传感器, 并把所收集到的实时信息同如下过程集成:

(1) 优化资产使用的运行; (2) 输、配电网规划; (3) 基于条件 (如可靠性水平) 的维修; (4) 工程设计与建造; (5) 顾客服务; (6) 工作与资源管理; (7) 模拟与仿真。

4、智能电网核心标准

智能电网, 因其区别于传统电网的诸多要求与特点以及各项新技术的开发利用, 现有的技术标准已无法满足其全部要求, 建立一个系统、完善、开放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以有效规范智能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设备制造等各领域、各环节的实践, 保障、促进智能电网和相关新兴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1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IEC的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SMB) 组织成立了“智能电网国际战略工作组 (SG3) ”, 由SG3工作组牵头开展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IEC SG3确定了与智能电网密切相关的17个技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 明确了100余项智能电网的相关标准及智能电网应用标准, 其中5项标准作为智能电网应用的核心标准 (见表1) 。

4.2 美国国家标准及技术研究所 (NIST)

NIST的前身是美国国家标准局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NBS) , 负责美国全国计量、标准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 现主要研究智能电网的标准体系和制定智能电网标准。

2011年底, NIST发布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智能电网可互操作性标准框架及路线图 (2.0版本) 》, 框架2.0版本计划将美国老化的电力系统转向为可互操作性智能电网系统, 在2010年1月发布的1.0版本中, NIST制定了应用在智能电网方面的75个标准, 而本次的2.0版本框架又增加了22个标准、规格和指导方针。对1.0版本进行的改进及新增加的标准包括:关于SGIP本身角色的内容;充分阐述了智能电网架构情况;保证智能电网网络安全的一系列进展, 包括一项风险管理框架, 可以为众多安全措施等提供指导;美国进行信息与智能电网标准协调的努力情况, 及世界各地其他地区采取的相类似的努力情况等。

4.3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2009年03月发布了“P2030指南”, 标志着IEEE正式启动了智能电网标准化工作。2012年3月12日, IEEE公布了智能电网5项新标准以及1个修改后的标准开发项目, IEEE标准协会 (IEEE Standards Association) 现有100多项现行的及正在制定中的智能电网标准。

IEEE标准协会新批准的智能电网标准 (如表2所示) , 包括:

5、结语

智能电网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智能电网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电力工业的改革与进步, 将为我国发电工业、电网工业、电器工业、信息技术工业、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将在未来的几十年为促进我国的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能源结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树勇, 宋书芳, 李兰欣, 沈杰.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 2009, 33 (08) :1-7.

[2]高涛, 邓玲.智能电网及其国内外发展概述[J].东北电力技术, 2012, 02:5-10.

[3]刘振亚.智能电网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4]余贻鑫.智能电网的技术组成和实现顺序[J].南方电网技术, 2009, 03 (02) :1-5.

[5]静恩波.智能电网发展技术综述[J].低压电器, 2010, 06:14-18.

[6]余贻鑫, 栾文鹏.智能电网[J].电网与清洁能源, 2009, 25 (01) :7-11.

[7]王庆红.智能电网研究综述[J].广西电力, 2009, 06:1-6.

3.人工成本的有关基本知识概述 篇三

对人工成本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91年发表在美国经济学季刊关于制品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情况的文章。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P. Douglas与C. Cobb根据美国1899—1922年的工业生产统计资料,计算得出了这一时期的美国生产力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这个生产函数中,劳动所占份额为3/4,资本所占份额为1/4,该研究成果成为国外控制企业人工成本的基础依据。自20世纪中叶以来,国外对企业人工成本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企业经营战略、人性化管理层面。1971年Baruch Lev和Aba Schwarts在《会计评论》中利用数学模型对员工从录用到退休或死亡期间预期支付的工资进行了估算;Robert G. King研究了通货膨胀率和单位劳动成本的关系,结果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份额逐年下降,通货膨胀率却没有显著变化,而且,实际单位劳动成本增加也不会带来通货膨胀;2010年Nicolas R. 研究了福利水平与人工成本的关系;同年,Anthony Barkume发现,美国对加班费用实行严格监管,导致许多经常加班的企业不得不采取降低正常工作时间小时薪酬水平的办法,来弥补加班费用多支出的损失。上述有关人工成本的研究主要涉及理论和微观企业层面,只有对CPI的研究涉及了人工成本宏观问题研究。

人工成本的含义与构成是于1966年10月召开的第11届国际劳动统计学家会议(ICLS)上确定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劳动统计学家们就人工成本(Labor Cost)的统计进行了充分讨论,形成了“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

国际劳动统计会议确定的人工成本含义是:雇主雇用劳动力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其构成包括七项内容:一是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的报酬、奖金、小费、食品、饮料和其他实物成本;二是雇主支付的工人住房费用;三是雇主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四是雇主支付的职业培训费用;五是雇主支付的福利费用;六是其他费用;七是人工成本的各项税收费用。其中,前四项内容被定义为直接人工成本,后三项内容被定义为间接人工成本。该决议还对人工成本作了更为详细的划分,以便进行国际比较,被称为“人工成本国际标准”。国际上通常采用“人工成本”和“雇佣费用”两个概念。后者被定义为以工资和薪水及其附加的形式全部给付雇员的费用,包括现金、有关雇员的社会保障和个人养老金、意外保险、生活保障及相似的项目,在实际使用中,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各国的人工成本构成有所不同,如欧盟统计局调查的“人工成本”包括雇员薪资(含工资总额、现金和实物报酬)、雇主的社会保障缴款、职业培训成本,其他支出(如工作服、招聘成本和开支、雇佣税);澳大利亚调查和发布的“主要人工成本”包括雇员收入、雇主支付的养老金、工伤保险、工资税和福利税;日本统计局公布的“人工成本”包括现金收入、退休金及相关费用、法定福利费、法定外福利费、教学培训费、募集费和其他劳动费用。《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注意到了各国在人工成本统计方面的不同,并做出了如何处理人工成本构成差异的规定。

二、国外关于人工成本指标的规定

关于人工成本指标,《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规定采用每一单位时间的平均人工成本,如小时平均人工成本。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单位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小时薪酬成本已成为衡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L. 索利斯、M. 高尔文,2012)。欧盟主要采用平均月人工成本、平均小时人工成本等,统计季度和年度人工成本指数。美国使用雇佣成本和雇佣成本指数。人工成本与雇佣成本的统计范围大致相同,但人工成本是从行业与企业角度观察的,雇佣成本则是从地区角度观察的。雇佣成本包括雇佣成本水平和雇佣成本指数两个指标:雇佣成本水平是指一个地区的一个就业人员工作1小时,雇主为其支付的人工成本,包括工资和福利两个部分;雇佣成本指数是指非军队雇员雇佣成本的变化情况。这两项指标统称为“雇佣成本趋势统计”。美国劳工统计局报酬与工作条件办公室负责这两项指标统计调查的组织工作。其他一些国家也参照美国的做法计算雇佣成本指数(李慧民,1998)。日本对人工成本的比较分析通常采取人事费用率和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销售额×100%,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附加价值×100%(狄煌,1993、1998)。澳大利亚主要采用单位人工成本指标进行分析,即:单位人工成本=小时人工成本÷小时GDP。根据这个公式,企业在计算微观人工成本指标时,将小时GDP换成相应的效益指标。澳大利亚还提出战略成本系统的理念,建立了人工成本的动态分析模型,分析变量包括外部失败成本(杜绝的部分)、内部失败成本(控制的部分)、评估成本(坚持的部分)和预防成本(把握的部分)四个部分(马小丽、刘军胜,2007)。

三、国外关于人工成本数据收集、统计、发布与应用的规定

关于人工成本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中专门做出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成本统计应按经济活动分类,以日历年度或财政年度为调查期,且在五年期限内收集,统计口径以就业数据作为补充。

欧盟各国四年进行一次详细的人工成本调查,包括人工成本结构和水平、工作时间、每小时支付的薪酬。调查的抽样方法为随机分层抽样法(PPS),覆盖范围是除农业、渔业、公共管理、私人家庭、域外机构以外的18个行业中的员工在10人以上规模的所有经济活动组织。欧盟也进行季度和年度人工成本指数统计计算,特别是每个季度,欧盟各国对本国小时人工成本进行调查,2013年第一季度与2012年第四季度相比,欧元区17国每小时人工成本增长了1.6%。

美国进行雇佣成本调查的有关情况是:雇佣成本水平调查样本包括:私有企业约4 200家,涉及18 300种职业;州及地方政府所属单位850家,涉及4 500种职业。雇佣成本指数(ECI)调查样本包括:私有企业约4 100家,涉及17 500种职业;州及地方政府所属单位800家,涉及4 400种职业。调查时间是: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分别调查当月的一个工资支付周。ECI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虽然美国在新闻报道中引用ECI的频率不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频率高,但CPI是衡量消费物价变动的指标,ECI是衡量人工成本变动的指标,两个指数具有同样的重要性。相关调查还包括:雇员福利调查、劳动力管理关系发展项目、职业报酬调查、安全与健康统计项目、国家报酬调查等。美国使用雇佣成本统计调查数据的机构是美国的经济政策部门,他们把雇佣成本指数视为主要和基本的经济决策指标,作为最后确定货币政策、最低工资政策、进行通货膨胀和生产率分析的依据(见表1)。

nlc202309010714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薪酬调查介绍及技术解释》制作。

国际劳工组织对人工成本收集和统计也非常重视。国际劳工组织在1985年制定的《劳动统计公约》(第160号公约)①中明确规定:“第一条:凡批准本公约的会员国应承诺定期收集、汇编并发表基本劳动统计资料,并根据其来源予以逐步扩大到以下方面:……(e)人工费用;……”;“第十一条:人工费用的统计资料的汇编应包括各重要经济活动部门。”同年,《劳动统计建议书》(第170号建议书)②规定:“为满足长期需要,劳动力成本的统计资料应至少每五年汇编一次。这类统计资料应提供按经济活动部门分类的劳动力成本的水平和构成的资料。”上述国际公约和建议书为我国下一步与国际接轨,建立人工成本统计分析系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关于人工成本数据信息的披露是应用中的一个敏感问题。人工成本涉及企业竞争力,因此,美国和加拿大的会计交易法规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劳动及相关成本没有做出单项披露的要求。调查显示,大公司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更愿意披露人工成本信息,而有些行业则不愿意公布人工成本信息,目的是为了保护竞争优势。欧盟统计局规定欧盟各国要在一定参考期结束后公布季度人工成本指数和年度平均人工成本、平均小时人工成本等数据。澳大利亚统计局不定期调查和公布人工成本数据信息,最近一次是2010/2011年的人工成本调查。日本国家统计局每年在统计年鉴中公布每月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和结构以及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指数。新西兰自1998年起,由国家统计局定期开展人工成本调查,按季公布人工成本绝对值和其增长率数据。目前,国际劳工组织从1999年以来,每两年发布一次《劳动力市场关键指标》,其中包括了薪酬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两个关键指标。

四、我国关于人工成本的相关概念

人工成本的含义和构成最早于1991年介绍到我国③,以后,1996年,国家统计局的同志将《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的全部内容翻译成中文,首次在内部刊物上连载④。我国对人工成本的有关规定源于《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但又有一些差别。

1994年原劳动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的劳动统计指标解释中对人工成本的定义是: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后来在关于人工成本的制度文件中,明确提出人工成本包括: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七个项目。

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建立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30号),规定行业人工成本指标主要分为人工成本水平、人工成本结构、人工成本水平指数、人工成本投入产出四类九项指标,具体包括:人均人工成本、职位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分项结构比例、人工成本相当总成本(费用)的比例、年度人均人工成本环比指数、年度人均人工成本定比指数、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通知》规定行业人工成本调查方案包括确定调查行业和企业范围、调查内容、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以及制作调查表等。《通知》还规定对行业人工成本实行预测预警制度,包括:人工成本的提示、人工成本的预警、人工成本的预测。

注释:

①②ILO《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第二卷,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1994年第1版。

③鲁士海《国际劳工组织对“工资”和“人工成本”指标的界定及与中国有关统计指标的比较》,载于《中国劳动科学》1991年第10期。

④参见原劳动部工资研究所所刊《工资动态》1996年第4期、第5期,李慧民译文。

(作者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

4.人工智能的技术概述 篇四

据全球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 (图1) , 2013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首次超过功能手机;同时, 还预测2013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接近10亿部, 占整个手机市场销量的比例将超过50%。在中国, 智能手机销售呈上升趋势, 2013年第一季度, 智能机销售为7528万部, 占整个手机销售量的83.1%;到了第三季度, 销售量突破9000万部, 比重扩大至90%。

智能机如此受到青睐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硬件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处理器和手机存储的发展, 良好的用户体验;二是智能操作系统及其应用程序的推沉出新, 使用智能手机/平板基本上可以满足所有的生活与工作的需求;三是智能手机/平板体积小巧、便于携带, 加之3G/4G技术的普及, 人们完全可以随时随地办公学习。于是侦查过程中, 智能手机/平板作为调查对象的几率也大幅增加。本文通过功能机与智能机的比较, 总结出智能手机的新特征, 进而提出一套针对智能机分析的新型方案——基于事件的分析, 并通过工具展示基于事件分析的优势。

1 功能机与智能机的比较

1.1 概念

智能手机 (Smart Phone) 是指像个人计算机一样, 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 可由用户自行安装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 通过此类程序不断扩展手机功能, 并可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手机的总称。

功能手机 (Feature Phone) , 即i 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智能操作系统面世前, 那些非PDA类型的手机。这类手机除了支持通话和收发短信这些基础功能之外, 还可能支持拍摄相片、播放音乐、上网或地图等功能。

1.2 侦查思路

智能机与功能机最大的区别在于智能操作系统的应用, 通过操作系统, 智能机可以安装更多应用程序, 种类涵盖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传统手机取证, 我们关注的往往是通话记录、短信、备忘录和照片等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种类很少, 数据量也不大。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系统的兴起, 各种应用不断扩充和增强手机功能, 手机不是单纯“移动通话设备”。社交工具和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 打破了“电话”和“短信”作为主要通信媒介的历史, 传统的通话记录、短信息分析已无法体现嫌疑人的通讯活动, 需要从手机应用程序出发, 提取和恢复更多的数据, 得到更多的线索[1]。

1.3 数据来源

功能机数据一般都是机身数据, 主要有通信簿、通话记录、短信等;而智能手机的数据除了机身数据外, 还包括外置SD卡以及备份数据。不论是功能机, 还是智能机, 最理想的方式还是物理获取, 即计算机取证中的物理克隆或镜像。但不是所有的手机都有方法或工具获取物理镜像, 一般都是使用逻辑获取, 即将现有的数据提取出来。

1.4 解析方式

功能机数据的解析都是基于硬件数据的, 解析过程就很像计算机取证中分析硬盘数据, 由于难度过大, 一般都是由手机取证工具自动解析完成。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以最常见的Android和i OS为例[2], 其中最主要的数据, 包括系统和用户数据, 都是存放在Sqlite3本地数据库文件中。通过解析这些特定种类的文件, 就可以获得包括短信、通信录等系统数据, 还可获得即时通讯的聊天记录和导航信息等应用数据。

1.5 数据恢复方式

功能机由于其机身内存容量的限制, 基本上存在短信等使用量的限制, 定期清理未分配空间, 已保证最大程度的利用硬件资源。物理提取的手机种类太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早期功能机数据恢复效果。对于智能机, 无论是物理提取, 还是逻辑提取, 我们都可恢复出大量数据。通过对其sqlite3本地数据库文件内部结构深入剖析, 从未分配空间中寻找已删除的记录, 对于记录碎片, 则需配合使用智能算法, 尽可能进行拼接整合。

2 基于事件的智能手机分析方法

智能手机就像是一台计算机, 所有的功能都是应用程序实现的, 无论是通话和短信等智能系统自带的程序, 还是第三方提供的即时通讯、导航等程序。将应用程序的每一条记录, 每一次数据交互, 甚至是一张照片, 一条短信都作为一个事件,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统计与关联, 很容易掌握嫌疑人的行为动态, 对破案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线索。

上文提到, 智能手机的来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逻辑获取, 物理获取以及备份获取, 获取后的手机数据, 将经过应用程序解析模块和数据恢复模块, 获得后期分析所需的“事件”, 进行深度挖掘, 如图2所示。

智能手机的获取技术还不够成熟, 因而有些手机可能获得物理镜像, 有的手机则不支持, 只能获取逻辑数据和备份。此外, 智能手机支持屏幕锁功能, 增加了获取数据的可能性和难度, 需要相应的方法解密得到开机口令[3]。

应用程序数据解析, 只是针对其中包含有取证价值的应用程序, 将其中用户数据中已存在的数据提取和恢复出来。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 手机取证基础数据:短信、通话记录、通信录、照片等;

(2) 系统数据:包括WIFI信息和系统日志等;

(3) 社交聊天类数据:包括QQ、微信等聊天记录;

(4) 浏览器数据:包括Safari、UC、QQ浏览器等上网记录、书签等信息;

(5) 地图导航数据:包括搜索关键字和保存的行车路线等;

(6) 生活工具:如淘宝、京东等购物记录;

(7) 邮箱数据:包括各种手机邮箱客户端数据;

数据恢复模块不仅包括基于特定文件的恢复, 还可能需要基于文件系统的恢复, 以获得更多的“事件”, 提供更多的侦查线索。

深度挖掘 (如图3所示) 包括数据的统计和分类, 敏感关键字搜索, 数据外延, 辅助分析和多机数据融合和碰撞。

(1) 数据的统计和分类, 就是先将事件按照特定的规则 (如用户、事件、文件类型等) , 进行分类, 并进行数据统计。这样方便侦查人员筛选和过滤, 缩小搜查范围。

(2) 敏感关键字搜索, 就是预置或自定义关键字, 对所有的记录进行搜索并高亮显示的功能。

(3) 数据外延, 根据手机的特性, 从“事件”内容中拓展出更多有价值的数据, 如电话号码, 可以标注归属地, 辅助办案;地图导航, 甚至社交聊天工具, 可帮助绘制用户轨迹。

(4) 辅助分析是将汲取计算机取证方法的精华, 将时间轴、标记、多视图等分析方法也引入到智能手机分析中, 通过时间轴等分析方法, 可以更直观的审视嫌疑人的活动, 比起枯燥的“记录”, 更容易发现破案的关键证据。

(5) 数据融合和碰撞, 则是适应当前办案的需求。现在案件中涉及的嫌疑人, 一个人使用多部手机的情况已屡见不鲜。因而需要将同一用户的手机数据汇总起来, 以绘制其完整的行为轨迹, 而对于不同嫌疑人间的通讯则需要数据碰撞来完成。

3 结束语

本文分析比较功能机和智能机的特点, 提出了针对智能机的数据分析方法——基于事件的分析。该方法分为数据获取、应用程序解析、数据恢复和深度挖掘四个部分, 前三部分用来获得“事件”, 深度挖掘将这些“事件”外延、融合和碰撞, 配合侦查人员寻找破案的思路和线索。

参考文献

[1]邹涛.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案件侦查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2]杨丰盛.Android技术内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7.

5.司机室振动源抑制技术的概述 篇五

【关 键 词】 司机室; 悬架减振技术;弹性连接

【中图分类号】TH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265-01

0、概述

起重机在作业及行驶时,通过座椅使司机处于较严重的受振状态,因此司机的不适反应强烈,易于疲劳,降低工作效率,直至影响健康,易患脊椎劳损和胃下垂等疾病,因此研究抑制起重机司机室的措施显得异常重要。

1、司机室的振动源

起重机振动是由加速、制动、轨道接头不良和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起重机结构的刚度不足使司机室振动更为严重。缺少相应的防振减振设备;起重机大小车电机未采用变频器;各机构的高速旋转件不平衡,联轴器对中不够精确;车轮轮缘和载重小车对轨道周期性冲击;起重机通过钢轨接头时振动及齿轮传动装置内有碰撞等。

2、司机室振动控制方法

通常控制振动方法分为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主动控制是针对振源的控制,减少振动的产生,如控制高速旋转件的动平衡。提高联轴器的对中度,,轮轨的平直度等。被动控制是针对传播通道和传播媒介的控制方法,它具体分为隔振、阻尼2种方法。起重机司机室的振动控制方法一般采用被动控制方法。本文仅对起重机机车司机室振动控制技术作初步探讨。

2.1司机室弹性连接法

司机室总成与主梁、走台之间采用弹性连接(减振橡胶垫块),达到缓冲和隔振的目的。驾驶室相对主梁振动时,橡胶垫块承受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冲击载荷,从结构上起到弹性隔振作用。

2.2座椅悬架减振技术

座椅悬架减振技术是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弹性、阻尼处理是一种降低结构系统振动量级的途径,它将振动能转变为弹性能、热能而耗散掉。它分为被动悬架系统、主动悬架系统、半主动悬架系统。

2.2.1被动悬架系统

被动悬架系统可分为线性悬架系统和非线性悬架系统,被动悬架系统的阻尼与刚度参数一般是按经验设计或优化设计方法选择的,且一经选定,起重机在各种工况及行驶过程中就无法进行调节。由于参数不能随机选择或调节这一缺陷,限制了被动悬架系统性能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对线性悬架系统、非线性悬架系统进行综述一下。

2.2.1.1线性悬架系统

线性悬架系统由不需提供动力的一些弹性元件及阻尼件构成。其缺陷在于:若刚度设计过大,则使系统的固有频率过大,将使低频隔振得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司机的舒适性要求。若设计值太小,则要求座椅需要大的位移及振动行程,过大位移会因为总体空间的限制难实现,较大振动的行程会让司机操纵忙乱,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2.2.1.2非线性悬架系统

为避免线性悬架系统存在的低频隔振效果差、位移过大及振动行程大等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借助线性弹性元件与具有某一曲面的构件相配合的机构,以实现任意给定的非线性弹性特性;或是使用具有非线性特性的弹性元件,如空气囊、变螺距、变直径和变簧丝直径的螺旋弹簧来实现;或是利用线性螺旋弹簧构建分段不等刚度的非线性弹性。

2.2.2主动控制座椅悬架

当选定座椅隔振系统的参数,就不能随着轨道及其起吊激励的变化而改变,不能满足乘坐舒适性要求,就此人们开发出主动控制隔振系统。其特点是,它能依据采集的数据,主动调整所需要的控制力,同时也可以维持或改善舒适性及操纵安全性。主动控制悬架系统主要是把高压气体、液体作为能量。目前采用的主要有:用机械控制的气动或液压—气动系统、电一气动系统、电液系统、电一动力学系统等。主动悬架控制座椅可很明显改善车辆乘坐舒适性,有效隔离多种振动激励,但它的成本高、结构比较复杂、可靠性较低、能耗大,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但研究结果表明,主动控制系统是从本质上解决隔离振动有效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2.3半主动控制座椅悬架

半主动悬架系统主要是以输入少量的调节能量来局部改变悬架系统的动特性(刚度或阻尼系数),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因系统动特性变化很小,仅消耗振动能量,故稳定性好,而减小振动的能力几乎和主动悬架一样,半主动悬架系统能克服主动悬架系统故的成本高、结构比较复杂、可靠性较低、能耗大等问题,故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3、结论

充分分析我国抑制起重机司机室振动的发展概况,不难发现几乎都停留在座椅线性悬架系统的基础上,国内对弹性连接法、座椅非线性悬架系统、主动控制座椅悬架系统和半主动控制座椅悬架系统的应用很少。作者希望通过对起重机司机室振动抑制措施的综述,为起重机生产厂家及相关科研院所找准研究方向,使国内起重机司机室振动控制技术达到世界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1] 孙庆鸿,张启军,姚慧珠.振动与噪声的阻尼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刘杰,非线性座椅悬架结构优化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07

[3] 杨英,张国忠.工程车辆座椅悬架系统及控制模型[J].矿山机械. 2000,28(2):26—28

[4] 方子帆.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研究进展,重庆大学学报,2003,26(l): P.104—108

6.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概述 篇六

关键词:烟气脱硫湿法石灰石石膏反应机理

随着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以及环境保护标准的日益提高,燃煤电站中的大气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中国目前的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70%,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由于煤炭消耗量较大,燃烧效率不高,煤燃烧所产生的主要污染物SO2、NOX和烟尘排放量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日益增多。大量的燃煤和煤中较高的含硫量必然导致SO2的大量排放。

大气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加大了癌症的发病率,甚至影响人类基因造成遗传疾病。如何有效地消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控制二氧化硫对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质量是目前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世界上烟气脱硫工艺大数百种之多,在这些脱硫工艺中。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技术成熟,具有吸收剂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脱硫效率高等优点,是目前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最有效地手段[1]。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工艺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技术上日趋成熟、完善,传统湿法工艺中的堵塞、结垢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一、FGD系统的吸收原理及工艺流程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采用低廉易得的石灰石或石灰做脱硫吸收剂,石灰石经破碎磨细成粉状与水混合搅拌成吸收浆液,采用石灰为吸收剂时,石灰粉经消化处理后加水制成吸收剂浆液。在吸收塔内,吸收浆液于烟气接触混合,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浆液中的碳酸钙以及鼓入的氧化空气进行化学反应从而被脱除,最终反应产物为石膏。具体反应过程由以下五步实现:(1)溶质二氧化硫由气相主体扩散到气液两相界面气相的一侧;(2)二氧化硫在相界面上的溶解,并转入液相;(3)二氧化硫电离,同时剩余的二氧化硫由液相界面扩散到液相主体;(4)石灰石的溶解、电离于扩散;(5)反应产物向液相主体的扩散剂反应产物沉淀的生成。5个阶段是同时进行的,脱硫后的烟气经除雾器出去携带的细小液滴,经烟囱排入大气,脱硫石膏浆液经脱水装置脱水后回收利用。剩余浆液于新加入的石灰石浆液一起循环,这样可以使加入的吸收剂充分利用,并确保石膏晶体的增长。石膏晶体的正常增长时最终产品处理比较简单的先决条件。新鲜的吸收剂石灰石浆液根据PH值和分离二氧化硫量按一定比例直接加入吸收塔[2]。基本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制粉、浆液制备、预吸收、吸收塔、氧化、烟气换热、石膏脱水等子系统以及其他辅助系统。由除尘器出来的烟气经脱硫风机增压后,进入换热器,与来自吸收塔的净烟气进行热交换,一方面将含有较高的二氧化硫浓度的高温烟气降温,以利于石灰石浆液吸收二氧化硫,另一方面,将来自吸收塔的净烟气加热,以利于烟气抬升和污染物的运输扩散。降温后的烟气进入吸收塔,由制浆系统制成满足工艺需要的石灰石浆液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硫酸钙。净化后的烟气再经换热器排除脱硫装置。由于亚硫酸钙不稳定,需要进一步经氧化系统氧化成稳定度恶硫酸钙,硫酸钙结晶生成石膏。石膏浆液经石膏脱水制成石膏产品。

二、FED脱硫效率的影响因素

1.吸收液的pH值

吸收液的pH值是影响FED系统脱硫效率的重要因素,它对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当时吸收液的PH增高时,溶液中的氧化钙浓度相应的增大,吸收也中的氢氧化钙离解成氢氧根离子会不断的于二氧化硫水合后离解出的氢离子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分子,促使反应不断向右进行,所以只要吸收液的ph值足够高,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就能得到高的二氧化硫吸收率,吸收液的PH与此吸收反应式的进行程度关系密切,所以吸收液的PH值直接影响系统的最终脱硫效率。

2.液气比

液气比(L/G)是指与流经吸收塔单位体积烟气量相对应的浆液喷淋量。他决定酸性气体吸收所需要的吸收表面。在其他参数恒定的情况下提高液气比相当于增大了吸收塔内的喷淋密度使液气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传质单元数将随之增大,脱硫效率也将增大。要提高吸收塔的脱硫效率,提高液气比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允许最小的液气比由吸收剂浆液特性,控制结垢和堵塞决定。理论分析的液气比不适用于所有的吸收塔的工程设计,但可根据以下原则考虑:对于喷淋塔,气液接触面积与液气比成正比,因此液气比与脱硫效率有直接的正比关系,而与二氧化硫浓度无关。

3.烟气流速和温度

在其他参数恒定的情况下,提高塔内烟气流速可提高气液两相的湍动,降低烟气和液滴间的膜厚度,提高传质效果。从节能的观点来说,空塔流速尽量偏大。另外,喷淋液滴大的下降速度将相对降低,使单位体积内持液量增大,增打了传质面积,增加了脱硫效率。但气速增加,由会使气液接触时间缩短,脱硫效率可能下降,这样要求增加塔高。实际中烟气流速提高还影响除雾效果。目前,将吸收塔内烟气流速控制在2.6—3.5m/s较合理,典型值为3m/s[3]。

4.钙硫比的影响

在保持液气比不变的情况下,钙硫比增大,注入吸收塔的吸收剂的量相应增大,引起浆液PH值上升,可增大中和反应的速率,增加反应的表面积,使二氧化硫吸收量增加,提高脱硫效率。但是,由于石灰石的溶解度较低,其供给量的增加将导致浆液浓度的提高,会引起石灰石的过度饱和凝聚,最终使反应的表面积减小,脱硫效率降低。钙硫比一般控制在1.02—1.05之间[4]。

三、结束语

石灰石—石膏法脱硫技术成熟,石灰石来源丰富,脱硫效率高,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目前电厂烟气治理的一种较完善的治理技术。在今后我们要努力做好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及运行经验总结,对脱硫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华庭,杨华,马斌等.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安全性及优化[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8—9,274—277.

[2]钟毅,林永明,高翔,等.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石灰石活性因素研究[J].广西电力工程,2000.4:92—98.

[3]丁承刚.湿法烟气脱硫关键参数简分析[J].国际电力,2002,6(1):53—55.

7.人工智能的技术概述 篇七

关键词:智能营销,智能电网,理论体系,需求导向,发展理念,机遇,发展战略

0 引言

由于各国智能电网都处于初探阶段,其发展环境、驱动因素、发展思路、路径和重点各不相同[1,2,3]。我国正处于生产力增长方式转型中,通过推进智能电网以解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提高能源效益以达成广泛共识。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技术概述[4,5,6]、重要研究方向与实现规划[7]、标准体系[8]、效益评估[9]等,部分试点也在稳步推进[10]。智能电网愿景下的智能调度[11,12]、智能营销已成为智能电网研究领域的崭新课题与科研前沿。后者作为电网面向用户的环节,通过高级测量体系和高级配电运行[7]实现智能电网经营环节的智能化,最终落实电力能源发展战略目标。

本文参考国外智能化经营与销售理念、技术研发路线分析我国智能营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传统营销进行对比,探索我国智能营销发展之路。基于智能电网新技术提出智能营销的概念,构建智能电网愿景下智能营销发展理念,阐述智能营销的理论内涵与阶段发展目标,力图勾画不同阶段智能营销的发展态势。同时结合我国电力营销现状,探讨智能营销在中国的战略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1 智能营销的概念与发展

1.1 智能营销的概念和特点

我国智能营销以特高压电网为依托,以满足需求为导向,利用智能电网技术条件实现用户与电网互动以提供优质增值服务,结合分布式能源、新能源和新型储能技术、反映价值的灵活电价机制如无功定价等[13]提高能源利用率,达到电力资源的多层优化配置。

智能营销以实现市场全景掌控为目标,及时响应市场宏观与微观波动因子,具有很强的可观性与可控性。能逐步实现需求参与,体现供需一体化的联动特性,最终提供用户参与电力市场的渠道和宏观能源市场调控手段。此外,随着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良性交互推进,智能营销有望解决特高压电网的跨区域电力销售问题,实现大区域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1.2 与国外营销业务理念差异

国外电网架构变化小,电网发展趋于平稳,电力市场发展成熟,需求趋于饱和,电力供应及冗余储备趋向平衡,主要关注停电时间最小化和市场效益最大化[14,15]。而我国智能营销则需要考虑国家发展战略、宏观经济发展预期、相对刚性的需求、能源政策和产业布局等因素,旨在增强资源优化配置,解决能源分布不均,环保问题严峻,抗灾能力弱,企业发展多样化等“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特有的电网配置和电力市场格局决定了智能营销既区别于传统营销理念,又不同于国外电力营销方式。电力市场尚未完全形成,电力区域经济初显雏形,用户增值服务尚待探索都决定智能电网营销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电力建设发展的道路。

1.3 与传统营销差异

如图1建设背景所示,由于我国能源分布与经济增长模式,保障电力负荷安全可靠和电能质量需要长距离输电的大电网和数字电网的高级应用[16],新能源接入对即将高度市场化的电力交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兼容整合现有资源,促使我国发展更加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的“坚强智能电网”(1)。我国智能营销能实现基于特高压输电网的广域电力营销,用户与电网之间互动性增强,交互更加友好。分布式能源和新能源接入使电力营销更具挑战,快速储能技术等先进技术对计量装置提出要求更高,系统分析由离线转变为在线。智能决策为实施营销工作提供标准化依据。而传统电力营销则仅以电网内部业务流程为主线,实现从业扩报装、计量到高层应用的体系层次,高层应用体现在报表统计、数理分析、市场预测等方面。面向电网内部业务流程的营销体系层次单一,无法适应智能营销技术要求,表1对比了两者的关键差异。

1.4 智能营销发展规划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规划,将分3个阶段推进:2009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规划、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2016至2020年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

本文以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规划为蓝图,提出研究智能营销推进阶段与总体技术发展路线(图2),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第1阶段是完成智能营销关键技术研究,包括继续推广“SG186工程”等基础平台,开展智能表计和试点,探索双向互动服务。以特高压电网为基础,解决跨区域营销问题,实现智能营销关键技术研发。第2阶段大力开展互动营销,开放信息资源,建立交互平台,关注需求个性化服务。第3阶段构建不同层级的智能营销高层应用体系,形成标准化经营流程的统一平台,进行智能决策,实现智能营销体系的全面应用。

2 智能营销起点与发展

2.1 智能电网的逐步推进

2009年山西晋东南至湖北荆门1 000 k 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正式投运,解决了能源远距离输送部分技术问题。上海市电力公司关注智能表计、配电自动化以及用户互动等方面的智能配电和用电研究。华北电网公司启动了数字电表等用户侧的智能电网相关实践。华中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初步设计顺利通过审查。北京、上海、厦门等地已陆续开展纯电动公交车应用推广工作,纯电动公交车供配电设施也在规划建设中。当前,智能调度技术支持体系、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启动,分布式发电、光伏发电、新能源接入、电动汽车等已取得初步成果,智能电网外围装备逐日发展,智能营销互动试点成为可能,为信息交互平台建设奠定基础。智能电网的国际标准制定也正在进行中。

2.2 智能营销起点

目前的营销业务系统已基本实现与其他系统的纵向、横向耦合。建立了覆盖国网总部、网省公司及基层供电公司的营销管理业务流程与应用,并正在统一组织电力需求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营销辅助决策分析等模块的试点和推广。“一部三中心”的战略构想带来营销组织结构的变革。正在进行三级电力市场建设与运营的集约化管理,统一组织电力需求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营销辅助决策分析等模块的试点和推广。但真正实现市场态势快速判别、决策前瞻和互动兼容功能仍有一定距离。

现有营销平台无法实现用户信息的全面采集和综合分析,缺少高层应用分析,如需求特性分析和智能决策形成,仅部分实现了可观功能,离可控功能和信息互动等要求尚远。这将有待于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智能营销模式转变和平台建设。

2.3 智能营销自动化平台发展

以互动、自愈、优化、兼容和集成为主题的智能电网要求智能营销从传统营销业务如收电费、防窃电等功能转变为关注双向互动、分布式发电和广域资源优化,其在电价、业务、高可靠性和发展动力方面不同点如表2所示。

智能营销要实现以上特点有赖于高级自动化平台出现,并与智能电网各环节分散控制与集中协调。如图3所示,智能电网包括智能控制中心、智能变电站、智能线路、智能保护系统、智能需求侧管理和智能营销管理6个方面。其中,智能营销是整个系统面向需求的接口。智能营销管理模块作为智能电网功能中面向用户的重要模块,应构建信息交互与共享的层次架构,构建安全、可靠、稳定、适用、快速的智能电网信息交互平台和智能营销高层应用体系。既满足个性化、灵活化双向互动需求以实现自有、富余、投资性电能用于电网补充、调配和应急,又使电网可实时掌握电能需求、即时掌控负荷分配、预估系统安全稳定、有效调配分布式资源、合理引导用户节电。区域电网间由此建立跨区营销体系,有效改善资源利用率。

智能营销管理自动化平台应兼容现有自动化体系,当前需着重研究其实现目标、功能层级、推行阶段、应用效益,体现先进的数据融合思想与优化建模理念,为智能营销分阶段实用化奠定技术基础。具体将实现电力营销数据融合-在线预警-市场监控-智能分析-后评估的五维闭环智能在线分析和建模仿真-综合优化-风险分析-智能预测流程的综合智能离线分析(图4)。通过终端数据采集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对市场异常数据、状态提供在线可视化预警[17]功能。实时更新的数据库使用户信息得以及时掌握。在线监控营销态势,应对营销突发状况,产生决策方案,反馈后期市场评估信息,修正决策方案。分析处理数据、智能判别和快速决策的智能分析贯穿于整个流程。离线分析系统可对数据库和决策库进行综合建模仿真、风险分析,评估市场效益,预测未来市场发展。同时提供短期市场仿真,有效躲避以往无法预测的干扰,市场一体化、政策、风险被纳入系统模型,耦合市场和数据。

对电网公司而言,智能营销形成自下而上的标准化管理营销体系,对客户服务、业务流程等经营流程有不同规范要求,才能最终形成智能化决策(图5)。

3 智能营销差异化发展战略

3.1 智能营销差异化发展问题

本节考虑智能营销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提出营销问题差异化发展。横向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用户需求特性不同,根据需要解决的不同实际问题。纵向差异(如图6所示)是县、市、省、区域、国家5级智能营销层次不同,县、市、省地区面向用户,省、区域和国家是面向市场,各自功能职责要求的理论体系存在主导因素差异,需要建立适应地区需求差异的营销体系,并需易于分层实现。

3.2 负荷密集地区的营销拓展

负荷密集地区如长三角地区,集合了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量,电力需求迅速增长,消费模式快速转变,分布式能源到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最大。营销策略从原来的被动推销将转变为以价格杠杆引导用户需求。用户类型差异较大,对电能质量要求高,对电力信息敏感程度各异,传统的统一价格政策无法达到预期响应效果,应着重强调市场细分和需求动态实时分析,风险规避方法与金融避险手段研究也必不可少。

3.3 电源密集地区的营销拓展

电源密集地区以四川地区为例,特高压输电线为大量水电资源产出提供“电力高速公路”,随之区域竞争和交易风险等问题,市场营销策略更显重要。对川内而言,利用丰富小水电资源,引入虚拟营销和智能仿真技术,解决当地经济发展问题。自然灾害频发是营销部门面临的最棘手问题,通过智能营销体系预警、监控、分析和决策功能防范重大灾害事故。以山西地区为例,电力行业是煤耗最大行业,环境污染压力大,节能降耗任务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营销思路应向清洁能源的低碳经济经营策略转变。新疆地区着重于快速储能技术,以解决风电和太阳能储存。电源密集地区应以特高压电网发展为契机,协调电力外销与内销,挖掘近源用户潜在价值,激励用户潜能。

3.4 不同用户类型的营销拓展

按用户类型划分,工业密集区如沈阳,商业密集区如上海,大型城市中居民密集区,都需要对用户深度挖掘,细分市场需求,区分高价值客户群体、次价值客户群体、潜在价值客户群体,研究不同需求的可视化界面展示和制定相应增值服务,如提供C/C服务(一对一营销)等。此外,向用户提供完整价格信息,利用动态价格引导市场发展,以现有的售电市场理论为基础,进行广泛研究。

4 智能营销发展理念与目标

4.1 挑战和机遇

本节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着重分析如何利用所构建智能营销理论技术体系破解当前或未来一段时期存在的营销难题,如丰水期营销难题、电网瓶颈影响因子、互动型移峰构想等。根据国情及智能电网发展愿景,本文提出发展智能营销存在的现实问题。在与智能电网兼容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有几点。

a.智能营销与智能电网之间关联关系。如何在保证电网安全情况下继续发展增供促销策略,如何由电网运行状况决策营销方式。

b.特高压电网建立后电力跨区域营销问题。如如何实现大区域智能运营等问题。合理地划分中央与区域电力规制机构的职责,做好总量与结构的控制,保证区域电力市场实现有效竞争十分重要。

c.新能源接入问题。电力营销需要建立新机制,构建与智能营销技术实现或促进节能减排。需要研究价格策略,装置投入与效益回收,规避风险策略,快速切换技术研发等。

d.优化资源配置问题。即利用智能营销系统整合相关资源,解决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智能决策。配合国家能源政策和经济发展进行最优规划。

在市场经营方面,也存在几个问题。

a.不同需求导向下的电力营销。用户需求与响应将实时反映在营销系统中,需求多样性要求营销更具灵活性。大用户直接交易带来诸多问题,如辅助服务测算,电网阻塞和剩余电量的消纳。

b.终端响应能力不够。智能电网目标之一是提高终端响应能力,但我国电力消费长期处于无选择购电,需要设计机制、调动更多市场主体,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系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难题。

c.用户参与分布式能源智能营销。用户移峰填谷以及电价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为电网公司营销提出新的挑战,电网公司应建立自由竞争机制,市场化负荷平衡机制以推进电力市场化发展。

d.市场需求引导问题。如何通过友好交互更好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间歇性反向供电不确定性,引导用户需求是智能营销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e.营销体系抗灾能力。即如何减少购售电风险,增强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应对突发状况,快速形成营销决策方案,增强营销系统的自愈能力。

通过以上问题挖掘潜藏智能营销机遇所在,找出当前推进智能营销的破题点如下所列。

a.功能层级的提升带来相关课题的广泛研究,部分关键问题参见本系列文章第三部分。

b.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型清洁能源的发展带动相关设备产业发展,并作为备用能源系统嵌入智能建筑,缓解城市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c.海量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采集装置要求多样化功能,带来数字设备从接口到高层分析全面更新。

d.丰富信息化渠道。针对用户不同需求,为用户开通不同的可视化交互界面,使用户及时掌握用电信息,更好地参与市场互动。

e.扩大业务范围,使营销业务深入用户需求,相关技术支持、服务项目应运而生。

f.对营销内部系统全面改造,摆脱了传统层层上报数据的繁冗环节,使内部系统更透明、开放,易于全面展示和资源宏观调配。

结合1.4节中智能营销发展规划与智能营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智能营销在第1阶段应关注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和互动服务试点,探索智能电网的建设中营销系统的转变。第2阶段应重点研究分布式和双向互动服务中电价和配套服务,使用户全面参与智能电网。第3阶段健全智能营销分级体系,达到与智能电网全面融合。

4.2 我国智能营销发展理念与目标

智能营销着眼于能源发展战略,着手于信息基础平台,是智能电网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现状,本节提出我国智能营销发展理念与目标,如图7所示。

考虑我国具体情况,本文认为广域、精细、集约是智能营销应有的发展理念。广域是指其应以电网建设特点为依托,拓展电网公司售电范围与效益,依靠开放信息资源实现大区域电力营销资源广域调配,统筹管理,并将在智能营销第1、2阶段得到发展;精细则指智能营销应实现需求市场的深度把握与负荷特性的准确识别,对用户信息的多目标分析和深度挖掘,建立用户资源库;集约是指最大程度挖掘营销流程能控资源,进行营销资源集控式管理与优化,包括对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快速应对等。智能营销战略目标是以AMI等新技术为支持,构建智能电网核心营销系统和可观可控的统一、坚强运营模式;以智能决策实现能源的最优配置;以功能保障实现电网智能运营,以友好交互界面实现全局和微观展示。

5 结语

智能营销是“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以信息与智能技术最大限度提高电力系统利用效率,成为实现目标的主要手段。特高压输变电、双向通信控制、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即插即用”供用电、快速储能、智能计量等先进技术将会使传统电网逐步转变成用户和供电商双向互动的信息网与服务网,与之配套的智能营销正成为崭新课题,也为各级电网公司带来了巨大挑战与重大机遇。

上一篇:战火中的孩子小学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公司授权委托书模板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