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材料题讲解

2024-07-08

高三历史材料题讲解(精选8篇)

1.高三历史材料题讲解 篇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中

国法制史》

材料二: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大诰》

材料三:(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太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

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法律森严,百职厘举。„„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赵翼《廿二史

札记》

初读:全部材料的大意是什么呢?

朱元璋惩治贪官

请问答:(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2)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

材料一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

——《中国法制史》

把法律知识列入学校教育

和科举考试的内容制订专门惩治 贪 官 的 法 律

材料二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

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

材料三(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太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

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法律森严,百职厘举。„„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

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允许民众赴

京上告贪官将贪官严惩示众

归结,使之有条理。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答案“不可以照抄原文”,而材料中又有可作答案的归纳、概括性的文字,可以照抄原文。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限定语提示语中心语求答项

(2)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

开始答题,先回答问题(1)(注意行文规范化):

(1)主要措施:

①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

②把法律知识列入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

③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

④允许民众赴京上告贪官

⑤将贪官严惩示众

答完问题(1),再准备答问题(2),先看问题(2)

(2)特点:①高度重视②利用民众③惩治严厉

2.高三历史材料题讲解 篇二

一、读懂材料

材料解析题以材料作为信息源载体, 读懂材料是关键。学生应能够明确材料所表现出来的浅层或深层的现象、本质及相关历史知识。

现在常见试题中的材料就其来源主要有课本材料、课外材料两类。材料形式主要有文字材料 (如文献、诗句等) 、图片、示意图、数据表格等几种。它们或是单一呈现或是组合起来。不管材料源自何处、是否见过、属何种类, 学生都必须冷静对待。对文字材料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弄清大意, 并转化为相关历史信息;对图片、示意图等材料应弄清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其历史活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和地点, 并能就历史活动及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等作初步分析。对数据表格材料应特别注意数据的变化情况, 是增减变化或是其他变化, 通过对变化的分析找出规律、弄清原因。

二、审清提问

提问是导向, 学生在读了材料之后, 接下来应注意的就是提问。学生应能审清考查所提出的问题, 及时了解问题中所问的现象, 从而明确答题方向, 对问题作具体分析, 使问题明晰化。当前材料解析题的提问, 主要表现为“问人问事谈感受”, 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查。学生在看题时, 特别应注意弄清大问题下所隐含的多个子问题, 否则就容易形成漏答或答题不全, 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三、忆全知识

以提问和材料为根本出发点, 进行知识牵引, 是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学生在初步了解材料和提问后, 要结合所掌握的知识, 特别是课本教材知识, 进行知识回放, 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应能做出比较全面的回忆, 然后根据提问做出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和判断, 并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 初步构建答题体系。

学生回忆知识时应注意对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知识进行处理, 学会构建知识体系。对零散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对感性知识应结合时代进行感知, 对具体知识进行主体性把握。

四、巧妙联系

学生解答好材料解析题, 还需学会把材料、提问、教材知识三者按考查要求巧妙联系, 建立适当的桥梁关系。

由于新时期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在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上得到训练和提高, 最终实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目标, 因此, 试题出题者往往会在材料、问题、教材之间, 按照某种或某些潜在规律对考生设置障碍, 进行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考查。这些规律的掌握, 实际上就是桥梁关系的建立。这些规律在方法上可能表现为识读、记忆、体验、表述、指标归纳、质疑、比较、计算、判断、推理等方面;在知识域上可能表现为同类的或相联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活动的块状结构整理, 或单一领域、综合交叉领域的知识体系建立;在情感态度、思想意识方面可能表现为正确的立场、价值观、辩证唯物史观的培养与建立等。平时教学中如果有了这种建立桥梁关系的习惯行为, 考试过程中学生就能轻松应对。

五、仔细分析

仔细分析是解题的重要环节, 它贯穿于整个解题过程, 尤以前期流程为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材料解析题的分析应在材料、提问和教材知识等方面进行知识定位, 理顺思路, 使“材料、问题、答案”具体化、条理化。

在分析过程中, 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时限”, 二是“史限”, 三是“精神认识”。所谓“时限”, 即在时间阶段上的限制, 学生应能根据材料或题问在浅层次、深层次所设定的时间区间进行思维, 切不可跨越所界定的时间限制, 如材料要求提供19世纪末期的某类史事, 就不能提供19世纪初期的该类史事。所谓“史限”, 即选取的事实应该是与问题联系紧密的史事, 或是其原因、过程、影响等诸因素中与问题要求相符合的方面。学生在众多的史事中应根据要求作出正确的区分取舍。所谓“精神认识”, 是指学生根据材料提问及相关史事作出正确的切合实际的主观感受或得出启示, 这种感受启示必须是有的放矢, 切不可游离于题外, 乱谈一气。

六、精心组答

在经过认真思考后, 进行精心组答, 是解题的最后环节。组答实际上是学生全部能力与实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用语规范化。试卷答题以书面语言进行表述, 答题用语尽量使用历史学术用语, 要点明确, 中心突出, 把握住关键词、关键要点, 不作无病呻吟。

二是格式规范化。历史试卷答题格式规范化是很重要的。学生在组答时应注意按时间先后要求、题问的主次要求进行答题, 讲究逻辑性、程序性。学生还要对所答内容所占空间胸有成竹, 以便选取适当的格式, 防止因答题布局的凌乱而造成人为的失误。

3.浅析如何解答历史材料题 篇三

历史试题材料分析四要四忌材料分析题是历史试题中的“重头戏”,也是难点之一,历来为广大师生关注,考生要想在材料解答中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做到“四要四忌”。

1.要仔细审读设问,明确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如“结合材料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等),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切记急功近利,不顾设问,漫无目的的地阅读材料,既浪费时间,又不得要领。

2.要全面研读材料,最大限度地捕捉有效信息。一般来说,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图像和材料出处等均可隐含答题信息,阅读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切记走马观花,顾此失彼。为做到这一点,应把每则材料读三遍,第一遍粗读,了解大概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关键词句;第三遍重点读,即结合前后设问有重点精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关系。

3.要认真回忆教材,截取与教材及答题要求有关的史实和观点。一般来说,一个材料题可能涉及一个、两个,甚至多个知识点,回忆教材时应力求全面并與材料进行有机结合,为准确答题做好铺垫;切忌脱离教材生搬材料,白话连篇或硬套材料离题万里。

4.第一学期高三期中历史试卷题 篇四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其中1-32题每小题1分,33-40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

A. 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B. 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C. 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 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2.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材料可用来研究( )

A. 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 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D. 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

3.18,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

A.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D. 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4.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

A. 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 B. 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

C. 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D. 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5. 19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他们都让票。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 B.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 D.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6.1935年6月,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可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 )

A.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 B.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

C.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D.以对日退让换取领土主权完整

7.“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8.中华民族机器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

A.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B. 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 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D. 折射出中华民族工业特殊性

9.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这—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政府枳极推行重商政策 B. 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

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10.18,在清政府拒绝其租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后,意大利向清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并派遣军舰来华威胁。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最后意大利宣布放弃对中国沿海的任何要求。这反映了当时( )

A.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政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 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

11.据统计,1858—19,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企业有953家;而1900—1911年就有650家,占到2/3强。就企业的经营性质而言,与官办、官商合办和中外合办比较,民间商办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创办资本上,都占有绝对优势。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是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和经济侵略的结果

B. 是戊戌变法等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推动的结果

C. 是官方经济政策和民间实业救国梦共同推动的结果

D. 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极端不合理的状况

12.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19,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290元,酌定为150元。据此可推断( )

A. 清末新政成为洋务运动的翻版 B. 产权意识的滞后制约新政成效

C. 发展官营企业成为各界的共识 D. 政府厉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贯之

13.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据此,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C.“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4.晚清时期,黄遵宪的诗不仅广泛展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章炳麟昀《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倡言民族、民主革命。这反映了( )

A.民国政府推行言论自由政策 B.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近代国人民主意识日益提升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

15.日本为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的国家,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但在日俄战争(1904—19)期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朝野几乎一致希望日本获胜,东三省和直隶当局都有援助日本的行动。这一奇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B.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

C.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 D.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16.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 )

A.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B.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

C.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D.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

17.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

A.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B.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

C.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D.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

18.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单、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一无序言,二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法国政治环境的特殊性 B.法国人高效务实的风格

C.民众毫无任何民主权利 D.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

19.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立国立大学,美国的大学分为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公立大学主要为州立),在最高水平的大学中,私立大学占主要位置。这一局面反映了(   )

A.人民主权原则   B.联邦制的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

20.从17世纪起,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中,大量移民是因圈地运动而丧失了土地无以为生的农民及因生活困苦而寻找出路的手工业者。由此可知,殖民地移民(   )

A. 满足了美洲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B. 导致了英国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 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D. 减少了英国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

21. 下面为1750-1850年英国被调查的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大型工业企业前所属的社会阶层分布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阶层的流动 B. 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是工业化社会的一般趋势

C. 英国代议制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D. 中等阶级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主力

22.19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其中之一是所谓的“浮游”群体,他们为谋生而奔波于各工矿城市之间。当时“浮游”群体的出现(   )

A.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B.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C.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 D.导致了农业生产衰落

23.读下表,1870-1890年间美国部分州的农村人口变化,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州名 宾夕法尼亚 新泽西 纽约 康涅狄格 佛蒙特

减少量 40% 25% 83% 60% 75%

A.农村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 B.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

C.工业化发展的程度不均衡 D.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

24.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

A.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D.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25.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在画布上画上了新近引起欧洲人注目的各种东西,如丝制外套、陶瓷器皿……异域的动物等。王公和富庶的庇护人委托制作了数以百计的这类绘画,使他们的皇宫、住所和商业场所呈现出世界性的风貌。由此可见(   )

A. 对现实生活的追求扩大了世界视野 B. 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复兴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彻底否定了神对世界的主宰

26.据资料统计: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新教徒占70%,他们认为通过认识自然,人们能够认识上帝,发展科技是对人类有益的工作,能够荣耀上帝、有益于人类。这表明(   )

A.信仰宗教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B.新教一度成为科研活动的精神动力

C.新教是科学家们的思想源泉 D.新教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完全一致

27.20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20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   )

A. 科技主导电影事业发展走向 B. 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C. 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 D. 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

28.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 )

A、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B、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C、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D、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29.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30.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

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B.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D.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31.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32.阅读《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表中出现的变化和影响,主要是( )

国别 农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

联邦德国 3% 48% 49%

美国 2% 36% 62%

A.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B.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C.“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3.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分别是( )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34.如下图,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于图中阴影部分的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

A. 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 都反映了西方思想的中国化

35.1862年,曾国藩提出了“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的观点。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又强调“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这体现了当时( )

A. 政府立国政策的转变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商本思想的逐渐形成 D.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

36.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当时的七七出版社印行,为其第一个版本,第二年10月,再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对《讲话》第二个版本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共修改了670余处。其中修订的不适应时代的提法可能是( )

A.“内战时期”改为“十年内战时期”

B.“红军战争”改为“革命战争”

C.“抗战以后”改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

D.“虽然出不出好东西”改为“虽然拿不出好东西”

37.“二战”后,股份公司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主要形式,美国一般民众也拥有股票,这一现象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日本出现了企业之间相互持股的现象,称为“法人资本主义”。这些变化( )

A. 事实上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B. 形成了国家、民众、企业互制关系

C. 扩大了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力 D. 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38.在1870年到1913年间,英国海外投资年均回报率为5.72%,国内投资年均回报率为4.60%。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投资回报率要比英国国内高出50%,在加拿大和美国投资的回报率则要高出60%。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英国( )

A.率先开始了大规模资本输出 B.资本输出以欧美为主要场所

C.工业制造业的步伐相对放缓 D.丧失了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

39.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40.下表整理自《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反映的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时( )

国家 俄国 德国 美国

年份 1902 1907 1909

比重 47.8% 15% 17%

A.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B.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 D.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2分)

40.(25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年明治政府向美国、荷兰等国提出了修约要求,但遭到拒绝。1880年井上馨出任外务卿后,把修约的重点放在治外法权权上,关税仅是修改现行税率。井上因过度对外妥协,遭到民权人士的反对而下台。1888年新任外相大隈重信则采取较强硬的外交策略,以美、德、俄作为修约谈判的突破口,提出在与美、俄等国签订新约的5年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得到美德俄国的同意。19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日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1894年7月日本同英国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部分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此后,其他列强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1910年日本向各国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纷与日本签订条约,表示放弃关税协定权。至此,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宣告完成。

——摘编自牛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等

材料二 清政府在要求修约收回权益方面也做了一些事情,但进展甚微。198月,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中国与德奥两国订立的所有旧条约一律废止。19,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发生后,北京政府发起“修约”运动,向各国驻华公使团提交了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照会。1927年1月,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实现了关税自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中德、中意、中日间所有旧条约。1943年,中国同英、美等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之后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至此,一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皆告废止。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日两国在修约历程中的相似之处。(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修约历程有何特点?分析两者不同的原因。(12分)

(3)纵观中日两国修约过程,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忠实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描绘中国近代农村社会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白鹿原是陕西滋水县的一个小山村,白鹿两姓的白嘉轩、鹿子霖为族长之位长期争斗不已。“皇帝失了龙庭”后,县城警察四处剪人辫子,张榜公示禁止缠足,白鹿原陷入恐慌。十多年后,蒋介石的北伐波及滋水,白鹿两姓许多后生加入国共两党。长工黑娃带头成立了“白鹿原农民协会”,批斗两大地主白嘉轩、鹿子霖。很快,南方传来消息,蒋介石铡了许多共产党,黑娃逃匿山中。鹿子霖之子兆鹏辗转到了陕北根据地,并在中条山抗战中因功提拔为八路军团长。1948年5月,鹿兆鹏回到滋水县策动起义成功,滋水县解放。

结合晚清民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3.(15分)[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此举引 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 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5分)

(2)试分析比较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CCABB 6-10.BDDDD 11-15.CBDDB 16-20.DBABD

21-25.ACCDA 26-30.BCAAB 31-35.BDADC 36-40.CDCBC

二、非选择题

41.(25分)

(1)相似:长期性(几代人和数届政府不断努力的结果);民众和政府相辅相成;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和列强之间矛盾;经历了从集体谈判到国别交涉的过程。(9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特点:起步较晚;过程漫长;阶段性明显(从修约到废约)。(6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原因:修约的前提不同(近代中国长期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不平等条约体制不同(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更强);国力的差别(中国长期贫弱);国际形势的不同(中国是列强争夺的重点)。(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发展是硬道理,实力是对外交涉的基础;重视外交政策和策略,争取最大的外交成果;充分掌握和运用国际法理论, 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2.示例

情节:滋水县警察在“皇帝失了龙庭”后,四处剪辫,张榜禁止缠足。(2分)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现象。(2分)

概述和评价: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等。(4分)移风易俗,冲击了封建观念,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妇女解放;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4分)

43.(8分)答案要点:

(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5分)

(2)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6分)

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4分)。

高三历史答卷

一、选择题:1-5.CCABB 6-10.BDDDD 11-15.CBDDB 16-20.DBABD

21-25.ACCDA 26-30.BCAAB 31-35.BDADC 36-40.BDCBC

二、非选择题

41.(25分)(1)相似:长期性(几代人和数届政府不断努力的结果);民众和政府相辅相成;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和列强之间矛盾;经历了从集体谈判到国别交涉的过程。(9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特点:起步较晚;过程漫长;阶段性明显(从修约到废约)。(6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原因:修约的前提不同(近代中国长期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不平等条约体制不同(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更强);国力的差别(中国长期贫弱);国际形势的不同(中国是列强争夺的重点)。(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发展是硬道理,实力是对外交涉的基础;重视外交政策和策略,争取最大的外交成果;充分掌握和运用国际法理论, 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2.示例

情节:滋水县警察在“皇帝失了龙庭”后,四处剪辫,张榜禁止缠足。(2分)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现象。(2分)

概述和评价: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等。(4分)移风易俗,冲击了封建观念,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妇女解放;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4分)

43.(8分)答案要点:

(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5分)

(2)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6分)

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4分)。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建国之初,伯禽至封国鲁,变其俗,革其礼,坚持以周礼治国,逐渐使鲁国“奄有龟(山)蒙(山),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成为周王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这表明分封制的实行

A.扩大了西周影响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了诸侯争霸 D.完善了礼乐制度

2.下图表是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表。它反映了汉代

A.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B.小农经济已遍及全国

C.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 D.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3.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扩大了封建官吏选拔的渠道

C.推动了学术思想的平等竞争 D.标志汉代教育系统正式建立

4.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据此可知,科举制

A.解决了考试弊端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实现了公平公正 D.促进了诗歌繁荣

5.“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6.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宋朝州县长官叫“知州”、“知县”,全称“权知某军州(县)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县)” 指民政。宋代“知州”、“知县”的设立表明

A.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B.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7.《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

A.内阁拥有决策大权 B.孝宗皇帝疏于政事

C.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D.内阁首辅行使相权

8.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据此可知

A.倭寇行为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D.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由海盗组成的

9.有学者认为“福州通商意在武夷山茶”,但开埠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福州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政局的变动 B.机器制茶业兴起

C.海关关税的降低 D.国际茶市的扩大

10.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这表明甲午战争后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洋务企业尚未完全破产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洋务运动已经彻底失败

11.1888年,一位在宁波的传教士记述道:洋布“价格低廉,所以一年一年地流行起来,运入内地去的,也能迅速卖出。”当时在九江的西方人也叙述道:“洋布由于价钱便宜,似乎该地正在替代土布……近五年数字也在稳步增加,差不多比1884年涨了一倍。”据此可知

A.我国一些地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已经全面破产

C.中国土布质量差无法与洋布竞争 D.我国沿海地区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12.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符合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C.主要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D.表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3.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至1901年清末新政前,新式教育机构在全国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北京、南京、武昌、福州、台北各2所,旅顺、烟台、珲春、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 B.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C.洋务运动人才培养需求突出 D.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14.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王宠惠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这反映了

A.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B.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

C.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 D.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

15.清末革命派传播描述清初满族军队暴行的图书,比如《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这些书内容的真实性备受质疑,但是耸人听闻的故事激发了大量群众的反满情绪。这说明

A.革命目标高于历史真相 B.政治宣传歪曲历史研究

C.辛亥革命缺乏历史依据 D.历史书写影响政权稳定

16.打倒孔家店,不仅冲击着维系传统小农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且冲击了传统的是非标准和价值标准。这种冲击在当时就引起顽强的抵抗,一些名流学者以传承传统文化为理由尊孔。这实质上反映出

A.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混乱 B.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色彩

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D.东西方文明理念的冲突

17.雅典的城市布局中,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歌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集体性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些现象都是雅典

A.社会稳定的反映 B.文化繁荣的表现

C.自然环境的折射 D.政治制度的产物

18.罗马法规定:人生而平等,法律是人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那些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表明罗马法

A.保障了每个公民的权利 B.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关注人的道德以及价值 D.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功能

19.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这说明文艺复兴

A.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受到了教会的压迫

C.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20.有学者研究发现,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提出的一个要求。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

A.阶级对立十分严重 B.家长权威得到充分尊重

C.新旧教会逐渐合流 D.人文主义受到沉重打击

21.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不但创作出诸如现实小说、哲理戏剧和讽刺诗歌等文艺作品,而且还印刷了大量的报刊、小册子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这说明启蒙运动

A.起源于普通民众的意愿 B.是一场纯粹的文艺运动

C.认识到普通民众的力量 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2.据统计,1500—1650年的150年间,仅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

A.促进了西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B.表明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C.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导致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了摧残

23.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但是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作者意在说明

A.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B.美国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缺陷

C.美国与欧洲君主国家都有专制 D.美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24.下表为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授席位的情况: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年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年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教席

1621年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哲学教席、萨维里天文学教席

1663年 剑桥大学 卢卡西数学教席

1669年 牛律大学 植物学教授席位

17 剑桥大学 化学教授席位

1704年 剑桥大学 天文学教授席位

材料反映了

A.自然科学取得绝对优势 B.神学课程已被大学摒弃

C.人文社会科学逐渐没落 D.科学发展影响大学教育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第25-27题为必做题,第28、29题为选做题。其中,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5分。

25.(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并六国,分建四十二郡,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国疆域之大轮廊。二、为中华民族之抟成。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封建制破弃,郡县制成立,平民、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在《国史大纲》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所起的作用。(6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元朝行省制的“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7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开埠通商,是政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应对。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振兴实业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促进各地城镇手工业、工场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主要功能开始嬗变。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和设立城市管理机构等,从制度上规范了城市的发展。通商口岸与国际市场接轨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大量商人聚集口岸城市,城市的集散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近代工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沿海沿江城市兴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它改变了城市经济的结构,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职能。市场与城市的互动,促使经济重心和布局的调整,也促使市场网络和城市体系的重构。聚集在城市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会馆、同乡会和慈善组织等传统社团逐渐转换角色,更多地介入公共领域。由知识分子、实业家、商人等组织的新式社团,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公共职能,社会力量开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推动力。

——摘编自张利民《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动力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背景。(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据此谈谈你对城市化发展的看法。(6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世界 中国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16,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实现机器生产,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

●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

●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

●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三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逻辑清晰。)

考生在下列二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28.(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拜相,对太学进行改革:(1)创设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被按程度分进不同之舍接受学业。(2)调整太学直讲。王安石把反对新法的焦千之等5人罢撤,委派拥护新法的叶涛等6人为太学直讲。规定教师两人共讲一经,对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执事不修”者则予以贬黜。(3)严格太学考试升舍制度。太学生各选一经,随直讲学习,月一私试,岁一公试,成绩合格者方可递升舍次。其中,上舍生中特别优异者,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免去乡试、会试(礼部试),参加“释褐试”后直接补官。(4)设立经义局编审经学教材。熙宁六年(1073),朝廷设立了经义局,着手对《诗》、《书》和《周礼》进行新的注释和训解,编辑出版《三经新义》。上述各项措施的先后付诸实施,使北宋的官学为之一振。熙宁七年(1074),诏赐朝集院的房舍50楹于太学,以拓广太学,从而使太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7分)

29.(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奥诺雷•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擅长于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细致刻画,并表达人物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他认为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不仅要摹写社会现象,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他强调诗人的使命在于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又说典型人物应该把那些多少和他类似的人的性格特点集中于一身。他还强调艺术家不仅要描写罪恶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

在19世纪30至40年代,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高老头、葛朗台等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摘编自特罗亚《巴尔扎克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尔扎克作品的艺术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尔扎克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7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24 ACABC BCCAB AABBD DDCAB CCDD

25.(1)秦统一六囯,促进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王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焚书坑儒,虽然堵塞了言路,箝制了思想,但在当时对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一定的作用。 (回答其中三点即给6分)

(2)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3分)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始。(回答其中两点即给4分)

26.(1)背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政府被迫开埠通商;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不断进行改革;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西方城市管理体制和理念传入中国等。(6分)

(2)政府动力(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引导等推动城市发展)、市场动力(通过市场力量配置资源,促进城市转型和发展)、社会动力(社会成员通过社团和个人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4分,回答其中两点即可)认识:城市化发展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积极性。(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7.示例一: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人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传教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西方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找国际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示例二: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

明清在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巨大飞跃。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则在欧美各国确立并完善。明清出现了反传统、反教条的进步思想,但新思想受到压制,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科学家、思想家为真理而献身。明清以实用性、总结性为特征的古典科技继续发展,西方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形成。

(其他主题如“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加强”等,如果论证充分,也可得分。观点3分,论证8分,结论1分)

28.(1)特点:分层次教学;采用升级淘汰机制;以法令推动改革;考试与选拔官员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考试制度密切结合;制度不断完善。(8分,回答其中四点即可)

(2)作用:创设太学三舍法,增加了太学的淘汰率,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了对太学教师的管理,提高官学办学质量;严格太学考试升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举与学校教育无直接关系的矛盾,也有利于调动太学生读书的积极性;编审经学教材《三经新义》,是统一思想,杜绝异议,以适应变法革新的政治需要。(7分,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29.(1)特点: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写实性);对社会现实进行强烈批判(批判性);注重塑造典型性格(个性化):注重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教育性)。(8分)

(2)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发生变化;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长期动荡;作者个人的经历与艺术追求。(7分)

有关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从外迁入的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C.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D.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2.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 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醣”。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政治活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

C.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D.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宗法观念

3.宋神宗元丰三年,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宰辅制度恢复了唐三省制规模,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派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右仆射派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借以发挥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职能,实际上权归中书。据此可知元丰改制

A.完全恢复了隋唐三省六部制 B.消除北宋冗官、冗费、冗兵问题

C.解决了君权与相劝的矛盾 D.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4. 西汉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疆城缩小;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又使汉郡数目激增,至最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共有王国二十五(西汉一代王国最高数),汉郡四十三。文景两代的政策

A. 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解决了“王国问题” D.调整中央行政体制

5.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

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 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6.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

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 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

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7. 易中天在其《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指出, 传统中国的学术界有这样的观点:“鲜有思想,只有学问;鲜有智慧,只有知识;鲜有争鸣,只有争吵;鲜有研究,只有钻牛角尖”。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传统学术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B.高度集权的制度阻碍新思想的产生

C.中国传统思想界缺乏经世致用精神 D.科举制下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人格

8. 傅筑夫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谈到:“唐代商业初步显现了商业的生活化、世俗化与平民化,近代型商业已初露端倪。”下列选项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A.当时重商主义政策日渐盛行 B.当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督

C.当时商人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当时日用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

9.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

10.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具生产在宋代冶铁手工业中占有大宗。宋真宗时,知州吕韦简要求朝廷豁免农具税;宋神宗时,夷汉杂居的较偏远地区,如因购买农具不方便,可以申请设置草市。据此可知

A.草市作为最低层级的商品流通场所出现于宋朝

B.对农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农本思想

C.农具的大量推广促进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商业环境的宽松进一步推动宋代农具市场的发展

11.汉至隋五铢钱广泛流通,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重量大约在三铢左右。唐朝废止五铢钱,颁行重约三铢左右的通宝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这表明通宝钱的使用

A.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 B.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

C.改变了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 D.使得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

12.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这揭示了古代雅典

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审判流程公开公正

C.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D.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13.梭伦时期,雅 典公民大会召开前的第一项程序是传令官诵读大段咒语,其中有一句是,“让那些想要成为僭主或者打算恢复僭主制的人及其整个家族痛苦地毁灭”。这表明当时的雅典

A.民主教治处于繁荣阶段 B贵族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c.平民权益得到充分肯定 D.重视维护城邦民主秩序

14.《十二铜表法》采用固定罚金制,一些贵族依仗其钱财众多随意侵辱他人。于是,法官以受害人人身被侵辱所遭受的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这体现出

A.法官可随意解释罗马法 B.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公平正义理念得到伸张 D.法律优先保护弱者利益

15. 从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的关税达185万两白银。从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

A. 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16.1585年到1604年,在政府授权下,英国每年至少有一两百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他国运输船队,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20万英镑。这一现象

A.反映了英国社会矛盾的缓和 B.促成了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C.推动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D.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

17.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B.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18.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下列条款与此意思相符的是

A.“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B.“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

C.“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D.“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19.学者托尼•朱特在《沉疴遍地》中称:“政府不再解决问题——政府就是问题本身。如果政府就是问题本身,而社会就不存在,那么政府的角色又再次被缩小为主持人。政治家的任务就是搞清什么对个人最好。”这一论断

A.是对经济大危机的反思 B.是针对“滞胀”现象的反思

C.支持罗斯福新政的做法 D.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20.清末有人说:“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末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导致近代以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礼教彻底崩溃 B.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C.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D.小农经济趋于瓦解

21.表l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据表l可以推知

A.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是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示范和刺激下的产物

22.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

A.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 B.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

C.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 D.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

23.192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

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

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24.美国时任学者霍华德•克斯纳曾在1936年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政府当时相对精简,大体局限于其基本职能;罗斯福接手之后,将其转变成一个体系庞大、臃肿低效的机构”。这一批评客观上反映了“新政”

A.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B.颠覆三权分立体制

C.改变了国家管理体制 D.违背了美国国家利益

25. 1950年,美国麦卡伦法案规定:共产党各组织成员不得领取出国护照;司法部长认为国家处于紧急状况时,可以逮捕任何“可能阴谋进行间谍活动及破坏行为”的人。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以多数票再次通过。这反映出美国

A.把“冷战”的重心转移到国内 B.在“冷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C.公民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 D.抛弃了杜鲁门主义的原则

26.有学者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是美国保证35美元兑换l盎司黄金的兑换比率。一方面,美元既是各国的储存货币,也是清偿手段,但是只有当美国的国际收支处于逆差时,各国才能取得美元;另一方面,美国的贸易逆差和预算赤字又会影响到美元信用。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

A.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

C.导致世界经济加速恶化 D.依赖于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

27. 1926年下半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提出“应(将土地问题)列入议事日程,没有农民的支 持,胜利是不可能的”,同时又提醒“在当前任务方面,必须在中共和国民党之间协商一致”。材料表明

A.苏联对中国革命给以及时指导 B.土地问题是当时国共最大分歧

C.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日趋明显 D.共产国际对北伐战争横加干涉

28.“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这次祭奠意在

A.借传统习俗化解国内危机 B.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

C.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 D.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

29.华盛顿希望制宪大会抓住《邦联条例》的缺陷,“直中要害,并提供根治的办法,不管大家是否一致赞成,这种做法将给大会带上明智和尊严的印记”。美国l787年宪法为弥补“缺陷”所采取的主要办法是

A.确立并不断完善民主共和制 B.贯彻三投分立的原则

C.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D.规定总统由选举产生

30.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一大片”

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

31.右图是1952年苏联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漫画左下角的美国人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而美国将军正在欧洲地图上标注美国的军事基地,右上角的CCCP是苏联国名的俄文缩写。据此可知

A.美苏争霸斗争激烈 B.两大对峙军事集团出现

C.美国军民对立严重 D.美苏两国矛盾日益加剧

32.“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33.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其中一条航线为:澳门一菲律宾马尼拉一墨西哥……这是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 “丝银之路”。

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并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学、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传到欧洲。

——摘编自《话说澳门》等

材料二:“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关荚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形成的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1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并比较中国两次融入“全球化”的不同特征。(10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七种教科书都要求学生进行历史调查,但是调查内容只是日本的受害情况。例如,各书都开设专栏,要求学生对日本遭受空袭和原子弹爆炸之害、冲绳女学生战死之惨烈、战时生活之艰辛等等进行调查,了解学童为躲避空袭而集体疏散到农村的艰苦体验。

材料二 七种教科书都以较多的篇幅记述了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的情景。例如,大阪书籍本设置专题“聚焦历史--战时的妇女与孩子”,其中写道:“日本各市町村组织了妇女会、母亲会、主妇会,开展欢送士兵并且慰问茶水等活动。妇女们响应政府和军部的号召,为了确保实行‘总力战’的人数,努力将人口由7000万增至1亿,为此尽早结婚,并且把生育5个孩子作为目标。妇女还充当劳动力的角色,许多妇女在军工厂劳动。把孩子们作为‘幼小的战斗力’、‘未来的军队’来培育,学校生活全部军事化。很多孩子将中学毕业后进入陆军预科士官学校作为志愿。”各书都附录了大量照片,诸如“欢送出征士兵”、“庆祝攻陷南京东京街头的民众”等。

请任选一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本教科书选择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和动机作一简要分析。(12分)

35. (15分) 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当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5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的原因。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5分)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5分)

高三历史期中检测答案

一、 选择题(1.5×32﹦48)

1——5 BBDBD 6——10 CADCB 11——15 BDDCA 16——20 CBCBD

21——25 DCBCC 26——30 BADCC 31——32 DA

33.⑴背景:新航路开辟,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东西方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西欧对中国传统商品的需求增加;中国开放市舶贸易;中国传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8分,任意四点即可得8分。)

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封建经济的繁荣;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但它没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 像西欧那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7分)

⑵有利因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苏冷战缓和及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扩大海外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全球贸易;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推动。(6分,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特征(4分):

第一次单向被动,在欧洲舰炮的打击下,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在压迫中学习;(2分)

第二次单向主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嵌入全球化进程,共同生长。(2分)

34、(1)选择材料一

①真实性:日本教科书要求学生调查战争受害的内容是真实的。因为战争本身对任何一个国家人民都会带来灾难;二战后期日本遭到空袭和美国原子弹的袭击。(6分)

②动机:日本教科书强调日本的受害情况,动机可能有三:一是教育国民珍惜和平,远离战争;二是企图掩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给他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三是提升日本国民的民族凝聚力。(6分)

(2)选择材料二

①真实性:日本教科书记述了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的情景属实。因为在二战期间,日本分兵太平洋和中国战场,战线太长,死亡惨重,兵力严重不足,需要妇女多生育早生,以确保总力战人数;日本资源匮乏,而战争本身也消耗大量资源,更需日本国内民众支持。(6分)

②动机:美化侵略战争为民族战争,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强调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困难,激发民族凝聚力。(6分)

35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5分)

(2)英国向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中国坚持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5分)

5.高三材料作文训练题及 篇五

请以“回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要求感情真挚,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回味”写作内容宽泛,不论是自己亲历的事,还是他人的事,不论是国家的.事,还是民族的事,只要是过去的事,都可以写。是回味就要有所体会,体会的可以是认识,可以是情感,可以是蓦然回首的感动,可以是痛定思痛的酸苦,还可以是拨云见日的顿悟。

文体不限,记叙文、议论文均可。议论文可以谈回味的作用,如何回味等。作文时要想以理服人,就要注重论证结构的安排,分论点的设置,新鲜论据的使用。写记叙文应以回忆为主,将叙述、描写作为主要表达方式,抒情、议论为“画龙点睛”,以情感人,自然水到渠成。

红苹果的滋味

□ 叶晶晶

沉甸甸的苹果,挂在枝头,是红艳艳的惊喜;品在口中,润在心底,是人生成长的美妙滋味。

——题记

漫步少年人生路,穿过风风雨雨。蓦然回首,人生旅途中,我已品尝过许多红苹果。可是,你可曾知道,我的人生苹果究竟是什么滋味?

月华如水,微风拂面。轻倚栏杆,回忆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红苹果曾是淡淡的酸涩,那是人生驿站中理智的自责与自省。记得十二岁那年的春节,我贪嘴吃了爸爸待客的红苹果,爸爸生气了,狠狠地批评了我。这次我没有撒娇,没有摔门而出。我低下了头,向爸爸认了错。爸爸很惊愕,片刻,他明白了:“女儿长大了!”夜深人静,我细细地品味浸在心底的红苹果。那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是淡淡的酸涩,是对自省酝酿出的心灵修养的美好积淀。

红苹果是甜甜的清爽,那是人生成长的磊落和豁达。高一入学后,我特别喜欢和朋友一起望月亮,说梦想。这天夜里,宿舍里熄灯了,我又点起蜡烛钻研难题,同宿舍的一位好友一口气吹灭了蜡烛,大骂我是“一人违纪,殃及池鱼”,我心里好委屈,因为我秉烛夜读恰恰是为了明天给她补习功课。我简直要气炸了,然而我毕竟是长大了,想到宿舍这个大局,冲天的怒火倏地化为一脸微笑。我说:“朋友,谢谢你的提醒!”好友也笑了,丢过来一个红苹果。那晚的苹果,甜甜的,爽爽的,我的心胸显示出可行大船般的豁达和潇洒。

红苹果是绵长的醇香,那是人生成长的沉稳和睿智。今年的教师节,我们班举办“爱师尊师”晚会,晚会开始前,主持人突然病倒了,班长让我代为主持。心有胆怯,但却之不恭,没办法,我硬着头皮上台做了主持,没想到晚会大获成功。会后,班长犒劳我一个红苹果。我笑嘻嘻地接受了。那只红苹果好香,好醇,细细回味,心里泛起的是一丝丝气定神闲,是潇潇洒洒的自信和从容。

记忆的浪花,一片接着一片地冲到岸边。轻倚栏杆,耳边响起一位智者的话语:“自然的苹果,其味道或许是单一的,然而当红苹果融进了生活的味道,便会幻化出许多神奇的滋味,并且,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红苹果的滋味将会更加奇妙无比。

月华隐退,旭日东升,微风拂面,翘首东方。远处人生的园林,沉甸甸的苹果挂在枝头,又是一串串更加红艳艳的惊喜。

6.历史期中材料题 篇六

右图所示作品的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力图使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美丽的外表达到巧妙的结合,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 材料二

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是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这时,资产阶级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进一步提出了获得政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要求。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作品是哪位艺术家的作品?它体现了当时哪一思想解放潮流?

达芬奇

人文主义

(2)材料一的作品出现在哪一思想运动时期?这一运动的发源地在哪里? 文艺复兴

意大利

(3)材料二中的“这一时期”是那一思想运动蓬勃发展时期?哪些国家是受这一运动的影响建立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 思想启蒙运动

法国、美国、日本 

 材料一

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领域里积极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在政治领域要求政权,改革封建主和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思想文化上,他们领导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 材料二

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掀起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兴起于法国,为法国大革命注入了生机。很快波及到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以及北美地区,是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指什么?该运动首先出现在哪一国家?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 文艺复兴

意大利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材料二中的“人类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什么?其主要主张是什么?它产生于哪一国家?

 思想启蒙运动

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倡自由、民主、平等

法国

(3)与材料一的运动相比,材料二的运动在影响范围上有哪些变化?试举例说明。

文艺复兴在欧洲范围内,思想启蒙运动影响到除欧洲之外的美洲和亚洲

 材料一

在基督教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的保留在意大利。一些意大利学者开始研究本土上的古代罗马的建筑和文化手稿,他们甚至掀起了搜寻、整理、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使大量古典作品重见天日。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文稿和艺术古迹。

 材料二

18世纪的一位启蒙思想家尖锐的批判了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他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恶棍”,还说天主教就是“一群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落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的主要原因。

意大利保留了更多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传统。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材料二的思想家是谁?他是哪个国家的人?

伏尔泰

法国

(3)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都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谁?它们有何共同的性质?

封建专制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1535年某画家写到“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 材料二

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它需要有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漫长的理论准备过程,还要开辟新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制定新社会的法律框架和基本理念,当然也要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最后通过其领导的政治革命,完成这一漫长的(约三四百年)历史转变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已湮没的事务指什么?新生的精神指什么?

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

人文主义

(2)材料二中开辟新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指什么?

新航路开辟

(3)材料一、二所指的这些事件为这场社会变革做出了什么相同的贡献?

为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奠定基础

 材料一

1851年5月1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开幕。这届博览会有630万观众前来参观,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各类机器成为参观者最感兴趣的展品。后来,世博会逐步成为与奥运会几乎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和全球规模的盛会。 材料二

190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开幕。这届博览会历时7个月,与会人员达1900万人次。世博会为工业革命的最新发明成果提供了展示和推广的平台,这些成果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历史进入新时代。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参观者有可能看到哪些最新的“机器”?你认为各国代表到英国参加世博会会乘坐哪些先进的交通工具?

珍妮机、蒸汽机

火车、轮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这届世博会能展出当时世界上哪些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电报。。

(3)这两次世博会,分别使人类进入什么“新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 材料一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孙素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主都卷进文明中来了。

——《共产党宣言》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说明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机器代替手工

(2)材料二中所说的“文明”指什么?

资本主义

(3)材料二说明资产阶级能够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的极其便利,商品价格的低廉

核心: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战胜落后的生产方式

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技术革命,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技术革命”指的是什么革命?这场革命爆发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工业革命

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这场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这场革命中最主要的发明是什么?

珍妮机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3)这场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的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什么?

火车、轮船

方便人们的出行,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 材料一

珍妮机

伟大的瓦特

 材料二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1776—1780年,棉纺织品出口每年为。。。”

 材料三

工业革命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加深了当地的贫穷落后。。,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逐渐沦为西方工业品的半殖民地、殖民地。 请回答:

(1)图

一、图二分别是什么机器?这两项机器的发明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蒸汽机,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开始对外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近代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期间上演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悲喜剧。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1852年,英国的生铁已经超过法、俄、美、德四国的产量总和。1840年,英国的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总产值占世界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海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二

让别的国家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2)材料二,“别的国家”主要指哪个国家?“阳光下的地盘”指的是什么?

英国

英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3)德国人为什么说“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争夺“阳光下的地盘”?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德国走在前列,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争夺“阳光下地盘”的结果导致了怎样的国际关系格局?最终争夺的结果如何?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立,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 1870——1913年,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  请回答:

(1)图一说明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居于什么地位?结合近代英国的有关政治、经济史实分析英国拥有这种地位的原因。1870年,英国居世界第一

原因:政治上英国较早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殖民扩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经济上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

(2)与图一相比,图二显示出各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地位有何变化?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1913年,美国后来居上,取代英国的地位。

原因:美国南北战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走在前列,经济发展迅速 (3)这种变化给国际关系带来了社么影响?

后期的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开始,人们听说了一连串英国人的名字,是他们用自己的发明创造推动完成了英国乃至世界的第一次飞跃,以至于当以展示先进技术为主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筹划举行时,世界各国都认为它在伦敦举办是理所当然的。

 材料二

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越来越多的企业的过程非常迅速。例如,不到百分之一的企业,已占有总数百分之四十的汽车和电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飞跃”是指哪一重大事件?

工业革命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哪次重大事件?这次事件中哪两个国家起主导作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

美德

(3)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材料一 “民主”一词也是在公元前5世纪出现的,这是全体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早期的“民主”对西方乃至近现代东方社会政治思想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材料二

 请回答

(1)材料一种所说的“民主”起源于哪里?谁统治时期将这一制度推向顶峰?

古希腊的雅典

伯利克里

(2)材料二是英国1989年发行的一枚纪念币,据当年三百年前的英国发生了哪些值得纪念的事情?

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

 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它需要有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漫长的理论准备过程,还要开辟新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制定新社会的法律框架和基本理念,当然也要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最后通过其领导的政治革命,完成这一漫长的(约三四百年)历史转变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中“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开辟新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分别指什么?

思想解放运动指文艺复兴

开辟空间指开辟新航路

(2)以英法为例,说明“新社会的法律框架”是通过哪些文件构建的,以及这些文件是怎样为“新社会”的确立提供法律保障的?

《权利法案》《人权宣言》《法典》

《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 《人权宣言》为捍卫自由与平等提供了法律保障 《法典》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3)列举一位这一时期的革命家,说明其对“新社会”的贡献。略

 材料一

英国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织造呢绒的手工工场遍及城乡、通过圈占农民徒弟而出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牧场、农场不断扩大。由于工场主、金融家、大商人组成的资产阶级成长起来,还出现了新贵族。

 材料二

詹姆士一世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他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当众宣布:我决不允许议论我的政权;君主制是地上最高的制度,君主是上帝的总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与资产阶级并肩作战还有哪些阶级?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新贵族

(2)英国资产阶级最终是怎样确立其资产阶级统治的?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    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材料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请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君权神授

(2)材料二出自什么文件?这一文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独立宣言》

限制王权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英国的政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封建社会过渡到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 材料一 右图漫画是一位英国殖民者骑在一匹名为“美利坚”的列马上,这批烈马要将骑在他身上的英国殖民者掀翻在地。

 材料二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 请回答: (1)与漫画主题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匹马为什么要把英国殖民者掀翻在地?

南北战争

因为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材料二出自什么文件?该文件的发表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激发了北美人民的革命热情,推动了战争的进程

(3)上述事件的发生对美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推动了欧洲及拉丁美洲革命的进程

 材料一

1814年,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向拿破仑致谢,但是看到法国人离开时还是有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 材料二

拿破仑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在于打了四十次胜战,滑铁卢一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遗忘的。。”  请回答: (1)这位意大利人为什么认为“应向拿破仑致敬”?为什么看到法国人离开时还是有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沉重的打击了意大利的封建势力 也损害了意大利人民的利益,激发了人民的不满

(2)拿破仑为什么说《民法典》是“不会被人忘却的”?

《法典》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请回答:

(1)材料中“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指哪一历史事件?凭借这一事件哪两个国家首先崛起为世界大国? 新航路开辟

西班牙、葡萄牙

(2)在近代化的历程中,英国和美国分别是在哪一事件的推动下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3)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道路布满艰辛,日本和俄国成为大国的里程碑似的事件分别是什么?

日本:明治维新

俄国:1861年改革

 图一 南方种植园

图二

拍卖黑人奴隶的广告  图三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材料四

北方军队中的黑人士兵  请回答:

(1)结合图一,说明图二现象出现的原因。南方奴隶制的存在是黑奴买卖的根源

(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图

三、图四之间的关系,以及图三对战争局势的影响。

激发了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 以下人物分别是英国历史上在文化、政治、经济领域里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观察下列图片

 图一

16世纪的文学巨匠  图二

17世纪的革命领袖  图三

18世纪的技师楷模  请回答

(1)写出图中三位人物的名字。莎士比亚、克伦威尔、瓦特

(2)他们分别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7.高三历史材料题讲解 篇七

一、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

综合近几年各地中考历史试卷中的材料分析题, 一般而言, 其命题呈以下特点:

1. 以史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用文献资料、评论、图片资料等史料入题, 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走进历史、感受历史, 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这类问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 在“双基”的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避免孤立、片面的死记硬背。解答此类问题时, 要注重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 实现材料与历史基础知识的正确链接, 从而解决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2. 以时政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是近几年来, 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考试的一大特点, 尤其反映在历史材料分析题上。通过时政材料考查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时政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体现了政史结合、学科综合的理念。针对这类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瞄准时政热点, 突破学科综合, 培养学生对时政热点的感知能力, 加强学生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交叉感,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其实就是历史在今天的映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活动、距今时间比较近, 对今天社会影响较大的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及涉及时政热点的历史往往值得重点关注。如2007年大多中考卷以中日领导人互访、抗战胜利70周年、香港回归10周年、创建和谐社会等几个社会热点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2008年中考重点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中日关系、西藏民族关系、四川汶川大地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进行命题。

3.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材料, 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创设情境, 然后联系历史, 提出要解决的历史问题, 以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命题思路体现了课改贴近学生生活的要求。如2008安徽卷第15题:2008年, 电视连续剧《金婚》在全国热播。《金婚》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 (佟志和文丽) 50年的婚姻生活, 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

请从下列镜头回放中, 挖掘出相关历史信息, 回答问题。

镜头1:《金婚》第4集中, 1958年, 庄嫂生下儿子取名“跃进”。

(1) 庄嫂给儿子取名“跃进”, 你可以从中推断出当时全国正在掀起运动。 (1分) 这一运动的主要失误之处在于。 (2分)

镜头2:《金婚》第12集中, 男主角佟志和造反派小将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佟志说:“最高指示, 要文斗不要武斗!”造反派小将们将佟志和文丽背靠背推向墙边站着, 一边高喊:“最高指示, 打倒一切反动派!”

(2) 请问:这一场景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2分)

镜头3:《金婚》第36集中, 1991年, 工厂要和港商合资, 动员职工买股票。

(3) 镜头3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分)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中任选一例, 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4) 以上三组镜头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启示?

该题以热播电视剧《金婚》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现代史, 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针对这类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要善于抓住学生比较贴近的社会生活热点知识进行复习。

4. 以假设办报、课本剧、活动等方式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此类题目通过创设情境, 或叙述一个历史场景、或设计活动课题、或设置探究性课题, 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 进而考查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这种题目常与当前形势、生活实际相联系, 往往是综合性较强的开放性试题, 它体现了学科内多目标的整合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主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学科综合意识, 基础知识要扎实, 思路要开阔。针对这类题目, 教师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从学科联系方面锻炼思维的能力, 同时注意加强专题复习。

二、解题方法和步骤

要在历史考试中考出理想的分数, 除了较扎实的基本功外, 还需要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我认为答题时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步骤:

1. 认真读题

在读题环节中, 先读设问, 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 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这样做可避免盲目读题, 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 要关注那些与课本相关的词语、句子和图片, 特别注意材料标题、注释、出处、时间、人物、图片的文字说明和漫画的深刻寓意等, 因为这些信息都是我们寻求答案的最直接的依据。

2. 寻求答案

读题环节完成后, 就需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寻求材料与课本内容的结合点进行回答。人们常说“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材料解析的答案大多来源于课本中的内容, 也有的来自材料中, 而开放性的设问则需要结合个人的感悟进行回答, 也可以结合政治课本、时政新闻进行回答。对于开放性的问题一般言之有理, 即可得分, 切忌只言片语、答非所问、不知所云的答案。

3. 书写答案

首先答多少才算合适?这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个棘手问题。答多了会浪费时间, 答少了拿不到高分。常规情况下, 可结合试卷中每个设问的分值进行回答。其次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 答案尽量要点化和序号化。最后书写一定要认真、有条理, 令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4. 检查答案

8.新材料新情境历史材料题答题策略 篇八

一、审——解答的关键

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在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审读,明确题目的要求。材料解析题和材料选择题一样,都由“题干”和“题肢”两部分组成,所不同的是“题干”(设问)放在“题肢”(材料)的后面。一般审题要抓住设问的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判断等。

3.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如政治、经济、思想等)等。

4.核心词(答题语):原因、措施、特点、影响、意义、趋势、启示、观点等。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片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分析】该题的第二个设问包含了答案出处(根据材料)、答题要求(分析)、限定词(唐代扬州经济繁荣)、核心词(原因)四个方面。在考试当中,考生更容易忽略的是第一和第三方面的审题要求,即容易忽视“答案出处”的判定和对“限定词”的审读与思考。因此考生可在审题时用不同的符号对其进行标识,如“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以提醒自己不要忽略相关要求。

【答案】(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二、读——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材料,是解好题的重要一步。现在高考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和运用,在卷面中会呈现大量材料,而文字型材料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出处三部分,在做题过程中我们要规范阅读材料的程序和方法,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读材料引言(题引)

文综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这体现了命题者的立场和意图,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领会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就如同找到了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2.读材料正文

这是读题的核心部分,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要有粗读、细读、重点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分、概、划”。分,有些材料比较长,而且信息量比较大,要根据材料当中的“;”“。”“……”或根据材料内容,用“‖”符号划分材料段落和层次,这主要有利于一些概括、对比类的问题的理解分析;概,在阅读材料时需要概括出划分的每段或每层材料的中心,找出中心词,为正确理解分析问题做准备;划,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的重要信息,使线索更清晰,以全面把握重点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这三者不是分开孤立进行,而是要同步进行,在粗读后的细读、重点读阶段,要做到边分、边划、边概。

3.读材料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考试中要高度重视。对于没有文字或文字很少的地图、图片、图表型材料,要做到据史读图、据图说史、以图补文。

【例2】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分析】读材料引言(题引):这题的材料引言是,“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从中我们可领会到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计划经济思潮,这样有利于我们针对性的对材料正文的阅读以及对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的整合。

读材料正文和出处:这两部分的阅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划出(如材料中所示)和概括出上述三则材料的关键信息。第一则为1933年(材料出处)苏联经济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经济制度(材料正文)——国际的正面经验,第二则为1933年(材料出处)中国急需实行计划经济是因为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材料正文)——国内的中国国情,第三则为1934年资本主义世界放任经济政策失败(材料正文)——国际的反面教训。经过阅读归纳概括出材料的关键信息,再结合对应时间相关国家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寻找到答题的信息。

【答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三、找——解答的核心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寻找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不能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材料题是运用材料论证问题,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原则。因此,要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将设问置于材料中对照,从材料中寻找回答问题的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获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而且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挖掘一些隐含信息。另外不要忽略材料的引言和出处,有时关键信息可能隐含其中,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尤其是提示语为“根据材料回答”的设问,材料本身就蕴含着解题信息,但要注意一点,组织答案时不要简单照抄原材料,要对相关的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概括。

2.从材料与课本的联系——找取关联点

现在的高考材料题虽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问题,但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一般通过材料和设问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如时间、人物、事件)可以找到与教材的关联点,利用这些关联点的教材内容可以进一步对材料进行解读和理解,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nlc202309041010

【例3】阅读分析材料(如图1),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分析】这道驼峰航线题是一道文字图表混合型材料题,属于典型的“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历史高考题。

从材料内容本身找:材料中的“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告诉我们中国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内有较多的外部物资援助的通道;对于“图1太平洋战争形势图(1942年5月)”,我们根据“据史读图、据图说史、以图补文”的方法,可以得出,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再联系材料中“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驼峰航线”, 我们可产生这样的设问,驼峰航线开辟前,中国曾经有获取物质援助的通道,为什么在1942年中美还要付出巨大代价开辟新的通道?这样我们可以挖掘出材料隐含的一个重要信息:从二战全面爆发到1942年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导致以前的物质援助难以为继,这也是开辟驼峰航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从材料与课本的联系找:联系课本我们可以直接得出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加上长期战争消耗,急需外部物质援助这些解题信息源。同时根据上面挖掘出的“从二战全面爆发到1942年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导致以前的物质援助难以为继”这一隐含信息,结合“1942年”这一重大时间背景,联系课本我们可以得出“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以及“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等这些具体的解题信息点。

【答案】(1)①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长期战争消耗,外援更显重要。②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③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2)略。

四、答——解答的落点

答是解题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终的落点,前面的三个步骤都是为最后的解答做铺垫和准备。这中间除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外,还要注意答题规范,以免出现非智力性因素的失分。

1.答好第一问

现在的高考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一组材料多个设问,很多时候各设问之间环环相扣,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甚至有些题就是以第一问为基础进行展开,例如判断(选择)观点并进行论述类型的题。这种情况下答好第一问就至关重要了,要不然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按分值答题

高考材料解析题的每个设问后面都会注有相应的分值,高考阅卷是依据“踩点给分”的原则。一般来说,答题时要“面宽点浅”,即答案的要点要全面,但每个要点要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同时要结合每问的分值,分值大的设问,要点要全,内容要详;分值小的设问,要点要精,内容要简。

【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10分)

【分析】本题共有三个小问题,其分值分别为: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6分),严重后果(2分),产生根源(2分)。这样我们可初步分析出第一问的答案应该要点多、内容详,第二、三问的答案应该要点精、内容简。通过仔细阅读材料,我们可完整地归纳出思想文化状况特点的六个要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出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和产生的根源,各一个要点即可。

3.遵循答题思路或模式

根据设问中的“核心词”或“答题语”,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形成基本的答题思路或模式。

原因(背景)类:主观—客观;国内—国际;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

影响(评价)类:分析性质;积极—消极;直接—间接—深远;对内—对外等。

措施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

作用类: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趋势)类:由……到……;越来越……等。

体会(启示)类:材料反映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得出的经验或教训;应该努力的方向等。

比较类:相同点;不同点;原因—内容、措施—结果—意义、影响—性质等。

判断(选择)观点类:判断(选择)观点—阐述理由、论证观点。

【例5】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齐底步《世界经济通史》

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此题属于判断(选择)观点类型的问题,其基本的答题模式为:判断(选择)观点——阐述理由、论证观点。

首先选取其中一种观点,点明自己同意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观点,勿放在论述后或不加选择,一般选择观点也是得分点。

然后对所选择观点进行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一是要依据所学知识,二是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利用。比如此题中如果选择“临时性措施”,则应当充分注意到在前面材料中“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属于临时性为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选择第二种观点则可以“借鉴、应用”材料中“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措施都属于制度性建设。

【答案】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贩、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4.运用相关的史学观点和基本原理

在答题时要运用一些史学观点和基本原理,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等,去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讨和论证历史问题。

【例6】以上文例3的第二问为例:(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分析】解答此问的重点在于运用全球史观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要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起来,既要答出驼峰航线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也要答出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这样从中国角度和世界角度综合分析其作用,答案才能完整。

【答案】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5.答题行文要规范

答题行文要做到“三规范”,即(1)卷面规范: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按照要求、讲究格式。(2)表达规范:语言精炼、运用术语、按问作答、答案三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3)内容规范:要点完整、合乎逻辑、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上一篇:宁夏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下一篇:公司就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