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行业调研报告

2024-09-12

中国金融行业调研报告(8篇)

1.中国金融行业调研报告 篇一

2014-2018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市场研究分析报告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正文目录

第一章中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竞争背景分析1

第一节政策背景1

一、宏观政策背景1

二、财政货币政策背景3

三、产业政策背景4

四、政策变更对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影响分析6

第二节经济背景10

一、经济发展状况10

二、收入增长情况13

三、固定资产投资15

四、存贷款利率变化16

五、人民币汇率变化18

六、殴债危机对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影响分析21

第三节社会背景24

一、人口社会背景24

二、社会年龄结构26

三、社会学历结构29

四、收入差距结构31

五、其他社会因素32

六、社会背景对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影响分析34

第四节技术背景38

一、技术研发现状38

二、新技术应用41

三、技术发展趋势43

四、技术创新对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影响分析44

第二章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现状分析48

第一节市场发展阶段48

第二节市场竞争结构49

第三节市场供需格局50

一、2010-2014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供给分析50

二、2010-2014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需求分析53

三、2010-2014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供需平衡分析

第四节市场发展趋势57

第五节未来市场预测58

一、2014-2018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供给预测58

二、2014-2018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需求预测61

第三章金融服务外包的进出口分析65 55

一、进口格局6

5二、出口格局67 第二节2010-2014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进出口数据统计69

一、进口数据69

二、出口数据71 第三节进出口因素分析7

3一、殴债危机特别是后危机时代主要影响因素7

3二、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影响分析7

5三、行业高端产品进出口市场分析76

四、营销模式对产品进出口影响分析78第三节2014-2018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进口预测82第四节2014-2018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出口预测83 第四章2010-2014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重点数据解析85第一节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规模情况分析8

5一、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8

5二、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87

三、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88

四、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90 第二节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综合能力分析及预测9

4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与预测9

4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与预测97 99 100 10

4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与预测

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与预测第五章金融服务外包的区域格局分析第一节华北104第二节东北105第三节华东106第四节华中107第五节华南108第六节西南109第七节西北110 第六章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市场竞争分析第一节行业竞争结构11211

2一、现有企业间竞争11

2二、潜在进入者分析11

4三、替代品威胁分析117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119

五、客户议价能力120 第二节中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12

3一、生产要素12

3二、需求条件12

4三、支援与相关产业126

五、政府的作用131第三节行业集中度分析133第四节行业竞争趋势134第五节行业竞争策略135 第七章金融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分析137第一节金融服务外包重点企业A137

一、企业概况137

二、运营现状139

三、SWOT分析140

四、发展策略1

42五、前景预测145 第二节金融服务外包重点企业B148

一、企业概况148

二、运营现状150

三、SWOT分析1

53四、发展策略15

5五、前景预测156 第三节金融服务外包重点企业C159

一、企业概况159

二、运营现状160

三、SWOT分析16

2四、发展策略16

5五、前景预测167 第四节金融服务外包重点企业D169

一、企业概况169

二、运营现状17

1三、SWOT分析17

2四、发展策略17

4五、前景预测177 第五节金融服务外包重点企业E180

一、企业概况180

二、运营现状18

2三、SWOT分析18

5四、发展策略187

五、前景预测188 第八章“十二五”期间金融服务外包的投资分析192第一节“十二五”期间金融服务外包的投资环境192第二节“十二五”期间金融服务外包的投资机遇193第三节“十二五”期间金融服务外包的投资风险19

4一、市场竞争风险19

4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197

三、技术风险分析199

五、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202第四节“十二五”期间金融服务外包的投资前景206 第九章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应对“十二五”规划研究及转型策略分析208第一节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应对“十二五”经济全球化策略208第二节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应对“十二五”自身调整策略209第三节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应对“十二五”技术发展与国际技术规则制定策略210第四节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应对“十二五”经济结构转型策略211 第十章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前景分析及对策213第一节行业发展前景分析21

3一、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分析21

3二、行业市场蕴藏的商机分析21

5三、行业“十二五”规划整体解读216第二节行业发展对策219

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219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220

三、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222 第十一章专家观点与研究结论227第一节报告主要研究结论227第二节博研咨询行业专家建议228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本报告实时免费更新数据(季度更新)根据客户要求选择目标企业及调查内容。

2.中国金融行业调研报告 篇二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塑料行业的影响

2008年, 金融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 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目前主体经济增速下滑, 世界经济衰退迹象明显。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塑料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市场需求不振, 产品价格持续低位, 库存积压严重以及由此导致的整个行业开工率的普遍下降, 这些都显示着塑料行业由前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逐步进入了下行通道。

从统计数字看, 2008年, 中国塑料制品总产量3713万吨, 较2007年上涨约10.1%, 增长率较2007年明显回落;2009年, 中国塑料制品总产量4479万吨, 较2008年上涨约10.6%, 增长率较2007年明显回落。

产品出口方面, 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 我国出口需求减弱, 塑料制品出口自2008年以来持续减少, 2009年塑料制品出口量同比减少12%, 出口额同比减少10.1%。

塑料制品首先作为传统的产品, 其终端产品是消费品, 目前直接受影响的是这一类产品。该类产品生产企业属于规模偏小、产品传统、日用为主, 因而加工技术、工艺、材料要求也不太高, 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金融危机引起的市场需求变化、原料价格上升, 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 都会对这部分中、小型以生产传统塑料制品为终端产品的企业产生比较大和比较直接的影响。

其次,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塑料制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塑料实际上被更多地作为新材料广泛应用和配套于多个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塑料制品在电子、汽车、农业、建材、包装等领域被广泛使用, 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 市场需求前景让人担忧。另外, 由于近年来国内塑料制品产能急剧扩张, 部分产品产能已经过剩, 在国内外需求不振的情况下, 厂家开工率降低, 淘汰部分产能以及行业内的兼并整合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目前塑料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 发展成本、安全环保护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升高, 金融货币政策从紧的压力

一是企业发展成本继续升高 (包括地价、能源、运输、电价) , 这将会使塑料制品生产企业继续处於高产低效状态中运作;二是生产安全、产品安全、环境保护成本升高 (包括国家、国际出台和实施的涉及安全、环保、评估法规法令、准入条件等) , 塑料企业特别是聚集於珠三角城市群的广东塑料企业, 将面临更大的生产过程的安全、环保、认证评估成本压力;三是人力资源成本上升, 将给珠三角早几年就出现的用工紧张带来新的难题, 而且对与塑料产业关联度高的家电、电子电气、皮革制品、塑料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冲击大, 同样累及塑料行业;四是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压力, 将给一些以代工、产品出口为主的企业带来影响, 国家政策虽有所调整, 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仍不乐观。

(二) 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限制

传统的小手工业管理、家族式管理是目前我国塑料行业的主要管理模式, 这些模式在创业初期确实起到了成本低、调头快、团结一致向前进的作用。但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 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要败下阵来。

(三) 产品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严格地说, 目前我国塑料行业的现状是高端产品不足, 中档产品有待提高品质和质量, 低档产品过剩, 大部分企业都主要投资生产低档产品, 产品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四) 追求眼前利益、轻视品牌建设

塑料企业由于规模小, 又比较分散, 品牌意识淡薄。塑料行业内销目前缺少有广泛认知度的品, 出口方面也以贴牌加工为主, 自主品牌的出口微乎其微。由于只是从事简单的生产加工作业, 所以导致这个庞大的产业产值却并不大, 也就是说整个产业并不强。塑料产品的知名品牌在国际很难让行业及市场认可, 此种现状, 要想走向世界、创国际名牌产品很难。

(五) 市场不规范无序竞争严重

由于我国目前市场行为还不够规范, 一些企业缺乏自律, 为了眼前利益以次充好, 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一些塑料城和批发市场, 冒牌货较多, 且屡禁不绝。买卖交易或明或暗, 形式多样, 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同时, 企业间的越激烈竞争, 导致了竞相压价现象的出现。

三、金融危机下中国塑料行业的发展对策

针对目前的问题, 国家已采取部分政策调整措施 (包括金融、退税方面等) , 塑料行业也应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积极开发国内市场以扩大内需生产, 提倡生产过程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增强企业和行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 以保持塑料行业稳定、持续发展。

(一) 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摈弃低水准的重复扩张, 加快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以推动塑料产业的整体升级。通过引进、吸收、改造国内外先进技术, 以促进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不难发现, 在整体经济环境低迷, 塑料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 部分走高端路线、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还是取得了相对良好的业绩。因此, 在当前形势下, 不失时机的做好技术储备,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针对客户需求将低附加值的产品逐步向中高附加值方向转移, 加强产品的自主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主动实现五个转变。

(1) 实现从追求产量、规模向追求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

(2) 实现从重视开拓国际市场向实现国内、国际市场并重转变;

(3) 实现从低价位竞争向高质量、名品牌、优服务转变;

(4) 实现从注重企业经济效益向注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转变;

(5) 实现从重视市场开发向重技术开发、产品开发转变。

(二)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进入2010年, 全球经济前景仍旧不容乐观, 中国塑料行业预计仍将处于困境之中。配合国家刺激内需政策, 企业应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至实体经济, 出口型企业海外订单受到严重影响, 国内部分塑料加工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因此, 适当将发展重心转移至国内市场, 积极开拓国内客户, 是塑料加工企业应对海外需求不振的有效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积极的、新颖的、高科技的产品就成了他们的选择对象, 国内市场惊人的潜力将逐步展现, 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 转变市场营销理念、改变企业传统管理模式

现在的市场已经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需求决定生产, 传统的市场观念和营销理念以及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市场的需要。所以, 在进行产品开发之前要对整个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查, 对信息进行不断的反馈, 才能做到不盲目跟风和投资, 造成重复建设, 浪费资金和机会。而塑料产品的营销渠道尚需根据市场的变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必须尽快实现家族、手工业式管理向现代化企业管理转变, 广招人才, 重用人才,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 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观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整体产品应包含核心产品、形体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方面。面对我国塑料产品档次低、缺乏设计及附加值低的特点, 企业应积极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现在, 品牌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标记了。对于塑料企业而言, 品牌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企业参与同质化竞争时, 能够脱颖而出;在消费者进行商品选择时, 取得先入优势。对于消费者而言, 品牌就是商家给顾客的承诺, 每一个顾客都希望商家给他的承诺是有用的, 知名品牌就是最好的承诺。一个好品牌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 使开发的新产品能够迅速被市场认可。只有创建了知名品牌, 中国的塑料企业才会立于长久不败之地。

(五) 节能降耗, 降低成本

塑料行业要缓解和降低成本升高和金融货政策从紧带来的压力, 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优化产品设计、节约用材。在塑料加工机械方面, 通过配置节能降耗装置、关键部件优化设计、降低物料温度等措施达到效果;在塑料原料及加工技术领域, 采用节能型原料、合理选材、采用多孔技术都可以降本增效。

另一方面加强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既经济, 又可持续发展。预计2010年我国塑料回收量将超过1000万吨, 回收率约为25%, 2015年将达到30%, 塑料再生行业前景广阔, 并将由低质量、高能耗向高质量、低能耗、多品种、高技术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大降解塑料的研发力度, 尽早将其工业化。

四、结语

塑料行业是综合性的产业, 除用于消费品面向消费者外, 还更多地被用于新型材料配套于多个产业, 因而塑料产业除直接受经济环境影响外, 还要受多个产业所左右。塑料行业作为朝阳产业, 在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 在不少领域中还是不可替代的, 因而塑料产业今后在中国仍将迅速发展是总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潘娜伶潘佳麟浅析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经济师杂志社2009年6期

[2]廖正品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塑料工业 (2008) 2009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管道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

3.中国金融行业调研报告 篇三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为追求利润而实施的对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采用新技术、运用新的信用工具、推出新金融业务、实行新体制和新制度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金融创新交易成本理论(J.R.Hicks&J.Niehans,1976)、约束诱致假说(W.Silberman,1983)、自由—管制博弈论(E.Kane,1990)以及制度学派金融创新理论等流派,其分别从交易成本、金融创新的微观机制、政府管制与制度创新以及经济制度等角度探讨金融创新的动因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而,随着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昔日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挣扎于金融海啸的狂暴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遭遇百年的挫折,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和反思:金融创新究竟是发展的动力,还是危机的根源?

二、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

金融创新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在借鉴国际金融创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成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处于改革与转轨中的中国银行业,其金融创新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十分低下的。

一是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品工具已发展到1200种,外国银行大部分已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向现代银行业务,但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和创新产品都非常之少,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业务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业务主体。

二是国际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已普遍达到50—70%,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根据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公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其全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仅为19.0%、18.88%、22.28%和13.51%。

三是我国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规模非常有限。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年5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消费信贷所占比例仅为11.5%,据欧洲调查机构SOFINCO于2009年5月2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截至2008年12月底,欧盟27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总额为11770亿欧元,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

三、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继续扩大

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9.4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93万亿元,增长25.1%;负债总额65.4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26万亿元,增长25.4%;所有者权益3.9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400亿元,增长31.33%。5家大型银行总资产达到36.5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1%,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52.6%,总负债达到34.4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4,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52.4%。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

据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披露,截至200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超过国际监管要求的最低水平;达标银行204家,比上年增加43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而在2003年,达标银行只有8家,占比仅为0.6%。

(三)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农业银行等加速财务重组步伐,不良贷款比率继续下降。 截至2009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495.4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去年同期下降3.7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下降”,贷款质量进一步好转。

(四)银行抗风险和盈利水平迅速提高,收入结构继续优化

商业银行提高拨备,以丰补歉,截至2008年底,拨备覆盖率116.4%,比去年年初提高75.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税后利润5,834亿元,资本利润率17.1%,资产利润率1.0%。银行业呈现稳健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讲既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根本性矛盾集中爆发的表现,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机遇,虽然本次危机所造成的破坏百年一遇,但是可以断定,金融创新依旧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一国经济实力提升的要件必备条件。

(一)积极推动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

金融监管制度是规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的重要保证。随着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一方面使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国际风险陡增,另一方面也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内部环境造成重大冲击,这为我们加快金融监管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新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第一次全面系统的论述了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和有关加强监管当局透明度、治理结构及问责制等原则性要求,间接地推出了以风险为本监管的新理念,随着《核心原则》的推广和实施,国际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的新时期。

(二)加大服务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

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是提高现代银行竞争力的基本战略之一。国内银行必须牢牢树立服务创新的观念,靠服务创新出品牌,靠服务创新赢得市场,靠服务创新赢得效益。一是服务质量标准的创新,要尽快制定和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标准及服务水平;二是服务内容的创新。对客户的服务内容要从情感服务向功能服务转变,由功能服务再向智力服务转变,不断满足客户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

(三)积极探索中间业务创新

中间业务已成为国际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是更新经营理念,加强中间业务研究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今后银行业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二是适应市场需求,分步发展中间业务。三是不断创新和提高科技水平,为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技术保障。

4.中国金融行业调研报告 篇四

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汽车金融概述

1.1 汽车金融相关概念

1.1.1 汽车金融的定义

1.1.2 汽车金融的主体

1.1.3 汽车金融业务分类

1.2 汽车金融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1.2.1平衡供需矛盾

1.2.2 具备乘数效应

1.2.3 提高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资金运用效率

1.2.4 汽车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2015-2017年国际汽车金融分析

2.1 国际汽车金融发展状况

2.1.1 国际汽车金融的产生

2.1.2 世界各地汽车金融服务状况

2.1.3 国际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

2.1.4 国际汽车金融服务市场竞争主体

2.1.5 国外汽车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

2.2 世界汽车金融模式分析

2.2.1 美国汽车金融模式

2.2.2 德国汽车金融模式

2.2.3 日本汽车金融模式

2.2.4 美德日三国汽车金融特点

2.2.5 国际汽车金融模式的启示

2.3 美国汽车金融发展状况

2.3.1 美国汽车金融服务市场主体

2.3.2 美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历史进程

2.3.3 美国汽车信贷市场发展动态

2.3.4 美国汽车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2015-2017年中国汽车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

3.1 经济环境

3.1.1 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3.1.2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3.1.3 经济结构转型分析

3.1.4 宏观经济发展走势

3.1.5 中国经济中长期走势

3.2 社会环境

3.2.1 中国人口增长特征

3.2.2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3.2.3 社会融资规模

3.2.4 利率市场化改革

3.2.5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3 政策环境

3.3.1 新《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的变化

3.3.2 政策助推汽车金融业发展

3.3.3 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监管分析

3.3.4 银监会强化汽车金融公司监管

3.3.5 建立汽车金融有限监管格局

3.3.6 中国汽车金融委员会介绍及其规则

3.3.7 二手车市场交易迎来利好

第四章 2015-2017年中国汽车金融业分析

4.1 中国汽车金融行业发展概况

4.1.1 行业发展历程

4.1.2 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4.1.3 行业发展形势

4.1.4 驱动因素分析

4.2 2015-2017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发展状况

4.2.1 市场发展现状

4.2.2 市场规模分析

4.2.3 产品渗透率分析

4.2.4 市场竞争情况

4.2.5 市场需求分析

4.2.6 市场发展格局

4.3 中国二手车金融市场分析

4.3.1 二手车市场发展现状

4.3.2 二手车金融需求分析

4.3.3 金融助力二手车消费

4.3.4 二手车金融业务模式

4.3.5 二手车金融现状分析

4.3.6 二手车金融市场格局

4.3.7 二手车金融制约因素

4.3.8 二手车金融发展展望

4.4 中国汽车批发金融发展分析

4.4.1 我国汽车行业经销商发展状况

4.4.2 中国汽车批发金融服务发展状况

4.4.3 汽车批发金融的实践案例分析

4.4.4 汽车批发融资发展展望

4.5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发展分析

4.5.1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主流产品

4.5.2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发展格局

4.5.3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发展模式

4.5.4 信用卡购车业务竞争状况

4.5.5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存在问题

4.5.6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发展建议

4.5.7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4.6 汽车金融产业价值链分析

4.6.1 我国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4.6.2 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的作用研析

4.6.3 在产业价值链中大力发展汽车金融服务的建议

4.7 2015-2017年中国汽车金融机构发展状况

4.7.1 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模式

4.7.2 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现状

4.7.3 专业汽车金融机构的优势

4.7.4 汽车金融公司业务状况

4.7.5 汽车金融公司发展格局

4.7.6 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存在问题

4.7.7 汽车金融公司转型升级策略

4.8 中国汽车金融公司SWOT分析

4.8.1 优势(Strength)

4.8.2 劣势(Weakness)

4.8.3 机会(Opportunity)

4.8.4 威胁(Threat)

4.9 中国汽车金融业存在的问题

4.9.1 制约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瓶颈

4.9.2 我国汽车金融业的突出问题

4.9.3 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限制

4.10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4.10.1 加大汽车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4.10.2 快速发展汽车金融的对策

4.10.3 中国汽车金融自主创新策略

第五章 2015-2017年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分析

5.1 汽车消费信贷简介

5.1.1 贷款购车的条件和程序

5.1.2 汽车金融公司与银行汽车信贷比较

5.1.3 中外汽车信贷的差异分析

5.1.4 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必要性

5.2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综述

5.2.1 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历程

5.2.2 汽车消费信贷基本发展情况

5.2.3 汽车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

5.2.4 各大汽车金融公司信贷政策比较

5.3 2015-2017年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运行状况

5.3.1 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现状

5.3.2 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格局

5.3.3 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动态

5.3.4 互联网汽车金融相结合

5.4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调查分析

5.4.1 消费群体特征调查

5.4.2 车贷产品调查状况

5.4.3 消费群体信贷行为调查

5.4.4 市场消费趋势调查状况

5.5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模式分析

5.5.1 主要业务模式

5.5.2 模式优势分析

5.5.3 模式风险分析

5.5.4 运营模式趋势

5.6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5.6.1 国外汽车信贷对我国的影响

5.6.2 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突出问题

5.6.3 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5.6.4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障碍

5.7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策略

5.7.1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对策

5.7.2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产业链完善路径

5.7.3 打通我国汽车信贷渠道的对策

5.7.4 我国汽车信贷市场发展建议

5.7.5 推动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建议

5.7.6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防范与规避措施

5.8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前景展望

5.8.1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趋势

5.8.2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方向

第六章 2015-2017年汽车保险市场分析

6.1 世界汽车保险发展状况

6.1.1 汽车保险的特征与基本原则

6.1.2 国外汽车保险市场发展概况

6.1.3 美国汽车保险市场满意度调查

6.1.4 国际汽车保险业对中国的启示

6.1.5 欧美PAYD汽车保险对我国的启迪

6.2 中国汽车保险市场状况

6.2.1 产业链地位

6.2.2 车险费率改革的影响

6.2.3 车险市场发展的态势

6.2.4 大数据发展的影响

6.2.5 网购车险的发展

6.3 2015-2017年中国汽车保险行业的发展

6.3.1 行业规模现状

6.3.2 行业经营分析

6.3.3 企业战略联盟

6.3.4 销售渠道分析

6.3.5 行业政策动态

6.4 低碳经济下我国绿色车险业的发展

6.4.1 低碳经济的相关概述

6.4.2 我国绿色车险的发展状况

6.4.3 我国发展绿色车险的可行性

6.4.4 完善我国绿色车险的构想

6.5 2015-2017年中国部分地区汽车保险的发展

6.5.1 北京市

6.5.2 广东省

6.5.3 深圳市

6.5.4 浙江省

6.5.5 江苏省

6.6 保险公司与汽车金融公司比较分析

6.6.1 保险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概况

6.6.2 保险公司在汽车保险业务上的优势

6.6.3 汽车金融公司在汽车保险上的优势

6.6.4 汽车金融公司将是汽车保险公司主要竞争对手

6.6.5 汽车保险公司应对汽车金融公司的对策

6.7 汽车保险市场问题与对策分析

6.7.1 行业发展不足

6.7.2 市场问题分析

6.7.3 行业乱象分析

6.7.4 主要发展对策

6.7.5 产业链发展战略

第七章 2015-2017年汽车融资租赁市场分析

7.1 汽车融资租赁简介

7.1.1 汽车融资租赁的定义

7.1.2 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流程

7.1.3 汽车融资租赁的特征

7.1.4 汽车融资租赁的优势

7.1.5 汽车融资租赁和汽车消费信贷比较

7.2 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综述

7.2.1 行业发展历程

7.2.2 业务发展综述

7.2.3 主要经营模式

7.2.4 行业政策法规变革

7.2.5 中外业务发展比较

7.2.6 国外发展经验借鉴

7.3 2015-2017年中国汽车融资租赁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7.3.1 市场潜力分析

7.3.2 市场迅速扩容

7.3.3 市场竞争格局

7.3.4 市场发展潜力大

7.3.5 商业模式分析

7.3.6 产品和服务介绍

7.4 “营改增”后中国汽车融资租赁发展分析

7.4.1 主要运作模式

7.4.2 税务处理

7.4.3 业务案例分析

7.4.4 业务发展建议

7.5 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信用风险控制分析

7.5.1 汽车融资租赁风险类型

7.5.2 风险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7.5.3 信用风险控制策略

7.6 我国汽车融资租赁的问题与对策

7.6.1 汽车融资租赁发展存在的总体问题

7.6.2 汽车融资租赁公司面临残值挑战

7.6.3 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7.6.4 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对策

7.6.5 汽车融资租赁公司规避风险的措施

第八章 2014-2017年国际主要汽车金融公司经营状况

8.1 福特汽车信贷公司(Ford Motor Credit Company LLC)

8.1.1 企业发展概况

8.1.2 2015年企业经营状况

8.1.3 2016年企业经营状况

8.1.4 2017年企业经营状况

8.2 大众汽车金融服务股份公司(Volkswagen Financial Services AG)

8.2.1 企业发展概况

8.2.2 2014年企业经营状况

8.2.3 2015年企业经营状况

8.2.4 2016年企业经营状况

8.3 联合汽车金融公司(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

8.3.1 企业发展概况

8.3.2 2015年企业经营状况

8.3.3 2016年企业经营状况

8.3.4 2017年企业经营状况

第九章 2015-2017年中国汽车金融服务主体状况

9.1 银行汽车金融服务

9.1.1 中国银行

9.1.2 华夏银行

9.1.3 交通银行

9.1.4 广发银行

9.1.5 中信银行

9.1.6 光大银行

9.1.7平安银行

9.2 外资及合资汽车金融公司

9.2.1 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

9.2.2 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

9.2.3 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9.2.4 沃尔沃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

9.2.5 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公司

9.2.6 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9.2.7 菲亚特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

9.2.8 宝马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

9.2.9 北京现代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9.2.10 瑞福德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9.3 本土汽车金融公司

9.3.1 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9.3.2 北京今日新概念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9.3.3 三一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9.3.4 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第十章 尚正经济对中国汽车金融投资及前景预测分析

10.1 汽车金融投资分析

10.1.1 汽车金融市场投资动态

10.1.2 汽车金融市场投资机会

10.1.3 汽车金融市场投资潜力

10.1.4 汽车金融公司投资新渠道

10.1.5 投资汽车金融公司的政策

10.1.6 汽车金融公司的经营风险

10.2 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

10.2.1 中外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介绍

10.2.2 中外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比较分析

10.2.3 我国开启汽车金融债券渠道

10.2.4 中国汽车金融融资渠道发展存在的问题

10.2.5 拓宽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的建议

10.2.6 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新趋势解析

10.3 经销商的物流金融融资业务模式及风险分析

10.3.1 仓单质押模式及其风险分析

10.3.2 买方信贷模式及其风险分析

10.3.3 授信融资模式及其风险分析

10.3.4 三种业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10.4 汽车金融服务的盈利模式分析

10.4.1 国外汽车金融服务的盈利模式

10.4.2 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盈利模式

10.4.3 我国汽车金融盈利模式存在的掣肘

10.4.4 国外汽车金融服务盈利模式的借鉴

10.5 汽车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10.5.1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方向

10.5.2 汽车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10.5.3 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趋势

10.5.4 汽车消费信贷发展趋势

10.5.5 二三线市场发展契机

10.6 尚正经济对2017-2022年中国汽车金融业预测分析

10.6.1 尚正经济对中国汽车金融行业发展因素分析

10.6.2 尚正经济对2017-2022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预测

附录

附录一:汽车贷款管理办法

附录二: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附录三: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意见

附录四:关于支持汽车企业代理保险业务专业化经营有关事项的通知

附录五:关于规范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自律约定

附录六: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

图表目录

图表1 汽车金融公司与银行的比较

图表2 汽车金融业务范围

图表3 国外主要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介绍

图表4 汽车产业链中的利润分布情况

图表5 GMAC为通用和克莱斯勒提供的汽车信贷和租赁业务

图表6 美国汽车分期付款流程

图表7 德国汽车分期付款流程

图表8 日本汽车分期付款业务流程

图表9 2016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图表10 2011-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1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

图表12 2016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3 中国征信产业系统结构

图表14 2011-2020年中国汽车零售金融产品渗透率

图表15 2001-2015年中国汽车信贷规模

图表16 我国汽车金融主要参与者和竞争现状

图表17 汽车消费金融主要竞争者优劣势比较

图表18 2015年二手车月度交易量情况

图表19 2004-2015年历年二手车月度交易量走势

图表20 2001-2015年二手车季度交易量走势

图表21 2014年、2015年二手车月度交易额变化情况

图表22 2014-2015年二手车单月平均交易价格走势

图表23 2015-2016年二手车交易市场环比增速趋势

图表24 2016年全国交易价格分布

图表25 实施国五排放要求的城市

图表26 2017年二手车发车量前十省份

图表27 2017年二手车发车量前十城市

图表28 2017年全国而手册交易品牌数据

图表29 2017年全国二手车前十交易品牌

图表30 2017年全国二手车前十交易车系

图表31 2017年二手车交易价格空间数据

图表32 2017年全国二手车交易车龄数据

图表33 二手车金融业务范围

图表34 主要二手车金融服务提供商业务特点

图表35 二手车金融的服务链条

图表36 二手车零售贷款产品比较

图表37 二手车零售金融参与者优劣势比较

图表38 中国乘用车历史销量和4S历史店数

图表39

图表40

图表

图表4图表4图表44

图表4图表46

图表47

图表48

图表49

图表50

图表51

图表52

图表53

图表54

图表55

图表56

图表57

图表58

图表59

图表60

图表61

图表62

图表63

图表64

图表65

图表66

图表67

图表68

图表69

图表70

图表71

图表72

图表73

图表74

图表75

图表76

图表77

图表78

图表79

图表80

图表81

图表82 中国汽车经销商投资人分类 经销商集团面临的主要挑战

国内外经销商集团收入及毛利润对比 渠道结构演化

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及渠道演变趋势 电商对汽车生态中各方接触点的改变 汽车电商发展的阶段及经销商的参与 中国汽车经销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汽车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在汽车经销商金融服务领域的对比 某汽车金融公司基于单车贷款的库存融资产品示意图 商业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联合贷款相关方的责任和收益 民生汽车金融“汽车经销商金融支持计划” 汽车经销商金融支持计划”产品模式 汽车经销商金融服务需求示意图

基于信息流与资金流监管的库存融资服务模式 汽车消费金融产品供给机构比较

经销商对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关注点 终端客户对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关注点 广义的汽车产业价值链分布图 狭义的汽车产业价值链分布图 汽车制造环节产业价值链细分

汽车后服务市场所包括的价值链环节

通过汽车信贷业务渗透到多个汽车产业价值链环节图 通过汽车保险渗透到多个汽车产业价值链环节图 中国汽车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 中国汽车金融公司的未偿贷款规模 中国主要汽车金融公司 国内汽车金融市场格局 有车贷意向的人群占比 购车信贷种类选择 信贷产品丰富程度 信贷产品利率水平

消费者能接受的资料审核期 消费者希望的佣金支付周期 还款年限与首付额度选择 是否愿意选择大额尾付贷款 2015-2016年有车用户信贷率

2016年有车(新车&二手车)用户信贷率 2015-2016年无车用户考虑信贷率

2016年美国汽车保险理赔满意度保险公司排名 2005-2016年车险市场保费增速 2006-2016年汽车市场销量增速 众安在线的股权结构 中国车险产业链结构

图表83 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流程

图表84 中国汽车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历程

图表85 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基本情况

图表86 汽车融资租赁行业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

图表87 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天津滨海融资租赁主要政策比较

图表88 汽车融资租赁市场主体特点分析

图表89 融资租赁产品主要分类

图表90 收到本金及租金收入确认表(利率8%)

图表91 2012-2015年福特汽车信贷公司综合收益表

图表92 2012-2015年福特汽车信贷公司收入分地区资料

图表93 2014-2016年福特汽车信贷公司综合收益表

图表94 2014-2016年福特汽车信贷公司收入分地区资料

图表95 2016-2017年福特汽车信贷公司综合收益表

图表96 2016-2017年福特汽车信贷公司收入分地区资料

图表97 2012-2014年大众汽车金融综合收益表

图表98 2012-2014年大众汽车金融收入分地区资料

图表99 2014-2015年大众汽车金融综合收益表

图表100 2014-2015年大众汽车金融收入分地区资料

图表101 2015-2016年大众汽车金融综合收益表

图表102 2015-2016年大众汽车金融收入分地区资料

图表103 2012-2015年联合汽车金融综合收益表

图表104 2012-2015年联合汽车金融收入分部门资料

图表105 2014-2016年联合汽车金融综合收益表

图表106 2014-2016年联合汽车金融收入分部门资料

图表107 2016-2017年联合汽车金融综合收益表

图表108 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新车等额本息贷款方案

图表109 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新车等额本金贷款方案

图表110 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新车百禄贷款方案

图表111 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新车5050免息贷款方案

图表112 2015年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贷款利率

图表113 汽车金融在主要国家新车销售中的渗透率

图表114 汽车消费贷款与融资租赁比较

图表115 广汇汽车融资租赁商业模式

图表116 仓单质押模式业务过程图

图表117 仓单质押业务模式的SWOT分析

图表118 买方信贷模式业务流程

图表119 买方信贷业务模式的SWOT分析

图表120 授信融资业务模式流程

图表121 授信融资业务模式的SWOT分析

图表122 三种业务模式的比较

图表123 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操作流程

图表124 汽车金融投资理财模式操作流程

图表125 国内汽车金融消费信贷服务操作流程

图表126 微信理财通推出的汽车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5.中国的金融行业现状 篇五

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今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清算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中国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国内金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

1、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家金融信息化标准前,许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体系,由于机型、系统平台、计算机接口以及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地的差距比较大,系统的整合比较困难,标准化改造需要一段时间。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

2、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国内众多的银行卡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似乎需要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其实,为了实现银行卡的互联互通,中国人民银行早就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以解决各银行之间的ATM和POS机的共享问题。可是真正要实现联通的时候,各银行又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因为银行卡的联通意味着小银行可以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大银行当然不愿意了。因此,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必须找到一种市场驱动机制来谐调各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点。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

3、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个性化金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

4、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目前中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很多,都是网上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实现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没有统一。而外资金融企业又虎视耽耽,一旦外资进入,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将在中国大地上大行其道。分析人士认为,网上认证中心不解决,那么网上金融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金融。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

5、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数据集中以后,能够有效地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金融企业的管理机制。而且,数据集中是实现各种新业务和新服务的前提基础。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一大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讲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一旦某一地方的系统出了问题,那全国的系统都将受到影响。

中国金融thldl.org.cn行业信息化发展思路

中国的金融行业信息化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起步晚,却发展迅猛”。但与国外的金融企业相比,我们还停留在金融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国内已经上马信息化的金融企业大多只是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而已,提供理财、咨询服务的不多。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信息化不是为了向客户提供一批简单的海量信息,而是要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客户的投资理财专家,为客户整合加工所有的信息,分析投资动态,推荐投资产品等。金融信息化的前景是美好的,但如何让信息化落到实处,主要是做到以下几点:

1、数据大集中。自90年代以来,国外的金融企业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较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一计算机系统改造为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今,这种系统已经成为国外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和业

务运作的核心基础和最重要的竞争武器。国内的金融企业目前虽还未实现集中式管理,但中国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计算机通信网络,金融企业主机和服务器的处理容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为数据大集中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正以大机集中工程为龙头,提高技术的集成程度,完善工商银行的技术支撑体系,把目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36个计算中心合并为南北两大数据中心,集中处理全行的各项业务。同时完成海外分行集中式数据中心的建设,实行海外分行业务的集约化处理,充分发挥全行国内外业务的整体优势。

2、建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大集中后,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就自然提上日程。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使分散的信息变成集中的信息,使孤立的信息变成相互联系的信息,使一些潜在的原始的信息变成现实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使无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仓库建成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能够形成以客户管理为框架的成本控制体系,从而实现金融企业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数据仓库可以为各级金融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强大的可信赖的支持,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3、为金融业搭建多元化的综合业务平台。有了集中的数据仓库后,各项业务的开展将更为有的放矢,各项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金融业务多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将改变单

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综合经营。现在商业银行领域,如投资、证券、代理保险、信用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保险箱服务等等,都已在金融市场上积极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令人看好。

4、加强对信息安全防范。尽管公众对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所提高,但信息犯罪的增加,安全防护能力差,信息基础严重依赖国外,设备缺乏安全检测等等信息安全方面由来已久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网络技术的安全研究,完善内控管理机制,确保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的安全,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安全防范水平已是国内各大银行面临的共同问题。

5、找到各金融企业间的利益平衡点,尽快实现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金融企业互联互通问题,更多的要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其实金融企业的目光应该放远,不应该只看到别人从自己的身上得到了什么,而应该看到企业间的联通为自己带来了什么,如一个银行的ATM机和自助网点的覆盖面毕竟有限,而银行再自己来建这些网点未必合算。而一旦实现了联通将给各方带来更多的好处。

总而言之,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

适应资本市场现状 促进衍生品市场更快发展

2011年02月16日 07: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蒋林

字号:T|T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银监会2011年1号令通过了关于修改《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并正式更名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此次银监会对《办法》再次修改,意在响应国家完善金融市场的号召,从各方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下称机构)衍生产品业务进行系统性规范,旨在促进我国衍生产品市场的更快发展,培育机构衍生产品的做市、定价能力,以及规范衍生产品的营销行为。

首先,《办法》对机构范围由原来的六大类扩充为九大类,更为符合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需求;《办法》修改了机构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资格分类,分为基础类资格(单一套保交易)和普通类资格(同时参与套保和非套保交易),并且《办法》新增了多条机构参与普通类交易的资格要求;《办法》规定机构不得自主持有或向客户销售可能出现无限损失的裸卖空衍生产品,以及以衍生品为基础资产或挂钩的再衍生品;《办法》进一步明确机构参与衍生品交易需满足各项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授权管理作用,并且利用交易权限的差别化管理来提升衍生品市场的运作效率。

其次,借鉴2008年金融危机内因分析,《办法》新增条例加强了机构在衍生产品业务中的风险意识和资本意识,意在避免未来国内衍生品市场发生类似危机。《办法》规定机构从事非套保类衍生产品交易时,应当计提交易敞口的市场风险资本,风险资本不得超过其核心资本的3%。考虑到各机构的经营情况不同,市场资本实施动态差异化管理,但需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监控与预警系统。《办法》规定参与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机构补充多项披露要求以及银监会被赋予了多项督查、惩罚权利,为我国建立健全衍生品交易市场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办法》增加了对机构衍生产品销售和后续服务的要求。我国资本市场在加速开放中,机构迫切需要衍生品市场来达到自身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等需求。《办法》规定机构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客户适合度评估制度,完善的内部培训、资格认定和授权管理制度,加强对销售人员的持续专业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并配合资格认定。《办法》规定在营销和交易中,机构应首选自身具备定价估值能力的衍生产品。机构应清晰明了向客户介绍衍生产品和风险揭示,并取得客户书面确认。机构应及时向客户提供已交易衍生产品的市场信息,定期对与客户交易的衍生产品进行市值重估,将市值重估的结果书面提供给客户。

以上几点可以归纳为机构在参与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中需要做到营销规范化、服务透明化、交易规范化等三个方面。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逐步开放,机构所暴露的资产管理风险以及利润增长风险越加显著,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正好与之吻合。衍生品市场在海外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优缺点,优点在于机构利用好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可以很好地对冲系统性下跌风险,缺点在于新兴事物往往缺乏完善监管,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于全球衍生品市场的崩溃。

另外国内衍生品市场的壮大势必加速机构利润的差异化,主要依靠存贷差盈利的机构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深入,盈利能力可能出现大幅下滑。积极发展衍生产品交易业务是其保证盈利能力的一条较好途径,相反机构的巨大市场规模可以很好地促进衍生品市场发展。(CIS)

6.金融行业员工辞职报告 篇六

列位领导,我带着复杂的心情写这封次致信。由于您对我的能力的信任,使我得以加入公司,并且在短短的两年间获得了许多的机遇和挑战。经过这两年在公司从事的xx开发和xx经管工作,使我在xx开发,xx经管等领域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此我深怀感激!

由于薪金的原因,我不得不向公司提出申请,并希望能与今年x月xx日正式离职。

对于由此为公司造成的不便,我深感负疚。但同时也希望公司能体恤我的个人实际,对我的申请予以考虑并批准为盼。

此致

敬礼!

辞职人:xx

7.中国金融行业调研报告 篇七

一、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特征

和美国金融体系以市场主导不同, 中国金融体系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银行主导, 即居民的储蓄主要是通过银行转化为企业的投资, 我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融资, 融资比重高达80%以上。这从近几年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就可看出 (见图1) 。

如此高的间接融资比例, 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事实依据都显示了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90年代初迄今的两次经济周期中, 银行贷款是经济景气循环的核心推动力量, 贷款增, 则经济高涨;贷款降, 则经济萎靡。与此相比, 跌宕起伏的股票市场和长期不振的企业债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甚微。过高的间接融资比例造成金融风险的压力过分压在银行身上, 使银行不堪重负。中国如果爆发金融危机, 其致命处一定在银行。因为银行规模远比保险和证券市场庞大。根据金融监管机构的数据, 2006年第一季度银行资产总额391927亿元, 保险业的资产总额截至2006年5月是16822亿元, 证券市场2006年5月的成交量为10727亿元。保险业和证券市场的规模加总只相当于银行的1/15左右, 甚至不抵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数量。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各期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季报整理

除了银行主导以外, 我国金融体系的另一个关键特征就是政府主导。不仅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各种机构投资者未理顺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而且, 在关乎经济发展的银行业中, 国有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这类被各级政府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机构, 在数量上和规模上也占据着主导地位 (如图2) 。

在经济发展之初, 适当的政府干预可以有效地动员储蓄, 并将之投入到经济所急需的项目中去。但政府主导的一个极大的弊病在于, 政府不仅承担了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宏观责任, 而且, 作为出资人, 或者, 作为利益相关者, 政府甚至还负有保护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责任。这种隐含担保使得本应由经济当事人承担的风险转嫁给了政府, 从而刺激了经济中的道德风险。

中国这种以政府主导加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造成中国信用供给单一, 各种信用需求最终只能由银行贷款来满足, 但信用过于集中于银行的同时, 风险也就转嫁给了银行业, 集中表现为银行的信贷风险, 即高额的不良贷款。到2002年底中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额为3.2万亿元,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达到20770.36亿元, 是当年我国国有银行新增贷款的1.94倍, 新增存款的1.61倍, 不良贷款占到国有银行贷款总额的26.12%。与国外银行不良贷款情况相比较, 我国不良资产总量巨大, 不良资产率高。1999年日本各类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在3%-%4之间, 巴林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等破产银行也未超过12%。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 (不包括中国的银行和未提供数据的银行) 平均不良资产率仅为3.72%, 其中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分别为1.4%和0.85%。2001年全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只占总量的%3左右, 若加上当年核销的坏帐, 则在4%左右, 这在国际上属于比较正常的水平。而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的农业银行比国际正常水平4%高出33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最低的建设银行也高出11个百分点。

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逐渐成为我国金融安全的最大危险。中国国有银行对非盈利的国有企业发放的“政策性贷款”对国家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严重威胁, 将是未来爆发金融危机的潜在源头, 进一步会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严重停滞甚至倒退 (Chandler, 2002) 。

二、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

通常, 伴随着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银行业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银行具有典型的顺周期特征。从2003年至2007年, 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年均增长10.8%;与此同时, 银行业机构资产规模平均增长17.35%, 税前利润平均增长96.28%。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率持续下降, 不良资产余额也初步得到控制。

由图3可以看出,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从2002年 (股改前) 的23.6.%逐渐下降到2007年的8.2%,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呈现“双降”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 四大国有银行能够最近几年不良资产率奇迹般下降, 并非因为体制上有了根本的改善, 一方面得益于于我国政府对国有银行注资和大量不良资产的剥离 (见表3) , 另一方面贷款基数的迅速扩张以及贷款的长期化趋势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国有银行实际风险。

2008年四季度以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 加上国内经济运行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急转直下的重大变化。由于企业亏损增加、利润减少, 银行体系经营压力加大, 潜伏着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在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内外夹击之下, 中资银行资产质量在去年四季度即已呈现不良贷款环比上升之势。据了解, 目前诱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的, 主要还是一些周期性行业, 以及出口导向的中小企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都存在“滞后性”, 这些行业的企业出现产品库存积压等现象, 相关的银行贷款质量并不会立即恶化。如果任由危机继续向我国外贸、金融领域渗透, 我国金融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将可能迅速上升。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2008年11月5日, 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条措施, 确定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不可否认, 中国政府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肯定会有帮助。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短时间内支出如此庞大的资金将给中国金融体系所带来的风险。4万亿元中财政部要解决1.18万亿元, 剩下的就是金融系统贷款和其他来源资金 (贾康, 2008) 。而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相关的贷款项目大多为与城市基建相关的长期贷款, 其中不少贷款的盈利性并不如企业贷款;长期来看, 这些项目在将来的盈利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在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救经济方案之后不到两周的时间里, 一些地方政府迅速推出了本省的刺激经济措施。地方政府规划中的庞大投资, 远超出了中央规划的未来两年“4万亿”的扩张规模, 充分体现了政策放松的乘数效应。如果这些投资计划能够变成现实, 那将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投资“大跃进”。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

来源于英国银行家杂志2002年的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整理

在经历过去几年的繁荣之后, 房地产市场调整已经是进行时, 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获得收入的方式受到很大的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地方政府花钱的方式, 但地方政府的大手笔投资安排表明, 收入约束显然没有使得政府有过“紧日子”的打算。通过银行融资将成为未来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上半年, 中国新增信贷高达7.37万亿元, 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一年的信贷投放总量, 是2007年信贷增量的两倍。全球金融危机中, 最为让人担心的是那些承担着巨大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敞口的小型银行, 而现在, 大型国有银行也因发放基础设施贷款而面临不良贷款大幅增加的风险。

目前外部经济仍然动荡, 欧美经济复苏尚需时日, 投资者不仅关心未来两年中国经济的走向, 更关心两年之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如果两年的“保8”之战后, 外部经济仍然疲软, 现有的投资能否有效地支持经济增长——如果庞大的投资导致“产能过剩”, 对银行不良贷款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当初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 中国也曾推出类似的以基础设施投资为重点的扩张性政策, 同时还放松了信贷控制, 结果最终导致很多行业产能过剩和贷款违约率的大幅上升。可以预料今后一个时期将是中国金融体系不良资产显著增加的时期。随着银行不良资产的大规模增加, 中国金融体系过往长期存在但近年有所改观的种种问题, 可能因此再现并加剧。

三、中国金融体系面临新一轮金融风险

在上世纪90年代末, 中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曾高达20%以上。而到了2008年底, 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则推动中资银行跻身于全球最健康的银行行列。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为了帮助银行实现改制、消化不良贷款、促进金融机构资本结构调整, 中国政府动用了人民币数万亿元的资金。如今,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中国金融体系在新形势下面临新一轮的金融风险。一方面, 为了避免企业倒闭所带来的坏账损失, 金融部门应当更加审慎的防范、控制和规避金融风险, 但因此会加剧经济的衰退并使更多企业倒闭;另一方面,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避免大量企业倒闭, 我们必须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高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宽容度, 但由此会使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我国金融体系隐含的新一轮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省市级以下地方政府债务信贷风险加剧

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根源来自于省级以下政府债务。随着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强化, 近几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令人担忧。但据刘少波、黄文青 (2008) 估算, 截至2006年, 我国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已接近5.5万亿, 占2006年全国GDP的26.3%, 为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的1.41倍, 相当于四大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不良贷款的1.57倍。地方政府债务的资金来源, 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银行信贷。据不精确统计, 在上半年我国新增的巨额贷款中, 有40%以上投放到各级政府的各类平台公司中。内需刺激政策确实可以提振国民信心, 拉动经济增速, 但值得注意的是, 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可能沦为政绩工程, 重复建设等问题可能再次凸显, 导致项目投资效益根本达不到预期由于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限制, 加上基础设施作为公共服务设施, 收费低下回收期漫长, 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是无力偿还后将债务风险转嫁于银行, 成为银行新的不良贷款。

2.房地产信贷业务或成“火药桶”

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贷款一直被我国银行界视为优质贷款项目, 各大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都很高, 其中, 80%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 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银行贷款。截至2009年3月末, 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5.67万亿元, 占全部贷款的六分之一, 有的银行甚至超过40%, 是贷款额度最大的行业。房地产行业贷款的过度集中, 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系统内积聚。在总共30多万亿元的贷款中, 超过一半的贷款都是以房产做抵押的, 房地产价值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鉴于大部分城市的房产平均销售价格在家庭年收入水平的十倍以上, 一旦需求放慢, 房地产风险必然暴露。

3.外贸出口坏账骤增

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 国际拖欠明显增加, 出口坏帐陡然上升已成为我国出口企业的“噩梦”。2008年上半年, 因为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丧失偿付能力的海外买家有5000多户。中国企业的出口坏账率是发达国家的10倍, 有的企业坏账率甚至高达30%, 远远高于西方企业平均0.25%~0.5%的水平。出口坏帐的上升使外贸出口企业更是雪上加霜。我国外贸相关企业的贷款总额达8000亿~9000亿元人民币, 出口市场变化直接影响外贸企业经营效益, 降低了偿债能力, 增大了银行贷款的信贷风险。

4.制造业信贷风险增大

2007年以来, 随着次贷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 外贸需求减弱, 出口转内销, 外需挤压内需, 使国内制造业产品需求减少, 而国内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 企业效益明显下降。中国经济的下行周期才刚刚开始, 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压力持续存在, 制造业将在压力下转型。低附加值、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企业不断出现经营困难和破产的情况, 迟早会反映到银行的贷款质量上。此外, 那些制造业中的大企业也并不是银行信贷的安全保证, 一个例子就是最近的上市公司高新张铜, 尽管其总资产达24亿元, 但其最近发生了9.6亿贷款逾期, 涉及16家银行。截止2008上半年, 我国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近6万亿元, 约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2%, 风险不可小视。

摘要:和美国金融体系以市场主导不同, 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政府主导加银行主导为其主要特征。在中国银行体系可能因出口下降企业倒闭、房价下跌而出现不良资产反弹的背景下, 中国政府推出以基础设施投资为重点的扩张性政策和宽松信贷措施将使中国的金融体系面临新一轮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危机,不良资产,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迈耶·J·戈登, 李曜.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与中国金融体系的未来[J].上海:财经研究, 2003 (8) :48-52.

[2]孙立坚, 周赟, 彭述涛.“次级债风波”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警示[J].北京:世界经济, 2007 (12) :22-31.

[3]范恒森, 李连三.论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财经研究, 2001 (1) :51-58.

8.中国金融行业调研报告 篇八

近年来,随着入世“过渡期”的正式结束,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全球金融市场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这一切都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莱芜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境内商品及劳务服务、金融市场交易等各类交易对安全高效外币支付结算服务的需求,作为直接参与者第二批加入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境内外币支付系统。

NCS为莱芜市商业银行开发了其行内系统与人民银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之间直联方式下的应用接口系统:ECP-PowerClear。该系统采用先进的基于WEB技术、轻量级J2EE的技术体系,实现了动态分布式业务应用系统模式。该系统既可以与商业银行的后台业务系统无缝联接,实现境内外币支付业务的大道直通处理,同时自己也拥有完整的业务处理工作流程,支持业务人员通过系统发起和处理境内外币支付业务报文,从而满足境内外币支付业务的要求。

ECP-PowerClear系统是在NCS开发的具有自主产权的SWIFT中间件平台系统——ECP业务整合平台(Exchange Connect Platform)的基础上开发的满足特定业务功能的解决方案,作为连接金融机构后台业务系统和SWIFT系统的中间平台,ECP业务整合平台能帮助两者进行简单高效的业务流程自动化处理。

除了ECP-PowerClear系统,NCS还开发了同样基于ECP业务整合平台的从事报文管理的ECP-PowerMessage系统和高度自动化银行支付类业务查询查复的ECP-PowerX系统。这些解决方案可以使银行机构能够快速、安全地部署系统(ECP或现代化支付系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机构效率,从而增强银行的竞争力,并提高客户满意度。

NCS中国金融事业部总监秦纬业先生介绍说,“在广大金融客户的支持下,我们在国内的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NCS赢得了世界顶尖金融机构和中国本土银行的青睐。在IDC2007年的中国金融支付和清算市场排名中,NCS排名前10位。我们将不断努力,为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造口及伤口护理新进展学习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