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方法(精选8篇)
1.研究与方法 篇一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课程综述
目录
一、内容摘要„„„„„„„„„„„„„„„„„第2页
二、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第3页
三、概念的可操作化在实践中的运用„„„„„„„第4页
四、学习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课程的心得与体会„„第5页
五、参考文献„„„„„„„„„„„„„„„„„第5页
一、内容摘要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是门关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课程,本课程内容详细介绍了社会研究的方方面面,内容包括研究方案设计、抽样、问卷设计、调研方法、资料搜集方法,数据处理和调查报告拟定等。本课程详细介绍,不仅使希望了解调查方法的读者能完整地学到这一方法,而且还力求使那些通过社会研究方法入门教材对调查方法有一定了解的受众及大学生有更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本课程也可用作实务操作,作为一门实用性专业课程,操作性是本书的另一特色。通过对社会调查每一步操作程序,技巧的讲解,辅以中国具体环境下的实际处理事例,本课程可以帮助社会调查研究的从业人员完成具体的操作过程能够帮助相关调查研究人员更好地进行社会调查。
在急剧变革和转型的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的问题高度复杂,我们面临的情况千变万化,社会研究方法不仅是我们认识社会的有力工具,而且可以大大增进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前言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课程对知识要点的展现和阐述相当的丰富精彩,还有各种思考和活动,使得它的适用面非常宽广。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社会研究方法》教材将对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原理进行综述,并将它应用到实践中去。此外,学习这门课程我还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收获。
第一章介绍了社会研究的的具体概念及其特征。明确了社会研究中重要的四件大事:选题、调查、分析、总结,对社会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步骤进行阐述和解析,讲述在社会研究中,假设检验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方法。
第二章主要讲述的是社会调查的选题和准备。它包括四个主要内容,首先是确定研究课题,例如选题的方法、途径和原则,确定选题的依据及意义;其次准备与制定研究计划,如确定调查的方方面面和研究方法;再次进行概念的操作化,明确其主要内容;最后进行社会现象的测量并确定测量的尺度与标准。
第三章主要讲社会调查及抽样调查。讲述了社会调查及其发展历史,阐述了概率抽样的基本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等,同时明确了抽样调查的程序,即界定总体——确定抽样框——确定抽样方法——决定样本大小——实际抽取样本——评估样本正误,课本中还讲述了非概率抽样及调查误差的控制。
第四章主要讲述了问卷法。讲述了问卷法设计的格式内容,也明确了问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阐述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并且结合实际案例让我们设计问卷调查,在实际操作中接触问卷的设计。第五章主要讲述了访谈法,指出了访谈法的使用议题,同时阐述了访谈法的类型,包括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也指出访谈的具体程序和注意事项,在本章中,更好地了解了听证会制度。
第六章主要讲观察法,主要有两种观察方式,一是局外观察,二是参与式观察,如著名的米尔格拉斯电击实验和阿尔佛雷德的魔鬼教徒研究,本章还介绍了观察法的具体内容,如观察时间和对象,观察与对象间的关系,讲述了参与观察和实地研究。第七章讲述的实验法,实验法与观察法有着共同之处,本章讲述了实验法及其特点,实验设计与基本步骤等,同时讲述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第八章主要内容是文献法,讲述文献及文献法的联系,分析了文献法研究收集的方法和步骤,对文献法研究方法进行阐释,如内容分析法和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第九章主要内容是社会研究的定量分析,讲述了调查资料的统计整理,包括描述统计分析、推论统计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动态分析与指数分析等方式。第十章主要讲研究成果的呈现,即主要指研究调查报告的撰写和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对调查报告格式和内容的要求,同时阐述了调查报告的理论建构。
概念的可操作化在实践中作用
社会科学研究所涉及的很多概念,通常都是我们所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或模糊概念,如“城市文明状况”。要使这些概念能够被我们所观察、所测量,必须对它们进行操作化处理,就是要给出概念的操作定义,这种操作化过程,就是沟通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的经验事实的一座桥梁,它为我们在实际研究中操纵、观察和测量抽象概念提供了关键的手段。比如,将抽象概念“城市文明状况”转化为“人们素质”、“城市卫生状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就是操作化的一个例子。一般来说,概念的操作化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1)使社会调查的资料收集能够紧紧围绕选题确定的问题而展开;(2)使围绕选题确定的问题而展开的社会调查能够很好地收集到所需资料。
概念化是指确定概念的内涵,给出概念的理论陈述,即对概念下定义。例如社会生活中,对于“社区”这个概念社会学家贝尔和纽拜通过对64种不同理论的分析和分类,发现这些定义中绝大多数都包含三项基本元素:(1)地域;(2)共同的纽带;(3)社会互动。所以通过概念化操作,我们可在理论上把“社区”定义为: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概念化的作用是为操作化提供一个指导性框架,使其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的测量不至于与概念本身无关,或者关系不大。
操作化又称概念的具体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资料检验的命题。操作化一般分为两步完成:一是概念分解,即列出概念的维度;二是选择指标,即按维度派生出具体测量。例如,我们可以就“财富”引出“职业”、“权利”、“文化程度”这些指标。
概念和命题的操作化步骤:(1)明确概念的确切涵义;(2)进行探索性研究确定概念操作化的框架;(3)对概念或命题进行分解。所谓分解就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将复杂的事物或命题分解为简单的要素,然后对各个部分或要素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4)确定命题的评价体系,就是指在设计操作化框架中,确定各部分或各因素在整体框架中所占的地位或权重,也就是把命题分解为若干部分或若干因素之后还须确定每一部分或因素在整体中所占的地位。
操作化是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必经的一个阶段。操作化的作用之一,在于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操作化的作用之二,在于使概念或命题量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避免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的片面性。操作化的作用之三,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即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
学习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这门课程,让我更加懂得了社会实践的不易和自己实践调查能力的欠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懂得了社会调查的作用,第一、社会调查研究是认识现实社会的重要手段;第二、社会调查研究为正确地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提供客观依据;第三、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行业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另外,这么课程教会了我很多关于社会调查的方法和理论,如概念的操作化、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案、文献整理、资料收集、问卷、抽样、访谈等调查方法、概率抽样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并能灵活科学合理的运用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将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编著 《社会研究方法》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版(2)张鸿雁主编 《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04月版
(3)曹景清主编 《黄河边的中国》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年9月版(4)陈小良主编 《社会调查研究原理与方法》 华文出版社
2009年9月版(5)迪尔凯姆编著
《自杀论》
商务印书局
1996年版(6)巴比编著
《社会研究方法》
华夏出版社
2009年版
2.研究与方法 篇二
关键词:信息融合,多传感器,模式识别
1 信息融合技术简介
随着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面向复杂应用背景的多传感器系统大量涌现, 在这些多传感器系统中, 信息表示的多样性, 信息数量的巨大性, 信息关系的复杂性, 以及要求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使得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得的多传感器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优化综合以完成所需的估计与决策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得以迅速发展。信息融合处理过程主要包括这五个方面:过程调配--状态估计--态势分析--威胁估计--过程精炼。
2 信息融合的主要方法
利用多个传感器所获取的关于对象和环境全面、完整的信息, 主要体现在融合算法上。因此, 多传感器系统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合适的融合算法。对于多传感器系统来说, 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因此, 对信息融合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具有鲁棒性和并行处理能力。此外, 还有方法的运算速度和精度、与前续预处理系统和后续信息识别系统的接口性能、与不同技术和方法的协调能力及对信息样本的要求等。一般情况下, 基于非线性的数学方法, 如果它具有容错性、自适应性、联想记忆和并行处理能力, 则都可以用来作为融合方法。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虽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融合算法, 但在不少应用领域根据各自的具体应用背景, 已经提出了许多成熟并且有效的融合方法。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常用方法基本上可概括为随机和人工智能两大类:随机类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法、多贝叶斯估计法、Dempster-Shafer (D-S) 证据推理、产生式规则等;而人工智能类则有模糊逻辑理论、神经网络、粗集理论、专家系统等。可以预见, 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新技术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信息融合的应用举例
信息融合技术已经从早期的单一军事应用到目前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认识与改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包括有移动机器人导航系统、模式识别、粮仓温度采集系统等。以下以粮仓温度采集系统为例展开说明:粮仓温度采集系统, 粮仓环境的自动控制系统对于提高环境控制的精确度、节约能源、提高粮仓的管理水平、保障储备粮食的储存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粮仓环境的自然特性, 其温度分布在各点的值是不均匀的。因此, 需要采集多点温度值进行综合来准确判别粮仓内的温度状况。针对以往大都是取粮仓内的平均温度来进行判别使得部分传感器数据不正确的缺陷, 则提出在多传感器温度信息采集的基础上进行粮仓温度采集, 采用信息融合方法以提高温度采集的精度, 从而得到粮仓温度的准确信息。
4 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前景
4.1 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息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当前生活、军事的很多方面, 但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尤其是在信息融合系统的功能模型、抽象层次、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和性能评价等方面还有待于从系统角度进行探讨。当前信息融合研究仍:未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有效广义模型及算法、关联的二义性是信息融合中的主要障碍、融合系统的容错性和稳健型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信息融合系统的设计还存在许多的实际问题。
4.2 发展展望
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深入与广泛, 已经由军事领域逐步扩展到民用领域。在我国信息融合的研究具有探索陛和预研性。具有鲁棒性、自适应性和自学习能力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方法逐渐成为构建信息融合新方法的主要途径。结合上述情况, 我国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
(1) 确立信息融合理论标准和系统结构标准。目前的实际应用项目都是针对特定的对象和领域所进行的, 缺乏统一的系统模型建立标准和系统结构标准, 所以这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发展。
(2) 多种融合方法相结合。随着人们对信息融合系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单单依靠某一种方法很难奏效, 因此多种基于不确定性推理的融合方法的互补是必然的。例如可以将D—S方法和模糊神经网络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利用D.s方法和模糊理论来处理不精确的、模糊的信息, 还可以充分发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和容错能力, 这样对不确定信息的融合就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3) 开展信息融合仿真技术。是信息融合技术是国际研究的热点, 也是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必须进行研究, 在传感器性能没有达到实际要求的情况下, 实时仿真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实时仿真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试验费用, 节省人力、物力, 还可以在仿真平台上避开“传感器瓶颈”问题进一步研究各种信息融合方法, 为开展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目前, 国内在信息融合领域的仿真研究还开展得不够广泛, 应该大力加强。
(4) 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结合目前信息融合领域的难点, 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信息融合系统的数据类别的收集方法、组织方法和管理方法;数据融合过程的功能分解;基于信息图概念的分布式多目标多传感器跟踪的一般理论;人工智能在信息融合中的应用;建立信息融合系统性能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可计算的、复杂度低的有效的算法和模型建立计算;建立和开发通用软件包, 研究知识和数据的获取、表示和处理技术, 开发具有推理和知识更新的适应于各种平台的公用库和通用软件包。
参考文献
[1]WWang, HFJiang, HJLuetal.PBiTree Coding and Efficient Processing of Containment Joins[C].In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2003:391-402.
[2]郭璘.基于信息融合的交通信息采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3.个案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篇三
个案研究的对象通常有个人、团体或者机构两种。研究者应该根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选择典型的人物或事例来做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如果选择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那么个案研究的目标通常就是生理、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学习成绩上较差的学生,行为、情绪异常的学生或者各方面都品学兼优的学生等等。例如,要了解智力超常儿童的特点,探索这些儿童的成长规律,个案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高智商的、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如果以团体或者机构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则可以选择一些表现比较突出的班级或者学校。
二、 收集与个案研究相关的资料
全面地收集个案资料是个案研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资料的收集应力求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能遗漏重要的信息,同时也要确保资料的真实性。
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书面调查、口头访问、观察、测验、评定、查阅个案的档案资料等。
三、 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
个案研究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往往比较粗糙、琐碎,难以直接利用这些资料来解释个案所反映的问题,因此还需要我们对有关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加工。
我们对所获得资料的研究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例如,以一名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既可以从主观上分析动机、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对这名学生成绩的影响,也可以从客观上探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个体差异等对该生学习的影响。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这有助于我们获得对有关问题或现象的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个案的现状,追溯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究个案发生的背景等几个方面去分析。例如,某学校发展的个案研究就可以从该校发展的现状中去寻找其历史发展的轨迹,而后,再进一步地了解学校现行教育改革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该校发展的各种背景因素等等。
四、 撰写个案研究报告
个案研究报告是个案研究结果的呈现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背景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背景加以客观地描述。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个案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个案的来源、个案的背景资料、个案的学校生活、个案的社会关系等等。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研究者自行增减。
2.主要问题的描述:个案的典型性在于其特定的背景环境,研究报告主要描述个案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特殊问题或现象。
3.诊断与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对其成因进行剖析,展示依据成因而分析到的结果,结合相关资料而综合分析出的指导性策略或者具有借鉴意义的成功经验等等。此外,还需要我们提出并描述发现或者解决特殊问题或现象的有关方法。
4.小结与建议:对个案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跟踪了解实施结果,也可以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供他人参考或借鉴等。
五、 在实践中检验、反思个案研究的结果
在个案研究的诊断与假设、分析与指导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的判断和推论,因此在提出个案改进的各种建议或者总结出个案成功的经验之后,我们还必须将这些建议或经验应用于实践,让实践去检验。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经验被证明是无效的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则可以回到前面的步骤,重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经验,直至实现研究的目的。
总之,个案研究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由于典型的个案研究可以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所以教师作为一种同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一样需要特殊培训的职业,也应该像医生拥有医学案例、律师拥有法律案例、工程师拥有工程案例一样,掌握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个案研究正成为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沈英.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 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研究与方法 篇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宣传手段、宣传对象、人们生活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改变。不可否认,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传统普法方式、普法经验可圈可点,普法效果有目共睹。但是面临新情况,传统普法也存在宣传形式单调、宣传阵地单一和对现代宣传手段研究不够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法制宣传的质量,本文试图从现代传媒手段研究新一轮普法教育,进一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
已历25载的普法教育,顺应时势地承担了为民众提供法律知识的社会责任,在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方面成效卓著。如今,在依法治国新形势下,在社会高度信息化时代,新一轮普法教育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更有效承担社会法律教育功能,迫切需要针对新情况、研究新载体、探讨新形式。
一、“六五”普法面临新情况
(一)新型传媒体技术迅速崛起手机、网络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面对悄然来临的信息时代,普法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运用新型传媒技术将普法工作做深、做透。
(二)普法环境面临新形势
一是新生代迅速成为社会顶梁柱。中国已步入老龄社会,“80后”、“90后”等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他们是普法工作的重点,与60、70年代人不同的是,新生代接受新事物较快,不喜欢纯粹说教,而且个个喜欢玩弄手机,更钟情于网络。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化人群,传统的法制宣传教育手段显然力不从心。必须充分发挥青少年喜好现代传媒技术的积极作用,让传统的法制宣传手段融入现代、时尚的元素,使人们在熟悉简便、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普法新形势变成普法工作新优势,使现代传媒技术成为普法工作的又一重要阵地。二是人们生活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快。饮食快餐已经影响到了文化领域,“文化快餐”将成为一种趋势,利用大块时间坐下来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必须考虑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优势,将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从而提高普法效率。
二、“六五”普法新载体
为进一步适应新时期普法工作的特点,加大法制宣传工作力度,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迫切需要尝试运用新载体。
(一)运用手机载体
1.手机载体普法特点
手机载体普法就是将法制宣传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将短信或彩信(以下统称手机短信息)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用户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阅读到相关法律知识。
手机普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快速和便捷,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即时性。能够实现瞬间传递,传统的电视、广播需要特殊的技术条件,最低也需要一天的工作周期,才能将信息传送出去。而这种传递在手机短信息中一秒钟就可实现,可以说是无时间周期、无距离的快捷传递。
(2)方便性。手机短信息不像打电话和上网聊天,必须要求接收方同时在另一端。信息完全可以存储在短信平台服务器上,一旦对方开机,信息就会自动发送,接受信息的一方既可以实时回应,也可以延迟回应,信息保存在手机中,方便随时查阅。
(3)互动性。手机宣传在互动性方面也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大众传媒的重要特点之一传播单向性,这一特点导致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馈大部分是事后的、延时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而手机不仅可以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法律知识,更可达到及时跟踪、读者调查、反馈意见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4)针对性。可以分门别类、针对性普法,直接宣传到本人,实现法制宣传服务个性化。如针对公务员宣传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针对流动人口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
2.手机载体普法方式
(1)手机短信。以文字表现形式的法律知识用短信方式发送受众对象。(3)手机彩铃。法律顺口溜、法律宣传标语、法律歌曲等以彩铃方式发送受众对象或者可以上网下载。
(4)手机上网。制作包含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内容法律手机报,手机通过上网可以访问、下载其全部法律内容。
今后发展成熟的手机电视也将是普法的又一手段。
(二)开拓
网络新载体
网络媒体具有传播快、影响广、表现力强等诸多优势。目前,全国已有普法网站近200家,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各大门户网站都开办了法治网页、频道、专栏、专题,网络法制宣传教育蓬勃发展,法制宣传覆盖面大大提高。但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许多新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使其成为普法工作的新阵地。
1.qq。新华社《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的解读》中指出,3月5日,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qq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0亿。面对如此集中、庞大的资源,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有关法制宣传内容群发qq用户、qq邮件和qq群。
2.博客。一是建立法制宣传博客,明确专职人员负责审核、上传法律方面的博文,时时关注网民评论,并对网民的疑惑及时给予反馈解答,提高人气量。二是向博客用户发送相关法制宣传内容。
3.电子邮件用户。虚拟世界里电子邮件威力无穷,许多商家往往运用电子邮件进行促销。普法是否可以创新思维,运用这一载体,针对性、周期性地向有关用户宣传法律法规。
4.各大论坛。一是明确普法对象,集中进入进入某一类论坛开展法制宣传。二是创作发帖内容,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贴、视频帖或者综合贴。
5.各大搜索引擎。一是优化已经建成的法制网站程序,使其访问更快捷、内容更丰富、趣味性更高、吸引力更强。二是优化法制网站关键词,容易被各大搜索引擎(百度、谷歌等)搜索。
6.人气量大的网站。关注地方人气量较大的网站,借助网站人气开展法制宣传。一方面可以将有关法制宣传内容置于网站首页宣传;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中文链接。
7.游戏用户。网络游戏正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快速普及,用户规模日益庞大。另外,网络游戏玩家正呈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这正是普法工作必须关注的特殊群体。法制宣传内容无论是深度植入游戏,还是出现在玩家的必经之地,普法效果都将带来质的突破。
三、“六五”普法方法
(一)根据不同对象,灌输不同内容。一是普通民众。法律知识浩如烟海,仅从法律体系角度看,其博大精深、义理精微,即使是法律专业人员,穷尽白首不能尽一经之感。因此,对于普通(来源:文秘114
http://)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月15日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5.开题报告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篇五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XX年5月-XX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XX年9月-XX年1月,开发软件
XX年2月-XX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XX年9月-XX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6.企业内部沟通方法探索与研究. 篇六
品牌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师系列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是将信息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逐渐广泛传播的过程。着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人际关系学先驱威廉斯通过调查发现,员工工作的主要动力在于得到承认和尊重。然而,不管是要承认还是尊重一个人,其前提是对他(她有充分的了解。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以沟通的方式增进对员工的了解。
沟通不良几乎是每个企业都存在的老毛病,企业的机构越是复杂,其沟通越是困难。往往基层的许多建设性意见未及反馈至高层决策者,便已被层层扼杀,而高层决策的传达,常常也无法以原貌展现在所有人员之前。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实现良性发展,建立沟通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势在必行。下面笔者主要对浙江省某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企业内部沟通进行粗浅的探讨与总结。
该局(分公司主要从企业内部沟通入手,以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两个层面为重点,深入开展企业内部沟通方法和沟通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一、企业内部沟通机制实施情况
该局(分公司高度重视沟通管理,通过建立沟通机制、畅通沟通渠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组织沟通。通过两个层面的沟通,充分展示沟通的艺术,发挥相互沟通的作用,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打造精诚团结的烟草队伍,构建和谐的内外环境。
(一“八必谈、四必访”,强化领导与员工的沟通
沟通是领导的基本素质,是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它是文化的交流,是情感的共鸣,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和性格气质个性化的今天,沟通需要科学的技巧和正确的方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浦江县局(分公司根据职工思想动态预警机制要求,明确了“八必谈、四必访”,实现领导与员工的有效沟通。
“八必谈”,即①员工上岗、离退休前必谈;②接受任务、岗位调整时必谈;③立功受奖、违纪处分时必谈:④晋级升职、入党前后必谈;⑤遇到挫折、情绪波动时必谈;⑥关系紧张、发生矛盾时必谈;⑦政策出台、执行决策时必谈;⑧牵涉社会热点时必谈。“四必访”,即①员工患重病受伤及其直系亲属患重大疾病必访;②员工婚丧事必访;③员工家庭有困难纠纷必访;④员工子女考上大学参军入伍必访。
1、谈。
一是召开各类座谈会。通过召开思想动态信息员工作例会、员工座谈会、新进大学生座
谈会、安全管理分析座谈会、员工家属座谈会,发现了员工普遍反应的一些问题,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给予解决。如在信息员工作例会上,该局(分公司得知一名老职工的妻子突发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家庭出现困难。行政、工会迅速安排人员上门走访慰问、了解情况、想方设法为老职工解决困难。针对老职工提出想办理离岗退养以便在家照料妻子的要求,党组班子专题开会研究,并向市局人劳处、主要领导汇报请示,按照有关政策仅用两天时间就为这名老职工办理了离岗退养手续,解除了老职工的后顾之忧。通过员工座谈会上反映的合法权益执行不到位情况,根据依法依规的要求,及时为原聘用员工办理“五险一金”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切实提高员工抗风险能力。
二是分层次谈心谈话。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岗位,浦江烟草部门负责人、科长、领导班子,不定期地找员工谈心谈话,全方位地收集员工信息。如新进员工,除了召开座谈会之外,部门负责人也经常性地与之沟通淡心、引导新进员工不畏惧艰苦、不贪图享受,全身心地敬业投入,高起点、低定位地设计自己的个人规划和目标追求,尽快融入企业,实现个人价值与公司价值的高度统一。学历偏低、竞争能力和创新能
力相对不足的老员工,公司各科室、部门负责人通过谈心谈话帮其消除在岗位竞争中容易产生被淘汰的心理,鼓励老员工主动参与局(分公司的合理化建议,主动接受新挑战和完成新任务。公司还很关注技能困难、生活困难的“双困”员工。通过建立“双困”员工动态管理制度,一对一地深入分析造成员工“双困”的原因,通过直接指导、家庭走访、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鼓励“双困”员工自强自立,帮助“双困”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此外,2008年上半年,针对6名因开会迟到、上下班骑摩托车不戴头盔、值班不到位的违规违纪员工,结合职能部门通过谈心谈话的方式,向他们讲明了公司的政策、规章制度以及处罚目的,使他们对公司给予的经济处罚心服口服,避免了消极怠工状态的产生,也给其他员工以警示作用,提高了员工遵章守纪意识。该局(分公司的原则是“尽量将矛盾、不和谐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即小事情不出部门、一般事情不出科室、大事不出单位。谈心谈话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员工对企业各方面满意度较高。
2、访。
首先是开展家庭走访,变上访为下访。
为深入了解员工工作、生活情况,班子成员转变工作作风,注重深入基层,主动找员工谈心,真正实现关心关爱员工。自2007年开始,该局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支部和工会委员利用晚上时间进行了家庭走访。通过走访,向员工家属介绍企业当前工作情况,并了解员工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及困难,倾听家属的想法。家庭走访活动赢得了员工家属的一致好评,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感,增强了家属对企业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了企业的和谐稳定。
二是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走访调研。
该局(分公司领导班子一改以往只让员工向领导提意见、讲诉求的状况,主动转变作风,改进方法,深入基层,了解一线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上访”对于很多人来说,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部分员工不会主动找领导谈心。一位送货员曾说:“我这个人老实巴交的,脸皮薄,没有万分紧要的事情从来都不敢主动去找负责人,更别提找领
导提建议、谈心谈话了。”面对众多“老实巴交”的员工,班子成员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自觉转变作风,沉到基层,主动倾听员工的心声。
结合近两年开展的构建和谐烟草工程,该局(分公司领导班子主动为部门、群众做好表率,在工作作风上注重“走群众路线”,主动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倾听基层部门、一线员工心声,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最近情况。据了解,谈话对象几乎涵盖了所有一线员工。班子成员放下“领导”身分,以朋友的身分与一线员工话家常;不是抱着“你们有意见向我提”的态度,而是采用“你们有牢骚向朋友倾诉”心态,耐心询问,细致解答。此种形式的调研沟通,拉近了领导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员工更加乐意吐露心声,沟通交流的渠道更加顺畅。
领导班子以“八必谈、四必访”为主线,深入开展“访、谈”活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研,与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让员工参与进来,在企业内部形成运行的机制,实现良性沟通。“沟通”成为了连接领导与员工思想、感情的桥梁。
(二创新载体开展活动,加深员工之间相互沟通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由于员工之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性格气质、思维能力、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甚至在一个团队内部存在巨大差异时,必然导致相互不理解、不信任、不合作,造成各自为战的紧张关系。这时就需要沟通来增进彼此的了解。沟通是人的情感世界里的价值取向,是精神世界里的生命轨迹。人与人之间试着沟通,倾听心灵的声音,心灵便不会再寂寞与彷徨。浦江县局(分公司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为员工之间相互交流创造机会,加深彼此之间的沟通。
1、建立健全规范公司会议系统。通过例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一方面使公司各种指令、计划信息及时上传下达,相互协调;同时让广大干部员工有机会在一起交流心得与经验,增进了解和信任,通过双向交流和信息互动反馈,使内部沟通渠道畅通无阻,使大家能步调一致,目标统一,彼此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2、建设企业文化,树立全员沟通理念。利用OA平台、黑板报等载体,把公司生产经营动态进行有效汇总,整合公司信息,统一全体员工思想;同时,开职工阅览室,让
职工在工作之余有机会聚在一起学习沟通,丰富职业精神生活,创造人人能沟通、时时能沟通、事事能沟通的良好氛围。
3、开展各项活动,加强员工之间相互沟通。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活动,如登山、钓鱼、参观等集体活动。该局(分公司还适时聘请心理咨询师为全体员工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全体员工参观“江南第一家”感受和谐文化等,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
(三预警机制防范在前,实现预见式沟通。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同理,企业内部沟通也和安全工作一样,也要超前,必须从源头上消除不稳定因素,预防为先。浦江县局(分公司以思想政治预警机制建设为重点,立足预防,重在疏导,通过建立工作流程,明确工作内容,深入展开超前式企业内部沟通。建立三级预警网络和责任体系。根据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的需要,建立了以所、队、部为基础,以科室为纽带,以和谐烟草工程领导小组为领导的三级预警网络和责任体系。其中,所、队、部这一层面主要是组建了思想动态信息员队伍,像价格、统计信息员一样开展工作。从各科
室部门中选出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团队中有较强公信力的12名员工担任信息员,负责收集基层员工队伍中各方面的信息。通过每周与部门负责人、科长沟通交流,每月召开信息员工作例会,做到一级向一级反映、一级对一级负责,实行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报表制度和报告制度。
二、企业内部沟通机制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良好的沟通对于任何群体和组织的工作效果都十分重要。企业是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而沟通则是机体内的血管,通过流动来给组织系统提供养分,实现机体的良性循环。自如的沟通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的顺畅流动,更能为组织的决策与执行力提供基本的保障。该局通过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坚持畅通沟通渠
道,以有效的沟通来增进企业与员工、员工之间的沟通了解,使人际关系更加协调,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一企业内部沟通及时把握住了职工的思想脉搏。
通过有效沟通,员工的思想动态、最新需求都能及时反映到相应的管理层面,并得以较好的分析处理。如在调查中,该局(分公司发现一线员工对目前的通讯费、摩托车油耗补贴不满意,情绪上有些波动。针对这一苗头,该局(分公司迅速集中分析,组织专门调查、研究讨论,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了补贴费用,消除了员工的思想波动。
(二企业内部沟通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经常深入基层,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在企业管理、经营、分配等方面广泛倾听职工建议,不仅理顺了职工情绪,还保证了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前改革、构建和谐烟草工程当中,职工表现出了强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企业内部沟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7.评价方法的发展与体系研究 篇七
关键词:评价方法,发展,评价方法体系
评价是根据确定的目的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 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者主观效用的行为[1]。评价是决策的基础[2], 评价方法是评价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 随着评价方法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性科学技术[3], 其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许多对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一点[2,3,4,5]。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评价方法的研究多侧重在评价方法的创新和发展方面, 通常是针对某类问题构造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然后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其方法的有效性, 而把评价方法从具体上升到一般的研究工作则相对少见。这种“具体评价方法+实际应用案例”的研究方式造成了目前评价方法实际应用繁荣、理论基础薄弱的研究现状, 特别是关于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理论基础、选择标准、发展历程等基本问题都尚未达成共识, 使评价方法理论研究缺乏应有的知识基础。
正是基于这一点, 对评价方法的基本问题——发展演变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概括论述了评价方法的基本发展过程和演变特征,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方法体系的基本框架, 为评价理论更高层次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评价应用研究者对评价方法原理和实质的认识, 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 推动评价方法创新, 进而提高决策科学化的水平。
1一般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
1.1一般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
依据评价的定义, 评价本质上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6]。评价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评价对象属性的定量化测度, 实现对评价对象整体水平或功能的量化描述, 从而揭示事物的价值或发展规律。评价的目的决定了一般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对于一个复杂的评价对象, 首先将反映评价对象本质特征的属性具体化, 转变为可度量的指标;而后通过指标无量纲化过程消除不同指标之间的不可公度, 把各单项指标转化为能直接进行比较的量化指标;最后通过构建一个合适的多元函数, 将各单项指标综合成一个可以直接进行比较的综合评价值, 用以权衡评价对象的综合效用或综合水平。
评价的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1.2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
如果将图1中第一方框的内容看作是输入信息, 第三方框的评价结果看作是输出信息, 那么评价方法本质上就是一个信息处理和转换的过程, 是将评价对象的无序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指标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指标的赋权和合成模型的选择则是评价方法的三个关键问题, 也是评价方法的“三部曲”。在这三个步骤具体处理上的不同,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具体评价方法, 如图2所示。
常见的评价模型有[3]:线性加权模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不难发现, 线性加权模型实质上是算术加权平均, 非线性加权模型等价于几何加权平均, 而距离型加权模型恰恰是平方加权平均, 混合加权模型即是混合加权平均。因此, 可以将一般评价方法的思想实质简单概括为“量化值的加权平均”。“量化”即指标的无量纲化, 实质上是将多个不可直接汇总的指标, 通过多次初等数学变换, 转化为可以直接汇总的指标;“加权”即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 它既反映了不同指标对总目标的不同贡献程度, 又直接体现了评价者的偏好和价值取向;“平均”是将各指标值综合成一个平均数, 来反映评价对象的整体水平或一般趋势。
一般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在数学上可以表示为y=f (x1, x2, …, xn, w1, w2, …, wn) , 评价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建立和求解该评价函数的过程, 评价方法的核心问题就是阐明该函数的机理和结构形式, 评价方法论就是关于f、xi 和wi的理论。
“量化值的加权平均”概括了现代一般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过程, 一些看上去不太符合这种思想形式的评价方法本质上也是“量化值的加权平均”。比如, 层次分析法, 对评价方案的两两比较判断其实就是一种将定性指标“直接量化”的方法;对准则层的两两比较其实就是权数的构造, 至于逐层的合成过程, 就是“加权算术平均”;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隶属函数其实与无量纲化函数是完全相似的, 模糊合成的取大取小运算其实也是一种加权 (最大值或最小值赋权为1, 其余为0) ;灰色系统评价法的白化函数同隶属函数一样, 本质上也是一种无量纲化方法;ANN法或遗传算法虽然综合评价函数是“隐含”的, 本质上还是“无量纲化结果的加权非线性合成”[3]。
明确了评价方法的思想实质后, 我们完全可以将每一种评价方法的“三步曲”从原先的方法中剥离出来, 对其进行新的扩展研究, 促使多种评价方法与评价思想的相互融合与相互补充。
2评价方法的变化与发展
目前已有几十到上百种评价方法, 最早的评价方法是以各种总值、平均值等简单数学方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到了近代开始从统计学、管理学和系统工程理论角度着眼研究, 近些年, 一些新兴的学科如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神经网络技术等也都引入到评价方法的研究中来, 使评价方法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边缘交叉、相互渗透、多点支撑的新兴研究领域。概括来说, 现代评价方法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7]:方法的独立, 机理互补和不同方法的组合运用。
2.1独立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 评价领域各学科多是孤军奋战, 学科之间联系较少, 不同学科的评价方法, 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评价方法往往都被独立地研究或应用[4], 每种评价方法都在不同的时代建立, 都有自己的发展时期, 相互之间很少有交叉研究。因此, 称这一阶段为评价方法独立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评价方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独立研究成果, 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 产生了多种应用广泛的评价方法, 诸如ELECTRE法[8,9,10,11] (Elimination Et Choice Translating Reality, 1971~1978, 1983) 、多维偏好分析的线性规划法[12] (Linear Programming Techniques for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Preference, 简记为LINMAP, 1973) 、层次分析法[13]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1977) 、数据包络分析法[14]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 1978) 、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15]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简称TOPSIS, 1981) 等。至今, 仍然不断有新的评价模型、理论和方法相继提出, 诸如集对分析理论[16,17,18]、属性数学理论[19,20,21]等, 丰富了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
3.2机理互补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信息论等诸多新的评价思想和理论不断被引入到传统评价方法中, 创新出许多新的评价方法和模型, 评价方法研究开始从早期的方法独立阶段向机理互补阶段过渡。
这一阶段评价方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成果。一方面, 统计思想、模糊理论、灰色系统理论、信息论等新的评价思想和理论不断被引入到传统评价方法中, 使其原有模型不断被发展, 提出了各种扩展模型, 比如, 模糊思想和DEA方法相结合, 产生了基于模糊数的DEA模型[22,23,24];多元统计理论和DEA相结合, 产生了随机DEA模型[25,26,27];对策论和DEA相结合, 产生了对策DEA模型[28,29,30];等等。另一方面, 各种评价思想、理论相结合也形成了多种新的评价方法, 比如, 将模糊数学思想与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 产生了模糊模式识别和模糊聚类;与物元理论相结合, 产生了模糊物元模型[31,32,33];与神经网络相结合产生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系统[34,35,36];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产生了模糊层次分析法[37,38,39,40], 等等。
3.3组合运用阶段
评价领域虽然方法很多, 但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和特定的适用领域, 为了扬长避短, 提高评价的水平和精度,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 评价方法的组合运用成为评价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比如Fuzzy-AHP法[41,42,43,44]、模糊-灰色-物元系统 (FHW决策系统) [45]、AHP与主成分分析组合运用[46,47]等。归结起来, 实践中评价方法的组合运用大致有两种方式:
(1) 衔接组合 即在评价问题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步骤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处理。比如针对某一评价问题, 可以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进行指标变量降维处理, 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赋权, 最后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 得出评价结果。
(2) 平行组合 即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同一评价问题进行独立评价, 然后将不同的评价结果进行“折衷”或“优化”处理, 得到新的评价结论。比如同样是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得到的排序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实践中通常的做法是用等级相关理论的Spearman系数来衡量多种不同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的差异, 并对各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优化分析, 求得一个相对满意的折衷结果[48]。
此外, 目前对评价方法的评价研究, 比如对评价结果的敏感性分析[49]、不同评价结果的兼容性、差异性等的研究[50]也逐渐引起了评价学者的重视, 成为评价方法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评价方法的应用发展
评价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实践活动, 自古有之, 如古代的“论功行赏”和“科举取士”。近代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决策科学化的需要促进了各个领域的评价活动广泛开展开来, 如教育评价、科研成果评价、综合国力评价、环境质量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技术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等等, 同时也促进了评价方法从单一属性、单一指标评价, 发展到多属性、多指标综合评价, 从定性的判定与评价发展到定量的、模型化的评价, 评价方法日益复杂化、数学化、多学科化, 成为一种边缘性的科学技术。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以来, 各种评价应用软件的发展更进一步推广了评价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可以说评价已经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活动领域, 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价应用活动的日益广泛和评价内容的逐步深入从根本上促进了评价方法的不断创新发展, 已有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实践中也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 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评价方法体系。
4评价方法体系与分类研究
4.1评价方法的演变特征
最早的评价方法仅仅是与各种总值、平均值有关的, 如普通算术平均、普通几何平均等。1888年艾奇沃斯 (Edgeworth) 在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杂志上发表了“考试中的统计学”一文, 提出了对考试中的不同部分应如何加权, 真正将加权思想引入到评价中, 因此他也被称为开现代科学评价之先河者[48]。1913年斯皮尔曼 (Spearman) 发表了“和与差的相关性”一文, 讨论了不同加权的作用, 推动了加权思想的发展。20世纪中期开始, 随着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发展, 为了解决不同指标之间的不可公度, 各种指标无量纲化方法相继发展起来, 形成了现代一般评价方法的“量化值的加权平均”的评价思想。
总的来说, 评价方法的发展是一个从平均思想发展到量化加权平均、从以简单数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到多学科相互交叉、从各方法相互独立发展到多方法相互集成的过程;是从单一指标、单一准则评价发展到多指标、多准则评价, 从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评价, 从静态评价发展到动态评价, 从个人评价发展到群组评价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文献[51]从时间、数据、评价主体等多个维度系统归结了评价方法的发展特征。评价方法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从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
4.2评价方法分类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几十种, 按照各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不同, 大致可以分为为六大类;定量评价方法按照其评价思想不同, 又可以分为加权评价方法和非加权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统一于评价方法。具体分类图见图3 所示。
4.3评价方法的体系结构分析
评价方法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产生的边缘性综合学科, 数学是评价方法体系的基础, 其它领域的相关知识不断渗入, 促进了评价方法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1991年邱东[4]提出,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是一个发展中的开放系统, 同样, 评价方法体系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发展中的开放系统。
首先, 不同学科的多种评价方法构成了评价方法体系的基本要素;其次, 不断有新的学科和理论知识被引入到评价方法研究中, 保持了系统的开放性;同时, 评价方法体系还处在发展的初期, 还在形成之中,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充实、成熟和完善。
5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评价方法研究成果的总结, 系统分析了评价方法的发展过程, 并对常用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类和归纳, 构建了评价方法体系的基本框架, 然而, 也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希翼以后有更多的人关注评价方法体系的发展和研究, 不断完善这一学科。
8.《信号与系统》教学方法研究 篇八
【关键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网络资源《Signals and Systems》teaching method
【Abstract】The teaching method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teaching reform. Ful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continue to explore in order to perfect or mature form their own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teaching methods; individualized; network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47-01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信号与系统》课程特点:数学公式多、物理意义抽象,学生掌握时较难。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先进灵活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教师自身能力
教师讲授一直是本门课程的主要手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做到熟悉多版本的教材,拓展知识面,相同的知识点,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样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这样会更快寻找到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笔者参加过全国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培训班,孟桥、樊祥宁两位教授将自己多年在教学和教材编订中积累的经验、体会和心得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去实践,从中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甚至去改进来探索更好的方式。使我们从原来仅是传授知识转变为考虑如何教、如何将一门枯燥的课程讲的生动、如何提起学生的兴趣等等的层面。
2准确的定位,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孟桥教授说到:要了解你的教学对象。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所以首要问题就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如何,兴趣所在或者是他们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他们在学习中可能的困难所在。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模式。青岛工学院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该课程的实用性与实践性,不应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局限于理论中,应通过对试验环节的重视,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分层次、分环节进行。理论部分,对于一般的学生,只要求学习基本知识,完成基本作业[1];对于考研学生除基本知识外,要求学习参考教材(一般是报考学校的参考教材),基本作业外补充一些考研题目。实验部分,对考研和不考研的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一样,除验证性实验外增加综合设计性题目。除了试验箱实验外,增加Matlab软件仿真实验。这样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要研究教学方法
学习教学方法、研究适合课程、适合学生和教师风格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总在坚持不懈地努力:怎样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收获,怎样让学生获取本课程的知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而在实际中遇到不能达到我的这个预期目标的时候我就会去了解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除了举一些很有趣的例子外,也会在课堂上随时举一些或难或简单或单纯就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引导大家思考;也会留一些课后的思考题要求大家课后查资料来完成,完成的好的给与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些实际上就是教学方法。但是要求针对某一门课形成自己的比较成熟或者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每一门课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了解这些特点,找到难点,去克服,让学生愿意接受、易于接受。当然,教学经验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要不断努力、学习,以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4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孟桥教授倡导:在我们传授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同时,要考虑到我们本科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或者说是更高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本科学习,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知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呢?以信号与系统这门课为例:首先了解此门课程的背景,了解学生的基础,分析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不断更新课程知识体系,抓住此门课程的主线,找到规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意参考书、习题集,电子教案和网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等等。
5信号与系统和数学
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是一门应用数学知识比较多的非数学专业课程。应用到了:复变函数、微积分、积分变换、泛函分析、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孟桥教授一再强调:我们是在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不要让学生觉得这是一门枯燥的数学课。很多学生都很头痛数学问题,如果给他们这种感觉了,他们会直接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更谈不上深入的学习,所以如何避免这种尴尬,也是这门课程的一个特点。
6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笔者创建了一个校级精品课程项目《信号与线性系统》,建立精品课程网站。网站上有:课件、习题答案、课程录像、实验内容、参考教材、部分学校的考研真题等等。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课下学习、提高。通过教学团队内各位教师的联系方式,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课下讨论。利用现代化技术,可以扩大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7结束语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之现代化;深刻认识这门课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比较成熟或完善的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不断学习,将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使之年轻化。
参考文献
【研究与方法】推荐阅读: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总结08-29
生物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09-13
课题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案的撰写方法09-27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作业一参考答案09-22
JIT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06-28
改善视力的功能性食品的研究方法与手段10-20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10-04
《小学低年级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开题报告09-25
高中生物研究方法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