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流程

2024-11-10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流程(精选8篇)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流程 篇一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根据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市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特提出‚情境设疑,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关注生成,破疑解惑——典例引路,突出方法——巩固训练,拓展应用‛五环节问题探究教学法,其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1、情境设疑,问题导学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其基本方式有:用生活所见设疑,用实验设疑,用日常体验与普遍规律之间的矛盾设疑,用比较法设疑等。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设疑的基本思路,即‚感受问题——分析问题要害——用语言表达问题‛。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探究动力。问题的确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以是教师预设,也可以是学生自学教材后自己发现的问题。呈现形式:下发文字材料、悬挂小黑板、黑板板书、教师或学生口述等等。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或自己确立的问题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从中发现有用的地理信息。特别是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产生新问题。对于探究性问题或学习中不懂的问题,向小组内的同学展示,让大家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3、关注生成,破疑解惑

学习是一个不断生疑、探究、解惑、再生疑、再探究、再解惑、再生疑的循环过程。教师在注重备课时‚预设‛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生成问题是学生存在的真问题、实问题,往往比预设问题更有探讨价值和研究意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充分运用相关的地理材料或图像、所学知识或亲身体验,采取观察、思索、联系、对比、综合等形式,多法并举,尝试着解决问题。学习效果要让学生进行展示,并且教师或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提倡采用‚学生点评‛方式。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供全班交流或让教师点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讲解‛的度,讲在当讲处,讲在当讲时,讲在点子上。

4、典例引路,突出方法

方法是能力形成的阶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等于拥有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每节课都要尽量有方法指导。确立指导的方法可大可小,大的方面如‚读图析图用图的方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观察问题的方法,对比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方法,区域联系的方法‛等等;小的方面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埃及把尼罗河称为‘母亲河’的原因分析‛等等。确定所指导的方法后,再精心选择典型例题或案例进行引导。案例是一个具体的事例,是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实例,是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提倡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如探讨‚荒漠化问题的产生及预防,全球变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读,工业发展与原料分布,河流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等等问题时,可适时运用。其基本步骤包括:展示案例,阅读感知(教师导入主题后,通过发放文字材料、播放录音、生动描述、多媒体呈现、学生表演、利用现时的刺激或现有的环境制造等方式把案例展示给学生)——设置疑问指导,个体自主探究(教师设疑问难,学生剖析解惑)——小组讨论,群体探究(学生个人分析获得初步见解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班级交流,合作互补(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通有无,最后达成共识)——总结评价,能力提升(师生总结评价,提升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落实‚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已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5、巩固训练,拓展应用

通过练习,学生巩固消化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技能,拓展能力,强化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教师要精心设计题目,特别是重视应用题目的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实际问题、身边的问题或综合性问题,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用一双‚地理眼‛去观察生活与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提升学习能力。

以上环节为基本操作步骤,教师可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适当加以调整或简化,也可将学习内容划分成若干‚组块‛,采用‚大组块小环节‛的方法进行。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流程 篇二

一、课前热身, 师生共同互动

课前的歌曲热身已经成了英语课的规则。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思想, 把学生的思想和情绪转移到英语学习上来。我除了设计一些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 而且自己也很投入地和学生一起演唱, 用表情、动作、眼神和学生交流, 使学生情绪高涨, 能够快速地进入“角色”, 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中, 全身心地做好了学习英语的准备。

二、师生问候, 建立良好关系

1. 师生问候

师生问候似乎成为了每节英语课的家常便饭了。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 提高学生的艺术情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并能够改善农村小学学生胆怯、不爱表现、不善表达的弱点, 为学生学习英语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 自由交谈

农村小学的孩子学英语, 学校没有任何的语言环境, 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情境。为此, 每节课我先安排5分钟的自由交谈, 有时是老师示范, 学生去做。有时是根据情景让学生找自己的朋友进行寒喧, 让他们在课堂上尽量地都动起来。

三、创设情境, 积累应用语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 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头非常重要。讲课开始, 老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内容或提出一个问题, 或讲一个小故事, 或做一个新颖的演示, 或设置一个悬念, 这样就能紧紧抓住学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四、新授表演, 快乐易学

学习新内容是整节课的重要部分。一般把教学过程安排得过分严肃, 教师反复讲解, 学生认真听讲, 而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假如在传授中穿插一些小型表演, (如:猜词比赛、歌曲等) , 教学就显得特别的精彩、灵活, 更见成效, 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blouse, dress, coat, shoes, trousers, skirt, shirt”等单词时, 我带了两个可以站立的一男一女小孩子塑料模特。首先, 我拿起shirt穿在男模特身上, 再拿起skirt套在女模特身上, 然后让学生听音区别。孩子们顿活跃起来, 坐在前面的几个还站起来, 揪住小模特的裙子和衬衫, 嘴里直叫skirt、shirt, 其他同学也忙拉着自己身上的裙子和衬衫重复skirt、shirt两个单词。到最后, 当我把blouse, dress, coat, shoes, trousers, hat等全套在两个小模特身上时, 孩子们的表达欲望达到了高潮, 纷纷举手站起来说。

五、总结作业, 课堂向课外延伸

操练、表演、拓展完成后, 总结是我们每个老师必须做的事情。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话, 却道出了本课的精髓, 使学生明白了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 到底要掌握了什么。让师生心中都有一个数。

课外作业是课堂向课外的延伸。通常, 我布置交际性比较强且易操作的课外作业。如收集新单词、用所学的内容和同学进行交际, 自编对话。把所学的英语歌曲唱给你喜欢的人听, 把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使学生处处使用英语, 形成一定的英语氛围。

3.初中物理课堂高效流程梳理 篇三

关键词:实验演示;合作机制;媒体辅助;课外实验

说物理属于理科范畴,许多学生可能会莫名地感觉抽象、难懂,从心理上就先输了底气。再加上一些物理教师还沿袭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论讲解和令人厌烦的题海战术,更让许多同学还没有切入进来就知难而退了,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无法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具有吸引学生探索进取的教学流程,这样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物理学习中来,迁移知识,生成能力。鉴于此,笔者结合近些年的教学经验,对怎样根据实际学情梳理和优化初中物理教学流程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趣味实验演示,吸引学生兴趣

通常我们开课伊始就站在讲台上开始了滔滔不绝的抽象理论宣讲,完全没有顾忌到以形象认知为主的初中生,对逻辑性物理概念和描摹的物理规律根本不能产生兴趣,只能将他们带入萎靡不振、昏昏欲睡的消极厌学状态。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开课之初就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趣,巧妙设计一些趣味十足、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见证奇迹”产生对物理规律的形象认知,刺激学生学习和探索物理知识的活力和兴趣,这样才能积极将物理课堂引向高潮,从而发散思维、强化记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1.神奇演示,激发兴趣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青春期,该时期活泼好动,但是耐力不足,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需要合理引导。因此,针对物理这样的基础自然学科,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小实验给学生演绎神奇,从多感官刺激学生的视听感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演示实验一定要从教学内容的要点出发,要契合学生的认知情感,否则只能是哗众取宠,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比如,我们在学习“大气压强”时,笔者就设计了简易而又视觉效果神奇的覆杯实验和瓶“吞”鸡蛋实验来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大家被这神奇的一幕震惊时,笔者趁热打铁抛出问题:“鸡蛋为何会被吸进去?”“杯口向下,水怎么流不出来呢?”让学生产生疑问我们就达到了一半目的,学生就会在这些问题的驱使下,迅速进入紧张的学习探索状态,高效课堂的基础就这样奠定了。

2.结合实际,格物致知

物理教学中,除了用神奇的演示实验给学生演绎知识生成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从其认知最近发展区来引导学习,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于是,我们就可以设计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小实验,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完善认知。

比如,我们在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杠杆应用意识,笔者就借来一支杆秤,让大家自己来称东西,并通过实践和观察回答问题:小贩用杆秤卖东西时,可以通过哪种手段坑害顾客?这样设计问题,契合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实验探索和总结,最终掌握原理,提升技能。

二、引进合作机制,实现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是当前比较盛行的科学学习模式,我们在教学具有可探索性的开放问题时,就可以将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统筹搭配成几个学习小组。这样保证同组内有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的学生,便于相互引导、相互学习最终达成共同进步的学习目的。具体搭配中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四、五人为准,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开始先以擅长负责为原则,然后再交换体验,相互指导,这样才能实现共同进步。

这里还以“杠杆平衡”为例。当大家对杠杆的杠杆平衡条件有一定认识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去搜集实际生活中杠杆的运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完成知识迁移。具体操作中,组内成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搜集:比如有的组员就从人体骨骼进行分析,觉得胳膊也符合杠杆原理,但是又感觉和形象中的杠杆不一样,然后在教师的指点下大家认识到这属于费力杠杆,学生得到启示认识到钓鱼也是用了杠杆原理……这样有的同学们总结,有的同学笔记,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这些杠杆的支点及其平衡条件等,这样就深化了杠杆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生成了运用能力。

三、借助媒体辅助,完善形象实验

实验是自然学科形象认知的必由之路。但是,不是每个物理原理我们都有条件进行实验,也不是每个实验我们都能用肉眼来进行形象观察,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可能也不容易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借助多媒体集声、影于一体的优势来通过视频或动画来模拟实验,以此来让学生完成形象认识,生成运用能力。我们还可以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寻找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结合自己的情况加以纠正。

1.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开展实验

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来代替传统的演示实验,帮学生将抽象的概念描述转换成形象的生成认知,从而巩固知识,获得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比如:学习浮力时,由于大家对盆里浮起木块等小儿科的实验已经不感兴趣,为了产生震撼效果,笔者就通过多媒体给大家演示海上航行的航母、邮轮等,结合动画给大家进行示意和剖析,这样既能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又能指导学生认知原理。

2.视频回放,反思实验

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可能只能操作一次实验,这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甚至无法完善他们对实验的全面认识和细节把握。多媒体就为我们提供了弥补遗憾的空间,我们可以让学生实验后,再通过视频观看规范的实验操作,让他们从整体站出圈外来认知和把握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我们还可以慢放实验细节部分或者给出重点提示,让大家回忆自己操作中的缺陷,从而进行完善和弥补。比如:在探索“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时,因为该实验需要注意的细节很多,操作过程和步骤也比较多,所以笔者就让学生在体验一次操作后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控制变量法规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及读数,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来对实验规律进行分析归纳。

四、鼓励课外实验,开拓知识延伸

课外实验是学生自主探索,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趣味小制作,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自主设计制作方案,以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牵引他们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必要时还可以结成探索小组,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实验或制作,培养团队精神,提升实践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在动手能力更强的课外实验中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物理知识的印象,巩固了新学知识。比如:我们可以诱导学生从比较熟悉的、简单易行的“纸盒烧开水”“自制楼梯双向开关”等课外小实验开始,我们还可以让大家探究“拔火罐”的原理,这样设置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最终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需要注意的是,课外小实验一定要能体现课堂知识要点,要能体现对物理知识和概念的运用,这样才能有效巩固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合理利用课余活动进行探索认知,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本文是笔者结合这些年的一线物理教学经验对高效课堂流程优化的总结和认识。物理教学中,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将课堂变成不温不火的流水账,我们务必要能抓住主要矛盾,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认识经验出发,参照教学内容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规划符合学生认识和发展的教學流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原本抽象的物理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星明.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构建高效课堂的探讨[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1(10).

[2]杨响林.浅谈如何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下,2012(6).

[3]缪云进.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探析[J].数理化学习,2010(3).

4.初中化学教学流程新探 篇四

传统化学教学以学生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 日趋严重,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然而师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笔者根据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积极探索,确立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调节”为基本流程的化学课堂教学,并取得良好效果。2 实践认识 2.1 创设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对教学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下,人总是寻求认知的新的平衡,从而产生了探索、研究的欲望。然而并不是任何情境都能使学生产生探究欲的,非常熟悉或者完全陌生的事物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那些指向学生最近发展区、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或事物,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因此,这里的创设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化学问题情境,包括化学实验、模型、图表、习题、文字材料、动画演示、化学游戏。可以是教师课前 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利用化学实验、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创设良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2.2 自主探究

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上述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尝试、实验观察、收集资料、思考总结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化学探究的快乐,一起为解决某些化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尝试,成为学生化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究学习应体现以下原则:(1)情感性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3)指导性原则。教师要通过巡视,及时捕捉学生探究的各种信息,如思维的障碍、操作的不当、完成的进度等,进行针对性、适度性、启发性的点拨和指导。(4)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探究的前提、学习的动力,探究性学习要从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入手。(5)民主性原则。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充分自由想象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精神,提高创新能力。(6)渐进性原则。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教学中的探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产生矛盾——继续探究”的形式分步多次完成。

2.3 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体验不尽相同,合作交流可以产生思维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分享成功的喜悦。这种交流是多向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对话,获得成果;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交往,教学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促进合作交流策略有:(1)合理设置学习小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和个性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优化组合,组建“合作小组”。(2)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且有思考价值,尤其是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故一般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可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3)培养学生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要组织学生按一定的分工、程序有效开展活动。(4)开展竞争鼓励合作。如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对同一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比一比哪组方法既多又科学,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小组竞争。(5)及时激励促进交流。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总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共同发展。2.4反思调节

化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果没有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能够使学生对学什么、如何学、何地学及达到何种学习结果产生明晰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发挥元认知的作用,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为有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可采取 “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具体方法有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等。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一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问、追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疑难处,其他学生补充回答,并鼓励学生自我提问、相互提问,向教师提问,创设爱提问的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的问题意识,学会自我调节学习,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

5.肥城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篇五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内容

导入新课“要简洁省时,同时力求具有美感,要做的自然一点,得体一点,不要刻意雕琢,也不要过分渲染。要力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优美、从容、有情味。”(余映潮语)。余映潮先生在《巧妙导入,自然得体》一文中也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导入方式:一是在整体感受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与课文情感氛围一致的、紧扣课文内容的、富有诗意的导入;二是抓住课文内容或课文标题的特点,设计自然轻松的而又别出心裁的、能紧紧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导入。三是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的理解有些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知识性、趣味性比较强的导入。总之,课堂导入的方法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总体应做到“巧妙导入,自然得体”。

导入新课后要进一步明确学习的内容,使得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明确、清晰的了解。

二、学习新课

1、注重诵读,整体感知。这是学好一篇文章的基础所在,要不惜时间、不惜气力,扎扎实实地进行。当然“读文章”也有很多样式,如吟读、朗读、诵读;范读、仿读、跟读;齐读、单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等。同时可以出示导读提纲,可以进行复述训练(概要复述、详尽复述、创造性复述),也可以补充相关的知识背景、基本的文体知识等。

2、发现问题,读出自我。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常见环节就是“读出你自己”,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深入感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对文章的认识。这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读,不由自主地融入课文中,进入课文中的角色,体会作者或文章的意图,感受美,欣赏美。3、解决疑难、强化重点。教师要有敏锐的感觉,及时捕捉、肯定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靠近文章的重点。在解决问题上,显然讨论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小组合作是最常见的形式;同时,教师的精要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练习巩固

每节课均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巩固,练习题目的设计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练习巩固,要注意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题目的设计形式要多样,可以在新课学习完毕后集中训练,也可以穿插到新课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讲与练的有机结合。

四、拓展延伸

要注意所选择的材料以及设计的题目与本节所学有一定的关联之处,或是内容上,或在写法上,或在立意上,等等。切忌与本节课的内容形成机械的割裂。

五、布置作业

力求做到作业内容精炼化。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和探究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切忌信手拈来、滥竽充数的作业布置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骛远、刁钻怪偏的作业,充分发挥语文作业应有的效能——学以致用,能说会写。作业形式多样化。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学习的兴趣。作业布置层次化。教师标记出作业中的必答题与选做题,这样就可以从数量上将定量型改为弹性型,难易上、数量上有了合理的的调控,把“桃子”挂在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使学习落后的学生缓解原有的心理压力,也使优等生提高探求能力,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

此教学流程仅是基本的教学思路,实际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个人教学特色和学生实际作出适当调整,合理调控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操作时间、实施维度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流程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总体上都要围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来设计。根据我市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应该大致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数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被动接受,因此,教师首先应当从努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出发,在深入了解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前提下,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这里的问题情境,最好是用一段文字编写或描述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也可以是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等。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情境都必须与当前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必然的联系,切忌为了提高兴趣而哗众取宠。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要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2)要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3)要善于引起学生认知观念上的不平衡(4)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

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教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创造性地指导学生使用教材,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在明确课程标准中三维课程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必须制定符合学生实际、以及教材要求的学生学习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和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提纲。自学提纲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深入研究要解决问题(情境)的数学因素,把握提纲设计的方向;(2)自学提纲要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形式,这些问题要力求使前面的信息会作为后面问题解答的依据;(3)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可行性,要用促进较高层次的思维词语来提问(如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讨论、交流、解决、发现、概括等);(4)在自学提纲的后面最好设计补充跟踪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切实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1)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2)要引导学生进行适量、适度的动手实践活动;(3)要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4)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

三、师生互动展示

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和问题进行展示,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时期,能否把握准学生对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等情况,将对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起导向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要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2)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提出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合作要求,使合作学习能深入有序地进行;(3)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4)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个性化学习;(5)要适时地进行引导与调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共性或典型错误,要引导学生自我查找错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自检、自查能力;(6)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构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

四、应用拓展反思

针对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如下原则:(1)要着眼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2)要针对学生前面数学学习中的不足设计跟踪性问题;(3)要设计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和视野(比如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对后序教学有影响的问题;(4)对一些有技巧或难度的问题,要采用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能独立完成;(5)要设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问题(情境),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最后,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个基本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固定的模式,老师们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创造性地改进、充实和完善。对于比较复杂或内容较多的数学问题,要分模块逐一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循环递进解决。

肥城市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我市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创景激学——知能生成——应用内化——总结反思”四环教学流程,与各位同行商榷!创景激学

“学习始于问题”、“动力源于兴趣”!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学生实际经验和学校实际,从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物理与社会的结合点、物理实验、新旧知识的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入手,创设真实的、主题鲜明的、具有发展性、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知能生成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能力、情感提升的过程,在知能构建中我们要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科学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经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探究实践,学习科学的探究、思维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提高科学素养,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积极发挥我们促进、组织、引导的作用,让知能构建过程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亲历为载体、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下面提供两个学习生成途径,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讨论合作

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然后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形成由一系列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小问题组成的学习过程。

在问题提出后,在教师或学生的主持下,让几个同学为一小组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若能自己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再提交小组、全班进一步讨论解决,使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思考——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

(二)科学探究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实践中,探究学习过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各要素之间均可结合教材相互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思维程序。下面仅仅介绍一种“思维探究模式”:

在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可采取如下的程序:提出问题——搜寻事实——归纳分析——建立模型或假说——检验模型或假说。操作说明

⑴提出问题:师、生或师生一起提出本节课的主要研究问题。

⑵搜寻实事:针对问题的内容,让学生寻找与之有关的大量实例。可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去寻找,如观察周围的现象、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回忆有关的事实经验或查阅有关的资料等等。

⑶归纳分析:让学生分析他们所搜集到的大量的实例,找到它们的共性内容或特点。⑷建立模型或假说:根据这些共性的内容、特点,让学生提出假说或建立模型。⑸检验模型或假说:让学生运用各种手段(设计实验、寻找其它实例等)去检验自己的假说、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并最终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应用内化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习题设计和习题教学的意识。一要保证训练时间,一般学生独立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要注意侧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按时、独立、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二要精心组题,选题要“小”、“精”、“活”,要注意梯度、变式,要突出应用,练习形式要多样化。三要重视评析,要多渠道收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强化评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评出方法、评出思维、评出规律、评出士气,评析方式要多渠道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并积极鼓励学生建立“错题档案”。四要把我们的要求要和示范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学生的楷模,要亲身示范,要引导、指导,确保方法、能力和规范同步提高。总结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小结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我们可以通过总结概括、分析比较、预习引导、首尾呼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小结、学会反思沉淀,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规律、情感态度等方面做好小结。并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反思,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薄弱环节,以及在以往学习中忽略的东西,促使学生沉淀积累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吸取失败的教训,改进学习。流程、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就象探究七要素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实际进行有选择的渗透和有机的循环,以上四个环节在一堂课也可以形成多个相互渗透、融合地循环。再者,预习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有力保障,我们教学中也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总之“教无定法”依然是我们遵循的原则,“有效高效”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肥城市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我市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应用提高——反思调节”四环节教学流程。情境导入

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化学问题情境,包括化学实验、模型、图表、习题、文字材料、动画演示、化学游戏等。可以是教师课前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利用化学实验、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探究新知

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可采取以下两个环节。㈠自主探究

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解五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是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学、思、疑、问、解有机连结,获取新知和能力。

在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探究性课题,设计教学个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参与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主,实验基本步骤为:(1)发现并明确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和猜想(3)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查阅文献等各种方法收集有价值的科学证据(4)对所有收集的证据进行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解(5)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完整性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做出合理评价。㈡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体验不尽相同,合作交流可以产生思维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分享成功的喜悦。这种交流是多向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对话,获得成果;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交往,教学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促进合作交流策略有:

(1)合理设置学习小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和个性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优化组合,组建“合作小组”。

(2)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且有思考价值,尤其是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故一般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可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3)培养学生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要组织学生按一定的分工、程序有效开展活动。(4)开展竞争鼓励合作。如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对同一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比一比哪组方法既多又科学,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小组竞争。

(5)及时激励促进交流。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总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共同发展。应用提高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强化巩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习题设计和问题教学的意识。教师应想尽一切方法,将学生探求知识的触角引向课本外无限广阔的领域,把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作一件趣事和乐事。一是保证训练时间,一般学生独立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要注意侧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按时、独立、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二要精心组题,选题要突出应用,练习形式要多样化。要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意识。三重讲评,要多渠道收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强化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评方法、评思路、找规律,评的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也可以是学生评。四教师要在规范做题上做学生的楷模,要亲身示范,要引导、指导,确保方法、能力和规范同步提高。反思调节

化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果没有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可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具体方法有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等。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一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问、追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疑难处,其他学生补充回答,并鼓励学生自我提问、相互提问,向教师提问,创设提问的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的问题意识,学会自我调节学习,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在学生讨论和说思路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予以点拨、归纳、补充更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深化,并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流程四种教学活动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循环过程,教师应根据自身特长、学校条件、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化学教师的教学生命活力。

肥城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中某一条目的知识提纲,然后,提示学生模仿列出其他条目的,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完全放给学生自己即可。

3、质疑问难,合作共享

这是一个互相学习、通过合作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此环节主要是关注生生间的互动。首先,生生间质疑互动。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发表学生的不同见解、一知半解或一分肯定、一点怀疑、一声感叹,都可能是学生真正的收获。组织讨论交流成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交流在自探共研过程中所作出的选择、判断,以及在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中的新发现。此时,教师注意总结“难点、疑点”,并适当讲解。其次,根据读书的结果引导学生或采用爬黑板列提纲,或设计和表演历史情景剧,或利用组内讨论或争辩,或开展讲故事练口才,等等。达到解决疑难、梳理知识网络的目的。各学习小组代表把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或交流,加深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此时可能会产生激烈的碰撞,质疑问题中可能因持不同主张的学生各执一端,形成争执态势,可能是全班讨论时的思想冲击波又滋生了新的疑点,需要深入研讨。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教师在此环节一要注意倾“听”,善于捕捉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听生生间问题提出的深度和密度,听问题解决的质量,听学生“异想天开”式的提问。二要注意“看”。看全班中每一个同学的参与情况,看提纲编写的完善程度(可采用抽查的形式)。三要注意“引”。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允许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允许语言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学生的答案不可脱离主题。对学生的答案,牵涉到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问题,教师应在答题角度或解题思路方面作出适当的评价或引导,否则,将会导致学生是非不分,对问题的答案模棱两可。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问题涉及到的历史本质问题,围绕问题的主题,结合相关的知识,组织有效的答案。②教师要善于调控时间,让学生的讨论和“表演”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并能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充分的展示,切忌不经过深入思考就让学生进行浅层次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讨论和表演。走过场、图热闹的课堂教学是低质量的教学。③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调控和引导,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不在于讲多少内容。

4、拓展探究,深化主题

这是一个“拔高”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和知识运用的能力。此环节,教师可首先利用学生黑板上展示出的知识网络提纲,进一步教会学生会编提纲、完善提纲(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词,分类清晰,知识完善,便于记忆)。然后,根据提纲突出重点、拓展延伸。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或通过回忆,或通过联系,适当且又恰当地对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前挂后联”,拓展应用。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索本课编排的目的,挖掘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体会本课内容在过去或现实中的意义,突出主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是历史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之一。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拓展延伸,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联系,主动应用。②联系要适当,拓展要到“边”,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及时提醒学生将联系或拓展的内容标记在相关内容处,以防遗忘。③此时,教师需要讲的主要内容是:课本中没有直接呈现的而又需要补充给学生的、学生读书后经过讨论依然没有解决的、知识块之间的有机联系、教材内容本身设置的重要意义等,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比较、分类、联想等方式总结历史规律,探究历史真谛。④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宜实不宜虚,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进行有实际意义的启发或提示。⑤此环节在结尾处可设置针对性比较强的练习或问题,引导学生及时深化,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5、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这是一个巩固练习、促进提高的过程。此环节中,教师首先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置一部分练习题(或选择,或填空,或史料解析,或概括简答,不一定各题型都有)。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典型性、重点性等。通过这个过程,一是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反馈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次,教师根据本课提纲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深化主题,引领下课内容。再次,可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回扣课本,进一步“消化”所学知识。最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热情地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对参与度比较高、思维比较活跃、善于合作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

本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是:①练习不在多,而在精,在有代表性、指导性、典型性和层次性,能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②总结语不在多,在精炼,能提领知识脉络,突出和强化主题。③对学生的评价要恰当,有效性要强。如“你的说法很有见地”,“你的思维角度很有新意”,“你很会提取历史信息”,等等。避免应付性、无效性的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很好”,等等。

本教学流程仅是基本的教学思路,实际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个人教学特色和学生实际作出适当调整,合理调控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操作时间、实施维度等。肥城市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根据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市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特提出“情境设疑,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关注生成,破疑解惑——典例引路,突出方法——巩固训练,拓展应用”五环节问题探究教学法,其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1、情境设疑,问题导学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其基本方式有:用生活所见设疑,用实验设疑,用日常体验与普遍规律之间的矛盾设疑,用比较法设疑等。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设疑的基本思路,即“感受问题——分析问题要害——用语言表达问题”。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探究动力。问题的确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以是教师预设,也可以是学生自学教材后自己发现的问题。呈现形式:下发文字材料、悬挂小黑板、黑板板书、教师或学生口述等等。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或自己确立的问题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从中发现有用的地理信息。特别是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产生新问题。对于探究性问题或学习中不懂的问题,向小组内的同学展示,让大家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3、关注生成,破疑解惑

学习是一个不断生疑、探究、解惑、再生疑、再探究、再解惑、再生疑的循环过程。教师在注重备课时“预设”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生成问题是学生存在的真问题、实问题,往往比预设问题更有探讨价值和研究意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充分运用相关的地理材料或图像、所学知识或亲身体验,采取观察、思索、联系、对比、综合等形式,多法并举,尝试着解决问题。学习效果要让学生进行展示,并且教师或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提倡采用“学生点评”方式。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供全班交流或让教师点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讲解”的度,讲在当讲处,讲在当讲时,讲在点子上。

4、典例引路,突出方法

方法是能力形成的阶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等于拥有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每节课都要尽量有方法指导。确立指导的方法可大可小,大的方面如“读图析图用图的方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观察问题的方法,对比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方法,区域联系的方法”等等;小的方面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埃及把尼罗河称为‘母亲河’的原因分析”等等。确定所指导的方法后,再精心选择典型例题或案例进行引导。案例是一个具体的事例,是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实例,是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提倡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如探讨“荒漠化问题的产生及预防,全球变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读,工业发展与原料分布,河流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等等问题时,可适时运用。其基本步骤包括:展示案例,阅读感知(教师导入主题后,通过发放文字材料、播放录音、生动描述、多媒体呈现、学生表演、利用现时的刺激或现有的环境制造等方式把案例展示给学生)——设置疑问指导,个体自主探究(教师设疑问难,学生剖析解惑)——小组讨论,群体探究(学生个人分析获得初步见解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班级交流,合作互补(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通有无,最后达成共识)——总结评价,能力提升(师生总结评价,提升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落实“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已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5、巩固训练,拓展应用

通过练习,学生巩固消化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技能,拓展能力,强化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教师要精心设计题目,特别是重视应用题目的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实际问题、身边的问题或综合性问题,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用一双“地理眼”去观察生活与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提升学习能力。以上环节为基本操作步骤,教师可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适当加以调整或简化,也可将学习内容划分成若干“组块”,采用“大组块小环节”的方法进行。肥城市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激趣引疑。本环节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各种条件,或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某些现象,营造特定的环境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维联想,帮助学生同化知识,促使学生将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经验、兴趣、需要建立联系,顺利进入新知识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以达到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的效果。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主要包括生动讲述法、观察演示法、组织讨论法、质疑问难法和联系实际法,具体方式如:制造悬念,创设疑境、联系实际,创设用境、奇中揽胜,创设奇境、利用矛盾,创设辩境、添油加醋、创设趣境、观察演示,创设直观情境等方式,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不间断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自主探究,展示交流。本环节主要是在学生产生质疑或认知冲突的基础上,依据学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有效实施本环节需要教师科学地组织和指导。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范围、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为此,教师在课前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和学生的知识状况、心理特点等,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导学提纲(或学案)。为了让学生的探究顺利开展,教师设计的问题或活动,应注意循序渐进。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组内或班内展示交流,分享经验,碰撞问题,聚焦疑点。本环节,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自主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看书、思考、设计、操作、交流,特别要提醒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别人经验,学会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发展、提高自己。

协作释疑,精讲归纳。这一环节需要引导学生突破自主探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明晰知识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地位尤其重要。首先,教师应针对前面交流碰撞产生的问题,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相互启发,利用群体智慧,释疑破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和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形式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深入探究,达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然后,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互动,对学生无法解决或仍存偏差、岐意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教师的点拔应根据需要可有可无、可详可略。讲解时,应尽量通过启发设问,让学生思考、探索、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深化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强化训练,迁移创新。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的学案练习或达标检测,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自己记忆理解,同桌质疑释疑、小组讨论交流、限时自主练习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利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并且,根据内容特点,通过设置新情景问题或变式训练,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迁移,了解知识的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训练,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补救,促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科学的知识体系。完成这一环节的关键是教师必须根据学习目标,遵循“层次性、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原则,为学生精心设计好课堂巩固练习,保证学生的训练质量。一般地,课堂检测题要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及初步应用能力的考查,章节或单元的复习检测,要在侧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应用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各种训练或测试题的题型要与中考题一致,且尤应加强对分析简答和实验设计类题目的训练。

小结反思,提炼升华。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收获,发现不足,交流体验,深化完善学习目标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反思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回顾总结知识获得、方法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得失。特别要让学生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在自学、合作中的不足,找到问题原因和正确的解决办法,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教师要通过个别交流了解学生的反思情况,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大家分享经验、分享成功,分享喜悦,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发展。肥城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和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技巧的训练,要正确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关系,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要体现人文关怀、渗透情感教育,从而磨砺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学生调整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把成功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

就课堂教学内容而言,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有对话教学和课文教学两种。

(一)“结构—情景—交际”对话教学模式 对话课教学基本环节: 循环复现

针对上节课所学重点内容、与本节新授内容联系密切的已学知识,合理安排复现检测,以有效克服遗忘,并为新授内容的学习准备充分的语言素材。对重点词汇、句型进行听写,典范语段背诵默写,口语风采展示,双边主题式简短会话,主题式英语小故事、小演讲等都是较为有效的复现检测方法。结构操练

围绕语音、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通过创设使用语言的场合,从学生生活实际的表达需要出发,让学生在简单的语言情景中听、说、读、写集中操练目标语言知识,引导学生从情景中理解句子的意义,借助听说,在模仿、操练中掌握句子结构,做到能脱口而出后,进而引导学生使用新学词汇、句型表情达意。这种结构交际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获得语感,从语言的实际意义表达中掌握语言知识,同时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巨大潜能,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高密度快节奏的操练,增加语言熟练程度。模拟情景

回扣本单元核心话题,将刚学到的零散语言内容创造性地整合成一段对话。充分利用录音教学手段,让学生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通过全班跟读、师生对话、AB组操练、男女生分组对话、同桌对话等形式,让学生熟悉对话,并尽可能做到当场背诵。交际运用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内容,运用新学语言材料,模仿上模拟情景中的对话,组合编排自己的对话作品并准备表演展示,采用“限量计时”、“限时计量”、“情景表演”等竞赛方式,激活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说,帮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和使用语言,培养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在小组竞赛中,学生不断循环呈现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内容,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处于不断的动态活动过程中,有利于转化为应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对小组作品要作出积极评价,让大部分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巩固练习

针对本节课重难点目标词汇、句型的学习目标设计笔头练习,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汇集、归纳、比较,练习要量少而精。英语教学中安排适量的笔头练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相宜的训练而得到发展,既不能只注重口头训练而过分忽视笔头训练,更不能不加分析就把各类练习卷分派给全体学生完成,把学生带入无效的、耗时的机械重复的练习。新授内容较多时可以充分利用自习时间对新学内容进行适量的书面训练。对话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课前集中识词,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和识记单词的能力,为两两对话提供词汇的基础,使开展多种丰富的口语交际活动成为可能。

2、在口语训练的不同阶段应把握好不同层次的要求。由机械背诵到替换套用再到灵活应用循序渐进,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教师应坚持操练,切勿操之过急。

3、在训练初期要求学生模仿录音磁带时,不要对学生的语音提出太高的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学生大胆开口,并积极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即可。教师可通过每周布置一定的口语朗读作业,促进学生的语音、语调尽快向规范语言转化。

4、语言学习任务的设置要要面向全体,顾及不同层次学生。对话竞赛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可定期组织开展口语对话竞赛的评比活动,以每分钟问答十句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三环六步”语篇整体教学模式 语篇教学基本环节: “三环六步”课文整体教学模式立足于培养学生语篇和阅读能力,把语篇中所包含的语言结构、语言功能和语言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文教学主要分为整体感知、局部探究和综合应用三个依次递进的教学环节。通过六个具体的教学步骤,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提高运用语言的准确性,进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前预习

人教版《Go for it!》教材的特点是词汇大,注重口语交际,对阅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要把预习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提出预习要求,科学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掌握新学词汇的读音、词义,正确拼写四会词语,借助词典或课后注释,找出课文句型、重点、难点,找出疑难点,初步了解所要学的内容。循环复现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本课(或本单元)单词竞赛、一分钟对话竞赛(联系本课或本单元话题功能项目)或其他活动,使课文教学一开始就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教师将学生的心理指向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整体输入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以情境导入法进行语篇的整体输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和内容,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感知语篇所提供的语言情境,深入体验语言,接受更多的信息。围绕课文,教师必须设计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感知和领悟语篇所提供的信息。这种做法既能检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有助于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而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找准切入口。分段细读

在掌握大意的基础上,获取吸收较详细的篇章信息,并掌握课文中生疏的词汇短语结构等语言现象。可以先由学习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如词汇、句型、语法、交际用语等,结合课文中的例句对这些语言点进行模仿运用和操练。进而可就课文内容细节设置问题进行问答,并进一步感知课文语言信息,进行听读课文训练(听读或朗读),培养语感,或根据表格,关键词,图片,短文填空等复现课文。综合应用

在学生对语篇有了深入理解之后,要将教学目标整合并落实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借助任务对学生进行能力拓展训练。创设让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通过模拟任务型活动,一方面促使学生有效地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进行学习小组作品展示竞赛,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验乐趣、感受成功。任务设计可以是复述课文、缩写短文、改编对话等等。强化练习

针对本节课的语言知识重点,科学设计笔头训练,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理清学习思路,整理所学知识,强化有意识记和拓展运用能力,使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得到综合发展。这一环节的训练可以重点在自习课时间知道学生完成。语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语篇教学应注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新课程对英语阅读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绝不能仅仅传授语篇中出现的语言知识,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和把握课文,不断内化语言、生成语感和提高语言能力。

2、要善于整合教材,从内容、结构、方法等角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和整合,既可以打破单元的顺序,根据相关的话题、语言功能和语法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扩展,也可以调整单元内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3、注意围绕课文中的语言项目和交际目的,设计出操作性强、任务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主体的实际水平,而且在每一项任务结束后还要配有结果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还可以在课外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任务,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一、课堂操作基本流程 情境设置,启动思维 自主探究,信息搜索 反思总结,指导践行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全员互动,交流共享

二、基本流程解读

(一)情境设置,启动思维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通过设置情景,建立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新知识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的固着点;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提供内驱力。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文字、图表、图片等文本材料,或音频、视频材料,也可以是小品、学生的探究活动等。

2、情境设置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

3、情境所反映的内容要注意典型性和针对性,要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置应有利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

4、对情境材料的处理要灵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以把情境材料作为单纯的新课导入来使用;也可以是教学铺垫,设置的问题是悬念,为解决悬念引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也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见实施策略7)的方式,统领本节课堂教学。

(二)自主探究,信息搜索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感知教材,培养其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基本知识教学,为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认知基础。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自读要求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找出基本的知识,写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对于内容较复杂的学习内容,应辅以导学提纲,引导思维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提纲的设计要科学、实用。既有强化重要知识点的题目,也应有运用知识进行初步尝试解决的生活现象,问题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尽量避免纯知识问答式的问题。

3、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作个别指导。

(三)全员互动,交流共享

学习个体和学习小组水平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对问题的认识不同,通过交流,可以实现共享与互补。本环节通过组内交流和组际交流,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全员互动,使学生个体对问题的理解趋于科学、完整,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明确组员职责,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管理、调控作用。

2、要把握好交流的顺序,先进行充分的组内交流,在小组内部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更大范围的组际交流,在更大的范围内达成对问题的共识。

3、组际交流要体现全员互动。对于别组同学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评价、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老师也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客观公正的即时性、激励性评价。

4、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一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二要注意捕捉课堂生成的问题,找准学生认识的盲点、模糊点和思维发展的障碍点。

(四)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本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启发诱导,精讲点拨,解决学生的困惑;同时对搜集到的零碎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为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在精讲点拨时,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组织学习。要讲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知识的易混点和拓展延伸点。借助知识,学生思考现实生活,挖掘除教材内容以外的课程资源,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局面。同时,依据情景事例,让学生感悟其内涵的的基本观点(道理),引导学生的道德践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2、精讲点拨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杠杆,搭建思维桥梁,做到归纳与演绎结合,以归纳为主。杜绝将问题的现成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3、知识的整合方式要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然后逐步完善;也可以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要注意突出教材的主干知识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4、要适当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进行其它课堂活动,在互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论题设计要科学,围绕认知冲突点、模糊点、兴趣点(与重点知识相关)、重点、热点进行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在学生智能的“最近发展区”,体现讨论的价值。

5、对讨论的问题要达成共识。

(五)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本环节统揽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适当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典型材料,设计具有层次性、时代性、开放性的训练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与转化,培养学生的学科规范和学科技能,这是提高学科成绩的重要一环。可以分典型题目分析和当堂达标训练两步来走。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典型题目分析。基本思路是设置典型题目--讨论解题思路--完善答题方案--沉淀梳理反思。典型题目应是材料式或探究实践性题目,设计要围绕重点知识,体现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体现“三贴近”原则,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整合,强化习题设计的精品意识,问题设计要体现理解运用及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强化学以致用。对于问题的解答应体现课堂民主,指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逐步完善答题方案,做好课堂笔记,把知识落实在笔尖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规范答题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科技能。

3、当堂达标训练。当堂训练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数量一般以2—3个选择题,1—2个主观题为宜,既要覆盖面广,又要突出教材的主干知识和道德践行。要避免与分析的典型题目重复,与其关系可以是互补,也可以是变式。

4、合理控制时间,当堂达标训练题要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坚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5、学生自己编制练习题。指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对知识点不同水平要求,自己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并同桌之间交换作答,教师巡视,发现题目“精品”,及时向全班同学展示,不断积累学生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六)反思总结,指导践行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教与学情况的反思,也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回扣,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方法论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提出要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三基”、深化升华之效。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梳理,进一步落实各项学习目标。

2、指导践行。在归纳总结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方法论要求或思想觉悟、道德践行的要求,落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的根本任务,突显课程的育人功能。

3、问题解决。利用本节所知识,解决在第一环节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设置的悬念,做到课堂首尾呼应。

4、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5、实践性作业布置。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操作时应注意的的几个问题

1、上述六个环节仅是对课堂教学结构作出了一般性的技术性要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环节所规定的操作技术也不是每节课都要做到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创新,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模式配合使用。

2、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各个环节之间要自然过渡和衔接,学习目标象一根红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来安排。

6.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流程最最新 篇六

三段·六环节即:

1、课堂准备阶段(Step1.Warming-up╱Revision)

2、精讲多练阶段(Step2.Presentation,Step 3.New lesson,Step4.Practise)

3、巩固发展阶段(Step5.Check and extension,Step6.Summary)

Step1.Warming-up╱Revision 有读有演,有张有弛,循序渐进,温故知新。(1)温习单词环节:

上英语课时,学生按单词表的顺序用升、降调领读单词两遍、汉语一遍。每个学生熟读后,要求齐读。通过周而复始地训练,到期中监测时,每个学生能背出一至五模块的单词

期中监测后,再按以上方法领读六至十模块的单词。到期末监测时,每个学生都能背出一至十模块的单词。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见词会读,多数学生还能见词说句、即兴表演。

(2)朗读课文环节

每堂课,学生要朗读学过的一个模块(下一节课接着这个模块继续读)。如:五年级已学到第五模块时,本周的第一堂课读第一模块,第二堂课读第二模块,以此类推。读时,找一个学生领读标题,其他学生齐读正文。这样反复进行朗读,有利于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稳扎稳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Step2.Presentation 单词学习

(1)首先教师以图片或事物的形式教授新单词,学生通过跟师读,点读笔读,来初步接触新单词,并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师给予指导。

个人细读、背诵一段时间后,各小组进行组内检查。组内检查由组长组织,组长先读或背诵,再是副组长、组员依次轮流。采用这样形式,小组团结一致,合作愉快,发现问题会及时相互共同解决,还能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不掉队。

强化巩固单词时,我们要求学生:1)心里想着这个单词的汉意。2)眼睛看着单词的字母组合。3)口里读着单词的音。4)手指笔划着字母组合。

这样通过小组的合作练读,减少了学生自读时遇到的困难, 避免了学生自读时的枯燥无味。小组合作愉快,学生积极性高,个个乐不疲惫,几乎没有掉队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小组接龙固单词

为进一步夯实单词,再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单词接龙。教师先说第一个单词的汉意,第一个小组齐读第一个单词两遍,并说第二个单词的汉意;第二小组齐读第二个单词两遍,并说第三个单词的汉意;……以此类推。这样哪个小组也不甘心落后,课堂气氛随着读书声越来越浓,读书声就像海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学生更加投入,学习效果更佳。

最后教师评价游戏效果,矫正发现的问题,并进行及时补偿。这样,学习单词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学得很投入,很轻松,效果很好。

Step 3.New lesson 课文学习三步法(1)听录音,解文意

学习课文时, 先播放一遍录音,让学生首先品尝原文的滋味,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预习课文,培养他们的自学习能力, 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最后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讨论问题,并找出课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点,学生质疑,教师随机处理。这样对学生启发诱导,加大他们的思维量。

(2)放录音,生跟读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把一篇课文或对话先化整体为部分,逐部分突破。解决每部分时,我们逐句放录音,学生跟读两至三遍。

(3)组内读,达背诵

在全面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这时要学生熟读课文,达到背诵。此时继续运用小组合作训练读课文,小组每个成员都领读,连续领读,一句话连续领读四遍后,再领读第二句,直到读完课文。

然后个人自由诵读一段时间后,由小组检查个人背诵情况。

在检查中要时刻关注后进生。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检查,层层把关,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快节奏,高效率,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在整个的新知学习过程中我们适时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浓,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个环节,乐不疲惫,没有厌倦感,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Step4.Practise 通过上述活动学习了课本内容后,我们继续采用多种形式呈现教材,创设丰富语境。在本环节中教师根据所学知识创设恰当的情景并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或模拟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掌握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阶段的教学原则是:在本环节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拓展语言,即根据情境的需要充分利用所学语言,包括过去所学的知识以及新学的知识,进行大量的交际运用,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与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活动形式有:表演课文,改编对话,调查采访,情景表演,话题讨论等。

以上活动,先组内交流,再全体同学交流,课堂上学生们饶有兴趣地交谈着,表演着;所学知识再也不是死的书本知识,而是变成了学生学以致用表达思维的技能。

Step5.Check and extension(知识检测,当堂达标)根据所学知识,每堂课我们都有小检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当堂达标。其操作过程是: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组内交流答案;然后随机选取一小组通报本组确定的正确答案,其他小组核对答案,发现错答案,当堂订正。这样,不仅老师掌握了学生当堂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让学生当堂感到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的快乐。

7.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流程 篇七

一、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能力不达标

因为高职院校和旅游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密切, 无法及时了解旅游市场的需求, 导致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过多强化英语基础知识, 轻视了当地概况介绍、景点讲解、预定酒店、结账、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民俗文化等实践活动方面的学习, 导致发生一些突发事件 (范洁修2010) 。这些实践教学经常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指导, 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与完成导游工作。

(二) 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设置旅游英语课程的时候, 教师比较重视理论课程的讲授, 进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展开, 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客观角度分析, 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旅游服务实践技能与管理操作技能的培养, 导致其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学习能力, 但是实际动手和动口的能力较差, 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 完成角色转变, 从而达不到旅游行业的要求。

(三) 师资力量不足

旅游英语教学不仅包括中文授课的旅游专业课, 还包括英语授课的英语专业课。但在实际教学中, 这些课程均由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与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分别授课。旅游专业的专任教师具有较为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 但是对英语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同样, 对于具有扎实英语知识的英语专业教师而言, 也是如此, 从而导致他们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全面展开教学内容, 以致教学效果不佳。

(四) 教材编制落后

现阶段,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材主要重视理论知识讲解, 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注重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缺乏对课程教材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导致部分教学内容存在重复交叉现象, 并且存在专业知识案例教学不足的问题, 致使教学内容无法全面展开, 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高职旅游英语实践教学模式

(一) 根据旅游特点及就业方向,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 教师应主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包括学习研究能力、业务操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针对毕业生而言, 主要就业方向为旅游行业。通常情况下,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为导游、英语翻译、旅行社管理等方面。为此,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 从旅游业特点及就业方向出发,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调整, 加强行业英语的实践教学, 即旅游知识+ 语音训练, 包括介绍旅游业本质、特征及运作, 游客旅游动机、旅游代理商特点及工作范围, 电子商务业务运用, 航班种类、饭店组织机构及功能, 旅游景点类别, 旅行社酒店、机票预定, 旅游路线策划、安排, 语音强化训练等 (王宏宇、程宁宁2011) 。

教师需要合理选用教材并进行有效地取舍。在旅游英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可以增加一些旅游地的英语知识介绍, 如某旅游景点的特色、某旅游地的特色小吃及特产、某旅游地的民俗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景区信息收集并进行景点采访, 对景点的英语介绍进行记录, 制作成旅游资讯图片与影像, 设计旅游资料网页, 最后通过QQ或微信等方式在班级旅游信息群中上传小组优秀作品, 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二) 根据导游工作流程, 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以一个英国旅行团到贵州旅游的教学为例, 设置整个教学过程。导游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为游客制订行程、机场迎客、安排食宿、介绍景点与民族风俗、导购、娱乐活动安排等环节。

1. 能力训练项目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展开教学, 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学习项目的资料, 并且展开课前预习。比如, 行程策划模块, 根据游客的要求与本地区的特色, 为游客制订合理的行程计划。教师先列出具体项目, 展示行程策划模块, 根据小组预习与讨论结果明确旅游行程。之后, 教师对各组行程策划予以评估, 并记录分数, 以此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2. 教学实践与考核

为了对学生的能力予以全面评价, 教师可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在教学前、中、后分别展开准备性、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评价, 以此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分组进行情景模拟, 让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导游, 导游负责接待游客、确定游客行程、预定食宿、介绍景点、安排娱乐活动等, 让学生展开实践活动,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外实践活动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系统地考虑, 制作出既能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也可以拓展与延伸教学的内容,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恒冠2014) 。比如, 在介绍景点的时候, 教师课前安排学生进行景点采风, 并且对相关特征及特色予以记录, 让其观摩当地导游的讲解, 以此积累经验;在策划行程的时候, 联系当地的一些旅行社, 让学生帮其发放传单、宣传旅游线路等, 以此增加工作经验。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使其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工作流程导向的运用,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 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提高教学水平, 丰富教学内容, 活跃课堂氛围, 以期培养出更加优秀、全能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范洁修.2010.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育[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 :23-25.

高恒冠.2014.运用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高职旅游英语实践教学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 (9) :184-187.

8.高职英语小组讨论活动的教学流程 篇八

关键词:学生;英语;高职;小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3.41

1.引言

英语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熟练运用。然而现实而言,笔者对所在班级的学生对日常的听、说能力进行了了问卷调查,听力结果如下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高职学生而样,他们的听力能力较差,对于日常的听力能力,只有5%的学生能够明白是什么意思,而40%的学生听不懂说什么,对于说的能力而言,65%的学生不会说,32%的学生不能清除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只有3%的学生勉强能说明白,对于已经学习了6年以上的学生而言,这种成绩,不免令人有些失望。显然初级教育应试教育的教学效果是不尽人意的。

如前文所述,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交流,笔者认为,交流应该建立在活动基础之上,高职英语教育,应当秉承这一观念,在英语教师中,通过设置各类型教学活动,以活动为教学依托,通过分组教学,为学生提供英语沟通交流的学习发展条件。英语课堂教学活动,需以学生英语口语训练的听说为主,以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基础,在教师与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小组互动,在互动交际中运用英语交流,在交流的同时掌握英语知识,激发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兴趣,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学会了熟练使用进而全面掌握课堂知识。

2.以教材为原始基础,展开小组活动教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所以笔者认为,在开始的教学中,应该以教材为基础,通过教材内容,来设置小组英语讨论活动。基于教材的小组讨论活动,对于教师而言,较为简单也比较容易。其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讨论话题;其次,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笔者认为,一般分为4个组比较好,教师在选择分组成员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可以两个组进行互相辩论;再者,教师进行引导,要求学生用英语,根据教学所提出的主题内容进行讨论;最后,4个小组,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思考,以写作的方式将讨论或者辩论的结果写出来,作为课后作业,完成教学过程。

3.讨论活动内容开放

英语学习本身较为枯燥,虽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但是以教材上的内容,基本上以科技,或者叙事文为主,这类文章,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进行。笔者认为,采用小组活动,应该不拘泥于形式,应该以生活为依托,比如老师让学生编排电影,或者小品,以这种活动方式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多一些具有艺术性与趣味性的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更有效果。

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以开展“电影”活动教学,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电影活动教学,不是简单的给学生放电影,首先,教师需要选人文性较强的电影,其次,其教学过程是以电影为依托,进行播放,继而,在学生观看完电影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而后对电影中的内容,以组为单位,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讨论过程,教师需要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相应总结。笔者曾经在英语教学中,以播放电影为教学主题,记得当时播放的电影为《阿甘正传》,让学生观看完电影后,再进行相应的提问,当然提问的过程是以电影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提问。因为需要进行英文回答,所以播放的电影为纯英文,在播放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做好笔记。

4.小组讨论注意要点

高职英语教学,采用小组讨论活动的教学方法,为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所以在小组活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即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学的内容、学的方法等,而学生则主要是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努力。

(2)讨论活动过程应该注重引导。教学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导入是否成功,小组讨论活动也不例外。良好的问题导入,需要教师做好全面准备,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发掘教材的内涵或者媒体内涵,其次在设计讨论主题内容是,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喜好,选择合适的讨论导入方式。笔者认为,讨论活动的导入方式主要为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等等。无论是哪种导入方式,其目的就是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讨论状态。

5.结束语

当然,对于高职英语小组讨论活动教学而言,讨论的主题可以围绕我们的生活,出于当前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或者以课堂教学为依托,通过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讨论。除了在问题上突出趣味性外,以生活与课本为内容,提出问题,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所以笔者对其中教学过程,在此进行了论述,希望给予同行以借鉴。

参考文献:

[1]蒋柏明.对高职英语“教”与“学”的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2]袁立耿.浅谈在高职教育中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2)

[3]韩红.合作学习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上一篇:小辣椒高产栽培技术下一篇:九年级毕业典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