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探讨(10篇)
1.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探讨 篇一
人本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问题探析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与世界接轨,加大了我国企业所要面临的市场竞争,这时就需要对已有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加入人本管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提高了企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人本管理;企业管理;应用
人本管理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如今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经济和物质的竞争,同时也包含了精神、文化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竞争。实际上,后面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远大于前者,并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对企业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因此,要对人本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我国企业人本管理的基本现状
我国各个企业管理过程中都开始注重了人本的管理,并对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由于不同企业之间的管理理念不一样、理解程度不深刻、认识层面存在差异、相关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方法比较单一,收到的效果不理想。
1.人本管理理念不够健全。如今人本管理已经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中被采纳,但是还有一些企业未建立健全的人本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还采用传统意义上的强制性管理,缺乏一定的民主性,导致大多数员工只能被动的参加各项工作,这对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利的,致使很多员工缺乏一定的安全感。
2.重视不重人现象比较严重。我国的部分企业对于人本管理缺乏一定的重视,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而过多的强调了经济属性,例如企业管理思想的退化、文化理念的淡化、管理方法的老化以及思想工作的弱化等。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重视不重人、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柔性管理比较少,刚性管理比较多,导致人本管理的很多方面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3.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我国还有很多企业对人本管理的理论体系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认识,而且对人本管理的基本概念、重点内容以及管理运行情况缺乏一定的认识,对于企业管理如何与人本管理结合也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有些企业采用了人本管理,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样的成就就开始淡化了。由于两者之间不存在相互支持、相互联系,而且整个管理理念也缺乏科学的转化,导致所有计划、措施都只能是暂时的,缺乏一定的可持续性。
4.人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还仅存在初级阶段。虽然大多数管理者一直在喊着“人本管理”的口号,但是大部分企业还仅仅存在管“人”的方面,过多的偏重于严格纪律、硬性制度、强制手段、采用严格的等理念来管理员工,而且缺乏一定的平等性。在这些企业中所坚持的以人为本还仅仅局限于忽视精神激励,注重物质奖励的层面,而且激励的方式也仅仅是货币的一次性分配,根本不会涉及到期权、股权等其余的方式。然而初级阶段的人本管理也只关注与生产经营人之间的联系,这对于企业的统筹安排以及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二、提高人本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加强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理念的建设。针对人本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基本现状,相关部门要加强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从思想上真正的认识到人本管理对其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企业中已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仅仅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是负责企业内部人事的调动以及优秀人才的引进等,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策略则很少参与,这导致其只能被动的对员工进行统筹和安排,而不能更好的行驶自己的权利。所以,我国的各个企业都要尽可能的建立人本管理理念,对每一位员工给予高度的重视,给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空间,从而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水平。企业文化主要是指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套被企业所认可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作风以及行为准则等。其所包含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精神风貌、习俗礼仪等价值观起到了核心作用,是企业建设和发展的灵魂。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实现员工行动的一致,思想的统一,促使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企业的价值观在员工的内心不断被强化,并且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将会逐渐形成一套牢固的、稳定的企业文化。要想建设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认清楚企业发展的具体特点,建立一套健全的价值标准,通过信仰、语言以及仪式等来充实文化底蕴。
3.建立健全的企业沟通机制。企业沟通机制与信任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不信任的存在导致出现了渠道不畅通、沟通方式不恰当、沟通机制不健全、沟通不及时的现象,使一些小道消息肆意蔓延,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实际上,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员工对民主法制意识、情感的需求、知情权的诉求等追求变得日益激烈,企业只有尽可能的满足员工的需求,才有可能建立一套良好的沟通机制,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和谐、可持续发展。
4.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将人本管理引入到企业管理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而且还能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这对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加快了工作的强度、节奏以及市场的竞争力,导致员工变得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员工的生活水平,因此加强人本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更加的注重人本管理的引入,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辛芮.探析人本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问题[J].中国商贸,2012,6(19):157-158.[2]郑玲莉,刘思思.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管理问题研究[J].2010,12(29):52-53.[3]徐民.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问题研究[J].赤子,2013,2(3):46-47.
2.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探讨 篇二
管理会计是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的产生而产生的, 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在国外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和发展。管理会计是为企业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管理会计不仅可以全面提供经营管理信息, 为科学合理的进行经营管理奠定基础, 还可以能动地参与经营决策, 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 最后通过对内部责任单位的绩效考评, 可以强化内部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它主要是为适应经济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二、研究背景
1. 管理会计方法在我国企业应用的现状及问题表现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的引进开始的, 其历史并不长, 而作为管理会计重要内容的中国式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却已有40余年。所以, 现在不少的企业运用了责任会计, 但大部分企业会计人员是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 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企业运用管理会计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1) 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较前虽有进步, 但是应用现状与实际需要很不适应。
(2) 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状况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有一定相关性。
(3) 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应用的要求有距离。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在中国仍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具体来说, 管理会计仅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应用, 主要在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使用较多, 但是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知之甚少, 造成管理会计的应用困难。在应用深度上, 管理会计还有很多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应用阶段, 导致未能在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推广与使用。
2. 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原因
(1) 企业外部环境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影响
(1) 经济环境的影响。管理会计与企业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例如管理会计中净现值法的应用, 关键问题之一是贴现率的选择, 这个贴现率可以是这笔所要投资的资金的资金成本率或所投资项目的同行业过去的平均投资回报率, 若考虑风险问题, 就是必要的风险投资报酬率。这些都与金融市场、与同行业的竞争市场有关。目前我国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 企业会计人员仍然是领导者的附庸, 对企业的决策不是建立在管理会计的方法基础上来制定, 而是几乎全凭领导者的指令来决定, 难以尽到管理会计人员应有的职责, 导致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不能普遍应用, 只是一种口号。另外, 国家的投融资体制, 以及税收、货币等宏观调控政策都对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方法产生重大影响。
(2) 法律环境的影响。从法律制定方面说, 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是不健全和不完善的, 尤其是经济法律。从法律的执行方面说, 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法律,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法不依的现象常常发生。 (3) 会计制度要求。现行的会计制度设计的结构体系和基本内容仍然是围绕着传统财务会计而确立的, 主要还是关于如何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方面的“条条框框”, 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并未涉及现代管理会计或成本管理会计。
(2) 企业内部环境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影响。 (1) 企业领导者重视程度的影响。由于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具有法律强制性, 企业是否应用管理会计,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如果企业领导者缺乏对应用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 则会继续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判断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 而不应用管理会计。 (2)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目前, 中国多数企业很少运用管理会计, 即使运用, 效果较差。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因为管理会计有些方法的应用是建立在较高管理水平基础上的。上市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内部机制比较健全, 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 因此这些企业具有内在驱动力去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而现在我国多数企业尚未达到这种较高的管理层次, 造成管理会计需求不足, 从而影响了一些先进方法的应用。 (3) 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在我国, 虽然表面上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提高, 但客观上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表现在专业教育方面层次低, 大多数处于纸上谈兵阶段, 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其原因有两个:其一, 我国开办非全日制的函授、电大等形式的教学中, 相当一部分人是为生存或为了满足升迁的硬件要求才去参加学习, 因而对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他们的目标是能毕业不是为获取知识;其二, 我国管理会计教材的编写本身存在诸多问题, 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复杂的理论和单一的假设缺乏应用的土壤, 没有结合我国的本土案例分析, 造成学员在学习时难以理解和把握, 更别说在实践中灵活加以运用。
三、管理会计研究自身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管理会计资深研究并不太多, 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会计研究氛围。过呃逆对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远远没有财务会计方面的研究有规模、深入。要想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必须加大管理会计自身的研究, 形成一个成规模的研究团队, 不断巩固新成果, 不断开拓创新。
四、针对管理会计方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 建立健全经济体制, 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只有当市场是健全的, 市场提供的信息才及时有效, 才能为管理会计的方法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企业需要努力减少影响企业管理部门决策的行政因素, 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自主决策。
2. 强化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
管理会计从其作用来看, 实质上是一种管理, 管理会计的应用是贯彻管理思想的表现。要增强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植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包括人力资本的价值、生产价值和财务价值。企业在增加人的价值和生产价值方面表现出色, 财务价值也不会逊色。当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 必须借助管理会计进行价值测量。如果一个企业领导准备塑造一种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 那么, 管理会计就成为其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作用。自然管理会计得到企业领导应有的重视。
(2) 在高校里属于管理专业的都增设管理会计科目, 扩大管理会计的知名度。通常企业的领导是由管理层提拔上来, 因此, 管理层具备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是非常必要, 也有利于增强未来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并且高校里的管理专业学生将来大多数是从事管理工作, 为他们增设管理会计科目能为他们日后的管理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3. 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
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 才能架起一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 改革现行的陈旧教材, 不片面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字模型, 不生搬硬套那些众多的无法操作的名词、概念与方法。组织编写队伍编写出适合各个不同层次需要的、规范实用便于操作的教材, 增加一些中国的管理会计本土化案例。
(2) 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学的管理会计内容比较简单,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管理会计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知识的不断更新。可以设立每年一次面向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知识继续教育考试。
4. 管理会计研究要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
理论的研究深入到企业当中去, 既使研究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又使企业能够很快地应用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鉴于我国的学术界研究人员很难深入到企业中调查研究, 因此发表的成果与企业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偏离。所以, 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的中国管理会计师职业组织或者定期举行大型的管理会计学术论坛, 使其成为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与实务人员交流工作经验的场所, 以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提供技能培训, 并组织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定法规规定取得资格后才能在企业中担任会计职位。这样, 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具有相当水平的管理会计人员, 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加强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 扩大社会影响, 让人们更加关注管理会计, 积极投入到管理会计的学习研究中去, 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沃土。
参考文献
[1]陶长高: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如何进行财务管理.财务与会计, 2003年01期
[2]周长春: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务监督, 2009年04期
[3]刘湘卫: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整合.财务与金融, 2009年02期
3.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发展中的应用 篇三
摘要: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管理会计渐渐成为管理者战略性经营企业的重要工具,本文围绕这个中心,论述了管理会计的概念、作用,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论述了几个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管理会计;经营管理;发展;战略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综合各种会计知识,为企业决策服务的会计学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并应用,它也是会计行业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财会人员有必要对其充分了解,并最终将其应用到工作中,以使企业的发展更有保障。
一、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其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它是伴随着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产生的。第一次世纪大战后,美国许多企业都以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与工作水平。为了配合科学管理,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方法引进到会计中来,成为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有学者提出了“管理的会计”这个词汇,但并没有受到会计界的普遍重视。到了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广泛实行职能管理与行为科学管理,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20世纪20-70年代,管理会计的狭义概念初见端倪,大家将其定义为“只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提供计划与控制所需信息的内部会计”。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管理会计的外延开始扩大,出现了广义的管理会计概念。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在1986年对管理会计的基本定义为,“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合理利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的财务信息,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编制供诸如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使用的财务报表。”
由此看来,管理会计不仅加工历史信息,而且加工未来信息,它主要是服务于管理人员,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和实践仍将不断变革和发展,旨在为现代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管理会计目前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1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应用不深人、作用不协调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部分会计人员对企业的决策不是建立在管理会计的方法基础上制定,而是几乎全凭领导者的指令来决定,难以尽到管理会计人员应有的职责。许多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管理会计内容未进入应用阶段,未能在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管理会计内容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但还处在零星、分散状态,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紧密地联系,实际工作起来不能和其他管理方法协调运用。
2管理会计内部环境不成熟
企业管理会计是否能充分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和会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由于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知之甚少,加上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所以很多管理者对发展管理会计只持观望态度,由此,影响到会计工作人员并不重视对此会计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3管理会计自身存在一定缺陷
目前的管理会计可操作性较差,其技术主要采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大多为数学分析模型,实际运用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而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原始的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有更具前瞻性、更具战略指导意义的管理会计出现,才能为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服务。
三、新时期我国企业应重点加强管理会计的发展
1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现阶段,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也有较大差别,如果要全盘吸收西方管理会计的经验,恐怕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今后要推广管理会计,必须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首先,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不能一味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其次,我们应更加注重中国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规范化。现阶段,管理会计方面的学习资料在内容排列、逻辑顺序、基本理论结构、名词、概念以及方法等许多方面都欠缺规范化,这不利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也不利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同时,为了确保管理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处理、存储、输出等越来越准确、及时,我们应该更注重该方面的软件技术开发与应用,使管理会计在应用技术上适应电算化会计的普及要求。
2强化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企业领导人应该根据现代市场的竞争特点,将它与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概念区分开来,充分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与财务核算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不要停留在过去靠经验、靠胆识治理企业的观点上。要知道,到处是机会的市场也到处存在风险,管理者们应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管理会计体系,设置专门的会计岗位,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只有对企业的财会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才能给企业最好的财务保障。
另一方面,虽然二十年来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成绩斐然,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高,要真正使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必须提升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队伍。首先,在业务方面,要对会计人员加强后续教育,对经济类、管理类的会计学科补充学习。其次,要更新对财务工作的观念。市场经济发展中,信息传播、处理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会计人员必须顺应市场发展,牢固树立起市场观念、企业整体观念、动态管理观念以及企业价值观念。
3对管理会计内容进行调整与拓展
(1)成本管理方面,应着力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也就是说,如何运用好各种资源,使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高智力转化为生产力已经成为新时期下企业最值得关注的会计问题,同样,这也是我国管理会计的首要任务。
(2)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应完善模型决策分析,拓展决策评价标准。
管理的重心在决策。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做到:①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修改性;②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③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④对模型中所运用的数据,发现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4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战略管理会计是在当今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全球性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特定需要而建立的新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战术性管理。即在目标市场与产品方向既定的情况下的日常管理。另一类是战略管理。它与企业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要求经营管理索本求源、减少浪费、降低资源消耗。战略管理会计就是着眼于战略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劳动力投入等因素,将传统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发展为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
4.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探讨 篇四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ERP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ERP i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research
课 程 名 称用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
姓名
学号100101```
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
成绩
任 课 教 师冯光
ERP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前,ERP倍受广大中小企业关注,其应用正在不断地展开,已成为不少中小企业解决交货延期、资金周转慢、成本测算难等内部管理问题的有效办法。然而ERP项目涉及的问题很多、应用效果不佳、成功率低等问题困扰着中小企业。本文从ERP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及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出发,然后通过ERP系统实施案例的描述与论证,分析出ERP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从而得出ERP系统的应用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中小企业实施ERP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企业管理;应用研究
一、前言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的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我国目前拥有15 000家大中型企业和1 000万家中小型企业。据统计,近两年来,国内ERP实施成功率已达到20%,其中又以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居多。占社会企业总量99%的中小企业,在资金、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提并论,他们如何成功地实施ERP呢?
二、ERP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以建立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整合企业经营,全面加强企业管理。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舍得在管理系统上投资的举动,足以说明了这一趋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不断趋向多样化,企业间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的今天,要求企业行动必须快捷、灵敏,在管理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
三、实施ERP系统管理的意义
1、加快内部信息的传输、处理速度和工作效率;
2、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户和商业机会;
3、使企业对市场变化更加敏感,缩短决策时间,便于企业发展规划,并规避企业风险等。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要实施ERP,最重要的是解决他们的认识问题。管理是有成本的,ERP只是管理成本的一部分,不能简单地说投资ERP需要多少钱,关
键是要看它后期的投资回报。比如海尔,每年交易额是七十个亿,使用ERP系统后成本降低了4%—6%,一降就是几千万,投资很快便得到了回报。更何况ERP带给企业的收益不只是降低成本,重要的是企业已有的管理模式得到了完善和更新。
四、企业应用ERP失败案例
(一)、三露联想“婚变”
北京市三露厂在1998年3月20日与联想集成签订了ERP实施合同。合同中联想集成承诺6个月内完成实施,如不能按规定时间交工,违约金按千分之五来赔偿。合作的双方,一方是化妆品行业的著名企业,一方是国内IT业领头羊的直属子公司。这场本应美满的“婚姻”,因为Intentia软件产品汉化不彻底,造成了一些表单无法正确生成等问题出现了“婚变”。后虽经再次的实施、修改和汉化,包括软件产品提供商Intentia公司也派人来三露厂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但是由于汉化、报表生成等关键问题仍旧无法彻底解决,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
(二)、哈药“城门失火”
2000年,哈尔滨医药集团决定上ERP项目,参与软件争夺的两个主要对手是Oracle与利玛。一开始,两家在ERP软件上打得难解难分,一年之后,Oracle击败利玛,哈药决定选择Oracle的ERP软件。然而事情发展极具戏剧性的是,尽管软件选型已经确定,但是为了争夺哈药实施ERP项目的“另一半”,2001年10月,利玛联手哈尔滨凯纳击败哈尔滨本地的一家公司华旭,成为哈药ERP项目实施服务的“总包头”。
但是,始料不及的是,到了2002年3月份,哈药ERP实施出现了更加戏剧性的变化。利玛在哈药ERP项目的实施团队全部离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整个哈药项目也被迫终止。
五、ERP在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北京市三露厂和哈尔滨医药集团就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应用ERP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使用的盲目性
企业对ERP认识模糊,混淆了“ERP软件”与“ERP系统”的概念。他们认
为,只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计算机硬件和某种ERP软件,就能解决企业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就是企业为追赶潮流,把钱花在外部包装上。没有坚实的基础,只是盲目乐观,企业注定隐患丛生。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企业的投资远大于获得的增益,软件与公司实际不相符,系统无法正常有效的运转,不仅使得系统丧失了它本身的价值,也使得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2、市场上相关产品众多
这也使企业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企业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成本,便利,安全以及是否符合企业实际等等因素。这一方面不仅使得一部分企业对此“谈虎色变”,对ERP的使用呈观望态度,也造成一批准备使用和已经使用的企业的不便。、不同生产(经营)业务流程之间的差异
不同管理方式之间的差异远不是“人机界面个性化定制”所能解决的问题,要求处理方案的变化也是可能的。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传统的方法是不同行业用不同版本,但由于核心功能就有差别,传统开发方法往往程序改动很大,无异于写两套软件。所以选择了与自身生产(经营)业务流程不相符的ERP系统也是企业引进ERP系统后实施失败的原因之一。
六、如何提高ERP应用的成功率在我国企业实施ERP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我国一些实施ERP系统的中小型企业的深入分析,我认为要想成功实施ERP,企业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ERP软件的本地化问题
(2)必须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参与
(4)企业ERP系统的建设必须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企业机制的转换相结合(5)正确地、实事求是地选择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突破口
(6)ERP的教育和培训必须放在重要位置
(7)从基础工作抓起
(8)强化项目管理在实施ERP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9)扶植和发展国产ERP商品化软件产业是当务之急
七、总结
5.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探讨 篇五
一、前言
环境会计理论的形成,是环境问题和会计理论相结合研究的产物,基于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会计理论界对这方面问题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目的是为了协调社会的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当下,煤炭行业已经采用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协调,但是仍然有许多煤炭行业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污染源仍然是未得到根本治理,新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为此,展开对煤炭行业环境会计的运用探讨。
二、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发展的现状
(一)环境成本会计的研究
我国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由于环境会计成本本身的核算得复杂性内容的多样性,在很多方面,我国对于环境成本会计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对环境造成影响而采取治理措施所产生的成本,以及企业在执行环境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被称为环境成本。在中国会计学会对部分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开展的环境会计调查问卷中发现,在以信函方式发出的调差问卷中,250份问卷只收回17份,在这9个月的调查时间里,涉及的调查对象有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央企工委监事会中的总会计师、负责人。
(二)环境成本会计的内容
环境成本会计的内容较为广泛和复杂,具有多样性,详细说来,环境会计的内容包括:
(1)污染预防成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为了预防在或称中产生环境污染而产生的成本。
(2)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在生活经营活动过程中,企业为了治理所产生的环境污染而耗费的成本。
(3)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对此期间产生的废弃物,以及用后的废弃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再利用而产生的成本。
(三)环境成本会计的必要性
矿产资源的得过度开采利用、矿区土地的塌陷问题、煤炭生产利用后的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等等,这些都是煤炭行业在不规范的资源开采过程中,而导致产生的许多社会问题。
鉴于以上情况,在煤炭矿区简历环境成本会计的意义十分重大。一是环境会计的主体从企业内部向外扩展,煤炭矿区成为会计主体,有利于“绿色GDP”的形成。二是推进了珍贵的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对储存的资源价值以有效地方式纳入了环境成本会计的范畴。三是有效改变了煤炭行业只补偿损失而不进行综合治理的现状,把矿区的环境治理的支出纳入了环境成本会计范畴。四是环境安全的管理费用也纳入了环境成本会计范畴。
三、煤矿企业中环境成本会计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披露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企业信息的披露,我国主要集中在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里,但是即使是这样,也仍然有许多重污染企业的信息披露不完善。在当下的煤矿企业之中,情况也是如此。这种信息不对称、信息的缺失不完整不透明,造成很多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逃避,造成更多的环境负担。信息内容的不完善、内容的滞后,以及信息的真实性的难以考证,使当下市场经济之中管理者以及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信息披露大多是在强制下施行,而非企业自愿,使得信息的披露工作,大多显得被动。
(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法规的约束力量不容忽视。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企业钻空子的现象时有发生,也使得企业发展的不受约束,对其管理当局没有形成一定的压力,从而使企业对于环境负担的问题重视度不够。举以排污费的收取为例,费用收取程度偏低,使得对企业的重视影响很小,而且从费用上来说,也弥补不了,企业对环境造成损坏后的治理费用。对于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标准、科目设置、报告流程以及披露规范等方面的会计准则大多都处于空白的状态。
(三)回收重复利用没有纳入成本核算
在环境成本会计的核算上,仍然有许多不完整之处。从煤矿的废旧物回收重复利用来说,大多数煤矿都设有专门的修旧利废场,以方便回收利用,但是在这一块,其内部单位占的陈本以及收益的获得,在相应的环境会计中没有得到实时有效地反应,从而使煤矿环境会计的缺失。
(四)相关的管理会计专业型操作人才缺乏
对于新型的管理会计—环境成本会计,我国的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步,但是在现实中的操作实现却不尽如人意,除了企业本身的意识和重视度以外,还有就是专业的会计的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四、煤矿企业中环境成本会计的发展建议
(一)加强企业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
企业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会直接影响到对于政府、债权人、投资者以及社会大众等行为的决策。然而目前会计披露的模式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基于会计信息对于其信息使用者的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在日常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标准、报告汇总形式、环境财务信息报表的设计上,加以重视,并且同时加强社会和政府的监督管理作用,多管齐下,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披露。
(二)健全完善煤矿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法规
环境会计的产生,不是企业自身自觉自然的行为。即使能够看到一些企业主动的对于环境会计的.披露与计量,但是这些都是企业为了其战略发展和维护其绿色企业形象的自利性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强调法律法规在完善环境会计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有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才能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有约束力,用法律的力量来确保环境会计的地位,从而推动我国环境会计的进程。
(三)把握环境成本会计的核算内容与原则
环境成本会计的构成,相对于普通的会计,有一定的复杂性,其核算更加有难度。基本上,我们把环境成本分为两大部分: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从意义上来说,内部成本指的是企业能够直接核算的,比较清晰的,内部实际利用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成本。而外部成本则指的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关但是难以确定明确责任,难以形成标准来计量的成本,实际上也是有企业本身来负担的环境成本。除了通过内外部的关系来区分以外,也可以将换成成本从功能上划分为三种,即已产生环境损失的成本、维护现状环境的成本以及预防环境污染成本。
环境成本会计的核算原则也需要得到明确。具体来说,我们要遵循环境成本会计的相对独立性,环境会计有其特性,它的计量单位多样性,会计报告的灵活性以及内容的广泛性都是其特性的表现,需要引入相应的管理会计方面的理论,加以完善。其次,要遵循强制和自愿相互结合的原则,企业应该更加自主的提供会计信息以及自主选择预提形式等。再者,要遵循核算范围的统一,尽量完善环境会计的标准问题,使得其核算更加有规可依。
(四)加大力度培养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方面复合型人才
环境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种,是一种比较新的,逐步受人们重视的核算形式。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其核算有一定程度的难度,我国目前的环境会计的复合型人才还较缺乏,需要大力的培养和发展。担任环境会计的工作人员,具体来说,需要有以下知识和能力:首先,需要了解煤矿生产运动的系统程序:其次,是要熟知会计的法律法规;再者,从业者必须受过一定的培训具有相应的管理会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总体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需要丰富多种形式来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环境的保护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五、结束语
6.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探讨 篇六
摘要:企业信息化就是实现企业决策职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商务运作电子化等,而实现这些都不能离开计算机技术。现代科技发展迅猛,网络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资讯和信息,企业决策者仅仅靠自身判断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的。本文主要是描述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企业信息化 科学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已经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各行各业企业管理都开始走向现代化和正规化,并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全面集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决策智能化,商务运作电子化等,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营销论文“ target=”_blank“>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1、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信息化其中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企业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率。企业信息化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和员工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能具体了解到员工的想法和工作情况,有效的保证了管理的规范化。
(1)企业通讯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缩短了企业空间距离,实现了各部门“近距离”联系和控制。许多现代企业管理中运用了腾讯通和OA系统等一些计算机技术,大大拉近了公司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距离。这种管理不但使公司更加的和谐,还是决策层的决策更加的正确。企业实行这种管理和监控有效的保障了公司的运作,加快了公司的管理结构的优化,甚至是加快管理层次的转变,从而实现企业的扁平化管理。公司会议有传统的人人到场转向现在的视频会议和网络会议,这样不但节约了参与者的时间,还加快了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网络会议正逐渐的代替传统的会议模式成为企业会议主要方式,它的出现不仅为企业节约了成本,还在很大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进步以及提高员工自身素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的企业使用的通讯软件也不断更新,这些软件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快速传递信息的软件使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2)计算机技术能够准确而快速的分析企业信息。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分析是企业决策层做出正确决策的可靠依据。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内部信息量也会逐步扩大,各层的信息汇集量也会越来越大,而大量的信息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分析。传统的信息的汇总和分析都是依靠人力来解决的,但其效率和效果都不能让人满意。此外,通过人力来汇总会导致信息丢失和信息失真,进一步导致企业决策层做出错误决策,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计算机技术具备运行效率高,计算准确等优点,真好弥补了人为的不足。
计算机技术的这些优势真好符合企业对信息的处理。企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利用大量计算机技术,将会是企业介绍大量的成本和人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给企业决策层提高可靠的依据。使决策更加的科学和合理,这也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具体表现。
2、计算机技术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
(1)企业财务数据监控
利用计算机技术,从而保证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的核心部门就是财务系统,其对企业起着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系统的数据准确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的集成性能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全面监控,从而决策层能够随时的获取正确的财务数据,并能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
(2)企业的财务分析
运用计算机技术,从而保证了企业财务分析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计算技术利用其自身的逻辑性,用于财务分析,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分析数据和分析结果,实现财务分析数据的科学化,避免人工误差,帮助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3、计算机技术在企业运营方面的应用
(1)计算机技术的集成性使得企业人力管理更加安全和顺畅。
企业的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因而备受企业关注,计算机技术通过集成人力管理的各个模块,实现人力的动态管理和数据化分析,保证企业可以及时得到企业人力的状况和前景分析,提高企业对于人才的预警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从而使得决策层可以快速做出反应,保障企业人力安全。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本管理上的应用还表现在其先进的信息收集系统,可以为企业收集和储备大量的备用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本输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大规模的减少工作量,从而减少人力管理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企业人力资本储备的最大化以及人力资本运用的科学化。在人力成本核算上,计算机技术可以集成财务与人力的双重功效,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人力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计算机技术为企业采购及物流储运提供有序的保障。企业的采购及物流储运系统需要顺畅的流程和密切的协同才能发挥其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类系统集成,可以实现采购、储运、物流的最优化配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低化,从而在保障企业产品供应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科学的计算机技术在运营调配中起着以往人力无法达到的作用,强大的运算能力保障了其作为调配中心的作用,安全快速的调配方案保证了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降低自身成本,获得客户认同。
4、结语
我国企业正在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进程中,需要大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计算机技术是加快我国企业快速发展的垫脚石和可靠保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在建设信息化时比较顺利。计算机技术运用在企业信息化中,企业的发展速度将大大提高,经济利益和营销论文” target=“_blank”>市场竞争力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7.我国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探讨 篇七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企业战略,业绩评价
1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1.1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战略管理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来的, 它将战略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 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谓战略成本管理, 就是在提供、分析和利用战略成本信息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的成本管理, 以外部市场为导向, 充分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围绕企业的总体战略、事业战略以及功能性战略进行全面的成本管理, 从战略高度控制和改善成本结构及成本动因, 寻求成本持续降低的最佳途径, 确保企业取得并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
1.2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确定成本管理目标特别是确定成本管理战略目标应从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企业经营活动、管理措施及战略选择的相互关系等因素。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使得成本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因而成本管理目标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具体来说, 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持续降低成本。尽管企业在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 为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所采取的成本管理目标、方法和手段不同, 但从企业整个的生命周期来看, 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定位主要还是力求持续降低成本。在既定条件下, 成本改善是有限度的, 超过这一限度, 收益将随着成本的持续降低而递减, 从而有可能导致成本降低的努力收益甚微。为此, 应更新技术和观念, 改进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 从而为进一步的成本降低提供新的保障, 也为持续降低成本提供新的潜力, 这也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点所在。第二, 增加企业利润。降低成本固然可以增加企业利润, 但从战略的高度来看, 未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整体价值, 这就要求企业不能单纯地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 而应从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成本、质量、技术、价格、竞争力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灵活运用成本效益原则,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增加企业竞争力。第三, 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 就必须采取诸如整合资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战略措施, 并且通过成本管理予以配合。
2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2.1 完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必须以战略成本管理为契入点
近年来,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 我国企业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这就导致企业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降低, 而间接费用的比例却急剧提高, 成本结构日趋复杂化, 以往立足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以增加企业利润为目标的传统成本管理方式日益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因此, 以寻求企业持久竞争力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便应运而生, 并日趋成熟。在现代成本管理中, 战略成本管理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局限在内部经营过程这一微观层面上的格局, 将成本管理重心拓展至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宽广的领域, 通过分析成本效益、费用预算执行情况、成本升降的原因、竞争对手成本及企业身各环节的成本等, 有助于提高企业成本预测、决策的科学性, 从而正确选择企业经营战略, 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 提高企业整体价值, 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2.2 企业面对并参与当前市场竞争必须以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为指导
我国加入WTO以后, 我国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市场竞争,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制胜法宝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为此, 我们应以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 以获取并维系持续竞争优势。众所周知, 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服务作为一个整体能否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而影响竞争成本的关键是企业全局的、系统的、多角度的战略成本,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经营过程的传统的经营成本。企业经营及产品受当消费者消费偏好、竞争环境、竞争地位、采购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根据波特提出的战略分析方法, 首先应分析特定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特定环境下的市场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等, 然后确定其应采取的战略。针对不同的产品应根据其所处的市场环境采取标新立异战略、目标集中战略和低成本战略等相应的市场战略。采取标新立异战略可以通过追求品牌形象、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独特性, 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对价格的敏感性下降使企业得以避开竞争;目标集中战略可以通过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而实现差异化, 或为特定群体提供服务时降低成本, 促使企业的赢利潜力超过行业的平均赢利水平, 从而籍此抵御各种竞争力量的威胁;而成本领先战略则可以通过对外拓展市场, 对内实行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成本, 从而降低成本、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增加利润, 确保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3我国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3.1 提高全员参与意识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不仅需要领导、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的不懈努力, 而且有赖于企业内各个部门和全体人员的整体配合。众所周知, 从管理层到基层全体员工的认可和支持是成功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保证。为此, 企业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以提高全员参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 管理层必须从思想和资源等方面大力支持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 确立目标和改进的重点。其次, 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层次分明、运转高效的战略成本管理机构, 并配备相应人员组织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工作。同时通过组建团队加强合作, 团队的所有成员共享团队目标和组织目标, 建立和传播战略成本管理的心智模式, 进行分析并向高层管理者给予适当的建议, 在整个组织内部和外部进行持续改善。再次, 加强战略成本管理队伍建设, 提升业务素养。成本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战略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影响巨大, 加强培训有利于提高专兼职成本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素质。为此, 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职的各级各类成本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首先应在全企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宽松的环境, 以提升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树立成本管理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自觉参与各项战略成本管理工作。其次应通过采用面授、座谈、讨论、报告等多种培训方法使各类各级成本管理人员掌握完成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3.2 进行业绩评价以促进企业持续改善
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 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 以战略成本计划目标和控制标准为依据, 通过建立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各项活动进行全面的监控与动态的衡量, 考察其目标完成程度, 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从而形成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并促进持续改善。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系统的、全面的、持续改善的动态过程, 它不仅为降低成本而增加利润, 而且更注重获取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进行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首先应着眼于整体战略目标评价各项成本管理活动的效果。在此过程中, 应确保评价对象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不能简单地以短期成本的升高或降低作为评价标准, 忽视相关管理措施对企业长期成本及业绩的影响;更不能片面注重个别环节成本的增减变动而无视整体战略目标完成所需的成本消耗。其次由于绩效评价与成本管理的内在联系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动态地向前发展, 因而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动态性。通过对战略成本计划实施结果评价, 发现成本管理活动中存在与预期目标和战略发展不协调的重大问题, 并及时予以纠正, 从而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
3.3 正确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 具体方法包括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其中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从供应商开始直至最终产品消费者的相关活动的整合, 是从战略角度分析如何控制成本。战略成本定位则是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成本管理体系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机制, 而战略性成本动因的分析旨在战略定位的基础之上对成本管理系统的发挥与强化。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基于产品或服务, 对全部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 归集并分配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 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 对有独立的制造过程的产品预先测算目标利润, 然后根据目标利润测定必须达成的成本目标值, 并据此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其目的是在产品研发阶段事先设计好产品的成本, 而不是试图在制造过程中降低成本。
企业要成功应用战略成本管理, 就必须充分利用战略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正确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 通过分析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 提升企业战略, 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选定相应的低成本战略、标新立异战略、目标集聚战略或其他战略, 确定扬长避短的策略赢得成本优势;及时更正并控制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并根据条件的巨大变化对企业现行的战略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冉秋红, 丁磊磊, 熊海霞.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探讨[J].财务通讯 (综合) , 2010 (6) :101-103.
[2]朱剑华.浅谈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及其意义[J].能源与环境, 2013 (1) :90-91.
8.标杆管理及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 标杆管理学习型组织创新竞争
标杆管理由美国施乐公司最先采用,用以应对日本同行业的竞争压力, 因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被西方国家许多企业采用。20世纪90年代,标杆管理成为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并称的三大管理思想。按照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定义:标杆管理法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的将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标杆管理从实质上是一个模仿、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一、标杆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
1.标杆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实践情况
标杆管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运用中还属于初级阶段,对标杆管理的理解和运用还不成熟。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上海光明集团、万向集团、海信等国内企业正在实践标杆管理理论。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在2001年开始实施标杆管理。中海油对标的主要企业是名列世界第14位的挪威石油公司。中海油的分析人员把与竞争力有关的指标分解为六个大项十八个子项的,其中中海油除了销售净利率一项指标占优势之外,其他各项都处于劣势。对标之后,中海油的观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在借鉴学习过程中遭遇失败。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中国餐饮企业开始研究和模仿“洋快餐”的初期,如“红高粱”和“荣华鸡”这两个中式快餐连锁一度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连锁店,但他们对“麦当劳”、“肯德基”只是表面的简单的模仿,忽视了标准化管理、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依靠细节制胜的文化营销手段等企业成长的本质因素。最后,无论是“红高粱”还是“荣华鸡”都消失了。
此类实施标杆管理或认为自己在进行标杆管理实施的企业,无论是成功和失败,都为我国其他企业实施标杆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也是我们系统研究标杆管理的实践基础。
2.我国企业实施标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开展了针对北京市中关村地区企业的标杆管理实施情况的调研,以小见大,借以研究我国企业实施标杆管理的现实状况。
(1)从调查所得的结果看出,有75%的企业向其他优秀企业学习过,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并不明白自己在进行标杆管理,有40%的被调查者没有听说过标杆管理,30%的只是听说过标杆管理但并不了解其具体内容,只有2%的深入学习过。可以看出,中国的企业很多都是标杆管理的实践者,但缺少系统的学习,标杆管理在我国还未形成固定的管理体系,人们对于它的认识还不充分。
(2)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很多企业的标杆管理方案制定小组的成员多为中高层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公司基层实践活动的了解,影响了方案制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其次,我国企业的很多标杆管理方案制定过程中缺少员工的参与,同时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得不到位,员工不清楚整个标杆管理的实施流程。再次,由于信息收集人员的素质以及信息的可获得性较差,使得企业在进行标杆管理时会遇到信息收集的障碍。同时,我国开展标杆管理的时间较短,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对方案的可操作性把握不足,也是造成方案的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标杆管理在我国实施的影响因素
1.文化因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提倡“自强不息,自我奋斗”,而标杆管理却倡导相互学习,依靠借鉴别人的先进做法,进行改革性创新,因此,自强不息的儒家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间资源的有效分享。道家则主张清心寡欲,与世无争,顺其自然,这必然与作为竞争性工具的标杆管理相违背。同时,长期的农业经济结构,狭隘的小农意识又导致对竞争的态度褊狭,企业间的合作的氛围不够充分,影响了实施标杆管理的信息交流。
2.经济法律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企业间的竞争激烈,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企业的竞争意识薄弱,竞争程度较低,在这些地区开展标杆管理的动力较弱。
(2)知识产权法的实施力度不够。标杆管理需要企业间互相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竞争情报等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是企业的商业机密。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即使许多企业有互相交流彼此提高的愿望,由于担心自己的商业机密在毫无保障的情况下被别人获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也将受到阻碍,这些情况都影响了标杆管理中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企业自身的因素
(1)人员因素。我国企业的领导者对标杆管理的认知不够,与员工缺少沟通,竞争意识薄弱,影响了企业实施标杆管理的动力,减弱了标杆管理的执行力。同时,由于人们不愿挑战权威,把向领导提出问题、与领导有不同意见被视作对领导的不尊敬,这样就遏制了员工的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企业领导者 “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的心态,盲目的选择超出自己能力的标杆企业,导致较强的挫折感而放弃标杆管理。
(2)组织结构因素。我国许多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形式,组织层次多,横向联系较差,信息很难顺畅的传递,员工的被控制感很强,不利于发挥自己的潜力,因此,员工的好奇心、敢于试验以及适当冒险等价值观被压抑,不便于建立学习型组织,不利于标杆管理的推广。
三、我国企业实际实施标杆管理的对策建议
1.营造学习、创新的企业文化
组织的成功变革最需要的就是要有开放求变的企业文化。管理者应该确保组织文化支持并且鼓励“我们可以向任何人学习”的态度,培养员工“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标杆管理本质上是一个学习创新的持续的过程,要营造勇于改革创新的氛围,摒弃墨守陈规的工作模式,鼓励员工大胆的创新。
2.标杆对象的选择要恰当
对于标杆对象的选择,可能来本企业内的优秀部门、同行业的优秀企业,因为相同行业的技术流程科技成分相同,有利于相互学习和补充。也可以来自完全不同的行业,原因之一是与自己的直接竞争对手比较,双方都会感到有压力,同时关于竞争企业的信息不易获得。实际上,本行业离标杆对象越远,就越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的战略在本行业内不易被模仿,能够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比如美孚石油公司通过学习丽嘉-卡尔顿宾馆的各个服务环节,构建和维持友好服务的系统。
3.建立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
首先,强调企业伦理问题,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界定出信息的可共享程度,使企业双方明白可以通过分享信息相互受益,通过制定相关的信息交流合同,以此约束企业双方的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双方信任的第三方来实现信息的共享,保证公平与诚信。
其次,建立信息收集机构。对各大公司在公共期刊上和网站上发表的管理信息以及近10年经济报表进行预测分析,尤其应关注和学习行业外的企业,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思想,从中领悟新的道理,防止在行业内产生雷同现象。
4.注重以人为本的全员参与
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是推行标杆管理的首要条件。管理者应该以看得见的方式在组织内部推行标杆管理,定期到基层实习,加强与员工的交流,以此影响员工的态度,加强执行力。同时,管理者应该对员工进行授权,提高员工的主动性。
标杆管理的实施更离不开一线员工。首先,员工有丰富的实际经验,了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对企业改进方案提出重要建议;其次,标杆管理的最终执行依赖员工,如果他们对标杆管理不了解,就会造成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标杆管理的进程。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标杆管理培训,让员工参与决策。
9.加强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 篇九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起来。许多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数量和价值都明显增加。而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具有潜在的服务意识,被称之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动力源”,利润增加的“催化剂”。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基本的是必须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解决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运作效率。
一、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手段
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购建审批制度、验收管理制度、保管使用制度、转移报废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稽核制度,做到账、卡、物相符;制定固定资产报损报废、有偿调拨、转让变卖、租赁抵押等规定和申报制度,使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做到合理、节约、高效。结合目前企业实际,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对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实行有偿使用,对用于经营性房屋、仪器设备等应按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此外,要加强闲置设备的调剂管理,使闲置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合理流动,尽可能提高其利用率,以达到企业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统一。
二、用计划加强事前控制,合理配置、管理固定资产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thldl.org.cn的购置,必须在投资预算额、该投资的机会成本、投资的资本成本、预计现金净流入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各级机构应形成“没有计划,不得执行;执行计划,不得突破;专项计划,不得挪用”的观念,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与批准的计划相配套,各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转变思想,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对计划的执行实施人为有效的监控。同时,加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预算管理,细化成本控制,科学合理地申请、安排计划,减少超计划情况发生。作为处罚措施,对于出现超计划等违规问题的机构企业管理决策机构可在处罚责任人的同时,按违规全额的一定比例扣减违规机构下一年度计划。
固定资产配置,严格按照企业制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来进行,
规定企业所有固定资产由设备部门统一购买(专用固定资产如电脑等信息资产除外),但必须先由各部门填写请购单,并由设备部门作技术经济论证,进行询价和价格比较,填写好准备采购的名称、规格、型号、性能、质量、估计费用等资料,送相关部门签字并报总经理批准。对一些专用固定资产如电脑、打印机等,由于其移动的方便性,管理上容易滋生漏洞,针对其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应制定特别的业务处理流程,如电脑等设备应从确定采购的时候起就定好使用人,确定责任人。以避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复建设,做好企业的精简工作。当固定资产购建完成后,对设备及时进行测试和清点,并贴上标识铭牌。验收不合格不得办理结算手续,不得交付使用,并按合同条款及时向有关责任人提出退货或索赔。这样才能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next]
三、盘活闲置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闲置给企业的资产带来了很大的浪费,也影响了企业的资产运作效率。为了更好地处置固定资产的闲置问题,提高资产的使用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企业闲置资产的利用率。推行集中管理,有偿租赁的经营形式,对企业闲置的资产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外发布招租信息,让有经营头脑、有条件的经营者承租,签订租赁合同。特别是对一些季节性使用、分散性强、工期集中、利用率低的固定资产,如施工设备、各种车辆等,这样既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2.对闲置的资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经济技术论证,花较少的资金,改造原有的闲置设备,使其增加新的功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达到以少量的增量激活大量的存量的目的。
3.拓宽资产盘活渠道,加快资产盘活速率。各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强联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沟通信息,扩宽闲置资产的调剂范围,设法使闲置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重新发挥作用。
4.制定和完善盘活闲置资产的奖励办法。为了激励各单位、各部门搞好闲置资产的盘活工作,上级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应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奖励政策,严格兑现,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从经营政策上、物质上给予优惠、奖励和支持,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5.报废一部分闲置资产。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集中精力搞好生产经营,对按国家政策规定淘汰、强制性报废和因技术落后造成的部分闲置资产,经过有关部门审批,应予以报废。
四、及时维修与保养固定资产并防止流失
无论是现正使用的还是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都应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这样才符合企业的长久战略。
10.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探讨 篇十
中小企业对我国 经济 增长和 社会 发展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注册的中小企业所实现的 工业 总产值占全国的60%、利税占全国的40%.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具有总体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多变、公司上层稳定、普通工作人员流动大、公司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经营成本和利润相对较低、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相对复杂且灵活性大等特点,其管理会计模式是基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即人治、决策信息单
一、控制制度不连贯、灵活多变、管理会计 方法 运用较单一等。其成因比较复杂,有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所致,有研究者 理论 联系实际不足所致,还有我国 法律 制度方面的原因。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探索构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及研究现状
管理会计模式是指在特定的 历史 时期和环境下,一个国家某种经济型企业类型普遍适用的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用以实施管理会计的方法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是在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共建美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为中小企业获取最大收益,实现自身发展所构建的模式体系。
我国中小企业多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使用管理会计方法,如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等,尚未形成有效的模式体系。现有的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就是在传统管理会计模式的基础上,运用 现代 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服务的。传统管理会计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而建立起来的,基本未考虑企业外部经营条件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是站在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立场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信息支持。其主要围绕企业现有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较少涉及人力资源配置与运用 问题,以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等为主要 内容。当今学者普遍认识到这些问题,也做出了一些尝试:有的学者建议采用典型案例研究方法,指出要走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道路;有的学者提出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制定管理会计准则;还有的学者建议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等。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盲目跟随国际潮流、洋为中用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对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大、中型企业也如此)的研究,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abc管理会计模式
“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是当今国内研究最广泛、成果最突出的管理会计内容。2006年6月在上海财经大学顺利召开的“管理会计在中国发展及实务运用”国际研讨会上,来自英国、日本、台湾、香港等50多所高校的1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了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研究方向和运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中外学者对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 应用 进行了分析、阐述。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研究与发展集团主席罗宾先生所作的《通过abc创造透明度:了解纷繁芜杂现实世界的真谛》主题报告指出,企业必须通过分析自身劣势来应对行业周期性低迷可能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而正确找到劣势的关键在于作业成本动态分析,其核心为联合思考。同时,在对dhl公司进行的案例研究中,罗宾教授将公司部门业务分为三类:核心业务、辅助业务和转移业务。尽管从传统视角来看,三类业务都会导致制造费用的发生,但是根据abc动态分析,核心业务和辅助业务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因此发生制造费用的业务不一定都是必须削减的。日本大阪私立大学冈野浩教授作了题为《管理会计的引进和创造——成本企画和abc结合的理想模式》的报告,探讨了日本式abc成本管理模式的引进模式。上海财经大学潘飞教授的《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实施的案例研究》报告详细介绍了abc在许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过程,包括开始阶段、采用阶段、适应阶段和接受阶段。潘飞教授通过因素阶段模型的研究框架,从技术、行为、组织、环境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许继电器对abc的实施过程。金蝶国际软件集团高级副总裁金卓君女士发表《erp环境下成本管理方法》报告,分析、总结 了erp环境下成本管理模式和基于成本驱动的erp管理模式,并以许继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erp作业成本管理的实践。南京大学杨雄胜教授根据国内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提出要从企业高级控制、中级控制、初级控制各方面分别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加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模式的管理监督。清华大学于增彪教授和赵晓东提出了中国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系统的两个模式,财务控制模式和财务主导型控制模式。针对我国理论与实务相脱节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于富生和张敏认为,要将价值链会计由一种会计思想上升为会计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二)关于管理会计模式的其他思想
何建国提出了我国现代三大管理会计模式的构想:
1.精益生产(lp)管理会计模式,提出减少管理层,强调企业各部门密切合作的综合集成,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建立功能交叉、人物交叉的小组,实行协力工作,保证不同职能的员工能够迅速沟通。这种方法注重加强功能部门的一体化,保证以最大限度的灵活性,灵敏地反映环境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和适当的价格提供质量优良的适销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并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2.敏捷型管理会计模式。敏捷制造(am)是随着现代 科技 的发展、产品周期的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市场的变化而产生的,由对产品的大批量低成本需求向着满足用户的最大需求转变,要求产品个性化、多样化、完善化,并要求能及时满足供货需求。它强调人力、组织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企业能实现其最终目标即企业在不断发展变化、无法预测的环境下增强竞争能力的管理会计模式。
3.构建scm供应链管理会计模式。供应链(scm)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连接上游和下游创造价值而形成的组织 网络,由供应、运输和需求三要素组成。
供应链和敏捷制造管理都是建立在虚拟的企业供应及协作组织的网络构架上,敏捷制造模式的成功运作必须基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而借助敏捷制造的事实,供应链管理也得到了许多关注,成为当今国际上具有 影响 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
何建国的三大管理会计模式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创新性理论基础。
蔡文兰提出了知识经济下变换主题,树立多重目标的管理会计模式。她指出,管理会计不应将企业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增值作为唯一主题,而要以企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企业未来管理会计主题,以综合业绩评价制度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制度。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具体分为财务经营业绩评价、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业绩评价、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业绩评价和企业 学习、创新与成长的业绩评价四大类。这应该成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变革的思想基础。所谓多重目标,可以概括和引申为当代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中小企业价值增值应该建立在战略成本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
邵建军等提出了引入约束理论(toc)构建适应速度经济的管理会计模式。这种模式将所有系统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价值链),通过分析和控制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制约,以不断提高制约环节的效率,同时以制约环节为基准设定生产计划,从而使企业达到持续改善目标的管理思想。这种模式注重关键资源的管理,强调实践管理的重要性并体现整体观。其实,对于中小企业控制制约环节的明显效果不仅仅体现在生产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企业资金周转和信息决策控制方面,及时收回的应收账款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生机。
王军在分析传统管理会计体系存在局限性的基础上,结合20世纪80年代呈现的两大管理会计发展趋势——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提出了构建战略导向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模式的观点。所谓战略导向作业基础管理会计,就是将传统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整合而成,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作业基础管理为基本实践,全方位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新型管理会计模式体系。这种模式综合了当今国内外管理会计模式研究和应用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两大管理会计模式整合在一起,既制定目标,又保证落实,是当今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引用、借鉴的有效模式。但是在作业基础的选择划分上,该模式没有对中小企业薄弱之处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局限于理论研究,实践性差,没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构建相应的管理会计模式。侯齐敏曾对我国中小企业做过一项是否应用过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
1、表2可知,管理会计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运用的内容还不十分广泛,并且责任会计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很多中小企业的责任会计职能形同虚设。管理会计的方法亟待推广,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需要如制度建设、目的分析、方法研究、实践开展等多方面做出管理会计模式构建的努力,包括国家法律制度,中小企业自身内控建设和员工素质提高等等。
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影响因素
1.经济体制和法律环境的影响
【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探讨】推荐阅读: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医院药学中的应用探讨07-30
浅谈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07-12
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09-24
计算机在企业中的管理和应用08-08
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08-30
当代企业10-17
校园媒体在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作用09-09
当代会计理论的困境与范式改革论文10-17
关于我国地方税制管理权限划分探讨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