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静悄悄》教案设计

2024-08-06

《冬夜静悄悄》教案设计(精选10篇)

1.《冬夜静悄悄》教案设计 篇一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冬夜静悄悄》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吹奏歌曲的旋律及节奏。

通过练习吹奏歌曲的二声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完整吹奏歌曲《冬夜静悄悄》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合奏

课前准备:竖笛、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学习吹奏歌曲《冬夜静悄悄》

复习吹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问题导入:同学们,在学校里除了同学,谁和我们的生活学习关系最密切?

竖笛吹奏《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并出示歌片)

那有哪个同学能用竖笛来吹奏一下吗?

独奏

集体吹奏

吹奏歌曲《冬夜静悄悄》

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并为歌曲分段。

吹奏第一乐段:(四个乐句组成)

教师范奏曲调。学生看着歌谱,看看第一部分在节奏上有什么规律?每句的开始有什么规律?

XXX.XXXXX

三、创造表现

连贯地、深情地吹奏第一乐段曲调。

吹奏第二乐段:

试吹各声部曲调

模吹高声部曲调(注意曲中附点八分音符和休止符)

自由练习低声部

二声部合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聆听歌曲

完整吹奏歌曲《冬夜静悄悄》

拓展练习(机动)

聪爸前学习的二声部乐曲

四、完美结课

教学反思:这首歌曲我采用直接导入歌曲范唱的`方法,让同学们说说这首歌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接下去的学唱过程中,全班同学被其中一个旋律搞糊涂了,那就是“老师啊,我送你回学校,我送你回学校”中的最后一句“我送你回学校”。这句话中“我送”两字为附点节奏,而同学们却怎么也转不过弯来,硬[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是把它唱成“我送你”。后来我分开来学,发现一让他们合在一起演唱,就又唱成错误的节奏了。我费尽口舌,还拿出手来拼命花拍子,在黑板上面画图示,告诉他们在后半拍起到最高点的时候,再唱那个送字”。光这个节奏就花了半节课了。

2.《冬夜读书示子聿》优秀教案设计 篇二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3.《冬夜的灯光》教案 篇三

(一)语文训练

1、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章运用的对比手法,从而体会环境描写对突出文章主旨的重大作用。

(二)思想教育

感悟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友谊。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运用的对比手法。

2、感悟文章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对突出文章主旨的重大作用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以“冬夜的灯光”为题,精短却意蕴丰富。冬夜里一盏盏普通的灯光,给夜行人带来的却是温暖、友谊和乐观。相互的关爱、真挚的友情,会赶走寒冷。驱散黑暗,让人们的生活美好起来。

文章开门见山交待出自己抛弃了舒适可爱的家,来到荒凉的小镇。但就是这个荒凉而又偏僻的地方,却有着温暖、乐观和友谊。然后在叙述过程中,按照时间顺序,先写出诊的路上,自己由灯光的指引顺利地找到婴儿的家。当“我”担心回家的路时,那些纯朴而又热情的农民家里依然俩昂着灯光让“我”的恐惧和忧虑成了多余。同时也让读者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个荒凉的小镇上洋溢着的温暖和友谊。最后由几句诗来总结全文,写出了自己对这个西部小镇的热爱,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在寒冷的冬夜,于暴风雪中走过黑路。当时你有什么感觉呢?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有一位“不管多么晚也肯出诊”的医生。这天风雪肆虐,道路又陌生。这位医生在寒冷和黑暗中会是怎样呢?你想了解吗?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冬夜的灯光》。

二、学习新课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

2、自己利用工具书自学。

3、集体交流

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方便。提防:防备。

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此处借指天空。引擎:发动机。特指蒸汽机、内燃机等热机。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预备。辽阔:文中形容农场广阔。无垠:无边界,无边际。启程:上路,开始行程。领悟:领会。

婉言谢绝:用婉转的语言来拒绝别人的帮助。

4、对个别字“僻、穹、擎”的书写加以指导。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小组讨论: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交流: 提示:(1)主要写了在一个风雪肆虐的冬夜,住在荒凉的小镇上的一个不管多么晚也肯出诊的医生,在农家的灯光的帮助下,去十五公里外的农场给人看病。

(2)读完本文,我们想起了《爱的奉献》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想到了那些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的人们„„希望人们都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让爱的种子在人们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课堂练习

1、读些生字新词

2、反复读课文。

四、小结、作业: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第9课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简单小结)

课后把生字新词写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精读研讨。

1)细读课文,圈点勾画。

学法指导:阅读文章要抓住关键性的词语,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的词语”,即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以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关键性词语一般存在于一些句子中:(1)段的中心句及段的分说部分的中心句;(2)段内点示课文主题的句子;(3)段内含义深刻的句子;(4)段内有哲理的句子;(5)段内总结性的句子;(6)段内议论抒情的句子。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研讨问题有投影显示)a、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十分感人。你认为都有哪些因素,使这篇文章具有如此魅力? 学习方式:精读、思考、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张扬个性。

提示:可以从文章的人文内涵上归纳,可以从文章的语言结构、表现方式上探究。

(主要有两种因素:一是故事所蕴含的人文色彩;二是文章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强化了感人的力量。)

b、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呢?

(1)划出文章对小镇的特点的归纳和描写的语句,研读。(2)研读文章对小镇环境描写的语句,探讨其作用。

提示:本文对环境的描写主要是突出里个“冷”字和一个“暗”字。环境的“冷”与人情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暗”又更加突出了深夜中灯光的亮。在无边的黑暗中,在风雪来临的草原上,温暖而又明亮的灯光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相信每个人都有深刻的体会,在这样的对比烘托中,文章的主体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突出。学法指导: “比较阅读法”是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要求,设立对比项,然后再去认真审阅文章,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理解各自在文中的作用。

比较阅读的关键是设立好对比项,一般可以文体、内容、主旨、结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写作方法等角度比较。

2、归纳总结

环境的描写可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景等好的环境描写,还可以烘托气氛,突出主旨。

文章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文章写到小镇的荒凉,实际上是为了与小镇上的人们的热情形式对比,在对比中,通过荒凉的生存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热情的巨大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三、课堂练习

1、品味文中语言,体会其作用。(投影)

(1)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农家夜里用灯是很节约的。(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这句话与下文的哪句话呼应?)

提示:这里交待当地农家平日用电非常节约是为下文写农家用灯光照亮“我”出诊与回来的道路埋下伏笔,进一步突出了西部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我的汽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熄灭。”(2)“在冬夜里,我们„„是不知道它的危险性的。”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是为了告诉读者“我”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出诊,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而我还冒死出诊,更能体现西部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

3、研讨

A:文章以“冬夜的灯光”为题,有怎样的含义?

提示:蕴含的含义:一是实指。指在那个风雪冬夜里,农户们为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还有另一方面的深层含义:冬夜喻指黑暗、寒冷,而灯光则象征光明、温暖。在那个荒凉、偏僻的小镇,真诚纯朴的友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深深打动了寒夜里出诊的一生,驱走了冬夜的黑暗、寒冷,温暖了夜行人的心,让人由衷地发出感叹“哦!温暖、明亮的冬夜灯光。”

B:文章最后引用阿瑟、查普曼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提示:从内容上说,进一步升华概述了文章的主题。阿瑟、查普曼的这几句诗截取了“握手”与“笑容”两个意象,非常简洁有力地传达出西部地区人们品质的善良与纯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与关爱,这与文章的主题是一致的。

从结构上说,这首诗与文章第一段首尾呼应,诗中所说的笑容的“长久”,握手的“有力”与第一段中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一脉相承。

从表达上说,文章至此嘎然而止,引用的这几句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发读者思考。C:研讨与练习

1、此题要求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语“荒凉、偏僻、寒冷”及“温暖、友谊、乐观”。

那个加拿大西部的小镇虽然荒凉、偏僻,天气寒冷,却拥有淳朴而真挚的情意,这情意让荒凉的小镇和寒冷的东也洋溢着无限的温馨和暖意,让读者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美好和温暖。

D:研讨与练习2 文中写小镇的荒凉,实际上是为了与小镇上人们的热情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文章的主题。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题。本文对环境的描写主要是突出了一个“冷”字和一个“暗”字,环境的“冷”与人情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暗”又更加突出了深夜中灯光的亮。学习方式:精读、思考、讨论,各抒己见,充分显示个性。

2、熟读两部分环境描写。

四、小结、作业:

1、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2、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从中深深感到了荒凉小镇中的温暖、乐观和友谊,希望大家都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让爱的种子在我们心里生根、开花、结果。板书设计:

9、冬夜的灯光

4.《冬夜静悄悄》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诗中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能默写一、三首古诗。

3、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和观察、大胆想象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启发想象,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古诗。这三首想象独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独坐敬山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敬山亭,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呢?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

(1)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3)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1) 齐读全诗。

(2) 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尽:没有了。完了。孤云:孤单的云。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的意思:后两句意思怎么说才通顺呢?

一群群的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山亭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写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情感,自己练读这首诗。

2、齐读全诗。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摘抄在摘抄本上。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

2、指名读全诗。

3、指导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 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 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查字典理解。

(3) 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4) 提出疑难。

三、整理汇报自学情况。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因为作者此时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图片。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想之情油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丝慰籍。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呢。

四、指导朗读。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要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停顿,表达情感。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两首古诗。哪位同学会背了?今天我们学习第三首古诗。(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的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句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清代诗人慎行。浙江海宁人。

三、布置自学任务。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指名朗读,教师颠簸,掌握全诗内容。

1、指名朗读。

2、出示诗句,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朗读诗句,出示图片。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出“散作满天星”的情景。)

3、启发想象。

(1) 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做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 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象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17 古诗三首

独坐敬山亭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宿建德江

日暮 愁

野旷 天低 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月近人

舟夜书所见

渔灯--一点萤 美妙

风簇浪--满和星 神奇

18、火烧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及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3.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了解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用具

投影片、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了解课文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按照一定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1. 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注意生字的写法。

“盈,”是后鼻音,读作y0ng,不读y9ng;

“茄”读作“qi6”,不读ji1;

“揉”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盈”的上半部“ ”,“又”不能忽视;

“庙”是“广”字头,撇要大,必须包住“由”,这叫半包围结构。

3.启发发言,讨论词义,检验查字典的能力。同学们可以互相补充解释词语。

火烧云: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各色云霞。

紫檀:常绿乔木,木质坚硬,带红色,可做贵重的家具或美术品。紫檀色,和紫檀木相似的颜色。

高寿:长寿的意思。

恍恍惚惚:不真切,不清楚。

笑盈盈:满脸笑容的意思。盈,充满。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威武:本课指力量强大的样子。

百合: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白色或粉红色,花白色带紫色条纹。百合色就像百合那样的颜色。

金灿灿:形容像黄金一样发亮的颜色,鲜明耀眼。

4.出示投影片,注意字音词义。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对的(√)。

(2)出示以下各字,请同学口头组词。

檀--紫檀色 檀香 檀树 紫檀

猪--小白猪 肥猪 野猪 猪圈

寿--高寿 长寿 寿面 寿辰

模--一模一样 模范 模型

恍--恍恍惚惚 恍然大梧

霞--霞光 红霞 霞光万道 彩霞

庙--孔庙 庙会 庙门 神庙

烧--烧火 烧水 火烧云

威--威武 威风 国威 威严

蹲--蹲下 蹲坐 蹲着 半蹲

(3)区别字形,辨析词义,然后组词。

形相近、音相同的汉字有很多,必须正确区分,把握字义。

教师指导学生把形相近、音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区别字形、辨析字义是掌握这些字的好方法。最后通过组词加以验证,会使学生记忆牢固。

须(必须) 跪(跪下) 偏(偏远)

需(需要) 脆(干脆) 遍(遍布)

低(低头) 根(树根) 伸(伸展)

底(到底) 跟(紧跟) 申(申请)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按一定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的是日落时的火烧云,主要讲了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及变化。)

2.指导学生分段、概括段意。

通读全文是正确划分段落的基础,然后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懂自然段间的关系。

分段之前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日落时的火烧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课文的哪部分讲到了这一点?”

(课文的第3、4、5、6自然段讲的是火烧云的样子。)

第1自然段讲的是火烧云吗?

(不是火烧云,是火烧云到来之前的霞光。)

最后一个自然段还在讲火烧云吗?

(这个自然段讲火烧云不见了,看不清了。)

现在请同学们考虑本文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应该按什么顺序分段。

(这篇课文是按照火烧云到来前、出现时、消退后的顺序来写的,因此应该分为三段。)

教师板书“三段”,学生讨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这一段没有直接写火烧云,而是通过写霞光照射下人和动物显出各种美丽的颜色,从侧面描写绚丽多彩的火烧云的,并告诉我们这是晚上太阳要落山时的火烧云,也就是说火烧云就要来了。因此,这段的段意应该是:写天上的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是先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又写了火烧云的形态,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因此这段段意应该是:具体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

第三段(第7自然段)这一段写到火烧云越来越恍惚,变化极快,几乎看不清楚了,说明火烧云就要消失了。因此,这段段意应该是:火烧云退去时的景象。

通过这样的分析,请同学说出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巩固对本文结构的认识。

(这篇课文是按照火烧云的到来、出现、退去的顺序写的。)

(三)请同学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理解火烧云的变化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及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二)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三)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注意积累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用具

(一)幻灯机,录音机,小黑板。

(二)火烧云幻灯片。

(三)有条件可以播放火烧云的录像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对火烧云的认识。

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齐读课题,并以课题为题。请同学讨论,以达到了解学生对火烧云认识程度的目的。

什么叫“火烧云”?你见过火烧云吗?你见过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当时心情怎样?

(火烧云是日落或日出时天空出现的红色云霞,色彩非常美丽。)

2.明确结构,抓住特点。

已故作家萧红通过仔细观察对火烧云做了生动的描绘,语言精练准确,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呢?

(课文是按照火烧云到来前、出现时、消退后的顺序写的。)

板书:到来前 出现时 消退后

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抓住火烧云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一段主要写了这一特点?

(作者抓住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写的,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这一特点。)

(二)以读促讲,启发想象。

1.学习第一段。

火烧云出现之前,天空及周围的景物是怎样的?读一读,想一想。

(火烧云出现之前,天空布满霞光,周围的人和动物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现出各种颜色。)

板书:霞光照耀

“霞光”使哪些景物发生了变化?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霞光使“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的胡须”都在颜色上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具体描写了火烧云出现前的景物。)

火烧云到来之前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同样的景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

提示同学把“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的胡须”的颜色变化前后的情况对比着想象。

(由于霞光照在它(他)们身上,使颜色发生了变化。但是因为底色不同,所以变化之后的颜色也不同。)

指导朗读,体会火烧云到来之前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默读,画出说明火烧云出现的句子: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想一想火烧云是什么样子?

(火烧云是红通通的,好像着了火。)

板书:红通通 像着火

(2)理解“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这句话中的“烧”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别的词吗?为什么?

(“烧”是烧火、着火的意思。在这句话中,任何字都不能替换“烧”,因为“烧”既写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颜色和动态,又写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气势,而且还与后面的“着了火”相照应,更重要的是“烧”字在这里点了题。)

(“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一直”说明火烧云的面积大,而且是运动的,“烧”字本身就给人一种跳动的感觉。)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火烧云的动感和美丽。(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准确地概括火烧云的特点。

(这个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极”是什么意思?“极多”又是什么意思?)

(“极”表示程度深,多到了极点。“极多”就是很多、十分多、特别多、非常多。)

课文中连续出现的“一会儿”说明什么?

(“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说明火烧云的变化不仅多而且也很快。)

板书:多 快

火烧云变化多主要是讲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请同学们根据小黑板上的问题,边读边想。

出示小黑板:

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②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要求学生高度概括出颜色多,变化快。然后具体说明。

(颜色多表现为:火烧云不单是红色,还包括金、紫、黄、灰、百合色等说得出名的有九种,“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可以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葡萄灰”、“茄子紫”,以增强学生对火烧云颜色多的认识。

(变化快表现为:“一会儿……一会儿……”说明各种颜色交替出现,持续时间都很短,转换频繁而迅速。)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一会儿”,不一定读得很快。为背诵做准备。

板书:颜色 变化

启发学生用合适的词形容火烧云的颜色特点。

(绚烂多彩、五光十色、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板书:色彩斑斓

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火烧云的形状怎样呢?请一位同学改动小黑板上的问题,要求同学们用学习描写火烧云颜色部分的方法自学描写火烧云的形状部分。

出示小黑板,做如下改动:

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

②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作者描写了马、狗、狮子的形象,但很快就不见了。)

板书:形状 变化

(3)教师在同学们自学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合上书,看幻灯片,把同学们带入火烧云的情景中,让他们感受火烧云形状的变化。这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有帮助。

①出示描绘火烧云变化各种形态的幻灯片。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提问:图上画的像什么?

(马、狗、狮子。)

教师把一种形状定格在幻灯机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描述图意,尽量按照作者描写马、狗、狮子的方法来说。

提示:作者是按照怎样出现→什么样子→怎样消失来写的。

教师出示幻灯片也要有技巧,不能把幻灯片放在幻灯机上就完了,这样反映不出各种形状的变化。教师应该拿着幻灯片在幻灯机上演示。比如马,一开始是“天空出现一匹马”,可以把幻灯片放在幻灯机上,“那匹马大起来了”,这时教师要抬高幻灯片,投影幕布上的“马”就会真的变大,实际上是幻灯片离镜头近,图片被放大了。紧接着“那匹马变模糊了”。幻灯片继续抬高、投影幕布上就会模糊一片。这样演示既形象逼真,也符合作者“怎样出现”--“天空出现了一匹马”,“什么样子”--“马是跪着的”,“怎样消失”--“那匹马变模糊了”的写作顺序。

其他的形状都可以这样演示,同学们记住了火烧云的形状,对课文的内容就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火烧云形状的好处。

利用幻灯片出示一段话:火烧云一会儿像马,一会儿像狗,一会儿像狮子。真是形态万千,变化多端。

请同学读一遍之后,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哪种写法好。发散思维。

(书上的内容写得生动具体,因为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静态,也就是像什么,还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也就是为什么像。因此火烧云的形象才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③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想象天空中出现的其他动物、人物或植物,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及说话能力。

如果学生在练习时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做以下提示:

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只小白兔,( ),过了几秒钟,( );

很快又来了一位老奶奶( ),老奶奶的拐杖( ),又不见了。

④启发学生用合适的词形容火烧云形状的特点。

(形态万千、形状各异、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板书:形态万千

(3)小结第二段,使学生对第二段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火烧云的颜色色彩斑斓,火烧云的形状形态万千。作者细致地观察了火烧云,抓住了变化极多这个特点,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静态“像什么”,还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怎么像”,使人感到火烧云不仅美丽,而且非常神奇。遗憾的是火烧云不能像一幅画可以长久保存。

板书:奇

3.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齐读第三段,想一想,此时的火烧云又具有什么特点?

(火烧云在迅速变化中消退了。)

“恍恍惚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

(“恍恍惚惚”就是模模糊糊、看不清楚、若隐若现,虚虚实实。因为火烧云变化极快,所以人们的肉眼就会有这种感觉。)

这时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火烧云消失时,人们非常留恋。从“揉揉眼睛”,“沉静了一会儿”,“可是”,“偏偏不等”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请同学们带着留恋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板书:留恋

(三)总结全文,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1.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板书来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通过讨论完成。作者在写火烧云的过程中,始终抓住火烧云的特点,从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地观察。观察火烧云的颜色,作者抓住了颜色多和变化快的特点;一个“极多”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不单是红色,而是色彩斑斓;四个“一会儿”写出了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转瞬即逝。观察火烧云形状时,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形状多和变化快的特点:“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形象地写出了火烧云的形状多,这一点写出了火烧云的静态美;“两三秒钟”、“正在……就”、“忽然”、“一转眼”等词语写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一点又具体地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作者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才能把握得这么准确。

2.启发学生讨论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体会。

提示学生抓住两点:一是观察事物要抓重点;二是观察事物时,既观察静态,也要观察动态,做到静动结合。

(四)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19、院子里的悄悄话

教学目标

1.了解树的年轮和树冠的形成和作用。

2.继续培养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全文,了解树的年轮和树冠的形成和作用。

(二)培养学生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二)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三)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以“年轮”为例,“年轮”是指木本植物的主干,由于种种原因,生长的快慢不同,在木质部的断面显出环形纹理,这种环形纹理叫年轮。年轮数与树龄相当。

2.在了解了年轮的意思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讲什么叫年轮的一段课文画下来。

3.指名读第5自然段。

4.出示句子:

“长一岁,就画一个圆圈,再长一岁,就在原来的圈外再画一个圈。人们把我画的圈叫年轮。”

5.指名读句子,说句意。

让学生通过这两句话,了解两个意思。(1)什么是年轮?(2)根据年轮可以知道树的年纪。同时学生阅读这个自然段。(3)要从中了解用年轮判断树龄的科学性、可靠性。

6.教师出示年轮图片,让学生判断树龄。

7.查字典联系实际,理解“树冠”一词。在字典中“冠”是指帽子,“树冠”即是指树木主干上端长满枝叶的部分。教师可采用出示树木的图片,让学生判定树冠的方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8.指南针。

“指南针”是利用可以转动的磁针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讲课中,教师可直接出示教具指南针,让学生借助实物理解词语。

(五)读题,设疑,了解课文内容。

1.读题设疑。

(1)文中写的是谁和谁在说悄悄话?

(2)什么是悄悄话?

(3)它们说的是什么悄悄话?

这篇课文运用童话形式,通过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介绍科学知识。说明年轮、树冠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教师可借助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①人物:老槐树和小槐树。

②悄悄话:原意是用很小的声音和人讲话,只让对方听见,而不想让其他人知道。在这篇童话中,作者把槐树树冠被风吹而发出的沙沙声当作悄悄话。这是把树人格化了。作者采用这种拟人的写法,可以引人入胜,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③说什么悄悄话:

这篇课文写的是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内容包括如何计算年龄和枝叶有的地方茂盛、有的地方稀疏的原因及如何记录气候的变化。

(六)读题、解疑、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练习第1题第2小题:

树木是怎样靠年轮来记录年龄、指示方向和记录气候的?

2.讨论:树木是怎样靠年轮来记录年龄的?

(1)让学生默读第9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2)指名读句子。

“因为年轮也是个准确的指南针,年轮稀疏的一面是南,年轮密集的一面是北。”

3.引申思考:年轮为什么会有的地方稀疏?有的地方密集呢?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速读下文,找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4.指名读句子。

“温暖多雨的年份,年轮就长得宽,干旱的低温的年份年轮就长得窄。”

5.讨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通过读重点句,要让学生弄清,年轮不仅可以记录年龄,指示方向,而且还可以记录气候。年轮的宽窄与气候的冷暖有直接的关系。

6.树冠是怎样帮助人们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指名读第7自然段。

读这一段,要让学生从中理解人们在野外迷失方向的时候,可以根据大树树冠枝叶的多少来辨别方向。因为南面接触阳光多,所以树南面的枝叶就长得茂盛;北面接触阴面多,接触的阳光少,所以枝叶就比南面的少。

7.引导学生联系推断枝叶的多少与年轮疏密的关系。

(1)提问:枝叶的多少与年轮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从中学会推理和判断。树木在气候温暖多雨的年份,接受阳光多、雨水多,所以枝叶茂盛年轮也就随树木生长快,长得宽。而在少雨低温的年份枝叶自然稀疏,树木生长慢,因而年轮也就长得密集。

(2)让学生用因果句式,练习说话。

因为气候温暖多雨,树木_______,所以年轮就________。

因为气候低温少雨,树木________,所以年轮就________。

由于南面接触阳光多,所以树南面的________。由于北面接触________________少,所以枝叶就________,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树叶枝叶的和________________来辨别方向。

(七)学生速读课文:

1.思考课文是怎样把树木靠年轮记录年龄、指示方向和记录气候这些事情讲清楚的?

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本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向读者讲授年轮与树冠的形成和作用的。其中小槐树的话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八)分角色朗读课文。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小槐树问话的句子,读一读。

2.想一想小槐树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提问的?应该怎样读?

3,教师指名让学生读小槐树的问话,并请同学评议。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0 女娲补天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习女娲不畏艰辛为人类造福、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4、通过阅读课文,体会到古代神话故事所表现出来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女娲不畏艰辛为人类造福的美好心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有指挥,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了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婶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 有弄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课文些了一件什么事。

2、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

说说你为什么受到感动?能把你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

3、质疑。

四、总结。

1、学了课文,女娲的哪一点精神打动了你?(不顾艰险为民造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你想说些什么?

2、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0 女娲补天

找雨神

造了船 不畏艰险,造福人类

找五彩石冶炼补天

积累运用五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记住5句名言。

2、读懂短文内容,了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力。

二、教具准备:插图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读名句,自悟,每个句子写的什么?是什么意思?

2、指读名句,讨论交流每句写什么,谈理解。

(1)人要立下高远的志向。

(2)人要立志,才能成就事业。

(3)要做到言行一致,才是人崇高的美德。

(4)人死不可惜,但可贵的是在历史上留名,光照后人。

二、阅读短文

1、出示阅读提示

(1)读短文了,把短文的语句读通顺,读流利。

(2)思考:天和地传说中是怎么样创造出来的?盘古死后,他的身体都变成了什么?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教育?(学生自读)

2、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短文,说说短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盘古开辟了天地,他独自支撑天和地,最后累死了。)

(2)思考2题(学生回答,师生评议)

(受到的教育:学习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

3、总结,扩展。

(1)说说从这个故事联想到哪些人,哪些事?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我们从中获取了很多知识,今天,我们开一个古诗朗诵会,在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从中领略古诗的韵律美。

二、明确要求

自读“要求”,交流。明确:

1、朗读自己选定的诗歌,读出诗人应表达的感情。

2、评一评,看谁朗读的最有感情。

三、组内朗读交流,互相评议。

四、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在班上交流

五、评一评:看谁朗读的最有感情

第三课时(习作)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练习看图想象写故事。首先我们来看本次作文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了解作文要求

1、自读课本“习作”的要求内容。想想:本次作文向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

2、集体交流

(1)观察一、三副图画,想想图画之间有什么联系?

(2)想象第二副图画内容该是什么?把三幅图画连起来,编一个故事。

(3)按顺序写下来,语句要通顺,不要写错别字。

三、指导“说作文”

1、学生按作文要求,自己观察,想象。

2、交流

(1)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四、写作成文

把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注意修改和补充,使之符合作文要求。

五、作业

把作文改好抄在作文本上。

5.山谷静悄悄教案2 篇五

山谷静悄悄教案2

想象一下,山谷里有薄薄的雾淡淡的烟,这时候的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沉睡着的,动作提示) 当山谷里的烟和雾渐渐散开了,山谷开始苏醒了,又出现了什么呢?(杜鹃和梅花) 苏醒了的山谷开始变的有生机,出现了小溪和野兔 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呢?(轻轻的)整齐的唱第一部分 其实山谷里除了小溪的叮咚声,还有一种叮咚声,我们来听一听是谁发出来的呢? (聆听第二部分) 是谁发出的声音呢? 回答: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 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击石头的叮咚声和小溪的叮咚声交织成一首美妙的乐曲,打破了山谷的宁静,使山谷变的热闹了起来 学唱第二部分 仔细的听最后一句,力度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轻) 地质队叔叔来了后“叮咚”声响起,变的热闹,走了之后,山谷又恢复了静悄悄(越走越远的感觉) 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这首歌曲有两个部分,在这两个部分的中间有一行是没有歌词的间奏,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小耳朵要仔细的听,间奏完了以后再唱歌曲,明白了吗? 3. 拓展:大自然是奇妙的,山谷里不但景色美,还有回声 聆听无伴奏童声合唱《回声》 美妙的音乐,奇妙的大自然,同学们想不想长大后,也能象地质队叔叔一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呢?老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 下课 反思: 1. 在开始导入的时候用柳树叶儿的方式来感受最后一句还是不错的,只是这首歌曲过于平淡,在导入的时候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的还不是很好 2. 歌曲学唱之前让学生体会了下山谷是静悄悄的,我觉得这点设计的还比较好,用不同于平时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达到我的教学目的,体会山谷的静 3. 在歌曲教学前不断的去感受最后一句的旋律以及特点,这样对这句的学唱起到比较好的作用,学生在学唱这句之前就对它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学唱起来就更加容易 4. 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来学唱歌曲还是比较好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比较喜欢,掌握起来也比较快,只是在讲解一段比一段有活力的时候说明的`不是很具体,只是粗略带过,学生理解的不是很好,他们只是在声音上越唱越大声 5. 后半部分的节奏跟前半部分的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教唱一下歌谱,但是掌握的情况还不是很好,可能教唱的时候也不够细致 6. 整堂课比较失败的地方是没有高潮的部分,一节课下来比较平淡,没有很出彩的地方,这是比较遗憾的一点,以后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创新,而且整节课互动的地方比较少,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7. 最后的拓展以回声结束,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奇妙,达到这节课的目的

6.《冬夜静悄悄》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二分音符和全音符,让学生理解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比例时值。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全音符、二分音符的时值及名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蓝蓝的天》做动作进入教室。

二、启发性谈话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三、学习新知识

1.出示挂图,让学生说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时值比例,然后让学生说出四分音符的时值比例。

板书:二分音符5—,接着问学生二分音符是谁的2倍,即全音符5— — —

2.找生上黑板写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时值比例关系引出全音符与二分音符的比例关系。

3.教师在琴上弹出全音符、二分音符,让学生说出教师先弹的哪个音符。

4.找生上台用手拍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时值。

四、学生听《蓝蓝的天》走出教室。

课后小结:

7.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七

1、熟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古诗的文字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领悟知与行的关系,并受到深刻的教育。

设计思路: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背诵第4课两首古诗。

2、《示儿》的作者是谁?

3、陆游不仅是一名爱国诗人,还是一个大学问家,他的一生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在一个冬季的夜晚,陆游读书时,忽有所悟,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写的是什么诗吗?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1、出示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

指名读,齐读。(正音:聿yu)

借助工具书与预习,你们理解题目中的哪些字词?

(预设:示:训示、教育。子:儿子。聿:即陆聿,陆游的小儿子。)

2、借助解释题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师:古诗因为有着固定的格式限制,诗人写诗时,往往选择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入诗,而次要的词语往往会被省略,我们在理解诗意时,一定要还原它们。题目中,你们认为诗人省略掉哪些内容?

出示:_______冬夜读书___________,示子聿。

师:谁能够帮助老师,将题目补充完整?

(预设: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未子聿。)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产生了什么问题?

(预设:诗人心中生发了什么感想来教育小儿子陆聿?)

3、熟读古诗,感知大意。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1、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理解题目的方法,理解诗句的大意。

2、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

古人________学问,无遗__________力,

少壮________工夫,________老始________成。

3、全班讨论交流,借助补充练习叙说诗句大意。

(预设:古人做学问,无遗余力,少壮时期花的工夫,到老始有成。)

4、师:为什么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努力钻研,一直到老年才会有成就呢?从中你受到什么启迪?

4、齐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借助工具书与课前预习,你理解了这句诗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预设:终:毕竟、到底。浅:有限、肤浅。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叙说诗句大意。

________纸上得来________终觉浅,

________绝知此事______要躬行。

师:此事在诗句中代指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这句诗阐述了知与行之间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预设: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5、师:陆游通过本首诗,告诉儿子什么样的哲理呢?

(预设: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练习背诵。

2、师: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所讲的道理,与另外一句名言差不多,谁能告诉大家?(预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8.《悄悄话》教案 篇八

难点1、学习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人、教师和同伴的爱。

重点2、学习发现他人的优点并欣赏他人,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贴纸

经验准备:请幼儿在家里与家长一起共同讨论幼儿自己优点。图片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出活动。

1、教师示范讲述自己的优点。

教师:你们觉得老师好吗?为什么?

教师:因为老师有爱心,很爱每一个小朋友,这是我的优点。

教师: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吗?(请能力强幼儿说说自己的优点)

教师:我认识几个小朋友,你们来看看他们身上有什么优点吧!

2、教师讲述2――3个小朋友的事例,让幼儿仔细听,在听的过程中发

现小朋友身上的优点。

教师:有一个小朋友叫小明,他会画画,还会游泳;在幼儿园里,他好像不太受小朋友们的欢迎,因为他总是不太爱说话。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小明赶紧将他扶起来,还把自己的椅子让给他坐。

教师:谁来说说小明的优点在哪呢?

(幼儿回答)

小结:小明的优点是他很有爱心,愿意帮助受伤的小朋友,还把自己的凳子让给受伤的小朋友坐。

教师:我还认识一个小朋友,她叫贝贝,她很会唱歌,还会跳舞,长得很漂亮,在幼儿园里很受小朋友的欢迎。小朋友没玩具了,她会把自己的玩具借给他玩,老师的东西掉了,她会帮助老师捡起来,会帮助整理玩具。上课很认真,老师也很喜欢她。

教师:你们知道,贝贝的优点在哪吗?(幼儿回答)

小结:贝贝的优点是,她会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会帮助老师做事情,还有,很乖、上课很认真的和老师一起学本领。小朋友们要不要像小明和贝贝学习呢?

二、将这些经验迁移到自己的班级中,引导大家发现不太爱表现的幼儿的长处。

教师:其实,在我们班里,每一个小朋友的身上都有优点,比如xx(幼儿的名字),你知道他身上有什么优点吗?

教师:(幼儿回答,教师扩展、补充幼儿的发言)现在老师要为有优点的小朋友贴上喜洋洋的贴纸,并鼓励他们继续进步。

三、请幼儿以“悄悄话”的形式传递自己对别人的喜爱。

教师:教师通过与一个幼儿表演“悄悄话”的形式来引起全班幼儿的注意。

教师:刚才我和xx(幼儿的名字)在做什么?我对xx(幼儿的名字)都说了什么呢?现在请他来说一说吧。

教师:我和xx(幼儿名字)说悄悄话,我告诉他“你画的画真好看,我想和你做朋友”。

教师: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优点,你也可以像老师一样用悄悄话的形式告诉你的好朋友。小朋友在班上也有自己喜欢的朋友吧,现在你们也去找他们说句悄悄话吧!

(幼儿寻找自己的.朋友,并和他说一说悄悄话。)

教师:谁能告诉我,你对朋友说了些什么?别人又对你说了些什么呢?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

教师:教师在幼儿园时,可以帮助幼儿理顺语句,用合适的语句来表达。如我很喜欢听你唱歌,我能和你一起玩吗?

四、教师总结内容,请幼儿回家后和自己的父母说一说悄悄话。

结束活动。

9.《我们说说悄悄话》教案 篇九

一、教学内容:我们说说悄悄话

二、教学时间:2017年10月5日

三、教学对象:六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

四、教学目标:

1、展示学生的风采,以此在家长心目中建立“孩子正在长大”的认识基础。通过展示,让家长充分认识孩子的思想和能力。

2、通过具体的家庭教育示例,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增强对父母的理解。

3、通过教学使家长和学生理解建立家校机制的必要性。学习如何建立学校、家长与孩子之间良好沟通的方法。

4、进一步学习用理性、合理的方式进行沟通。

设计意图:天下最伟大之爱莫过于父母之爱,但是当伟大之爱遇上不正确的方法,就可能让爱变成一种伤害。所以学会正确的沟通方法,有助于家长更好地诠释对子女的关怀,也能够帮助孩子找到被理解的感受。悄悄话沟通方式可以更好的使家长和孩子坦诚相对,建立一种更加亲密的交流方式。)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孩子和家长学会换位思考,建立互相理解的平台。

教学难点:学会并坚持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与家长或孩子的沟通交流。

设计意图:首先要求家长和孩子能够换位思考,由此才会让家长和孩子理解对方的不易,才能为学习正确的沟通方法打下好的基础,故将此设为教学重点。学会沟通方法或许并不困难,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最困难的就是将正确的方法长此以往的使用下去,故将此设定为教学难点。)

六、教学途径:家长会

七、教学准备:小合唱,舞蹈,来自家长委员会的信,孩子为家长准备的“礼物”

八、教学流程设计:

(一)班主任致欢迎词

1、班主任致欢迎词

2、就期中考试的试卷分析,介绍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设计意图: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最为关心,班主任对学习的近况的分析能使家长较全面的掌握孩子在校的学习表现。)

(二)节目展示

1、小合唱《拨浪鼓》;

2、舞蹈《采蘑菇的小姑娘》;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缓解现场紧张的气氛,为接下来的亲子沟通创设一个温馨的基调。另一方面为孩子创建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家长初步接触孩子的校园生活,走进孩子们学习以外的生活)

(三)班委会成员介绍班级工作

1、由班委会成员主持介绍班级管理及评价机制

2、各班委做简短的工作汇报。

(设计意图:帮助家长了解学校规定及班级管理办法,在一些规定上获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班委的汇报能够充分体现班委会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也让家长们看到孩子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提升。)

(四)科任老师眼中的孩子

学习委员在进行工作汇报时介绍科任老师的教学风格,并请出科任老师向家长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提升成绩的技巧。

(五)班主任详细介绍家庭-学校计划

1、结合实例,介绍建立家庭-学校机制的必要性。

2、介绍家长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办法

3、请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分享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4、介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帮助家长教育的方法。

(设计意图:家长在孩子的面前坦诚教育孩子的方法给家长创造爱就大声出来的机会,孩子们也可以尝试站在家长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有了难题和家长说说悄悄话,表白自己的意思和简介,同时更好的体会家长的良苦用心。)

(六)听听心里话(播放背景音乐)

1、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孩子们和家长说说心里话,其中有对父

母的感谢,有对父母的不理解,也有自己的目标宣言,每一句都真情流露。

2、听听家长的“唠叨”来自家长委员会的几封信,字字恳切。承载着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盼。每一封信都洋溢着幸福。

3、班主任结合具体事例,提倡家长和孩子换位思考,在遇到问题时,冷静处理,认真听听孩子的悄悄话,(下一阶段可以提议孩子和家长身份换位生活一天),帮助孩子理解家长的苦心和不易,其实家长的要求并不高。也帮助家长看清孩子们的压力,体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辛苦。

4、孩子为家长献礼物

一句发自肺腑的“谢谢”可以包含一切!

(设计意图:朴实的家长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有些甚至因为错误的表达让事态的发展背道而驰,让爱产生了副作用。而任性的孩子们往往不去想父母的辛苦,不善于和家长进行沟通,稍不顺意便和父母形同敌人。借助这一环节,可以让孩子和家长坦诚相对,增进交流,也可以让任性的孩子学会感恩。)

(七)温馨提示和总结

1、结合成功教育案例,介绍家长与孩子之间正确的沟通方法。

2、班主任就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发表看法和建议。

3、班主任就今后的家校工作提出工作计划和实施办法。

4、班主任致结束语。

九、教学反思

1、本班单亲家庭较多,来自这些家庭的孩子们心灵脆弱而敏感,同时这些家庭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部分工作进行起来较为困难。推广家校合作不仅使家长对于学校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保障了班主任工作的顺利进行。家长和学校只有互相配合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2、父亲和母亲爱孩子的方式往往不同,母爱热烈,父爱深沉。在孩子们大声喊出“谢谢”那一刻,母亲们早已热泪盈眶,父亲们却依然表现得非常拘谨。因此在今后的活动中,应该为不善于表达的父亲们设计一些亲子活动,帮助孩子们体会父爱的深沉。

10.山谷静悄悄教案 篇十

山谷静悄悄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山谷静悄悄》 2. 通过演唱感受音乐与自然的主题,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3. 感受强弱记号,并能用不同力度演唱歌曲来表现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 1. 歌曲中强弱记号的感受和运用 2. 在演唱歌曲中,启迪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感受大自然美丽的景色 教学难点: 1. 歌曲的演唱力度,情感 2. 前奏和间奏的进入与连接 3. 最后一句八分休止符的唱法与强弱的表现 教学准备:课件,伴奏音乐,电子琴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今天,老师给大家唱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我一起来唱,表演《柳树姑娘》 柳树姑娘真爱漂亮,风儿一吹柳树叶就飘起来了,风变小了,柳树叶又飘落下来 唱:0 柳树 叶儿 0 │0 风儿 一吹 0 │0 飘 呀 - │呀 0飘 呀 0 │ 柳树叶儿越飘越远,所以声音是越来越轻 那我们来看看它飘到了哪里呢?(出示山谷的`图片) 它飘呀飘,飘到了一个山谷里,让我们来听一听山谷里有什么声音呢?(聆听,什么声音都没有,体会“山谷静悄悄”) 那山谷真的是静悄悄的吗,我们再来听一听(播放歌曲最后一句)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猜测一下 答:溪水的叮咚声…… 我们来到山脚下,听到了轻轻的小溪的叮咚声,到了山腰,叮咚声稍微强了点,离小溪远了,叮咚声越来越轻,我们仔细的来听一次(再次播放最后一句) 2. 山谷里除了小溪的叮咚声,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想不想去看看呢? (聆听第一部分) 你们从歌曲里面听到了什么呢?山谷里有些什么?(提示:什么在飘飘,什么在闪耀,什么在奔跑) 回答:雾、烟、紫杜鹃、红梅花、小溪流、小野兔 同学们听的非常仔细,听老师弹奏一遍旋律,在心里默唱(弹奏第一部分旋律) 听清楚了吗?现在老师来问,你们回答(唱第一段) 同学们唱的非常好,那你们想不想来问问我呢?想的话就要先把问句唱好,我们一起来唱一下问句(学唱问句) 都学会了吗?学会了我们来唱一下后面两段,你们问,我来回答(学唱后两段)

上一篇:关于培训合同模板下一篇:镇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大会选举办法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