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

2024-09-22

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共13篇)

1.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 篇一

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词

1、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赵彦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2、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张敬忠《边词》

3、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陈与义《襄邑道中》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6、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7、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李贺《南园十三首》

8、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9、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0、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11、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腊日》

12、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魏承班《玉楼春·寂寂画堂梁上燕》

13、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14、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15、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16、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17、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18、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19、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

20、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苏舜钦《夏意》

21、绿阴青子老溪桥。羞见东邻娇小。——吴文英《西江月·赋瑶圃青梅枝上晚花》

2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23、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

24、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25、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舞腰。——温庭筠《杨柳八首·其三》

2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27、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28、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晏几道《更漏子·柳丝长》

29、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二首》

30、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碧。——皇甫松《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

31、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3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3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4、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杜甫《秋兴八首》

35、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36、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37、此生只是偿诗债,白菊开时最不眠。——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38、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39、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王维《渭川田家》

40、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李商隐《对雪二首》

41、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佚名《送别诗》

42、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43、天涯芳草迷归路,病叶还禁一夜霜。——王夫之《初度口占·辛丑》

4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45、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46、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47、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48、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佚名《江南》

49、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50、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如晦《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51、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5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53、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白居易《望驿台》

5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袁宏道《满井游记》

55、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56、可有梅花寄一枝?雪来翠羽飞。——吴锡麒《长相思·以书寄西泠诸友即题其后》

57、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58、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杜牧《齐安郡晚秋》

59、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刘基《眼儿媚·秋思》

60、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61、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62、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63、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岑参《山房春事二首》

64、柳带摇风汉水滨,平芜两岸争匀。——牛希济《临江仙·柳带摇风汉水滨》

65、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陆游《落梅》

66、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黄升《南乡子·冬夜》

67、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68、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69、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70、一字无题外,落叶都愁。——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7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梅》

72、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73、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杜甫《秋雨叹三首》

74、岸柳垂金线,雨晴莺百啭。——顾敻《醉公子·岸柳垂金线》

75、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吴文英《醉桃源·芙蓉》

76、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二》

77、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78、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79、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

80、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2.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 篇二

关键词:写作教学,观察,表达,修辞

大自然千姿百态, 春花秋月各有风致。一边是“铁马秋风塞北”, 一边又是“杏花春雨江南”, 写不出各自的特点, 还不如不写。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 怎么抓呢?

时令季节对自然风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都说香山红叶好看, 到春天时去看看!同样是春天, 早春和晚春就不一样。请看下面两段的差别:“四月中的细雨, 忽晴忽落, 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 可是处处有些绿意。野桃花开得最早, 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 好像媚弱的小村女, 打扮得简单而秀美。”“天气是醉人的温暖, 恰好是樱花落尽的时季。细沙的行人道上满是狼藉的粉色花片, 有些便沾挂在平铺的碧草上。几树梨花还点缀着嫩白的残瓣。”注意两段文字中写到花的地方的不同, 这是不同的季节造成的, 如果你不分季节笼统地写春天的故事, 那就可能流于一般化。

写景需要按照顺序, 这其实也是观察的顺序问题。观察事物首先要确立观察点, 也就是你站的地方。从你站的角度看去, 能看见的就写, 看不见的就不能写。因为我们看到事物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 或由内到外, 或由远及近, 或从上到下, 或从前到后, 或从左到右。所以在描写景物时, 同学们要按照观察到的顺序写, 这样才能做到层次清楚。请看下面一个写景片段:

天鹅湖是个圆形的湖, 湖水清可见底, 碧绿发亮, 好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湖的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低垂着头的柳树。她在微风的吹动下, 舒展着柔嫩的腰肢, 拂动着细长的手臂, 迎风起舞。树下是一片嫩绿的草地, 草地上零零星星地点缀着红的、黄的、蓝的小野花。远远看去, 就像点缀着彩色图案的绿缎子。湖上横跨着一座美丽的天鹅桥, 就像一条腰带系在那里, 把天鹅湖打扮得更加美丽。

“一切景语皆情语”, 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要在写景中自然渗透感情, 寓情于景, 做到情景交融, 物我一体,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情感融注到作品中去。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 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如老舍先生的小说《月牙儿》, 写了女主人公在不同景物的不同感受:

“那第一次, 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 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我敢在院中走了, 一个春天的月牙儿在天上挂着。我看出它的美来。天是暗蓝的, 没有一点云。那个月牙清亮而温柔, 把一些软光儿轻轻送到柳枝上……月牙下边, 柳梢上面, 有一对星儿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 逗着那歪歪的月牙和那轻摆的柳枝。墙那边有棵什么树, 开满了白花, 月的微光把这团雪照成一半儿白亮, 一半儿略带点灰影, 显出难以想到的纯净。这个月牙是希望的开始, 我心里说。”

写景要绘形、绘色、绘声, 仿佛使人看得见、闻得着、听得到, 因而要善于用动词和形容词。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但不能堆砌辞藻。只写静景, 容易使文章呆滞, 只写动景, 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景和动景结合起来, 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看周立波《林海雪原》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雨落大了, 粗重的点子打在三把红油纸伞上, 发出的热闹的繁密的脆响, 跟小溪里、越口里的流水的哗声相应和。从伞下望, 雨里的山边, 映山红开得正旺, 在青翠的茅草里, 翠绿的小树边, 这一丛丛茂盛的野花红的像火焰, 背着北风的秧苗里, 稠密的秧苗像一铺编织均匀的深绿的绒毯, 风一刮, 把嫩秧子往一边翻倒, 秧苗又变成了浅绿色的颤颤波波的绸子了。”

既有听觉, 又有视觉, 真是绘声绘色;有远有近, 有高有低, 真是疏密有致;既有动景, 又有静景, 真是动静相生。一个接一个精巧的比喻, 美不胜收;让人感到爽心悦目, 春意盎然。这就是给语言化妆的效果。

3.例说古诗的景物描写 篇三

静景。这类诗主要通过静谧清幽的景物,来表达闲适恬淡、安详平和的心境。自然界中原本有动有静。一切物态都是静与动的统一:动里有静,静中有动。自然界的这种动静映衬,也鲜活地反映在古诗中。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物。由于太幽静了,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的银晖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

壮景。这类诗主要通过雄浑阔大、旷远苍凉的景物,来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有的是以壮景写悲情,反衬出内心的落寞苦闷。以岑参、高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的诗作大多描写壮景。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形象地再现了塞外奇伟壮丽的风光,创造了异常开阔、雄浑的意境,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莽莽苍苍,无边无垠,只见黄河浩浩荡荡,奔腾而来,纵横千里;沙漠地势平旷,没有起伏的山峦背景,没有茂密的林木作衬托,在苍苍的天底下、茫茫的平沙上,袅袅上升的孤烟更显其“直”,缓缓下落的夕阳倍觉其“圆”。写活了大漠奇特的风光,而且传达了诗人新鲜的感受。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哀景。这类诗主要通过凄清冷寂、萧瑟凄凉的景物,来表达孤寂惆怅、悲凉伤感之情。所写多为暮春或深秋景物,在送别诗、羁旅诗中较常见。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洽为一,情调悲怆。

4.描写景物的古诗 篇四

第1条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2条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第3条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第4条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第5条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第6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第7条 《春词》

第8条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第9条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第10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第11条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第12条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第13条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14条 《游园不值》

第15条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第16条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第17条 《钱塘湖春行》

第18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第19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第20条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第21条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第22条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23条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第24条   宋·苏轼

第25条 《春思》

第26条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第27条 《望岳》

第28条 《惠崇春江晚景》

第29条   唐·皇甫冉

第30条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第31条   宋·叶绍翁

第32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33条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第34条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第35条 《天净沙·秋思》

第36条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37条   唐·刘禹锡

第38条 《春思》

第39条   宋·欧阳修

第40条 《雪梅》

第41条   唐·韩愈

第42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第43条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第44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45条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第46条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第47条   宋·辛弃疾

第48条   唐·杜牧

5.描写夏季景物的古诗 篇五

宋・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8、《夏日六言》

宋・陆游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9、《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0、《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1.写冬天的景物的古诗

2.描写季节景物的古诗句

3.描写动物的精彩古诗

4.描写动物的经典古诗

5.描写风景的古诗

6.描写秋景的古诗

7.描写景色的经典古诗

8.描写山林美景的古诗

9.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6.景物描写之妙用 篇六

鲁迅《风波》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临河的土场上, 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地才喘过气来, 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人家的烟突里, 逐渐减少了炊烟, 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 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 这已是晚饭的时候了。”这段文字生动地再现了江南水乡人家的生活画面, 同时也为赵七爷的登场表演, 即故事的发生、发展交待了时间、地点和环境, 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二、暗示故事发生的社会 (时代) 背景

峻青《党员登记表》的开篇文字, “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 颤栗在凛冽的寒风里。”“风卷着雪花, 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 摇撼着古树的躯干, 撞开了人家的门窗, 把破屋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 把冷森森的雪花撤进人家的屋子里, 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吼叫着、咆哮着, 仿佛世界上的一切, 都是它的驯服的奴隶, 它可以任意蹂躏他们, 毁灭他们……”风雪肆虐, 暗示了白色恐怖, 自然地交待了日伪勾结疯狂镇压海莱山区人民革命的故事的时代背景。另如, 《药》开头的秋天的后半夜的景物描写, 在为夏瑜的牺牲烘托阴冷肃杀气氛的同时, 也暗示了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封建势力异常猖獗的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母亲》中描写的三等候车室也正是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缩影, 而候车室中的各色人物也正是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动写照。候车室的环境描写, 为母亲的成长和斗争交待了时代背景。

三、烘托人物心情, 刻画人物性格

《故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戴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在这幽静美好的环境中,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英姿飒爽的小英雄形象也便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了。《母亲》中有段这样的描写, “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 直透到咽喉, 使鼻子发痒, 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母亲站定了, 四面看了看。”这段出之于人物感受的环境描写, 交待了母亲这次行动的时节, 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烘托了母亲的心情 (紧张) , 刻画了母亲的性格 (谨慎和高度的责任心) 。

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关风、雪、火的描写, 一步步地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林冲从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化。林冲去接管草料场的路上, “彤云密布, 朔风渐起, 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了草料场, 只见老军向火, 草屋被朔风摇撼得动。林冲向火, 火不耐寒, 而外出沽酒。此时, “那雪正下得紧”。返回路上, “看那雪, 到晚越下得紧了”。回到草料场时, 只见草厅被风雪摧塌。林冲以手探火, 火种被雪水浸灭。无奈而来到沽酒路上发现的山神庙投宿。又因风急雪大, 而以大石抵庙门, 却意外地偷听了因石抵门而难以入庙的陆谦等人草场纵火后得意忘形的墙外谈话, 从而洞悉了陆谦等人的全部阴谋, 明白了横在自己面前的唯有死路一条, 于是怒火中烧, 一不坐, 二不休, 真个风助火势, 火壮人威, 手刃仇敌, 奔向梁山, 与统治者彻底决裂。这里故事情节发展的每一步都关涉着风、雪、火, 并在风、雪、火中渐趋高潮。《猎户》中也有这样一段描写的文字, “一会儿又从那里惊起一只野兔, 也那样近, 你差一点儿没踩着它。可是来不及注意, 它又已经一蹦一跳, 左拐右拐, 拼命地跑得只剩下忽隐忽现的模糊踪影了。你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模糊的踪影, 它会把你的视线带进一带郁郁苍苍的山窝, 那山窝就是红石崖。”这段文字自然地导入下文对“红石崖”的描写, 巧妙地借助电影文学中的蒙太奇手法, 创造性地将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画面有机地组合起来。

五、深化文章的主题

《火刑》之首这样写道, “一六00年, 罗马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是和煦的, 台伯河河水被照得闪闪发亮。雪已经在融化, 哪怕远处山顶还是白茫茫的, 毕竟是春天临近了。”这段文字暗示了真理与迷信、正义与邪恶已到了决战的时期, 并预示了光明的前途。还是这篇文章, 它的尾部这样写道:“三百年过去了。台伯河还像当年一样淙淙地流着, 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也像当年一样的和煦。罗马经历过战争、流血, 唯物主义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这段文字与上段文字相照应, 且形象地印证了布鲁诺的预言:“火不能把我征服, 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 知道我的价值。”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这两段景物描写的文字, 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党员登记表》的尾部这样写道:“春天来到五龙河两岸。南风吹皱了温柔的河水, 山野间一片嫩绿。”在曾经是投敌的国匪们盘踞的大夼, 区委会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这段文字与文首相照应, “寒凝大地发春华”, 烈士们的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终于迎来了社会解放的春天。这段景物描写也很好地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六、渲染气氛, 为故事定下基调

《你现在还好吗》文首有段这样的文字, “校门敞开, ‘造反有理兵团’的牌子刷得猩红。院内空无一人, 迎面墙上耷拉着烂标语, 教室门窗全成了墙洞洞, 桌凳也惊骇得东倒西歪着。阵风忽来, 废纸哗然;阵风过后, 万籁俱寂。”这段文字既暗示了时代背景, 也渲染了环境气氛, 为故事情节定了沉闷悲凉的基调。另如《药》和《党员登记表》的文首的景物描写, 也都很好地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总之, 景物描写是文章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不是烹调食物时的佐料。恰如其分地运用景物描写, 可以使笔下的故事环境真实, 背景清晰, 基调明确, 情节紧奏, 形象鲜明, 主题突出。这样, 文章也就自然地生动活泼, 真切感人了。

摘要:环境描写中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具有多种作用。巧用景物描写, 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 富有灵性和张力。本论文主要研究景物描写的功能和作用, 更深层次的理解景物描写。

7.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 篇七

然而幸运的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邂逅了地坛这座古园。十五年后,当史铁生再次驶出地坛时,在他的脸上人们竟再也看不到绝望,也看不到迷茫。这个苦难的生命,正绽放着如花的笑靥,他的脸上写满了明朗灿烂的生命光华。

史铁生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那么,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古园?这座古园又蕴藏着怎样神奇的力量,让绝望的史铁生经历了由死向生的心路历程,实现了突破苦难的自我救赎?在课文节选部分,有三处关于地坛较为集中的景物描写,细细品味,我们或许能咀嚼出深蕴其中的生之昭示。

一、生之思

初见地坛,史铁生说“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在这里,史铁生运用了两个很独特的定语——“浮夸”、“炫耀”。这样两个带有贬义色彩的定语,恰恰表现了史铁生失去双腿后极度痛苦烦躁的心境。一个躯体残缺的生命,难以接受一切耀眼辉煌的事物。正因为内心强烈的抵触,琉璃与朱红在他的眼中才似“浮夸”似“炫耀”。

史铁生又说,“它”剥蚀了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它”便是地坛。明明是岁月使然,作者为什么偏说是地坛自身使然呢?那是因为在荒芜的地坛身上,史铁生感受到了同病相怜的亲切:地坛荒芜,“我”残废;地坛少人问起,“我”被社会忘记。这样的同病相怜,让史铁生感觉地坛似乎正以人的情感和思想关爱着“我”,它有意主动褪去浮华等“我”到来,在“我”最需要他的时候,以“我”最能接受的方式接纳“我”,包容“我”,庇护“我”。

于是,当史铁生摇着轮椅进入这荒芜的古园时,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他获得了来自地坛的温情慰藉,他的内心也由狂躁不安转为渐渐平静。

二、死之思

也正是在这座古园里,史铁生彻悟了关于生死的哲思——“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关于“死”的彻悟,意味着他的内心重新燃起生的渴望。那么,地坛是怎样给予史铁生以“不必死,应当活”的启示的呢?且让我们来仔细品读作者对园中许多“微不足道”的事物的描写。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朵”这个量词本是修饰花儿的,用来修饰小雾一样的蜂儿,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不停地挥动翅膀的蜂儿律动着的生命之美。

蚂蚁“摇头晃脑地捋着胡须”,像个思考的老学者。思考许久之后,它终于想通了,“转身疾行而去”。小小的蚂蚁并不因为自己生命卑微就放弃思考的权利,它一旦有所感悟就马上付诸行动。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当一种生活方式不再适合自己时,换种方式生活或许会更加有滋有味。

蝉蜕“如一间空屋”寂寞地遗留在原处,无声地诉说着蝉儿经历痛苦的蜕变终于获得新生的故事。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纵使力量卑微如一颗露珠,也要蓄积力量,在合适的时间里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不管是否生得伟大,但活就要活得灿烂。

满院子的草木“竞相生长”,“窸窸窣窣”,片刻不停。生命不息,生长不止。就算无人欣赏,也要活得精彩。

这些和史铁生一样不知“为什么而活”的小生命,自得其乐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它们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以自身的生机启示着作者——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着,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从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中,史铁生也一定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应该珍爱生命,残废但并不能颓废。

三、怎么活

史铁生说:“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的珍重。”当选择生死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应该怎么活?地坛对于史铁生的启示,或许蕴藏在六个“譬如”构成的六幅画面中。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正是落日即将消失的时刻。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灿烂地活。那么即便是坎坷,也会因着这拼搏的光辉,散发出辉煌的美。同样,一个人只要顽强地活,活出自己的光彩,那么经历过的那些坎坷和苦难也会因之熠熠生辉。

就像“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出来“高歌”的雨燕,活着就应该勇敢积极地战胜落寞,让天地都为之黯然失色。

在“雪地上孩子的脚印”里,我们似乎能看到孩子们奔跑跳跃的身影,能感受到他们即使在“严冬”也对未来充满希冀的生机之美。

苍黑的古柏无论你忧郁还是欣喜,它们都“镇静地站在那儿”,一如它们镇静地面对生死、面对人世的变化。

“暴雨骤临园中”,会激起“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那是生命最醇厚最本真的气息。突如其来的变故或苦难,同样也能激发出最原始的“灼烈”的生命气息,散发出浓郁的生命活力。

“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的深秋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面对生命的终结,它们不忧不惧,不骄不躁,从容坦然中弥漫着生命的静美。

六幅画面的背景与主体事物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地坛像一位饱经沧桑的矍铄老人,用无言的画面启示着史铁生:无论遭遇怎样的苦难,都应该勇敢、镇静、充满希冀、坦然从容地面对生活,活就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对于史铁生来说,地坛不仅是一座古园,它更像是精神的家园、人生的导师。正是这样一座浮华落尽、历经沧桑的古园,在史铁生无路可走的时候,以他最能接受的方式接纳了他,又以自身律动的生机和不变的本质启示他如何面对苦难。十五年中,从选择地坛到皈依地坛,史铁生由初入地坛时的失魂落魄蜕变为驶出地坛时的明朗灿烂,最终实现了突破苦难的救赎。

8.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景物描写;作文教学;分析

有一定阅读量的人们都会发现,一段好的景物描写能够良好地展现出一个画面,有效地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让人们很容易接收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朱自清在《春》中这样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段对春的描写,选取了春天最吸引人的特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在小学作文中,我们几乎不会发现这样的描写,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启发学生的同时,把一些有助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一、训练学生的感受观察能力

景物描写中,无论是对所写事物粗略地描绘,还是细致地刻画,都要抓住事物特征,这是关键。如果没有真实、准确的把握住所写对象的特点,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空洞甚至是错误的。小学生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喜欢跑跑跳跳,往往没有耐心停下来好好观察、感受什么。所以,在课堂上训练学生们的观察感受能力是很好的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们得到了训练,一旦学生养成了善于发现、勤于观察的好品质,这样在生活中他们就会不自觉地进行训练,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往往来源于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而景物描写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

二、鼓励学生说出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最终表达的都是感情,没有感情的景物描写是没有血肉的。所以,对于事物的观察,都要落脚到情感上。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有很多想法,这时就要利用这种天性加强训练。课堂上,老师可以准备一幅风景画或者一段文字作为材料,让同学们在观察和阅读过后发表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不会完全相同,应该请不同同学发表感想,这时的感想不要求文字优美,只要能正确反映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这种训练应该和观察事物联系起来,这样能让学生在观察过后就能立即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举两得。

三、加强阅读,模仿写作

有的学生观察到位,想法丰富,但是到动笔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自己丰富的想法反映不到纸上,这说明对于写作的方法还没有掌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加阅读,才能慢慢体会到别人是如何把感情通过一支笔描绘出来,如何让读者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这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看出效果,但是依然要持之以恒地坚持。

读书也要求读好书,只有读有益的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做好推荐书目的工作,在语文课本之外,老师应该给学生留阅读作业,将对学生景物描写写作有益的文章或者图书推荐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后根据某一段进行模仿写作,这项工作也可以偶尔放到课堂中进行。在进行长期训练后,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语感,能用一段景物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或者烘托出某个气氛,这就达到了目的,而学生的内在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综合训练

前面一些训练都是基础工作,属于准备材料,只有前面一些是不够的。有的学生会观察、有想法、能写出一段不错的景物描写,但是全文结构混乱,条理不清,这也是不行的。

第一,老师应该教授文章的条理顺序。无论是文章还是观察事物,顺序都是重要的,有序的观察和结构能让文章表达清楚,让读者清楚明了。所以,在进行观察训练时,老师要加入对观察顺序的引导,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老师也要时刻提醒描写事物的顺序,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写作习惯。

第二,老师应该教授修饰方法。没有修饰的文章写的好叫朴实,写的不好叫平淡。而小学生几乎达不到朴实的效果。在进行模仿写作时,学生往往会不经意地掌握几种修辞手法,但这对于他们是模糊的。在对修辞手法进行系统地讲解和专项练习过后,学生们才会在理论上有所领悟,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会更加熟练,这样会对文章增色不少。

第三,在小学作文中,景物描写往往服务于记叙文,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时,应该多加强调景物描写的运用。在作文批改时,对于用的好的景物描写要给予鼓励,不恰当的景物描写给出修改意见,这样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五、小结

小学作文对学生以后的写作起到奠基作用,不能忽视,所以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巧妙的方法来指导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当学生把景物描写成功的运用到文章中时,说明他对写作已有了初步的感觉,对于以后的写作很有帮助。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努力会成功,老师努力一样会成功。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学周刊,2012(23)

9.勿小看景物描写之作 篇九

出现这些情况, 是因为刚进入高中的学生, 在他们的脑海里, 更多的是纯记叙的概念, 还没有完全体会到描写的魅力。而作为高中的启蒙老师, 就非常有必要结合课堂所接触的篇目, 让他们彻底了解描写在文章里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然, 描写有多种类型, 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 每一种描写都有其各自的作用。下面, 谈谈景物描写对一篇文章的重要作用。

一、典型的景物描写能够渲染特定的故事氛围

一般人看到景物描写, 都会认为它无非就是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 其实不然。如鲁迅的小说《祝福》, 文章一开始就有这样一段描写: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 接着一声钝响, 是送灶的爆竹。这是一段描写祝福景象的景物描写, 通过远远近近燃放爆竹的声音渲染了即将过新年的喧闹喜庆的氛围, 听着这样的声音, 每个人都虔诚地期盼着新年所带来的新气象。可就在这样一个景象里, 祥林嫂却如尘芥般被扫除得干干净净、无声无息、理所当然。这种万人共享的热闹和一人辞世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对比中, 无须千夫所指, 人性愚私、人情冷漠在小说开头就已直入人心了。

二、典型的景物描写能够烘托人物的思想情绪

景物虽然是客观的, 但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受, 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去, 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 进而产生共鸣, 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感、陶醉之情。在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里, 作者从热闹拥挤的人群中逃避到另一个世界——地坛里, 坐着或躺着, 看书或想事。日复一日的亲密接触后, 有了一段描写蜂儿、蚂蚁、瓢虫、露水等事物的景物描写。我们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时候走出来的, 但从这个过程却能知道这个过程有多么的艰辛。

在刚刚双腿残疾时, 作者什么都不想看, 什么都想不通, 看不到希望, 找不到出路。从这样一种茫然甚至麻木的状态到能感知草木竞相生长的声音, 到发现每一种生物的鲜活灵动, 不得不说, 作者把艰难复杂的心路历程都赋予在这段奇妙的景物描写中了。从中我们不难窥见, 作者已然明白, 每一种生灵, 不管它是多么的纤弱, 不管它是何等的渺小, 它们都有自己独特而永恒的生存价值。人亦如此, 自己也尽然。所以与其说露水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还不如说作者颓废挣扎的心理轰然倒塌, 明白人生真谛的作者顷刻新生。

三、典型的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

虽然许多学生都懂得文似山峰不喜平, 但真正做起来却很有难度。因为取材于生活的事情, 偶尔可以用欲扬先抑法、设置悬念法、巧造误会法等方法, 更多的并不是一波三折而是平平淡淡的, 所以他们无奈地都选择了平铺直叙。写温暖, 莫名其妙地就温暖了;写顿悟, 迫不及待地就顿悟了;写跨过那道坎, 坎还没有设好就已经跨过去了。实则, 水到渠成地安排一些景物描写, 也能很好地推动情节的发展。如这样一个段落:上星期的数学检测已经揭晓, 我的心一下子随之跌落谷底。独自沿着校园的小径走着, 深感发自内心的无力与绝望。蓦地, 隐约有一抹淡紫在闪现。走近一看, 原来是紫藤萝花开了。淡紫色的小花氤氲着它所有的炽热与渴盼, 肆意地在寂寥与凄清的夜风中摇曳, 令人动容。墙角背后, 阳光稀缺、风吹雨打, 但是它以这般独特的美丽震撼了世人。望着它, 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信念, 它会伴着我穿过无知彷徨的津渡, 找到新的奋斗的方向。这样的景物描写就为小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 自然而然地推动作者心境的变化, 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很多名篇也是如此安排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从一开始的颇不宁静到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最后我什么都没有, 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推动的。

四、典型的景物描写能够深化文章的主旨中心

有人说过, 景物描写在揭示文章的主旨上, 有时和一个情节一样担负着同样的作用。景物描写运用得好, 往往能收到“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的艺术功效, 好的景物描写可以成为文章主旨的闪光点。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边城》, 他给我们描写了一个山青青、水冷冷如桃源般优美而又相对封闭极具地域特色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湘西凤凰城, 风光秀丽, 民风纯朴, 人与人真诚相待。而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 就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借此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 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由此可见, 表达深刻的主旨, 不一定非得使用重词浓笔, 有时在自然隽永的景物描写里, 同样也能够收到强烈的反响。

用心体会景物描写, 精心安排景物描写, 不同的景物描写会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它将给你的写作带来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 让你再也没有作文字数之忧, 唯有作文意味深远之悦。

10.描写景物的古诗中考写作素材 篇十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晏殊:《清平乐》)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李清照:《念奴娇》)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苏轼:《丑奴儿》)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晏几道:《临江仙》)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张先:《菩萨蛮》)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张先:《青门引》)

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陈克:《菩萨蛮》)

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吴文英:《夜合花》)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辛弃疾:《念奴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刘克庄:《贺新郎》)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蒋捷:《女冠子》)

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朱嗣发:《摸鱼儿》)

画楼帘暮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卢祖皋:《江城子》)

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玲》)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柳永:《采莲令》)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李煜:《望江南》)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陆游:《谢池春》)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陆游:《渔家傲》)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

满汀芳草不成归,日幕,更移舟、向甚处。(姜夔:《杏花天影》)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晏几道:《清平乐》)

住兰舟、载将离恨,转南浦、背西曛。(贺铸:《绿头鸭》)

11.谈谈提高小学生景物描写的技巧 篇十一

一、要注意观察, 把握景物的特征

一般说来, 我们先要确定观察的对象, 否则会无的放矢。一旦选择了观察的对象, 我们要对其进行长期的、全面的、仔细的、深入的观察。我们不仅要观察它的整体 (大致轮廓) , 还要聚焦它的局部 (特写镜头) ;不仅要观察它的动态 (生长过程、四季变化、风吹雨打) , 还要注目它的静态 (形状、大小、颜色、数量、结构) 。我们还要善于将自己观察的对象, 与别的景物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 寻找出与其他景物的区别之处, 只有这样, 才能把握住景物的特征。

二、要确定位置, 选好观察的角度

要想达到观察的目的, 我们要选择好观察的角度并确立观察的最佳位置——观察点。所谓观察点, 就是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观察的角度选好了, 观察点确定了, 才能搞清方位, 清楚的叙述, 正确的描写。有时为了更加全面、更加细致地观察描写对象, 我们不仅需要固定的立足点, 还需要变换立足点, 并按照一定的空间关系进行观察。从观察的顺序看, 或由近及远、由远及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或从外到内、从内到外, 或先中间后两边、先两边后中间, 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观察的角度看, 可以远眺, 可以近瞧, 可以平视, 可以仰视, 可以扫视, 可以环视, 可以透视, 可以腑视。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对景物做出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同的观察角, 看到的景物也不一样。

三、要描写有序, 避免杂乱无章

文无定法, 但也要有序可循。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 其一是空间顺序, 其二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通常是选取一固定的最佳的观察位置, 随着视线的移动顺序, 依次地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 是不选取固定的观察位置, 而是随着观察者位置的移动来描写景物, 如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 (正面) →东→北 (背面) →西”, 这叫瞻仰顺序, 也叫游览顺序。而时间顺序是指同一景物, 在不同的时间里也是有所变化的, 如柳树在“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里, 是有变化的, 即使在同一个下午的“暴风雨前→暴风雨中→暴风雨后”也会全然不同。我们将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时间段来写, 也能描绘得多姿多彩, 给人以美的感受。实践证明, 按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描写出来的景物, 才会井然有序, 而避免杂乱无章。

四、多感官并用, 让文章更加出彩

观察的立足点确定了, 角度选好了, 描写的景物就会条理有序、层次分明, 但不一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古人云:“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它说明了文章的语言, 如果没有文采, 写得不生动形象, 就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更谈不上流传很远。小学生在自己的写景作文中, 最好的方法就是全方位地调动自己的感官, 大开“五觉”, 以视觉绘其形, 以听觉摹其声, 以嗅觉闻其息, 以味觉尝其味, 以肤觉体其感。我们要善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再辅之以诸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这样流淌在学生笔下的景物就会栩栩如生, 就会使人触手可及, 就会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学生的文章就会更加出彩, 行之远矣!

五、要动静结合, 让画面更具动感

在一篇写景的文章中, 如果一味地写静景, 文章就难免显得呆板;如果一味地写动景, 文章又难免失去稳定, 正确的做法是动和静交织。静态描写擅于表现景物形态特征, 动态描写利于景物生动传神, 两种描写各有所长, 只有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 所写景物才能各具情态。景物的静态和动态, 有时在人们的感觉中常常难以割裂, 如果你的联想和想象足够丰富, 即使静态的景物在你的笔下也会变为动态景物。如毛主席《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就是把蜿蜒的雪中群山比作了飞舞的银蛇, 将莽莽的雪域高原比作了奔驰的蜡象。“巍峨的高山”和“起伏的丘陵”这些本来静止不动的景物, 在诗人想象的笔下却成了飞舞灵动的景物。所以, 在景物描写中, 坚决不能流于一般化, 一定要体物入微, 给自己的思维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既写静, 也写动,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动静交织, 以动写静。如此, 方能绘形、绘声、绘色, 使人能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 但还应注意不要堆砌词藻。

六、要融情于景, 表达主观感受

纵观古今中外写景之佳作, 没有一篇是纯粹写景的, 或者说为了写景而写景的。我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 没有感情, 可是写景的人对自己笔下的任何景物总是会倾注自己满腔的感情, 它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一种主观感受——情感。我们知道, 如果景物失去了感情的色彩, 充其量也只能算一具苍白而美丽的“躯壳”, 是难以感动人的, 写景贵在有情。所以, 在写景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注意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 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倾注到作品的字里行间, 做到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 物我一体, 进而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2.书信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篇十二

书信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朝文人在往返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二: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八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

13.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 篇十三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 首先要了解有哪些常见的鉴赏角度, 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渲染、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 具体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的渲染、观察角度的变化。

一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 可以动静结合, 也可以以静写动, 以动写静,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往往与衬托相关。

例如,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 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挂”字化动为静;王维的《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态景物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 以动衬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是以动写静;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描写皓月当空, 青松如盖, 是静景描写, “清泉石上流”山泉清冽, 流泻山石之上, 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 流势增大, 从石上流过, 淙淙有声, 以动衬静, 反衬出了山中的宁静。

二虚实结合

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是联想、想象或梦中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转化, 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 丰富诗中的意象, 开拓诗中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属于“虚”的内容。

欧阳修的《踏莎行》, 上阕写实, 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 通过描写“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 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中的“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 实景是“尽荠麦青青”, 昔盛更显今衰。

想象是虚写的关键, 虚是为实服务的。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想象中的别后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三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常常起到以乐衬哀的作用。

例如,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俞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也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 山青翠, 花红艳, 鸟翎白, 碧波绿, 景象清新赏心悦目, 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骆宾王的《鹅》“鹅、鹅、鹅, 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 红掌拨动, 绿水泛波, 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 鲜明而协调, 在蓝天白云之下, 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 “白毛”与“绿水”比美, “红掌”与“清波”争胜, 多么绚丽的画面, 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 成双成对的黄鹂,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 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 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 追忆江南美景。

四观察角度变化

看同一景物,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 角度不同, 俯视, 仰视, 远眺, 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 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 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如,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写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 后两句描绘的秋山近景。

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是作者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 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心中所想)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的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五结束语

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 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考查类型主要有:景物描写 (季节、时令、地域等) 、场面描写 (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色彩描写。鉴赏时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 挖掘其深刻的社会属性 (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试题类型主要是根据景象 (意象) 特点或描摹诗歌图景等来剖析作者思想情感。

上一篇:小班礼仪儿歌下一篇:202011市优秀教师近三年先进事迹材料